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范文

時間:2023-03-24 05:08: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注釋

①破山寺:即興福寺,始建于南齊,在今江蘇省常熟虞山北麓。禪院,即寺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②禪房,僧侶們的住所。③萬籟:指一切聲響。籟,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④鐘磬:寺院中誦經、齋供時的信號。發動用鐘,止歇用磬。

常建是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詩人,他一生潦倒,仕途很不得意,僅仕為盱眙縣尉。大約在安史之亂以后,失去官職,于是寄情琴酒,隱居作詩。《題破山寺后禪院》大約是常建任盱眙縣尉時,游常熟虞山興福寺后禪院時所作。興福寺始建于南朝齊時,初建大殿,見一石隆起,左看似“興”,右看似“福”,故取名興福寺。唐代傳說有黑白二龍交斗,沖破溪澗,而寺就在澗邊,因此又稱破山寺。

詩中著力描寫后禪院的冷落、沉寂、幽靜,從中也透露出作者寄情山水,以擺脫塵世紛擾,排遣內心苦悶的出世之情。詩題是“題破山寺后禪院”,而全詩直接描繪禪院的文字并不多,僅有“古寺”、“禪房”、“鐘磬”寥寥數字而已。作者從描寫環境入手,著重這里的山光水態,以呈現別樣的風景。歷代評論家對此詩都非常贊賞,因為它具有清秀、古淡樸素的特點。

篇2

2、“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鑾翔。”劉禹錫?《相和歌辭·采菱行》

3、“陽光滿前戶,雪水半中庭。”白居易《早春即事》

4、“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愛”白居易《自在》

5、“嘆息西窗過隙駒,微陽初至日光舒。”黃庭堅《窗日》

6、“沐日光華還浴月,我欲乘桴。”納蘭性德《浪淘沙?望海》

篇3

關鍵詞:唐詩;印象派;音色;觸鍵;和聲;踏板;層次;色彩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7)03-0062-03

鋼琴曲《唐人詩意兩首》是中國作曲家徐振民先生應美國著名鋼琴家、依斯曼音樂學院教授Barry Snyder之約于1998年創作的,1999年3月在該院的Kilbourn音樂廳首演。

《唐人詩意兩首》,語言清新、意韻悠遠,榮獲2002年中國音樂“金鐘獎”銀獎,而后該曲又被定為第三屆中國國際鋼琴比賽指定曲目。

《唐人詩意兩首》所選的兩首詩作在傳世的50000余首唐詩中屬于最具代表性的上品。第一首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第二首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樂曲的內涵完全源自作者對詩作的理解和領悟。常建是以寫風景詩為主的唐代詩人之一,這首古詩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詩人描繪了一幅恬靜的、極其幽美的山水畫。作曲家用音樂刻畫了黎明時分的江南古剎。山光潭影、鳥語花香,一個清凈而有生趣的境界,最后音樂在隱隱約約的鐘磐聲中慢慢地消失。

一、曲式分析

此曲為一個帶尾聲的單三部曲式,以五聲調式寫成。#F大調的#g商調式。圖式:A+B+A1+尾聲

A樂段(1-11小節),平行樂段,由兩個樂句組成,第樂句1-6小節,開始是#F大調(#g商),在第3小節時轉調(F大調的a角)。第二樂句7-11小節,其間進行頻繁的離調。

B樂段(12-31小節),也是平行樂段,有兩個樂句。第一句12-17小節,開始為D大調,在第15小節處轉為F大調。第18-20小節是一個連接句,調性轉為c小調。第二樂句從第21-31小節,開始3小節(21-23)為降b小調,從第24小節開始頻繁的遠關系調對置,每一個小節都進行了轉調,樂句結束在A大調上。

A1樂段(32-44小節),是一個平行樂段,兩個樂句。第一樂句32-39小節,采用了A樂段的動機,是A樂段的再現。從c大調開始,中間進行了頻繁的離調。第二樂句從第40-44小節,屬于一個過渡句,在40小節處轉為#F大調。

尾聲(45-50小節),#F大調#g商調式。

在作曲的手法上,作者受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影響頗深,把注意力集中在陽光幻異的變化、物體豐富的外形、閃爍發光的氛圍、難于捉摸的色彩上,通過這些技法來理解客觀世界并富有詩意地將它再現。中國著名鋼琴教育家趙曉生說:“在德彪西的標題音樂中,他并不對事物作直接描繪,而是憑著敏銳的靈性,細致地以新的和聲語言與音響組合,飄蕩出聲音與香味,散發出光芒與陰影,變換出暖調與冷色,創造出―個多彩的和聲世界,一個絢爛的音響世界,一個嶄新的意象世界。作者頻繁地采用了遠關系的調對置手法(即在―個旋律里進行兩到三個的轉調),來達到其音響上的變化、色彩的明暗和層次中的音色變化,通過光與色的表現喚起旁人同樣的感受。

二、演奏詮釋

作品通過音色、觸鍵、和聲、踏板的變化來表現。不論力度大小,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發出敲擊性的聲音。純凈、柔和、透明、朦朧,盡可能把聲音延長,從而造成更加豐富的共鳴,所有“p”或“pp”都不能彈成一個樣子。相反,在“p”或者“pp”的范圍內,都要根據音樂的需要,做出更加豐富的層次與音色的變化和對比。對于音色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感覺,要細心去體會不同層次的不同形象、作用、地位,從而決定不同的音色和色彩。要以輕而薄、纖細而柔軟的觸鍵為主,下鍵的速度要根據所需的音色而定;觸鍵的部位也要根據不同的音色需要而改變;要盡量彈出中等厚度的歌唱性音質,并在時值與音質兩方面都極其均勻;觸鍵的方向要多用勾、摸、抓等接近水平的方式,避免發出敲擊性的聲音;一般來說,不要把鍵彈到底。不僅要在音量上把旋律層與和聲層分開。更重要的是在音色上分開;要以良好的歌唱音色彈奏出柔和優美并且松弛的旋律,以飄而不虛、弱而集中的聲音來彈奏和聲;在同時彈奏兩層和弦時,較高的一個和弦應略突出,另―個較低的和弦應該奏得稍弱些。在踏板的應用上應該多樣化,比如根據低音、和聲、節奏換踏板,或者輕輕地、淺淺地踩延音踏板;弱音踏板在樂曲中的運用也非常頻繁,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弱奏處全部用弱音踏板,應當把它作為一種改變音色的手段來運用。

樂曲開始要求的演奏速度是(Lento)慢板。主要主題(右手的和弦進行)的表現應當給人一種清新、飄渺的感覺。作者的要求是pp,使用(una corda)弱音踏板,而主題的主要動機是此曲的根源動機。演奏時觸鍵要非常小心,手掌要繃緊,下鍵的時候要帶方向,盡量做到水平觸鍵,這樣發出的聲音才會弱而不虛。左手的六連音非常難,因為旋律的力度要求是pp,那么左手的伴奏就要求做到PPP,又因為左手的音區相對要低一些,就更難做到又弱又清楚了。演奏時應使用非連奏的彈法,左手應該盡量繃緊,手指觸鍵時要有一個彈的動作,帶一點方向。

在第3小節作者的要求仍然是pp,但是要求(tre corda)放掉弱音踏板,意圖是改變一種聲音的色彩。在鋼琴演奏中,并不是演奏所有的pp或PPP都可以使用弱音踏板的,相反,很多時候是需要用手來控制的。希臘著名的女鋼琴家巴考爾說:“我發現用手的重量改變音色或取得所要求的最弱音,其效果遠勝于使用弱音踏板。”第7小節主題第二次出現,與主題第一次出現相比較,調性色彩明顯要暗一些;力度要求是p,比第一次要強一些、快一些。這些變化是非常細小的,要求演奏者在p-pp之間做出微妙的變化。

篇4

一天三時的畫,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美麗。

早晨。

“一日之計在于晨。”多少人在古詩中贊美了晨這幅畫,正如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所描繪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幾聲雞鳴打破了漫長而又孤獨的夜,晨的來到為這一天平添了幾分精彩。

走,讓我帶你們去公園里看看!穿過林蔭小道,幾絲微風輕柔的撫在臉上,真是好不愜意。瞧!那幾位舞劍的老爺爺,那幾個鶴發童顏的老奶奶,彼此發出了爽朗的笑聲,夜已不復存在,這些快樂的笑聲讓這個清晨又快活了起來…。.

中午。

酷熱炎炎的中午,街道間不見一人,太陽好像要把整個大地烤焦了一般。可是,在這樣的畫中,卻也別有一番滋味。

來,到體育館瞧瞧,每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人,正揮汗如雨。當回家時,再美美的沖個涼水澡,那是多么的愜意。

傍晚。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每當看到夕陽西下,我不禁發出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啊!夕陽的美麗,真是讓人無法忘卻,霞光灑滿了半邊天,一輪血紅的太陽即將落山。

有時候,我也會想,我到老了以后,也會像這夕陽一樣嗎?

……。

篇5

古詩教學伊始,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精心引發學生興趣。

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兩人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這個故事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又如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設懸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詩中直接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是誰呢?這首詩叫什么呢?是怎么寫的呢?再如教學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可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千古佳唱著手,激疑設趣,從而引導學生欣然誦詩。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課中“持趣”

古詩距離現在畢竟時代久遠,兼以“文約而意豐”,課堂教學時間一長,多數初中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不由得會淡化,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進入暫時抑制狀態。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此時,教師如果注意學生心理、態度和情感的變化,采取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持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獲。

如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當學生了解全詩大意后,筆者設計道: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錢塘湖春行》的內容拍攝西湖風景你決定選擇哪些鏡頭?(如果指導細一點,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樣的人,等等。”)待學生各抒己見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樂的西湖風景錄像供學生借鑒。再如教學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當學生弄清頷聯和頸聯的禪意后,他們學詩熱情有所回落,這時可設置配音樂這一環節,以延續學生的興趣。

課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師只要能夠合理運用,就能使學生的學詩興趣保持下去,從而以飽滿的情緒投入新的學習。

三、課末“增趣”

篇6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

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 )

4.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空隔萬重山。(李頻《春日思歸》)( )

5.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己亥雜詩》)( )

6.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滿江紅》)( )

7.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賀《李憑箜篌引》)( )

8.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

9. 苦恨年年壓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 )

10.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

11.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李白《長干行》)( )

12.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

13.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

14.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

15. 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杜甫《歷歷》)( )

16.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杜甫《丹青引》)( )

17.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杜甫《丹青引》)( )

18.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杜甫《貧交行》)( )

19.毫發無遺恨,波瀾獨老成。(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

20.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王勃《滕王閣詩》)( )

21.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 )

22.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赤壁》)( )

23.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劉長卿《送方外上人》)( )

24.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

25.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

26.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

27.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 )

28.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 )

29. 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輪。(崔顥《江畔老人愁》)( )

30.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

31.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李煜《望江南》)( )

32.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

33.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

篇7

一、導語激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善于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未成曲調先有情”,調動學生的情緒,把學生的思想集中到課堂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對樂府《木蘭詩》的賞析,我首先播出花木蘭替父從軍中具有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的片段,并配以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在戰火紛飛的北朝時代,官府抽丁不斷,一位巾幗女英雄,在沒有長兄的情況下,女扮男妝,毅然替父從軍,并因勞苦功高,受到天子嘉獎。然后揭題,學生入情入境。由此,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孩子們的心中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又如講授《出師表》一文時,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先播放了一遍《三國演義》的主題曲,然后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他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才智卓越,為蜀國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歷史上的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文章也寫得很感人。下面就讓我們透過字里行間,來深入認識一下諸葛亮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此導入,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高漲。

二、體驗誘趣

每個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態。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創設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首先,教師要變換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當作一名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肯定。其次,要因材施教。教師要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的層次需求:對成績好的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對成績中等的學生,要抓基礎求突破;對成績稍差的學生,要重參與掘優點。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令教師滿意,都要給學生一句勉勵的話,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表現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傾向,自我表現愿望的滿足,有助于增強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給予鼓勵和表揚。一般地講,恰當的表揚鼓勵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不僅對被表揚和鼓勵的人如此,對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隨著自信心的增強,學生的自我表現愿望得到滿足,學習興趣也會愈加濃厚。作為教師,應當珍惜每一位學生心靈深處的渴望,積極給他們創造機會,不斷鼓勵他們,不斷讓他們取得“我能行”、“我最棒”的成功體驗。“很好,再試一試”,懇切的激勵能讓失敗孕育成功;“差遠啦,別驕傲”,這種一味的警戒和責難會使成功的喜悅化為烏有,甚至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在適當的表揚和鼓勵中,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就會產生想學、愿學、會學的興趣。當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自信時,就會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被困難和挫折壓倒。學習的興趣濃厚,學習的效果自然就好了。

三、啟思引趣

篇8

講解古詩不能像講解古文那樣逐字逐句分析,而要抓住關鍵,用心咀嚼,以點帶面,總體把握詩歌的內容及情感。

1.抓住詩眼巧引導

詩眼,也就是詩歌中集中流露和具體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詞或語句,是理解詩歌的關鍵所在。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關鍵,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抓詩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易難)時,可請一名學生朗讀,讀后請大家評一評:“大家覺得他讀得怎樣呢?好在哪里?”若學生答好在讀出了感情,老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問:“你覺得他讀出了哪種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個詞概括呢?”明確是“別”字后,教師就可用“別”字來繼續引導:“作者通過哪些‘別時景’來表現‘別時人’之‘別時情’?讓我們一起來細品。”

2.抓住妙語悟詩情

詩歌中的妙語包括詩句中精美的詞語、富有表現力的字以及詩中的名句。有些詩歌沒有詩眼,此時就應抓住詩中的妙語,對這些妙語仔細品味,一樣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詩的情感。如杜甫《春望》中的“花濺淚”“鳥驚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悅鳥性”“空人心”,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子規啼”“愁心”等。這些詞語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意蘊,教學中可啟發學生深入體會。

二、旁征博引,巧妙開拓

就詩論詩,往往還不夠。這時就需要旁征博引,推及其他。

1.聯類比照,以詩教詩

聯類比照就是把相同類的作品放在一起,用彼輔助此來講,達到以詩教詩的目的。如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就可以把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聯系起來講。三首詩的基調都是思念傷別,但因人不同,所表達出來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個“意”把千言萬語都包容在內,用一個“同”寓意一切盡在不言中,深切地表達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詩人用想象的筆調浪漫地表達出了思友之情;岑參是把送別的情融在寫邊地之景中。這樣講,不僅使學生對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理解更透徹,而且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2.滲透生活,定向延伸

古代詩歌中有不少名句內涵豐富,含義深邃,是作者彼時彼地對實際生活感悟的概括,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和啟迪性。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抓住與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定向延伸,將現實生活的信息注入名句中,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去探究這些句子,從而靈活掌握和運用這些名句,達到古為今用、拓寬視野的目的。

篇9

一、引趣

古詩教學開始,大家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唱歌曲、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調動起來。

如在教李白的《贈汪倫》這首古詩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紳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紳士,此亦人生快事也!”于是,兩人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這個故事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又如教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時,就可采用設懸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詩中直接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是誰呢?這首詩叫什么呢?是怎么寫的呢?再如教學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可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千古佳句,唱著入手,設疑置趣,從而引導學生欣然誦詩。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持趣

古詩距離現在畢竟時代久遠,兼以“文簡而意豐”,課堂教學時間一長,多數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不由得會淡化,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進入暫時休眠狀態。葉圣陶曾說過:“講授詩歌,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此時,我們如果注意學生心理、態度和情感的變化,采用打開電腦、欣賞圖片、音樂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陶冶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在教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時,當學生了解全詩大意后,假如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錢塘湖春行》的內容拍攝西湖風景你決定選擇哪些鏡頭?(如果指導細一點,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樣的人,等等。”)待學生各抒己見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樂畫面的西湖風景供學生借鑒。再如教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這首詩時,當學生弄清頷聯和頸聯的禪意后,他們學詩熱情有所回落,這時可繼續用電腦播放音樂畫面這一環節,以延續學生的興趣。

課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我們要合理運用在詩中,就能使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保持下去,從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學習中去。

三、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學生畢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維尚不成熟,重感性輕理性的特點比較明顯。學習古詩,我們不妨抓住這一特點,運用類似于游戲性質的活動,在課堂教學行將結束之際,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寫人類的)、編故事(多用于敘事類的)、打擂臺(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詞(多用于繪景類的)、還可以讓學生用唱歌的方法唱出來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學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學習,并求得向課外延伸的最佳教學效果。

如教孟郊的《游子吟》這首詩時,在距離下課十來分鐘時,可征得學生同意,引導全體學生根據詩的內容恰當地布置場景,并邀請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別扮演母親與游子,像演小品一樣演《游子吟》。這樣一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加深了對該詩的理解,還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又如教王維的《渭城曲》這首詩時,就可引導學生做“考官”,采用兩種方法讓其他學生“考試”,一種是拼字法,一種是嵌字法,學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漲起來。再如教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首詩時,根據它抒情性較強的特點,可引導學生改編原詩,使之成為抒情性較強的記敘文來理解。

篇10

一、課始“引趣”

古詩教學伊始,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精心引發學生興趣。

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兩人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這個故事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又如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設懸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詩中直接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是誰呢?這首詩叫什么呢?是怎么寫的呢?再如教學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可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千古佳唱著手,激疑設趣,從而引導學生欣然誦詩。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課中“持趣”

古詩距離現在畢竟時代久遠,兼以“文約而意豐”,課堂教學時間一長,多數初中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不由得會淡化,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進入暫時抑制狀態。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此時,教師如果注意學生心理、態度和情感的變化,采取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持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獲。

如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當學生了解全詩大意后,筆者設計道: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錢塘湖春行》的內容拍攝西湖風景你決定選擇哪些鏡頭?(如果指導細一點,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樣的人,等等。”)待學生各抒己見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樂的西湖風景錄像供學生借鑒。再如教學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當學生弄清頷聯和頸聯的禪意后,他們學詩熱情有所回落,這時可設置配音樂這一環節,以延續學生的興趣。

課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師只要能夠合理運用,就能使學生的學詩興趣保持下去,從而以飽滿的情緒投入新的學習。

三、課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初中生畢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維尚不成熟,重感性輕理性特點明顯。學習古詩,教師不妨抓住這一特點,運用類似于游戲性質的活動,在課堂教學行將結束之際,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寫人類的)、編故事(多用于敘事類的)、打擂臺(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詞(多用于繪景類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學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學習,并求得向課外延伸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孟郊的《游子吟》,在距離下課十來分鐘時,可征得學生同意,引導全體學生根據詩的內容恰當地布置場景,并邀請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別扮演母親與游子,像演小品一樣演《游子吟》。這樣一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加深了對該詩的理解,還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又如教學王維的《渭城曲》,就可引導學生做“考官”,采用兩種方法讓其他學生“考試”,一種是拼字法,一種是嵌字法,學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漲起來。再如教學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根據它抒情性較強的特點,可引導學生改編原詩,使之成為抒情性較強的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