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紳士范文
時間:2023-04-10 22:04: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森林中的紳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然而,今天當學生請老師為自己的文章寫讀后感時,我心中莫名地有一種悸動,欣喜,激動,筆尖在紙上自然地流淌著,卻無法消除內心的一點小緊張。手中的兩篇文稿很有思想深度,雖然它們文體、敘述手法、寫作技巧都迥然不同,但主題卻異常地相似:幸福是什么?
每個人有不同的感悟與答案,王子同學從生活中負面感受說起,寫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對幸福的感悟:“大抵平淡,煩惱,無聊,憂愁,感慨,皆是因為我們太幸福。”
是呀,正因為在幸福中,才會無病,才會像茅盾筆下的“森林中的紳士”――豪豬,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卻又“好好地它會忽然發出了聲音搖曳而凄涼的哀號”“它獨自在哀啼,往往持續至一小時之久,它這樣無病而是玩玩的”。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但有幾人能做這樣的思考呢?茅盾的《森林中的紳士》給我們那個年代的諷刺與啟發,王子的散文又給我們以怎樣的警示呢?
《還來得及》探究的問題,有一定的社會性,這也展示了作者對社會的自身體驗,一個整日浸潤在眾多課業中的中學生,能從社會的深度挖掘小說的主題,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在跌宕起伏的小說情節中,“來得及”和“來不及”是核心,生活中的我們如同小說中的人物一樣,總覺得一切都“還來得及”,其實不然。
作者巧妙地用“酒”作橋梁,拉近了小說與讀者的距離,強化了小說的警示作用。酒,是中國人人際交往的工具,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社交往來、人生成敗,都與酒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熾熱似火,冷酷像冰;它柔軟如錦緞,鋒利似鋼刀;它似乎能給你輝煌的前程,也能讓幸福的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淵。
結尾的環境描寫壓抑而沉悶,閃爍的霓虹燈與無休止長鳴的汽車笛聲顯示了城市的繁華與喧囂。這樣的黑夜與這樣的都市該給我們什么警示呢?小說的結尾出人意料,獨具匠心,令人想起美國短篇小說大師歐?亨利的作品,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希望現實中的人如小說的題目“還來得及”,這也是人生的一種幸福。
篇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啊!書是人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匯聚著人類的無限活力與魅力。書,是一艘非凡的戰艦,可以把我們帶到浩瀚的天地;書,是大海中的燈塔,能給你在茫茫大海中找回家的方向;書,還是一個森林中的指南針,引導你領略人世的真諦……
在讀書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在陽光明媚的春天;在綠樹如茵的夏天;在果實累累的秋天;在銀裝素裹的冬天,都能體會到學習的真諦。快樂是什么?快樂是一群天真無暇的孩子在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玩耍;快樂是一位農民千辛萬苦的播種、澆水,終于使植物結出了果實。可是在我的心目當中,讀書就是快樂,它可以使枯萎的花朵綻放美麗,可以使干枯的大地長出小草,還可以給黑暗的世界帶來光明,用自己的生命創造美麗……
還記得在廣東那邊念一年級,因為學校里沒有圖書館,所以只能一本一本的買,一本一本的借,還記得那時候看書是什么樣子啊!
我就想一匹餓狼,狼吞虎咽的看著,貪婪地讀著,有時候,應該一個小時做完的作業,竟然扯到了兩個小時才殺完“敵人的陣地”。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有書的干擾啊!那無可抗拒的強大力量,使我暗度陳倉,想賊一樣悄悄拿了一本書,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我弄出了聲響!于是我就悄悄當做正在認真寫作業,用“貓耳”探測情況,還好,情況不算糟糕,媽媽只是看了幾下書房,就走開了,我竊竊自喜,真是天助我也啊!仿佛后面有千軍萬馬在追趕著我似的,看完一頁,于是又像紳士一樣把書藏好,光明正大的做起作業來……
在讀書中成長,就像是在陽光的沐浴下成長的小樹一樣,是那么茁壯,那么堅強,就像泰山那樣雄偉,松樹那樣聽吧。讀書伴成長,讀書伴成長!
篇3
幽深的巨洞,像一團化不開的濃墨,就算怎么努力地張大眼睛,還是看不到洞里一絲一毫的情形。
“救命啊,蛇――”隨著一聲歇斯底里的驚叫,探險小虎隊員又一次進入到精神極度緊繃的狀態。土著部落里一陣騷亂,杜木牧突然想起了什么,他沖著洞口大喊:“小舟,快,用力把手杖扔上來!”
山寨土著人蕭蘇此時卻有點懵。緊要關頭,救人要緊,杜木牧這家伙怎么還操心那根手杖?
“哐當――”手杖以一個拋物線的弧度飛出洞口,并在牛小楠剛剛搭好的帳篷旁邊應聲落地。
“啊――”洞底再次傳來驚叫,牛小楠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生死攸關,刻不容緩。蕭蘇率領著幾個土著青年果斷跳進深坑。
蕭蘇這小子變成土著人后,連身手都比以前敏捷了。
受驚過度的陸小舟準備再次呼救,可手臂和腳踝處泛起的疼痛卻讓他完全喪失了力氣――事情不妙,是毒蛇!
拼盡全身的力氣,陸小舟掄起胳膊向周圍的毒蛇陣胡亂地擊打,正好打在了剛剛跳下坑的蕭蘇身上。聽到了同伴的聲音,陸小舟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精神幾近崩潰的他一下子就昏死了過去。
一陣的響動過后,難纏的毒蛇被土著青年們紛紛搞定。同時,一根繩子從洞口拋了進來,陸小舟被人費力地拉了上去。
望著陸小舟的手臂和小腿瞬間紅腫,杜木牧趕緊從背包中取出了急救藥品。可沒想到俾格米首領卻一把推開了杜木牧。杜木牧驚訝地看著土著首領,只見他從腰間取下一小包東西,放在嘴里一陣猛嚼,然后又對著陸小舟的傷口一陣猛吐。
天知道這土著人想要干什么!對此刻仍昏迷不醒的陸小舟,杜木牧滿心的擔憂,可又不好隨意打斷土著首領。
牛小楠最受不了這種惡心的場面了,但更惡心的還在后面――首領強行掰開了陸小舟的嘴,把自己嘴里那團臭烘烘的東西塞了進去。
看到眉頭緊鎖、一臉不可思議的牛小楠和杜木牧,蕭蘇趕緊俯身過來耳語:“別擔心,土著人對自然界有著廣泛的認識,他們很清楚周圍植物的藥用價值。相信在首領的治療下,小舟很快就會蘇醒。聽布谷博士說,他的許多新藥發明,就是從土著人的植物學知識中獲得的靈感……”
蛇洞驚魂后,已是深夜。
陸小舟手臂和小腿上的紅腫居然神奇地消失了,蒼白的臉色也漸漸有了血色。折騰了一天的牛小楠早已體力不支。在幾位“探險紳士”的強烈要求下,小楠先返回帳篷中休息了,而蕭蘇和杜木牧則留下來照顧陸小舟。
這會兒,蕭蘇和杜木牧終于有了喘口氣兒的機會,來解開彼此心中的疑問。
“蕭蘇,這俾格米人為什么要在房前挖個蛇洞呢?”杜木牧率先發問。
“小舟出門之前我正要警告他,沒想到……”蕭蘇滿心自責。“蛇洞是俾格米人為了抵御強大的外族入侵所設的陷阱,陷阱中專門飼養毒性很強的毒蛇,跌入陷阱的人十有八九都會成為毒蛇的美餐!”
聽了蕭蘇的話,杜木牧有點后怕。本以為會成為食人族的美餐,可沒想到卻差點成為毒蛇的美餐!
“剛剛在那么緊要的關頭,你為什么不想著趕緊救小舟,反而還操心那根手杖?”想到杜木牧剛剛見死不救,蕭蘇很惱火。
“這個……嗯……”一向理智果斷的杜木牧,此時說話卻吞吞吐吐起來。這使他更難擺脫“見死不救”的嫌疑了。
“我不清楚布谷博士為我們準備這支蛇形手杖的用意,可早前我曾看過一些有關神秘現象的靈異書籍,我懷疑蛇形手杖會使毒蛇極度癲狂,那樣的話小舟的性命就……”杜木牧話還沒說完,蕭蘇突然一個激靈。
“木牧,那手杖被扔在了小楠的帳篷旁還沒來得及撿回來,會不會……”
“快去看看!” 天已蒙蒙亮了。等陸小舟漸漸蘇醒,看看四周,探險小虎隊其他成員卻都不見了。
此刻,蕭蘇和杜木牧站在打開的帳篷旁一動不動,活像兩尊雕塑。他倆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聚集在同一個焦點處――小楠的睡袋!顯然,這睡袋里除了小楠,還來了不速之客。疲勞過度的小楠還處于深度沉睡當中,這使杜木牧稍稍松了口氣。如果是在小楠清醒的狀態,那情況一定會更糟。
睡袋中,一團鼓囊囊的東西正一起一伏地蠕動著――天!又是條大蛇!杜木牧一臉陰霾。如果睡夢中的小楠稍稍翻身,那蛇便會立刻攻擊人!
“該怎么辦?”杜木牧心里焦急萬分,但又不敢開口說話,只得向蕭蘇使眼色。
蕭蘇趕緊在帳篷外生火磨刀,準備用煙熏法把蛇熏出來。
蕭蘇細心觀察了睡袋的折痕,選定一個方位開始用鋒利的刀刃輕輕地割。足足過了五分鐘,總算割出一個小口。然后,他一手撩起被割開的小口,一手往睡袋里灌濃煙。這時,太陽已經升起來了,杜木牧趕緊掀翻帳篷,讓睡袋完全暴露在陽光下。隨著陽光的照射,睡袋的溫度漸漸升高,大蛇終于開始動彈起來:它慢慢從睡袋的破口處伸出蛇頭,是一條蝰蛇!杜木牧一眼就認出來了。
蝰蛇看到眼前的人似乎也沒受到多大的驚嚇,它繞開牛小楠的身體,又從蛇形手杖上滑行而過,之后便消失在了密林中。
“還好,有驚無險!”杜木牧一屁股癱坐在了地上。
盯著帳篷旁邊的蛇形手杖,蕭蘇感到毛骨悚然,“這難道是某種神秘的圖騰,擁有強大的召喚力量,蛇族聽到召喚就會蜂擁而至?”蕭蘇已經不敢繼續想下去。他趕忙收起了手杖,而杜木牧則費了很大力氣才搖醒了熟睡中的牛小楠。剛剛和蕭蘇用眼神交流的一剎那,杜木牧已和蕭蘇約定,永遠也不把這次驚險的遭遇告訴牛小楠。
只不過牛小楠這個暴脾氣一睜開眼睛便火冒三丈,看著自己的帳篷飛到了一邊,睡袋也被割破,她認定這是蕭蘇和杜木牧倆人搞的惡作劇。
經過了一夜的折騰,探險小虎隊員已經饑腸轆轆,昨晚吃的幾個野果早就被消化得無影無蹤。
晌午,俾格米人用餐的時間到了。首領派人熱情地邀請這些給他們部落帶來好運,同時也制造了不少麻煩的“天神”。
“如果這會兒能吃到烤豬肉就好了!”恢復元氣的陸小舟咂吧著嘴,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不知道有沒有素菜、甘薯之類的。我可不想吃土著人做的肉。”牛小楠說。
蕭蘇這會兒卻一副有苦難言的樣子。因為他知道牛小楠絕對不會喜歡這頓大餐!
天氣悶熱,一場大雨即將來臨。而下雨之前,白蟻會自動離開巢穴,向平地轉移。今天,俾格米人抓住了這個大好時機,他們個個蹲在地上,邊捉邊吃,并且吃得津津有味――白蟻就是俾格米人最愛吃的東西。牛小楠只覺得一陣反胃,她沒想到等待他們的大餐居然會是這個!
俾格米首領熱情地邀請大家加入,他對著牛小楠手舞足蹈地說:“白蟻可是很難得很有營養的食物,在干旱少雨的時節,我們只有通過煙熏法才能獲得這樣的美餐。而你們的出現,讓我和族人們再次感受到了幸運。一起來嘗嘗吧,很美味哦……”(這句話是蕭蘇翻譯給牛小楠聽的)。
面對這樣的情形,探險隊員們無比尷尬。這種活著的食物根本沒辦法吃啊!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絕首領的熱情邀請。
還是陸小舟反應快。
他趕忙讓蕭蘇翻譯:“我們昨晚吃了自己帶來的東西,現在還不太餓。昨天夜里真是麻煩大家了。我們想在村子的周圍轉轉,采摘一些野果,晚上帶回來給大家加菜,算是對昨晚土著兄弟的救命之恩表示感謝!”
聽了陸小舟的話,俾格米首領無比感動。在說了許多讓探險隊員們“加倍小心”之類的話后,杜木牧率領著探險隊員踏上了尋找食物之旅。當然,首領還派來了山寨土著人蕭蘇貼身保護大家。
白蟻的預測還真是準,雨水不久就來了,這讓小虎隊在熱帶叢林中的探索更加艱難。還好,巨大的樹葉成了他們天然的雨傘。4個人躲在一棵大蒲葵的綠葉之下,看著森林的雨景,享受著難得的自由。可熱帶森林的氣候就像是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大雨傾盆,頃刻間便陽光明媚了。
陽光使地面的水分迅速蒸發,整個森林瞬間籠罩在了厚厚的白霧當中。蕭蘇小心指引著大家向南行走,并一路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杜木牧也趕緊補充,雨后山螞蟥會出動,小心別掉進山螞蟥的包圍圈中。
還沒說完,森林中已響起了牛小楠的尖叫聲。只見地面上無數直立起身的山螞蟥仿佛聞到了人的氣息,紛紛向他們爬來。有幾條居然已經爬上了牛小楠的登山鞋上……
考考你:
1.俾格米人最愛吃的東西是( )
A.野豬肉 B.大象肉 C.白蟻 D.野果
2.下列不屬于爬行動物的是( )
A.蛇 B.蜥蜴 C.烏龜 D.青蛙
篇4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5--01
一、無處不在的隱喻
《秋日傳奇》的英文名為《the Legends of Fall》,“Fall”在英文中不但代表秋天,同時又含有墮落的意思,一語雙關,體現了宗教中的原罪和人的墮落與救贖的觀念。崔斯汀出生在秋末,他的少年時代是在風景如畫的蒙太拿州度過的,那里長空湛藍,牧場廣闊,雪山巍巍,他和父親、兄弟過著平靜幸福的生活。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及隨后美國的政策卻打亂了這種平靜。這暗示著在大時代的變化下,個人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秋的英文“fall”在英語中還有“墮落”的涵義。山莫死后,崔斯汀詛咒上帝,失去了對上帝的信仰。與蘇珊娜的結合更加深了他對山莫的愧疚自責和負罪感。巨大的心理負荷使他惡夢連連,睡夢中驚醒后險些將匕首刺向蘇珊。如果觀眾能從“墮落”這層含義上去解釋“fall”,就不難理解崔斯汀的出走。
影片中還幾次出現崔斯汀和熊在一起的畫面。熊也是一個很好的隱喻。崔斯汀出生時身體虛弱, 印第安人“一刀”用熊皮包裹他給他保暖。崔斯汀從小受到“一刀”的教誨,學會了印第安人的種種傳統及狩獵方式。少年時代他曾獨闖森林與熊搏斗并割下了一只熊趾。這一切都表現了他成為自然中強者的渴望和決心。按照“一刀”的說法,崔斯汀在少年時代曾被熊抓傷,他的血與熊的血融合在一起,因此他已經和熊認同了。崔斯汀時常可以在內心聽到熊的咆哮。這似乎也暗示著崔斯汀日后的命運: 老年催斯汀在林中與棕熊再次相遇,他的馬被嚇跑了,他獨自與棕熊搏斗,最后死在熊爪下。
二、 寓意深刻的反諷
(一)反諷在人物身上的體現
影片中的父親威廉是美國的一位騎兵上校,在驅趕和屠殺印第安人的戰爭中,毅然扔下指揮刀,帶著全家到西部和印第安人一起過上了自由自在的放牧生活。一戰爆發后,單純熱情的兒子一腔熱血要上戰場,他卻試圖勸阻兒子叫他們不要相信政府和報紙。美國禁酒時期,他支持二兒子與政府對著干,并教導兒子們如果有誰欺負到頭上來,不管他是黑幫、還是政府,都是敵人,就得跟他干。威廉上校的言行對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進行了深刻的諷刺。
影片對蘇珊和山莫的刻畫也有反諷手法的體現。蘇珊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女子,虔誠的基督徒。作為山莫的未婚妻,卻愛上了二哥崔斯汀。山莫和小伊麗莎白死后,她又因內疚而自殺。這可以說是對人性亦善亦惡的反諷。山莫畢業于哈佛大學,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他不顧父親的勸阻,去保衛自己未曾見過的英格蘭,卻成為戰爭的炮灰。無辜的青年成為非正義戰爭的犧牲品,這無疑是對當時美國政府及血氣方剛而無政治常識的青年的一個極大諷刺。
(二)情景反諷
情景一:老大愛弗諾在取得物質財富后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在紳士們的前擁后簇下,他躊躇滿志,驅車回家,希望父親能允準為競選國會議員一事征求父親的同意。父親對政府當年對印第安人的血腥驅趕和屠殺耿耿于懷,不贊成兒子去競選國會議員。愛弗諾跟父親對話時則顯得盛氣凌人和勢力龐大。聰明的觀眾可以看到這對本應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對話已經變味。這場對話實際上是高高在上的國會政府和勢單力孤的人民之間的對話。父親的抗議儼然是人民對政府的抗議,但這種抗議是無力的。因為政府僅僅征求人民的意見或建議,不需要也沒有打算采納。
情景二:崔斯汀販酒回家,在山路上與競爭對手和警察狹路相逢。警察開槍了,子彈擊中了無辜的小伊麗莎白。崔斯汀看著自己心愛的妻子被打死,憤怒地上前把行兇的警察打倒在地,卻因寡不敵眾眼睜睜地看著仇人揚長而去。艾佛諾告訴崔斯汀他將因毆打警察將被罰坐牢一個月,而縱兇者無罪。這些畫面令觀眾不難理解在美國當時的體制下,國家的體制保護的只是少數有權有勢有財富的白人。小伊莎貝爾的死不足惜,因為她是一個印第安人。崔斯汀毆打白人警官,無疑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影片對當時美國社會種族制度和人權制度進行了極大反諷。
篇5
《虎兄虎弟》講述了兩頭小老虎兄弟在喪失母親,離開父親,分別一年多后在格斗場上成為敵人,又互相認出了對方,重新回到森林,找到了父親,過著父子團聚的生活的故事。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參閱。
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1《虎兄虎弟》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群狩獵者為了得到神像而闖入了叢林,侵入了老虎的領地,殺死了虎媽媽。虎爸爸為了救孩子而被槍打傷了耳朵,虎兄被賣到了馬戲團,虎弟被一個小男孩兒收留了,過了幾夭卻被小男孩兒的媽媽趕走了。過了一年后虎兄虎弟被人分別帶到了一個斗獸場,要看老虎對斗。虎兄虎弟它們對打了一會兒后,用看對方的眼神就認出了對方是自己的兄弟。最后它們一起逃回了森林,找到了虎爸爸后就生活在一
當我看到狩獵者開槍打虎媽媽的時候,我就想:人類為什么要獵殺動物呢?如果你是一只動物,遭人類的獵殺,你愿意嗎?絕對不愿意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動物啊!
這部電影,我想:“電影的結尾是虎兄虎弟回歸了大自然,但是被狩獵者捉住后能回歸大自然的動物是很少的。”人類拿動物來觀賞、賣錢,用獸皮做大衣……難道就沒有想到如果你是一只動物,被人類獵殺,或者失去了自由,你會怎么想,你愿意嗎?動物是不會甘心情愿地任你們擺弄的,它們向往森林,它們向往大自然,它們向往自由!現在人類大量捕殺動物,動物會甘心嗎?不,不會,永遠不會。它們不愿意死在人類手里,它們有一千個不愿意,一萬個不愿意……在此,我呼吁人們,不要再破壞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不要再亂殺一禽一獸,不要再殺害我們的朋友,要保護好自然界中的一個個生靈。消滅動物,就是在消滅人類自己。如果有一夭世界上的動物全都消失了,那人類還能生存嗎?讓我們保護動物,珍惜這自然界里的每一個生靈吧!
這部電影,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保護動物,因為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2這個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同樣,人和老虎也一樣是平等.
影片從講述地是:在大森林中,生活著幸福的老虎一家,可人類的出現卻打破了這平靜的生活.虎弟被人類捉弄去當寵物,虎爸死于獵人槍下,虎媽則逃回大森林,虎兄被獵人帶走,幾經周折,最終被賣到了一個馬戲團老板那.一年后,在機緣巧合之下,虎兄弟竟在"戰場"上相遇,但血緣讓他們相認,從前的一幕幕又浮現在眼前.最終,虎兄弟歷經重重磨難,找回母親逃離人類的魔掌,回到了大自然中.
看完這部影片,我一方面為虎兄弟的結局而感到欣慰,而另一方面也感到人類的無情與殘忍.在人類社會中,人類對自己的親人是多么的好.可卻忍心去拆散虎兄弟!人類可以為一已之利,去砍伐樹木,殘害動物,殊不知這反倒把自己與子孫送上了絕路.我們人類,不是地球的主人,更不是殘暴的統治者,是與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一樣的生命,平等的生命!
影片一開始,就象向我們展現了東南亞森林那充滿生命力與和諧的美.我想導演這樣安排必定是人與動物各諧共處,必竟人與動物都是大自然孕育的生命.那為何?人要殘害自己的兄弟呢?
影片結束之際,有一段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幾年前,老虎有整整10000只,現在卻連5000只都不到"不單是老虎,還有許多生物正逐漸走向衰滅.如果真地都滅絕了,那我們人類也難逃止劫.
讓我們與動物一起和諧相處吧!動物是我們的兄弟,朋友,親人!我們都是平等生命,不存在誰主宰誰.我相信人與動物一定能創造一個平等的世界.
明天會是一個美好而平等的世界.
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3虎兄虎弟,這對即使在長大后依然割殺不了的親情,是那么讓人感動,一下子使人從紛繁的喧囂中找到一絲沉靜,從冷漠中找到一絲溫暖,讓我們想到最親的摯愛之人,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一下子觸通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淚水便一下子泛濫成災……
在課堂上觀看《虎兄虎弟》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在為一對野獸而落淚、而微笑。當庫瑪爾與松嘎在斗獸場上骨肉相認時,面對皮鞭、棍棒、槍口,這一對虎兄弟不畏,毅然罷斗。那一刻,兩雙虎眼睛深情對視著,水一般柔,眸子里閃回著兒時的往事,淚光晶瑩……當庫瑪爾曾經放棄自由又邁進籠子的一剎那,我也被它的忠誠所深深感動。我的價值判斷在頃刻間被顛覆了:獸性與人性,孰善孰惡?是我們人類攪擾了湄公河叢林的寧靜,入侵了庫瑪爾和松嘎等這些原住民的生存空間。當人類成為自然界的巨無霸時,威名赫赫的獸中之王老虎也難逃被追逐、被殺戮的厄運。想想那對虎哥倆被追捕的鏡頭吧,烈火、噪音、槍彈……蠻橫的圍獵者無所不用其極,使這些曾經威風的老虎們走投無路。它們惶然驚怵的神情,似乎在無奈地詛咒世界的末日。其實,人類毀滅其他物種的行為不啻自戕。我們愧對老虎,愧對我們欺凌過的所有動物(想想,也包括被我們桊養過的“寵物”)。
從那個叫艾德的西方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類自己的虛偽和卑劣:當他的槍口對準虎爸爸、虎媽媽的時候,他也撕下了紳士的偽裝,什么作家、探險家、“打虎英雄”?分明就是入侵者、掠奪者、殺戮者。所幸人的本性還以童真的狀態存活著,從地方長官的兒子哈爾那里,我們找尋到了人類原本純真的東西。對那些有權利、有知識、有人生閱歷的成年人來說,哈爾的一言一行都具有一種反諷意義。在對人與虎關系的認識上,誰幼稚、誰深刻,其實是錯位的。兒童的眼睛沒有被貪婪所遮蔽,所以都是真實善良的表現。不要阻撓哈爾與松嘎做朋友,不要毀壞動物賴以棲息的家園。《虎兄虎弟》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大自然為我們提供的生態圈里,人類、老虎,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有生存的權利。在影片的最后,艾德放下了殺戮的槍,拿起了警世的筆。艾德這個英國佬在印度支那的探險經歷,是我們人類同動物交往的一段縮影,真實而生動。
最令我震撼的是,影片結束的時候打出了字幕:120年來,亞洲虎從10萬只減少到不足5000只。透過這冰冷的數字,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異化與退化。不要讓虎兄虎弟成為難兄難弟,是每一個有良知者的責任,不,應該是所有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的共同責任。
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4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媽媽來到了影城,看了一部外國電影名叫《虎兄虎弟》,這部電影講的是兩只小老虎從小就被分開了,最后又相聚了。其中有一個鏡頭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們后面有人追趕,前面卻有很多火堆。虎哥哥就想起以前跳過火圈,就毫不猶豫地跳過去了,可是弟弟沒跳過火圈,所以它很膽怯,不敢跳,哥哥看見弟弟不敢跳,就又跳回來,好象在和弟弟說:“不要怕,沒事的,要不然就會被壞人捉走的。”最后,哥哥和弟弟都跳了過去。
我覺得這兩只小老虎,它們手足情深,遇到危險時彼此不離不棄,令人感動。動物是人們的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動物,不應該捕捉它們,傷害它們。
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5當虎弟被別的動物欺負時,虎哥過來給他解圍,兩只虎的眼神交流,還有就是最后困獸之斗,在一瞬間認出了彼此,又開始童年嬉戲的游戲,互相追逐打鬧。
虎弟是因為常年被圈在籠子里,突然出來不是很習慣,但是在虎哥的嘯聲中還是走了出來,而虎弟在馬戲團學到的鉆火圈也派上了用場,克服了自己的另一個障礙,怕火,最終也引領自己的虎哥跳過了火地!虎弟受到媽媽的特殊照顧,但是虎哥并不會因此恨媽媽和弟弟,因為它們是沒有思維的,也就不會因此有人類兄弟之間的一些小我產生的問題,"為什么選他不選我啊!…。諸如此類!虎哥依然愛著虎弟,最后見到虎媽時兩只虎依然跟著媽媽!
很欣賞虎媽媽的教育方式,貌似是無為而治,小問題是不會在意的,很耐的住性子,只會在一些大問題上教育,比如最后小虎不小心碰著獵人的網,虎媽媽會教訓它的這種行為!虎媽媽的愛是令人動容的,雖然先把小虎救了,但是并沒有放棄救大虎,拼命奔跑,由于眾人不得不放棄救援!
當然還有就是里面的兩位主人公,小孩和獵人,以及他們的虎朋友,告訴我們人和動物是能夠友好相處的!當然片子還是給我們啟示的,要反省自己,要愛護自然,以及在片中,在虎兄弟這樣令人動容的故事過程中,人們在意的只是金錢,利益!
篇6
如果你去過秋日的英格蘭湖區,定會被她金色無邊、波光閃閃的魔法迷住。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曾說,溫德米爾湖能讓人忘掉生活中的區別、年齡、財富。70多年前,當旅游作家阿爾弗雷德·溫賴特第一次攀上湖區的山丘時,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觀。而另一位作家,波特小姐,則干脆買下這里作為湖區女主人直到終老。
漫步于溫德米爾湖附近的小村,你會發現一所帶花園的林中小屋。這個被稱為“波特世界”的屋子門口站著一只穿藍夾克的兔子,大名鼎鼎的Rabbit peter(彼得兔)。他的創造者正是畢翠克絲·波特女士,英國人稱她為“上個世紀的J.K.羅琳”。
小標:維多利亞時代的叛逆剩女
波特出生在倫敦肯辛頓區的中產之家。父親魯伯特是個律師,但畫得一手好畫,成天在藝術沙龍里消磨時光。母親海倫則是典型的家庭主婦,除了和闊太太們喝茶八卦,畢生目標就是讓女兒嫁個體面人家。
波特外表一點兒也不起眼,在富裕的家中有一間自己的起居室,每天規矩地吃早餐、喝下午茶、道晚安,是個“呆萌型”宅女。但衣裙上永遠有潑灑的顏料,透露出她立志做個文藝青年的野心。和眾多維多利亞時代的大家閨秀一樣,波特沒去過學校,知識統統來自家庭女教師的言傳身教。天賦過人的她,8、9歲時就能栩栩如生地繪出穿著衣服的各種動物。和那些喜歡研究甜點的英式淑女不同,波特感興趣的是自然科學,對世間的生靈充滿好奇,甚至惡形惡狀、危險有毒的也不例外:她的寵物里包括了老鼠、蜥蜴、蠑螈、蛇、蝙蝠和青蛙這些女孩兒們碰都不會碰的玩意兒;她用奶瓶喂豬,研究菌類,用顯微鏡觀察孢子、寫論文;還畫了幾百幅讓后人嘖嘖稱奇的菌類水彩畫。1967年,英國著名菌類博士費特利在他的《路邊與森林的菌類》一書中使用的60幅水彩畫全部出自波特之手。
也許實在是太熱愛畫畫了,埋首紙筆間一晃就是20幾年,逼近30歲,波特還沒有嘗過戀愛的甜頭。那個時代,30歲還單身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母親氣瘋了,不停地為她安排各種相親,見過的男性也算有頭有臉,但這些一堆頭銜的貴族在波特的眼中卻只是出身好的可憐蟲。無休止地見男人讓她厭倦透了,一向溫馴的大小姐憤然向家人宣戰:“一輩子別指望我結婚!”而出版自己的作品是她唯一的心愿。
小標:源于真實的兔子
有個有錢還有品的爸爸的好處就是,有機會干些無用但美好的“閑事”。每年夏天,父親都會在蘇格蘭或英格蘭湖區租下莊園供全家消暑度假,這為波特自由研究鄉下的植物和動物提供了條件。在莊園里,她第一次見到了半人高的灌木籬墻,布滿青苔的石階和活潑可愛的小動物。興奮的她像個小野獸似地,穿著新衣服跑出去追兔子,蹦來跳去摔進了泥坑里……
這些瞬間成了波特創作動物繪本的靈感來源。《彼得兔》是她發表的第一部作品。這個故事本是為了安慰家庭教師生病的兒子畫的——每當波特離開倫敦,都會給摩爾的孩子們寄去畫有插圖的信件,講述她和動物們的奇聞趣事,她給他畫了個故事:“從前有四只小兔子,名字叫弗洛普茜,默普茜,棉球尾,和彼得。”這就是彼得兔故事的雛形。
幾年后,波特有了出書的念頭,她把這些信借了回來,加以擴充,結集成冊,然后抱著大大的畫夾去出版社自薦。但看起來世故的大人們對她這個穿著藍色夾克的兔子朋友不是太感冒,最終F. Warne公司愿意試試。
結果《彼得兔》獲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從此,波特的創作一發不可收,她又陸續出版了《松鼠納特金》、《格魯塞斯特的裁縫》、《小兔本杰明》等暢銷書,憑借驚人的業績成為F. Warne出版公司的金牌作家。《彼得兔》初版時,印了當時很了不起的28,000本,而現在全部的彼得兔故事系列,銷量已經突破1億本,并且被翻譯為30多個不同語言的版本。
小標:最初的愛情 最后的儀式
波特本來鐵了心要做老姑娘,但生活比她自己編的故事書還要戲劇,32歲這年,她初戀了——對象就是F.warne公司的少爺諾曼。兩人在印刷廠里一版一版校色的時候,對彼此的愛慕也不知不覺撲出紙面。
這年,金牌作者邀請自己的出版人來家里參加圣誕party,諾曼先生第一次見到了波特的閨房,茶幾上擺著一副兔子全家福,是給這位紳士的禮物。八音盒響起來了,諾曼害羞而激動地說:“我們來跳舞吧”。這天,兩個賭咒發誓要單身一輩子的硬漢烈女雙雙投降,決定情的俘虜。
但上流階層看不上生意人,波特的母親要棒打鴛鴦。波特可不軟弱,對母親反唇相譏“往上數三代誰不是暴發戶!(母親家也是做棉花生意發家的)”她甚至做好了和家族斷絕關系的準備,專門請了一位會計師來算賬,結果得知自己的版稅收入已經多到下半輩子躺床上玩兒也能過好日子。波特高興極了,宣布和諾曼正式訂婚。但就在訂婚后的幾周,準新郎暴病而亡。
一場歡欣忽悲辛,恢復孑然一身的波特哀慟難耐,想起了兒時度夏的鄉間小屋,那里寧靜的湖水有療傷的功效。她買下尼爾索里村丘頂莊園住下來,“丘頂”成為她創作生涯最有紀念意義的房子。
在湖區風景中作畫的波特宛如身在天堂,雖然形只影單,但她每天在畫布上勾勒出各式各樣的小動物,它們在畫中和她竊竊私語,共看朝霞落陽。
篇7
摘要:通過分析成功世界動畫形象設計案例不難發現對本民族文化的尊重與依仗是普遍存在的共性,東北民間美術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鮮明表征,對其藝術形式、題材樣式和精神內涵的挖掘,無論是對動畫形象藝術的深入還是對其他藝術門類的豐富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中國動畫目前正處于發展關鍵期,面對外來的先進技術與強勢文化的雙重沖擊,東北民間美術是動畫形象設計可借鑒的寶貴素材。
關鍵詞:動畫形象;東北民間美術;民族化
動畫語言日趨國際化的今天,緊緊抓住自身民族品格特征,是獲得優勢的重要途徑,從中外成功的動畫形象設計案例中不難發現,創作者在價值觀念、審美理念或是風俗習慣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對本民族文化的體現。東北民間美術是黑土地孕育出的珍貴文化寶藏,它折射出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和剛勁奔放的造型特征,散發著日久彌新的藝術魅力。動畫形象設計作為動畫前期創意最重要的環節,直接決定動畫片的成敗,在與歐美日本等動畫強國的競爭中,民族化是站穩腳跟的必由之路,從燦爛多姿的東北民間美術中汲取營養將使中國動畫煥發新的活力!
1中外成功案例的啟示
1.1歐美成功的動畫形象設計
歐洲和美國由于歷史和文化上有近似性,在動畫藝術上有許多共性,但具體到某一個國家或民族又有各自的個性,例如英國動畫形象設計透露出英國崇尚高貴紳士氣度的民族性格,法國對優雅與浪漫的最求,幽默和夸張的表達方式都反映出法國一貫的藝術氣質,而美國動畫則表現出對英雄主義的歌頌。如英國粘土動畫《小雞快跑》的中小母雞被設計成葫蘆形的臉型,香蕉樣的厚嘴唇,兩個突出的眼睛擠在一起,表情動作中流露出濃郁的英格蘭風情,法國動畫《國王與小鳥》中的國王長著細長眉毛、彎曲胡子、鷹鉤鼻子、雪白的臉和大腹便便都是法國貴族特征,在法國鴨梨有愚蠢的寓意,國王的鴨梨臉型更體現出法蘭西民族的妙趣。美國的各類英雄不勝枚舉,真人英雄《花木蘭》、擬人化的英雄《獅子王》、平民化英雄《鯊魚黑幫》等,經歷一番奮斗和磨礪之后都能完成英雄成長的蛻變。
1.2日本成功的動畫形象設計
日本動畫以嚴謹細膩、清新優雅的藝術風格和世界首屈一指的產量,在上個世紀的日本本土以及海外都征服了大量觀眾,它的動畫形象設計總體上趨于寫實風格,既有對傳統的模仿,也有對現代高科技的想象。例如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的女孩千尋設計成馬尾辮、大眼睛四肢有少許柔弱的形象,是典型的日本小姑娘的樣子。
1.3中國成功的動畫形象設計
中國動畫自誕生起,老一輩動畫藝術家就十分看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形象設計參考了京劇孫悟空臉譜的形象。而《小蝌蚪找媽媽》則成功的將水墨渲染效果制作成為動畫作品而蜚聲海外,片中小蝌蚪以及小雞小鴨等各種小動物的形象設計都是黑白色調為主,邊緣是墨跡暈染宣紙的效果,博大精深的傳統中國畫被很好的應用到動畫片之中。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間,由于老一輩動畫藝術家對本民族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表現,使得這一時期的中國動畫形成了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中國學派動畫風格。
1.4中外成功動畫形象帶來的啟示
動畫形象設計是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綜合作用的結果,發散思維依靠聯想,聯想是“靈感”在頭腦中碰撞出的火花,“靈感”并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于作者環境背景和社會閱歷在他頭腦中的映像,以及作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判斷,和所處年代,地域民族直接相關。從中外成功動畫形象設計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創作者均有意或無意的體現出各自的民族文化特點,受眾正是因此方能感受到真實和新奇,從而被深深打動。世界各民族間的文化千差萬別豐富多樣,但扎根在自身民族文化之中而體現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給觀眾帶來的藝術觸動卻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恰當的民族性表現能夠使作品增加感染力。
2東北民間美術梳理
東北地區地處我國最高緯度帶,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內蒙東北部地區,由于這幾個省的歷史傳承互有交叉,文化習俗共融互通,因此習慣上統稱為東北地區。東北地區歷史悠久,少數民族眾多,在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游牧或農耕為生,長期的繁衍生息,創造出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和精神遺產,東北民間美術就是文化傳承中的一朵奇葩,它生生不息的表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它與漢民族主流的精英美術分流并進,共同構筑成我國民族文化的生動性和多樣性形態。
2.1東北民間美術的形態梳理
黑龍江省的赫哲族常年生活在三江平原,豐富的淡水魚資源發展出了別具一格的魚皮藝術,赫哲人用吃完魚肉的魚皮加工出服飾、貼畫、皮筏等各種生活用品,人類歷史上許多民族都出現過用獸皮制作衣服的現象,但唯有赫哲族是目前將這種技藝傳承下來的民族之一(另一個是愛斯基摩人),散發著來自遠古的古樸之美。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小興安嶺一帶森林中,以狩獵、馴養和少部分農耕為生,當地的樺樹粗大挺拔,樹皮任性極好,可以分出多個層,被用來制作出服飾、器皿、皮筏和搓羅子(即一種用樺樹皮制作的便攜式帳篷,構造類似蒙古包)。[1]此地影是東北地區本土的皮影藝術,較中原地區的皮影,無論造型上還是唱腔上都更具東北地方特色;遼寧沈陽的“面人湯”是一種面塑,與其他的泥塑和面塑不同之處在于,它有大量的反映東北滿族風情的題材。本溪的許多橋頭都有裝飾用的石雕,造型特點渾厚樸實,體現出東北憨直厚重的民族性格。擁有四千年文化積淀的醫巫閭山地區的滿族人民剪出了滿族特色剪紙。遼寧阜新和岫巖地區因出產瑪瑙和玉石,發展出了精湛的玉雕藝術,經由玉雕藝術又衍生出了的煤精雕刻,也成為東北民間美術的一大特色;吉林省長白山地區的滿族人民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刺繡被褥枕頭、服飾家飾,圖案取材廣泛,刺繡風格穩重大氣。與此風格類似的還有布藝類的馬氏布偶,王氏布貼畫等。它們都寄托著東北人民的審美理想和精神追求。
2.2東北民間美術的價值梳理
經過3000多年古老傳承的東北民間美術畫面處理圖案化,線條剛勁規整,大膽的純色塊對比強烈,虛實關系巧妙,具有豪放粗獷,造型簡練的特點。東北民間美術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生發與融合,逐漸形成個性完備的藝術語言,對其藝術價值的挖掘和整合不但對區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其他藝術門類也有一定的促進和參考意義。在動畫形象設計民族化呼聲愈趨強烈的今天,東北民間美術更可提供有益的參考。
3借鑒東北民間美術的幾點思考
3.1對近年來已有民族化探索的思考
上個世界末我國動畫漸漸走出低谷期,經過長期的探索,中國動畫從國外吸取了一部分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在動畫形象設計方面有了一些突破和進步,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以上個世紀被寄予厚望而巨資打造《寶蓮燈》為例,由于關注點放在學習和借鑒先進經驗上,因而動畫形象設計風格雜糅的問題非常突出。孫悟空和土地老原版照搬了大鬧天宮的動畫形象,缺乏藝術創新,主人公沉香的形象設計因簡單而毫無新意,童年的沉香腦袋圓又大,大眼睛小嘴巴的形象與葫蘆娃別無二致,成年以后的沉香又有了日本動畫中常見的少年形象的影子。二郎神的形象抓住了配音演員姜文的形態特征小眼睛的特點,屬于仿真一類動畫形象,與其他人物形象的風格反差較大,但到了三圣母的設計,又因將中國和日本的風格綜合在一起而失去個性。
在生產方式和營銷模式上的借鑒與模仿都是無可厚非的,也正是因為這點才促成了影片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在藝術創作方面,首先考慮根扎在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上,否則,借鑒與模仿就難以擺脫粗糙的程式化弱點。
3.2關于對東北民間美術應用價值的思考
觀照中國動畫上世紀60~70年代屢創輝煌的歷史,無疑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息息相關,《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等一大批經典的動畫作品相繼問世。任何一門藝術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本民族文化沃土的滋養,強大的民族文化是中國動畫與世界動畫強國競爭的潛力源泉,中國動畫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同時更應該滿懷信心的探索發揚本民族文化的優勢力量。
東北民間美術取材豐富,山川樹木、森林草場、江河湖泊、無一不體現出濃郁厚重的黑土情懷。東北的剪紙、刺繡以及樺樹皮貼畫等等豐富的造型形式都是動畫形象設計難得的創作素材。事實上它的藝術魅力從來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走向消退,反而被賦予了時代新意而日久彌新,動畫劇本的現代思維與鄉土風情的動畫形象結合起來,更加能夠滿足現代觀眾的精神需求。如電視系列三維動畫片《帽兒山的鬼子兵》,直接取材于哈爾濱地區的真實景點帽兒山,動畫片描述虎子、妞妞和鐵蛋三個家住帽兒山的小孩智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片中主要人物設計成濃眉大眼、臉型方正的形象,很有北方人的外形特征,此外,動畫片中的東北風情為動畫片增加了亮點,它們與人物形象、故事結構,反映的主題相映生輝,使人物更有生命力,使故事更具真實感。
3.3關于動畫形象創新觀的思考
中國動畫的復興是許多動畫工作者乃至普通民眾的共同理想,民族化的呼聲甚囂塵上,各種見仁見智的觀點學說紛至沓來,縱觀各說,筆者認為創作觀念的缺失與錯位是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它的根本原因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它的表現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不求甚解與畏懼實用,他導致的后果是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時,有的因失去方向而停滯不前,有的因招架無力而盲目模仿,有的因自信不足而表現不力。
上世紀80年代由于歷史變革原因,中國動畫出現了發展上的斷檔,隨后成長起來的許多公司都是從歐美國家外包加工服務發展起來的,直接應用外國已有的模式制作動畫簡單省時,當自己創作作品時,難以改變的慣性使得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有原創能力和動畫經驗的人才亟需補充。支持與鼓勵藝術理想和創新精神的機制缺失,也導致了原創精神的匱乏。唯有改變創作觀念,鼓勵高水準的原創國產動畫才能真正提高我國動畫的創作水平。
4結語
不同的文化生態環境造就出不同的藝術形式,離開這種環境,藝術形式便失去了生機。對民族文化深層次的理解與正確的運用是動畫創作觀念提升的有效力量。近年來一些創作團體已經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如《貓兒上的鬼子兵》《兔俠傳奇》等作品中滲透出對東北民間美術的關注,不但為動畫本身增光添色,同時也為今后動畫創作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趙凌飛.東北民間美術的傳承與保護系列之二――樺樹皮與魚皮藝術[J].文藝生活,2013(07).
篇8
這個電影不知該歸到哪一類。有人說像校園青春片,有人說是教育片,還有人說是勵志片,都有些像,其實又都不像。我把它歸入好片。好片不能歸類,因為它說的不是某一類事情,它說的是根本的事情,就是諸如生存、生活還有生命這類東西。
我的影碟墻上,碟片按照類型分了類,下面貼著小標簽,比如:西部、警匪、先鋒、文藝、災難、紀錄、音樂、科教、動漫等。那些好片,專門放在一個特殊的格子上。所謂特殊,是把它們放在最高一層,這樣別人看不到,就不容易被借走。
由于很多借出的東西不再回來,所以,錢可以借出,車子房子可以借出,但有三樣東西不能借:老婆、感情和好碟。
這個電影的名字叫《Dead Poets Society》,按字面通常譯做《死亡詩社》,也有按影片內容譯成《春風化雨》。導演是彼得威爾(Peter Weir),他導過《楚門的世界》,那是我認為的另一個好片。男主角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就是主演《窈窕奶爸》的那位。在這部片子里,他演高中教師基丁,這次他不再是那個搞笑的奶爸,而是一個哺養心靈的奶爸。
基丁是個新來的老師。他所在的學校是以“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為校訓的著名私立學校,學生都是男生。學校以培養紳士、社會中堅和知識精英為宗旨,就是那些上名牌大學,穿名牌西裝,看歌劇,當總統,坐律師樓的。
可是基丁老師顯然不喜歡這個路數。他哼著《揚基進行曲》走進教室。第一堂課,帶著學生們去看校史陳列館,指著歷屆畢業生的照片,說信不信由你,人都要死,這些眼睛放光的學生現在都已化為塵土,然后壓低聲音告訴男孩們,要及時行樂(Carpe Diem)。第二堂課,他讓學生們撕去教科書的全部導論,因為導論說,詩歌好壞可以用縱橫坐標來判定。后來,他慫恿學生們組成古詩社,在夜霧繚繞的晚上,在蘇格蘭風笛響起的時候,去林中洞穴讀“剛果河緩緩地在黑色大地上流動,金色的小徑穿過樹林”這些沒用的詩句。他讓學生們在音樂伴奏下,喊著詩句踢足球。他鼓勵這些男生追女孩、演無聊的戲、像他一樣站在課桌上。
二
說了半天,有些沒頭沒腦,也與葡萄酒無關。說說另一個片子吧,港臺片,也是說年輕人的,這個片子與酒有些瓜葛,講一個酒吧和兩個調酒師的故事。
調酒師很年輕,一個是男孩,一個是女孩。兩人都是兼職,晚上到酒吧來,調雞尾酒,看各種喝酒的人,看各式各樣的故事。男孩挺帥,女孩挺靚,每天晚上一起,如果彼此之間沒故事不要說觀眾不爽,上不爽。所以,后來,男孩女孩也有了故事。開始兩人都開心,后來就有些疼,心里感到了疼。再后來,男孩辭了職,走前,他要求女孩為他調一杯雞尾酒。
女孩同意了,讓他閉上眼。他睜開眼后,女孩端上一杯單色液體,說小心喝,很嗆。男孩用心地喝了,其實就是杯白水。男孩疑惑地問這杯酒的名字,女孩說叫“人生”。
這個話題一下就大了,其實不必什么都和人生聯系上,人活著,有時無非就是開心就成。
不過電影也不是很矯情,可能確實有道理,每分每秒,誰不是活在人生里呢?當然什么都可以和這個大話題聯系上。就算人生就是開心吧,電影里也說得有意思,說幸福是女人發明的,男人只剩下開心。人間苦,成仙難,喝了酒可以成半仙,可以開心,因此男人喜歡喝酒。也許因為這個原因,這間酒吧的名字叫半人間,電影的名字叫《半醉人間》。
兩個片子其實都在說一個東西:為什么活著。我們不是為了喝酒才來到這個世界的,也不是為了當社會精英才來到這個世界的,原始社會的時候,大家都渾渾噩噩的,沒什么精英意識。我估計,迄今為止,除了造物主,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也有人回答了。記得馬丁路德金說過:如果沒有值得為之獻出生命的事情,那么,你就不值得活著。聽了這話的人,心里可能都有些發虛,因為能找到“為之獻出生命的事情”的人,應該是少數。我猜測,在內心深處,在某個時期甚至長期以來,每個人都問過生活意義之類的問題。當知道自己對此無能為力同時無可奈何時,大家就只好采取正確的態度――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有的人為工作而活,有的人為老板或者老伴而活,有的人為了買下三室一廳活著,有的人為吃酸菜魚活著。在終極問題上,似乎沒有對和錯。那位女調酒師也許有道理,白開水比雞尾酒更像人生。如果會喝,也可以百喝不厭,喝得開心。
只是,似乎能開心也并不容易。你我內心都有一個聲音在說:我并不需要找到可以為之獻身的事情,但現在的生活也不是我想要的。基丁老師希望那些男孩子能去“汲取生命中的精華”。問題是,什么是生命中的精華?
比較而言,我還是喜歡基丁老師的說法。他說,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都是高尚的理想,并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歌、美、浪漫、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他還引用惠特曼的詩,“你在這兒,生命就存在,為了讓這出宏大的戲不停地演下去,你能貢獻出一頁詩歌”。
我少年時信奉過類似的話,這些話曾經讓我內心澄明,熱血沸騰。成人后,逐漸知道這些都是誤人子弟的鬼話。詩歌不能當飯吃,浪漫只是兒童游戲,至于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只是,只是,很多年過去了,我仍然不可救藥地相信這些鬼話,仍然試圖去寫自己的那頁詩歌。
基丁引用了幾句詩,我不知道是不是惠特曼的,但我知道寫這幾行詩的人,一定也是相信那些鬼話的人:
我們是浪漫主義者
我們不只讀詩
還使之如蜂蜜般由舌頭滴落
精神飛揚
女人昏眩
神也在此時誕生
三
為什么喜歡喝葡萄酒?答案很多,比如,理性的人說,因為葡萄酒有助健康;感性的人說,喜歡品嘗過程的時尚和情調;發燒友說,因為葡萄酒是最有生命感覺的液體。
前面那些喜歡,是在試圖與葡萄酒談情說愛;最后這種喜歡,已經與葡萄酒攜手成婚。
不過,知道葡萄酒是有生命的酒,才是萬里走完了第0.5步。喝出什么樣的生命感覺,與相應的人生歷練有關。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有過什么樣的人生經歷,才能喝出什么樣的感覺。所謂杯酒人生。
正因為如此,同一杯酒,有的人喝出一朵蘑菇的味道,有的人喝出了整座森林。法國勃艮第地區的羅曼尼-康蒂(Romanee Conti)酒莊,有“天下第一園”的美譽。羅曼尼-康蒂每個年份的酒都是珍品佳釀,被公認為紅酒之冠。這種被稱為神仙飛返天上之際遺留在人間的東西,最大的特點是變化莫測,難以名狀。著名酒評人Robert Parker說這種酒是百萬富翁之酒,卻只有億萬富翁喝得到。所以,我估計是沒機會喝這種酒了,只能聽聽解饞。有趣的是,億萬富翁品嘗的印象是,“有一種帝王的感覺油然而生”;而康蒂酒莊的釀酒師Aubert de Villaine則說,這種酒的味道是,“即將凋謝的玫瑰花的香氣”。都是夢幻之感,只不過截然不同。
看一個名叫“陳年中的單寧”的紅酒博客,說一班朋友品嘗了一款2005年的紅酒,感覺卻大相徑庭,每個人都品出不同的味道,有泥土味、肉味、焦糖、巧克力、黑色漿果、櫻桃、中藥、蜂蜜、荔枝、煙熏烤橡木桶等,有的說高酸,有的說不夠酸。也許是這個原因,這篇日志的名字叫《聞到與你不同的味道》。
沒有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指紋。味道、感覺和生活的差異性,是葡萄酒,也是生活的魅力所在,精髓所在。也許可以說,所謂生命的意義,在于差異,在于個性,在于特殊。
如果你和其他人都一樣,盡管你也寫出了那頁生命之詩,但實際上只是做了復印機的工作。也許你可以活很久,但是,對不住,其實和零一樣。這話過于尖刻,實際上,這是我18歲時寫的詩里的話。現在我有些變化,認為復印機式的生活可能也是有意義的,復印并不是零。只是,首先你必須選擇愿意做個復印機。
基丁不想讓學生選擇復印機,他說,“樹林里有兩條路,我選擇人走的比較少的那條”。他的學生們也這樣做了。尼爾不顧父親的阻攔,以付出生命作為代價,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諾克斯丟掉矜持,冒著再次被群毆的風險,開始向喜歡的女孩敞開心扉;羞怯到不敢發言的托德,竟然在咆哮中念出了自己寫的那幾句好詩。我們清晰地看到那些心靈在綻放。
影片開始的時候,喜歡惠特曼《哦,船長,我的船長!》的基丁對孩子們說過,你們可以叫我船長。影片結尾,當基丁被校方辭退離開教室時,不顧校方訓斥和開除威脅,一貫順從的托德最先站上了課桌,然后那些男孩子一個接一個站了上來,一個接一個地對基丁說,“船長,我的船長!”
篇9
沖動的原因,也許多年前我們都很愛的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許是3秒鐘前你在人潮擁擠的購物區,突然聞到Chanel的中調里普羅旺斯的淡淡香氣;又或者是此時此地你聽到一首很老的英文歌,當你小聲地跟著歌者哼到“we are sailing 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便瞬間想起他當年對你說,有一天,我要帶你去浪跡江湖……
這些暗藏的記憶,仿佛是一些漂浮的碎片,在某一天,突然出現在你的腦海,讓你心心念念,不敢相忘。于是,盡管我們青春漸逝,并且已經習慣了踩著高跟鞋在辦公大廈里殺進殺出的生活,但總會有那一剎那,給我們沖動和力量,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出走,去遙遠的彼處,在古老的城堡和千年的教堂里找尋悲喜與感動,在幽隱的小鎮和各式長短橋上想念或遺忘,在異鄉咖啡館里和日落的瞬間微笑或流淚……
生活永遠在別處。
海灘:誰心中的伊甸園
多年前曾經看過電影《青青珊瑚島》。電影里,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漂流到孤島,在島上開始了獨立的生活。他們從最初赤身的奔跑和嬉戲,到后來成為男人和女人,電影畫面把他們成長的快樂與幽藍的大海以及碧綠的小島融合在一起。有一個鏡頭,是只有15歲的波姬?小絲從湛藍的水底突然鉆出,她光潔濕潤的身體像一朵嬌嫩的芙蓉,至今還是許多人心底珍藏的圖騰。而電影中那個美得令人震驚的島嶼,也同時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伊甸園。
那么,你的伊甸園在哪里呢?
Cinque Terre 被遺忘的時光
Cinque Terre是意大利利古里亞區的一段沿海地區,在這段海岸上有5個依山而建、臨水而成的小鎮。每個小鎮面積都不大,建在峭壁懸崖上,由于背倚連綿起伏的丘陵山脈,面向碧波蕩漾的大海。Cinque Terre的5座小鎮地形相似,建筑相似,歷史長度也幾乎相同,但仔細打量每個小鎮的細節,還是可以看出不同的小鎮風格、捕捉到不同的生活氣息。
Vernazza是狂放的,像是深奧的哲學家與張揚的詩人的混合,再加上一點神秘和玩世不恭;Corniglia是絕世的,至今仍然保持著拒絕喧擾的一臉高傲,這里的人們都像是哲學家,不愿在生活的表面淺嘗輒止的漂流;Rio Maggiore是安坦的,不強求、不執著、不妝點,山水建筑全在幻化之間,無形,無質,無聲,可以入畫更可入詩;Monte Rosso是濃濃醉意的,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酩酊大醉、溢滿激情;Manarola是出世的,在鎮上深不可測的午后,只能聽見,陽光躡足經過的聲音。
塔希提:一個綺麗的夢境
一直以來,Tahiti就是熱帶天堂的神話、一個未經現代化墾伐的處女地。陽光下湛藍的海水,搖曳著慵懶樹影的海灘,海中各式姿態穿游的熱帶魚,再加上混著多種文化所產生的風味小吃……夾雜著法國幽雅和波里尼西亞熱帶風情的Tahiti,如同一個綺麗的夢境讓人深深的迷戀。
據說來Tahiti旅行的人一半是情人,一半是高更迷。
在Tahiti的沙灘上,最常見的畫面就是一對對纏綿繾綣的紅男綠女,如果站在高處向下望去,無論是多么沮喪的人,都會覺得人世是如此的甜蜜和溫馨。
還有另一半人為畫家高更而來。高更生命中最后的時光就是在Tahiti度過,他最有代表性的畫作也是出自Tahiti時期。高更墓在塔霍古港山上的墓場。墓前有一座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塑,下面擺滿了鮮花和卡片。我也用笨拙的法語寫下了自己的祝福,并告訴他,當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芳香的土地》時就愛上了他,對于我來說,他并不是一個兩百年前的畫家,而是一個朋友、一個情人。
馬爾代夫,想變成一尾魚
在馬爾代夫,你永遠分不清哪邊是海水,哪邊是沙灘。也許,在這里海水本來就是沙灘的延伸,沙灘也原本只是海水的依托。
白天的馬爾代夫,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樣喧鬧。沙灘上,偶爾有三三兩兩的比基尼美女搖曳而過,雖然美艷,卻并不張揚,完全不像是在佛羅里達或是夏威夷,每個女人表現出夸張的性感,都期待被人注意。在馬爾代夫,所有美麗的女子都甘愿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她們安靜而內斂,在她們的眼神里,流淌著安詳而純粹的笑意。
深夜的馬爾代夫,仍然吹拂著柔情萬種的印度洋暖風,這時海上已極少可以看到船了,若一旦有深夜不睡的旅行者乘船漂過,一定讓人誤以為看到了諾亞方舟。很多學者說,美麗的馬爾代夫因為地球的溫室效應,即將在百年內如龐貝古城般消失,淹沒在藍海之中。這些島嶼,將會成為未來人們傳說中的神秘花園,猶如童話中的金銀島。站在這四面臨海的小島上,你會想變成一尾魚,在這里老去。
Hawaii
不知從何時開始,“夏威夷”幾乎成了“浪漫”的代名詞。夏威夷的浪漫氣息已經滲入于無所不在的空氣中:無論游走于海灘、街頭,或只是懶懶的兜風、發呆、曬太陽;無論身在熱鬧明艷的歐胡島,或是站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高處俯瞰繁華;無論是天造地設的自然面貌,還是人為經營的活動環境,夏威夷縱有千變萬化的風情,但不變的總是那種揮之不去的浪漫氣質。
在威基基海灘上,到處是相愛的人們在光影中漫步,陽光大片大片的直射于潔白的沙灘上,棕櫚葉子在風中自在的搖曳,菩提樹下的呼拉舞者正在隨鋼吉他及四弦琴的樂曲翩翩起舞。
只有在夏威夷,才能體驗到這些美妙的感覺,我現在才能夠懂得,為什么夏威夷語中不存在浪漫一詞了,因為沒有必要,浪漫是夏威夷人無時無處不在的生活精髓。
在別人的城堡,演自己的緣份
造訪人文薈萃的歐洲,參觀古堡是必然的行程。歐洲的古堡多不勝數,雖然看起來大同小異,故事卻各有不同。無論是傷感纏綿的新天鵝堡、浪漫瑰麗的尚博爾堡、華美壯麗的溫莎堡,每座城堡里都隱藏著一些讓人思念的故者,和令人唏噓的愛情……
溫莎堡
出了倫敦城,沿著泰晤士河一直往西就可以遇見大名鼎鼎的溫莎城堡了。溫莎堡本來是戰爭之作,千年之前,征服者威廉為了鞏固倫敦以西的防御而修筑了溫莎堡。后來喬治四世把古堡擴建為宮殿,成為世上面積最大的古堡。溫莎堡的內部陳列著許多無與倫比的藝術收藏品,達?芬奇、魯斯本、倫勃朗等大師的畫作在這里都可一一找到。但溫莎堡最為世人著迷的,并不是奢華的宮殿和精美的藝術品,而是一段或悲或喜的愛情故事。
比如那個將江山拱手讓人,卻執意要與半老徐娘結婚的愛德華八世,從王位上退下來,成了溫莎公爵。在他開始“浪跡天涯”之前,曾在這座城堡里與辛普森夫人有一段蜜月時光。
曾經創造了日不落帝國輝煌的維多利亞女王,在丈夫艾伯特死后,就沒有穿過華麗的衣裳,一襲黑衣就是她對深愛的人最好的懷念,維多利亞女王在溫莎城堡里,挨著圣喬治教堂建起一座艾伯特紀念堂,此后40多年她沒有再嫁,執政余暇,她總是要到這里與亡夫喃喃細語。
查爾斯王子邂逅戴安娜也是在溫莎城堡,遺憾的是這場看似美麗的戀情和隨之而來的婚姻卻只能讓世人唏噓不已。離異和背叛,在溫莎城堡并不鮮見。
新天鵝堡
遠遠的守望新天鵝堡令人有一種夢境般的感覺,陽光自云中時濃時淡的透出,霧氣縹緲。遠處的山間,云海茫茫,樹木繁茂。高低錯落的塔尖在風動的樹林中時隱時現,似有人聲在浮動。在山巒云霧掩映下,新天鵝堡風姿綽約,如夢如幻。
它就是那樣矗立在石山高原上,灰色的哥特式尖頂冷冷的指向那深邃的蒼天,那么高傲。
在長久的與新天鵝堡對視的時間里,我總有一種錯覺,我是那么堅執的認為,新天鵝堡是不該屬于人世的建筑。
從山腳下一路走到城堡廣場只要半個小時的時間,整條山路林蔭蔽天,并不似想象中的那么難行。
站在山腰,回望一路走來的道路,美得令人不敢相信。山腳下,廣闊的平原點綴兩泓泛著粼光的湖水,天空的流云投下的影子使森林和原野忽明忽暗。城堡的背后懸崖峭壁,飛懸的瀑布直落谷底,新天鵝堡就建在這風景迥異的接點上。這浪漫到極至的畫面,猶若華格納的音樂,壯美且濃烈,蘊藏著阿爾卑斯的呼吸,以及遠古時代的心跳,一直闖入觀者的靈魂深處,讓人眷戀、癡迷、萬般纏綿。
尚博爾堡
尚博爾就那樣靜靜的藏匿于森林里,在清晨揉紅的明媚中,從刺目到柔和。
猛然間,你會覺得這座城堡已經誘惑你很久了。
據說夢想的實現,總是以失去夢想的美麗為代價的。可是當時當地的行走在通往尚博爾的林間道上,卻看到夢想的色彩更加濃烈,總有一種讓人微笑和感動的絕美感受,讓人無法全身而退。
走上古堡3樓的塔頂露臺,秋風蔓延過來,來來回回,不止不息。在風中晃動細碎的綠色樹葉,發出像流水一樣的聲音。
環繞著古堡的樹林,一天天的加重著秋天的色彩,幽藍的天空,一邊微妙的變幻出不同濃烈的藍色,一邊與整個城堡保持著和諧的步調。
剎那間,想起多年前曾讀過的《幽谷百合》,“那里展現一座山谷,起自蒙巴宗鎮,延至盧瓦爾河。兩邊山巒有騰躍之勢,上面的古堡錯落有致……那綠岸夾護、碧波粼粼的長長水帶,那裝點愛情之谷的搖曳多姿的行行白楊、那彎彎曲曲的岸邊坡地的葡萄園中脫穎而出的片片橡林、那漸漸遠近而色調變幻的空蒙天際,都在表述這種愛情……”
徜徉于那些神圣的空間
即使是一個沒有任何的人,每一次在異鄉的城市里看到教堂,內心里都會受到深深的震撼,無論它是圓頂還是尖頂,是東正教還是佛教,是光線明亮還是幽幽隱隱,在這些神圣的空間里,我都會覺得內心豐盈而平和,感恩并喜悅。
圣?索非亞大教堂
古老的伊斯坦布爾遍地都是歷史的痕跡。建于四世紀的紅色大教堂圣?索非亞,是城里第一個教堂,也是最驚心動魄的大圓頂教堂。
索非亞的圓頂結構出名,頂上一圈有40個大天窗,在光線的襯托下,石頭屋頂高大飄忽的圓頂,像是無重量地浮在空中,它象征古人對天空的幻想。因為結構復雜,大教堂曾多次在地震中受損,幾經修復,所以細看已不是完全圓的了。
在伊斯坦布爾街上行走,總是覺得過于喧鬧、零亂和無序,但一走進圣?索非亞宏大而高遙的殿堂,感受就會如同大風掠面,忘記所有塵埃,也忘記呼吸,仿佛懸空飄在50米之上的華彩圓頂,從不同方向、高度的幾百個天窗里射進來的光線,讓這里有一種似乎天界的神圣光芒。
你正是站在一片圣土之上,古希臘人就這樣深信。
科隆大教堂
我一直相信,科隆大教堂是世上極少的,你會在第一眼就受到心靈強撼的地方,這種震撼力是任何膚色、任何文化、任何背景下的人都無法避開的。
科隆大教堂高傲的屹立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到1560年,因德國宗教改革運動而中斷工程,至1823年續建,1880年才得以竣工,此時教堂的建造已歷經6個世紀。
科隆大教堂是德國中世紀哥特式宗教建筑藝術的典范,它以最高塔為主門、內部以十字形平面為主體的建筑群,科隆大教堂為罕見的五進建筑,內部空間挑高又加寬,仰望中一派絢麗,巨大的尖頂,層層向上,罩下來一種天空般的寂寞,極度的空和輕盈,似乎任何東西一碰就會飛起,順著光線上升而去。
參觀科隆大教堂不僅要了解一點建筑史,更需要有足夠的體力和耐性,畢竟要走過500多級盤旋的臺階,登上教堂頂部可并非易事,不過據說只要你做到了,就可以站在離上帝最近的地方,這樣的誘惑夠不夠呢?
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
早在古羅馬時代,圣彼得廣場還是一片荒蕪的山坡。歷史上有名的羅馬大火,就是從這里蔓延開來的。當時暴君尼祿嫁禍基督徒,屠戮無辜,把基督徒做成“人肉火炬”,為了紀念這塊彌漫著血腥味的“殉道者之地”,于是便在這里建起了歷史上第一座基督教堂――圣彼得教堂。
最初教堂被設計為希臘十字架形,各邊相等,中央交叉處是一個圓形的穹頂,但施工中途,設計師和老教皇先后去世,直到1547年,米開朗基羅繼續主持教堂工程,72歲的米開朗基羅接手之后,仔細審閱了原來的設計圖紙,他大吃一驚,感嘆道:“誰離開了這些設計圖,誰就離開了真理。”但這位可愛的大師在真正施工時,仍然離開了原來的圖紙,重新設計了教堂的穹頂。可見,世界上是沒有絕對真理的。
但穹頂尚未竣工,米開朗基羅也辭世,貝爾尼尼接手工程,才完成了今天的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同時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不朽的紀念碑。大殿下有5扇門,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圣門進入大殿,不過這樣的運氣25年才有一次。
印度菩提伽耶寺
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到菩提伽耶云游,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使他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還是未悟得解脫之道。于是他放棄苦修,到尼連禪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積垢,隨后來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發誓如若不能大徹大悟,終身不起。他就這樣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在一個月圓之夜悟得了正道,成為佛陀。因此菩提伽耶也成為了眾多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于是阿育王時代就在菩提伽耶建造了一個大菩提寺,供各地來的朝圣者與出家人到這里靜修。
菩提伽耶寺的歷史已過千年,但直到今天,每個清晨,天微亮霧還沒散時,大菩提寺就已有五、六十位僧人在做大禮拜,有的在菩提樹下,有的在正殿旁的長廊,或其它角落。
他們穿著紅色袈裟、盤腿而坐,日復一日的誦經,那聲音簡短有力,還有共鳴聲,雖然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卻仍然覺得內心滿足而喜悅。終于相信,信仰的確是一種力量。
沉溺于異鄉的咖啡館
在旅途中,咖啡館是一個巨大的磁場,一種無法抗拒的引吸力。它了解我們、改變我們、誘惑我們。于是,我們迷戀那里的光線、聲音、空氣,忘記時間的沉溺于異鄉咖啡館里,與一群與自己一樣的人相遇,可能是沒有只字片言,但大家卻心照不宣。
花神咖啡館
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說:“自由之路從花神咖啡經過……”
位于圣日耳曼大街172號的花神咖啡始于1887年,100多年來,這里成就了許多杰出的人文藝術家,也成為帶動巴黎時尚風華的源頭之一。
存在主義大師沙特先生曾住在花神咖啡旁的邦拿巴街,他午后常常在花神咖館與一群左岸的知識分子在此相激相蕩,孕育了當代存在主義哲學與文學。在西蒙波娃的回憶錄中,只要提到與薩特相處的時刻,她的心情就回到圣哲曼大道的咖啡座。再后來,畢加索先生推開了花神的落地玻璃門,花神因獲畢加索青睞而更加名氣暴漲。
所以,你若是在花神咖啡館喝咖啡一定要十二分的敬畏之心,因為也許你一不留神就會坐在海明威思考的椅子上、薩特寫作的燈下、畢加索發過呆的窗口……
中央咖啡館
以“中央咖啡館”為名字的咖啡館其實很多,至少在紐約有,在東京和里斯本似乎也有,但維也納的中央咖啡館無疑是其中最富盛名的一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里一直是著名詩人、劇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外交官們聚會的地方。甚至還有人說這里是奧地利許多詩歌、劇本、小說、音樂的搖籃,這樣的說法也許無法去考證,但是當年音樂大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圓舞曲王朝”施特勞斯父子的確都是中央咖啡館的常客。
據說維也納的咖啡館有個不成文的行規,那就是“咖啡固然重要,但氣氛更重要”,所以今天中央咖啡館雖然生意興隆,但不管里面多么擁擠,客人還是想呆多久就呆多久、熱愛什么就談論什么。
Tortoni咖啡館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一座老城,滿眼是殘舊的繁華和頹廢的姿態。
在城中心只有幾條勉強算得上繁榮的大道,比如Av Mayo街。
Av Mayo街邊到處都是CAFE,各式各樣都有,炒過的咖啡豆現磨現煮,端上來香氣撲鼻,因為生意太好,所以常常沒有位置,但Av Mayo街上的銀行和寫字樓卻很蕭條。
在旅游中心發行的手冊上說,布宜諾斯最有名的咖啡館是Tortoni,據說這里是文人們的地盤,很多大文人都習慣傍晚來這間這間咖啡館約會或者休息。
走進Tortoni,就發現和那些適合約會的幽暗咖啡館不同,Tortoni里光線明亮,是閱讀的好地方,最難得的是,這幾年來,阿根廷的經濟很不景氣,布宜諾斯艾利斯也破碎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但在Tortoni咖啡館里,仍坐著許多來討論文學和寫作的客人。
A Brasileira 咖啡館
里斯本,雖然不似巴黎或者紐約般光芒立現,卻有另一種于不經意間發現、讓人驚艷的含蓄之美。
就像是那間位于上城山坡上再樸素不過的咖啡館A Brasileira,看上去有點破落的樣子,像一個風華已逝的美人,讓人莫名的傷感。
A Brasileira咖啡館的里面是色彩濃烈的紅墻,墻壁上掛著南方風格的Art Nouveau作品。長條形的房間里,客人們沿著玻璃鏡子墻一排排坐進去,很典型的那種詩人、夢想家和神質才喜歡的感覺。
A Brasileira是葡萄牙大詩人Fernando Pessoa常常流連的地方,雖然作家身影不再,館主卻依然保留了作家長年駐足的位置,并且不準他人取代,他說,作家的魂魄仍然長居此地,不曾離去。
狂歡節,讓一切條規見鬼去吧!
想象不出這世界上有誰會不愛狂歡節。人一輩子如果不忘情的瘋狂一次,是多么遺憾的事!曾經,在里約的狂歡節上我遇見一群德國來的游客,記得他們一直在街邊大聲吆喝著,“讓紳士與淑女都見鬼去吧!”
沒錯,在狂歡節短暫的歡愉時光里,讓平日道貌岸然的我們去見鬼吧!
諾丁山:聽快樂在尖叫
諾丁山,不只有電影里星光四射的朱莉婭?羅伯茨和靦腆的英國紳士休?格蘭特,不只有意趣盎然的波特貝魯市場,不只有喧囂的英倫日常生活和慕名而來的旅人,還有鼎鼎大名的諾丁山狂歡節。
40年前,當時生活在英國的有色人種壓力很大,他們為了排解思鄉的哀愁與異鄉生活的壓抑,于是那年夏天在諾丁山這個多種族多文化地區辦起了狂歡節,結果引起轟動。自那時起諾丁山在每年8月就會舉行一場全民參加的街頭舞會。
諾丁山的狂歡節場面極大,在最擁擠的街頭,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們,不論是白人、黑人、黃種人,還是工黨、保守黨,或者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什么身分在這里都得打碎重建,人人都是狂歡者,誰和誰都可以跳舞,誰和誰都可以擁抱。不用遲疑,也不用拿捏分寸,快樂就好。
因為參與游行的人大多是拉美裔移民,游行時所放的音樂也多半是藍調、爵士和靈魂樂,不同的音樂在街邊高高低低的響起,聲音一并涌來,可以令神經脆弱的人捂住耳朵也仍然招架不住。如果你聽不懂藍調或爵士也沒關系,你只要跟著游行的花車和樂團沿著Ladbroke Grove和Chepstow Road來來回回的在城市里穿梭,一邊游走一邊亂扭就足夠了。當然,你也可以扯著嗓子唱家鄉的民歌,是《桑塔露琪亞》還是《茉莉花》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一直吼到喉嚨沙啞、精疲力竭,方可偃旗息鼓、止戈散馬。
里約熱內盧:停不下的舞步
一年一度的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又瘋狂的洶涌而來了。
這時的里約熱內盧,幾乎整座城市都陷入瘋狂的狀態。所有人都丟掉庸碌的現實生活,一道忘形,不知高低。
狂歡節原是歐洲人的節日,后來葡萄牙人把狂歡節帶到巴西,卻沒想到巴西人竟把狂歡節舉辦得比歐洲國家更加淋漓和透徹,從天真的孩子到滄桑的老者,從貧民窟的主婦到名媛淑女,從販夫走卒到達官顯貴,都會涌向街頭盡情狂歡――巴西人好像就是為狂歡節而生的。
街上,跳著桑巴舞和阿克賽的年輕人和著打擊樂激烈的搖擺著身體,每個人都一臉驕傲,互不相讓,他們的舞步像暴雨傾瀉在屋頂上一樣,緊張、狂亂,讓人頭暈目眩。我最愛巴西人那忘情而瘋狂的樣子,他們好像在用盡一生的力氣來跳一場舞,似乎這一舞,就會忘掉所有的痛苦和憂愁,忘掉他們是從貧民窟里走出來的孩子,忘掉自己的口袋里只有可憐的幾個雷亞爾,忘掉停下舞步時,等待自己的仍然是一貧如洗的生活。透過擁擠的人群,看到在對街一棟矮樓的屋頂,仍有一個棕色皮膚的年輕男子在跳桑巴舞,還是那么瘋狂的、放肆的。那一瞬間,突然愛上了這個巴西男子,也愛上了這樣的里約熱內盧。
威尼斯:假面的狂歡
威尼斯嘉年華起源于8世紀,是為了慶祝威尼斯國對抗Ulrico的戰役勝利。它原來只是貴族們私下的狂歡舞會,但從15世紀起,卻成為了一個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
嘉年華一旦開始,就一天比一天熱鬧,整個威尼斯城幾乎陷入了瘋狂狀態。不論深夜或清晨,一走出旅館,總會看到遠望的人群在橋上、河邊、廣場上肆意舞蹈和尖叫,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佩戴夸張的首飾,當然,最重要的是以詭異而神秘的面具掩飾原本的面目。威尼斯面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當地人說,過去的名門淑女都流行戴面具出門,因為18世紀的意大利,幾乎每個男女都有秘密情人,所以就利用戴面具的傳統,和他們的情人在街上散步,也不會被識破。
時至今日,面具已經成為威尼斯嘉年華最重要的標志,人們在嘉年華期間,戴著多變的面具,還不忘搭配一頂帽子,一件黑色絲綢或天鵝絨斗篷,把自己扮成如神仙或鬼魅一般,爭奇斗艷,上演著一場場生動的宴會,以及一幕幕沒有劇本的嘉年華大戲。
守候最絢爛的日落瞬間
在很多文學家的書中、畫家的畫作中、攝影師的作品里都描述過他們心中最美的日落。一路帶著這些作品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守候日落,走過愛琴海、阿爾卑斯山脈、撒哈拉沙漠,讓我們像一個去朝圣的教徒,只為了看到那些最絢爛的日落瞬間。
圣托里尼不可言說的美
Santorini是希臘的島嶼,Santorini原本是個圓形的火山島,但在一次火山爆發后毀掉了大半,只剩下今天的新月形小島。島上的房子在火山口邊拔地而起,白色的地中海建筑鑲在百尺高的峭壁上,如同是卡爾維諾筆下才會存在的城市。
在Santorini島上的畫廊里,可以發現很多名為“sunset”的作品,不少酒吧和咖啡館也取名為“sunset”,因為在Santorini島北方是小鎮Oia,你可看到號稱世界最美的日落景象。
我像許多旅行者一樣,喝了下午茶就去小鎮Oia等待日落夕陽。
當陽光黯淡的一剎那,天空幻化出不同的顏色,鵝黃、柔紅、黛紫……日落下的愛琴海也因為光線的漸變,幻化出深淺不同的藍色。原以為欣賞夕陽,只不過美在落海的一剎那,沒想到在Santorini的日落,是需要長時間的品味的。海上的滟滟波光隨著太陽漸漸的西沉,慢慢的和天空一起變幻著各種瑰麗的顏色,有些色彩是無法形容的,看過,便覺得內心溫暖而充盈,這時,即使是Santorini島上冷峻的巖壁也把持不住,露出了幾絲溫柔。
下面有船只緩緩劃過金黃色的海面,一寸一寸的移動,最后消失在夕陽揉紅的明媚中。日落后,回頭看Oia小鎮已亮起大片的燈火,像鑲在深黑色石塊上的金邊,美得不可言說。
阿爾卑斯山,日落是最后的燃燒
多年前曾欣賞過塞岡第尼的畫作《死》。畫中是白雪壓頂的阿爾卑斯村莊沉入青紫色的暮靄中,巍峨的群山在夕陽的殘照下,宛如生命最后的燃燒。畫的內容雖然是風景,卻以日落來表現生與死,看過畫的人,傷感卻不絕望,明白了悲喜亦體味出生命的微妙。
塞岡第尼的畫作讓許多人都愛上了阿爾卑斯的日落。金黃色的霧靄像輕煙一般,飄浮在山峰之間和溝壑之上,綿延不斷的白色山峰背后,是微紅色的天空,正是水彩畫家描述的那種,借以最初渲染在紙上的那幾筆色彩。但這色彩瞬間便消失了,隨之而來是淋漓盡致的血紅色。
山峰之上,大風自四面流布而來,雪積得很深,還不時被風吹起,在夕陽里漫天飄蕩,有種水墨詩情,和寂寞無為的意境。人雖然已經被凍僵了,卻很興奮,一邊顫抖一邊尖叫。這時連綿不斷的山峰在天邊勾勒出一條奇特的、交錯的金黃曲線,遠景與近景,時間與空間,這一切的交疊使眼前的景致變得更豐富,更厚重。
太陽很快便隱去,飛走的光輝就像是費利西安?達維德的曲子中,小提琴空靈而優雅的顫音。站在雪地上,最后一抹日落的光線拉長你的身影,影子浮在未被踏過的白雪之上,竟生出一些人在江湖的感覺來。
撒哈拉,圍困在時間的沙地里
在撒哈拉看日落真是需要極大的勇氣。撒哈拉的午后,風很干,空氣也很粗糙。光線銳利,像一把快刀。陰影和陽光無序的交錯。沙石連天。坐在車里,人也跟著三菱吉普的四輪上下顛簸,疲憊又刺激。
車外風聲簌簌,聲音好像從沙丘上飄來,又像是從地下鉆出來,它們彼此呼應相連,四面八方的襲來,讓人無處藏匿。
視野的起點和盡頭都是大片的枯黃。我跪坐在吉普車后排座位上,等待既將到來的沙漠日落。
篇10
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紀享有世界聲譽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有《印度之行》、《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等。《莫瑞斯》完稿于1914年,直至他去世后的1971年才得以出版。中譯本于2002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譯者是文潔若。
第一部
莫瑞斯?霍爾的父親是位成功的實業家,新近死于肺炎。少年就讀的這座私立預備學校是他父親的母校。十四歲上,他即將離開這個寄宿學校。該校在每個學期結束前,照例舉行一次郊游,好幾個學生都想跟教務主任杜希結伴而行。然而,杜希已做好了單位獨跟莫瑞斯深談一次的準備。他在郊游之前就預先查明,莫瑞斯家里,除了寡母,還有兩個妹妹。杜希躺在沙灘上,率直、誠懇地對莫瑞斯探討起性的神秘來。他談到原始時代神創造了男性與女性,以便讓大地上充滿了人,以及男女能發揮本能的時期。
他說:“莫瑞斯,你快要成人啦!所以我才告訴你這件事。你母親不能跟你談這個,你也不應該對她或任何一個女子提起這個話題。倘若在你即將要去的那個學校里,同學們跟你扯到它,就堵住他們的嘴。告訴他們你已經知道啦!你原先聽說過嗎?”
莫瑞斯回答道:“沒有,老師。”
杜希站了起來,看中了一片平坦的沙地,用手杖畫了示意圖。“這么一來就容易理解了。”他對呆呆地瞧著的少年說。他本人剛剛訂婚,認為應該讓這個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對人的生理有點常識。他們走開后,遠遠地望見幾個師生――其中還有個女的――正沿岸朝他們踱來。杜希生怕他們會看到自己所畫的性器圖解,撒腿就往回奔。
莫瑞斯大聲喊:“老師,不要緊吧?現在潮水早把它們淹沒啦!”
杜希這才放了心:“謝天謝地……漲潮啦!”
少年猛地鄙視起他來。“撒謊大王,”他思忖。“膽小鬼,他所說的都是無稽之談。”
莫瑞斯隨即被黑暗籠罩住了。
莫瑞斯的母親住在倫敦郊外的一座松林環繞、舒適安逸的宅邸里。少年喜愛這個家,并把母親看作保佑它的守護神。
薩寧頓公學是莫瑞斯的人生中的下一個舞臺。那也是他父親的母校。將滿十九歲時,在一年一度的頒獎日,他站在講臺上背誦自己用希臘文撰寫的論文。其實他的希臘文蹩腳透了,他是憑著有見解而獲獎的。他將步父親的后塵,到劍橋大學去深造。如果他把自己作為獎品領到的那套蓋上“薩寧頓公學”印章的《希臘史》(十二卷本,喬治?格羅特著)排列在劍橋宿舍的書架上,就能幫助本校做宣傳,所以負責審查的那位教師把莫瑞斯的分數打寬了一些。
莫瑞斯在雷鳴般的掌聲中接受了《希臘史》,走下講臺,回到緊挨著母親的座位上。他得意洋洋,多年來為霍爾家族看病的巴里大夫卻把他奚落了一頓。
在劍橋,頭一年過得平平淡淡。第二年,莫瑞斯結識了三年級的高材生德拉姆。他們兩個人臂挽著臂,或者臂摟著脖子走路。當他們坐下來的時候,姿勢幾乎一成不變――莫瑞斯坐在椅子上,德拉姆坐在他腳下,倚著他的膝。這不曾引起朋友們的注意。莫瑞斯總是撫摸德拉姆的頭發。在德拉姆的影響下,莫瑞斯對基督教產生厭惡,決定不再領圣體了。這個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們接觸到一個更敏感的問題。他們兩個人正在上學監康沃利斯先生所開的翻譯課,有個學生小聲地把希臘文口譯成英文。學監卻吩咐他把涉及希臘人的同性戀那幾段予以省略。德拉姆事后告訴莫瑞斯,絕大多數希臘人都有同性戀傾向。把它省略了,就等于省略了雅典社會的主流。他還勸莫瑞斯利用假期讀讀柏拉圖的《會飲篇》。在家度假的時候,莫瑞斯曾請他家的一位來客奧爾科特小姐坐在他那輛嶄新的摩托車跨斗里,帶她出去兜風。然而當他用雙手握住她的手時,她覺得惡心,因為他的手冰涼,簡直是死尸的手。
開學后,有一次,莫瑞斯和德拉姆在后者的宿舍里相互摟抱在一起。過了幾天,德拉姆跟莫瑞斯咬耳朵說:“我愛你。”莫瑞斯感到憤慨,毛骨悚然。他大聲說:“不要說荒謬的話。它是列在大學要覽里的最嚴重的犯罪行為。”
出了這件事之后,莫瑞斯成了男子漢。他認識到,惟一能夠吸引自己的是同性人。他思緒紛亂,跑到德拉姆屋里去傾訴:“我愛你。”他發現德拉姆不再信任他,就沖進院子里去。他暴躁狂悖,在最初一抹曙光中瞥見了德拉姆那個房間的窗戶。他抓住窗欞子,縱身兒一跳。
“莫瑞斯……”
莫瑞斯剛跳進屋子,就聽見德拉姆在夢中呼喚著自己的名字。他佇立片刻,激情迫使他有所吐露,他輕輕地將手放在枕頭上,回答說:“克萊夫!”那是德拉姆的教名。
第二部
克萊夫十六歲那一年就因同性戀問題備受折磨。他對所有的人都守口如瓶,終于患上神經衰弱,被迫休學。進入康復期后,他愛上了陪伴自己的一位親戚,一個已婚青年。真是無可救藥。在劍橋念三年級時,因圣誕節期間不肯到教堂里去領圣體而引起軒然大波。德拉姆這家人是本教區惟一屬于紳士階級的望族,與全村的教徒是分開來領圣體的。和莫瑞斯一樣,克萊夫已喪父,他這個長子一缺席,長長的腳臺中央只跪著寡母德拉姆夫人和兩個女兒,格外顯眼。夫人惱羞成怒,母子吵了一架。母親使他感到幻滅。這當兒,他發覺自己正在強烈地想念霍爾。
對克萊夫來說,書籍是無比重要的。別人認為他道貌岸然,對他敬而遠之。其實他喜歡讓霍爾――一個有力氣的英俊少年――摔著玩。被霍爾撫摸頭發也蠻愉快。克萊夫向后仰,臉頰碰著霍爾的法蘭絨褲子,并感到褲子的熱氣刺穿自己的身子。然而,傍晚莫瑞斯來向他表明心跡時,他又生怕自己會使對方道德敗壞,所以要求霍爾離開他。在睡夢中,霍爾出現了,克萊夫就直呼其名。
現在,霍爾完全清醒了。溫烘烘的體溫籠罩在他身上。他們兩人異口同聲地說著“我愛你”,不由自主地接了吻。隨后,莫瑞斯就跟進來的時候一樣,從窗口跳出去,消失了蹤影。
霍爾在劍橋大學,品學尚好。但是與克萊夫建立戀愛關系以來,變得無法無天。他接連曠課,還邀克萊夫坐在他的摩托車跨斗里,到校外去兜風。學監康沃利斯先生命令他停下來,回去上課,他卻飛也似地駕著摩托車沖出校園。后來,摩托車拋錨了。他們把車藏在野薔薇叢后面,步行五公里,乘火車回到學校。
第二天,學監勒令莫瑞斯休學,要他乘十二點鐘的火車回家去。他說,除非莫瑞斯給他寫一封悔過書來,否則他絕不推薦莫瑞斯在十月間復學。
德拉姆什么懲罰也沒受。由于即將參加榮譽學位考試,他被免除了所有的課程。他是這個學年最杰出的古典文學高材生,獲得了特殊待遇。
回到家后,母親叫他去見巴里大夫。大夫訓斥他說,他“玷辱了騎士精神”,應該憑著直覺道歉。他琢磨著大夫的指責。倘若坐在摩托車跨斗里的是個女人,倘若他是由于跟女友在一起才拒絕照學監的命令停下來,那么巴里大夫就不會要求他謝罪了。
滿二十一歲這一天,莫瑞斯到伯明翰去,在外祖父家里死氣沉沉地過了成年的生日。那輛摩托車就是外祖父的禮物。根據外祖父的遺囑,莫瑞斯的小妹妹艾達將繼承他的全部產業。隨后,他照預先約好的那樣,動身到英格蘭偏遠地區、威爾特與薩默塞特兩郡交界處。克萊夫的曾叔祖曾經在喬治四世(1762―1830)的統治下擔任英國首席法官,克萊夫一家人就住在他于此地經營起來的彭杰莊園里。克萊夫說,為了能夠跟莫瑞斯多相處一年,他已決定,第四個學年也要待在劍橋。他替莫瑞斯草擬了悔過書的底稿。于是,十月間莫瑞斯復學了。他們二人一起在劍橋度過最后一年,攜手同游意大利。隨后,克萊夫為了取得出庭辯護律師的資格而深造,莫瑞斯到證券公司去工作。每逢星期三,莫瑞斯就到克萊夫那坐落于倫敦的小套房過夜。周末也同樣是不可侵犯的。
克萊夫順利地通過了出庭辯護律師考試,然而在取得資格之前,患了流行性感冒。他渴望合口味的食品與安寧會使自己康復,就到霍爾家來養病。他決定九月里到希臘去旅游。
克萊夫在雅典逗留了一個多月。生病期間,他已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愛男性了,今后將愛女性。十月間的一天,他啟程返回英格蘭,往莫瑞斯的公司發了一封電報,然后從火車站走到霍爾家。他跟艾達相處一段時間后,就知道能夠使她愛上自己。當莫瑞斯收到電報,趕緊回家來時,克萊夫坦率地告訴他:“我已經變得正常了。倘若我愛什么人的話,那是艾達。”莫瑞斯大聲喊:“艾達!艾達!”想對妹妹問罪。克萊夫臉色蒼白地對莫瑞斯說:“我確實相當喜歡她。”艾達來到門口后,克萊夫迎出去,安撫了她一番。莫瑞斯趁機把屋門倒鎖上了。克萊夫匆匆忙忙離開霍爾家。
第三部
莫瑞斯原以為克萊夫很快就會回來。然而,事與愿違。克萊夫從此杳無音信。他和霍爾夫人都注意到,艾達的神情憂傷。有一次,艾達對莫瑞斯說:“你見到德拉姆先生的時候,告訴他我沒有那個意思――我跟任何人都沒有……”
“……犯錯誤的打算。”莫瑞斯替妹妹補充說。后來他才意識到此言何等粗鄙。他接著說:“你破壞了我們之間的友誼。這下子稱心了吧!”
艾達抽噎著說:“破壞了我也不在乎。你對我們從來都是冷酷的,從來都是。”
莫瑞斯曉得了,妹妹們表面上順從,骨子里是厭惡他的。甚至在家中,他也沒有成功。
莫瑞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精明強干的實業家。他彌留之際,向莫瑞斯宣揚為人要善良、仁慈,要有勇氣。這番老生常談促使莫瑞斯洗心革面,勇敢地繼續活下去。
艾達跟哥哥多年的密友查普曼訂婚了。這下子兄妹二人做為情敵的丑惡的對抗情緒就可以了結啦。就連在外祖父逝世之后,他仍舊懼怕妹妹會嫁給克萊夫,嫉妒得心里火辣辣的。
轉年春天的一個星期日,克萊夫的母親寫信告訴霍爾夫人,她兒子跟安妮?伍茲小姐訂婚了。她是H?伍茲爵士的女兒。這對年輕人是在希臘結識的。這一點也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在六個月的沉默之后,克萊夫給莫瑞斯打電話來,通知他說,自己與安妮下個月舉行婚禮。
莫瑞斯決定找醫生看一看。五月間的一個冷峭的夜晚,他去拜訪巴里大夫。大夫讓他脫掉衣服,診察了一下。
“你是正常的。倘若你愿意的話,明天就能結婚。”這是大夫的診斷。
莫瑞斯告訴大夫,自己是個同性戀者。大夫連聲說:“胡說八道!”趕緊把他打發走了。巴里大夫從未讀過有關同性戀的醫學論文。他生性對此感到厭惡。當一個身世清白、身體健康的人向他坦白自己有這種傾向的時候,他自自然然地就回答說:“胡說八道!”他堅信莫瑞斯是偶然風聞一些議論,從而釀成病態的思緒,而一個醫生那充滿輕蔑的沈默,是能夠立即消除這種疑慮的。
莫瑞斯心中思忖,克萊夫剛滿二十四歲就對女人感起興趣來了。到了八月,他本人就滿二十四歲了。他自己或許也會轉變吧。倘若能夠結婚,與社會和法律達成共識,該是何等愉快啊!有一次,他拿到一張音樂會的票,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散場后,遇見了劍橋時代的友人里斯利。他告訴莫瑞斯,柴可夫斯基愛上了自己的侄子,并把這出杰作獻給了他。里斯利還給了莫瑞斯一位催眠術師的地址。莫瑞斯馬上到圖書館去,借來了一本柴可夫斯基的傳記。此書使莫瑞斯后退了。他曉得了柴可夫斯基為什么與妻子合不來。婚姻破裂后,柴可夫斯基被這位了不起的侄子所吸引,從而在精神上和音樂上獲得新生。
八月里,莫瑞斯請了一周的假,應邀到彭杰莊園來做客。當他乘馬車在園林中穿行的時候,看見了一個獵場看守者正在跟兩個女仆調情。他瞪著那三個人,兩個女孩咯咯地笑著脫逃了,男的伸手碰了碰便帽。他曉得,自己一旦走開,他們仍會扌票在一起。
安妮對他說,克萊夫參加競選去了,晚飯時才能回來。克萊夫把自己的妹夫阿爾赤?倫敦也請來小住,以便讓他陪伴莫瑞斯。莫瑞斯托女仆發一封電報給催眠術師拉斯克?瓊斯,預約掛號。
晚飯后,大雨滂沱,頂棚漏了,雨水滴滴嗒嗒地落到鋼琴蓋上。女仆把男管家和看獵場的領來,將鋼琴挪開。
第二天,催眠術師的回電到了,約他次日去看病。拉斯克?瓊斯讀了莫瑞斯帶來的書面資料后說,他這病叫“先天性同性戀”。接受催眠治療后,他掏出錢,請大夫再預約掛號一次。大夫要求他,這期間最好打打網球,散散步,心平氣和地待在目前逗留的鄉村。
返抵彭杰后,莫瑞斯發現,這對年輕夫婦正要離家去從事二十四小時的選舉運動。阿爾赤?倫敦也出門了,所以和莫瑞斯共進晚餐的,只有克萊夫的母親和教區長博雷尼烏斯先生。教區長告訴莫瑞斯,看獵場的斯卡德即將遠航,然而他還沒接受堅振禮,(基督教禮儀,象征一個教徒通過洗禮,與上帝建立的關系得到鞏固)。他得去找斯卡德談談。少頃,莫瑞斯到灌木叢里漫步,他怕濕露露的草會把自己所穿的這雙漆皮鞋損壞了,剛掉過身準備折回去,就跟一個人撞個滿懷,被一雙胳膊抱住片刻。那是從教區長跟前脫逃出來的斯卡德。回屋后,莫瑞斯聽見德拉姆老夫人向教區長建議道,他應該交給斯卡德一封致海外牧師的信――那里肯定會有牧師的。過了一會兒,教區長起身告辭,莫瑞斯送他穿過菜園子,又與斯卡德狹路相逢。與教區長分手后,莫瑞斯穿過灌木叢折回去,第三次碰見斯卡德。他告訴莫瑞斯,他將移居阿根廷。
莫瑞斯的寢室在樓上。仆人將客廳頂棚上的瓦修補一番后,把梯子搭靠在這間寢室的窗臺外面。他入睡后,催眠術的酵母繼續發酵,他眼前浮現出幻影,忽而遂愿,忽而違背自己的意愿,從男性變為女性。他從睡夢中一躍而起,拉開窗簾,叫喊:“來吧!”這個行動使他清醒過來。他搖晃了一下窗外的梯子,又回到床上。這當兒,傳來了一個聲音,親密得仿佛是從他本人的身體內部發出的。只見梯子的頂端在月明的空氣中顫悠。一個男人的頭部和雙肩浮現出來,將一把槍戳在地板上。跳進寢室后,朝他湊過來,跪在他身旁,低聲耳語:“老爺,你喊我吧?……我懂得。”并且觸摸了他。
第四部
看獵場的告訴莫瑞斯,他的教名是阿列克。莫瑞斯乘馬車剛來到,他就瞧見他了。第二天晚上,冒著傾盆大雨,他一直待在外面的草坪上,望著莫瑞斯的窗口。起初他們是分開來睡的。然而天剛蒙蒙亮,一種動作就開始了,醒來時已緊緊地摟抱在一起。阿列克嘴上說:“為了板球賽,我還得把球場輾平呢!”但是一動也不動,在灰色晨曦中,似乎面帶自豪的笑容。稍后,阿列克從窗口溜走了。在彭杰莊園與村民之間舉行的板球對抗賽中,阿列克和莫瑞斯分別作為隊長和擊球手,打得十分出色。然而莊園主克萊夫剛一上場,阿列克這個仆人就只好卸任,莫瑞斯隨后也出局了。莫瑞斯立即回自己家去了,阿列克打來的電報卻已經在家中等候著他:“回來,今晚在‘船庫’里等候,彭杰,阿列克。”次晨,他又收到阿列克的一封信,說是8月29日他將乘諾曼尼亞號啟航,邀莫瑞斯明天或后天晚上到彭杰莊園的“船庫”來跟他一道過夜。莫瑞斯曉得,一旦去了,就斷送了自己的前程。他打定主意再去找麻醉師。只要今后十天之內慎重地玩牌,應該是能夠熬過去的。然而,這一次,麻醉對他絲毫不起作用了。他只好把阿列克那檔子事對麻醉師合盤托出。他問拉斯克?瓊斯,莫非是由于阿列克在拖他的后腿,他才不能進入催眠狀態。瓊斯回答說,誰都不可能違背自己意愿地被人拖后腿。經過再三考慮,他給阿列克寫了回信,約他在大英博物館跟自己會面。阿列克在倫敦找了個供二人過夜的地方。兩個人擁抱了,目前他們已經有意識地相互愛著了。阿列克留在英國。阿列克說,在阿根廷有一份可靠的差事在望著他。倘若他放棄了這個機會,他們二人的前程都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