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雷鋒學習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22:55: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向雷鋒學習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06年3月12日周日晴
我從網上找到了許多雷鋒的故事。我和媽媽一起讀故事時,被他全家的悲慘的的經歷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小雷鋒實在太可憐了!她的父母、兄弟和爺爺五人都被逼死了。只剩下不到七歲的小雷鋒。我比雷鋒幸福多了!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我要學習雷鋒的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
我要學習“釘子”的擠勁和鉆勁,改掉不抓緊時間的毛病。學會擠時間,刻苦鉆研,掌握科學文化,像雷鋒一樣為人民服務。
篇2
“世界上最光榮的事——勞動,世界上最體面的人——勞動者”。
這么一句短短的話,寫出了雷鋒對工作的熱情,對勞動的熱愛。他覺得自己為人民做事是最光榮的,是最驕傲的事。雷鋒個人的人格魁力是他進步的動力。還有就是他對黨、對人民的純樸的感情。雷鋒給人們的一個印象,就是他永遠有著兒童般年輕的面顏和歡樂純真的笑容,以及他無時無刻想為人民服務,想著去做好人好事… …
雷鋒叔叔所提倡的“釘子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他曾在日記中寫道:“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于擠、愿不愿意鉆。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么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硬鉆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和善于鉆。”其實,我們在學習上,也要學習這種“釘子精神”,在日常學習中,要積極鉆研科學文化知識,上課專心聽講,積極動腦,踴躍發言,主動及時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作業字跡端正,符合規范,遇到疑難問題能向老師請教,要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力爭在各類比賽中獲得好成績,為班級爭光,當個勤奮好學、勇于創新的好學生。
篇3
1從詞匯方面來分析學生作文常見語病
1.1詞匯分類很多,人們很難全面掌握,可是學生作文中最易出錯的要屬同音詞(錯字)和同義詞的選用。
例1: “叮鈴鈴,下課了,一次測試終于結束,學生一涌而出,而我環視這安靜下來的市場,剛才的緊張氣息,一下子在腦海里一揮而去。”(學生作文《一次難忘的測試》)
這段文字中的“市場”是錯字,應改為“試場”。盡管“市場”和“試場”是同音詞,但他們在表意上卻相差很大,“市場”表示買賣東西,進行交易的場所,所以環境非常熱鬧;文中“試場”的語境卻是安靜,嚴肅認真的地方,能讓學生進行知識測試的場所。
學生作文中之所以有這種錯誤,主要是沒有把同音詞和多義詞 區分開來。同音詞和多義詞兩者混為一談,但兩種詞并不是無法區分的:多義詞是一詞多意,幾個詞是相互關聯的;同音詞是一音多詞,幾個詞沒有關系的。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學生作文常見病,就應讓學生在寫作時想好語言的環境后再選擇適當的詞,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作文類似語病問題。
1.2有關詞匯的病例不僅同音異字有誤,而且同義詞運用也時有發生。
同義詞就是意義相近或相同的詞。同義詞的運用能體現出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準確性,掌握好的同義詞會使學生作文的語言豐富多變表達精確,同時可避免用詞重復等,并且同義詞的連用可以加重句子語氣,達到作者所要強調的目的,在不同的文體中使用與之相適應的同義詞,可使用詞與文體風格一致,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但是如果同義詞之間分辨不好,會使文章用詞不當,出現句子雜亂等現象。
例2:我的家鄉最近氣候寒冷,人們都增添了衣服。(選自學生作文《我的家鄉》。
例3:一次爸爸看見兒子考了幾十分,他絕望地說;“我還指望你將來為我爭口氣,現在要你還有什么用?”。(選自學生作文《辯論會》)
病例分析:例2句中“氣候”用詞的范圍太大,而例句中的天氣現象僅是最近的,所以把它改為“天氣”,這樣與句意會更相適應一些;例3句中“絕望”用的詞意過重,對孩子的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不至于絕望,所以改為“失望”較好些。
經過一番教育體驗后我覺得同義詞的選擇是學生常見的誤區。同樣在同義詞的用法上和附屬色彩上也有或多或少的病句,這就需要學生對這兩方面進行適當的了解和學習。同義詞在用法上,一般有:詞的搭配;詞法和句法功能不同;適用對象不同,另外,詞色彩的選用問題常常被學生忽視。事實上,詞色彩分褒義詞、中性詞、貶義詞三種,能正確分開三種詞性,能使作文在表達感情上更接近作者心聲,語體色彩是學生作文的調味劑,比如口語在作文中的運用,會讓讀者感到文章內容親切,接近生活,不呆板,有身臨其境之感。
2從語法方面分析學生作文的常見語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上,雖然沒把語法系統的歸類講解,但在閱讀教學和習作訓練中已滲透各種語法的使用技巧,小學生對這類知識在掌握時忽視了它的重要性,所以在小學作文中常常出現語法的錯誤,如:成分殘缺、搭配不當、語序不對、結構混亂、濫用虛詞、句群欠妥、標點運用。
2.1成分殘缺。這種語病是指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成分,缺主語、缺謂語、卻賓語。
例4:從差生的變化,說明我們班委一幫一的活動搞的很成效。(王供棋同學的《我》)
例5:如果媽媽爸爸之間不解決,我的幸福家庭就會消失。(王累同學的《家》)
病例分析:例4的主語應是“差生的變化”,可是在它的前面加上“從”字,使它不能成為全句的主語,所以應刪掉“從”;例5中只是“解決”之后缺少賓語,可以補上“各種矛盾”。
一般地說,運用較復雜的句子,學生往往不注意各部分的組合,出現了句子成分殘缺,造成句子不完整,表意不到位。
2.2搭配不當。所謂搭配不當是指句子中的成分違反了語法規律和語言習慣,在意義上不能配合。主語和謂語、動詞和賓語、定語和中心語都是句子密切相關的成分。而這些在學生腦海里卻沒有形成寫作用詞的分析方向,出現這種搭配不當的毛病。
例6:我要不斷發揮優點,改進缺點。(選自《小學語文》中的練習)
病例分析: “優點”不能是“發揮”,“缺點”不能說“改進”,應將“發揮”改為“發揚”,“改進”改為“改正”。
2.3語序不對。這種毛病是指詞語的位置放的不對,從而影響句意表達,造成語法錯誤。
例7:A今天故宮博物院展出了兩千多年前出土的文物,B爺爺對爸爸說:“你為什么把你的孩子不一塊兒帶去呢?”C他們有理想應該把自己的知識武裝起來,為將來生活打基礎。D我聽了,別提多高興了。E心想:我去了,一定仔細記住,并隨時觀察館內的文物。(校賽時李小東的《參觀故宮博物院》)
這段話共五句,有兩句語序不合理,B句“不”應放在“把”字的前邊,E句按順序應該“觀察館內的文物”在先,“記住館內文物”在后。這段話學生之所以語法錯,主要是在寫作時不重視語序的重要性所致。
2.4結構混亂。這種語病是指一個句子當中,兩種句子格式混用,是句子不通。
例8:雷鋒烈士為人民獻身的精神是偉大的,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于清水的《觀后感》)
病例分析: 例句把“雷鋒烈士為人民獻身的精神是偉大的”和“雷鋒烈士是我們學生的榜樣”這兩句話并成了一句。可以改為“雷鋒烈士為人民獻身的精神是偉大的,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2.5濫用虛詞。這種語病是句子中用了不該用的虛詞,是作文中的句子不通順或造成語義不明。
例9:我們只有努力學習,就能攀登科學高峰。(選自“五、一辯論會”)
病例分析: “只有”和“就”不相配,可以把“就”改“才”,也可以把“只有”改為“只要”。兩種改法都可以,但學生要想強調“努力學習”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最好選用第一種改法。
2.6句群安排不妥。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說,許多語病常常不是產生在一個個的句里,而是在句群里,或說是前言不搭后語,或說前后句子次序不對,或說語言重復、羅嗦,關聯詞運用不當等。因此句群的寫作在學生整體習作中也是尤為重要。一句話要說的恰到好處,說多了便是羅嗦蘩沉,說少了,可能句簡難懂。我對學生習作中的常見句群問題進行分析。
2.6.1句群繁簡不恰當:句群組織不簡練:組織句群必須注意每個句群都有一個明晰的中心意思,句群中的每個句子都要圍繞中心意思,服務于中心,不能羅羅嗦嗦,是內容過繁,而節外生枝。
例10:A放學以后,我們經過一年三班的教室門口,看見值日的幾個小同學在吵架,不掃地。B我們是五年二班的學生,年齡都是11歲。C我們商量以后,就走進教室,教育他們要遵守紀律,熱愛勞動,認真做好值日生的工作。D并且,大家分工,灑水掃地、整理桌椅。E做完值日工作,我們還領著小同學出校門,過馬路,到了安全地帶才和小同學分手。
分析:這段話共五句,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A、C句寫我們發現值日的小同學在吵鬧,便教育他們要認真做好值日生工作,D句寫幫助小同學完成值日工作。但在A句和C句間突然B句來,介紹我們的年齡,所在的班級,對本段的中心表達沒有起到什么作用,顯然是離開了中心話題,應刪去。造成錯誤的原因是學生在習作是牽強、用詞加句,而忽略了是否對中心表達起作用,一味追求文章的篇幅,實際上,寫作的好與壞并不是用篇幅所能評價的。語言過簡,使句子表意不明了
2.6.2文章內容前后照應不周到:學生在寫作時,時而出現顧前不顧后的現象,這樣一不留神就會有內容前后照應不周的語病,下面就有一段話;
例11: 秋天到了,我們的校園讓秋姑娘打扮的格外美麗,遠處,天空升起了一朵朵如火的紅云;近處,教室門前的柳樹,在微風的吹拂后,你可以聽見樹葉在空中嘩啦嘩啦地飛舞聲。這一切,交織成一支美妙的舞曲。(學生習作〈秋天的校園〉)
分析:文中“這一切”指的是“紅云”和“飛舞聲”,但是“紅云”和“飛舞聲”怎么能交織成舞曲呢?顯然學生在寫作是未能做到前后照應,最后一句可改為“這一切是多富有詩意呀!”
2.6.3常用標點的錯誤運用。
例12:我們搬到城里住了,鴿子送給另外鄰居,它已長成大給子了,還孵化出了一對同樣可愛的小鴿子,現在每逢假日,我都去看它們,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潔白如雪的格子,曾給我的童年帶來的無窮的樂趣。
分析: 這段文字說的是搬家后鴿子幾方面情況,相對是獨立的,應該分別用句號斷開。象現在一樣一逗到底,顯得拖泥帶水,眉目不清。如果在“它”“現在”“我”前面分別用句號組成五個句子,會使看的人知道句的結構和語氣后,準確的理解意思。
3從修辭格方面來分析學生作文中的常見語病
學生如果在作文中正確地使用修辭格,會使文中的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但是學生的作文中常出現運用的不好,弄巧成拙。
例13:大白鵝睡覺的時候,總是把頭一偏,藏到翅膀的下面,兩腿收到肚皮下面的絨里,伏在地上,遠遠看去象一球體。
篇4
關鍵詞:作文教學;創新精神;發散思S
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是要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習慣,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構思作文。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創新思維是創新精神的關鍵,具有三個特性,就其思維的廣度而言,具有發散性;就其思維的靈活性程度而言,具有變通性;就其思維的個性而言,具有獨特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根據創新思維的這三個特征來安排系統的作文訓練。
一、打破思維定勢,培養求異思維
學生作文為什么會出現眾多的雷同現象?這與學生作文時的思維定勢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習作時,要引導學生沖破思維定勢的束縛,把作文訓練與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所謂發散性思維,是指以某一事物為觸發點,多角度、全方位引出問題,展開思路,提煉創意的一種思維方式。發散性思維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同一題目多角度選材。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作文指導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同一題目多種角度選擇材料。例如,寫《我的媽媽》,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媽媽的性格、脾氣、品德、才能、愛好、在家庭和社會中的作用等方面進行選材。學生一旦學會了發散思維,就會從“山重水復”走向“柳暗花明”,覺得有寫不完的材料。
同一中心多種選材。有些作文題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學生在習作時更容易出現雷同。這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寫出各具特色的習作來。教師在指導學生寫這一類習作時,可啟發學生思考:可采用對比的手法,選取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材料來表現中心;打破只寫一個健全人的思維定勢,可以寫一個身殘志堅的活雷鋒;也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來表現中心;還可以通過寫一個人的變化來反映這個中心。
同一材料多種立意。為了克服學生習作思維的單一,不善于變通的弊病,教師在指導學生寫同一材料的習作時,要引導學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義性。例如在指導學生寫《登山》這篇習作時,可啟發學生從這樣幾個角度去立意:通過記敘登山途中看到的賞心悅目的美麗景色,把中心寫為“對大自然的熱愛,或對家鄉美好的贊美”。又如,有一位老師在指導學生寫《“濫竽充數”讀后感》時,為了突破“濫竽充數”的思維定勢,啟發學生另辟蹊徑: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種占著位置不做事的人強;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數”的多年的根本原因是“大鍋飯制度”,說明要發展必須改革;南郭先生在樂隊里“充數”多年,沒有一個人舉報,這與樂師們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關。
二、打破傳統模式,構建新教學體系
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教學一直流行著“教師布置習作題目教師輔導學生習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這樣一種僵化的作文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教師中心論”,學生的習作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應付狀態。
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的學生,不但不能產生創新思維火花,而且已產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也會熄滅。這種作文教學模式,嚴重妨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命活力的作文教學模式體系,其結構為:營造氛圍,誘發創新熱情放膽表達,拓展創新思維的空間交流合作,激活創新思維的火花評優激勵,激發新的創作熱情。
營造氛圍,誘發創新熱情。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氛圍環境。現在的學校都配備了遠程教學設施,教師應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制作有關課件,采取生活再現、表演展示、音樂渲染等手段,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誘發學生創新的熱情,讓所有的學生進入“我要寫”的精神狀態。
放膽表達,拓展創新思維的空間。所謂放膽表達,就是教師提供一種或幾種習作范圍,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命題,自己選材立意,不限體裁,不定字數、時間,讓學生的習作個性得到充分展示。這時,學生的創造力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教師的寫法指導應在學生完成習作初稿之后,指導時根據各人的寫作體裁、寫作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只有這樣,學生的習作才會有真情實感。
交流合作,激活創新思維的火花。交流合作是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通過交流產生碰撞,合作的成員構成,可以按學生的作文程度搭配組成,也可以采取自愿組合的形式,這里指的合作交流是指在學生習作初稿完成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互評互改。
篇5
關鍵詞: 作文教學 融通 綻放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鼎足之作,它在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作文難早已是大家的共識,雖經歷歷史傳統與現代教育的變革,接受嶄新教育的洗禮,但作文教學的指導方法很大程度上讓教師們糾結不已。那么,怎么才能讓學生的作文既體現共性的原則,又彰顯個性的風采,在“浸吞”與“吐露”的融合上不再斷裂,實現教育共通的言語頻道呢?經過多年作文教學的摸索,我認為不妨學學“太極”,在“吞”與“吐”上做足文章。
一、“通觀”――一飽眼福,言之有物
觀察,是作文寫成功的首要因素。觀察是為了解決材料問題,激發創作靈感。對于一些學生來說,他們往往作文時無內容可寫,找不到寫作文的感覺,這就要解決作文的來源――材料。俗話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米”下鍋,怎能煮出“飯”呢?更何況“美味佳肴”?其實,材料是我們在“傾吐”時的“血肉”,觀之細,在作文時就能做到言之有物,有血有肉,而不是空洞泛化,無病。帶學生參觀某一景觀,學生就能寫出游覽某處的佳作;讓學生欣賞某一物品,學生肯定描繪出物品的動人;應景而作文,“窗外雨滴聲聲來”,何不即興作“雨”的文章;應時而習作,地震頻頻向人間襲來,何不就時抒“我為災區獻愛心”的情感;應事而談論,網絡游戲成追逐的時尚,何不演繹“網絡與我”的辯論;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感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只有引領學生自主、自覺地、細心地觀察,學生才能獲取作文“通關”的文貼,成功則在技巧與表達上。
二、“兼聽”――聞所未聞,言之有時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他言辭懇切地向上諫言,親賢,遠佞。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不妨學習軍師的做法,講求善聽、廣聽,聽作文的方法,聽專家的美文,聽學友的優秀之作,聽教師的“下水文”,聽自己的“病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聽,我們才能與人對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作文時言之有實,有點有面,而不是亂打誑語,華而不實。尤其是教師講評時,學生一定要聽取同伴的習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學生抱著虛心聽取的態度,學習別人“前車之鑒”的經驗,品味他人寫作的苦與樂,就能切身體會到作文與做人是相通的,作文是凈化靈魂的一件要事。
三、“悅讀”――一覽無余,言之有味
由于受經歷、閱歷、知識層面及個人表達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知識面、閱讀面廣的學生,作文中詞匯豐富,表現力強,讀來耐人尋味;有的學生則平淡直白,青澀難讀,更有甚者前后斷層,語無倫次。而廣泛地閱讀、品味,不斷地咀嚼,持之以恒地努力,可以吸納文章的靈氣,吸收寫作的表達方法,吸收文章的章法,在內化的基礎上提升,在溝通中激發寫作的欲望,在品味中感受語言的精妙,在積累中融進自己的血脈,在評價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唯有讀書,讀百家經典之作,讀關于教育的文章,來自教師心聲的書籍,才能愉悅地寫作。
四、“磨煉”――熟能生巧,言之有序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即使學生的記憶力特好,能長時間把觀察到的、聽到的、讀到的及時地用到作文中,可對于不同的作文,詞句也有言不達意的時候,所以恰到好處地訓練才能填補記憶的空白或遺憾。就像教師上課一樣,不能脫離教案,只有用心備好教案,做到心中有數,適時將自己突然地構想補充在教學中,或圖畫勾勒,或言語描述,或線條指示,才能顯現教學的機智與游刃有余。在作文訓練時,我們可以進行50字、100字、200字的小練筆,由少到多,由淺入深,或計時作文;或限定內容;或自由發揮;或因景抒情,或由事論事。也可以進行每日小寫作,每周大練筆;也可即興創作。這就是量的投入。練筆時,教師及時地給予用詞、修辭、篇章的指導,那么學生的文章就有目的和方向。說到底,關鍵是“練”。練得多了,練得久了,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章才得心應手、水到渠成,真正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寫作境界。
如果“浸吞”是為作文儲備有效資源,是“傾吐”的黑白底片,那么“傾吐”就是高效資源的“釋放”,是“浸吞”洗出的彩色相片。吸之愈豐,吐之愈豐。
五、“善說”――暢所欲言,言之有才
真實是文章的生命。因為學生曾經觀察過、經歷過、感受過,所以面對不同的作文題目才會顯得從容而不慌張,切實抒發自己的心聲。倘若編造故事,生拉硬湊,異想天開,從根本上背離生活的真實,沒有實實在在的人和事,更沒有在真實基礎上觸發出來的情意,那寫出的文章怎能撥動讀者的心弦,給人以親切之感?同時,只有真實地說出自己醞釀好的習作,才能體現自己的口才之功。何樂而不為呢?教材中有很多設計新穎、引人深思的口語交際訓練,教師只要善于抓住契機,真實訓練,本身就是為寫作打地基。
六、“勤思”――文思泉涌,言之有理
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值得我們抒寫的素材很多,只要我們把觀察到的真心用到作文中,對讀到的好文章,仔細品其語句意境優美,學其表情達意,再在自己的腦子里放電影式地過一遍,那么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寫作,而且培養作文的感覺。殊不知,生活處處有學問。李白飲酒涌思,故寫出傳誦佳作;杜甫深知民情,故寫出為民詩篇。在校園里,學生可寫的素材也是廣泛的,譬如課間活動的意外、課間十分的熱鬧、教師講課的失誤、回家路上的“雷鋒”、周末與朋友的約定、假期去拜訪老師,等等。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教學改革的今天,只有做到“吞”與“吐”的融通,打通寫作的“筋絡”,作文才能構思獨特,語句豐富,臻至化境,綻放言語、情思、哲理的喜人豐收。
參考文獻:
篇6
一、情感點撥。寫作需要激情,寫議論文也是一樣。作為教師,首先是如何給學生一個啟示,觸發他們的寫作靈感和興趣。即通過教師的點撥,激發學生強烈的寫作欲望,調動他們的信息貯存,喚起他們的有效記憶。為此,教師就應該創設必要的寫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情趣和欲望;或者突破陳規老套,在命題上下一番功夫。比如,不能老寫《談理想》、《向雷鋒學習》之類,學生膩煩了的大而全的題目,而應該結合教學、生活實際,巧妙地出一些諸如《鴻鵠與燕雀》、《三月之后的遐想》等題目,從而使學生見題入境,因境動情,情不自禁,躍躍欲試。
二、范文點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時學生寫作文無從下手,教師應引導他們回憶學過的同類課文,朗讀報刊上的有關范文,甚至宣讀自己的“下水”作文,因文激情,溫故知新,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調動寫作靈感。讓學生弄清這類文章的寫法一般都是先擺出對方的荒謬論點,作為批駁的靶子,然后有的放矢,針鋒相對地予以批駁。以文引文,學生寫作就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
三、題目點撥。文章題目猶如人的眼睛,是關鍵部位所在。議論文題目,通常可分為論點型、范圍型、寓意型、材料型、駁論型五種。在命題作文中,對于議論文題目的潛心研究,不僅有助于把握中心議題,明確限定條件,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理清線索,從而更好地謀篇布局。首先,像《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一類論點型題目,題目本身就是需要證明的論點。對于這類題型,只要直接擺事實、講道理,進行論證就行了。其次,對《我對語文教改的看法》一類范圍型題目,第一先要確立論點,然后再按論點題目處理。再次,對于像《毀樹容易栽樹難》之類的寓意型題目,要在理解寓意的基礎上,展開聯想,進而引出論點,不能就事論事。第四,對于《從魯迅“棄醫學文”談起》之類材料型題目,一般要求就材料發議論,關鍵要弄清材料所包含的意義,從中提煉出觀點。第五,對于《“雷鋒精神過時了”嗎?》一類駁論型題目,則要按駁論的一般結構和批駁方法對錯誤論點進行駁斥。
四、立意點撥。近年來高考作文往往采取提供材料、限定條件的形式,讓考生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考題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包含多個思想側面和豐富復雜的內容,考生可以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角度確立論點。這里就存在一個中心優化的問題,也就是要在準確把握材料寓意的基礎上,選出一個最佳論點。比如,曾經看到這樣一個高考作文題――《讀〈畫蛋〉有感》,根據材料可提出以下幾個中心,(1)只有勤奮刻苦,才能成就事業。(2)應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3)學貴有恒,決不能憑一時的興趣。(4)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源于扎實的基礎。不難看出,這些論點中,(1)和(3)之所以不準確,都是縮小了論題的內涵,而擴大了它的外延。(2)沒有把握住材料本身的寓意,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只有(4)才準確地把握住了原材料的內涵。
五、材料點撥。寫議論文,一定要把握好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辯證關系,做到觀點統率材料,材料證明觀點,材料為觀點服務。觀點必須正確、鮮明;材料必須真實可靠,精煉典型,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對于材料,除了平時要廣泛收集、分類整理貯備外,寫作時要根據觀點的需要,審慎地加以選擇,力求觀點和材料的高度統一。任何材料,即便是最典型、最突出的材料,如果不能緊緊圍繞所要論述的觀點,不是緊扣這個觀點,也要忍痛割愛,棄之不用。如寫《學,然后知不足》一題,如果引用“歐陽修四歲喪父,家貧無紙,母親用荻畫地,教他寫字”這個例子,顯然不妥,因為它屬于勤奮成才方面的典型事例,卻不能成為論證本文論點的材料。
六、論證點撥。所謂論證方法,就是論述和證明論點的方法。論證的方法主要包括引證法、例證法、類比法、喻證法、引申法、對比法,等等。文章不同,論證方法也各有側重;如“論點型”、“范圍型”題目,多用引證法、例證法;“寓意型”、“材料型”題目,多用“喻證法”、“類比法”,而“駁論型”題目,則多用對比法和引申法。如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題,首先要把握好它的寓意(事情的成功是由小而大、逐步積累的),其次在確定中心論點的基礎上,著重運用類比法展開聯想引申,或者聯想學習,或者聯想品德修養,或者聯想事業,……突出重點;深入論證,必能寫出較為滿意的文章。
七、框架點撥。“框架”,即文章的結構。古人說:“文無定法”。但也有人說;“大體則有,定體則無”。可見,寫文章要不要模式,自古以來就有爭議。我以為,對于初學者來說,有比沒有好。議論文的結構方式,一般可分為總分式、并列式、層進式、對照式等。不同類型的文章又有更為具體的模式:如讀后感的寫作公式一般可歸結為:引(引析原文)議(點明論點)聯(聯系實際)結(總結全文)。這種模式與我國文章的傳統寫法――起、承、轉、合不謀而合,適用范圍相當廣泛,可用于諸如觀后感、影評,劇評、書評、心得、體會、雜感和各類評論等文體,對習作者來說是不無好處的。
篇7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環節,也是影響學生語文成績的直接因素。隨著近年來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然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多年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作文教學讓我喜憂參半。喜的是經過全體語文同仁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憂的是,很多學生一提起作文就頭痛,覺得作文難于上青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作文的過程中,讓孩子感悟生活,快樂作文,給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為此,我認為作文教學應該從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入手,讓學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尋覓寫作素材,積累素材,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氛圍中取材,在趣味盎然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揮筆。
一、培養興趣――在快樂中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一切來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快樂地去表達。所以我每學期一開始,就會講一些著名作家的故事給學生聽,如鄭淵潔、楊紅櫻、黃蓓佳等一些學生特別喜歡的兒童作家的小時候的寫作趣事,并為他們推薦一些暢銷的兒童讀物,來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消除學生畏懼寫作的心理。
二、用心觀察――從快樂中尋找素材
如何讓學生從無話可說轉變為有話可說和從無事可寫變為有事可寫?我的方法是先引導學生學會用眼睛去看,處處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就是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指導學生去感受自己身邊的事、身邊的人,周圍的景色,從而更好去感受生活。我們要讓他們能在“平常”中挖掘到寫作需要的“寶藏”。例如指導學生寫四年級下冊習作1《春游》時,在作文前,我先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他們提出這次春游的目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項,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春游,春游的地方由小組自己決定,小組成員也可以單獨行動(跟隨父母或朋友),去的地方可以是某處景區、公園或其他地方等等。學生們表現的是興趣盎然,激動萬分。正是由于教師在寫作前以快樂引路,才使學生在快樂中尋找到好素材。
三、善于搜索――從快樂中尋求思路
學生有了素材后,再組織他們進行分組交流和共同討論,尋找優缺點,取長補短,教師再適時引導,從而獲得寫作共同點。例如寫《我最敬佩的人》,即向大家展示身邊的一些高尚品德的人和事。這次寫作的內容,可以是孩子們親眼見到的,也可以是親耳聽到的,還可以是從書本上讀到的事。可沒想到的是有些學生對身邊的人缺乏認識或了解(這其中也包括他們的父母家人),本來有一些感人的素材很值得寫,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寫或寫什么。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景,我都會適時結合當學期學校的主題教育,如舉辦“真愛無限,感恩無痕”的中隊主題會,以及配合學校開展“學雷鋒”活動等,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再為學生提供可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有價值的好素材都從腦海中搜索出來,然后經過師生共同討論,提煉出怎樣寫的路子,最后再擬草稿。
四、學會傾訴――在快樂中相互交流
我曾回顧自己小時候的作文訓練,都是在老師規定同一要求和同一時間下完成的。這必定會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學生的積極思維的發展。因為其思維受到壓制,學生的想象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寫作思路也很難打得開,再加上時間的約束,從而使他們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壓抑。
前不久我看到了“放縱擬草”一說,令我感觸很多。所謂“放縱擬草”,就是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學生說心里話、說真話、不說空話、套話和大話。我非常贊同這一教育方法,在教學中我努力去指導學生,在掌握第一素材的基礎上,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情況下進行起草。在“自由”中拓寬寫作思路,讓學生有話可寫。
五、交換批改――在快樂中追求進步
改變教學觀念,已勢在必行。即將教師的個人批改行為轉換為師生共同合作行為。中國有句古話:“谷子有了苗才能合理地剔留。”作文更是這樣。教學時,我一般會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讓學生進行自我修改。通過讓學生本人依據教師在草稿練習本上的批語進行深層次再加工,把遺忘或被忽視的情節再加上。第二步,同學之間傳閱批改。學生從打草稿到自我修改,將文章的語言文字、段落結構等都已經做了很多遍的琢磨,容易產生滿足感,所以不妥和不通之處就很難再被發現。而我讓學生交換批閱的目的就是讓旁人去點破自己的不通和不妥之處。在教學中,我見到了學生平時難有的那種濃厚的興趣以及認真、專注的神情。
篇8
關鍵詞:新課程;作文;學生學;教師教;矛盾
長久以來,作為750分中唯一一道分值為60分的題,作文是很多同學既擔心又僥幸的一道題。擔心,是因為一旦作文審題出現偏差,有可能全軍覆沒,失掉的分很多;僥幸是因為現在的應試教育給我們反饋回來的信息好像是作文不管怎么寫,每次的得分基本差不多。所謂語文,即是閱讀和寫作的整合。作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們情感表達的一種需要和一個途徑,我們不能離開它就如化學離不開分子式是一個概念。可是每當我們在寫作的后面加上“教學”二字時,我們的心情就會立刻沉重起來,因為高考的“指揮棒”在無形中干預著我們的教學,不容規避。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只能無奈地緊跟高考,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課程背景下,雖然我們一直在探討,但是在高中作文教學中還是會遇到很多問題,遭遇很多矛盾,這些問題和矛盾制約著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一、從學生學的層面來說
現在的學生大多不愿寫作文,因為寫作文消耗得時間太長,費力卻收效不大,明顯提高的痕跡很不清楚。很多學生認為,花費很長時間去寫作文,遠不如做對道數學題有成就感。鑒于學生有這樣的認識和表現,根據平時教學中總結,現在學生在作文學習和練習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在應試教育的禁錮下,學生的生活范圍只是校園這片小天地和家里的兩點一線,生活模式只是圍繞讀書這個中心環節來完成,而生活和學習的內容也僅僅局限于課堂內外無休止的訓練。這種緊張而單調的生活節奏,使學生全然喪失了一種從容不迫的心態去擴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內涵。除此之外,我們的學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的中等生,還有很多學生住校,信息的攝取更是雪上加霜,這樣,學生的大部分作文就表現得空洞且言而無物。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也許因為太過于熟悉和習慣了,學生在提筆寫的時候,基本就是泛泛之談,沒有更深的體悟,更無法談及充實。
2.套板反應嚴重,缺乏新意。學生的生活圈子小,導致的直接結果是閱讀面狹窄,閱讀面狹窄了,積累就少,導致的后果是他們會將僅有的材料反復用,沒有新意。一寫議論文,論據常常是古代的司馬遷、項羽、李白;今天的張海迪、雷鋒、霍金等。論證方法只懂得舉例論證,其他的都不會用,還有更糟糕的是議論文中經常會出現一個例證,就是一個四五百字的故事,不是從《讀者》上看的,就是從電視上看的,純粹成了復述故事。一寫記敘文,沒有六要素的布局,有的只是一些流水賬式的敘述,既無章法亦無結構。例如:必修1表達交流部分第二節《園丁贊歌?搖記敘要選好角度》。大部分同學,只注意前半部分“園丁贊歌”,而忽略記敘的角度和要求,那一次作文練習的結果是大多數學生寫的都是他上小學或上初中時的一位老師或班主任,大部分的敘事情節都是起初他如何的不好好學習,通過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這個老師如何鼓勵他,他最后學習如何好之類的套話。全然沒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美感和新意。
3.作文的語言就猶如我們的外表一樣,雖然,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作文也不能以語言來給分。但是,作文的語言往往和人的第一印象一樣重要,尤其是在考場作文中,語言是否優美,是否有文采,則會直接影響分數的高低。而事實上,由于學生平時訓練過程中,并不注重語言的積累和規范,以致于作文中出現的語言粗糙、貧乏、稚嫩,口語化、方言化,缺乏藝術性。習作中的語言和那些優美語言的差距就好比稀飯咸菜之于鮑魚魚翅。例如:有一次作文練習中,有一個學生在寫母親比較節儉時說:“我的母親平時很細發。”“細發”這個詞是陜西關中地區的方言常用詞,我是本地人,所以在看作文時,無所謂思索,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在考試當中,我們不能避免我們遇到的改卷老師都能解讀這個詞的地方音。
4.現在的高考作文,大部分是材料作文或話題作文,面對這些題目,審題立意準確是前提和基礎。一般情況,不知道如何確立主題論點,寫成作文后,往往離題萬里,不著邊際。審題正確,寫出的作文才切題;反之,則文不對題。偏題、離題,是高考作文最忌諱的,因此,審題要慎之又慎,千萬不可粗枝大葉,主觀臆想。審題的過程,不僅是理解題目含義的過程,也是確定文章體裁、題材、中心和寫法的過程。審題立意這一關過好了,文章的布局謀篇也就有底了。但是我們學生在審題立意方面有時候也是牛頭不對馬尾。有時候看似很明晰的角度,他們給你生發出來的,可以是五花八門。例如:一次月考考試的作文題是: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紫藤蘿和牽牛花,沒有挺拔的軀干,卻憑借枯樹和籬笆,以昂揚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麗;籬笆和枯樹,本無美麗可言,卻憑借牽牛花和紫藤蘿,成就了一道道風景。對此,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標題。不限文體,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義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分析這則材料,其實它所含的意思很清楚,即美是相互的,美需要協作才盡善,我們可以借助外力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而使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有些學生能很準確地捕捉到材料的信息,比如《完美離不開協作》、《互補的美麗》等。但是那次考試,大部分學生卻在自信、毅力、態度、感恩等方面繞來繞去,結果離題萬里。克服學生作文時存在的這些問題,老師雖然也使出渾身解數,但成果甚微。
篇9
1 比喻法
就是用具體的、生動的事物來說明比較抽象或深奧的事物的方法。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我在教學修改病句前,先不急于向學生講解如何修改病句,而是很形象地把學生比作一位醫生,把病句比作一位病人,然后問他們:“現在有幾位病人在這,你們是如何給它們治病?是不是一來就開藥方,亂打針,而不問病情呢?如果這些病人的病各不相同,那么你這位醫生能不能開同樣的藥方,打同樣的針呢?你們說其結果會怎么樣?”經過我一連串的提問,同學們對病句產生了興趣,并想試著“醫好這位病人”。就這樣,我為下邊的教學開了個良好的開端。
2 診斷法
就是查出病因,對癥下藥的方法。讓學生查找出這個病句的毛病出在何處,以便進行修改。就像醫生診斷病人的病情,必須先確定病因后方能給予治療。學生查出病因必須嚴肅認真,切不可馬虎了事,一旦查出病因,就可以進行正確的修改。
3 歸納法
就是把各種病句的病因綜合地歸納起來,讓學生牢記、易記,以達到舉一反三。一般在小學階段所接觸到的病句的病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3.1 詞序顛倒。即一個句子的語言表達的順序混亂,互相顛倒。本該放在前面的詞語放到了后面,或該放在后面的詞語卻提到了中間等。比如“這是深刻的一次教訓。”這個病句讓學生多念幾遍,然后問“同學們,這一次教訓是怎么樣的?”學生答:“深刻的。”接著讓學生再觀察后問:那么應該說‘深刻的一次’還是‘一次深刻的’待學生回答出還是“一次深刻”的教訓很通順。最后改為:“這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3.2 重復嗦。即在一個句子中有兩個或三個詞語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同時出現。比如:這個男孩非常美麗,漂亮。美麗和漂亮意思相同,都是指這個男孩長得好看。讓學生體會兩個詞語有一個是多余,只要選擇其中的一個就夠,應改為:這個男孩非常漂亮。
3.3 自相矛盾。如“這次數學考試,我班基本上全部達標。”句子中有兩個詞語基本上和全部是自相矛盾,基本上是指還有少數沒有達標,而全部是沒有人不達標,所以要選擇一個,刪除一個,只能要其中最合適的一個應改為“這次數學考試,我班基本上達標。”
3.4 用詞不當。就是指一個句子中所用的某些詞語不恰當。這種情況細分又可分三種:A、用詞不當。比如“這位戰士打仗很兇猛”。這里的兇猛用得不恰當,而打仗的戰士則要用褒義性的詞語,應把兇猛改為“勇敢”。B、詞語搭配不當。如“通過習作訓練,這次同學們的寫作水平普遍增強了。”這里的“增強”與水平搭配不當,“水平”一般與“提高”搭配,“增強”與“實力”搭配,所以應改為“這次同學們的寫作水平普通提高了。”C、錯用關聯詞。如“小王雖然改正了錯誤,但是欣然接受同學們的批評。”這個句子念起來非常別扭,意思不夠清晰。錯用了關聯詞,這個句子前后是遞進關系,不是轉折關系,所以把“雖然但是”改為“不但而且”,即“小王不但改正了錯誤,而且還欣然地接受了同學們的批評。”
3.5 成份殘缺。即一個句子中缺少了主語,或是謂語、賓語等致使這個句子不夠完整。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分析這類病句時,可先讓學生找出主語、謂語或賓語。比如,“通過學習《窮人》這篇課文,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這個句子謂語是“受到”,賓語是“教育”。這樣一細分,學生就知道還缺少了一個主語,那就是“誰”受到很深的教育。學生便可馬上答道是“我”、“同學們”或“他們”等詞語。再如“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遠激勵我們前進”這個句子,經過分析后可提問:“能夠激勵我們前進的是什么,是一種東西,那就是一種精神,什么樣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也是句子中缺少主語,應在服務后面加上“的精神”就可以。
3.6 指代不明。如“小王和小軍,一同去上學,他向他借了一塊橡皮。”句子的他和他,含糊不清,前一個“他”指誰,后一個“他”指誰,不清楚、不明朗,應改為:“小王向小軍”或“小軍向小王”(借了一塊橡皮)這就很明朗,解決了指代不明的問題。
3.7 成分多余。如“我的這件衣服十分漂亮得很。”這個句中是形容詞“漂亮”兼賓語。“十分”已經足以說明衣服好看的程度了。如果最后再加上“得很”,反而把這個句子搞得更加嗦、別扭。應刪去“得很”。
篇10
一、在閱讀訓練中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課堂教學中,要牢記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基是將教育和教養因素緊密結合。本著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培養學生為現代化建設獻身精神的目的,對課堂講解內容進行歸類總結。
1.把握學科特點,適度滲透。
對于語文教學兼具人文性與思想性的學科特點,新課標著重提出,語文學科不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和激發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還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人文性與思想性,二者緊密相聯,密不可分。言為語,字為文,基于這種認識,語文教學就要在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訓練的同時,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慢慢生成情感體驗,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2.解讀教科書,找準契合點。
挖掘整理語文教科書中的教育材料,在閱讀教學中把關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思想內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容及時、巧妙地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在人物傳記閱讀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在把握人物事跡的基礎上,體會人物的精神風貌,深入探究其優秀品質,從而凝聚優秀人物身上體現出的核心價值。
在閱讀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課文《新聞兩則》《蘆花蕩》《蠟燭》《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親愛的爸爸媽媽》等,都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通過對課文的閱讀,讓學生在理解中心思想的基礎上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析,選擇自己所欣賞、崇敬的人物作為學習的榜樣。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足以讓學生在萬千人物中選擇到一個意志堅強、善良誠實、積極樂觀的好榜樣,進而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起到示范作用,在追逐榜樣的過程中與人物產生交流、溝通,讓學生與榜樣無限接近,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
在教學中還可以滲透平等的價值取向。語文教科書中處處都是關于平等的材料,《敬畏自然》《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謎》等課文,體現出人與自然是平等的,人與動物是平等的……
和諧是指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人們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斑羚飛渡》《貓》《故鄉》《我的叔叔于勒》等課文的教學,可以教育學生關注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價值目標。
其實,課文中還有許多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材料,如孝悌、感恩、責任等,都需要我們用心挖掘、整理,讓這樣的材料去感染學生,用情打動學生,使其從內心去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語文教育注重潛移默化的過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多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供學生欣賞,對學生價值觀的樹立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文學作品中往往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物、景等形象,在思想教育的滲透中再次構建人、物、景的形象,更好地將文章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分遷移、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3.豐富形式,自然滲透。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是獲取知識的土壤和動力”。情感可以是文字內容上的滲透,也可以是學習形式上的滲透。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自然就促進了語文能力與語文素養的提高。
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適時地共同完成一些小閱讀任務,或是圖文賞析,三五成群抒發一下情感,可以提高學生對文化現象的認識,提升其閱讀分析水平;利用周六周日進行地方文化的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小課題研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進一步拓展視野,更好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分理解、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作為語文教師,應抓住學生成長的有利時機,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使課堂不僅成為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成為進行德育滲透、塑造學生思想品質的陣地。
二、在寫作訓練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語言可以表達人的想法,而文字更是一種有力的表達方式。寫作是一種運用文字進行表達的方式,寫作教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寫作教學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滲透到寫作教學中,特別是要注重情感態度和核心價值觀的引導,關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指導和引領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積極的價值觀,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用心感知,映照生活。
朱熹在《觀書有感》中有兩句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半畝方塘”為什么這么清澈呢?因為有這源頭活水不斷地補充進來,才使得它這么清澈。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用這兩句詩來說明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用心觀察才能發現源頭活水。
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師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從而更好地對學生內心中消極的成分進行剔除,幫助其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底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以目觀世,積聚生活。
魯迅先生說過:“學習作文,第一須觀察。”由此看來,觀察尤其重要。觀察是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生活中,學生缺乏這方面的認識,故而憑空設想般地描寫、生搬硬套式地敘述。“創作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此,教師應從正面充分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接觸事物,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在觀察事物、接受事物的同時,明確自己的價值所在,樹立信心,努力奮斗。
3.傾注筆端,解放心智。
觀察多了,感受有了,生活的積累豐富了,就會引發傾訴、表達的欲望。于是會訴諸筆端,此時學生會有許多美麗的幻想,也會有荒誕無比的敘述,我們不要用成人的思維約束、打擊他們,而應激勵、肯定他們。寫作本身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智和才智,盡情釋放他們的各種能力。
語文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學習語文知識,還要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對語文知識進行正確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要選準德育要求與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從現實人手,以時代精神為切人點,盡力使學生成為教書育人的受益者。
三、在語文教學的實踐環節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出真知,讀書、寫字、作文、講話、聽話、寫信等,都是語文實踐活動,也是語文的應用方式。
“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不僅是在室內的課堂中進行,更可以在校園內、大自然中以及社會中進行。與社會對話,傾聽自然,走出教室,感受校園生活等實踐活動,既是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的切實有效的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良好機會,教師應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在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飛揚起來。
1.經典誦讀,激發愛國熱情。
通過誦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文學世界里從不缺少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文賦,讓學生課前對此類文章的重點段落進行反復的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愛國熱情,由衷贊美為中華之崛起嘔心瀝血的英雄人物,用心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其能自然而然地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抒發出來。
2.漢字書寫,提升文化品位。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形式之一,除了具有語言文字的實用價值之外,更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漢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是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
經常開展漢字書法展示和比賽活動,發現美、欣賞美、鑒別美。用傳統文化感染學生、教育學生,使其自然地體悟和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投身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提升了個人的文化品位,日后必定會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拓展閱讀,凈化思想心靈。
對于個性化閱讀,學生大都有較高的興趣,也有不少學生喜歡網絡小說、偵探小說等,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多讀一些傳統文化、黨史國史等方面的文章。
為拓寬閱讀領域,可以把經典名著納入課外閱讀活動中,也可以把跨學段語文教科書中的文本吸收汲取進來,讓學生置身其中,欣賞品味,凈化心靈。
4.關注時事,引進源頭活水。
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盡管教科書在選文上大量增加了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篇章,但是與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相比,還是很蒼白。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不斷關注時事,引進活水,用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時代性的材料,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提供很好的切入點。
如,圍繞“中國夢”這一核心,教師策劃了傳承民族文化、學習雷鋒精神、生命教育、文明出行等主題。舉辦時事課堂展示活動,學生思維涌動,自主去暢談,與伙伴們交流討論,最后訴諸筆端,寫成文章,繪制手抄報……用鮮活事例教育廣大學生,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積極向上的個人理想,自覺地將個人理想
與祖國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為個人幸福、社會進步、
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實踐”的渠道,語文教師要致力于捕捉這樣的資源,抓住教育實踐活動的機遇,不斷挖掘語文教學中的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的最好呈現方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去親身體驗,增加自信心和認同感。如,開展感恩教育,通過感恩父母、感恩教師等活動,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開展社區調查活動,感悟自然、社會的和諧共處,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