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范文

時間:2023-03-15 14:4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登岳陽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杜甫作為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的詩作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風貌,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的悲壯情懷。

關鍵詞:登岳陽樓;憂國憂民;壯麗詩篇

盡管杜甫胸懷大志,但終生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他天寶年間來到長安,由于當時李林甫把持朝政,入仕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了一個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爆發,他到處流亡,竟然被叛軍捕獲;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不久棄官西行,輾轉來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晚年舉家東遷,途中在夔州停留二年,后又漂泊,最終貧病而終。

他的《登岳陽樓》被譽為古今“登樓第一詩”,創造于詩人生命的最后階段,詩作表現了詩人終于實現了多年夢寐以求的愿望,登上岳陽樓,盡賞江山美景,而詩人內心仍牽掛國家安危的悲喜交加之情。

公元765,杜甫的好朋友嚴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告別暫時安穩的草堂生活,再次離開成都,帶著一家人,乘一葉小舟順江而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歷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屬湖北)到達岳陽(今屬湖南),登上岳陽樓遠眺,觸景生情,不能自已而寫了這首詩,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麗闊大,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相互映襯。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雄偉的。

首聯虛實相映,古今對比,從而大大拓展了了作品的藝術跨度。詩人很小就聽說洞庭湖的美名,可是一直到了今天才實現一睹為快的夙愿,看起來寫有初次登臨名樓之欣喜,實質在于表達早年立下宏圖、至今壯志未酬的遺憾之情。上句為下句鋪墊,其最終目的是為下文描摹洞庭湖制造氣氛。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書寫了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波浪掀天,浩茫無際,劃開了兩個大國的邊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的漂浮在偌大的湖水中一般。只用了短短的10個字,就把八百里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如此立體的描畫出來了,寫景如此手筆,令人嘆為觀止。我們不禁記起了孟浩然的千古佳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人杜甫在這里的意境卻更為闊大,仿佛整個宇宙都在洞庭湖中浮游飄動,這和曹操詠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有異曲同工之妙。

頸聯寫詩人生活坎坷,顛沛流離,懷才不遇的境遇。“親朋無一字”,由于老朋友嚴武的突然離世,詩人再次陷入孤助無援, “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沒有了物質精神方面的任何支持;“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從夔州攜妻帶子、貧病交加,漂流在湖北湖南之間,只有一葉扁舟陪伴他們,何處是規程,何時是一個盡頭,什么時候才能安頓下來,都是一個未知數,置身于岳陽樓上極目四望,天地蒼茫,一片,更讓詩人悲從中來。 “老病有孤舟”一句似乎要人們把關照整個乾坤的視線都集中到這一葉扁舟之上。正如前人所述: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書寫詩人眼望國家戰亂仍頻,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憂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讓讀者產生無限聯想。如果說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高度概括了詩人在京都參加科舉、求取功名的不幸經歷,那么,此句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契合,“憑軒”與“今上”前后呼應,我們知道,杜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但是詩人從來就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誰能想到到頭來終生碌碌無為、一事無成,過去的凌云壯志到如今都成了泡影,詩歌里“今”“昔”兩個字都有深深的涵義。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句才寫到“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眼望著美好的江山變成了如今滿目瘡痍,到處都是兵荒馬亂,詩人憑欄遠眺,不禁唏噓不已,聲淚俱下了。

篇2

昏旦呈新候,川原按舊經。地圖封七澤,天限鎖重扃。

萬象皆歸掌,三光豈遁形。月車才碾浪,日御已翻溟。

落照金成柱,馀霞翠擁屏。夜光疑漢曲,寒韻辨湘靈。

山晚云常碧,湖春草遍青。軒黃曾舉樂,范蠡幾揚舲。

有客初留鹢,貪程尚數蓂。自當徐孺榻,不是謝公亭。

雅論冰生水,雄材刃發硎。座中瓊玉潤,名下茝蘭馨。

假手誠知拙,齋心匪暫寧。每慚公府粟,卻憶故山苓。

篇3

伴隨著瀟瀟春雨,來到了洞庭湖畔的岳陽市岳陽樓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景區入口處的匾額“巴陵勝狀”四個大字,匾額兩側柱子上所撰寫的門聯:“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岳陽樓的非凡魅力,便是“五朝樓觀”景點,這個新辟的景點展現著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五座建筑風格各異的縮小了的岳陽樓建筑模型。離開“五朝樓觀”景點,便來到碑廊景區,從玉衡亭而入,但見石碑一個挨著一個,石碑上鏤刻著古今名人的書法作品,其中一些描述岳陽樓的手書作品,不僅給人們以無限美的書法藝術享受,也使人們對岳陽樓人文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告別碑廊景區,“南極瀟湘”的牌坊便展現在眼前,牌坊正門的石柱上刻有門聯:“南極瀟湘千里月,北通巫峽萬重山。”此門聯為清代書法家張照所撰,由當代著名書畫家劉海粟補書。沿臺階而上,穿過牌坊往前走,撲入視覺的就是名聞天下的岳陽樓。瞧,那岳陽樓重檐盔頂,樓角飛翹,黃瓦紅墻,金碧輝煌,就像一只凌空欲飛的鯤鵬,是何等的氣勢雄偉,難怪人們將岳陽樓與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合稱為我國古代江南三大名樓。

岳陽樓位于岳陽市西門城墻上,緊臨洞庭湖,岳陽樓前身為三國時東吳將領魯肅的水師閱兵臺。唐開元四年,岳州大守張說修葺了樓臺,正式定名為岳陽樓。宋慶力五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時重修,并請范仲淹撰《岳陽樓記》,至是名聲益大。現存的建筑為清同治六年重建,樓高近20米,寬三間17.24米,深三間14.54米,主樓三層三檐,盔頂式,運用插榫法的純木結構,沒有用一顆鐵釘,堪稱我國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觀。

進入岳陽樓一樓,但見這里陳設著一塊寬4.2米,高3.2米的《岳陽樓記》木刻雕屏,黑底綠字。面對雕屏,駐足低吟《岳陽樓記》,簡直是一種美的享受,心的感動。二樓也有一副《岳陽樓記》雕屏,黑底金字二樓的為真品,是清代書法家張照所寫的,而一樓的是模仿品。《岳陽樓記》共有368個字,原來紫檀木從洞庭湖底被漁民打撈上來時,紫檀木上有十一個字被損壞了,后由清代書法家吳敏樹為其補上了。

篇4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寫于769年,當時杜甫已57歲,距生命終結僅余兩年。彼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此詩正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

我們先看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昔時風華正茂,今日垂垂老矣;昔時國運昌盛,今朝國破家亡。昔時的杜甫是一個怎樣的杜甫呢?他曾經在《壯游》中寫過“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他曾經也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之氣,他曾經也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抱負。這是他個人。那么昔時的國家呢?他曾經寫過一首詩《憶昔》,詩是這樣寫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所以“今、昔”二字的對比不僅寫盡了老杜的滄桑,更是道盡了老杜的酸苦。

下面我們再看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頷聯寫目之所及。同樣的一個地方,人們看到的東西往往不一樣。此聯運用想象夸張,寫盡了洞庭水的開闊之境,自此而后,文人士子過此惟有投筆嘆息而已。李白也有過關于時空描寫的句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的這些詩句寫盡了浩瀚的空間,浩渺的時間。而杜甫的這一句“乾坤日夜浮”亦有如此力量。那么能夠寫出這樣的景物的人胸中必有天下。當然說老杜胸中必有天下,不是說他一定能稱王稱霸,是說他胸懷天下,有一顆廣闊浩蕩的仁心。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里面有一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聯詩也寫得好,氣勢磅礴,但他最后來了一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一下馬上就顯出境界的不一樣了,離老杜遠矣。孟浩然想干什么?他想像姜子牙一樣釣魚。他釣的是魚嗎?他釣的不是魚,他釣的是文王,釣的是功名。而老杜最后想到的是什么呢?他想到的是國家百姓,想到的“戎馬關山北,他“憑軒涕泗流”皆因“戎馬關山北”也。

下面我們再來看這首詩的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如果說首聯用了“今昔”的對比寫出老杜的滄桑酸苦之情,那么這一聯用了“有無”的對比突出老杜的無限心酸。“親朋無一字”,親朋為何無一字?因為“烽火連三月”,家書不能達?因為老不得志,窮而親朋散?讀者于此自可想見。雖然“親朋無一字”,但所幸的是“老病有孤舟”。這個“有”字用的好啊!這個“有”字道盡了老杜孤苦心酸之情。沒有孤舟比有孤舟還好一點,沒有孤舟我們還不會更加關注到他的孤苦。有段時間我看見大街上經常走著一位老人,那位老人抱著一條寵物狗,蹣跚地在大街上走著。我覺得他很孤獨。為什么呢?因為他家有五個兒子,但是五個兒子都不在身邊,現在只有這條狗陪伴在他身邊而已。沒有這條狗我還不會對他的孤苦感受那么深切,有了這條狗,反而讓我們倍加感受到老人的孤苦無依。所以這個“有”字用得好。

當然我們在鑒賞這一聯的時候,一定要把這一聯和上一聯結合起來賞讀。頷聯浩大開闊之景和頸聯的孤苦渺小的個人相對比,更能增加詩人孤苦渺小之情。杜甫寫這種詩很多,都寫得很好。比如他的《旅夜書懷》先寫“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這描寫的是浩大開闊之景,摹寫日月星辰大江奔涌之狀;而最后一聯突然來了這樣兩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讀到這一句我不禁潸然涕下。沙鷗是什么?沙鷗是那種細瘦伶仃的長腿的一種水鳥。你想,在浩瀚廣闊的天地之間,有那么一只細瘦伶仃的小鳥,踽踽獨行在那里,你是一種什么感覺?我們說越是浩大的景物和渺小的個體作對比,越能襯出渺小的個體之渺小。杜甫曾經在《江漢》中寫到“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乾坤”和這個”一腐儒“相映襯,更能凸顯這“一腐儒”的孤苦伶仃。由此我又想到了魯迅先生在《題彷徨》中寫到的兩句詩“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在天地之間有一個小卒子,荷著長長的一根戟。我總想像這個小卒子就是魯迅先生,個子矮矮細瘦的魯迅先生荷著這根長長的戟,戟很長很長,一直拖到地上,在浩茫的天地間,魯迅先生拖著長長的戟似乎在瞄準著什么,隨時準備射出。但他能射什么呢?那根戟我又把它想象成唐吉可德的長槍,他只能和風車作戰。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甚至找不到敵手。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被打敗,也不是敵手如何的強大,而是他的敵手無處可尋而又無處不在。所以我們說詩人用浩大的時空與渺小的個體相對比,更能突出的詩人的孤苦與渺小。因此這首詩頷聯和頸聯一定要結合起來對比閱讀鑒賞,方能體悟到詩人巨大的心酸悲苦之情。

篇5

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寫下《滕王閣詩序》,詩與序均文采飛揚,“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叫人激賞嘆服。

山西永濟的鸛雀樓。唐朝詩人王之渙寫下《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此哲理足以啟人心智。

湖北武昌的黃鶴樓。唐朝詩人崔顥寫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傳說李白登此樓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南宋評論大家嚴羽論唐人七律,以此詩為第一。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也膾炙人口:“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別,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湖南的岳陽樓。唐朝詩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兩句寫得景象壯觀,氣勢宏大。杜甫《登岳陽樓》詩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憂國憂民之情溢于登樓覽勝之際。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表達了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先,為國分愁、為民謀福的崇高思想。一“先”一“后”對比鮮明,發人深省。

篇6

名傾天下的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最早稱“巴陵城樓”為“岳陽樓”的人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李白一生曾六登岳陽樓,最后一次到岳陽樓,有個過路人在岳陽樓的墻壁上留下了三個字:一、蟲、二。眾人不解其意,等到李白來時,人們就向他請教。李白沉思良久道:“這是仙人留下的一副對聯。‘一’指水天一色;

‘蟲、二’是風月無邊。”人們嘆服,并請李白留下墨寶。李白欣然命筆,寫下“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八個大字。如今,這副對聯被刻成雕屏,懸掛在岳陽樓三樓主門外。

宋朝仁宗時期的宰相呂蒙正,幼時家境貧寒,缺衣少食,但他學習刻苦,天賦頗高。一日,私塾先生帶領幾個學童上山游覽,呂蒙正因未吃早飯,腹中饑餓,看到有一山泉,忙跑過去伏下身子飲水解渴。先生見此,即景出聯日:“欠食飲泉,白水豈能度日?”呂蒙正知道這是一副拆字聯,“欠”“食”是一個“飲”字,“白”“水”是一個“泉”字。此聯觸到了他的痛處,他當即對出下聯:“才門閉卡,上下無處逃生。”他將“才”與“門”組成“閉”字,“卡”拆為“上”“下”二字,既說出了自己的家境,又與上聯相對甚妙。先生見他可憐,又深愛其才,當下把他領到自己家中,讓他和自己的兒子一起讀書,并免除了一切費用。后來,呂蒙正終于在大考中被欽點為狀元,最后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品首輔。

明人蔣燾,少時即能詩善對。一天,家中來了客人。此時窗外正下著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聯日:“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凍”字拆開是“東兩點”,“灑”字拆開是“西三點”,對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時,只見蔣燾從屋里抱出一個大西瓜,切成兩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他對客人說:“請各位指教。我的下聯對出來了。”他見客人納悶,補充說,剛才對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贊不絕口。“切”字拆開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開是“八”“刀”。

明末的一天,崇禎皇帝微服走在街上,看到有人拆字算命,于是想預卜一下國運。崇禎隨意寫了一個“友”字,拆字先生看后,皺著眉毛說:“這‘友’字不好,它就是‘反’字出了頭。如今李自成進了洛陽,殺了福王,不就是造反出了頭嗎?”崇禎自然不高興,強壓住怒火解釋道:“我搞錯了。其實我想拆的是‘有無’的‘有’。”誰知拆字先生眉頭皺得更緊了:“這個更不好,‘有’就是‘十’和‘月’,這表明‘大明’只剩下一半了!”崇禎不肯罷休。想討個吉利的說法,他說:“我想測的其實是‘酉雞’的‘酉’!”這次,算命先生神色緊張地說:“不得了啊!‘酉’就是把‘尊’字去首去尾,而‘尊’不就是‘至尊’(皇帝)嗎?”后來,也就是這一年,崇禎在景山歪脖樹上吊死了。

篇7

訣竅一:審詩題,掌握答題信息。

解答中考詩歌鑒賞題,考生必須有很強的標題意識,把標題作為一個重要的破解詩歌奧秘的關鍵點來看待,從中尋得詩歌思想感情的蛛絲馬跡。標題,即詩歌的眼睛,包含著諸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詩歌的主要表現手法等。認真研究詩歌的標題,分析其所蘊涵的信息,對考生提高詩歌鑒賞題答題的準確性有很大幫助。可以這樣說,詩歌的標題是詩歌鑒賞的向導。

例如鑒賞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首先從標題入手:“春夜”點明季節和時間,即春天的某個夜晚,“洛城”點明作者當時客居洛陽,“聞笛”點明作者聽到了笛聲。具體是寫笛聲的情況還是寫聞笛的感受,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我們就很好理解了。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客居他鄉的游子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怎能不起思鄉之情呢?

又如鑒賞杜甫的《客至》《登岳陽樓》《旅夜書懷》等,根據標題就可以判斷《客至》是寫客人到來的情況或詩人的心情,《登岳陽樓》是寫詩人登樓所見或所感,《旅夜書懷》是旅途中的詩人在某個夜晚時心情的抒發。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問題。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篇8

1.古典詩詞中的亭臺樓閣意象

在古代中國的建筑風格里,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理念是占主流的,而亭臺樓閣的建造,就體現出觀賞與被觀賞這一雙重性質的妙用,既可使用,其本身又可成為景色。古典詩歌中提及亭臺樓閣的詩歌有很多。在觀景方面自然有其獨特的雅的一面:“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唐代詩人崔顥的這首詩,在前面“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兩句承襲了黃鶴樓過去的悠悠歲月之后,通過樓上自己眼前的所觀所感,道出了此時此刻的獨特景色,將樓與自己的思緒聯系在了一起,發出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無盡思愁。除了思愁,還有離愁,“無言獨上西樓”(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這位南唐李后主在上了“西樓”之后面對著天上如鉤的月,怎奈忍不住心中的寂寞離愁,寫出了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纏綿的離別之苦。說不盡愁,道不盡情,雖然愁情在樓閣,但也有一些詩意的閑趣棲息于亭。白居易在錢塘湖進行了“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正是詩人在有湖水,有亭子的環境中寫下了“最愛湖東行不足”的情感,對春天的喜愛贊美之情融入在這湖光山水里,有了亭子的點綴,清新自然的風景才更加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這也是詩人妙筆生花的一個亮點。對于詩人和詞人來說,亭臺樓閣是他們詩意的棲居,在這里,他們抒發感懷,歌頌贊美或是排遣憂愁,都與這平凡的建筑物結合得不再平凡。陳子昂在曾發出感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詩人站在幽州臺上,跨越時空上的界限,想到“悠悠天地”之間,只有自己懷才不遇,一種慷慨悲涼的情懷充滿心頭。宣州謝朓樓上,李白在為李云(一作李華)送別,寫下了一句“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在樓上的送別,詩人并未重寫樓上的景色,而在詩中抒發了自己的無盡苦悶心情。宏大的想象,浪漫的筆法,李白將自己的一腔憤懣借助謝朓樓恒久地流傳下來。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在到達岳陽樓之后,先是寫出了“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壯觀景象,后面也不禁發出了對唐帝國的前途和親人命運的無盡擔憂,這樣,在岳陽樓上所見到的的雄渾博大的景觀和對自身命運的悲涼、國家前途的深憂渾然成為一體。辛棄疾在當上鎮江知府之后,也在京口登上了北固亭,不勝感慨,撫今追昔,感嘆自己滿腔的熱血不為朝廷所用,最后發出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嘆(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稼軒居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北固亭懷古,實則借古喻今,令人扼腕,北固亭,因此詞而更富盛名。眾多的亭臺樓閣因詩人詞人的文章而享負盛名,因為亭臺樓閣也被中國古典文化熏陶得越來越富有詩意,“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蘇軾在中秋之際(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異常思念親人,正是在上闋借助了“瓊樓”、下闋借助了“朱閣”等作為依托,最后留下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富有人生哲理的闡釋。

2.古代散文中的亭臺樓閣意象

許多人都不會陌生江南三大名樓,分別是如今坐落于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坐落于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坐落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閣。這三大名樓享譽海內外,不僅因為它的風景好,更重要的也是因為人文景觀的豐富。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使岳陽樓的名聲不再局限于山水之間,而在于超越個人認識局限的高遠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就是精神的超越,岳陽樓已經成為這種精神的象征和代表。岳陽樓名頭如此的響徹,與之齊名的滕王閣自然也不遜色,有了初唐四杰的王勃來為他作序,可以說既是滕王閣之福氣,也是王勃的運氣。那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奇景已經成為滕王閣景觀的代表。滕王閣上,王勃與眾人宴飲,完畢之后獻出文章,席間,王勃寫出了千古名篇,技驚四座,滕王閣從此不再是孤單地臨江而立,而是多了一層寄托。“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閣序》)這種滲透著美好的進取精神的文章加上滕王閣的美景,激勵著后人奮發向前,今天,每當人們想到王勃的《滕王閣序》,就必然會想起那站在閣上看江的美景和滕王閣所傳承下來的王勃的精神信仰。除了三大名樓,還有眾多其他的“亭臺樓閣文章”,他們也都承載了許多美好的精神世界。聞名書法界和文學界的名篇《蘭亭集序》便是一個典型代表了,作者王羲之是書法家,也是一名文學家,在蘭亭,他寫下了這篇序,全詩中,充滿了對蘭亭美景的歡愉之情,與眾人的集會,不僅是為了“修禊事”,也可以在眾人聚會之中體會那山水之美與對生死問題的探討,王羲之最后發出了“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感慨之余,也在蘭亭留下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樣更深層的思考。蘭亭之名,借此流傳至今。

二、當今文化中的亭臺樓閣意象之變

篇9

關鍵詞:語文 綜合性學習

自新課標提出“綜合性學習”這一嶄新理論以來,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漸呈如火如荼之勢。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確實認識到,綜合性學習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系、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

一.找準契合點,大膽進行學科整合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只有找準語文和其他學科的契合點,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典型新穎的成語故事、詳實科學的有關史料、歷練情操的文化積淀,是語文與歷史契合點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態環境的保護等,是語文和地理學科整合的著手處;數理化學科的定義定理的表述以及邏輯推理的過程,是語文學科的語言歸納概括、推理等語文能力的支撐點;語文學科的思想性同思想品德學科的宣傳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前者強調熏陶感染的提升作用,后者強調道德法制的規范性作用。總之,找準“契合點”是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它直接影響著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在此基礎上,對有關內容進行整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教學內涵。

二.瞄準切入點,挖掘學科人文性

教育人文性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教育的社會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領悟到學科內容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歷史文化和時代潮流,從而繼承和發展中華名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如圍繞“神州七號載人航天飛行”這一話題,我們組織了一次綜合性學習。載人航天飛行涉及到各學科各領域,物理學科側重的是重力、加速度和新材料研發等;化學學科側重大氣酸堿度、飛行環境、臭氧層對人類的影響等;數學學科側重飛行軌道、各種參數等;地理學科要研究大氣狀況以及空氣污染對發射的影響等。而我們語文學科則要充分利用相關的報道訓練學生對重要信息的辨別、篩選和歸納概括能力,新聞報道寫作能力,培養學生情感的能力。我們首先讓學生圍繞這一主題設計出精巧的問題,搜集有關航天方面的資料,然后讓學生分組去采訪各學科老師,與老師一起探討,讓各個學科發揮其特長,引領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科學,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性學習的意識。

三.采取多種方法,進行綜合性學習

1.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當。讓學生參加一些參觀、訪問活動,組織學生舉辦故事會、朗誦會、辯論會,培養他們的參與能力、合作能力和組織能力。如圍繞“我為奧運添光彩”這一論題進行辯論。語文老師從學生的語句修辭、中心與材料、辯論的技巧等方面評價,歷史老師從奧運會的起源角度引領,地理老師從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師則從奧運會的舉辦對于振奮名族精神,增強人民體魄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

2.培養搜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同學們在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中,都會遇到許多信息資料。如圖片、數據、事例等,有些生疏,有些需要加工,這都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查詢、摘錄、分析,然后進行整合。組織學生在進行社會調查的基礎上,撰寫調研報告。培養學生養成語言精練、思路清晰的良好表達習慣,培養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能力。

3.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確定某個主題,組織學生搜集有關材料,聯系各學科知識,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或某個問題,制成課件或寫成論文,最后進行成果匯報,交流探討。如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滕王閣和岳陽樓。建于湖北武昌的黃鶴樓,唐代詩人崔顥、李白及宋代陸游等均有題詩,唐人閻伯理寫的碑記《黃鶴樓記》,使黃鶴樓聲名鵲起;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因有王勃的《滕王閣序》而為人所知;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因杜甫的《登岳陽樓》詩和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而名滿天下。以其中一個為話題,選取一個角度思索、探討,就會讓給學生感受到一個宏大的文化視野。

篇10

關鍵詞: 詩歌鑒賞 讀懂詩歌 詩歌主旨

從歷年的得分情況來看,古代詩歌鑒賞題皆不容樂觀,學生要么完全答錯得不到分,要么答不全、答題混亂,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學生讀不懂詩歌,讀不通,自然就把握不了主旨。

二是學生對古詩這一類文體缺少整體上宏觀的把握,面對一道題,不知從哪個角度回答。

三是對詩歌欣賞的名詞術語一知半解,答題時只要能想到的都答上,廣種薄收,沒有重點。

針對以上幾點,筆者認為應從讀懂詩歌、把握文體特征這兩個層次在宏觀上根本上解決學生得分難的問題。

一、讀懂詩歌

讀懂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讀通詩意。詩歌語言具有凝練性、跳躍性,在句式上有時為了合乎格律或者突出情感,而采取倒裝的形式,加之古今語言存在一定差距,這給平時閱讀量本就不大的高中生在理解上帶來了很大的障礙,教師在這方面應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閱讀量的積累加以總結。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陸游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都采用了古詩常用的“意象疊加”的手法,是語言凝練性的典型代表,讀懂它們就要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以構成完整的語句;古詩語言的跳躍性主要體現在時空的跳躍和邏輯的跳躍上,前者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由眼前的“巴山夜雨漲秋池”突然跳到了夫妻相見時的“卻話巴山夜雨時”,后者如杜甫的《登岳陽樓》中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繪了雄渾闊大的畫面,卻又在頸聯傷個人孤苦無依之感,似乎景與情不相配,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詩歌限于篇幅,語言的跳躍性是必然的,時空、邏輯的斷鏈處往往是詩歌的精彩處所在。

《夜雨寄北》中對相見時的想象體現了在虛實相生中對妻子的濃濃思念,而《登岳陽樓》中的雄渾闊大恰恰反襯了“老病孤舟”的漂泊無依;至于詩句的倒裝應讓學生注意兩點,一是當詩句不合邏輯讀不通時應想到調整語序,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中,“香稻”自然不能“啄鸚鵡粒”,梧桐也不能棲息在鳳凰上,這是個倒裝句,調整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就通順了。二是古詩中有時將句子的賓語放到主語的位置,或主賓對調,這種情況應結合全詩加以分析,不可引起誤解,如錢起的《谷口書齋寄楊補闕》中有“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句,單看此句,很多同學認為這是個擬人句,但結合全詩看,“憐”“愛”的主語應該是人,說以它的正常語序是“新雨后憐竹,夕陽時愛山”。

讀懂詩歌的第二個層次是正確而全面地把握詩歌主旨。理解了詩歌的文義,通過對詩歌中議論抒情句子或體現情感的字詞的琢磨,基本上能夠比較正確地把握詩歌主旨,但有時候并不能全面把握詩歌的主旨,因為詩歌的主旨有時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多變的,如杜甫《登岳陽樓》不僅有傷己還有感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情感經歷了樂―悲―痛的變化。因此,古詩主旨的把握,僅從直接抒情部分去找是不夠的,需要綜合題目、作者、題材、意象、意境、注釋等多方面的因素考慮,關于這方面的技巧資料繁多,筆者就不一一贅述。把握了古詩的主旨,后面很多題目就會迎刃而解,因為,無論是煉字還是手法賞析,都離不開最終對主旨的凸顯。

二、是把握古詩的文體特征

因為一種文學體裁決定了這種文體的構成要素,小說的構成要素是人物、環境、情節,而詩歌的構成要素筆者概括為言、象、意、技和韻。其中韻不在高考考查范圍內,而高考所出之題絕不超出其余四者范圍,因此掌握這四個概念是古詩賞析之根本,隨題如何出,我自可以不變應萬變。

言,有兩意,其一為詩歌語言風格,具體包括:平淡、清新、絢麗、自然、明快、含蓄、奔放、洗練、悲慨、沉郁、雄奇、質樸等。回答這類問題一般是先點出語言風格,然后結合詩句舉一二例加以分析。

言的第二個意思是煉字,也就是賞析詩中某個字的妙處,這些字要么形象生動,要么體現作者情感,煉字的答題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字的本義,詩句意,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主體的何種特征,有何藝術效果,凸顯了詩歌的什么主旨。

象,指的是意象。它在詩中有兩方面作用,一是意象構成意境,體現作者的情感,如上文《早發》中用殘燈、飛舞的雪花、著霜的枯草、凍實的濁河營造了蕭瑟凄清的氛圍,體現了游子羈旅在外的艱辛。二是有些意象有固定的象征意義,它能直接體現作者的情感,如周邦彥的《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久?”除了羈旅孤寂之情,“雁影”一意象讓詞又多了一個思鄉懷人的情感。

意,指的是意境。意境由意象構成,對意境的概括應該從意象入手。意境的作用在于體現作者的情感。一般有樂景襯樂情、哀景襯哀情的正襯和樂景襯哀情的反襯兩種。此類資料亦比較豐富,筆者在此不詳述。

所謂的技,也就是詩歌的藝術手法。具體分類如下:

1.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一般在詩歌中少見。

2.表現手法,分為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和其他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為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手法。間接抒情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抒情,常見的媒介有景具體手段為借景抒情和觸景生情;物,具體手段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和借物喻人;人,通過刻畫人物形象,表達對人物的愛與憎、贊與諷,或寄托某種情懷。古,包括古人、古跡和古事,一般是詩人懷古傷今、懷古諷今、懷古傷己、感嘆世事無常等。典故,詩人借助典故能夠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描法,主要有渲染、白描、虛實、動靜、感覺結合和方位結合等。

修辭手法主要是高考考綱要求的九種修辭手法,不贅述。

其他手法包括結構手法和象征、聯想、想象、對比、抑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