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組詞范文
時間:2023-03-29 19:03: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旱組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漢語大字典》女族詞 文化內涵 認知
一、關于漢字的造字法
從文字體系上來看,漢字是表意體系文字,通過考察漢字獨特的造字法就可以看清這一點。
漢字造字法可以概括為兩類:一類是不代表音成分的象形、指示、會意,一類是代表音成分的形聲。象形是勾畫出事物的形象特征,如“日、月”等。指事采用象征性符號或在象征性符號基礎上加提示性符號,如“上、下 ”等。會意是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作為造字單位來組字,匯合它們的意義來顯示所造字意義,如“析”,表示以斧(斤)破木。形聲是以形旁和聲旁組合的方式造字,形旁表示意義類屬,聲旁表示字音,如“肚、崩”等。由于漢字的這種特殊造字方式,使其與漢文化緊密聯系并建立了一套科學、系統的既反映文化又與文化相依存的文字體系。
二、關于“女”族詞
漢字“女”在《說文》中是這樣說的:“女,婦人也,象形。”在甲骨文里,女字形像交手于胸前而端坐的人形,這正是溫柔賢惠的女子形象。古代女子一般不出門,其生活空間主要是家中室內,而交手端坐是其室內的慣常姿態,故以此姿態之人形表示女子。“女”作為獨體象形字與單音節詞,有女子、女兒、雌性的、幼小、柔弱、星名、以女嫁人、出仕等意義。在“女”的語義系統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于“女”的認知可以分為具體和抽象兩個層面。作為具體層面的“女”,人們的認知主要建立在生理學的意義上;作為抽象層面的“女”,人們的認知主要建立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意義上。基于抽象的認知心理,凡是和女人有關的思想、感情、精神等有關的詞語,人們都習慣把它們和“女”聯系起來。這正符合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認知語言學認為,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創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詞語多是表示具體事物,后來人們又用它們命名其它相似的具體事物,當人們從具體概念中逐漸獲得了抽象思維能力的時候,就借助于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表達抽象事物。
《漢語大字典·女部》收字955個,用“女”作部首的字共683個。女部所收的字中,名詞和形容詞居多,也有一部分動詞。這些合體“女”族字,在詞匯層面上,絕大多數是單音節詞,所以我們也稱它們為“女”族詞。
三、“女”族詞的文化內涵
《漢語大字典》所收集的“女”部詞中,按照它們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內涵,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反映婚姻制度
在原始社會的初始階段——母系社會階段,社會流行的價值觀念是女尊男卑,氏族社會中沒有明確的法律倫理道德觀念,婚姻處于群居的群婚階段。當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出現了兩種形式的婚姻生活。早期是男子夜晚對女子拜訪實行偶居,男女雙方仍然以各自母親的家庭為家庭,他們所生的子女由女性撫養,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發展到了后期,男子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已逐漸提高,他們對在婚姻中以女子為中心,男子向女靠攏的形式產生了不滿,希望能以自己為中心,讓女子歸向自己。但是女子并不愿意輕易放棄自己的中心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男子憑借自己強于女子的力量,用武力把女子搶到自己家中,強行結為婚姻。這種行為發展成了后來的“劫奪婚”的結婚儀式。
分析“妻”“娶”“婚”等字的結構特點,可以發現它們記錄了這種歷史現象。“妻”,在甲骨文里的字形左部像長發女子形,右部像一只手,整個字形像用手搶女子,這就是說,妻子是搶來的女子。古文字學家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上說:“上古有掠奪婦女以為配偶之俗,是為掠奪婚姻,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奪婚姻之反映。”后來“妻”字所表示女子的長發變為“十”,“又”插入發中,即變成今天“妻”字形。“娶”親的“娶”在早期的文獻中只寫作“取”,如《詩經·齊風·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而“取”的本意并不是一般意義的“拿來”,而是:“搶奪”。《說文解字·又部》:“取,捕取也。”取的本意是捕獲、搶掠,自然“娶親”就是劫奪婚了。“娶”字是在“取”的基礎上加了“女”字旁,這顯然是在掠奪婚的影響已經消失,而娶親的意義又很常用,需單獨成詞的情況下產生的。先秦文獻用“取”而不用“娶”,說明掠奪婚的影響那時仍然存在。(甲骨文有一個“娶”字,但顯然與后代普遍運用的“取”在人們的認識上存在差別。)又如“安”的本意是安定,“宀”為房子的象形,整個字形像一個女子坐于房中。清代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女有家,男有室,相安之道也。故‘安’從女在宀下,女歸于夫家也。”
與婚姻有關的字還有婚、姻、媒、妁、娉、嫁等。婚姻牽涉到男女雙方,但和男性比起來,家庭對于女性更加重要。女性在家庭中一方面承擔著傳宗接代生子育女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還得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從事家務勞動,所以女性在婚姻家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人把這種對生活的認知反映到造字當中,就出現了一大批以女子為部首的反映婚姻家庭的字。
2.反映男女地位、價值
母系社會是女尊男卑時期,姓就是原始社會前期母系社會的產物。在母系社會里,婦女掌握宗族大權,社會地位比男子高,這一時期只有地位高的婦女才有姓,而地位卑賤的男子尚未取得擁有“姓”的資格。漢字“姓”由“女”和“生”兩個部件組成,就說明了這種情況。《說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人所生也,即人出生的地方,也就是說姓是表明始祖的。
《漢語大字典·女部》共收姓45個,如:“姜、姬、姚、妳”等,這些都是中國最古老的姓。還有很多字原來并不是專門用來表示姓的,后來通過意義引申或改變讀音虛化成了表姓的。認知語言學認為,一詞多義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系,這是一詞多義產生的認知基礎和規律。因此,不管是原來就表姓還是通過引申而后表姓,都表明了人們認知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女性在當時的地位。另外,從一些稱謂當中,也能看出母系社會是婦女占主要地位,如:“姑、嫜、威”等。
到了母系社會后期,狩獵和采集經濟為農耕經濟所代替,男子在生產經濟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社會地位超越了女子,社會價值觀轉為男尊女卑。這一價值觀念經儒家文化強化以后,長期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規范,也影響著語言形式。“奸”,通“姦”,《說文解字》:“奸,犯也。從女從干,干亦聲。”之意“”字還有一個異體字“婬”,同樣以“女”為形符。《說文解字》:“婬,私逸也。從女壬聲。”把男女之間不正當的關系一概歸之于“女”,而絲毫不提及男子要負的主要責任。歷史上的昏君亡國,不是由于君王的昏庸腐朽,而是“萬惡為首”,“紅顏禍水”。像這類表現某些不健康、不正當心理或行為的漢字還有:妒、嫉、嫌、婪、妨等等,就連男子嫉妒妻妾,也用女子字旁的“媢”表示。《說文解字·女部》:“媢,夫妒婦也。”《漢書·五行志中》:“劉向以為時夫人有齊之行,而恒有妒媢之心。”諸如此類的漢字體現了造字者心理上的偏見,反映了男女地位不平等、婦女人格遭到歧視的現實。
古代女人生活封閉,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不能像男子一樣參與社會活動,只能在家的狹小范圍里,她們的思想必然要受到束縛,因而世俗歷來認為婦女見識短淺。人們把這種認知反映到造字中,就出現了這類以“女”為表義符號的詞語。另一方面,處于比男性地位低的女性,在兩性關系上也沒有主動權,這些字,如:奸、婬等,實際上隱含著人們這樣的認知:女人是的對象,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觀念來看,女人是禍端。
3.反映女子的體態容貌
“女”是象形獨體字,本義指女子。由于女子比較嬌弱,力氣小,所以“女”還有一個引申義:幼小、柔弱。通過形聲的造字方法,造出了一大批與女子的形態容貌有關的“女”族字。《漢語大字典》描寫女子容貌的字有123個,其中表示美貌的是115個,丑貌的8個。除此外還有描寫女子膚色、體型等方面的字。如:“好”,《說文》:“好,美也。從女從子。”再如“姝”,《說文》:“姝,好也。從女,朱聲。”反映女子容貌丑陋的詞,如:“媸”,《廣韻》:“赤之切,平之昌。相貌丑陋之意。”
為什么在描寫女子體態容貌的詞里,表示美、好的意義要遠遠超過表丑的呢?這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古代人們的審美特點。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最基本的經驗是對人自身的理解。我們非常了解人身體的邊界、組成部分、功能以及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這個經驗反映到語言的各個方面,是客觀世界與人身心互動的結果。在古代社會,人們以自身,尤其是女子作為審美對象,把女子姣好的容貌、柔美的體態作為美的標準,進而反映到了造字當中,如:“媄、好、嬌、嬽、婉”等,都是女子身體不同部位或某一方面的漂亮、好看,有臉色好、眉目好、身材好、健康豐滿等等,所以有眾多漢字用“女”作表義符號來描寫女性美貌。另外,在男權的社會中,語言中的這些詞,也反映了男人對女性的要求,“女為悅己者容”,女性處于為男人而妝扮的從屬地位。
另外,“女”族詞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人名用字,這在女部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漢語大字典》收字186個,其中很多是在女性名字中加上“女”旁作為專用。但在兩千多年的古代典籍中,很難找出有男性性別標志的名字用字,這說明女性很受“優待”,但這種優待恰恰說明了女性在社會當中是作為個別來和其他“人”—“男人”相區別開來的。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一個漢字為什么要造成這樣或那樣,都可以在紛繁復雜的客觀現實事物中當中找到根據,并依據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認知水平、科學生產技術水平等等。漢字的造字是有理據的,這從認知的角度可以得到充分的說明。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女”族詞的文化內涵,并從認知的角度進行了詮釋,實際上,詞、文化、認知之間的關系相當復雜,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貴元.漢字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
[2] 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1.
[4] 陳楓.部首“女”的文化義蘊[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
[5] 緱新華.《說文解字》“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文化[J].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
篇2
關鍵詞: 四足動物詞匯 英漢詞語 文化差異 文化內涵
由于英漢文化差異,不同的動物產生了相同或相似的喻義,而同一種動物卻蘊涵不同的喻義,有的可能相去甚遠,有的則完全相反。研究動物詞語的實際運用,探究其內在的文化喻義將有助于學習者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英漢兩種語言,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促進文化交流。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對英語和漢語中四足動物的主要文化內涵進行對比。
1.獅子與老虎
英漢語言中對同一語義的表達分別使用不同的動物名稱。在漢語中用“虎”的詞語,英語中多用“獅子”代替。英語中lion是百獸之王,是“勇敢、兇猛、威嚴”的象征,英國國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過人,被稱為the Lion-Heart。英國人以lion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國。英語中有許多與lion有關的習語,如: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歲頭上動土),lion-hearted(勇敢的),make a lion’s meal of(狼吞虎咽),twist the lion’s tail(摸老虎屁股),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頭蛇尾),as brave/bold as a lion(威猛如虎),lion in the way(攔路虎)等。
2.“牛文化”與“馬文化”
傳統上,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主要靠牛耕地拉犁,對牛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牛在中國文化中是正面形象。而英語國家把牛看作“盤中餐”,他們眼中的牛滿身缺點,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魯莽闖禍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兇悍),throw the bull(胡言亂語)。由于生產方式不同,英語文化中“馬”被認為是“任勞任怨”的“勞作者”,因此,在表達同一語義時,漢語的“牛”往往和英語的“horse”相對應,如漢語的“吹牛”與英語的“talk horse”相對,漢語的“牛飲”在英語中則是“drink like a horse”,漢語說“老黃牛”而英語說“work like a horse”,形容人健壯時,中國人說“健壯如牛”,而英語中卻不用牛(ox),而用“as strong as a horse”,“風馬牛不相及”的英語是“a horse of another color”,而“老牛不喝水,不能強按頭”則英譯為“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not make it drink.”,等等。英漢語言在“牛文化”與“馬文化”的表達上可謂“殊途同歸”。
3.狗與貓
英語民族養狗不僅是為了用來打獵、看家,而且常常是為了作伴。他們的狗能得到相當多的“特權”,英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褒義,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賣力),Two dogs will kill a lion.(眾志成城)等。在多數情況下,中國人認為狗是令人討厭的東西,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如“狗腿子”(lackey)、“狗患子”(son of a bitch)、“狗急跳墻”(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desperate)等。
與狗相比,中國人較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帶有親昵的成分;而英語文化里的“貓”常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與貓有關的用法多為中性或略帶貶義,如:as weak as a cat(身體非常虛弱),The scalded cat fears cold water.(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a cat on hot bricks(與漢語中的“熱鍋上的螞蟻”意思相近),an old cat指脾氣壞的老太婆,copycat指盲目的模仿者,play cat and mouse(對某人時好時壞,忽冷忽熱),等等。
4.其它四足動物
對于綿羊的溫順(gentle),狐貍的狡猾(sly),豬的貪婪(greedy),烏龜的遲緩(slow),英語和漢語的文化詞匯內涵基本相同。但在老鼠、狼、騾子的習性上,英漢語的文化內涵則大相徑庭。漢語中用“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來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英語國家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征。“wolf”讓英美人常常聯想到“色狼”,而中國人想到的是“豺狼”。因為英美人所理解的wolf有“下流”等內涵意義,而中國人則偏重于“野蠻、兇殘”這一類的內涵意義。至于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則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
另外,bear(熊)在英語口語中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He is a bear at maths.(他是個數學天才)。beaver(河貍)指為討好上司做事過于賣力的人。河貍主要產于北美洲,活動積極,在嚙樹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藝和獨創性,因此有eager beaver(賣力的河貍)之稱,常用來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別賣力,但有點急躁的人”,略帶有貶義。
最后需要說明一點,漢語中還很多動物詞語在英語里不能用具體動物詞語表達。例如:“畫蛇添足”(gild the lily)、“呆若木雞”(dumb stuck)、“拍馬屁”(lick sb’s boots)、“狐假虎威”(ass in the lion’s skin)等。反之,英語里也有很多動物詞語在漢語中不能用具體動物詞語表達,如: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熱鍋上的螞蟻),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騎虎難下),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殺雞給猴看),a dog in the 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等等。
參考文獻:
篇3
轉眼十余年過去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梅蘭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尊重。
21世紀初,梅先生被列入中國五千年文化發展史上40位卓有貢獻的歷史名人之一,其塑像將永遠屹立在中華世紀壇上。正因為梅蘭芳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最近五年,梅蘭芳的書畫作品也開始成為拍賣會上人們追逐的重點,上海朵云軒、上海崇源以及浙江、北京等地的大拍賣公司,先后推出了數件梅蘭芳定居上海期間的詩詞墨跡,引起收藏界的極大重視。于是我再次對這組十多年前發現的遺墨進行了研究,對照各大拍賣公司的圖錄,經過反復對比,感覺到北京藏家珍藏的梅蘭芳詩詞手稿確為梅氏真跡,不但在書法藝術上有極高的價值,而且在內容上直接反映了梅先生的生活情趣,展示了梅先生驚人的文學水平和書畫藝術才能,同時記敘了梅先生與當時社會文化名流廣泛的交往和深厚情誼,是一組不可多得的藝術文獻。
這組詩詞墨稿, 是梅先生1 9 4 8年一年中陸續寫成的,共22幅,每幅28.2×32.3cm,全用梅先生親自制作的鳥絲欄格紙書寫。字體工整嫻熟,一絲不茍。從書法的風韻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梅蘭芳先生具有極其深厚的書法藝術根底。那雍容典雅的風范,發源于王羲之的《樂毅論》,娟秀媚妍的神彩,取法于王獻之的《洛神十三行》,而工整端莊的筆勢又有唐人寫經的影子。梅先生采擷百家自成一體,其獨到的書法技能,完全可以在近現代書法史上獨領,這是此遺稿在書法藝術上的價值所在。
再細讀遺稿全文,一百余首梅先生歷年創作的詩詞,真可大大豐富現代詩壇。展卷細讀,只覺一股清純雅麗的氣氛撲面而來,使人不得不隨著作者的思緒,時而陶醉,時而感懷,完全沉醉到詩歌的意境中去。再看詞后所附的,用蠅頭小楷書寫的小注,才知道梅先生原來早就熟讀過唐詩宋詞,對古代詩韻了如指掌,對歷代名家的名詩名句盡藏于胸臆。以致于可以隨心所欲,如數家珍,信手拈來。只有讀過這些詩稿,讀者才能體會到,為什么梅先生能在舞臺上把一個個古代、現代女子的形象氣質展示得如此生動傳神。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首先是一個偉大的學者,梅先生的詩詞手稿是一本生動的教材,它告訴我們,如果不能把祖國的文化完全融入自己的血液中去,而只以空泛的肢體表演去取悅于人,是永遠不會成為一個為人們所喜愛所景仰的藝術家的。
這組詩詞稿還真實地記載了梅蘭芳先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名流交往的情況,詩稿中,有很大篇幅是酬答當時的文苑巨擘馬浮先生的,馬浮先生號湛翁,是一位令人尊仰的學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建國后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他與梅蘭芳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二人的詩詞互答,可在文學史上稱為佳話。這一點史書記載不多,梅先生的詩稿恰可補史料的遺闕。另外梅先生與當時上海的著名畫家沈邁士、謝稚柳等人的情誼,也在遺墨中有所展示。
比如稿中記載,有一次梅先生去沈邁士家小聚,沈邁士把自己花園中盛開的紅玫瑰和白夾竹桃花折下來贈給他,梅先生賦《玉樓春》一首回饋,顯示了兩位文苑名流深厚的情誼。蜚聲滬上的書畫大師謝稚柳,曾為梅先生畫過一幅蘭花,梅先生以詞相謝,也在詩稿中留下了令人感慨的一筆。這些遺稿不但是書法珍品,也是歷史文獻,深刻地記敘了期間,上海愛國文人間互相勉勵,互助鼓舞的往事,今天讀來仍感到十分親切。
梅蘭芳不但是表演藝術家、詩人、畫家,而且還是一位頗有造詣的收藏家。他廣收歷代名人字畫,但又不僅僅藏之密室,而是以所藏的名人字畫為范本,刻意研審、臨摹、取其精華,增己技藝。他曾臨摹明代畫家孫克弘、仇十洲、周天球等人的蘭花,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在這些名人書畫上題詩,以加深自己的理解,這些在詩稿中均有詳細的表敘,足以說明梅蘭芳是把收藏與實用十分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我們欣賞梅先生畫的蘭花、梅花時,無不贊嘆他那獨具風格的丹青妙筆,但直到讀了這部遺稿才知道,梅先生那不同凡響的繪畫技藝,不是憑空就有的,而是他痛下苦功,繼承前人藝術傳統的結果。
篇4
一、漢民族喜新求異的文化心理與詩歌語言錘煉
古人寫詩文,喜新求異,注重錘煉,講究言簡意賅,講究字異而義同,練字之功非常重要,其目的是要將最恰當貼切的詞語用在最合適的位置上以取得最好的表達效果。詞語的選擇、錘煉必須富有創新精神,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論文百事通韓愈在《答李翊書》中提出“唯陳言務去”,就是主張語言運用上力求獨創、新穎、恰切、得體,這是喜新求異文化心理在詩歌表現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同時,通過對詩歌語言的錘煉,使詩歌語言簡潔、凝練,避免冗雜,使詩句達到語句精煉、意境悠遠的表達效果,是古代文人對語言常規用法的超越和突破,又是詩人展示才華、賣弄學識的外露,是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慣例。
詩的語言的精煉是指詩中把不必要的字、句刪去,盡量用最少的字句表情達意,“凡詩需字少意多,以十字道一事者拙也,約之以五字則工矣。以五字道一事者拙也,見數事于五字則工矣。”(方干《贈路明府》)前人言詩,拈出一個“工”字,這“工”字既指詩的語言又指結構,而從語言方面來看,它既指語言的精煉,又指語言的形象生動。它通過煉字、煉句和煉意三種方法達到這一目的。
從詩詞語言精煉的角度看,“煉字不如煉句,煉句不如煉意。”“知所謂煉者,不在乎奇險詰曲,驚人耳目,而在乎言簡意深,以一語勝人千百,此真煉也。”(趙翼《甌北詩話》)因此,古代詩人都注重在煉意上下功夫。古典詩詞中的煉意,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提煉主題,使詩的立意更高,即使詩具有更好更深的思想內容。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短短十個字寫出了天下的貧富對立,這是以高度概括性的語言而使詩句精煉。
詩人的煉字、煉句和煉意,不僅是為了語言的精煉,同時也是為了語言的形象生動。詩人們從修辭學的角度,推崇詩詞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當作畢生追求的目標。字句錘煉得好,可以帶動全篇,所謂一字妥帖,則全篇生色。尤其在詩詞的關鍵處,一個妙煞的字眼,可以有聲有色,極致入微,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甚至可以營造出一種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歷來備受贊賞。“淡”狀出視覺感受,“滴”達出聽覺感受,“淡”和“滴”渲染出一種冷漠、孤寂的境界。再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之所以被人稱賞,是因為詩句寫出了春滿江南的蓬勃景色,而這則得力于“綠”字的錘煉。據洪邁《容齋續筆》記載,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過”“入”“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這個“綠”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氣息鮮麗地點化出來。
可見,新奇求異是漢語修辭活動中的一個文化傳統心理。正如前邊指出的,修辭是一種文化心理現象。而新奇求異的文化心理,促使修辭技巧的產生和推廣。
二、漢民族的均衡審美文化心理與詩詞修辭的均衡美
均衡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漢民族人民修辭活動中的一種審美情趣。這一方面與漢族人民認識世界的方式有關。自古以來,漢民族人民觀察事物,考慮問題,常常具有一種樸素的辯證法,喜歡從事物的對應關系中展開思考,如二元對待觀、“天人合一”觀、人與人或人與自然物之間的和諧觀等,就形式而言不失為均齊“寬對”。這種均衡的審美心態,在建筑、日常生活中物品的擺設、宴請等方面也可體現出來。
漢族人民審美心態,也受漢語結構均衡美的影響。正因為漢語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有均衡美的特點,故漢族人民在長期使用漢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均衡為美的審美心態,并探索修辭均衡美的規律。例如漢語的聲調,是構成漢語語音結構均衡美的要素。古代利用聲調中的平上去入分平仄,由平仄構成古代近體詩中音律的對稱美和節奏美。漢語中構詞上的對稱、均衡,形成了漢語修辭上的對偶等均衡美。
尤其是詩歌中的大量對偶句,由于句法、詞性、聲律的兩兩對應,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和內聚力,經過前后映襯,互相補充,可以化生澀為平易。李商隱《無題》:“曉鏡但愁云鬢改,夜
吟應覺月光寒。”“鏡”一般作名詞用,倘在詩中孤立拈出“曉鏡”,未免費解,但和下句“夜吟”相對照,立刻“變陌生為熟悉”,使讀者明白作動詞用,是寫一位女子在曉妝對鏡,撫鬢自傷,從而和下句中那位深夜苦吟、不避風寒的男子構成了鮮明的對照。對偶句的藝術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古代詞曲中的襯詞、詩歌中的押韻等,也是形成語言均衡美的重要手段。在修辭格中,除對偶外,能體現均衡美的還有互文、回環、頂真、對照等。
互文是漢語有的修辭方式,注重結構對稱,給人一種均衡的美感,其特點是上下文義相互呼應、補充。例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焦仲卿妻》)
回環修辭手法不僅有均衡美感,而且達意深刻,富有新意。它正讀倒讀皆可成句,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這兩大特點,讀來回環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蕩氣回腸、意興盎然的美感。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說,這是講究詞序有回環往復之趣的一種措辭法。例如:清代女詩人吳絳雪的《春晴秋雨》:“鶯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鶯。”
三、漢民族含蓄的心理與詩詞修辭的含蓄表達法
東方人區別于西方人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含蓄,而中華民族尤以含蓄著稱。中華民族不僅追求行為舉止的含蓄,推崇笑不露齒、行不露足,更追求語言表達的含蓄,推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中國人之所以有含蓄的文化心態,是與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影響有關。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千百年來,儒家文化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發育、性格成長和氣質形成,也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情感表現和(轉第113頁)(接第119頁)語言表達。“和”是仁學體系的核心,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標。“和為貴”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最有影響的人生格言,“和”成為中華民族人生哲學重要組成部分。而實現“和”的方法就是中庸的方法。所謂“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防止專化和走極端,提倡模糊性和靈活性。“和”的精神、“中庸”的方法表現在言語表達上就是要含蓄,要委婉,不要觀點鮮明、言辭激烈、不留余地,不要單刀直入地展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好惡,而要迂回曲折,由古及今,由遠及近,層層推進,要設喻取譬,要隱晦,要影射,要“微言大義”“言近而旨遠”,總之,就是要用溫柔敦厚的語言形式,含蓄的表達方式。在此方面,中國的詩歌可以說表現了極高的技巧,并形成了一種重視含蓄的美學傳統。當陶淵明面對美麗的自然景致時,他曾用兩句被后人視作名言的詩句,表達了他的全部看法:“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其五)通過含蓄的表現,突破了語言表達的局限性,而帶給人無限的聯想和啟示。諧音,是典型的含蓄的語言表達方式,它作為一種語言修辭現象數千年來不絕于書,在詩歌創作中常常被運用。如南朝樂府《作蠶絲》:“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以“絲”諧“思”,表明自己對愛情的執著。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中以“晴”諧“情”,一語雙關,含蓄蘊藉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話語中詞語通過諧音聯想,以美妙的物象傳達表述者的心意,提高了言語表達的審美效果。新晨
四、重意象的民族審美特征與詩詞意合體悟的修辭傳統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意象,是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不注重抽象的分析和形式的論證,而重視主題的直覺體悟和豁然貫通。這與中國傳統的整體直覺思維方式和取象比類的形象思維方式有關。整體直覺思維方式重視整體性,但對整體性的把握不是依靠邏輯推理,而是依靠非邏輯思維的直覺和頓悟。取象比類,采取比喻、象征、借代、類比等形象的手法來表達思想,也是中國古代的基本思維方式之一。這兩種思維方式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古人對意象的獨特的民族審美觀。李衛中等指出:“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使得一些普通的東西、景物攜帶上了濃厚的文化信息,它們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組合成了特定的意象,成了漢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在語言表達上,不要求純思的抽象,而是觀物取象,超越具體而又回歸具體。例如,古代將“楊柳”常與離別、斷腸相聯系,因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故古代作品中常出現有關柳的意象:“楊柳依依”(《詩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等。寓抽象于具體,寓推理于類比,模糊多于明確,含蓄多于顯露,具有一種獨特的詩的氣質,讓讀者從感性的把握中去體味抽象的內涵。
漢語意合體悟的修辭傳統在詩歌意象的組織上表現得最為充分。詩歌的意象搭配十分靈活,只憑一點靈犀,一縷情思,幾個似不相關的意象就可以直接拼合,峰斷云連,似離實合,給人一種造語的清新和涵詠不盡的詩意。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杜甫《旅夜書懷》)等都是向讀者展示了幾個富有特征的意象,各意象之間無關聯詞,全賴其內在的邏輯感情聯系,構成了一種渾然統一的藝術意境。
參考文獻:
[1]戴照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語文出版社.1996年版,75.133
[2]王希杰.修辭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114
[3]鄭子瑜宗廷虎.中國修辭學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9
[4]盛林.儒家文化與漢語的修辭的含蓄表達法[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7(4)
篇5
關鍵詞:英語詞匯學習 英語詞匯學習觀念 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c)-0216-01
英語詞匯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Wilkins(1972:11)所言:“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的提高都是建立在詞匯的基礎之上,擁有大量的詞匯是每個語言學習者的夢想。為此,不同的英語學習者為了掌握大量的詞匯,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研究表明處于不同學習環境的學習者持有不同的英語詞匯學習的觀念,因為觀念的產生與所處的客觀環境關系密切。樹立正確的英語詞匯學習觀念,直接影響到采取正確的詞匯記憶方法。
然而,目前國內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觀念的研究卻很少。為了探討云南在校漢族和少數民族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觀念,本文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200名云南三所大學的英語專業二年級的學生進行研究,其中100名學生是少數民族和其他100名是漢族學生,調查云南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詞匯觀念現狀,并對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的觀念做對比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研究的調查對象為云南師范大學(98人),云南民族大學(55人)和昆明理工學院(47人)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共205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03,漢族學生102人。由于一名學生未交問卷,在統計問卷時有四張問卷為無效問卷,所以現選200張問卷為有效問卷。少數民族學生100人(彝族23人,白族14人,拉祜族11人,哈尼族9人,回族7人,佤族6人,壯族6人,傈僳族5人,納西族5人,傣族3人,藏族3人,景頗族3人,苗族2人,普米族1人,布依族1人,羌族1人;男生22人,女生78人),漢族學生 100人(男生18人,女生72人)。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調查問卷及訪談為研究工具。 其中,將“英語詞匯學習觀念調查問卷” 作為主要研究工具。問卷主要參考文秋芳(2004:11-16)的英語學習情況調查問卷,問卷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包括學校、姓名、性別、民族、英語高考成績、漢語高考成績、學習英語年限、能否用本民族語言進行簡單的交流和寫作[僅限少數民族語言學生填寫]);第二部分為英語詞匯觀念調查共23題,其中包括記憶觀念、習得觀念和操練觀念。為了便于收集信息,問卷及其訪談均采用漢語進行實施。
2 調查結果分析
詞匯學習觀念是指學習者對待詞匯學習的觀念。學習觀念“是學習者對待學習比較穩定的具有選擇性的反應傾向,是在學習活動中習得的一種內部狀態。它是由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共同組成的一種相互關聯的統一體”(車文博,2001)。文秋芳(1996)把英語學習者的觀念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管理觀念,另一類為語言學習觀念。學習者的觀念對他們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調查學習者對英語詞匯學習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習得詞匯。
調查結果顯示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在記憶和操練這兩種觀念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P=.000),在習得這一觀念上無顯著性差異(P=.070)。由此表明無論是漢族學生還是少數民族學生都認為通過可以語境來習得詞匯,這一點也可以從對他們的采訪中得以證明。與漢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學生認為通過練習可以更好的習得詞匯。據筆者分析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英語之前,已經習得了漢語和本少數民族語,英語對他們來說是第三種語言。無論他們的母語是漢語還是本少數民族語,他們在習得這兩種語言時進行了大量的語言練習,積累了豐富的詞匯學習的經驗。所以在學習第三語言時他們會潛意識地采用練習這一策略,故而會認為通過練習來學習英語詞匯是種良策,可能這也正是他們反對死記硬背的原因。正如采訪時一名納西族的學生所言,把學到的詞匯用到對話或者作文中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增加學習的成就感,更好地促進英語學習。
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都認為可以習得英語詞匯(M=3.5250;M=3.2975)。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學生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今的學習者不再僅限于教科書加英語教師的學習方式,他們可以從報紙、雜志、英美電影、或者直接與外國人的交談中習得英語詞匯。通過這種真實語境的學習,為學習者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更能促進英語詞匯的習得。在采訪中筆者從一位來自山東省的漢族學生那里了解到她的英語高考分數為137,她說這主要得益于她豐富的詞匯量。她的詞匯主要來源于她喜歡閱讀外國名著和觀看英美電影,很少死記硬背單詞表。可見,英語詞匯量大的同學少用機械記憶的方法背誦單詞,他們善于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在詞匯可以通過記憶和操練觀念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而在習得這一觀念上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觀念一致。由此可以得出影響學習者學習觀念形成的因素除了學習風格、智力、個性、教師因素等內外部因素外,民族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少數民族地區的英語教師應該根據特定的教學對象,結合本民族文字的特點,因勢利導,發揮想象,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適合的詞匯學習觀念,提高他們的英語詞匯學習能力。希望本研究能為更好地了解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學習狀況,為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 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 王文宇.觀念、策略與詞匯記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1).
篇6
[關鍵詞]朝鮮族 初中生 漢語詞匯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9-0151-01
導言
隨著我國現代化的發展,少數民族對漢語的學習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國內外對語言學習的研究多集中在詞匯學習策略方面。1966年,Caron發表《外語學習中的推理方法》標志著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開始。我國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起步較晚,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如黃小華(1985)、桂詩春(1988)、劉潤清(1990,1993)等人的論著都涉及到學習策略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學者在國外學習策略理論的基礎上,開始重視學習策略的研究。
目前,我國的語言學習策略更多地集中于第二外語,特別是英語的學習上,相關的研究不斷豐富,但針對少數民族學習漢語的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少之又少。郭麗萍(2006)結合自己多年的漢語教學實踐,就訓練少數民族學生掌握漢語學習策略的問題進行了較早的積極探索。李智濤(2008)運用學習策略量表對維吾爾族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說明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策略選擇的原因。李新惠(2008)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漢語程度的大學預科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特點及其異同。胡艷明(2008)采取問卷調查法,輔以個別訪談法,對少數民族小學雙語培訓教師進行了漢語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培訓策略。然而,國內針對朝鮮族學生學習漢語詞匯策略的研究處于空白狀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是根據福建師范大學邱紹姬碩士論文中翻譯的《大學生英語詞匯學習調查問卷》改編而成。調查對象為延吉市三中的朝鮮族初中生279人,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47人。數據使用SPSS17.0數據統計軟件分析。
二、結果
(一)性別對漢語詞匯學習策略的影響
結果顯示,詞匯學習策略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二)漢語成績與漢語詞匯學習策略的相關
三、分析與討論
(一)性別與漢語詞匯學習策略的差異分析
性別在詞匯學習策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王恩國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初中男、女生間學習策略水平存在顯著差異;余欣欣的研究指出,初中男、女生在學習策略的使用上差異不顯著等。不存在顯著差異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初中生在運用策略時多運用教師教授的策略,因此造成差異不顯著。
(二)漢語成績與漢語詞匯學習策略的相關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與學習成績有顯著相關,這與國內外的很多研究結果相一致。如在王恩國的研究結果中,學生學習成績除與閱讀策略相關不顯著外,與其他各分量表、總量表均有顯著相關。在莊文婷的研究結果中,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之間,淺表策略與學習成績有顯著負相關,深加工策略與學習成績呈顯著的正相關。本研究結果中,漢語詞匯學習策略除與社會情感策略無顯著相關外,與其他總量表均有相關。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了漢語詞匯學習策略,這說明,詞匯策略的使用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學生們也能認識到有效運用漢語詞匯學習策略對提高漢語成績是有幫助的。在學習語言時,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學生為了應付考試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忽略了策略的使用,認為機械的記憶效率更高。然而實際上,采用更加精細的加工有助于記憶,而且保持的時間更久遠、更牢固。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學習策略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2.漢語考試成績與學習策略的運用有顯著相關。
(二)建議
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問題應當引起國內應用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關注。朝鮮族的母語是朝鮮語,它與漢語的語法存在一定的差別,這會給朝鮮族學生學習漢語帶來一定的阻礙。朝鮮族與漢族的關系日益密切,交往更加頻繁,這為朝鮮族學生學習漢語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大環境。因此,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教師合理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有效運用學習策略是高效掌握漢語的有效手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是給予學生學習的方法,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參考文獻】
[1]安美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漢雙語語碼轉換的一些功能[D].中央民族大學,2009.
[2]何世平.中學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
[3]金花子.朝鮮族學生學習漢語動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
[4]王穎,張林,魯兵.初中學生學習策略發展特點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6).
[5]王恩國,陰國恩,呂勇.中學生學習策略發展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5(3).
篇7
由于在移動數碼設備(例如智能手機、掌上電腦、學習機等)以及平板電腦(Tablet PC)上的巨大應用價值,聯機手寫漢字
>> 聯機手寫漢字/詞組識別的研究及其應用 基于聯機手寫漢字字塊特征碼提取的研究 用VB實現聯機手寫漢字的筆劃端點提取 藏文聯機手寫識別的研究與實現索 基于多重卷積神經網絡的大模式聯機手寫文字識別 聯機手寫維文字符的預處理和特征提取方法 基于過拆分和合并的聯機手寫英文單詞分割技術 對脫機手寫相似漢字識別方法的研究 基于神經網絡的聯機手寫識別系統的研究和實現 立足細化處理解析脫機手寫漢字識別 BP神經網絡探析脫機手寫漢字識別 脫機手寫數字識別技術研究 一種改進的脫機手寫漢字四角特征粗分類方法 基于字型特征的手寫體漢字多分類識別的研究 脫機手寫體簽名識別的小波包隱馬爾可夫模型 基于GABP神經網絡的脫機手寫藏文識別方法 基于置信度分析的脫機手寫數字識別算法 手寫漢字識別系統的研究與應用 手寫數字識別的原理及應用 手寫漢字的特性與生命力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運行時需要Java Runtime Environment 1.5以上版本的支持),已經能較好地識別筆順無關的手寫體漢字。目前該系統還沒有加上虛擬筆劃等一些草書識別技術及先進的結合聯機及脫機識別引擎的多分類器集成技術,我們將來在適當時候會利用Java平臺實現這些技術并在該頁面上公布。
我們還構想了一個聯機手寫識別技術在計算機輔助漢字書寫學習中的嶄新應用――漢字聽寫學習,初步的原型網頁見218.192.168.156:8080/ call/dictation.asp,(該頁面同樣用Java平臺實現,運行時需要JRE支持)。 使用者可以進行在線漢字聽寫,然后系統利用聯機識別技術自動評判使用者書寫的字符是否正確,并給出反饋。該技術已經集成到我們正在設計的一個對外漢語書寫教學網站之中。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漢語教學在世界各地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國外的漢語學習者日益增多,盡管目前國內外有不少漢語教學網站或軟件,但我們的學習系統利用低存儲量的活動漢字編碼技術及動態反走樣還原顯示技術、基于聯機識別的漢字聽寫技術以及漢字書寫質量評價技術,具有特色和創新。
六、結束語
我們認為,高自由度的草書識別及無約束的手寫詞組的識別是構造更自然、更快捷、更流暢的手寫輸入方式的核心技術,相信通過國內外同行的努力,在不遠的將來,手寫輸入法會變得更實用、更高效、更具競爭力;此外,手寫漢字/詞組識別技術在計算機教育、智能機器人等領域中還可帶來更多的創新應用。
篇8
[關鍵詞]丹參;紅花;藥對;數據挖掘;組方規律;中醫方劑大辭典;中醫傳承輔助平臺
[Abstract]In this study, formulas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Carthami Flos in the database of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DCMP)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TCMISS). The drugs pairs and formula composition rules were analyzed with data mining methods, such as association rules, improved mutual information method and complex system entropy clustering. Totally 39 formula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involved 280 Chinese medicines. The top 5 Chinese medicines most frequently used were Danggui (Angelica sinensis), Chuanxiong (Ligusticum chuanxiong), Xiangfu (Cyperi Rhizoma), Baishao(Radix Paeoniae Alba), Taoren(Prunus persica) and Shengdihuang (Radix Rehmanniae Recens). Six core medicinal pairs were obtained through clustering analysis, namely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Xiangfu (Cyperi Rhizoma)-Honghua (Carthami Flo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Honghua (Carthami Flo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Danggui (A. sinensis)-Xiagnfu (Cyperi Rhizoma)-Honghua (Carthami Flo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Danggui (A. sinensis)-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Honghua (Carthami Flos), Honghua (Carthami Flos)-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Danggui (A. sinensi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Honghua (Carthami Flos)-Danggui (A. sinensis). The support degree was set at 11 (38.46%), with a confidence coefficient of 80%, and then 38 associated pairs were screened.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Carthami Flos is often combined with herbs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promoting circulation of qi to treat gynecopathy, stasis blood pain syndrome, stroke and other syndromes.
[Key words]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Carthami Flos; medicine pair; data mining; medication regularity;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丹參、紅花是著名的活血藥對,經常同時出現在活血化瘀方中,丹參為唇形科植物Salvia miltr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經、清心除煩、消腫等功效;紅花為菊科植物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管狀花,始載于《開寶本草》,味辛微苦性溫,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作用,為活血化瘀要藥。兩者均歸心肝二經,丹參性寒主降,行而不傷,有利于營血新生;紅花性溫主升,補而兼行、補而兼通,二者一寒一溫、一升一降,相輔相成,共奏活血通絡、祛瘀止痛之功[1]。為了進一步了解丹參、紅花藥對組合的臨床應用,本文對匯集上自秦漢、下迄現代(1986年)所有有方名醫方的《中醫方劑大辭典》[2]中含有丹參、紅花方劑進行了整理、挖掘,并對其主治病證、常用配伍組合等進行分析,以期為其臨床應用及深入開發提供參考與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藥新藥設計課題組構建的《中醫方劑大辭典》數據庫。其數據庫中出現的藥物名稱嚴格按照2010年版《中國藥典》標準正名,其中暫未收錄的藥物,均使用統一名稱。
1.2數據分析
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軟件(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聯合開發)[3]中“統計報表”“數據分析”模塊中的“方劑分析”功能,進行主治疾病統計、組方配伍及用藥特點的分析。在“指定中藥”項中輸入“丹參”,提取出包含丹參的全部方劑,再次在“指定中藥”項中輸入“紅花”,點擊“結果中查詢”提取出包含丹參、紅花的全部方劑。將含丹參、紅花方劑中主治疾病統計的頻次從大到小排序,進行疾病分布情況分析。設置“支持度”(表示在所有方劑中藥物同時出現的頻次占總處方數的百分比),調整“置信度”(表示A藥出現時,B藥出現的概率),根據藥物在處方中的使用頻次及該藥與其他藥物相互配伍的關聯度,獲得核心方藥物組成。
2結果
2.1中醫疾病情況分析
《中醫方劑大辭典》收載含丹參方劑834首,治療疾病共425種,其中頻次>5的有21種;含紅花方劑1 385首,治療疾病共751種,其中頻次≥10的有21種,具體見表1,2。以丹參、紅花藥對出現的方劑共39首,治療疾病涉及45種,主要以婦科病、瘀血疼痛證、中風等為治療病證。
2.2含丹參、紅花方劑組方規律及用藥特點分析
2.2.1用藥模式分析39首方劑涉及280味中藥,常用的藥物(頻次≥10)為丹參(39)、紅花(39)、當歸(32)、川芎(22)、香附(20)、白芍(19)、桃仁(15)、生地黃(15)、熟地黃(14)、甘草(14)、牛膝(12)、白術(12)、陳皮(11)、赤芍(10)、黃芪(10)、牡丹皮(10)。其中3味、4味、5味藥物的常用藥對頻次見表3。
2.2.2藥物組成關聯規則分析應用關聯規則分析,對39首方劑的藥物配伍關系進行挖掘,按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列,關聯分析結果見表4。其中,常用藥物組合中置信度為100%的關聯藥物為丹參-香附-紅花,丹參-白芍-紅花,丹參-當歸-香附-紅花,丹參-當歸-白芍-紅花,紅花-丹參-白芍-當歸,丹參-白芍-紅花-當歸。
2.2.3藥物組成網絡分析將支持度不斷提高,制作不同支持度條件下的藥物組合網絡圖,見圖1。從左至右橫向來看,當支持度為28.20%時,顯示出的藥物數量較多,可以較全面的顯示出藥物組合的臨床使用情況;當支持度為38.46%時,藥物數量有所減少,只顯示置信度和支持度更高的藥物組合;當支持度上升至48.72%時,使用頻率最高的核心組合明顯的展示出來。可以看出,丹參、紅花均常與活血、行氣之品當歸、香附、川芎、白芍等聯用。
3討論
藥對是相對固定的2味藥的配伍組合,是中藥配伍應用中的基本形式。遵循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等中藥藥性理論和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組合原理,具有組成結構簡單、配伍取效明確的特點。藥對既是單味藥的深入發展,又為方劑的起始開端,是聯接中藥與方劑的橋梁。以藥對為基本單元,對確有療效的方劑進行拆方研究,有助于方劑作用機制的闡明。在臨床上,通過對藥對配伍規律的研究,可為組建新方提供依據[4]。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以及數據分析平臺從不同角度層次進行藥對組成結構、配伍效應、臨床診治等方面的關聯研究,有利于進一步了解中藥配伍規律,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創新藥物研究與發展。
本文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應用數據挖掘方法[5]對《中醫方劑大辭典》含丹參、紅花藥對處方的用藥規律進行了挖掘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含丹參、紅花藥對的處方臨床主要應用于中風、血瘀痛證、月經不調、咳嗽、瘰疬等。處方中丹參、紅花常與活血、行氣之品聯用,如配伍當歸、川芎以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配伍生地、白芍以防熱盛傷陰、苦寒傷陰。無論是3味還是4味藥物組合,絕大部分藥物歸心、肝經。關聯規則分析結果顯示,常用藥物組合中置信度為100%的關聯藥物共計6組,分別為丹參-香附-紅花,丹參-白芍-紅花,丹參-當歸-香附-紅花,丹參-當歸-白芍-紅花,紅花-丹參-白芍-當歸,丹參-白芍-紅花-當歸,此6組全部為活血祛瘀的要藥,其中當歸和川芎出現次數最多,占總頻數的82.05%,56.41%。本研究又通過改變支持度的設置(28.20%,38.46%,48.72%),展示并比較分析了不同支持度條件下的藥物組合特點,以期較好地把握“丹紅”復方的共性,又清晰地展現單味藥的個性。
藥對的研究以及藥對在方劑中的地位和關聯關系探討,有利于客觀認識和深化理解方劑的配伍規律。本研究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以單味藥-藥對-核心配伍-類方體系的研究模式,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逐層遞進對丹參、紅花藥對在方劑配伍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研究,以期為“丹紅”配伍規律研究提供方法,為其臨床應用和新藥研發提供支持[6]。
[參考文獻]
[1]秦勝利,秦政,沈丹. 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45例[J]. 世界中醫藥,2012,7(2):121.
[2]彭懷仁.中醫方劑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3]崔一然,唐仕歡,劉欣,等.基于數據挖掘的心悸伴失眠方證對應中成藥用藥規律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5):1792.
[4]劉萍,王平,劉松林,等.基于藥對探討中藥復方配伍規律的思考[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0,28(9):1833.
篇9
關鍵詞:第二語言學習者 副詞 偏誤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2-0023-02
面向維吾爾族的漢語教學是以培養學習者的言語交際技能為最終目的的第二語言――漢語教學。全部的教學過程就是培養學習者運用漢語進行得體交際能力的過程。也可以說我們要培養的交際能力是一種語言運用能力,它體現為具體情境中語言運用的得體性。得體的原則是我們說話的根本目的。因此若離開了語言的交際過程和語言的交際價值,去孤立的解釋語言的結構和詞語的意義,顯然是與教學目的和教學宗旨背道而馳的。趙金銘先生1994年在《教外國人漢語語法的一些原則問題》一文中在談到語法教學中的三個平面有機的結合的問題的時候指出:“句子的生成是有深層結構(語義)到表層結構(句法)以實現交際目的的序列化過程,這個序列取決于語義的正確性,句法的限制性和語用的選擇性。”①很多副詞與語用概念關系密切,副詞的選用不同、位置不同所表達的語用意義也不同,以下筆者從語用蘊含、語用焦點和語用預設來分析維吾爾族學生在語用層面上副詞偏誤的情況。
1 語義蘊含
語義蘊含指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言外之意,它是相對于字面意義而言的,是透過字面意義而表現的附加意義,也是交際的目的所在。我們看看下面的句子。
例1:他本來就不瘦,后來變胖了。
正:他本來就不瘦,后來變瘦了。或
他本來就不瘦,后來越來越胖了。
或:他本來就不瘦,后來更胖了。
例2:他本來就不喜歡學習,后來也不喜歡學習了。
正:他本來就不喜歡學習,后來喜歡學習了。或
他本來就不喜歡學習,后來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了。
或:他本來就不喜歡學習,后來更不喜歡學習了。
“本來”是相對于“后來”和“現在”而言的,例句1中用了“就”,它強調了事實本身,蘊含了情況已經達到了某種程度,因而它限制了后面的情況應向著更高的程度發展,此處的“就”有強調“已經”的意味,而單說變胖了不能體現更高的程度,所以應改為:他本來就不瘦,后來越來越胖了。或是:他本來就不瘦,后來更胖了。改過后的句子意思就明確了。例句2也是同樣的道理。
2 語義焦點
焦點是指句子所表達的信息中著重說明的部分或者發話人有意強調的部分,也是句子中在語義上最突出的部分,屬于語用平面。②焦點本來是光學上的術語,現在已借用于語言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在言語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句子包含著很多信息,既有句內的,也有句外的,既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發話人對各種信息的態度不一樣,有的是著意強調說明的信息,這就是焦點。我們看下面的兩個句子。
A: 你和她誰的漢語好?
B: 她學得(很)好
a: 你學得怎么樣?
b: 我學的好。
這是我在課下和同學閑聊中收集的兩個句子,表面上看來似乎沒有什么問題,卻總是覺得別扭。對比焦點是針對聽話人或聽說雙方都清楚的某個人的一些想法來進行對比的焦點。我們看b句,它是一個有對比焦點的句子,在“X和X誰學得好”這樣的語境下出現,在教學中老師若指出這一點,學生對b句存在的對比焦點就很容易理解。B和b的不同也就清楚了。B是要告訴對方“X學得怎么樣”,是句尾焦點句,表達重心在句尾;b則是告訴對方“誰學得好”,焦點是“我”。我們看下面的句子。
A 組
我們一直在學校門口等你。(“一直”管轄的是“在學校門口等你”,語義焦點是“在學校門口等你,沒有到別的地方等你”。)
我們在學校門口一直等你。(“一直”管轄的是“等你”,語義焦點是“一直在等你”,沒有干別的。”)
B組
他也許明天來。(問的是他什么時候來)
他明天也許來。(問的是他明天干什么)
C組
老師對我們都很關心。(“都”強調老師對我們)
老師都對我們很關心。(“都”強調所有的老師)
由以上的句子,我們可以看出,副詞和另一語法成分的位序不同,但形式上都是正確的。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副詞在句中的位置并非是固定不變的,二是變換位序后與原來的句子有區別。副詞的位置不同,所管轄的范圍就不同,所要表達的語義焦點就不同。在交際中,交際雙方應該有共同的語義焦點,如果焦點不同,答非所問,交際就無法進行。如例句A中,問題的焦點是“誰的漢語好”,而回答的焦點是“誰學的怎么樣”,一問一答語義焦點錯位,阻礙了交際。
3 語用預設
預設“是在發話人看來交際雙方都接受的‘共同背景’或‘無爭議信息’”。③這種“無爭議的信息”不是話語的斷言部分表達的意義,即表達的不是基本信息,而是附帶信息,是發話人預先肯定下來的,并預先設定無疑已為聽話者接受的,正由于預設傳達的是附帶信息,或者說是非基本信息,因此它具有隱晦性,容易被學生忽略。例如:
例句一:我比他更高。
例句二:我更比他高。
例句一包含一個預設:“他比一般人高”;并且蘊含“我和他都高”。例句二包含的預設則是:“某人比他高”,蘊含“我比某人高”和“我和某人都比他高”。它們在這兩句中的區別主要是由于副詞“更”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
我們來看下面的句子:
例1:她很漂亮,一點胖。
正:她長得很漂亮,稍稍有點兒胖。
例2 A:昨天下雨了,你跑步了么?
B:既然昨天下雨了,我就不想去了。
例句1中有兩個預設:一是胖是美的。二是胖是不美的。基于預設一,例句1前后是兩個因果關系;基于預設二,則兩句前后之間是轉折關系,預設二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觀,一般情況下占據優勢。但如果與以胖為美的民族交往,這個句子的預設就正好相反了。例如說在唐朝,女人是以胖為美的,那這句話就是因果關系。例句2中的回答從預設的角度看存在著明顯的毛病,因為問句的預設是“昨天下雨了”,為已然事實,后邊就不能再用未然的“我不想去了”來回答。這顯然與前面的已然事實前后矛盾。應改為意思明確的句子,
正:昨天下雨了,你跑步了么?
昨天下雨了,我沒有去跑步。
再比如時間副詞“已經”有表示動作、變化的完成或達到某種程度的意思,當維吾爾族同學從工具書、教材或教師的講解中知道另一個時間副詞“都”也具有同樣意義而不知道二者在其他方面還有重要區別的時候,就極易把二者視為完全等同,于是就會犯下面的錯誤:
例:告訴你個好消息,我都評上獎學金了。
此例之所以不成立,是因為“都”除了含有“已經”的意義之外,還表示一種不滿、惋惜、勸慰等感彩,類似一種語氣副詞,不能用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報導,漢族同學不會出這類錯誤是因為漢族人有這方面的預設,在交際中早就把二者很好地區別開來了,維吾爾族同學不存在這方面的預設,于是就很自然地把二者無條件地等同起來,就會發生漢語內部一個項目“已經”向另一個項目“都”的負遷移,偏誤由此而產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語言服務于各種各樣的生活交際的需要。事實上,人們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種種不同的問題等待著他們去解決。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交際,而且只有通過使用語言才能學好語言。
注釋:
①趙金銘.《教外國人漢語語法的一些原則問題》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第二期.
②范曉,張豫峰.《語法理論綱要》.上海譯文出版社,第340頁.
③王安石.《句義的預設》.語文研究,1996年第二期.
參考文獻:
[1]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出版社,1990.
篇10
[關鍵詞]自擬羌活止痛湯;針刺;風寒濕邪痹阻腦絡型偏頭痛;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3-70-04
偏頭痛是一組呈反復發作性的頭痛疾病,多為一側或雙側顳部搏動性頭痛,發作前可伴視覺、感覺先兆,發作時多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是臨床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疼痛程度、頭痛持續時間可能有所加重,對患者日常的工作、生活都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本研究采用針刺穴位配合自擬羌活止痛湯治療偏頭痛風寒濕邪痹阻腦絡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詵取2015年9月1日~2016年9月1日我院門診內科收治的患者160例,本研究納入標準:(1)有一年以上偏頭痛史;(2)年齡18~65歲;(3)符合先兆性偏頭痛或無先兆性偏頭痛的臨床表現;(4)診斷標準近3個月,每月發作次數≥2次;(5)符合偏頭疼診斷標準,在密云區醫院等醫院明確診斷為偏頭痛;(6)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符合下述任何一條的患者:(1)年齡超出18~65歲范圍內,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2)除無先兆性偏頭痛、先兆性偏頭痛兩型以外的偏頭痛患者;(3)正在接受其他類似臨床研究治療者;(4)1個月內服用或正在服用止痛藥者;(5)與本觀察有關的其他的需排除的因素,如:a排除全身性疾病引發的頭痛,如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內分泌代謝病等;b排除無關疾病近期的頭痛,如青光眼、鼻竇炎等;c排除顱內器質性病變引起的頭痛,如顱內感染、腦瘤、蛛網膜下腔出血等。本研究退出標準:納入后發現不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將予以剔除,治療過程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或其他嚴重不良反應者,以及因其他原因不能繼續進行本觀察者。
經倫理委員會通過后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80例,對照組80例。按照視覺模式疼痛強度分級評分法(VAS)對所有患者進行頭痛程度分級:(1)I級為輕度疼痛,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共76例;(2)Ⅱ級為中度疼痛,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共60例;(3)Ⅲ級櫓囟忍弁矗需要臥床休息,共24例。兩組入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及治療前頭痛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診斷標準
1.2.1偏頭痛診斷標準按照2004年國際頭痛協會(IHS)制定的標準,并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頭痛。
1.2.2中醫診斷標準及辯證分型標準參照王永炎主編《中醫內科學》(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頭痛風寒證和風濕證,擬定為“風寒濕邪痹阻腦絡型”:頭痛部位:多為一側,或左側或右側,或在巔頂,或太陽穴兩側;頭痛性質多為脹痛、隱痛以及刺痛等,每次發作數分鐘,或者可持續更長時間,呈反復發作性等特點,風寒證表現或其痛如破,痛連項背,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多浮緊。風濕證表現可伴隨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肢體困重,體倦乏力,舌淡紅,苔白或厚膩,脈滑濡等。
1.3方法
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10mg(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H10960003,10mg/粒),每晚睡前服1粒。治療組予自擬羌活止痛湯:羌活10g,蔓荊子10g,藁本10g,川芎10g,細辛3g,白芷10g,甘草6g,茯苓15g,半夏10g,白術10g,天麻10g。針刺:額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點。采用1.5寸針,刺向印堂。進針3/4寸,提插20s,患者平臥留針20min。加減法:以頭巔頂連及目痛,則為厥陰頭痛,可用藁本。如頭之兩側連及耳痛,則為少陽頭痛,可用柴胡、黃芩。若以前額及眉棱骨痛為主,則為陽明頭痛,加葛根。兼風寒者加麻黃;若頭后部痛連及頸項部,則屬太陽頭痛,可重用羌活、蔓荊子和川芎。兼肝陽上亢者加鉤藤;兼痰濁上擾者重加半夏、天麻用量。兼瘀阻腦絡者合通竅活血湯;對于頭痛劇烈者,加全蝎、僵蠶;疼痛時間較長者,加白附子。
1.4觀察指標
(1)觀察指標:兩組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頭痛發作次數、發作強度、發作持續時間以及發作時伴隨癥狀。(2)安全性指標:觀察患者服藥后新出現的癥狀和體征(如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血、尿、便常規檢查,肝腎功能均與治療前各檢查1次,治療后復查1次。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l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驢檢驗,P
1.6療效評定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療效標準。有效:頭痛度減少1級。頭痛持續時間縮短1/3以上,臨床癥狀評分減少為30%~50%;顯效:頭痛強度減少2級以上,頭痛持續時間縮短2/3以上,及伴有癥狀基本消失,及伴有癥狀消失,臨床癥狀評分減少60%~89%。臨床痊愈:頭痛及伴有癥狀消失,臨床癥狀評分減少≥90%。無效:未達到有效指標。有效率=(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7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組有2例出現輕度的頭暈、乏力、口干等癥狀,對照組有2例出現輕度的頭暈、乏力、困倦、嗜睡等癥狀,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故療程中均未停藥。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差值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2,P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10,P
2.3兩組患者頭痛發作次數及頭痛持續時間比較
兩組治療前頭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兩周后及隨訪兩周后頭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偏頭痛是一類具有周期性發作、家族發病傾向的疾病,表現為發作性偏側搏動性頭痛,伴惡心、嘔吐及羞明等癥狀,經一段間歇期后可再次發病,在安靜情況下、黑暗環境內或睡眠后頭痛多可緩解。在頭痛發生前或發作時可伴有神經和精神功能障礙表現。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變,日常生活中,汗出當風,或氣候潮濕、涉水淋雨、久居濕地等,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從而引起的偏頭痛患者逐漸增多。偏頭痛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血管、三叉神經等學說有關,并且與一氧化氮、5羥色胺、鎂離子、血管內皮素等有關。目前主要存在四種學說,即血管學說,即認為偏頭痛是原發性血管性疾病,由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偏頭痛神經學說認為是原發性神經功能的紊亂性疾病,其先兆由皮質擴展性抑制引起:偏頭痛三叉神經血管學說認為是由于內源性痛覺調節系統的功能缺陷和三叉神經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加之過多的內外刺激引起;視網膜一丘腦一皮質機制,還認為偏頭痛是一種與感覺模式失調有關的疾病。藥物治療:發作期常選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藥物、麥角制劑及曲普坦類藥物等以快速緩解癥狀;預防性治療有B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鈣離子拮抗劑(氟桂利嗪)等;緩解期最常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氟桂利嗪膠囊為鈣拮抗劑,能夠擴張腦血管,抑制血管收縮,保護大腦組織,保護血管內皮組織細胞,可增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目前,偏頭痛發作期治療與預防的常用藥物,多因服藥周期長、停藥后易復發、療效欠佳,2006年中國偏頭痛診斷與防治專家共識組建議使用中藥制劑。近年來很多學者臨床研究發現中醫中藥治療偏頭痛臨床療效顯著。近現代醫家多從剛陽上亢、血瘀等論治,而從風寒濕論治者甚少,故筆者從此進行研究。
頭痛首見于《素問?風論篇》有“腦風”“首風”之名,屬于中醫學“頭痛”、“頭風”等范疇。《普濟方?頭痛附論》記載:“若人氣血俱虛,風邪傷于陽經,人于腦中,則令人頭痛也。又有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頭痛。”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或氣候潮濕、涉水淋雨、久居濕地,感受外邪,風濕之邪上犯于頭,清陽之氣受阻,氣血不暢,阻遏腦絡而發為頭痛。中外邪以風邪為主一風為陽邪,“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巔高之上,唯風可到”。且“風為百病之長”、六之首,常挾寒、濕邪上襲。寒為陰邪易于傷陽,清陽受阻,寒凝血滯,絡脈絀急而痛;挾濕,濕為陰邪,具有傷陽,易阻氣機、重濁、黏滯、趨下等特性。濕性粘滯,濕蒙清陽,頭為“清陽之府”,清陽不布,氣血不暢而疼痛。在病程上時間長,且纏綿難愈。正如唐代《外臺秘要》中所說:脾虛生濕,痰濕上蒙所致之頭痛。故風寒濕邪,痹阻腦j是頭痛的基本病因病機,臨床最為常見。正如《醫碥?頭痛》所說:“六外邪,惟風寒濕三者最能郁遏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