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代人賦范文

時間:2023-03-21 15:1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鷓鴣天代人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鷓鴣天代人賦

篇1

薺菜被稱為“香薺”,又名“菱角菜”,俗稱“百歲羹”,民間早有陽春拾薺的習俗。薺菜不但氣香味美,還有藥用價值,利五臟,利肝氣,明目;且能止血,降血壓,治療內臟吐血、消化道潰瘍出血、痢疾等多種疾病。古書《秦中歲時記》記載:“二月二(農歷),曲江拾薺士民極盛。”不僅如此,《武林舊事》還記載了南宋偏安小朝廷附庸風雅,每年二月二日興師動眾挖薺菜。《清異錄》中稱薺菜“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常享”。

薺菜入詩,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邶風?谷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足以證明人們食用薺菜的歷史源遠流長。薺菜味之鮮美勝過園中蔬菜,歷代文人墨客都對其稱頌備至。北宋大文豪蘇軾美其名曰“天然之珍”,認為薺菜“雖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用薺菜、蘿卜和粳米做羹食用,稱作“東坡羹”。

愛國詩人陸游對薺菜也是喜愛有加:“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手烹墻陰薺,美若乳下豚”,他認為薺菜羹和粥比之烤乳豬有過之而無不及,足見其對薺菜的喜愛;“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更是道出了陸游對薺菜的迷戀程度。

南宋詞人辛棄疾在《鷓鴣天?代人賦》中寫道:“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意思是當城中的桃花、李花害怕風吹雨打而凋落的時候,野外小溪邊的薺菜花卻不畏風雨,正喜氣盈盈、朝氣蓬勃地迎春盛開。

此外,還有很多以薺菜為題材的詩。如齊人卞伯玉的《薺賦》:“終風掃于暮節,霜露交于杪秋。有萋萋之綠薺,方滋繁于中疇。”明朝陳繼儒的《十畝之郊》:“十畝之郊,菜葉薺花,抱甕灌之,樂哉農家。”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三春薺菜饒有味》:“三春薺菜饒有味,九熟櫻桃最有名。清興不辜諸酒伴,令人忘卻異鄉情。”以薺菜為題的詩不勝枚舉,足見古人對它的喜愛。

篇2

高考對詩歌考點要求如下:(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通過對近幾年高考試題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是詩歌鑒賞的重點,學生如何才能讀懂詩歌,把握詩歌的主旨,是我們日后工作的方向。其次,表達技巧的考查也不容忽視,但詩歌表達技巧多而雜,不能一下灌輸給學生,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能僅靠一年的時間,求速成是不可取的,因此從一年級開始,詩歌教學就應該步入高考的軌道,用高考的要求來指導教學,以日常的教學服務高考。那么如何才能將高考考點融入日常的教學中?如何從高一抓起,從課本抓起呢?這些是我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高考背景下從事詩歌教學,應從如下幾步入手: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語文課標》中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是課程編制、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準則,而語文課堂目標則是本節課中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是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是學生在本節課中要掌握的知識和應該學會的東西。課堂目標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本節課的效果,而在高考背景下,教學目標的設定應具高考針對性,課本中的哪首詩與哪個考點相合,在教學目標中應有具體的顯示。在一節課中,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可安排一至兩點,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

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應有針對性和方向性。在一整冊的課本中,詩歌之間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對高考考點的體現,也是有重復的,篇目雖然不同但是體現的知識點卻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避免篇篇教、順序教,教學中只要突出教學重點,明確教學方向,我們大可以跳出一成不變的桎梏,大膽創新,實現跨課、跨單元、跨教材的教學,不求常規只求突破。例如,在必修三教材中,杜甫的《詠懷古跡》與李商隱的《馬嵬》同屬詠史懷古詩,我們可以對兩首詩歌共同賞析,了解詠史懷古詩中常用的手法以及經常表現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通過老師的講解會初步了解到詠史多為諷今,懷古多是傷今、感嘆昔盛今衰。這為高考總復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有助于我們理解這一類詩。

三、教學內容的設計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著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詩歌的教學最符合這個要求,也要完成這個目標,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我將主動權放給學生,而自己只起到指導作用。另外在教學設計上,應把讀放在首位,讀懂并不代表只了解了詩歌的字面意思,讀出詩中作者的感情才是重點。因此,詩歌的教學內容可按如下步驟設計:

1.讀

誦讀,是應該放在第一位的。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詩歌重點在讀,那么究竟引導學生誦讀哪些內容呢?首先要讀題目。題目是詩歌的眼睛,有的詩題直接揭示主旨,有的題目則暗含文章主旨,有的則形象地表現中心,題目可以說是一塊理解詩歌內容的敲門磚。

2.品

“品”就是品讀詩歌中的意象,通過分析和比較,來體會詩歌意境的教學方法。所謂意象,就是滲透著作者主觀情意的、客觀的、具體的物象,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寄托,也是理解詩歌的鑰匙。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中明月、竹林、清泉、石等意象,營造出的就是寧靜清幽的意境。學生在品讀中,體會到了詩歌的畫面美,這為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感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析

“析”即是在讀和品的基礎上,分析詩歌中傳達出的思想感情,這是在理解基礎上的提升。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緣景明情,通過景的分析過渡到情的升華。在分析中我指導學生關注尾聯,因為按照詩歌起承轉合的結構安排,詩人總偏愛在結尾的時候表達出自己的感情。例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便反用典故,表達自己意欲歸隱的感情。

四、教學內容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