做實驗的作文三年級范文

時間:2023-03-27 00:29: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做實驗的作文三年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做實驗的作文三年級

篇1

【一】

In ancient times, many people believed the earth was a flat disc. Well over 2,000 years ago;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were able to put forward two good arguments proving that it was not. Direct observa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were the basis of both these arguments. First, the Greeks knew that during eclipses of the moon the earth was between the sun and the moon, and they saw that during these eclipses, the earth's shadow on the moon was always round, they realized that this could be true only if the earth was spherical, If the earth was a flat disc, then its shadow during eclipses would not be a perfect circle; it would be stretched out into a long ellipse. The second argument was based on what the Greeks saw during their travels. They noticed that the North Star, or Polaris, appeared lower in the sky when they traveled south, in the more northerly regions, the North Star appeared to them to be much higher in the sky. By the way, it was also from this difference in the apparent position of the North Star that the Greeks first calculated the approximate distance around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earth, a figure recorded in ancient documents says 400.000 stadium, that's the plural of the world stadium. Today, it's not known exactly what length one stadium represents, but let's say it was about 200 meters, the length of many athletic stadiums. This would make the Greeks estimate about twice the figure accepted today, a very good estimate for those writing so long before even the first telescope was invented.

【二】

上科學課之前,老師讓我們帶熟雞蛋、太空泥。我一直在納悶,這些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今天謎底終于解開了。

上課了,老師讓我們兩人一組,每組準備一盆水,然后老師說:‘咱們要把浮在水上的東西沉下去,那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我首先把雞蛋放入水中,發現雞蛋是沉下去的,怎么樣才能把雞蛋浮上來呢?我的問題又來了,不一會,我把雞蛋用手浮到水面上,一松手,雞蛋就沉下去了。我不放棄,又想把太空泥裹在雞蛋上會怎么樣呢?我二話不說,立刻把太空泥裹在雞蛋上,放入水中,雞蛋就浮上來了,我的臉上露出了微笑,心里想吃了蜜一樣甜。接著,我又把太空泥放入水中,太空泥是浮起來的,我想把一點重物加在太空泥里,會怎么樣呢?我開始躍躍欲試,我一邊做,一邊嘴里說:”先加一點重物,再放入水中。“不一會兒,太空泥就沉下去了,我的實驗又獲得了成功。我高興極了,科學實驗真的太有趣了。

篇2

關鍵詞:觀察 寫作 素材 基礎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a)-0184-01

魯迅先生說:“為要創作,第一須觀察。”什么是觀察?“觀”是“觀看”的意思,“察”除了“仔細看”的意思外,還有“調查”的意思。凡是對客觀事物做出比較深入細致的了解,都可稱之為觀察。

【案例】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的習作是“寫觀察中的發現”。習作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生活中注意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為了保證觀察的真實,在課上,我讓學生先說說自己打算觀察的事物,同學們踴躍發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也為習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的同學打算觀察家里的寵物,有的大學打算觀察家里養的花草……。最后,我叮囑同學們:“大家回家后一定要對所寫事物認真觀察,明天我們將開展小組討論,和大家交流你觀察到的情況”。看著同學們都信心十足的樣子,我放心了。但是,在第二天的交流討論中,我發現,同學們的觀察力沒有我想象的深入。他們對于事物的觀察,多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如,螞蟻團結一心;北斗星像勺子;魚睜著眼睛睡覺;含羞草一碰葉子就會合攏……這些經驗性的印象,沒有深入研究現象背后的本質,而且,有些事物根本不是學生觀察的結果。針對這一情況,我決定進行一次小實驗《摩擦起電》,實際觀察。

實驗共做3次。每一次實驗前提醒孩子注意一些關鍵的地方,如紙屑的大小,摩擦的力度以及現象的變化;實驗后和學生一起回顧剛才的觀察過程,用簡單的文字記錄在黑板上,并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相機指導一些表達方法,比如:用“……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描述實驗過程;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式寫同學們議論的情景;用“目不轉睛、聚精會神、專注、一動不動、盯著”等詞語描繪同學觀察時的狀況;用“只見、發現、看到”等詞語表達自己的觀察情況;用“猜想、果然、不出所料、原來”等詞語寫出實驗的結果;用比喻句、擬人句寫紙屑的情形。

因為有了細致的觀察,加上表達方法的指導,學生說得興趣昂然。說完之后,馬上作文。教室里靜得只有書寫的沙沙聲,第一次沒有學生拿起筆就“舉頭望明月”,第一次40分鐘內全班作文課堂完成。我對這次作文的完成情況作了一個不完全的統計:最快的25分鐘完成320字,最慢的40分鐘寫了180字,90%的同學在40分鐘完成了250字以上……

【思考】

曾經讀過這樣的故事: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的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編的準備寫成小說的故事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后說:“我勸你不要忙于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準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于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去觀察、認識,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于寫成了小說《點心》,并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這個故事無疑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觀察是寫作的基礎。

首先,觀察是作文素材的來源。學生怕作文,一拿起筆起來就“老鼠拉龜—— 無從下手”,總覺得沒東西可寫,或者不知道該從何寫起。究其原因,是沒有觀察的體驗。通過這次習作指導,我相信,只要學生實實在在觀察了,發現作文原來就是這樣把自己看到的形狀、顏色,聽到的聲音或介紹,聞到的氣味,嘗到的味道,摸到的感覺……寫下來而已,學生不再會覺得作文難了。

其次,觀察是否深刻、細致,直接關系到文章質量的高低。以表面的印象代替細致深刻的觀察,是習作教學容易犯的毛病。這樣的“觀察”,即使學生寫出了作文,也是空洞無物,甚至脫離實際,只有用心地觀察,才能在獲得總體概念之余發現更為有趣的東西。當明白作文就是把這些觀察到的有趣的事情正確地記錄下來,學生自然覺得輕松多了。

【結論】

(1)深刻細致的觀察,是解決作文難的有效途徑之一。

我認為,在三年級作文起步階段,就是要從對同一個事物的觀察入手,進行方法的指導,抓住以下幾點。

①觀察內容(動物—— 頭頸、身體、四肢、尾巴;植物—— 根、莖、葉、花、果;其他事物等)。

②觀察順序(由遠及近、從上到下、從整體到部分等)。

③觀察角度(形狀、顏色、大小、氣味、聲音、變化等)。

④觀察手段(看、聽、聞、嘗、觸、對比等)。

(2)教師統一指導與學生自主作文,是一種“扶”與“放”的關系。

以前,思想上總是有一種束縛,覺得寫同一個事物會壓抑了學生習作的自主性,現在看來,這是自己認識上的一個誤區。《課標》鼓勵學生寫感興趣的事物,并不是排斥教師的統一指導。觀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和前提,不僅從一開始就要把觀察、說話和寫作結合起來,而且在引導學生觀察之后,要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貫穿于作文教學的始終,以提高他們認識事物的深度和廣度的能力。有意識地帶領他們進入自己的天地,啟發他們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尋找寫作材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強的寫作高手,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也無法構筑宏偉精巧的藝術宮殿。而原材料的獲得,重要的途徑是需要寫作者習慣于觀察、善于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基礎,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探究,寫出既生動活潑,又有吸引力的作文。

參考文獻

篇3

三、落實訓練,才能獲得活動教學提升能力的效果

活動作文教學能否對學生的生命成長與習作能力提高發揮最優的教育教學作用,既取決于活動的選擇設計,更取決于對活動地位清醒的認識與訓練操作的落實。

1.擺正位置,讓活動成為教學的憑借

知識的學習是通過知識的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四個階段而實現的。感知是前提,應用是目的。應加強知識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將活動與習作有機結合。中高段學生的心理開始由感性認識逐步向理性認識過渡,生動有趣的活動符合他們感性認識的要求,活動作文教學能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當他們對“活動”發生興趣時,才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積極地去探索。習作是學生認識成熟、精神發展、人格成長的高級思維活動的結果。“活動”是這種思維活動得以進行的憑借。

活動作文教學的活動不是游戲,不只是追求學生淺層次的愉悅快樂,也不只是給習作提供表達的素材。活動作文教學的“活動”促進的是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活動”,不僅建立表象,推動表達意象的完成,為學生個性的情感傾吐與語言表達提供支持;同時促進學生認識成熟,情感豐盈,人格成長;還讓學生逐步學會觀察與思考的方法,初步養成習慣,形成能力,張揚健康的表達個性。

“活動”是活動作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活動”不僅僅是創設情景、營造氛圍、激發興趣的導入,也不只是一個教學環節。它是精密設計重新組織的習作課堂的一條主線,猶如主干,以此萌生枝繁葉茂的教學課堂;猶如達成教學的階梯,貫穿教學的始終,引領學生把觀察的形象變成表象,再把被“活動”激活的那份感悟情愫連接記憶中相關聯的其他表象,形成一種意象,變成個性鮮明的習作。它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和提高思辨能力的教學重心所在。

2.抓住重點,關注方法和習慣

活動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選擇兒童喜歡的活動,并不是學生觀察、思考與表達的問題會自然而然地解決。拿觀察來說,學生有興趣,觀察便會主動,但仍需教會他們在實踐中如何觀察。

(1)無意觀察與有意觀察相結合。

興趣和好奇是打開無意觀察的鑰匙。但觀察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地認識某種對象的知覺活動。觀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動的感性認識形式。不同的學生觀察同樣的對象,結果會不一樣,主要原因不在于他們“看”到了沒有,而是伴隨著“看”而進行的心理活動的深淺上。說觀察是“一種受思維影響的、比較有系統的、主動的、有意識的知覺活動”,起碼是說:觀察是感知活動,但是這種感知活動是“主動的、有意識的”;它是為了發現問題或認識事物的目的去收集事實,而不只是被動地隨意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因此活動作文教學要提高觀察的質量,一定要將無意觀察與有意觀察相結合。

《吃西瓜》的無意觀察呈現得充分而積極。但在學生下筆前,要重新播放搶瓜、吃瓜、品瓜的錄像,讓學生有意觀察,強化印象,建構表象。讓學生仔細看看別人是怎樣吃西瓜的,注意仔細觀察別人的神情,寫好自己的心情。學生在觀看錄像時情緒愉悅,不時指指點點,發出爽朗的笑聲。這“指指點點”,正是有意觀察后的言語實踐,實現了課堂觀察的無意與有意的自然相融。

(2)動態觀察與定格觀察相結合。

“活動”的觀察是全程的動態的。盡管每個學生可以截取活動中的一兩個情節,進行有價值的具體表達。然而只有對活動進行了全程的動態觀察,才有可能從個性習作的角度去思考把過程中的哪個點放大,哪個細節彰顯。只有在全程動態觀察的基礎上,才可能準確捕捉活動過程中的動情點。

如何將動態觀察與定格觀察相結合呢?《吹雞毛》一課這樣做:按照順序觀察全程。讓學生從選擇同學組隊上臺,到比賽前雙方的準備,再到兩次緊張的吹雞毛比賽,最后結束產生比賽的勝利者。對整個動態過程都專注地觀察。但光讓三年級學生進行動態的觀察,多數孩子難以看清比賽中有意思的動作,比賽的關鍵部分很難寫清楚,更不可能寫具體。因此,還要抓住重點進行定格觀察。抓住“發球、過網、落地”三個精彩緊張的瞬間定格觀察。定格觀察要及時中斷比賽,讓學生復原當下的位置、動作、情形,引導學生觀察、言說。動態觀察與定格觀察相融,不僅提高了觀察的質量,也可以為寫作提供印象深刻的素材。有學生的習作這樣寫:“前兩局的比賽,猛虎隊都輸了,如若再這樣下去,猛虎隊臉上也無光了。這次又是明星隊發球,陳佳鼓足了氣,把雞毛吹到了猛虎隊上空,段鑫趕忙去救球,把雞毛吹過了中線,只聽見臺下陣陣鼓勵聲,‘猛虎隊加油……’雞毛又被吹了起來,飛向猛虎隊后方,猛虎隊員心里急得很,趕忙救球,但雞毛馬上要著地了。猛虎隊員措手不及,情不自禁地一齊趴在地上,吹那像被石頭壓住的雞毛。”

(3)全覺觀察與比較聯想相結合。

“活動”觀察要避免只停留在過程上,抓不住動情點、沖突點進行多維深入的觀察。只用眼睛,只站一個角度,只用一個遠距離,好像沒有調對焦距的相機,看到的只是朦朦朧朧、迷迷糊糊的一片,甚至是雜亂疊加的碎片。

有價值的觀察是人與“活動”之間的生命對話,是充盈著個人豐富情感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活動過程中除了運用一般的觀察方法技巧之外,常常伴隨著動機、體驗、感受、喜好、聯想乃至想象。

“活動”觀察,特別是進入高年級后,需要引導學生開動所有觀察器官,進行全覺觀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看和聽,而是綜合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多種感覺,從不同的維度去獲取知識的過程。不僅把握活動中事物之間的不同外在特征,了解它們的區別,更重要的是認識活動的意義,為表達提供正確的觀察結果。從簡單的具象觀察方式,逐步過渡到復雜的需要聯想思考的抽象體驗;從生物層面的“看見”,提升到生命意義的“感知”。

四年級開始要努力引導學生一要學習全覺觀察《第三只眼》在學生區別雪碧與白醋的活動中,讓學生注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要會多角度觀察,既需要觀察臺上蒙眼尋找第三只眼的同學,也要觀察臺下聚精會神觀看的同伴及站在一邊的老師;既要觀察人們的外貌、動作變化,也需要注意他們的神情和語言,還需要關注自己心理活動的變化。三要會比較觀察。比較上臺的同學前后的變化,兩次上臺尋找第三只眼體驗活動的不同。四要會由觀察生發聯想,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第三只眼每個人都有,只要開動所有的感覺器官,認真觀察與思考.就能寫出佳作。

3.重視運用,提升綜合能力

活動作文的教學不只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不是以習作謄抄批改為終點。活動作文高度重視在習作實際運用中激活和喚醒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傾吐情感,個性化表達,融入社會生活,提升多方面能力,獲得綜合實效,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

執教六年級《摔雞蛋的學問》時安排的“雞蛋從四樓窗口掉下來,保證雞蛋不破”的實踐活動,除了追求有趣,更有一定的思維難度。不僅極大地激活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意識,還激活了學生的實驗的成本意識和實驗的熱情。溫州的學生提出,用媽媽彩色的頭巾做降落傘,盡管可以成功,但是成本高,不如用多個塑料垃圾袋做降落傘,或把雞蛋放在廢棄的泡沫塑料中央更經濟。有的學生則利用漢語同音替代的方法,直接把雞蛋用線扎緊,在家長的配合下,把雞蛋安全地吊下去。

六上習作四“請從下面的建議中任選一個進行習作生活中還存在不少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我們可以針對這些不良現象,寫一份建議書,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并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不只是進行建議書的格式操練,也不只是一項閉路電視式的只供老師批改的作業。而是應當組織學生對自己的學校、社區、城市進行調查,然后向相關部門發出真實的建議書。杭州市崇文實驗小學的王老師在“學寫建議信”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在校園各處走走看看,從衣食住行、生活、學習、活動各個方面想想,準備要提的建議。教師把學生給母校的建議信交給校長,在學校辦公會議上討論,并把整個過程刊登在校報上。畢業學生教師節回校看望老師,發現操場邊廢棄的洗手間,于是提出建議,根據同學的建議,該廢棄洗手間經過整改又重新使用了。這樣的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只是寫建議書的本領,而是明白習作的意義以及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在查找錯別字的活動中,學生發現杭州市延安路新華書店宣傳櫥窗中拼音的差錯,熱情地發出了催促書店整改的信。不久,學生收到書店真心誠意接受批評的回信和贈送的六本彩色連環畫。在激動興奮中看到回信中“……我們也向嘉陵同學指出在來信中的幾個錯別字:意建的‘建’應為‘見’——意見:勿必的‘勿’應為‘務’——務必。祝你們進步!”這樣的習作實際運用和互動碰撞,既讓學生相信老師說的學生是國家的小主人,獲得成功的快樂,得到大人的欣賞,同時也發現自己的不足,懂得文責自負、增強溝通的責任意識。

實踐證明,學生習作技巧的掌握,不是依賴于寫作知識的傳輸,它主要是作文主體——學生在活動作文中的語言頓悟、同伴碰撞,以及操練后的比較反思與及時評價跟進中獲得的。

4.突破難點,扶持個性表達

活動作文教學,特別是課堂上進行的活動,稍不留神就容易造成習作要求的一刀切,學生表達的同質化。應當說,活動作文教學的個性化表達是教學的難點,但并不是無法解決的死穴。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開放個性的表達空間。

習作要求與活動內容是一致的。但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觀察的興趣點,觀察的位置、方法、能力,記憶的表象,語言的功底,以及被活動激活的動情點、表達的具體噴發點,等等,又完全是個性的。我們要努力開放學生個性表達的空間。習作的要求、方式和完成時間都可以增加層次性和彈性。

筆者執教的高年級活動作文教學課《辦法總比困難多》,首先,開放學生表達的不同路徑,可以寫人,《幽默的張老師》;可以記事,《大象穿針眼》:可以抒情說理,《辦法總比困難多》《其實快樂可以很簡單》。其次,學生的習作體裁和上交時間可以寬松些,紀實作文可以以書信方式寫,以日記方式寫也行。作文時間也可不同,第二天交歡迎,過幾天修改后交也可以。空間大了,相信對學生的習作個性的形成會有幫助。

(2)扶持習作的個性語言。

習作的審美標準是童真稚美。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規則,吸收適合兒童的成人語言,盡全力促進兒童語言的個性化發展。習作是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世界,用童言去表達兒童的生活。不強求語言技巧,而是強調用兒童語言表達學生生活和真實心聲,無論是活潑靈巧的,還是純樸稚拙的,都是自然美好的。應反對脫離學生的語言實際和可能,以孩子說老人話為美,把“早熟”誤以為“成熟”。把照抄成人語言當作習作的語言任務,以語言的老練、成語和固定四字詞組運用的多寡、是否采用修辭手法,作為好作文的評價標準。其實兒童的語言具有特有的“自然美”。每當聽到孩子問“大樹一直站著,腿不酸嗎?”“冬天魚兒沒穿衣服,不覺得冷嗎?”“太陽和月亮是不是星星的爸爸和媽媽?”“天上的云有家嗎?在哪里?”誰都會為孩子的童言稚語嘖嘖稱贊。

對于學生習作中調侃我的文字,我常常會為他們的語言靈動、童言無忌而驚喜。他們會取《周伯通PK張老師》《老頑童》《謝頂的“怪”老頭》的習作題:他們會把我比作“真像床頭天天陪伴我的那只大熊貓”;會對我的教學作出調侃:“雞蛋從四樓窗口掉下不破?那又不是鐵蛋。除非雞蛋落到一半,遇到熱氣球變成一只小鳥飛走了!……”

(3)實施習作的個性評價。

個性的評價是現實的。只要學生形成獨立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將一般的活動變成自己的情感記憶與生活認識,那么,分不清主次、寫不出觀察、沒有個性認識和情感的乏味表達就會離學生遠去。盡管他們還會存在提筆忘字、錯別字病句尚存、找不到最恰當的表達方式、寫得不夠生動暢達等情況。但學生表達的是真切的個體情緒與表象,習作語言不會抄襲,情感是真誠的,具有“當下”實時的感覺。可以讓我們觸摸到兒童心靈的純真、語言的天真和表達的靈動。

個性的評價,就要對個性表達學會鼓勵和寬容,對幾乎相同的習作表達,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個性化評價。絕不要吝嗇分數和笑臉。只要不是統一考核,評價和分數應當是促進學生自信和個性形成的動力,而不是一把鋒利的刀子。

篇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生的觀察要求梯度明顯:在第一學段“留心周圍事物”的基礎上,第二學段提出要“觀察周圍世界”,第三學段提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觀察要求的逐步提高,不僅為學生提供取之不盡的習作源泉,而且也是讓學生在觀察實踐中養成觀察力與觀察習慣。

“失敗”的實驗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明顯感到,觀察情境作文與命題作文相比,無論是在激發習作興趣,還是在習作題材以及內容上都要優越。那么優勢到底在哪里?小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我們進行了一次作文對比實驗。以《秋天的樹葉》為題,對比研究命題作文與觀察情境作文的差異。

作文課上,我把作文題目寫在黑板上,不做任何指導、提示,讓學生當堂完成。習作的完成情況出乎我的意料:全班54位學生,描寫了銀杏樹、梧桐樹、楓樹、柳樹、廣玉蘭、松柏等十幾種常見的樹葉,其中15人描寫了一種樹葉,39人描寫了兩種以上的樹葉;孩子們抓住了秋天樹葉的特點,寫出了秋天各種樹葉的不同色彩、形狀,甚至是秋風中飛舞的情態;其中4人描寫了用各種樹葉制作書簽或樹葉拼貼畫等,11人想象樹葉飄飛的故事。再仔細閱讀孩子們的習作,一段段鮮活的文字更讓我驚嘆不已。

按我原先的估計,學生完成這次命題作文會比較困難,但實驗的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這是為什么?難道在沒有觀察的情況下。學生一樣能寫出出色的“命題作文”?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到學生中尋找答案。

課后,我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這次作文大家寫得都特別出色,能說說是怎么寫的嗎?”“你怎么認識那么多不同種類的樹葉,又怎么描寫出秋葉飄落的情景呢?”學生興致勃勃地回答著我的問題:“我一邊回想著樹葉飄落的情景一邊寫作文,就覺得特別容易寫。”“老師,你忘了嗎,一年級時,你帶我們開展了‘秋天,飄飛的精靈’的主題情境活動,我們去了人民公園觀察各種樹葉,撿落葉,還制作了落葉拼貼畫呢。”“我連續觀察了樹葉的變化,發現樹葉不是一下子枯黃的……”“我還發現樹葉飄下來大多背面朝上,就查了資料弄清了這個問題……”

學生們的回答讓我恍然大悟:這次“命題作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這些觀察活動教師可能已經淡忘了,但卻深深地積淀在孩子們的心里。觀察活動激發了孩子們認識秋葉的熱情,這種熱情一直延續到平時的生活中,孩子們不斷觀察身邊樹葉的變化,閱讀有關描寫樹葉的短文詩句,查閱有關落葉的知識……這一切都成為這次習作成功的基礎。

“失敗”后的追問

從這次看似失敗的實驗中,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觀察對激發學生習作欲望的重要性,帶有情感的觀察活動會長久地停留在學生的記憶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的觀察活動呢?我進一步追問:

首先。怎樣的觀察活動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大腦獲取信息的途徑是身體的五種感官,所獲的不同信息由大腦的不同部位來儲存。當學習者回憶某一經驗時,一種聯系組織(樹突)可以將相關部位聯系起來,這時相關的儲存系統和路徑都被激活而形成一個圖像,學習過的知識得以再現出來,人的思維能力在不斷的激活中也得到不斷的提高。所以,只有當學習者處于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與刺激的環境中,才能更好地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并迅速發展思維能力。

回憶兩年前的觀察活動,我帶著孩子們來到公園觀察落葉,不僅用眼睛看,還用耳朵傾聽風吹過樹葉的聲音;不僅看落葉在空中飄飛的情景,還撿起各種各樣的落葉,辨識它們的名稱,比較它們的大小、顏色;不僅在公園里進行觀察,回到學校后,我們還制作落葉拼貼畫,編落葉的童話故事……

每一次觀察活動,我都會盡量讓學生觀看、傾聽、嗅聞、觸摸、品嘗。在“捧回一個大西瓜”的觀察活動中,我帶著孩子們來到瓜棚,看西瓜、挑西瓜、摘西瓜、抱西瓜、嘗西瓜;在“小草青青,親親小草”的觀察活動中,我和孩子們來到草地上,觀察剛剛探出腦袋的草芽,趴在草地上和小草說悄悄話,赤腳在草地上走一走……

這樣的眼、耳、鼻、手、口協同的觀察活動,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它對學生的各種器官都有很強的刺激作用,很容易地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觀察場景長久地印刻在學生的記憶中,一旦遇到相應的作文題,這些觀察經驗就能被調動起來,成為源源不斷的素材。

其次,何種觀察活動能促進語言的發展?

學生掌握豐富的詞語和句式是寫好作文的基本條件。學生在課文學習和日常閱讀時會接觸到許多精彩的語句,但是為什么在習作中難見它們的蹤影呢?因為學生所學的語言并沒有走進他們的心中。維果茨基說:“語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含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活動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那么,何種觀察才能真正成為豐富兒童詞匯、發展兒童語言的途徑呢?

我對《秋天的樹葉》這篇習作進行了統計,學生描寫樹葉色彩的詞和短語有:火紅、紅彤彤、紅艷艷、金黃、金燦燦、黃燦燦、枯黃、蔥綠、郁郁蔥蔥、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像鋪了一地碎金……對樹葉形狀的描寫也非常形象:楓葉像雞爪、銀杏葉像小扇子、梧桐葉像大手掌、柳葉像一把小刀、小葉黃楊像瓜子……對樹葉狀態的描寫各不相同:垂掛在枝頭、在空中打著旋兒、上下翻飛、飄向遠方、依偎在大樹媽媽的腳邊……這些詞語和句子是如何通過觀察進入學生記憶中的呢?

我認為在觀察事物的時候,要注意讓觀察的客體和詞句之間建立相應的聯系,從而發生“視覺經驗詞語化”。第一,觀察時有意識地將詞語歸類提供給學生。比如觀察秋葉,提供一組描寫秋葉顏色、形狀的詞語;觀察桂花,就會讓學生將眼前的桂花與“一朵朵、一串串、一團團、一簇簇、一片片”這類表示數量的詞語相聯系;聆聽小鳥時,不僅出示一組描寫鳥叫的詞語:“唧唧、啾啾、咕咕、布谷布谷”等,而且出示一組形容叫聲動聽的詞語:“清脆、悅耳、婉轉、嘹亮、悠揚”……第二,觀察時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細微差別。對詞語的感悟和理解,兒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直覺,觀察時的直觀感受最能刺激兒童的語言直覺,激發兒童語言的敏銳性,將對語言的感悟引向深刻。在觀察樹葉飄落的情景時,我提供了“飄”“飛”“落”“掉”等詞語,讓學生比較,選擇其一描述眼前的情景,并說說選擇這個詞語的原因,通過辨別體會用詞的精確。第三,觀察時要鼓勵語言表達的多樣性。比如在描述事物時,可以用不同的句式。

觀察中,當學生切身感受到語言的溫度,領略到語言的畫面,體會到語言的意蘊時,語詞就再也不是書本中抽象的符號,而是帶著形象活生生地進入學生的意識,也更容易在運用時被提取。

再次。如何在觀察中激發想象,讓思維插上翅膀?

觀察為兒童思維積累了表象,表象又為想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使他們有可能組合創造新的形象,并伴隨著形象,帶著情感去想象。在觀察活動中,豐富觀察客體,提供寬闊的思維空間,才能將觀察與思維、觀察與想象結合起來,在觀察、傾聽、觸摸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和美感,激發創造的思維。

在帶領學生開展觀察活動前,我總要優選富有美感的觀察客體。因為富有美感的客體會帶著鮮明的形象和畫面進入兒童的意識,為他們展開想象積累多姿多彩的感性經驗。正如李吉林老師所說:“以美激情,以情激智,正是因為情感既可形成表達欲望,又可啟迪智慧,并引著孩子由此想象開去。”

秋天一到,校園里、馬路邊、花壇中到處都會飄飛落葉,經過實地考察與篩選,我確定去人民公園觀察落葉,因為公園里的樹木集中,種類也比較多,特別是那里的林蔭道旁栽種著兩排楓樹,公園的一角還有一片小型的銀杏樹林,這里有著豐富的觀察客體。但想象的激發,僅有豐富的表象是不夠的,教師還要拓寬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我們來到了那片銀杏林,一陣秋風吹來,秋葉隨風飛舞,如金色的蝴蝶在空中打著轉兒,是那么富有詩意。根據學齡初期的孩子喜歡讓事物人格化的特點,我啟發說:“秋葉娃娃也是有生命的,你聽,‘沙沙沙’——樹葉娃娃在和大樹媽媽說什么呢?”

我進一步打開孩子們的思路,問:“如果你就是一個樹葉娃娃,當你離開了大樹媽媽,會飛到哪兒去?做什么呢?”多姿多彩的樹葉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變換角色又拓寬了想象的空間,想象把他們帶到一個神奇而廣闊的世界:小樹葉與大樹媽媽的話別;大樹媽媽對孩子親切地囑咐;小樹葉隨著秋風旅行,遇到了好些朋友……

在觀察時,把兒童帶入有情有趣的寬闊空間里,讓兒童獲得“直接的印象”,再利用情境拓展廣遠的意境,給予想象需要的推動”。這樣聯想、想象盡情展開,正所謂“神思飛揚,視通萬里”。

最后,如何讓觀察的直觀感受得到理性提升?

觀察也是一種理性活動,它既有直觀的一面,也有概念的一面;既有感性的特質,也有理性的意蘊。我認為,觀察活動要從感受形象出發,從“形”著手,“以美激情”,通過情感的體驗得到理性的提升。

每次觀察時,我都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摘西瓜時,通過與瓜農的談話,了解農民勞作的辛苦;觀察小草時,通過現場閱讀提問,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觀察豐收的田野時,通過計算對比,感受科技進步對人類的貢獻……

孩子們看到紛紛揚揚飄落的樹葉,他們情不自禁地問我:“為什么夏天樹葉綠油油的,可到了秋天就變黃了呢?”“秋天到了,樹葉為什么要離開大樹媽媽?”“為什么樹葉離開大樹,還會落到大樹媽媽的腳邊?”于是,我站在樹下給孩子們講光合作用的原理,講樹葉變黃、掉落的原理。帶著這些思考,我們還一起閱讀了金波的散文《做一片美的葉子》……

有了這些思考的鋪墊,我在對習作的統計中欣喜地發現,有十分之一的孩子寫出了對落葉即將飄零、失去生命的惋惜,五分之二的孩子寫到了小樹葉與大樹媽媽的依依惜別之情,小樹葉為大樹輸送營養、回歸樹根的奉獻精神以及春天還會變綠的頑強生命力……

篇5

如果一個學生不做作業,還編造各種理由來撒謊,你可能會感到非常生氣。那么,如果一個學生不交作業,也不說理由,只懶懶地回答“沒做”,連一個字也不愿多說,你的感覺會怎樣呢?是不是火冒三丈,恨不能揍他一頓?小龍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二、三年級時不做作業還編些不同的理由,比如昨晚肚子痛,忘在家里了,等等。升入四年級后,連謊也懶得說了,該交作業的時候,老老實實朝老師面前一站,低頭不語,問了就答:“沒做。”任課老師為此傷透了腦筋,為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運用關愛、鼓勵、單獨補課等方法,甚至哄騙、“威脅”等軟硬兼施的手段,但好不了三天,小龍仍然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尤其是語文作業。終于有一天,倍感失望的老師將小龍趕出了教室,被我“收留”到心理輔導室。

我對小龍早有耳聞,以前也有過少量接觸,建立了一定的信任關系。我先讓他說說被老師趕出來的感受,然后心平氣和地與他聊聊昨天放學回家后的情況,以此為切入點,收集具體信息,了解他的家庭環境、學習態度、學習狀況等,從而尋找他不做作業的癥結。

原來,小龍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經常下班很晚,小龍放學后就是一個人在家,早期沒有養成自覺的學習習慣,邊做邊玩,看看電視,時間就過去了,父母回家也不太問他作業完成情況。每天往往只做一點作業,多數是數學,比較費工夫的語文等就不做了。我問他,睡覺時會不會想到第二天交作業時怎么面對老師,他說想過,知道會被批評,所以覺也睡不太好,但也沒有辦法,自己也改不了。他還告訴我,當老師找家長時,“爸爸就狠狠打我,認為我就是懶,改不了,打過就忘了,教育也沒用。”

小龍在學校的課堂作業是能完成的,根據他自己的說法,多數的家庭作業也會做,就是不想做。不交作業被老師批評、同學嘲笑也無所謂,總之習慣了。老師讓他自習課、午間等補作業,他就乖乖補作業,總之慢慢地做,這堂課拖到那堂課,能做多少是多少,沒有一點玩的時間。

我給他做了《兒童自我意識量表》測試,結果提示自我意識水平低,可能存在情緒問題或行為障礙。當受到外界對他的不適當評價時,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低于實際情況。

根據已掌握的信息分析,我覺得小龍的情況是一種典型的習得性無助。所謂“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在研究狗的逃脫實驗時提出的,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它的特征是個體的成就動機低,不能給自己確立恰當的目標,對于失敗的恐懼遠遠超過對成功的希望,遇到困難時容易自暴自棄。小龍從一、二年級起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少做、漏做作業經常受到老師批評和家長打罵,周圍的消極評價,使他逐漸認定自己是一個失敗者,認為無論自己怎樣努力也無濟于事,并以消極的方式來對待學習。從情緒上看,小龍從低年級的煩躁、害怕(表現為說謊),逐漸變得冷淡、被動,陷入情緒抑郁狀態(表現為麻木、無所謂)。

找到了他的癥結,我制訂了針對性的輔導方案。

一、幫助他認清自己的問題

小龍對老師的批評已經麻木,但有一定的自尊、有改變的愿望,但覺得自己無力改變,所以陷入迷茫。我用民間馬戲團大象的故事,向他解釋了“習得性無助”的概念,說有一只被抓到馬戲團的小象,想逃回自由的森林,可是難以掙脫粗粗的鐵鏈。后來漸漸長大,馬戲團也放松了對它的看管,有時鐵鏈只是象征性地拴在一根細木樁上,但它因為經歷了小時候無望的掙扎,所以不再嘗試逃走,一輩子不再向往自由。我沒有用塞里格曼對狗實驗的例子,怕他有被貶低的感覺。我讓他對照一下自己,像不像那只被鐵鏈拴在木樁上的小象,幾經掙扎,幾經失敗,便放棄了對自由的追求,不知道現在的自己已長成一頭大象,只要還有追求自由的心,輕輕一掙,便會拔起木樁。這些話他第一次聽說,觸動很大,在當天家庭作業(小作文)中,記錄了我和他的談話,寫下了對習得性無助的理解,說自己幾年來就是一頭沒有信心、沒有追求的小象。

二、改變對做作業的認知

針對他做作業動力不足的情況,與他談談“為什么要做作業”,這是老師、家長老生常談的話題,套老師的話說“講了一百遍”,我必須另辟蹊徑。根據他的年齡特點,我首先就他們剛剛學到的某個知識點,問他學習到新知識是否有樂趣,引申到學習過程也是獲得快樂的過程。指出他目前心情很不快樂,是因為消極地應付學習,所以沒有樂趣只有痛苦。其次,我講解了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說明學習內容是會被遺忘的,復習和應用就是鞏固和內化的過程,所以做作業不是老師管理學生的手段,而是遵循科學規律。

10歲的孩子不宜過多說教,接著我直接給了他三條必須做作業的理由,如果他能反駁,那么就維持現狀,可以不做;如果反駁不了,那么就必須做。我先問他:“你是天才嗎?”“你是蠢才嗎?”“你放棄自己了嗎?”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我給出三條理由:1.不是“天才”,需要做作業;2.不是“蠢才”,會做作業;3.沒有放棄自己,必須做作業。

他接受了我的三條理由。

三、訓練自我管理

小龍除了自我意識低下外,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差,缺少自律,必須讓他建立自動化的管理程序。我與他協商后制訂回家后的“程序”:放下書包,可以喝水和吃點東西,時間不超過10分鐘,馬上坐到書桌前(人面對墻壁),桌上不放任何雜物,做完一門功課,可以休息10分鐘,接著做另一門,保證在晚飯前做完兩門功課,飯后做剩余的作業,全部完成可以干其他事情。我還根據當天的作業情況,讓他復述了一遍回家后的具體“程序”。同時說明,開始時可能比較困難,堅持下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鼓勵他,當每一天的行動養成了習慣,回家做作業成了自動化的程序,一切就變得自然、順暢、沒有痛苦。我舉了另一個同學自我管理成功的事例,作為他前進的榜樣。因為我們以探討的形式協商這個問題,小龍很樂意接受,表示今天回家就這樣實施。

四、用積極暗示替代消極暗示

小龍的習得性無助是在周圍環境和自己的長期暗示中形成的,必須也用暗示來消除。一個10歲的孩子,對暗示是比較敏感的,可以運用周圍一切積極的暗示。

1.權威暗示:心理老師的身份有點神秘,小龍還有些崇拜,加上真誠的態度和理性的話語,有較強的權威暗示作用。我讓他做了一個“瑞文推理測驗”,智力為正常中等,我告訴他:“你的智力很正常,還高于一般的同齡人,所以學習完全沒有問題,現在趕上去還不遲。”我看出他眼中掠過一絲驚喜。

2.關鍵人物暗示:任課老師和家長是與小龍密切接觸的人,他們是小龍身邊的關鍵人物。我與他們溝通,發現小龍有一點進步就要肯定他,發自內心地表揚他,適當運用表示關愛的身體語言,要拋棄以前的負性言語。

3.同伴暗示:同學們和小龍在一起四年,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認為他是一名學業不良的同學,平常也很少關注他。在老師們的帶動下,同學們也看到了他的優點,看到了他的變化,在班會上一致推舉他獲得階段進步獎。

五、強化自信與學習的樂趣

在輔導后的第二天,我就接到老師的信息,說小龍竟然三科作業都做了,老師在驚喜中表揚了他。中午,我專門走過他班級的走廊,發現他正站在陽臺上和同學說笑,而沒有和往常一樣到老師辦公室補作業。我輕輕走到他的身邊:“今天的感覺是不是很好?”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告訴他,這就是自己努力帶來的樂趣,相信他會堅持下去,相信他和同學們一樣有快樂的校園生活。同時,任課老師也是趁熱打鐵,鼓勵他,幫助他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六、遇有反復立即矯正

在連續一個星期完成作業后,小龍又出現不做作業的現象,他主動承認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認為自己仍然是懶。我首先表揚他能堅持一個星期是多么不容易,是從來沒有的,要看到自己已經打破了長期的積習,已經顯示了大象的力量。另外,我分析了他說的“懶”,說明承認自己有能力做作業,是意志力不夠,那么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夠做到。在偶爾的反復中,小龍很自責,我們看到了這是一種積極的力量,一起陪伴他、幫助他度過最初的艱難時期。

經過一系列的輔導,小龍的變化是明顯的,他的笑容多了,玩耍的時間多了,一個月后的期末考試首次全部在70分以上,老師們的付出得到了回報,給小龍的反饋信息自然也是積極的。

通過對小龍的輔導,我感到找到癥結是輔導成功的關鍵,習得性無助就是小龍的病癥所在,為此打開了他心中關住的那扇門;擯棄前嫌,真誠、平等地對待他、尊重他,是輔導成功的保證;老師同學家長周圍環境的積極暗示是他成功的基礎。

面對一個四年沒有完整交過家庭作業的學生,不要說一貫如此,不要輕言放棄,孩子是等待塑造的泥胚,一切都有可能。

通過小龍,我們也要從中看到老師的習得性無助,長期的付出得不到積極的反饋,也易疲憊不堪,校領導和心理老師也應該幫助他們從無助感中站立起來。

升入五年級,小龍偶有一些小問題,經過及時輔導,都順利解決了。現在他已經比較快樂地度過小學的最后時光,以良好的成績升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