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用機械行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4-04-09 17:5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用機械行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我省機械工業發展情況
(1)生產經營整體保持平穩增長
2013年,全省機械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133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15.82億元,居全國機械行業第八位,同比增長24.43%;實現利潤總額588.89億元,居全國第九位,同比增長19.37%;實現利稅總額912.21億元,居全國第九位,同比增長26.58%。根據一系列數據顯示,我省機械行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
作為機械行業龍頭企業的東風汽車公司產銷超過年初預期,超過歷史最好水平,超過全國汽車平均水平。2013年,東風汽車公司銷售汽車353.5萬輛,繼續穩居行業第二,同比增長14.8%,綜合市場占有率16%。其中,在湖北產銷汽車157.7萬輛和160.1萬輛,約占全省汽車產銷量的95%以上,分別增長9.6%和12.1%。
(2)專用汽車發展情況
湖北作為我國三大傳統汽車產業基地(上海、吉林、湖北)之一,在我國汽車工業特別是在商用車載貨車領域占有重要地位。隨州市作為湖北省汽車工業總體布局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城市,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專用汽車生產基地,2007年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專用汽車之都”,專用汽車發展前景廣闊。同時,我省的專用汽車行業也存在產能過剩、核心技術缺失、行業標準不成熟等諸多問題。
(3)出口保持較快增長
2013年,全省機械設備出口44.08億美元,同比增長7.8%,占機電出口總額的43.0%,占比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出口額凈增長3.2億美元:機械設備出口額占全省外貿出口總額的19.3%,占比同比下降了1.8個百分點,在全省主要出口商品中位居第一。
(4)企業向西發展的意愿
湖北機械行業企業向西發展的意愿并不十分強烈,主要原因是:一是我省機械行業出口主要以零部件為主,生產規模普遍不大,產品競爭力有限,向外擴展能力有限;二是缺乏對中亞、俄羅斯及東歐市場以及投資環境等情況的了解;三是目前我國新疆等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生產要素供給能力有限,勞務成本較高,將極大地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
(5)機械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省機械行業仍普遍存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能普遍過剩、利潤率不高、成本控制乏力、技術創新不足、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資金緊張等問題。
在向西開拓海外市場方面,機械企業也普遍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首先,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業內企業的理念還是較為滯后。大部分出口企業沒有明確的,或者說系統的出口規劃。基本上都是以定單為指向的,哪里有定單,哪里就有市場,把市場當成實驗場。出口以后,企業也缺乏對市場的跟蹤調查,產品也很少會有適應性改進。其次,產品的同質化導致同行業間產生不同程度的惡性競爭,互相打價格戰,導致利潤空間下降。第三,營銷體系還是不完善,經過我們調查,只有極少數企業在一些主要市場有一些銷售中心,或者服務網點,95%以上的企業或者95%以上的網點是通過當地商的網絡進行銷售和提供售后服務,很難為當地消費者提供到位的服務,也不利于企業及時掌握當地市場的反饋信息。
面對的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我省應搶抓國家大力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戰略機遇期,積極開拓向西市場,提升我省機械產品在中亞、俄羅斯及東歐等國的市場占有率;加大境外投資力度,加強技術合作,轉移過剩產能,實現機械行業的科學發展。
2.“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對我國機械行業的市場需求分析
(1)中亞
中亞各國的機電、汽車市場缺口很大,需求較旺盛。中亞國家的機電產品嚴重落后,需要更新換代。由于多數中亞國家機械制造、電子產品基本上是空白,價廉物美的機電產品在此供不應求。不過,對機械產品的品種,中亞5國有其各自的需求特點。在汽車品種方面,哈薩克斯坦對自卸車需求大,因為當地的基礎建設多。吉爾吉斯斯坦主要對載貨車和油罐車有需求。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對廂式貨車的需求較多,它們將車輛做成標準的集裝箱車輛,在中國和本國之間從事運輸。另外,農用機械在中亞國家的需求量很大,現在他們農耕使用的農用汽車、聯合收獲機、割曬機等工具,很多都是嚴重老化超期使用,不但噪音大并且耗油量驚人,更重要的是很多配件已經采購不到了,機器一旦出問題就基本報廢了。此外,與很多中國用戶有一分錢花一分錢的習慣不同,中亞國家的用戶更傾向于貸款,這也是金融危機后當地政府限制貸款導致用戶購買力驟降、出口下跌的重要原因。
(3)俄羅斯
俄羅斯對汽車行業的需求不斷上升,但其需求有以下幾大特點:一是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獲取銀行貸款日益便捷,俄居民消費需求重心向高檔化轉移,形成了對高價位車的穩定需求。其次,俄羅斯對汽車的技術質量認證越來越嚴苛,比如商用車出口俄羅斯須達到55項質量標準認證。隨著中國出口俄羅斯的汽車數量劇增,俄羅斯汽車質量認證中心對中國汽車的認證要求越來越高,獲取認證將越來越困難,其費用也將會攀升。第三,由于俄羅斯獨特的道路條件及嚴寒的氣候特點,對汽車所使用的材料都有特殊要求。第四,俄羅斯人的體形普遍高大,對汽車的外觀設計也有不同的要求。
(4)東歐諸國
中東歐國家自身有基礎雄厚的汽車產業,中東歐市場在汽車認證和法規方面的門檻很高,中國車企產品在技術上難以達標,導致我國整車的出口國主要集中在北非和中東地區,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基本沒有出口。目前,東歐消費者對機械產品的需求特點主要有:穩定的質量及良好的維修服務體系、比同質量本土產品更低廉的價格、時尚的外觀等等。最近,山東的農業機械在東歐市場反應較好,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農用機械在中東歐有一定市場。
3.對我省機械行業向西拓展的建議
推進我省機械類企業向西發展要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第一,將產品出口政策由貿易導向轉向投資導向轉變,鼓勵企業將市場發展理念由單一產品出口轉變為產品、技術、資本相結合;第二,引導企業從單純進出口產品,向營銷型企業轉變,在出口產品的同時,配合好各項服務及品牌推廣;第三,售后服務主題機構從依賴進口商營銷網絡,逐漸向自建服務體系轉變。
1、探索西進發展的戰略路徑
建議相關部門制定機械行業整體西進發展的戰略規劃,對行業整體西進進行統一、有效的協調和規范指引。
2、引導企業做好向西市場的基礎研究
重點引導企業了解向西市場產品的技術標準、制定核心市場的目標規劃、進入步驟,將轉移過剩產能與開拓向西市場相結合,做好出口產品結構、海外營銷服務網絡及售后服務等的提前布局。
篇2
[關鍵詞] 農業機械 發展現狀 解決對策 建議及分析
[中圖分類號] S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2-0166-01
一、前言
我縣將農業作為基礎產業,致力于農業產業化發展,傾力打造五大產業基地,引導廣大農民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和產業化基地建設,創建蘭坪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在這個關鍵時期,農業機械的合理使用情況成為決定蘭坪農業生產的關鍵點。
二、蘭坪縣農業機械發展現狀
我縣農業機械化裝備的總量長年持續增長,機械化發展達到了全新的階段。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對應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領域也得到了拓展。近年來,經濟作物的加速生產,促進了農業機械設備的需求量攀升,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再走單一的道路,而是邁入了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
玉米是我縣主要農作物,其生產過程中的農機投入雖然發展較早,其發展速度還是比較緩慢不適應農戶的需求。目前,蘭坪縣把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列在農業機械化創新示范工程首位,作為重點工作來抓。許多農機大戶經過縣農機部門的宣傳和縣有關部門的扶持,紛紛增加農機購買投入,率先購買玉米聯合收獲機開展跨區作業,獲得了非常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12年該縣玉米機收情況好過預期,農業機械市場空呈現火爆發展趨勢,購銷兩旺的局面喜人。新推廣農田作業機械有800多臺,全縣農機保有量近3500臺。而這一令人欣慰的局面,離蘭坪縣全縣農機水平達到90%以上,基本實現機械化的目標相差甚遠。伴隨全縣農業規模化發展,這一差距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必將影響全縣的農業生產和收益。
三、蘭坪縣農業機械發展中存在問題
蘭坪縣農業機械發展的前景仍舊不容樂觀,在農機化作業向市場化、社會化服務發展的過程中,總結了如下問題:
1.廣大農民現實購買農機的能力以及生產需求兩要素影響
農民的收入直接影響其農業機械的資金投入,而農民的思想觀念轉變對農機購買起到了主導的作用,故而這兩要素的影響不可忽視。在蘭坪縣農業機械發展中就存在了忽視生產需要這個環節,重視程度不夠,形成了供不應求和有需求沒有購買量的問題。
2.實現跨區域機收作業的制約問題
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出了全面發展農機的新要求。農作物的播種、收獲都逐步走向現代化。可是農機必定是固定投入,農戶對一次投入的效益回饋十分看重,利用作物收獲的時間差,組織開展聯合收割機跨區機收作業,提高聯合收割機的利用率及購機者效益是農業機械水平提高的真正目的。而這種跨區域的聯合收割,單靠農戶自己聯系找尋是十分困難的,縣政府投入的人力和提供的相關信息十分關鍵,培養這樣的跨區作業的技術隊伍也存在技術參差不齊,施工能力不穩定等問題。
3、扶持政策與投資環境的問題
伴隨糧食種植面積繼續調減,勢必影響到農業機械的發展。而全社會農業機械投資環境在逐年改善,造成了投資環境的好轉,可是投資環境的擴大和復雜化也加重了農機發展的風險。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購買低成本農業機械,從事高產出農業作業存在極大的隱患。而伴隨近年來政府的補貼和優惠的貸款政策,農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期望值逐年提高,對政策的有利索求越來越多。我國入世后,由于補貼政策的取消,機收玉米將會增加成本,價格因素將有可能對農機部門推廣玉米聯合收獲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4.農業機械發展缺乏核心產品
核心技術缺乏,高端農機產品空白,無法適應市場多功能、自動化的需求,不能適用各種復雜農業生產需要,這些問題十分突出。而且農機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聯合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5.惡性市場競爭的影響
農機市場的潛在利益,引發了全縣各個鄉鎮農業機械發展的強勁勢頭,在這大好局面下,存在嚴重的行業惡性競爭,不利于農業機械的長遠發展。
四、解決農業機械發展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加大農業機械產業作為公益性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投入。基于農業機械產業發展具有普遍的公益性,可以在每個鄉鎮設立農業機械公益性技術研究專項資金,持續支持農機作業技術創新。
2.技術原理和關鍵核心零部件結構原始創新研究。促進農業機械行業共性科技創新的平臺建設。由縣政府牽頭,圍繞農用動力、收獲機械等重點領域,加快建立一批相對獨立性和面向全行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共性科研創新平臺,設立平臺專項運行經費,支撐行業重大科研問題和項目的持續創新。
3.堅持引進來的方針,大力支持新型農機科技的引進和對外合作。在節約型農機技術、資源高效利用型技術、農村清潔能源技術、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等方面,鼓勵和支持引進再創新、對外合作研發、技術買斷。
4.進一步加大和完善農機創新的支持政策。建立稅收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業裝備企業加大對科研和自主創新的投入;在繼續實施好農機購置政策的同時,逐步加大對農機新技術產品開發、新技術推廣應用的補貼力度,鼓勵創新發展。
5.加大農機先進制造技術改造的資金支持力度。受先進制造能力制約,我國農機產品普遍可靠性不高,但是受低價格、低利潤水平的影響,行業企業又無力投入先進制造能力改造,建議設立農機先進制造技術改造專項,提升產品制造質量。
6.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做好農機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建立農業機械行業企業準入制度,整體提升農機行業運營質量。
五、結束語
總之,農業機械發展需要縣政府和農戶共同努力,才能起到最好的推動作用,實現農業生產的全面機械化、現代化。只有把握發展中的問題,及時制定相應的對策加以解決,才能促進全縣農業朝著更好的趨勢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桂梅,于維霞,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壽光市典型調查為例,調查研究,2012年7月
[2]曹鴻海,菏澤市農業機械發展現狀及報廢處理建議,現代農業科技,2010年10月
篇3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外資控制;產業安全
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890(2009)05-0093-04
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安全對于相關產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定義,裝備制造業①是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和國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種技術裝備的產業總稱。
一、近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產業控制力形勢不容樂觀
(一)外資在部分裝備制造領域形成了一定的控制力
經過多年的對外開放,外商和中國港澳臺投資企業在中國裝備制造業中已經占據了相當的比重(見表1)。從企業數量上來看,2007年中國規模以上外商和中國港澳臺投資裝備制造企業有19 000家左右,占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總數的19.9%,比2003年提高了1.8%。在其6個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的外商數量比重最高,達到了32.41%,而通用設備制造業比重最低,為14.5%,其余4個行業比重均在20%左右。從市場控制力來看,2007年外商和中國港澳臺投資裝備制造企業銷售總產值的比重達37.65%,明顯高于其企業數量比重,反映了單個外資企業平均占有的市場規模大于內資企業;這一比重也高于工業企業的平均數值,也就是外資對裝備制造業的市場控制能力高于工業行業平均水平。由于外資企業外向度相對較高,外資裝備企業的出貨值占據了裝備制造業總體64.54%的份額,同時,外資裝備企業在國內銷售產值中的比重也達到了30.94%。在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中的外資市場控制力最強,兩者2007年外商和中國港澳臺投資企業銷售總產值分別達到了63.35%和45.67%。從技術控制力來看,2007年外商和中國港澳臺投資裝備制造企業投入的研究開發費占裝備制造業總體的比重為29.33%,低于其銷售產值的比重,并且各細分行業均是如此。這一指標盡管體現了內資企業研發投入相對高于國內的外資企業,但也說明了跨國裝備制造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企業仍然以較低端的生產制造環節為主,在華的高端研發投入依然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裝備制造產業核心研發能力的提升。從股權控制力來看,在2007年裝備制造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中,外商和中國港澳臺資本占19.64%,高于全國工業企業平均,并且在全部的外商和中國港澳臺投資裝備制造企業中,外資股權比重達到49.17%,即在總體上外資在其投資的裝備制造企業中擁有較高的控制能力。從出口依存度來看,2007年裝備制造業出貨值占工業銷售總產值的比重達到了19.97%,高于工業行業總體水平,其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的出口依存度高達47.11%。相對較高的對外依存度,一方面體現了國內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其產業更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從而給維護產業安全帶來更大的壓力。
(二)外資控制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傾向有所增強
1. 隨著國內企業資本實力的增強,在中國裝備制造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中對外資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見表2)。2007年,在裝備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外資的比重僅為6.92%,比2003年降低了5.93個百分點。而且裝備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的相應比重均比2003年有所下降,其中外商和中國港澳臺投資企業相對較多的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外資比重下降最為明顯,從2003年的31.41%下降到了2007年的10.7%,下降了20.71個百分點。
2. 增量投資相對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跨國公司在裝備制造業領域向存量并購轉移的傾向,并且呈現了獨資化趨勢。近年來,跨國公司對中國裝備制造業存量資產的并購卻有所加快,具體表現在對國內知名和規模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并購不斷增多,外資控制向高規格、系統化發展的戰略傾向日益明顯。如近年來,國內最大的柴油燃油噴射系統廠商――無錫威孚、國內唯一的大型收割機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中國最大的電機生產商――大連電機廠等,紛紛被外資控股并購;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徐工集團也曾被列入并購行業。美國卡特彼勒并購“山工機械”后,開始謀求并購“廈工”、“濰柴動力”、“上柴”等國內工程機械的骨干企業,反映出其較強的產業整合意圖。同時,外資企業在其所投資企業中的控制力呈現增強趨勢。2003年在制造業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外方資本平均所占比重為75.17%,而之后幾年間這一比重持續提高,2007年達到了79.54%,比2003年提高了4.37個百分點。外資對國內裝備制造業謀求控制的新方式無疑將對國內裝備制造業安全帶來潛在的影響和威脅(見表3)。
二、維護裝備制造業產業安全的對策建議
(一)積極規避外資并購形成的壟斷風險
國家應及時建立健全外資監測預警體系,依法規避外資并購形成的壟斷風險。對關系國家安全的重大技術裝備等戰略性或敏感性機械細分行業的外資進入狀況進行動態監督分析,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及時預警信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要加大對并購資本尤其是財務性并購資本的監控力度,對重點領域設定更為嚴格的審查標準和制度,對重大并購和惡意并購重點關注,及時采取相關措施予以限制或懲罰。深入貫徹《反壟斷法》,結合機械行業特性,出臺可操作性的《反壟斷法》實施細則或具體執行標準,發揮法律、法規作用,及時制止外資并購的壟斷行為,維護國內機械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和產業安全。繼續通過融資、信貸、技術引進、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扶持國內優勢機械企業做大做強。組建一批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一批“小而專”的協作配套企業,形成以大帶小,以小保大,專業化分工明確的企業組織體系。鼓勵企業強強聯合,走改革、聯合、兼并、重組之路,加快行業資源整合。
(二)繼續完善對國內裝備產品的支持政策
國內裝備制造企業要配合當前國務院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制定具體實施辦法以盡快實現裝備產品尤其是重大國產裝備產品的有效需求。一是加大國家投資的建設項目和國有企業的重大技術裝備的采購力度,對國產裝備的采購比例進行明確規定,或將其納入政府采購范圍進行規范,加大政府和國有企業對機械產品尤其是國產裝備的支持力度。二是盡快出臺重大裝備中首臺(套)裝備使用的鼓勵政策,通過建立首臺(套)裝備風險基金、設立擔保機制以降低用戶使用首臺(套)國產裝備的風險,提高采購積極性,擴大需求。三是采取靈活措施,盡量減少進口機械產品過多所帶來的沖擊。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機械企業必將加大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因此,國內裝備制造業要在繼續鼓勵引進先進技術、重要裝備以及資源性產品和原材料的同時,加強對進口的監控和調節,采取行業有所區別的政策,適度控制一般性機械產品的進口,減少過多的進口產品對國內機械制造業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三)支持裝備企業多元化,開拓市場及貿易轉型升級
歐盟、美國、日本是中國機械產品居前3位的貿易伙伴,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下,其需求下降較快,因此,必須多元化開拓其他有潛力的市場。一是大力開拓新興貿易市場,推進與中國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國家的貿易和合作。東盟地區是中國機械產品的第四大出口地區,近期應緊抓中國和東盟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契機,繼續強化溝通與合作,擴大機械產品出口。針對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積極擴大中國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拖拉機、手扶拖拉機、工程機械、石化通用機械、機床工具等機械產品出口。依托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協定實施和關稅減讓的有利條件,引導并擴大對智利等市場的機械產品出口,其重點包括關稅降低的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通用機械、工程機械、礦山機械等產品。此外,積極推進與中東、中亞、拉美、非洲、東歐、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在機械產業領域的貿易與合作。二是加快推進出口貿易的轉型升級。逐步創造條件,將部分加工貿易逐步轉型為一般貿易出口,將部分貼牌產品逐步轉型為自主品牌出口,調整高污染、高耗能、高耗稀缺資源產品結構,提高其附加值。三是引導機械制造業出口貿易向服務業延伸。引導機械企業配合相關產品出口,開展工程成套承包貿易服務,進一步從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上擴大范圍,提高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能力。
(四)推進裝備制造企業對外投資與合作
一是推動擴展對外投資渠道,提升機械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機械行業已有一批優勢企業開展了國際化經營,但總體上還處于初始階段。今后要繼續采取有力措施,推動有實力的國內機械企業在國外建立銷售網點、投資建廠或與國外企業合資、合作。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推進低成本擴張,有步驟地支持和引導國內優勢機械企業收購國外掌握核心技術、品牌或營銷服務渠道的機械企業,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積極協助企業規避和降低對外投資與合作風險,如妥善解決發電設備產品長周期項目的匯率風險等。
(五)加快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步伐
一是創造有利環境,繼續鞏固提升中國具有傳統競爭優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優勢,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如標準緊固件、中小電機、部分低壓電器、工業鏈條、部分軸承、手動搬運車、各種工具(電動、金屬加工用、農用、液壓動力)等。二是加大對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投資支持力度。政府應著力支持和引導對機械產業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盡快突破產業瓶頸環節。如發電設備中的大型鍛鑄件、輸變電設備中的變壓器高壓絕緣套管及出線裝置、大型施工機械配套急需的先進發動機及液壓系統、高檔數控機床及基礎機械中的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等。三是推動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產品結構。用財稅、金融、標準等手段,積極引導機械企業加大對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力度,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重視產品技術標準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努力向國際標準或國際先進技術標準靠攏和轉化,提高國際競爭力。
注釋:
①本文所指的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中金屬制品業(代碼34)、通用裝備制造業(代碼35)、專用設備制造業(代碼36)、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代碼37)、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代碼39)、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裝備制造業(代碼41)等6個大類。
參考文獻:
[1]中國機械工業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機械工業年鑒[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2008.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2008.
[3]【俄羅斯]】B?K?先恰戈夫.經濟安全-生產、財政、銀行[M].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譯.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3.
[4]高秀艷,蔣存虎.中國裝備制造業產業安全問題分析[J].經濟縱橫,2007,(11).
[5]邵春光.中國產業安全現狀及對策[J].中國科技投資,2007,(1).
[6]王學人,張立.產業安全問題制度非均衡成因探討[J].求索,2005,(4).
[7]盧新德.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與我國產業安全[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3).
[8]景玉琴.產業安全概念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4,(3).
[9]祝年貴.利用外資與中國產業安全[J].財經科學,2003,(5).
[10]馬建會.加入WTO后影響我國產業安全的因素[J].亞太經濟,2002,(4).
[11]楊柳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經濟風險監測與控制[J].浙江大學學報,2002,(4).
[12]李連成,張玉波.FDI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和對策探索[J].經濟學前沿,2002,(12).
[13]Sperling, J.& Kirchner, E.. Economic Security and the Problemof Cooperation in Post-Cold War Europ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Studies. 1998, (24).
[14]Peter J. Burnell.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he Third World.Hassocks, England: Harvester Press, 1986.
On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Safe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cture Industry
Fu Baozong
(Academy of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echnological Economy, Stat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篇4
1.實習目的:
通過它讓我們鞏固、驗證已學過各技術基礎課(如機械制圖、材料成形技術、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機械設計、材料成形原理、控制工程基礎等)所獲得的基本理論及基本知識及其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
通過對機械產品的制造過程的觀察、了解,讓我們初步掌握機械制造技術(包括設備、工藝、刀具、液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及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為今后的專業課學習和課程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過現場實習、觀察,我們每個人的知識面擴大了。實習使我們獲得了基本生產的感性知識,同時又鍛煉和培養了我們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我們接觸社會、了解機械行業狀況、了解就業行情的一個重要途徑,逐步實現由學生到社會的轉變,并且讓我們初步了解企業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體驗企業工作的內容和方法。這些實際知識,對我們學習后面的課程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礎。
2.實習內容:
①掌握機械加工工藝方面的知識及方法
②了解切削刀具方面的知識,熟悉常用刀具的結構、選擇、用途等
③了解機床和數控系統的知識,特別是加工中心等典型的數控設備
④了解企業生產管理模式,學習先進的管理方式方法
⑤熟悉、鞏固鑄造工藝及設備方面的知識
3.實習時間:
① 柳州工程機械廠-------------6月21日整天
② 柳州東風汽車廠-------------6月22日下午
③ 柳州鋼鐵廠-----------------6月23日上午
④ 柳州力風塑料成型機廠-------6月23日下午
⑤ 上汽通用五菱公司-----------6月24日整天
⑥ 整理,寫實習報告-----------6月24日---7月2日
定點實習廠
柳州東風汽車廠簡介
東風柳汽公司是東風汽車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也是東風汽車公司在南方重要的載貨汽車和輕型乘用汽車生產基地,國家大型一檔企業。它還是國內第一家生產中型柴油載重汽車的企業,贏得了“柴油東風,柳汽正宗”的美譽。
1991年,東風柳汽創出了“乘龍”品牌并迅速形成市場知名度,奠定了“一門雙杰,東風乘龍”的產品格局。
自從1997年成為國內最早通過iso9000質量認證的汽車生產企業之后,東風柳汽的事業就上了一個臺階。XX年,東風柳汽公司更是推出面向公務、商務和休閑旅游用車市場的新一代多功能輕型車-東風“風行”商旅車,吹響了進軍國內高檔輕型乘用車市場的號角。
目前,東風柳汽已形成年產“東風”和“乘龍”商用車60000輛、“風行”乘用車30000輛的生產能力。
柳州汽車廠六個發展歷程
(1) 建廠期:上世紀50年代,主要以農用機械為主。
(2) 1969年:生產出2.5t載用柳江牌卡車。
(3) 1981年:生產出柴油翻斗車,同時加入了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采用東風品牌。
(4) 1991年:柳汽生產出新品牌---乘龍(平頭車)。
(5) 1997年:以75%的股權加入東風集團,成為其子公司,正式更名為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
(6) XX年,成立東風集團和雷諾公司
生產基地:主廠、二基地(85年始建,位于柳江縣,占地為714畝)、三基地
七大車間:車橋車間、機械車間、工裝車間、熱處理車間、車架車間、車身車間、總裝車間
四大部件:汽車前后橋、舉升器油缸、車架、車身
生產線:重車線、大車線、小車線
XX年生產能力:大車60000輛 小車30000輛
乘龍精神:自立自強 創優創新 同心同德 為國為民
通過在柳汽公司車橋廠的實習,我們比較全面地了解機械加工及相關典型零件的生產技術過程。初步了解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和設備的生產過程、培養我們收集資料的能力及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使我們更好地學習、掌握機械工程專業知識。 機械加工工藝方面我們重點了解了左殼–錐齒輪差速器這一典型零件的機械加工工藝過程,聽了有關技術人員對其的具體分析。并記下了該零件的工藝過程卡和工序卡等工藝文件。具體如下:(對應的工藝過程卡、工藝簡圖和工序卡見附錄)
由于汽車轉彎時,左右兩邊輪子的行程不同,所以轉速不同,為防止轉彎時出現滑動、滑拖現象,必須使用差速器調節兩邊輪子的轉速。左殼–錐齒輪差速器是用來固定支承軸承,防止微塵和外來顆粒侵入到錐齒輪差速器里面和防止錐齒輪差速器里面的油外瀉。零件結構比較簡單,在結構上成對稱分布。生產綱領約為63000個,屬于大批量生產。
篇5
曾經有人認為,全球化會讓德國這樣傳統經濟的高工資國家再也過不上舒服日子。因為未來是屬于高科技和服務行業,而不是老式的制造業。
但是德國顛覆了常人的看法。它為其他發達國家提供了一種發展模式。德國公司在全球化浪潮里巧妙地利用優勢發展自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回歸傳統經濟模式。
世界工廠的制造者
和流行的看法不同,自從新千年來臨之后,并非信息產業或者中國制造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在20世紀90年代IT浪潮中受益的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因為軟件價格的下降而喪失了發展的勁頭。同樣,占世界貿易1/5的服務業近年來的發展也處于停滯狀態。而新興經濟體購買機械設備的數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比如中國和俄羅斯都在中東建立工廠,大規模地升級改造交通設施和改善基礎設施。
1995年以來,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占德國出口增長的1/3。德國的經濟分析家赫爾曼?西蒙說:“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是德國公司是世界工廠的制造者。”
德國的經濟奇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界看來會損害德國經濟的國家――那些擁有廉價勞動力的新興國家。它們沒有削弱德國的經濟,反而給德國經濟增長增添了動力。
因為它們的新興中產階級購買了大量德國汽車,而且其工廠購買了大量德國高科技重型機械。這些是德國的傳統優勢產業,和其他西方國家相比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在世界大國里,只有中國和德國自2000年之后出口份額有較大增長。出口一直是拉動德國機械行業增長的唯一動力,出口份額占行業總產值的70%。在2003年,德國――而不是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機械出口國。2006年,德國公司向國外出口了價值1.1萬億美元的產品,同年美國出口商品總價值為1.04萬億美元,中國為9690億美元。
重要地位和獨特結構
能把普通的金屬敲打成震驚世界的科技奇跡是德國公司成為全球化首要受益者的主要原因。
機械制造業是德國最大、最重要的工業部門之一,可與之相比的只有汽車制造和化工業等。但是,后者均為大公司占主導地位,而機械制造業的主力則是平均擁有150名員工、年均營業額2600萬歐元的中小型企業。2006年,該行業實現銷售額1670億歐元,略低于汽車制造業。但是,其6000家企業聘用員工的總數達87.3萬,就公司數量和就業人數(均不包括供應商)而言,要遠高于汽車制造業。
機械制造業的結構在德國工業界獨一無二,反映在德語的定義“Mittelstand”,它表示該行業由中、小型企業組成。國際社會一直稱這種結構為“典型的德國結構”,象征著自主的企業文化,代表著德國企業家的獨立、創造性和自由主義哲學。外界曾有人宣稱這種結構已完全過時,特別是全球化趨勢更是助長了這種觀點。但是,事實是德國機械制造業在國際市場很少具有今天這樣強大的競爭力。即使美元繼續貶值,專家仍相信,德國機械制造業2007年將連續第四年保持增勢,甚至會超過2006年的歷史最高紀錄。
稱冠全球的秘密
把低端產品和高科技產品以及完善的服務打包出售是很多德國公司成功擺脫與中國產品競爭的方法。這就是德國公司能在從可可粉加工機到包裝編織機等各種稀奇古怪的機械制造領域稱霸全球的原因。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彼得?舍特說,最明顯的原因是德國產品更能迎合客戶需求,產品質量更高并且提供終身保修、系統整合和更新服務。
重視特種用途機械的研發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產業衰退期間,德國相關企業被迫采取激烈的重組方式來應對困境,主要是大幅削減工作崗位。特別是標準化產品領域,價格因素的競爭異常激烈。此后,德國企業將產品定位于重點研發專有技術密集型的、昂貴的、一次性和小批量的產品。
一般而言,特種用途機械的生產需要較大的工程投入,但利潤要比大批量產品高,所以在過去十幾年,德制造商總能通過提高其利潤來彌補周期性衰退的損失。根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商協會的調查結果,目前一半左右的德國機械制造企業在按照用戶的訂單生產小批量、特殊用途的產品,另外25%的企業則生產大批量和專用機械產品。
比如,德國克拉斯集團(CLAAS Gruppe)是世界著名的農牧業機械和農用車輛制造商。如果你認為農業機械乏味無趣而且沒有什么技術含量,那么你肯定沒有見過這家公司生產的LEXION聯合收割機。這種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聯合收割機由衛星和激光提供精確導航,每小時可以收割60噸糧食。實時的感應器可以測算每一平方米的產量,并且即時調整下個季節施用的種子和化肥量。克拉斯集團在德國哈瑟溫克爾生產的LEXION聯合收割機每臺標價40萬歐元,比與其競爭的同級別頂級收割機價格高1/3,但是更高的生產率讓從俄羅斯到澳大利亞的大農場主們趨之若鶩。有3000名工人的哈瑟溫克爾工廠76%的產品都要銷往國外,而且該工廠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09年。
目前,“德國制造”的競爭優勢在于非價格因素,包括質量、技術、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產品性能可靠性、供貨可靠性及售后服務等。
未來德國企業將繼續從此產品定位中受益。首先,在全球范圍內,生產特種用途機械漸成趨勢。這些機械產品要求大量的系統專有技術,這正是德國企業的優勢;其次,市場對產品中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而德國機械制造業服務收入已占20%,且比例逐年上升;第三,單機重要性在下降,而服務密集型機械系統的需求在增加,比如靈活的生產基站等;第四,將標準機械產品與量身訂做的服務(預約管理程序)相結合來提供專業化的解決方案也是發展方向。
總之,德國的機械制造業將不斷從其在全球特種機械、服務、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技術領先地位獲益,并進一步促使企業利用其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人才儲備和創新實力
創新實力無疑是德國機械制造業現在以及未來在國際競爭中最為重要的資產之一。2005年,創新產品占該行業全部產值的1/3。2006年,創新領域的投入高達100億歐元,為歷史新高。其創新實力來源于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和研發投入。據統計,過去的20年里,每10年該領域工程師人數就增加一倍。
德國特別著重于培養熟練的技術工人。在企業中,新工人必須經嚴格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堅持師徒相傳,傳授技藝。德國在發展工業自動化生產中,堅持強調“人”的作用,認為即使是計算機控制,管理整個生產過程、真正發揮創造性、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高素質的“人”。德國對產品設計、制造、使用技術精益求精,重視商業道德,處處為用戶著想,設計出最佳產品,滿足用戶多方面的要求。
在德國這樣的高工資國家,絕大部分的工業領域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根本在于擁有眾多先進的專有技術,這是德國長期堅持參與研發領域國際競爭的結果。
例如,中國的競爭對手并未讓年銷售額27億歐元的克拉斯集團感到擔憂。比LEXION更先進的TUCANO聯合收割機已經下線,LEXION的經驗和技術也被用于TUCANO的設計。TUCANO提供了多種操作可能性,它可以收獲谷物、油菜籽、玉米、向日葵以及更多的作物。克拉斯在出售收割機的同時還提供農場管理軟件,克拉斯總裁特奧?弗賴說:“只要不斷創新,我們就不懼怕任何人。”
多瑪公司(Dorma)生產的是低利潤和易損耗的產品:門鎖、鉸鏈和玻璃幕墻。但它卻是在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德國公司之一。它已經把工廠開到了上海和迪拜。像多瑪公司這樣的中型德國公司在悄悄地進行技術革新,西門子和戴姆勒這樣的制造業巨頭也處在知識經濟的核心地帶。根據奧緯咨詢公司提供的數據,寶馬公司和專營汽車零部件的博世集團的技術創新在全球汽車工業技術創新中占2/3。
產品種類齊全
德國機械制造業向全球市場提供的產品種類之多,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其中,在機械制造業的31個部門中,德國有17個占據全球領先地位,例如機械搬運、電力傳輸設備和印刷技術等;處于前三位的部門共有27個。這種產品的多樣性及現代化使得德國企業有能力避免許多本領域特有的風險。
以德國的機床制造業為例,2006年產值達108億歐元,其中成套機床為80.7億歐元,占全球總產值8.1%,在世界各國和地區中居第二位。德國機床制造業生產的機床達4000多種,其重型機床和專用機床尤其值得稱道,主要為汽車、軌道車輛、電氣、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行業提供生產設備。機床制造業占德工業產值比例雖然不足1%,但已經成為德國制造業長盛不衰、競爭力突出的重要保障。
德國機床企業年銷售額6%用于研發,大部分企業可自主開發和生產數控機床,在數控機床主機以及功能部件開發方面位于世界前列。目前,數控機床占德國機床制造業產值近80%,占出口額3/4以上。
德國機床業集中度很高,銷售額最大的10家企業占行業總產值60%以上,6家企業躋身全球機床業20強,通快集團(Trumpf Gruppe)和德馬吉股份公司(Gildemeister AG)年銷售額超過15億美元,分別居全球第二、三位。同時,六成以上企業雇員少于250人,由于擁有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約占德機床業總產值的1/5。
從地理分布來看,德機床業集聚效應明顯。巴登-符騰堡州擁有通快等行業巨擘,占全國產值超過50%,首府斯圖加特及周邊地區共有110多家機床企業。另外兩個工業大州巴伐利亞州和北威州分別占全國產值1/6和1/7。
新興市場維系未來
德國機械制造業傳統上主要向西歐和北美市場出口。對德國機械制造業而言,全球新興市場將為其提供大量的商業機會。專家預計,中期內向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出口可望實現7%~12%的增幅。同時,東歐、南美市場也會有2%~4%的潛在增長機會。
目前,中國是德國機械產品在亞洲的最大市場,中國也是德機械產品進口的第九大來源國。
德方認為,中德機械制造業之間互補性較強,雙方可以進行合作,實施戰略分工。在這樣的合作伙伴關系中,德國的重點是利用最新技術生產特種用途的機械產品,中方則借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服務于大批量生產的產品市場。這樣的戰略分工不僅對德國企業有利,中國企業也可通過不斷提高專有技術水平,有能力進入原先由德國占領的中端市場。
德方目標是保持在高端市場的領先地位,挖掘潛力,爭取在中低端市場取得進展,即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來彌補勞動力價格的劣勢。因此,先進的生產技術注定是德國機械制造業要關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自動化技術、激光技術等。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并正在成為新的工業超級大國,但將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和問題,需要先進的機械產品和技術來加以解決。隨著擁有相當購買力的中產階級的崛起,中國的消費結構也將轉向服務和現代化的耐用消費品,例如汽車和棕色家電等。對德國機械制造業的各個部門來講,中國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最大的危險是金融動蕩可能持續,或者美國經濟的衰退給全球經濟增長踩剎車。但是即使德國消費者開始精打細算,德國公司的訂單還是應接不暇。雖然美國經濟持續低迷讓德國的經濟增長放慢,但只要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能平衡這種壓力,重新煥發活力的德國經濟就能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在全球化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
篇6
關鍵詞:城市;污泥;問題;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0-0288-01
1城市污泥處理現狀
根據國務院2000年11月的文件,“十五”期間,所有設市城市都必須建設污水處理設施。
在很多人包括一些領導看來,一個城市只要設立了污水處理廠,這個城市的供水環保問題就得到了解決。而事實是,城市污水處理廠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必然產生污泥。而且隨著城市污水處理率的不斷提高,污泥的產量同樣在不斷增大。目前全國每年污泥產生總量達900萬噸,而北京預計到2008年,每年的污泥總量將達到80萬噸。還不包括城市管道清疏和河道疏浚產生的大量含水率極高的污泥。目前全國污水處理廠污泥的規范化處置率不到20%,而處理的方法主要是填埋。甚至有一些農戶將污泥直接拉到田里做有機肥,隨意大量施用污泥容易導致嚴重的環境和衛生風險。污泥處理處置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整個污水處理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問題。
2城市污泥處理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污泥的處置工序主要分三步。首先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在廠區完成簡單的穩定脫水處理,然后污泥被運到污泥銷納中心進行中轉;最后,一部分用作有機肥的污泥被送往田地,大部分被運往垃圾填埋場填埋。經過這樣處理的污泥已經無害了嗎?按照目前的處理方法,污泥仍然存在污染隱患。因為經過簡單處理后的污泥,穩定狀態很容易被打破,一場雨就可以使污泥恢復原形。用作有機肥的部分,沒有經過專門處理的污泥中雖然含有部分有機質,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屬、病原菌和其他長效有機污染物都會對土壤產生危害,并且使作物的品質受到嚴重影響。在一些地方隨意施用污泥肥已經導致土地鹽害、燒苗和病蟲害等問題。填埋法的問題是,由于垃圾填埋場大多為露天,經過幾場雨后恢復原形的污泥就對場地的安全構成嚴重的危害。雨水使露天堆放的污泥漲成了渾濁的稀湯,褐色的污水混著污泥在場區到處蔓延,而不遠處就是農戶的田地。“這樣的情景在全國并不新鮮”,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水質協會污泥管理專業委員會城市污泥堆肥處理專家陳同斌對記者說,城市污水處理廠成為污染大戶!這是一個讓大家接受起來有些困難的事實。不僅污泥到處蔓延,污泥對垃圾填埋場防護設施的腐蝕滲透現象也很嚴重,不少垃圾填埋場的壽命被大大縮短。
對污泥的主要處理要求只有一項,即要求將污泥脫水至含水量80%以下。記者找到了建設部的這份《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污泥排放標準》(GJ3025-93)。在污泥排放標準一欄里記者看到共有5條規定,除規定了綜合利用的原則以外,具體的規定還有污泥須經穩定化處理,不得任意棄置以及農用污泥需參考農業有關規定。而確定具體指標的確實只有一項“在廠內經穩定處理后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宜進行脫水處理,其含水率宜小于80%”。
3發達國家的污泥處理經驗
來至美國環保局(USEPA)的數據,2000年美國污泥處置中,土地利用占55.5%,焚燒占22%,填埋占14%,其它有利利用7.5%。根據規劃,到2005年,美國污泥處置中,土地利用比例將達到58%,焚燒比例20%,填埋13%。而根據英國有關部門的規劃,在2005年的污泥處置中,土地利用的比例達66%,焚燒比例為28%,而填埋只占6%。并且根據《歐洲廢物處理處置政策》,從2000年開始歐洲已經對污泥填埋征收填埋稅,要求減少污泥填埋直至完全廢止。而對污泥的處置的原則是遵循著“減量化”――“循環利用”――“焚燒”――“填埋”的順序。
德國給污水處理廠規定了嚴格的排放控制標準,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必須經過規范的處理。不少污水處理企業為了免交罰款,不得不請有關公司幫助解決污泥問題。在德國1噸污水的處理費相當于6噸自來水價格。
4污泥處理與利用
污泥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以一座20萬噸級的污水處理廠為例,每年產生的污泥中,含有硫酸銨46~232噸、過磷酸鈣30~150噸、硫酸鉀4.8~24噸、有機質含量40%~60%,相當于100~400多噸標準肥和大量有機肥。具備了農用的可能性。城市污泥問題是伴隨著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產生的。不同國家對污泥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處理方法大體有填海、填埋、焚燒和土地利用。其中填海由于出現了嚴重的污染問題,已經被國際海洋法所禁止,各國都基本上廢止。余下的幾種處置方式各有優劣。從技術難度比較,填埋的技術難度最低,其次是土地利用,難度最高的是焚燒。從投資成本來看,焚燒的投入成本最高,其次是填埋,土地利用成本最低。而從環境風險來比較,焚燒和填埋分別存在尾氣和地下水污染的風險,而土地利用的風險也需要控制。
而國內的污泥資源化處理技術基礎研究已經完成。2003年9月,中國科學院和河南省漯河市合作,建成了一家10萬噸級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基地全面采用了課題組的技術工藝成果,污泥的堆肥時間被大大縮短,原本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的堆肥時間被減到了7~12天,并且病原菌傳播、土壤重金屬危害以及肥效不穩定等一系列技術難點也都已經被克服。基地生產出的有機復合肥甚至可以用于高爾夫球場、花卉栽培等特種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污泥資源化利用的前景似乎一片大好,但事實卻并不如此。誰來動這灘污泥?污泥的危害已經日趨嚴重,相關的技術儲備也已經完成。從表面上看,似乎只要污水處理廠將技術拿來用上就行。但現實是,目前誰都不愿動這灘污泥。原因就在于,污泥的資源化利用將是一個涉及社會各個層面的復雜工程。需要一套成熟的產業鏈來支撐,同時也需要國家的建設投資和運行費支持。而國內無論是污水處理廠還是投資公司,誰都沒有足夠的能力獨立承擔這項巨大的工程。
篇7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我們以“全力干好關鍵年,進位爭先建強市”為總體工作目標,狠抓了“招商引資、工業立市、民營經濟、農業三化”四大戰略重點,全市經貿工作保持了良好的運行態勢。1—6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收入108.3億元,同比增長80.9%;完成工業增加值25.94億元,同比增長41.8%,高于濰坊市平均增幅9.8個百分點;實現利稅8.24億元,其中利潤5.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7.2%和134%;實現了時間過半,完成任務過半。社會消費品零銷售總額完成40.2億元,同比增長12%;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億元,同比增長%。
一、上半年經貿工作主要特點
一是骨干企業實現高基數持續增長。上半年,全市重點調度的55戶大中型企業完成銷售收入54億元,實現利稅4.3億元,其中利潤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0.4%、53.9%和69.9%,分別占全市工業完成總量的50%、52%和49%。有9處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8處企業實現利稅過千萬元。其中,孚日家紡公司完成銷售收入15.04億元,出口創匯7750萬美元,實現利稅1.24億元,同比增長47.6%、40%和30%。銀鷹化纖公司完成銷售收入6.3億元,實現利稅6442萬元,其中利潤283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0.9%、28%和18.1%。大昌紡織公司完成銷售收入2.88億元,實現利稅1630萬元,同比增長71.3%和426.5%,創歷史最高水平。豪邁科技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337萬元,利稅741萬元,其中利潤63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2.2%、243.8%和609.7%。此外,春雨機械公司、華燕制衣公司、建滔化工公司等企業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都有成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
二是企業招商引資和技改投入實現新突破。上半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資84.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9%和36.3%。工業技改項目460項,累計完成投資74億元,同比增長266%。這些項目和資金,大多是通過企業招商引資得來的。孚日家紡公司與美國西點公司合資合作家用紡織品項目,計劃總投資15億元,已達成意向,正在進行實質性談判。銀鷹化纖公司與世界500強之一德國拜爾公司合資3億元新上纖維素醚項目正在洽談中。香港建滔化工公司投資1億元的6萬噸雙氧水項目正在建設當中,9月份可建成投產。
三是市場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企業產銷兩旺。一是大力實施名牌戰略,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我市彩虹分析儀器公司把依靠“彩虹”品牌的優勢,充分發揮已經通過的ISO9001標準質量認證和CMP中國醫療器械質量認證管理運行標準,靠名牌打市場,憑信譽贏客商。上半年與國家衛生部簽定了2000多萬元的醫療救治體系招標合同,成為國內生產分析儀器銷售額最高的企業。二是積極實施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兩個市場。孚日家紡公司在不斷鞏固老客戶日本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歐美、中東及俄羅斯市場,目前,該公司產品在日本市場的銷售份額由過去的90%調整為50%,歐美市場達到40%。銀鷹化纖公司把新疆新建的漿粕分廠作為國內市場銷售基地,老廠區則大力開發附加值高的出口產品,出口市場已擴大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半年漿粕出口創匯達到926萬美元,同比增長92%。三是適應市場需求,搞好產品結構的適應性調整。大昌公司針對棉價急劇上漲的實際,提出了加快發展、加速調整,以變應變的新思路,研制開發了十多個新品種,生產的高檔服裝面料產品打入“雅戈爾”、“虎豹”、“華倫天奴”等名牌服裝企業,出口到美國和東南亞地區。高鍛機械公司在農用車市場嚴重疲軟,農用車覆蓋件需求銳減的情況下,積極開拓附加值高的轎車和大型載重車輛市場,已與濟南重型汽車廠達成協議,為其生產商務用車配套覆蓋件。
四是企業管理得到加強,可比生產成本有所降低。在能源相對緊缺,主要原材料價格大幅度攀升的情況下,各企業管理更加來細,挖潛增效明顯。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175.37%,創歷史最好水平。總資產貢獻率達到17.6%,同比提高6.78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4%,提高1.18個百分點。一是降低固定成本,提高綜合效益。如春雨機械公司在節約原材料上做文章,利用帶鋼取代熱軋板,使材料得到充分利用。1—6月份,在產品未提價的情況下,每合收割機獲利同比增長一倍,銷售小麥聯合收割機1000臺,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源集團熱電廠用汽機系統取代電動系統,通過熱能的有效利用,年節電2000萬千瓦時。同利化工公司將每年排出的2.5萬噸廢渣晾干作燃料,僅此每年可節省煤炭1萬噸。
五是商貿流通企業發展迅速。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服務業。市場規劃建設取得新突破,重點抓了凱凱商貿城、密水商場三期工程、魯星家具城、齊魯紡織服裝城和利群金孚隆大廈等大型市場的規劃建設以及木材市場的遷建,積極發展現代流通服務業態,完成了維客高密購物中心擴建、新郎品牌高密超市二期工程。目前,全市擁有大型現代化商業設施8個,其中,萬平方米零售商場5家,大型綜合超市6家,大型賓館酒店22家,各類商品市場21個,年成交額17億元。上半年,貿易流通企業完成銷售收入7.5億元,同比增長65.76%,實現利稅1.9億元,同比增長284.64%。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大企業總量少,發展不平衡。與兄弟縣市比,我市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多,但個頭大的只有少數幾家,沒有形成大企業群體。企業與企業比,發展也不平衡,部分企業經濟運行質量不高,上半年,市直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較全市工業增幅慢40.6個百分點。實現利稅2.8億元,其中利潤1.5億元,分別比全市工業慢80和98個百分點。
2、產品結構不合理,缺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我市雖然工業產品種類較多,但大多為附加值低的上游產品,缺少高檔次、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下游產品。大部分企業設備落后,操作工人技術不高,產品競爭力差。
3、產業鏈條短,沒有形成成龍配套的格局。像紡織業,目前已擁有規模紡織企業160多家,紡紗規模達到150萬紗錠,但印染、服裝加工產業規模小,交易市場也沒有形成,導致整個產業效益不高。
4、部分企業負責人有“小富即滿、小成即安”的思想。有一些負責人思想不夠解放,創新意識不強,穩重有余,怕擔風險,守攤意識嚴重,坐失機遇,影響了企業的長足發展。
5、受資金、土地、人才等因素制約嚴重。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一些企業看好的項目,因缺少發展資金、土地不能上馬;另外,中小企業存在普遍存在高級技術、管理人才、勞動力缺乏的問題,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束縛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6、商貿流通業輻射、帶動力不夠。大的批發市場建設、培育不夠,沒有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大市場格局;缺乏與高密的區位優勢相稱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
三、下步的工作措施
現在已是7月底,全面完成年初確定的工作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認真貫徹這次會議精神,借鑒兄弟單位的經驗,有重點地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加大對工業的扶持力度,確保完成全年任務指標。大力實施“工業立市”戰略,繼續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把工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三個一批”發展戰略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對工業的扶持措施。市級領導班子嚴格按照市級領導包靠企業制度要求,深入企業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各職能部門切實加強對企業的支持,金融、財政等部門積極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爭取更多的資金;稅務部門積極幫助企業爭取優惠政策,落實優惠政策;工商部門積極幫助企業爭創著名商標,打擊假劣產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紀檢、監察部門積極查處“三亂”行為,人事、勞動部門積極幫助企業引進人才、引進勞動力資源,解決高級人才、普通崗位用工緊張的矛盾,在全市形成有利于企業更快更好發展的環境。同理,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組織協調和分析預測工作。堅持經濟運行調度例會制度,及時了解情況,把握動態,分析矛盾,解決問題,確保工作進度。
二、抓好招商引資,解決經濟總量不足的問題。充分發揮企業的招商引資主體地位,通過招商引資增加企業投入,進一步解決經濟總量不足的問題。一是要培植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大企業,引導豪邁科技、凱加食品、建滔化工、高鍛機械等效益好的企業盡快擴大規模,提高效益,形成大企業群體。二是要加快一批大的在建項目建設,爭取早投產、早見效。特別要重點調度好孚日家紡公司、建滔化工公司、大昌公司、供電公司等企業的在建項目,拉動我市工業實現更快發展。三是新引進一批投資大、產品附加值高、市場有潛力的項目。要千方百計與國內外客商聯系,搞好新項目的引進和落實。重點抓好銀鷹化纖公司、孚日家紡公司與國外幾個大企業正在洽談的合資項目,爭取盡快把協議變合同,早日開工建設。下半年,香港建滔化工公司將邀請香港金融界、企業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到高密進行調研,商討合作,我們將利用好這次機遇,宣傳介紹我市的好企業,推出一批好項目,爭取外商投資。另外,我市要打響青島牌,吸引外商到高密投資。抓住青島海灣大橋的開工建設將加快青島產業西移速度的機遇,主動聯系,承接有關產業延伸項目,借勢發展自己。四是解決好中小企業投入不足的問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投入力度,引進了高新技術設備,搞好企業改造,增強產品競爭力。
三、抓好工業結構調整,實現企業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檔次與附加值低是制約我市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們現在搞的“四大產業”和“四小商品”中的多數產品,主要在原料基礎進行簡單加工,原料成本占產品總成本的比率很高,加工增加值比重很小,一旦原料市場出現波動,企業就很難適應。今后,要重點解決好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的問題。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要圍繞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我市的產業發展,把優勢產業調大、調強,紡織業要加快服裝成衣加工、印染業的發展;機械行業要加強與大企業合作,新上整機項目;精細化工業要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最大限度實現產品的加工增值。產品結構調整方面,主要引進先進設備進行改造,拉長產業鏈條,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升級。同時,要積極爭創著名商標和知名品牌,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凱加食品、泰山棉漿粕等要積極爭創全國名牌。
篇8
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題調研組
【內容摘要】本文就如何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進行了探討。文章分析了我市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現狀,針對我市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對策建議:一是分層次、分類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二是全面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競爭能力;三是著力推進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中的應用,發展低碳經濟;四是以信息化創新研發設計手段,促進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五是深化信息技術在服務業中的應用,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六是抓好示范工程,穩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七是全面實施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業產品信息化含量;八是加強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幫助中小企業降本增效創新發展;九是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十是建立完善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導體系。
【關鍵詞】信息化 工業化 深度融合
為貫徹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關于“振興工業經濟”、實施“工業強市”的戰略部署,按照局的統一安排,本調研組圍繞“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現狀
(一)工業領域信息化加快推進。CAD/CAM技術在制造業企業得到廣泛應用,90%的工程技術人員掌握了CAD的應用技術。全市建立了80多個工業企業網站。100%高新技術企業和90%以上民營科技企業擁有自己的網站。***機械行業協會建立了***機械網,為40多戶企業建立了網頁。機械制造企業購置了大量數控機床等數字化智能化生產設備。麗珠集團利民制藥廠2007年獲準成立了廣東省數字化中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鋼、宏大齒輪、新宇建機被列入全省制造業信息化示范企業。廣東鴻源眾力發電設備有限公司被選入廣東省中小企業信息化示范單位。《軸承行業數字化綜合集成平臺建設與應用》、《南雄精細化工產業園化工產品安全監管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等7個廣東省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項目,取得明顯成效。
(二)制造業與信息化結合穩步推進。制造業企業將信息化與傳統產業相融合,加強技術創新,不斷研發和改進自動化、智能化、機電一體化的機械部件和整機,如帶傳感器自動增益伺服油缸、水平定向非開挖鉆機、電腦控制自動配料混凝土攪拌站、可控硅微機勵磁裝置系統、高低壓配電柜、水力發電機組、智能培養箱、養豬養雞成套自動化設備、虛擬結直腸鏡、電爐專家節電系統、氣密檢漏儀、稅控收款機、智能線路板制作機、智能鎖、電子衡、數控電火花小孔機等。
(三)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鋁箔、電容器、磁性材料、積層板、電路板、高能電池材料、銦鎵鍺等半導體材料、ITO納米粉末、微型馬達、數據線、傳感器、絕緣膠帶、液晶顯示器、變壓器、電感、光盤、音像設備、電子鐘表等電子原材料、元器件產業快速發展,有的成為當地支柱產業。***西格瑪技術有限公司的“ITO大尺寸靶材”項目獲得廣東省發展平板顯示產業財政扶持資金500萬元,目前該項目已進入驗收階段。
目前,我市擁有通過認定的軟件企業3家(友迪資訊、微智科技、極速資訊),軟件登記產品14個。擁有至卓飛高線路板(曲江)有限公司等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11家,2010年規模以上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總產值22.67億元,增加值3.33億元;電信企業營業收入15.79億元,廣電業務收入4600萬元。
(四)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示范工程初見成效。***鋼精益生產制造執行系統、麗珠集團利民制藥廠生產流程數字化改造、***鑄電爐控制系統的改造與自制、***液壓件廠有限公司液壓油缸制造數字化改造、***東陽光精箔有限公司高精鋁生產流程信息化改造示范工程等5個項目被列入2010年廣東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4個100”示范工程。***鋼榮獲2010年廣東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4個100”示范工程行業標桿企業稱號。高安全性數字化協同開發和管理平臺建設、宏大齒輪SG-CIMS系統等2個項目被列入2011年廣東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4個100”示范工程候選項目。
二、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市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大型企業信息集成與共享水平不高,離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要求仍有差距。中小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參差不齊,信息技術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二)電子商務發展不快。電子商務與企業的經營管理融合程度較低。推進企業上網工作亟待加強。通過對我市150家工業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只有42家工業企業已經應用了電子商務,占被調查工業企業總數的28%,對開設電子商務講座感興趣的企業只有106家。
(三)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工業生產技術和管理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四)政策配套有待落實。扶持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資金有較大的缺口。
三、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對策建議
(一)分層次、分類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1、按照行業推進
電子信息產業。以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優化升級,形成工業化強大的支柱產業,同時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機械產業。重點是提升產品信息技術含量,推動裝備制造數字化,發展工業數控、激光加工、智能化工程機械等技術和設備。
鋼鐵、電力、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產業。重點推進信息技術在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應用,改造優化傳統工藝和生產流程,推廣應用節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術和設備。
玩具、紡織產業。重點是提升玩具、服裝設計生產能力,推廣應用三維測量、玩具、服裝設計和裁剪縫紉自動組合技術及設備,實現玩具、服裝設計和制造的集成。
食品產業。以推進產品質量控制為重點,在食品加工各環節推廣生產過程狀態監視、質量控制、快速檢測和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提高食品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制藥產業。大力推動制藥產品創新,融合運用化學、生物信息、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技術對新產品進行分析篩選,促進自主知識產權新藥的研發。
2、按照企業大中小規模推進
信息化基礎比較薄弱的小型企業。重點引導企業在公共服務平臺上收集、產品信息和宣傳企業形象,開展企業會計財務和辦公自動化應用,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逐步開展網上客戶服務和網上貿易洽談等商務活動。
處于單項信息技術應用階段的中型企業。重點推動企業運用信息技術提高產品設計、開發的能力,提高生產過程控制水平,推動業務集成與應用集成,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和監控,建立企業預算控制系統、企業資源計劃(ERP)等。對處于集成應用階段的中型企業,重點推動企業業務流程進行再造,實現企業業務的統一集成,開展網上詢價、網上采購、網上營銷等非支付型電子商務。
處于集成應用階段的大型企業。重點推動企業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團財務管理、集團控制、結算中心、分銷管理、決策分析等系統。對處于信息融合階段的大型企業,重點推動企業以優化價值鏈為核心,開展協同設計與制造和支付型電子商務應用,實現商務運營的電子化和管理決策的智能化。
處于信息融合階段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以自身為龍頭,實現價值鏈的全面優化,建立基于標準化的信息開放系統,實現產業鏈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帶動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對處于國際性應用階段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建立全球供應鏈管理、企業戰略管理、商業智能、電子商務等系統,以帶動產業整體信息化。
(二)全面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競爭能力。
1、推進產品開發、設計與創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術在機床、汽車、機械設備等產品上的滲透融合,提高產品信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2、推進生產裝備過程的信息化與自動化。推廣綜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進制造技術,優化生產過程,實現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推進以數控機床、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為代表的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
3、推進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以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物流效率,大力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提高企業的業務管理能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傳統產業整合和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通過融合互動,推動制造業從簡單加工裝配為主向深度加工和全過程設計制造方向升級,推動傳統產業從數量主導型向品牌效益型轉變,提升我市經濟總量、質量和效益。
(三)著力推進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中的應用,發展低碳經濟。
抓好面向高耗能行業的節能降耗信息技術應用。重點推進我市鋼鐵、電力、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紡織等高耗能行業生產設備數字化和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和智能化,引導構建企業能源消耗信息中心,實時監測和控制,優化配置,提高生產精度、工作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抓好面向高污染行業的綠色生產信息技術應用。重點針對電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業提供生產工藝流程信息技術改造,減少污染物排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鋼鐵、有色金屬、建材、電力、化工、建筑等重點行業的污染排放自動監控,并按有關要求聯網遠程監控。
加強環境保護信息技術應用。對經濟運行中資源、能源和環境成本進行信息監測與分析,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環保綜合效益。加強信息化在節能環保行業的準入、管理和行政執法監督等方面的應用,支持以無線城市為載體的環保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加大視頻監控點建設,實現對重點企業、重點地區的遠程環境監控。通過推廣手機支付、電子門票、手機報、數字音樂等無線城市應用,提供綠色產品,減少碳使用和碳排放,促進低碳性經濟社會的建設。
(四)以信息化創新研發設計手段,促進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信息化對產業技術創新、擴散、傳播的優勢,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知識的學習、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網絡平臺開展研究與開發合作,縮短創新周期,加快技術創新步伐,降低創新成本。面向市場需求,加強產學研結合,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構建產業自主創新體系。發展關鍵信息技術,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提供技術保障。
發展基于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發展信息技術和傳統產業技術相結合的集成創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擴大社會知識開發和應用能力,支撐面向產業技術創新,推動產品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提高產品信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推動工業產品向價值鏈高端跨越。
(五)深化信息技術在服務業中的應用,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推進信息技術在生產消費中的應用。加快信息化與生產、消費服務的融合,增強現代服務業發展能力,促進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充分利用信息化條件下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提升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工業設計和管理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加快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依托信息通信技術,大力發展涵蓋信息通信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和數字內容創意服務的現代信息服務業,以信息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形成現代工業的有力支撐。
積極推動云計算和物聯網應用。盡快制定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智慧廣東的實施方案(2011-2015年)》(粵經信信息【2011】900號)的實施意見。積極發展面向服務、支持制造資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動態協同的云制造服務平臺。切實抓好《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等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論證。圍繞基礎設施、工業控制、現代物流等重點應用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加快推進RFID的大規模應用。從生產管理與控制、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等方面著手,大力普及應用RFID標簽。加快建設智慧城市。
加快發展信息網絡產業新業態。支持我市電信運營商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3G)、下一代網絡(NGN)、數字電視等新型網絡增值服務。支持基于電信、廣播電視和互聯網“三網融合”的內容增值服務發展以及基礎軟件和嵌入式軟件研發。支持制造企業圍繞推動產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務化,創新商業模式,積極發展在線檢測、實時監控、遠程診斷、在線維護、位置服務等新業態。
(六)抓好 “4個100”示范工程,穩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1、實施工業生產數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圍繞工業主導產業,改造優化生產流程、提高設計能力、改進管理模式。重點抓好***鋼、麗珠集團利民制藥廠、東南軸承公司等企業的生產流程數字化改造示范工程。
2、實施裝備制造數字化示范工程。組織實施裝備制造數字化示范工程,以裝備制造數字化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核心和突破口,帶動工業產品的信息化、生產過程與管理控制的智能化。重點抓好***液壓件廠有限公司、宏大齒輪公司等企業的裝備制造數字化示范工程。
3、實施清潔生產信息技術應用項目示范工程。組織實施清潔生產示范項目,帶動工業企業清潔生產信息技術普及應用。重點抓好***東陽光公司等企業的清潔生產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
4、實施節能減排信息技術應用項目示范工程。在我市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組織節能降耗信息技術應用示范項目,帶動高耗能行業節能減排信息技術應用。重點抓好***鑄等企業的節能減排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
(七)全面實施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業產品信息化含量。
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我市裝備制造業中全面實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生產裝備的信息化水平。工業信息化的最核心內容就是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先進的成套裝備制造業的建立是工業化完成的標志。十二五期間,我市要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抓好裝備制造業兩化融合,要在產品與裝備中融入信息技術,要在設計、制造過程實現數字化,加快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推進集成化的生產執行系統(I-MES)的普及應用,推動數字控制系統(NC)、柔性制造系統(FMS)、計算機輔助質量管理(CAQ)等生產自動化技術應用,重點推動嵌入式軟件在裝備制造業中的應用,加快發展鑄鍛件、工程機械、礦山機械、冶金機械、農用機械、建筑機械、發配電成套設備、汽車零配件、液壓油缸等產品,大副提升裝備制造業的產品數字化水平。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裝備制造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帶動產業配套和產業集群發展,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八)加強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幫助中小企業降本增效創新發展。
推動軟件公共技術服務、服務外包公共支撐服務和嵌入式軟件公共服務等軟件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產學研合作,依托暨南大學***研究院、廣州大學***綜合發展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等基地、園區、中介機構和龍頭企業,面向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重點抓好節能降耗和清潔生產信息技術服務平臺、面向行業領域和產業集群的公共技術信息服務體系、工業園區的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等建設,為企業提供共性信息技術服務,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發展整體水平。
加快構建支撐兩化融合的工業行業軟件產業鏈。結合從***制造走向***創造和***服務的戰略要求,突出加快發展工業設計和行業應用軟件。推動行業應用軟件和解決方案企業以及中間件企業、系統集成企業合作,面向行業應用,提出優秀的整體解決方案,并與行業企業形成產業聯盟,使符合市場需求的軟件產品迅速大規模部署,提升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
落實《廣東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牽手工程“百場千企”巡回交流系列活動實施方案》,組織、引導省內優秀的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面向我市傳統產業開展兩化融合宣傳推廣和合作對接活動,實現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提升。
(九)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發展。
推動大型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深入發展,在提高網絡采購和銷售水平、擴大網絡營銷覆蓋率基礎上,向網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方向升級。支持制造業企業以電子商務為手段提高供應鏈協同和商務協同水平,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積極推動行業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誠信發展,支持提高面向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技術支撐和公共服務水平。深化移動電子商務在工業和生產業領域的應用。著力推進工業電子商務,促進工業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學習借鑒惠州、佛山、廣州等地經驗,積極引進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龍頭企業落戶我市,推進“企業上網工程”。加強鼓勵扶持,培育本地電子商務企業。鼓勵、支持***移動、***電信、***聯通等電信運營商與各類信息服務提供商合作,開拓和推廣移動電子商務特色應用。引導消費者關注并登陸***移動公司推出的“***旅游通”平臺。進一步打造***商家聯盟平臺“移動商惠”網。加強***電信公司號碼百事通網上應用宣傳,進一步完善網上預訂等商旅服務功能,推進網上購物。切實提升***鋼港務、億華、***峰、***雪印、樂昌粵湘、南雄粵贛、始興交通物流中心等物流龍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
(十)建立完善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導體系。
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是一項戰略性、全局性、開創性工作,營造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良好環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求我們創新推進機制,創新工作手段,加強協調合作,不斷優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政策和引導體系,努力開創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推進領導小組,部署全市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工作,市發改、經信、外經、財政、科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責任明確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引導行業協會、中介組織、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業企業廣泛參與,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2、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強化投融資激勵和約束機制,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長效投融資機制。積極探索更有效的財政支持方式,設立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專項資金。市發改、經信、外經、財政、科技等部門要合理調配現有各項扶持資金,充分利用市現代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科技三項資金、省市共建先進制造業基地專項資金、市直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全民創業專項資金等現有設置的市級各項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有關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項目的發展,扶持先進適用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普及應用。各有關部門積極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我市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相關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發展。同時,積極爭取省、中央財政有關資金的支持。
篇9
根據省政府《關于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粵府〔*〕83號)精神,為做好我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提高認識,進一步增強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途徑。高度重視并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我市資源相對貧乏,尤其是能源貧乏,長期以來所需能源90%左右要靠外地調入。加上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改變,長此以往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隨著近年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土地等主要資源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已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瓶頸。從現在的狀況和未來發展的趨勢來看,能源、資源、環境等問題已成為我市需要迫切解決的重要課題。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我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認識節約資源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工作擺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各項工作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抓緊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配套政策和工作規劃,精心組織,狠抓落實,積極推進全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的開展。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合理高效利用,緩解我市能源約束矛盾和環境壓力,把我市建設成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花園式、生態型、現代化城市。
二、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原則和具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節約意識,建立起政府大力推進、市場有效調節、企業自覺行動、公眾積極參與的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運行機制,逐步形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堅持推進結構調整,依靠科技進步和強化監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依法管理與政策激勵相結合,分類指導,穩步推進。
(三)具體目標
初步建立節約型社會的政策配套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和制定節約型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中長期戰略目標及分階段推進計劃;大幅度提升全市資源和能源利用水平,創建一批節約型企業、節約型社區、節約型機關;以現有工業園區和開發區為基礎,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全面整合、構建廢物再生回收利用體系,提高廢物資源回收利用率,基本形成全市循環經濟的主體框架,各縣(市、區)和*高新區基本建立起再生資源回收與產業利用體系。到2010年,我市資源生產率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減,每萬元GDP能源消耗下降13%;每萬元GDP水耗下降到260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5%;城市環境保護投資指數達到3%;耕地面積保持不少于20.07萬公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村沼氣普及率達到適宜推廣農村沼氣農戶的30%。每萬元GDP的SO2排放量控制在3.10千克以下;每萬元GDP的COD排放總量控制在3.58千克以下;各縣(市、區)大氣環境質量達到二級標準要求;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9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達的計劃指標內;清潔生產企業達到30家;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
三、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工作重點
(一)積極推進能源節約工作
1、突出抓好工業節能。抓緊編制《*市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切實抓好食品、紡織印染、生化制藥、五金、建材水泥、陶瓷、機械裝備等主要產業的節能降耗,大力挖掘管理節能,重點加強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骨干企業用能跟蹤管理,定期公布重點用能單位名單及能源利用狀況、與國內外同類企業先進水平的比較情況,并落實節能降耗目標。制定主要能耗產品能效指南,引導企業抓好節能降耗工作,推廣應用一批實用性、針對性強的節能技術,優化生產工藝,挖掘設備潛力、提高設備的生產效率。力爭用3年時間,使亞洲鋁業、風華高科、星湖科技、藍帶啤酒、駿馬水泥、永盛紡織、鼎豐紙業等20家重點骨干企業能耗指標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此項工作由市發改局、市經貿局、市科技局、市統計局、*供電局負責。
2、扎實推動建筑節能。積極推動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節能,以公共建筑的節能降耗為重點,加強建筑工程節能監督,在設計、監理、施工等環節把關。定期組織開展全市建筑節能專項大檢查,對不符合要求或達不到標準的工程項目限期進行整改,新建民用建筑嚴格實施節能50%的設計標準,開展既有民用建筑節能改造試點,制定既有民用建筑節能改造規劃。積極發展太陽能等新能源,加快推進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進程。在節能建筑中大力推廣塑鋼、玻璃鋼中空玻璃窗,低輻射鍍膜玻璃窗等節能門窗,提高建筑物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認真執行《廣東省發展應用新型墻體材料管理規定》(省政府令第95號)、《關于限期禁止城區建設工程項目在現場攪拌混凝土的實施意見》(肇府〔*〕39號),在*年底前全面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啟動限用粘土墻材制品工作,大力推廣新型墻材,提高水泥散裝率和發展商品混凝土,發展資源節約型建筑業。此項工作由市建設局、市城鄉規劃局負責。
3、積極開展交通運輸節能。優化道路網絡,提高和改善道路路面質量。加快淘汰油耗高、污染重的老舊汽車。優先發展便捷、快速的公共交通系統,鼓勵以公共交通方式作為出行的主要方式。鼓勵購買高質量、低污染、低油耗的小排量汽車和低油耗汽車。充分利用西江、綏江黃金水道潛能,建立西江快速干線。大力推動內河航運等節能運輸方式。加快老舊船舶的淘汰速度,加強對報廢船舶的監管,禁止低質量船舶的投入營運,推薦高效、節能的船型,加快更新舊船型的步伐。加強公路、鐵路、水路聯運的有效組織,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鼓勵有條件的大型運輸企業開展現代物流的資源整合,建立運輸信息平臺,發展集裝箱運輸,降低車輛空駛率。此項工作由市交通局、市公路局、*海事局、西江航道局負責。
4、引導商業和民用節能。實施能效標準和標識,規范節能產品市場,逐步建立規范的產品信息制度。推廣高效節能電冰箱、空調器、電視機、洗衣機、電腦等家用、辦公電器,降低待機能耗。在民用建筑中廣泛推薦使用高效節能照明產品,特別要大力推進LED(發光二極管)應用于燈飾工程,減少普通白熾燈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壓汞燈。在公共場所、道路、景觀燈光工程等推廣綠色照明和智能可控照明,開展路燈與景觀燈光聯運試點,在住宅樓道全面普及聲控節能燈。嚴格執行公共場所夏季空調溫度的設置標準(不低于26℃)。此項工作由市經貿局、市市政管理局、市建設局、*供電局負責。
5、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在農村大力開發生物能源,加大沼氣池推廣建設的力度,推廣節柴灶。在城市對既有建筑,在不影響質量、安全和建筑立面外形的前提下,加快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此項工作由市農業局、市建設局負責。
6、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落實電力需求側管理及迎峰度夏、迎冬度枯工作,加強以節電和提高用電效率為核心的需求側管理,到2010年節電5億千瓦時(年平均節電1億千瓦時)。建立與健全需求側管理組織體系和長效運作機制,落實管理制度和經濟激勵措施,加快負控裝置建設,強化重點企業用電管理,推廣典型經驗,協調好社會、電力企業和用戶的利益。此項工作由市經貿局牽頭,市供電局協同負責。
7、加快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在*年上半年,市直及有條件的縣(市、區)和*高新區要建立節能技術服務中心,促進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和推廣,以及能源利用監測工作。組織建立市級節能信息傳播體系,建立公益性的節能節電咨詢網絡,為全社會提供節能政策、技術的咨詢服務。全市重點用能單位要定期向市經貿局等節能主管部門上報能源消耗數據。此項工作由市經貿局牽頭,市發改局、市科技局協同負責。
(二)全面開展節約用水
1、*年底前,制定節約用水規劃和全社會節水目標。開展建設節水型社會試點,以點帶面,推動全市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抓好端州區作為節水型社會試點的建設,各縣(市、區)要選取一批鎮、村開展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此項工作由市水利局牽頭,市發改局、市經貿局、市建設局、市物價局協同負責。
2、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年底前,按照國家標準,制定紡織染整、生物化學、造紙、啤酒等高耗水行業取水定額標準,對超定額實行累進加價,促進企業不斷降低單位產品取水量,重點抓好紡織印染、生物化學、造紙等行業的節水工作。大力推廣工業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技術改造,推動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的提升。嚴格限制高耗水建設項目。此項工作由市經貿局牽頭,市水利局、市發改局、市物價局協同負責。
3、加強城市生活節水管理。提高用水裝表計量率,繼續推行居民用水總表分裝到戶,市政、環衛、綠化、學生公寓推行計量用水。結合河道整治,在有條件的河岸設置輸水泵站,方便綠化、景觀用水。要加強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改造,推廣經過合法認定的管材,進一步降低管網漏失率,到2010年,自來水管輸漏失率要減少到10%以下。加強消防、市政、環衛等公共用水管理,嚴禁偷采、濫采、無證取水等非法取水活動,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有償使用制度和水資源論證制度。市政、環衛、綠化用水提倡使用中水、雨水和河水,逐步減少將自來水用作綠化和環衛用水。積極發展大型綜合性設施屋頂雨水集蓄利用。此項工作由市市政管理局牽頭,市建設局、市發改局、市水利局、市物價局協同負責。
4、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因地制宜地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集蓄節灌等高效農業灌溉技術;抓好旱作基本農田和集雨補灌等農業節水工程建設,在缺水地區培育和推廣抗耐旱高效作物品種、免耕技術、節水精播技術等旱作農業節水綜合配套技術。此項工作由市農業局負責。
5、創新市場機制。發揮水價杠桿作用,促進節約用水。研究適當提高水利工程、工業及自來水廠取水價格、居民生活用水價格以及污水處理費標準等計劃草案。通過法定的程序調整各類用水比價關系,提高用水效率,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此項工作由市物價局牽頭,會同市水利局、市發改局、市建設局負責。
(三)積極推進原材料節約
1、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在工業節材方面,加強金屬材料加工與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林產、化工、紡織等重點行業的原材料消耗管理,指導企業按照規范設計項目,盡可能優化并采取資源消耗水平較低的工藝技術;各重點行業分別確定一批高耗材企業,定期公布企業名單,監控材料消耗狀況,并指導加強材料消耗核算;更多地利用邊角余料、再生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在建筑節材方面,積極推廣新型墻材和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預拌混凝土;探討用建筑垃圾替代混凝土等公路建設節材技術。此項工作由市經貿局、市發改局、市建設局、市林業局、市公路局負責。
2、節約木材,開發木材代用品。積極調整原料結構,逐步降低木材在建筑裝飾材料、家具、包裝材料等領域的應用比重,積極推廣竹材并尋找其他代用材料。加大對廢舊木材的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對新鮮木材的需求。此項工作由市質監局、市林業局、市經貿局負責。
3、改進產品包裝,節約包裝材料。引導包裝行業轉變觀念,大力壓縮無實用性材料消耗,減少包裝資源的浪費;引導消費者轉變觀念,倡導簡潔實用型、易回收利用、易降解、易處置的包裝;加強監督檢查,凡生產、銷售列入國家或省、市強制回收目錄的產品和包裝物的企業,必須在產品報廢或包裝物使用后進行回收;改進大宗原材料產品包裝方式,在化工、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工業中推廣運用大噸位包裝袋,在輕工行業積極推行輕質包裝材料;發展散裝商品,限制袋裝水泥,大力推廣散裝水泥,逐步建立散裝水泥推廣體系。此項工作由市質監局、市經貿局、市建設局負責。
4、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勵星級賓館推廣能夠多次使用、大包裝的洗發液、沐浴液容器,代替一次性的小容器,并逐步減少或取消免費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在具備條件的賓館、飯店等公共場所,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毛巾等。大型商場、超市逐步實行塑料袋收費制度。此項工作由市質監局、市經貿局負責。
(四)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與礦產
1、加強規劃管理。實施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在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時,搞好土地利用的綜合平衡。嚴格按照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實施最嚴格的用途管制。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確保國家和本地重點項目、配套商品房和中低價普通商品房建設用地,支持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產業項目用地。規劃部門要在建設用地批準文件中,嚴格約定建筑密度、建筑容積率、綠地率、開工時間和竣工時間等土地使用條件,并加強跟蹤管理,嚴格追究違約責任。此項工作由市國土資源局、市城鄉規劃局、市發改局負責。
2、加快工業向集聚基地集中。積極引導工業項目進入開發區或工業區,有計劃地進行布局調整在治理整頓中撤銷和核減的開發區以及需要淘汰的零星工業項目和企業,或置換土地。對已拆除廠房并實施土地復墾的,可將相應土地指標平移至工業園區。要加強分期實施的大型工業項目預留規劃用地的管理,對規劃預留用地,必須根據實際到位資金情況和生產建設進度,分期分批確定供地數量。適當提高工業區建筑容積率。新設立的企業,除少數具有特殊要求的行業和工藝外,提倡建設多層廠房。鼓勵企業優化工廠布局,提高廠房利用率,嚴格控制企業建設大廣場、大草坪等非生產用地,工業企業的建筑凈容積率要提高到0.8以上。此項工作由市發改局、市國土資源局、市城鄉規劃局、市建設局、市環保局負責。
3、嚴格保護耕地。逐步建立起各級政府負責的耕地保護責任考核體系,結合實際大力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指導村鎮按集約利用土地原則做好規劃和建設,促進農村建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啟動“沃土工程”,推進土地復墾,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提高土地質量,增加優質耕地面積或新增建設用地,適當提高征收農民集體土地成本,通過提高用地門檻,盡可能少占用農用地。進一步限制毀田燒磚,大力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工作。此項工作由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市建設局、市城鄉規劃局負責。
4、盤活存量用地。積極采取多種途徑盤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置換工作力度。按照《關于加快金融機構抵債土地處置的若干意見》(粵國土資發〔*〕73號)提出的轉讓、收購、托管、置換產權等4種方式處置,盡快消化盤活抵債土地。加快老村舊鎮改造,積極穩妥推進農民宅基地置換試點,協調推進置換和復墾,集約開發利用置換節余的土地。對廢棄的土地要整理成耕地或農用地,努力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此項工作由市國土資源局、市城鄉規劃局、市發改局負責。
5、推進資源整合。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加強對現有農用地、災毀土地和各類工礦廢棄土地的綜合整理;搞好城市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和閑置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整合礦產資源,從保有儲量和生產規模等方面入手,加快現有礦山整合重組步伐,采取股份制和聯合辦礦等多種形式,推動有限礦產資源向大型骨干企業集中,實現規模開發,集約發展。此項工作由市國土資源局、市城鄉規劃局、市發改局、市安監局、市經貿局負責。
6、科學合理開發礦產資源。在*年6月底前,制定完善我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嚴格按規劃限定的準入條件和礦山開發規模與礦山儲量規模相適應的原則,合理設置采礦權,防止“大礦小開、一礦多開”。此項工作由市國土資源局牽頭,市城鄉規劃局、市發改局協同負責。
(五)積極推進資源綜合利用
1、加快資源再生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四會市金屬資源再生加工基地、高要市塑料回收再生加工基地以及市廢舊設備拆解回收企業要按國家級產業化示范區要求,高標準、高起點建設好有關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基地,按照政府組織協調、企業實施、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采取標準化、無害化處理,避免污染環境,建立健全再生資源的回收、加工、利用體系,建成全國金屬和塑料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示范園區。此項工作由市環保局、市經貿局負責。
2、擴大工業“三廢”利用規模。加強廢棄物產生量大、污染重的重點企業管理,重點抓好化工、輕紡、建筑行業、機械行業“三廢”綜合利用,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降低廢棄物最終處置量,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到2010年,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此項工作由市環保局、市科技局、市經貿局負責。
3、搞好生活廢棄物收集利用。要開展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回收資源的試點并逐步推廣。有規劃地開辦各類廢棄物資交易市場,建立以社區回收為基礎的回收廢棄物資網絡。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和垃圾資源化利用,改變生活垃圾終端處理單一方式。規劃建設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發電廠,使生活垃圾終端處理逐步形成衛生填埋、焚燒發電、高溫堆肥等多形式、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發展的格局。此項工作由市市政管理局牽頭,市環保局、市建設局協同負責。
4、發展生態型循環農業。推進生態示范村的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實現農產品的優質、無害和農業生產廢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積極發展生物能源和沼氣工程,實施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示范工程。推進秸稈青貯、氨化和微貯等處理利用,發展秸稈養畜。推廣節肥、節藥技術,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鼓勵農用塑料回收利用。此項工作由市農業局負責。
5、推進企業清潔生產。貫徹落實《廣東省清潔生產聯合行動實施意見》,組織實施《關于加快推進我市工商企業清潔生產工作方案》,充分發揮我市6家廣東省清潔生產企業的示范效應,促進提高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積極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方案,完成全市80%以上的重點骨干企業推行清潔生產。“*”期間,培植30家高標準、規范化的清潔生產示范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強制審核工作。此項工作由市經貿局、市環保局、市科技局負責。
四、加強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指導和監管
(一)加強宏觀指導和規劃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理念和措施融入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去,并且要加快制定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整體規劃和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的專項規劃。在制定規劃時,要貫徹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從源頭上對建設節約型社會進行有效的管理,從根本上避免或減少因規劃不當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費和損失。同時要建立節約型社會的指標體系,把主要指標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各縣(市、區)政府和*高新區管委會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工作方案和分解目標,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圍繞各自職能制定可操作的具體措施。
(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用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的理念來指導和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資源消費結構。要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結合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汽車配件、林漿紙一體化等支柱產業,推動環保產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遏制部分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特別是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工藝、技術和設備。要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產業。大力推動資源節約、循環利用關鍵技術和工藝設備的開發、示范和推廣應用。由市發改局、市經貿局、市科技局、市環保局負責。
(三)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管理監督
加大資源節約執法力度,要堅決執行和貫徹《節約能源法》、《節約用電管理辦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水法》以及《廣東省節約能源條例》、《廣東省資源綜合利用管理辦法》、《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將資源節約工作納入法制管理軌道。加強節能、節水情況的執法檢查,依法保護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規范市場秩序,查處不符合規定的用能、用水產品和器具的生產和銷售,查處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和單位,依法推動創建節約型社會工作。加強行政執法人員政治思想、業務技能的培訓和考核,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建立起一支高效、公正、廉潔的行政執法隊伍。
五、加大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激勵和扶持力度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在每年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專門用于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的政策研究、技術推廣、示范試點項目、宣傳培訓和節能服務能力建設等工作。該項資金由市經貿局(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制訂安排計劃,會有關部門審核后報市政府審批實施,并由市財政局負責監督和管理。現有的挖潛改造資金、科技三項費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林業生態效益等專項資金,都要按一定比例優先安排重點資源節約項目,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對重點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設項目可優先考慮納入市政府性貸款項目范圍。抓緊研究制訂促進節能、節水產品推廣的鼓勵政策;對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發展的項目用地、用電等方面給予支持。重點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發展項目的新增用地,優先安排供地計劃,應繳納的土地出讓金及城市、鎮村基礎設施配套費等,按規定給予優惠。
(二)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
逐步推行農業水價改革,整頓農業供水末級渠系水價秩序。貫徹落實全國水價改革與節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適當適時調整工農業和居民用水價格。進一步完善推進階梯式水價制度和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收費方式。盡快建立合理的電價體系,如分時電價、可中斷負荷電價、季節性電價等,形成合理的電價體系,通過科學引導電力消費,改變電力用戶的用電方式,以達到更有效地合理使用電力。供電部門要認真落實和執行峰谷電價政策。對高耗能行業中淘汰類、限制類項目,嚴格執行差別電價政策。由市物價局、*供電局負責。
(三)加快科技創新
建設節約型社會要不斷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使傳統工業盡快走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現代工業。在每年的科技經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資源節約技術創新的研發。要增加科研的投入,增加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增加重點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入,加快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對重點領域制定節約和環境友好指標,設置一些新的技術標準,發揮科學技術在節能降耗方面的積極作用。由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事局負責。
六、切實加強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由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市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的指導、協調、監督,統籌解決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中遇到的重要問題。該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經貿局)負責日常工作。各縣(市、區)政府和*高新區管委會要對轄區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工作負總責,建立相應的領導和工作協調機制,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每年要定期檢查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落實情況,要把資源節約等工作任務作為重要考核目標內容。
(二)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
市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等部門要認真落實有關資源綜合利用、環保設備(產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抓緊研究制定支持資源節約的地方財稅政策,加大公共財政對政府節約資源管理和公共設施節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市統計局要加強能源、水等資源消耗方面的數據收集及統計分析工作,建立我市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定期公布我市資源節約相關數據,并協助市經貿局做好重點企業節能監督工作,要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于*年初步建立起相適應的統計指標體系。教育部門要將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容納入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體系。對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節能節水管理人員和重點用能設備操作人員進行不同層次的培訓,加強對節能節水執法監督人員和檢測機構人員的培訓工作。各級共青團組織要在青少年中開展“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粒糧、每一分錢”的資源節約宣傳和實踐活動。各級工會要積極開展群眾性的資源節約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等活動。市國資委、市法制局、市總工會等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做好本單位相關工作的組織實施,配合推進全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
(三)大力開展宣傳活動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積極開展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要充分發揮宣傳媒體的作用,通過電視、電臺、報刊、網絡等形式,開展各種資源節約、循環經濟專題宣傳教育活動,開辟公益宣傳欄目,大力宣傳先進典型,曝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宣傳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意義和相關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宣傳普及清潔生產、綠色經濟知識,形成全民參與、互促共進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機關帶頭做好表率
各級領導干部和所有公務員要認真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建設節約型黨政機關的意見》。政府機關有關部門要加強公共財政對政府機構節能、節水改造和節約資源的支持和管理,對納入政府采購的節能、節水產品要優先采購,帶頭綠色消費。要抓緊研究制訂市直機構電耗、水耗、油耗的定額標準。各級黨政機關要加強對本部門、本單位節電、節水、節油、節約用紙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爭取3年內在建設節約型政府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年,市級黨政機關要帶頭做到用水、用電量要分別比*年節約10%。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和無紙化辦公。積極調整、推行有利于節約資源的工作、學習和作息時間。
(五)實行工作考核和獎罰制度
建立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統計、考核和獎罰制度,把考核成績納入各成員單位、各縣(市、區)和*高新區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內容,對資源節約工作成績突出的部門、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因瀆職、失職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和污染環境的,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七、開展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試點工作
按照省經貿委《關于印發〈廣東省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粵經貿電力資源〔*〕198號)要求,開展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的試點期限為*年至2010年。結合實際,我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步驟如下:
(一)宣傳發動、制定計劃階段(*年1-6月)
*年1-6月,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結合自身實際,按照本實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工作方案。并采取各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的目的、意義、目標和措施。各新聞單位要積極開展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的宣傳報道,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于*年6月底前將本階段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情況報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啟動試點階段(*年7月至*年12月)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根據本實施方案和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工作方案,以及有關職責分工和任務分解的要求,認真組織開展試點工作。同時,按照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的原則,確定一批重點試點單位,重點突破,帶動整體。市一級確定端州區和*高新區作為重點區域,并在全市選定一批企業和產業園區列入市發展循環經濟試點計劃,并推薦符合條件的企業或產業園區申報列入國家和省的試點計劃,推進建設、環保、能源、水資源和土地等領域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在縣(市、區)一級,要確定1個鎮(街道)和1個社區作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重點單位,推動一批企業成為清潔生產試點企業,其中端州、高要、四會各2個,鼎湖、廣寧、懷集、德慶、封開、高新區各1個。*高新區要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積極推進生態型工業園區試點。
(三)深化試點階段(*年1月至2009年12月)
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包括各縣(市、區)和*高新區、有關單位]每半年向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報告試點工作的進展情況及成效。
*年起,每年底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及各縣(市、區)和*高新區要對本年度的試點工作進行總結,由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考核評價,提出評價意見和獎懲建議。各鎮(街道)的考核評價由各縣(市、區)和*高新區負責組織實施。
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每年要做好試點工作總結,確定工作計劃和重點,明確目標和任務,深化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