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英語范文
時間:2023-03-29 16:56: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先生英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英語教學;小先生制;內涵;價值;形式
農村小學受學校師資、家庭背景、區域文化的影響,學生英語學習常常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除了老師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學校營造英語學習氛圍外,重視“小先生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不失為一種重要舉措。
“小先生制”最初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來的。陶行知先生根據當時中國普及教育的現狀,即大量缺少師資的問題,提出了“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主要是指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文化隨時隨地教給別人,而兒童是這一傳授過程的主要承擔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責任不是只在教人識字學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由此將文化知識不斷綿延推廣,是為了解決普及教育中師資奇缺、經費匱乏、謀生與教育難以兼顧、女子教育困難等矛盾提出的。而目前的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現狀,跟當時的狀況有點相似,將“小先生制”引入小學英語教學,的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引入”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一種“創新”,這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考慮。
一、賦予“小先生制”更豐富的內涵
根據當前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實際,在引進“小先生制”的過程中,除了保留其原有的內涵外,還必須賦予其新的內涵,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以致用
原先的“小先生制”中“小先生”主要是“授”,體現在為他人服務,而小學英語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需要更多的實踐機會。“小先生制”的實施,為學生搭建了實踐的平臺,學生在承擔“小先生”職責的過程中體會到知識和能力的價值,感受到過程與方法的樂趣,提升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他們不僅在于“授”,還在于“受”。
2.多向互動
原先的“小先生制”采用的是“即知即傳”,一般是單向的,即“小先生”將自己所學的文化向他人傳授,接收到“知識”的人再向其他人傳授,這樣延續下去。而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小先生制”,“小先生”不是固定的那幾個,人人都可以是“小先生”,在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要求面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自主地擔任“小先生”,也就是說,“先生”與“學生”的身份是會經常轉換的。
二、體現“小先生制”更重要的價值
陶行知先生推行“小先生制”,有效地解決了當時普及教育中的實際問題。而在農村英語教學中引進“小先生制”,它不僅是借助于“小先生”讓更多的孩子盡快趕上先進,還應該有更大的價值。
1.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最終目標,也就是使學生在語言技巧、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農村小學學生缺乏應有的語言環境,很少有機會運用語言(英語),而“小先生制”的實施,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同學間的互幫互學,“教學相長”,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勢必會得到提高。
2.激發學生合作意識的有效養成
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合作,“合作雙贏”“合作多贏”將成為生活的常態。“小先生制”的實施,比平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更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尤其是具備一定優勢的“小先生”能夠主動地與處于“劣勢”的“學生”合作,更是難能可貴,有了這種合作,孩子進入社會后就不會“唯我獨尊”和“高高在上”。
三、創設“小先生制”更靈活的形式
基于“小先生制”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重要的價值,在實施“小先生制”的過程中,我們要創設“小先生制”更實用的形式。我們要鼓勵學生間結成學習“對子”,讓學生自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擔任“小先生”。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予以加強。
1.將“小先生制”融入學習過程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之間差異很大,傳統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很難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更難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因此,要將“小先生制”滲透進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每個環節都有“小先生”的身影,使“小先生制”成為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在這學習方式中,師生、生生雙方交流合作,同質互激,異質互補,各展其能,共同發展。
2.將“小先生制”融入課外活動
篇2
【關鍵詞】學生主體 尊重個體差異 創設情境
臨近期末考試。三個班級的英語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了,經過了將近四個月的英語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些英語知識。在充分地復習了詞匯、對話之后,我們嘗試更加具有發展鞏固性的復習方案。就在此時,我接到了Miss Chen的調課通知,下午第一節去上六年一班的英語課。我欣然前往了。
在急促的鈴聲中,我踏入了六一班教室。在文娛委員的指揮下同學們整齊地唱著的歌曲ABC,音調聲調都把握得不錯,偶爾來個“抑揚頓挫”,還有些自我陶醉呢。
我們在Greeting(問候)中開始了今天的Daily Report。大部分孩子都會講上三到四句的英文如Hello! My name is…I like green/listening to the music… I do my homework and watch TV on weekends.等等。孩子上臺做daily report時,下面總有一些竊竊私語的聲音,似乎臺上的報告不關他們的事。心想正面強調(要認真聽)可能效果不佳,何不根據所講的report來提問呢?這樣既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又能保證良好的紀律,何樂而不為呢?果然,我的想法得到大部分孩子的支持。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舉手搶著回答,既然有那么多學生想說,我決定集體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六十多位學生竟然能夠異口同聲地回答。將近25分鐘的Daily Report 已經結束了,可離下課的時間還有10分鐘,怎么辦呢?剛才的表現充分證實本班口語實力,我突然想到何不來個brainstorm呢?即由一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如:What’s your hobby?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s? What color do you like? An so on。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信息差,很多孩子問得不亦樂乎,那些回答問題的孩子也說地自然。其實有點像interview的形式。“隱居幕后”的我也聽地津津有味。這節課就在一問一答中結束了。
六一班的英語課給了我一個明確的提示: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
第二節的鈴聲又響起來了,我空手走進了三年三班的教室。孩子們看到這樣的我正納悶呢?難道這節英語課自由活動嗎? No! “我們來個詞匯大比拼。規則就是找同類的單詞,發音要準確,而且不能重復。”“如Miss Lai說dog,你們就可以說monkey duck等等。”比賽開始了,我說出了一個顏色的單詞,孩子們聽了可開心了,把小手舉地高高的,要求自己說出其他顏色的詞匯,偶爾嘴里還發出聲音來引起我的注意,場面熱鬧極了,我高興地請了兩三個孩子來說一說,可問題出現了,他們會說出一個、兩個或者幾個單詞,但經常說得和前面說過的孩子一樣。可當第四個孩子站起來回答時,這個錯誤仍然在繼續,我不禁懷疑,剛才的話孩子們是否已聽懂。環顧四周,一只只小手仍舉得高高的,一雙雙眼睛仍然緊緊地盯在我身上,沒有移開過,即使是在孩子發言的時候。可見,他們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站起來發言,而不是其他同學已經說出的詞匯,我和前幾位孩子的對話僅限于我和當事人之間,而不是全班。這高舉的小手是不是已經妨礙了傾聽了呢?
此時,我只好停下來重新強調比賽規則,并請個別孩子說一說規則內容。比賽仍然進行中,所不同的是孩子們漸漸能夠傾聽同學的聲音,并且也能夠一辨。比賽的參與面拓展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分內的事并參與活動中來。比賽結束后,學生的英語使用熱情似乎還未減退,趁熱打鐵,我讓他們玩了一個Brainstorm的游戲。運用學過的對話展開了小小的問題攻略活動。如學生1可以跑到學生2的位置問:“How are you? How old are? How many…”學生之間的信息差引起了興趣,但這對部分學生來說也是極具挑戰性的,需要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
【我的思考】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英語教師應遵循教學的實踐性原則,改變知識傳授單向的活動的教學方式。在語言知識的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主導地位。”這節課能如此順利,師生氛圍能如此和諧是我沒有想到的。如果我按當時已經準備好的教學計劃上課,那一定是一節失敗的課。這節課能夠成功使我明白了幾點:教師要具備靈活的教學機制,要能調控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師生雙邊的教學民主化,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滿足學生的各種求知欲。教師不是蠟燭,他在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其實也從學生身上學習了很多,學生的成長也是教師的成長。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顧問、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與促進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我們要學會欣賞、尊重學生。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應該是體驗課程。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寬松民主、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播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動力。教學時,教師要為每個學生創造參與平等的教育機會,創造人人都有自尊,都有安全感的課堂。因為在有安全感的課堂里所有的學生都能敞開心扉,發揮潛能,彰顯個性和才華。
把評價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讓他們不僅學會了傾聽,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聽英語和說英語的能力,而且當學生得到評價他人的權利時,意味著不僅要聽懂了還要在平時的學習中辨析對錯,才能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一味地舉手。評價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課堂的35分鐘畢竟有限,發言的學生肯定是為數不多的,在一位學生發言的同時,也給他們在座的學生一個評價的權利(通過聽音、辨音、評價這過程)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當局者而不是旁觀者。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良好動力并取得良好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英語學習的效果會影響到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至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同時我也有一些疑問:如何客觀地評價學生,如何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在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的農村小學英語,如何有效地上語篇教學課呢?
【參考資料】
篇3
一、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英語中有句諺語說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d."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因此,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并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二、教師的指導作用
首先,教師不再是傳統理念中的“活詞典”、知識的“儲備箱”。教學的過程不再是知識灌輸和傾倒的過程。“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英國語言學家埃克斯利說過:“語言教師最有害的缺點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講得太多。他試圖以教代學,結果是學生什么也學不到。”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這并不是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而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事實上,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越充分地得以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扮演一個組織者、啟發者、引導者、評論者的角色。也就是說,教師除了要有主題、有秩序地組織課堂教學,還要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問題,及時地、正確地總結、歸納、評論他們在學習中所取得的成績。
其次,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從“臺前”轉到了“幕后”。在一堂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教學輔助手段的英語課上,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支持他們的主動探索精神,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為其提供各種信息資源,或聲音、或圖像、或文字。教師在確定學習某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后,要做大量的查找、編輯、整理的工作。為此,教師不僅要掌握多媒體技術以及與此相關的網絡通訊技術,學會在網上查找信息,而且還要能夠開動腦筋對所獲取的信息資源進行分類和取舍,為學生營造一個集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學習環境。
再其次,現在的英語教師應該甘心擔當一個“facilitator”(幫助者)的角色。其實,這種角色的轉變的根本來自于心理上的轉變,一個英語教師應該勇于放棄做“master”(教書先生)的角色,而應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全面的幫助,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來。因為學習英語有別于其他學科之處在于,它不光是要學習知識,而更多的是要學習技能。就像學習游泳一樣,看教練游得再好也不如自己親自操練學得快。
三、教師如何以正確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1.更新教學觀念。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觀。二十一世紀是高科技、高競爭的時代,對外語人才的要求顯然與過去不同。二十一世紀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廣闊的胸懷,豐富的知識,聰敏的智慧,開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之一,但還需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能力,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其次,要認識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多數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角色。而現在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變是"走出演講的角色",并認為"所有優秀的教師都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調者"。
2.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要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并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學"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面對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漁"已成為師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篇4
〔關鍵詞〕英語課堂 魅力 興趣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相對其它科而言,其特點是比較枯燥乏味,學生更容易產生厭倦感,平直呆板的說教絲毫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從教學調控藝術上說,英語教師應該善于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調節課堂氣氛,從而改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一節富有魅力的英語課能讓課堂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如何讓英語課堂生動有趣而富有魅力,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問題,我在十余年的英語教學中,積累了一些課堂教學經驗,現就淺談如下:
1 構建師生互動合作的課堂
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總是從“學”而非“教”的角度來設計教學,精心安排學生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和主觀認知得到知識或結論以及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變以前的輸入型為現在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設計、指導,師生互動,合作型的課堂結構。例如:學習music這一課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What is your favorite songl”及“Who is your fa-vorite singer”兩個話題。先把學生分成兩組,每組指定一個小記者帶著其中的一個問題對兩個組分別進行采訪,小記者A先對自己所在組的同學進行任務話題“What is your favoritesong”采訪,然后做一小結:大部分同學喜歡哪首歌?不喜歡哪首歌?為什么?然后帶著這個問題到其它的一個組去采訪并作小結。小記者B帶著問題“Who is your favorite singer?”和小記者A一樣對兩個組的學生分別采訪。最后,兩個小記者對自己的采訪在全班作以匯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對這兩個問題兩小組的同學有何共同點,有何差異,最后大家統一認識。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作適當地指導與幫助,借助小任務,完成大任務,學生可以獲得能力、技能和信心。
2 注重教師自身魅力的培養
一節富有魅力的英語課堂首先離不開一名具有魅力的教師,何為一個有魅力的教師呢?首先,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衣者大方得體外,我們還必須要有較高的思想素養和文化素養,這樣才能為人師表,讓學生敬仰。其次,要有親和力,關愛每一位學生,不偏愛優生,不鄙視差生,做到一視同仁。第三,就是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飽滿的教學熱情。在我們的每一節課堂上,我們要至始至終面帶微笑,熱情飽滿,不要因為學生回答不上問題而生氣。相反,我們應該給予他們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和我們親近,和我們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常言道:“親其師,必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一名好的教師卻是使學生對該科產生濃厚興趣的最初動力。
3 運用幽默教學法
記得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學幽默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改善師生關系,而且還能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幽默的氣氛中受到深刻的啟迪和教育,使教學事半功倍。”作為?英語教師更應具備幽默感,這樣才能讓枯燥乏味的語言變得活躍起來,如果我們適時運用一些幽默,會讓整個課堂變得生氣勃勃。比如:有一天下午,我在上課時,發現大家都沒大有精神,有個叫姜程凱的男生又在打盹,我靈機一動,隨口說一句:“Mr.Jiang is very sleepy every day.”姜先生天天都在打盹)全班學生哈哈大笑,姜程凱也覺得不好意思,馬上坐直了,在歡笑聲中,學生們都振奮了精神。又有一次,當我講到be alwaysdoing sth這個句型的時候,有個叫任利的學生又在小聲的和同桌講話,我就即興說到:”Renli is always talking n clnss.”(任利在課堂上總是講話),于是同學們都會意的笑了起來,任利也覺得不好意思,立刻停止了講話。就幽默這一點,我想除了口頭語言上的幽默外,我們還可以運用肢體語言的幽默,這樣會讓整個課堂更加富有色彩,同時,也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及語言的美感。比如:在我們學到Oh,my god!這句話時,我們就可以在說這句話的同時攤開雙手,聳聳雙肩,做出驚訝和無奈的表情。這樣不但益于學生理解該句型的真正含義而且也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4 創設真實的情景交際環境
語言重在交流和實踐,英語學習更是如此,所以,在英語課堂上我們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比如我的英語課,我會要求學生盡量使用英語,每節課前要求學生小組輪流上臺作三分鐘自由交談。另外每周開設一次英語角,讓學生進行自由交流。這樣使學生仿佛置身于一個真實的英語環境中,并拉近了學生的書本知識與真實生活語言差距。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了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使我們正確理解了所學的語言知識,真正懂得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
總之,教學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英語教學更是如此,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熱情,充滿信心,真正達到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就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做到與時俱進,讓英語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參考文獻
篇5
首先需要準確的理解營銷的含義。
美國的Philip Kotler曾經在他的《市場營銷管理》一書中給營銷下過一個定義,基本都被各國所接受。該書有中文版,但我覺得還是把英文列出來,更能原汁原味的理解營銷。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marketing was found in Philip Kotlers:Marketing Management, 7th edition, USA, 1991 :
Marketing is a social and managerial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obtain what they need and want through creating, offering and exchanging products of value with others.
據此,我可以對營銷做如下理解:
1、營銷是一個社會化和管理的活動過程。
2、該過程的目的是滿足個人和團體的need和want。(需求need、欲望want和需要demand的定義可參考Kotler的《市場營銷管理》)
3、而實現該目的,是要通過為他人生產、提供或交換有價值(value)的產品。
4、在這里,產品的概念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而營銷的適用范圍也包括贏利機構和非贏利組織。
網絡營銷來自英語:Internet Marketing,Web Marketing,E-Marketing等。馮英健先生在他的《網絡營銷基礎與實踐》一書中是這些論述的:
??為了理解網絡營銷的全貌,有必要為網絡營銷下一個比較合理的定義:“網絡營銷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實現企業總體經營目標所進行的,以互聯網為基本手段營造網上經營環境的各種活動。”
??據此定義,網絡營銷的核心思想就是“營造網上經營環境”。所謂網上經營環境,是指企業內部和外部與開展網上經營活動相關的環境,包括網站本身、顧客、網絡服務商、合作伙伴、供應商、銷售商、相關行業的網絡環境等,網絡營銷的開展就是與這些環境建立關系的過程,這些關系處理好了,網絡營銷也就卓有成效了。
對此定義簡單做個分析,可以得出:
1、網絡營銷也是各種活動。
2、這些活動的目的是為實現企業總體經營目標。
3、而實現這個目標,是要通過“以互聯網為基本手段營造網上經營環境”。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還要做很多工作,網絡營銷只“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兩者定義做下對比,問題就發現了:
首先,根據馮的“網絡營銷的核心思想就是‘營造網上經營環境’”一說,可以推論“營銷就是企業營造經營環境”。但在營銷學科出現以前,一樣也有企業,企業一樣也需要營造經營環境。而營銷概念的提出,是要企業應以消費者為中心,通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方式來經營企業并實現企業的目標。可見,營銷是一種企業經營的新哲學、新理念,但并不等同于經營本身。那些不能站在消費者和消費者需求的角度,比如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經營的企業行為,就不能算是市場營銷。
其次,馮認為網絡營銷是為了實現企業總體經營目標。而企業的總體經營目標又是什么?如何才算是實現?非贏利組織是不是無法進行網絡營銷?
再次,關于“網上經營環境”,馮認為是“是指企業內部和外部與開展網上經營活動相關的環境”。如何界定企業的內部與外部?而什么算是“網上經營活動”?“環境”又如何定義?
篇6
自營---有保障但毛利低
生鮮食品的經營,尤其是自營模式已經成為超市經營的核心業務,曾經外包給他人經營的超市生鮮部分正在陸續重新被超市經營者收回自營。京客隆商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京生介紹,京客隆目前已經將約170家門店的生鮮經營權由聯營改為自營。物美集團董事長吳堅忠也表示,目前物美的大賣場生鮮為自營,但規模較小的超市和便利店為聯營,物美正逐步將所有門店發展為自營。另據了解,首航超市、超市發等商家均已收回了生鮮經營權,自營生鮮區已經成為眾多超市賣場的主流經營方式。
隨著近期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關注度的上升,在經營生鮮食品的過程中,如何保障生鮮食品的內在質量,是各個超市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率先進行超市生鮮區自營改造的京客隆已經組建了自己的生鮮商品配送中心,并建立了一套適合自身情況的采購管理體系,他們甚至深入田間地頭對原料采購基地的農民進行生產輔導。一般意義上的配送中心只是加工、分揀、包裝商品,而京客隆自己的生鮮配送中心配送出的商品具有統一的商品標識和明確的包裝規格,這就為商品賦予了明顯的產品化特征。而配送商品的產品化,優勢在于:便于店鋪營運、便于質量追蹤、便于生產計劃。
自營生鮮,最明顯的優勢就在于對食品安全的全程控制管理。相比之下,與成熟品牌開展聯營倒扣毛利和靠場地出租開展聯營的方式,往往會因為超市方面難以控制產品品質而產生安全隱患。紅極一時的冠軍生鮮超市就是因為聯營不當,造成生鮮不鮮而最終遭消費者摒棄的。
此外,生鮮自營對超市的整體促銷具有明顯的推動性,可以使整體促銷更具有目的性和靈活性,充分發揮生鮮的集客作用,向消費者傳達價廉物美的信息,形成統一的價格優勢。
生鮮自營能夠有效發揮連鎖店的區域優勢,規避廠商的不配合,提升整體促銷的效果。因為門店和供貨廠家經營著不同的品項,若開展“聯營”,只要做海報,就存在配合的問題。在活動中,有的廠商配合,有的不配合,因而在整體促銷中,就會出現若干商品限店出售的現象。如生鮮商品,大店做,小店不做,給顧客造成不好的影響,不能發揮區域連鎖的優勢。另外,即使廠商同意配合,也會在量上做文章,不能保證促銷期內的足量供應,這就很容易給顧客造成虛假宣傳的印象。而開展“自營”,由超市方面直接派出銷售人員負責食品的進貨、加工和銷售,可以有效保證生鮮產品在超市內的全面經營,這樣在同一檔期,顧客在任何一處都可以買到相同的生鮮商品。同時,由于自營,超市對進貨量可做好計劃,并保證供應。
生鮮自營還可提升商品品質,加強企業的誠信,提升整體促銷在顧客中的美譽度。在研討中,華冠超市總經理肖英舉例論證了這一點:“華冠超市在聯營時每逢促銷,部分廠商為了一己私利,在商品上以次充好或降等級進貨。如牛腱子,正常售價一公斤33元,促銷時一公斤23元,但是,促銷的牛腱子卻摻入了淀粉,使得品質下降,遭到顧客投訴;在水果上,以一類果做宣傳,銷售時為三類果,種種這些行為給門店的誠信造成極壞的影響,使得企業信譽受到損害。自營后,無論促銷價格如何降低,品質是第一保證,使得顧客以低價格獲得高品質,促進了整體促銷的力度,增加了顧客對超市的信任。”
“自營”,在促銷手段上可以多樣化,并對傳統市場形成沖擊。在生鮮自營之前,促銷手段通常是傳統的海報促銷,而自營后,促銷手段豐富多樣。例如,在超市中開展早市。傳統市場也存在早市,但是市場管理混亂,購物環境臟、亂、差。相比之下,超市則可利用自身環境好、接近社區、公平公正等優勢,設立早市,使顧客在家門口就可以買到新鮮、便宜的生鮮商品。
在自營過程中,超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將生鮮產品收回自營,超市方面需要直接派出銷售人員負責食品的加工銷售,全權負責檢查商品質量和銷售,確保生鮮食品的質量安全。但是,由于超市派駐的銷售人員在生鮮食品加工處理方面的熟練程度通常不及專業銷售人員,導致超市商品損耗較大、毛利較低。毛利微薄是很多企業對自營生鮮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就是自加工商品不合消費者口味等問題。對于超市經營者來說,自營遠沒有與成熟廠商聯營輕松,美廉美連鎖商業有限公司總裁朱幼農印證了這樣的說法。目前,美廉美生鮮區的聯營毛利率為8%左右,而自營生鮮相當于要自建食品加工廠,其毛利率至少要達到16%才能維持生鮮區的正常運轉。率先進行超市生鮮區自營改造的京客隆方面也坦言,他們自營生鮮區后,毛利率只能達到1%至3%。
聯營――利潤雖高卻難以掌控
聯營模式是指超市將生鮮食品柜臺租賃給供貨商,由供貨商派駐人員全權負責生鮮食品的銷售。
自營,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與財力較大,操作復雜,頭緒多,經營管理的難度和風險比之聯營要大。而聯營則相對簡單,投入更少,更易于操作,風險與難度也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聯營可以避免在生鮮食品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風險,減少資金投入。生鮮食品的生產加工、保鮮、儲存、質量控制以及產品更新換代、新產品研制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還要有大量技術人才儲備。如果僅僅是果蔬自采自營和白條豬的分割加工,還相對簡單些。但是,如果是超市自辦主食廚房、面包坊或自產熟肉制品等,難度會大得多,至少不適合中小連鎖企業和初創的連鎖企業。對于有實力的大型連鎖企業來說,也不是資金雄厚就能解決的,勉強為之,生產出來的食品,口感、味道和質量如果比不過專業化的食品生產企業,反而會失去顧客,影響超市的整體經營效果。另外,與大型外資超市相比,內資超市普遍起步較晚,生鮮食品的開發與加工技術、質量的管控技術與經驗遠不如外資超市成熟,在某些領域,如熟肉與小菜的制作加工,面包烘烤與糕點制作,甚至包括大肉分級分部位管控與二次加工等方面,以內資超市尚不成熟的技術同外資超市已經很成熟的技術與經驗相比,內資超市可能并不占優勢。內資超市的優勢恰恰在于本土化、民族化,可以引進歷史悠久的“老字號”,依靠本地眾多技術成熟、口碑良好的、有資質和實力的食品企業,用聯營對抗外資超市的自營,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聯營可以避免生鮮商品經營中的信用風險。生鮮食品的保質期短,容易變質,最容易產生顧客投訴。在自營模式中,一旦產生質量問題與顧客投訴,超市只能自己面對消費者承擔全部損失,如果處理不好,超市的信譽就會受到極大影響。而聯營采取引廠進店模式,從生產、運輸到現場加工、分裝、秤重、打價簽等,全部由廠家完成。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或顧客投訴,超市則可以站在消費者一方同廠家交涉,協助廠家與消費者化解矛盾;如果發生重大質量事故等,超市還可以把廠家清除出超市,以挽回影響。這實際上是將質量風險與信譽風險最大限度地轉移出去,進退比較自如,對超市也是一種保護。
第三,聯營可以避免經營風險。連鎖超市推廣生鮮自營的主要目的與最大好處是提高利潤率,把原來由聯營食品廠掙走的那部分利潤也拿過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這在理論上是完全成立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與影響,經營得不好,利潤不升反降,甚至得不償失,出現虧損。相比較而言,聯營只存在掙多還是掙少的問題,通常不會虧本。因此,生鮮聯營比生鮮自營的風險小得多。
但聯營模式也有致命弱點。首先是放手讓供貨商經營生鮮食品,超市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進貨質量無法完全控制,生鮮商品存在食品安全隱患。其次是在促銷方面存在運作上的麻煩,供貨商的配合程度參差不一,導致各連鎖店無法統一進行促銷活動,在促銷活動中出現價格不一、供貨不足等問題。
多樣化的經營模式――未來超市經營生鮮食品的主要方向
篇7
關鍵詞: 人文素質教育 英語教學 大學生個人素養
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進步和發展,大學生素質教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人文素質教育落后于發達國家,尤其近年來知識經濟背景下的大學生應該具有相應的人文素質,如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向上的人格,自強不息的進取意識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等。然而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卻不容樂觀。
在各種文化和思想觀念相互撞擊,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人文素養的缺失在高校校園中普遍存在。一些大學生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經歷過中學的文理分科之后,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就被束縛在劃分更細致的專業學習中。就業壓力增大,大學生忙于外語等級考試、考研、各種技能大賽而很少顧及人文知識學習。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過于強調專業化,導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即使有些學校開設了人文素質教育方面課程,限于師資力量和學生自身意識等因素,聽課的人數也較少,大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必須在高校教育理念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不斷提高教師和大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
當前在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能體現人文性的方面很少。英語課大多是以老師講解詞匯、句型和語法知識為主,其次就是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培養與訓練,課后布置大量的練習題鞏固這些語言知識與技能。語言是一個載體,承載著知識、文化和文明。許國璋先生說:“我教學生,從來不以教學幾句英語或教會一種本事為目標,而是要教怎樣做人,是英語教育: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而不是英語教學。”研究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如何體現人文素質教育顯得十分必要。
一、調整培養目標,把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到整個英語教學中
英語課程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的過程,又是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生活經歷、磨礪意志、陶冶情操、發展思維能力和個性的過程。
基于國際化教育背景下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國外的語言文字,培養學生基本的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各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等方面的情況,培養關心和寬容異國文化的人文精神,發展國際交流合作中的良好生存能力、協作能力,緩解和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帶來的矛盾或沖突等能力,使學生在了解國際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接納、關心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態和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二、立足英語教材,發掘潛在人文教育資源
要想在英語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把語言教學和人文教育結合起來,教師就必須利用現有的教材,依托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互動教學模式。根據學生興趣和知識水平,向學生推介相關的政治、經濟、民俗風情等文化背景知識,或讓學生網上查找格言警句、文學作品、社會熱點問題等,使學生了解所學內容的文化背景,并進行摘錄、整理。
課前的充分準備促成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活潑,此時課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實現了互動。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人文教育資源,調整教材,使語言學習具有知識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語言習得的同時了解文化內涵。同時進行外延性拓展,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國外文學讀物,讓他們通過大量閱讀增強對中外文化內涵的理解能力,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等進行有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悟、思考、品味,提高認知水平,促使學生將語言及人文等方面知識內化為個人素養,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三、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營造以人文素質教育為主導的英語文化氛圍
第二課堂活動是第一課堂活動的延伸和有益補充,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高品位校園文化活動,比如充分利用學生社團,開展融思想性、學術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各類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英語活動課程;舉辦大學生英語文化節,英語文化講座,文藝演出,征文、英語演講等競賽。一方面,可以加強對大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他們在活動中擴大英語知識面,鍛煉演講與口才,提高文化修養和審美意識,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各類英語文化活動,能進一步思考、感悟人生、認識社會和自我,培養公共關系活動的能力。
四、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人文教育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教師既要在英語技能方面有扎實的功底,又要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較強的教學駕馭能力。“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教師要自覺充實人文知識,注重消化吸收和陶冶情操,不斷提高人文修養,善于將教材中提倡和教學中闡釋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付諸行動,體現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對學生堅持不懈地精心疏導,言傳身教,從而實現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綜上所述,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實質上是造就良好的學習環境與人文修養背景,樹立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一種教育,引導學生更好地發展心智,塑造人格,確立人生的目標和生命的意義,找到適合個性的、正確的生活方式。在英語教學中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教育工作者要從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培養出人格健全、語言技能及其他各種能力均衡發展的通識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許艷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207-210.
[3]劉明瓊.語言教學、文化與人文精神[J].西安外國語學報,2003,(3).
篇8
文/古丈縣林業局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2015生態城鄉科學發展年”會上,古丈縣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榮膺“中國生態魅力縣”稱號。近年來,古丈縣在推動生態建設與經濟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注重優化產業政策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道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森林覆蓋率達72.93%,林木綠化率達80.71%。依據古丈縣在發展綠色經濟、倡導生態平衡、創建生態文明進程中采取的措施與取得的顯著成效,通過“組委會專家推薦、綜合測評考核、專家意見分值、媒體負面監測”等環節,評定古丈縣為“中國生態魅力縣”。
據悉,本次活動由中國市場調查研究中心、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中國城鄉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以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為主題,根據“生態發展良好、生態文化繁榮、生態產業興旺、人與自然和諧”等標準,由行業內權威媒體廣泛問卷調查及專家評審團的評定確定獲獎單位。
篇9
一.調查背景
進入大學在以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下,許多課程的學習會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英語,學習時間減少,完全打破了高中階段課堂以老師講授,課后以教師輔導的格局。作為當代大學生,為了實現自身的綜合發展,我們有必要了解學生英語學習的動向從而掌握正確的自主的英語學習方法。而事實上許多在校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甚至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遠遠背離了時代要求。為此,我們有必要做一個學習狀況調查,以便了解大學生在英語方面的學習習慣并進一步解決英語學習上所遇到的問題。
二.調查目的
本次調查主要想了解我校大一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狀況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通過對這些情況的分析與總結,認清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障礙以及在教學中需要改善和提高的方面,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的外部環境,使英語學習與過級考試不再是眾多學生的死穴。
三.調查對象
我校非英語專業大一(2B)學生,涉及液壓、機械制造、飛機制造、建筑四個專業246位同學。
四.調查目標
1、了解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及學習效果。2、了解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力及學習目標。
五.調查組織實施計劃
本次調查發放調查問卷246份,由七位班長負責,調查方式為問卷調查方式,具體工作由各個同學各自展開,對所提問題要做出合適具體的解答,確保每一份問卷的質量,保證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調查結束后,認真做好相應的統計匯總工作,畫好分析圖表,在統計數據時應作到客觀,認真,公正。
六.調查結果總體分析
1.性別分析
在246份有效問卷中,男性202 人,占總人數的 83% ,女性42人, 占總人數的17%. 就性別來看,男生偏多,不過在工科院校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恰好以此來比較他們的英語學習情況。
2.喜歡英語程度分析
在246份有效問卷中,選擇很喜歡英語的有 47 人,占總數的19%,選擇一般般的有136 人,占總數的55%,選擇不太喜歡的有36人,占總數的14%,選擇很討厭的有27人,占總數的10% 。
3.英語學習時間分析
在246份有效問卷中,選擇0小時的有143人,占總數的58%, 選擇1-2小時的有74人,占總數的30%,選擇3小時以上的有29人,占總數的12% 。
根據調查結果,不難看出非英語專業的專科科生,由于專業等因素的限制,英語學習投入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鑒于目前新形勢下英語能力的重要性,筆者認為高校教育理應加強英語教學的比重。其次結果還表明,我校非英語專業的專科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還不夠濃厚,因此這可能導致我校部分學生英文能力的下降。建議學校加大力度在學校中營造更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對英語的感興趣程度。
4.使用學習方法分析
在英語學習的方法上,在246份問卷中,有121人認為沒有,占總人數的49%,56人認為有,占總人數的23%,69人不清楚,占28%。這說明部分大學生在英語的自主學習方面還存在問題,學習目標不明確,甚至完全不知道英語到底應該學些什么,它的知識構成,如何應用,這就要求我們要講求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從“學會”轉化成“會學”。
5.英語學習方式分析
關于這個問題的問卷統計表明,12%的學生通過英語報刊雜志,23%的學生通過瀏覽英文網站,41%的學生通過英語電影或歌曲,其他方法有24%。我校學生學習英語的形式多樣,通過看英語電影和聽英文歌曲來學習英語的同學,占有很大比重,這樣我們就可以推薦一些難度適中,易于接受的影片。
6.學習難點分析
246份問卷中,86人最頭痛口語,占35%,78人認為聽力最難學,占32%,69人認為是詞匯量,占28%,其他13人,占5%。調查結果顯示,口語、聽力、詞匯量一直都是困擾英語學習者的難題。
7.個人英語能力薄弱點分析
在246份問卷中,75人想提高英語聽說能力,占30.6%,45人想提高寫作能力,占18.2%,69人想提高閱讀能力,占28%,57人想提高本專業英語知識,占23.1%,通過數據比較分析,不難看出更多的學生還是想提高自身的英語聽說和讀寫能力。
8.英語學習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在問卷結果中,80人認為缺乏英語學習的語境,占32.4%,106人認為沒有充足的時間,占43.1%,46人認為缺乏語境和方法,占18.6%,14人認為原因不在于前三者,占5.9%。不難看出,近乎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缺乏語言環境,這也正說明了學習環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這與之前的第六,七個問卷結果的數據不謀而合,在A,B級和四六級考試的指揮棒下,眾多學生的應試能力在提高,啞巴英語仍然是根深蒂固。但英語不是教會的,是學會的。英語作為非英語專業公共課,較之專業課,學生們可以投入的時間還是相對有限的, 通過本人的觀察,覺得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主動性還是差一些,他們更多的是課堂內的學習,缺乏課后的自主獨立學習。
9.英語學習目的的分析
針對上述五個選項結果的匯總發現大學生英語學習目的都不盡相同,但是眾多的問卷結果呈現出的趨勢就是英語過級,占總數的58%。當然,我們學校鼓勵專科段學生在通過A,B級的基礎上挑戰四六級。19%的人選擇為日后求職發展,這也反映出英語在咱們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的作用,它是一根“隱形的拐棍”,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前行在它的幫助之下。
在問卷結果中,認為英語對自己未來工作有幫助的學生有167人,占總數的67.8%,這充分說明大家能夠認識到英語學習對日后的重要性,還有30的人認為沒用,占12%,這可能與自己英語學習情況以及未來就業方向有關。
10.英語對未來工作幫助的分析
在問卷結果中,認為英語對自己未來工作有幫助的學生有167人,占總數的67.8%,這充分說明大家能夠認識到英語學習對日后的重要性,還有30的人認為沒用,占12%,這可能與自己英語學習情況以及未來就業方向有關。
11.英語和專業課學習時間比較分析
在問卷結果中,明確自己學習英語比本專業時間長很多的有21人,占總數的 8.5%,認為自己學習英語時間長的有32人,占 13%,兩者投入時間差不多的有56人,占22.7%,英語學習時間比專業課短的有49人,占19.9%,前者比后者短很多的有88,占35.9%。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群體而言,得出這樣一個數據比例不足為奇,這從另外一個方面也印證了四六級甚至AB級對于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挑戰的這一事實,這同時也要求我們英語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英語的動力,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
12英語和專業課學習必要性分析
針對問卷匯總統計,44人認為很有必要的有占17.8%,認為無所謂的有118人,占48%,認為沒必要的有29人,占總數的8%。可見還是有一部分同學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學好英語有助于實現自己的目標,完成未來職業規劃。
13.現代大學生對英語認識分析
在2013年的英語學術年會上,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院長李正栓教授指出現在很多大學生認為現代英語老師不是誨人不倦,而是“毀人不倦”。對于這個問題,,有109人選擇認同這一說法,占44.3%,剩余的137人并不認同這一說法,占55.7%,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說明了李教授的這一提法并非空穴來風,姑且可以認為是當下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一種體會和認識吧。
七.結語
注重學習目的培養。不同的學習目的及動機必然會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效果。通常,只有那些能夠高瞻遠矚,具有長期學習目的的同學才能真正地投身于學習,從不斷進步中享受學習帶來的愉悅和滿足,并更加持久地學習。相反,那些只具有三分鐘熱度的學生卻可能永遠也無法營造堅持學習的動力,他們的學習具有時效性。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英語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的。“如果單純利用一周兩個課時試圖提高英語成績是很困難的,至少課文中出現的生詞、短語、語法點是需要課后不斷消化記憶的。這就要求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通過熟悉單詞,把握單詞拼讀規律,做到詞匯的識記應用,并且利用教材配置的光盤跟讀課文,以加深理解,同時練習聽力。
組織豐富的課外英語活動。開展英語角活動,定期播放英文電影,開放語音教室,利于學生進行聽說訓練;鼓勵口語好的學生帶頭英語交流,創建良好學習氛圍;激勵學生自發的組成學習小組,相互督促,共同進步;教師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明確輔的教學設備。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教師可以想學生們推薦對英語學習有幫助的網址、收音機頻道和學習資料,從而打破傳統的課堂學習的固定模式,讓大家認識到英語學習貴在平時的積累,摒棄臨時抱佛腳的僥幸心理。
篇10
關鍵詞:營林生產;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們熱切關注的話題,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更是炙手可熱。作為林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林業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當前,如何實現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需要深入探析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需要深入了解我國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發展的現狀,充分考慮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從林業產業結構、資金投入、法律法規、營林生產管理等方面不斷優化完善,并確保這些措施的有效實施,才能提升營林水平,增強經濟收益,促使我國林業實現長久發展,進一步落實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同時,也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增添助力。
1我國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發展的現狀
林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極為重要,森林資源是創造經濟效益的重要基礎,而森林資源的開采和生產就是創造經濟效益的主要手段。林業資源同時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夠促進增收,還能改善生態環境。為了使林業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充分體現其價值,必須杜絕濫砍濫伐的現象,確保采伐的合理性,強化林業資源的保護。這既是促進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提升營林生產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當前,我國的營林生產已不再是粗放造林模式,而是呈現出集約化造林模式,營林管理上也有了一些變化,不再是“只造不管”,而是實行“封、造、管”三個生產管理步驟[1]。提高營林管理的針對性,根據幼林、中幼林、低產林及高產林特性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林業資源的經濟價值。
2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一方面是營林生產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可以說,營林生產的良好發展是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營林生產工作能夠順應時代變化、符合自身特點,確保營林策略的有效性,就能夠使林木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營林規模不斷擴大,營林生產水平得以提升,自然也就能對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是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對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營林生產能夠帶來極為可觀的經濟收益,而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能夠促使這種經濟效益的長久獲得,并且使得這種經濟收益不斷增加,提升經濟價值,更好地體現社會效益,繼而促使營林生態可持續發展。總而言之,林業的發展需要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齊頭并進,相關部門應當以科學有效的經營管理措施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將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有效結合起來,促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同提升,為林業生態的良性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3實現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3.1優化林業產業結構
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根據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發展的現狀進行合理的規劃和長期有效的策略實施,結合林業生態建設技術,充分利用良好機遇,根據自身林業產業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和優化林業產業結構,不僅要注重經濟效益,更要注重社會效益,充分體現高層次的生態建設水平。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首先要從林業樹種著手,著重提升林業樹種的質量,以確保營林生產成效。在造林種植前,需充分了解相應地區的種植情況,盡量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樹種。在培育以前當地從未栽培過的樹種時,應當多查閱資料,并借鑒成功經驗,積極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還要確保所選擇的樹種在成活率、適應性方面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保障其成林后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應當著力加強林業相關產品的開發,在深加工方面逐步強化,使林業產品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實現良性的生態循環是林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相關部門應當重視并加強林業產品的開發與升級,減少林木以低層次原料出售的現象,挖掘林木資源的最大價值,務求實現物盡其用,避免有限的林木資源被浪費,實現林業資源的有效保護[2]。另外,還可以將林業資源和旅游項目結合起來,借助豐富的林業資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通過與旅游部門的合作對林業旅游項目進行宣傳,既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又能夠達到保護林業資源的目的,對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3.2強化林業保護的資金保障
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先進的營林生產技術作為支撐,更需要資金保障。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既需要深化營林生產科技理論探究,使營林生產更為科學化,也需要加強優良品種的培育,提升造林技術和營林管理水平。有了足夠的資金支持,就能夠為更高層次的理論研究和優良品種的培育創造更好的條件,在科學理論的研究方面更游刃有余,在林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方面也能更為高效。同時,也能為引進更多現代化營林種植方法提供便利。憑借專業的新型技術人才,對培育良種的成功經驗進行學習借鑒。可引入一些采用先進科技手段培育而成的林木產品,運用扎實的科技理論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剖析其培育方法,在專業技術人才的指導下培育出更多優良品種,強化對營林生產的監督管理,為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3.3完善林業發展相關法律法規
從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要真正實現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其中極為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林業法律法規尚不完善,這對于林業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我國現有的林業相關法律法規中沒有一套完整的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而且有些林業方面的法規不夠完善,在林業資源的保護方面約束性不強。這就導致人們對林業生態發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了一時的利益而亂砍濫伐,浪費林業資源,使林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實施這些破壞行為的人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懲處,這也是濫砍濫伐現象頻繁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可見,林業生態發展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是極為必要的,有了完整的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自然就能夠提高人們對林業資源的重視程度,約束林業資源的開采,減少濫砍濫伐的現象,促使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3.4提高營林生產管理的科學性
營林生產管理水平對林業發展至關重要,結合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發展的現狀來看,在營林生產管理中應當采用科學的方法,提高營林生產成效,確保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首先是營林生產管理方式上,應當避免粗放管理。還要注意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在樹種的選擇上嚴格把關,嚴格按照國家對造林樹種的要求進行選擇。并積極學習引進先進的培育技術,著重探究新的種植技術,強化速生豐產林的培育。在森林撫育工作中應遵循適量采伐的原則,摒棄價值較低的樹種,多植優質樹種。還要結合不同地區的種植情況,適當調整種植結構。除了施肥及病蟲害防治要適時適量,結合林木的不同生長階段進行科學化的管理之外,還要注意森林火災的預防,加強對林區的管控,為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