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華茲華斯范文

時間:2023-03-31 20:59: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威廉華茲華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生態(tài)倫理;華茲華斯;自然;人類中心主義;生態(tài)責任

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困境的頻現(xiàn),生態(tài)思潮日益波瀾壯闊,英國及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威廉·華茲華斯的生態(tài)意識及其對現(xiàn)代生態(tài)學、生態(tài)文學、生態(tài)批評的貢獻被逐漸認識并受到肯定,但遺憾的是對華茲華斯生態(tài)觀的理解與研究卻多流于文學表面,缺乏從生態(tài)倫理學范式的角度對其生態(tài)前瞻性以及維系其詩學理念內在統(tǒng)一和邏輯性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剖析與探究。本文擬從當代生態(tài)倫理學關注的核心問題:自然的價值、人類中心主義和工業(yè)文明、人類的生態(tài)責任等層面切人,從生態(tài)倫理建構的角度探究華茲華斯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以期對今天社會良性生態(tài)倫理建構具有啟示和指導意義。

一、生態(tài)危機呼喚生態(tài)倫理思想建構

人類社會步人二十一世紀,物質文明取得極大發(fā)展,但同時人類對自己唯一的家園——地球卻也負債累累。工業(yè)化進程造成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環(huán)境污染的日趨嚴重,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人類的生存陷入深重的危機之中。面對生態(tài)困境,人們不得不反省“我們究竟從哪里開始走錯了路”。

什么是生態(tài)危機的社會根源?人類的發(fā)展是否一定要以自然的毀滅作為代價?自然與人之間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顯然西方傳統(tǒng)的倫理學給予了人們錯誤的指導,“它從未考慮過人類主體之外的事物的價值。它在強調人與自然、科學與倫理學的分割時,發(fā)展了一種自然界沒有價值的科學和倫理學。在這一框架下,人成為唯一得到道德待遇的物種:他只需依照自己的利益行動,并以自身的利益對待其他事物。這種倫理觀念鼓勵了一種對自然不加約束的行為,是造成人對自然界的掠奪,形成環(huán)境危機的重要根源”。

生態(tài)危機呼喚著一種新的倫理思想的建構。正如歷史學家唐納德·武斯特在其《自然財富》(TheWealthofNature)中所述:“今天,我們正面臨生態(tài)危機,不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作用的結果,而是我們的倫理系統(tǒng)作用的結果。為了盡可能地度過危機,要求我們準確地認識我們對自然的影響;而且要求我們認識那些倫理系統(tǒng)并運用這種認識去變革倫理系統(tǒng)?!?/p>

倘若我們打算繼續(xù)生存下去,那就必須喚醒潛藏在內心深層的自我意識,構建一種新的倫理范式,用道德甚至法律的力量來維護它。顯然,這種新的倫理范式必須基于生態(tài)規(guī)律,吸收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成果,重新解讀人與自然的關系,承認并強調自然的內在價值,革命性地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提出挑戰(zhàn),把道德義務的對象擴展到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倡導一種與大自然協(xié)調相處的生活方式,這種新的倫理范式即生態(tài)倫理學范式。

二、華茲華斯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

華茲華斯一生隱居英國中西部湖區(qū)的自然山水中長達五十幾年.他以樸素清新、自然流暢的文筆熱忱地謳歌大自然.創(chuàng)作了大量歌詠自然的作品,被稱為“大自然的詩人”。而今在生態(tài)危機重重的現(xiàn)實語境下存對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追溯過程中,重讀華茲華斯的作品。發(fā)現(xiàn)這位“大自然的詩人”追求精神生態(tài).肯定自然的價值,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的肆意掠奪.批判工業(yè)文明對自然生態(tài)及精神生態(tài)的摧殘和損害.呼喚人類擔負起生態(tài)責任,其理念折射出當代生態(tài)倫理學思想的奕奕光芒,其生態(tài)倫理智慧顯示出了超越時代的、被后世社會發(fā)展所證實的遠見,對于當今社會建構良性生態(tài)倫理范式不乏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1.自然的價值

歐洲人對自然的理解往往是多種涵義的,就其根本意義來講,自然是為人類發(fā)展提供必要物質資料的場昕,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即征服與服務的關系。另外。于宗教的情懷,在他們眼中自然的樣式也是神的安排.自然之中無不體現(xiàn)著神性。而在華茲華斯眼中.自然既不是超驗的,也不是泛神論的.而是人類生存休戚相關的精神之所。

華茲華斯在詩作中描述了大量的自然美景:《早春命筆中大地網(wǎng)春時的百鳥爭鳴、百花斗艷,威斯敏斯特橋》清晨的寧靜、太陽的華美初照,太陽早已下山中皎潔的月光.《廷騰寺》旁的流泉瀑布、叢林果閌。如果說對自然美景的描述只是生態(tài)學描述,屁然美景誘發(fā)詩人對它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情感:“山中有歡愉.泉中有生趣”’。大自然的美麗使詩人炊欣鼓舞。明月艷陽、山川河流、花木鳥蟲都是歡樂的觸發(fā)剎.即便是在孤獨憂傷時。美麗的自然也予人安慰和喜悅。

美是生態(tài)倫理學的基礎。美不是一個可推論出倫理標準的范疇,但是人類對美的直覺產(chǎn)生了能激起倫理行為的某種關系。倫理學家斯蒂文森認為:生態(tài)學描述和倫理學的規(guī)定之間是能夠通融轉換的.中情感是關鍵的轉換器一。自然美景帶來的強烈的情感為詩人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詩人詩中所述,“生命力散發(fā)出天然智慧,歡愉示真理”。大自然所帶來的快樂情感使詩人認識到了真理自然的偉大價值,它遠遠超越了簡單的工具價值,也不僅只停留在審美的層面。華茲華斯認為自然是“最純真信念的牢固依托.心靈的乳母、導師、家長。全部精神生活的靈魂”。自然界支撐著一切生命。它豐富多彩,生生不息,給人希望,凈化人類的情感和思想。

2人類中心主義批判

當我們考察人類作為生物的自然性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人類與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形式有著共同的特征、相似的進化過程并與它們共有一個生態(tài)環(huán)境。如生態(tài)倫理學者泰勒所說,“人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個要素。因此人類在自然系統(tǒng)中的地位與其他物種的地位是一樣的”。只關注人類一個物種福利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是膚淺片面的,每一個物種擁有同等的天賦價值、平等的道德權利.應當同樣得到道德關懷。重讀華茲華斯的作品,會發(fā)現(xiàn)詩人早已建構了基于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道德準則.深深悲哀于狹隘的人類巾心主義帶來的傷害。

《憲跳泉》集中體現(xiàn)了華茲華斯對人類巾心主義的抨擊。在爵士的瘋狂追趕下,美麗的公鹿走投無路縱身跳下山崖,死在清泉邊。爵士并不同情公鹿的死亡,為了炫耀反而在鹿死的地方修造華屋繼續(xù)作樂。肆意改造自然最后帶來可怕的災難.鹿跳泉一帶變成最荒涼的地方。在詩人看來.鹿的痛苦是一個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問題?!叭绻粋€動物能夠感受苦樂,那么拒絕關心它的苦樂就沒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它們有理由和人類一樣獲得道德權利.也擁有人類應予關心的權益”。詩人呼吁:“我們的歡情豪興里。萬萬不可/羼入任何微賤生靈的不幸”。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華茲華斯批判了認為只有人類關系才涉及道德范疇的“人類中心主義”話語,更預期了20世紀末深層生態(tài)倫理學理論的許多重要思想,尤其是今天的“動物權利”思想。詩人描述公鹿死后自然徹底異化則體現(xiàn)出自然界持續(xù)生存的權利遭受破壞之后其對所受侵犯的挑戰(zhàn).暗示了大自然的權力。從這個意義來講,詩人的道德境界又已超越了動物福利這一層次,他肯定自然的權力與利益,并暗示生命是同時并存、相互依賴的。大自然的穩(wěn)定和生機取決于生命形態(tài)的豐富,而不取決于是否有一種物種能夠輕而易舉地戰(zhàn)勝和統(tǒng)治其他物種。因此,《鹿跳泉》的故事實際上體現(xiàn)了華茲華斯的道德準則: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而這正是當代生態(tài)倫理學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

3.工業(yè)文明批判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期,工商業(yè)的突飛猛進給人類帶來了巨大財富,人類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憑借著新生的科技力量無所顧忌地進行著破壞性和掠奪性的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活動,無情的機械文明使人們喪失了固有的悠閑生活與美好的本能,人類和大自然之間原本和諧共存的關系被破壞,最下層的勞動者生活艱辛。詩人在他的作品中描述《塌毀的茅舍》《西蒙·李》《女游民》的悲慘命運,農(nóng)夫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不得不賣掉自己心愛的《最后一頭羊》。這些作品直接表達著詩人對工業(yè)文明和人類無盡貪欲傷害自然以至傷害人類自己的不滿與悲哀。

同時,華茲華斯也批判工業(yè)文明所帶來的生活導致人的身心疲憊和精神枯萎。華茲華斯這樣描述他自己所處的時代:英格蘭成了“死水污池”,“自然之美和典籍已無人贊賞”,“淳風盡廢,美德淪亡”。“我們在人類的愚昧與罪惡中耽擱已久,被迫觀看那些悲苦的情景,哀傷、失望、惱人的雜思、混淆的是非、衰竭的熱情、最后是盡失希望的本身以及希望的對象——所有這些都折磨著我的內心!”。在他看來,人類是如此冥頑不靈,不能吸取大自然的教益,不敬畏自然。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人類歧視、侵犯大自然及與人類相互依存的自然界的生靈,這是可悲的人類自身的道德精神的墮落。

4.生態(tài)責任呼喚

生態(tài)責任即人類對自然整體的責任,也就是人類應該怎樣對待自然,它是人類基于對生態(tài)規(guī)律及生態(tài)知識的了解與認同而衍發(fā)的。在從對生態(tài)學描述的理解到對倫理學規(guī)定的認同與執(zhí)行的轉換過程中,情感促使心理發(fā)生微妙的變化,使人領會在自然生態(tài)規(guī)律中蘊含著的人類責任。顯然,自然的美好帶來的歡愉情感及工業(yè)文明與人類中心主義傷害自然而帶來的悲哀促使華茲華斯感悟到了人類的責任,詩人以眾多作品抨擊自然與人截然對立的傳統(tǒng)觀念,呼吁人類承擔生態(tài)責任。

在《責任頌》中,華茲華斯強調責任的重要性:責任是“指路的明燈”,“防范或懲罰過錯的荊條”。只有責任“律令威嚴”,能夠“伸張了正氣”“叫世間昧昧眾生終止無謂的爭斗”。詩人請求責任女神賜予人類“自我犧牲的意志”,使人類“謙恭而又明智”,呼吁人類“竭力盡心,將你(自然)侍奉”。華茲華斯呼喚人類承擔責任,保護、回饋自然,在《泉水》中,詩人指出對于大自然千萬不要“做無謂的爭斗”“;在《勸誡》中他又告誡人們:不要從“大自然的書上把這珍貴之頁撕下”,因為“凡現(xiàn)在使你著迷的一切,從你插手的日子起就消失”。為了保護和回饋自然,詩人也呼喚物質生活簡單化,他贊美簡樸的生活,反對過度的物質欲望。在《倫敦,1802年》中,詩人就抨擊簡樸生活、高尚思想和心靈的平和等在當時都消失了,而“侵吞掠奪,貪婪,揮霍無度”成了“崇奉的偶像”。詩人呼吁遵從自然,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增長、物質的需要限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以承載的限度內,追求簡單的物質生活和豐富的精神生活,這正是當代生態(tài)倫理學家們認為人類應盡的生態(tài)責任。

“生態(tài)倫理思想處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目的是使之和諧統(tǒng)一。因此人類最高的生態(tài)責任是守護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回歸自然、融人自然是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最終吁請。華茲華斯在許多作品中贊頌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勾畫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在《兩個懶散的牧童——地牢峽瀑布》中,少年在山巖下的草地上、陽光里,歡快地吹奏著風笛,山中的鹿角草和狗尾草裝點著他們的帽子,林中的鳥兒不停地高歌,千萬只出生不久的小羊都在山坡上。詩人推崇這世間最為安詳?shù)睦硐朊谰埃鹤匀粵]有受到人為的破壞,人類和其他生命共存于這個呈現(xiàn)著美麗、穩(wěn)定與完整的生命共同體。甚至在詩人看來,人類也完全可以如同《序曲》第五卷中溫德爾湖畔的小男孩一般,與大自然神交;或者象住在鴿子泉邊人跡罕至地方的姑娘露西,擺脫塵世紛擾、摒棄社會贊許需要,直至生命停息,“天天和巖石樹木一起,隨地球旋轉運行”。顯然詩人認為:當人真正融入自然之后,人的靈魂就永駐天地之間,無論他的肉體是否存在,人都將永遠與自然朝夕相伴。而這正是人類回歸自然的最高境界,也履行了人類最高的生態(tài)責任。

三、華茲華斯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人類歷史常常不是線性發(fā)展的,必須殷殷回首,以撿拾不該遺落的可貴的人文精神和生存經(jīng)驗,使前行之路少一些誤區(qū)。探究威廉·華茲華斯作品中體現(xiàn)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發(fā)現(xiàn)詩人追求精神生態(tài)、反對人類肆意掠奪自然,呼喚人類對于自然的責任,他以其獨特的人文關懷對自然的價值、人與自然的關系乃至社會發(fā)展與人類的責任作出了全新的解釋,這些解釋驗證了他超越其時代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為當今人類社會良性生態(tài)倫理范式的建構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指導。聆聽他穿越時代的生態(tài)倫理呼喚,折服于其偉大遠見,更體會到人類不可推卸的生態(tài)責任。

篇2

一?;ㄖ?/p>

生來眼中不戀花,四處為花覓新家。

掩被酣睡不愿醒,千里馱水澆奇葩。

二.榆樹情

百年老榆知雨風,寒門清幽親自耕。

篇3

關鍵詞:華茲華斯 詩歌 對比

威廉?華茲華斯是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詩人。他一生中寫出了許許多多的詩歌,他的詩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語言簡潔,樸實生動,但意義深刻。他特別善于描寫大自然和普通的百姓,尤其是他們的孤立無援。因此,他被稱為大自然的詩人。所有這些都是他詩中所共有的特點。然而在不同的詩中他用了不同的方式來實現(xiàn)他的創(chuàng)作目的,其中對比元素的運用是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手段。本文中,作者要找到他詩歌中的對比元素。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在他的《我們是七個》中的對比:

“小姑娘,你們一共是幾個,

你們姊妹弟兄?”

“幾個?一共是七個,”她說,

看著我象有點不懂。

“他們在哪兒?請給我講講。”

“我們是七個,”她回答,

“兩個老遠的跑去了海上,

兩個在康威住家。

“還有我的小姐姐、小弟弟,

兩個都躺在墳園,

我就位在墳園的小屋里,

跟母親,離他們不遠。”

“你既說兩個跑去了海上,

兩個在康威住家,

可還說是七個!――請給我講講,

好姑娘,這怎么說法。”

“我們一共是七個女和男,”

小姑娘馬上就回答,

里頭有兩個躺在墳園

在那棵墳樹底下。”

(1798卞之林澤)

在這首詩里華茲華斯將“我”和與“我”對話的小女孩進行了對比?!拔摇眻猿终J為,如果兩人的孩子已經(jīng)死了,她就只剩下5個兄弟姐妹。但小女孩重復了3次,他們是兄妹7個,雖然其中兩人已經(jīng)死了,但是他們仍與她在一起。她和她死去的兄弟姐妹還離得很近,她可以為他們歌唱,還可以在他們身邊吃晚餐和織圍巾。你怎么可以說他們已經(jīng)死去了呢?他們還活在她的心里。這里,作者的對比讓我們感受到世上最純潔、最美麗的心靈。她甚至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但是,在成人的世界里死亡就是死亡。當然每個^都要死,包括這個窮人的小女孩的。也許她不會比她的姐妹或兄弟活得更長。他們太窮了,他們不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那么,生和死還有什么差別嗎?不,沒有區(qū)別。在這首詩里,我們看到了華茲華斯對窮人的同情。下面。讓我們去感受華茲華斯的另一首詩:《老獵手李西蒙》:

他枯萎、他生病;

高大的身軀變得瘦骨嶙峋。

腳踝腫得又高又厚;

雙腿變得干癟不靈。

他唯一的支柱是他的老伴,

一位上了年紀的女人,

住在平民村頭,瀑布附近,

和他相依為命。

在他們長滿青苔的泥屋旁邊,

離家門不到二十步遠,

有一片小小的土地,

但他們一貧如洗。

當他身強力壯時。

這是片石楠叢生的荒地;

當他無法耕耘時,

這土地對他們有何裨益?

露西伴著丈夫。

干著他力不能及的事情;

因為她還可以自詡,

兩人之間她更硬朗。

無論你想盡什么辦法,

他們不會把活兒稍停,

……

從以上的詩節(jié)中,我們看到了西蒙?李年老和年少時的反差。當他年輕時,他幾乎不懂畜牧和耕作,他很強壯,可以捕獵。但現(xiàn)在,他年紀太大,已經(jīng)不能再捕獵了。在這首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李西蒙和其他人之間的對比,他是他們當中最窮的人;詩中還有西蒙?李和他妻子之間的對比。作為一個丈夫,他比他的妻子還要單薄,他的妻子能做的工作他卻做不了。他代表著社會最低階層的人民大眾。因此,從作者的這些描述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窮困的老年人的極大同情。

在一個夏天我碰見那位老人,

用盡力氣,

想把一棵老樹挖起,

刨出其中腐爛的根。

鴨嘴鋤在手中搖晃;

他的力氣完全耗盡,

那是一棵老樹的根,

他挖一輩子也不行。

我對他說,“李西蒙你太吃力,

給我你手中的工具:”

聽了這話他滿心歡喜,

接受我一片好情意。

我只用勁猛挖一鋤,

盤根錯節(jié)即已分離,

但老人用盡平生力氣。

可憐功夫完全無益。

……

篇4

【關鍵詞】露西組詩 譯文 對比 分析

一、楊德豫與黃杲遠浴痘茲華斯詩選》譯文對比分析

楊德豫 的《華茲華斯詩選》中,楊德豫的版本更尊重作者的原意及更接近目標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選詞和翻譯的語序上。在第一段中 strange passions,楊德豫的版本是奇異的心血來潮,黃杲忻則是莫名的悲痛,字面上而言楊德豫直譯了單詞,黃杲忻根據(jù)全詩,特別是詩最后詩人所表達的悲傷情感,將開頭與結尾呼應。雖然這樣的手法作為寫作來說并無不妥,但是翻譯需要考慮到詩人表達的感情基調,而不是編撰:這種情感并不過分感傷,詩人對露西的愛發(fā)自內心,十分強烈, 寫詩的過程就是詩人袒露心扉,表白愛情的過程。

如果將全詩第一句就讓讀者進入悲傷的基調,似與原作者的情感基調不符。在第二段中,everyday 這一單詞的位置兩個版本不同,楊德豫將“每天”放在原句中形容露西的美麗,黃杲忻把每天譯入了詩主人公去露西的小屋,但是根據(jù)后文的意思,作者并沒有強調每天去露西小屋,但是露西的美主人公是每天都看得到的?!懊刻臁蔽恢玫囊莆?,黃杲忻的版本加入了譯者自己的理解,與作者的原意不同。另外在用詞方面,楊德豫的版本“沐著晚間的月光”比黃杲忻的“憑著夜晚時的月光”在用詞美感方面也略盛一籌,沐更能反映月光的柔和和細膩。楊德豫的版本則避免了這一點,一方面以“墜落”表示月亮下沉,另一方面用“臨近”來表示月亮下降的方向是離露西的屋頂越來越近。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原文的“cried”分別被譯作了“驚呼”(楊德豫)和“失聲叫”(黃杲忻)。

雖然在情緒表達方面,兩者的作用都是一樣的,但是“驚呼”更符合單詞本身的意思,而不是后者想表達的大聲驚叫。在詩的最后一句,兩者的翻譯也有很大的區(qū)別,雖然都是用了 IF的虛擬語氣,但是楊德豫的版本表達的是猜測露西已死去后該怎么辦,黃杲忻的版本則是猜測未來露西要是死去了怎么辦,從語法角度來說,be dead 指的是已死,所以楊德豫黃杲忻的譯本是錯誤的。從整體的翻譯語序上而言,黃杲忻的版本沒有改變原詩的句子順序,楊德豫的譯本則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幾乎每一段都有過微調,顯然是適應了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將英文的語序換成了中文的語序。不管從用詞還是語序上而言,本詩楊德豫德豫的譯本更經(jīng)得起推敲,黃杲忻杲忻的譯本則存在一些明顯的漏洞和生搬硬套。

二、楊德豫與黃杲忻杲浴痘茲華斯抒情詩選》譯文對比分析

詩2中,總體而言楊德豫的譯本和黃杲忻杲忻的譯本各有優(yōu)劣,主要體現(xiàn)在修辭手法,專有名詞的翻譯,押韻及意義的精確度上。專有名詞方面,詩中出現(xiàn)了springs of Dove,根據(jù)楊德豫的注釋4,這個詞來源于英格蘭的一條河流名,黃杲忻杲忻的譯本是將 dove 直譯成“野鴿”,從中文而言,既無法讓人聯(lián)想到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幽靜的地方,也無法讓讀者檢索到野鴿泉到底是什么地方,對于表現(xiàn)露西的居住之地似有不妥,而音譯反爾能讓讀者有機會了解這條河的來源。修辭手法上,楊德豫的譯本使用了兩個像,來表示中文的比喻,黃杲忻杲忻的譯本在第一處比喻中并沒有使用任何詞表示比喻,而是和英文中的句式相同,直接點出露西的喻體“一朵半隱半現(xiàn)的紫羅蘭,開在長青苔的石旁”。黃杲忻杲忻的譯本容易使人造成誤解為段落的主語是紫羅蘭,而非露西,楊德豫的譯本更為到位。在選詞方面,楊德豫的版本適當運用了中文的成語,也給譯本增加了很多想象的空間?!癟hedifference to me!”一句,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英語中的這句話,帶有感嘆,但如果直譯成中文,如黃杲忻杲忻的版本“這對我呀太不一樣”,在這個感傷的時刻,為了烘托當時的氣氛,不應該用如此理智和冷靜的話語,而楊德豫的一個成語“恍如隔世”就既表達出了同樣的意思,又滿足了詩整體的感彩。

黃杲忻杲忻對這首詩的譯本也有可取之處,對于“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譯成了“這姑娘生時沒有誰夸贊”,楊德豫的版本中并沒有表示出這是露西生前的情況。對于原作而言,作者是作了一個對比,開始的露西生前的美麗嬌艷和與自然的和諧融洽,更能凸顯最后一段主人公對露西長眠墓中的惋惜之情。

參考文獻:

[1]楊德豫.華茲華斯詩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黃杲忻.華茲華斯抒情詩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3]張秀清.詠唱自然人生,追求自然人性――從露西組詩看華茲華斯的詩學理念[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4):86-90.

篇5

關鍵詞:杜甫律詩 華茲華斯十四行詩 中西詩歌互譯之比較

一.大詩人杜甫所處時代對作品的影響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少時漫游山東江浙一帶,35歲到長安,后任唐肅宗的左拾遺。759年在四川成都修建草堂,兩年半后四川軍閥混戰(zhàn),杜甫流亡一段時間后又輾轉回到四川成都,后任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768年在湖南湖北一帶流浪。770年病死在湘水上,享年59歲。

杜甫是我國最偉大詩人之一,被后人以“詩圣”相稱。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一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深知百姓生活之苦。因此其詩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記錄了唐代社會的變動,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的詩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和細致入微的表現(xiàn)方法相結合獲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達到了古典詩歌現(xiàn)實主義的高峰?!洞和芬辉妼懽蕴泼C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安史之亂,杜甫被陷長安時。本文取杜甫這一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詩為例簡析其英譯特點與華茲華斯的《西敏斯特橋上賦》做翻譯比較。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英譯文:

Spring View

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

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

――許淵沖譯

二.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所處時代及對作品的影響

威廉?華茲華斯,生于英格蘭北部的坎伯蘭湖區(qū)的科克茅斯。九歲時就讀于埃斯特維特河邊的一個名叫霍克謝爾德的小村莊,在那里度過了一段幸福的童年時光。由于生長地景色優(yōu)美,他從小就培養(yǎng)了對大自然的的熱愛與敬畏。這種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身邊不斷壯大,在青年期時得到了保持。后在1798年與S?T?柯爾律治共同創(chuàng)作《抒情歌謠集》,標志著英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開始進入盛開期,并獲得了非常穩(wěn)固的文學地位。后與柯爾律治、騷塞三人同稱為“湖畔三詩人”。華茲華斯對語言要求簡捷和純粹,反對十八世紀的傳統(tǒng)詩歌形式,對湖泊,江河,草地,森林,天空,云彩等的描寫都細微傳神。文章取其代表作《西敏斯特橋上賦》為例闡述中西互譯的特點。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September 3, 1802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er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r ,valley, rock or hill;

Ne 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 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中譯文:

西敏斯特橋上賦

人間沒有比這更美好的景象,

它是那樣莊嚴,又那樣輝煌,

誰能經(jīng)過它身邊而無動于衷?

這城市此刻披著美麗的晨光,

像穿著睡衣袒露又安詳,

那船舶、樓閣、劇院、教堂,

直伸向田野,又深入高空;

一切在明朗的空中熠熠閃光。

璀璨的朝陽從未這樣美麗地

照耀過大地上的峽谷和山崗;

我從未感到這般沉靜!

河水正在歡快地自由流淌。

親愛的主啊!

萬物似在安睡;

那偉大的心靈也停止了跳蕩!

三.兩首詩歌在文法、句法、行文上的翻譯特點比較

1.中國的文字彈性極大,文法變遷極小,一千年前甚或兩千年前的一首詩,往往能以原文訴諸今日的讀者。這首《春望》在二十一世紀誦之,詞句仍然是句句新鮮。中國古典文學的“文字障”遠不如西方文學的文字那樣嚴重,和英國文學相比之下,中國古詩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中國文字往往可以一字數(shù)用,或加上名詞不標單復數(shù),例如《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一句和“家書抵萬金”一句。動詞不標今昔,如“國破山河在”一句,幾乎一切動詞皆是眼前事,但釋為追憶往事亦無不可。中國文法的彈性和韌性是獨特的。例如這首詩的第二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敝械闹髟~可以省略,在西方詩歌卻是無法省略的,如華茲華斯的《西敏斯特橋上賦》上的第四句“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和第十一句“Ne 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2.中國古詩詞在隱含的人稱不同就決定了讀者與一首詩之間的距離,和他對那首詩的態(tài)度,動詞的時態(tài)也影響到這種距離,比如在《春望》一詩里就可以整理出四種距離來。

甲:第三人稱,過去式+現(xiàn)在式

乙:第一人稱,現(xiàn)在式

丙:第三人稱,現(xiàn)在完成式

?。?第一人稱,現(xiàn)在式

從分析當中不難看出第二句和第四句所說的距離較近。而英文詩華茲華斯的《西斯敏斯特橋上賦》卻是人稱分明,時態(tài)判然,例如,Dear God! 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3.在句法上,英國十四行詩也極富張力,而且句法甚為考究。例如華茲華斯的《西斯敏斯特橋上賦》的第十二行: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我們可以將這一句子排列成若干組合: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glideth

Glideth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edht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glideth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the river glideth

這句譯文中譯為“河水正在歡快地自由流淌”是未嘗不可的,也沒有影響全詩的風格和結構,但因為需要和中古詩做對比我們不妨可以改為唐詩中對等的成分,因此我們在翻譯此句的時候可以變相的譯為“水流自欣欣”(余光中)這種古詩的形式,由這句可出七中排列組合的形式,如:

水自欣欣流

水流自欣欣

流水自欣欣

欣欣自流水

欣欣水自流

自流欣欣水

自流水欣欣

由此可見,中國古典詩同樣也神奇地富有彈性與張力,使律詩不僅講究聲調和對仗,句法比較嚴謹,往往不免交錯或倒裝,而且也會把詞的次序安置到最大限度。

4.兩首詩在英漢、漢英互譯的時候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綜合處理,即把原文中表示不同意義而又連接在一起的幾個字詞歸納成一個總體的意思,在英文中盡量用一兩個詞來來表達,比如“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痹诒揪涞姆g中,許淵沖先生并沒有采用一一對應的形式,而是把他們糅合在一起從意義的角度進行重新的組合。他用“thin”來表示“短”字,從而表示了“愁白了頭發(fā),越愁越去抓撓,越抓撓越稀少,簡直都插不住發(fā)簪了”的含義。

四.結束語

篇6

1、以春風待人,以寒風自待

2、待人要豐,自奉要?。回熞岩?,責人要薄

3、欲成方圓,規(guī)矩必嚴

4、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5、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6、寵是害,嚴是愛

7、寬猛相濟,恩威并重

8、家不嚴招賊,人不嚴招險

9、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左傳〉

10、寬而栗,嚴而溫——淮南子

11、責人要寬,責已要嚴

12、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決不會寬容,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13、寬宥是人性的,而忘卻是神性的——詹姆斯·格蘭

14、愛之深,責之嚴——法國

15、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場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實現(xiàn)的目標,完全可能由寬恕去實現(xiàn)的目標,完全可能由寬恕去實現(xiàn)----西德尼·史密斯

16、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雨果

17、誠摯地寬恕,再把它忘記——英國

18、寬容要么對人有益,要么對人有害——伯克

19、教不嚴,師之隋

20、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魯迅

21、人們應該彼此容忍:每一個人都有弱點,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個人都能被切割搗碎——濟慈

22、正義之神,寬容是我們最完美的所作所為——華茲華斯

23、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24、盡量寬恕別人,而決不要原諒自己——西拉斯

25、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該寬容什么的藝術——威廉·詹姆斯

26、寬容的人最為性急,耐受力強的人最不寬容——貝爾奈

27、刻苦自己,厚待別人

28、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

29、嚴以律已,寬以待人

30、生活過,而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但是誰能說是不需要寬容的呢?——屠格涅夫

31、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處,我們必須允許每一個人保 持其個性——叔本華

32、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33、寬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海爾普斯

34、訓你是愛你,寵你是害你

35、嚴是愛,松是害,不聞不問要變壞

36、寬猛相濟能成事()

篇7

1、寬宥是人性的,而忘卻是神性的。(詹姆斯格蘭)

2、最高貴的復仇之道是寬容?!ㄓ旯?/p>

3、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場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實現(xiàn)的目標,完全可能由寬恕去實現(xiàn)的目標,完全可能由寬恕去實現(xiàn)。

4、寬而栗,嚴而溫?!椿茨献印?/p>

5、惡人膽大,小人氣大,君子量大?!袊V語

6、關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中國諺語

7、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8、刻苦自己,厚待別人。

9、欲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晉書〉

10、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該寬容什么的藝術。(威廉詹姆斯)

11、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法·雨果

12、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13、如果別人已不寬容,就不要去使勁兒乞求寬容,乞求得來的寬容,從來不是真正的寬容。——佚名

14、教不嚴,師之隋。

15、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旯?/p>

16、家不嚴招賊,人不嚴招險。

17、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謩t徐

18、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ㄋ危┥破宓廊恕督^句》

19、以春風待人,以寒風自待。

20、責人要寬,責已要嚴。

21、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雨果

22、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場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實現(xiàn)的目標,完全可能由寬恕去實現(xiàn)。西德尼·史密斯

23、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左傳〉

24、嚴是愛,松是害,不聞不問要變壞。

25、寬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海爾普斯)

26、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27、寬容與刻薄相比,我選擇寬容。因為寬容失去的只是過去,刻薄失去的卻是將來。——佚名

28、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決不會寬容,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29、寬容的人最為性急,耐受力強的人最不寬容。(貝爾奈)

30、訓你是愛你,寵你是害你。

31、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32、寬猛相濟,恩威并重。

33、人們應該彼此容忍:每一個人都有弱點,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個人都能被切割搗碎?!獫?/p>

34、盡量寬恕別人,而決不要原諒自己。(西拉斯)

35、寬容要么對人有益,要么對人有害——伯克

36、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歐文

37、以責人之心責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38、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處,我們必須允許每一個人保持其個性——叔本華

39、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

40、寬猛相濟能成事。

41、欲成方圓,規(guī)矩必嚴。

4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43、待人要豐,自奉要薄;責已要厚,責人要薄。

44、和以處眾,寬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巍ち皱?/p>

45、寵是害,嚴是愛。

46、人們應該彼此容忍:每一個人都有弱點,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個人都能被切割搗碎——濟慈

47、誠摯地寬恕,再把它忘記。(英國)

48、正義之神,寬容是我們最完美的所作所為——華茲華斯

49、嚴以律已,寬以待人。

50、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袊V語

51、多寬恕別人,少寬恕自己。——中國諺語

52、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ǘ砹_斯)斯賓諾莎

篇8

旅行,或者那種漫無目的漂泊過程,其價值在于他們能夠讓我們體驗情感上的巨大轉變?!酌傻隆ね?/p>

這是我看的阿蘭·德波頓的第二本書,初見此書的書名我還以為是一本旅行指南什么的??戳擞嗲镉杲o這本書寫的序言才知道,阿蘭·德波頓這本書實際上是一本以自己的旅行經(jīng)歷為主,以哲學的視角來描述旅行中個人的感受,旅行的心境。

余秋雨在序言中寫道:“旅行是萬眾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調,會使同樣的旅途邁出不一樣的腳步。”翻開此書,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開始還不太明白,當我將這本書看完的時候,我想我有點明白了。阿蘭·德波頓在該書中列舉了大量波德萊爾、帕斯卡爾、華茲華斯等大師的例子,阿蘭·德波頓在書中的每個章節(jié)都為邀請一兩位大師作為自己的導游,寫下自己旅行的感受的同時也在敘述大師們出游的心境。這本書雖然帶有哲學的思考,但是并不是很難懂,看到很多的地方也會有共鳴。

我喜歡旅行,喜歡看美景,去沒有去過的地方,可是到目前我也沒有去過很多的地方。我是一個對一個將要達到的陌生地方在有一點點了解的基礎上有無限的想象,想象著那個地方風景有多么的漂亮,那個地方的是多么的美味,就像于斯曼說的那樣:“想象能使我們平凡的現(xiàn)實生活變得遠比其本身豐富多彩?!笨墒牵斘覀冞_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又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讓我們失望。就像我去年清明節(jié)的時候去鳳凰,都說鳳凰是湘西古鎮(zhèn),可是當我到那的時候只是覺得整個古鎮(zhèn)充斥著濃濃的商業(yè)氣息,沒有想象中的那種古色古香的古鎮(zhèn)氣息。所以我很同意,阿蘭·德波頓在書中寫到的“在任何地方實際經(jīng)歷往往是我們所見到的總是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現(xiàn)實場景中變得平庸和黯淡,因為焦慮將來而不能專注于現(xiàn)在,而且我們對美的欣賞還受制于復雜的物質需要和心里欲求”,不過我覺得我在旅行的途中往往是我的心里欲求得不到滿足。

篇9

[關鍵詞]  西方電影,文學,關系

一、電影與文學的關系

文學是文本思維的領域,電影是視聽思維的陣地,二者看似互不相關,但是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并且一直受到文學作品的影響。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最優(yōu)秀和最有影響的影視劇,大多出自文學改編和作家改編。那么,文學具有哪些優(yōu)勢,使得它成為影視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資源?首先,文學對影視的貢獻之一在于它的故事性。眾所周知,故事性是影視劇的核心。影視劇要用故事的藝術性、情節(jié)的嚴密性,生動鮮明地將故事要素以視聽的敘事方式呈現(xiàn)給觀眾。而文學作品在敘事方面與影視創(chuàng)作有著相通之處。其次,文學對影視創(chuàng)作的貢獻在于它為影視劇提供了人物素材。文學作品以或是虛構、或是真實刻畫現(xiàn)實主義的人物的形式對人物進行塑造,這與影視劇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的訴求一致。影視劇中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通常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過目不忘,久久回味。再有,文學作品的語言對于影視創(chuàng)作也是一個重要的來源。文學的語言由描寫語言、心理語言和對話語言組成,影視創(chuàng)作通過鏡頭和畫面來取代文學作品中的描寫語言,但是生動并富有特色的心理語言和對話語言在影視制作中通常會被保留和利用。由此看來,電影源于文學,文學造就電影,甚至一些影視評論者認為“電影是文學的”。

二、西方文學在影片制作中的體現(xiàn)

西方電影的文學源泉來自于西方文學。西方文學有兩大源頭:古希臘羅馬文學和以《圣經(jīng)》為代表的古猶太文學,兩者對西方文學產(chǎn)生了深刻、全面的影響。

古希臘文學產(chǎn)生于公元前8~5世紀,其主要成就在于詩歌和戲劇。荷馬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古代詩歌的杰出代表,電影《木馬屠城記》就是根據(jù)《伊利亞特》改編的反映古代特洛伊戰(zhàn)爭的經(jīng)典之作。而取材于神話的悲劇則是古希臘羅馬文學的頂峰,索??死账沟谋瘎 抖淼移炙雇酢犯腔使谏献钜鄣囊活w明珠。電影《瑪蓮娜》中,一個西西里島的青春期男孩講述了一段美麗又殘酷的初戀故事。真正優(yōu)秀的電影總有著豐富的意蘊,不盡的解讀空間,《瑪蓮娜》也不例外。在這個有著純凈風景的世外桃源般的小島上,在一群活出了人類各種原罪的小鎮(zhèn)居民中,沉淀著《圣經(jīng)》帶給電影作品的想象力。眾所周知,《圣經(jīng)》作為基督教的經(jīng)典,對世界各民族尤其是歐洲文學藝術產(chǎn)生了無可比擬的深遠影響?!妒ソ?jīng)》的敘述與意象遍布歐洲文學藝術的各個角落,如果沒有《圣經(jīng)》,一部西方文學史要重新編撰。歐美各國幾乎所有重要詩人、作家都與《圣經(jīng)》中的觀念和意象緊密相關。而《瑪蓮娜》的導演托納托雷正是出自意大利這一有著深厚的基督教傳統(tǒng)的國家。因此,若在《圣經(jīng)》的觀照中來審視這部電影,用來自《圣經(jīng)》中的原始意象解讀這部電影的人物與敘述模式,能使這部名片的內涵得到更清晰的闡釋。這一時期的戲劇除悲劇還有喜劇,最優(yōu)秀的是阿里斯朵芬的《阿卡奈人》等。古羅馬文學主要繼承希臘文學而逐漸發(fā)展起來,在戲劇、史詩、小說、神話、散文、文藝理論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

《圣經(jīng)》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組成,合稱《新舊約全書》,與古希臘羅馬文學一道形成了西方文學與文化的兩大源頭。

篇10

一、意識到學習英美文學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有了進一步的理念。因為教育部頒布實施的高校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開展文學課程,不僅讓學生學會閱讀和欣賞一些英文原著,而且要學會分析一些作品,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運用能力和人文素質,讓學生對西方國家的文學作品和文化有一個更深的把握。這表明,英語專業(yè)學生無疑要學好英美文學這門課,但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也需提高對英美文學的認識程度。

作為高校必開課程之一的大學英語,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最基本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上,而是應該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站在英語語言學習的角度去理解,讓他們對與英美文學作品有關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線索、風俗習慣、生活狀況及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有一個更深的了解,也就是所謂的人文素質的提高。

在人類文化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其延續(xù)和傳遞離不開人文。它向人們指引了一條分辨善惡美丑的道路,也擔負著提升對美的反思、繼承和批判,開拓自己獨有的思維能力,啟發(fā)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從加強英語語言運用的角度和提高大學生人文方面的素質來說,學習英美文學是極其必要的和重要的。

二、更好地學習英美文學的幾種途徑

1.注重課堂之外的閱讀,多方面了解文學作品

教材是很好的教學內容,摘選了一些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供學生閱讀。像大家都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莎士比亞、威廉姆·華茲華斯、拜倫等的作品。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向學生介紹一些課外讀物對教學進行補充,從而讓學生全面的、多方位的了解不同時期的英美文學作品,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閱讀著名作品的興趣。提倡多讀原著,盡量少讀縮寫過的或用漢語譯出來的版本。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閱讀中感受到文學作品本身的味道、純英文思維的敘述方式。在讀的過程里還要注重對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先后順序上進行安排。先讀一些距離現(xiàn)在不是很遠的、表達方式對于我們比較容易接受的、且讀起來朗朗上口的作品。因為這樣學生比較容易入門,既打開了學生的眼界,又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讓學生從更多的文學作品中去體會其背后的社會意義。

2.注重欣賞純英文的原版影片

很多經(jīng)典的、深受大眾喜愛的英美文學作品都被拍成了電影。通過讓學生觀看影片這種教學方式,使他們能夠更加直接地欣賞這些作品。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將書上的內容賦予了生命力。標準的且很生活性的語言更好地向我們展示了其使用的背景和條件,使學生徹底的融入劇情,不受漢語的困擾,用英語進行思維,刺激其學習的欲望,為文學教學增添了顏色。此外,還可以與學生探討這些作品,讓學生從中學習其基本的語言知識,也可以試著用英語進行評論。由此可以更好地掌握英美國家的文化知識、提高其獨立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