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哲學用哲學范文
時間:2023-03-13 20:25: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哲學用哲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哲學原理 化學教學 學生
新課程改革中,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列為化學課程的三維目標,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尋找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用化學知識和方法認識世界,并結合化學提供的豐富素材,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是學習哲學的資源;反之,哲學又是學習化學的工具。若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能很好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哲學素材,理解這些哲學原理,不僅有利于學生辯證地看待自然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也有助于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和解決化學問題。
一、利用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哲學思想
人類的認識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膚淺到深刻的發展過程。比如,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道爾頓首先提出了“原子實心球”模型;湯姆生發現電子,提出“棗糕模型”;盧瑟福發現原子核,提出“帶核原子結構”模型;再到了近代,玻爾引入量子論,薛定鄂揭示了波粒二象性規律,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接近客觀事實。
在教學中,我們也應該引導學生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化學學習中的問題。比如,在初中的學習中,一般都認為,燃燒必須有氧氣參加,而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燒的。到了高中,學生知道到氫氣可以在氯氣中燃燒,鎂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燒,從而掌握了廣義燃燒的概念。顯然,燃燒的概念被發展了。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們自己的適用范圍,而科學的發展、認識的提高是永無止境的,應以正確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發展的眼光來學習化學。
二、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想
許多化學事實中同時存在多種矛盾。例如,某種溶液當中可能存在多種平衡,在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就要抓住主要的平衡。NaHCO3溶液中既存在著HCO3-的電離平衡、H2O的電離平衡還存在HCO3-的水解平衡,這里HCO3-的水解平衡是主要的,所以溶液呈堿性。而NaHSO3溶液中也存在著HSO3-的電離平衡、H2O的電離平衡和HSO3-的水解平衡,這里HSO3-的電離平衡是主要的,所以溶液呈酸性。
復雜的矛盾體系中決定事物發展過程的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轉化。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這一觀點掌握從復雜的矛盾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去認識、理解問題。如濃醋酸在稀釋過程中,溶液導電能力先逐漸增強后又逐漸減弱,分析這一現象時,只要抓住溶液導電能力主要取決于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影響醋酸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因素有電離程度的增大和溶液體積的增大這一對矛盾,開始稀釋時,電離程度的增大是影響醋酸溶液導電能力的主要矛盾,而后來溶液體積的增大轉變成影響醋酸溶液導電能力的主要矛盾。
三、利用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
如化學的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的得電子和還原劑的失電子、氧化劑的化合價降低和還原劑的化合價升高、氧化劑的被還原和還原劑的被氧化,這些過程,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沒有還原劑的失電子就沒有氧化劑的得電子,氧化劑是被還原劑還原,還原劑是被氧化劑氧化,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兩個反應既是對立的,又是同時存在的。兩者是相互依存、同時存在,離開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又如,離子鍵中的靜電吸引和排斥;化學平衡中的正反應和逆反應,都屬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爭的矛盾。
四、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們在解決化學問題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在選擇滅火方法時,應根據著火物體的性質。著火物質的性質不同,撲滅火災的方法也就不同。一般的火災可以用水或泡沫滅火器去撲滅;油、苯、酒精等易燃物質著了火,就必須用黃沙、泥土去撲滅;而金屬鈉、鉀著火,水、二氧化碳、泡沫滅火器和干粉滅火器都不能用,否則不但不能滅火,還會“火上澆油”助長火勢。又如,氯化鈉溶于水形成溶液,溶于酒精就形成膠體。這些事實都告訴學生,學習化學不能死記硬背,一成不變,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問題的本質,利用化學原理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五、利用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原理
我們在討論物質的溶解性時,一般根據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分為易溶、可溶、微溶、難溶,這個劃分也只是相對的,世上并沒有絕對不溶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有一個規律是叫“可溶的物質可以制取難溶的物質”,“較強酸制較弱酸”,如果我們以相對的眼光來看,就是“溶解度較大的物質可以制取溶解度較小的物質”“酸性較強的物質可以制取酸性較弱的物質”。這就有助于學生理解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講到侯德榜制堿法時的一個反應:NH4HCO3+NaCl=NaHCO3+NH4Cl,用常規的思路就不能理解為什么NaHCO3會以沉淀的形式析出,因為NaHCO3是易溶于水的。但是,如果我們看兩者相對的溶解度,就不難理解:NaHCO3的溶解度比NH4HCO3和NaCl都要小得多,在飽和的NaCl溶液中易達到過飽和而以沉淀的形式析出。又如,實驗室中可以用酸性較強的醋酸來制取酸性較弱的碳酸(H2O+CO2),用碳酸(H2O+CO2)可以來制取更弱的HClO。
另外,在討論化學鍵時有離子鍵和共價鍵之分,如果我們以相對的眼光來看,實質上兩者也沒有嚴格的界線。比如,我們可以把離子鍵看成是共價鍵的極性趨向于無窮大之后形成的。而事實上,往往許多化學鍵并不是純粹的離子鍵或共價鍵,而是兩者同時都有。我們說某個化學鍵是離子鍵還是共價鍵,主要是看哪種鍵為主。
六、利用量變引起質變的原理
在學習元素周期律時,講到隨著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從1個遞增到7個再到8個,元素從金屬變到非金屬再到惰性氣體,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量變引起質變的例子。其他的例子也很多:硫酸的濃度從稀到濃,其表現出的性質就很不一樣;氯化鋁和氫氧化鈉反應,隨著氫氧化鈉的量增加,產物會從氫氧化鋁變成偏鋁酸鈉。
化學是學習哲學的資源,用化學學哲學,充分發掘化學知識中的哲學資源,促使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和認識論。用哲學學化學,運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2
人還可以有一種有意識的呼吸運動,即借助膈肌的舒緩與收縮,帶動橫膈膜上下大幅度擺動,和前腹壁前后的活動,使胸廓上下徑增大,表現以肚子活動為主。醫學稱之為腹式呼吸,亦可稱做腹式深度呼吸。其正確的動作為:站立、坐、仰臥位均可,力爭選擇空氣比較新鮮的境地,在運動前將腹部的一切縛帶松解,意念專一,肌肉放松,吸氣時,橫膈膜向腹腔下沉,前腹壁盡量突出隆起,氣體經鼻吸入,歷時4秒左右吸滿后,憋住氣16秒鐘左右,然后經口緩緩呼出,同時讓前腹壁向內收縮,使腹部呈凹陷狀,須8秒左右。如此一呼一吸稱做一次。
作為養生之道,每天于早午晚各一回,每回10―15次。上班族可安排在睡前、醒后和午休時間進行。初練時如感不適,呼吸幅度不要太大,逐日增加,待適應后,應力爭至極限。
為什么吸氣后要憋住16秒呢?因為呼吸不僅是供應細胞氧氣的要求,也有助于淋巴液的循環的推動,我們體內的血液循環是靠心臟――“天然泵”的動力,而大于血液總量4倍的淋巴液也象血液一樣,每天24小時一刻不停地循環著,但是它缺少一個象心臟這樣的天然泵,完全靠呼吸運動和肌肉的舒縮的動力來運行、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吐故納新。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淋巴學教授席爾滋博士的研究發現,由于腹式深度呼吸活動在體內形成像真空的效應,把淋巴液析入血液中,加快清理體內毒素的速度,比胸式呼吸所帶動的速度大1.5倍。足以說明腹式深度呼吸運動對提高健康水準的重要性。
腹式深度呼吸運動具有防病治病作用:
能改善呼吸機能,增多氧氣供給量。研究證明,橫膈每當下降1厘米肺通氣量可增加250━300毫升。如堅持鍛煉半年以上,可使橫膈膜活動的幅度達4厘米左右,其吸入的氧氣量高于常態的無意識呼吸的2━3倍。氧氣是有助身體健康的化學元素之一。
腹式深度呼吸有助于前列腺素分泌,故有消除體內活性氧(一種有害身體健康的物質)和擴張血管的功能,具有預防高血壓和心臟病的作用。
腹式深度呼吸時由于橫膈膜上下呈大幅度的活動,帶動肝臟上下活動,對肝臟也是一種按摩,不僅能改善肝臟的血液循環,也能防止膽汁的郁積,有預防膽管結石和膽囊炎的作用。
醫學研究認為,由于腹式深度呼吸運動致使肌肉每天做有意識收縮舒張的交替運動,從而使肌肉獲得充分供血供氧,也就具有了防止腹壁肌肉老化以及消除腹壁脂肪的作用。
由于腹式深度呼吸運動腹前壁大幅度前后活動,對胃腸是一種良好的按摩,就會有助于消化功能,防止習慣性便秘。
腹式深度呼吸運動簡而易行、有利無弊,只要持之以恒,完全可以收到神奇的健身功效。
篇3
關鍵詞:教師;魅力;學生
說:“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教學又何嘗不是呢?云山霧罩是不行的,教學也要走科學之路。老老實實地讓教學充滿生命活力,把教學變成學生發展的精彩活動,只有充分的實現這一點,教師才能用自己的魅力折服學生。何謂教師的魅力?筆者以為教師的魅力不僅來自得體的穿著、脫俗的談吐、嫻雅的舉止、美好的姿態,更來自內在氣質的自然流露、優良的人品、不斷超越自我。教師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本文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教師必須具備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
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是展現教師魅力的前提。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光會教書本的老師不是好老師!”、“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陶先生意在告訴我們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教的真正含義是使學生真正的學,是促進和優化學生的學。教師不僅要充分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要以平等、開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創造一切條件,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引導作用的真正實現,在于整個課堂處于和諧的氛圍中。只有這樣,學生的自尊、自信才能得到尊重、理解和促進,學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從而加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深厚情感、調動學生的創造才能,最終轉化為學生的自強、自律、自立。
簡言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一教學理念,是教師個人魅力的核心所在。
二、教師心中必須有愛
教育的根本是“愛”;“愛滿天下”(陶行知)。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些都在說明,教育中要有愛,要有真誠,否則,一切教育方法免談。
要真誠、要理智,控制自己不良和不當情緒,要情理交融。課堂上避免沖動情緒,克服壓抑情緒、克服緊張情緒。比如,筆者班上的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不太好,53人中只有30人完成了作業,筆者當時一看這種情況,內心是火冒三丈,有火山爆發之勢。可是冷靜下來,發現若是那樣對學生發火,肯定會與學生產生隔閡,并造成學生在這一緊張的氛圍中學習,這對于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來說是一巨大的絆腳石。所以筆者冷靜下來,懷著一顆愛的心開始了對學生的召喚,并主動深入課堂調查了他們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然后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后在較為融洽的氛圍中解決了這一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筆者讓學生感受到的是教師的真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意識到完不成作業的嚴重性,從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比單純的說教要有效得多。
總之,教師的愛是一種關心,一種關切,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教師是可以一視同仁地把這樣的愛獻給學生的。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無私的愛,就是教師魅力的一種表現,這是不容忽視的教育力量。
三、教師必須率先垂范、身體力行
加里寧說:“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什么東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對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種微妙的變化更富于敏感的了”。教師的工作有很強的示范性,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培養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一位學生曾對我說:“老師身上有一種無形的感召力量,每次聽老師的課或與老師交流,感到既嚴肅又親切,有一種可以依靠、可以信賴的力量在萌生,這是孩子對父母的感覺……我是在老師的不倦教誨下,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的。我感到,教師身上有一種人格魅力……”
顯然,要培養品格高尚的學生,教師自己必須是高尚的。
四、 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
知識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識的承載方能顯出迷人的風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惟有教師善于讀書,深有所得,才能教好書。只教學生讀書,而自己少讀書或不讀書,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讀書方面,也得要求‘教師下水’(葉圣陶)”。
當教師的“道”夠精,夠“深”時,能以一桶水來澆灌無數朵花的時候,學生肯定對他無比尊敬,從而“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不高嗎?這不正是教師的魅力使然嗎?
五、教師必須具有個性化的教學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語言是一條紐帶,可以牽動整堂課的發展,教師語言又是一種什么也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也曾鮮明地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是當前全體教師特別關心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向自己提出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分析學生、分析教材和大綱,找到鮮明的、準確的而經濟的語言來為學生建構知識表象和體系。所以在教學中強化備課環節,深究教材,研究學生,培養教師教學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素養是當務之急,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出發點。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些都精辟地道出了教師課堂語言的重要性。
此外,教師個性化教學語言需具有啟發性。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記憶。所以,教師在用自己的教學語言時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時機,讓學生充分地去想、去思考,然后再啟發他們,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課堂氣氛才能活躍而且充滿生機。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具備以上五個方面的魅力,才能真正折服學生。
參考文獻:
1. 張熊飛 《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篇4
哲學是一門思考宇宙、問辯人生,思考運動、問辯永恒的學問,它具有神秘、抽象與思辯的特點,對于一群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來說,學習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心理學研究表明,聽覺、視覺并用能使學生獲得的信息在更長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得以保存,而在哲學教學中適當引入并使用合適的歌曲,把人的視聽功能與學科教學充分結合,這對課堂教學無疑是大有好處的。作為一名高中政治課教師,我一直秉承新課程教學理念,力爭把抽象的轉化為形象的,把理性的轉化為生活的。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恰當地運用歌曲進行哲學教學,既能活躍氣氛,寓教于樂,又能激發興趣,陶冶情操,使哲學教學事半功倍。經過實踐和探索,我將在哲學教學中的兩則較為成功的歌曲教學案例和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歌曲教學案例兩則
在教學《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一課時,我選用了歌曲《真心英雄》。課前五分鐘,先在教室里播放歌曲,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盡快從上一節課的緊張中解放出來,而且能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角色,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伴隨著激昂動聽的旋律,教師導入新課,這時音樂可以暫停,但學生的情感已經被調動起來,甚至有的學生還會對歌曲中的段落輕輕哼唱。教師適時地引出本節課主題,同時在多媒體視頻上用黑體字展示相關歌詞:“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鐘,全力以赴我心中的夢。”然后設問:歌詞是怎樣體現“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學生會很積極地翻閱教材,迅速找出相對應的理論依據。“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說明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風雨”寓意道路的曲折,“彩虹”寓意前途的光明;“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鐘,全力以赴我心中的夢”,則說明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每一分鐘”寓意量的積累,“夢”的實現寓意質變的完成。這樣的教與學自然會產生生活與哲學零距離接觸的效果,使抽象的哲學理論具有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哲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會成功完成。
在教學《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一課時,我選用歌曲《春天的故事》貫穿課堂始終。在上課之前,先播放這首歌曲,并視頻展示歌曲的MTV,使學生從聲音和圖像兩個角度立體感受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與成果。課堂開始后,通過設問“是什么將深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聯系了起來”導入新課,教學過程中,圍繞歌曲設計三個探究問題:探究一,根據“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思考:是什么推動了深圳生產力的發展?探究二,根據“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思考:推動深圳發展的關鍵人物是誰?其偉大創舉是什么?探究三,根據“春風啊吹綠了東方神州,春雨啊滋潤了華夏故園,啊,中國,中國,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思考:我國“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嗎?學生對這三個問題并不陌生,能夠比較準確地回答出來,教師稍做點撥遷移就可以引出創新的三個意義。通過這種設問,可以把歌曲、社會、課堂聯系起來,既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在聯系實際中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甚至還能簡化教師的教學語言,突出一節課的中心思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一石三鳥”的功效。
誠然,在新授課上歌曲可以起到獨到的作用,其實,一首精當的歌曲的教學作用還可以延續到日后的聯想記憶中。比如,在復習階段,學生通過《真心英雄》和《春天的故事》兩首歌曲,可以比較直觀地聯想到相關的哲學道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歌曲的作用延續到課堂之后,通過記憶一些典型歌曲,能更為持久地把握所學習的哲學道理,從而真正地使抽象變為具體,更進一步地發揮這些歌曲在學習中的作用。
二、選擇歌曲有原則
篇5
關鍵詞:技術使用者;技術消費;技術哲學
Abstract:Theexistentmodeoftechnologyistobeusedbyhumanbeings,andonlyinthepracticalactivitiesofusingcanwehighlightthemeaningoftechnology,realizethefunctionoftechnologyandcontinuethelifeoftechnology.Undoubtedly,theuserswhoarethesubjectsfortheapplicationoftechnologiesarethebasicnodesofthenetworkintherelationbetweentechnologyandsociety.However,theuseoftechnologywasdiscussedmainlybyproductivediscourseforlongandtheroleofproducerandconsumerinthediscussionwasoverestimated,thusalienatingtheconsumptionfromitstruemeaning.Nowadaysthetechnologyhasbeenemphasizingasthemostimportantthingandthephilosophyoftechnologyhasbeenfocusingonthemoderncontextintechnologicaldiffusionphase,thephilosophyoftechnologyhasthenecessitytoextenditsownspacewherethetechnologyuserscomeintoitsvisualfieldforinterpretingtheactivitiesofusingtechnologies.
Keywords:usersoftechnology;consumptionoftechnology;philosophyoftechnology
著名技術哲學家米切姆曾經把傳統的人類活動劃分為制造和使用兩類,認為工程師注重制造的一面,而社會科學家則注重使用的一面[1]。拉普則認為,技術的表現形態分為四種:發明、設計、制造、使用[2]。可見,使用一詞一直處于技術哲學的疆域之中,但令人詫異的是,使用問題并沒有成為技術哲學研究領域里的一個明確對象。長期以來,技術哲學家們對使用的關注主要囿于技術使用社會后果的宏觀話語體系,罕有對技術使用活動本身以及技術使用的主體-技術使用者-所進行的哲學反思,“或者即使是有所考慮,也要么是泛化為無主體的‘社會背景’(比如政治和經濟推動力),要么被降階為完全消極被動的‘受教化者’”[3],但與此同時,經濟學、社會學早已敞開對使用者的關注之門,在有關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為特征、社會影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鑒于此,本文試圖對技術使用者進行簡單的梳理和介紹,以期喚起國內學者對技術使用問題研究的重視。
一、技術使用者的研究現狀
學術界對使用者的作用和意義進行最初的認識和闡述肇始于經濟學領域,出于經濟利益方面的考慮,經濟學理論對使用者予以了一定關注,認識到并不是企業生產什么,使用者就接受什么,而是具有自己的選擇權和能動性,各自有不同的需求、愛好和個性,并對使用者集體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關注,肯定了技術只有被使用者接受并融入到社會之中才能實際發揮作用,從而確立了使用者集體在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伴隨著技術演化的復雜化、高級化,人們進一步覺察到了技術使用者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動性,“使用者創新”(usersinnovation,柳卸林等將其譯為用戶創新)的出現就是這種認識在理論上的結晶,它是由著名經濟學家馮•希普爾相對于“制造者創新”的傳統概念所提出來的。該理論將使用者置于創新者的主體地位上,除了肯定傳統理論中制造者的主體地位外,更加強調使用者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并以大量實例證明了使用者在多個高科技領域的創新者身份。因為只有這些“期望通過使用一種產品或服務而受益”[4]的使用者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對技術產品的實際使用感興趣,所以由使用者所開展的創新能精確地開發出他們所真正需要的東西。
而后,使用者這一概念在社會建構論的框架之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經驗審視和理論提煉,建構論者們借用了結構主義有關文本和話語分析的研究方法,把技術作為一種文本來解讀,致力于揭示包括技術使用者在內的“相關社會群體”對該技術文本的意義建構過程,在他們的邏輯范圍內,技術使用者是作為一種結構化了的相關社會群體來發生作用的。平奇、比克詳細分析了“相關社會群體”、“解釋柔性”、“結束機制”和“技術框架”等概念,認為使用者在技術發展中對技術起著“非常重要的建構作用”[5]。
行動者網絡理論可以說是建構論深入發展的一個成果,也就是在這個范疇內,伍爾加首次提出了“被形構的使用者”(configureduser)概念,伍爾加引入了文化研究中的“作者理論”,把機器隱喻為文本,而把使用者隱喻為讀者,“形構使用者”(configuringuser)的過程就成為了機器設計和生產的過程。而阿克里奇則提出了“被計劃的使用者”(projecteduser)理念,她把技術比喻為電影腳本,認為技術客體結合行動者以及未來的行動空間一起界定了一個有關行動的框架,故而她把關注點投向了技術的設計階段,指出設計者在設計階段把對于未來使用者的構想融入到了技術產品的制造之中,從而預先規劃了使用者。可是,這畢竟是學術界對技術使用者予以關注的開端,“使用者”雖然邁出了被人關注的第一步,但并沒能擺脫生產場域的背景,學者們仍然是立足于技術文本的作者身份來關注使用者,使用者還主要是一種處于技術黑箱之中的因素,遠遠沒有對技術作者的霸權地位造成沖擊。
正是認識到了建構論和行動者網絡理論的這些局限,20世紀80年代女性主義研究者柯文進一步提出了“消費聯結”和“消費者聯結”的概念,意欲扭轉消費者在技術中始終處于被動的使用者的位置。消費聯結是一個屬于消費者自己的時空范疇,在這個空間里“消費者們在相互競爭的技術之間作出選擇,并試圖明確當從網絡里面向外看的時候該網絡所呈現的面貌,哪些因素越來越凸顯出重要性、哪些路徑值得理性地追求以及哪些太危險而不能加以期待”[6],而消費者聯結則著重強調在定義消費者時必須以處于確定的時間和空間場域中的消費者需要作出選擇的那個人工物為依據。
稍后,女性主義研究者又從女性使用者的角度分辨了“終端使用者”、“外行的終端使用者”以及“被卷入的參與者”之間的差異,終端使用者是指那些受到技術創新影響的處于下游的個人或組織;外行的終端使用者是用來強調被排除在專家話語體系之外的那些終端使用者的親戚;被卷入的參與者則是指那些受到了行動的影響但卻沉默不語或者不在場的人,他們有兩類,一類是雖不在場但受到他人的建構和鎖定的人,另一類是雖然在場但常常緘默不語或被那些權利主體所忽略的人。這些使用者當然以女性居多,對此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婦女的自治權以及她們對技術發展的影響力。
羅杰•希爾維斯則把關注點聚焦于日常生活技術的使用者,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者與技術的關系才是最普通的人與技術的關系,日常領域的使用者通過“馴化”把他們所知之甚少的、令人興奮的甚至可能帶有危險氣息的事物嵌入到日常生活實踐和社會文化中,從而使得它們成為人們所熟悉的事物,這實際上是一個技術與使用者雙向互動的過程。希爾維斯把馴化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占有(成為一個技術產品或一項技術服務的主人)、客體化(展示的過程)、合并(使用并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及轉化(對技術物品的使用塑造著使用者與周圍其他人的關系)。米切爾進一步通過具體的案例考察強調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對技術進行修改并賦予新的意義[7]。
正是在近些年來西方理論界對技術使用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21世紀初,娜莉•奧德肖恩和平奇合編了《使用者如何重要》一書,綜合分析了技術論中考察使用者的不同研究進路,概括出四種研究進路,即SCOT(技術的社會建構論)所開辟的作為技術變化人的使用者進路,女性主義所提倡的強調多樣性和權力的使用者進路,符號學所青睞的作為結構和腳本的使用者進路以及文化學所推崇的消費和馴化的使用者進路。該書提倡學者們要關注技術與使用者的互相建構過程,關注“使用者對技術所做的一切事情”,從而在總體上“識別大眾是如何在技術發展中消費、改進、馴化、設計、重構以及對抗技術的”[8]。
毫無疑問,學術界已經打開了對一直處于消極被動地位的、在技術發展史上基本是匿名的技術使用者們的關注之門,并試圖明確技術使用者在技術實踐活動中的積極建構作用,確立技術使用者的主體性身份,以期彌補以往技術研究中只重視技術供給方(發明家、設計員、生產者、工程師、企業家等等)而忽視技術需求方的缺陷,努力對技術發展的整個過程進行一個完整、客觀的描述,以便能開拓出一片專屬于技術使用者的權力領域和話語空間。當然,迄今為止對技術使用者的研究仍是以經驗和案例分析為主。
二、技術使用及使用者的意蘊
對技術使用及使用者的理解是無法游離于技術消費這一話語框架的,而對于消費,人們并不陌生。在哲學以往的研究視野里,雖然鮮有對技術使用及使用者的探討,卻不乏對消費及消費者的關注。消費如同生產一樣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主題,但它在最初的應用中卻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暗含著“消耗”、“破壞”、“浪費”之意,直到18世紀中期才作為一個中性詞出現在字里行間,并與“生產”相對,馬克思對此有過精辟的描述,他把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并深刻剖析了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認為“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9]96,指出“只是在消費中產品才成為現實的產品”,“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因而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9]94。
我國學者王寧教授把消費定義為“人們為滿足需求和需要,對終極產品(物品、設施或勞務)的選擇、購買、維護修理或使用過程,該過程被賦予一定意義,并導致一定的快樂、挫折或失望等體驗”[10]。呂乃基教授則強調消費的含義囊括了從消費品被制成一直到被取代的全過程,“包括獲取、占有和通常意義(也就是狹義)下消費實踐活動”,并借用了康德“自在之物”的概念指出,“設計生產出來的商品在被使用前對于消費者來說也只是‘外在的、直接的、消極的存在’,是‘自在之物’。只有在消費中,也就是在商品與主體以及與其對象間充分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展示它的一切,商品才能成為‘內在的’‘為我之物’”[11]。顯然,這種“消費實踐活動”就是消費者對消費品的使用實踐活動,正如李伯聰教授在《技術三態論》一文中所強調的,只有在技術進入生活,成為消費者所使用的技術時,技術才成為了現實性的技術[12]。
由此看來,技術使用從屬于消費環節,是對已然成形的、進入了消費領域的技術或技術產品的使用活動及過程。技術使用內含于技術消費的過程,是技術消費的一個子集,而且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子集,離開了技術使用,技術消費就失去了其最珍貴的情感體驗,而離開了技術消費,技術使用也就無所依存,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可是,由于以往對消費的探討主要囿于生產語境,關注消費也是為了刺激生產,這樣,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大肆進行揮霍性的消費,消費主義盛行,進而導致消費異化”[13]。為了克服這種消費異化的弊端,我們必須打破生產霸權,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解讀消費。
技術使用雖然是技術發展過程中消費階段的一個重要環節,但與技術消費卻是不同的概念,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從內涵上看,技術消費屬于經濟學范疇,除了內含技術使用這一活動和過程外,還強調技術選擇、技術購買、技術消耗,特別是強調技術購買;而技術使用則屬于哲學概念,可以理解為把使用這一環節從技術消費整個實踐活動中抽離出來,從而專注于在使用階段消費者對技術功能的實際發揮、運用、重塑和實現。從外延上看,技術消費意味著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種技術或技術產品循環(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終結,涉及到一種具體的技術產品的耗盡;而技術使用則強調一種技術或技術產品的消費實踐活動過程中對其功能的運用和發揮,甚至從中可以挖掘出另一種技術或技術產品功能和意義的雛形,它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更傾向于是起點而非終點。此外,技術消費注重的是技術商品的交換價值和符號價值,提倡時尚、前衛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會滋生相互攀比的不良社會風氣,形成畸形的“用過即扔”社會,而技術使用看重的則是技術產品的使用價值,關注技術使用的活動過程,主張“物盡其用”,拒絕浪費。
綜上所述,本文把技術使用界定為使用主體對已經投入消費市場的技術或技術產品進行符合預定功能或不符合預定功能的操作、利用和發揮的活動。這是技術—社會系統中的一種特定技術與其使用主體相互建構的過程,既存在著技術對使用主體的“限定”和“強求”,也存在著使用主體對技術的“謀算”和“統治”,而技術使用者,就是指現實使用這些技術及技術產品的主體,他們期望通過“使用”這一人類實踐活動的展開來滿足自己在生產或生活方面的某種需求。廣義的技術使用者幾乎涵蓋了整個人類,因為在現代這個技術座架無處不在的社會里,每個人在一定意義上都是技術的使用者;狹義的技術使用者則局限于某一種特定的技術,比如,信息技術的使用者、基因技術的使用者、醫療技術的使用者等等。
技術使用者的內涵十分豐富,在形態層面上,可以分為技術器物使用者、技術制度使用者和技術觀念使用者;在心理層面上,可以分為積極的技術使用者和消極的技術使用者;在現實層面上,可以分為生產型使用者、生活型使用者(包括生存型使用者、發展型使用者和娛樂型使用者)和軍事型使用者;在價值層面上,則可以分為合理的技術使用者和不合理的技術使用者。其身份特征也比較復雜,既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既可以是專業人士,也可以是業余人士;既可以是購買者,也可以是非購買者。
三、技術哲學應該關注技術使用者
技術是一個過程的觀點已經得到了技術哲學界的普遍認可,可是,技術的使用作為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卻幾乎被人們遺留在歷史的角落里。雖然已有學者對消費領域的技術使用者予以了一定的關注,但都局限于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術語,從哲學的角度對技術使用者進行專門、系統的解讀暫付闕如。
本文認為,技術哲學對主體的研究不能把目光僅僅停留在發明家、設計員、生產者、企業家、工程師等傳統范式上,而應該把技術消費階段的使用主體即技術使用者也作為積極、主動的因素納入到自己的范疇之內,打開技術使用的黑箱,從而讓技術使用者也能名正言順地登上社會科學的大雅之堂,擁有自己的話語空間和權力體系,具體來說,技術哲學應該關注技術使用者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技術使用者在消費階段的主體地位使然。技術的物質符號理論揭示,技術實際上就是一個文本,其間包含著多種復雜的異質社會因素,它只有通過使用者的“閱讀”行為才能獲得其穩定的意義,從而實現自己的某種功能。毫無疑問,技術使用者是技術在消費階段的重要主體,不僅在實際上使用技術、建構技術的意義、實現技術的功能,而且已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因為人們并不是消極地接受技術,而是試圖在使用過程中對其加以改變,將其定型為適合自己的目的,這種經過修改過的技術一旦得到他人的認可并能獲得專利投入市場,人們也就從技術使用者的身份搖身一變成了技術的發明者、設計者甚至生產者。此外,技術使用者不僅是技術消費階段的重要主體,也是技術使用后果的責任主體,“他們有責任通過對現有技術進行有意識的消費和更為明智的應用,以減弱技術的負面影響”[14]。
其次是技術創新哲學研究的內在邏輯要求。技術創新哲學是技術哲學的一塊重要領地,技術創新涵蓋了一個發明構思的孕育到產生再到創新產品投入市場實現商業價值的全過程,并且技術創新產品商業價值的實現是整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這顯然離不開使用者。我們可以簡單設想一下使用者對于技術創新的影響:如果一種技術產品被設計制造出來,卻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和使用,那么科技含量再高的創新產品也只能成為一種擺設,被束之高閣,最終只能夭折于襁褓之中。在這種語境下可以當之無愧地說,“技術創新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眾愿不愿意接受它”[15],技術使用者因此就成了技術創新命運的邏輯主宰者。而自熊彼特以來的技術創新研究一直關注于技術的早期階段,SCOT雖然把人們的關注點從技術移植到了社會因素上,但并沒有脫離生產范式的窠臼。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上看,對技術創新視域中的使用者進行深入地研究,是夯實、豐富我國技術創新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途徑。
最后是時展的內在訴求。早在20世紀4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家-阿多諾、霍克海默、洛文塔爾、弗洛姆和馬爾庫塞等-就提出了一些有關消費社會的觀點,把消費社會描述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新型結構。而直到法國理論家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晚近階段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人們才翻然醒悟,意識到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與工業經濟時代截然不同的時代-消費時代,至此,“消費”成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一個字眼。經濟學、社會學相繼打開了對消費中的重要主體-技術使用者-的關注大門,將自己的研究領域擴展到了消費領域。作為時代反思精華的哲學更是不應回避這一趨勢,張明國教授早已明確提倡要開辟技術哲學研究新領域-消費技術,認為于光遠教授的著作《四種消費品理論》“為我國的技術哲學研究開拓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為我國自然辯證法學科的發展尋找出了一個新的生長點”[16],而消費技術的生命無非就在于使用。因此,技術哲學關注技術使用者,不僅符合了“朝向事物本身”的現象學宗旨,與荷蘭學者所提倡的“經驗轉向”相吻合,更是時展所賦予技術哲學研究者的任務之一。
總之,在當前各種高技術與文化理論激蕩的情景里,在社會科學已經大張旗鼓地滲入到消費領域的前提下,展開對技術使用及技術使用者的系統研究,充分認識技術使用者對社會的現實意義,厘清技術使用者在STS這張“無縫之網”中的積極建構作用,特別是重視對技術使用者責任主體身份的塑造,是擺在技術哲學、技術社會學以及STS面前的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卡爾•米切姆.技術哲學[J].科學與哲學,1986(5):100.
[2]拉普F.技術哲學導論[M].劉武,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85.
[3]陳玉林.“使用”問題研究-技術史的一種文化轉向[C]∥陳凡,秦書生,王健.科技與社會(STS)研究.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8:122.
[4]HippelEV.Democratizinginnovation:theevolvingphenomenonofuserinnovation[EB/OL].[2008-07-22].http:∥/content/K302272841762854/fulltext.pdf.
[5]PinchTJ,BijkerWE.Thesocialconstructionoffactsandantifacts:orhowthesociologyofscienceandthesociologyoftechnologymightbenefiteachother[C]∥BijkerWE,HughesTP,PinchTJ.Thesocialconstructionoftechnologysystems:newdirectionsinthesociologyandhistoryoftechnology.Cambridge:TheMITPress,1987:17.
[6]CowanRS.Theconsumptionjunction:aproposalforresearchstrategiesinthesociologyoftechnology[C]∥BijkerWE,HughesTP,PinchTJ.Thesocialconstructionoftechnologysystems:newdirectionsinthesociologyandhistoryoftechnology.Cambridge:TheMITPress,1987:263.
[7]MichaelM.Reconnectingculture,technologyandnature:fromsocietytoheterogeneity[M].London:Routledge,2000:38.
[8]OudshoornN,PinchTJ.Howusersmatter:theco-constructionofusersandtechnologies[M].Cambridge:TheMITPress,2004:1.
[9]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王寧.消費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6.
[11]呂乃基.論消費及其演化對技術發展的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19(4):30-33.
[12]李伯聰.技術三態論[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5,17(4):28.
[13]梅學利,李飛.消費異化的哲學反思[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76.
[14]王健.現代技術倫理規約的特性[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2(11):54.
篇6
怎么戒煙 檳榔一只,鉆個小孔,再往小孔里灌入一點煙代油用水泡兩天取出涼干,想吸煙時,聞一下就不吸了,誰聞都可以戒煙。
怎么醒酒 醋、白糖、茶葉水各100克,醉酒以后,立即喝下,可達迅速醒酒,得喝醒得更快。
怎么戒酒 取生杏仁二兩,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者放在酒里兩滴,一同少喝,可以戒酒。
怎樣除去口臭 每天放幾片茶葉在口中嚼三遍,這樣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嗓子啞了怎么辦 醋精50克,白糖50克,用涼水250克攪拌均勻后,慢慢飲用,一天即可,嚴重患者晚上增加兩次。
牛皮癬 半斤米醋浸泡一兩去皮的松樹籽,泡二天后,一日擦三次,效果更佳。也可用一匙橘皮粉加半匙香油調勻涂抹。
牙痛絕招 用桃仁放在火上燒熱以后放在痛牙上咬,如此幾次永不牙痛。
鼻子流血怎么辦 當鼻子大量流血時,患者放平躺下,將鼻眼相反的手高舉,穴位自動封死,血立即可止。
除腳氣小竅門 米醋一斤,將醋倒入盆內,浸泡或浸洗,每日兩次,每次約一小時,消炎殺菌,又簡單,見效又快。
控制糖尿病新方法 新鮮玉米粒一斤。加水適量煎煮,至玉米開花后分四次,每天喝一碗,此方不能去根,但可以降低血糖。有浮腫、尿量增多的患者服用,效果特別好。
除腳臭、腳出汗 白礬研成細末,擦腳掌心10分鐘3~4次,腳以后不再出汗、不臭。可保持七八個月。
口腔炎癥 每天早晚吃梨一個,慢慢咽下,保持3~4天,立即好轉。病情嚴重的也可以用本方治療。
冠心病 黃豆50克,煮熟加食鹽適量多吃連吃3~4天,此方對控制冠心病不再發展,特別理想,犯病以后再用此方。
魚刺卡喉 用陳醋漱喉部,然后慢慢咽下,反復幾次即可治愈。
病后耳聾、耳鳴 貓尿滴耳三次,一次兩滴,可根治病后耳聾。耳鳴可將蛇皮焙成灰,吹入耳中,連吹三次可治耳鳴。
睡覺打呼咬牙 睡覺時口含橘皮一塊,含十五分鐘后吐出3~5次可根治呼咬。
癲癇(羊角瘋) 蚯蚓一條,白礬半兩放入大碗中用開白水沖開。一次一碗晨起空腹,連喝十天。
治偏頭痛竅門 用白色的蘿卜皮貼在兩面的太陽穴上,每晚貼20分鐘,可達速效,頭不痛就不用再貼了,此方主治頭暈腦漲。
治痔瘡偏方 尿素三兩放盆中開水沖開后將毛巾放入沾濕后擰干放凳上騰。一次十分鐘一天三次,騰七天。可治內外痔,便血脫肛。
急速催奶 芝麻炒熟,加入鹽少許,最好是產前10天就開始吃,進餐時作副食,可快速增乳汁,吃得越多奶來的越快。
治失眠小竅門 將大蔥白切碎放在小盤內,臨睡前把小盤擺在枕頭邊便可安然入睡,連續幾天可根治,常年睡不著覺者,連續治療5天便可去根。
心臟病 每天早晚各吃菠蘿50克,5~7天效果最佳,2年左右不會犯病,犯病以后,再接著吃一次,病重者每天吃二次,可以穩固病情。
視力減弱怎么辦 杏皮曬干撕碎做個小枕頭可醒目養神。對視力減弱、見風流淚、近視遠視等都有一定的療效。
手腳裂口 藥用風濕膏,貼在患處,一天后取下即可長好,百發百中。
皮炎小竅門 將線瓜葉搓碎在患處磨擦發紅為止,每七天搓一次,3次即可,嚴重者連用6次即可治愈。
鼻炎 用棉花球蘸一滴香油放在鼻內,15分鐘后取出,連續2~3天,每天三次,嚴重者多用2次。也可用大蒜泡醋插入鼻中。
高血壓 新鮮海帶二兩,做成一碗海帶湯,不要往里放青菜,清晨空腹喝下,連服十日即可,海帶能快速恢復血壓正常。
腎虛 新鮮豇豆100克,加水煮爛加食鹽少許,每頓飯前服用,3~5日可恢復健康,如經常吃對強身壯體效果最佳。
臉上去斑法 杏會用水泡后去皮,搗爛如泥,加一個蛋清調勻,每晚睡前敷面,次晨用白酒洗去,直至斑退。
胃病 取紅皮雞蛋殼20個放在瓦片上用火焙干研成細末,用糖水服用,每次前服一小勺,一日2次,服完為止,此方同時對補鈣和軟骨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跌打傷筋 將韭菜搗爛,稍兌一點小男孩尿,貼在傷處幾小時即可消腫,三日后可以恢復正常。
快速減肥 去國營茶莊買二兩烏龍茶,喝一周烏龍茶能快速融化脂肪促進脂肪代謝,達到減肥,又能預防肥胖癥的發生。
長壽秘決 經常運動,不氣不愁,年年保持多吃糖蒜,糖蒜是延長壽命的最佳良藥,它可殺死體內多種有害菌。
月經不調 到鄉下取蘇子葉二兩,用熱水泡后飲用,輕者四杯即可,重者多飲幾日,它有速效調經安神作用,對痛經、經期不正常有特效。
少白頭 用500克扇貝殼(干貝)煎水洗頭,每天洗一次,連洗6~8次,使再長出來的頭發又黑又粗,如白頭特別多可多洗幾次。
粗皮膚變嫩 每日晚上用一個雞蛋清擦臉,一小時后用清水洗掉,如能經常擦,皮膚越來越嫩。
肩周炎、腰腿痛、坐骨神精痛、腰脫 將土元(上憋子)七個焙成灰,黃酒七兩,共放一瓶內泡七天七夜,每晚七時喝七錢黃酒,并用拳頭用力捶打患處七七四十九下,病重者多服幾療程可痊愈。
肺結核偏方 500克活繭蛹用火焙干研成細末,每次用3~5克,一日2次,服完為止,效果十分好,此方由中國中醫研究院提供。
關節炎止痛法 用谷草燒成灰,裝入小袋中,哪痛往哪貼,每晚貼一小時,貼3次治愈。此方又簡單,效果又好,對腰腿痛有明顯療效。
腋下狐臭 米醋100克,茴香粉5克。調勻涂擦腋下數次,狐臭立即消失。
腳瘙癢怎么辦 取一塊生姜切開擦腳心,男擦左女擦右,一次擦十分鐘。
骨質增生 羊脛骨四根,用火燒成焦黃色后搗碎成面,每天晚飯后用一兩黃酒送服,連用數次。
誤吞金屬硬物 將韭菜炒熟大口服下即可便出,碎玻璃片,吃肚里以后,也可以用此方。
手腳麻木 浸泡好的黑木耳、桃仁、蜂蜜各120克,共搗如泥,放碗內蒸熱,分4天吃完,孕婦禁用。
掉頭發、起頭皮 大白菜根去泥洗凈切片放鍋內加水煮開后加醋精洗頭,連洗七八天,可使頭發柔順、光亮、頭皮很快消失。
灰指甲怎么治 將紫皮大蒜搗爛如泥,再加少許白礬涂在灰指甲上,不要抹的太厚,然后用塑料布將指甲封好。塑料布透光封閉效果好,只需七八天,覺得有漲的感覺就好了。
怎樣打掉蛔蟲 南瓜子(去殼留仁)50~100個研碎加糖水適量拌成糊狀,空腹服用一次見效,本方能打掉小兒多種病蟲。
乳腺炎怎么治 仙人掌一小塊搗碎加三滴香油后敷于患處。
怎么治腳雞眼 用一塊膠布中間剪一小眼,貼雞眼上,小眼露出雞眼,再撒眼上一點尿素面(化肥),再用一塊膠布壓住,三日換一次,換六次,雞眼自消自滅。
前列腺炎 干棗三兩、雄雞肝三個,加水燉爛,連湯喝,連喝三次。
類風濕癥 用鮮嫩的桑樹枝,多少均可,切碎,拌一點酒用鍋炒黃色后,加水熬,早晚各服一杯,見效連服。
怎樣治燙傷 嫩生姜洗干凈,一定要帶皮,然后把生姜搗爛,用紗布包著,把生姜捏出汁來,而后把姜汁淋在傷處,不必包扎,能使燙傷處不會腫痛。一天一次,一周就可痊愈,且不會留下疤痕。
篇7
老子的思想方面,與現代人生活有關的是關于養生與處世方面的哲學。先說養生方面吧,老子主張要寡欲與知足、致虛主靜、返璞歸真。在處世哲學方面,他主張要善柔、慎微、反察。
現代人的物質環境充裕,但對欲望的追求使得人身心疲累。欲望可以有很多種,如對事業的欲望、學業知識的欲望、成名的欲望、金錢的欲望、物質的欲望、情感的欲望等等,如果對于欲望過度追求,會使人的精神消耗,從而影響到身體功能的正常運行。因此老莊思想主張要保養精神,減少精神上的焦慮、消耗,故保全精神是養生的首要工作,其次才是對身體上的保養。
在《老子》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就是說明聲、色、味會讓人的感官因為遭受過多刺激而失去作用,迷于打獵等會讓人的心狂野難收,珍貴的寶物會讓人的行為失控。欲望過多會讓人失去理性,沉迷于欲望的追求會使人心情失去平靜。但是想要的東西,并不見得追求就會得到,而且往往在追求到了之后又想要更多,陷入無底的黑洞中,迷失了本性而不自知;若追求不到又會帶來情緒上的失落與不滿足,郁郁寡歡,精神上亦不平靜。故《老子》中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退其咎。”(九章)得到富貴原以為能夠達成心愿了,但誰知這富貴能持續多久,不免又心生憂慮,擔心失去的一天;而若是得了富貴而驕縱,又會自己留下把柄招來禍患。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對精神與生命有所危害的。無論是對于富貴或是功名、愛情的追求,都是如此。
故老子以為“知足者富”(三十三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人的欲望之產生在于不知足,若貪欲多求,則會處心積慮,結果則是傷害自己的精神、生命,或者是傷生害理、招禍上身。原本追求欲望是想要生活上更舒適、生活質量更提升,但是卻使得自己不得安寧,精神惶惶不定,也沒有心情去享受生活,反而遭受更大的禍患。所以老子說:“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就是要求人除去過分、過多、過大的追求,少些欲望而知足常樂,才能獲得精神上的平靜,達到養生的目的。
在養生哲學方面,老子也講致虛守靜、虛空的道理。原因是人的心里每天充塞著一大堆煩文瑣事,老是想著等一下要如何、等一下要做什么,記事簿上也記滿了各種行程,好像不這么做就顯不出自己的地位與重要性,讓人一點也沒有喘息的空間。雖然很忙碌,但精神上其實空虛得不得了,往往是借著更多的忙碌去填補空虛。
在老子的思想里,認為道的最高境界是“虛無”。“無”的作用極大,雖無卻無不有,無為卻無不為,是以“虛”、“無”的功用最大。大家一定認為‘‘虛”、“無”就是沒有,沒有有什么用處?“無”的用處可大了,水瓶正因為是虛空的,所以才能容納水;房屋之中正因為是空的,才能住人;箱子是空的,才能裝東西,若是實的,便沒有任何用處了。正因為其“無”,才能顯出其用處來。
人每天朝夕營營,正是由于心內不虛、不無,所以隨時受到物質。欲望、瑣事的牽絆。因此老子主張要致虛,讓心無為、無欲、無智、元身,內心不填塞東西。心虛空了之后,才能容納更多,否則每天心中充滿各種紅塵瑣事,連思考與體會的空間都沒有,人就只是每日匆忙地重復著相同而機械性的運作罷了。
如何才能達到“虛”的境界呢?主要是要“守靜”,要“守靜”仍然是要去除欲望,在《老子》中提到:“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三十七章)天下萬物都是出于虛靜而后又歸于虛靜,但人有欲望,會妄動不安定,會想追求、追逐的,如此,則無法達到虛靜的境界。人這種行為是違反自然道理的,內心充塞著欲望則無法平靜,故主要的做法,還是在于去除內心的欲望,將心思保持在空明寧靜的狀態,唯有在心思靈明平靜時,才能夠看清一些道理,才能明澈如鏡,不受蒙蔽。
篇8
選對了人就做對了事
決策與用人,常常是兩位一體的東西。做決策的同時就要考慮用人,有什么人,做什么事。人才跟不上時,寧愿等一等,把節奏放慢;人才儲備做好了,大家都急嗷嗷要沖鋒陷陣了,再適時加快發展,滿足他們的創業需求。
選用人才,不是搞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形成團隊。當年,大蓉和剛剛起步,付不起高薪,還要讓大家日夜辛苦,等于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少吃草。我們靠什么支撐過來了呢?靠的就是真誠待人和為生存而戰的力量。在資金極端緊張的情況下,我們也絕不拖欠員工的工資。為了發薪,我們低聲下氣到處籌借,拿出自己僅有的住房做抵押貸款。為了節省每一個銅板,我們省吃儉用,連信封都合不得印。這一切,員工都看在眼里,對我們產生了信賴。
多年來公司做過的決策,幾乎都與用人有關。例如人才流動機制,讓老一代退到二線,讓年輕人源源不斷地走上重要崗位,讓普通員工看到自己的晉升通道。這一切都是圍繞現代企業治理來做。餐飲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幾千年傳統習俗根深蒂固,用現代企業制度來改造,困難重重,但動手術也是必須的,而且事不宜遲,必須當機立斷。
股權激勵也是公司的重大決策,初衷是集聚人心、激發熱情,團結一致“干革命”。但股權是非常敏感的事,直接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包括元老、職業人、老員工的利益,需要統籌平衡,做細致的工作,千萬不能急躁。如果處理不好,反而使人心渙散,那就是自尋煩惱。
給待遇,讓位置
很多企業的盤子越做越大,管理越來越吃力,而創始人和創業團隊的年齡卻在逐年增大,遲早要面對退居二線的問題。這個矛盾,誰也無法回避。即使你和你的團隊離退居二線還很遠,也還是有必要提前考慮清楚,制訂一個長治久安的退出機制。
2006年,大蓉和實行“升級換代”戰略,抓住機會引進資金建了新店。面對新局面,老同志們一個個摩拳擦掌,紛紛請戰,希望一展抱負,到新店當個店長什么的。但我想的是,為了讓企業多活幾年,我們的經營管理要從“做生意”變為“做企業”,必須讓年輕的職業人走到第一線并擔當重任。這個想法,顯然不符合老同志的愿望。
我召集老同志們商議,講明公司的發展意圖,希望他們放棄掌權的愿望,從大局出發,支持年輕人走上店長崗位。不少人想不通,他們說:“道理都對,但難以接受。”后來我逐個溝通做工作,我說:“現在的情況不走專業化、職業化是行不通的,過去沒有你們就沒有這個企業,現在有你們就可能沒有這個企業。看法是看法,大局是大局,如果從個人角度來考慮問題只會自斷前程,我們沒有倒下重來的機會了。有些事情大家要想得開,不要想得透,想透了自尋煩惱。”最后,在經營崗位上的老兄弟們支持了我的意見,其他的人就不好再提要求了。
老同志們退居二線,并不是無事可干,沒必要擔任巡視員之類的虛職。連鎖企業正值發展時期,我們成立了連鎖管理中心,讓他們負責公司的開發和加盟連鎖工作。這也正是他們的特長。先后從經營崗位下來6位老同志,都保留了他們原來的收入,在股份分配上享受了優先待遇。2010年,公司為老干部辦了小會所,從辦公區搬了出去,工作生活更加方便隨意。剛下來的幾年,一些人心里還有疙瘩。隨著后來企業的發展,他們不但拿到比在位時更多的收入,而且看到了未來的前景,心里踏實。
從2005年開始,我們先后把從事烹飪和服務專業的8位優秀人才送上了總經理的位置。他們上臺時都是三十出頭,年富力強,干得有聲有色,挑起了企業的大梁,在行業里也成了明星。他們對創業元老們非常尊敬,管理上的重大事情、社會協調和店堂維修改造等都請教他們,還請他們為新員工上課,對他們提出的合理要求都盡量滿足。
不能只有一個大廚
“生意好做,伙伴難邀”,開餐館的老板如果對餐飲業不熟悉,完全依賴某一個合作者,會潛伏很大的風險。一個企業必須建立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運行機制。有效的機制就是不管換什么人,企業照樣正常運轉。
我認為,企業做大以后,老板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要多樹幾個山頭,實行“分而治之”,采取“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不同的主體,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風格,也有利于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有的老板千方百計平衡各位“老大”的關系,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其實,堅持原則和公正,體現他們的特長和個性,就是最大的平衡。這種做法,不是什么厚黑學,也不是挑起群眾斗群眾,而是一種管理科學,符合“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古今中外都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一派兩派是派,五派八派就沒有派了。開一個店立一個山頭、派一個大廚,明確他的責權利,大廚之間哪怕是師徒,也沒有行政隸屬關系,不存在你管我、我管你的問題。徒弟可以放開手腳當大廚,只考慮對公司負責,對股東負責,各店算各店的賬,業績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大家心里有數。即使有人被挖角,個人的出走對本店的影響也很小,更不會影響到其他店,規避了骨牌效應。按總公司的安排,直營店的廚師長可以管理幾個連鎖企業的廚政;外派的連鎖店廚師長,要經直營店行政總廚提名,老總把關,再由總公司審查批準,屬公司管理的技術人才,不是誰的私人雇傭軍。
有些人對“山頭”不以為然。他們說:不管是一個山頭還是多個山頭,總之是在搞“山頭主義”,這不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我只能說,天底下山頭林立,并非一片平原。餐館里山頭存在的基礎,是千百年來廚師隊伍的血緣、師徒結構。特別是師徒關系,一直是廚師中最重要的關系。任何古老的行業,這種師徒關系都有悠久的傳統。它不同于父子關系,也不同于師生關系,是以傳授技藝為紐帶的師承關系。在廚師隊伍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江湖行幫習氣很重,廚房老大一發話,徒子徒孫都來了;老大一吹哨子,一幫人都跟著走了。師傅有絕對威信,開店時師父點兵點將,徒兒的飯碗都在師父手中。這樣一來,很自然就形成了團伙,也就是“山頭”。
機會比獎金更重要
企業應該像一條河,不斷流動才能保持活力和純凈。如果你多年保持老面貌,一家店做到底,恨不得做成百年老店,員工干得再好也得呆在老位置,慢慢都會泄氣,企業會變得死水一潭。不流的水,哪來生命力?
以前我們經常講“在發展中找機會”,講多了便成為一句套話。不過,員工的激情確實需要靠企業的發展來維系。公司不斷開店,就能不斷給員工提供上升的階梯。這幾年,我們在成都新開了幾家直營店,創建了幾個新品牌,每年都有新店開張,時不時還有連鎖店加入。店里開員工大會時,只要聽到有新任務,從上到下都情緒高漲。他們知道,新店要抽人去管理,有些人會得到提拔升遷,空缺的崗位和職務也需要補空,很多人都有機會。
多開店自然是好事,但也不是沒有壓力。開一個店就增加一份風險,每開一個店我都如履薄冰,生怕一腳踏空掉到冰河里去。從個人角度來講,我確實不想再攬大了,但背后有很多力量在推著我往前走,只好對他們說:“你們能做多好,我就能做多大;你們做得越好,我也做得越大。”
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為員工提供其他的發展機會,送員工到大學進修,就是一條路子。2013年3月,我們與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簽訂“大蓉和現代餐飲管理定向培養班校企合作協議”。四川師大文理學院旅游系設立2011級本科“大蓉和現代餐飲管理定向培養冠名班”,大蓉和提供給每位學員1000元助學金和500元獎學金,并免費輸送9名員工到這個班學習。我們的員工,很多人沒機會進大學,經過工作實踐以后,都渴望有學習充電的機會。根據協議,雙方互設“實習基地”和“培訓基地”;對這個班的學員大蓉和有優先聘用權;參加學習的學員都能獲得專科結業證書。這種培養人才的新型方式,能實現“雙贏”和“多贏”,企業、學校和學生都很滿意。
不開腔的把開腔的吃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世界上最復雜、最微妙的關系,處理好這些關系,讓大家都心服口服,是企業長治久安的必要前提。
大蓉和的任用模式大致是這樣的:店長由董事會任命,而廚師長、大堂經理、辦公室主任和各部門經理由店長提名;前廳主任、樓面經理、部長由大堂經理提名;廚師長助理、后廚組長由廚師長提名。名單交到董事會,由董事會批準。
篇9
【關鍵詞】質;量;質×量=能力=作用=效應;能力+機遇=成功
一、“質量哲學”在此起步
仔細推敲,發現質與量的關系是事物的普遍關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本文拋磚引玉,愿“質量哲學”在此起步。
質與量的關系,就是“質×量=能力=作用=效應”。按照這樣的關系去認識存在與意識的彼此作用,去認識包括社會在內的種種事物,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是“質量哲學”,或稱“質量論”、“質量辯證法”。
二、事物的質和量
我們在市場上選購商品,經常會說:“質量好不好。”我們的話語表明:物體具有“質量”。
那么,這里那里的聯系――“事情”,有不有質量呢?也有的。
一位校長在總結學校情況時說:“某個班學習質量好,某個老師教育質量好……”“學習”、“教育”都是一種“事情”,這說明“事情”也是有“質量”的。
那么,社會事物有不有質量呢?有的。我們上邊所舉的例子,都是社會中的事和社會中的物。無論什么事物都有它的質和它的量。
我們再進一步想想,“質”指的是事物的什么呢?“量”又指的是事物的什么呢?“質”與“量”有什么關系呢?
事物的質就是事物別異于其他事物之點,標志事物的特色、特點、特征、特性。事物的量就是事物的材料內容,是某個事物究竟有多少的標志。一切事物的存在都表現著質、量這兩個基本意義;一切事物的存在也都由這兩個基本意義所構成。如:
金的存在,如果沒有金的量,則不存在金;如果一種量不具金的性質,則也不存在金。銀的存在也是這樣的。銅的、鐵的、錫的等等的存在都是如此。
人的存在,如果沒有人的體量,則不存在人;如果一種體量無具人的性質即無具人的特征和精神,則同樣,這種量不屬于人,不稱為人(無精神的體量屬于體)。動物是這樣的,植物也是這樣的。
社會的存在,如果無有社會的量――無有受社會精神意識所支配的事物,則不存在社會;如果一種量不具有社會的性質――不具有支配社會的精神意識(如月亮那樣的東西),則這種量不屬于社會,不稱為社會,也即不存在社會。
質與量,二者形成事物,貫穿事物,是一切“存在”的兩個客觀的、必須的意義。對于這一點,你不會懷疑吧?
三、質×量=能力=作用=效應
一件事物中,質不僅是這件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別異之點,標志事物的特色、特點、特征、特性,同時,質是事物內部結構、發展變化以及與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根據和主導(質=根據);量不僅是事物的材料內容,標志這件事物的多少,同時,量是質支配的對象,是事物內部結構、發展變化以及與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條件和基礎(量=條件)。質與量相互結合,而形成和決定事物自身的內在能力。
質與量相互結合,從而形成和決定能力的關系,是正比例的關系。即“質×量=能力”。(因為質=根據,量=條件,所以質量關系可演化為:根據×條件=能力。)
事物有它的能力,而形成和決定它可能發生的作用與效應――只要是可能發生的,不管是什么作用與什么效應。能力與作用及效應的關系是等量關系:即“能力=作用=效應”
綜合從質量到效應的整個關系,就是:“質×量=能力=作用=效應”。例如:
煤炭的質×量=熱能=熱作用=熱效應。
電壓(質)×電量=電能=電作用=電效應。
炸藥的質×量=爆炸力=爆炸作用=爆炸效應。
黃金的質×量=價值能力=價值作用=價值效應。
意識素質(智慧)×意識素材(知識)=意識功能=意識作用=意識效應。
一個人的精神意識(質)×身體(量)=個人能力=個人作用=個人效應。
精神意識(質)×人力物力等社會存在(量)=社會勢力=社會作用=社會效應。
科學技術(質)×生產成本(量)=生產力=生產作用=生產效應。
政策(質)×人力物力(量)=政治勢力=政治作用=政治效應。
四、能力+機遇=成功
上面說到,每一件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內在能力。但是事物要成功地釋放它的內在能力,產生它相應的作用與效應,那么,就必須要遇上外界的作用對象和作用環境。
所謂作用對象,就是指可以與其發生作用的外界事物,而不是指所有的外界事物。
所謂作用環境,就是與作用相關的時間、溫度、距離、催化劑、周圍關系等等。
事物能夠遇上外界的作用對象和作用環境,就稱為機遇(機會)。有了機遇,事物才有可能成功地釋放它的能力,發生相應的作用和取得相應的效應。
所以說:“能力+機遇=成功。”例如:
煤炭必須要遇上氧氣(作用對象)和足夠的溫度(作用環境),才能釋放熱能,產生相應的熱作用和熱效應。
正電荷必須要遇上導體(作用環境)和負電荷(作用對象)才能釋放電能,產生相應的電作用和電效應。
炸藥必須要遇上足夠的溫度和壓力(作用環境),才能釋放爆炸力,產生相應的爆炸作用和爆炸效應。
黃金必須要遇上兌換黃金的人(作用對象),才能釋放價值能力,產生相應的價值作用和價值效應。
意識必須要遇上外界的一定人或物(作用對象)和一定關系(作用環境),才能釋放意識功能,產生相應的意識作用和意識效應。
一個人必須要遇上外界的作用對象和作用環境,才能釋放他的個人能力,產生相應的個人作用和個人效應。
生產必須要遇上消費者(作用對象)和市場(作用環境),才能釋放生產力,產生相應的生產作用和生產效應。
政治必須要遇上人民(作用對象)才能釋放政治權力,產生相應的政治作用和政治效應。
總之,不是每一事物都可以釋放它的能力而產生相應的作用和效應,而必須是遇上了機遇,才有可能成功地釋放能力而產生相應的作用與效應。亦即“能力+機遇=成功”。
對于效應來說,效應=發展變化=能量轉換……這些事都用“效應”一詞進行了代替。
五、性質決定規律
所謂規律,就是事物演變(作用、發展、變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性質是事物的特點,是事物演變的根據和主導。所以,這種事物演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規律,由事物的性質決定。例如:
碳遇上氧氣,通過燃燒作用,產生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上氫氧化鈣相互作用,又產生水和碳酸鈣……這種作用與演變的客觀自然規律,都由碳、氧、氫、鈣的性質以及作用中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碳酸鈣等的性質所決定。
六、性質、規律、量都是永恒的
這種事物的性質及其演變的規律是永恒的。不過,規律需要一定的條件(機遇),只有在條件成熟之時,才能把演變的規律體現出來,亦即規律性才能得到演示和證實。這種條件就是可以受性質支配的元素、原材料、內容、作用對象、作用環境等等,這一些統稱為事物的量。量也是永恒的。
量是永恒的,但是量的存在形式,是暫時的,變換的。量受性質的支配。一旦條件成熟,量就會在性質的支配之中發生相應的規律性的作用、發展、變換。譬如碳、氧、氫、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氫氧化鈣、水、碳酸鈣……它們的存在形式都不一定永恒,都在條件成熟之時產生“質×量=能力=作用=效應”的反應,按照其規律性不斷地作用、發展、變換。我們學習(吸取)科學知識,就是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性質及其演變的規律,從而按照規律,能動地人為籌備材料,創造環境,生產出種種科技產品。
篇10
關鍵詞:領導干部;哲學;和諧;戰略;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15-0095-02
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事關企業全局利益和長遠發展。正確地進行決策,是企業領導者的首要職責,它既是衡量企業領導者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企業領導能力的集中體現。學習哲學是培養和提高領導干部的戰略思維能力,處理和應對復雜事物能力,辨析和解決矛盾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中電投寧夏青銅峽能源鋁業集團有限公司(寧夏能源鋁業)實施戰略重組三年來的不懈歷程正是企業領導以哲學思想指導企業發展的重要實踐。
一、辯證統一,實現和諧共贏
辯證統一,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面對問題時,最常用的一種思考方式,它指導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對立的一面,要以堅持全面發展的高度為前提,把二者有機統一起來,以實現兩者和諧發展的目的。寧夏能源鋁業的誕生正是這一理論的優良產物。
2007年11月,中電投集團公司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擴大內需政策,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簽署《能源開發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著力打造寧夏產業集群,但考慮到區域、資源、人才等因素,只有與當地企業合作,才能最有效地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個能擔負產業集群建設大任的實力企業。放眼寧夏,青鋁集團是一個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國資委監管,始建于1964年的國內有色金屬領域骨干企業和自治區區屬最大的國有企業,自1978年以來連續贏利,連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但到2008年,面對突如其來的全球經濟危機,市場萎縮、成本上漲、企業資金短缺等棘手問題一擁而上,公司領導正研精苦思,尋找出路,謀求與有實力的企業合作。中電投想發展,青鋁集團想走出困境,兩個企業異曲同工、一拍即合。于2008年底,實施戰略重組,成立中電投寧夏青銅峽能源鋁業集團有限公司。本次重組,充分發揮了兩個企業在區域、資源、人才、產業、資金、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推進了中電投集團公司在寧夏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實施。可謂強強聯手,優勢互補,互惠雙贏。重組三年多來,公司攻堅克難、奮力拼搏,一年一個大臺階,迅速崛起在寧夏大地,取得了社會矚目的卓越發展成效,為寧夏經濟跨越式發展做出著積極的貢獻。
二、思想入手,堅持文化引領
哲學被愛因斯坦稱作“所有自然科學之母”,企業的發展必須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而市場經濟規律屬于經濟哲學重點研究的范疇,企業管理學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哲學的思想是博大的,只要它能被管理者掌握,就會爆發出巨大的力量,從而指導企業在競爭中戰無不勝。
戰略重組,是一種進步,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事業,是一柄既可能戰勝對手又可能傷害自己的雙刃劍。寧夏能源鋁業富有行業與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以為主導意識、體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廣泛、深入地滲透、貫穿、作用于企業發展的全過程,是推動企業跨越發展的強大動力源泉。
青鋁集團是有色金屬行業一個有著40多年發展歷史的企業,已進入成長的壯年期,寧夏能源公司僅僅成立了半年,可以說只是一個初生的嬰兒。兩個企業的重組,面臨著較大的思想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給企業重組帶來了種種障礙和困難。但是,辯證地看,正是由于存在著企業文化差異,才給企業發展提供了眾多的空間和機會,為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的人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能的機遇。對此,公司在重組的過程中加強文化融合,堅持以理念聚人心,以文化促發展,努力消除不同企業、不同行業、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發展背景的文化碰撞與沖突,著力建立符合公司發展戰略、體現企業特色的文化體系,逐步實現企業文化與發展戰略、企業發展與員工發展、文化優勢與競爭優勢的和諧統一,為公司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促使公司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不僅實現了企業的平穩過渡和全面融合,并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蓬勃發展,實現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在隨后的發展建設中,文化的作用又得到了更大的突顯。堅持鋁業傳承和發揚青鋁精神,在科技功關、強化執行方面狠下工夫,以文化帶動科技發展,“QTX”商標榮膺中國馳名商標。戰略重組三年多來,寧夏能源鋁業各項工作穩步推進,規模效益逐年增長,職工隊伍素質逐步提高,榮獲推動寧夏回族自治區可持續發展“十佳功勛單位”、“寧夏十大企業”等稱號,位列自治區百強企業第三名。成為中電投集團重點建設的五大產業集群之一和自治區優先打造的五大產業旗艦之一。
三、戰略定位,明確發展目標
企業戰略思維是建立在系統性、創新性、全局性的思維,這就要求每一個企業決策參與者必須站在企業的發展高度去把握、駕馭、綜觀全局,以哲學所具有的宏大的系統性與巨大的邏輯感,在最博大、最深刻的層面上去把握企業發展戰略與這個時代的世界的統一性,并以此詮釋企業發展戰略在這個時代現實世界的動態現象,以提高企業在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競爭能力。
寧夏能源鋁業貫徹中電投集團公司“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寧夏自治區發展規劃、符合集團公司發展戰略”的原則,確定了“以煤為基礎、以電為支撐、以鋁為核心、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和“三步走”發展戰略。明確公司作為中電投集團公司重要的產業集群之一、發展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建設者,堅持致力于把寧夏產業集群打造成為集團公司煤、電、有色金屬、煤化工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的戰略定位和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國內技術先進、影響力強的電解鋁生產企業和整體實力突出、可持續發展能力強、文化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的大型綜合能源鋁業集團的思路目標。目標的確立讓企業理清了短期內做什么、中期做什么、長期做什么的工作思路。同時,圍繞不同階段的目標,做好發展規劃,并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正。戰略部署與發展定位使公司充滿著機遇,充滿著希望,充滿著生機。
四、分析矛盾,保持連續贏利
矛盾分析法主張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重點和主流,它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是社會學的基本核心方法之一,對研究社會現象具有普遍適用性。它不僅能說明現在,而且能預測未來。尤其對宏觀的、復雜的問題的研究,有獨到的作用。
公司重組三年來,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領導干部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思考問題、謀劃工作、解決困難,沉著應對、多措并舉、攻堅克難,保持了各項工作穩步有序推進,連續三年保持盈利,實現了“十二五”暨“三步走”第二階段的良好開局。
一方面,堅持“兩點論”,防止片面性。在工作中,既看到面臨的困難又看到發展的機遇,既重視發展又不唯發展,既注重建設的速度又注重建設的質量,做到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啟動了青鋁股份異地改造、青鋁自備電廠、臨河電廠、中衛香山風電、吳忠光伏發電等項目建設,紅一煤礦、中衛熱電廠、棗泉電廠、煤化工等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煤電鋁產業鏈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正從單一電解鋁企業向綜合能源鋁業集團積極轉變。在干部工作中,既以發展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又不重才輕德,忽視對思想品德的考核;既重視干部的培養選拔,又不忽視干部的教育監督管理。始終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努力加強各級“四好”領導班子建設,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好各級領導班子的整體合力。堅持干部公開競聘機制,競爭性選拔成為人才選用常態。認真落實干部末位淘汰制,加大了干部輪崗交流力度,形成風清氣正的用人環境,為公司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另一方面,堅持“重點論”,抓住關鍵點。在公司發展過程中,既堅持全面發展,又強調突出重點,在發展中、聯系中和全局中把握主要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力度,防止和克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眉毛胡子一起抓”的現象發生。公司在發展的各個階段,注重分析形勢,重點攻破。重組初期以完成重組整合、確保生產穩定為重點,成功回購股權,搭建組織架構,梳理管理界面,制定工作流程,保持收購資產業務和職工隊伍思想“雙穩定”。繼而以“保發展目標、抓利潤增長、促戰略轉型”為重點,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堅持控虧減虧;注重協同發展,堅持加快項目建設;推動企業戰略轉型,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
五、勇于實踐,實現快速發展
在《實踐論》中寫道:“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寧夏能源鋁業以哲學理論指導思維、指導發展,再從發展中認識不足,總結成果,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2011年,公司煤礦項目列入國家煤炭工業“十二五”專項規劃草案。熱電及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成績顯著。電力生產強調EPC總承包機制,加強工程質量建設,機組空冷排汽裝置氣密性試驗、真空系統嚴密性試驗、機組漏氫率均優于設計標準,主機最大軸振創中電投集團公司新建機組標桿水平。公司電解鋁產能達到115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單體電解鋁廠,進一步增強了鋁業規模優勢,增強了行業話語權。
從寧夏能源鋁業的成長建設中,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新的提高根源于新的思維層次,新的發展有賴于新的思想境界,領導干部只有善于運用哲學提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問題、創新思路,才能切實有效地推動工作、促進發展。正如霍金森所說:“在管理的武庫中,最具威力的武器還是哲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