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向左深圳向右范文

時間:2023-03-15 12:4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天堂向左深圳向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按題材劃分,當代題材劇集依然占據絕大部分,為40部、1294集,分別占公示總數的60.61%和59.17%,較上月略有下降。其中,當代軍旅題材2部55集,當代都市題材27部873集,當代農村題材3部86集,當代青少題材1部50集,當代涉案題材5部154集,當代其他題材2部76集。

近代題材略有上升,為20部、698集,分別占公示總數的30.3%和31.92%,較上月分別上升了7.33%和9.07%。其中,近代青少題材2部55集,近代傳奇題材6部220集,近代革命題材9部309集,近代其它題材3部114集。

此外,3月份立項表中,古代題材立項5部,165集,分別占公示總數的7.58%和7.54%。現代題材1部、30集,分別占公示總數的1.52%和1.37%。

本月批準立項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1部、50集 ,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3部、108集 。

本月申報的劇目中,因內容或手續不全問題暫不予公示的劇目共39部、1210集。較上月的20部上升近一倍。

3月份立項的電視劇制作項目中,值得關注的有:

天堂向左深圳向右》搬上熒屏

3月立項表中,電視劇《相愛十年》由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深廣傳媒有限公司立項。該劇改編自慕容雪村網絡小說《天堂向左,深圳向右》,由劉惠寧執導,鄧超、董潔、王大治、高虎等主演,目前已進入拍攝階段。

據悉,該劇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聯合攝制。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大學同窗肖然、劉元、陳啟明畢業后先后來到改革開放前沿深圳創業,出身農村的肖然和劉元共同喜歡上女同學韓靈。肖然發誓要讓韓靈過上富足的生活,他在商場上幾經沉浮,最后發展成擁有兩家上市公司的企業老板。可當他事業走上巔峰的時候,情感卻走向了困境。劉元一開始處處與肖然為敵,可他發現這并不能讓自己快樂,于是決定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學會了珍惜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陳啟明因不堪忍受生活的重壓“嫁給”了藍園村村長的女兒,這段沒有愛情的婚姻沒有使他得到幸福,但兒子的失而復得、妻子的善良大度讓他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最終回歸家庭。

《我的極品婆婆》即將開拍

3月立項表中,《我的極品婆婆》作為網絡文學改編作品由北京華影盛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立項,預計5月開機,該劇由編劇王連葵、導演龐好聯手打造。

《我的極品婆婆》講述了展顏與沉穩體貼的年輕醫生喬軒新婚燕爾,卻遇“極品婆婆”。兒子的結婚,讓把喬軒視為精神支柱的“婆婆”梁芷柔,一時間變成了失寵的母親。作為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星,在外人面前,她和展顏是一對親如母女的婆媳,關起門來卻從未停止過較量。但經過幾起幾落的“風浪”洗禮,展顏不知不覺融入這個“問題”家庭,愛上了這個極品婆婆。

作為盛大集團旗下公司,此前,華影盛視在“同版權全制造”即“盛大文學—影視—音樂—其他衍生產品”模式下,推出了網絡小說改編作品《刑名師爺》,并推出了游戲衍生品“刑名殺”。針對《極品婆婆》,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趙雨潤表示,將主要以植入廣告作為全產業鏈的突破點。

涉案劇《驚情48小時》

篇2

“淘金”是深圳人永遠的主題。在這個號稱最像美國的中國城市里,大多數人沒有戶口、買不起房、頻繁加班、面對著陌生的面孔和糟糕的治安。一本暢銷書的名字《天堂向左,深圳向右》顯然已經表明,深圳在獲得“夢想之城”名聲的同時,也成了“欲望的城市”、“暫居的城市”、“別人的城市”。這對立志要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深圳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這里最像美國?

現在工作和生活在深圳的1200萬人口中,95%以上是特區設立后進入的新移民。如今的“深圳人”包括了全國31個省、市和自治區的新移民,成為北京之后第二個聚齊了全國56個民族的城市。

美國史學家H?S?康馬杰在研究美國移民時談到:“他們野心勃勃,甚至最不著邊際的計劃他們也認為能夠實現。他們終于得到這樣一個信念:沒有什么事情是辦不到的。”這同樣是深圳人特別是早期深圳創業者的精神寫照,也是很多人投奔深圳的原因。

創業者的“孺子牛”精神,確實反映了這個時期深圳市民的開拓意識,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體力上的,當時的工程兵和早期到深圳的干部,克服了物質生活上的匱乏,在5年之內就讓一座城市初具雛形;另一方面是思想上的,來到深圳的居民受到市場經濟的洗禮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沖擊,釋放了長期被計劃經濟體制壓抑的個人積極性。

自然,這種全民自覺的犧牲和奉獻,與后來淘金者的出發點是完全不同的。但兩者的表現卻有異曲同工之處:勇于探索,敢為天下先;善于學習,海納百川;平等,包容,少成見。從這個意義上講,深圳的移民文化更新了中國傳統的移民文化,并賦予其現代性的內容。中國歷史上的移民,或是因為政治原因被流放,或是軍事上的戍邊和墾荒,或是因為災害而流離失所,包括60、70年代的上山下鄉,皆是非自愿的。雖然深圳的第一代移民多是懷著戍邊的豪邁情懷來的政策移民,但1990年代以后,移民則多是沖著自我奮斗的淘金夢來的,他們自覺將經濟和個人價值實現的動機融入自己的遷移動機中去。

這樣一種全新的移民文化,給深圳帶來了狂飆突進式的跳躍式發展,特別是深圳的高技術產業,因為有了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而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條件并不是很理想的情況下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發展。

但是,移民文化帶給深圳的并不只是正面的東西,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許多深圳人,無法掩飾其心中的浮躁。在現實生活中,某些機關部門和企業都不同程度地熱衷于一些“短、平、快”的操作,重于目標而輕于過程。又如,深圳在實踐方面常有創新之舉,應該是出理論的地方,但深圳學術氣氛卻不濃。深圳缺少大師,因為大師需要甘于寂寞地修煉,需要天長日久的積累。由此可見,浮躁之氣歸根結底是文化積淀較淺。浮躁派生的冒險精神,走到一定極端就是鋌而走險,這對深圳社會穩定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比如暴力抗法問題,已使多名執法人員或死或傷,迫使公安局副局長向社會發出了“果斷開槍”的信號;比如某城中村的社會治安整治,需要在一個晚上出動上千名干警,在警犬的配合下進村清剿才能完成;而拆除違法建筑,已到了必須采用爆炸手段才能解決的地步。

同時,移民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缺少共同的歷史,難以建立穩固的信任關系,加之建市時間短,原有的城市文化資源有限,顯然不可能使外來者得到更豐富的滋養。在此情況下,深圳人產生了普遍的歸屬感缺失。

歸屬感從何而來?

缺乏歸屬感固然是移民文化與生俱來的特征,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其間的距離,政府尚有可為:通過政策導向促進社會資本的積累,讓人們不但留下來,也由衷地對這里產生認同。美國就是一個最成功的例子。深圳市政府當然也想了很多辦法,無奈見效不大。

有調查顯示,深圳暫住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口為70%,占深圳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考慮他們微薄的工資和近乎無權的狀況,他們沒有歸屬感并不令人意外。事實上,這個城市似乎也不歡迎他們,深圳市目前的人口政策是減少人口總量,優化人口結構,把這些“低素質”的人“趕”出去,同時延攬那些具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或者是具有較強納稅能力的企業老板。但是,一個城市顯然不可能只有白領,就是在最講高科技的地方,也有大量需要普通勞動者的崗位。深圳目前突出的治安、交通等一系列問題,不能僅僅簡單地歸咎于外來勞工。

深圳的另外一類人是受過高等教育或有一技之長的白領,他們是這個城市聲稱在竭力延攬的人。但不幸的是,這部分人在享受著較高收入的同時,一樣沒有歸屬感。“交通、醫療、保險、治安、消費、工作壓力、供樓壓力等等都讓我對深圳沒有歸屬感。雖然我已在這城市呆了10來年,還有了房子,但依然覺得沒有被這城市接納。不小心有個感冒發燒,一上醫院就是幾百塊才能出來。公司辦了社保,但對我們這些沒有深戶的人只能住院才能報銷90%。一般門診費用不報銷。有戶口的醫療卡只花10來塊,我們卻要10倍以上,心里真是不平衡!”這個網友的發言反映出相當一部分深圳白領的真實心態。

平心而論,深圳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來營造“家”的感覺。比如,為解決外來人口看病問題推出的“布吉模式”,每人每月6.6元,由用人單位繳交,雖然就幾元錢,卻能既保門診又保住院;給一些產值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深圳戶口指標,由他們出面為員工申請戶口。但就是前者這樣一個保障水平不高的制度安排,卻反反復復了20年才得到推廣。后者則因為入了戶之后企業要足額為員工繳納各種保險的緣故,應者寥寥。

最近,深圳鹽田區政府開始在轄區里推廣居住證制度,讓外來人口享受一些市民待遇。這顯然比純粹的“暫住”要好很多,但正如一些論者指出的:當手持居住證與戶籍人口享有同等的身份、權利待遇時,當手持居住證與戶籍人口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務時,當新的居住證制度覆蓋包括戶籍人口在內的全部常住人口時,才是真正的居住,至少可以從權利、人格上接近所謂“詩意地棲居”。

值得期待的公民社會

在深圳,活躍著一個以房屋所有權為基礎和平臺、積極維權和參與公共事務的人群:景洲大廈業委會主任鄒家健競選市人大代表;碧嶺華庭業主江山為討要選舉權多次將街道辦告上法庭;南天一花園業主在70歲的范國振老先生的帶領下,打了15場維權官司追討被卷走的物業維修基金……這樣一群人的存在,一方面說明了深圳人權利意識的高漲。

“我們都不是老農民了,不會對那些不合理的事逆來順受。我估計,我們最少還要打三場官司才能最終勝訴。但無論如何,我們是不會放棄的。”這是范老先生的“權利宣言”;但另一方面,他們屢戰屢敗、甚至被打被砍的事實也說明了,深圳的維權空間很有限,距離公民社會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