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離別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5 11:38: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友人離別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友人離別的詩句

篇1

抗訴機關咸陽市人民檢察院。

原審被告人楊有康,又名楊釗,男,31歲,1971年8月18日出生于陜西省興平市,漢族,初中文化,農民,住興平市豐儀鄉新莊村四組,1999年11月14日因涉嫌犯故意殺人罪被刑事拘留,2000年元月19日被依法逮捕,現羈押于興平市看守所。

楊有康有父楊振武,73歲,農民。母楊會珍,68歲,農民。女楊歡歡,6歲。

被害人邱美鴿,女 ,死年28歲,系被害人楊有康之妻。1999年11月9日晚被害身亡。

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咸陽市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楊永康犯故意殺人罪一案,曾于二OO一年一月八日作出(2001)咸刑一初字第9號刑事判決,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楊有康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楊有康不服,提出上訴。經陜西高院審理后認為,原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提出:1、被告人楊有康故意殺人的原因不清。2、對被告人楊有康有無作案時間應徹底查清。3、對被告人楊有康作案時衣著情況予以查清。4、被告人之女楊歡歡的證言,因楊歡歡當時年僅3歲2 個月,系無行為能力人,其證言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等4個問題,于二OO一年五月二十日裁定撤銷原判,發還重審。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另行組成合議庭,經公開開庭審理,于二OO二年二月七日作出(2001)咸刑一初字第52號刑事判決,宣告楊有康無罪。咸陽市人民檢察院不服,向陜西高院提出抗訴,陜西高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

二、案件判處情況和檢察機關抗訴理由

(一)案件判處情況

原審判決認定,1999年11月9日中午,被害人邱美鴿騎三輪車帶其女兒楊歡歡(3歲)回豐儀鄉東溫坊村娘家。當晚7時40分許,邱的女兒楊歡歡一人哭著回到楊家。次日早發現邱被殺后并被焚尸。經法醫鑒定,邱美鴿系被多齒(具有平行排列特征)工具(如順耙)多次打擊頭顱致重度顱腦損傷死亡。被害人邱美鴿被殺的事實是真實的,對被告人楊有康故意殺人犯罪的手段和事實,公訴機關提供的證據有楊有康在偵查階段的口供為證。但楊有康后又翻供,稱邱美鴿被殺時自己在家看電視。經查,其供述的電視劇的情節與當時所播電視劇的情節相同,其母也證明楊有康一直在家看電視,且楊有康作有罪供述時的點火時間與證人邱昌義所證的時間相矛盾,經公訴機關補查無法解決。楊有康在同一時間不可能出現在兩地,認定楊有康有作案時間的證據不足。公訴機關指控楊有康犯罪的證據,不能形成完整的鎖鏈,難以證實被告人楊有康實施殺人行為。據此,原審法院認為,咸陽市人民檢察院咸檢訴字(2001)第9號起訴書指控被告人楊有康犯故意殺人罪的證據不足。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第(三)項的規定,判決宣告被告人楊有康無罪。

(二)抗訴理由和依據

咸陽市人民檢察院咸檢刑抗字(2002)第2號抗訴書認為,1999年11月9日18時許,被告人楊有康從家里出來步行去豐儀鄉東溫坊村接其妻邱美鴿和女兒楊歡歡(3歲2個月)回家,行至一機井附近時與騎著三輪車回家的邱美鴿相遇,當時楊歡歡在三輪車上坐著,楊有康嫌其妻回來遲,雙方發生爭吵,楊有康順手打了邱美鴿一耳光,邱不停地罵。楊便操起邱美鴿從娘家帶回來的鐵順耙朝邱頭部猛砸下去,致邱坐在地上,楊又在其胸部、頭部猛踩,后楊有康把邱拖到附近玉米桿垛上,又用順耙在邱的頭部猛砸兩下,然后從附近抱了幾捆玉米桿蓋在邱的身上,用打火機點燃玉米桿后抱著女兒逃離現場,后將女兒放在新莊村巷口讓其單獨回家,自己從另一巷口回家,給人以楊歡歡單獨回家的錯覺,從而逃避偵查。原審被告人楊有康故意殺妻焚尸的犯罪事實清楚,有以下證據證實:

1、原審被告人楊有康有作案的主觀動機

(1)被害人邱美鴿是殘疾人,平時行動不便,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勞作。

(2)案發前楊 有康多次毆打其妻邱美鴿,致邱有與楊離婚的想法。證人邱宏淵證:美鴿跟有康從97年就開始關系緊張,那時美鴿的腿病越來越重,最近陰歷八月十九日有康跟美鴿打了一架。

(3)證人康緞麗證:他倆平時常打架,今年農歷八月份美鴿來我家,她來時就拿著孩子的衣服,說準備離婚,說她丈夫和她吵鬧時把她往死里打,她不離婚會讓他打死的,今年正月初三還將邱打過一回。

(4)證人楊會珍證:倆人經常吵架,我和他們沒在一起吃飯,還經常勸兒和媳婦不要吵架。

(5)案發當晚被害人回家較遲,被告人楊有康嫌其妻回家晚而發生吵罵、撕打,進而殺人焚尸。

2、楊有康作案時有目擊證人

(1)證人楊歡歡系楊有康之女證:見他爸與她媽打架,“我媽罵呢,我爸打呢”。

(2)楊歡歡時年雖三歲兩個月,但能辯別其父母,體能發育正常,沒有弱智現象,依照《刑訴法》第四十八條一款之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故楊歡歡的證言可以作證據使用。

(3)楊會珍證言:楊歡歡哭著回家,楊有康與其追問楊歡歡其母的去向,楊歡歡講“她媽在她舅家爺的地里,玉米桿堆堆那”。與楊有康供認相吻合。

(4)證人李改泉證:我趕馬車到新莊與東溫坊村東西十字路口往東拐時看見西邊過來個騎三輪車的,我看像是我村的邱美鴿,時間大概有六點左右。另外還證大約六點二十左右見楊有康從北邊生產路往南走。

(5)證人亢蝴蝶證:99年11月9日晚她走過新莊村和東溫坊村之間生產路時,見機井的水渠邊兩米處蹲著一個人,因非常害怕沒有仔細看,此情節與楊有康供認的見有人來,邱的尸體轉移后,蹲在路邊一節相一致。

3、原審被告人楊有康有足夠的作案時間

(1)1999年11月9日案發當晚17:35分左右至18:26分之間楊有康的行蹤無法說清。證人喬鳳英證:楊有康來買煙時大約在晚5:45分以前10分鐘左右,這個時間我按鐘表看了,表基本準確,誤差1、2分鐘。

(2)楊會珍、楊振武證言證實,楊有康買辣子回家后約有40分鐘的時間沒有和其父母在一起,與楊有康供述買煙后去接邱美鴿一節相吻合。

(3)西安電視臺證明99年11月9日18時20分到20時之間播放影片《武俠七公主》,楊有康供述自己是在19時左右看的,經核實此證據,楊有康所供影片內容應在18:26分以后出現(不含電視臺插播廣告時間)。

4、現場勘查筆錄、邱美鴿尸體檢驗報告,現場平面圖均與原審被告人楊有康先后三次作有罪供述一致。

另外楊有康在其繪制的路線圖上指認撿到邱美鴿的耳墜的地方與照片相一致,在其撿到耳墜的凹陷的小園坑內,證實楊有康供認用腳在邱的頭部踏,地面對應處形成的小園坑的情節。

5、興平市公安局證明和隨案的審訊錄像帶證實,審訊時對楊有康沒有刑訊逼供,與楊有康供認犯罪事實時供述公安機關審訊時無誘供、無刑訊逼供的情節相一致。

綜上所述,本案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楊有康的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原判宣告楊有康無罪不當。應依法對楊有康追究刑事責任。

陜西省人民檢察院審查意見,同意咸陽市人民檢察院的抗訴理由和意見。

三、對抗訴機關有罪證據的審查、疏理

經對本案卷宗材料審查和公開開庭庭審調查、舉證、質證、辯論,主審法官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證據分析、甄別:

〈一〉、關于楊有康故意殺人的原因。

楊有康與邱美鴿于1995年9月結婚,1996年9月生有一女,取名楊歡歡。1997年底邱美鴿一次行走中摔了一跤,傷了腰,致后來行走顯得腿有些跛。

(1)楊有康之母楊會珍1999年11月10日和11日兩次證明:“我兒以前沒分家時他倆肯吵架,前兩年分家后基本沒吵過架。今年以來我兒和媳婦沒打過架。”

(2)楊家對門鄰居宋秀蓮2000年10月31日證明:“楊有康1995年結的婚,婚后關系好,我沒有發現兩人有啥矛盾,沒見兩人打過架。”

(3)楊家東鄰喬鳳英2000年10月31日證明:“楊有康和美鴿是1995年結的婚,婚后關系較好,沒見兩人有什么矛盾,沒見兩人打架……。”

(4)邱美鴿之父邱宏淵1999年11月10證:“美鴿和有康1997年開始關系緊張,那時美鴿的腿病越來越重。9月中旬有康和美鴿打了一架,隨后有康來我家給我父親過壽就把美鴿叫回去了。最近幾天有康和美鴿沒有發生什么矛盾。美鴿昨天到家來時也沒什么異常表現。”2000年10月31日證言則稱:“1999年 9月份的那次打架,邱美鴿說有康差點把她打死,用手掐她的脖子……有康嫌我女子腿跛,做活沒力氣,家里又沒錢看病,這才產生不良惡念。”

(5)邱美鴿的嫂子康緞麗一次證言對楊、邱關系只字未談。一次證言則稱邱美鴿給其說要和楊有康離婚,否則楊有康會把她打死。

(6)楊有康作有罪供認時的殺人原因是“在機井處見我妻,我說乍才走到這,啥事都弄不成,她頂了幾句,我倆吵了起來,我打了她一耳光,她罵,我順手拿耙向她砸去……。”

從以上證人證言看,被告人楊有康與被害人邱美鴿雖平時因瑣事有吵嘴打斗的行為,但總的看夫妻婚后感情尚可,并非夫妻關系已惡化達到殺死對方的程度。被告人楊有康作有罪供述時所供述的殺人原因,也不是嫌棄被害人有殘疾和夫妻感情惡化而殺人,而是嫌其妻回家較晚,發生爭吵,廝打而殺人。故檢察機關所列夫妻關系不睦而導致楊有康殺人的證據不足。

〈二〉、關于楊有康是否有作案時間的問題。

1、邱美鴿活動的最后時間:

(1)康緞麗(邱美鴿親戚)證:“邱美鴿是11月9日下午4點多來我家的,說了一會話,又一起打了一陣麻將,5點多邱美鴿走的,把她家的順耙拿走了。”

(2)村民楊網網證:“9號下午大概是5:30分左右,我騎自行車從娘家回家,走到東溫坊村口時碰見邱美鴿騎一輛三輪車回新莊,車上坐的她女兒和帶了只鐵順耙,我和她打了個招呼就回家了,時間是5:40分左右。”

(3)村民李改泉證言:“我趕馬車到新莊與東溫坊村東西路口往東拐時,看見西邊過來個騎三輪車的,我看象是我村的邱美鴿,時間大概在6:00左右。”

據以上證據,證明邱美鴿最后有人見活著的時間是當晚6:00左右。

2、本案的發案時間:

(1)鐵路工人邱昌義證:“11月9日晚6:30,我把班交給了邱建斌,又坐了十幾分鐘,我突然發現東溫坊村與新莊村之間的路上著火了,這時大約是6:40-6:50之間,不超過7:00.道口離著火處有1公里多遠。”

(2)鐵路工人邱建斌證:“9號晚我接邱昌義的班,7:00-7:30之間我接了一輛火車,向南看時,看見著火了,火很大,火焰很高。”

(3)村民邱明德證:“我到新莊村外甥家,吃完飯7:30往回走,我和我弟邱明義一起走到邱宏遠家地時,我見路上點了一堆火,當時火很大。”

(4)村民楊彩云證:“9號晚6:30以后,我見娃沒在就出去找娃。后在電影場見了娃(新莊村當晚演電影),呆了一會我就回家了。我走到村口時見東邊著火了,火旺的很,這陣能在7:00以后了,因為我回家看電視正播新聞聯播,過了有十幾分鐘天氣預報就開始了。”

根據以上證言,能推定著成大火的時間是當晚7:00左右,而這個時間是發現火勢很旺,系遠距離(1—2公里)所見著火的時間。若減去桔桿被點燃后從小火燃成大火的時間,能推定的點火時間,也即罪犯作案后點火焚尸作案結束的時間大約是6:40至6:50分。至此能依證人證言推定的本案發案時間是當晚6:00至 6:50分之間。

3、關于楊有康當晚的活動時間:

(1)楊有康供述:“我5:00多買辣子回來,路上遇見何黨路、何國平,到王志杰處把讓修的我的車子換了回來,走到豐儀橋渠南雪芹理發館說了一會話,天快黑了才回的家,到家差不多6:00左右,回到家先在鄰居建海他爸那借了個油壺,給自行車上油。這能用2、3分鐘,回房一看沒煙了,又到鄰家四儉家商店買了一盒窄板猴,之后就回家看電視了。這時能有晚上7:00多鐘。7:00到8:00之間,我都在房里看電視,看的是西安2臺的一個故事片,講的是東洋武士和中國人比武的事(復述電影詳細內容略)。看完電視就叫我母親幫著給我裝辣子,把新買的辣子一拌,分裝到兩個小袋子里。完后我去洗手。正洗手中聽見我女兒歡歡在門口哭,即去開門。我母親聽到娃哭也剛好出來。我即抱女兒問她媽呢,娃娃說她媽在她舅爺家地里玉米桿那。我即抱娃去找,走到東溫坊村機井東5-6米處發現我家的三輪車在那放著,但沒見我妻子,我便在柴垛那用手和腳摸了一會,沒見人,我便騎著三輪車帶著娃先回了家里……。”

(2)何黨路證,“11月9日下午4:00以后5:00以前,我在西周村西寶中線的公路上見楊有康來,楊騎車子馱著兩袋辣子。當時和我一起的有何國平。”(何國平證言同上。)

(3)楊會珍(被告人之母)證,“我兒販辣子幾點回來的我說不準。有康回家把辣子往下解,我正燒水,他弄完辣子給我說他去借油壺。他把油壺借回來后就給車子把油膏了,有康還問他爸給車子上油不,他爸說不用,他就把油壺還了。有康回來后說他要關門,我說不急,把門閉上就對了。他就去他后面房子了。我只聽見電視響。這當中,我把豬喂了,飯吃了。后我從后院提了尿盆就回了房,坐在炕上準備看電視時,有康叫我幫他把辣子一裝,有康把大袋里的辣子倒出和另外的辣子一攪,就分裝到兩個小袋里。我又回去看電視。有康在后面綁袋子口。忽然我聽見我孫女歡歡在門外哭,我就下炕,有康這時也出來開門,把歡歡抱在懷中,就問娃她媽呢,歡歡說她媽在她舅家爺地里玉米桿桿那。……”

(4)楊振武(被告之父)證,“天快黑了,我還沒喂豬,我兒馱著辣子回來了,他在家停了一時,等我喂完豬,我老婆干別的活,我就上炕看電視了。后我兒就叫我老婆撿辣子。能有一根煙工夫,我老婆就回來看電視了。這時電視上出來兩個人,說今天是幾號星期幾,接著就出來了,……。”

(5)喬鳳英(小賣部賣煙人)證,“前天晚上天還沒有黑,我正在家蒸饃,楊有康來買了盒窄板猴。我看表,我饃上汽是5:45分。……。”

(6)宋秀蓮(楊有康對門)證,“9日晚,天還沒黑盡,霧霧的。最多就是傍晚6:00,我正在門口織布呢,楊有康來借油壺,給自行車上油,我說你用,他就拿走了。一會他就給送回來了。”

(7)西安電視二臺證明和主審法官審片記錄證實,9號晚西安電視二臺播出了影片《武俠七公主》,演出時間系晚6:20-8:00.至楊有康所述影片最早畫面,系在6:30出現。內容與楊所述基本一致。

以上證據證明楊有康當晚6:00左右的活動有人證明。約7:30以后的活動,有其父母的證明。6:00至7:30雖無人確切證明,但楊有康供述在這個時間段,其在房內看電視,先看的別的頻道一些廣告之類,后轉到西安2臺(鴿子臺)看一個故事片,沒看到頭,系東洋人與中國人比武的事。(描述的具體電影情節略)。這與西安電視二臺證明,該臺于9號晚6:20至8:00播放了故事片《武俠七公主》,影片具體內容等基本一致。故難以認定楊有康有作案時間。

4、根據主審法官的實際測試,對楊有康有無作案時間的分析。

主審法官到現場進行了實地勘驗,徒步丈量了從楊有康家到發案現場的距離和單程及往返所用時間。從楊家到現場的距離在900M-1000M之間(農村土路),中速徒步從楊有康家走到發案地需13分鐘,往返即需26-30分鐘。楊有康在有罪供述中雖然沒有講到作案前后的具體時間,但從楊有康有罪供述中講述的作案過程看,“夫妻爭吵—把人打倒—見有人來躲避—把三輪車和孩子推到另一草垛后—等人走遠—再次打死者—抱桔桿三回并點火—把娃抱回村口,自己先回家—叫其母撿辣子,完后洗手中聽見孩子哭。”上述作案過程至少在20分鐘以上。楊有康無人見證的時間是30—40分鐘,除去往返路程時間30分鐘,楊有康實際在現場的時間推算只能有不到10分鐘。綜上,通過對證據材料的分析,在作案時間上:

(1)楊有康在無人見證活動的時間段里,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實施整個作案過程。更不能認為楊有康有無人見證活動的時間即是其作案時間,在無證據證實被告人楊有康在發案時間內在現場出現的情況下,抗訴理由中對楊有康無人見證活動時間即有作案時間的推斷缺乏事實依據。

(2)按楊有康的供述和其母的證言,楊有康再次出現后叫其母幫其分裝辣子。若楊有康之前殺了其妻,返家后又從容不迫地叫其母幫其干活,這不符合楊有康這樣的初犯,在實施殺人之罪的心理狀態。

(3)在作案時間上還有一矛盾,根據證言推定作案人作案后點火的時間是在6:40分至6:50分之間,根據楊有康提供的看電視的證據證實,楊在6:30分之前是在房內看電視的。即在點火的時間段里,楊有康并不在場。這一事實成為楊有康在發案過程中不在現場的證據。

所以楊有康是否具備作案時間無法認定。

〈三〉、對證實楊有康作案的證人證言的分析。

1、1999年11月18日對楊歡歡的詢問筆錄內容是:“(問)歡歡,那天你媽從舅爺家和你回去時見你爸來沒有?(答)見來。(問)你媽和你爸打架沒有?(答)打來。(問)怎么打的?(答)我媽罵呢,我爸打呢,我媽用手抓我爸呢。”

楊歡歡的證言存在以下問題:

(1)《刑訴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為證人。”而時年僅3歲2個月的楊歡歡,證言的錄取,系在案發8天后才被公安機關才進行詢問的證言,很難作為證據使用。

(2)一般情況下,幼童見父母吵架或打架,通常都是被嚇的大聲哭叫。但楊有康3次有罪供述,均未說到楊歡歡在現場時的狀況,不符常理,令人不解。再從證人亢蝴蝶的證言看,其當晚路過案發現場,只見路旁機井水渠邊蹲一個人,也未證明有小孩或聽到小孩哭鬧。

2、證人李改泉(系新莊村村民)的證言。李改泉在公安機關有二次證言,第一次系在1999年11月10日(楊有康11月14日被刑拘,系在楊刑拘前),證明: “咋晚6點左右,我趕馬車在溫坊村東西路十字往東拐時,見西邊過來個騎三輪車的,是女的,車上坐了個小孩,當時能有100米遠,象是我村的邱美鴿。路上再沒見其他人。”第二次在同月的25日(楊有康被刑拘后),其又證:“……準備趕車往東拐回我村呢,我看見一個人,好象是楊有康從北邊生產路往南走呢,當時天陰著呢,時間大約是6:20分。因為當時已經黑了,有康穿啥衣服也看不清,但他和我住一個小組,他的走勢我熟悉,一看就是有康。以前沒說是因為傖促,后來楊有康殺人這案破了后,我把一些細節回憶了一下,今天就說清了。”

從該李的證言看,其騎車東拐時,既看見了死者邱美鴿騎三輪帶小孩,也看見了被告人楊有康。但該李證明見到二人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看見邱的時間是6時左右,看見楊有康的時間是6:20)。發案第二天的證言中沒有證明看見楊有康,卻在發案后十幾天證明看見一個人象是楊有康了。該李在中院一審期間寫了一封親筆信,否認其看見楊有康這一情節,中院主審法官核查時,李又證明看見了楊有康,問其為什么寫信否認看見楊有康的情節時,該李稱是被楊家人找了后其才寫的親筆信。這種前后矛盾,反復無常的證明,難以采信。

3、證人亢蝴蝶的證言:“其案發當晚路過案發現場時,見路旁機井水渠邊蹲著一個人,因非常害怕而沒仔細看。”此證言與楊在有罪供述時所做的“把人打倒后,發現路上過來幾個人,其就躲在草垛后。”的供述相差甚遠,證人證的是機井水渠邊蹲著一個人,而楊供其是藏在草垛后;證人證其一人路過生產路的,而楊供是過來幾個人。故亢的證言不能印證楊的有罪供述。

4、檢察機關未引用一送奶人楊網網的證言,楊證明:“5:40多在溫坊村東口見了邱美鴿騎三輪車帶的娃,路上還碰見新莊村的”瓜瓜娃“(有智障――主審法官注)叫云峰的,正一個人從新莊村往西走。”楊網網的證言與李改泉和亢蝴蝶的證言出現了不一致。且公安機關對叫云峰的 “瓜瓜娃”沒有調查排除。

綜上幾點分析,上述證人證言不能證實被告人楊有康有作案時間和發案時在現場的事實。

〈四〉楊有康三次有罪供述中存在的矛盾

楊有康于10月10日被傳訊,當天公安機關對楊作了三次訊問筆錄,11日作了一次訊問筆錄,楊均不承認犯罪事實。楊被訊問中詳細地講述了發案當天其活動情況和當晚及第二天早尋找其妻發現尸體并報案的過程。前后四次講述基本一致,沒有出現相矛盾的地方。11月13日到14日二天中楊有康作了三次有罪供述,11 月26日再次訊問中翻供至今。

對楊有康三次有罪供述分析如下:

1、1999年11月13日供述:“……我走到東溫坊村與我村之間的一眼機井那,碰見我妻子騎著三輪車帶的我女兒楊歡歡正往家走呢。①我倆吵了起來,我打她一耳光,她還不停的罵我,我順手摸起三輪車上的鐵耙砸了下去,一看是摟下去的。②妻子還罵呢,她已坐在地上了,我便用腳在她胸膛上踏了一腳,我一看她倒下去不動彈了,我呆了。③我趕緊將我女兒抱到一邊去,緊接著我見從東溫坊村向我村方向過來幾個人,我趕緊將我妻子挪到玉米桿那,我藏到地里,人過去后,我趕緊從西邊玉米垛處抱了4、5捆玉米桿。④我怕妻子沒斷氣,又用耙在她頭上砸了兩下,最后用玉米桿將我妻子的尸體蓋住了。等那幾個人走遠,我用打火機把玉米桿點著了。⑤我看玉米桿著了后,便將三輪車推到兩堆玉米桿中間,再抱上我女兒走的……”。

篇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我國大文豪李白與好友汪倫送別的詩句。不遠處,我看見兩個好朋友依依不舍的站在岸邊。千尺的潭水呀,你見證了李白與汪倫的友情,只恨相見甚晚。于是,忘不了那依依惜別的友人深情的目光,忘不了那份僅存心底而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默契,更忘不了這一潭清水。潭水依舊如故,友情越積越深,一葉素箋為你寄去相思,一封飛鴻讓我們永遠記住潭水般深厚的友情。

忽然,一陣悠揚的琴聲傳了過來。順著琴聲,我看見了俞伯牙在鐘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伯牙哀傷地說:“沒有人能像子期一樣聽懂我的音樂了,那還要這琴有什么用!”接著,便將琴在子期的墳前摔碎,并且發誓終身不在撫琴。這一首《高山流水》,記載了伯牙和子期的友誼,用它優美的旋律,向人們講述了這個故事。風覓塵世從何濟,子期去,伯牙離,唯留高山流水曲。只可惜,高山流水易得,知音難求啊。由人及己,便想起了馮夢龍在《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中寫到:“摔碎瑤夢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前方,高適正在和好友董庭蘭道別,沒有那種淡淡的離別之傷,反而感到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高適鼓勵有人,不要灰心,也不要喪氣,總會有人賞識你的。可見其用心之良苦,友情之真摯。雖然有人正是失意時,詩人用詩句表達了對友人未來的祝福,鼓勵友人踏上征途。

篇3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師: 誰來讀讀題目?(出示:曉出 | 凈慈寺 | 送 | 林子方)一起讀課題。

師:從題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生:從“曉”字中可以看出時間是在早晨。

生:我知道送別的地點是在凈慈寺。

生:我知道是楊萬里送別他的好朋友林子方。

師:誰能連起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生用自己的語言說題目的意思。)

師:題目中有一個“送”字,你猜猜這首詩可能會寫些

什么?

生:朋友之間送別時的難舍難分。

生:送別之時朋友之間的互相祝福。

生:要再三囑咐朋友多多

保重。

師:楊萬里在這首詩中寫了些什么呢?讀了這首詩你就明

白了。

二、誦讀古詩,感受音律美

(屏幕出示學習提示,生自讀學習。)

誦讀古詩,感受韻律美

1.反復朗讀古詩,讀正確,讀流利,讀出古詩的節奏。

2.組內輪流朗讀古詩,根據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

師:古詩會讀了嗎?哪一組誰來試試?

(一組學生展示朗讀)

師:能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真不錯。古詩有它自己的節奏和味道,你能根據提示讀出古詩的節奏嗎?誰來讀一讀?

師:節奏讀出來了,怎么才能讀出詩的味道呢?你們聽――(師播放古詩朗誦錄音)。

師:你們也想讀出古詩的味道嗎?自己練一練。

師:哪一組來展示?

(一組學生展示朗讀)

師:他們讀得怎么樣?你發現了什么?

生:他們讀得不錯,“中,同,紅” 三個字押韻,韻母都是ong。

師:這三個字讀起來很順口,咱們一起來試一試。

(生齊讀古詩)

師:詩的韻味越來越濃了,詩句的意思明白了嗎?誰來說一說?

(生說詩句的意思 )

【評析:閱讀教學堅持“以讀為本”,學生根據朗讀的要求拾級而上,從讀正確到讀流利,最后讀出古詩的節奏,體現了讀的層次性指導。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語言展開,學生真正讀書,體現了真學的過程,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教師的范讀,為學生的朗讀引路,為學生品味語言、積累與運用語言作鋪墊,學生在朗讀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詩的意境。】

三、品讀詩句,欣賞別樣景

師:同學們,人們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人楊萬里隨同友人走出凈慈寺,看到一幅怎樣的景象呢?下面我們就來品讀詩句,欣賞西湖別樣的美景。

(屏幕出示學習提示,生自讀學習。)

品讀詩句,欣賞別樣景

1. 自由朗讀古詩,找出描寫西湖風光的詩句,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2.組內朗誦詩句,說說自己的感受。

3.展示匯報。

師: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一組學生匯報感受)

師:“無窮碧”是怎樣的

綠呢?

生:特別特別的綠,綠得

發亮。

生:一望無際的綠色。

生:一片綠色,仿佛一片綠的海洋。

生:滿眼都是綠色,一碧

千里。

師:“無窮碧”為什么不用“無窮綠”?

生:無窮綠只是很綠,無窮碧讓人感覺綠得發亮,綠色有變化,有的嫩綠,有的淺綠,有的翠綠,有的濃綠。

師:這“無窮碧”的荷葉給你什么感覺?

生:像給西湖鋪上了一層綠地毯。

生:荷葉像一把把撐開的

綠傘。

生:那碧綠的荷葉,像女孩的綠裙子。

師:誰能把這翠滴的荷葉讀出來?(板書:無窮碧)

師:“接天蓮葉無窮碧”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師:你眼睛往前看,看到的是……(蓮葉)再往遠處看……(還是蓮葉)往天邊看,那與天相接的地方還是――荷葉,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

師:滿湖的荷葉,無邊無際,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生練習朗讀)

師:多么壯觀啊!滿眼的綠色,遠遠地伸向天邊,與藍天相接!大家一起讀!

(生齊讀)

師:荷花美在哪兒呢?

生:荷花特別的紅。(板書:別樣紅)

師:究竟紅得怎么樣呢? (配樂播放荷花圖片)荷花紅得怎樣?

生:像火一樣熱烈。

生:紅得嬌艷,像小女孩的臉蛋。

生:紅得像太陽。

師:像太陽一樣朝氣蓬勃。

師:這荷花為什么這么紅?

生:我從題目中的“曉”知道這是早晨的太陽,陽光不像中午的那么強烈,早晨的陽光非常柔和,所以照在荷花上,荷花特別紅艷。

生:還有什么原因,聯系上一句看看!

生:有蓮葉的映襯,顯得特別紅。

師:六月,正是荷花開得最旺盛的時候,所以它開得這么紅艷,這么生機勃勃。

師:眼前的景色美,詩人描寫的語言更美,同桌二人合作

讀讀。

(生二人對讀:碧,無窮碧,蓮葉無窮碧,接天蓮葉無窮碧。

紅,別樣紅,荷花別樣紅,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你們聽了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非常對稱,讀起來朗朗上口。

生:我覺得一碧一紅,顏色非常美麗。

師:是啊,蓮葉清新碧綠、荷花嬌艷嫵媚,對比多么強烈,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楊萬里在《小池》這首詩中也描寫過荷花,還記得那兩行詩嗎?

生:(齊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師:(出示荷花的圖片)荷花是什么樣兒的?美在哪兒?

生:荷花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

生:我覺得荷花小巧玲瓏,非常精致。

師:這首詩中描寫的荷花美在哪兒呢?

生:這首詩描寫了滿池的荷花荷葉,非常壯觀。

師:這滿湖的綠葉,這別樣紅的荷花,多壯觀啊!你能讀出這種美嗎?

【評析:教學過程體現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真真正正學語言”的教學思想,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無窮碧”“別樣紅”,感受語言的對仗美,通過朗讀和對比品析,感受到荷花的壯美,學生慢慢地“品”出古詩深遠的意境。】

四、想象畫面,感悟別樣情

(屏幕出示學習提示,生自讀學習。)

學習提示:看到眼前的美景,詩人發出了怎樣的贊嘆?你讀到一份怎樣的情?

師:看到眼前的美景,詩人發出了怎樣的贊嘆?

生: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師:如果加上一個語氣詞深情地贊嘆一下,你會嗎?

生:啊,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生:哇,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生: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呀!

師:在這如詩如畫的六月,詩人送別好友,他要抒發內心怎樣的感情呢?

生:朋友之間的依依不舍

之情。

生:朋友即將遠行,對朋友的祝福之情。

生:心里為朋友的離開而感到難過。

師:假如你就是楊萬里,心里有什么話要對好朋友說?(配樂響起)

生:朋友啊,分別之后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朋友啊,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啊!分別之后你不要忘記這美麗的西湖,不要忘記我們之間的情誼啊!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這么美,你還是留下來,好好地欣賞這西湖的美景吧。

師:看似是在送,其實是想留住友人啊!

生:朋友啊,六月西湖的景色實在美,你要記住這滿湖荷花,記住我這個朋友。

師:我感受到了詩人惜別

之情。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這么美,你可要常回來看看啊。

生:朋友啊,我們雖然分別了,但我們的感情卻像荷花、荷葉那樣永遠相伴啊!

師:同學們,看看題目,再讀讀這首詩,有沒有產生疑問呢?

生: 題目中有一個“送”字,可是詩中卻沒有寫怎么送別友人的,這是為什么呢?

師:這首詩中寫的都是什么?

生:西湖中的荷葉、荷花。

師:作者為什么要寫西湖的美景來送別友人呢?

生:希望林子方看到這美

景,就會想起好朋友。

生:詩人希望自己和林子方的

感情像這接天的蓮葉一樣長存。

師:這首詩在景色中寄予了詩人的感情,這種手法叫:以景寄情。

(師板書:以景寄情)

師:六月的西湖中,荷葉綠得發亮,挨挨擠擠地鋪到了天邊,那姿態各異的荷花在柔和的朝陽的映照下那么嬌艷美麗,真是――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詩人情不自禁地贊美道――

生: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師:你就是楊萬里,來盡情地贊美這六月的西湖吧!誰來讀讀這首詩?

(生聲情并茂地朗讀)

師:詩人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這美景之中,(師配樂朗讀)在音樂聲中,我們也一起來盡情地贊美西湖。

(生齊讀)

師:讓我們把這優美壯闊的美景、把這別樣的感情記在心里,這首詩會背了嗎?

(生背誦)

【評析: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語言文字運用的情境,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加語氣詞表達贊美之情”“想一想說一說”這些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言語智能的發展,課堂成為學生言語的實踐場,學生通過想象表達,感

受詩句背后的那份情,深化語言的感悟。引導學生提出困惑和問題,學生在探究中發現了古詩“以景寄情”這一語言表達的秘密。】

五、遷移拓展,品讀“不同”的送別

師:相見時難別亦難!古代許多詩人,都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我們來讀一讀。

(師出示學習提示)

遷移拓展,品讀不同的送別。

1.自由讀讀下面兩首古詩,看看大詩人李白和王維是怎么送別老朋友的?

2.同樣是送別,又有什么不同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大詩人李白和王維是怎么送別老朋友的?

生:目送自己的友人。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船漸漸消失在茫茫的天際,眼前只看見一江春水慢慢向東流去。李白還在望著,望著,望著,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

師:王維是用什么方式表達對元二的情誼的?

生:即將分別,王維勸友人多飲一杯離別的酒。

師:友人要去很遠的地方了,為什么王維還要一勸再勸?

生:因為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當時陽關以西,非常荒涼,好友即將遠行,千言萬語全在這酒里了。我們一起讀。

師:同樣是送別,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李白是目送好友孟浩然,王維是以酒相送。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詩詩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景相送。

師:今天我們欣賞了西湖壯美的景色,感受了楊萬里帶給我們別樣的離別相送,記住了這開闊優美的詩句――

生:(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課后請同學們再去讀讀其他的送別詩,感悟詩人別樣的情懷。

【評析:遷移拓展兩首送別詩,引導學生在探究中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從短小精悍的古詩中,打開了通向知識海洋的小窗口,語文學習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了學生閱讀的廣度、深度,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評:本節課堅持真語文理念,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始終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語文素養的提升,學生經歷了真正的語文學習活動。以“別”統領和貫穿整堂課的教學,引導學生欣賞別樣景,感悟別樣情。教者站在兒童的立場,以語言為核心,以充滿童趣的學習活動為載體,扎扎實實進行聽、說、讀、寫的“語用”訓練。學生親歷語文學習的過程,有自己的閱讀、思考、感悟、體驗。

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身。課堂上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用朗讀引領學生學習古詩。揭示課題后,結合題目中的“送”字猜猜古詩的內容,通過多元化的誦讀指導,引導學生感受讀詩的技巧,體會古詩特有的音律美、意境美,從整體上把握詩境。課堂教學以讀悟境,以讀悟情。學生從語言入手,“品”出荷葉的“無窮碧”、荷花的“別樣紅”,品味詩句語言的精妙、獨特的韻味、深遠的意境,感受到西湖壯美的一面、熱烈奔放的一面,漸漸走進作者情感的深處。品讀全詩后,引導學生在探究中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作者為什么要寫這西湖的美景來送別友人呢?學生在探究中明白了作者以景寄情的寫作方法。學生依靠“自覺”的認知方式學習與運用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了語文學習的經驗,悟出了語文學習的特點,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在自覺的活動中迸發天性,張揚個性。

通過對比閱讀,實現“言意兼得”。引導學生品讀“不同”的送別,讓學生經歷自主發現的閱讀過程,變單篇課文的學習為同類文章的學習,最后遷移拓展,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鏈接,增加語文課的文化內涵,學生徜徉于文學藝術的殿堂,古典文學的精華走進學生的視野,學生得到一種享受,一種積淀,學生的語文素養與精神得到雙重生長。】

篇4

《唐詩宋詞選讀》在致同學的序言中這樣寫到:“閱讀詩歌是探尋美的過程”。是的,詩歌美的探尋需要我們沉進去,沉潛玩味;需要我們讀出來,高聲吟哦;更需要我們拓展眼界,比較同與異,鑒別優與劣,探尋每首詩歌的獨特魅力,體會每個專題的深刻內涵,領略唐詩宋詞的整體風貌。如何進行文本、專題的拓展閱讀呢?我想教師的課前設計引導和課堂拓展是十分必要的。

《唐詩宋詞選讀》第一專題的題目為“‘風神初振’的初唐詩”,在進行這一專題的學習之前有同學問道:什么是“風神初振”?“風神”指的是什么?初唐詩為何會被稱為“風神初振”?專題序言這樣說道:“初唐前期,詩歌創作仍然受齊梁詩風的影響,以綺靡婉媚的詩風為主。”同學們在讀過這句話之后,更摸不著頭腦,究竟齊梁的綺靡婉媚詩風是怎樣的呢?教材沒有給出詩歌來詮釋。為了讓同學們了解這種詩風的特點,我首先向他們介紹了梁簡文帝蕭綱的一首詩歌《詠內人晝眠》: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鉤落綺障,插捩舉琵琶。

夢笑開嬌靨,眠鬟壓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

夫婿恒相伴,莫誤是倡家。

這首詩歌是齊梁宮體詩歌的代表,描寫的是蕭剛的一位“內人”中午睡覺的情形,這首詩歌極盡描摹之能事,用工筆畫的手法,細致地將宮闈女子慵懶柔媚的姿態展露出來,同學們在欣賞過這首詩歌之后對綺靡婉媚的詩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又向同學們介紹了齊梁宮體詩的發展概況和一些代表人物,這樣“綺靡婉媚的詩風”也就容易理解了:“綺”,綺麗;“靡”,頹靡;“婉媚”,柔婉嫵媚。這也就是“初唐四杰”力圖要突破的依然籠罩在初唐詩歌上空的所謂“綺靡婉媚”的“宮廷詩風”。

那么究竟什么是“風神初振”呢?序言提到的初唐詩人的詩歌特點和創作主張正是對“風神”一詞的注解和詮釋,“風”即風骨或風貌,就是陳子昂所提倡的“風骨興寄”的傳統和剛健飛動的詩風,是對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詩風的繼承和創新。“神”即精神或神韻,是唐人在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濃郁情感和壯大意象,是生活在強大的唐王朝的詩人們所具有的一種特有的自信昂揚的精神風貌。專題為何會選取杜審言的詩歌呢?序言中并未提及此人,但杜審言和序言中所提到的沈佺期、宋之問等人一樣為律詩的成熟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杜審言的這首詩歌也讓同學們對律詩成熟之后所體現出來的屬聯工整,格律謹嚴和煉字精妙的詩歌風貌窺見一斑。

專題教學需要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拓展,具體到單篇詩歌的教學中更應該如此,同學們在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只有在多首詩歌的比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每首詩歌的獨特性。

在和同學們學習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這首詩歌之前,我仔細閱讀了參考書,參考書給出的教學建議是:“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揣摩具體詞句的同時著重體會其于沉靜之中見深摯情感的藝術境界。”如何讓同學們體會到這種“沉靜中又飽含深摯情感的藝術境界”呢?這也是這首詩歌與其他送別詩的不同之處。教參建議將這首詩歌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進行比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我還補充了另一首詩歌,梁代徐陵的樂府詩《長相思》:

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雁門寒,愁來瘦轉劇,衣帶自然寬。念君今不見,誰為抱腰看。

三首詩都是寫離情別緒。我們可從兩個角度進行比較:

首先,從情感抒發的角度將陳子昂的詩歌與徐陵和王勃的詩歌進行比較。有同學說徐詩寫得露骨,特別是“誰為抱腰看”這句,感覺很輕浮,像是靡靡之音。這種感覺是對的,徐詩抒情的直露和情感上的柔媚正對比出陳詩的深摯雄大。有同學說從王詩的最后一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可以看出王勃抒發離別之情也是比較直白的,但好像他抒發的情感中沒有離別的惆悵和傷感。這種感覺也是對的,王詩的直白豁達也正對比出陳詩的內斂沉靜。

如果從詩歌風貌的角度,將南朝詩人徐陵的離別詩與初唐詩人王勃和陳子昂的詩歌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徐詩以女子口吻寫出,直白,多哀婉之語,哀怨柔婉,代表了齊梁的婉媚詩風,而王勃和陳子昂的這兩首離別詩突破了這種柔婉的詩歌風貌,正體現出初唐詩歌“風神初振”這一專題的內涵。

這樣的拓展比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每首詩歌的獨特性,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專題內涵的理解。

篇5

一、粗讀詩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古詩詞教學中,讓學生反復朗讀詩詞,他們自己會掌握一些基礎知識。我國的古詩詞意蘊深長,內容上蘊含深刻的哲理,形式上充滿著美感,尤其是節奏美在朗讀中最先體現,多朗讀,能夠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在初步朗讀中,學生對古詩詞會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并在此過程中培養一定的語感和對文字的感悟,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存在差異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因此,在粗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音。比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句中的“衰”在現代漢語中念作“shuāi”,但是在該句中則應念作“cuī”。再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中的“斜”在現代漢語中念作“xié”,但是在此應讀作“xiá”。學生在最初的朗讀中也許不能讀出正確的讀音,但是在朗讀的過程中會意識,到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讀音則會造成詩句音韻的不和諧,即不押韻。遇到這種狀況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學生粗略的多讀幾次,當他們能夠體會到詩詞的音韻美時,自然會選擇古代漢語的讀音。

二、精讀詩詞

準確掌握古詩詞的讀音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基本意思了。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課文都會配有注釋,將重難點的字詞解釋出來,沒有標注的部分基本為以前學過的知識,或是與現代漢語有相通之處。

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雨后》,人教版的課文中設置了四個注釋,分別是瀲滟、空蒙、奇和西子。在這四個注釋中,既有對詞語的解釋,又有對背景的擴充。所以,當學生看過注釋后,了解到瀲滟是波光閃動的意思,空蒙是云霧迷茫的樣子,奇是奇妙的意思,自然而然能夠明白“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含義,也能夠將詩句內容用現代漢語說出來。因此,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一句一句的翻譯,通過個人發言或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借助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完成句子的翻譯。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也能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以后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在精讀詩詞的環節中,學生還應該試著去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通過一定的朗讀技巧和方法以表現出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在確定一個感情基調的基礎上,通過抑揚頓挫、重音、節奏等方式來表達情感,進而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實現最好的教學成果。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詩詞的內容與詩人的情感,這也是為什么課后作業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的原因。

三、研讀詩詞

(1)了解背景,體會情感。詩人在創作詩詞時均在字里行間滲透了豐富的情感,體會詩詞中的情感,首先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創作時詩人的生活境況。

以“送別”為主題的古詩詞為例,送別之情各有不同,有的是描述自己為友人送別的情形,有的是描述友人為自己送別的情形,有的表達的是離別帶來的傷感,有的表達的是貶謫帶來的壯志未酬……如詩人李白的《贈汪倫》,描述了友人以歌送友,表達了友人與自己深厚的友誼;而《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則描述了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時,以長江之水喻自己的綿綿情意,表現自己對友人的真摯情感。

在田園詩一類中,高鼎的《村居》、袁牧的《所見》以及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都描寫了孩童在田間玩耍的景象,不僅描繪出孩童玩耍時生動的神情,還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的美好向往與對孩子的喜愛。

因此,在教授古詩詞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創建情境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感。例如,在教授孟郊的《游子吟》時,可以通過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詩中描寫的母親的動作與神態,以及母親對子女那種無法割舍的愛。

(2)研讀詞句,激發想象力。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象力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古詩詞向來以凝練、簡短卻情感豐富、意味深長著稱,學生只有通過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作者使用的意象體會詩詞所描寫的意境,通過聯想補充詩詞中描繪的景象,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古詩詞,有助于其日后的學習。例如,學生在學習白樸的《天凈沙?秋思》后,腦海中應該形成游子在夕陽下落寞的背影,這樣的想象將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詩描繪的情景及天涯游子的思鄉之情。

(3)增強聯系,改變意識。小學生的學習環境較為寬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是可以通過一些寓教于樂的方式輔助教學。例如,一年級所學的《詠鵝》,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鵝的外形及在水中的動態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畫的方式將感受到的畫面記錄下來。再比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中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色,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搜集一些魅力的江南風光的圖片或是視頻,讓學生們真實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讓他們由內而外地感受到詩人所描繪的景色以及詩人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

古詩詞的年代和背景與我們相去甚遠,但是我們所具有的感情和思想是相近的,詩人通過短短幾句簡潔、凝練的詩句所表達的感情也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只要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古詩詞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必定能夠找到共通之處,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通過了解古人所思,傳承華夏文化,對小學生的成長成才,是大有裨益的。

篇6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現的意義是表示阻隔,這就有了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凄美的畫面:“所謂尹人,在水一方”。還有那漢末《古詩十九首》中歌詠牛郎織女為天河阻隔的詩篇:“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素手,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此詩描寫了織女的機杼生活,寫她因相思而無心織布,淚流如雨,最令人感嘆的是:詩中不寫河漢的寬闊無邊,而是強調它“清且淺”,二人相距并不遙遠,卻只能隔著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視。

水是相思

水難以逾越,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給人帶來了痛苦,因此大多說詩詞抒發的是相思之苦,或為友情或為愛情,成語“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證,且看王觀的《卜算子》:“永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一道新鮮脫俗的送別詞。王觀以橫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眼的眉眼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東山水,并寄寓自己對友人的惜別與祝福。這首詞,宛如一活潑的輕音樂,沒有離別的傷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繪與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詩人總喜歡以流水來比喻愁情,水的連綿不斷,恰是愁情揮之不去,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勝權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水流無限,比喻愁之長,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斷水的奇妙比喻更寫出悲愁難斷,縱觀所有詩句佳詞,均從不同角度,恰當地在愁情與水相似特征之間建立聯想,使之流芳千古。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其語言凝煉含蓄,意境深邃優美,不僅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新課程標準為古詩教學打開一個新的天地,使古詩的學習回歸了本真。它注重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優美語言”,提倡讓學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對詩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體把握”即可。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這個高度出發,筆者認為古詩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探究

古代賈島和尚“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推”和“敲”一字之差,賈先生為何茶飯不思,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在學習古詩時進行“推敲”了。賈島和尚反復琢磨“推”和“敲”哪個更好,他也是在進行探究。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我們積極倡導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而字詞凝練、講究意境的古詩又是一個很好的載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有的一首詩之精、神、韻就體現在一兩個字詞中,如學習《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兩句,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詩句時,設下一疑:對詩句中這個“晚”字,有人認為是“傍晚”的意思,也有人解釋為“晚秋”,老師想聽聽同學們的看法,你們認為應該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于是學生又沉入到對詩句的品讀中去。在對詩句描繪的意境進行反復體味后,學生們開始發表他們研究的結果了。有同學支持“晚秋”的說法,他從“霜葉”一詞中領會到當時肯定的深秋,到了“晚秋”,經過霜打的楓葉才會紅得像二月里的花;也有的同學認為“晚”應該是傍晚的意思,其理由是因為當時夕陽將落,在火紅的霞光映襯下,楓葉才會紅得快要燃燒一樣,幾乎超過了二月里的鮮紅的花朵。雙方爭持不下,各從詩句的字詞中,從介紹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中,尋找說服對方的證據。不管結果怎樣,這種學習方式對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探究性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肯定大有好處。

二、完美整合增強學生感受

《標準》中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的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在古詩的教學中可以將多種方式進行整合應用,如把圖畫、音樂、散文甚至是相關的生活場景整合到古詩的教學中去,這對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幫助的。如我在教學《春日》中“無邊光景一時新”一句時,學生對“景物一下子煥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們缺乏相關的感受,不能在大腦中形成景物“一時新”的表象,也就是學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體驗到欣賞美好事物帶來的愉悅情感。我就出示多幅圖片,讓學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時新”的圖。于是有的同學從茵茵綠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煥然一新”,有的同學從大片金黃的菜花中感受到“煥然一新”。

三、利用活動鼓勵學生創新

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古詩具有簡潔而意境深遠的特點,注重詩句的言外之意,這對于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不能不說是一個有益的契機。

1. 演中創新。這里所講的“演”是指老師用表演的手段鼓勵學生體悟詩句的言外之意,進行聯想、補充和創造,鼓勵學生創新。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組織指導一位學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樣送別老朋友的。這位學生在久久注視“天邊”之后,忽然用袖拂面,并作舉杯喝酒狀,還以指在空中“畫”了起來。老師問他在干什么?他解釋說李白送別老朋友時,想起這一別后不知何時方能相見,心中自然傷感,會忍不住流下眼淚,所以用袖子擦眼淚。又因為李白是個豪放的詩人,心中有感,自然馬上要喝酒寫詩了。師生都不禁為他鼓起了掌。這樣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讓學生對詩句進行深入地閱讀,展開了聯想,繼而進行了有創意的表演,真正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 寫中創新。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例如,在《贈汪倫》一詩教學的最后,老師進行這樣的啟發: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里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把心里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他。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紛紛模仿古詩書寫出自己的詩篇。我們不強求學生的詩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這樣的學習過程,不正是他們一個自我超越、自我創新的過程嗎。

四、借助豐富的想象,理解古詩詞的意境

古詩詞意境的營造借助豐富的想象,如唐代另一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詩人借“綠樹、村邊、郭外、場圃、桑麻、”等意象,營造了寧靜、悠然、淡泊的農家樂場景。詩中透著與友人同飲之樂和作者退居山林的向往。

另外,古詩詞的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讀懂古詩詞,體會古詩詞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8

中考時的詩歌鑒賞題,大多選用課外短小精悍、寫景抒情的絕句,而考查的內容則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詩歌語言的賞析;二是藝術形象的賞析;三是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的賞析;四是表達技巧和藝術手法的賞析。它一般采用填空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重在檢測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鑒賞能力。

一、捕捉詩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稱為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欣賞詩歌時,要善于借助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捕捉到詩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將詩的語言化為生動具體的畫面,進而喚起自己的情感。這樣將“畫”與情融為一體,詩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圖景,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淡泊寧靜的心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女彈奏一段,描寫細微生動,比喻新穎精妙,使飄忽易逝的聲音如在讀者耳際縈繞,這一段的末尾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來描寫聽者如夢初醒的意態,更加烘托出琵琶女奏技的妙絕入神。成功的音樂描繪反映出琵琶女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融情入景,加深了對讀者的感染。

再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看來明白如話,似乎沒有什么難懂之處,但我們若用心體味一下,便覺得這是千古絕調,其中感情濃烈真摯,詩意含蓄深沉。前一句寫送別的環境,點明了地點、時間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們可以想一想,面對著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別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春雨沾濕了地上的塵土,也沾濕了作者的心。“客舍”和“楊柳”都代表離別的意象,何況這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將之折斷贈別?此中含蓄之處在于不點“別”而不盡別意在其中。第二句,初看不過是勸友喝酒之辭,其實也寄寓了作者的無限深情。樸素的語言飽含深摯的情意。兩人對飲,舉杯澆愁。“要是你出了陽關,就沒有朋友像今天這樣與你相伴了”,其中的依依不舍,表現出對友人的關心,既是勸慰又是白描。只有體會詩歌字里行間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詩歌的意境韻味。

二、賞析詩歌語言

古詩鑒賞的首要環節是賞析詩歌語言。我們可先從關鍵詞語入手,體會詩歌語言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的特點。如把握動詞、色彩詞的含義和作用,體會數量詞的運用等,去品味關鍵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如的《沁園春?雪》,上下片分別以“望”字和“惜”字統領七個短句,一筆貫通,氣勢恢弘。動詞“封”、“飄”、“舞”、“馳”,形容詞“莽莽”、“滔滔”,都極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以“馳”字形容白雪覆蓋的高原如“蠟象”奔騰聳動,極為傳神地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賦靜景以動態,使之生機勃勃。

三、賞析作品形象與表達技巧

其次,是鑒賞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來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尤其是要學會體味詩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聯想把握詩歌所抒寫的情懷。詩中所謂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所謂“象”,就是詩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畫面。

再則,要注重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擬人、借代、夸張、雙關、襯托、對比等修辭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以小見大等寫作手法,以及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現技巧,以此來分析含義,探究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就是以夸張的手法來襯托詩人內心的孤寂、高潔。

四、評價作品思想內容

篇9

關鍵詞:《十四行集》;民族特色;內容;形式

十四行體是起源于歐洲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被引進到中國,曾被譯為“桑納體”、“聲籟體”、“索內體”等,但以聞一多先生翻譯的“十四行詩”最為流行。十四行詩顧名思義每首詩有十四行,并受到嚴格的音律限制。這一詩體傳入中國,經過幾代詩人的努力,創作了數千首中國特色的十四行體詩,完成了十四行體從歐美向中國的遷徙,實現了十四行體從印歐語系向漢藏語系的移植。中國詩人移植西方的十四行體,用以探索新詩形式的革新,按照中國詩的特點進行改造,致力于民族化的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十四行詩。“引進和創造詩歌新形式,必須適合民族生活的土壤。”①由于中西詩人在邏輯思維、表達方式、語言運用等方面的差異,因而不同民族的詩人在采用同一詩體進行創作時,仍然受到本民族文化審美心態的影響而對外來的文化加以改造。馮至雖然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詩的形式,卻沒有嚴格遵守這種詩體的傳統格律,而在德國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下采用了“變體”,利用十四行結構上的特點保持語調的自然。《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國式風格和所達到的成就為中國的十四行詩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羅伯特?培恩在《白馬集》中是這樣評價的:“馮至的作品幾乎全都是優美的中國式的十四行詩。”

馮至的《十四行集》作為中國的第一部十四行詩集,一直是馮至研究中令人矚目的焦點。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十四行集》就一直備受學術界的關注,研究者從思想藝術特點、思想來源、十四行體的民族化嘗試等角度進行闡釋與剖析。20世紀40年代,李廣田在《沉思的詩――論馮至的》中作了肯定的評價。在認定《十四行集》詩意的同時,認為馮至同樣是一位哲人,“可以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最不平凡的詩意”,詩人通過契合的方式達到對宇宙、自然、人生的關切。同時,李廣田分析了歌德、里爾克等西方詩人對馮至的影響并肯定了馮至對十四行形式借鑒。朱自清在《新詩雜話》中認為:文章從選材上來源于“日常生活”、“詩人耐人深思的理”和風格上的“中年”氣質給予了評價。20世紀80年代對《十四行集》研究的重要成就有:周棉的《論馮至的》、方敬的《沉思的詩――論馮至的》、朱金順的《馮至的》等。20世紀90年代,很多學者從中西文化背景的角度研究馮至詩歌創作與西方文學的關系,以及在西方影響下馮至形成的藝術個性,如興萬山的《馮至與東歐文學》、韓牧的《馮至詩歌中的歌德思想》、解志熙的《生命的沉思與存在的決斷――論馮至的創作與存在主義的關系》等。除此之外,張寬的《試論馮至詩作的外來影響和民族傳統》強調除了西方存在主義對馮至的影響外,唐詩宋詞也是影響馮至創作的因素。哈迎飛的專著《現代中的傳統――論馮至與佛教文化之關系》從佛教文化對馮至的影響角度探討其詩歌的美學內容,都具有一定的開創性。

本文試圖從詩歌內容和詩歌形式上探討馮至的十四行詩的民族特色。

一、馮至詩歌內容上的民族特色

馮至是沉思的詩人,觀察思考都是那么仔細,能在平凡里尋覓那不平凡的“奇跡”,猶如“慧星的出現;狂風乍起”。馮至將哲理入詩,除了受外來哲學思想影響之外,還與本民族思想文化傳統和民族心理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引入里爾克沉思詩風,同時又繼承了中國古典詩學的詩思傳統。馮至在戰爭陰影和殘酷的黑暗籠罩的時代中,表現了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合,體合為一”的精神。馮至十四行詩中與萬物渾然融合的境界,除了對里爾克觀照萬物存在的方式的創造性接納外,同時又匯入了中國自身的文化內涵,即靈魂與自然合二為一的東方式融合。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其基本含義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統一”。中國古典文學中把自然當做一個永恒的主題,而且對山水田園的歌詠之中還隱藏著把自然視為人生歸宿的心理動機。與自然的默契成為生命歸于大道的一種至高的和諧理想境界。馮至的《十四行集》不拘泥于抒寫山水、草木的具體景象,而是把自己化作天地之間的一份子,與自然萬物相融,將瞬間的詩思直接融入普遍性的天地,個體的生命一下子與永恒的宇宙融合,心靈的現實感應接通著遠古和未來,這樣的詩是超越時空的,是永恒的。如第十六首:我們隨著風吹,隨著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錯蹊徑/化成蹊徑上行人的生命……在詩人眼里,自然界和人世間所有的存在者無一是陌生的異己,詩人與所有的存在者血肉相連,息息相通,休戚相關。如第十八首把過去、現在、將來融為一體,表現了生命的永恒:我們的生命象那窗外的原野/我們在朦朧的原野上認出來一棵樹、一閃湖光、它的一望無際藏著忘卻的過去、隱約的將來……詩人一方面抒唱了生命的暫住、生命的流過和生命的無常,同時又把時間、歷史視為一道永遠向前的流水,說出了“剎那即永恒”的觀念。

“意象是詩歌生命的細胞,是詩人情感的載體及其存在的生命符號,是中國詩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學品格之一。”②馮至的十四行詩在意象處理上并不以繁復取勝,而是以充盈取勝。意象成為詩人深沉的人生啟悟的載體,“是最清醒的意志與最虔誠的靈魂在為表里的凝合”。他描寫初生的小狗,原野的小路,村童與農夫的哭聲,案頭擺設著的用具……這一切普通的事物透過詩人的思考,從凡俗的意象中升發出豐富的美感。詩人注意民族欣賞習慣,

因此中國的十四行體既以奇思誘人,又避免了晦澀,在浸染著豐富思想情感的普通意象群中開拓詩的世界。在馮至的十四行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作者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精神。詩集在第11-13首中分別贊頌了、魯迅、杜甫等歷史名人,著力張揚他們光崇高思想與偉大精神。尤其歌頌了杜甫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及“窮年憂黎元”的憂患意識。

除此之外,馮至的詩歌中還有中國傳統的詩歌題材。離別是中國代代詩人樂于抒寫的題材之一。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這樣的題材比比皆是。古人多寫離別的依依難舍和惆悵思緒,并多寓情于景中,但是離別這一題材在馮至的詩中有另一番風景。

我們招一招手,隨著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身邊感到冷,眼前忽然遼闊,/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 啊,一次別離,一次降生,/我們擔負著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變成暖,生的變成,/ 各自把個人的世界耘耕,/ 為了再見,好像初次相逢,/ 懷著感謝的情懷想過去,/像初晤面時忽然感到前生。

此詩不同一般的離情別緒,詩人一改離別題材惆悵的基調,而是勸友人:就把離別看做 是新生活的起點,在戰亂中,此次一別,也許終生難再見,就把它看做一次再生。經歷生離死別的人,備受離別之凄苦,令人感到寒冷,別離容易再聚難,可是我們的友情依然存在,揮揮手,我們的世界就被劈成兩半,再見到時,我們會如初晤面時,讓我們想起前世,我們曾經逢過。

二、馮至詩歌形式上的民族特色

馮至之所以采用十四行的方式,馮至是這樣解釋的:“我采用了十四行體 ,并沒有想把這個形式移植到中國來的用意,純然是為了自己的方便。我用這形式,只因為這形式幫助了我。正如李廣田在論《十四行集》時所說的,‘由于它的層層上升而又下降,漸漸集中而又漸漸解開,以及它的錯綜而又整齊,它的韻法之穿來而又插去’,它正宜于表現我所要表現的事物;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動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過來,給一個適當的安排。”③馮至的美學原則是“愿意在一定形式的約束下,詩句能生動活潑,舒卷自如”。他認為:“我最不喜歡有一種詩為了湊字數、湊行數、湊押韻,把詩寫得呆板沒有生氣,或是堆砌華麗的辭藻 ,讓人讀了喘不過氣來 。”“我寫十四行,并沒有嚴格遵守這種詩體的傳統格律,而是在里爾克的影響下,采用變體 ,利用十四行結構上的特點保持語調的自然。”④采用“變體”形成一種特殊的音律節奏,使馮至的十四行講究格律而不拘泥于格律,其節拍靈活多變,語調自然流暢,創建了一種精練清新的詩歌旋律。

中西方在詩歌節奏方面有著很大的區別。西方的詩歌節奏重在聲上,中國的詩歌重在韻上,這是由于兩種語言文字的不同造成的。中國的漢字多是單音字,沒有輕重的區別所以實踐十四行詩歌只能走民族化的道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差別太大,英語單詞發音的特點在重讀和輕讀,漢語單字發音的特點在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入聲。因此要把原詩的節奏(以詩行為單位的抑揚格五音步)完全用漢語來表達很困難。一般來說,在詩歌體式的借鑒中,韻式、段式可以直接移植,但“音步”則由于語言自身的差異則不能搬用。五音步是英國詩的范式,六音步是希臘的定式,漢詩的范式是七言中的四步。“在我國漢語新格律詩里,每行不超過四音組或四頓,比較自然。”(卞之琳)如果把西方十四行詩的五音步直接移植在中國詩歌里,詩行往往就會顯得冗長,讀起來容易讓人忽略詩行的節奏,忽視由詩歌的韻腳形成的旋律感。《十四行集》堅持每首詩基本固定每行音數和節拍數,合乎十四行體的建行原則,同時又不拘泥,在整體詩行的長度、詩內各行的長度、詩內各行的節拍數等方面都有靈活的變化。正如里爾克說的:“給十四行以變化、提高,幾乎任意處理,在這情形是我的一項特殊的實驗和任務。”

馮至很注意本民族的欣賞習慣,以傳統民族表現手法試驗十四行體,與傳統詩藝相互交融。如《十四行集 》詩之第十六首,運用復沓手法營造詩歌極強的音樂感。

我們站在高高的山巔/ 化身為一望無 際的遠景/ 化成面前的廣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 上交錯的蹊徑。/ 哪條路,哪道水,沒有關聯/哪陣風,哪片云,沒有呼應……

全詩使用了四個韻腳、四組對稱,詩情始終是朝上流動的,同十四行體的構思契合。但 由于借用了我國傳統詩對稱手法,因而更接近于民族風格,更富有民族特色。

十四行體從域外傳入中國,作為詩體它已成為歷史現象過去近半個世紀了。但是優美的十四行詩卻永遠不會成為“史”的。它以優美的詩篇展示著自己的魅力,讓人無法忽視它在中國新詩領域中的地位。即使中國十四行體歷經磨難 ,身處邊緣境地 ,但是它在中國詩歌史上卻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們重新審視被鄭敏先生稱為“新詩的一個里程碑”的 《十四行集》 ,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不為過的。馮至在中國的十四行詩創作中的哲學思考和形式的大膽嘗試對于我們的新時代的新詩創作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

注解

① 徐榮街:《二十世紀中國詩歌論》,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② 吳晟:《中國意象詩探索》,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篇10

閱讀下面的古詩答題。

春望

杜 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①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_______”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到

_______。

②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

2.(廣東省課改區)

品讀下面的詩歌,你會得到很多啟發,請你從以下題目中任選一題,也來創作一首小詩。

供選題目:微風驚雷浪花落英

題目:_______

細雨 朱自清

東風里,

掠過我臉邊,

星呀星的細雨,

是春天的絨毛呢。

3.(湖北省黃岡市課改區)

欣賞下列詩歌,完成下面各題。

[甲] 鄉愁 (節選)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乙]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①“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甲、乙兩詩都把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物象。甲詩寄托在郵票、船票、_______、_______等對應物上,乙詩則寄托在枯藤、老樹……等對應物上。甲、乙兩首詩都抒發了思鄉之情,但甲詩已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______。

②品讀甲、乙兩詩,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詩句,并談談欣賞的理由。

最欣賞的句子:______________

欣賞的理由:______________

③放飛思緒,想象甲詩中,的“我”跪在母親的墳前會想些什么?乙詩中的“斷腸人”一旦與“親人”相聚會說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動:______________

“斷腸人”的傾訴:______________

4.(湖北省荊州市)

讀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題。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①這是一首與三國故事有關的詩,“東風”指 ―――O

②“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5.(湖北省襄樊市)

對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A.詩的一、二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報效祖國的愛國之情。

B.詩的三、四句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幻化出的是詩人魂牽夢繞的情境。

C全詩格調積極向上,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D.“似臥”道出了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真切地寫出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凄涼情景。

6.(湖北省孝感市)

對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A. 首聯直接寫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朝奏”與“夕貶”對比,讓人感覺到詩人命運變化的急劇。

D.頷聯表明詩人的心跡:不惜殘年為皇上革弊除害。

C.頸聯即景抒情,表現了詩人憂家傷囤的情懷。“馬不前”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也讓人聯想到馬致遠的“瘦馬”,都是以馬寫入。

D.尾聯寫詩人向侄孫韓湘交代后事,顯得從容、寧靜,表現了詩人豁達、樂觀的思想境界。

7.(江蘇省南通市)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①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②詩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

8.(江蘇省蘇州市)

閱讀《卜算子?詠梅》這一首詞,完成①―③題。

卜算子 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①作者歌頌梅花的高尚品格,為什么要多次提 到春天?下邊的分析哪一項不正確?( )

A. 寫“春歸”、“春到”,交代梅花開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

B.預示”春天“就要到來,表現出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樂觀豪邁之情。

C.通過春天里的爛漫山花襯托出梅花不與群芳爭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為線索展示梅花的俏麗,以梅花的高潔反襯春天的美好。

②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來詠梅,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請舉例說明。

答:______________

③同樣是寫梅花,的《卜算子 詠梅》和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有著明顯的不同,“專題?荷”中寫荷的詩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請你舉例說說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答:______________

9.(江蘇省無錫市)

對下列古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贈從弟① 劉 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釋]①從弟:堂弟。②罹:遭受。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聳的樣子”,寫出了青松挺立風中的形象。

B.三、四兩句連用兩個“一何”,第一個“一何”突出了風之大,第二個“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 反襯手法的運用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主要特點,全詩以“山上松”的堅韌反襯出“谷中風”的迅疾。

D.本詩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的頑強生命力,對從弟的勸勉之意不言而喻。

10.(江蘇省泰州市)

閱讀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完成下列各題。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①根據你所掌握的歷史知識,說說“了卻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

②辛棄疾盡管“白發生”,卻依然眷戀自己曾經浴血征戰的疆場。這種眷戀的情結從詞中兩個細節中可以讀出。

③試體味“沙場秋點兵”一句中“秋”字的表達效果。

答:______________

11.(江蘇省揚州市)

泊秦淮 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閱讀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①“煙籠寒水月籠沙”這句詩所描繪的畫面,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______________

②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什么人?全詩表現了 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濟南市課改區)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①品讀全詩,展開聯想和想象,描繪第二聯所展 現出的畫面。

答:______________

②詩歌第四聯抒寫了詩人_______ _______的情感。

13.(四川省資陽市)

品讀下邊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陽陰里白沙堤。

①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詩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處;簡潔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B.三、四兩句從鶯歌燕舞的動態小,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C.五、六句詩人用“亂”字勾畫出了春天百花競放,萬紫千紅的美麗畫卷;用“沒馬蹄”寫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綠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們這首詩緊緊扣住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

②白居易這首膾炙人口的春行詩,除了結構、描寫、意境寫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準確生動。其中“幾處早鶯爭暖樹”句中“爭”用得好,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浙江省溫州市)

欣賞比較下面兩首古詩,選出現解錯誤的―項是( )

[甲] 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乙] 渭城曲

唐?王維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A.甲乙兩首詩都是七言絕句,都寫了春天的景象。

B.甲詩“沾衣欲濕杏花雨”的“沾”:產點出了春雨的細小迷蒙。

C.乙詩中的“客舍”足旅店的意思,古人又有折柳贈別的習慣,所以詩中“客舍”、“柳色”點出送別的題旨。

D,甲乙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游春時的喜悅之十情。

15.(成都市課改區)

渡荊門送別

李 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①這首詩中間兩聯描繪舟過荊門時詩人所見景色,其中第二聯中的“隨”、“入”兩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隨”字好在何處。

答:______________

②這首詩融情于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

16.(福建省莆田市課改區)

參照相關鏈接,簡析《關雎》的意境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相關鏈接: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詩歌創作的主要方法,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至深至遠的影響。

意境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詩經》中的許多詩歌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描繪出一個個優美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

17.(廣西河池市課改區)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①下面是對這首詩內容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從總體著眼描繪了錢塘湖蓬勃的春意。

B.頷聯、頸聯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能體現春色的景物。

C.詩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運用最準確、最具有表現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

D.尾聯詳細描寫了“白沙堤”的美麗景色。

②“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詩把春的情態描摹得嫵媚動人,生機勃勃,試品一品其妙處。

答:______________

18.(廣西玉林市課改區)

下列對所選古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A.詩歌首句寫景,次句敘事,后兩句抒情。

B.首句寫景兼點時令,突出了楊花的美麗和子規啼叫的悅耳,使人賞心悅目。

C.“過五溪”說明詩人旅途之艱難,也包含了詩人對友人的牽掛和痛惜之情。

D.詩中將無知無情的明月當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和同情。

E.詩歌想象奇特,體現了李白詩的浪漫主義風格。

19.(河南課改區)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①“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中的兩個典故,分別用來表現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

②“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詩?

答:______________

20.(沈陽市課改區)

對《天凈沙?秋思》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A.“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B.“夕陽西下”一句,將前面九個獨立事物統一到一幅畫面中,有一種凄涼之美。

C.全篇沒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因此更加動人。

D.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1.(四川省課改區)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①這首詩頷聯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的景物,其中“鐘”、“割”兩個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割”字好在何處?

答:______________

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一名言。在這里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氣概?

答:______________

22.(廣西河源市)

品讀下面丘逢甲的一首詩,回答有關問題。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注:丘逢甲的《春愁》作于1896年春,時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讓臺灣等內容的《》簽訂一周年。)

①“強看山”中,“強”的意思是_______。它表現了詩人_______的感情。

②詩中押的是一韻。

③讀了這首詩,令人聯想到初中課本中學過的唐朝詩人_______寫的《春望》一詩,詩的頷聯“_______,_______”表達了與丘逢甲《春愁》詩同樣的感情。

23.(廣西桂林市)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①兩首都是寫離愁別緒的詩,但詩的表現手法卻不同,李白的詩偏重_______,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鄭谷的詩則_______,抒發了友人之間的離別之苦。

②古人論詩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意即描寫景物也是為了抒情。李白詩中可以為例的一句是:

③下面是對兩首詩的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

A.兩首詩都生動地表現了朋友分別之苦,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B.兩首詩都極力通過描繪景物,渲染離別的氣氛。

C.李白詩情感表現熱烈奔放,而鄭谷詩情感表現則含蓄委婉。

D.兩首詩都著力強調分離的“距離之遠”,突出了友人之間的深厚感情。

24.(湖北省黃石市)

閱讀古詩答題。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①這是_______代詩人_______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詩人以匠心獨運的杰出才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

②全詩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月落/烏啼/霜滿天 B.江楓/漁火/對愁眠

C.姑蘇/城外/寒山寺 D.夜半/鐘聲/到/客船

③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詩的首句寫了三種現象:月落、烏啼、霜滿天,巧妙而有層次地表明了夜泊的時間及感受。

B.“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楓”指江橋和楓橋;“江楓漁火對愁眠”,意思是江橋、楓橋、漁火,對著愁眠山。

C.詩的后兩句只寫了“臥聞山寺夜鐘”這一件事,卻使全詩的神韻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現。

D.全詩在描寫江南水鄉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圍中表現了羈旅者縈繞心中的縷縷輕愁,創造了情境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

25.(湖北省黃石市)

閱讀新詩答題。

一道小河

平平蕩蕩地流將下去,

只經過平沙萬里――

自由的,

沉寂的,

它沒有快樂的聲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地流將下去,

只經過高山深谷――

險阻的,

挫折的,

它也沒有快樂的聲音。

我的朋友!

感謝你解答了

我久悶的問題,

平蕩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樂

在其中蕩漾著了!

①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詩集《春水》中的詩句。那時的詩人滿懷對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尋著世界與人生之謎的謎底。她以深刻的感悟力從生活現象中獲得了微妙的生命體悟,并且用詩的語言傳遞出心靈感悟的信息,那就是:_______。

②詩人用“平平蕩蕩”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兩種生活現象,一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種是______________。

③快樂是一種感覺,是心靈的一種愉悅愜意的感受和狀態;快樂是一種美德,是對生活的坦然和熱愛。請你結合詩歌談談你對快樂的理解:______________

26.(湖北省咸寧市)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個字?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請簡要分析詩人在尾聯中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答:_______。

27.(湖南省常德市)

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問題。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①“秋”字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

②請用簡潔的語言,寫出詩人“今夜”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

28.(江蘇省宿遷市)

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①王維的山水詩多以畫入詩,這首詩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通過襯托的手法,突出廠山澗的_______。

②“人閑桂花落”中的“閑”字很有表現力,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好在哪里?

答:_______。

29.(四川省內江市)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①本詩作者是_______(人名),詩中表現詩人處境的同語是_______,表現詩人情懷的詞語是_______。

②梁啟超對本詩作者曾有這樣的評價:“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從這首詩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樣的品格?結合具體詩句談談感受。

答:______________。

30.(西寧市)

閱讀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一詩,回答問題。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本詩表達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認為詩中的哪一處句子最能突出地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為什么?

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為什么:______________

31.(云南省曲靖市)

讀下面的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七步詩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1豉:豆制品。2萁:豆莖。

3然:通燃。

①詩中“泣”字用得極為傳神,請作具體分析。

答:______________。

②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內涵。

答:______________。

32.(云南玉溪市)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①―②題。

次韻梨花黃庭堅

桃花人面各相紅,

不及天然玉作容。

總向風塵塵莫染,

輕輕籠月倚墻東。

注釋:玉作容:形容梨花潔白如玉。

籠月:被月光籠照。

①這首詩表面贊美了梨花的_______,實則贊美梨花_______的品質。

②詩的第一句是崔護詩“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活用。把“人面桃花”改為“桃花人面”,作者這樣改有什么好處?

答:______________。

33.(浙江省湖州市)

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醉漢 非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條

曲折

回蕩的

萬里愁腸

左一腳

十年

右一腳

十年

母親啊

我正努力

向您

注:非馬,臺灣詩人,祖籍廣東,1948年離開大陸到臺灣。

A.詩的開頭寫道“把短短的巷子”“走成”“萬里愁腸”,表達的是一種思念母親、思念故鄉的無奈而又惆悵的情感。

B.詩的結尾說“我正努力向您走來”,寫出了作者憶母情深、思鄉情切的執著及期待著早日團圓的虔誠。

C.這首詩言約意豐,辭藻華麗,并運用了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

D.這首詩結構別致,句式參差不齊,把一個詞甚至單個字排列成行,使“醉漢”的醉態與詩歌內在的情感節奏十分契合。

34.(四川省樂山市課改區)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從內容和語言運用兩個方面談談你的感受。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哈爾濱市)

對唐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A.首聯寫自己被棄置在巴山楚水這個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多年,飽含了詩人無限的辛酸。

B.頷聯寫歸來后的感觸,引用典故,隱含他對當時統治者的不滿和因人遷而產生的生疏、悵惘的心情。

C.頸聯中詩人以“沉舟”、“病樹”比喻前人,表達出詩人要在前人失敗之后繼續向成功邁進的積極進取的情懷。

D.尾聯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也給友人以鼓舞。

36.(昆明市)

品讀唐朝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一詩,找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 )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A.首聯先寫“客路”,后寫“行舟”,寫出了人在他鄉、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

B.誦讀頷聯時應該使用上揚的語調,體現詩句平野開闊、大江直流的宏大氣勢。

C.頸聯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通過擬人手法,在描寫景物和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

D.尾聯緊承頸聯,抒發了詩人即將回到家鄉的喜悅、激動的心情。

37.(甘肅省)

閱讀下面一首詩答題。

漢江臨眺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光,留醉與山翁。

①對這首詩的題目,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漢江上向遠方望 B.在漢江上臨時眺望

C.在高處臨時眺望漢江D.登上高處眺望漢江

②對這首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一筆勾勒出漢江橫臥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勢。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寫出漢江水勢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沒了。

C.“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兩句,詩人故意用動與靜的錯覺,進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勢。

D.“襄陽好風光,留醉與山翁”表現了詩人要與山翁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

③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富有動感的畫面,請找出表現動感的詞語并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貴州省畢節市)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答題。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①這首詩首句連用了兩個“籠”字,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牧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新疆)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①請選出下列解說有誤的一項(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參加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的前后時間;“棄置”指被貶謫。首聯表達了詩人的無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內心的不滿。

B.“聞笛賦”是指西晉的向秀為懷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舊賦》,“爛柯人”是指晉人王質。頷聯寫貶謫歸來后的感受,借用兩個典故表達懷念舊友和人世滄桑之感。

C.頸聯寫詩人對未來的展望。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說明雖然處境艱難,但仍然信心百倍,積極進取。

D.“聽君”中的“君”指唐代詩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尾聯不僅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②這首詩是古代酬贈詩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調是怎樣的?請發揮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答:______________。

附參考答案:

1.①望 山河 草木花鳥

②參考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而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意同即可)

2.(略)

3.①墳墓 海峽 家國之思(意近即可)

②最欣賞的句子示例: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理由:“淺淺的海峽”和人們渴望早日團聚的愿望形成強烈的反差,抒發了濃濃的思鄉思國之情。(若欣賞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思準確即可)

③“我”的心理活動示例:媽媽,原諒不孝的兒子,我回來遲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斷腸人”的傾訴示例:回家的感覺真好! (意近即可)

4.①火燒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敗曹操的事)

②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與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5.D

6.D

7.①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②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意思對即可)

8.①D(“線索”與“反襯”的說法均錯誤)

②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舉例恰當,分析具體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描寫梅花在百花盛開時笑逐顏開的樣子,表現她崇高的精神境界,體現出詩人積極樂觀的精神。

③這些詩文視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經歷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價值觀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詠梅,同是借物抒情,筆下的梅花是積極樂觀的,“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表現了詩人樂觀豪邁之情;陸游筆下的梅花則是寂寞凄涼的,抒發的是孤傲清高之情。同是寫荷,《愛蓮說》借蓮言志,贊美堅貞剛正的氣節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芙蕖》則強調蓮的實用價值:可鼻、可口、可用。(舉例時講出其中的一點,或舉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9.C

10.①收復中原,統一國家。(意思正確即可)

②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挑燈看劍,夢回連營”亦可)

③既點明了季節,也為戰士出征增添了肅殺的氣氛。

11.①特點是朦朧(迷茫),冷寂(悲涼)(意思對即可)

②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醉生夢死的統治者。全詩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意思對即可)

12.①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騰直瀉,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

②對故鄉無限依戀(對故鄉思念)

13.①C

②寫出了初春早鶯尚少,它們飛向枝頭向陽歡歌的景象,生動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氣。(言之有理即可。)

14.D

15.①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化、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②抒發了詩人思念故鄉的深情。

16.《關雎》從觸動情懷的景物寫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那成雙成對的雎鳩在沙洲上嬉鬧戲逐,華羽流光,聲音婉轉。聽著它們悅耳的叫聲,不禁引發了年輕人的聯想,撥動了心中愛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全詩賦中見興,景中見情,意境優美。

17.①D

②開放題。例:這兩句詩作者抓住了“亂花”、“淺草”寫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嫵媚動人;又以“漸欲”、“才能”描繪了春的發展變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18.BC

19.①對親舊凋零的傷痛、人事全非的悵惘

暗示貶謫時間長久,表現了對世態變遷的悵惘心情

②這兩句詩生動形象地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表現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答出“運用比喻”、“生動形象”,“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或“表現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即可)

20.C

21.①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寫出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的精神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22.①不忍心(強忍悲痛) 為祖國的山河破碎而痛苦萬分

②an

③杜甫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3.①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②楊花落盡子規啼 ③B

24.①唐 張繼

②D

③B

25.①平蕩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樂在其中蕩漾著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快樂面對(意思相近即可)

②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③扣住“愉悅”、“愜意”、“坦然”、“熱愛”中的一點作答即可

26.是“愁”字。全詩意境開闊,吊古傷今,虛實相映,情景交融。尾聯將“鄉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達了詩人縈回無盡、百感茫茫的憂思之情

(只要意思相符即可)

27.①“秋”字點明了季節,同時烘托了人物心情

②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歸期無期的無奈,相見共語的期盼

28.①桂花、(春)山(澗)、(明)月、(山)鳥(寫出3個即可);幽靜(能體現“靜“即可)

②a寫出了詩人閑適、安逸的情趣;b詩人的心境與環境和諧統一,營造了靜謐的氛圍(意思對即可)

29.①陸游 僵臥、孤村 不自哀

②憂國憂民,報效國家的感情至死不渝;處境凄涼、艱難也“不自哀”,即使夢中也在馳騁沙場,殺敵立功,報效祖國(意合即可)

30.寫出“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或“江春入舊年”的句子;回答中能扣住“鴻雁傳書”或“臨近春節這一家人團聚的特定時刻”來表述原因即可。

31.①“泣”字使用了擬人手法,極為生動細膩地刻畫了詩人面對兄弟殘酷緊逼的現實表現出的極度痛苦和悲憤

②豆莖與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詩人用豆莖與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面對兄弟緊迫地殘酷相逼,詩人極度傷心而又深感無奈

32.①潔白 不被風塵所染的高尚純潔

②崔護的詩,把“人面”放在前,是用桃花襯托姑娘的美麗。這里把“桃花”放在前面,是突出桃花的紅艷,從而反襯出了梨花的雪白

33.C。

3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山水詩。詩人通過對自己乘船經過天門山時的所見所感的描寫,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一個“出”字,使靜止的山峰有了動態美。全詩用“碧水”“青山”“白帆”“紅日”,勾畫出一幅色彩明快、美麗壯觀的山水畫

35.C

36.D

37.①D ②B ③“浮”、“動”兩詞寫出了動態,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卻給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動,天空也在動蕩的錯覺,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勢

38.①描繪了秦淮河水邊夜色朦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②表達了他對國家命運(或國事)的關注與憂慮

39.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