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范文
時間:2023-04-08 03:39: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國與國之間經濟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危機爆發,注定要產生連鎖反應。更何況,這次危機的源頭,是來自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我們又豈能獨善其身?
投資、出口、消費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多年來,中國經濟一直面臨著消費不足、投資和出口增長過快的矛盾,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高,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超過40%。如今,出口重地美國和歐洲受金融危機影響,市場需求急速下滑,通過外貿迅速傳導到國內相關產業。事實也是如此。沿海一帶中小出口企業紛紛倒閉,工人面臨下崗,一些地區的經濟增速開始大幅放緩。
寒流已撲面而來。中小型出口企業倒閉歇業現象的出現,也許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當前,全球各國政府開始不約而同地“救市”,其中最轟動的,無疑是中國政府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這個方案讓人興奮,又讓人擔憂。據以往經驗,政府工程往往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投資越大,腐敗越深。這一次能不能成為例外?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苛責美國政府放任自流、對金融衍生品缺乏管理的聲音甚是強烈,認為缺乏監管的自由市場存在缺陷。然而,歷史無法假設。美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選擇,在當時、當地一定有著充分的理由,就算是換一種做法,也沒有誰能保證,某種經濟政策的萬無一失。
危機來襲,使發達國家又倒向了干預主義。這很可能對中國人的認知理念產生顛覆性的影響,也可能會讓很多中國人,特別是決策者相信:自由經濟是不行的,政府干預是有效的;美國制度是不靈的,中國制度是最好的;改革任務已經完成,按照既定模式走下去就是勝利。
問題遠沒有這么簡單。
篇2
企業領導和職工都是主人
當“主人”要具備一定素質
“主人”與“仆人”是相對的
行使主人權利要當仁不讓“主人”一詞的確長期困擾著企業界,我以為這和中國文字的兼容性和靈活性有關。因為“主人”有兩個含義,一是“主人客人”的主人,一是“主人仆人”的主人。前者重的是責任,而后者強調的是支配。我認為,我們常講工人要做企業的主人,應該是前者不是后者。
職工是企業主人不容置疑。不要說社會主義條件下,就是資本主義企業中,工人也有類似的心情。日本電影《金環蝕》中,企業出了事故面臨倒閉,工人們舉著標語牌在銀行大樓前高呼:“用我們的雙手重建‘阪神’!”企業是巢,職工是卵,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有人認為提倡主人翁精神與企業管理有矛盾,我很難茍同。
職工的主人翁意識體現在職工自覺地出主意想辦法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自地參與管理。我認為把主人翁精神僅僅理解為多干、苦干,只講奉獻不論報酬,是對主人翁一詞的降格和庸俗化。前一時期北京市搞“學松下”,樹立企業精神,有相當多的企業就只停留在喊口號上,企圖通過從肚腸中搜刮幾句豪言壯語,去約束職工的情感,規范職工的行為。這種做法的失誤就在于忽視了“職工本來就是企業的主人”。
企業中雖分出廠長和一般職工,崗位不同,但他們同是企業平等的主人。現在有的企業領導搞特權,凌駕于企業之上,挫傷了職工的積極性,有的企業稱廠長經理為“老板”、“掌柜的”,甚至用“君臣父子”那一套來形容企業的上下級關系。這些都是已死的封建傳統的延續,不是正常的企業分工的必然結果。像伊群同志所在的工廠,廠長瞞著工人發獎金,難道我們沒有嗅出其中某種發霉的味道嗎?我時常感嘆,如果企業領導都像《渴望》里的宋大成一樣,也許職工的主人翁意識會發揮得更好一些。
篇3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從事中國當代文學、電影、大眾文化和批評理論的教學與研究。9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與中國當代文化關系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著有《在邊緣處追索》《大轉型》《從現代性到后現代性》等論著多種。
“危機”這個詞在最近金融風暴的背景下變得越來越常用了。
過去我們用危機來形容事物的時候,其實是一種提醒,一種警示,我們高叫各種事情面臨危機的時候,其實事情只是有些小毛病而已,沒有什么不得了。就好像小孩高叫“狼來了”的時候,狼其實還遠得很。但今天全球性危機到來的時候,大家才真正感受到危機的力度和強度,才感受到“危機”真正出現時候的嚴重和間不容發的緊迫。“危機”其實不僅僅是突如其來的災難,許多災難雖然嚴重卻容易被認識和容易被應對,因為它的原因和后果其實都在一瞬間呈現在我們面前了,它再嚴重,也是一瞬間就到底了,一瞬間就窮盡了一切,這樣的結果雖然嚴重,但大家還是可以看得清楚的,可以判斷得明白的。而且這樣的災難可以激發起人們的英雄主義和無畏的精神,可以激發人的意志力和勇氣,同時對于這樣的災難的理性判斷和評估也相對容易。所以它們雖然嚴重,但還是人能夠抗住的。
但金融海嘯這樣的危機卻是一件不斷積聚,不斷延伸,看不到終點的事情。它從2007年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事情可以控制,覺得問題不大,但其實是風起青萍之末,看不見底的問題接踵而至,從一個小小的、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點上開始,卻勾連起前所未有的大波瀾,最終危機爆發,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大家都感受了危機的嚴重和問題的深廣。狼一旦真的來了,大家才真的有點恐懼了,才不愿意把危機說得嚴重,不愿意正視危機的深不可測的一面。今天正是因為可能危機太大,人們反而覺得問題的嚴重性讓人難以控制,覺得需要互相安慰和互相勉勵。今天這樣的危機究竟何時是底,如何走出難關,人們心里沒有多少成算,現在一切還在過程之中,危機還沒有到底。危機過去了多少?危機到了什么程度?這些問題其實盤旋在大家的心里,感覺到一種真正的憂患。這其實不是憂患意識,因為憂患意識是問題未來之時的警覺,但現在確實所有人都身處危機之中,卷在了難以擺脫的困難之中。我們現在確實需要的是面對危機的新的力量,也需要對于這一切的新的認知和新的理解。
這首先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氣,“危”在不斷蔓延和延伸的時候,要想到未來的期望,這次嚴重的困境其實比起當年來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樂觀的理由。就拿中國來說,三十年前,中國起步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的時候,誰會想到今天這樣的結果呢?那個時候的危機不是比今天更沉重,更深不見底嗎?當年的困難其實比今天還大,還嚴重,都能夠走過來,今天看來一切都似乎順理成章。所以,面對今天的危機,還是要保持樂觀和自信。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在戰略上“藐視”困難其實是人生基本的修養和基本的素質。相信自己,相信未來,人生必須要有信念。在逆境中的果敢和自信比一切都寶貴。熬住就是勝利,熬住就有希望。信心是最重要的。有信心,未必會什么都有,但沒有信心,什么都不會有。
其次,需要的是在前所未有的“危”中看到隱含的那些難以捕捉,難以察覺的“機”,看到在困境中的出路和光明。“危”到了盡頭,事情已經壞到了不能再壞的時候,轉機就在前頭了,機會就在一念之間,這時候需要的是在苦難中的理智和冷靜,需要知道天無絕人之路,事情不可能沒有解決的辦法,理智地思考,冷靜地判斷,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就會有希望。危到了無可危之時,機也就在其中了。這里我們看到大家都在危中捕捉和發掘一切可能的“機”,都在試圖找到新的可能性,只要自己足夠冷靜,足夠理智,足夠敏感,問題未必到了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候,一旦轉機到來,問題就會變化。“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留下的。在危機中熬住,未來的成功和美好就會降臨。這不是空洞的許諾,而是真正的歷史的辯證法。人類的發展不就是這樣不斷面對危機和挑戰過來的嗎?我們的前人從遠古走到今天,不就是這樣前進的嗎?
篇4
去廣東,還是從廣東回家?
“不在廣東,就在去廣東的路上”。從1990代后期開始,原本不喝白酒只喝米酒的南粵廣東,成為酒業各路諸侯淘金的高地之一。
在這里,名不見經傳的皖酒王、古綿純亮麗登場就出盡風頭;二線品牌諸葛釀一舉成名,“諸葛大戰”成為全國酒行業關注的熱點;區域品牌稻花香以單品珍品二號近4個億的銷量,曾經領跑中檔白酒陣營;地產品牌百年糊涂則以大佛山地區2個多億的業績,演繹了什么叫中小品牌區域深耕。
在這里,中糧酒業長城葡萄酒精耕20年,讓張裕、王朝知道什么叫“撼山易,撼長城難”;張裕揚長避短,一款金獎白蘭地單個地級市輕松囊括數千萬進賬,讓保樂力加和迪亞吉歐等大牌一聲嘆息。
在這里,勁酒與古嶺神展開終端對決,銷量一舉過億;
在這里,青島、珠江、燕京、金威合縱連橫,上演了一出啤酒版“戰國時代”。
在這里,國窖1573鳳凰涅盤,實現了“蠶蛹化蝶、后來居上”,水井坊揭竿而起,價格一舉超越白酒大王五糧液……。
廣東酒業,曾經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然而一切繁華和榮光仿佛在2008年中秋的這個節點嘎然而止,就像2008狂熱而又無序的股市,一路狂奔到6100點,卻突然掉頭向下,一波一波的殺傷盤洶涌而出,市場節節抵抗、回天無術,份額和銷量最終慘烈腰斬,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作為外向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廣東酒類市場第一時間領教到什么叫內需不足,什么叫金融風暴帶來的外需萎縮“大規模殺傷武器”。
可怕的是,我們以前從來沒有類似的經歷,甚至不知道這到底是開始,還是結束?
毫無疑問,“SOS”已經從大洋彼岸通過實體經濟傳遞到距離太平洋最近的東南沿海,廣東首當其沖。酒水行業作為經濟鏈條的一環,無法獨善其身。
“SOS”用詞也許并不準確,甚至有盛世危言嫌疑。但是無數經驗告訴我們,壞的打算,往往給我們帶來較為美好的未來。
市場篇:2008中秋 遭遇黑天鵝?
在2008年中秋以前,廣東酒水行業不敢說欣欣向榮,快馬加鞭;但絕對是節節高升,喜氣祥和。
這年年初,絕大多數酒業公司都制定了2位數的增長規劃;有的公司甚至謀篇布局,準備走向全國。在中國最大的酒水網絡銷售機構煙酒在線CEO黃文雄看來,2008年是公司X年上市中關鍵的一年,上海辦事處要開業,湛江、韶關分公司要正常運營,如果一切順利,公司希望實現3位數的增長。而在另一家知名酒業公司老板的規劃中,2008年其打造的自有品牌,要“虧損過千萬,銷量過X萬箱”,他雄心勃勃地計劃用五年的時間數千萬的投入,打造出廣東市場另一個“諸葛釀”、“皖酒王”。
前九個月,一切都仿佛按計劃進行。雖然經歷了令人悲憤的5.12大地震,以及令無數股民傷心欲絕的股市大跳水,但是從銷售報表和市場氛圍看,絕大多數酒水品牌的銷量都是增加和上升的,只要熬過最后三個月,2008年又將劃上不算完美,但絕對拿的出手的句號。而最后三個月,恰恰是酒水銷售的黃金季節。
中秋之前,廣東知名紅酒品牌XX莊園張老板準備迎來收獲的季節。上半年,XX莊園保持2位數的增長,中秋加一把火,達成2008年初制定的銷售目標不成問題。
抱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專門運作團購市場的廣州XX公司采購經理李志揚,制定采購計劃時,他按照2007年的銷量給供應商下達了同比增加30%的訂單,其中60%是禮盒。
忙碌和希望中,危險卻像幽靈一般,悄悄逼近。
按照酒水行業的慣例,中秋旺季從中秋前一個周起算。2008年9月14日是中秋節,9月初市場按理進入旺季。張老板奇怪的是,9月初怎么沒有多少節日的氣氛,平時人潮洶涌的家樂福、百佳、萬佳等人流量稀稀拉拉,每到節慶就爆滿的廣州餐飲酒樓不用定坐就能找到位置。而他的主推產品圓筒裝XX莊園,商超價90元左右2007中秋供不應求,今年中秋還做了一個周的特價,促銷員反映少人問津。
讓采購經理李志揚不解的是:過去一貫出手闊綽,只選貴的不選對的公款客戶和團購客戶,今年突然開始“勤儉持家”。2007年中秋非常暢銷的600—800價位段高檔白酒如茅臺、五糧液及其年份酒,突然不再暢銷,他的一個過去非軒尼詩李察、杯樂亭級別不喝的客戶,開始降級喝XO。更讓李經理頭疼的是,作為出貨量很大的禮品酒,客戶紛紛拋棄包裝精美的禮盒,改選簡裝酒,他預定的大量的禮盒酒積壓,而一旦過了節慶,禮盒酒基本就只能睡在倉庫里占用資金。
2008年9月可以算成一個節點。 雖然以前大洋彼岸的次貸危機、兩房(房利美、房地美)破產早已沸沸揚揚,但與賣酒何干?而從九月起,金融風暴仿佛多米諾骨牌,一眨眼從紐約、芝加哥、底特律、倫敦就來到了深圳、來到了東莞、長安鎮、虎門鎮……。
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銀行申請破產,同時美林證券被收購。
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香港合俊集團東莞樟木頭工廠倒閉,6000人失業。隨后各地老板拋棄工廠人間蒸發的故事就成為報紙經常報道的主題。
廣東省經貿委調研結果表明:2008年1-9月,廣東企業關閉總數為7148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但未發生“倒閉潮”。
仿佛與惡劣的外部環境對應,許多酒業公司迎來了“最差的一個中秋國慶節旺季”,據很多工作過幾年的資深促銷員反映,商超終端酒水銷量至少同比下降30%。而在酒樓和夜場情況也同樣不樂觀,一個明顯的依據是,在旺季酒樓和夜場的轉租和頂手廣告卻鋪天蓋地……。同時,個別酒業公司轉向、關門的消息也開始傳來,部分酒業公司開始壓縮費用和削減人員。
在澳大利亞被發現之前,十七世紀的歐洲人都相信——所有的天鵝皆為白色。因為當時所能見到的天鵝的確都是白色的,根據經驗主義,那簡直算是一個公理。1697年,探險家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人們才知道以前的結論是片面的——并非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
篇5
論文關鍵詞: “以環境為本” 服裝設計專業教育 未來發展
論文摘要: 本文從當下社會中的熱點時事問題著手,結合我國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的現狀特點,對服裝設計教育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新的要求和改善方式,以便使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在畢業后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對于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服裝產業鏈的延伸得到快速提升,高校服裝設計專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現象。在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依然延續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路線,使得學校培養出的大批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缺乏與市場之間的密切關聯性,設計師在走向社會后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服裝企業對于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的需要。在傳統教學上,老師和學生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尤其是對于學習藝術類專業出身的部分高校老師,在走上教學崗位后,依然不關注時事,不關注社會和環境的真實需求,以及熱點問題對于服裝設計教學方式的影響。
一、“以環境為本”的社會發展方向
從人類進入工業文明開始,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深深烙上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影子。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切以滿足人類的需求為目的,甚至不惜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以一切“以人為本”的模式向前發展。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河流污染、臭氧漏洞、動、植物種類減少等破壞自然的現象日益嚴重,人們逐漸認識到,為了人類以后的生存和發展,應該首先從人們的思想意識上改變,從“以人為本”的理念轉換到“以環境為本”的基本思想上。中國古話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如果我的環境家園不復存在,生活又將從何談起,社會又將如何進一步發展?同樣作為為人們現實生活服務的服裝設計專業,從高校的教學環節上,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環境的思想意識。伴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年會的召開,世界各地頻發火山地震,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等諸多時事問題和突發狀況的呈現,“以環境為本”的理念重新被社會所認可。
二、我國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的現狀
目前,在我國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環節中,主要是側重于老師的理論講述,課堂上老師講完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后,給學生留一些形式感很強的作業作為課程考核的標準。這樣學生對于服裝設計形式和內容的了解就只是個皮毛,根本不能很深入地了解所學的服裝設計,在畢業后自己的工作將是什么樣的,更不清楚設計對于社會、對于人類本身的真實意義,一連串的問號漂浮在學生的心中。因為,學生不了解設計與環境,與現實生活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而只是盯著老師所講的課本理論知識,缺乏與現實世界聯系的真實性,使得“理想的學習模式”與現實生活需求嚴重脫節,這無形中就使得剛畢業的學生在開始工作的時候很難融入到現實的生活、工作中,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不了解現實社會、自然環境對于設計的真實需求是什么。所以,高校服裝設計專業在今后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更多關注現實社會中的時化,并及時對相關信息做相應的了解與分析,在社會變化和進步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服裝設計相關的課程體系,使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服裝設計專業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一個時尚的行業,瞬息萬變,我們就更加應該關注時事的變遷。
三、高校服裝設計教育專業新思路的探索
服裝設計是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服務的,同時也是為社會、環境服務的,人類對于資源的利用形式和利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計的最初階段,基于現代環境中所凸顯出來的種種矛盾及高校服裝設計課程教學體系中部分課程設置不能緊跟時代步伐的問題。在此,我提出一些相應的調整措施,具體措施如下所述。
1.構建新形勢下的課程體系
目前,國內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課的教學體系中以服裝設計的理論知識、美學、服裝史論、結構工藝、面料、營銷等專業基礎課程為主。另外,還有一些相關的選修課程作為輔助,缺乏對于社會時事與服裝設計、市場環境等關系的分析類課程。為了更好地彌補高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與社會實際設計工作之間的差距,更好地滿足企業、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及使服裝設計更好地為環境的發展作出一份應有的貢獻,未來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中應將社會時事動態與服裝設計專業的固有課程體系相結合起來。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楚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的服裝設計形式,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在今天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育上,我們更加應該加強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環保意識。
2.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思路
在傳統教學的模式下,老師習慣于自我陶醉在個人的講述中,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環節很少,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在此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老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改進和交流的機會,不僅是簡單地講講課、布置作業,讓學生交上后老師評個分數就完了,而且應該讓每個學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能講出來自己所要傳達的含義,給予每個學生再次修改、提升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學生的作品效果會與其本人的想法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作品制作效果不理想的同學再進行修改,每個人都記錄下自己作品的制作過程,直到每個學生都能做出一套滿意的作品為止。如此進行反復的修改后,學生不僅可以制作出一套自己滿意的作品,而且可以增強專業學習過程中的信心和主動性。而不是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老師布置一堆的作業,學生忙得一塌糊涂,最后效果一般,老師也只是為了布置作業而布置作業,學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做作業,導致學生對于專業學習的興趣不濃厚。
3.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社會責任感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不能再像古時候那樣“一心只讀圣賢書”了,而必須時刻關注社會的發展動態,尤其是學習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設計首先是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的,設計師如果不關注社會時化,又將如何設計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產品呢?2009年12月份舉世聞名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年會召開,中國著名服裝品牌——左岸服飾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洪金山先生作為中國第一位服裝企業代表、服裝設計師代表出席了此次年會。從哥本哈根回來后,他就開始著手“計算”下一季的服裝,這種“計算”非常獨特,他要從面料的源頭開始算起,看看他設計的每件衣服的碳排放量究竟是多少,提出了“量碳裁衣”的設計概念。在此之前,洪金山先生在2007年就曾攜手保護國際(CI),組織了“拯救地球”主題活動;接著又主推“紙質夾克”環保服飾;再到2008年倡導的“環保自行車”活動等。所以,每個學習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都要更多關注時事動態,了解社會需求,關注科技的發展,更好地從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真實需求去設計作品。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也是為服裝設計的發展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
4.完善相關的教學設施
雖然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不像理工科的學生那樣,需要整天悶在實驗室里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整理繁雜的數據,但是設計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實驗形式。我建議:在以后的服裝設計教學體系中可以設置幾門實驗性質的課程和教學環節,為相關的課程提供相關的實驗設備和材料,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動手的機會,而不是讓學生只是簡單的畫幾幅服裝畫就結束了課程的學習。例如:服裝面料的再造,傳統的手工印染、扎染、刺繡、手工藝等,這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多的開闊視野,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服飾文化。這就要求高校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為順利開展新形式下的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設備及師資力量的調整等。
5.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改變考核方式
我在數十年的高校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想法與自己所做的作品之間的差距非常大,歸結起來,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實踐動手的時間太短,老師和學生之間一直都處在一種“空對空”的狀態上。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在考核的環節上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很多專業課程在考核上都可以實行理論考試和實踐作品相互結合的形式。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明白自己所設計的作品,做出來的成本是多少,用到的材料是多少,對與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有幾分,使學生自己對自己的作品學會評估。
四、結語
所以,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形式,緊跟時代的步伐,高校的服裝設計專業教育課程體系
也應該有所調整,尤其是在當下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的形勢下(臭氧漏洞、土地沙化、森林減少、氣候變暖、地震、火山頻發等)。作為未來的服裝設計師,作為為未來培育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的高校單位,更多關注自然環境、社會發展和人類的需求,無疑是服裝設計未來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同時也要為保護自然環境作出自己貢獻,為高校的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發展提供新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楊開忠.一般持續發展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4.
[2]康幕誼.城市生態學與城市環境[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1997.
[3]鄒平.21世紀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修訂[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篇6
食品安全意味著什么?
持續不斷出現的問題食品讓公眾對食品安全格外關注,也因此造成社會上對食品安全的一種恐慌。如何看待食品安全成為今天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食品安全有一些不同的定義。例如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一個社會的食物保障(food security),即是否具有對一個社會所有人群足夠的食物供應;另一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屬于公共衛生問題(food safety)。而且,食品安全在公共衛生層面也被引申出兩個層次的含義,即絕對安全性和相對安全性。前者被認為是確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種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傷害的一種承諾,也就是該食品應絕對沒有風險:后者則是指一種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況下,不會導致對健康損害的實際確定性,但不能擔保在不正常食用時可能產生的風險。
從本質上來講,食品安全應當是公共衛生范疇,是指食品不能對消費者造成急性和慢性的健康損害以及危及消費者的生命。如果不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這樣的食品就是安全的,反之就是不安全的,有害的。如果在安全的基礎上還能充分提供人的新陳代謝和營養所需,就是高質量的安全食品。
今天,人們關注食品安全更多的是關注食品危害,是由各種不衛生的有毒或有害的食品成分構成對人健康的損害。這些食品危害包括:致病和有毒微生物危害:殺蟲劑殘留危害,包括各種農藥、獸藥、除草劑等;濫用食品添加劑危害,包括超量使用添加劑和違法使用未經批準的添加物:化學物危害,包括各種化學毒物和生物毒素,如鉛,鉻、黃曲霉素等;假冒偽劣食品危害等等。
但是,無論是哪種食物成分和物質,要判定它們對人是否有急性和慢性傷害首先需要有科學的標準,即今天所說的風險評估。也就是要在毒理上取得各種數據,如最小無作用水平、每日耐受攝入量、致敏原性、半數致死量、急性毒性試驗、慢性毒性試驗、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和遺傳毒性。這是衡量食品安全最基本的科學依據。
其次,決定一種食物是否有毒或有害,還要看它的劑量。文藝復興時期的化學家,藥物學家帕拉薩爾蘇斯(1493-1541)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只有劑量能決定一種物質是否有毒。換句話說,任何東西都有毒性,關鍵在于用量。極端而言,即使是純粹的食物如大米、饅頭,如果一次吃得太多,也對人健康有害。
得出結論:本文討論的食品安全,是指有毒有害物質加入或食品被污染后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
編者按:食品安全備受關注還緣于媒體這只巨手的推波助瀾,輿論監督固然是好事,客觀公正真實的報道有利于民眾知情,更有利于管理和監督。然而,今天的媒體也像食品企業一樣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失實報道以訛傳訛也絕不鮮見,這對食品安全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媒體報道引發食品安全恐慌?
有了以上基本概念,就可以客觀公正地來看待今天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就基本層面而言,中國今天總體的食品基本安全,否則人們就不會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但中國的食品安全也有很多問題,而且民眾中存有巨大的危機感和恐慌。
有人認為是媒體造成了食品安全恐慌。然而,這不是事實。恰恰相反,如果不是媒體的披露和監督,公眾還很少知道我們的食品存在嚴重問題,也不會引起全社會來關注我們每個人每日三餐都面臨的問題,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每個人都會成為食品安全的犧牲品。
但是,媒體的報道也確實引起了公眾的恐慌,原因何在?這涉及新聞和社會心理的一些基本問題。
例如,任何媒體都會報道一些負面的新聞,如兇殺、、綁架和交通事故等。然而,與其他新聞比較起來,這些負面新聞只是少部分,但它們確實更吸引人的注意。原因在于,負面新聞有更大的刺激性和沖突性。負面、消極的事件是違背社會道德實踐的行為,而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又時時刻刻存現于人們的意識中,這些負面新聞,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如奶粉和雞蛋中含三聚氰胺等,便自然地觸動人們的道德神經,引起人們對新聞的強烈關切,對事故責任者產生極大憤慨,并對自己的一日三餐高度關注。也因此而提高了關注的心理濃度,使得人們認為食品安全非常危險。
另一方面,人的心理還有一種前瞻性和類推性,或舉一反三現象。如果發現牛奶中有三聚氰胺,就會超前或前瞻性地聯想,既然牛奶中有三聚氰胺,那么其他同類食品中是否也可能有三聚氰胺或沒有檢測出來的有毒有害物質?這種前瞻性懷疑心理再加上現實生活中食品鏈的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問題,自然讓公眾陷于食品安全的恐慌中。
如果把近幾年來媒體報道的引起全國公眾關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做一個梳理,就可以定性定量地分析食品安全在中國的程度和類別。從2004年到2008年,媒體報道的震驚全國的部分食品安全事故有:
1 2004年4月,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
2 2005年2月,蘇丹紅一號色素事件;
3 2005年7月,“95%啤酒加甲醛”事件;
4 2005年10月,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鮮膜事件;
5 2006年6月,北京福壽螺導致的廣州管圓線蟲病事件;
6 2006年9月,瘦肉精(鹽酸克倫特羅)中毒事件;
7 2006年11月,多寶魚含抗生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事件;
8 2006年11月,“紅心成鴨蛋”事件,成鴨蛋中含有蘇丹紅四號;
9 2006年1 2月,北京、天津等地相繼發現萬噸“陳化糧”;
10 2008年9月,奶粉和牛奶中含三聚氰胺;
上述震驚全國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劣質奶粉和陳化糧是質量引起的安全事故,而福壽螺致病是食品衛生引起的安全事故,其他食品安全事故則都可歸結到食品添加劑和添加物類別中,即把不是食品添加物的物質違法添加到食品中以及過量添加食品添加劑。
得出結論:對媒體報道的負面新聞一定要認清事實,明辨真偽,分清楚哪些是食品安全事故,哪些不是;其次,要對報道采取客觀的態度,比如有些事件僅涉及某些省市,其他地域民眾就大可不必聽風就是雨,更不要以一當十、無中生有。
編者按: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安全恐慌者中對食品添加劑深惡痛絕的占了很大比重。食品添加劑涉及到食品工業科技,科技問題固然需要用科技來解決。只是我們要明白,科技發展是一個過程,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做出的正確判斷,卻有可能在未來變成謬誤,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用發展的眼光認識它。
食品添加劑有沒有被冤枉?
食品添加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食品“色香味質”這四個要素。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規定,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
中國衛生部批準的食品添加劑細數起來有1513種,其中包括食品香料1027種。國外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已達14000種以上,美國允許使用3200種,日本允許使用1 100種,歐洲共同體允許使用1100種~1200種。其實,從來源上看,食品添加劑只有兩大類,一是天然食品添加劑(如動植物的提取物、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等)和人工化學合成品。人工化學合成品又可細分為一般化學合成品和人工合成天然同等物(如天然同等香料、色素等)。由于成本和技術原因,現在的食品添加劑大部分是人工化學合成品。
自然有人提出問題。三聚氰胺也是化學合成品,食品添加劑用化學合成品不是與三聚氰胺一樣嗎?不是的,食品添加劑與一般的化工產品確實不一樣,最大的不同就是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和生物無害。而要求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無害,首要的做法就是實行嚴格的科學實驗認定,并進行嚴格的審批。
當一種添加劑在被合法投入使用之前,不僅要對其組成成分及結構進行分析,而且還要經過衛生學調查、毒理學試驗、每日允許攝入量(ADI)確定、每日實際攝入量、執行生產和使用新食品添加劑審批手續等一系列過程。在國際上,食品添加劑的審批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劑法規委員會(CCFA)在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在中國則是由衛生部進行審批。
因此,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應符合如下要求:(1)經過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證明在使用限量內長期使用對人體安全無害;(2)不影響食品理化性質,對食品營養成分不應有破壞作用;(3)食品添加劑應由衛生部正式批準、公布,有嚴格的衛生標準和質量標準,其有害雜質不得超過允許限量;(4)食品添加劑在達到一定使用目的后,經加工烹調或貯存時,能被破壞或允許有少量殘留;(5)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劑掩蓋食品的缺陷或作為偽造的手段: (6)未經衛生部允許嬰兒及兒童食品不得加入食品添加劑:(7)不要使用無生產許可證、非定點生產廠生產的以及污染或變質的食品添加劑。而且,由于毒理學、分析技術以及食品安全性評價的不斷發展,某些經JECFA評價認為是安全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經過再次安全評價后,會有結果的改變。
食品添加劑出現的問題多固然反映了監管的不力,但同時也有一個食品安全問題的時間辨證因素。一般而言,食品添加劑的違法和過量添加導致的問題有一個時間周期,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基本上是慢性傷害。即使是含三聚氰胺奶粉引起嬰幼兒患泌尿系統結石最快也要幾個月的時間。從發現問題到生產廠商的遮掩和監管者的反應遲鈍等,使得這一周期基本上都在半年以上。這種較長的時間周期使得監管者有麻痹懈怠現象,也就導致食品安全事故在食品添加劑環節上顯得較為嚴重和多了起來。
得出結論:正如人類發明火藥,卻在戰爭中發揮威力一樣,如果把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鉆了空子的食品添加劑當作食品安全恐慌的罪魁禍首,那才是大大的冤枉。
編者按:食品安全既有政府的監管責任,也與每個人的努力分不開。因此,保證我們的食品安全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公共權力加強立法和監管,二是個人注意有效的自我保護。
如何面對食品安全?
從政府的監管來看,為保證食品安全,需要從環境、農業、食品生產和加工等各個環節予以立法監管。要從源頭、生產、流通、銷售各環節控制食品的污染,嚴厲打擊食品安全事故的責任企業和責任人,健全市場管理和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強制召回制度,確保消費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然而,在今天的環境下,食品監管對政府和管理者是一項極其嚴峻的挑戰,有時在應對食品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會陷入監管無力的狀況。例如,由于生活方式的變化,在農耕時代,人們只需經過生產者就可買到食物,但今天的食品卻要經過層層的加工、包裝、儲藏、運輸和市場營銷,才能到達消費者手里。以鮮奶而言,過去人們只需從奶農手中就可買到高質量的產品,但今天的鮮奶和奶粉卻需要從糧食經銷商、飼料原料商、中間貿易商、飼料加工企業、種牛經銷商、養殖農戶,奶站、乳制品企業、批發商,物流企業、再到零售商這樣一個長長的鏈條。更可悲的是,如果奶粉被污染,還要經過生產三聚氰胺的化工企業和銷售商這樣的環節。
在現階段,顯然政府的監管能力遠遠跟不上市場發育之快,在如此長的食品鏈條中稍有監管不力,就會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因此,今天政府無論拿出多大的人力,物力和多么嚴厲的法規來全力監管,都不為過,而且納稅人也希望政府能把他們所納的稅更多地分配用來監管食品。
而目前的重要任務是建立全國性法律,即《食品安全法(草案)》,而這一法律已經幾易其稿,目的是做到對食品從生產到加工、流通銷售等每一環節的可追蹤監管,即可追溯制度,以及問題食品召回制度、風險評估制度、誠信制度。而正在修改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增加了8項規定。1.食品安全實行全程監督管理;2.發生食品安全事故須及時上報;3.加強風險評估制度;4.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5.政府可責令企業實施召回;6.立法廢除免檢制度:7.統一食品安全標準;8.加強監管小作坊和攤販。
如果這些要素能在食品安全法中得到體現并真正落實到食品監管實踐中,目前的食品安全狀況有望得以改善。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和專業部門還需要擴大和加強對普通公眾的食品衛生、安全、營養等方面的科普工作,讓公眾了解飲食中的哪些行為和方式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哪些做法和行為不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如此,才有可能讓公眾不至于對食品安全產生恐慌,能讓每個人生活在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中。
而作為個人,需要在生活中加強自我保護,信任我們自己。總的原則是,不吃不用或少吃少用合成的食物,盡可能攝取天然食物。
作為個人,還可以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保護自己和家人。比如,盡量自己購買和烹制食物,這是唯一可以自我控制食品安全和保證食品質量的方法。二是少食用精加工的食品和熟食,因為加工程度越高和次數越多,食品的不安全性就越大,食品被污染的機會就越多。三是少在外就餐,因為這種情況下個人不可能控制食物的衛生、質量和制作過程。四是盡可能食用天然有機食品,如選擇富含營養的有機蔬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