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之悵然范文
時間:2023-03-18 13:0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為之悵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發病情況;病原;流行病學;病理變化;防治措施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豬的高度接觸傳染性腸道病毒性疾病,其病原體是冠狀病毒,屬于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1]。不同年齡和品種的豬均易感,但尤以10日齡內的仔豬死亡率最高,35日齡以上的仔豬在無繼發感染的情況下死亡率明顯下降,只有10%左右。其臨床主要特征是嚴重水樣腹瀉、極度脫水和劇烈嘔吐。該病嚴重影響豬只的生長和發育,給養豬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1發病情況
2008年12月5日,景東縣大街鄉塘坊村者力和大河邊2個村民小組85戶農戶的豬發生大面積腹瀉,并且出現死亡。2個村民小組的85戶農戶,生豬存欄為765頭,其中仔豬存欄432頭,架子豬213頭,母豬存欄20頭。發病豬數為仔豬386頭,架子豬63頭,母豬10頭。發病豬當中,仔豬主要是二元雜交和三元雜交品種,發病數為278頭,其余108頭為土雜品種。63頭架子豬23頭為三元雜,40頭為土雜豬。仔豬死亡數297頭,死亡率76.9%,架子豬死亡7頭,死亡率達11.1%。根據腹瀉的流行病學、發病季節、臨床特征的種種表現,確診為豬的傳染性胃腸炎。隔離未感染的健康豬,通過采取應急措施,最終病情得到控制。感染病毒的豬群通過抗病毒、清熱和補糖補水等1周的對癥治療,效果甚微,未死的仔豬大多數變為僵豬,給農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2病原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2],為單股RNA病毒,有囊膜,表態多樣,多呈圓形,表面有1層棒狀纖突。該病毒不產生包涵體,另在細胞膜中增殖,存在于室腸、十二指腸及回腸的黏膜及內容物中。鼻腔、器官、肺的黏膜及扁桃體、頜下腸系膜淋巴結等處,且隨糞便排出。此病毒雖只有1個血清型,但因發生變異使其與其他冠狀病毒之間存在抗原相關性。病毒對牛、豬、豚及人的紅細胞無凝集及吸附作用,對乙醚、氯仿及去氧膽酸鈉敏感;對0.5%胰酶抵抗7 h,病毒不耐熱,56 ℃保持45 min、65 ℃保持10 min即死亡;對冷凍具有較強抵抗力。
3流行病學
此病全年均可發生,但有明顯的季節性。深秋、冬季、早春寒冷季節流行率較高。不同年齡、品種和性別成年豬和母豬癥狀輕微,可自然康復。但以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達100%。10~42日齡小豬易感染,而且隱性感染率很高。病豬和康復后的帶毒豬,均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主要從糞便、嘔吐物以及呼出的氣體排出病毒,污染飼料、飲水、空氣、圈舍、用具墊料等,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給豬。該病在新疫區呈流行性發生,傳播迅速,在1周內可傳播到各年齡段的豬群[3]。在老疫區則呈地方性間歇發生,發病豬不多,但由于經常產仔和不斷補充的易感豬發病,使本病在豬群中長期存在。
4臨床癥狀
本病的潛伏期很短,一般為8~15 h,有的長達2~3 d。感染通過空氣和接觸迅速傳播。仔豬的典型臨床表現是突然發生嘔吐,接著發生急劇腹瀉,有時呈噴射狀,糞便初為灰白色,后變為黃色或綠色,常含有未消化或混有血液的乳凝塊。病豬迅速脫水、極度消瘦、體重下降、精神萎靡、被毛逆立、粗亂無光。吃奶減少或停止、顫栗、口渴、消瘦、脫水嚴重,循環衰竭,常于發病后2~5 d內死亡。1周齡以上若治療不及時,死亡率達50%~100%,隨著日齡增加,死亡率降低。病愈仔豬增重緩慢,生長發育受阻,甚至成為僵豬。成年豬開始也是腹瀉,糞便呈稀糊狀,色澤呈綠色或灰褐色,食欲減退或廢絕,很少出現嘔吐。一般只要失水不太嚴重,排稀3~4 d,把有病部分已被破損的小腸黏膜排出,新生的小腸黏膜逐漸覆蓋在腸管內,如無繼發感染,病情就可以得到緩解,食欲也開始恢復。哺乳母豬汁乳減少或停止,康復豬的呼吸道帶毒時間達4個月以上。
5病理變化
本病的主要病變在胃腸。致病因子冠狀病毒感染并損傷空腸和回腸的腸絨毛上皮細胞,導致嚴重的腸絨毛萎縮,吸收障礙和脫水。死于本病的仔豬嚴重脫水,皮膚被水樣糞便污染,胃內充滿乳凝塊,胃底黏膜沖血,有時有出血點,小腸腸壁變薄,腸內充滿黃綠色或白色液體,含有氣泡和乳凝塊;小腸腸系膜淋巴管缺乏乳糜。小腸充血,腸腔充氣,腸壁變薄。將空腸剪開,用生理鹽水將腸內容物沖掉,在玻璃平皿內鋪開,加入少量生理鹽水,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可見空腸絨毛變短、萎縮及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和脫落等。
6診斷與鑒別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綜合判定,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必須進行實驗室診斷。此病應與以下病鑒別,豬流行性腹瀉病原體是冠狀病毒科的豬流行性病毒(PED),各種年齡豬均易感。癥狀與豬傳染性胃腸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豬死亡率較低,在豬群中的傳播速度相對較慢。仔豬白痢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是2~3周齡仔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發病率較高,死亡率較低,無嘔吐,排灰白色、漿糊樣稠糞,有腥臭味。病程為急性或亞急性,小腸呈卡他性炎癥。仔豬黃痢由致病性大腸炎癥引起,主要發生于3日齡左右的乳豬,往往一窩一窩地發生。頸部、腹部皮下常有水腫。腸黏膜有急性卡他炎癥,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空腸和回腸次之,結腸較輕。
7防治措施
有關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免疫,國內外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多數是屬于乳汁免疫的研究。目前研究與應用的多是弱毒疫苗,而弱毒免疫與強毒免疫不同之處是乳汁中的抗體以IgG為主,而分泌型IgA少,這影響了弱毒免疫的效果。關于妊娠母豬的接種有關途徑,目前是肌肉、鼻內并用的接種方法。1965年報道,在出現TGEV癥狀前,剛出現TGE癥狀或者已有TGE癥狀時,給注射豬瘟弱毒疫苗,往往不能產生對豬瘟的有效免疫力。防治上,預防病豬傳入,特別是在寒冷的季節一定要加強防疫,一旦發生該病應立即封鎖豬舍,嚴防疫情蔓延。對臨產20~40 d前的妊娠母豬進行人工感染,將病死的仔豬胃、腸黏膜刮下搗碎給豬灌服,可使其分娩的仔豬獲得免疫[4]。加強飼養管理,制定合理的飼養標準和方法,保證各個時期豬只的營養需要[5]。避免或減少豬群的各種應激反應,可按1 kg飼料加入2 g華西電解多維讓豬自由采食。無特效治療方法,但可對癥治療,以減輕脫水或者防治繼發感染。患豬補充葡萄糖氯化鈉溶液有一定作用。有人建議用康復的豬血清(每次口服10 mL)有顯著效果。加強環境與圈舍的消毒衛生工作,及時消毒糞便,保持食槽和廄舍清潔。消毒藥可根據不同豬場選用過氧乙酸、季銨鹽、氯制劑、絡合碘等,需按說明書配成相應的濃度交替使用[6]。發病后,發現病豬及時隔離,治療可選用以下藥物:嘔吐的豬肌肉注射維生素B 2~5 mL/頭,維生素B6 2~4mL/頭,2次/d,連用3 d。灌服稀米粥,喂時可加入木炭末10~20 g,酵母片10~20片,土霉素2萬IU/kg體重,連服2~3 d。飲水中添加電解質和營養成分,對已無食欲的病豬,及時大量灌服口服補液鹽或靜脈注射葡萄糖氯化鈉補充體液,防止脫水及酸中毒,每次100~200 mL,3~5次/d,直到痊愈。
8參考文獻
[1] 何孔旺,林繼煌,還紅華.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弱毒株STC3細胞培養特性及致病性研究[J].中國獸醫科技,2001,8(31):8-9.
[2] 劉登存,趙華.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J].中國獸醫科技,2003,33(10):69-70.
[3] 陳會良.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7):24-28.
[4] 牛藝儒,寧官保,杜娟,等.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及防治[J].當代畜禽養殖業,2009(3):12-13.
篇2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以腹瀉、嘔吐為特征的腸道傳染病。是種常見的易發、多發高度接觸性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發生在氣溫低的冬季和春季。
1 流行特點
只引起豬發病,不感染其它的畜禽。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尤以仔豬感染、發病嚴重,2周齡內的仔豬染病,死亡率極高,7日齡內仔豬只需2至7天死亡率幾乎達100%。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和處入潛伏期的感染豬,在病豬的胃腸黏膜、腸系膜淋巴結、氣管、肺、脾、腎等處,都有本病毒的存在,它們通過糞便、嘔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氣體排泄病毒,污染飼料、飲水、土壤,用具,空氣等,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而傳染給易感豬,傳播快。成年豬排毒時間長,可達1~8周。10日齡以內的仔豬死亡率較高,斷奶、肥育豬和成年豬發病后都為良性經過。有些在腸道查不出病毒 的豬,還可以從其扁桃體和呼吸道發現病毒。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冬季和春季產仔期間發生較多,特別是豬圈過于接近,豬群密集產,發病率高,常呈地方性流行。
2 臨床變化
潛伏期短的12~18小時,一般的為1~8d,多數病倒2~4d。傳播速度快。感染本病一般體溫不高,有的初期出現輕熱,精神不振,食欲減退,仔豬發生嘔吐,繼而發生頻繁水樣腹瀉,糞便黃色、綠色或白色,常含有末消化的凝乳塊,糞便惡臭,病豬口渴,脫水明顯,體重減輕。日齡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日齡小的豬在2~7日內死亡,潛伏期長的5~7d。成年豬發病癥狀不一樣,有的癥狀不明顯,有的表現為食欲不振、絕食、嘔吐、水樣腹瀉。哺乳豬泌乳停止,體重減輕,極少死亡,一般3~10d痊愈。
3 病理變化
主要病變在胃腸,尸體不同程度脫水,腸內充滿液體,小腸氣性膨脹,腸管擴張,胃底粘膜輕度充血,小點狀或斑點狀出血,并有黏液覆蓋。仔豬胃內充滿凝乳塊、粘膜充血、腸壁薄沒有彈性,腸內充有黃綠色或灰白液體,并有氣泡。小腸系膜淋巴管內缺乏乳糜。將空腸剪開,用生理鹽水沖掉腸內容物,平鋪在玻璃平皿內,加少量生理鹽水,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小腸粘膜絨毛變短、萎縮、腸上皮變性、壞死和脫落。
4 診斷要點
根據本病傳播快,仔豬嘔吐、腹瀉、死亡率高、成年豬很少死亡等情況可作出初步診斷。但應與仔豬 大腸桿菌病、仔豬紅痢和豬痢疾進行鑒別。 10日齡內仔豬病死率高,成年豬則經5~7天后康復。小腸壁變薄,半透明,空腸和回腸絨毛長度和隱深度之比,正常豬為7∶1,而病豬則為1∶1。進一步確診,則須分離病毒或接種新生仔豬。 在本病的診斷中,應注意與仔豬大腸桿菌病相區別,仔豬黃痢只發生于新生仔豬,白痢發生于10~30日齡仔豬。大腸桿菌為致病菌,通過細菌學檢查和抗生素藥物治療有效。
5 預防措施
5.1 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豬舍的防寒保溫工作,多添加保溫墊料,隨時更換,也可以采取給豬舍加溫措施。
5.2 為防止本病傳入,應不向有病地區引進豬只。
5.3 從外地進豬時,必須先隔離觀察10~15天,確保無疫情后才可進欄飼養。
5.4 一旦發生本病,要立即嚴密消毒和隔離病豬。
5.5 對臨產的母豬應放在消毒過的豬圈內分娩;
5.6 若哺乳母i未受感染,則可將全窩仔豬隔離到安全地區。
5.7 必要時進行豬體消毒,可噴灑1%聚維酮碘500倍稀釋消毒,復合酚200倍稀釋噴霧消毒。
5.8 懷孕母豬在產前45天,每頭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滅活苗3毫升,產前25天 每頭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滅活苗3ml,仔豬可通過吃母乳獲得被動免疫效果。
5.9 初生仔豬每頭注射0.5~1毫升本病毒滅活苗,10~15千克豬每頭注射2毫升,50千克以上豬每頭注射3毫升,都能獲主動免疫。
5.10 每頭新生仔豬每頭口服10毫升康復豬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液,連續服用3天,預防和治療效果很好。
6 治療方法
治療方面,由于此病發病急,病程短,要早發現早治療,治療越早,療效越高,可減少死亡。本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蛇x用以下藥物治療。
西藥治療 碳酸氫鈉2.5克、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冷開水1000毫升配成口服液,讓仔豬自飲。為防2周齡以下仔豬發生繼發感染,可口服磺胺脒0.5~4克、小蘇打2~4克的混合液次硝酸鉍3~5克,也可每千克體重肌射慶大霉素注射液2~4毫克,每天2次。
篇3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綜合防制
1 病原體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于冠狀病毒,呈多形的球形,外有像倒釘樣的纖突,直徑在60nm~190nm(納米),能在豬腎、豬甲狀腺、豬等細胞上增殖。但病毒對光、溫度和消毒液比較敏感。糞便中的病毒在陽光照射下6h既失去活性;細胞培養物中的病毒在紫外線照射下30min即可滅活。病毒對膽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時活力不減,強毒株在pH2時仍然相當穩定;在經過乳酸發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活,但病毒不能在腐敗的組織中存活。病毒對熱敏感,56℃30min能很快滅活,37℃4d喪失毒力。病毒在低溫下可長期保存,在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無明顯下降。對乙醚、氯仿、次氯酸鹽、氫氧化鈉、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銨鹽類消毒劑比較敏感。
2 流行特點
本病毒只感染豬,不同年齡的豬都可發病,哺乳仔豬、生長育肥豬的發病率幾乎為100%,成年豬發病也可達80%,尤以5日齡~14日齡之內的哺乳仔豬最易感染,且死亡率很高。病豬死亡率與豬的年齡呈負相關,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率降低,但感染過的仔豬有相當部份會成為僵豬。
傳染源為發病豬、帶毒豬、帶毒動物及其排泄物。在病豬的胃腸黏膜、腸系膜淋巴結、鼻黏膜、氣管、肺、脾、腎等處均可見到病毒的存在,病毒可隨病豬的糞便、尿液及鼻汁排出體外。病豬康復后可長時間帶毒,有的帶毒期長達8周。
本病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傳播,感染母豬可通過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豬。通常在豬群中只要有1頭發病,數日內即會迅速蔓延至全群,同一地區流行過程可持續4周~6周,然后疫情才慢慢平息。
本病發生和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多見于秋冬季節和初春,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區可暴發性流行。本病常與腸毒素大腸桿菌、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或輪狀病毒混合感染。
3 臨床癥狀
本病的潛伏期:仔豬為12h~24h,成年豬為2d~4d。
3.1 哺乳仔豬
2周齡以內的仔豬感染后,一般12h~24h會出現嘔吐癥狀,繼而出現嚴重的水樣或糊狀腹瀉,糞便呈黃色,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仔豬明顯脫水,體重迅速下降,發病2d~7d后出現死亡,死亡率高達100%;2周齡~3周齡的仔豬,死亡率在10%~80%。主要的病理變化為急性腸炎,從胃到直腸均可見到程度不等的卡他性炎癥;胃腸充滿凝乳塊,胃黏膜充血;小腸充滿氣體,腸壁彈性下降,管壁變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狀,腸內容物呈泡沫狀,黃色透明;腸系膜淋巴結腫脹,淋巴管沒有乳糜。其它組織較少見到明顯的肉眼病變。
3.2 斷乳仔豬
感染后2d發病,表現水瀉,呈噴射狀,糞便呈灰色或褐色,個別豬嘔吐,在6d~8d后腹瀉停止,極少死亡,但體重會下降,發育不良,往往變成僵豬。部分母豬由于與患病仔豬密切接觸會反復感染,其臨床癥狀也較重。如:體溫升高,泌乳停止、嘔吐、食欲不振和腹瀉等。
3.3 生長豬
表現為厭食,腹瀉6d~10d,伴有嘔吐。腹瀉期間停止生長、體重下降,不用藥物治療也可耐過,但病豬的飼料轉化率明顯降低。
3.4 母豬
母豬感染后乳汁減少或無乳,表現為嘔吐\厭食和腹瀉,少量母豬體溫升高。由于母豬無乳,導致哺乳期仔豬死亡率增高。
公豬和后備公母豬的臨床癥狀與生長豬類似。
4 病理變化
本病以急性胃、腸卡他性炎癥為特征。剖檢可見胃腸充滿凝乳塊,小腸充滿氣體及黃綠或灰白色泡沫樣內容物,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在顯微鏡下見到小腸絨毛明顯萎縮脫落。由于小腸絨毛萎縮脫落導致動物消化紊亂、酸中毒和脫水。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心、肺、腎一般無明顯病變。
5 診斷
本病典型的臨床癥狀(本病潛伏期較短,18h~72h即可感染全群)和病理變化是臨床診斷的依據,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糞便或小腸。因病毒對熱敏感,采集的所有樣品都應是新鮮的或冷藏保存。
(2)血清學檢查:病毒中和試驗、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6 綜合防制措施
6.1 治療措施
(1)藥物治療:①為預防脫水和中毒可按:氯化鈉3.5g、氯化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清水1000mL配成溶液,若是數頭病豬則按比例加量,讓豬自由飲。不能飲水的可靜脈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鹽水和5%碳酸氫鈉溶液。②為防止繼發感染可用慶大霉素治療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感染。使用黃連素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預防腸道感染。諾氟沙星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腸道感染的治療。環丙沙星對革蘭氏陰性桿菌的抗菌活性是諾氟沙星的2倍~4倍,恩諾沙星也有殺菌作用,可適量應用。③恢復體能:為加速體能恢復可用:復合維生素B+煙酰胺+右旋泛酸鈣+肌酐+葉酸+開胃素+誘食素ATP,肌肉注射或灌服,1kg體重用0.1ml~0.15ml,1d一次,連用2d~3d。
(2)生物制品治療:①干擾素、抗體、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可按廠家說明書使用;②誘導注射:發病初期,將500羽份1瓶雞新城疫I系苗用500ml蒸餾水稀釋,現配現用,每天肌注1次,連用2d。其注射劑量為:仔豬3ml~5ml、中豬7ml~10ml、大豬15ml~20ml,有誘導肌體快速產生干擾素的效果。
6.2 綜合預防措施
(1)豬場禁止非飼養人員進入,豬舍門口設消毒池。對剛引進的種豬,必須隔離飼養10d~15d,確認無病后才可入群。
(2)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豬舍的防寒保溫工作,加厚保溫墊料并勤更換,必要時可給豬舍加溫。
(3)加強冬季的飼養管理,特別要注意提高飼料中能量的含量。疫病流行季節停用豆腐渣、酒糟之類的輔助飼料。
(4)嚴禁貓、狗等進入豬舍。
(5)加強光照、降低豬舍濕度。
(6)搞好豬舍的清潔衛生與消毒工作。無疫情時每周用3%~4%氫氧化鈉溶液沖洗消毒1次~2次,隨后再用清水沖洗1次~2次;發生疫情時,每天噴灑1次0.2%過氧乙酸溶液、1%~3%漂白粉溶液等任意一種。
(7)必要時進行豬體消毒,可噴灑1%百毒殺600倍液、強力消毒王1000倍液和過氧乙酸2000倍液等其中的任意一種。
(8)懷孕母豬在產前25d~30d,每頭后耳穴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滅活苗3ml,仔豬可通過吃母乳獲得被動免疫效果。
(9)初生仔豬每頭后耳穴注射0.5ml~1ml本病毒滅活苗,10kg~15kg豬每頭注射2ml,50kg以上豬每頭注射3ml,都能獲得主動免疫。
(10)每頭新生仔豬口服10ml康復豬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連用3d,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7 小結
該病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其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從病例中可看出,本病多發于冬春季節,傳播迅速,各種年齡豬均可感染發病。仔豬發病突然,其精神沉郁,嘔吐、水樣腹瀉和脫水。
豬場一旦暴發此病,會造成14日齡以內仔豬,特別是新生仔豬近100%的死亡。對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制劑。因此,對本病須早發現、早治療,根據臨床癥狀采用對癥療法,才能迅速有效的阻止病情發展。對該病的防治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關鍵是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畜舍衛生。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舍內空氣新鮮,提高豬群健康水平,增強機體抗病力。實行全進全出管理制度,同時科學配制飼料,保證飼料營養均衡,提高豬機體免疫力和抗病力,杜絕飼喂霉變飼料,嚴防胃腸炎等疾病的發生。
(2)嚴格執行防疫和消毒制度,切斷疾病傳播途徑。特別要注意哺乳母豬的消毒,仔豬出生后,要保證短時間內吃到初乳。用新鮮生石灰撒布欄舍地面及走廊,既消毒又可干燥欄舍、降低溫度。發病后,做好病豬的隔離工作,同時適度限水、限料。
(3)強化免疫是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根本措施。應根據該病的流行、傳播特點制定科學的免疫計劃,做好疫苗接種工作。
可采用傳染性胃腸炎疫苗和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油乳劑滅活疫苗免疫。最好從母豬開始預防本病,妊娠母豬產前20d~30d免疫1次,以保護出生仔豬,必要時產前7d再免疫1次。
參考文獻
[1]羅進祥,李樹芝.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治[J].中獸醫學雜志,2008(04)
篇4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腹瀉疫?。昏b別診斷;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8-0030-03
1 流行特點
豬和帶毒豬是該病傳染源,通過糞便、嘔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氣體排出病毒,污染飼料、飲水、空氣、用具等,經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給健康豬。
2 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短,18~72 h大部分豬感染發病,根據此特點可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仔豬潛伏期很短,一般為12~24 h,突然發生嘔吐,接著頻繁劇烈水樣腹瀉,糞便黃色、綠色或灰色,腥臭,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病豬極度口渴,迅速脫水,消瘦,豬日齡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也越高。
10日齡以內的仔豬多在2~5 d內死亡,隨著日齡的增長病死率逐漸降低。病愈仔豬生長發育不良。
后備豬、架子豬和成年豬癥狀不一,表現為停食,個別病豬出現嘔吐,急性腹瀉,排出灰色或灰褐色水樣便,伴有未消化的飼料,5~7 d自愈,很少死亡。
3 主要病變
主要病變在胃和小腸,胃內充滿未消化的凝乳塊,胃底黏膜充血,小腸內充滿黃綠色或灰白色液狀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塊。小腸壁變薄,彈性降低,以致腸管擴張,呈半透明狀,腸系膜血管充血擴張,淋巴結腫脹。將空腸縱向剪開,用生理鹽水洗凈腸內容物,置于玻璃平皿內鋪平,加入少量生理鹽水,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到空腸絨毛顯著縮短,是該病重要病理變化特征。
4 臨床鑒別診斷
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痢疾、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仔豬紅痢(梭菌性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感染、仔豬副傷寒等疫病十分相似,都以腹瀉為主要癥狀,應注意鑒別。
4.1 豬痢疾
豬痢疾又稱為血痢、黑痢、黏液出血性下痢,是由豬痢疾密螺旋體引起保育豬和肥育豬的一種腸道傳染病。以排黏液性出血性下痢,大腸黏膜呈卡他性出血性、甚至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癥為特征。該病發病率75%,病死率5%,豬痢疾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各種年齡段的豬均易感染,保育豬和肥育豬發生最多,傳播緩慢,流行期長。該病主要病變局限于大腸,以不侵害小腸和小腸淋巴結為特征,病程長的病例,主要為壞死性腸炎,黏膜表層形成麩皮樣或豆腐渣樣假膜,小腸及其他臟器沒有明顯病變。
4.2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是由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引起1周齡內新生仔豬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1~3日齡發病和病死率最高,7日齡以上則少發病。以劇烈黃色水痢和迅速脫水死亡為特征。仔豬病死率高,腹瀉癥狀與豬傳染性胃腸炎很相似。該病除了發生于寒冬潮濕多雨季節外,炎夏也易發病,初產母豬所產仔豬發病率最高,經產母豬所產仔豬發病率較低,新豬場比老豬場嚴重,黃色或灰黃色水痢比較突出的病變是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癥,以十二指腸最嚴重。
4.3 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俗稱仔豬奶泄,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10~30日齡仔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以乳白色或灰白色下痢為特征。發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仔豬白痢10~20日齡仔豬多發,30日齡以上仔豬很少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季和炎熱夏季氣候驟變時多發;發病率高,但病死率低,主要癥狀為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狀痢。
4.4 仔豬紅痢
仔豬紅痢也叫梭菌性腸炎,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魏氏梭茵)所引起的7日齡內仔豬的一種腸毒血癥。以出血性下痢,腸道黏膜出血壞死為特征。仔豬病死率高。仔豬紅痢主要感染1~3日齡的新生仔豬,1周齡以上的仔豬發病很少,發病率最高達100%。該病特征病變在空腸,十二指腸一般不受侵害,空腸呈暗紅色,腸腔內充滿紅色液體,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彌散性出血,腸系膜淋巴結為鮮紅色。病程稍長者以壞死性腸炎為主,腸管出血不明顯,腸壁增厚,腸腔內容物含有壞死組織碎片。腸黏膜呈黃色或灰色壞死樣偽膜,易剝離。
4.5 豬流行性腹瀉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以嘔吐、排水樣便和脫水為特征。發病日齡、臨床癥狀及病變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極其相似,主要的表現為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發病,哺乳仔豬、架子豬或育肥豬的發病率很高,達100%,尤以哺乳仔豬受害最為嚴重,母豬發病率變動很大,約為15%~90%,主要發生于冬季,以12月和1月發生最多。嘔吐、腹瀉和脫水,排水樣便,灰黃色或灰色,年齡越小,癥狀越重。1周齡內新生仔豬發生腹瀉后3~4 d,呈現嚴重脫水而死亡,死亡率可達50%,斷奶仔豬、母豬常呈現精神委頓、厭食和持續腹瀉(約1周),逐漸恢復正常。育肥豬在同圈飼養感染后都發生腹瀉,1周后康復,死亡率1%~3%成年豬癥狀較輕,多只表現嘔吐和食欲不振。豬流行性腹瀉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相比病死率稍低,傳播速度稍慢,眼觀病變僅限于小腸,腸管脹滿、擴張,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
4.6 仔豬副傷寒
仔豬副傷寒是由豬霍亂沙門氏菌和豬副傷寒沙門菌引起2~4月齡仔豬的一種傳染病。臨床上以出現腸炎和持續性下痢為特征。病理變化主要是急性敗血癥和慢性壞死性腸炎,偶爾表現為卡他性和干酪性肺炎。臨床表現與豬傳染性胃腸炎很相似,食欲廢絕,下痢。該病流行季節不明顯;具有敗血性癥狀,體溫一般升高(41~42 ℃)。
5 診斷的方法
豬傳染性胃腸炎屬豬的冬季多發病,病原是冠狀病毒科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其主要侵害小腸黏膜,引起以腹瀉、嘔吐、脫水為主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該病在臨床上易與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病、仔豬白痢、黃痢、紅痢以及豬副傷寒、豬痢疾相混淆。
(1)臨床診斷該病好發于各種年齡的豬,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而斷奶豬、肥育豬和成年豬的癥狀輕微,多數能自然恢復。潛伏期仔豬為12~25 h,大豬2~4 d。
(2)哺乳仔豬。在哺乳后突然出現嘔吐,隨后發生水樣腹瀉,部分豬排乳白色、黃綠色含未消化凝乳塊樣的痢疾,后期脫水時糞稍黏稠,豬體重很快減輕,體溫下降,經2~10 d死亡。部分耐過者生長緩慢,5~7日齡的仔豬死亡率可達100%。
(3)肥育豬。發病率高,可達100%,而病死率很低。同樣發生水樣腹瀉,食欲減退甚至廢絕,無精神,排灰色、茶褐色痢樣便。內含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少數病豬在腹瀉前還發生嘔吐癥狀,一般經7 d左右逐步痊愈。
(4)成年豬。一般為隱性感染,部分僅呈輕度水樣便或一過性軟便。
(5)種母豬。一些正在哺乳的母豬出現高熱、衰竭。5.1 病毒分離鑒定
一般取患病豬的腸內容物或者小腸段進行檢驗,這是最易分離與檢測到TGEV的組織部分。病毒在細胞上產生典型的細胞病變(CPE)有細胞呈現圓形或長形,膨脹如氣球狀。對于初次進行分離的野毒株,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的CPE,此時需要通過連續傳代后才能出現明顯的CPE。為了增加病毒的分離效率,在細胞培養液中添加適量的胰酶或胰蛋白酶以及運用較老的細胞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5.2 病毒電鏡檢測
對TGEV進行電鏡檢測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電鏡檢測表明,在患病豬的腸內容物和糞便中能夠檢測到TGEV,而且病毒主要分布在胞漿的空泡里和微絨毛間隙中,病毒在微絨毛間的通常呈串球狀排列。有研究表明,通過免疫電鏡(IEM)能夠更敏感的檢測出臨床樣品中或者細胞培養物中的TGEV,比常規EM檢測方法更好,并且IEM還能夠進行血清學鑒定。
5.3 血清學診斷
血清學檢測是實驗室對TGE最常用的檢測方法。血清學檢測包括抗原和抗體檢測兩個方面。其中對病毒抗原的檢測包括有免疫組化法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主要是從仔豬糞便或者腸內容物中檢測。若仔豬出現有腹瀉,同時通過免疫熒光法(IF)或者免疫免疫過氧化物酶試驗方法檢測,呈陽性,則基本可以肯定其為TGEV。此外,多克隆抗體雙夾心ELISA法也廣泛應用于病毒抗原的檢測。但由于目前應用在抗原檢測中的抗體主要是多克隆抗體,因此,在檢測中常出現穩定性較差且非特異性強,往往給診斷帶來誤差。
6 預防措施
除了綜合性的防控措施外,免疫接種是最好的預防措施。目前還沒有一種特效藥物能夠治療該病。一方面對發病豬一般可采取對癥療法,以減少死亡,促進康復。另一方面可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物防止繼發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飼養管理不當、環境衛生不良、消毒制度不完善和各種應激因素的產生是此類疫病發病的共同誘因。加強平時的預防工作是防制腹瀉類疫病的關鍵。
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做好免疫工作,做好獸醫衛生工作,定期嚴格消毒,及時清理糞便和排泄物,可減少有害物的滋生。要及時處理淘汰的病豬。
(1)堅持自繁自養,嚴把引種關。避免從帶毒豬場引種,同時要做好引種監測工作,引回的豬要隔離觀察、消毒等。
(2)做好消毒防范工作,嚴防病原侵入豬場。制定嚴格的消毒制度并保證執行到位,尤其拉豬車輛及人員的進出場、大風過后的消毒不可忽視。
(3)加強飼養管理,給豬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如保持圈內空氣新鮮,防寒保暖,飼養密度合理,飼料優質、飲水清潔等。
(4)做好疫苗免疫接種。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對健康豬可以采用豬喘氣病滅活苗定期進行免疫,已有疫源的豬場可采取弱毒苗和滅活苗交叉接種的方法免疫,效果較理想。
(5)對感染豬場淘汰無治療價值的病豬,采取全進全出飼養方式。
(6)做好藥物保健性凈化??刹捎每苟九乓唠?00 g、葡萄糖500 g混合后拌料100 kg的比例,讓豬自由采食4 d,以后每間隔1~2周讓豬自由采食2 d,配合環境消毒可達到凈化目的。
7 治療
篇5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診斷鑒別;治療
一、致病原分析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是引發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原體。該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對光照、高溫都非常敏感。若在陽光下照射6小時便可滅活。溫度越高,所需的滅活時間越短。在65℃下10分鐘便能被滅活。此外,對氯仿、乙醚等消毒劑也非常敏感,并能被氫氧化鈉、甲醛滅活[1]。盡管TGEV只有一個血清型,但近年來在多個國家都發現了該病毒的變異株,即豬呼吸道冠狀病毒。TGEV主要經口鼻進入消化道,再集中在小腸絨毛的上皮細胞不斷增殖。這將破壞豬的腸道功能,導致腸道內的營養物質不能被消化吸收。同時,腸道內滲透壓會變大,液體滯留,病豬表現為嚴重的腹瀉脫水。
二、流行特點
該病多為季節性發病,在秋冬寒冷季節最易出現。病豬與帶毒豬是最主要的傳染源。病豬接觸過的環境內也基本存在該致病原。圈舍潮濕、飼養密度過大、圈舍通風不良均是引發該疫病的常見原因。盡管種公豬與母豬發病率較高,但很少死亡。仔豬容易染病,特別是未滿10日齡的仔豬發病率最高,致死率不低于90%[2]。隨著年齡的增加,死亡率會逐步降低。育肥豬一般也會染病,但大部分癥狀輕微,不久便會自然康復。該病在老疫區內呈地方性流行特點,在新疫區內豬群會普遍感染。
三、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非常短,一般在18到72h內便可感染大部分豬,因此,可將此特點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仔豬潛伏期更短,通常在12到24h內發病,表現為突然嘔吐,然后出現急劇水樣腹瀉,腹瀉頻繁。糞便呈黃色、灰白色、綠色,常含沒有消化的凝乳塊,帶有腥臭。病豬表現為口渴,仔豬極易在發病后2到5日內死亡。特別是不到1周齡的仔豬死亡率更高,至少在50%以上。即使耐過的仔豬生長發育會受阻,生長遲緩。成年豬、架子豬、后備豬染病后的具體癥狀表現不一,但主要為精神差、食欲下降、口渴脫水、消瘦,腹瀉嚴重。染病母豬出現萎縮,泌乳量減少,懷孕母豬還可能流產。通常在1周內可自愈,極少死亡。
四、病理變化
死豬脫水嚴重,腹部脹大,解剖后發現胃部脹大明顯,內部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呈乳白色。在胃底部黏膜處出現彌漫性出血或暗紅色充血。小腸內充滿氣體,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部分腸段存在充血現象,淋巴結腫脹。腸道內還含有液狀塊,可見未消化完全的凝乳塊與泡沫,主要為灰白色或黃綠色。取一段空腸縱向剪開,再用生理鹽水洗干凈后放置在玻璃平皿內鋪平。然后,加入適量生理鹽水,利用低倍顯微鏡進行觀察。此時可發現空腸絨毛明顯變短了,這是該病最典型的病理變化特征。
五、臨床鑒別診斷
仔豬黃痢、仔豬白痢、豬痢疾、仔豬紅痢、仔豬副傷寒、輪狀病毒感染、流行性腹瀉等疫病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癥狀非常相似,主要癥狀都是腹瀉,應注意鑒別。目前,臨床診斷方法主要有病毒分離鑒定法、病毒電鏡檢測法、血清學診斷等。
(1)病毒分離鑒定法:取病豬的一段小腸或腸內容物進行檢驗,病毒在細胞上會出現明顯的細胞病變,此時可觀察到細胞呈長形、圓形,膨脹如氣球狀。初次分離的野毒株有時很難觀察到明顯的細胞病變,此時需經過連續傳代后才能觀察到明顯的細胞病變。為提高病毒的分離效率,一般可將少量胰蛋白酶或胰酶加入細胞培養液中。
(2)病毒電鏡檢測法:這是檢測TGEV的常用方法,通過電鏡可觀察到病毒集中在胞漿的空泡中與微絨毛間隙中,在微絨毛間一般為串球狀排列。
(3)血清學檢測:這是對病原體檢測的最常用的方法,常用檢測技術包括免疫組化法、酶聯免疫試驗。此外,多克隆抗體雙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也是當前常用的一種檢測技術。
六、預防方法
要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同時,加強飼養管理,保證豬舍干凈衛生,經常對豬場進行消毒。在氣溫偏低的秋冬季節可將黃芪多糖、白頭翁散、強力霉素、氟苯尼考、清瘟敗毒散等藥物加入飼料中,起到預防作用。利用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凍干苗進行免疫預防。母豬在產前42天與產后2周分別接種1次。仔豬主要通過母源與母乳可起到被動免疫效果。體重在15~30kg以上的豬,接種劑量為1ml/頭,成年豬接種劑量為2~4ml/頭,免疫期為半年[3]。
七、治療方法
(1)配置補液鹽水,將1000ml水與1.5g氯化鉀、2.5g碳酸氫鈉、3.5g氯化鈉、20g葡萄糖混合均勻,讓豬飲用,以預防豬只死亡。同時,在1000ml補液鹽水中加入氟康王50g,仔豬每次服用10ml,一天3次,持續服用5天。按照說明書肌肉注射干擾素或免疫球蛋白或核糖核酸。或者可通過肌注慶大霉素與黃芪多糖注射液治療,一天1次,持續注射3天。
(2)一旦發現病豬后立即將病豬隔離,并把豬場進行嚴密封鎖。然后,徹底消毒,一般可選用百毒殺消毒劑、金碘消毒劑。每個豬舍都安排固定人員管理,防止病毒擴散,傳染給哺乳仔豬。此外,將黃芪多糖200g、氟康王500g加入1000kg飲水中,讓豬群全天飲用,持續1周。對于病情嚴重的豬還可用阿托品與治菌磺進行肌肉注射治療,用量分別為1~2ml、0.02ml/kg,隔3天后再注射1次。
參考文獻:
[1]陳 敏.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1):201-202.
篇6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caused by tainted food, and to do a good job on safety supervision of school health. Methods: During May 5, 2016 to May 12, 2016 by questionnaires randomly the school selected 350 students, took 11 cases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caused by spoiled foo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nducted a Hygienic investigation, the laboratory testing and so on,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and pathogens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nd then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in this group of 11 patients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s 3.14%(11/350), male 6 cases, female 5 cases; from the 25 cases of feces, 8 cases ofswab, 7 cases of Norovirus were detected, and the food poisoning which has not been detected was caused by a common pathogen. Conclusion: This group of students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s due to eating contaminated food; the main causes are norovirus infection, so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in schools,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awareness of disease preven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early detection, early treatment, positive control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nd ensure the epidemic or event controlled in the bud.
關鍵詞: 污染變質食品;急性胃腸炎;病因;流行病學;對策
Key words: tainted food;acute gastroenteritis;etiology;Epidemiology;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R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6-0220-02
0 引言
本校學生在2016年5月5日到2016年5月12日期間出現了11例因食用污染變質食品而引發急性胃腸炎,其均有程度不等的嘔吐、腹痛等急性胃腸炎典型臨床表現。根據其實驗室檢測結果以及研究對象的臨床表現,判定該起事件是因諾如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腸炎的聚集性事件,本組患者均為輕型病癥,并經門診治療后痊愈。
本次事件經過衛生部門調查主要原因為:污染變質食品引起急性胃腸炎。本文主要是通過還原事件過程來發現引發事件的主要因素,針對性的給予適當措施減少同類事件的發生。經過此事件學校應加強對學校所提供食品安全性的衛生管理,并加強學生的防病意識宣傳教育,做到早發現、早處理,積極控制急性胃腸炎,確保疫情或事件控制于萌芽狀態。當前,本校學生的急性胃腸炎已經獲得有效控制,現報道本次疫情調查結果如下。
1 疫情概況
1.1 基本信息
將學校2016年5月5日到2016年5月12日期間因食用污染變質食品引起急性胃腸炎的9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所在校區均設有食堂,提供學生早中晚餐,活動場所、通風以及環境衛生均良好。
1.2 發病情況
該校自2016年5月5日開始有學生發生腹痛、嘔吐、腹瀉等臨床癥狀,對該癥狀實施主動搜索,確定該學校自2016年5月5日下午有2例學生出現急性胃腸炎,截止到2016年5月12日,一共有11例急性胃腸炎病例,其急性胃腸炎發生率是3.14%(11/350),其中11例學生均有嘔吐癥狀,其構成比是100.00%(11/11),腹痛患者7例,其構成比是63.64%(7/11),腹瀉患者2例,其構成比是18.18%(2/11)。嘔吐次數是1~5次,平均嘔吐3次,均無發熱癥狀,屬于輕型急性胃腸炎,病程是1~3d,平均病程是(1.71±0.23)d,沒有死亡病例,經過門診對癥治療后痊愈。
2 結果
2.1 衛生學調查
①學校廚房衛生學調查:該學校是一層建筑,包括倉庫、獨立更衣室、烹調間、面點間、洗碗間、烘烤間。在廚房內未見蒼蠅、蟑螂活動,其中廚房內共有6名工作人員,并持證上崗。經現場調查發現,其中2名廚房工作人員制作食物時沒有帶手套,且口罩佩戴不甚規范。
②進食餐譜。廚房中有餐飲服務許可證,食物原材料則由既往商家送貨,并登記有臺賬。該廚房從周一到周五提供早餐、午餐、晚餐和夜宵,周六到周日則提供早餐、午餐、晚餐。廚房每日所供應的早餐品種相同,是廚房自制的糕點、餅、粉等。經調查,學校2016年5月5日到2016年5月12日期間的早午晚餐以及宵夜,其供應品種包括蔬菜、魚、肉、蛋、豆制品等。同時,學生否認食用校外提供食品。
③標本采集與檢測結果。現場采集標本61宗,其中學生患者肛拭子8宗,食品13宗,學生糞便標本25宗,廚房用品以及餐廚具等表面涂抹6宗,廚房工作人員的肛拭子3宗,手部涂抹標本6宗。檢測結果如下:自上述25宗糞便、8宗肛拭子中檢測出7宗諾如病毒(病例4宗),未檢出的食物中毒為常見致病菌。
2.2 疫情控制方式
綜合防控方式:①隔離感染學生,實施全程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是大便成形后的1周,并逐一排查親密接觸人員,并對學生進行晨檢和午檢,并予以3天預防性用藥治療;②加強對食品衛生監管;③展開全校師生急性胃腸炎預防知識教育。
2.3 分析和結論
依據衛生學調查、臨床癥狀檢測結果,確定該起事件作為諾如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腸炎集體事件。經過甄別核實發現,發病人數共11例,均為輕型急性胃腸炎事件,經門診治療后痊愈。當前該事件已經控制,其爆發原因是學生食用污染變質食品,其污染環節尚未明確。本組急性胃腸炎患者中男6例,女5例,發病時間集中于2016年5月12日至2016年5月15日,其餐次食物與其他學生不一致。
3 討論
經本次實驗室檢查、臨床資料檢測等確定本次疫情的群體性發病,是因其所進食食品受到諾如病毒感染所致。因諾如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急性胃腸炎多以流行、爆發等形式發生[1],感染患者的病情多屬于輕型病毒,以惡心、腹痛、腹瀉和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可伴發頭痛、發熱等表現[2],屬于自限性急性胃腸炎,無并發癥,可自愈,嚴重者有脫水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危及其生命安全[3]。諾如病毒的致病力極強,因諾如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腸炎有起病急驟、傳播速度快、涉及范圍廣泛等特征[4~5],且該種病毒極容易發生變異,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B類病毒[6],主要因水源性、食源性爆發[7~8]。
對此,本文建議學校作如下急性胃腸炎防控建議:①對學生每餐后的餐具均及時清洗,并予以高溫消毒柜予以消毒處理。對檢測出的諾如病毒感染的廚工暫時調開工作崗位,且保證其無腹瀉、發熱以及嘔吐等臨床癥狀和外傷,一旦發生則立即治療,治療后后再次予以糞便檢查,確定無諾如病毒感染后上崗。②學校應建立有效衛生管理制度,強化從業人員的衛生教育,并增強其衛生意識。同時,加強對廚房食品的管理,并定期檢查食品衛生安全,定期消毒,加強對急性胃腸炎監測工作。同時,改變學生用餐的消毒處理,堅持每日兩次集中檢測食堂用具、公共洗碗池、學生餐具,銷毀其過期變質、不合格食材,對廁所、病患排泄物、污染場所予以消毒,隔絕任意可能的疫源。③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宿舍、教室的消毒和通風,每日應用消毒劑對學校教室桌椅、公共用品表面進行擦拭消毒。④開展學校師生的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識教育,確保其了解病毒性腹瀉嚴重性,增強其衛生意識,預防其食源性傳染病、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羅華.一起家宴食用被鼠傷寒沙門氏菌污染皮蛋引起食物中毒的調查報告[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4):2502-2503.
[2]沈鈺鋼,應錫鈞,竺小春,等.浙江某中學一起GⅡ型諾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腸炎暴發疫情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36(9):1154-1158.
[3]周國營,張巍巍,鄭德生,等.北京市密云區居民急性胃腸炎流行病學特征與風險因素調查簡析[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 2016,28(5):648-652.
[4]沈鋼,應錫鈞,竺小春,等.一起農村學校諾如病毒Ⅱ型急性胃腸炎暴發疫情調查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 36(1):72-75.
[5]繆國忠.一起菜豆引起食源性急性胃腸炎疾病暴發的病例對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21):3889-3890.
[6]王洋,蔣榮榮,周幗萍.我國首例因Asaia sp.污染而導致含果汁及果肉飲料變質的案例分析[J].中國釀造,2012,31(11):138-142.
篇7
關鍵詞:污染場地;治理;隔離墻;高壓旋噴;圍封;固化
中圖分類號:X33;X 50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Application of enclosure and solidification in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
LIU WEI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Guangzhou, 510663)
【Abstract】In order to prediction the performance of high-pressure jet grouting pile used as vertical cut-off wall in polluted ground treatment, a finite difference model was set up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a polluted site in Fuyang. The breakthrough time of vertical cutoff wall by the contaminant of Trimethyl benzene was analyzed by considering its high concentration content and great hazard. The study shows that cross hydraulic head is the primary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breakthrough time of the cut off wall. It is showed that concentration in the stratum outside of the cut off wall is lower than the value of class A in the soil Standard.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enclosure and solidification a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
【Keyword】contaminated site; treatment; cut off wall; high-pressure jet grouting pile; enclosure; solidification
中圖分類號: F40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目前,污染場地常用的治理措施有換填法、圍封法、固化法、電動法、化學處理法、電磁法、電化學方法處理、土壤熱處理、土壤淋洗、植物修復、生物修復等技術。國內外有學者對不同的治理方法進行了研究,但仍處于研究、試驗階段,缺少工程運用。圍封和固化作為比較成熟的方法在國外諸多工程場地的治理中運用過。
圍封法是一種原位處理污染土體的技術。該方法是在污染地下水與未污染地下水之間采用隔離帶,阻止污染物進一步向周圍區域擴散。固化法是把水泥、石灰、火山灰、熱塑料、樹脂等加入到污染土內,使之固化,使污染物轉化成穩定形式。
目前常用的隔離措施有防滲墻、豎向隔離墻、深層攪拌樁墻、灌漿帷幕、高壓噴射灌漿板墻等[1-9]。它們系利用置換、填充、擠密、插入板樁等達到截斷污染物溶質遷移路徑,隔離污染物目的。垂直隔離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物質在地層中的水平遷移,但是必須與底部的不透水層結合,而且在污染區域的表層應設置密封膜,比如壓實粘土層、土工膜等。該方法要求防滲墻有較低的滲透性,應深入相對不透水層,具有一定的耐腐蝕性,地表密封層的厚度、滲透性等都有嚴格的要求。
某地產項目位于富陽市老城區東側,場地以前為老化工廠、醫藥廠、化纖廠和油脂廠的生產生活基地,在項目進行地質勘探項目過程中發現部分地段土層已被污染。為避免對工程施工造成安全隱患和威脅以及對未來居住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和潛在危害。對整個項目場地土壤進行采樣、分析測試以掌握污染物種類、分布范圍和污染現狀;本文在取樣測試分析的基礎上對該項目場地污染物的運移情況進行模擬分析,以評估圍封+固化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和長期效果。
1工程概況
該工程場地位于兩條沖溝溝匯位置,呈梯形展布,長約250m,寬約120m。場地地貌總體屬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地貌單元。場區三面環山,南-東南向臨江,原始地形自北向南略有傾斜(北高南低),后因人類活動及工程項目初步實施,目前場地地形較為平緩,地面高程為7.73m-9.72m。根據區域資料,場地地下水一般在1.5m-2.0m左右,場地填高后地下水位將會上升。
根據取樣測試結果,該項目場地污染土體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圖中標高為相對標高,從室外設計地面±0.00(相當于黃海高程13.5m)算起。
圖1污染物分布范圍及圍封方案平面示意圖
根據取樣測試結果,圖1中虛線圍成的區域1中有機污染物超過國家標準中土壤B級標準限值,屬于高污染土體。該范圍面積約12500m2,長度約610m,平均污染深度為5m。如采用挖除換填方式處理,不僅處理污染土體積較大,費用較高;而且挖除污染土體過程中,污染物易揮發,會影響人員安全和周邊環境。綜合考慮本工程采用圍封+固化方式對污染土體進行原位處理,沿圖1中虛線布設高壓旋噴樁形成垂直隔離墻,底部嵌入到中等~微風化基巖中;采用高壓旋噴技術在淺層土體噴水泥漿液,與土體混合形成2~3m厚水泥固化層,包裹整個污染土體。該方法不僅可以降低污染土體的處理成本,安全可行;而且垂直隔離墻以及水泥固化層可用于基坑支護或作為地下室側墻和底板,降低工程投資。
根據場地情況及污染土分布深度,對比分析了兩種治理方案的效果:
方案1:地下室底板標高-5.9m,高壓旋噴樁隔離墻+表層3~4m土體高壓旋噴固化。
高壓旋噴樁頂部標高為-6.8m,樁端穿過深部的含粘土碎石層,進入底部中等風化基巖1-2m,平均樁深約15m;表層固化處理深度為4m。淺層污染土固化處理之后,進行地下室基坑開挖,挖去素填土和1m固化層,再澆筑30cm瀝青混凝土墊層和底板。
方案2:地下室底板標高提升2m,為-3.9m,墊層底部標高目前地面標高。采用高壓旋噴樁隔離墻+表層2m土體高壓旋噴固化。
高壓旋噴樁頂部標高為-4.8m,即目前地面標高,樁端穿過深部的含粘土碎石層,進入底部中風化基巖1-2m,平均樁深約17m;表層固化處理深度為2m,主要處理對象為表層素填土。表層土固化處理之后,在固化層上部逐步進行底板墊層施工,防水層鋪設,地下室底板澆筑施工,墊層采用30cm厚瀝青混凝土。
(a)方案1
(b)方案2
圖2處理方案示意圖
2計算參數及工況
本文采用地下水模擬系統GMS軟件中MODFLOW和MT3DMS兩個有限差分模塊對該場地的污染物運移情況進行模擬分析。以評估圍封+固化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并對其長期效果進行預測分析和評價。
2.1計算參數
根據地質資料結果,參考文獻的統計數據[10-15],計算參數表1。
表1各層土分析計算參數
本次選取三甲苯作為典型污染物,假設初始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為600mg/kg(實測最大污染物濃度為516.7mg/kg),參考相關國家標準,A級標準為土壤環境質量目標值,允許目標污染物的含量為20mg/kg。根據相關文獻資料[12],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與孔隙水中污染物的含量關系由下式計算:
其中,C為土樣孔隙水中污染物的實際濃度;Cm為實驗室測得的土壤中污染物濃度;Ww為實驗室中加入蒸餾水的質量;Wsdry為實驗中土樣的質量,w為土樣的含水量。
目前地面標高為-4.7m(相對標高),地下水位標高為-5.7m(相對標高),未來場地將堆高到0.0標高。考慮到水位將有一定抬升,參考區域資料,本文設定地下高水位為-1.0m,低水位為-3.0m。
2.2計算工況
本次計算考慮三個典型剖面,如圖1。
(1)隔離墻位于地下室邊緣。圖1中1-1剖面,場外地下水位較高,在對流和擴散作用下,污染物沿豎向運移到墊層甚至地下室內,分析不同水位條件下污染物豎向運移情況。
(2)隔離墻位于地下室中央處。圖1中2-2剖面,隔離墻位于底板中央,分析污染物水平向通過防滲墻擴散情況。
(3)隔離墻位于地下室側墻外側。圖1中3-3剖面,地下室底板墊層下部及側墻外均有污染土體,計算污染物在對流彌散作用下水平和豎向運移情況。
本次分析主要驗算以下幾種工況:
(1)工況1、2:對比兩種水位條件下,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運移規律;
(2)工況3、4:底板標高提升2m,對比兩種水位條件下,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運移規律;
(3)工況5、6:根據地下室及防污屏障的相對位置,分析污染物向地下室內遷移擴散,及向建筑外部運移情況;
(4)工況7:墻兩側沒有水頭差,污染物水平向擴散情況;
(5)工況8:墻內側水位高于外側1m,污染物水平向擴散情況。
表2計算工況及結果分析
注:1、表中臨界面是指地下室內墻表面,或者隔離墻外側表面。如臨界面處污染物濃度達到A級標準值(20mg/kg),表明防滲屏障已失去效用。
2、地下水位-1.0m、-3.0m根據當地區域相關資料預測設定,為場地長期地下水位的變化范圍,便于進行長期模擬分析。
3、水頭差正直表示墻外側地下水位高于內側,負值表示內側水位高于外側。
3計算結果及分析
根據表2分析結果:
(1)工況1、2分析結果表明,如在水泥固化層上部鋪設30cm混凝土墊層和50cm混凝土底板,在高水位條件下(-1.0m)70年后污染物已擴散到底板內,地下室底板表面污染物濃度為15mg/L,接近安全濃度限值20mg/L;如地下水位控制在-3m,污染物也已擴散到底板內,但是底板內污染物濃度較低,為4mg/L;
(2)工況5、6分析結果表明,在高水位條件下(-1.0m),70年后污染物已經擴散到地下室內,特別是在3-3剖面薄弱處,濃度達到21mg/L;如水位控制在-3m,污染物也已擴散到底板內,但是底板表面濃度僅為8mg/L。分析原因:可能由于地下室側壁緊貼固化處理污染土,高水位條件下污染物很容易通過孔隙水擴散到地下室側墻、底板甚至內部;水位控制在-3m內時,應主要地下室墻角處防滲,并增強墻角防水層。
(3)上述分析說明如果地下室底板不提升,在高水位條件下,污染物已經在薄弱部位擴散至地下室內,而且其他部位地下室內污染物濃度也接近安全濃度限值,需要在地下室底板加強防滲處理措施,如增加瀝青混凝土墊層厚度或在墊層上設置防水層。
(4)如提高地下室底板,則帶來兩方面有利條件:一是水頭差減小;二是防滲厚度增加到2m,這樣污染物就能更有效的得到控制。工況3、4計算結果也驗證這點,污染擴散鋒面距離地下室底板距離為1.5m,而且底板表面濃度非常低,僅為背景值;說明提高底板對防滲非常有利。
(5)工況7、8表明,對于防滲墻位于地下室底板中央,如污染區內外沒有水頭差,污染主要以擴散為主,沒有擊穿防滲墻和地下室底板;如墻內側水頭長期高于墻外未污染區域水頭,則70年后污染物已擊穿防滲墻,擴散到未污染土層,故應嚴格控制水頭差,避免墻內水頭低于墻外水頭;
4結論及建議
根據本文分析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建議:
(1)本工程中采用高壓旋噴方法進行圍封+固化處理污染土體后,周圍土體中污染物濃度能滿足國家標準中對于土壤污染物濃度A級標準的限值,表明高壓旋噴隔離墻作為防污屏障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為污染土體的原位處理措施提供借鑒和參考。
(2)水頭是影響污染物運移的主導因素。應嚴格控制地下水位,應盡量控制在-3m以下,同時也不應低于防滲墻內側水位。
(3)建議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優先采用提升底板標高的方案。減少地下室底板防滲層的工作量,且有利于方案實施,確保70年內污染物不會擴散至地下室內。
(4)如底板標高不變,70年后污染物已擴散到底板內,建議將瀝青混凝土墊層厚度增加到60cm,而且應設置防水層。
(5)局部污染擴散更快,70年后濃度已超過安全濃度,建議對地下室局部部位加厚防滲墊層,并增強防水層。
作者簡介:劉偉(1985- ),男,碩士,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巖土工程勘察設計及環境巖土工程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徐超,黃亮,邢皓楓. 2010. 水泥-膨潤土泥漿配比對防滲墻滲透性能的影響[J]. 巖土力學,31(2):422-426.
鮑忠偉. 張家港市垃圾處理場垂直防滲墻施工工藝. 環境衛生工程,2009,17(2):62-64.
費培云,季嶸,張道玲等. 上海老港垃圾衛生填埋場隔離墻材料特性室內試驗研究. 上海地質,2005,(4):51-54.
蘭守奇,徐永福,王艷明. 多頭水泥土攪拌樁在填埋場防滲中應用. 低溫建筑技術,2005,(6):95-97.
劉玉明,王成彥,孔令芝. 垃圾填埋場水泥土防滲墻施工技術研究. 市政技術,2008,26(3):190-192.
龍曉燕,胡中雄. 垂直隔離工程控制污染運移的應用研究. 工程勘察,2000,(1):8-12.
任紅娟,單華倫,張建平. 垂直防滲技術在蘇州市七子山垃圾填埋場擴建工程中的應用. 環境衛生工程,2009,17(4):34-36.
王進安,劉學建,夏立江等. 射水造墻技術在平原型垃圾填埋場防滲補救中的應用. 環境科學研究,2003,16(4):47-49.
姚有朝,鮑忠偉. 垂直防滲帷幕在平原型衛生填埋場中的應用. 環境衛生,2008,26(3):29-32.
田余慶. 2003. 粘土固化注漿帷幕在固體廢物填埋場中的阻滯性能研究[D]. 湖南長沙:中南大學,1-9、52-59.
陳永貴. 2004. 粘土固化注漿帷幕對滲濾液的阻滲機理及環境效應[D]. 湖南長沙:中南大學,1-10、14-36、101-112.
王洪濤. 2008. 多孔介質污染物遷移動力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62.
王艷明,張乾飛. 2009. 填埋場防滲帷幕污染防治數值模擬及性能評價研究[J].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 24 A,(5):662-670.
篇8
【摘要】 [目的]探討運脾固表法對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的腸道微生態的影響。[方法]選擇1~12歲肺脾氣虛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口服運脾固表的中藥復感寧方,對照組口服培菲康散(雙歧三聯活菌),療程12周,比較兩組治療后雙歧桿菌和腸桿菌菌群變化及B/E值,并與正常組對照。[結果]治療后治療組糞便標本中的雙歧桿菌含量高于對照組(P
【關鍵詞】 呼吸道感染;肺脾氣虛;運脾固表;腸道微生態;小兒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method of activating spleen to solidify superficial on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of children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Method] Select 60 cases aged 1~12 of Qi deficiency type of lung and spleen in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andomly pide them into treatment group 30 cases and control 30;the treatment one takes TCM Fugangning formula orally for activating spleen to solidify superficial;the other takes orally BIFICO,for 12 w;compare their Bifidobacteria(B) and Escherichia coli(E) changes and B/E value after treatment,compare it to the control one’s.[Result] After treatment,in the dejecta samples,the B cont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one(P0.05);the B and E content and B/E were lower than normal group(P0.05), while control group was more than the normal group(P
Key words: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activate spleen to solidify superfacial;intestinal microecology;children
反復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指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呼吸道感染每年發病在一定次數以上。其臨床特點為反復發作的上、下呼吸道感染,部分患兒上感后可迅速發展為支氣管炎或肺炎,少數則誘發哮喘。我們應用運脾固表法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1]。為探討其對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的腸道微生態的影響,于2007年至2008年進行了以下研究。
1 臨床資料
1.1 納入標準 參照全國第一屆小兒呼吸道疾病學術會議(1987年)制定的RRTI診斷標準[2]:(1)年齡:① 0 ~ 2 歲,每年上呼吸道感染 ≥7 次,或下呼吸道感染 ≥3 次;② 3 ~5 歲,每年上呼吸道感染 ≥6 次,或下呼吸道感染≥ 2 次;③ 6 ~ 12 歲,每年上呼吸道感染≥ 5 次,或下呼吸道感染≥ 2 次。(2)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第1次至少7 d以上。(3)若上感次數未達到標準,可加下呼吸道感染次數,但不能用上呼吸道感染次數折抵下呼吸道感染,否則診斷不能成立,觀察時限至少1年。中醫辨證分型標準:肺脾氣虛的辨證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
1.2 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分型標準者;(2)患兒重度營養不良或合并有嚴重心、肝、腎、肺系疾病、造血系統疾病或先天性免疫缺陷者;(3)近一個月內曾用過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者;(4)不愿配合研究者。
1.3 一般資料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門診的1~12歲患兒60例,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分型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另選15例同年齡段的正常健康兒童作為健康兒童對照組。分別采用t檢驗和非校正法對兩組資料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兩組資料在性別、年齡、體重分布上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2.1.1 治療組 口服感寧方(藥物組成:五爪龍12g,太子參12g,茯苓12g,猴頭菇12g,五葉參9g,薏苡仁12g,雞內金6g,生甘草3g),以上用量適用于3~6歲兒童,2~3歲減少1/3量,6~12歲增加1/3量,每日1劑,水煎服,于患兒RRTI的緩解期開始服用,連用12周為1療程。
2.1.2 對照組 采用培菲康散(雙歧三聯活菌)(上海信誼醫藥有限公司生產,1g/包,每包含雙歧三聯活菌3.0×107CFU)口服,2~3歲每日1次,每次1包;3~6歲每日2次,每次1包;6~12歲每日3次,每次1包,連用12周為1療程,療程結束后1周取糞便標本檢測。
2.2 腸道微生態的檢測 療程結束后第7天留取新鮮大便2~5g,并于半小時內放入-20℃冰箱儲存。糞便標本中的DNA用德國QIAGEN公司提供的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提取,并由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診斷中心采用Taqman熒光定量PCR技術檢測糞便標本中雙歧桿菌及大腸桿菌的DNA含量,結果分析用PE 7000全自動熒光定量PCR儀。
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統計軟件包,所得結果以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
3 結果
3.1 治療前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前三組糞便標本中雙歧桿菌和腸桿菌及B/E值的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正常組比較,**P
3.2 治療后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后三組糞便標本中雙歧桿菌和腸桿菌及B/E值的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5,P
4 討論
RRTI的病機關鍵在于正虛,肺脾氣虛是其發病的主要原因。而脾氣虛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有關。
運脾固表中藥復方復感寧方健脾益氣、補肺固表,兼能化痰利濕消食,扶正祛邪。本方應用于臨床多年取得較好的療效。我們推測其作用機制之一是通過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糞便標本中的雙歧桿菌與腸桿菌含量及B/E值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糞便標本中的雙歧桿菌含量及B/E值較正常組降低(P
治療后治療組糞便標本中的雙歧桿菌含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
參考文獻
[1] 李偉元,李宜瑞.復感寧方治療肺脾氣虛挾濕滯型復感兒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2):2324.
[2] 胡儀吉.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J].中華兒科雜志,1988,26(1):41.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
篇9
關鍵詞:庫存分類;庫存控制;ABC法;流動性;關鍵性
中圖分類號:F253 文獻標識碼:A
0 引 言
國內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因起步較晚,經驗技術不足,因此多以產品合作分成模式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開發。如中石油與荷蘭皇家殼牌合作開發的長北天然氣項目,富順永川頁巖氣項目,金秋致密氣項目;中石油與雪佛龍合作的川東北高含硫天然氣合作項目。非常規天然氣項目運營風險高,設備技術工藝要求復雜,MRO(Maintenance、Repair、Operations,維護、維修、運營)作為一種有效實現復雜設備管理的管理體系和管理思想需要得到重視[1-2]。從會計角度定義,MRO物資是一種“間接材料”,而“直接材料”實際是指成品產品組成部分。從生產角度定義,MRO物資通常是指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不直接構成產品,只用于維護、維修、運行設備的物資。隨著非常規天然氣項目開發建設運營,如何在保持較高服務水平的情況下降低MRO庫存投資將變得非常重要。
MRO庫存控制需要根據MRO的不同分類來進行。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提出的庫存分類方法主要包括單標準ABC分類法、多標準ABC分類方法、快速和慢速流動備件分類方法、設備維修模式分類方法、多維分類法、關鍵因素分類法,等等[3-4]。國內常用的庫存控制方法包括定量訂貨法、定期訂貨法、最小最大訂貨法、雙堆和三堆系統、物料需求計劃。由于不同分類方法各有其側重,其適用場合及對歷史數據、物料數據、信息系統支持、企業管理方式等都有較大關聯。同時不同庫存也需要根據分類特征調整相應的庫存控制策略。僅僅按照某種方法進行MRO分類控制或在整個項目期間都采用一種方法分類控制都是不合理的。本文將綜合考慮各種庫存分類方法和庫存控制方法的優缺點,考慮設備不同期間的技術特性、歷史數據的可獲得性、安全生產管理的重點領域來構建非常規天然氣的MRO分類庫存控制模型,實現安全生產和經濟庫存之間的平衡。
1 非常規天然氣項目MRO庫存分類方法
1.1 MRO庫存分類基本思路
非常規天然氣MRO庫存分類是指相關管理部門需要根據MRO的關鍵性、價格、采購周期、維修難易程度等因素進行的技術分類。庫存分類的目標是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有迫切需求的地方,提高庫存管理的效率,MRO的分類管理同樣也是制定庫存策略的基礎。分類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庫存影響因素,同時需要兼具可實施性的要求,根據不同項目周期的特點進行庫存分類的調整。本文以“ABC”庫存控制法和三維庫存控制方法為基礎,從MRO物資特性出發,提出MRO動態多維庫存分類法,分類思路如圖1所示。
1.2 MRO庫存分類實施步驟
MRO庫存分類實施步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步,按流動性劃分。依據年需求率和消耗的不確定性,把MRO分為慢速流動和快速流動件;分類的依據為每年的MRO消耗使用記錄,計算宜于實現。
第二步,按價值進行劃分。針對不同流動性的MRO采用不同分類標準進行ABC價值分類,對于快速流動MRO,按歷史消耗值進行ABC分類管理;對于慢速流動MRO,庫存資金占用是需要重點管理對象,選擇按現有庫存值進行ABC分類管理。
第三步,按關鍵管理屬性進行劃分。綜合非常規天然氣項目的庫存管理特性,分別從設備關鍵性,部件/零件故障顯著性、供貨敏捷性、維修敏捷性進行多維分類。
2 非常規天然氣項目庫存控制方法
2.1 MRO庫存控制思路
非常規天然氣項目MRO庫存控制受很多條件制約,包括需求的不確定性、訂貨周期的不確定性、運輸的不確定性、資金的制約、庫存管理水平的制約。MRO庫存控制是以控制庫存為目的的方法、手段、技術以及操作過程的集合,是對庫存進行計劃、協調和控制的工作。過量庫存、積壓庫存、缺貨,稱為MRO庫存的三大弊病。庫存控制核心是根據MRO的使用壽命、消耗速度以及年消耗量,確定訂貨點、訂貨周期、訂貨數量、最低庫存水平、最高庫存水平。在充分考慮庫存控制的要素和制約因素的基礎上,結合前面的庫存分類方法,MRO多維庫存控制思路為:
第一步,按流動性進行慢速與快速MRO分類,針對不同流動性的MRO制定初步的庫存管理策略,如連續檢查庫存、周期檢查庫存。
第二步,針對不同流動性的MRO采用不同分類標準進行ABC價值分類,對分出ABC類MRO制定相應的庫存管理方式,包括管理重點、訂貨量訂貨方式、檢查方式、記錄、統計方法、保險儲備量等。
第三步,最后按照關鍵性屬性、故障顯著性、供貨敏捷性、維修敏捷性分別確定相應的庫存控制策略。
2.2 流動性不同的MRO庫存控制策略
2.2.1 慢速流動MRO庫存控制策略
慢速流動MRO是指年需求率小于1(在過去12個月內未有周轉),需求不確定的MRO物資。其庫存控制策略包括:
(1)對于周轉緩慢(如在過去12個月內未有周轉)的MRO物資,與終端用戶組溝通,確定材料是否仍然可用;對最低/最高水平或過剩材料的周轉進行必要的調整;使用庫存申請流程記錄最低/最高水平的變動。
(2)對于呆滯(在過去36個月內未有周轉)的物資,除采用(1)中提到的方法外,任何設備報廢時,維護部門應就報廢設備向供應鏈管理小組進行通知,而供應鏈管理部門應向維護部門提供庫存報告,說明該設備的剩余庫存量,以供審查。根據該報告,可以確定是將該物資重新部署用于其他類似設備還是進行廢棄處理。
(3)對于價值較高的慢速流動MRO,需要定期(每半年)對其可用性進行評估,也可在采購時考慮采用虛擬聯合庫存的方式和其他同類企業共享庫存。
2.2.2 快速流動MRO庫存控制策略
對于快速流動MRO,也就是年需求率大于1(在過去12個月內有周轉),需求基本確定的物資。需要掌握其消耗規律,根據歷史消耗數據進行需求預測。采用周期檢查庫存的方式進行定期采購,在保證供應的情況下盡量降低庫存,與供應商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能夠實現本地采購的盡量采用本地采購,實現“零庫存”。對于用量較大的標準件可與供應商協商采用供應商寄售庫存的方式。
2.3 成本不同的MRO庫存控制策略
針對不同流動性的MRO采用不同分類標準進行ABC價值分類。對于快速流動的MRO,每年有固定消耗或消耗規律是可預知的。因此對其按歷史消耗值進行ABC分類。對不同消耗規律的MRO選擇不同的需求預測模型。對于慢速流動的MRO,由于年消耗低或幾年都沒有消耗,因此按現有庫存值進行ABC分類。對于不同分類標準得到的ABC分類實施不同庫存控制策略。A類物資需要重點管理,經常檢查和盤存,按品種規格詳細統計,保險儲備量低;B類物資普通管理由于比較貴重,一般檢查和盤存,按大類品種統計,保險儲備量一般;C類物資一般管理,低值易耗,一般檢查和盤存,按年/季度檢查盤存,保險儲備量允許較高。
2.4 庫存關鍵影響因素的庫存控制策略
通過對MRO進行流動性劃分和ABC分析之后,還可以根據MRO庫存管理的不同影響因素(包括關鍵性,故障顯著性,供貨敏捷性,返修敏捷性),決定不同MRO的庫存控制參數,庫存控制參數主要包括訂貨點、訂貨數量、訂貨周期、維修策略,其定義描述如下:(1)訂購點:MRO物資進行訂貨的庫存控制數量點,當庫存量下降到訂貨點時,訂貨采購過程啟動。(2)訂貨數量:單次購買的物資數量,購買的多少主要由采購周期以及訂貨點決定。(3)訂購周期:相鄰兩次采購的間隔時間。(4)維修處理方式:對故障器件的維修方式,維修時間等。
通過對MRO管理過程的研究發現,任何其它庫存控制參數都可以用這幾個控制參數表示。MRO庫存管理的影響因素(關鍵性,故障顯著性,供貨敏捷性,維修敏捷性)可以實現和控制參數集的一一映射,映射關系及相應的庫存控制策略如表1所示:
3 總 結
目前,非常規天然氣MRO庫存控制在石油行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石油企業為保證安全生產往往訂購較多的備件,導致多年無動態備件較多。有效進行庫存控制需要在項目建設階段就開始重視MRO庫存控制。庫存控制的實現在項目實施單位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前期可通過EXCEL庫存控制仿真模型簡單實現,后期可通過庫存控制的信息系統實現,在建立庫存管理相關系統基礎上,可以對相關數據進行挖掘。同時需要建立相應的庫存控制管理過程,包括建立清晰的庫存決策過程;建立有效的庫存管理流程;進行詳盡的庫存數據收集;供應商的合理選擇;采購方式的合理選擇;供應商管理庫存策略的推行;集中儲備庫存控制策略的推行。本研究將進一步針對不同分類研究庫存控制計算模型,同時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庫存管理績效考核體系。
參考文獻:
[1] 鐘學燕,文士豪,蔡春華. 非常規天然氣備件多階段分類模型構建[J]. 物流科技,2012(12):43-45.
[2] 沈歆星. 基于采購流程的MRO物料分類體系的構建[J]. 中國集體經濟,2011(31):109-120.
篇10
[關鍵詞] 幽門螺桿菌;胃、十二指腸球病變;年齡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1(c)-102-02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p infection and 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lesions among various age groups
ZHANG Bei-lin,DAI Ping,WANG Guo-liang
(Baoshan Branch of Shanghai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94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p infection and 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lesions among various age group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therapeutic regimens of Hp eradication. Methods:The impact of Hp infection on gastric or duodenal bulb lesions had been observed in both young and aged groups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disorders in young patients was associated with Hp infection, whereas the incidence of 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ulcers was related to Hp infection in the aged group. Conclusion:The eradication of Hp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ulcers is necessary.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groups with gastric mucosal disorders, Hp eradication is more therapeutically significant.
[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Hp);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lesions;Age
筆者對不同年齡組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glori,Hp)感染與胃、十二指腸球部病變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取我院2005年1~12月因體檢或各種不適等原因行胃鏡檢查,資料完整并剔除近2周服用抑酸藥物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和抗生素者共2 179例,年齡20~85歲,其中,男1 125人,女1 054人。年齡<65歲為中青年組(1 683例),年齡≥65歲為老年組(496例)。各組分別按胃鏡和(或)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又分為對照組(淺表性胃炎組)和觀察組(包括淺表糜爛性胃炎組,萎縮、腸化組,不典型增生組,胃癌組,胃潰瘍組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組)。
1.2 Hp陽性診斷標準
以快速尿素酶試驗(試劑由上?;萏┛萍脊咎峁┘盎顧z組織(Warthin-Starry,W-S)染色陽性者診斷為Hp陽性。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以率表示,經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性別差異
所有入選者Hp陽性率比較,男52.1%(586/1 125),女48.2%(508/1 054),χ2=3.30,P>0.05,差異無顯著性。
2.2 中青年組
中青年組1 683例Hp陽性率比較,淺表性胃炎組32.4%(199/615),淺表糜爛性胃炎組46.8%(89/190),萎縮、腸化組67.4%(310/460),不典型增生組77.8%(7/9),胃癌組60.0%(9/15),胃潰瘍組86.1%(31/36),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組65.1%(233/358)。與對照組淺表性胃炎組相比,各組均P<0.05,差異有顯著性。胃癌組與萎縮、腸化組相比,χ2=0.35,P>0.05,差異無顯著性。見表1。
2.3 老年組
老年組496例Hp陽性率比較,淺表性胃炎組33.3%(21/63),淺表糜爛性胃炎組36.2%(17/65),萎縮、腸化組40.1%(118/266),不典型增生組44.4%(4/9),胃癌組20.0%(3/15),胃潰瘍組59.1%(13/22),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組58.1%(43/74)。與對照組淺表性胃炎組相比,胃潰瘍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組均P<0.05,差異有顯著性;其余各組均P>0.05,差異無顯著性。見表2。
3 討論
在亞洲地區,感染較為普遍的主要是Ⅰ型Hp[1],為高毒力株,能產生細胞毒素相關蛋白A和空泡細胞毒素,導致廣泛炎癥[2],其中產生的白介素-8(IL-8)能使中性粒細胞活化聚集,誘導急性炎癥細胞產生強烈的突發性氧化作用,直接損傷上皮細胞,促進潰瘍發生[3]。這與本次實驗顯示不同年齡組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Hp感染率均較其他各組高,與Hp感染密切相關一致。
Hp感染可誘發胃上皮細胞增殖和凋亡,這可能是造成疾病不同結局的原因[4]。本次觀察發現,中青年組的各觀察組與對照組淺表性胃炎組相比,均與Hp感染密切相關,但胃癌組與萎縮、腸化組間沒有顯著性差異。提示Hp感染與胃上皮細胞炎癥、萎縮、腸化密切相關。在胃癌這一發病過程中,Hp的作用可能僅是在其早期萎縮、腸化階段[5],是一個重要的啟動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
文獻報道,胃竇黏膜Hp感染隨著年齡增長,呈發生、發展和消退趨勢,而癌前期病變(萎縮和腸化)呈發生、發展趨勢[6]。本次觀察老年組中,各觀察組(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組除外)與對照組淺表性胃炎相比,Hp感染發生率均沒有顯著性差異,可能與上述原因有關。此組人群中癌前期病變和胃癌的發生,可能更多地與遺傳基因、機體免疫功能狀態、飲食結構、環境因素等有關。
本次觀察分析提示,Hp具普遍易感性,是消化性潰瘍的首要原因,并與中青年的各種胃黏膜病變密切相關,應重視對此類人群進行Hp個體化治療。反之,對老年者則應首先注重對機體免疫功能狀態、飲食結構、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干預。這可能對減少藥物不良反應,降低治療費用,延緩Hp耐藥菌株產生等諸方面均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思瑋,張德中,吳叔明,等.胃十二指腸疾病患者中cagA陽性幽門螺桿菌的普遍易感性[J].胃腸病學, 2001,6(1):20-23.
[2]Telford JL,Covacci A,Ghraia C,et al.Unravelling the pathogenic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peptic ulcer:potential new therapies and vaccines[J]. Trends in Biotechnology,1994,12(10):420-426.
[3]Marchetti M,Arico B,Burroni D,et al. Development of a mouse model of Helicobacter pyori infection that mimics human disease[J]. Scince,1995,267:1655-1658.
[4]蕭樹東,劉文忠.重視對幽門螺桿菌感染臨床結局多樣性的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1999,38(7):437-438.
[5]郭飛,胡伏蓮,賈博琦,等.幽門螺桿菌毒素對胃黏膜細胞系c-met,c-myc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2):137-138.
[6]王亞光,侯天文,王曉熙,等.胃竇黏膜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癌前期病變的相互動態變化規律[J].中華消化雜志,2000,20(5):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