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的由來范文

時間:2023-04-03 22:45: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月餅的由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然而,在1874次的失敗后,嫦娥終于做出了饅頭,剛做出饅頭,嫦娥就開始大吃特吃了,因為她實在太餓了,在做出饅頭之前,她已經餓了九天九夜了。在此之后,嫦娥早餐吃饅頭、午餐吃饅頭......

當然,所有東西都有會被厭惡的一天,所以嫦娥在八個月以后,終于討厭了饅頭。

也在第8979次的失敗后,嫦娥發明了一種熱量很高的食品:月餅!跟學會做饅頭后一樣,嫦娥又開始了大吃特吃月餅了,直到一天晚上......

那天晚上,嫦娥稱了體重,低頭一看,天哪!一百八十斤!嫦娥趕緊把體重稱藏了起來,畢竟嘛,體重也是女孩子的秘密嘛!這時,玉兔走了過來,說:“嫦娥姐姐,你好胖啊!”,這時,玉兔以光速飛向了地球(倒不如說是砸),然后又飛出了所有嫦娥做的月餅,但只有一個月餅飛到了地球上,而一個人撿到了它(月餅),還研究出了它的成分并將它發揚光大!

篇2

對于中秋節我們并不陌生,它是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在中秋節的時候,也會有許多不同的習俗,那么中秋節的來歷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2021中秋節的歷史由來介紹,歡迎大家來閱讀。

中秋節的由來關于中秋節的由來,民間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法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另外一種說法是與農業生產有關。八月中秋時,農作物基本都成熟了,農民為了慶祝豐收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而流傳最為廣發的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于歷史發展,后來歷法融合,使用陰歷(夏歷),所以將“祭月節”由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

據記載,中秋節普及于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成書于兩漢之間的《周禮》中。

到了唐代,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中秋風俗已在我國北方地區流行。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并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我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吃些什么食物中秋節吃月餅應該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傳統習俗,但其實除此以外,在很多地方中秋節會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但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節日的祝福。

月餅

這個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民族,只要是我們中國人,在中秋節這天基本上都會食用,這也是中秋節最傳統的食品。

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制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

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柚子

柚子也是中秋節的傳統食品,人們通常會買來送禮吃食,古人認為其寓意保佑團圓,很多地方都有吃柚子賞月亮的風俗。

菱角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數吃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后剝殼當零食吃;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桂花鴨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大閘蟹

大閘蟹是江浙地區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肴,每人一只,伴著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不過,大閘蟹屬涼性,吃的時候要配一些黃酒暖胃,食后再飲一杯姜茶,對健康有益。

中秋節吃月餅的寓意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篇3

“叮……”上課了。

第一項,活動是交流中秋節的資料,通過這個項目,我知道了中秋節的簡介,由來,還有王維的兩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還有月餅的由來等等一些資料……

現在,我來說說,中秋節的簡介,中秋節是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是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有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節”

……

第二項,我們就開始吃月餅了!

篇4

玩月拜月

中秋一詞的含義有二:一是中秋八月,二是指作為節日的八月十五日。中國古代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很豐富。嫦娥奔月故事在戰國已經出現,《山海經》說“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周易?歸藏》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至漢代,《淮南子?覽冥訓》講月精實為蟾蜍,是由后羿妻娥所變。娥、嫦娥、常羲實為一人,即后世所說的嫦娥。而吳剛伐桂的傳說從《淮南子》“月中有桂樹”的記載可見端倪,至唐《酉陽雜俎》則呈現出一個吳剛學仙有過、謫令伐桂樹、樹隨創隨合永無止境的完整故事。

月亮神話傳說反映出人們對月亮知識的追求,并演變成賞月之俗。明清時期賞月風俗普及,表現在各地方志列出“中秋”節加以介紹。其內容是,一般要在庭中陳瓜果、月餅供月,進行祭拜,然后賞月。

月餅由來

眾所周知,月餅是中秋節的節日食品,月餅的出現和普及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中秋節的形成。韓養民、郭興文認為:“吃月餅的風俗據記載唐代已有之。《洛中見聞》中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月餅初見記載。”

明代方志中記載中秋吃月餅是普遍的。在北方,如嘉靖《威縣志》:“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在南方,崇禎《嘉興縣志》記載:“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

清人繼承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和饋送親友的習俗。

月亮占卜

對月亮知識的追求、賞月及神話故事,還促使了民間以月亮占卜的活動。《歲時廣記》引《瑣碎錄》所載“占喬麥”之俗:“中秋無月則兔不孕,蚌不胎,喬麥不實,蓋緣兔蚌望月而孕胎,喬麥得月而實。”《歲時雜記》說:“珠之貴賤,視中秋月之明暗,明則珠多,暗則珠少。”

明清時期中秋以月亮占卜風俗更加普及。崇禎福建《龍溪縣志》載:“人家兒女于月下設果餅、環服之類,群望月而拜,致詞,謂之請月姑。置筐于盤,俟月神降筐,自舉為剝琢聲,祝其聲數卜休咎,然不甚驗。”

摸秋送瓜

月屬陰性,主生育。中秋值收獲季節,舉行嘗新秋報活動時自然聯想到人的生育問題。《東京夢華錄》說八月秋社“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云宜良外甥”。秋社中有以多子葫蘆和棗企盼早得子的求子習俗。

篇5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2021年中秋節的由來簡介有哪些你知道嗎?共同閱讀2021年中秋節的由來簡介,請您閱讀!

中秋節的由來簡介中秋節,即農歷八月十五。八月十五為什么叫中秋節呢?這是因為七、八、九三個月為一年四季的秋季。八月十五正好是時間的一半,是秋季的正中,所以謂之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的節日,我國人民過中秋節的習慣由來已久。

農民春天撒下的種子,經過夏鏟夏蹚等辛勤的田園管理,到了中秋節,五谷雜糧相繼成熟。舉目一片金黃,就要開鐮收割大田作物了。人們為了喜慶豐收,能改善生活而祝賀。所以,中秋節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中秋節,習慣上又把它叫團圓節。因為每月的十五日月最圓,八月十五又時值秋高氣爽,這天夜間月又最亮。外出辦事和遠離家鄉的人,有條件的都要趕回家中團聚。所以,這天晚上,人們在浩月從東方升起時,家家戶戶都把西瓜、月餅等最圓的果品、食物,放在院中的桌子上供月,也叫圓月中秋節來歷簡介中秋節來歷簡介。為了吉利,人們在供月后都要吃點月餅,慶祝團圓。

有的人還在八月十五之夜,用紙剪成兔子形狀,排放在院子里,將沒有成熟的大豆,即青豆或叫毛豆,放在兔子跟前。因為月中有個玉兔,它在人們的心目中是自由的。玉兔喜歡吃毛豆,人們就以此來饗它了,這也表達人們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的地方特色南方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北方

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神話傳說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

相傳月宮里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只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玄宗故事

篇6

1、來歷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2、傳說遠古時,天上有十個太陽,給人間帶來旱災。后羿射下9個太陽,挽救了蒼生,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后羿舍不得吃,交于妻子嫦娥保管。后羿的一個門徒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向天上飛去。當日正值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長居于此。后羿心痛不止,于每年八月十五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3、故事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民俗活動,到了唐代,中秋節成為了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與主題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是以團圓為主題,團圓的本質就是體現出一種親情。但是在不同年代、不同環境下,這種文化內涵又具有延展性。傳統節日在當代應該有新的內涵,中秋節團圓與親情的主題可以從家庭延展至社會。

中秋節對中國人來說是特殊的節日,因為它起源就在于文化。在中國人心中,月亮始終象征著柔和與光明,寄托著中國人的美好向往。在當下社會,中秋賞月仍然寄托著中國人“天上月團圓,地下人團圓”的情懷。對于今日中國人來說,中秋之夜,人們在同一輪月光下,共享象征團圓的月餅,品嘗新收獲的瓜果,分享親情與友情,是中國人極為重要的精神需要。

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的習俗有很多,習俗也分為官俗與民俗,中秋祭月為古代帝王中秋的官俗,民俗則為民間的中秋賞月、民間拜月、吃月餅、賞花燈、請兔兒爺、中秋詩會等。我們這里介紹一下中秋節的部分民俗活動:

中秋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期間賞月的民俗,中秋賞月古代也稱文人賞月,其民俗來源于古代官俗的中秋祭月,歷史延續使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始于魏晉時期,盛于唐宋。唐代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文人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中秋之夜,古往今來,記載了多少文人墨客以號稱佳句動人的詩詞歌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膾炙人口的中秋詩句,至今仍是中秋賞月時人們引用最多的祝愿。

民間拜月 民間拜月是我國民間過中秋的民俗之一,即祭拜月神。拜月時,要在院中擺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桂圓等祭品(不能擺與團圓主題背離的果品,如梨),西瓜講究要切成蓮花狀。

拜月時要將月亮神像放在朝向月亮的地方,高燃紅燭,女人依次祭拜,然后由當家的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多切,但也不能少切,切塊大小要一樣。在今天,很多地方仍然保留著這項拜月的習俗。

吃月餅 談到中秋節,必然要說到月餅。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是源于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武德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農歷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的習俗。而如今許多人都忘了中秋食俗為主食吃團圓餅,而月餅只是點心,晚上拜月時才吃。團圓餅是用紅糖、芝麻醬制作的一種面食,團圓餅象征著全家甜甜蜜蜜、團圓和美之意。做法是:將發好的白面加堿揉好后根據籠屜大小先搟成四片簿面餅,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醬、糖桂花汁,并碼上些果脯、核桃仁、葡萄干等,一層層疊放在一起,再搟一較大的面餅從上向下將其包嚴成大圓形餅,最上面灑些青、紅絲,然后上屜蒸熟。中秋節食團圓餅和月餅的區別在于,前者可以作為主食,而月餅只是茶點,但如今知道團圓餅的人已不多了。

篇8

潮州人過中秋中秋節,在我們潮汕人的眼中,是一個大節日!潮汕人很重視!并且,一直遵循著自己的傳統。潮汕的中秋節,不僅有傳統的拜月、賞月、吃朥餅(月餅),還有剝芋、燒塔、觀神等民間習俗。

拜月、賞月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潮汕人稱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吃過晚飯后,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

拜月,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尋求一個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謠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潮汕是個僑鄉,不人的丈夫遠隔重洋,于是婦人托月寄意,更為情切,有歌謠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來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聽得寒蛩啼叫聲,凄凄慘慘得人驚,不知我君在何處,欲托明月傳心聲。”正在上學的小孩喜歡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讀書聰明,成績優秀。有時大人還要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后用“井心水”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

拜月后,家人閑笑庭前,吃糕餅,喝工夫茶,賞月談天,心曠神怡。此時,大人們總喜歡給孩子們講述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相傳,月亮上隱隱約約的影子是位樵夫在砍一棵桂樹。樵夫名叫吳剛,他醉心于仙道,卻不肯專心學習,激怒了天帝,將其禁在月宮,命他每日砍伐桂樹。世人誰能得到吳剛砍樹掉下來的桂枝,誰就能長生不老。于是,常見有些天真的孩子中秋夜竟到處亂跑尋覓,希望能撿到從天上掉下來的桂枝哩。中秋佳景,盡在月明之夜也。

吃月餅

月餅也是中秋佳節受潮汕人喜愛的傳統糕點。潮汕人制作月餅,以之祭月,并相互饋贈的習俗由來也久。

中秋節的簡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 根據我國的歷法 ,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篇9

20xx年中秋節作文篇【1】中秋的月兒,又圓又亮,仿佛是一個毫無瑕疵的夜明珠。它的光芒雖不如太陽光那么直白,那么強勁,然而她卻婉約的讓人心醉,仿佛有月光的萬物都通了靈性。中秋之夜大伙圍在一起,一起欣賞那一輪明月,訴說著那流傳千古的美好佳話!

中秋賞月,吃月餅自古以來就有了,大家伙通過觀賞中秋美月,一起傾聽那嫦娥奔月的動人傳說,好是熱鬧。昨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我懷著滿心的激動,從早盼到晚,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可算盼到了天黑,早已按捺不住的我,瞧見夜幕已經拉下來,便迫不及待的抓一塊月餅,掂起一把小板凳沖到樓頂。月亮可真圓啊!那么的明亮,又那么的朦朧,仿佛是一個害羞的小姑娘。托起下巴,抬頭凝望月亮,使自己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之中,渴望那清明的月光能洗去我那一身污穢。

低頭看著地面,月光如霜一般,不由得想起大詩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千古佳句。望著那滿地霜,便觸景生情,也不由得“佳節倍思親”,想起我遠方的姥姥。但我卻只能在此祝愿他們的美好生活,正如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么的情真意切,肺腑之言!

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話真不錯。今天是八月十六,那月亮也更顯得嬌小玲瓏,亮白如玉,那樣圓,那樣亮,給人以無限遐想,仿佛也同樣能夠看到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小時候對月亮的憧憬,那么的奇思幻想,隨著時展,童年的憧憬也逐漸泯滅在大眾人的心中,嫦娥奔月的美好佳話也被淡忘!

我呼吁大家請留有一份童真,一份向往,一份傳統,去發揚光大我們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讓他走向世界!

20xx年中秋節作文篇【2】中秋佳節,月亮是那么圓,月亮是那么亮,月亮是那么純潔,月亮是那么迷離,月亮是那么美麗,月亮是那么潔白,月亮是那么的有魅力!

看著大家那喜氣洋洋的神態,看著大家那嘴角的一絲絲笑意,看著大家那手忙腳亂的樣子,看著大家那大兜小兜的東西,真是一幅幅欣欣向榮的景象!

中秋佳節,大家都拎著大兜小兜的月餅,而商店門口卻都在搞促銷活動,那高昂的男高音,那細膩的女音,那迷離的舞蹈,那一箱箱的月餅,真是讓人驚嘆!

看著那華麗的包裝,真是讓人羨慕,而打開包裝里面卻存放著一個月餅,細細地聞著,輕輕的捧著,慢慢地咀嚼著,天哪,怎么那么讓人眼饞,呵呵,趕快讓我咬一口!

咦,這兒怎么會有一條長長的龍,難道..難道..難道地球上還生存著龍的后裔,我的天哪,呵呵,原來是一輛輛汽車擁堵在了車道上,形成了一幅幅焦急的畫面,你聽,喇叭聲“嘟嘟嘟”,說話聲“屋里哇啦”,小販聲“哇哇哇”,唱歌聲“昂昂昂”……

又是一年中秋日,中秋情思系在心。皎潔圓月掛天空,怎能與星論媲美?

中秋,真是別有一番韻味!

20xx年中秋節作文篇【3】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電視新聞上說,今天的月亮在19點13分時最圓,我不太理解。媽媽給我解釋:俗話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今年十五的月亮卻是十五圓,再等下一次“十五圓”的話估計到8年以后。

晚飯后,我和爸爸媽媽就趕快下樓去賞月,看著又圓又大的月亮掛在天空的東方,有的地方亮一點,有的地方暗一點,真美麗啊!

篇10

跟中秋有關的古詩詞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嫦娥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節習俗簡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