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酒斬華雄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14 08:05: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最喜歡的書是《三國演義》。
它是一本寫三國歷史戰爭的書,里面最出名的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呂布、孫權、周瑜……
在《三國演義》眾多人物中我最喜歡關羽,他面如重棗,身高九尺,手持青龍偃月刀,坐騎日行千里的赤兔馬,不但驍勇善戰,而且還忠肝義膽,先是和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后來還有“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
篇2
《三國演義》語言流暢,雅俗共賞,全書結構嚴謹,借鑒編年史的手法,將百年間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和層出不窮的歷史人物串聯起來,敘述有條不紊,渾然一體,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三國演義考試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三國演義考試知識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人物及性格特征:
曹操:自幼放蕩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于隨機應變。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賢,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鞠躬盡瘁。
劉備:一代梟雄,寬厚仁愛,求賢若渴。
關公:忠義,智勇雙全。
相關事件:
1、桃園三結義
2、火燒赤壁
3、草船借箭
4、孔明借東風
5、關公過五關斬六將
6、諸葛亮智用空城計……
相關練習:
1、“義”是《三國演義》的思想精髓和靈魂。
俄國學者稱贊《三國演義》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杰作”。
2、《三國演義》中哪兩位人物青梅煮酒論英雄,他們各自的內心是怎樣?
曹操:故意試探劉備,看他是否能成大業,胸懷大志。
劉備: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綻,竭力掩蓋,內心恐慌。
3、《三國演義》中有這樣兩段話:“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說此話者是徐庶、被贊譽的人是諸葛亮。
4、請結合《三國演義》,說出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指揮的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是赤壁之戰;
再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失街亭一事。
5、《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中被稱為“三絕”的分別是:“奸絕”是曹操,“智絕”是諸葛亮,“義絕”是關羽。
6、在《三國演義》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刮骨療毒,被后人敬仰并尊為中國的“武圣”,這位英雄是關羽。
這本書有關這個英雄的傳奇故事還有許多,請用最簡潔的語言寫出其中一個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荊州。
7、《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關羽。
8、“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代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你喜歡作品中的哪個人物?
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喜歡人物:(略)
9、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描寫了先后發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個弱軍打敗強軍的故事。
請選擇其中的一個故事用一句話寫出故事情節。
例:諸葛亮和周瑜兩位軍事天才團結協作,以區區數萬人在赤壁擊敗號稱擁有八十萬大軍的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10、《三國演義》中
“桃園三結義”是指哪三個人?他們各自的性格怎樣?
劉備(忠厚善良、禮賢下 士)、關羽(忠肝義膽、一身正氣)、張飛(勇猛粗暴、嫉惡如仇)。
11、“群英會中計”是哪部名著中的情節?誰中誰的計?兩個人的性格怎樣?
《三國演義》;設計者:周瑜;善使謀略、聰明機智。中計者:蔣干;自作聰明,敗事有余。
12、七擒孟獲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節?是誰擒了猛獲?為什么要七擒?
《三國演義》。諸葛亮擒的孟獲。共七擒七縱,是談諸葛亮聽從馬謖的建議,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長治久安。
13、“巧授連環計”是哪部名著中的情節?”涉及哪兩個人物?為什么要獻連環計?
《三國演義》。曹操、龐統。龐統獻連環計表面上是為解決曹軍不習水戰暈船的難題,實際上是為周瑜火燒戰船作準備。
14、《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是誰?斬了誰手下的六將?為何要過關斬將?
關羽。斬了曹操手下的六將。因為這六人阻擋他尋找劉備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誰向誰借箭?這個“借”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將計就計趁大霧天扎草人攻打曹營,借來十萬支箭,完成任務。
16、你怎樣評價《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
表現了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懷大志,不拘小節的寬廣胸懷。
17、《三國演義》中“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誰?
孫權;諸葛亮。
18、《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情節是什么?為什么?
例: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從中可見關羽對劉備的一片忠心。
19、《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的“三英”指哪三個人?
劉備;關羽 ;張飛。
20、“丹鳳眼,臥蠶眉,
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這一肖像描寫寫的是哪部小說中的哪個人物?
《三國演義》;關羽。
21、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你怎么看待他的這種觀點?
反對這種觀點:因為這是一 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自私的人生觀;或贊成這種觀點:要成大業就要在關鍵時刻忍痛割愛,不能有婦人之仁。
22、杜牧《赤壁》詩中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句子寫的哪一場戰役?涉及到哪兩個主要人物?
赤壁之戰;曹操、周瑜。
23、《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羽,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敗走麥城。
24、《三國演義》中智者的化身當屬軍師諸葛亮,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書中記敘了有關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智退司馬懿、揮淚斬馬謖等。
25、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或俗語: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26、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寫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
例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計。
27、填人名,補足歇后語。
(1)(諸葛亮)借東風 ——巧用天時
(2)(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3)(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4)(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5)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28、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三國演義》赤壁之戰(戰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來的。
請再寫出源于《三國演義》的兩個成語,并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
成語:三顧茅廬;身在曹營心在漢,人物及故事:劉備三請諸葛亮;徐庶人在曹營不獻一策等。
29、“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
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和曹操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青梅煮酒。
30、下面的一副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
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柜,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 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六出祁山 東和:東和孫吳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 七擒:七擒孟獲 北拒:北拒曹魏排八陣:擺設八陣圖(任意答出其中兩個,意思對即可)
31、“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這段關于“英雄”的見解出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之口。
32、周瑜,字公瑾,東吳水陸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謀,有儒將風度,但與諸葛亮較量卻屢屢失敗,故死時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33、“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稱贊的是何人?所報答的“主”指誰?“義釋”的是誰?關羽、劉備、曹操。
34、下面這首詩選自《三國演義》,它所稱贊的人物是(
)
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當年一段英雄氣,尤勝相如在澠池。
A、諸葛亮 B、黃忠 C、關羽 D、張飛
答案:C
35、《三國演義》中有一位英雄,他是蜀國“五虎上將”之一,劉備為其加封號為“虎威將軍”,他的英名是在單騎救主一戰中奠定的,在截江奪主后更是聲名遠播。
這位德才、膽識、謀略都高過同輩的真英雄是()
A、關羽 B、張飛 C、趙云 D、馬超
答案:C
36、《三國演義》“三英戰呂布”中的“三英”是指(
)
A、趙云 諸葛亮 關羽 B、趙云 張飛 關羽
C、劉備 趙云 關羽 D、劉備 關羽 張飛
答案:D
三國演義讀后感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故事精彩,故事中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三國演義》刻劃了近100個英雄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在三國中,我最欣賞關羽:因為他的忠義情操,令人不由得深深地感動。他的武藝和軍事領導才能,令人敬佩。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降漢。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誠。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篇3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6-0067-02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悄然出現了一股“誦讀文言文的熱潮”,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語文教學特色”。學習文言文有助于提升語言的簡潔性,豐富語言的內涵,同時也是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和繼承。但是,有些教師在文言文誦讀中丟掉了教科書而另起爐灶,造成教學時間不夠用,出現教不好、教不完的現象,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為此,筆者認為可以依托教科書,科學地選擇文言文的誦讀內容,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
1.研讀語文教材,從教材的編排體系內來。
細細品讀蘇教版12冊小學語文教材,不難發現編者在其中已經合理滲透了文言文的內容,而且是按照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階段特點去編排的。對12冊語文教材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發現:“縱向”是按照“字、詞、句、段、篇”來編排的,“橫向”又相互滲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低年段往往安排的有:“水鄉、荷塘、月光”這類簡單的韻文識字;“綠樹、紅花”“小橋、流水”這類“對對子”的形式;“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此類易懂的古詩,等等。中年段安排的有:“愛人者人恒愛之”一類的古代名言警句;“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等寓言;《三字經》《三國演義》片段,等等。高年段安排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類古今賢文;歇后語、諺語;《林沖棒打洪教頭》等名著整篇的節選,等等。
清楚了教材對于文言文的編排體系,我們便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選擇一些合適的內容,對文言文的學習進行適當補充和深入,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學到“綠樹、紅花”這類“對對子”內容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去誦讀“日對月、風對雨、寒冬對酷暑、粗茶淡飯對山珍海味、數竿君子竹對五樹大夫松”;學到“揠苗助長”此類寓言故事課文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去誦讀“古代寓言故事”作品……
2.開放教學內容的結構,從課文的生發點來。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文言文的誦讀內容,必須給予“生長的自由環境和土壤”。因此,開放教學內容的結構,允許在課堂改變原先“既定的教學內容”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也必須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滲透文言文的誦讀”,也不是所有生發出來的都是可以利用的有價值的資源。個人以為,要想使生發出的“文言文誦讀內容”成為有效的教學內容,需要兩個原則:一要有助于“本篇課文核心價值”的學習,二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比如:教學蘇教版五上《推敲》一課時,在學到“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時,有學生舉手問:“老師,這首詩寫的什么啊?我想知道!”這個“生發點”就是“價值資源”,既是學生的學習需求,又有助于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執教者準確捕捉到了這個資源,把《題李凝幽居》出示在屏幕上:“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這一過程讓學生在誦讀中比較“推”與“敲”的差別,體會“用詞的精準”和賈島的鉆研精神。
3.采用“互文參照法”,從改編課文的原文版來。
“互文性”是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利斯蒂娃提出的,其基本內涵是“沒有單獨的文本,文本之間都是互相指涉的,每一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鏡子,每一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絡”。茱莉亞提出的“互文性理論”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言文誦讀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策略幫助。
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些課文是從古典文學作品中節選并改編而來的。在教學這類“改編課文”的時候,作為語文課程建設的主體的教師,就可以采用“互文參照法”,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滲透“原版古典文學作品”的誦讀。比如:蘇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課,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動,學習“人物形象”的刻畫,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點”。而改編的課文對于“白骨精變成老公公的形象”只有簡單的一句:“又變成一個白發老公公。”這個時候就可以采用“互文參照法”,適時地引入原文――“好妖怪,按聳陰風,在山坡下搖身一變,變成一個老公公,真個是:白發如彭祖,蒼髯賽壽星……”這樣,生動的人物形象就躍然紙上,學生也在誦讀中提升了語言能力。
4.提高資源整合意識,從“主題”學習的留白處來。
“主題式學習”是當前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主要方式與策略之一,它圍繞某一個“主題”,可以把散落的知識進行“主題式整合”,從而打通了“課與課、單元與單元、年段與年段、課內與課外”,讓學習內容“從點連成線,從線形成面,從面構成網”,使學生達到兩個結構化――知識的結構化和結構化地學習。
篇4
一、精彩的場面描寫――點面結合
小說的背景是時期,中國最動亂的時代。 “車站是亂的不能再亂,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說話。”開篇就將所有人都置身于一種浮躁、緊張、動亂的氛圍之中,與之相映的是課文中第四章的場面描寫:“眾人都轟動了,擁著往棋場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走過半條街,竟有數千人跟著跑來跑去。”簡單的筆調,冷靜的思維,主人公王一生與九位高手大戰的局面就如一幀幀電影的場景在讀者腦中構畫,行人的驚訝,傻子的起哄,狗的狂吠,甚至塵土都緊張地凝固住了。“人群一擠,連著倒,喊成一團……數千人鬧鬧嚷嚷,街上像半空響著悶雷。”作者通過層層蓄勢將氛圍造得很濃,預示著這必將是一場鏖戰,如此宏大的場面描寫目的是什么?《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片段,“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色”,關羽勇猛無敵的形象瞬間清晰。這場扣人心弦的車輪大戰現場氣氛的營造也是為了突出王一生@個“點”,為了突出這一豐厚的英雄人物形象而為。
好的文章就像芭蕾,優美的舞姿都是基于腳尖那一點。與場面描寫相映襯的是對王一生這一個點的刻畫:“王一生坐在場當中一個背靠椅上,把手放在兩條腿上,眼睛虛望著,一頭一臉都是土,像是被傳訊的歹人。……他一個人空空地在場中央,誰也不看,靜靜地像一塊鐵。”外面緊張熱鬧的氛圍和王一生安靜肅殺的心境形成鮮明對比,他有著極其冷靜的頭腦,心如止水,萬物自鑒,他是與其他人有著明顯區別、明顯界限的活生生的個人形象,其他的成千上萬的人只是凸現這個人的背景而已。點面結合,動靜搭配的寫作手法為王一生“棋呆子”形象的塑造做好足夠的鋪墊。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當堂練筆。
二、鮮明的人物形象――畫眼睛
《棋王》篇幅雖小,但其中的人物都各有其鮮明特點。節選部分雖然對其他人物描寫不多,但教師卻可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通過單篇走向整本書閱讀,不局限于節選篇章的描述從而獲得整體認知。比如第一章里教王一生下棋的老者,老人雖是撿破爛的,但對于象棋的玄理和道家文化的理解精當而深刻,他“為棋不為生”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王一生。小說主要是通過“吃”和“下棋”這兩方面來塑造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魯迅先生曾說:“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而課文所選內容正是作者在車輪大戰中對于王一生眼睛深入細致地刻畫。
第一處:“王一生坐在場當中一個靠背椅上,把手放在兩腿上,眼睛虛望著,一頭一臉都是土,像是被傳訊的歹人。”“虛望”二字說明王一生對于車輪大戰還是心里沒底,他只是普通人,一人對戰九大高手,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膽量。
第二處:“他的瘦臉上又干又臟,鼻溝兒也黑了,頭發立著,喉嚨一動一動的,兩眼黑得嚇人。”眼睛由開始的“虛”變成“黑得嚇人”,眼神開始發生變化。可以看出他已經進入狀態,進入楚河漢界的世界里廝殺,所以暫時忘卻了現實中的躁亂,顯得異常的冷靜。
第三處:“王一生的姿式沒有變,仍舊是雙手扶膝,眼平視著,像是望著極遠極遠的遠處,又像是盯著極近極近的近處。”王一生在前面多次提到“待在象棋里最舒服”“何以解痛苦?唯有象棋。”象棋就是他的追求,他的精神,現在他已經在另一個世界里沉浮,外界的紛爭擾亂不了他,所以他的這種目光看起來非常空洞,卻又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
第四處:“我找了點兒涼水來,悄悄走近他,在他眼前一擋,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會兒才認出是我。”“刀子似的眼睛”給人一種凌厲、害怕的感覺。這是王一生在下棋時的一種瘋狂的表現,而他的棋道之所以“先聲有勢,后發制人,遣龍治水,氣貫陰陽”,就是因為他把“命放在里面搏”。虛懷而物歸,心凈而入神。
第五處:“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細樹樁,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電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頭亂發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彌漫開來,灼得人臉熱。”這樣王一生已經完成了一個由凡人到圣人的轉變,“似無所見,似無所聞”,已經完成了個人宇宙的內化。一種非常獨立于紅塵俗世之外的超然的眼光。
王一生從“似無所見,似無所聞”的狀態中松懈下來的過程:“王一生呆呆地盯著,似乎不認得,可喉嚨里就有了響聲,猛然‘哇’地一聲兒吐出一些粘液,眼淚就流了下來。”我們在其他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如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蕭紅的《呼蘭河傳》等,里面都有對說所謂“跳大神”人物的描寫,據說他們進入到一種癲狂的狀態,但之后當停下來的時候人一下子就癱掉了。王一生也是從“神”的境界回到“人”的境界,似乎就變得不認得人了。師承老莊美學的唐代藝術理論家張彥遠所謂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正好用來作為王一生搏弈群雄的精神寫照。教師在引導學生通過“畫眼睛”來分析王一生的人物形象,可以品味阿城細致精到的細節刻畫,感受到他在平淡的敘述中隱藏著的風起云涌的場面感,體會王一生“人棋合一,物我兩忘”超脫世俗和自然的精神狀態,更重要的是,王一生的狀態是一種人生體驗,是對平凡而實在的人生態度和真實生命的體驗和感悟。
三、豐厚的文化內涵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也增加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語文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刻含義進行思考和體悟,遵循繼承、弘揚、創新的發展路徑,注重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小說《棋王》中關于傳統文化的描寫與融入,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的了解,喚醒對歷史的記憶。
首先,“吃”的文化。吃在中國是一種文化,并且是文化中的重要內涵,孔夫子有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飲食,首先是解釋人性中最為原始的一面。飲食之欲或曰口腹之欲自然源自于人類的求生本能。年代,“有的吃”成為當時人們的無上追求,從作者對王一生吃相的描寫以及知青們對吃的津津樂道中可以窺得一二,因此“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福”成為王一生的人生信條。然而,王一生卻又并不像其他人一樣僅僅只是追求“吃”,他還醉心于象棋,他的“何以解憂,唯有象棋”,是一種對于超然忘我境界的攀登和個人人格主義的自由的追求。這與魏晉時期的嵇康、阮籍之流變相抵抗亂世,遁隱山林,寄情山水的特質不謀而合,也正是中國傳統道家哲學的人生態度。
“吃的故事”解決了生存的物質方面,而“棋的故事”解決了生存的精神方面。核心素養提出的要注重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一個全面發展的和諧的人,必定是一個具有生命意識的人,而不僅僅是精良的“機器”,冷漠的“工具”,只有精神世界S腴了才能算作一個真正完整的人。面對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阿城傳遞出來的精神仍然適用于當下的中學生。
其次,“象棋”的文化。象棋在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戰法上遵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下棋的過程中能體悟人生哲理,即從現象出發,揭示事物的本質與內核。《棋王》中的“象棋”充滿著象征意味,它成了傳達豐厚文化的道具,無論是地區冠軍對王一生棋術的評語(“匯禪道于一爐,神機妙算,先聲有勢,后發制人,遣龍治水,氣貫陰陽”),還是撿廢紙的老頭對王一生棋術的點撥(“柔不是弱,是容,是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讓對手入你的勢。這勢你要造,需無為而無不為。”),都反映了我國傳統哲學內涵。王一生在吃的過程中享受了人生的知足和常樂,在棋的過程中獲得了靈魂的解救和精神的超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子認為,只有主觀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為此保持虛靜恬淡的心境是必要的,這樣才能夠知足常樂,避免禍患。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里仍然保持著超然的人生態度,正是老莊思想的精髓所在,傳統的道家文化在王一生的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于還不太像人。”阿誠告訴我們,只有擁有精神上的追求,才能完成“人”的建構。王一生在亂世中能秉持著“淡泊不功利”“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態度,確實是為現在浮躁的社會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參照模板。新課標中“教科書的編寫應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中學時代正是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王一生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定執著的意志品質,為了提升棋藝刻苦奮斗的精神,堅持真我的價值均能促進中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小說中關于儒家的執著,道家的超脫又能為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打開一扇窗,由此可見,《棋王》的教學意義可謂深遠。
參考文獻
①阿城:《阿城精選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8月。
②洪子誠:《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③王蒙:《且說〈棋王〉》,《文藝報》,1984年第10期。
④蘇丁,仲呈祥:《〈棋王〉與道家精神》,《當代作家評論》,198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