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自然的啟示范文

時間:2023-03-28 05:26: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來自大自然的啟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來自大自然的啟示

篇1

自然如此,那么人呢?人如果太過張揚,可能同樣會受到多種問題的困擾;如果太過耀眼,可能同樣會引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唐代詩人李白,這個被尊為詩仙的偉大人物,也曾被張揚所誤。他不顧君臣禮節,不給君王面子,還出皇帝愛妃的丑,捉弄朝中重臣。高力士脫靴,楊玉環研磨,對李白來說何等愜意。然而如此張揚卻終究惹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感慨和遺憾。是張揚誤了他的仕途,改寫了他的人生。類似的人物還有曹操身邊的楊修,一個很智慧的人物。曹操在審查新修建的園門時,由于不滿意這扇門得設計,曹操便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將都不懂何意,楊修在曹操走后告訴工匠,曹操是想拓寬這門。這件事被曹操知道后,他便引起了曹操的不滿。后來又有人給曹操送來一盒酥,楊修看了之后,又自作聰明地分給將士們吃了。曹操問故,他竟以“一人一口酥”作解蒙混過關,因而惹怒了“寧讓天下人負我,不讓我負天下人”的曹操。后來,曹操果真找個借口把他殺了。楊修之死告訴我們:由于太過張揚自己的才華,招致了死亡的命運。張揚招災的教訓真令人不寒而栗!

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太過耀眼,他也會受到諸多困擾。比如那些明星,就是很好的典型,由于他們身上的光環,他們得承受比普通人更大的壓力。他們的行蹤時刻被人追趕,他們的行為時刻被人監督,他們甚至失去了常人正常的隱私。所以,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務必慎重自律,太過的耀眼為他們的生活制造了太多的麻煩和諸多的不便。

篇2

文清路小學四(5)班 龔亦誠

(指導老師:陸琳)

國慶節期間,贛州書城舉辦了蝴蝶展。10月3日一大早我迫不及待地來到了書城,那里展出了各種各樣的蝴蝶,十分漂亮。

蝴蝶是自然界美麗的昆蟲。它優美的身姿,輕盈的體態,深深惹人喜愛。它飄舞花間、溪畔、泉邊 ,被喻為“會飛的花朵”。在大自然,它不斷地為植物傳播花果粉,讓世界鮮花以錦,甜果累累,同時也維持了自然的生態平衡。不但如此,更重要的是,蝴蝶給人們很多科學啟示,科學家們已經模仿了蝴蝶翅膀上的鱗片為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設計了一種自動控溫系統,解決了航天上的一大難題。

蝴蝶展上展出了各類大小珍稀蝴蝶有3000多只,大約700個品種,12個科。其中,來自大洋彼岸南美洲巴西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世界名蝶“光明女神”特別引人注目。它鉆石般的翅膀上閃爍著耀眼的萊姆綠和天藍色亮光,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蝴蝶。

篇3

華德福教育;藝術;平衡發展

當前,學前教育的發展在世界各國都得到了極大的重視。我國深刻地對現階段教育現狀進行反思以及意在改革的決心,使得越來越多的教育流派、教育理念、教育新模式被介紹引用到國內教育中。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或稱斯坦納教育(Steiner Education)就是這些思想理論中的一支。本文立足于實地考察,結合相關文獻、訪談以及見聞,對華德福幼兒教育的特點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啟發。

1.華德福教育概述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是起源于德國、在世界各地已有80多年實踐歷史的一種完整而獨立的教育體系。是由出生于奧地利的思想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根據自創的人智學理論觀點所創立的一種國際性教育模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任德雷克·邁爾(Federico Mayor)認為建立在對人的本質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的華德福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為:“人的智力、藝術和道德應該是平衡地發展;教育工作被當作一門藝術進行;教師就像藝術家那樣幫助孩子發現和熱愛他們周圍世界;教師的角色:喚醒每一個兒童潛在的能力。”[1]

目前,華德福教育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和發展最快的非宗教性的教育運動,華德福學校遍布于各大洲有各種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價值觀的國家。德國華德福學校聯合會的數字顯示,截至2010年1月全世界共有998所經過聯盟認證的華德福學校[2]。位于四川成都的華德福學校成立于2004年,是中國大陸第一所得到聯盟認證的華德福學校。同時,北京、上海、西安和廣東省等地陸續出現了幾十所采用華德福教育體系的學校和幼兒園,吸引了越來越多希望學校為孩子提供創新教育的家長。

2.華德福幼兒園的課程理論

斯坦納博士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是幫助孩子的身體、心靈和自我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一門藝術。華德福幼兒教育是指從0歲到大約7歲左右,孩子的生命力著重于物質身體的發展,他透過感官認識世界,他富有想象力和模仿能力,而且他的意志力等待被激發[3]。華德福幼兒教育是以“意志第一”為教育基點,通過具有節奏韻律、重復、安全、和持續的生活活動、藝術活動、和自然活動來幫助孩子成長。所以在華德福的幼兒園里,沒有正規的訓練和指導,尤其是學術智力方面的教學。玩耍是兒童的生活和學習,讓孩子做家務,玩家家,扮演各種人物,看偶戲,捏蜂蠟,繪畫,唱歌,做韻律舞,聽故事和做游戲,以盡力去探索大自然[4]。

3.華德福幼兒園的實踐及啟示

A.溫馨、優美的環境布置

世界各地的華德福幼兒園都有著相似的基調,但是,即便是同一所幼兒園的不同班級,在教室布置、課程的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用上都有所不同。給予幼兒足夠的溫暖是華德福教育的特色之一,包括身體的、環境的和心靈的。教室墻壁多以淡粉紅色為基調,并采用特殊的韻律粉刷方式繪制。每間教室里都有廚房設備、工作臺和水池。這些低到連三歲的小孩子不用搬凳子也可以幫忙。在華德福幼兒園里,沒有任何的塑料玩具,除了戶外自然的環境外,室內那些風景、天使、動物、人物、藝術品、玩具或用具,幾乎都是由羊毛、棉布、絲綢、石頭、木頭和花草等自然材料做成,這些不僅僅使整個教室充滿了濃郁的生命力和童話的氛圍,在玩耍、手工、藝術和烹飪等活動中使用直接來自大自然的物品,能讓孩子觸摸和感受到真實的世界,培養其感覺器官的敏銳和協調,華德福教育認為靈巧的手指可以造就敏捷的思維。

B.“身教”的教學方式

0~7歲的幼兒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所以華德福幼兒園老師的教學方式必須是“身教”。老師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談、行為、態度與反應,給予幼兒正確的榜樣去模仿。例如,老師不會命令幼兒收拾玩具,而是很自然地動手收自己使用的用具,同時輕哼小曲提醒孩子們。幼兒自然而然就會模仿老師,也開始收拾自己的玩具。當老師以愉悅的心情處理園內的事務時,幼兒可以感受老師工作時是快樂的,他們學習到的就是,工作是愉悅的。所以,他們在從事收玩具或幫忙做家務時就不以為苦。

C.有節奏的教學活動

華德福的課程安排是依據大自然的韻律,具有自由活動(呼氣)、團體活動(吸氣)交替的特色,遵循大自然里的動靜交替原理。同樣的藝術活動在每周的同一天進行,孩子透過每周的重復課程能感受到規律性及循環性,正如日夜及四季規律地循環。季節的變化也是年復一年規律地重復,所以華德福幼兒園課程常會因為季節的轉換而作相應的改變,而季節桌的布置更是讓幼兒天天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脈動。每一個節日和生日的慶祝是幼兒園里必不可少的活動,這是韻律中的。

D.藝術化的教學特色

藝術教育在華德福教育內容中占有重要地位。華德福幼兒園提供有關藝術的課程包括韻律舞(Eurythmie,一種介于韻律與舞蹈的肢體藝術),樂器(一種只有五個音的小豎琴),繪畫(以三原色的水彩在濕潤的圖紙上作畫),雕塑(使用蜂蠟),雕刻(使用木頭)等。華德福幼兒園課程里很特別的一項便是講故事活動。線偶和布偶戲被充分利用,老師盡力用口述的方式而避免照書念,其語言優美流暢但不故意夸張,給幼兒以文學語言的熏陶以及培養幼兒的想象力,通常一個故事會重復三至四次。

E.家園共同教育的模式

華德福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在學校或幼兒園里實踐的教育,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人生態度,是完全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實踐的教育。孩子生活環境的布置,玩具用品的選擇,生活作息的安排,玩耍工作的進行,家長都可以把華德福教育帶入其中,真正做到家校合作,為孩子的成長共同努力。其實在國外的很多華德福幼兒園或學校,最初都是由家長們籌建起來的,他們在管理和經濟方面的參與是相當大的,真正做到教育是為孩子服務。

4.結束語

現在,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有一種可怕的傾向:剝奪孩子玩耍時間,鼓勵孩子盡可能地裝信息。而在華德福幼兒園里,孩子被給予時間使用它們的身體、四肢強健的生長,在每日和每周的節奏中感到安全,孩子健康、向上、快樂的成長。總之,華德福教育是讓孩子身體、心靈和精神能夠和諧平衡發展的教育。

[1]黃曉星.邁向個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學者解讀華德福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2]桂 勇.華德福教育:兒童個性發展的教育.外國中小學教育[J]2011.02

篇4

(一)仿生啟示

以自然界的生物外形或生理特征為靈感來源,包括仿生物形態、仿生物機理和質感、仿生物結構、功能,色彩以及意象等啟示,設計產品新形態。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具備了各種應對自然的生存系統,人類通過觀察、模擬和重新組合這些符號體系,設計出更高層次智慧的產品。如:鳥與飛機,蝙蝠與雷達,鴨子頭形狀與高速列車設計等等。

(二)色彩啟示

顏色依附于一定的載體構成的符號體系,經過社會的統一約定后就會產生一定的符號意義,達到交際和溝通的目的。如白色代表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紅色玫瑰是炙熱愛情的象征,綠色通常表示可以通過的準許等等,設計者從色彩的符號體系中獲得啟迪,在工業設計中予以運用。

(三)符號啟示

從生活中的圖案及其衍生意義中提煉象征的符號。法國社會評論家巴蘭.巴特曾說:“符號的用途,具有一種人類學上的價值,因為他的確是工藝和意義被編織在一起的那種組織單位。”設計師根據設計意圖,從符號學的表達中尋找靈感,對符號元素進行挑選、轉換、組合,使之形成新的符號信息。如美國建筑師格雷夫斯設計的自鳴式水壺,壺嘴設計成紅色小鳥,當水煮沸時,汽笛的鳴叫聲好像是小鳥的叫聲,無論是形狀、聲音,還是顏色,都達到逼真的效果,符號系統的完美呈現讓用戶享受到來自大自然的關懷和情趣,所以這款水壺自問世以來一直暢銷世界各地。

(四)隱喻啟示

因為造型中某些隱形的或者半明半暗的因素所產生的特定寓意給與設計者的啟示。受隱喻啟示設計的產品能引起消費者類似的知覺和感受,這本身也是設計的實踐過程之一。在符號化產品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新符號的植入對設計師及產品、消費者都至關重要。因此,如何經營符號學尤為關鍵。

二、產品符號學的經營方法

(一)重視感性符號的傳遞

在我國,追溯到遠古時代的甲骨文,我們會發現祖先們不自覺把人的行為、感覺和寓意等聯系起來,運用字體符號來表達指示、象征、審美功用等意義,以便獲得或者傳遞簡單明確的信息;之后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以其美妙的造型、色彩和紋飾給人帶來感官的愉悅,同時又具有實用和功能的范疇。總之,無論是結繩記事還是圖騰歌舞,都是這期間人們情感的自發表現即感性符號的主要體現。“意義的符號化大致經歷了由動作語言到話語,由話語到圖畫文字,由圖畫文字到象形文字、有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由拼音文字到電子媒介這樣一個過程。”這實質上就是感性符號的傳遞過程,隨著社會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裕,人們對心理和精神的追求也越來越重視,因此感性符號的設計愈加契合現代人的精神氣質并逐漸成為設計的亮點之一。

(二)符號傳遞的雙向性是經營符號學的重點

為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生產要求,現代工業產品已不只是單項傳達的被設計物,而是設計者和使用者之間的交流和反饋的媒介,這樣能減少生產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認知差異,不斷提高產品設計的質量,就能直接提高經濟效益。產品符號的雙向性傳遞必須具備兩種特點:一是完美表達自身功能的符號;二是契合使用者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符號。如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手機,其符號語義不言而喻:一款剛開發出來的手機無論是色彩、形態、功用都要具備相應的消費需求:由于消費層次的差別,一般消費者追求的是物美價廉、經久耐用;而處在社會金字塔頂端的則追求手機的個性化和個人尊貴身份標識,手機本身高中低檔次的設計就是立足于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喜好。與此同時,手機的使用者按照手機符號編制者的意圖,對產品的使用做出一定反饋,使設計者對產品符號語言的再次開發更為準確,逐步形成一個良性的綜合符號開發系統。案例分析:1 iPhone蘋果公司是全球最大的IT研發、制造商之一,自2007年1月首推iPhone以來,一直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關注。在手機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iPhone能持續被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追捧,與蘋果公司的產品符號系統成功建設有很大關系:在智能手機時代,手機的內涵需求已經不僅僅是通信功能,iPhone手機的設計不僅擁有時尚的外形,多點觸摸屏,還配備了iTune網上下載軟件,具有收發郵件、處理文檔的功能,很快成為很多年輕人和商務人士希望擁有的一個便攜多媒體通信設備。2012年9月蘋果公司推出iPhone5,該款手機在外觀設計上首次發生重大變化:屏幕變長不變寬,由3.5英寸增至4英寸,手機屏幕的比例由3:2調整至接近16:9,配備了每英吋326像素,更適合消費者觀看視頻;同時iPhone 5降低了厚度,并減輕了重量,成為蘋果產品中最輕巧最薄的iPhone,更契合了市場的需求。

(三)強調人性化設計,注重符號系統的整體建設

現代社會提倡“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產品是為人的服務,在產品與人的關系中,既包涵科技的理性內涵,也包括人的感知,體驗等感性內涵。”[4]這要求設計師把人的各方面需求和因素融入到設計中,把眼光更多的轉移到使用者身上。消費者購買產品后,不僅得到產品價值,而且感受到一種全方位的人文關懷,這也是具有普遍意義上的人類進步的根本要求。因此,經營符號學已經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要求產品的設計、包裝、展示等的符號一致性不斷強化,要求品牌的屬性符號進一步確定,要求向消費者傳遞強大的符號標志體系,供他們分析、選擇和購買。德語Volkswagen,代表了大眾汽車的設計理念,即為大眾設計的高質量低價格的汽車。上海大眾成立于1985年,是中德合資企業,也是目前國內大規模的汽車生產基地之一。上海大眾汽車在延續德國汽車優良品質的同時,立足研制開發適合中國人自己的品牌,逐步形成五大特色:Iconic(符號化)、Logic(邏輯性)、Sol-id(飽滿扎實)、Product(流行產品)、Pure(簡潔純粹)。精湛的制造工藝、先進的動力操控系統、無可挑剔的安全性能、遙遙領先的高科技配置,使上海大眾擁有桑塔納、斯柯達、帕薩特、朗逸、途觀等系列名牌汽車。途觀,又一款“中式審美”符號和“德系血統”完美結合的新車型:空間上,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適度加長,合理安排后排乘客的腿部放置面積,同時,側面車身的橫向擴展流暢簡潔又不失美感;前臉,大氣沉穩,大燈和車燈一體化的設計彰顯了大眾家族獨具氣魄的低調尊貴;車身的平滑腰線與霧燈渾然一體的組合,是現代時尚造型的完美呈現。總之,設計師對汽車符號的深刻表達,樹立了城市SUV的新標桿。

三、結語

篇5

羅蘭,原名靳佩芬,是臺灣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1988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向中國內地讀者推介臺灣作家羅蘭和她的作品,其后繼續出版了《羅蘭小語》《羅蘭散文》以及部分書信體文集和論文集,獲得極大反響,在內地迅即形成“羅蘭熱”。2003年,她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其中《羅蘭小語》曾經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年熱衷的“勵志書”。

由于作者深厚文化傳統的浸染,《羅蘭小語》《羅蘭散文》的內容從自然到社會,從現實到理想,從愛情到事業,從生活到修養,從生死到宇宙……娓娓敘述,處處流露出傳統的美德與理念,充盈著一種昂揚向上、溫婉可人的氣息,煥發著智慧的光彩,“給人們以必要的撫慰、支持和幫助,使他們感到溫暖、愉悅,感到愛與關懷”,從而引導讀者走出人生困境。羅蘭作品的語言清新而睿智,文筆簡潔練達,是流淌在年輕人耳畔的涓涓細流。

【一號美文廳】

聲音的聯想

入春以來,在靜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樹梢。那輕俏的哨音,時而一點一點,時而一串一串,時而獨吟,時而合鳴,玲瓏剔透;如水晶,如銀鈴,如雨點,如珠串,流利晶瑩。在樹梢的譜表上,點著音符;小小的,加著裝飾音與弧線的,那么活潑俏麗地跳過來,滑過去;又跳起來,又滑過去。這一串串的音符,就織成了一片蘊藏著生機的寧靜。在這樣的寧靜里,一切的俗世紛爭、名心利欲、得失憂患,都如舊夢般地淡去,只覺置身在簡單淳樸的大自然,回返無知的天真。那一刻的寧靜,不知勝讀多少修身養性的書篇。

多年來,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屬于“人”的世界,是屬于“機器”的世界。這世界的一切音響――包括音樂會的音樂在內,都毫無美感可言。它們嘈雜、吵鬧、拘束、緊張、虛偽、造作。因此,我常捕捉遠處偶爾傳來的一聲雞啼。有時是在清晨,有時卻在陰雨未晴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聲孤獨而悠然的長鳴都可以給我帶來很久很久的寧靜,很多很多的對田園生活的懷念和向往。那生活緩慢的拍子,低舒的節奏,寬敞的空間,遼闊的視野,多量而儉樸的食糧,淡泊的襟懷,飄逸的想象。在那樣的生活里,人們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銳;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脹到使自己無法負荷的那么夸大與狂妄。在那樣的生活里,人們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穩與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歸真,在那親切的泥土、蔥蘢的綠野、清潔的泉水、簡單的衣著上去發現與世無爭的安閑,去發現“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可笑和愚昧。真正可喜的靜,并不是全無聲息的靜,而是當有一種聲音使你發現自然的時候你所感到的那種親切安詳的靜。鳥語、雞鳴,都象征著不受市聲干擾的那難得的時刻,遠人為,近自然,丟棄物質的征逐,發現精神和性靈,這時候,你就會覺得寧靜。這寧靜,事實上是一種拋開征逐之后的安閑,放下貪欲之后的怡然。

我曾在關子嶺度過兩個極其寧靜的夜晚,而造成靜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錚錚琮琮似在我枕上流過。在夢的邊緣,我覺得自己像是枕著青石,身上覆著墜葉與落花,一切塵間擾攘都隨著清泉流遠;一切煩亂憂慮,也隨著清泉流遠;一切名心利欲、得失恐懼,也隨著清泉流遠……在那樣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隨著清泉流遠而入夢。而迎接我的是山中帶霧的清晨與承載我流到這里來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海潮的聲音也曾帶我入夢。在海濱那小樓上,在夏夜,我打開面海的窗子,睡在床上,聽海浪拍岸的聲音,那么宏壯而深沉的、帶著遠古的荒涼與寂寥的聲音,述說著天地創造、大海滄桑的那聲音,那低沉的、感慨的、雄渾的,那述說使你不得放棄你所執著、所迷惑、所惱怒、所牽戀的一切。你必須在海的沉雄的低語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塵芥的喜怒悲歡輕輕放手在海流中。

自從我發現我是何等的喜愛這些屬于自然的聲音,我頓悟我近來為什么很少去聽音樂會。我厭煩音樂會場的悶熱,聽眾的囂雜;我厭煩音樂的沉悶,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厭煩正襟危坐的約束,強作欣賞的虛偽。世間不是沒有好的音樂,但好的太少。當作商品來傳播的音樂和當作冠冕來裝飾高貴的音樂,同樣的是只相當于叫賣的市聲和物質享受蓋過精神文明的那機器齒輪與馬達的交響。

閱讀思考

1.在第一段中,作者描寫鳥鳴的語言有何特點?表達效果如何?

2.如何理解“都市是屬于‘人’的世界,是屬于‘機器’的世界”這句話的含義?

3.第二段中作者寫了都市中“人”的世界的嘈雜,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描寫的有關關子嶺和海濱小樓上的兩幅畫面有什么不同?作者描寫這兩幅畫面有什么作用?

【二號美文廳】

雨絲?綠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綠綠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這小樓就像一只船。遠遠那兩叢樹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點的那長著芒蒿的小丘,是這綠海上的島嶼;那環抱著我們的群山,在有霧的時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藍、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電桿呢?那是帆檣,悠然地點綴在這綠綠的海上。

雨,靜靜地落著,落在稻浪上,深深密密地溶入那無邊的綠海里。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絲的雨凝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變成那只在綠海上翩躚著的白鷺,撲在那柔細清涼的雨絲里,讓它沖刷撫慰著你的頭頸,和你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濕的稻浪里,泳著,拍打著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讓你瑩潔纖細的身體,沒入那深深沉沉的綠海,去捕捉那柔柔細細的雨絲。

而當有風的時候,雨絲如珠簾般的,在淡灰的天幕前,暢快地斜斜地掃過去,掃過那波濤洶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的霧,給稻浪涂染上一抹夢痕。

你更會愛那不知什么時候出現的兩朵深紅的傘花,持傘的人沒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兩朵圓圓的深紅,在淺綠的海面上飄著、飄著,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只是無目的地那么飄著,在斜風細雨里。

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詩句嗎?

愛雨的人是不想躲開雨的。讓那雨絲的清涼,洗去你心靈上的塵;讓那雨絲的安閑,抹去你思想上的俗;讓那無聲的雨絲告訴你,那些躲在房中,關緊了門窗的人們,所永遠不會了解的,雨絲和綠海那心底的愛,和永恒的詩。

多希望你來!來看看我未關的窗,來看看我被雨絲沾濕了的窗簾,來看看為愛那如絲的雨而不肯關窗的我。

閱讀思考

1.文章第一段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描寫窗外美景,這些比喻的喻體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請簡要說明。

2.文章第二段沒有實寫具體的雨景,是否多余,為什么?

3.文章第三段中畫線的“斜斜地”能否刪去,為什么?

【三號美文廳】

讀書之樂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乍聽之下,這話似乎說得嚴重。可是,仔細一想,卻覺得十分有理。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假如好久沒接近書本了,那必定是因為他忙,或因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瑣碎拉雜的事情上,使他沒有時間或沒有心情讀書。而這些瑣碎生活項目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個人思想膚淺庸俗的最大原因。思想膚淺庸俗形之于外的時候,言語就自然無味,面目也必隨之可憎了。

我們固然不能脫離現實而生存,但每天抽出小部分時間來看看書,卻可以使我們保持頭腦的清醒和思想的靈活。

古詩中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思想需要源頭活水,而這源頭活水有一大部分是來自讀書。天天讀點有益的書,對精神有滋補作用,而我們的言談舉止就不至于“無味”和“可憎”了。

一個人說他忙得沒有功夫讀書,實在是一件很不幸的事。而偏偏我們大多數人又都很忙,好像一天把必須趕完的工作趕完之后,就已經精疲力竭了似的。不過,我們仍可承認,一個人無論怎樣忙,一天之中,10分鐘20分鐘的時間總還是可以抽得出來的。問題只是當我們閑下來的時候,手邊不一定有適當的書可看,想到還要費事去翻書櫥,就懶得動了。

因此,為了讓我們隨時可以利用短短的空閑時間來看書,我們不妨經常把一兩本打算看的書放在手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比如你是一位每天上班8小時的公務員,下班之后,吃過晚飯,你總會有一點時間坐在沙發上或藤椅上休息。這時如果你的書就放在旁邊茶幾下面,不必起來,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你就自然愿意一面抽煙喝茶,一面看書了。

對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來說,讀書是一種休息;對用腦力處理事務的人來說,讀書會是一種解脫。當我們煩悶的時候,讀書固然可以解悶;當我們愁苦的時候,讀書也可以使我們忘憂。

讀有益的書可以把我們由瑣碎雜亂的現實提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觀者的眼光回顧你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這時就都不再那么值得你認真了!

書本是人類精神上的營養劑。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林語堂博士在《生活的藝術》中勸人們找到“文學上的愛人”。他說:“世人原有所謂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個人必須從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尋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你如能時常有機會和一位與自己精神領域接近的作家借書本聊天談心,他所說的話就是你想說的話,他的喜怒哀樂就是你的喜怒哀樂;而且他給你一些啟示,叫你認識你自己狹小天地以外的世界;這時,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己朋友一般的快樂。

如果幸而你不是個“忙人”,那么,在寂寞的雨天,在長長的下午,在無法排遣的星期假日,找一本自己最能領會的書來瀏覽一番,真會有一種“如對故人”的快樂。

世上有人喜歡儲蓄金錢,有人喜歡收藏古董,有人喜歡搜集郵票珍玩,也有人喜歡把書本上的嘉言名句儲存腦中。我認為最后這種儲存是最富經濟價值且又最安全的。因為它一不怕盜竊,二不怕丟失,而且攜帶方便,取用簡單。

尤其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它能使人風度高雅,氣宇軒昂,遠勝過服飾上的奢華或家宅中的堆金積玉;而它能使人有恬淡寧適、心安理得的快樂,更絕非終年孜孜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們所可比擬。

閱讀思考

1.第二段寫的“造成一個人思想膚淺庸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2.按照作者的說法,讀書最大的功用在于什么?

3.文章開頭引古人“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之說,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

《品讀羅蘭散文》

一號美文廳:

1.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摹出鳥兒鳴叫的聲音變化,時大時小,清脆流利,襯托出環境的寧靜,給人以聯想和美的享受。2.“人”的世界指的是充滿物欲的都市,生活在這都市中的人為名為利而忙忙碌碌,這種人已經淪為“物欲”的奴隸,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了,他們只是像機器一樣機械而麻木地運轉著、奔波著。3.與來自大自然中的鳥鳴、雞啼、流泉、海潮悠然的鳴聲形成鮮明的對比。表達出作者對淳樸大自然的熱愛,對現代都市生活的厭倦。4.有關關子嶺的畫面具有一種幽美的靜,具有陰柔之美;有關海濱小樓上的畫面深沉闊大,具有一種陽剛之美。作用:豐富了文章的內容,突出了大自然聲音的作用,說明大自然能使人擺脫因名心利欲、得失恐懼而帶來的生存困惑。

二號美文廳:

1.這些比喻都是緊扣“綠海”而設喻,因為有了海,才有了船、島嶼、云彩和帆檣。2.不多余。因為它是從作者的感受正面襯托景色之美,構思巧妙。3.不能。因為“斜斜”照應前文“有風的時候”,它形象地寫出了有風時雨絲的狀態。

篇6

意境與中國畫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范疇,是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是具世界貢獻的一方面。從先秦始,人們便開始了對“意境”的追求與探究。

清末民初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意境分為兩種藝術類型。一為造境,即有我之境。二為寫境,即無我之境。他舉例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乃有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為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中的“我”則以強烈的主觀色彩明顯地滲透于藝術意象中。“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指創作主體完全消失,隱在藝術意象的后面。在藝術品中,“有我”與“無我”,以各自獨立又相互滲透的方式,創造著各種各樣的藝術意境。

中國畫的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述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使欣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對中國畫家來說,虛、空、遠等意境始終是其創造的核心目標,中國畫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計白當黑”,就是畫畫時要考慮空白的作用。空白的地方不是無用的,它雖是虛的,但它與畫出的實的地方相映襯,構成了虛實結合、陰陰時比的關系。寫意畫中無拘無束的線條,痛快淋漓的潑墨,隨意而動的墨點,不求真實,但得意趣而足的著色,畫中極富個性的線條、筆觸、墨法、用色、造型、布局等等形式因素,都是為追求意境的產生而運用的。

中國山水畫家所追求的,是一種比如實描繪自然界的林木山川更加深遠、更加感人的境界,當美妙的大自然勾引起人的某種情思,特別是當自然景色與畫家的主觀感情產生和諧的共鳴,再借助畫家的筆墨表達出來,這樣自然山水就成為文人士大夫追求超脫的理想場所,就產生了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對外部容觀世界精微觀察,帶有了遠為濃重的內部主觀世界的意向色彩、情感色彩,更利于創作靈感的激發,促使藝術表達的語言、技巧、手段,由傾向客觀的寫實,轉換為主觀的寫意。中國繪畫的表現特質,在魏晉時代初顯端倪;宋元寫意藝術趨于成熟;明清文人畫拔起一座舒展個性的高峰。如《鱖魚圖》一張白紙,中心寥寥數筆,勾勒出一條極生動的鱖魚,此外別無他物,然而觀賞者卻頓覺滿紙江湖,煙波無盡,引導人的思緒在時空穿行,思慮生命的哲學意味與藝術情趣,這種意境完全走向了一種非經驗的層次,這里的世界是藝術品的終極和歸宿。

正是中國畫重性靈精神,重“象在意外”,以非凡啟示和深遠影響,象外之意,象外之情的無盡妙處,如同點化的靈火,把藝術的審美對象由外部世界轉向內部世界,把藝術的傳導力由再現轉為表現。“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主客觀的契合統一,使得意境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范疇。意境的創造,代表著中國藝術和中國美學的最高追求和目標。

意境與油畫的融合

忠實地摹寫自然,是過去西方藝術的一大特征。與中國水墨寫意畫將“氣韻生動”放在首位,把“傳神”放在首位而把“形似”放在次要的位置所不同的是,古典油畫通過符合透視和解剖學的法則,以色彩和明暗變化的筆觸忠實地再現對象的特征,所以許多人認為它“未免太像照相”,尤其是17世紀荷蘭的大量風景畫。20世紀的中國畫壇基本上維持著以徐(徐悲鴻為旗幟的法國學院寫實派)——延(延安革命木刻運動)——蘇(蘇聯契斯恰可夫寫實體系)“三位一體”寫實體系的正統、主流地位。畫家長期被限制在以寫實風格為政治服務的唯一道路,被剝奪了獨立思考的權利,也堵塞了藝術靈感的多種源泉。這期間也曾有兩度比較自由松動的時期,一是“五四”以后30-40年代的大約20年,出現了中國新美術的先驅林風眠,提出了“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目標,拓開了一條既非傳統東方亦非照搬西方的“東方新興藝術”之路;一是“新時期”以后80-90年代的大約20年,出現了林風眠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吳冠中。

林風眠在留學期間就提出了“調和中西”的繪畫主張,他指出“東方藝術,形成上的構成傾于主觀一方面,常常因形式過于不發達,反而不能表現情緒上的之所需要……其實,西方藝術之所短,正是東方藝術之所長,短長相輔,世界新藝術之產生,正在目前,惟視吾人努力之方針耳。”在中西結合方面,林風眠不是簡單的技法結合,不是拿毛筆來畫西方的寫實——這樣的結合是很膚淺、低層次的,他不僅將油畫與國畫的優點和美感結合起來,創造出東西方人都能明白的繪畫語言,更是將審美觀結合起來,將西方的審美觀同中國的審美觀結合起來,這就擴大了我們的審美觀。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韻味是明顯的“風眠體”。過去激烈的吶喊和沉重的悲哀轉化成寧靜的遐想和豐富多彩的世界。他的代表作《秋鶩》就是根據情緒的需要而創造的表現自己情感的作品。這幅畫達到了神形統一、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的境界。畫家不對實景而憑構想作畫的方式,憑構想產生的“想象”,靈感來自大自然,最后實現為具體的“意境”——即情景交融,天然渾成的境界;作畫的過程是典型的中國藝術精神體現的過程,但是畫家又借鑒了西方形式構成,把西方的構圖、透視、明暗融合到自己的畫面中,強化了內部情緒的表達,具有強烈的現代感,以富有情感意味的形式,構成了獨具韻味的藝術世界。吳冠中沿著林風眠開辟的中西結合的藝術道路,補充著、完善著、發展著林風眠未竟的藝術理想。

篇7

關鍵詞:小學生;科學;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6-0-02

科學活動的本質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質,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養,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內在的統一。科學課程是以探究為基礎,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課堂教學是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主陣地,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技能的養成。因此,“以探究為核心”是科學課程的教學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而我們在科學探究過程當中又可以尋找哪些有價值的問題入手呢?

這就是探究素材的選擇問題:

俗話說“巧媳難做無米之炊”,沒有探究內容就談不上探究,但探究內容太多沒有選擇,又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活動中,探究過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探究的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盡量探究出結果,這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有所收獲的喜悅和興奮,可以保護學生的探究興趣。總是探究不出東西學生會喪失對探究的興趣和信心。所以,教師在探究的內容上要有選擇,選擇少而精的、有探究價值的、容易探究的,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不能面面俱到囫圇吞棗。

一、人為的素材――來源于生活

皮鞋為什么越擦越亮?這個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事有些人根本不放在眼里,但小學生會好奇,利用好這個“好奇”也是很好的探究素材。

星期天,我布置給學生一個任務:幫爸媽擦皮鞋,邊思考為什么皮鞋越差越亮?然后用《探究報告》告訴我你的任務完成情況。

有個學生是這樣去寫的:

我回家找了同樣牌子同樣款式的新舊兩雙皮鞋進行對比觀察。我先用手觸摸兩雙皮鞋的鞋面,發現新皮鞋的表面比舊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舊皮鞋涂上鞋油,仔細擦過后,雖然亮了許多,但仍無法與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與鞋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呢?

我取來一雙沒擦過的舊皮鞋,在放大鏡下鞋面顯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兩塊表面都比較粗造的A區和B區,A區涂上鞋油并仔細擦拭,B區不涂鞋油作空白對照。我發現A區擦拭后,表面明顯變光滑了許多,而且放在陽光下也比B區有光澤。為什么兩者會產生這樣的差別呢?

我想到在科學課上老師曾經講過:影劇院墻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這樣可以使聲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讓觀眾不受回聲的干擾。同樣道理,光線照到任何物體的表面都會產生反射,假如這個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線就會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這個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來就不是絕對的光滑,如果是舊皮鞋,它的表面當然更加的不平,這樣它就不能使光線在一定的方向上產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沒有什么光澤。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顆粒,擦鞋的時候這些小顆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讓鞋油涂得更均勻些,就會使皮鞋的表面變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線的能力也加強了。

通過實驗,我終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這位學生的探究很成功,而他的字里行間也透露出喜悅――一種成功的驕傲。我把他探究報告修改張貼后,其他同學都照著他的方法做,還熱情高漲。

二、實驗的素材――得之于實驗

我們的課堂常做演示實驗,但實驗結果有時“出錯”與課本描述不符,此時一定要尊重實驗結果實事求是,更要因勢利導,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一次演示實驗,用酒精燈燒開水,水開了,但溫度計顯示94℃。,可在教科書上明明寫著: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納悶兒,我也想尋根問底!

我首先按照科學教科書上的實驗要求,仔細檢查實驗操作過程及讀數規范要求,都沒有發現問題,有些學生說溫度計壞了,我又選擇其他品牌的酒精溫度計重新進行實驗,實驗結果與前面相同。為什么測量出水的沸點都是94℃呢?通過分析認為大氣壓、溫度計在燒杯中的不同位置和燒杯本身形狀。三個因素有可能影響水的沸點測定的準確性。

確定因素后,開始實驗驗證

通過在不同位置高度以及同一高度在晴天與雨天條件下對水的沸點進行測量,所測得的水的沸點差異不明顯,所以大氣壓對水的沸點測定的影響,不是本實驗數據產生誤差的主要因素。同樣,通過實驗也排除了溫度計的下端的水銀球部分在水中的位置而導致水的沸點測量不準確的可能。

余下只有一個因素,就是燒杯,那么是否是由于在實驗中使用了燒杯這個不合理的測量裝置而造成水的沸點的測量誤差呢?為了驗證這個假設,我改用不同容量的燒杯和圓底燒瓶進行對比實驗,結果表明:使用不同容量的燒杯測量出水的沸點結果差異不大,而使用燒杯和燒瓶的實驗結果差異明顯,而且使用燒瓶測量出水的沸點剛好為100℃。

燒杯和燒瓶的主要差異在口的大小不同和頸的長短不一樣,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燒杯較燒瓶容易散熱。溫度計的原理是熱脹冷縮,玻璃泡中的酒精會隨水溫的升高而膨脹,沿著毛細管上升。而燒杯中溫度計有2/3部分露在空氣中,所以在酒精上升過程中與周圍的冷空氣發生熱交換,使最終的讀數產生誤差。而燒瓶一方面口小,另一方面頸較長,溫度計只有1/4部分露在空氣中,所以熱傳遞對讀數產生的誤差較小,能夠準確測量出常溫常壓下水的沸點的值。

實驗結果讓我大松一口氣,學生在我的解釋下也恍然大誤,但是也有表示懷疑的,懷疑也好,有疑惑就有繼續探究的動力。

三、天然的素材――來自大自然

在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中我偶然發現,樹干的形態都近似圓的?D?D空圓錐狀。樹干為什么是圓錐狀的?圓錐狀樹干有哪些好處?這些問題引起我的興趣,對,是值得探究一下的問題!我進行了更深入的觀察、分析研究。

我引導家里有電腦的學生查閱了有關資料,了解到植物的莖有支持植物體、運輸水分和其他養分的作用。樹木的莖主要由維管束構成。莖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質部木纖維承擔,雖然木本植物的莖會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莖的木纖維數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樹木莖的橫截面面積一定。接著,我們圍繞樹干橫截面面積一定,假設樹干橫截面長成不同形狀,設計試驗,探索樹干呈圓錐狀的原因和優點。

經過實驗,我們發現:(1)橫截面積和長度一定時,三棱柱狀物體縱向支持力最大,橫向承受力最小;圓柱狀物體縱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狀物體,但橫向承受力最大;(2)等質量不同形狀的樹干,矮個圓錐體形樹干承受風力最大;(3)風是一種自然現象,影響著樹木橫截面的形狀和樹木生長的高矮。近似圓錐狀的樹干,重心低,加上龐大根系和大地連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穩度更大;(4)樹干橫截面呈圓形,可以減少損傷,具有更強的機械強度,能經受住風的襲擊。同時,受風力的影響,樹干各處的彎曲程度相似,不管風力來自哪個方向,樹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樹干不易受到破壞。

篇8

1.1色彩構成的概念

構成(composition),即構造、解構、重構、組合之意。它是現代造型設計的流通語言、是視覺傳達藝術重要的創作手法。構成具體地說就是遵循一定的審美規律,以理性的組合方式入手,表達感性的視覺形象。在藝術設計專業造型基礎教學中,構成教學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即所謂三大構成。而色彩構成是繼寫生等架上繪畫訓練之后又一個比較系統和完整的認識色彩理論、掌握色彩形式法則的藝術設計專業獨立的基礎科目,它是探討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過調整色彩關系(對比、調和、統一等)以獲得良好色彩組合的學說,是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構成體系之一。色彩構成還能夠豐富學生的設計思維、提高審美的判斷能力和倡導創新的變革精神,色彩構成的學習和掌握直接關系到今后設計作品中色彩修養和創意水平的高低。

為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色彩構成概念,在這里簡要地追溯一下其發生、發展的演進過程。

1.2色彩構成的追溯

歐洲色彩藝術從傳統架上繪畫向現代表現色彩的過渡,經歷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抽象派等最具革命性的階段。19世紀,由于光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以及攝影技術的日益成熟,一些有關色彩理論的科學論述為歐洲藝術家探索新的繪畫表現奠定了理論基礎,嚴重地動搖了一向視模仿自然色彩為全部目的的傳統繪畫信念。特別是印象派畫家莫奈(claudemonet,1840-1926)等致力于大自然中環境與光線的研究,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古典主義繪畫的棕褐色調,采用鮮明的色彩和筆觸進行戶外寫生創作。新印象派修拉(georgesseurat,1859-1891)等在研究光學和色彩學新理論的基礎上,發明了用難以數計的小色點為基本語匯的"點彩畫法",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點彩派技法與色彩構成教學中的"空間混合"有類似之處)。而后期印象派畫家如凡·高(vangogh,1853-1890)等反對科學和客觀的力量,雖然同樣是畫展現在眼前的習見事物,卻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成分。現代熱抽象繪畫的始祖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則比印象派畫家更大膽地反叛了傳統。在印象派畫家那里,色彩還是依附于具象的物體之上,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見不到傳統繪畫中的具象物體,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體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從繪畫中獨立出來并具有其價值。[1]而作為冷抽象的代表人物蒙特里安(pietmondrian,1872-1944)只用三原色構成畫面,探索色彩的抽象表現形式--幾何構成。

抽象派的產生主要受到工業﹑科學技術的推動,當時現代派的建筑和環境,要求更為概括﹑精練和簡化的藝術形式與之相適應。因此,色彩構成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當時社會大環境背景下、在色彩研究和創作實踐兩者互為因果和促進下,其結果才盛開在1919年德國魏瑪包豪斯設計學院的色彩教學課堂之中。這個由在包豪斯任教的三位藝術家康定斯基(1866-1944)、克利(1879-1940)、伊頓(1888-1967)等人開創的色彩教學體系,其目的在于一是理性地研究色彩本身各項性質,二是感性地開發色彩的構成表達。[2]特別是伊頓的色彩視覺課程(其思想凝聚在其所著的《色彩藝術》中),對當今的色彩構成教學體系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作用。后來,日本人在包豪斯的基礎上將之發展為獨立的"色彩構成"的專門課程。[3]

在我國,雖然在20世紀上半葉陳之佛(1896-1962)、龐薰琹(1906-1985)也曾辦起過"圖案科",但經歷了抗戰、內戰和動亂之后,直至20世紀下半葉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才從香港和日本引進了色彩構成課(也有人叫它"裝飾色彩"課)。[4]其色彩構成理論猛烈地沖擊了傳統的"圖案色彩"教學模式,使我國的色彩教育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的色彩構成教育體系逐漸趨于成熟和完善,但與我國的設計實踐領域相比,無論觀念還是手段,色彩構成仍是一個不太受重視的領地,處在停滯不前的邊緣。

2教學改革動機

2.1顏料不是唯一表達色彩的介質

從架上繪畫到色彩構成,前者的介質多為顏料,而后者的介質可以是顏料也可以是電腦顯示屏,其終端介質載體為打印機或印刷器械。前者偏重感性認識,后者偏重理性抽象和感性運用。靜物寫生的架上繪畫重色彩的再現,而色彩構成強調對色彩的組合和運用。如若使用架上繪畫的顏料這種介質進行色彩構成訓練,其優點在于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對顏料(如水粉、水彩)等介質的熟練掌握,但顏料手工制作作業費時、耗神,拉長了教學的實驗課時,使學生把精力放在了畫面的精工細做上,忽略了對色彩的研究與探討,削弱了觀察、思考和創新等思維方面的訓練,其結果是"動手不動腦"。而且,架上繪畫的色域范圍小,顏料調配通常最多只能用到幾十種顏料,調色后的色彩飽和度偏低,它能產生的色彩種數遠遠少于數字化電腦屏幕的rgb色彩色域。應該強調的是:表達色彩的顏料性能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運用介質再現人肉眼所見的光的色彩世界。色彩構成的訓練應該回到它的本質軌道上來,也就是對色彩的審美規律的把握和創造性的運用,而不是對某種介質的掌握。因此,以電腦取代顏料作為完成色彩構成訓練的介質有可行之處。電腦作為現代高科技處理信息的工具,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攝取、存儲和處理視覺形象的功能,為色彩構成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設計表現形式和巨大的藝術潛能空間。

2.2數字化時代新技術新觀念是催化劑

如上所述,若使用電腦為輔助色彩構成教學工具,這可大大節省制作時間,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色彩構成的興趣,并起到開拓大腦、活躍思維的作用,有效地把學習的重點放在思維訓練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上。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與傳統的顏料繪制相比,許多學生表現出更依賴于電腦和彩色打印等先進技術手段而厭倦、反感傳統的訓練方法,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實踐證明借助于電腦軟件使得許多傳統的訓練手段變得易如反掌,而且效果也更豐富、更顯現,比手工操作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在數字化時代新技術新觀念不斷更新的今天,迫使我們要重新擬定教學目標,增添新的教學內容,不斷在教學上推陳出新,從而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色彩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研究為主的互動的教學新秩序。因此,電腦時代新技術新觀念是催化劑,我們應充分利用其對色彩構成教學完善發展的"刷新"作用,將傳統構成教學與先進的多媒體工具相結合,為傳統色彩構成教學體系注入新鮮血液,產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艷麗的教學奇葩。

2.3傳統教學的弊病可能帶來的危害

2.3.1束縛了學生審美認識能力的提高

構成課是認識課不是技法課,這是個必須明確的教學概念。[5]但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將構成課作為技法課上的現象屢屢存在,熟練的技巧及大量的訓練其結果是扼殺了學生的直覺審美天性。而包豪斯色彩教學早就明確提出了"感知的教育"這個課題,它強調一切從零開始,用一種新的眼光來觀察世界。[6]在傳統的色彩構成教學中,我們過于偏重對色彩理論的經驗認知,多采用模式化教學與訓練,如三要素對比(如明度對比、純度對比、色相對比)以及視知覺對比(如冷暖對比、面積對比)等等。這些方法雖然有利于明確把握和積累顏料的色彩經驗,但往往會使作業顯得呆板、程式化,缺乏新意,同時也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色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助于將精力和時間運用在更廣闊的色彩領域,束縛了學生審美能力的自我提高。

"物在靈府,不在其目,故得于心、應于手"。注1,要真正提高色彩的審美能力,重在用心去理解和思考,不在于技巧的重復和堆砌,否則一旦表達的工具、對象變了,就會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

2.3.2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與國外的學生相比我國的學生缺乏的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我國的設計水平還未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雖說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創意上的不足是一個主要的因素。目前我們的教科書多從原理入手來展開色彩訓練,注重對色彩原始本質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對色彩現象創造性的主觀分析和開發。加之藝術設計本科色彩構成教學學時有限,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把所有的知識全部教給學生,但我們可以培養他們研究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正如英國利茲大學教授m·索斯馬茲指出:"傳統學院式教學的貶值在于它不注重領會和體驗,而過于注重僅僅是驗證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實''''……。致使技巧方法變得比創造能力更為重要;問題解決的有教養變得比個人靈感體驗和自己探究的能力更為重要。"[7]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重新樹立創新意識,是當前我們亟待偏重和重視的教學傾向問題。

2.3.3影響我國色彩構成教育的特色發展

我們的色彩構成教育沒有自己的理論特色和體系,這和我們一味向西方學習而不從傳統中繼承和吸取營養是有關的,加之缺乏對色彩構成一些專項課題和主題性設計的基礎實驗研究,才導致我們今天色彩構成教育停滯不前的局面。我國的色彩構成可以說在思想觀念層面仍停留在20年前引進構成教育的水平,與我們飛速的設計理論和實踐相比是相對滯后的,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回到研究色彩構成的本質目的上來,才會出現一些重量級前輩感慨傳統圖案教學與構成教學的沖突,進而擔心后者有取代前者的趨勢。[8]其實,要真正開拓我國的色彩構成特色的教育,與其拋棄傳統不如承續歷史文脈,以中國傳統圖案和色彩為主題設計去挖掘和重構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色彩構成教育之路。正如張道一先生在蘇州大學百年校慶時所講:"中國的設計藝術要上去,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別人"。[9]

3教學改革措施

3.1以色彩研究為手段、以培養創新思維為目的

藝術設計學科的宗旨是培養創新型的專業人才,那么,色彩構成課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創新目的一個重要的教學里程碑。要注重對已有優秀色彩案例的分析和審美,去感受和領悟色彩的本質、情感和規律,以培養色彩的表現和應用能力。我們學習色彩構成,應該著重于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通過這種創新思維方式的開發,使色彩構成的作用呈現嶄新的面貌,為以后的色彩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更加豐富我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提高對色彩的敏銳鑒賞能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為手段、以培養創新思維為目的,我們就能更好理解色彩構成研究的目標,就不會拘泥于顏料與電腦的介質以及傳統圖案與三大構成的主次之爭,也便于我們解放思想,大膽地去研究色彩,挖掘色彩構成課的新的教學形式和內容。

3.2主題性設計多元化和創造力的培養

在色彩的基礎設計教學當中,主題性的色彩構成訓練,是探索色彩表現力的重要基礎,是如何靈活地掌握和創造性地運用色彩的關鍵。主題性設計是設計領域的慣用手法,它的好處在于能夠界定一個有文化屬性和經濟價值的課題,通過大量的背景資料的搜索和調研,創作和整合出新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成果。在信息時代設計觀念和方法急速發展的今天,新的色彩課程教學的意義在于提出問題,而不是提供答案,這就是主題性設計教學的基本思路。主體設計是包豪斯基礎課程取得巨大成功并產生深遠影響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德國仍是如此,老師給學生一個課題,然后師生一起去實現,一起研究與分析,是一種互動的主題性設計教學。[10]在法國的藝術設計學院中色彩構成課中也開設有主題性系列作業(如題為"大師作品與設計運用的構成"等等)。[11]這樣做,可以在主體性設計課中,把設計觀念引入色彩構成課中,使學生在學習色彩的同時,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主體性設計課題可以強調多元化,如"來自大自然的啟示"、"色彩與數學"、"來自音樂的感受"、"分形藝術與色彩"等等,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和研究的范圍,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攝取專門知識的能力。

3.3重視傳統民族色彩的解構和融會

借鑒傳統色彩,將本土傳統文化和西方色彩構成理念融會起來,借鑒民族色彩中的精華,有效地運用到現代構成理念中去,豐富中國特色的色彩構成教育,以服務于現代設計。引導學生觀察傳統的色彩和那些過去他們曾熟視無睹的色彩搭配,喚起他們對色彩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幫助他們認識中國傳統色彩的審美規律。中國傳統色彩典范(如建筑彩畫、宗教壁畫、民間年畫以及中國服飾、京劇臉譜等等)是今天用以當代設計的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源泉,它給人們以許多的啟迪和廣泛的內涵。這些典范凝聚著人類對色彩規律研究的智慧與經驗,是我們學習民族風格的極好途徑。而民族風格仍是現代設計的重要課題,可以提升我國現代色彩設計中的精神內涵。

結語

清紀昀(1724-1805)有云:"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注2我們不可能拋開現有的色彩構成體系去創造一門新的傳授色彩審美與運用的學說,但也不能固守"舊譜、古方",新時代新技術賦予我們新觀念,色彩構成教學也不例外,其必然要與諸多新興技術和知識發生關系,而快捷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和推陳出新的教學思路是實現創新目的重要保障。高等學校教育不可能窮盡或預見所有的專業內涵或未來的學科變化,也不能使學生一勞永逸地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但我們可以傳授給學生創新的思維和方法。社會在發展,設計教育自然要隨之改進。我們應該圍繞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始終以此為目標與時俱進、與色共舞。

注釋

注1:見(唐)符載《江陵陸侍御宅宴集·觀張員外晝松石序》有:"觀夫張公之藝,非畫也,真道也。當其有事,已知夫遺去機巧,意冥玄化,而物在靈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應于手,孤姿絕狀,觸毫而出,氣交沖漠,與神為徒。"

注2: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滿腹皆書能害事,腹中竟無一卷書,亦能害事。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參考文獻

[1]李俊峰.《對于傳統色彩學的新認識》[j].甘肅教育.1997,(z2):91.

[2][4]洪錫徐.《素描與色彩,一個說不完的話題》[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5.

[3][8]常沙娜.《應該堅持傳統圖案的教學》[j].裝飾.1997,(3):4-6.

[5]班石.《構成談》[j].裝飾.2002,(8):12.

[6]顧大慶.《設計的視知覺基礎》[j].室內設計與裝修.2002,(9):40.

[7][10]曹方.《教學札記:海斯特的四個課題及啟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2001,(2):80,79.

篇9

植樹節是按照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并組織動員群眾積極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植樹節設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植樹節小學生優秀作文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1植樹節小學生優秀作文一今天,我們踏著春光,乘著大巴來到寶巖春游。以往的春游、秋游都是除了吃就是喝,除了喝就是槍戰,可這次不同,我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植樹。

來到寶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旁的參天大樹,郁郁蔥蔥,一簇一簇的新葉賞心悅目。放眼望去,一輛觀光用的小電瓶車和一輛讓游人參觀的大火車相互輝映,一動一靜讓人浮想聯翩。繼續往前走,只見有幾個班的同學已經在植樹了,再往前,來到一個已經挖好的坑旁,一棵樹苗已經插在其中,旁邊有一些泥土,一把鉄楸橫躺在地上。

王老師首先發話:“這就是我們要植的樹,2017年之后你再來看看它,肯定會懷念今天的。現在,每人用鉄楸把泥土鏟倒楊梅樹的根上,直到把它的根埋在土底下為止,每人鏟一下。”說完,王老師帶頭干了起來,一下、兩下、三下......“好了,接下來誰?”老師問道,同學們一個接著一個,鏟泥的鏟泥,照相的照相,各司其職。終于輪到我了,我擄起衣袖,拿起鏟子,朝旁邊所剩不多的泥土發動攻擊,用力一插,再往上一抬,緊走兩步,把泥土運到樹根邊上,輕輕一倒,泥土順勢滑向樹根,我用鏟子的背面使勁地拍打兩下,樹好像挺直了很多。我想20、30年后這顆小樹苗長大后碩果累累的樣子,一個個果子有甜又酸,它見證了我們成長的歷程,一個個故事有苦有樂......

這次植樹讓我想到:一棵樹的成長和一個人的成長是多么的相似,所謂“十年樹人,百年樹木。”小樹的成長要經歷雨打風吹,要汲取來自大地母親的營養,要不斷地向上得到陽光雨露的滋潤;而我們要歷經無數的磨難和挫折,要努力向老師、向書本、向他人學習知識,要不斷地勇于競爭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要不斷地和困難斗爭,豐富自己的經驗,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的面前還有很多的風風雨雨,攻克它,你就是強者,你就是勇士!

小樹與我們共同成長,小樹與我們共歷風雨,小樹與我們同見彩虹!

2021植樹節小學生優秀作文二"加油,繼續挖!""老師,這個坑夠不夠大?""哎呀哎呀,別澆了別澆了,小樹都快淹死了!"這些聲音是從哪兒傳出來的?告訴你吧,這是我們在曲江公園植樹吶!

"3月12日,我們年級組織同學們上午去植樹。"大家聽了,心里樂開了花,都以為植樹像玩游戲那樣非常容易,人人臉上都掛滿了笑容。第二天,我們早早地來到了曲江公園北大門,每個人都拿著鍬,提著桶,伸長脖子希望沒來的人快來,來齊了才能出發。等了好久,人終于都到了,大伙兒拿起樹苗就跟著老師向指定的地點走去。一路上的花兒開得很漂亮,但大家都巴望快點兒到達指定地點,沒注意它們。啊,真是太棒了,居然在河邊植樹,不用跑大老遠去打水了!我先放下樹苗,想和王璞一起挖坑,但我們都沒有鍬,我只有一個小鏟子,只能湊合著用了。我先搗了幾下,把土弄松了,再開始挖,結果卻碰上了石頭。我生氣地問:"哪兒來這么多'古董'啊!"王璞也試著挖了幾下,還是不行。在我們旁邊的劉蕓燁他們已經把樹苗栽下去了,正在填土。一見我們需要幫忙,邊叫來馬升宇幫我們挖。每想到馬升宇一會兒就挖了一個大坑,把王璞的樹苗栽了進去,可我的怎么辦呢?劉蕓燁見還有我呢,便重找了個地方挖。有了大鍬,挖坑應該是沒問題了吧,于是我跑去打水。打完了回來,人沒了,鍬沒了,只剩下一個不算大的坑。我見旁邊有個鍬沒人用,就拿來挖坑。誰知道這里的"古董"更多,根本沒辦法挖。我氣得丟下鍬,呆呆地看著別人。

別人的樹都栽上了,有的在填土,有的在澆水,更快的人已經栽好自己的樹在無事晃悠了。正巧,潘鑫峰晃到這里來,見我還沒動呢,便帶我到了一個沒有石頭的地方,準備挖坑。莊紅艷也跑來幫忙。兩個人一起挖,應該更快吧。只見他們倆把鍬土里,用腳用力踩再把土一挖,一個小坑就出現了。就這樣,一個大坑就挖好了。我扶正樹苗,他們繼續填土。"對了,我們忘了澆水了!"莊紅艷道。潘鑫峰一聽,立刻拿起一小桶水澆下去。澆完了繼續填土,不過1分鐘,便栽好了。這棵樹經過"三遷",終于栽好了,也得紀念一下吧。我拿了一張標簽,寫上"多人合栽"貼到了樹上。

這是我和別人一起栽的第一棵樹,它也是陪伴我一起茁壯成長的綠色伙伴,它寄托著我的希望,和我一起應接美好的未來!

2021植樹節小學生優秀作文三冬去春來,又是一個植樹節來到了。太陽剛升起,我們就來到曲江公園。春天,曲江公園的景色如詩如畫,小橋流水,鮮花遍地,綠樹成陰,老人們翩翩起舞,悅耳的鳥鳴時不時為他們伴奏,和諧的樂章一直回蕩到天邊。這如畫的公園哪里有可以植樹的地方?

猶豫之時,一位自稱是公園植樹指導員的人向我們走來,我們跟著他來到一片未開墾的農田,雖不華麗,卻是一派田園風光。指導員為我們畫好圈,規定位置,我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工了。

我們首先挖坑,自以為是的吳浩拿起鐵鍬就開始挖。他越挖越快,漸漸得意起來,一邊挖坑,一邊夸夸其談。“哎喲”不知他碰到了什么東西,鐵鍬顫抖得厲害,他的手一陣發麻,又沒有抓牢鐵鍬,摔了個“狗吃屎”。吳浩不甘心,又試了一次,可是那東西很硬,根本挖不動,吳浩垂頭喪氣地坐到了一邊。在大家疑惑之時,“智多星”居偉用手抹去一些泥土,露出一個白色的東西,好像是一塊石頭,發現了原因,居偉馬上用“狗刨式”的方法刨土,取出了石頭。大家都松了一口氣。

坑終于挖好了,這可是個力氣活,大家忙得手忙腳亂,可仍然很高興。下面該放樹苗了。這可是個技術活。細心的李文靜小心翼翼地把樹苗放進坑里,固定好,生怕把樹放歪了,影響它生長。強蕾動作不太熟練,好不容易才把泥土弄碎,弄細,把坑填了起來,并用鐵鍬壓緊。性急的馬振興拿起水桶就要澆水,我趕緊攔住他,他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得意洋洋地在樹苗四周壓出一圈像碗口一樣的蓄水池,然后再澆水,水完全滲透在土壤中,同學們這才恍然大悟。

樹終于植完了,大家汗流浹背,臉上卻洋溢著笑容。荒蕪的空地,經過我們的勞動,增加了濃濃春意。我們看著那一棵棵小樹苗,在陽光下,昂首挺立,活力充沛,擺動著綠色的枝條,好像在向我們招手,同學們不勝歡喜。衷心祝愿這些小樹苗可以茁壯成長。我更相信五年后、十年后,這些樹苗會形成一道壯麗的風景線,為曲江公園增添光彩。到那時,我將無比自豪,因為我也為那一切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2021植樹節小學生優秀作文四樹木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它們很堅強,只要人類種下它,它就頑強地生存下來,從不索取,卻回報給人類無盡的好處。甚至有些樹種只要自己的種子落入泥土,就會發芽生根,茁壯地成長起來。

夏天茂密的森林是天然空調,走在林里,夏日的燥熱一掃而光,清涼的空氣是多么愜意。

樹木多的地方就是天然氧氣,人生活在這里就會遠離疾病。樹木還可以儲存水,防止水土流失。樹木多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生命就可以存活。好多樹木站在一起就可以阻擋暴風的襲擊,還可以吸收噪音。樹木還可以制造出生命需要的氧氣,可以源源不斷地吸收毒氣——二氧化碳。樹木還可以用來造家具,造紙等等。樹木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就算是死掉了也會經過幾個世紀后變成石油和煤,繼續奉獻它的一切。所以樹木是多么令人尊敬的植物啊。

可是我們人類為了自己的私欲,不停地砍伐樹木。馬路邊那么粗的樹給砍掉了,它有近百年了吧,默默地為人類付出了很多,卻要被砍掉!

默默地看著躺在路邊的樹,它已經被切割的不像樣子了,我不知道,它是否在哭泣,它是否感到委屈,是否感到不解。空氣的污染,川流不息的車的噪音和尾氣,它都默默地盡自己的努力工作著,報答人類把它種下的恩情。從沒想過人類把它放到這個不適合它的地方,就再也沒管過它,它經歷過颶風,暴雨和干旱的摧殘,可是它頑強地一天天長的這么粗粗,只因為不美觀,就被砍伐了。

人類的隨意砍伐樹木,造成了多少水土流失,多少村莊的滅亡,讓多少鳥類和小動物失去自己的家,而流離失所,從而瀕臨滅絕。植物,動物,鳥類和我們人類有一個共同的家,它們也有權利生存。人類呀,不要隨意砍伐了,破壞了大自然的規律,我們人類也必將會滅亡。

今天是植樹節,讓我們扛著鐵鍬,抱著樹苗,去植樹吧!種下希望,種下未來。

2021植樹節小學生優秀作文五終于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我們全家決定,后天去山上種樹。

到了那一天,我們準備好了植樹所要用的工具:水桶、鏟子還有我們精心挑選的小樹苗。我右手提著水桶,左手抱著鏟子,向不遠處的小山出發。春天的小山更是生機勃勃,花團錦簇,春意盎然。

我們來到了一塊空地前,舅舅給我們講了植樹的要領后,大家就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有的丈量,有的挖坑,有的打水,還有的搬運樹苗,個個都忙得不亦樂乎。我和王靜雪、蘇歆妍兩位姐姐一起植樹。

我們找到了一個突出來的小山坡,決定在上面栽樹,我拿起鏟子,使勁一挖,沒想到竟然挖不出土來,我望了望身邊的蘇歆妍,想要從她的身上得到一點啟示,只見她彎著腰,緊握鏟子,腳蹬鏟背,使勁猛挖,臉上的汗珠也越來越多,她喘了幾口氣,用手擦去額頭上的汗水,她突然抬起頭,疑惑地望著我,顯然,她也不知該如何挖,早在一旁望著的小姨夫看見了,二話不說,拿起蘇歆妍的鏟子便開始鏟土,左一鏟,右一鏟,汗水不斷的從他的額頭上流下來,他也顧不上擦,不一會兒就把坑挖好了,真不愧是小姨夫,真是太棒了!我發自內心的感嘆,再看看在一旁看了好久的王靜雪,驚訝的不得了。坑挖好了,種小樹苗可是我的強項,我小心翼翼地把樹苗放進坑里,左看看,右看看,把樹苗扶正了。“快來幫忙!”我大聲對正在偷懶的王靜雪說道。“哦”,她聽到了我的話,用鏟子一鏟一鏟地把周圍的碎土鏟進坑里。鏟完后,便用腳把土踩實,踩實后,便澆水。這樣一棵樹便栽成了。由于我們的團結合作,還有小姨夫的幫助,我們早早完成了任務。再看看其他的大人:弟弟王靜仁正在給小樹澆水,舅舅把樹苗栽進土里……小姨夫也忙壞了,他不僅幫我、蘇歆妍和王靜雪植樹,還幫我的弟弟植樹。大家齊心協力的干著,太陽漸漸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