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指導意見范文
時間:2024-01-15 17:49: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度抑郁指導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主要成績與經驗
1、學校辦學目標較明確,素質教育意識較強。
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年青有為,團結協作,開拓進取,努力發揮班子成員在教師中的帶頭作用,全體教師敬業奉獻、積極向上。學校認真推行素質教育,制定實施素質教育工作方案,提出以“培養良好習慣”為主題的素質教育目標體系,確立“以人為本、德育為首、教學為主、依法治校、全面育人”的辦學思路。開展“評每月之星,促素質教育”評選活動,為全體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學習榜樣,是一種很好的素質教育實踐。學校創辦以來,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管理逐步規范,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取得一定成績。
2、抓師德師能,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學校領導班子充分認識到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積極引導教師將個人奮斗目標主動融入學校發展目標,將生活需求、家庭幸福與專業成長、價值實現和人生追求聯系起來,積極推行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制度,學校重大決策交由教代會研究決定,進一步強化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學校積極開展校本培訓,針對教師隊伍年輕、教學經驗和教科研能力不足的現狀,開展校內、校際間的學習交流活動,狠抓青年教師的培訓培養工作,制定教師隊伍建設三年規劃和青年教師專業成長規劃,要求新教師一年適應、二年上路、三年成熟。在建立教師自評、互評、學生家長參評、考核組綜合評估機制的基礎上,突出開展以學評教活動,對教師的教學態度、能力、方法、效果、作業批改、輔導等進行評價,學校對滿意率低于75%的老師進行個別談話,幫助他們對情況進行分析,尋找不足的地方,制定今后的整改措施,有力地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改進,評價的結果作為教師學年考核、獎懲、評優評先的依據,改變以往評價較片面、不夠客觀、時效性不強的狀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3、重針對性、實效性、德育工作成效顯著。
學校重視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領導,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德育工作的系列活動富有新意。重視德育隊伍的培訓工作,制訂班主任月評比制度,堅持班主任例會制度和學生干部例會制度,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團隊工作,成立由團員組成的國旗班,舉行升國旗儀式,進行國旗下講話,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校園里“講文明、講禮貌”蔚然成風,德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4、重視體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學校認真貫徹執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成立了體育衛生工作領導小組,有體育教學工作計劃,上好體育課,學校根據實際每學年組織一次學校運動會,學校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培訓,面向師生進行經常性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5、重視教學常規管理,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學校能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加強教學常規管理。一是落實常規教研,建立教研組、備課組工作考核制度,把教學常規與教研要求整合,對各教研組、備課組進行考核,有效促進了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二是重視專題教研,鼓勵教師參與并承辦各種公開教學活動,通過落實聽評課制度、強化教學反思,收集匯編教師優秀、成功教學個案、教育教學論文,引導教師及時總結教學經驗,發揚優點、改進不足、促進其迅速成長。三是重視研究性學習活動,加強教師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培訓,結合學科特點提供課題給學生,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提高廣大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四是培優扶差并重,面向全體學生,采取“抓兩頭、促中間,抓全面、促發展”,加強學生學法指導和學法經驗交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學科興趣小組活動,豐富第二課堂內容,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兩年來,中考也取得好成績。
二、問題與建議
(一)注重辦學經驗的總結,確立更高遠的發展目標,引領學校更好發展
1、注重總結,明確定位,引領發展
思路決定出路,眼界決定高度。學校如何取得質與量的均衡發展,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如何發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應成為今后追求的目標。經過前幾年的快速發展,學校已走上了一個較高的平臺,如何在這個平臺上謀求更好更快的發展,提升學校的辦學內涵和品味,關鍵在于學校要對辦學理念、育人目標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思考,從文化管理的高度來明確學校定位,確立高遠的發展目標,引領發展。
2、正確處理好繼承、引進和創新的關系
學校領導班子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引進先進學校的一些做法,加以改造、提升,揚長補短,達到創新發展的目的,值得探索。在檢查中發現學校有明顯的應付痕跡,許多方案、材料是泊來品,還沒來得及消化。希望學校要進一步提高認識,以評促建,利用好各種迎檢的機會,對學校工作進行反思、總結、整改、補強,以推進學校更快更好地發展。建議回顧學校的發展歷程,總結成功經驗,提煉學校精神,尋找不足和問題,征集解決問題的辦法,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目標,科學論證,形成學校發展的新思路,不斷完善提升學校管理水平。
(二)加強校本研訓,強化自我發展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1、加強校本培訓
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師資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成為困擾學校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學校要加大校本的培訓力度,進行課程改革相關內容、上級有關新規范、新要求等的培訓,開闊教師的視野。學校要整合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對教師專業成長實施分層達標管理,建立相應的教師專業達標的指導、檢查、監督、獎懲機制,結合新教師的培訓、骨干教師與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培養,引導教師尋找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引導教師制定自我發展規劃,增強自我發展意識,促進每位教師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階段提升綜合素質。
2、做實校本教研
學校中青年教師多,有朝氣,有潛力,但教學研究經驗相對不足。調動與激發教師自我發展意識,關鍵就要搭建發展平臺,落實校本教研。首先是加強常規教研,提高教研組、備課組活動的實效性,落實教學反思。其次是加強專題教研,落實同伴互助。特別要做實課改宣傳周、公開教學活動、教學大比武等活動。三是要加強課題研究,借助專家指導,落實專業引領。
3、著力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是一切教學的載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是我們永遠的主題。首先要落實集體備課,提高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只有經過精心的設計才能有課堂效益的最大化。其次要強化課堂教學監控,學校領導要經常性深入課堂聽課,同時要落實教師聽課制度,加強對每一位教師平常教學情況的監控,而不是到期中期末才進行質量監控。三是要改革評價制度,建立促進教師發展的過程性評價,如教師互評、學生評教、領導評教等,引導教師在平時下苦功,在課堂教學上下苦功,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深化課程改革、精細學校管理,促進學校辦學內涵的躍升
1、嚴格執行省頒課程計劃,開足、開齊課程,特別是各年級要開設好體、音、美課,規范開好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課和校本課程,提高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信息技術教育的實效性;落實學生第二課堂興趣小組和課外體育鍛煉,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重視興趣小組的過程性指導。
篇2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考試說明》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種版本的“新課程標準”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識點,能力層級為B。考查難度上要求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解題,即解釋虛詞在不同句子中的含義和語法功能,包括句子成分。
題型多為選擇題,題干要求判斷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異同。材料來源上,所選閱讀材料的例句多選自初中所學課文(包括“新課程標準”教材和統編教材)及與課本有關聯的文章。
如何掌握好“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呢?:1.在初中階段常用的文言虛詞大致有四類:一類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類是起組合作用的,如“以”“于”“為”;第三類是起連接作用的,如“而”“則”“乃”;第四類是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有“之”“其”“而”“以”“于”。2.可自己制作一個“常用文言虛詞簡表”,列出“詞、詞類、意義、例句”幾個欄目,對照課文和單元知識短文認真填寫,使知識系統化,提高復習效率。
備考策略
1.立足課內,輻射課外。
(1)歷年中考考點的設置,幾乎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的知識點。因此,立足課內、輻射課外實在必要。
(2)以單元為單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識要點,注意前后聯系,總結規律。同時積累關鍵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配以一定的課外練習,體現知識體系的聯系性、相關性和取法于課內、應用于課外的精神。
(3)以課外文段為主,聯系課內已學知識。與課內的知識融合,貫通起來理解記憶。另外,每天分別給10個虛詞在課內找例解。
2.注意虛詞的古今變化,懂得它和白話中哪些說法大體相當。
變化的情況大致有以下四種:
(1)少數沿用下來。如“學然后知不足”的“然后”,“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今仍使用。
(2)有的完全消失。例如作發語詞的“夫”“蓋”,如“蓋追先帝之殊遇”;起提頓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有的用法發生了變化。例如“所以”在文言里表原因或憑借,現在則表結果。“也”在文言里作助詞,表陳述、判斷、停頓等語氣,現作副詞,表同樣、并行等意義。
(4)有的改用了別的詞。如語氣助詞“矣”現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嗎”“呢”,“于”則用“在”“向”“到”“對”“從”“同”“給”“被”等介詞代替。
3.分辨詞性,以詞性統率用法。
例如:“之”有三個詞性。
動詞,“輟耕之(到、往)壟上”,“之”作為實詞,僅此一個特殊用法,應著重記住。
代詞,有第三、第一人稱代詞用法,前者是一般用法,大家比較熟悉,可以不必特別記;后者(如“不知將軍寬之(我)至此也”)屬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另外,還有近指代詞用法,如“均之(這)二策”。
助詞,一般有五個用法:一是當“的”字用,作定語的標志,如“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師”;二是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作補語標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無不在也”;三是音節助詞,無實義,如“頃之”;四是賓語前置標志,如“宋何罪之有”,譯時省去;五是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使之在句子中作主語、謂語和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要抓住它在主謂之間(一般是名詞、代詞與動詞、形容詞之間)的特點,把它與定語標志區分開來。
這樣,通過詞性統率用法,就使繁多的虛詞用法有了頭緒。而通過抓生疏、疑難、特殊的用法,也減少了復習量。
4.結合語境辨明用法。
虛詞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綜合運用文意理解與句法分析兩種方法。
【解題方法】
1.要有全句意識。許多虛詞意義不實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確地理解它。比如語氣助詞,在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則助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則助陳述語氣,與全句的句式和語氣“息息相關”。 轉貼于
2.要有句位感。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末助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詞,因為“其”不能作主語;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作代詞,名(代)詞后一般是作語氣副詞,如“秦王恐其破璧”(代詞),“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副詞)。
3.注意作詞法、句法分析。比如分析下列句子中“以”的意義和用法:(1)“俅以幸臣躐躋顯位”;(2)“得全首領以沒”;(3)“扈從以行”;(4)“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其中,(1)(4)中的“以”用于名詞之前,與名詞構成介賓短語,是介詞,但一個用在身份前,一個用在工具前,所以意義不同;(2)(3)中的“以”用在兩個表行為的動詞前,用法意義相同(表目的,“用來”)。
4.分清虛實,審視語氣。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或虛化而來的,因此,有的詞既可以是實詞,也可以是虛詞。要弄清詞義及用法,就要先分清這個詞在具體語境中是虛詞還是實詞。有的虛詞只是起表達語氣的作用,因此要認真審視句子的語氣。
失分會診
根據平時訓練和中招閱卷的情況,解答文言虛詞題的失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1.詞性判斷錯誤。
例:“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中的“為”是動詞,譯為“做”,不少同學當作了介詞“給”。
2.主動被動判斷錯誤。
例:“祇辱于奴隸人之手”中的“于”表被動,譯為“被”。
3.注意用法變化。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的“而”表并列,可譯為“和”“又”“并且”;“挾天子而令諸侯”中的“而”則表承接,可譯為“就”“然后”或不譯。這是中考考生最易失分的一類題目,難度也比較大。
例題透視
[例1](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題)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是馬也()②食馬者()
[剖析]此題以解答的形式考查學生對關鍵詞語的理解把握,常放在文言文閱讀中進行。因此,解答此題,分析具體語言環境,對所在文段進行整體翻譯是前提和關鍵。題①中的“是”當“這”講,題②中的“者”是“……的人”的意思。
[例2](2004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題)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雖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無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環而攻之而不勝
D.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學而時習之
[剖析]此題將虛詞與實詞放在一起綜合考查,實詞考查的是一詞多義現象,虛詞考查的是意思及用法的異同。意思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C。
在中考試題中,對文言虛詞的考查雖不是重點,但對常見的文言虛詞用法的考查還是很普遍的。
專項訓練
1.解釋下列加線的詞。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③固以怪之矣()
④一狼洞其中()
2.判斷下列加點虛詞的語法特點。
①宋何罪之有。()
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③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④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3.下列每組加線詞用法不同的是哪一項。
(1)A.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B.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C.舍魚而取熊掌
D.傭者笑而應曰()
(2)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C.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A.肉食者謀之 B.或置酒而招之C.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D.聞之,欣然規往()
參考答案:1.①指失道者②指修岳陽樓這件事③這件事④指柴草堆。
篇3
新華社訊記者近日在多地調研了解到,各地積極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街接,構筑起更為完善的兜底保障機制,但仍不同程度存在養“懶人”、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社會救助經辦力量薄弱等問題,亟待施策破解。
一、存在問題
1、養“懶人”現象仍存。基層面對“保人”還是“保戶”時,大部分會選擇”保戶”,易出現養“物人”情況。此外,扶貧領域多種考核要問及群眾滿意度,一些基層干部為爭取”滿意度”,就把一些已不滿足條件群眾留在低保范圍內。
2、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低保戶動態調整有難度。部分干部反映,由于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核查低保戶情況比較困難。比如房子、車子等情況,村干部要分別到房產中心、交通部門去核查,工作量大,存在誤識別、漏識別風險。
3、基層社會救助經辦力量存在薄弱環節。鄉鎮民政部門一般只有一兩個人,年齡普遍偏大,兼職業務多。低保相關工作廣泛使用大數據、電腦系統發放資金、進行信息比對,一些工作人員力不從心。
為此,建議:
一是建立國家層面長效機制。兜底保障人群大多是弱勢群體,需在國家層面建立長效機制加以保障。首先,做好財力支持工作,做到保障不斷檔;其次,依據具體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及時將符合條件人員納入保障范圍;第三,設置政策保持期,確保穩定脫貧。此外,建議提高低保兜底標準,針對無勞動能力家庭加大保障力度。
二是完善信息共享機制。破解低保對象識別不精準問題,把好政策切實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當前需加強覆蓋市縣范圍的兜底保障人員信息平臺建設,充分采集分析銀行、房產、交通等部門數據,打破“數據孤島”。并向基層村鎮開放,為識別、調整低保對象提供依據。
篇4
一、厘清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原則
要走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厘清和恪守以下教育原則。一是學生成長元素的系統性原則。中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成長的基礎階段,中小學教育的目的是為學生終身幸福、成功人生奠基。學生成長是一個多元、聯系的系統。從成長的元素角度看,包括“身體與心理,智力與體力;知識與能力,行為、意志與品質;性格、思想與精神”等。這些元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有各元素全面和諧發展,才能健康成長,從而實現為幸福、成功人生奠基的教育目標。反之,其中任何一個元素殘缺,都可能導致全盤皆輸,給學生的成長、發展造成遺憾甚至是悲劇。因為心理健康出了問題導致學業不成、人生失敗、甚至危害社會的例子舉不勝舉,馬加爵、藥家鑫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二是培育先導,兼顧矯治的原則。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客觀地說,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畢竟是少數。因此,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育”,即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全體學生健康的心理,預防和減少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同時,兼顧少數出現不良心理傾向和疾病的個體,通過開展結對幫扶、心理咨詢等手段進行矯正和治療。三是實施教育的漸進性原則。中小學階段,學生要經歷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漫長過程,學齡達12年之久。其間,隨著學生學齡的不斷提高,學業提升,學生身體、心理會發生一系列漸進性變化,中小學只有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適應學生身心發展漸進性的需求,才能維護其心理健康成長。
二、應對策略:駕好三輛馬車,引領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馬車之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程是實施教育最有效的載體之一。《安徽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指導意見》規定,初中、小學要保證至少每兩周開設1課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學期每班安排8-9節。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頒布以來,在“綱要”精神指導下,各種版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雨后春筍般出版發行。許多教材編排科學合理,內容全面精當,能夠根據各學段學生學齡特點,系統安排了“自我意識、環境適應、學習心理、人際交往、青春期教育、情緒管理、生涯規劃”等教育輔導內容。中小學校選取合適的教材,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好處有:一是系統性、普適性強,即有利于分階段面向全體學生施教,使不同學段的學生能夠受到較為全面、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可操作性強,既能為經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提供參考,也可為具有相關教育教學經驗的非專業教師從教提供藍本。中小學校應當充分運用好這駕“馬車”,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馬車之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活動即體驗,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大載體。在活動中,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從中獲得體驗和感悟,改變認知觀點、調節情緒,接受行為訓練,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活動形式有個體、小組、團體活動等多種。我縣基安中學把每年5月25日至5月30日確定為心理健康活動周,命名為“我愛我,心理健康活動周”。活動周內,學校組織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袋鼠接力跳、二人捆綁接力跳、二人捆綁踩氣球等心理健康活動游戲,通過激烈、快樂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感受團隊溝通合作的力量;征集“我愛我、開心笑臉”圖像,將征集來的單人、多人微笑、開懷大笑的正面或側面像,制作成“微笑墻”,展示在校園,以此引導學生們開心面對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制作“心愿墻”,讓同學們把自己的愿望和想對他人說的話寫在便利貼上,貼于可移動黑板上,制作成“心愿墻”,通過這種形式,給同學們一個情感表達的機會,加強同學、師生之間的交流;舉行集體簽名儀式,將心理健康活動周主題“5.25我愛我心理健康日”制作成橫幅,讓全體的師生簽名,通過這一鄭重的儀式,來增加呵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更有效促進了全體同學心理健康。馬車之三:開展個體心理輔導與咨詢。由于先天遺傳、家庭環境、學習壓力等因素影響,目前中小學生出現焦慮情緒、抑郁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的人數呈上升態勢,并且越來越低齡化。據筆者調查,2014年某縣普通高中高三年級近3000名學生中,出現重度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達10人之多,占0.3%;初中階段也先后出現幾名患抑郁癥的學生,更有個別學生因極度焦慮不能及時排解,出現跳樓自殺現象,給自身、家庭、學校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學校開辟個體心理輔導與咨詢通道,是為心理異常學生,及時化解心結,驅散心靈陰霾的有效途徑。具體做法通常有:一是建立德育(心育)導師制,即安排富有愛心和教育經驗的老師,與一部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如特殊家庭學生、學習困難學生、留守學生等)學生結成對子,作為他們的德育(心育)導師,定期和他們談心交流,隨時化解他們的心理困惑,讓他們輕松快樂地投入學習和生活;二是設立學校心理咨詢室,安排專兼職教師坐班,接受師生來訪,通過相對專業的咨詢手段,矯正不良心理,矯治心理疾病,及時將心理出現嚴重問題的學生轉移到專業心理咨詢機構治療,將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心理健康是健康人生的重要標志之一,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生心理健康與否,不僅影響其目前的學業成敗,還將長期影響其未來社會適應、價值觀念、職業選擇、婚姻家庭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承載著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的重任,辦一所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學校,理當重視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駕駛好心理健康課程、活動、輔導與咨詢“三輛馬車”,引領學生踏上成功幸福的人生征程。
作者:余學軍 單位:廣德縣教體局教研室
篇5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6-0230-02
一、問題提出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于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學生總量的快速增長,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近幾年來高校貧困生人數呈逐年增多的趨勢。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2008年,在我國一般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的貧困大學生約為20%,特困生約為10%,貧困生以來自農村、小城鎮居多,非貧困生以來自小城鎮和中小城市居多。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人數2 285.15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527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23.06%;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人數166.1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7.27%[1]。2011年中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共投入近900億元人民幣用于大中學生的教育資助,其中包括普通高校的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比2010年增加39億元,增長5.6%[2]。眾多實證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異常表現。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疾患已經成為高校的普遍現象,這不僅直接影響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也嚴重地威脅著學校和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探索出有效的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方法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二、貧困大學生的界定
2007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里面給出了高校認定貧困生的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當地民政部門調查,填報貧困生數據認定表,以及認定貧困生的程序要求。但是由于我國地區差異較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在具體操作上高校在認定貧困生當中遇到很多困難。2008年,國家加大了對高校貧困生在名額和金額的資助力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高校認定貧困生增加了難度。如此相對來說,高校貧困生是增加了,那么如何認定貧困生,在實際工作中,各個高校很難采取統一的辦法,由此帶來對貧困生特殊群體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高校對“貧困生”沒有統一的界定,也沒有制定貧困生評判的標準。嚴格界定貧困生和建立相對統一的評判標準不僅能夠準確把握貧困生群體對其進行研究,而且對于實際高校學生工作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我們認為界定貧困生可以按以幾個指標進行。第一,貧困生必須首先具備當地民政部門出具的其家庭經濟情況真實數據,其年平均家庭收入低于當地居民生活水平或高校所在區域消費水平,完全無力支付大學學費、住宿費和最低生活費用。第二,在校思想品德表現良好,學習成績良好。第三,來自所在班級同學的推薦和監督,日常消費無不良表現。第四,經過班主任、輔導員、學院負責領導的調查,與實際情況相符合。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成因及研究路徑
研究表明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心理健康向量表現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是非貧困學生的1.035-5.984倍,根據具體表現形式,貧困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自卑、自閉、情緒孤獨、抑郁、人際交往消極退縮、學習焦慮、壓力大、嫉妒、困惑等等。產生這些不良心理問題的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量的社會刺激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威脅越來越大,隨之出現的一系列社會不良現象也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很多矛盾,尤其是貧困生。很多農村的學生進入繁華的城市,心理都會受到強烈的震蕩。此外,現在很多人的社會價值觀傾向于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缺乏社會公益愛心,甚至看不起貧困者,對貧困人群采取鄙視、厭惡的態度,這些都導致貧困生自卑、敏感性格的出現。
學校環境因素:貧困生在進入高校以后,沒有穩定可靠的經濟來源,不得不在學習和生活中精打細算,總是處于焦灼不安又難以排解的憂慮之中。貧困生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外語和計算機基礎知識差、學生干部工作、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遠不如來自城鎮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主要選拔能力強的學生,由此貧困生失去了表現的舞臺,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鍛煉,更加重了他們的挫折感和自卑感。貧困生承受著家庭經濟壓力、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壓力和就業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家庭環境因素:由于貧困的家庭經濟條件背景的限制,使貧困大學生過早就嘗到生活的辛酸。加上文化資本匱乏的成長環境使貧困生的知識面和社交能力普遍落后于一般大學生,使其在大學里很難融入校園的文化氛圍和其他同學的生活圈子。貧困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隨著心理發展會逐漸產生一種無助的性格,難以與他人相處,因而容易產生心理異常。
主觀因素:過度的自卑與自我否定是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由于自卑,多數貧困生更多地表現為內向、謹慎、孤獨、情緒不穩定,與周圍人的接觸較少,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甚至是厭惡自己,容易產生煩躁、焦慮不安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在人格特質上敏感多疑較為突出,這些都是他們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對自己持有不正確的認識造成的。大多數貧困生把貧困當做一種恥辱,把家庭貧困看成無能,丟人的事情,心理引發了心理危機,這種不良的自我認知很可能在其年少時就已經形成,在其成長過程中不良的自我認知是逐步積累的,所以在中小學階段心理問題并不明顯;到了大學階段,人格特質已經基本定型,同時不良的自我認知也走向極端,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在測量和評價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時,多采用針對不同目標使用不同測量量表的方法。如測試心理癥狀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抑郁程度的“抑郁自評量表(SDS)”,測試自尊程度的“自尊量表(SES)”,測試焦慮程度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CCSPSS),以及團體輔導實驗等等。在測試過程中記錄下貧困生性別、年級、專業、籍貫、家庭經濟情況等詳細信息。在眾多研究中,我們認為以下幾點應當特別關注。
(一)研究采用SCL-90對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各因子進行比較,貧困生在SCL-90總癥狀指數和各因子均值上都明顯高于非貧困生和全國常模,尤其體現在強迫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和偏執因子,表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差。對民族地區高校貧困生進行的調查研究,亦得出與其他地區普遍相似的心理特點。
(二)在差異性檢驗中,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出現“二年級”、“四年級”現象。女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貧困生。農村、城鎮、城市來源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在人際敏感、抑郁、強迫因子上。特困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貧困生。是否在單親家庭長大的貧困生也存在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來自于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專業的數據也得出大致相似的調查研究結果。應當根據貧困生心理的不同特點開展與之相適應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調查發現,25%的貧困生承認“常常自卑”,52%的貧困生“偶爾自卑”,特困生憂郁癥檢出率高達51%,其中輕度憂郁者35%、中度憂郁者13%、重度憂郁者3%。胡俊武和張小遠在貧困與自尊的交互作用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中得到了與孔德生、林曉桂等一致的研究結果,認為貧困生自尊水平要顯著低于非貧困生和常模水平。特困生當中存在相當一部分的高自尊水平的人。在進行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的時候,可以針對其自尊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尤其是對于處于中、低自尊水平的大學生,應通過提升其自尊程度,從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3]。
(四)研究表明:貧困生最大壓力構成排列前三位的依次為個人發展、家庭經濟、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和日常生活所占比例較小。貧困認為家庭經濟是最大壓力的比例高于非貧困生,而非貧困生認為學業壓力是最大壓力的比例高于貧困生,貧困生和非貧困生面臨壓力時最愿意求助于知心朋友,其次是父母、男∕女朋友或同學,僅少部分學生選擇求助于班主任、輔導員或心理咨詢員。貧困生學生均認為積極解決問題是最理想壓力應對方式,其次如體育鍛煉、放松訓練、娛樂等自我方松也是常選擇的方式,有少數學生選擇聽教育講座和心理熱線,僅有極少部分學生選擇班主任輔導員求助,希望學校采取合適的方式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超過半數的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希望學校豐富課余活動,另有部分學生希望學校多開展心理健康講座以增進心理衛生知識,增強自我應對能力,僅極少數學生希望學校開展減壓必修課程、團體心理咨詢和其他幫助[4]。
(五)在預防干預措施上,有研究經過團體心理咨詢活動的干預,貧困大學生和非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團體咨詢能夠有效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5]。另有研究認為擁有較高的心理彈性結構特征是高校貧困生能否積極應對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的關鍵,其中包括自我認知、歸因方式、情緒管理能力以及心理防御機制等[6]。
四、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貧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弱勢群體,如何解決從經濟脫貧到心理脫貧已越來越受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們的重視,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高校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削減造成貧困不良心理的因素,使其健康成長。
(一)改進和完善貧困生資助機制
經濟資助是開展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完善和改進“獎、貸、助、補、減”等為主體的資助機制和措施,改進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的不足,為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創建物質基礎。鼓勵一些真正貧困基礎較差的學生努力學習,爭取獲得優秀獎學金;完善校園助學貸款制度,建立專職辦理助學貸款機構,保證人員,簡化辦理程序,減少操作難度,加強誠信教育;創造崗位提供勤工助學機會,積極引導,培養貧困生自強自立意識;加強和完善助學金資助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貧困生認定辦法,加強和提高主管領導的責任意識和素質,充分調動班級學生、班主任和年級輔導員參與到貧困生認定工作中,防止“假貧困生”爭先恐后爭取現象,讓真正貧困、自尊心較強的學生受益,改進貧困生公示制度,充分保護貧困生隱私,給貧困生創造溫暖資助環境;加強貧困生的感恩教育,正面引導,杜絕享受、依賴思想,使之在獲得學校和社會豐厚資助后,懂得感恩祖國,回報社會。
(二)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重視貧困生乃至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本途徑。高校要開設專門針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使之納入學校教務教學計劃,選拔優秀專業教師任教,加強貧困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正確引導貧困生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樹立積極的人生理想和學習目標,做一個腳踏實地、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同時,針對貧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講座,提供有力的心理咨詢服務,如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工作,通過采用團隊心理輔導訓練、團體咨詢與個別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開展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貧困生能夠充分參與,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去感受和體驗,培養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使其健康成長。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質
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培養和培訓。班主任和輔導員與貧困生直接接觸,直接影響到貧困生的心理情緒和思想,所以高校加強定期開展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業務培訓班,提高其素質,使其端正自己的心態,尊重貧困生,及時掌握貧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動態,與貧困生多溝通、多交流,深入關心他們,用真心來對待他們,使他們感到溫暖和愛,幫助他們構建完美人格;讓班主任和輔導員切實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方法,提高對心理障礙貧困生輔導、救治的師資力量。
(四)建立完備的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高校要成立專門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領導小組,保障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體制的正常開展。成立由心理危機干預專家、學生工作部門、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保衛部門、校醫院、后勤服務部門和危機學生所在的學院領導、輔導員、班主任、班級學生干部組成的危機快速反應救助小組,救助小組在危機突發狀況下進行緊急救助,做到快速反應、快速行動,使危機的危害降到最低。建立由高校二級學院(系)領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員、分團委書記、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全班同學共同參與的貧困生異常情況預警系統和信息反饋系統,加強對學院師生的心理健康與危機預防干預培訓,充分喚起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使師生都能結合班務日常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提高其對心理危機的識別能力,及時發現有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機的學生,及時報告,及時干預。同時,學校要暢通與家庭、社會的溝通、配合渠道,形成聯動機制,以便更好地強化干預效果。
參考文獻:
[1]胡俊武,張小遠.貧困與自尊的交互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08,(8)24:1435-1436.
[2]周正紅,周生江,張桂青.貧困大學生心理應激的定性和定量研究[J].農墾醫學,2010,(6):23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