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鄭振鐸閱讀范文

時間:2023-03-29 05:28: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燕鄭振鐸閱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燕鄭振鐸閱讀

篇1

關鍵詞: 現代詩歌教學 朗讀教學 教學方法

一、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現狀

多元媒介飛速發展的時代給青少年的閱讀帶來了強大沖擊與挑戰,學生的文本閱讀時間越來越少。現代詩歌作為一個特殊文體,青少年閱讀起來是有難度的,尤其是中學教師對現代詩歌的認識也有局限性,導致學生對現代詩歌的隔膜越來越深。而且現代詩歌普遍被認為過于朦朧和晦澀,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把握,往往會強行給現代詩歌扣上大而無當的標簽,于是現代詩歌變成了師生共同面對的難點。

二、如何有效地進行現代詩歌教學

(一)朗讀教學不可少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豐富積累,增加體驗,培養語感。教師應著力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體驗,在自由朗讀中感受詩歌的優美,使學生通過朗讀入情入境地體驗作者的情感。

現代詩歌可以說是一種訴諸耳感的聲音的藝術,它的恒久魅力和聲音密不可分,是和節奏、韻律或內在的音樂性結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語感”、“語調”和“語氣”有一種不可分離的聯系,所以,在中學現代詩歌教學中要注意朗讀(美讀)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引導學生“念詩”或朗誦詩,才能使他們切身體會到詩歌的那種直擊人心的力量。這實際上正是一種“回歸”:回歸“語文”本身,回歸文學本身,回歸語言本身。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的花季,身心都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引導學生朗誦閱讀這樣的詩歌作品,對學生認識自身、認識社會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朗讀法是最實用也最重要的,在一堂課中應該至少有一次策略、方法、技巧的指導和示范,否則便是有缺憾的詩歌教學。詩歌朗讀是一種操作性很強的行為,除了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情感來強化朗讀外,高深宏大的理論指導無濟于事,唯具體的操作策略才能導入正軌,葉圣陶所提倡的“美讀”對于新格律詩和基本押韻的自由詩的教學都是很有益處的,如九年級教材中選入的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就十分適合這種美讀的教學方法,可由教師深情地范讀,也可學生自由讀,合作讀,反復朗讀之后,詩中的意境和情感自然便流淌在學生心頭了。再如,我在執教里爾克的《秋日》時也曾大量運用朗讀這一手段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進入詩歌意境。

(二)破解現代詩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辭

“矛盾修辭”,是指在文學修辭中把相互矛盾、沖突、不協調的東西或“異質”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從而取得特殊的修辭效果。例如,里爾克的《秋日》中,“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為什么沒有房屋卻不建筑?孤獨卻不尋找伴侶?可見這份孤獨讓詩人痛苦嗎?孤獨時,詩人“就醒著,讀著,寫著長長的信”,“在落葉紛飛的林蔭道上游蕩”,對此詩人似乎并不覺得痛苦,雖有落寞不安,但是是一種享受,享受一個人的時光。詩人是在用孤獨譜寫美麗的詩歌,用詩歌展現孤獨的美麗。

(三)互文本的合理運用

在具體教學中,受到學生和課時安排及教師個人閱讀面的種種限制,現代詩歌教學往往是“單一”式的視角。換言之,就是缺乏豐富的視野,最行之有效又簡單的方法就是互文本閱讀,簡單地講就是比較閱讀,讓具有相同質素(人物、主題、題材、技巧、語言、結構)的文章同時呈現。比如教學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講授時就可以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及食指的《相信未來》進行比照和互文閱讀,找出其中的相似點和差異。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進行比較閱讀的范圍很廣,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與韓東的《山民》的閱讀,同題散文詩如高爾基的《海燕》和鄭振鐸的《海燕》的比較閱讀,余光中的《鄉愁》與席慕蓉的《鄉愁》、李廣田的《鄉愁》詩的比照閱讀,都會取得相當有效的閱讀效果。在進行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和鄭振鐸的《海燕》的比較性閱讀的時候,可以考慮從氛圍、主題等方面進行比較。講授王家新的這首《在山的那邊》如果說能夠和與教材配套的《語文作業本》上課外閱讀韓東的《山民》及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散文詩《地平線》比較的話,就能夠比較容易比較有效地從這些相關作品的主題、立意、情感、形式、語言等方面的比較中找出重點和有效切入點。

如,在執教里爾克的《秋日》時,教師可借鑒閱讀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課后我又推薦學生閱讀這首詩的其他翻譯版本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又可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因為這首詩是奧地利詩人的作品,國內較有名的翻譯版本就有十多個,可以讓學生閱讀體會,感受不同的翻譯風格所呈現出的不同味道。同時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對人生有許多朦朧的認識,通過拓展閱讀,開闊眼界,讓學生在更多的閱讀中對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比如,現代詩歌和古典詩詞都是相通的,尤其是在意境上,如果教師能將二者融合起來,那么在教學中肯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著名鄭愁予的“我打江南走過/那留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錯誤》)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的詩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在詩意上就有融合之處。

總之,教師如果能夠在日常的現代詩歌的教學與閱讀指導當中有意識地進行比照和互文性閱讀,則一定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廣度和水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這種對比閱讀對于提升教師的水平尤其是關于現代詩歌及文學的教學經驗也會起到相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我們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并緊緊圍繞以學為中心,充分發掘教師的智慧,用心為學生搭起閱讀理解現代詩歌的橋梁,就能逐漸構筑起“學為中心”的更有效的現代詩歌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奧地利]里爾克,著.馮至,譯.秋日.

[2]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篇2

新課程下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態課堂就是要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這就要求我們在現實的課堂中,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對話中,在教學的每一話語、行為和細節中,真正實現師生人格對等基礎上的體驗與感悟、探究與創造、交流與交融。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追求“生態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師應努力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全身心地關注孩子們的精神生活,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走進他們的心靈,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體性。

1.課堂上應洋溢著濃濃的愛意

有了濃濃愛意,教師便游刃有余地教,學生則輕松自主地學;有了愛意,就多了一份寬容,多了一份尊重,學生不必揣摩教師的心理,教師也不會以自我為中心,強行灌輸學生有關知識;有了愛意,課堂就不僅僅傳授知識,更多的是關注個體生命的成長歷程;有了愛意,課堂上更多的是激勵,是賞識。你可以在課堂上經常對孩子說這些話:“你提的問題老師都沒有想到,是個小思想家。”“你和老師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師的知音。”“你有一雙慧眼。”“你能聯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學習。”“你很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這是一種學習態度,也是對發言同學的尊重。”這既是對學生發言的贊美,又有著做人道理與學習方法的引導、點撥,充滿民主平等的意識,充滿對孩子發自內心的欣賞,更流淌著老師的一顆真誠的愛心……

2.課堂上需呵護孩子的未泯童心

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喚醒,是等待,是激勵,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護。童年對孩子來說,是純潔的,充滿著天真與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時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創造力能得到珍惜、呵護,那么這些孩子的一生就可能得到較好的發展。但童年又很容易受到傷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的話:你的教鞭下有愛迪生,你的譏笑聲中有瓦特……很有多孩子的創新火花和想象能力是在課堂上逐漸泯滅的。因此,教師應呵護孩子們的這份天真,這種好奇。

二、讓學生作為主動的感悟者進入閱讀

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感悟的教學中,我從關注并滿足學生各自不同的閱讀需要入手,力求把閱讀教學的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讀者),把寶貴的閱讀機會還給學生,允許他們根據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選擇語言信息,自主參與閱讀過程,讓學生在最能照亮他們心靈的精神燭光引領下,循著各自不同的路徑,貼近作者,走進作品。

1.依據教學需要,做必要的啟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如介紹課文背景或作者,創設相應情境,動手進行某些操作,等等。

2.面對新的課文,要求學生做到“三讀”、“三問”。“三讀”:一讀對課文內容有個大概了解;二讀對作者的寫作目的意圖有所領會;三讀看看自己讀懂了什么,最感興趣的是什么,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三問”:問自己,問字典,問他人,并提倡在書上圈、點、劃、批、注,邊讀邊思考邊動筆。

3.引導學生交流閱讀課文的心得體會、疑惑問題等。

4.整合學生閱讀的興奮點或疑惑點,提示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重點、難點的思考題,確立正確的閱讀方向。

在實際教學中,最佳的選擇就是讓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閱讀原文上,進行不同層次的讀,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地臺階狀推進,完成全程閱讀。如在學習《燕子》一文時,我讓學生通過同目的的“五讀”(讀通、讀懂、讀好、讀熟、讀深)完成課文學習。學生在“一讀”時,針對“讀通”的要求,找到句子練習朗讀,如“還有幾只橫掠過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就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等,這樣很快克服了本文朗讀難點。在“二讀”時,學生又找到“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舒展開黃綠眉眼的柔柳”這一理解難點,相互討論解決并讀懂文章寫的是小燕子的活潑可愛與春天的光彩奪目。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學生在“三讀”環節中都能津津有味地讀,漸漸地就進入“讀熟”這一學習環節。最后,讓學生讀讀鄭振鐸的《海燕》全文,他們就對課文的認識上了一個新的層次。他們認為,“在作者眼中那海燕就是家鄉的小燕子,他們不光可愛,而且勇敢”,“作者希望自己像海燕那樣堅強無畏”,“作者是表達對祖國、對家鄉的思念”。在兩節課的學習時間里,學生通過60分鐘的讀和20分鐘的交流,圓滿地完成課文閱讀。

三、讓課堂充滿真切自然的詩意

葉瀾提出,課堂是師生生命互動的過程,課堂原來被認為是認知的活動,現在是生命的課堂,生命的交流和互動,這非常具有詩意。語文教學的詩意就是那種叫人流連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種讓人耐人尋味、思之無窮的情味;是那種含蓄微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蘊;是那種余韻悠長、情思綿綿的情緒;是那種讓人用生命去憧憬、去感傷、去贊誦、去痛苦、去追求的力量,它讓人心靈不斷凈化,人格不斷升華。學生在課堂上身心徹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馳騁,去感受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感受《三國演義》《水滸傳》,感受安徒生、契可夫、托爾斯泰……

篇3

一、語文課外活動設計必須切實有效

語文活動課無疑應該做到內容和形式具體形象。活潑有趣,讓形式喜聞樂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但決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活動形式的趣味性、生動性,忽略切實、有效、扎實的語文學習,且木可熱鬧有余而實效不足。活動課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設計具體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別要考慮什么樣的語文教學內容適宜采用什么樣的活動形式,怎樣的活動過程對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有促進作用。并在活動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扎實掌握學習內容。認真檢查學習效果,使活動課既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每個學生既樂意參加,又都各有收獲。

二、活動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活動課的過程,往往是以學生自己設計安排、學生自我活動為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著重于讓學生在各項具體的實踐和運用中獲取直接的感性知識和生活體驗,著重于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體會、理解知識與生活的真諦。這樣做,學生不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學能力也得到切實的培養和提高。比如“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等活動課,自始至終都以學生的口頭表達為主。幾節課下來,學生的口語能力就會有所提高。許多學生這樣說,語文活動課給自己提供了不少鍛煉的機會,現在自己對學好語文也有信心了。語文活動課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是有其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依據的。心理學表明,學齡兒童的思維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處在學齡中期的初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占主導地位,但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仍然起著重要作用。也就是說,初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經驗型”的,而不是“理論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認識和經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中得來的,即在觀察、制作、表演、參觀、調查、訪問等豐富多彩的感性活動中得來的。

三、重視對課外閱讀活動的指導

對于課外閱讀活動的指導。主要是推薦有益讀物。提示閱讀方法。推薦讀物的范圍,一般是:①結合節選課文的原著。如講《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即推薦施耐庵寫的《水滸》,從中了解北宋末年社會危機四伏和的黑暗背景。②結合課文的內容、體裁推薦讀物。如講,《老楊同志》,即推薦著名語言大師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讓學生了解時期革命根據地在中日民族矛盾中除了占主導地位之外,還存在著嚴重的剝削階級向人民爭奪根據地領導權的斗爭;講《梅嶺三章》,推薦學生借。閱《詩選》,讓學生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其艱苦的環境中與敵人機智斗爭求生存求發展,堅信革命一定勝利的豪邁氣概。③推薦可資比較的讀物。如:講高爾基的《海燕》,即推薦鄭振鐸的《燕子》;講老舍的《小麻雀》,即推薦屠格涅夫的《麻雀》等:這樣,才能使學生通過比較,學到幾位作者寫作同類型文章的不同立意與寫作技巧。教師要把握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作品的主導權,對學生現階段的進步沒有幫助的作品。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啟發他們盡可能避開。閱讀方法的提示。應有計劃、有選擇地進行。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掌握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不同方法。通過這些措施,一是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使他們領悟作家的寫作技巧。并受到作品中真善美的熏陶;二是有效地遏制了學生中一部分只知讀瓊瑤、席慕蓉、古龍、金庸等人的言情武俠小說的現象。

四、寫課外筆記。強化課外閱讀

課外筆記的寫作。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對提高學生其他方面諸如文化藝術素質、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質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課外寫作的指導,主要是指導學生,為校園廣播站寫報導稿,辦黑板報、班級小報、影評、短評等,特別是班級小報,能密切結合本班本校實際,對教學產生巨大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