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記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25 14:36: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格列佛游記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5月里,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象與夸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游記中小人國、大人國里光怪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么叫“懷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格列佛在慧因國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于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的世界,有著太多我們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拋棄自己的親身父母。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在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我不知道十八世紀美國的輝格、托利兩黨纏綿悱惻、曖昧的關系,當然也就無從體會斯威夫特筆下的爭論吃雞蛋應先敲哪頭、鞋跟之高低等“原則”問題的“高跟黨”與“低跟黨”的妙處。
我錯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而后來的斯威夫特也漸漸變得可以理解了,給我的感覺是他很正義。
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欲、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臟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游記》之后,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夸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后,應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篇2
關于《格列佛游記》讀后感最新范文 寒假是個放松身心的好時間,在這個閑暇的寒假中,拿起《格列佛游記》,仔細閱讀著其中趣味、驚險的故事,真的能夠把人帶入斯威夫特的游歷的世界……
書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個愛好出游的人,他渴望著周游世界,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也許正是他那無畏的探索精神,才讓我們也領略到了這奇特的四個國家吧。
我想,利立浦特與布羅卜丁奈格,也就是小人國和大人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利立浦特的居民們雖然都可是是一般人手掌那么大的人,但他們卻十分的勤奮與聰明。格列佛為這個國家出了不少力,最終卻遭到了朝廷中人的彈劾,被迫離開這個國家。這也從某個角度折射了當時英國政府的昏暗、各黨派之間的爭斗以及與法國的戰爭等等,充分表現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在大人國,格列佛又從小矮人的角度仰視人類,諷刺了人類的一些不好的習性。
第三部中的飛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飛島上的人們只重視音樂與數學,一點沒有想到要全方面發展,才能讓國家強大起來。并且那些致力研究一些奇怪實驗的人,譬如用蜘蛛網作防線,用嗅覺、觸覺辨別顏色,還有把糞便還原為原先的食物等等。這些實驗都是很愚蠢,有的實驗甚至根本沒有意義,但他們卻依然熱衷于做這些實驗,而不去造更好的房子或是種植出更優良的糧食,讓土地都變的荒廢后還不以為然,真的令人不解。作者辛辣地諷刺了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科學研究者,并諷刺了人類的瘋狂和邪惡的本性,人性隨著歷史的前進一步步地墮落,走向深淵。
在慧嘶馬國中,格列佛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嘶馬。在慧嘶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他們不懂什么叫“懷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在那里,你不需要研究別人說話的真假,因為他們不明白說謊是什么。
可是,格列佛卻因過于崇拜慧嘶馬,而成了憤世嫉俗的偏執狂,根本看不到人的優點,把人看作與野胡一樣,最終格列佛也成為了作者嘲諷的對象。
這部小說真實地描繪出了一幅格列佛出游的圖畫,讓讀者看到了社會上完美的一面與黑暗的一面,由此也想到了很多。
關于《格列佛游記》讀后感最新范文
這幾天,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諷刺小說——《格列佛游記》。這本書夸張、離奇、幽默地描述了格列佛航海的經歷,諷刺了人們的腐bai現象。
在一次航海中,格列佛意外來到了小人國。這里的人身材比他小11倍。格列佛在小人國立下了許多戰功,因而獲得了小人國最尊貴的爵位。后因在皇宮內撒尿救火而需受刑,因此回到了英國。后來,格列佛又乘坐“冒險號”出游,無意間來到了巨人國。在巨人國中,格列佛遭遇了許多離奇的事情,最終因為一場意外回到了英國。之后,格列佛受到“好望號”船長的邀請,到船上做了一年的外科醫生。后來,船長買了一艘單桅帆船,讓格列佛當船長。在航行過程中,格列佛遭遇了海賊,來到了飛島。在飛島時,格列佛感覺這個地方沒有什么可留念的,就回到了英國。最后,格列佛在擔任“冒險號”船長時不小心在招募新水手時招募到了海盜,以至于被海盜押到了岸上,而那邊正好是慧馬國。再慧馬國,格列佛生活得很好,便想在那里一直生活下去,卻因為某種原因而回到了英國。
格列佛在慧馬國時被那邊給感化了,以至于回國后因為反差太大,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而在現實中,有著太多太多不好的事情在發生:有些人為了錢拐mai兒童;有些人不務正業,去隨便偷盜別人的財物;有些人犯了罪還拒不承認……我十分厭惡這些人和那些發起戰爭的人。要是沒有這些人,世界就會顯得寧靜、和諧,人們也會生活得十分幸福、快樂。
希望這些現象能夠從此消失,不再出現。
關于《格列佛游記》讀后感最新范文
長假里,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記》。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象與夸張,描述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處周游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搞笑的奇遇。
游記中的大人國、小人國的離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美德的慧因國國王的故事。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樣,人們更不懂他們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是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中,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篇3
《格列佛游記》讀后感
這個學期,我看完了《格列佛游記》這本書。
這本書講的是格列佛以海上醫生的身份隨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后遭遇風暴孤身一人涉險了一些神奇的國家,最后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的事情。情節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歷險寫的栩栩如生,有趣極了。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可以到慧?國這個令我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你不需要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的世界里,有著太多我們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用拐賣兒童的方式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拋棄自己的親人朋友。難怪我們的老師與父母們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但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要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讀了這本書以后,我漸漸地覺得這些書其實很有意思,不會看不進去,反而覺得讀過幾遍之后,越發愛上了這些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書的世界遨游是每個人的夢想。打開手中的書,一頭扎進去吧,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初一:唐瞄
篇4
游記中小人國、大人國里光怪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么叫“懷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國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于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的世界,有著太多我們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拋棄自己的親身父母。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在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我不知道十八世紀美國的輝格、托利兩黨纏綿悱惻、曖昧的關系,當然也就無從體會斯威夫特筆下的爭論吃雞蛋應先敲哪頭、 鞋跟之高低等"原則"問題的"高跟黨"與"低跟黨"的妙處。
我錯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而后來的斯威夫特也漸漸變得可以理解了,給我的感覺是他很正義。
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欲、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臟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游記》之后,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夸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后,應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篇5
一打開《格列佛游記》的目錄,詳盡有趣的內容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小人國、大人國……一看就知道一定十分的有趣。我便迫不及待的翻開了書。 和許多國外著作一樣,《格列佛游記》也帶著濃郁的異國風情,每一卷都反映著作者生活的時期中英國各方面的狀況。幸好書中有一段譯前序,介紹了一些當時英國的社會背景,對理解書中內容是有所裨益的。而書中應用的反語修辭,更是處處可見。熟練又適當的諷刺,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英國議會和宗教政治的不滿。因此,書中的四個部分,都緊密聯系,支持著作者的主要思想。
1699年,外科醫生格列佛隨船航行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險,又死里逃生,漂到海岸上。當他蘇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被細細的繩子捆住了,而周圍都是比他小十二倍的“小人”。原來,他來到了小人國。后來,他又先后見識了有二十米高的“大人”、能招喚鬼魂的“巫人”、丑陋自私的 “野胡”、聰明而高貴的“慧?”……
通過主人公格列佛到各個虛擬國度的離奇旅行和種種遭遇,書中諷刺了、批判了英國的內政與外交政策。
主人格列佛每到一個幻想國度,都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待遇,耳聞目睹,無奇不有。作者對每一種情景,都作了十分細致的描寫,使人如聞其聲,仿佛身臨其境。這本18世紀偉大的諷刺小說,想像豐富,構思奇特,尤其在第三部所描述的飛島國,以及飛島國設計師們的許多在現實世界里沒有的發明創造,如語言組合機、永動機、無毛綿羊等,都很大程度地顯示出了作者對今后科學發展的期許和夢想。
《格列佛游記》這部不朽的著作已經問世兩個多世紀了,但仍以其巨大的藝術魅力吸引著無數讀者,并改編成電影、電視連續劇播映。
篇6
每當我翻開《西游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游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么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篇7
從我讀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思緒萬千,文章給了我深刻的印象,一種與作者共鳴的感受不油而生。兩種不同的方式,卻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茁壯成長。
兩種不同愛的方式,一種是父愛的力量:警告、提醒,是嚴厲的,不讓小孩誤入歧途;另一種是母愛的力量:贊揚、鼓勵,是溫柔的,使小孩增強自信心。這兩種力量交織在一起,正確引導了孩子的成長。父愛的力量讓孩子面對困難不屈不撓,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母愛的力量給孩子以自信,是靈感和成就感的源泉。小孩就象一棵幼苗,母愛就是太陽,把自己的光芒灑在幼苗上,使幼苗破縫而出;父愛就象細雨,把淅淅瀝瀝的雨點灑在苗上,讓它吸收雨露,使小苗茁壯成長,小苗吸收日月精華后,就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當然,在父愛和母愛這兩股風的吹拂下,小孩只有謹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只有不被任何一股風刮倒,這樣才可以平穩的到達終點,也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人。
我的父母也是一樣,媽媽十分體貼我,處處照我的意思辦,幫我買好吃的東西,幫我買漂亮的衣服,在生活中十分關心我,只要我咳嗽一聲,媽媽就嚇的大驚小怪,生怕我得了重病。我還有一個嚴厲的父親,對我的學習抓得特別緊,如果我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父親就會嚴厲的批評我,他每天不顧白天的疲勞,每晚督促我溫習功課,我的父母也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我能夠健康的成長,長大后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如今我在班上的成績也還可以,全靠我的父母對我精心的呵護和老師的教育,所以我也要和作者一樣,在父母愛的鼓舞下,努力的劃著生活的小船在生活的大海中勇敢的前進,成為一個勇敢的船手,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篇8
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是自我同無形物的抗爭。在同一引言中他還說:“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他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而他的《名人傳》就是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記,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
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著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著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峰,達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如果說《貝多芬傳》是英雄主義的號召,是力的頌歌,那么《托爾斯泰傳》則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闋送葬曲。貝多芬偉大的痛苦是因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運,托爾斯泰偉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觀意志的選擇。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斗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終于,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說道;
“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這里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回應,在這里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里留給我們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篇9
然而,筆者在教育一線多年,親身感覺到初中生課外閱讀文學名著的現實并不樂觀,甚至令人擔憂。調查發現經過課本推薦進而閱讀名著的學生不多,完整閱讀過新課標規定初中生必讀的10部名著則少之又少,這是為什么?筆者經過在學生中走訪調查以及深層次的思考,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當代快餐文化的影響
隨著我國推行改革開放,外來文化逐漸侵入我國,加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閱讀也越來越變得務實。閑暇之余供人們消遣的讀物開始走俏,置身于這種環境下中學生難免不受影響。于是,流行歌曲、電視劇、電腦游戲、動漫、時尚雜志等逐漸占據了初中學生課余的大部分時間。就此,視聽代替了閱讀,娛樂、感官刺激代替了深層次的思考,學生越來越難以靜下心來閱讀文學名著。稍好一點的是有的學生通過其他途徑了解作品,如影視劇、漫畫書、改寫本(青少年版)等熟悉情節,但需要強調一點的是這都不是文學作品的閱讀,事實上也代替不了文學作品的閱讀。(況且有些作品編導進行了“戲說”,有些編導自己對作品理解本身就有誤)
二、所選名著本身的因素
初中課本所選以及新標準規定的名著,無論是中國的作品,還是外國的作品,作品所反映的年代都是遠離當今學生的生活,學生大都不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且文化、習俗、語言存在差異,故事節奏較慢等,學生普遍提不起閱讀的興趣。再加上每部作品都有一定的“厚度”,必定要有很長的閱讀時間作保證。
三、急功近利思想作怪
盡管我們今天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不可否認的是,升學仍然是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頭等大事。為此,一有空余時間,家長常常讓孩子補課、做題,即使學生想看書,也必定要看學習類書籍。在他們看來,文學名著是閑書,完全可以不看,看了則完全是浪費時間。事實上各門功課繁重的作業壓力,使得學生確實也沒有時間作保證來閱讀文學名著。
四、考查方式的不完備
對初中學生來說,盡管中考中設置了名著考試題,仍引不起學生對閱讀名著的重視。就分值來說,往往只有4~5分。對中考總分一百幾十分試卷來說顯得微不足道。就考查內容來說,往往來自課文節選部分,無助于對全書的了解。由于考查量小,在老師特急猛補情況下,學生一般可輕松應對。可是由于沒有閱讀過整部作品,記得快,忘得也快,過不了多久,作品中的人物情節就都不清楚了。
五、教材設置的不可操作性
課本中的名著推薦與閱讀,大多安排在二三個單元之后,此時的一學期的教學正處于中段,學生的學習較為緊張,學生往往抽不出大把時間進行閱讀。盡管課本中設置了一些精彩片斷,可片斷的閱讀無助于學生對全書的整體把握,所以一些思考交流題學生無法進行。一些學生在老師的推薦下可能對名著產生了興趣,可等到假期,時間也會沖淡了閱讀的欲望。
如何讓學生在老師的推薦下進行名著的閱讀,筆者也嘗試過一些方式,如把名著的推薦與閱讀放在學期的結束,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閱讀時間,同時布置學生寫讀后感,在新學期剛開始時進行一些問題抽查等。初步來看,效果尚可。
篇10
關鍵詞:名著閱讀;興趣;效果
名著是“具有推崇價值的有名的作品”,是人類文化的精華。閱讀名著,如同與一個個文學大師對話,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啟迪智慧,增加思維的深度,提升語文素養,豐富人文內涵。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課外閱讀量已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提高名著閱讀效果已成為語文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新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的量化標準,新教材在每冊書的編排中安排了名著閱讀專題,各地區的語文中考卷中也都對名著閱讀進行了考查。但是,現實不容樂觀,名著閱讀的考分能全拿到的學生可以說寥寥無幾。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想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閱讀好名著,確非易事。幾年來,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談談我的淺見。
一、幫助學生認清閱讀的重要性
現在的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相比于閱讀,電視、游戲的誘惑力要大得多,要想讓學生靜下心來閱讀,一定要給他們明確讀書的目標,找到閱讀的動力。因此,我在課堂上時不時地給學生露幾手,展示一下自己的博學。講到《使至塞上》時,我聯系到《紅樓夢》中香菱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的點評;講到《往事依依》時,我極其自然地把學生帶到了煙波浩渺的水泊梁山,繪聲繪色地講起了梁山好漢們的忠肝義膽等,長期的潛移默化使學生自然對名著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同時我還經常給學生講讀名著的好處:每一部名著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既可以明史,又可以明志。另外,我還搜集了近幾年中考中的名著考題,讓學生近距離地了解名著閱讀的實效性。
如,2012年鎮江市中考的名著題考查了《格列佛游記》《名人傳》《父親的病》《駱駝祥子》《湯姆?索亞歷險記》《水滸傳》等多部作品,考查面廣,并且題目出得都很細,如果學生不仔細讀名著,這些題將很難拿到分數。學生看到這些真題后,切實感受到名著閱讀與升學的關系,明白了閱讀的實際效用,自然閱讀的積極性就被激發出來了。事實勝于雄辯,從功利的角度看,這樣的做法是最有效的。
二、協助學生制訂具體實用的讀書計劃
人常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幫助學生制訂好具體實用的讀書計劃,那便是邁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初中三年要求閱讀的名著有十部,每冊書都有具體的安排。但是考慮到初三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要擠出時間來閱讀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給學生制訂了這樣的計劃:初一兩學期各讀三部;初二兩學期各讀兩部;初三時以交流練習為主。
每學期要求讀的名著,學生必須人手一本。以八年級上冊中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我先要求學生看看全書共有多少章,每章大概多少頁,自己每天大概能讀多長時間,讀多少頁,綜合大多數學生的意見,規定每天必須花的時間,必須讀完的頁數,要求學生最好以一章為一個單位,2至4天完成一章的閱讀。讀的時候必須在書上進行圈點,寫旁注,每讀完一章在摘抄本上概括本章的主要內容,并寫讀后感。再在班內貼出一張統計表,選一名學生負責統計每人每天的閱讀進度,便于教師了解和調控。對于閱讀進度較快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提問,與其交流讀后的感受,如果效果不好,就及時提醒他要提高閱讀的質量,避免學生走馬觀花,只求數量,不講成效,不求甚解。
三、教會學生閱讀的正確方法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讀”要與“寫”相結合,充分調動人的多種感官,以加深學生閱讀的印象,提高閱讀的效果。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做閱讀卡片。要求學生每讀一本書就要摘錄書名、作者、國籍、朝代及主要人物形象。
2.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簡單介紹每一部名著的內容。
3.摘錄文中的精彩情節。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刪選信息,把握書中的重點,每星期至少摘抄一次。
4.對精彩情節(或精彩句子)寫點評。可以從語言、內容、人物形象分析、思想內涵等多個角度寫出自己的閱讀體驗。這項活動對學生來說要求較高,如果不仔細閱讀感悟,是很難完成任務的,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我常常指定文中重要的情節,讓所有學生圍繞其進行賞析點評,并且在批改后選出“最佳評委”五名,讓他們到講臺前朗讀自己的點評,并在班級明星榜上予以表揚。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許多學生都寫出了有見地的點評,既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5.寫讀后感。聯系時代背景,并結合社會現實,體會作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初中學生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對各種活動的參與積極性都比較高。教師可以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這樣,既能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閱讀的情況,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獲得閱讀的成就感,還能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每周利用閱讀課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請學生作閱讀展示。如有感情地朗讀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并作賞析;選擇里面最感興趣的情節,進行點評;對作品中的重要人物進行形象分析等。我還嘗試了一項有效的方法:把全書分解成若干部分,讓每個學生在閱讀完整部作品的前提下,精讀其中一部分內容,并在全班作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不甘示弱,認真閱讀,深入分析,對名著的閱讀比原來細致了很多。
2.舉行名著閱讀知識競賽。先在班級范圍內進行選拔競賽,然后在年級范圍內舉行競賽。在競賽完后,還根據成績發放了相應的證書。這大大增強了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營造了名著閱讀的熱鬧氛圍。另外,我還組織名著閱讀讀后感競賽、講故事比賽、記者招待會、片段劇表演等。由于采用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大多數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很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