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雖壽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26 04:43: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龜雖壽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龜雖壽
曹 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作者】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公元155年2月24日生,卒于公元220年1月15日。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創建了曹魏政權。他出身于顯赫的宦官家庭,20歲考取功名,曾任頓丘令,管轄十余縣,抑制豪強,廣興屯田,推動生產發展。35歲被征為校尉,36歲參加討伐董卓的斗爭。建安元年受封為丞相,開始執掌大權,滅呂布、逐袁紹、討荊伐吳,基本上使中國北方得以統一,恢復國家經濟和穩定社會秩序。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為代表引領當時的文學風氣,形成了爽朗剛健、深沉委婉的文風,史稱“建安風骨”。
【意譯】
神龜雖然長壽,尚且有生命終結的時候。蛇乘霧升天,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理想志向仍是一日馳騁千里。有雄心壯志的人到了晚年,他的勃勃雄心仍然不會止息。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來決定的。只要身心修養得法,一樣可以延年益壽。榮幸之至啊,我可以用賦詩來抒發心志。
【賞析】
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詠志詩,在當時乃至今天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篇2
1、 古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帶拼音版
huái shàng xǐ huì liáng zhōu gù rén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wéi yīng wù
韋應物
jiāng hàn céng wéi kè ,xiàng féng měi zuì hái 。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fú yún yī bié hòu ,liú shuǐ shí nián jiān 。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huān xiào qíng rú jiù ,xiāo shū bìn yǐ bān 。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hé yīn běi guī qù ,huái shàng duì qiū shān 。
何因北歸去,淮上對秋山。
2、古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翻譯及賞析
翻譯
我倆曾一同客居在江漢,每次相逢一定要喝酒暢談,直到酣醉方才回還。自從離別后,你我四處漂游如漂浮的云朵,時光如流水,轉眼逝去十年整,歲月宛如大江流水。今日相見,我們執手歡笑,友情依然同過去一樣。歲月催人老,我們已兩鬢斑白發稀疏。你問我為何還不回?只因貪戀淮上的秋山。
賞析
本詩描寫了詩人在淮上(今江蘇淮陰一帶)遇見了梁州故人的情況和感慨。他和這位老朋友十年前就在梁州江漢一帶有過交往。詩的題目寫“喜會”故人,但詩中表現的是“此日相逢思舊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樣一種悲喜交集的感情。詩的首聯概括了以前的友誼;頸聯和末聯抓住了久別重逢的情景作為重點和主題,詳細地加以描寫,寫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飲和歡笑,寫出了環境、體貌和心思,表現得很細致。頷聯“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表現的時間最長,表現的空間最寬,表現的人事最難。“浮云”和“流水”不是寫實,都是虛擬的景物,借以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表現一別十年的感傷,頗見這首詩的熔裁功夫。
古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帶拼音版,此詩題曰“喜會”故人,詩中表現的卻是“此日相逢思舊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樣一種悲喜交集的感情。一起學習一下古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帶拼音版,古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翻譯及賞析,古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閱讀答案吧!
3、古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閱讀答案
1.以下詩歌,與上面這首詩歌體裁完全相同的是( )
A.《龜雖壽》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館》王維
D.《月下獨酌》李白
2.頷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聯采用了何種抒情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本詩中“浮云”、 “流水”的內在含義是什么?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析。
5.繪畫藝術中有所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一之說。詩歌的表現同樣有疏密的問題,有 些東西不是表現的重點,就應從略,使之疏朗;有些東西是表現的中心,就應詳寫,使之 細密。疏密相間,詳略適宜,才能突出主體。請談一談你對本詩疏密特點的理解。
參考答案
1、B
2、比喻 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時光流逝,生動形象(或:對比用“別”的短暫與十年的漫長相對,突出了人世的滄桑,言簡義豐。
3、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發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之情。
4.“浮云”表示漂泊不定,變化無常。流水一表示歲月如流,年華易逝。 表達了詩人一種悲喜交集的情感。 喜的是闊別重逢,舊情仍在;而且此地秀色宜人,可修身養性。悲的是漂泊流轉,歲月蹉跎。
5.疏的地方:詩的首聯概括了以前的交誼; 頷聯。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表現的時間最長,表現的空間最寬,表現的人事最雜,卻只用了十個字,便把這一切表現出來了。 疏朗的筆墨,起到了鋪蟄、陪襯的作用。
密的地方:頸聯和尾聯抓住久剮重逢的情景作為重點和主體,詳加描寫。 寫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飲和歡笑,突出了故交情篤。也寫出了環境、形貌和心思,表現得很細密,能給人留下真切的印象。
二:
(1)頷聯中“浮云”“流水”兩詞用得極為貼切, 請作簡要賞析。
答:浮云、流水兩詞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寫出 別后像浮云一樣漂泊不定,十年的時光像流水一樣 一去不返,表達了詩人對別后多年漂泊,歲 月流逝,年華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
(2)詩的標題點明“喜會”,實際上全詩包含了 哪幾方面的感情?
答:昔日相逢醉飲的追憶,別后多年漂泊的感慨, 今朝又得相會的欣喜,剛見面又別離的悲哀, 歲月流逝人易老的喟嘆。
三
(1)本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2)詩中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舉一例說明。
參考答案
篇3
在《龜雖壽》中,我們可以聯想到曹操在蕭蕭寒風中,凝視遠方,雄心壯志如烈火般在胸膛燃燒,于是便有了流傳千古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佳節,望著明月,耳邊回蕩起這熟悉的曲子。細細品味這首詞后,每個人也許同樣會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而當時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他是否猛然悟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個道理呢?
那位文采出眾的帝王,國破家亡后,被幽禁在寂寞梧桐深院里,歸為臣虜,最后帶著那 “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后抱恨長眠。且不說后人對他的評價如何,但他的詞卻成為詞中“神品”。他的悲哀與怨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過五代十國,流過千年。至今我們還能聽到南唐后主在低低吟唱,如歌如泣,還能聽見長長的一聲嘆息:“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時,我仿佛也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哀鳴與嘆息。
詩詞是無法唱出來的歌,也是無法彈奏出來的曲,但卻依舊婉轉動聽。它不能用耳朵來聽,只能用心去感受;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我在古詩詞中體會著作者的喜怒哀樂;體會到了人生中離別的孤獨與思鄉的惆悵;體會到了愛國者的豪邁與懷才不遇的無奈。中國千年的文化就這樣被古詩詞含蓄地吟唱出來,一直流傳至今,使我感受到了那里面別樣動人、永恒的旋律。
寫后札記:
我剛能說話時,就被媽媽抱在懷里,一句一句地教我念古詩,可當時也只是稀里糊涂地跟著念,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韻味,我便對古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現在,我已經能背誦許多首古詩詞了,為此我感到很自豪。每當我高興時,我會想起杜甫的“漫卷詩書喜欲狂”。而當我悲傷時,我又想起了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其實我并不是多愁善感,而是覺得這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很值得人們去品味去揣摩。
所以說:古詩詞是不朽的、永恒的旋律。我喜歡古詩詞。
讀文雜感:
古詩詞可謂我國古典文學史上的一大經典,它的旋律更是獨特。
從文中,看出作者很喜愛古詩詞,我很喜歡作者說的這句話:古詩詞是不朽的,永恒的旋律。它可以表達出我們的心情,雖是短短的一句,但可謂是濃縮中的精華。
我也很喜歡古詩詞,能感覺出作者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情,并真正感受到了古詩詞旋律的美。作者寫文采出眾的帝王――李煜時,并非因為他是一個不明智的皇帝而鄙視他,而是理解他,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了詩里,去感受他,去品味他寫的詩,使得作者在很好地把握了詩詞的靈魂的同時,也真正理解了詩人的情感。
篇4
在當前執行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初中詩歌教學的目標有這樣一些表述:閱讀要求,“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背誦優秀詩文80篇”。于是,有的語文教師甚至某些語文教學研究者把這個目標解讀為“讀讀背背”。
然而,這種解讀在教學實踐中遇到了問題,那就是對學生的評價。“讀讀背背”該如何評價呢?如果按照《課標》上的說法,詩歌閱讀的評價應該是“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記誦積累過程的評價可以解讀為“背背”,而理解詩歌大意,僅憑“讀讀”就能行嗎?事實證明,是不行的。就以每年的中考來看,很多地區都有詩歌賞析的考查題目,統計發現,這類題目學生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究其原因,就因為教師對《課標》的解讀是錯誤的,教學的過程也是不完整的,詩歌教學的目標沒有完成。“讀讀”似乎有隨意讀一讀的意思,目標不明確。
那么,初中詩歌教學究竟應當教點什么呢?通過詩歌教學,究竟應該培養學生哪些素質?筆者認為,如果斷章取義地解讀《課標》,必然導致誤讀。如果結合整個《課標》來解讀分析,不難發現,詩歌教學的真正目標,旨在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二、詩歌教學應該傳承的傳統文化
詩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讀詩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詩歌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閱讀品味中吸收傳統文化豐富的營養,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1.讀出文采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詩文的文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詩歌語言凝練,更能突出地體現語言的文采。歷代詩人在創作中無不反復錘煉語言。閱讀欣賞詩歌,典雅飄逸的語言,令人賞心悅目。詩歌教學應該利用這些傳統文化精華,讓學生感悟學習,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
煉字是詩歌文采的基礎。“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詩人在詩歌中用詞之精確,令人嘆為觀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的“懸”字,平中見奇,令人嘆服。詩歌中錘煉字句,言簡意賅,往往一字包含著豐富的內容,讀來回味無窮。煉字的功夫彰顯詩人深厚的修養,文采自然飄逸。
修辭讓語言更優美,是文采的又一主要表現。漢語修辭手法眾多,使漢語成為最優美的語言。“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形象生動的比喻,“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工整的對偶,“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夸張,“零丁洋里嘆零丁”的雙關。修辭在詩歌中的廣泛運用,使詩歌的語言精美、形象生動。
各種表現手法靈活運用,使詩歌的文采發揮得淋漓盡致。“燕然未勒歸無計”的直抒胸臆,“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情景交融,“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巧用典故,“城春草木深”的渲染烘托。除此之外,象征、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聯想和想象、以小見大、抑揚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也非常廣泛。
2.讀出美德
中華禮儀之邦,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崇尚禮儀、重視道德、注重修養。這些傳統美德,在詩歌中有著鮮明的體現。“詩言志,歌永言”,詩歌重在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而詩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中華傳統美德的表現。
愛國主義是詩人表現得最多的情懷。在古代,愛國往往與建功立業、戍邊衛國、歌詠自然等情感融合,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其代表。
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形成了很多有價值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充滿豪情壯志是其中最有意義的內容。曹操的《觀滄海》、《龜雖壽》,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行路難》,讓我們看到,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詩人們總是樂觀向上的。儒家主張“窮則獨善其身”,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王維的《終南別業》,“達則兼濟天下”,如李賀《雁門太守行》。
此外,杜甫《石壕吏》中憂國憂民的責任感,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鄉關之思,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愛情與親情,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友情,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犧牲與奉獻精神,都是傳統文化的精華。
3.讀出美感
中國的傳統文化注重美的追求,提倡真善美,貶斥假惡丑。詩歌創作特別提倡追求美感,詩歌教學中也應該注重感悟詩歌表現出來的美,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詩歌注重錘煉詞句,注重修辭,注重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形式多樣,最能體現語言的優美;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注重平仄和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反映出詩歌的音樂美;詩歌中總是描繪中林林總總的形象,并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具有意象美;詩歌中表現出詩人各自的理想、情操、抱負,具有獨特的情感美。
篇5
關鍵詞:小升初;平穩過渡;銜接策略;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1-0069-02
《語文課程標準》在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小學、初中兩個階段"互相聯系,螺旋上升"。作為中學的起始年級,初一語文教學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的過去,又要著眼于學生的將來,在教學內容上要減緩坡度,增進銜接,在逐漸滲透與鋪墊中層層推進,變"突變"為"漸變",在"漸變"中實現"無縫"銜接和平穩過渡。
1 "小升初"知識銜接的策略
"小升初"過渡期指的是初一上學期,剛踏入初中大門,學生對面全新的學習內容,會有諸多的不適應,而他們在心理、學習上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必須借助教師的幫助、引導來完成"小升初"的轉變。教師可巧妙運用以下策略來加強"小升初"學生的知識銜接。
1.1 梳理小學、初中階段教學內容,建構有效教學。如果我們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不顧教育的連續性原則,只是就課文講課文,就知識點講知識點,只會越忙越亂,事倍功半。目前中小學語文教材之間,存在較大跨度、空白、斷層,而各種實驗教材各有側重,因而教師不能只關注本學段教學,不能只局限當地使用的教材,要博采眾長,梳理教材內容,建構有效教學。
例如北師大教材第一單元"童年夢痕",可結合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綜合性活動"我的成長冊",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告別童年"單元,人教版的選自《城南舊事》的課文《爸爸的花落了,我長大了》進行補充、建構。第二單元"秋日擷英"中,《山行》在小學四年級就學過,教師應將重點放在賞析 "霜葉紅于二月花",以及與其它詩歌對比閱讀上。第三單元,"親情歌吟"可結合蘇教版的課文《愛如茉莉》、《月光啟蒙》,也補充人教版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祖父的園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只有把學習內容梳理清晰,新舊知識進行聯系,學生學習才具有連貫性、條理性。
1.2 借小學的知識考查初中要求的能力,溫故知新。我校采用入校摸底考試來了解初一新生的知識水平, 例如"把句子改寫得充滿詩情畫意"這類題目,考的是小學的內容,要求卻是初中生應具備的能力,知識、能力的銜接初露端倪。這一方法值得借鑒,在日常教學中對小學詩文復習,可以是應用性填空,如劉禹錫在《望洞庭》中,巧妙設喻,寫遙望湖中青山的獨特感受的句子" ";可以是按要求寫詩句,如寫出送別的詩句、蘊含哲理的詩句、表現雄心壯志的詩句。對現代文復習,可以是為學過的偉大人物,像霍金、諾貝爾、司馬遷、鄭成功寫一段人物介紹,寫一段頒獎詞等等,用這種方法復習舊知識形成新能力,讓學生盡快熟悉中學語文學習的重點。
1.3 過渡期課堂教學應放慢腳步,適當降低難度。初一新生面對新的教材,新的教法,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教師應放慢教學腳步,適當降低要求,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例如在第一單元"童年夢痕"的教學中,不要急于對課文展開深層次的分析理解,而應側重讓學生品味不同時代、不同作者所寫的"童年不同樣",體會純真、美好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了解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及學習方法,才是這一時期的重點。
1.4 比照、分析、尋找中小學教材銜接上的空白,進行補充完善。從六年級到初一,從一個學段結束到高一學段的開始,教材銜接上有不少空白。例如小學教材注重詩詞、名言警句的積累,每一單元都有誦讀欣賞,突出博聞強記,而中學教材這方面顯得薄弱。小學只有少量的淺顯文言文,初中則出現文言文單元,篇幅、難度陡增。小學淡化了語法知識、寫作手法,而中學對這些都有要求,尤其是文言文學習,像詞類活用、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省略句必須要有一定語法知識基礎。教師通過分析,尋找小學、初中教材銜接上的空白,進行補充,使"小升初"知識鏈接更完善。
1.5 開展班級讀書會,提高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課外閱讀量決定著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閱讀量大的學生往往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在起始年級,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非常重要。可以開展班級讀書會,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給予指導與監督,通過上展示課, 讓學生朗誦精彩片段、講故事、分析人物……體驗讀書的快樂,在閱讀的啟示和質疑中獲得語文能力和素養的提升。積極開展"中華經典美文誦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張揚個性,在活動中愛上語文。
2 中小學語文銜接的內容
了解了中小學語文學習的差異,掌握了過渡期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我們具體應給孩子教些什么,來把他們領入更廣闊的語文天地呢?
2.1 現代文教學方面。小學課文以記敘文為主,突出"趣",初中課文加入了科學性強的說明文和邏輯性強的議論文,突出"理"。小學課文短,較長的《盧溝橋的烽火》也才800多字,而初中第一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2000多字,跨度大,臺階高。在初一上學期,我們要補充現代文閱讀,來聯通中小學課堂。
閱讀當代名家名篇,尤其是選入各類教材的美文是個不錯的方法,像曹文軒、黃蓓佳、林海音的作品被選入不同小學教材。而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曠野的微光》《雨中》《頂碗少年》《學步》《山雨》等30多篇作品入選不同的實驗教材,周國平的《人生寓言》《內在生命的偉大》、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黃金鼠》、肖復興的《母親》、畢淑敏的《孝心無價》《母狼的智慧》、秦文君的《男生賈里》選段、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也出現在不同的教材中。我們應加以篩選,指導學生閱讀美文、陶冶情操,又培養閱讀能力,還能洞察世間百態,可謂一舉多得。
品析現當代詩歌,可以是"五四"時期徐志摩、郭沫若的新詩,可以是冰心、王宜振、金波的兒童詩,也可以余光中、席慕容的鄉愁詩,也可以是舒婷、汪國真的朦朧詩。
關注熱門話題文章,如低碳生活、納米材料、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氣象現象……由此來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初中現代文閱讀更強調自己的情感體驗,側重分析和理解,多加了賞析要求,教師要讓學生多讀多想多表達,教給學生賞析的方法,引領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在語法知識方面,要系統的學習詞類劃分、句子成分劃分,這兩點都是為文言文學習做準備。
2.2 文言詩文教學。 古詩詞學習方面,搜集整理詩文名句,印發給學生,督促背誦,還可補充不同版本的六年級或初一教材所選的詩詞名篇,如《詩經?采薇》(節選),《木蘭詩》,《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曹操的《龜雖壽》,崔顥的《黃鶴樓》,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辛棄疾的《破陣子》,納蘭性德的《長相思》,趙翼的《論詩》,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這些都是新課標要求初中生必備的古詩詞,而北師大教材沒有安排。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的重頭戲,在北師大版初一上冊安排了四篇,其中《童區寄傳》、《李寄》難度大,下冊六篇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難度,而《送東陽馬生序》特別難。我又查了蘇教版、北師大版、人教版小學課本,覺得小學畢業生的文言文基礎太薄弱,我們必須要補充一些淺顯的文言文,減緩學習的坡度。可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性強、短小精悍的作品著手,以下是我搜集的備選篇目:《濫竽充數》、《畫蛇添足》、《矛與盾》、《鷸蚌相爭》等寓言故事。選自《列子》的《兩小兒辯日》、《關尹子教射》,選自《史記》的《四面楚歌》,選自《世說新語》的《楊氏之子》、《周處》。柳宗元的《吾腰千錢》,韓愈的《馬說》,劉禹錫的《陋室銘》,選自《資治通鑒》的《楊震暮夜卻金》、《孫權勸學》,王安石《傷仲永》,清朝彭端淑的《蜀鄙二僧》。
2.3 課外閱讀的指導。新課標要求一個小學生課外閱讀量在145萬字以上,相當于10本小學語文課本,初中階段閱讀量達到255萬字,因而在初一寒假結束時,學生至少應閱讀過16本相當于課本厚度的高品質的課外讀物。我們可以列出一個圖書單,向學生推薦閱讀。
寓言故事類:《伊索寓言》、《古希臘神話故事》、《一千零一夜》
詩歌散文類:《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朱自清散文精選》、《舒婷文集》、《臺灣鄉愁詩選》、《泰戈爾詩選》。
科普讀物:法布爾的《昆蟲記》。
課程標準所列的必讀書:《西游記》、《水滸傳》、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記》、凡爾納的《80天環游地球》、《海底兩萬里》、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都可以推薦給初一學生。
"魔鬼字典"中對名著的定義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讀過,但卻不愿意去讀的書。的確,有些名著離我們的生活已很遙遠,有些學生的閱讀能力達不到而讀不下去。我們有必要推薦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閱讀興趣的圖書。
國內作品: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秦文君的《南生賈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當代精品建議從歷年"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篩選,閱讀能力較強的可推薦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阿來的《塵埃落定》、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
國外作品: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柯南?道爾的《神探福爾摩斯》。
法國的圣?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和愚妄,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
52年前的經典童話----E?B?懷特的《夏洛的網》是關于友誼的故事,講的是聰明勇敢的蜘蛛夏洛在自己的網上編織"好豬"、"杰出"、"謙虛"等字樣,使得小豬威伯在比賽中榮獲了大獎,救了他的性命。
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他把西方哲學史編入小說講給孩子們聽。一部《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
德國女孩安妮?弗蘭克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了四年,16歲死于傷寒,《安妮日記》真實記錄了二戰那場人類的噩夢。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國C?S?路易斯所寫《納尼亞傳奇》,共七冊的幻想/冒險小說,在西方影響比《指環王》還大,是傳世不朽名著,當有人問J?K?羅琳《哈里?波特》系列會是幾本書,她回答七本,因為她讀過《納尼亞傳奇》是七本,這是兩套關于信仰與想象的著作,值得推薦。
課外閱讀要有所收獲,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應付,不獵奇,不湊熱鬧,不趕時髦,靜下心來沉浸在書里汲取精華。人們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求學生多記讀書筆記,通過記讀書筆記完成詞語積累和賞析,通過記讀書筆記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通過記讀書筆記加強概括能力。專家認為,40%的寫作能力取決于閱讀,通過閱讀,厚積薄發,為寫作儲備能量。
通過對過渡期學習內容的研究、補充,我們的教學才能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現有知識水平,既不重復做工,也不會出現疏漏,不滯后、不越位,點滴滲透、循序漸進,著力于學生語文能力的長期培養,把學生引進更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經典 閱讀
經典是人類文明的積淀,是語文教學材料的重要資源。它在促使學生積累語言、形成語感、提升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讓學生的道德品質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洗禮。在神游萬里、思結千年之際,獲得古人的智慧,拓寬視野,擴大學習的知識面。經典是文學藝術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在歷經漫長的歲月的長河后卻愈加燦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經典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激發閱讀經典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中學生喜歡看電視、上網,教師不妨因勢利導,運用比較法讓學生感受通過電視劇、網絡視聽等方式與閱讀原著了解古今中外名著的不同,使他們明白,電視與網絡視聽資料不過是斷斷續續的隨手翻翻的“瀏覽”,遠不如直接閱讀文字獲得的感受那樣具體、細膩。只有直接閱讀原著,才能潛入文本深處,與歷史對話、與作家對話、與作品中的人物對話,領略用文字刻畫的人物、創造的美景,享受閱讀帶來的酣暢淋漓的。初中生年齡增長了,接觸到的領域擴大了,認識事物的能力增強了,需要讀更多的書來拓寬眼界,廣泛獲取知識。針對學生課業負擔重、課外閱讀時間缺乏的現狀,應當號召他們見縫插針,利用飯前、晚自習前、睡覺前等時間閱讀,鼓勵他們貴在堅持,經常安排學生語文課前五分鐘朗讀自己選定的美文并作簡要述評;每天開展半小時讀書讀報活動;每兩周安排一節讀書交流課,推薦好書、賞析美文、演講比賽、交流心得;要求學生每周記1000字以上的歷史、風景、人物、名人名言等內容的讀書筆記,寫兩篇讀書心得,鞏固閱讀效果,積累寫作素材,為習作奠定基礎,讓他們體驗讀書的快樂,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立足課內開展閱讀,開闊經典閱讀的視野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的經典作品,以課堂教學中的經典文本開始,與課外經典閱讀結合,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我們要以課文為例,教給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一般規律和常用方法,提煉課內外閱讀的鏈接點,得法于課內,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實踐,最終轉化成能力。首先以課文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可以從內容、感情、手法、時代特點等角度建立鏈接點,進行作品的對比拓展閱讀。如學毛東澤的《沁園春·雪》,拓展閱讀他的《沁園春·長沙》,加深對“沁園春”這一詞牌的認識,進一步領略一代偉人的胸襟和抱負。其次以節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很多課文只是經典作品的冰山一角,以選段為例展示經典作品的優美語言、巧妙構思、深邃思想,以此激發學生閱讀整篇、整冊書的興趣,這也是教材編寫的目的、原則之一。因此,學了《智取生辰綱》,可推薦《水滸》。立足課內,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課文中具有意蘊深厚的經典文化內容,并以此為突破口,架起溝通課堂內外的橋梁,才能使學生在原汁原味的閱讀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獲得自主閱讀的方法和能力。
三、品評品味歷史人物,熟悉經典中的特色語言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提升中學生素質時要引導學生多花點時間在關注、品味和評價人物上,只有抓住了人物特征才能抓住名著關鍵。對于名著中的人物特點,學生在閱讀時最好做好筆記。例如:欣賞《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與《觀滄海》中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時,就可以對曹操這一歷史人物開展鑒賞活動。再延伸讓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結合易中天評曹操為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讓學生自己點評詩中的主人,從而主動參與、踴躍發言、旁征博引,在侃侃而談中加深了對名著的理解。又如《水滸傳》描述豹子頭林沖主要闡述了“風雪山神廟”、“火并王倫”兩個事件,并從這兩個事件中給出了對林沖的評價:忠厚老實、武藝高強、善良;反面評價:懦弱隱忍。黑旋風李逵的事跡在凸顯他忠誠、直爽個性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他的粗魯和殘暴。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人物作分析。作品將人物描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要讓學生在腦海中出現畫面,在語言意境中體會作者的感受,進而提高自身閱讀水準和文學素養。
四、不斷擴展與延伸,讓閱讀生成形成優勢
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活動需要向更深處不斷擴展與延伸,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生成新的問題,更會讓這種“生成”形成一種優勢。如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教學的《卜算子·詠梅》一詞時,特意引入了南宋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在教學中進行了對比閱讀。課堂上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陸游和的《詠梅》,再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體會這兩首詞中雪中的梅花所蘊涵的寓意。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們都有了不同的感悟。有學生說:“陸游筆下的梅花讓人感覺充滿了悲傷,因為沒有人欣賞它,正如當時的朝廷中無人欣賞陸游一樣。而筆下的梅花,寫的是梅花的勇敢和堅強。”有學生說:“陸游筆下的梅花顯得孤獨、悲觀,而筆下的梅花默默無聞,表現出一種無私奉獻精神。”有學生說:“陸游筆下的梅花孤苦伶仃,無人欣賞。而筆下的梅花斗霜傲雪,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還有學生認為:“如果把陸詩中的梅花比作一個人,那就好像是一個要走向生命盡頭,顯得非常悲觀與孤獨……”從學生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已通過自己的解讀與思考,體會到兩位詞人筆下的梅花的不同風格,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兩首詞中作者真正的寓意。
經典是民族文化永遠的根,文學經典更以無與倫比的方式觸及、思考、表達了民族生存與發展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會因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化而消失。經典應當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經典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經典應當成為中學生受用終生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鞏尊靈.初中生的文學經典閱讀現狀及改進措施研究[J].科教文匯,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