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稻栽培技術范文

時間:2024-04-12 15:4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北方水稻栽培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北方水稻栽培技術

篇1

水稻的一生是指水稻從種子播種發芽到稻谷(新種子)形成成熟的全過程。在水稻的一生中有著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我們通常根據各個生育時期所建成的器官不同,將水稻的一生劃分為三個生育階段。這三個生育階段分別是營養生長階段、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階段和生殖生長階段,營養生長階段是播種到稻穗分化之前的一段時期,通常叫做生育前期。在這一生育階段主要是長根、出葉和分蘗,建成營養器官如根、葉、分蘗等。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階段是從稻穗開始分化到抽穗以前的一段時期,通常叫做生育中期,也叫做長穗期。這個階段除營養器官如根、莖、葉等繼續生長外,主要是莖稈伸長、幼穗形成。生殖生長階段是從稻穗抽出到新種子成熟的這段時期,通常叫做生育后期,也叫結實期。這個階段主要是抽穗、開花、結實,形成新的成熟種子。

1、秧田選擇:育苗溫室:在自家園內,選背風向陽、地勢平坦的地方搭建育苗溫室;育苗大棚:選擇無污染、地勢平坦、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質肥沃的中性旱田做秧田,秧田長期固定,連年培肥,消滅雜草。純水田區可在本田采用50cm高臺做苗床。

2、品種選擇:選用大穗、分蘗力強、結實率高、抗病耐冷性強、豐產性好的當地晚熟品種。育秧使用的種子必須達到種子分級標準二級以上,即純度不低于98%,凈度不低于97%,發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5%。篩出草籽和雜質,提高種子凈度。而后用鹽水選種,配比為25kg水加3kg鹽,可一次性選出20kg種子。撈出秕谷,再用清水沖洗種子。將浸泡好的種子,在溫度30~32℃條件下催芽。當種子80%破胸露白時,將溫度降低到25℃,經常翻動;當芽長1~2mm時,降溫至15~20℃溫度煉芽。

3、移栽方法:一是將缽體秧盤擺放到澆透水的大棚苗床上,再將秧苗移入缽體內,每個缽體2株秧苗,然后覆土,1hm2本田需秧盤500~600個;二是在苗床上鋪好隔離層,將秧苗按每穴2株在隔離層上擺放1排,再用木條將準備好的營養土平推到秧苗處,厚度為2.5~3.0cm,然后再擺放一排秧苗,再覆土,反復操作至完成移栽,行距3cm,穴距2cm;三是將準備好的苗床澆透水成泥漿狀態,然后將秧苗按行距3cm、穴距2cm、每穴2株規格移栽。

4、秧田管理:溫度管理:第1階段在溫室育苗時要嚴格控制溫、濕度,既要采取加溫措施防止秧苗受凍,又要蹲住苗,苗高不要超過13cm。居室育苗直接利用住宅取暖保證育苗溫度;連窗式溫室白天利用陽光保持溫度,夜間外界氣溫低時將秧盤移回到居室內,氣溫回升時再移回到溫室內;日光溫室不移動秧盤,直接利用取暖設施保持溫度。秧苗剛移入大棚時,要注意保溫,可在大棚內再扣小棚,或采取加溫設施防止秧苗受凍,緩苗后即可開始通風煉苗,逐漸加大通風量。

5、水肥管理:科學配方施肥:水稻是需肥量較大的作物,影響其產量的主要營養元素是氮、磷、鉀三大要素。在施用這些肥料的過程中,施用比例、施用時期、施用方法對水稻產量、品質影響十分重大。因此,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堅持控制氮肥,保證磷肥,施足鉀肥,增施硅肥和生物肥,中后期輔以葉面肥,確保水稻對養分的均衡吸收。施肥總的原則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條件好的地塊少施肥,尤其是氮肥;地塊瘠薄、肥力較差的多施。依據水稻不同生長時期對肥料的需求,將磷肥的全量、鉀肥的60%、氮肥的30%作基肥;氮肥的30%在水稻返青后(四葉期)立即施入或在插秧后3~4 d及時施入;氮肥10%在水稻倒4葉前后,功能葉明顯褪淡2/3時施;氮肥的30%和鉀肥的40%在水稻倒2葉露尖到長出1/2時施用。

6、水分管理:在澆透底水的情況下,2葉前盡量不要澆水,以后澆苗床水要做到三看:一看早晚葉尖有無露珠;二看中午高溫時新展開的葉片是否卷曲;三看苗床土表面是否發白。如果早、晚葉片不吐水,午間新展開葉片卷曲,床土表面發白,應把上午曬溫的水一次澆足、澆透,盡量減少澆水次數,更不要冷水灌床,否則會導致冷水僵苗,影響稻苗生長發育。盡量做到旱育壯苗,水長苗,旱長根,控制苗床水分。秧苗只有在旱育狀態下才能促進根系發育,特別是在插秧前2~3 d,最好不要澆水,使秧苗根部保持旱育。如果秧苗在插前盤根不好,可在插秧前1~2 d應用ABT 4號生根粉,用量為4.5~7.5 g/hm2對水澆灌稻苗根部,可使水稻秧苗發根多、白根多、根系長、盤根好。肥水運籌,在不影響產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氮肥用量,并且氮肥施用不能過晚,否則易造成水稻不能及時灌漿、貪青晚熟及稻瘟病發生。夏季降大雨或連日降雨,需勤排水,使田間水層為水稻生育所需的正常管理水層,大水長時間浸泡稻株,使灌漿減慢,降低結實率,造成減產。

篇2

【關鍵詞】北方水稻;節水灌溉;栽培技術

對于我們國家以及全球來說,水稻占據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覷。水稻有著產量高、商品價值高的優點,所以其種植的面積年年遞增, 這就直接導致了水的需求量的逐年增加。我國北方水稻的發展有點停滯不前,其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資源的匱乏。在這樣一個水資源極度缺乏的狀態之下,節水灌溉技術的有效實施就至關重要。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我們發現,有效的實施節水灌溉技術,能夠對水資源進行有效的節約,并且還增強了水稻抗逆性和促進高產的作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國家對于水稻的節水灌溉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并且進行了有效的大面積普及,節水機理也逐漸的得到了有效的認識。人們現在已經關對農業的生態環境引起了高度的重視,這對于節水灌溉對稻田生態環境的影響起到了很積極的影響。

1.水稻節水灌溉的節水機理

大田作物的習性都大體相同,水稻也不例外,土壤通氣條件是否良好對于根系生育的好壞有著直接的影響, 微生物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是否正常,是否能夠保證養分的正常供應吸收,只有保證了這些因素的良性發展,才能夠使水稻實現高產。我國北方地區溫度較低,由于長期采取淹水栽培方式, 土壤板結、冷涼、土性惡劣, 水、氣、熱及養分狀況不良, 淹灌水層的水稻容易發生倒伏,病害嚴重,易早衰,直接的導致了水稻的生育遲緩,根系發育受到阻礙,抗逆性減弱,結實率低,成為水稻高產的生理障礙。研究表明,如果土壤發生了水分不足的情況,水稻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水分脅迫的適應性, 植株和葉片的保水性及根系的吸水能力增強,這就說明了,一定程度的水分缺失對于產量的增加是有益處的。因此可以根據水稻的需水規律, 通過節水灌溉來控制水稻生長的最佳水分環境。

2.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節水灌溉

2.1插秧期

秧苗移栽到本田以后,田間保持淺水層,以利于秧苗吸水和蒸騰的平衡,提高成活率。

2.2返青期

秧苗返青后,田面不再長期保持水層,每進行1次淺灌,在幾天以后,在作物落干之前,要進行第二次的淺灌,要相應的降低灌水的次數。

2.3分蘗期

分蘗前期進行淺灌,提高地溫,促進水稻分蘗多生快發。分蘗末期,曬田5d左右,可控制無效分蘗的產生,排除田間有害氣體,促進根系發育。

2.4拔節孕穗期

輕灌,促進穎花發育,提高結實率,有利于大穗形成。

2.5抽穗開花至乳熟期

抽穗前期5~6cm水層,開花以后淺灌;7月份注意氣溫變化,溫度低于17e或大風天時,加深水層至10~15cm,以保證水溫,氣溫回升時恢復原水層,以干干濕濕的間歇灌溉為主,收獲前10d斷水。

3.節水灌溉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

節水灌溉既能滿足水稻對水分的需求,又能增加土壤的通透性,為水稻根系發育創造了良好的生長條件。節水灌溉條件下,總根數增加20%以上,主根較深, 根系活力增強,衰老減慢,生命周期延長,特別是生長發育后期能夠維持較高的根系活力,較好的協調了高產與根系早衰之間的矛盾。葉片是植物蒸騰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徑,受水分脅迫時,葉片細胞的擴張和分化受到抑制,葉片生長減慢;恢復灌溉后,葉面積增長加速。適度的節水灌溉,水稻生長后期葉片自由水含量有所提高,束縛水含量有降低趨勢,葉綠素含量增加,延長了葉片的功能期。另外,受到水分脅迫后,水稻株高的增長受到抑制,恢復供水后,株高的增長率顯著提高。分蘗期和拔節期受旱對株高的影響較大。水稻節水灌溉一般使水稻株高降低,莖稈粗壯,提高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在做到了節水灌溉的情況之下,水稻分蘗有著些許的增加, 有效分蘗明顯提高,隨著增加的就是成穗數和產量。特別是早熟水稻品種由于氣溫、水溫較低, 采用節水灌溉方法,對提高有效分蘗和產量有明顯的作用。

4.節水灌溉對稻田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稻節水灌溉,稻田水分干濕交替,從而影響稻田熱容量的變化,稻田溫度、植株間空氣濕度會隨著田間水分狀況的不同而發生顯著變化。其結果導致了植株間空氣濕度的降低,使稻田增溫。由于植株間空氣濕度的減小和晝夜溫差變大,從而抑制了病原菌的繁殖與傳播,水稻病蟲害也相應的有所減少。

節水灌溉條件下,田面經常排水曬田,土壤和大氣之間的擴散交換作用增強, 從而增加了土壤的通氣性,使土壤含氧量增加,氧化還原電位升高,還原物質得到氧化; 同時,土壤好氧微生物活動加強,有機物質分解增加,礦化速度提高,曬田復水后土壤中有效養分的含量顯著增加。節水灌溉條件下,稻田一些旱生雜草或半旱生雜草獲得了生長空間,但同時更多的水生雜草的生長受到抑制,雜草總量與淹灌條件相比差別不明顯。

節水灌溉條件下,排水曬田改善了土壤通氣狀況,抑制了CH4的產生過程, CH4的排放顯著降低,同時土壤干濕交替頻繁,通氣和厭氣條件交替發生時,為N2O的排放創造了條件。不同水分類型下稻田排放溫室氣體可能導致的綜合溫室效應的計算表明,節水灌溉可以顯著降低稻田的溫室效應。

采用節水灌溉的措施,由于滲漏水量的減少,流失的養分也大幅度降低,氮肥在水稻全生育期內的流失量減少約36%,磷肥流失量減少58%。節水灌溉能顯著提高水稻對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并有利于養分向穗部的轉移。節水灌溉使田間有更大的空間容納降雨,把降雨當成一次灌水,充分利用天然降雨,不僅極大的節約了灌溉水量,也減輕了洪澇的排水負擔。

5.結論

目前北方地區的水稻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水資源的極度缺乏, 因為水稻有著雙重適應性的特點,對于水稻的灌溉模式的改變,節水灌溉技術的有效實施,不僅僅對于水資源的節約起到了作用,而且對于水稻的生長和水稻田的生態環境的改善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賈宏偉,王曉紅,陳來華.水稻節水灌溉研究綜述[J].浙江水利科技,2007,151(3):91-931.

[2]姚章村, 陳福生,趙衛,等.水稻節水灌溉研究新動向[J].水利科技與經濟,1998,4(3):171-1761.

[3]付光璽,朱偉,楊露露,等.節水灌溉對水稻抗逆生理性狀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02):105-1081.

[4]金龍日,鄭紅花,佟立杰,等.水稻節水增溫灌溉芻議[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2431.

[5]趙巖,姚麗娟.黑龍江省水稻節水增產增效潛力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8,36(5):15-161.

[6]羅健恩.水稻節水灌溉技術與示范推廣效果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08(5):32-331.

篇3

關鍵詞:水稻 栽培方式 發展趨勢

水稻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糧食作物,我國大部分居民都是以水稻為食,北方居民也不例外,因此,重視水稻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改善大國糧食自給問題和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科技迅速發展,現代化的步伐日趨加快,為了穩定提高水稻產量和市場競爭力,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我國進一步增加水稻生產效益成為水稻生產的重點目標,水稻栽培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它是關系著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

1.1直播法水稻栽培

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是一項久遠的歷史,古代糧食作物產量不多,為了獲得糧食,在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直播法水稻栽培技術,從水稻栽培技術下手,提高水稻糧食產量。直播稻是指不經育秧移栽,把稻谷直接播種于大田而栽培出的水稻,這種栽培方式方便簡單,便于操作。據史書記載,我國水稻最初是采用直播的種植方式,也就是說直播是一種原始的水稻栽培方式。所謂的直播就是在稻田里撒上種子之后沒有移植的過程,讓水稻單純地在稻田里生長,直至水稻的成熟。這種原始的栽培方式一直保留下來,延續至今。現在許多農村的農業生產就是引用的直播法水稻栽培,但是產量不盡人意,所以在后期逐漸被淘汰。

1.2移栽法水稻栽培

隨著時代的日趨變化,社會也逐漸進步,人們逐漸發現直播法水稻種植存在著大量的缺陷,比如說產量不高,秧苗長勢不一等,為了解決直播法水稻移栽的缺陷,人們又引進了移栽法水稻種植。所謂的移栽法水稻種植,指的就是讓水稻秧苗在初期時在某個地方長大,等到長大到某個階段就對秧苗進行移栽,移栽到稻田里。這種栽培方式不僅提高了作物的產量,而且這種早期水稻移栽還解決了直播稻草害嚴重的問題和多熟制季節矛盾,大大地提升了水稻的產量,在那個時期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耕作制度的不斷完善,水稻育苗也不斷發展,完善和提高。在20世紀50 年代初期,我國南北各地均以水育苗為主,由于地理環境的影響,北方則稍微受限制一些,但北方也同樣是采取移栽法對水稻進行栽培,但是,移栽法水稻栽培依然存在著缺陷,就是水稻在初期發育會出現爛根的現象,導致水稻死亡,又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的產量問題。為了解決爛秧并培育壯秧,人們開始對水稻種植進行大量的實驗,與此同時又進行了保溫育苗試驗,防止爛根的現象出現,后來發現保溫對爛根現象的作用巨大,于是又發展了保溫育苗,尤其是在東北地區,保溫育苗顯得至關重要。最初的保溫用物用的是油紙,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改成了塑料膜,能夠有效御寒。

2. 當前我國北方的水稻栽培方式

2.1拋秧法水稻栽培

受南方文化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也效仿南方的拋秧法水稻種植,并逐漸發展起來。北方氣候偏冷,到了9月份氣候轉涼,水稻的生存受到限制,因此北方的水稻種植大都是一年一收或者一年兩收,達不到南方的一年三收。拋秧法水稻種植簡便易于操作,對于糧食的增產起著關鍵作用。所謂的拋秧栽培指的是采用塑料秧盤或旱育苗床,育出根部帶有營養土塊的秧苗,在播種時往空中拋投,然后秧苗由于自身重力插入到稻田中,隨后任其在稻田中生長,這樣就解決了一顆一顆插秧的麻煩,簡單省事。

2.2機械插秧法水稻種植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拋秧法栽培顯得比較落后,與機械相比,效率變得好低。為了解決人工拋秧法種植水稻的問題,人們苦思冥想終于制造出了插秧機,這也就有了機插秧技術的出現。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采用規范化育秧,機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適合機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機械插秧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水稻秧苗的成活率,較之前的拋秧法先進了許多,有著大量不容否認的優點,機插秧后發優勢強,穩產高產,從技術層面上看,機插秧具有定行,定穴和定苗栽插的優勢,實現了插深株距和插秧量的量化調節,作業質量顯著提高,成為了我國當今水稻種植的主流方法。

總結: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沒有糧食社會就得不到發展和進步,因此我們要致力于水稻研究方面,努力提升作物產量,利用現代化技術,簡化操作,提升產量。同時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因地制宜發展,結合當地的地理情況進行水稻培育,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董秀文, 水稻拋秧田的管理[J].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1,11(4)

【2】周建群, 水稻栽培方式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09,2,51-54

篇4

[關鍵詞]水稻;豐產;栽培技術

1我國提高水稻豐產栽培關鍵性技術的重要性

提高水稻豐產栽培關鍵性技術是適應我國實際國情客觀發展需要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全國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可以耕種的土地面積不斷減少,人口不斷增加,我國需要種植大量的水稻等農作物來養活十幾億人口,為了有效解決糧食供需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就要通過研究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提高單產量,增加總產量,以此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保證糧食安全。

2我國水稻豐產栽培關鍵性技術的應用現狀

目前,我國的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栽培技術也在逐漸完善。為了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我國不斷研發水稻栽培品種,從原來的高稈水稻到矮稈水稻,從原來的常規水稻到如今大量種植雜交水稻,極大地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另外,水稻的育秧技術也經歷了從開始的水育秧、濕潤育秧、旱育秧到如今的塑料軟盤育秧的過程,使秧苗的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水稻的豐產也與施肥技術、灌溉技術及種植時間有很大的關系。在這些方面,我國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合適的栽培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水稻產業的發展。但是,為了保證水稻得到豐產,還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栽培措施。

3水稻豐產栽培關鍵性技術措施

3.1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

首先,在種植水稻之前,應根據水稻種植地的生態環境以及栽培和管理技術等現實條件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這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品質好的水稻具備米質高、口感好、產量高、抗性強等特點,選擇好的水稻品種是水稻豐產的基礎。在選用過程中,要選用抗病性好、有包衣的優良品種,同時要充分結合客觀情況,選擇與地域環境相適應的水稻品種,進而提升水稻的產量[1]。

3.2完善秧苗培育工作

想要實現水稻豐產栽培,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對秧苗培育環節的管控力度,而這也是水稻高產的關鍵所在,秧苗的質量好,水稻高產的概率就會更大。對于秧苗培育來講,其有多個流程,即發芽試驗、曬種、選種、浸種、消毒、催芽及育秧7個步驟[2]。想要提升秧苗的質量,就需要完善這7個步驟。同時,要認真篩選育秧的地址和規格,從而更好地完成秧苗培育工作。

3.3選取合適時機進行播種

播種時機選得好,水稻才能有高產的基礎,特別是秧齡的長短,對培育壯秧及移栽后,水稻生長情況有非常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在栽培過程中,要有效控制秧齡,提倡“乳苗移栽”,秧齡的長短以不超過40d為宜,在培育過程中,要選取3個以上分蘗的秧苗,因為這種秧苗能夠更好地發根,返青速度快,不容易出現死葉且生長勢頭較好,能夠更好地積累營養物質,有效實現水稻豐產。

3.4合理選擇水稻栽插標準

在栽秧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水稻栽插標準,選擇分蘗力較強水稻時要有效降低栽插的密度。保證水稻栽植密度為1.5萬~1.6萬穴/667m2,每穴4~6個莖蘗苗,8萬~9萬/667m2基本莖蘗苗[3]。在實際栽培過程中,可以應用寬行窄株栽插方式,一般保持行距26.67~30.00cm,株距13.33~16.67cm。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擴大行距,縮小株距,同時要有效調整通風和透光性,并且要有效治理病蟲害。

3.5水肥管理與稻田曬田

對于水稻水分的管理非常必要,要保證分蘗期淺水勤灌,足苗期排水曬田,幼穗分化期淺水常灌,抽穗揚花期保持水層,灌漿乳熟期干濕交替[4]。在水稻分蘗期以后到幼穗分化前的排水曬田環節非常重要,要合理控制無效的分蘗,進一步提升抗倒伏能力,同時要合理增進水稻對營養的吸收,這樣能夠有效改善水稻根系的生長狀況,更利于根系向下扎,進而提升水稻的產量。在栽培過程中,要合理控制水稻的施肥量,肥料要分期分批使用,前重后輕,后期注重磷鉀肥的補充等。對于底肥,要多應用有機肥料,采用秸稈還田的方式補充養分,之后施用復合肥及尿素作為分蘗肥。然后,觀察水稻的生長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施肥。具體來說,水稻抽穗灌漿期需要有效保障施肥量,對于施肥時間,一般選取水稻抽穗前15d左右。對于追肥的數量選擇上,要結合水稻秧苗的實際情況進行施肥,可以選擇尿素2.5~5.0kg,具體結合水稻苗的情況進行合理調整。但是,要充分保證追肥的數量,要將前期施用的氮肥扣一部分在后期施用,總的施氮肥量不變。需要注意的是,要特別注意對鉀肥的施用。在抽穗灌漿期,水稻對于鉀肥的需求量非常高,在這一階段增加鉀肥的施用量,能夠有效提升水稻莖干的強度,并且能夠進一步提升水稻抗早衰的能力,使得稻葉不會過早衰老。另外,也能過有效提升水稻的光合作用,促進水稻的生長。正因為如此,該時期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地施用穗肥,并且要有效結合防治穗期病害,噴施葉面鉀肥對增產效果非常明顯。另外,在施用底肥時,可以只應用磷肥、碳銨的應注重根外施肥,這樣能夠有效提升水稻的抗倒能力,讓水稻可以更加健壯地生長。

3.6有效防控高溫熱害

對于水稻生長來說,其難免會遇到高溫天氣,如果氣溫過高會使得水稻不結實的問題較為嚴重,如果氣溫過高,就會出現高溫熱害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合理進行灌溉,通過灌溉來調節氣溫;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噴水來降溫。此外,可以進行根外噴施磷酸二氫鉀和植物調節劑,這樣能夠有效提升水稻對高溫的抵抗力,進而降低高溫的熱害。

3.7合理管控蟲害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要對二化螟、三化螟危害現象進行有效治理,這些蟲害對于水稻的產量有非常大的影響。對于二化螟來說,當幼蟲進入到稻稈時,治理難度將會增加。因此,想要有效治理,就需要在幼蟲未蛀入乳稻稈前進行治理,而且還能夠有效地控制成本。對于三化螟來說,其防治對于時間的要求較高,要求破口期施藥。總之,想要提升水稻的產量,就需要從選種、育秧到成熟的全過程進行管理,努力提升水稻在各個環節的質量,為水稻生長營造最佳的生產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水稻的質量,最終實現豐產、高產的目標。

4結語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有效提升水稻的產量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通過加強對水稻的栽培管理,能夠有效保障水稻生產的效率和有效性。無論是種子的選取,育秧工作的開展,還是施肥的選擇、病蟲害的防治,都對最終水稻產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全面進行管控,保障每個環節的質量,最終實現豐產、高產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躍東,侯守貴,林洪祥.遼寧省水稻栽培技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農業科技通訊,2009(6):5-7.

[2]付景,楊建昌.中國水稻栽培理論與技術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作物雜志,2010(5):1-4.

[3]馬興全,侯守貴,陳盈,等.遼寧省水稻栽培技術發展與展望[J].中國稻米,2014(1):36-40.

篇5

關鍵詞:生態環境;栽培技術;水稻;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I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2.002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不僅是水稻生產大國,也是以水稻為主食的國家之一,在對水稻生產與種植等方面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盡管我國土地廣闊,但由于人口數量龐大,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積較少,因此,提高水稻的產量,實現水稻高產的目標非常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對水稻產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水稻在種植、生產的過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實現高產受到諸多因素阻礙,因此,為了實現水稻高產的目標,栽培技術在水稻的生產與種植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的栽培技術所取得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只有結合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采取對應的栽培技術,才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產量,以此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1水稻的栽培方式

稻米營養價值高、口感好、容易消化,不僅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而且世界上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以水稻為主食。水稻栽培技術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水稻直播栽培

水稻直播栽培技術,是在水稻的栽培過程中剔除育秧和移栽這兩個步驟,在水稻田里直接播種、培養水稻的一項技術。在運用這一項栽培技術時,水稻品種要選擇苗期耐寒性好、前期能夠盡早發芽、分蘗力適中的早熟或中熟品種。土地的選擇方面要做到早翻耕,保持水稻田面平整,將高低落差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以便于施肥、打藥等工作的開展。水稻直播栽培技術具有高效率、省時省力、生育期短等優點,在大規模種植水稻時可以采用這項技術。

1.2 水稻旱育秧技術

水稻旱育秧技術,所適合的地塊必須靠近水源、地下水位要低、土質要肥沃,水稻品種要選用優質、高產、抗病的品種,最好讓種子浸泡72個小時,催芽2~3天后再進行播種,所達到的效果更好。在播種時一般是選在早晨,把苗床地澆透水后進行均勻的播種,有利于水稻的良好生長。水稻旱育秧技術適合不同生產方式中采用,具有高效率、便于管理、經濟效應高等優點。

2 不同生態環境和不同栽培技術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在生產實踐中,栽培技術是實現水稻高產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在不同生態環境下采取的栽培方式對水稻所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2.1 不同生態環境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一是溫度對水稻生產的影響,水稻在我國的分布較為廣泛,橫跨五個氣候區,其是喜溫性短日照作物,溫度、光照對水稻的生長影響是非常大的,在北方寒冷的地區種植水稻,其產量和質量不高,而在南方炎熱的地區種植水稻也不利于水稻高產,過高的溫度會導致水稻中的營養散失,其質量和產量都不高。有研究表明,不同生態區水稻的分蘗期和灌漿期溫度差異比較大,因此,要選擇適應的溫度,在合適的溫度下以及合適栽培技術的作用下才能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二是水分對水稻生產的影響,水稻是水生植物,充足的水分是水稻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在具有充足水分地區種植水稻是可以實現高產的目標。在我國的北方地區,由于降雨量年度間差異較大,種植在該地區的水稻會受到水分的影響,導致生長發育受阻而減產,因此處于既濕潤又水源充足的地區比較適宜水稻的種植與生產。

2.2 不同栽培技術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水稻的栽培方式是多樣化的,不同的栽培方式對水稻的產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在不同生態環境條件下水稻的產量實現高產的途徑也是不盡相同,而不同生態環境對水稻產量也會有所影響,不同栽培方式對水稻產量影響。水稻栽培方式的選用應該根據不同生態環境而選取合適的方式,而栽培方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長秧齡移植能夠有效提高產量的全部或者是部分的構成因素,從而提高產量;二是長秧齡單苗優化定拋栽培技術能夠有效的提高單位面積有效的穗數和每穗穎花數,確保實現較高的群體穎花量,從而實現高產的目標;三是長秧齡單苗手插在保證較高群體穎花量的情況下,促進籽粒達到充實灌漿,從而有效提高水稻的產量。

3 結語

實現水稻高產這一目標,不僅有利于解決最為基礎的溫飽問題,保障人們的日常所需,同時對于社會的整體發展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生態環境的不同和栽培技術的不同出發,對如何影響水稻的產量進行相關的探討,以此解決水稻在生產與種植中存在的問題,以期提高水稻的產量,實現高產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珍環,李正國,唐鵬欽,李志鵬,吳文斌,楊鵬,游良,唐華俊.近30年中國水稻種植區域與產量時空變化分析[J].地理學報,2013,(05).

[2] 王偉妮,魯劍巍,何予卿,李小坤,李慧.氮、磷、鉀肥對水稻產量、品質及養分吸收利用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1,(06).

篇6

關鍵詞 秈型雜交水稻;栽培行向;光合效率;抗病性;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041-03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ffect of Eigh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s on Indica Hybrid Rice

PAN Dian-jin 1 GAO Sheng-liang 1 LUO Chuan-gui 2 LIU Feng-guo 3 ZHAN Hong-ju 4 YUAN Jian-guo 2

YANG Ling-dan 2 PAN Qin 5 WANG Jun-hua 6 LONG Yong-hong 1 HUANG Chun-xiang 7 GONG Yuan-chun 7

YUAN San-yang 5

(1 Jingm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Hubei Province,Jingmen Hubei 448000; 2 Dongbao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Jingmen City; 3 Jingmen Agricultural Bureau; 4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5 Shay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6 Jingmen Seed Administration; 7 Dongbao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Ziling Town in Jingmen City)

Abstract The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cultivation of indica hybrid rice was obtained through 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cultiv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linewidth. Based on the wind types in meteorology,set 22.5° interval for four main directions and eigh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s,combined with wide and narrow lines to deal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ndica hybrid rice.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ized condition was“two cis and one combination”,Which meant the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wa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noon sun and grew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outh westerly or north-south wind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and the planting was a combination of wide and narrow lines(50-30 cm). This technique could increase the light efficiency and therefore increased the yield and disease-resistant performance.

Key words indica hybrid rice;cultivation orientations;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disease-resistant performance;cyield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綠色植物和某些細菌利用葉綠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見光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生化過程[1]。作物產量的提高歸根結底是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2],我國水稻光照利用率為0.4%~0.5%,高產田塊或地區達到2%,若平均能提高到1%,大面積產量可增加1倍,而且理想的光能利用率可達5%,增產潛力巨大。在南方稻區開展水稻栽培行向[3]和組合行距的試驗研究,旨在通過簡單實用的栽培手段[2]調整,達到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強抗性,進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目的。

1 試驗示范設計

1.1 優化行向定性試驗

試驗在東寶區子陵鎮四坪村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廣兩優1128。選擇田形較規則、面積2 933.3 m2的田塊,設正東西、南偏東22.5°、45.0°、67.5°、南偏西22.5°、45.0°、67.5°、正南北4類8個行向處理,排除邊際效應影響,每處理東西寬8.0 m、南北長20 m,不設重復,統一采用大穴軟盤育秧人工擺栽,寬窄行距規格為50~30 cm×15 cm,其他田間管理一致。在分蘗盛期、始穗期進行光照強度和透光率調查,成熟期測產考種,調查病害發生程度,各處理割取中間相同面積或相同數量稻蔸脫粒計算實產。

1.2 南偏西行向(二順一組)與人工拋秧同田對比試驗

試驗地點為子陵鎮八角村和白廟街辦馮廟責任田,品種分別為超級雜交稻Y兩優1號、廣兩優1128。據2012年6—9月荊門市風向資料,有風日總計122 d,其中西南風和東北風有77 d,占63.1%,按順風向設置偏西南行向處理與習慣栽培(拋秧)進行對比試驗,驗證順風行向的增產效果。

1.3 大面積同步示范推廣

分別在平原湖區稻田、丘陵或山區沖田、山區陰坡田或“荊三角”區域同步開展大面積行向對比試驗示范,加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速度,保障結論的代表性。

2 結果與分析

經科技查新,該試驗研究在國內未見相同文獻報道,具有3個創新點:一是研究對象為秈型超級雜交稻,其植株高大(比粳稻高30~50 cm)、田間植株爭光遮光現象突出;二是全行向處理:以氣象學風向類型為依據,設22.5°間距、4類8個行向處理,篩選水稻栽培優化行子;三是同步大面積對比示范:用“二順一組”水稻栽培方式與習慣拋秧、機插秧東西行向進行同田對比,均表現增產趨勢。試驗示范研究得出初步結論:一是種植秈型超級雜交稻,規范栽培行或適宜的株行距配比[4]和行向完全有必要,可以提高水稻光合效率,從而增強抗性提高產量;二是當地中稻栽培行向以南偏西或近南北行向為好,優于習慣方式東西行向和近東西向以及無行向拋秧。

(1)從不同行向田間透光率分析,優化設置水稻栽插行向為南偏東或西(近南北向),以及寬窄行組合搭配[5-8]有利于提高光照利用率。分蘗盛期調查表明(表1),正東西、南偏東、正南北、南偏西四類行向透光率分別為14.68%、11.91%、16.66%、9.13%,南偏東或偏西行向透光率低2~8個百分點,水稻植株吸收陽光多于正東西或正南北行向,光能利用率高;始穗期調查(表2)表明,4類行向透光率分別為8.13%、5.78%、6.37%、6.09%,與分蘗盛期調查數據大小趨勢一致;始穗期的透光率值6.26%小于分蘗盛期11.81%,說明水稻生長后期光合效率更高,對產量形成更為關鍵。另外,2次分別于早(9:00左右)、中(12:00左右)、晚(17:00左右)1天3次調查透光率,早、晚自然光照強度基本相同,但每日、每次都是下午(晚)小于上午(早),可能是由于水稻植株體(主要是葉片)有隨光照強度運動或伸展的本能,下午植株上部受光面積增大;中午的自然光照強度值達60 000 lx左右,高于水稻生長光合作用適宜值30 000~50 000 lx[1,11],午時遮光有利于保護植物,避免高溫強光灼傷,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在年初設計技術研究方案時,提出的“行向午時順光” 觀點(株距小于行距,植株體間可相互遮光保護)。寬行、窄行透光率平均值分蘗盛期為18.76%、4.85%和始穗期為8.67%、3.86%,2個值差異較大,每行都有一側透光好,寬窄組合行栽插有利于改善通風透光效果。

(2)考種和實際產量分析,南偏西行向的成穗率和單位面積實際產量略高于其他處理。從表3可以看出,正東西、南偏東、正南北、南偏西4類行向的產量構成因子之一有效穗數分別為161.70萬、181.65萬、190.20萬、193.50萬穗/hm2,南偏西處理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最多,正東西行向最少。4類行向平均結實率為69.27%、74.93%、76.10%、71.73%,正南北向比正東西向高6.83個百分點,2個與正東西向相近的行向處理南偏東67.5°和南偏西67.5°,其平均結實率為65.51%、67.18%,均低于70%。平均千粒重對比,南偏西行向比南偏東高0.12 g,南偏東45°至南偏西45°(近南北向)5個行向為29.8 g比正東西、南偏東67.5°和南偏西67.5° 3個行向(近東西向)高1.82 g。產量構成3因子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8-11]均以南偏西或近南北行向表現較好。4類行向小區實產折合產量分別為7 480.5、8 051.0、7 617.0、8 281.0 kg,正南北向比正東西向高136.5 kg/hm2,增幅1.82%,南偏西比南偏東、正東西處理產量高230.0、800.5 kg/hm2、增產率分別為2.86%、10.70%,行向處理間有一定產量差異,南偏西行向處理產量最高。

(3)試驗田水稻紋枯病發生總體較輕,不同栽插行向間發生程度仍有所不同,南偏西行向病害較輕。成熟期調查表明(表4),正東西、南偏東、正南北、南偏西4類行向田間水稻紋枯病病株率和病指分別為30.70%、12.24%、4.76%、6.67%和4.00、0.88、0.19、0.30,水稻生長期相對通風透光的正南北、南偏西2類行向紋枯病發生較輕。試驗大田均未發生倒伏現象。

(4)“二順一組”水稻栽培方式與習慣栽培拋秧同田對比試驗,均表現顯著增產。東寶區子陵鎮八角村試驗點,品種為Y兩優1號,“二順一組”處理有效穗數250.05萬穗/hm2,平均穗總粒數212.8粒,理論產量達12 147.0 kg/hm2,比同田拋秧栽培增加2 209.5 kg/hm2,有效穗數和穗總粒數分別多33.0萬穗/hm2、13.3粒,生育期提早3 d。成熟期割測實產分別為9 487.5、8 200.5 kg/hm2,產量增幅達15.69%,除去栽插人工投入,增效1 800元/hm2左右。掇刀區馮廟村試驗品種為廣兩優1128,產量對比調查也表現出完全相似的結果。東寶區子陵鎮四坪村粳稻機插秧近南北向與東西向割測實產分別為6 040.5、5 253.0 kg/hm2,產量增幅達14.99%。

3 結論與討論

3.1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術要點

水稻高光效栽培新型模式是近年來東北粳稻生產區推廣的一項重大增產技術,可概括為“二個技術核心(二順一組)、三大生產效果(改善環境、增強抗性、提高產量)、四條科學依據(光合效率提高可大幅增產、光飽和點及高溫強光灼傷植物光合器官、補充和調節CO2供應、調節水肥和抗倒抗病)”。2013年在南方稻區首次開展此項試驗示范,正是圍繞這幾個技術點來展開研究,并做到了邊試驗邊推廣,有效縮短了成果轉化周期。技術要訣概括為通俗易懂易學易用的4句話:“不用費工多花錢,優化行子能增產;三看二順一組合,光溫水氣平衡點”。“三看”:即看地理環境(如山區、平原、沖向、風向等),看四邊田埂朝向(一般以偏西南方向一側田埂順壟逐廂定行定距移栽),看臨近參照植物傾斜或倒伏方向;“二順一組”指水稻栽培行向午時順光、生長期全程順風、寬窄行組合栽插。通過調整水稻栽培行向和寬窄組合行距這一簡單措施,使田間小氣候也就是光合作用主要因子——光、溫、水、氣達到協調平衡。

3.2 問題與打算

由于此類技術研究可供參考、借鑒的信息、資料不多,第1次試驗考慮到邊際效應等問題,處理小區面積較大而未設重復,加之缺乏調查監測儀器,沒有進行田間微氣象環境、水稻冠層結構等數據觀測,同時,試驗使用品種為秈型超級稻,與北方株葉形態緊湊的粳稻品種完全不同[12-13],當地水稻生長期間光溫水氣等環境條件也與東北差距很大,僅1年的試驗研究數據必然不夠充分。2014年將在完善試驗示范方案的基礎上,一是開展8個行向處理、2~3種株型品種、3~5個組合行寬等多因子、3~4次重復試驗,進一步驗證核實2013年調查內容和指標,篩選出水稻栽培優化行向精確角度值;二是添置必要的科研設備,系統觀測田間微氣象環境[14]等數據,力爭得出創新、科學、先進結論,形成適宜本地推廣水稻高光效栽培技術;三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發揮示范引導作用,舉辦高質量對比示范樣板,用“二順一組”人工擺秧替代無序拋秧,讓四句話要訣“不用費工多花錢,優化行子能增產;三看二順一組合,光溫水氣平衡點”家喻戶曉;四是消除機插秧秧苗素質差、適宜苗齡期短、插后返青慢、生育期推遲等弱點,轉化運用改進型機插秧高光效栽培技術,如缽苗機插秧技術、毯狀缽苗機插秧技術[15]和自主創新的“早稀控大壯”農機農藝配套栽培技術等集成組裝技術,進一步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

4 參考文獻

[1] 潘瑞熾.植物生理學[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孟亞利,曹衛星,柳新偉,等.水稻光合生產與干物質累積的動態模擬[J].生物數學學報,2004,19(2):205-212.

[3] 馮永祥,徐正進,姚占軍.行向對不同穗型水稻群體微氣象特性影響的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2002,23(3):18-21.

[4] 邵璽文,孫長占,孫彤.播期和播量對水稻生育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2,24(4):11-14,18.

[5] 孫玉友.水稻大壟雙行栽培技術的初步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10-12.

[6] 王建林,徐正進.插秧量與行距配置對水稻分蘗及穗重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3,34(6):401-405.

[7] 姚永平,宋子洲,葉靜.水稻寬窄行配置擴行增產機理研究[J].耕作與培,2000(6):41-42.

[8] 王夫玉,張洪程,趙新華,等.行株距配比對水稻群體特征的影響[J].甘肅科學學報,2001,13(2):38-42.

[9] 余璐.不同栽培方式及密度和施肥條件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5,33(4):82-83.

[10] 郭玉華,張龍步,徐正進,等.穗部光照條件的改變對水稻產量及物質生產與分配的影響[J].洗陽農業大學學報,2001,32(5):323-327.

[11] 鄭志廣.光溫條件對水稻結實及干物質生產的影響[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3,18(1):13-16.

[12] 博春霞,李黃振,譚秀云,等.水稻秈粳雜種光合作用對強光適應力的比較研究[J].中國水稻科學,1990,4(3):136-138.

[13] 韓亞東,張文忠,王瓊,等.不同行向對不同穗型水稻品種群體光能分布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O02,33(6):404-407.

篇7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1保證水稻高產的栽培技術要素

1.1選擇優質水稻品種

水稻的種植方式以移栽為主,就是在播下稻種后,待長出幼苗再移栽到所要發展種植的土地上。為了得到高產的水稻,應選擇分蘗力強、抗性好且生育期適中的高產優質雜交稻品種,從根本上保證品質的優越性,其次才是種植技術等方面的問題。

1.2培育水稻幼苗

為了保證高產,就對育苗階段提出了較高要求。在培育水稻幼苗的時候,采用的是旱育秧的方式,旱育秧植株矮健、根系發達、抗逆能力強,這樣的種植方式在地域選擇上有著較高的要求。首先,培育水稻幼苗的苗床宜選擇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排灌方便且背風向陽的地方,按本田比例1∶40留夠苗床地。其次,土質要保持緊密度,疏水和保水保持一定的濕潤水平,并且土壤的酸堿度也要保持弱酸性。再次備好肥料,每667m2苗床施尿素15kg、過磷酸鈣30~40kg、氯化鉀15kg,結合整地均勻施入苗床中。當所有條件具備,才能夠為水稻幼苗的成長提供舒適的環境,從而利于培育壯苗。

1.3水稻移栽

移栽水稻是水稻最常見的種植方式。幼苗成長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移栽到需要種植的田塊。水稻旱育秧要求中小苗移栽,提高移栽質量,本田整地質量要求較高,要求田平泥絨,秧齡一般為30~35d,不強求栽直,力求栽淺,過深秧苗不利于水稻分蘗,過淺不利于扎根。合理增加栽植密度,確保密度在1.8萬~2萬株/667m2。

1.4給水稻補充水肥

水稻的生長狀況離不開水的供給,因此如何給水稻補充水分成為水稻生長得好與壞的先天條件。水稻在生長的過程中對水分的汲取量很大,因此,灌溉水稻的時候其水量多少和水質都要把握好,這樣才能夠培育出優質的水稻,讓水稻充分吸收土壤中的養分。水肥的合理需求是稻穗飽滿的關鍵。

1.5水稻施肥水

稻生長階段離不開養分的支持,只有給予水稻足夠的養分,才能保證在生長過程中有足夠的動力。平衡施肥,按照“減前增后”的原則進行全生育期適量施肥。在施肥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千萬不要過多地施肥,由于水稻幼苗對營養的汲取有限,過多施肥有可能導致燒苗或者病蟲害嚴重;第二,不可過少施肥,水稻對于養分需求應保持氮、磷、鉀的合理搭配,過少施肥會造成水稻生長遲緩,長出來的穗不飽滿,顯得稀少。在施肥的過程中,要保證水稻生長最佳的肥量需求,這就需要結合所種植土地水稻生長的情況來決定。

2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2.1品種選擇優化

在種植水稻之前,要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保障農作物的生長,做到無害化防治病蟲害處理工作。

2.2及時剔除已染病蟲害作物

如果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發現已有作物植株受到病蟲害的感染,為了防止污染到其他植株,要及時拔除清理,同時適時追肥,提高農作物的營養環境,保證作物生長環境的舒適性,以此提高對病蟲害的抵抗力。

2.3生物防治蟲害

在防治蟲害的過程中,生物防治的效果最明顯,也是對環境最好的防害方式。應利用整個生物鏈的天敵法則進行防治,比如青蛙吃蚊子、瓢蟲吃蚜蟲等,這樣不僅實現了兩種生物共生的環境,還可以對技術進行推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防治。

2.4研發綠色除蟲劑,做好預防工作

除蟲劑是防害最常用的藥劑除蟲方式,一般的除蟲劑對于蟲害效果明顯,但同時污染了土壤,也影響到了地下水源,并不建議使用。研發人員可以依據這點研發綠色除蟲劑,實現高效除蟲、無毒或者低毒的藥劑,當然治不如防。病蟲害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要從根源發現問題并及早處理,這才是防治蟲害最關鍵的步驟。如何縮短中國農業防蟲害理念和國外的差距,就需要涉及到每一個農戶自身對于防蟲害知識的普及和綠色防害理念的形成。因此,給每一位農戶普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知識很重要,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就能實現預防。

3實現水稻科學綠色防害的措施

3.1選擇優質品種,進行種子處理

在種植早期,對于品種選擇上一定要有明確的認識。選擇高產抗病的品種很重要,可大大減少后期生長過程中農藥的使用以及后期過多的管護工作。在種子培育的同時,要做好對種子藥劑的調配,通過調配合理的藥劑提高種子防治病蟲害的特性,加強種子生長的抗性。

3.2優化田間管理,減少雜草污染

土地肥沃、營養豐富,難免會有其他雜草混入其中,這個時候就需要人工進行識別并及時拔除。田間管理是提高水稻產量、保證水稻生長環境的關鍵性要素之一,要及時地發現雜草、堆積物以及殘留成分并清除,減少越冬蟲害的發生頻率。過去水稻多采取粗放栽培,人們對于水稻的管理還處在有蟲就噴農藥、有草就打除草劑的過程中,對于種子的選擇以及優化種子的品質都沒有過多的了解,而這樣的水稻往往并沒有達到豐收的效果,許多地方出現欠收或者產量低的現象,并且農藥的濫用也讓許多病蟲產生了抗體,對于水稻的生長形成了嚴峻的考驗。

3.3選擇合適的藥劑

搭配不同的蟲害和草害需要搭配不同的藥劑來進行處理,因此在防治的過程中不要盲目地噴灑農藥,這不僅無益于防治,更有可能讓蟲體和草體產生抗體,為以后的防治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里尤其要說明的是,水稻蟲害防治主要集中在3種蟲害上,即二化螟蟲害、稻縱卷葉螟蟲害及稻飛虱蟲害。對于這3種蟲害,要依據發生的嚴重程度來調配合理的藥劑,如果發生二化螟蟲害,可以每667m2使用蟲苯酰胺懸浮劑10mL搭配水30kg來進行防治;如果發生稻瘟病,可以每667m2使用春雷三環銼可濕性粉劑100g搭配水30kg來進行防治;如果發生稻飛虱,可選用噻蟲嗪來進行防治。

4水稻合理施肥

水稻幼苗長勢決定水稻的生長狀況,決定水稻未來產量,因此,幼苗生長極為重要。要想培育出高產優質的水稻,首先要對幼苗進行科學化管理。經過科學培育實驗發現,壯秧劑是水稻幼苗常用的水肥養料,不僅能夠讓幼苗茁壯生長,還能夠殺菌、調節酸堿以及培育水肥,其主要作用在中性土壤的環境下表現最佳。

5總結

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對于水稻栽培技術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的應用得到廣泛的普及,相信大家對水稻從品種的選擇到栽培,乃至病蟲害防治、水肥和土壤的有機結合等都有了一定的認識。總而言之,立足水稻的生長環境和實際生長狀況進行防治和處理,能有效提高水稻產量。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隆兩優華占;稻瘟病;特征特性;再生稻;高產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2-0044-01

浦城位于福建省最北端,素有“福建糧倉”之稱,自20世紀90年代雙季稻改中稻栽培,浦城縣農業局大力推廣再生稻,再生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現仙陽鎮已發展到666.67 hm2以上的種植規模。但因為栽培水平存在差異,高的產量2季合計達15 t/hm2以上,可比單季晚稻增近6 t/hm2[1-3]。可近年水稻稻瘟病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原作再生稻的水稻品種(特別是“Y58S”作母本)抗稻瘟病的能力有所退化,嚴重影響再生稻的產量。為此,2014年、2015年在仙陽鎮農技站的支持下,在仙陽鎮8個村16個點進行超級稻隆兩優華占及其再生稻栽培試驗示范,都獲得比較高的產量。為探索出中稻改再生稻增產栽培模式,以解決近年稻瘟逐年流行情況下再生稻品種選擇問題,確保仙陽鎮再生稻播種面積并獲得高產,現將隆兩優華占的特征特性及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生育期

在仙陽鎮作一季中稻全生育期135 d左右,與深兩優5814和Y兩優1號相當。

1.2 農藝性狀

隆兩優株高115 cm,株型緊湊,莖稈粗壯,耐肥抗倒,生長勢強,葉鞘綠色,劍葉直立,抽穗整齊,分蘗力強,成穗率高,中抗稻瘟病,稻瘟綜合指數2.2,有效穗270萬穗/hm2,每穗總粒數193.0粒,結實率81.9%,千粒重23.8 g。再生力強,長粒型,谷粒長9.1 mm,長寬比3.2,穗頂無芒,熟期轉色好。

1.3 米質優

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堊白度分別69.8%、10.0%、2.2%,長寬比3.1,膠稠度84 mm,直鏈淀粉含量15.0%,達優質米1~2級。

1.4 產量表現

2014―2015年2年共16個點試驗示范,面積170 hm2,其中頭季稻平均產量9 375 kg/hm2,比對照(Y兩優1號)增產487.5 kg/km2,增幅5.2%,隆兩優頭季與再生季合計平均產量14 100 kg/hm2,比對照(Y兩優1號)增產1 198.5 kg/hm2,增幅8.5%。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做好種子處理,培育壯秧

為使頭季稻抽穗揚花期不在高溫季節,8月20日前能夠收割,再生季9月20日前安全齊穗,再生稻宜3月15―20日播種。為培育壯秧,播前進行整地施肥,種子播前用62.5%精甲?咯菌腈(先正達亮盾)與70%噻蟲嗪(先正達銳勝)各300~450 mL/hm2拌勻。稀播勻播,播量150~225 kg/hm2,播后撒草木灰,秧苗1.5~2.0葉用300 mg/kg多效唑噴施。秧田畦面保持一定水層,防治病蟲,要拔草除稗,移密補稀,培育多蘗矮壯秧。秧田的選擇與管理同雙早田。

2.2 適當密植,保證基本苗

秧齡35~40 d移栽,栽插27萬~30萬叢/hm2,叢插2粒谷,采用寬行窄株栽培,行距、株距分別為25、13 cm,基本苗、有效穗分別達到105萬~120萬株/hm2、270~300萬穗/hm2,保證再生季有約270萬個/hm2活稻樁,為再生季高產奠定基礎[4-5]。

2.3 畦廂式栽培,間歇性溝灌

為改善土壤的還原性,培育發達健壯的根系,實行畦廂式種稻。水稻生長過程中,采取間歇式灌溉,促進水稻地上部穗多穗大,增加2季水稻的產量。

為提高再生稻根系活力,烤田2次。苗數達225萬~270萬株/hm2或頭季稻有效分蘗終止時烤田,烤到腳踩不陷泥,有腳印不粘泥為度;頭季稻抽穗后15~20 d施催芽肥后,讓水層自然落干輕烤田,以達到養根、調氣、保葉,收割留樁后3 d內復水[6]。

2.4 科學施肥

再生稻頭季施純N、P2O5、K2O分別為180~195、75、180 kg/hm2,氮∶磷∶鉀為1∶0.4∶1。在有效控制用量的基礎上,科學施用:氮肥作基肥、促蘗肥、接力肥、穗肥、粒肥的比例分別為35%25%、10%、20%、10%;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鉀肥作穗肥、分蘗肥施用,以保證水稻生長。

為促進腋芽萌發,延長頭季稻葉片衰老,在頭季稻齊穗后15~20 d,催芽肥施尿素225~300 kg/hm2。分2次隔天施用,以免對腋芽產生影響[7-8]。

2.5 防治病蟲害

對水稻的病蟲害采取低指標早防治的原則,即稻瘟病的初發期和水稻破口期,用20%稻瘟靈(富士一號)防治穗頸瘟;紋枯病叢發病率8%,6月中、下旬防治,用32.5%丙甲?嘧菌酯(先正達阿米妙收)進行防治;二化螟叢發病率3%,5月上、中旬防治;稻飛虱蟲口密度每叢8~10只,5月中、下旬暴雨季節防治;稻飛虱與二化螟的防治可用40%氯蟲?氟酰胺(先正達福戈)進行防治[9]。

2.6 適時收割頭季稻,把住留樁高度

隆兩優華占留樁目標為“留二、保三、爭四五”,收割時留住株高的1/3,即可保留98%的倒2芽,由于再生稻穗粒數少,穗頭短,為提高產量,要增加穗數。頭季稻收割掌握“稻谷十黃成熟時搶晴收割,收割時保持田土濕潤,稻茬平割”。

2.7 再生季的田管

(1)科學管水。頭季稻收割后3 d覆水,若田間土壤曬白或高溫干旱,則收割后當天覆水,其后干濕交替,直至再生季收割。

(2)施好壯苗肥。在水稻收割后7 d內,施尿素150 kg/hm2作壯苗肥,以使再生季產量達到6 000 kg/hm2 [10]。

(3)做好病蟲害防治。再生稻生長過程中稻飛虱、葉蟬等發生危害,要根據田間情況及時防治,為再生稻高產奠定基礎。

(4)根外追肥。為增加再生稻的穗數,提高粒數、粒重,抽穗期用根外噴施磷酸二氫鉀、噴施寶。

3 參考文獻

[1] 孫宗修,鄂志國,王磊,等.對中國水稻骨干親本評定方法的探索[J].作物學報,2014(6):973-983.

[2] 蘇柏元,峰.超級稻甬優12機插單產1000 kg/667 m2的產量結構與配套栽培技術[J].中國稻米,2013(4):97-100.

[3] 劉似海.關于水稻栽培與管理問題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5(13):49.

[4] 黃后林.水稻豐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要點[J].四川農業科技,2015(7):43-44.

[5] 張正球,胡曙,范郁爾,等.連云港市水稻生產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J].北方水稻,2013(2):70-72.

[6] 呂艷梅,譚偉平,肖層林.高溫脅迫對水稻生長發育及經濟性狀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4(9):17-19.

[7] 易鎮邪,周文新,屠乃美.留樁高度對再生稻源庫性狀與物質運轉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09(5):509-516.

[8] 黃志剛,屠乃美,江巨鰲,等.留樁高度對培兩優210再生稻產量和源庫性狀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9(8):4572-4579.

篇9

關鍵詞粳稻;墾育12號;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8-0079-01

水稻是河北省唐秦兩市的主要糧食作物,由于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的推廣,以前河北省選育的品種熟期均在170 d以上。近年來,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水稻主區的唐山市,實際水資源可利用量為33.17億m3,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地下水位連續下降,水資源緊張,稻農亟需生育期在160 d左右、晚播節水、中早熟高產水稻新品種[1-3]。針對這一目標,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培育出集高產、優質、多抗于一體的中熟水稻品種墾育12號,并通過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另外,墾育12號耐鹽性強,為河北省主要稻區集中在鹽堿較重的濱海地區水稻高產穩產提供了保證。

1特征特性

1.1生物學特性

墾育12號株高110 cm左右,莖稈堅硬,抗倒伏能力強。葉色綠而直立,株型緊湊,光能利用率高。每穗實粒數110粒,結實率90%,千粒重25-26 g。穎尖褐色。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穗數一般高達450萬穗/hm2。在唐山稻區,墾育12號的生育期為165 d,適合河北省長城以南及津、京稻區作一季稻栽培。

1.2抗逆性

據河北省稻作研究所田間鑒定,墾育12號中抗稻瘟病,抗稻曲病,抗白葉枯病。抗鹽堿能力強,耐低溫、耐干旱,抗倒伏,適應范圍廣,穩產性好。

1.3品質性狀

據中國水稻研究所測定,糙米率83.41%,精米率75.45%,整精米率73.04%,長寬比1.7,糊化溫度7.0級,膠稠度85 mm,含直鏈淀粉24.1%、蛋白質7.11%,主要品質指標達部頒優質1-2級米標準。外觀米粒晶瑩透明,且適口性好,符合優質米市場需要。

1.4產量表現

在國家北方水稻區域試驗中,2年平均產量8 095.72 kg/hm2,比津稻1187增產11.15%,居參試品種第1位。在國家水稻生產示范中較對照津稻1187增產10.9%,居參試品種首位。

2栽培技術

2.1施肥技術

墾育12號的生育期與冀粳8 號相當,屬于中熟期水稻品種,適播期在4月1—10日,可采用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施肥采取的原則為前期重施肥、后期少施肥,施純N 255 kg/hm2、P2O5 65 kg/hm2、K2O 65 kg/hm2,在發生縮苗的地塊,施鋅肥20 kg/hm2 [4]。

巧施接力肥,施用時間一般是在無效分蘗后期和生長轉換期,這時的水稻已接近拔節期,所以接力肥的施用應當十分謹慎,施用過多,會造成基部節間過度伸長,給后期的穗肥施用帶來困難,也會留下后期倒伏的隱患。接力肥應在以下2種情況下施用:一是脫肥嚴重,葉色淡,植株矮小,莖數不足;二是田間落黃出現時間較早,落黃速度較快,如不施接力肥,可能在出穗前35~40 d葉色嚴重褪淡,有減少有效分蘗的危險。接力肥主要根據葉色的落黃情況而施用。因此,對葉色的正確診斷十分重要。正常落黃的水稻,葉尖稍淡,往下稍濃綠,葉鞘比葉片綠。從遠處看感到葉色褪淡,近處看則不顯褪淡,這種情況下不能施用接力肥。施用接力肥時氮肥不能過多,同時要施用一定數量的磷、鉀肥,可施碳酸銨75.0-112.5 kg/hm2、磷酸二銨75 kg/hm2、硫酸鉀45-60 kg/hm2。

2.2水層管理

合理的水層管理對墾育12號的生長發育十分重要。生長前期水分管理旨在控制無效分蘗,分蘗前期要求淺水促蘗,末期適當曬田,以減少無效分蘗,增強植株抗倒伏能力;幼穗分化期、抽穗灌漿期淺水灌溉;灌漿成熟期干濕交替,收割前7-10 d停水[5]。

2.3病蟲害防治

在墾育12號的大田栽培中,要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可用菌蟲清、浸種靈等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苗期注意防治潛葉蠅、稻水象甲,使用的藥劑有速滅殺丁、克象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結合的原則,6月底、7月底用蟲挫、殺蟲雙防治二化螟2次,分蘗盛期和孕穗期用以井岡霉素各防紋枯病1次。對底肥中施用較多農家肥的田塊,應注意預防稻曲病,在破口前5-7 d用DT或絡氨銅的防效較好。

3參考文獻

[1] 張啟星,張秀和,馮瑞光.河北省水稻品種的演變及90年代以來育成品種系譜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5,20(S1):114-119.

[2] 張啟星.河北省水稻育種進展、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J].河北農業科學,2005,9(S1):53-57.

[3] 閻志利,陳洪存.養蟹稻田植保新技術[J].墾殖與稻作,2000(6):321.

篇10

這是一場可以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媲美的農業技術革命!

世界的水稻產量因此提高了20%,中國的水稻產量因此提高了50%。

這也是一場你追我趕的賽跑,全國上萬名育種人員研究著同一個課題。在全國大協作的背景下,資源共用、成果分享、信息互通。要想勝出,沒有什么秘密武器,唯一的辦法就是竭盡全力拼搏。如今,在這場科技革命的隊伍里,也有吉林省新田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團隊的身影。該公司高級農藝師田文哲先生,早年畢業于東北農學院,曾任水稻課題組研究員。1988年,他參加了吉林省西部農業開發科研組,并成功地在鹽堿嚴重的地區試種了吉林西部第一批水稻,為吉林西部鹽堿地的開發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3年,田文哲因工作需要調到了后勤部農場,擔任總農藝師。他與沈陽農業大學的談松教授共同合作,進行北方水稻高產栽培試驗,以及北方水稻良種的選育。艱辛的努力,終于換來了豐收的碩果。他們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和支持。在漫長的農業科研道路上,田文哲積累了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2004年,田文哲和團隊一起成立了吉林省新田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并在2008年初開始推廣的水稻強化栽培技術,已經被北方稻區的農民們廣泛地接受和運用,其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公司開展的百村百戶百畝水稻強化栽培,不僅順利完成而且超過了預期目標。高產地塊畝產超過了三千斤,并且米質已達到優質標準。比較起傳統栽培,既省種子、省工、省時,又達到了高產的目的,一畝頂兩畝的夢想得以實現,為農民奔小康加大了馬力。

吉林省新田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一直秉承著“以人為本,科技興業”的經營理念,不遺余力地為北方水稻栽培事業和廣大農民奉獻著勤勞的汗水。公司依托國內外著名的育種專家、土肥專家、植保專家和營銷專家為技術支持,吸納大量農業科技人才,實驗研發的一系列適應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的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達到了農業部頒布的四高標準,即高成穗率、高生物學產量、高經濟系數、高結實率,現已達到超級水稻標準。

公司在經營管理上,創出了五個一流,即一流的品種、一流的質量、一流的網絡、一流的售后服務和一流的科研隊伍。同時堅持“售出的種子負責到底”的原則,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力求保障農民對新品種的需求,保證品種的純度、凈度、牙率,使稻種成為全省的上乘品種。公司研發和經營的水稻品種有永豐系列(永豐1號、永豐808號、永豐66號等)、新田系列(新田A-08號、新田香稻等)和寧粳系列(寧粳23號等)受到省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

科學無止境,不斷挑戰新的難題,攀登新的高度,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驅動著新田地人向一個個新的目標進發,他們不愿也不能停住腳步。心系天下蒼生的寬廣胸懷,支撐著他們在科研的崎嶇山路上執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