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計劃經濟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4-02-08 18:0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行計劃經濟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實行計劃經濟的原因

篇1

留置針就是俗稱的套管針,近些年已經普遍應用于臨床,它可以減少穿刺的次數,保護患者血管,不易損傷,保證輸液順利和安全,配合多次用藥,提高療效,減少患者費用、減輕患者痛苦,已被廣大患者及護理人員所接受,但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引起靜脈炎,以化學性靜脈炎尤為突出,現將本人在臨床上所碰到的一些問題及應對措施介紹如下。

發生化學性靜脈炎的原因

選擇血管不當:選擇關節部位及有靜脈瓣的血管,留置針固定不牢靠,易滑脫,損傷血管,選擇小靜脈進行留置時小靜脈血流量少,沒有充足的血液稀釋藥液,藥液對血管壁的刺激性增高,易出現化學性靜脈炎。

留置針的型號選擇不當:大型號的留置針相對小型號的留置針在血管內所在的空間大小不一樣,對血管壁的刺激也不一樣。臨床上外周靜脈輸液常用20~24G留置針,其中20~22G留置針靜脈炎發生率明顯高于24G留置針。

藥物的滲透壓:臨床上很多顱腦損傷的患者都需要20%甘露醇125ml間隔幾小時靜脈快速滴入進行治療,而20%甘露醇的滲透壓是1100mosm/L,發現這類患者發生化學性靜脈炎的機率幾乎100%,因為高濃度藥物的輸入會引起局部血流速度減慢,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還使血漿滲透壓增高,血管內皮細胞脫水變性,從而導致液體外滲,血管變硬。

消毒劑未干:有些護士在進行留置針穿刺操作時,消毒液未完全干燥時就進行局部穿刺,將一些消毒劑帶入到血管中刺激血管壁,引起化學性靜脈炎。

留置針留置時間過長:留置針留置的時間一般72~96小時,但在臨床上有時出現留置針留置到第6天時液體輸入速度依然很好,患者也未感穿刺部位有疼痛,但護理人員沒有引起重視,認為液體輸入速度好,局部沒有明顯癥狀就可以一直留置,其實留置針對于機體是一個異物,在體內的時間越長,對血管壁的刺激就越大越持久。

刺激性藥物輸注后沒有進行充分沖管:輸入刺激性藥物后未充分沖管時,刺激性藥物會殘留在導管內,刺激局部血管。

護理措施

合理選擇血管:選擇粗、直,彈性好,血流量豐富,避開關節部位及靜脈瓣的血管,首選前臂血管。

在滿足患者輸液治療的前提下,選用最短、最細、最少腔的導管。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穿刺部位皮膚要嚴格消毒,消毒范圍要大于無菌敷貼面積,直徑不<8cm,消毒液應充分待干,以達到延長消毒時間、保證滅菌效果;避免在穿刺時將消毒劑帶入血管,引起化學性靜脈炎。

合理輸液:在輸注滲透壓高的液體時,應安排在順序中間,且宜相互間隔,在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應減慢輸液速度,此外,護士應加強巡視,觀察輸液是否順暢,輸液過程中應濕熱敷患側肢體,促進血液循環。

合理的留置時間:一般情況下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不超過96小時,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留置針知識的培訓,改變她們的一些觀念,既便有些留置針留置時間超過96小時后輸入液體速度較快時,仍應拔除留置針,另選靜脈重新穿刺。同時各班的護士應加強巡視,如靜脈走向出現紅腫、痛,應立即拔除留置針,24小時內冷敷,24小時后局部濕熱敷,以促進血液循環。

篇2

---------------------------------------------

建    議    數    (億  元)              |    地方    |                              |

---------------------|    自籌    |              備    注        |

    農行  |  中行  |  交行  |    其他  |  (億元)  |                              |

-----|----|----|-----|------|---------------|

  0.05|0.20|        |          |    0.80|                              |

-----|----|----|-----|------|---------------|

  0.05|        |        |          |    0.30|                              |

-----|----|----|-----|------|---------------|

          |0.20|        |          |    0.60|                              |

-----|----|----|-----|------|---------------|

          |        |        |          |    0.45|                              |

-----|----|----|-----|------|---------------|

  0.10|0.10|        |          |    1.03|                              |

-----|----|----|-----|------|---------------|

  0.40|        |        |          |    2.00|                              |

-----|----|----|-----|------|---------------|

  0.87|0.35|0.30|  0.20|  15.89|                              |

-----|----|----|-----|------|---------------|

          |        |0.30|  0.20|    0.80|合作行0.2億元。            |

-----|----|----|-----|------|---------------|

          |        |        |          |    0.75|                              |

-----|----|----|-----|------|---------------|

  0.20|        |        |          |    0.90|                              |

-----|----|----|-----|------|---------------|

          |        |        |          |    0.60|                              |

-----|----|----|-----|------|---------------|

          |        |        |          |    1.50|                              |

-----|----|----|-----|------|---------------|

  0.05|        |        |          |    0.75|                              |

-----|----|----|-----|------|---------------|

  0.03|        |        |          |    0.14|                              |

-----|----|----|-----|------|---------------|

          |        |        |          |    0.15|                              |

-----|----|----|-----|------|---------------|

          |        |        |          |    1.25|                              |

-----|----|----|-----|------|---------------|

          |        |        |          |    0.90|                              |

-----|----|----|-----|------|---------------|

          |        |        |          |    0.38|                              |

-----|----|----|-----|------|---------------|

  0.10|        |        |          |    0.15|                              |

-----|----|----|-----|------|---------------|

  0.12|        |        |          |    0.60|                              |

篇3

關鍵詞:商品經濟 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 宏觀調控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十幾年的討論和探索,終于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模式。這無疑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也是對經濟學的重要貢獻。然而,伴隨著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也出現了另一種思想傾向,即全盤、徹底地否定“計劃經濟”,一時間對“計劃經濟”的口誅筆伐鋪天蓋地,使國人誤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經濟落后的原罪就是“計劃經濟”造成的,大有“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發達不起來的“萬惡之源”之勢。結果是使“計劃經濟”聲名狼藉,至今一提起“計劃經濟”還有“引狼入室”之意,似乎只有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才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才是的最終出路。有人甚至公開講:“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上個世紀最深的一場“國際馬拉松大賽”,其結果是經過70多年的激烈較量,以“計劃經濟”的失敗而告終。對此,筆者以為:這種認識如果不是無知的話,就是與當初我們全盤、徹底地否定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一樣,犯了同等程度的錯誤。為了澄清這些思想上的迷誤,有必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問題,以使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化過程中,避免犯過去同樣的教條主義錯誤,同時也使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這就是撰寫本文的宗旨。

一、市場經濟的歷史演進及其本質屬性

,在我國理論界對“市場經濟”存在著多種解釋,但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把市場經濟看成是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形式,這是主流認識;另一類是把其看成為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了的一種經濟運行形式。實際上這兩種解釋有內通之處。國外對“市場經濟”的解釋大體也有兩種:一種是把市場經濟看成是市場對商品生產實行調節的一種方式,也是個資源配置問題,另一種是把市場經濟看成是一種經濟制度而等同于資本主義經濟,成為資本主義的同義語,這是主流觀點。

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市場經濟”及其本質屬性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表達了一種深刻的,很值得我們深思,這就是:“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科學,總是采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盵1] 因此,只有通過對歷史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使我們對所研究的對象認識得更加清楚。

自從人類誕生以后,就產生了人與界的物質變換關系問題。這一關系的實質內容就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斷地向自然界“宣戰”,通過勞動利用和改造自然資源以滿足自己不斷增長的多方面需要。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這種經濟活動要采取什么形式進行,不少思想家和經濟學家都進行過考察和研究,而馬克思的論述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闡述到:“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發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因此,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一道發展起來。”[2] 這段論述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形式的發展軌跡: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三個歷史階段。它們并不是可以任意選擇的,而是取決于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程度和改造能力,即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當生產力的發展十分低下時,人類只能依靠“人的依賴關系”來戰勝自然,滿足自身的需要,這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經濟”時期;當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同時伴隨勞動成果有了剩余而產生私有制以后,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關系就要建立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式上,即人們通過“商品交換”的形式來實現滿足自身的需要,隨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形式也就進入了“商品經濟”發展時期;當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勞動將成為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私有制也隨之消亡,個人得到全面發展,那時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形式就不需要通過“交換”的形式來實現,也就不需要“價值”插手其間,而是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從而進入“產品經濟”的發展階段。

可見,人類活動形式的是一個客觀的“過程”,每一階段上的形式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形態。正如馬克思當年批判蒲魯東時指出的:“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commerce)和消費形式。”因此,“人們借以進行生產、消費和交換的經濟形式是暫時的和歷史性的形式?!盵3]

對“產品經濟”形態的認識雖然并不是本文論述的主題,但有必要在這里順便提一下: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發展階段,或者說“是不可實現的理想模式”,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這可從三個方面證明:第一,在歷史上它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批判的基礎上,作為商品經濟的否定形式而提出來的,并且由空想社會主義者們以試驗的方式實行過。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失敗的原因并非“產品經濟”形式本身的錯誤,而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可以否定“商品經濟”的程度;第二,當代世界某些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足以證明,它們所實行的大量“福利”經濟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體現出“產品經濟”形態的痕跡;第三,如果從分配的角度運用抽象法,來考察一個家庭內部的經濟活動(不考慮它與外部的經濟聯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說明:當其收入水平較低時,父母要以計量的形式對家庭成員進行消費品分配。而當收入水平較高以后,因為消費品的種類和數量可以得到不斷補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計量的方式進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來滿足家庭成員的需求。這一點已為我國改革開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證實。以小喻大,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商品經濟”形態的發展終將被“產品經濟”形態所代替,這在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發展史上只是個時間。

社會客觀經濟形態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個由產生到成熟、由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因而會體現出不同發展時期的階段性?!吧唐方洕毙问降陌l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紀的結束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為標界,大體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簡單商品經濟”時期,后一階段為“復雜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發展時期?!昂唵紊唐方洕币卜Q為“小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培育時期,它的交換是以直接獲得所需要的使用價值為目的,是作為“自然經濟”的一種補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當時占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的夾縫之中,處于從屬地位,“就象伊壁鳩魯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猶太人只存在于波蘭社會的縫隙中一樣”[4] ?!皬碗s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的成熟和發展時期,這時的商品生產和交換不再以獲取使用價值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并且成為社會居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笆袌觥币殉蔀樯鐣洕顒拥臉屑~和中心環節,是商品經濟發展到這一階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紀末,開始有學者把這種“復雜商品經濟”稱之為“市場經濟”??梢?,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達起來以后的一種成熟表現形式。圖示如下:

從上面的中可以得出以下認識:第一,“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的基礎在生產力方面乃是社會分工引起的勞動社會化,在生產關系方面則是生產資料歸不同的經濟主體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會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出現的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商品經濟是一種“自發”產生的社會經濟制度。第二,“市場經濟”在本質上就是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形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以“市場”為核心、以市場機制為紐帶來構建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系統,通過市場把社會各個經濟主體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結構。因此,一方面“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這種社會經濟活動組織形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也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經濟制度;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也是社會經濟系統的一種運行機制,它依靠市場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市場機制,來推動社會經濟活動的運轉,從而形成由市場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市場”是以商品生產和交換為結構的經濟活動系統。它既是一種經濟制度設置,也是一種經濟運行機制。作為經濟制度,它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形式在商品經濟階段成熟起來以后的表現形式;作為經濟運行機制,它表明“市場”成為商品經濟運行的樞紐,是通過市場要素自發的有機運轉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表現為一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不過,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一定的經濟制度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運行機制。因此,兩者的共性就在于都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而存在的客觀經濟形式。對于客觀經濟形式,人們不能任意選擇或否定,只能根據“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允許的范圍之內”去認識它,揭示它的內在,并運用這些規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二、“計劃經濟”的產生及其本質屬性

一種思想的出現,總是與客觀事物的產生和相伴隨,因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盵5] “計劃經濟”同樣如此,它絕不是憑空想象或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過程中,針對這種生產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資本主義(早期)市場經濟“自發”運行所帶來的和困難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自覺”組織的思想。最初它萌發于16世紀產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那里。例如: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深刻批判的基礎上,論述了未來理想社會的生產狀況是由社會領導機構根據“估定”的社會需要量進行生產,并且根據不同地區對某種產品需要量的不同,“以盈濟虛”地進行調節來滿足各地的消費需求[6] 。這說明莫爾的思想中已包含了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的思想萌芽。這一思想在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和摩萊里的《法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到18世紀,法國的巴貝夫對未來社會實行計劃經濟的思想則表述的更加清楚,指出:“我們未來的制度將使一切都按計劃來進行”,因而社會中“不再有盲目經營的危險,不再有任意生產或生產過剩的危險”,并且論述了社會對勞動投入的有計劃調節[7] 。19世紀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根據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和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深化,不但繼承和發展了這種“計劃經濟”的思想,而且把它付之于他們所設計的實業制度中,第一次把“計劃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制度來設置,并且對計劃的制定、審查和實施過程進行了具體闡述。當然,這時的計劃經濟思想還不是建立在的基礎上,帶有很強的主觀理想主義色彩。但是,它對后人認識社會經濟活動并“自覺”進行組織的問題無疑產生了重要。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他們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從和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規律出發,批判地繼承空想社會主義關于有計劃發展社會經濟的思想,建立了科學的計劃經濟理論,并且把它與未來社會聯系起來,指出這是未來社會經濟形式的重要特征。馬克思曾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量。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方式,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8] 恩格斯也曾表達過: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生產資料終將由社會占有,而那時“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并且比喻說:“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并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于我們了。這一點特別適用于今天的強大的生產力?!?。當人們按照今天的生產力終于被認識了的本性來對待這種生產力的時候,社會的生產無政府狀態就讓位于按照社會總體和每個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的社會的有計劃的調節。”[9] 從他們論述中可以看出三點:第一,社會經濟活動是有規律的,它與自然規律一樣,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第二,雖然社會經濟規律是客觀存在,但人們可以認識它,自覺地利用它來人類服務;第三,當人們自覺地利用認識了的經濟規律來從事社會經濟活動時,就是計劃經濟形式。雖然他們在這里并沒有使用“計劃經濟”概念,但已包含這一思想,“計劃調節”就是“計劃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據此可知,馬克思恩格斯的“計劃經濟”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一種經濟形式。

在此基礎上,列寧對“計劃”作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在主義經濟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經常的、自覺保持的比例性也許確實是計劃性”[10] 。這被認為是對“計劃經濟”經典性的表述,很值得我們深思,它表明“計劃經濟”的內涵在本質上就是要經常的、自覺的保持社會各個生產部門發展的比例性。在如何才能做好計劃經濟工作上,列寧更是強調對計劃“應該根據實際經驗和更詳細的研究來修正它”,否則“我們就會盲目行動”[11] 。他堅決反對用主觀計劃來代替實際工作,并且明確地告誡說:“完整的、無所不包的、真正的計劃=‘官僚主義的空想’。不要追求這種空想”,如果把國家經濟計劃官僚主義化了,“這是莫大的危險”[12] 。這對我們重新認識和正確理解“計劃經濟”,為計劃經濟正名,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我們從經典作家對計劃經濟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們所主張的“計劃經濟”是建立在符合客觀實際,并且根據實際的變化不斷修正和完善的、意義上的計劃經濟,為的是達到合理、充分地調節社會經濟資源和發展社會經濟的目的。這表明,計劃經濟應該建立在客觀經濟的基礎上,并且反映經濟規律的要求。因此“計劃經濟”是指: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社會(國家)從具體情況出發,預先擬定經濟的發展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地進行修正,從而對社會經濟活動實行“自覺”的組織管理和調節,它是自覺運用經濟規律的主觀表達形式。這就不難看出,“計劃經濟”實際上就是依靠“社會的理智”通過事先的計劃對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計劃經濟”=宏觀調控,宏觀調控就是“計劃經濟”的表現形式,這應該是計劃經濟的本來含意。它與“市場經濟”一樣,既是一種經濟制度,又表現為一種經濟運行機制。作為經濟制度,它和自發的“市場經濟’制度相對立,是自覺地按經濟規律組織和管理社會經濟活動的表現形式;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機制,它表現為一只“看得見的手”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自覺的調節和控制,以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

提要:當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模式以后,出現了一種全盤否定“計劃經濟”的思潮。究竟應該如何認識“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個經濟理論界長期爭論不休的理論問題。本文從的角度論證了二者是“主客觀”之間的關系,他們既存在著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存在著同一性的問題??茖W意義上的計劃經濟應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結果,這是計劃經濟思想的本意。所謂“宏觀調控”實質上就是計劃經濟的表現形式。

關鍵詞:商品經濟 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 宏觀調控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十幾年的討論和探索,終于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模式。這無疑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也是對經濟學的重要貢獻。然而,伴隨著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也出現了另一種思想傾向,即全盤、徹底地否定“計劃經濟”,一時間對“計劃經濟”的口誅筆伐鋪天蓋地,使國人誤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經濟發展落后的原罪就是“計劃經濟”造成的,大有“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發達不起來的“萬惡之源”之勢。結果是使“計劃經濟”聲名狼藉,至今一提起“計劃經濟”還有“引狼入室”之意,似乎只有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才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才是的最終出路。有人甚至公開講:“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上個世紀最深的一場“國際馬拉松大賽”,其結果是經過70多年的激烈較量,以“計劃經濟”的失敗而告終。對此,筆者以為:這種認識如果不是無知的話,就是與當初我們全盤、徹底地否定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一樣,犯了同等程度的錯誤。為了澄清這些思想上的迷誤,有必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問題,以使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化過程中,避免犯過去同樣的教條主義錯誤,同時也使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這就是撰寫本文的宗旨。

一、市場的演進及其本質屬性

,在我國界對“市場經濟”存在著多種解釋,但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資源配置的一種形式,這是主流認識;另一類是把其看成為商品經濟高度了的一種經濟運行形式。實際上這兩種解釋有內通之處。國外對“市場經濟”的解釋大體也有兩種:一種是把市場經濟看成是市場對商品生產實行調節的一種方式,也是個資源配置,另一種是把市場經濟看成是一種經濟制度而等同于資本主義經濟,成為資本主義的同義語,這是主流觀點。

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市場經濟”及其本質屬性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表達了一種深刻的,很值得我們深思,這就是:“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總是采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盵1] 因此,只有通過對歷史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使我們對所研究的對象認識得更加清楚。

自從人類誕生以后,就產生了人與界的物質變換關系問題。這一關系的實質就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斷地向自然界“宣戰”,通過勞動利用和改造自然資源以滿足自己不斷增長的多方面需要。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這種經濟活動要采取什么形式進行,不少思想家和經濟學家都進行過考察和研究,而馬克思的論述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他在《〈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闡述到:“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發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因此,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一道發展起來?!盵2] 這段論述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形式的發展軌跡: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三個歷史階段。它們并不是可以任意選擇的,而是取決于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程度和改造能力,即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當生產力的發展十分低下時,人類只能依靠“人的依賴關系”來戰勝自然,滿足自身的需要,這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經濟”時期;當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同時伴隨勞動成果有了剩余而產生私有制以后,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關系就要建立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式上,即人們通過“商品交換”的形式來實現滿足自身的需要,隨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形式也就進入了“商品經濟”發展時期;當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勞動將成為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私有制也隨之消亡,個人得到全面發展,那時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形式就不需要通過“交換”的形式來實現,也就不需要“價值”插手其間,而是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從而進入“產品經濟”的發展階段。

可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形式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自然歷史過程”,每一階段上的形式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形態。正如馬克思當年批判蒲魯東時指出的:“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commerce)和消費形式?!币虼?,“人們借以進行生產、消費和交換的經濟形式是暫時的和歷史性的形式?!盵3]

對“產品經濟”形態的認識雖然并不是本文論述的主題,但有必要在這里順便提一下: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發展階段,或者說“是不可實現的理想模式”,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這可從三個方面證明:第一,在歷史上它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批判的基礎上,作為商品經濟的否定形式而提出來的,并且由空想社會主義者們以試驗的方式實行過。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失敗的原因并非“產品經濟”形式本身的錯誤,而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可以否定“商品經濟”的程度;第二,當代世界某些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足以證明,它們所實行的大量“福利”經濟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體現出“產品經濟”形態的痕跡;第三,如果從分配的角度運用抽象法,來考察一個家庭內部的經濟活動(不考慮它與外部的經濟聯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說明:當其收入水平較低時,父母要以計量的形式對家庭成員進行消費品分配。而當收入水平較高以后,因為消費品的種類和數量可以得到不斷補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計量的方式進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來滿足家庭成員的需求。這一點已為我國改革開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證實。以小喻大,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商品經濟”形態的發展終將被“產品經濟”形態所代替,這在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發展史上只是個時間問題。

客觀形態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由產生到成熟、由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因而會體現出不同發展時期的階段性?!吧唐方洕毙问降陌l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紀的結束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為標界,大體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簡單商品經濟”時期,后一階段為“復雜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發展時期?!昂唵紊唐方洕币卜Q為“小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培育時期,它的交換是以直接獲得所需要的使用價值為目的,是作為“經濟”的一種補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當時占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的夾縫之中,處于從屬地位,“就象伊壁鳩魯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猶太人只存在于波蘭社會的縫隙中一樣”[4] 。“復雜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的成熟和發展時期,這時的商品生產和交換不再以獲取使用價值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并且成為社會居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市場”已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樞紐和中心環節,是商品經濟發展到這一階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紀末,開始有學者把這種“復雜商品經濟”稱之為“市場經濟”??梢?,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達起來以后的一種成熟表現形式。圖示如下:

從上面的中可以得出以下認識:第一,“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的基礎在生產力方面乃是社會分工引起的勞動社會化,在生產關系方面則是生產資料歸不同的經濟主體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會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出現的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商品經濟是一種“自發”產生的社會經濟制度。第二,“市場經濟”在本質上就是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形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以“市場”為核心、以市場機制為紐帶來構建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系統,通過市場把社會各個經濟主體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結構。因此,一方面“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這種社會經濟活動組織形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也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經濟制度;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也是社會經濟系統的一種運行機制,它依靠市場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市場機制,來推動社會經濟活動的運轉,從而形成由市場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市場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交換為網絡結構的社會經濟活動系統。它既是一種經濟制度設置,也是一種經濟運行機制。作為經濟制度,它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形式在商品經濟階段成熟起來以后的表現形式;作為經濟運行機制,它表明“市場”成為商品經濟運行的樞紐,是通過市場要素自發的有機運轉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表現為一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不過,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一定的經濟制度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運行機制。因此,兩者的共性就在于都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而存在的客觀經濟形式。對于客觀經濟形式,人們不能任意選擇或否定,只能根據“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允許的范圍之內”去認識它,揭示它的內在,并運用這些規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二、“計劃經濟”的產生及其本質屬性

一種思想的出現,總是與客觀事物的產生和發展相伴隨,因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盵5] “計劃經濟”同樣如此,它絕不是憑空想象或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過程中,針對這種生產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資本主義(早期)市場經濟“自發”運行所帶來的和困難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自覺”組織的思想。最初它萌發于16世紀產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那里。例如: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深刻批判的基礎上,論述了未來理想社會的生產狀況是由社會領導機構根據“估定”的社會需要量進行生產,并且根據不同地區對某種產品需要量的不同,“以盈濟虛”地進行調節來滿足各地的消費需求[6] 。這說明莫爾的思想中已包含了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的思想萌芽。這一思想在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和摩萊里的《自然法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到18世紀,法國的巴貝夫對未來社會實行計劃經濟的思想則表述的更加清楚,指出:“我們未來的制度將使一切都按計劃來進行”,因而社會中“不再有盲目經營的危險,不再有任意生產或生產過剩的危險”,并且論述了社會對勞動投入的有計劃調節[7] 。19世紀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根據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和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深化,不但繼承和發展了這種“計劃經濟”的思想,而且把它付之于他們所設計的實業制度中,第一次把“計劃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制度來設置,并且對計劃的制定、審查和實施過程進行了具體闡述。當然,這時的計劃經濟思想還不是建立在的基礎上,帶有很強的主觀理想主義色彩。但是,它對后人認識社會經濟活動并“自覺”進行組織的問題無疑產生了重要。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他們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從和揭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出發,批判地繼承空想主義關于有計劃發展社會經濟的思想,建立了的計劃經濟理論,并且把它與未來社會聯系起來,指出這是未來社會經濟形式的重要特征。馬克思曾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量。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方式,這是不言而喻的。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8] 恩格斯也曾表達過: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生產資料終將由社會占有,而那時“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并且比喻說:“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并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于我們了。這一點特別適用于今天的強大的生產力?!?。當人們按照今天的生產力終于被認識了的本性來對待這種生產力的時候,社會的生產無政府狀態就讓位于按照社會總體和每個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的社會的有計劃的調節。”[9] 從他們論述中可以看出三點:第一,社會經濟活動是有規律的,它與自然規律一樣,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第二,雖然社會經濟規律是客觀存在,但人們可以認識它,自覺地利用它來人類服務;第三,當人們自覺地利用認識了的經濟規律來從事社會經濟活動時,就是計劃經濟形式。雖然他們在這里并沒有使用“計劃經濟”概念,但已包含這一思想,“計劃調節”就是“計劃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據此可知,馬克思恩格斯的“計劃經濟”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一種經濟形式。

篇4

摘要:20世紀80年代,包括前蘇聯、東歐和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開始的經濟體制轉型。以前蘇聯和東歐為代表的激進式變革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漸進式變革,取得不同的經濟績效,形成巨大反差。轉型經濟學(或稱轉軌經濟學、過渡經濟學),是指一種研究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

一、引言

轉型經濟學是指一種研究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轉型經濟學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題和追求目標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盛洪,1996)。目前,關于轉型經濟還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也很難說誰是轉型經濟學家,因為還沒有專門從事這一理論研究的人。關于其理論體系,我們只能從現在構成這一經濟學流派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的文獻、研究思路來尋找一條線索,理清其脈絡。本文首先介紹轉型經濟學的內涵,然后簡述一下各個學派關于轉型經濟的理論要點,最后簡要回顧中國經濟奇跡并作以簡要評述。

二、轉型內涵

關于轉型概念的理解,比較經典與普遍的定義是熱若爾。羅蘭的表述:轉型即一種大規模的制度變遷過程或者說經濟體制模式的轉換。從目前國內的文獻來看,從三個層面上使用轉型的概念:第一種含義是從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第二種含義是在包括了第一種含義外,還包括那些過去實行廣泛管制的經濟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第三鐘含義是在前兩種理解基礎上還包括了所有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市場化,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

實際上許多人把轉型經濟學看作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轉型理解成為一種制度的變遷過程,只是描述了轉型的一般的特點。不錯,轉型的確主要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但轉型還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這些特殊性僅依靠制度變遷是不能夠真實的描述,更別說來解決這些問題。鑒于以上理論實踐中三個層面使用轉型概念的事實,筆者個人比較贊成轉型的第一種含義,即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當然,后兩種轉型概念的理解當然沒錯,但關鍵是其不符合概念提出的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性,更不適合建立新的獨立的研究學科。對于第二種理解,放松政府管制,實行經濟自由化,其實這在傳統的主流經濟學框架內可以得到解釋;對于第三種發展經濟學范疇內使用的轉型概念,現有的發展經濟學就有了相應的解答與分析框架。轉型(或者轉軌、過渡)概念的提出應該來說主要發源于二十世紀上半期全球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計劃經濟實踐中遇到困難并探索其解決辦法的歷史事實。

三、幾種轉型理論范式

20世紀80年代末,包括前蘇聯、東歐國家和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開始了從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將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一起稱之為“二十世紀兩項最偉大的經濟實驗”。毫無疑問,這場涉及多達15億人口的重大變革吸引了全世界學者的目光,他們應用新古典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以及比較經濟學等最前沿的理論成果從不同側面對這一變革加以研究。在短短的十幾年里,相關文獻數量迅猛增長,從而在主流經濟學中贏得了鞏固的學術地位,并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催生出了一門新的學科—轉型經濟學,來專門研究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

1、主流經濟學的激進主義轉型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是對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的系統化。按照新古典理論的理解,市場機制不過是資源配置的工具,其核心是供求和價格的相互作用。在轉型之初,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華盛頓共識在轉型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中占據統治地位。根據華盛頓共識:嚴厲的需求緊縮,加上放松管制、貿易自由化和私有化,就可以推動經濟增長。因此,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核心就是“管住貨幣,放開價格”,實行以宏觀經濟穩定化、國有企業私有化和價格自由化為核心的激進式的“休克療法”。采取了一系列諸如:大幅度縮減貨幣供應量,實行高利率;保留少數重要商品的國家定價,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全面放開;消除預算赤字,減少價格的國家補貼;取消對企業工資的限制;全面改革財稅體制等措施。

2、演進主義的漸進式轉型理論

隨著俄羅斯等國的激進式改革的受挫和中國經濟改革的巨大成功,演進主義的興起及其影響力的擴大是轉型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演進主義理論核心思想可概括為:知識和信息是有限和主觀的,并以分散的狀態為個人擁有,因此,人們根本無法認識和控制社會生活,最好的社會就是順其自然。想通過理性設計而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變革必然造成社會的災難。漸進式改革實際上是社會不斷的積累、加工信息,而且知識與信息是具有連續性的,用一種完全不同的系統來強制使其中斷是不可取的。經濟體制本身是一個具有自我強化機制的復雜系統,在演進過程中會不斷吸取舊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因而,漸進式改革更可取。

3、新制度經濟學轉型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把企業制度、產權制度、市場制度以及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等制度現象納入經濟學分析的框架之內,擴展了經濟學的視野,對于我們研究制度現象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根據這種理論,改革的過程實質上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成本收益分析尋求成本最小的最優改革路徑。經濟學家熱若爾。羅蘭曾指出:“如果轉型的經驗給了我們任何啟示的話,那便是,沒有以適當的制度為基礎的自由化、穩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大可能產生實際的效果”。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市場制度是自由交易的制度,這些制度結構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另外,科爾內、薩克斯都提出了新制度經濟學轉型理論的代表性觀點。

4、凱恩斯主義轉型理論

與新古典主義理論相比,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于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和內在機理的認識更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現實,他們對于轉型經濟中產權改革、宏觀經濟、轉軌速度和次序、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認識值得重視。

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一書中,新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對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轉型經濟理論提出批評。認為在決定選擇哪種市場經濟模式時,一定要牢牢記住實際的市場經濟是如何運行的,而不是去記住毫不相干的完全競爭范式;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競爭遠比私有化重要得多;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私有企業和公有企業一樣都會出現激勵問題,因此,建立一種集中與分散、公有因素與私有因素相結合的混合體制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正確選擇。馬克。奈爾(MarkKnell)等人認為激進式改革對自由市場的崇拜是盲目的。市場化和私有化的方案往往忽視了這樣幾個重要因素: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并不是一種單純的交易關系,而是一種生產關系;企業是生產組織,市場是交易機構,企業與市場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價格機制不僅是一種解決經濟問題的手段,同時還有金融功能、戰略功能等,在滿足這些功能上越是成功,有效配置資源的功能就越難以實現;私有化對于提高效率并不是必要的;國有企業也可對市場做出積極的反應。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重要的。

5、市場社會主義

市場社會主義就是以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為目標的一種理論和主張。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機制的結合,能否在理論和實踐中解決社會主義與市場機制的結合問題,是決定經濟體制改革前途和命運的關鍵因素。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最初模式即蘭格一泰勒一勒納模式,借助于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工具。這一理論假定,市場機制僅僅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后來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雖然在許多方面超越了新古典的范式,但是中性論的假定卻被接受下來,因而這些理論難免會帶有新古典理論的缺陷。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改革的實踐表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任務,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和實踐,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獲得巨大的發展,市場社會主義也成為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主流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

6、比較主義

用比較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現實的改革問題是九十年代以前轉型經濟學的主流。這種理論從不同的經濟體制中總結出若干基本的經濟體制模式,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做出最優選擇,指導改革的實踐。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里,從南斯拉夫的自治社會主義,到匈牙利新經濟機制和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再到90年代東亞模式,都曾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市場經濟模式和市場化道路的經驗教訓,對于中國的經濟轉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當然比較經濟學的方法也存在著根本的缺陷。一方面,這一理論是經驗的而非規范的,因而無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另一方面,它把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歷史環境下的經濟體制簡單化,因而無法深刻理解制度變遷的復雜現實。

7、特殊改革方式理論

中國的學者在借鑒國外關于轉型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把轉型經濟研究放在中國特殊國情和特殊道路選擇上。林毅夫等人認為,經濟改革的核心是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軌,改革以前中國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而改革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關鍵則在于改革“三位一體”的傳統經濟體制,使資源的比較優勢能發揮出來。中國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保證是選擇了漸進式改革道路。張軍指出,由于傳統國有部門的絕對規模使它事實上處于壟斷地位,因而,在改革過程中如果實行完全的價格自由化,就可能給國有企業提供操縱市場的機會,造成生產下降和經濟的衰退。相反,在價格雙軌制下,國有部門將比完全的價格自由化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多且定價更低。以價格雙軌制為特征的“邊界改革”的經驗正在于,國有部門在計劃外邊界上通過對價格信號做出反應去捕捉獲利機會,要比突然被私有化的國有部門去對經濟扭曲和短缺做出的反應更迅速。

四、中國增長的“奇跡”

自1978年開始,中國開始經濟轉型。10年后,東歐和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也加入轉型的行列。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中國選擇了與東歐和前蘇聯不同的道路:“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改革,而不是激進的“休克療法”。中國經歷了20年迅速的增長,而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卻經歷了將近10年的下降。改革方式選擇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改革結果。以下兩組數據清楚的表明了中國改革與前蘇聯、東歐改革成果的巨大反差:

中國改革二十多年的穩定的高速發展,引起全球的矚目,經濟學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專家指出中國能在這二十年間迅速發展的原因在于1979-1983年之間中國建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起了非常重要要的作用,在此之后,中國又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還有鄉鎮企業的作用。中國的改革成功的原因是基于保持和建立在社會和組織資本上的這一系列的制度變遷。斯蒂格利茨認為基于社會資本的制度變遷是中國改革成功的基礎,而在很多國家轉型后的社會資本比轉型前要薄弱的多。相對而言中國特別重視創造和改組,特別是新企業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不僅僅是進行單純的私有化。而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國采取了漸進型的方式。這對于改革普及到其他企業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中國經濟改革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明顯的。體制外增量改革對解釋轉型經濟的中國提供了有創建性的解釋,但隨著轉型的完成,對存量的改革也許會成為重點;國企改革還存在諸多困境;城鎮改革與農村改革的沖突;消費需求的拉動力不足;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問題等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五、簡評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轉型經濟學正在同比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相融合,然而以上任何一個學科都不能夠完全取代轉型經濟學,它們只是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轉型經濟學所正在經歷的分化。而對不同的經濟學流派來說,過渡問題的出現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種挑戰,不同理論所具有的解釋能力和預測能力將受到嚴峻考驗。在實踐中形成一種比較科學的價值和邏輯相一致的制度變遷理論,是我國經濟理論發展特別是經濟理論發展中面臨的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應當為此做出努力。

篇5

產生現狀的原因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來滿足社會需要而獲得盈利,進行自主經營,實行獨立核算,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這就要求企業建立與市場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財務管理體制,但由于受傳統經濟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使企業難以自主經營,自我管理。

1.政府決定企業行為。雖然我國現在已進入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但由于實行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一些企業的主要組織者計劃經濟思想觀念一時難以徹底改變,不知不覺地在意識上、行動上又回到了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了;加上行政部門有意無意地對企業說三道四,從而導致企業的財務管理產生盲目性。

2.企業市場意識淡漠。由于政府決定企業行為,企業經營者既沒有管理財產權,也就不用承擔財產的責任。這樣一來,企業經營者的決策;決心服從政府的計劃,保證職工資的發放,全力為完成和超額完成產值任務而奮斗,以達到對上交得了差,對下說得過去。為此,企業經營者的行為取向不在于市場,而是在于完成產值計劃。出現了高產值的先安排生產,沒有設備能力的超負荷生產,其次價高的繼續生產、同行業重復的搶著生產,賒銷拖欠的還要生產,能安排職工上班的就要生產等行為。上述各種不顧市場取向的行為,雖然能夠完成產值任務,但必然會導致產品積壓,資金周轉緩慢,虧損不斷增加,企業負債率高。

3.財務管理不健全。由于企業不顧市場取向,必然放松經濟核算,更不要健全財務管理。其主要表現有:投資運作由首長決策,財會人員無權參與;認為財務管理束縛企業手腳,財務機構人員可有可無;財務人員素質要求不高,能編制財務報表就可以;能服從“指示”的就使用,不聽從“指示”的就撤換;強調企業要有自,拒絕財稅審計部門的檢查監督。近幾年已出現一些怪現象,由于財會人員不受聘用,停薪外出打工,企業停產半停產,財務人員無上班,企業年終報表無人的編制。對此,財政部門能負責其編制財務報表期間的工資,請財會人員回來編制財務會計報表,才能完成財政部門年終決算匯編工作,以利財務決算報表的逐級上報。

篇6

[關鍵詞]市場;法治秩序;規則

[摘要]當前,在整治經濟秩序及規范市場中,行政管理只應弱化,而行之有效者在于必須強化法律手段。為此,應該進一步完善民事立法、經濟行政立法,加強行政立法和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法,使我國盡快從一個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過渡,這是解決我國經濟秩序混亂的根本途徑。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而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模式還在探索之中,因此,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例如,經濟欺詐現象較為嚴重,逃、廢債行為相當普遍,債權人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維護,詐騙、逃匯騙匯、騙取出口退稅等違法犯罪行為仍較為猖獗;假冒偽劣商品愈演愈烈,不僅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利益,而且也危害了許多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地方保護、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依然存在,并妨礙了統一市場的建立。這些混亂現象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敗壞了國家信譽和改革開放形象,嚴重妨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也給人民群眾和廣大消費者造成了損害。當前,整治混亂秩序、規范市場行為是關系到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關系到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重大,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的重要任務。

整治混亂秩序、規范市場可以有兩種手段供我們選擇,一種方式是強化行政管理、擴大行政權限、加強行政處罰;另一種方式是強化法律規范和嚴格執法、依法行政。前一種是行政手段,后一種則是法律手段。我認為,當前單純依靠強化行政手段來治理混亂秩序并不能夠取得應有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盡管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國仍處于從集中型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階段,政府雖然在很多方面采取了各種簡政放權的措施,但政府享有的行政權限與市場經濟的需求相比,仍然過大。例如,政府各種名目繁多的審批和處罰、對交易自由和財產自由所設定的各種不合理的限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市場主體所應當享有的必要的自由,也障礙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所以,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比,行政權力不是應當強化,而是應當逐漸弱化,這一點已經形成了社會的共識。而強化行政權力,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市場主體所應享有的自主自愿,而且與改革的方向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另外,強化行政權力,不能從制度完善上來解決市場秩序混亂的問題,有可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短期內或許能夠見效,但從長期來看,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應。

我認為,整治混亂秩序、規范市場必須要強化法律手段。也就是要通過加強立法和執法,強化依法行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治秩序,盡快地使我國從一個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過渡。我國憲法已經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當前我們所需要的就是要進一步將規范市場與依法治國戰略目標結合起來,作為依法治國戰略目標的組成部分。事實上,只有加強法治,強化法律的規范和管理,才能真正建立市場經濟的規范和秩序,其理由在于:第一,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治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主體是平等的,其利益是多元的,資源也是不斷流動的。因此,市場經濟要求實行自由的交易和公平的競爭,這些必須要靠法律來維持正常的秩序。例如,在計劃經濟,可以通過行政的調處、領導的平衡和干預來解決各種經濟糾紛和民間糾紛,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些形成于舊體制的解決爭議的已被證明無法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的需要。在一個開放的、自由平等主體的交易構成的市場經濟中,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行為必須要靠法律來規范,而其產生的糾紛也必須主要應當靠最終解決爭議的機構——人民法院來解決,這就是說,要通過法律手段來形成秩序。第二,從目前市場中出現的一些混亂現象來看,盡管相當一部分是由于轉型時期社會變動的負作用,需要靠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制度的重建來解決,但相當多的問題仍然是法治不健全、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等原因造成的。例如,假冒偽劣現象難以得到有效的根治,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地方保護主義、以罰代刑和處罰不力造成的。第三,通過法律手段來整治秩序,這就是要從制度建設入手,建立長期、穩定的市場監管體系,解決市場混亂的問題,真正使市場經濟形成良性的循環。

篇7

 

哈耶克是自由學派的代表性人物,其思想涉及多個領域,對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批判即是這些領域之一。哈耶克認為社會中的知識是分散的,每個人都掌握著不同的知識,每個人所擁有的知識都僅僅是社會知識的一小部分,在社會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將全社會的知識都掌握,因此,人的知識和認識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在對市場經濟體制進行批判時,他首先對自發秩序(市場經濟)和人造秩序(計劃經濟)進行了區分比較。他認為計劃經濟是通過人為構建出來的,復雜性程度較高,而市場經濟是人與人之間自發形成的,復雜性程度隨著自發程度而改變,在計劃經濟體制中,社會個體需要服從一定的命令,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社會個體可以按照一般的規則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哈耶克在比較兩種秩序后,從公正、平等、效率三個方面對計劃經濟體制展開了批判哈耶克的計劃經濟體制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和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需要注意,哈耶克的批判也存在局限性。

 

一、計劃經濟體制思想基礎的批判

 

哈耶克認為計劃經濟體制的思想基礎是建構理性。建構理性主義者認為人是全能的,對社會各方面的實務都非常了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該思想將人抬高到神一樣的地位,認為只要通過理性就可以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合理化設計。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由于知識和認識的范圍有限,人們也會犯錯誤,而且人們所擁有的知識往往是零碎的,也難以進行傳遞。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對社會任何一件事情了如指掌,因而說人能夠對社會各方面都進行合理化設計的說法是不切實際的。哈耶克也對這一思想進行了駁斥,他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在任何的社會活動中都需要大量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這些知識和能力是非常零散的,憑借一個人的能力是無法完成對整個系統的運作和設計的。

 

哈耶克強調社會的知識復雜而零亂,這就決定了這些知識并不是存在于某一個人的頭腦中,而是分散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同時這些知識往往不具備傳播性,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種唯一性的方式可以使每個人都能夠獨立地擁有對這些知識的所有權,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自由市場的作用。知識是社會最缺乏的資源,也只有通過市場才能真正實現知識資源的有效配置,也才能真正地發揮每一個人的智慧。哈耶克認為計劃經濟體制是過分推崇理性的結果,由此構建起來的社會秩序效率是非常低下的,也必然對人類的自由造成破壞,他認為想要充分運用理性,發揮人類的智慧就必須維護自發、自由的市場秩序。

 

二、對計劃經濟體制公正觀的批判

 

哈耶克指出人造秩序強調的是社會的公正,也稱之為實質公正,對社會資源按照某種標準進行公平分配;而自生自發的公正觀認為公正是建立在人的權利基礎上,強調對人的權利的尊重,認為只要人的行為公正便是社會公正。哈耶克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批判,他認為社會的公正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其結果必然會導致政府在擁有強制力的前提下對人民的權利進行踐踏。只有程序的公正才能保證人的自由,也適應經濟市場的發展,個人行為準則以工作做標桿,屬于個體知識的范疇,是人的理性所達不到的,正是因為這一點,沒有任何一個人或組織能夠對社會的行為負責任。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并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公正。

 

自由主義追求的是正義觀,并對這一觀念進行全力捍衛,這種觀點是一種否定性的觀點,即其所告訴人們的不是應該做什么而是禁止做什么,只要人們在規定的范圍內行事就符合了這一觀點的要求,其結果也就是公正的。在這一過程中,社會人僅僅被告知不應該做什么,而對應該做什么并不知道;而在計劃經濟者眼中,社會具有高度的制度,以“理性人”的身份存在于社會中,為整個社會的行為標定旗桿,社會比任何一個人都具備超強的智慧和判斷力,為所有的個人提供社會活動的方向和指導,并為整個社會群體的利益服務。從這一點來說,“社會”承擔的主要是市場個體的權利和責任,因此,在對社會收益進行分配的時候也必須按照“社會主義”的法則來進行,以使社會個體得到公正的待遇。社會權力機構想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對社會個體的經濟活動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并將不同的責任和義務分配給不同的群體,盡管如此,由于權力機構的能力有限,想要將責任和義務分配給適當的人群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實際分配中并不能按照完全的公正對社會利益進行分配,此時“社會正義”便成為一種指令性的經濟,使自由競爭的市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自由經濟主義者認為,在自由競爭市場中,個人的報酬與其自身的付出在價值方面是一致的,而“社會正義”要求的是以正義或更加平等的方式來對社會的利益進行分配,所分配的任務也是與社會個體的品行相吻合的。而哈耶克則認為這一點是不切實際的。如同兩個醫術不同的醫生,其所獲得報酬應該是根據為病人提供的治療來確定的,而不是更好的品行。

 

三、對計劃經濟體制平等觀的批判

 

公平正義中最核心的便是平等,哈耶克站在古典主義的角度對計劃經濟要求實質平等進行了批判,計劃經濟要求實質平等的依據是“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哈耶克首先便對這一思想進行了批判。他認為這一思想是完全錯誤的,根本無法成立。實際上,人人之間并不平等,對于這一說法,他用生物學的理論進行了解釋。他認為每一個新生兒的基因是不同的,由此造成他們的先天構造也是不同的,即具備不同的先天氣質,如果讓這些新生兒生活在相同或類似的環境中,其長期所養成的性格和氣質也產生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的存在,才使得社會能夠平等地對待他們,人與人之間才能做好取長補短,互相合作,因此,“人人生而平等” 的理念是錯誤的。

 

計劃經濟體制并不考慮社會個體的差異性,為了追求計劃經濟的實質平等,使用強制性的手段對經濟進行控制。這就好比以家長式的控制能力來決定家庭每一個成員之間的分配額度和比例,并認定其所分配的與個人的付出是吻合的。自此,人們所獲的報酬并不再是自由競爭的產物,而是“社會”的強制性認定。而在追求實質平等會阻礙經濟發展的這一觀點上,哈耶克采取的是反證法,認為不平等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哈耶克指出經濟想要獲得快速發展,就必須首先使一部分社會個體富裕起來,然后采取跟進和示范的方式來拉動另一部分人群的富裕,而決不能采取平均的方式,即陷入平均主義的陷阱。這就好比一種新開發產品剛上市后價格都比較貴,僅供少部分人群使用,而等到該產品的技術等提升以后,以低廉的成本便可生產該產品,便可以使整個社會都享用到該產品。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在計劃經濟阻礙經濟發展的這一觀點上,哈耶克是贊同的。

 

四、對計劃經濟體制效率觀的批判

 

效率體現的是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哈耶克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效率進行了批判,并指出計劃經濟是一種人造的秩序,而這種秩序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只有市場才能真正使經濟效率達到最高。市場經濟具備較高的效率的主要原因是該種經濟形式具備了競爭和價格這兩個最基本的市場要素,現代社會是一個結構復雜、規模巨大、主體眾多的結合體,每一個經濟體都在自身的活動范圍之內,根據自己的選擇和需求選擇做出自己的經濟決策。這種多元化的經濟決策通過相互作用反饋到市場中,由此形成了市場中較為抽象的價格信號。而其他的經濟體從該價格信號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據此及時調整自己的經濟決策,從而使資源達到帕累托最優化效應,實現社會整體資源的優化配置。市場經濟中的經濟個體可以根據市場競爭狀況而形成的價格信號進行搜集并有效判斷,這一點比任何政治家所做出的經濟決策更加有效。

 

而計劃經濟者認為管理當局可以將一些分散的個人知識進行廣泛的搜集并進行整合,在獲取自認為相對完備的知識以后,可以依據這些知識做出合理的經濟判斷和決策,而哈耶克認為這種想法是極其幼稚的,也是不切實際的。在上文中,已經明確說明管理當局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將社會上所有的零散的個人知識搜集起來,也并沒有能力去充分整合,同時,做出的經濟決策也未必是正確的,此外,信息不對稱性、傳遞的滯后性、政策調節活動的滯后等都會使經濟決策的作用減弱。市場經濟具備較高效率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市場經濟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哈耶克認為人性都是自私的,財產私有化能夠充分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鼓勵人們為自身牟利,如此情況下,社會經濟發展才具備巨大的活力,經濟才會變得蓬勃。如果一個經濟系統中不對私有財產認可,則經濟如何發展,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哪里,這些問題都是困擾管理當局的重要問題。

 

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企業想要在市場中生存并求得更好的發展,則必須對自身的技術和管理進行變革,不斷發展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以獲得價格優勢,而其他一些企業同樣基于此目的,不斷強化技術變革,如此循環往復,整個社會才會向前發展。而在計劃經濟的市場體制中,價格都是由管理當局來統一制定,企業無法通過技術和管理手段來獲得價格優勢,由此企業就會喪失了技術和管理變革的積極性,造成技術落后而成本居高不下的窘境,顯然這對社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由此可見,與競爭市場經濟相比較,計劃經濟的社會效率是極其低下的,對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居多。

 

盡管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哈耶克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批判也得到了諸多學者的認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哈耶克的批判在某些地方仍有諸多商榷的余地。

 

第一,斯大林模式具有高度的集權和計劃性,與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具有相似之處,但這并不能說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等同于德國的法西斯主義,但也不能說斯大林模式就是社會主義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時代背景下的必然選擇,由于蘇維埃政權面臨國內外眾多的邪惡勢力的威脅,想要保持政權的穩定,只能集權。在二戰后,蘇維埃政權沒有對這一集權進行調整,這就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因此,斯大林模式等于社會主義,僅僅是被證明失敗了的社會主義模式的一種。

 

第二,哈耶克強調社會法制的重要性,并對政府的權利進行限制,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但是他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他僅強調了法制的重要性,對社會的公平性訴求卻忽視了,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于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政府除了維護經濟、社會秩序以外,還要防范貧富差距過大帶來的社會問題。

 

五、結語

 

哈耶克是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的學者,他將畢生的精力都用在對古典主義的自由思想辯護中,由于其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性,哈耶克的相關理論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盡管如此,哈耶克仍然提出許多具有實踐意義的觀點,豐富了人們對于計劃經濟體制的認可和研究。他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方式,都體現著學者的風范,現如今,我國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都與哈耶克那個時代的背景有著巨大的差異和不同,但是哈耶克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和分析問題的思路仍然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例如哈耶克對社會個體權利的關注、對社會傳統的尊重和對法制的維護等。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得到全面發展,各項社會制度和法律都逐步完善,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該從哈耶克的思想中汲取有價值的思路,充分挖掘指導人類社會發展不受時代背景約束的思想方式和方法,開拓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篇8

因此,產業政策是由日本傳入中國應該無疑。當時日本經濟正好處于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極盛時期。日資大舉收購美國資產,引起美國朝野一片震驚,世界也為之瞠目。我們一下就把產業政策視做真經,自然合乎情理。

據說,日本的產業政策還可追溯到早期尚未發達的德國的保護主義政策。日本自明治以來就有殖產興業的傳統,于是,產業政策在日本極易衍生為無所不包的政策體系。

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正在由計劃經濟初步向市場經濟轉軌,政府直接干預經濟有著巨大的慣性。希望改革的人覺得產業政策可以作為過渡,逐步用指導性計劃取代指令性計劃;堅持計劃經濟的人覺得產業政策可以作為掩護,最大限度地保存傳統體制的血脈。因此,幾乎沒有質疑和猶豫,產業政策就被接受下來。

產業政策在中國問世不久,對政策的內容和形式、實施的手段和結果,學術界就開始有了觀察和思考。筆者在1991年初指出:“從1987年開始在我國流行起來的‘產業政策’的提法,以及與此同時被推崇的將‘上游產品計劃管住,下游產品價格放開’,作為一種計劃與市場結合模式的設想,是值得商榷和深加研究的?!保ā陡母铩冯s志1991年第1期)

產業政策在中國延續近20年,其效果已經可以適當加以總結。應該指出,我們當初學習和研究日本的產業政策不夠深入,存在先天不足的缺憾。

首先,當時主要靠與日本官廳經濟學家短期接觸得出的印象和結論,其實比較片面和膚淺。即使日本官廳經濟學家也認為,產業政策應該通過市場機制起作用,充分尊重民間的自主性立場,發揮民間企業的積極性。也就是說,產業政策能否見效,主要看有沒有比較成熟的市場基礎和產權基礎;還要看政府職能有沒有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律。只有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政府能夠確立尊重市場的管理理念,產業政策才可能起一點補充市場不足的作用。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把產業政策作用估計過高,社會就要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其次,日本企業界對于產業政策的反感,我們了解甚少。事實上,日本企業界對于產業政策的批評和抵制幾乎從來沒有停止。現在某些譽滿全球的日本汽車企業,當時就受到官方的否定和抑制。所以,不少企業認為,他們始終是在與前通產省的抗爭中發展壯大起來的。日本的產業政策歧視小企業,認為小企業效率低下且造成了過度的競爭,主張緩和反壟斷法,通過合并實現集中化。這種“規模神話”顯然惡化了小企業的生存環境。但無數事例證明,日本小企業具有優秀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在日本,常常是大企業購買小企業轉讓的技術。日本小企業的技術出口比大企業要活躍得多。

再次,日本學界對政府產業政策的抨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日本主流經濟學家承認產業政策在傳遞信息方面的正面作用,但總的似乎否定性看法比肯定性的多。他們認為,日本產業盡管處于政府的壓力之下,但其得以崛起是因為民間活力并未完全窒息。除了日本戰后短暫時期,日本高速發展的基礎是競爭的市場機制和生生不息的企業家精神。一些經濟學家的實證分析表明,日本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令人激賞不已的產業政策,其實常常被民間企業的創新力量沖破,并沒有真正起到作用。

“傾斜生產方式”是日本產業政策的本土理論基礎。此論與我們傳統計劃經濟也有共同的理論淵源。如果將產業政策理解為由政府選擇一些重點產業,然后用各種手段去加以扶持;同時指定一些限制產業,嚴格禁止或壓制其發展,那么,這樣的產業政策在中國就不是什么新的思維。計劃經濟時代提出的“農輕重”、“以鋼為綱”、“以糧為綱”等等,也是一種以傾斜發展為特征的產業政策。

篇9

【關鍵詞】 國企 改革 認識 政企分離

我國對國有企業的占有和控制是表現我國國家性質的最重要標志之一,國家通過國有企業實現政府對社會的調控,穩定市場和人們理性之間的關系,達到對宏觀經濟的有力把握。但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之內容的擴大以及市場經濟發展的日益完備,國有企業自身的性質和管理方式在市場上已經開始被人們質疑,現在經濟學者對國有企業的態度已經分成了明顯的對立,而關于進行國有企業改革的必要性,同時也成為所有人的共識。

一、對國企中政企分離的認識

我國國有企業是從計劃經濟時代一脈傳承下來的,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和改革開放之后國有企業的最大不同點就是生產效率的區別,另外還包括生產目的的不同、管理方式的不同、利益分配方式的不同等等。

1、政企分離的概述

顧名思義,政企分離就是指政府的職能和企業的職能分開,政府和企業在相應的領域中明確劃分各自的權限,正確地處理好國家通過企業之間的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政府和企業如果不能有效進行職能區分,就很難明確各自的權限,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政府和企業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意義和存在目的,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管理國家,處理政治、社會問題,而且也是經濟組織,其存在的核心理念是對利益的追求,同時發揮社會調控的相關功能。所以政府通過自身系統對企業進行控制是有諸多不利之處的。

2、政企不分的原因

雖然經過了30年的改革,我國國有企業中還是存在著不少計劃經濟時代的痕跡,政企不分就是這種痕跡中最重要的一點。事實上,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經提出了政企分離的改革目標,但是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目標,是因為政府和企業一直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一方面因為國有資產的性質和價值問題,政府會通過各種途徑、理由、身份對企業的運行事實調控;另一方面,政府代表國民占有國家資產的價值觀念沒有轉變,如果政府沒有進行對國有企業的最直接控制,那我國就會從經濟基礎上撕開改變國家性質的口子。但是有鑒于政府因各種因素沒辦法履行好其在企業中所需負的責任,從而導致了國有資產失控或者被一部分人進行了投機性占有,這就成為了今天人們攻擊國企的一個重要原因。

3、政企分離的利與弊

首先,實現政企分離能夠保證企業的自主管理,從而完全以市場原則進行企業的運行,這一點是適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的。同時,將國有企業完全拋入到市場范圍內,使之同國內和國外的相關企業進行合理的競爭,是提升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相反,如果政府控制國有企業,使之得到資源配置上的諸多好處,除了對其他企業是一種不公平的對待之外,還不利于國有企業提升自身創造力和競爭力。另外,政府放棄對企業的直接控制之后,還可以實行對企業的資本控制,即以股份占有的形式只進行國企的利益分配,這樣能夠減少政府的責任范圍,使政府將力量更多地投入到自己更擅長的領域中去。

其次,如果實現了徹底的政企分離,政府完全放棄了對企業的控制,就有可能導致國有資產進行交接的過程中產生非法行為,正如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經濟方面實行的休克療法,雖然實現了經濟的市場化,但同時也造就了資本權貴,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市場的穩定。而且如果貿然實現政企分離,會導致原本屬于政府而工作于企業的一大批人失業,因為他們在自身不具備市場知識的前提下被政府安排到企業中,失去了政府的依靠后,企業是不需要這些人對利益的分配的。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整齊分離現象還不徹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國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人員流動較為頻繁,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政府資金和政策方面,國有企業占有很多特權。國有企業政企分離不徹底,將會導致服務型政府無法良好地建立,國有企業在政府的庇護下不能夠意識到自己所處環境的潛在競爭危機,直接影響到國有企業的未來發展。

二、完善國有企業的社會服務職能

國有企業財富的來源是社會公共資產,因而其存在也離不開對社會公共職能的履行,現在我國面臨的是企業面對發展機遇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社會矛盾大量存在的時期,這種時代的特點就把國企和其自身社會職能再次強調了出來。總體而言,國企加強自身的社會服務職能,從原則上應該包括推進自身的發展、強化同社會的關系。首先從職工群眾入手做好服務,只有做好了自身的社會服務,國企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發展任務凝心聚力,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如何完善國企的社會服務職能,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

首先,最主要的還是履行其作為企業的根本責任,即在合情合理的范圍內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就要求國企以通過企業管理的創新和產品技術的創新而不是通過和政府的關系的方式,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創造,實現最終利益對隱性成本和顯性成本的大比例提高。只有企業實現了自身的利益,國家才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分紅,社會才能夠從這種分紅中獲得更多的好處。

篇10

關鍵詞:電力市場;現狀問題;觀念策略

1目前我國電力市場現狀

我國的電力行業是壟斷性行業,其主體是大型國有企業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計劃經濟體制模式,電力市場基本是賣方市場,即電廠發多少,用戶用多少,而且由于用電指標的限制和電力建設的緩慢,形成了對用戶的用電限制,因而造成經常性的限電拉路現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電力基礎設施投資明顯加大,電廠電網建設有了飛躍發展。據統計,改革開放20年來,電力建設增長迅速,全國裝機容量達2.7億kw,是改革開放前的5倍。同時,隨著國家市場經濟的逐步規范,任何行業的壟斷格局都將被打破,電力市場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計劃經濟逐步過渡為市場經濟,電力市場逐步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因此,國有電力企業必須要適應這種轉變,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場。

2電力管理體制問題

我國城網一般實行供電企業抄表到戶、收費到戶,而農村是以縣電力企業為實體,抄表收費到農村變壓器的總表,以上部分嚴格執行國家現行電價,但由于農村用電管理薄弱,一些地方“人情電”、“關系電”、“權利電”現象十分嚴重,有些地方層層躉售、個人承包電費、偷竊電現象嚴重,這些損失分攤到用戶身上,造成電價成倍增長,如照明用電為0.327元/kWh,省限價為0.35元/kwh,但個別地方卻達到1元/kwh以上,增加了農民負擔,挫傷了農民用電的積極性,損害了用戶利益,也損害了供電企業的形象。

2.2供電、配電工程貼費問題

1)高昂的供電、配電工程貼費是制約地方電力發展的攔路虎。近幾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個體私營經濟異軍突起,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也是推動農村電力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目前,大部分農民的經濟實力較為薄弱,在辦理用電增容過程中,一次納供電、配電工程貼費,一般負擔不起,1996年初,我市勝芳鎮軋鋼行業異軍突起,成為帶動全市工農業增長的主要力量,興旺制管廠根據市場預測,用戶新裝一臺315LVA配變,按每550元/kmh計算,僅貼費一項就達17萬元,加上線路投資10萬元,電費保證金5萬元,合計32萬元,農民一看要這么多投資,就打消了用電的念頭。

2)政策的局限性。我國《電力法》頒布后,與之配套的《用電管理法》至今沒有出臺,而《供電營業規則》第33條規定,用戶連續6個月不用電,也不申請辦理暫停用電手續者,供電企業給予消戶,終止其用電,以后再用按新增辦理第26條規定,用戶遷移新址不在原供電點供電的,新址用電按新裝用電辦理,這樣就出現了因用戶調整場地,交不起工程貼費而不得不停止用電的現象。

2.3供電線路老化“卡脖”卡住了電力市場

我國農村通電時間較早,線徑過細,變壓器容量小且一般為高能耗變壓器,隨著近幾年家用電器進入每個農民家庭以及個體工副業的發展,農村用電“卡脖子”現象日益突出,幾十年來,由于鄉村電力建設投入和改造很少,大部分村街在“小車不倒只管推”,“設備不壞只管用”,因此農民有電用不上,制約了電量的增長,如李莊村280戶,人口1000人,一臺75kVA的變壓器用了20多年,而用電量卻比當初翻了幾翻,已是嚴重超負荷狀態,由于該村石頭資源豐富,農民張某想購一臺17kW的石料加工機,找村干部用電,因費用高而打消了念頭。

投資體制的不合理也是線路老化的一個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平均以10%的建設增長,而電力建設相對滯后,城網與農網又嚴重存在投資不合理現象。因此,加強電網建設,形成合理布局,是電力增長的關鍵。目前進行的農電體制改革和農村電網改造將徹底改變這種局面。

2.4價格機制缺乏市場競爭力

我國大部分電廠沒有實行競價上網的原則,電價居高不下,加之層層用電加價,更加劇了農民負擔。臺山村糧食制品加工廠離變壓器僅20多m,卻用柴油機發電,原因是本村副業電價達0.8元/kwh,10kw的加工設備,每小時用電10kwh,電費8.3元,而12馬力的柴油機每小時燒柴油3kg,價格5.2元,當然是用柴油比較便宜。另外,農民澆地也用柴油三輪車配水泵澆地,究其原因,也是用電比用油貴1/3,因此橫向比較,電力產品要具備成本優勢,才能具備價格優勢,雖然這其中與國家宏觀調控,實行統一市場原料價格有關,但也反映了電力價格機制缺乏市場競爭力。

同時,電力企業不應嫌小偏大,要減少偏見,不能總把目光盯在大用戶上,小負荷集少成多,也是一片廣闊的市場,因此,農村電力市場的開拓千萬不能忽視。[NextPage]

3電力企業必須攝棄傳統望斷企業的優越感樹立現代市場營銷觀念

“電”做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獨特的特點,它要求產、供、銷同時完成,即電廠。供電企業。用戶,供電企業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一直是早澇保收,人們習慣于指標用電、限制用電,現在許多政府部門都存在“三電辦”這種計劃經濟下的模式,當然這些情況在一定時期起了一定的作用,就象當初發展小火電—樣,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補充作用,而目前暴露出的許多問題,如環保、節能、上網電價等,必須停止小火電。(10萬kw以下)。伴隨著國家市場經濟的逐步規范,任何壟斷行業都將被打破,都將引入競爭機制,特別是電力買方市場的出現,都要求我們營銷觀念的徹底轉變,即最大限度的滿足用戶(消費者)的利益,企業兼顧企業利益、職工利益和社會利益,樹立現代社會市場營銷觀念的更新,要使“皇帝的女兒也想嫁”,也要走向市場,只有實現觀念的更新,意識的轉變,以及思想上的到位,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

4電力市場營銷策暗

電力企業在市場搏擊中不能只等待用電市場的自然延伸,而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并促進電力市場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并促進電力市場的發展。

4.1產品策略

產品的整體概念是有形實體加上企業對用戶所提供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務。

(1)電是一種商品,它的特殊性決定他的產供銷一體化瞬間完成完成,電力產品市場首先要進行分析預測,摸清底數,掌握市場潛力,制定詳細的市場計劃。

1)電力雖然是一種單一產品,但它具備優質、活凈、安全方便、價廉的特點,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且深入社會的各個方面,營銷人員應廣泛宣傳電能優點,引導用戶用電,增強人民的環保意識。同時提供技術咨詢,介紹安裝、使用中的注意事項,還應根據用戶需求,裝設漏電保護器等,以確保人民安全用電。對于年用峰谷計量的用戶,鼓勵使用價格低廉的低谷電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企業成本和用戶負擔。

2)取消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用電限制,對所有用戶敞開電鼓勵用電,取消因當時電力供應不足,賣方市場情況下為用戶裝設的各種定時針、限量器,解決各種負控終縮設備,取消原來明文規定的不允許賓館飯店及家用電器的用電限制(如空調器、電飯鍋、電取暖器、電鍋爐等)及相關的收費政策,為用戶提供一個寬松的用電環境。

(2)加強用電市場的建設和電網改造。電力市場的載體是輸電電網和配電網,電能通過它們送到干家萬戶,只有擁有一個現代化水準比較高且網絡布局合理的電網,做為商品的電能才能“賣”得出去。

1)增加供電電源點,提高電能質量。由于辦電初期,電網布局的局限性,加之電網建設遠遠跟不上市場經濟的發展,供電可靠性很低,一般為單一電源且電壓等級低,線路和設備損耗大,網上即使電力供應充足,但由于配電設備老化容量限制,也不能滿足用戶需要,拉閘限電現象十分嚴重。就霸州95年以前來講,農電線路每周實行停二開三,也就是一周時間僅有一半的用電時間,限制了電量的增長,“9511”工程啟動后,由于網上增加了大型電廠和輸配電線路的骨架建設,供電“卡脖”現象不復存在。

2)根據用電需要進行電網改造。用電初期,線路架設因當時負荷小,只為滿足用戶先用電來做長期發展考慮,當時只重社會效益忽視市場經濟效益。隨著經濟的發展,用電量逐漸增加,原有的配電線路和高能耗配電變壓器已嚴重超載,電壓不穩定,高峰期間用戶電燈不亮,電視無法看清,同時也增加了電能損耗。1998年國務院提出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即改造農村電網,改革農電體制,2002年實現農村和城市同網同價,同時國家下撥1400億元農網改造貸款,做為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為農村這片廣闊的市場開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以優質的服務,去尋求和開拓市場。產品策略的重要內容是產品服務。電“賣出”去后,售后服務工作必須跟上,因為電力用戶的滿足程度,就是我們明天潛在的電力市場,因此,供電企業的服務不能只停留在故障處理上,而應從用戶的需求-設計-施工-驗收-運行-售后-服務-故障處理-擴大需求的各個環節提供咨詢或服務。要杜絕“門難近、話難聽、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作風,改變等待求助為上門服務方式,公開辦事程度,共開社會承諾,采用調壓或補償方式提供優質電能服務,采用雙電源、雙回路和環網形式提供可靠電力。市場經濟需要熱情有加的“文明企業”,據棄霸氣十足的“冷面電官”及“電霸作風”。霸州供電局自96年開展“四職一糾”樹行業新風活動以來,用戶的滿意程度逐年遞增,特另是去年開展的電力樂農工程。加大了電力扶貧力度,農電管理“星級”評比服務和聘請電力監督員活動,更把我們的承諾和服務置于人民的監督之下,如業擴報裝實行一條龍制度,簡化了手續,方便了用戶,使用戶感到了用電和在商場購物一樣,有了“上帝”般的感覺,靠服務贏得市場,贏得用戶的信賴。

4.2價格策賂

價格策略的三大中心是:成本、需求和競爭。電力企業由于目前依然是獨家經營,電網統一調度,因此,圍繞用戶需求降低成本,避免搭車收費和亂加價,是擴大電力營銷的重要措施。

(1)用戶在辦理用電增容過程中,一次納供、配電工程貼費是制約電力銷售的主要因素。為了激發用戶用電的積極性,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可采取靈活辦法,如對于已辦理增容的用戶閑置配變可依產權界限在本區域內調節使用。供配電工程貼費的收取,電力部門可采取分批收取,對于經濟確有困難或社會效公益事業,貼費采取“減、緩、免”的政策,對于農網改造農村用戶增容貼費免交,對于貧困地區電力部門幫助上新變壓器,對用戶采取租賃形式,鼓勵其用電,防止一次性投資過大,把用戶嚇跑而影響用電的局面。

(2)規范電價提高競爭力。電力企業要開拓用電市場就必須規范電價,國家制定的電價并不高,但許多地方執行起來就變了祥,如各級政府強加的搭車收費;“人情電、關系電、權利電”的存在將電價人為加大,轉移到用戶身上,過高的線路、配電損耗及農民分攤的機泵管帶費、公益企業用電和違章用電、竊電等都加大了農民的負擔,奇高的電價,使消失了多年的煉油燈、汽燈重新點了起來,嚴重挫傷了農民用電積極性,因此,規范用電秩序是當務之急。

1)98年國務院明令取消省級以下各級政府部門的電建和電權集資,僅此一項,人民生活用電下降了6分,工業用電下降了1角4分,大大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用電增長明顯加快。

2)響應國務院2號文件精神,實行同網、同質、同價,實現發電企業競價上網,促使企業降低成本。

3)在整頓改造電網的同時,杜絕不合理的損耗,提倡節約用電,如取消大馬拉小車現象、淘汰64系列、73系列高耗能配變,減少變損,降低電價。

4)取消電費承包現象,將農電工進行統一管理,取消人為加價因素。

以上措施的采取,規范了用電秩序,開拓了電力市場廣闊的前景。超級秘書網

(3)實行電價聽證制度。按《價格法》規定對上網電價建立和實行聽證制度,因電力行業屬國家統管,其電價受國家政府因素影響,因此,政府部門在制定目錄電價和各種附加費時,應廣邀社會各界代表,特別是請用電企業參加公開審核電網經營企業上報生產經營成本以及公開做價的原則、方法及過程,以利于使電價決策形成多方制約的格局,提高政府定價的科學和全面性,減少盲目性、片面性,使電、力商品的價格更加合理,符合實際。

4.3分銷和促銷策略

電力銷售盡量減少中間環節,一方面避免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便于管理,降低電價。就目前電力銷售體制是多種并存,有直管式,有躉售式和代管方式,供電企業管理用戶變壓器,以該處高壓計量收費,致于每個用戶拿多少,電力部門管理很少。以前國務院為減少企業和農民負擔,避免亂加價、亂收費都曾取得一時效果,但終因管理環節和農電工責任心的問題,電費電價多次反復后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電力銷售。去年國務院農電體制改革辦法出臺。農電管理將面臨新的機遇,辦法要求取消鄉級電管站,其人財物并入縣級供電企業,統一管理,整頓農村電工隊伍合格的堅決辭退,電力部門管理農電工,進行合同制管理擇優上崗,電力銷售實現四到戶;即電力銷售到戶、管理到戶、收費到戶、服務到戶,這些措施的采取是對中間環節的取消,最終有利于用戶,有利于供電企業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電力市場營銷實現四個轉變:即

(1)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2)從限制型用電向放開用電轉變。

(3)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