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2: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動力研究;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布局
基礎設施系統的技術狀態、功能負荷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與城市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從外延上看,基礎設施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體系,通常包括能源系統建設、水源系統建設、交通系統建設、通信系統建設、環保系統建設和防災系統建設六個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水平的進步,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也日益凸顯,顯然已經成為新時期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一、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長期以來,基礎設施建設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在傳統的觀念中,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投入大、周期長的城市建設項目,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往往缺乏整體性和長遠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在為各地經濟發展鋪平道路之后,往往被拋棄,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事實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城市發展的各個方面和不同階段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城市經濟發展的前提和支柱
基礎設施是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而從物質生產領域中分化出來的專業化產業部門,它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核心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社會生產力發展具有很強的相關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建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與國家和各地政府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城市的開發和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合理地開發城市土地資源,輔之以配套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不僅提高了城市的地價,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也增強了城市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加快了城市的資本積累,增強了城市的競爭力。
(二)城市空間布局的導向標和保障
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城市發展的作用還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不是一般的產業,它不僅僅為社會創造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是人們從事一切生產和生活的一般條件?;A設施建設的狀況直接影響到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
城市要健康持續地發展,必須有合理的空間布局與之相配套。合理的空間布局主要包括合理的產業布局和人口布局兩個方面,它們都取決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有規劃地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夠為城市各產業的發展提供基本條件,同時能夠引導產業遷移,發揮“集聚效應”,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同時,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城市人口分布也將發生根本變化,城市中心區人口壓力將會不斷減緩,郊區和衛星城建設將會更加順暢,這將有助于形成城市各區聯動、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布局。
(三)城市環境保護的先行者和護衛軍
合理布局城市基礎設施,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于保障城市基礎設施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而且能夠保證基礎設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適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避免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和反復擴建,這有利于減少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將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同時,城市在規劃產業布局的同時,應注重加快污水處理、廢氣處理等環?;A設施的建設,從源頭上減少環境污染,發展綠色經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雖然不能帶來巨大的立竿見影的經濟效應,但它卻是城市環境保護的先行者和守衛軍,城市的環境得到保護,城市才有長遠發展的可能,城市的各方面才能快速、和諧地發展。
(四)樹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和制高點
城市品牌就是一個城市在推廣自身城市形象的過程中,根據城市的發展戰略定位所傳遞給社會大眾,并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核心概念?;A設施建設與城市品牌的建立之間有著廣泛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基礎設施建設是樹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和制高點。
首先,合理而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是城市的一個重要品牌,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著完善的基礎設施。同時,一個城市要想改變其城市面貌,往往要從加快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入手,這樣做既迅速又有效,于是基礎設施建設就成為樹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同時,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樹立城市品牌的制高點,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地不斷完善,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發展和空間布局調整,城市的形象將煥然一新,城市的品牌也將隨之樹立起來。
二、新時期云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新的規劃
改革開發以來,特別是進入新千年以來,云南各地積極地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了城市基本框架,改善了交通,美化了城市環境,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云南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云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不利于新時期云南發展的目標的實現。
(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限制了城市核心作用的發揮
云南省地處我國西南部,長期以來經濟的發展相對落后,缺乏能夠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城市?;A設施建設薄弱正是導致云南省城市發展水平較低,核心帶動作用無法充分發揮的主要原因。昆明市是云南的省會城市,理應承擔起拉動全省發展的職能,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卻一直限制了昆明市的發展。當前昆明市的建成區面積為150平方公里左右,這在我國大中城市中屬于規模比較小的。同時,昆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科學性和長遠規劃,許多基礎設施年代久遠,現代化水平低,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城中村”現象,這不僅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也不利于昆明旅游業的發展和城市形象的維護。昆明市的發展相對滯后,云南省就失去了快速發展的支柱和動力。
(二)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制約了云南城市的整體發展
當前云南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另一個顯著問題就是城區和郊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A設施建設不平衡導致各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各異,最終又限制了城市整體的發展。許多城市主要基礎設施都布局在城區,大量的產業和人口也聚集在此,但是城區的發展面積有限,這必然會形成不合理的空間布局,加大城區的環境壓力,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核心城市要不斷向外擴展,但是目前郊區缺乏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一些必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水平低,不利于城市的發展擴大。同時,各區之間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平衡導致的發展不平衡,不利于城市的產業調整和經濟轉移,不利于各區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城市的整體發展受到影響。
(三)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有限
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平衡,云南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比較有限。許多城市的舊城改造缺乏整體性和繼承性,不利于舊城在發展旅游業、樹立城市品牌方面發揮作用;新區建設由于缺乏合理規劃和資金投入有限,出現了新建區分布散亂、數量多、規模小和土地利用率不高、工業用地空置、閑置較多、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效益無法顯現?;A設施建設是一項長時期、高投入的項目,同時也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但是這必須建立在基礎設施合理布局、發展平衡的基礎上,否則將付出巨大的物資成本和時間成本。
(四)交通設施建設落后是制約云南發展的一大瓶頸
云南省由于地貌、經濟發展水平和歷史條件的限制,交通建設始終是一個薄弱環節,已成為制約云南發展的一大瓶頸。經過多年的努力,云南省的交通建設已經有了不小的進步。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云南省的交通建設仍比較落后,適應不了新時期云南省發展的需要。旅游業是云南省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旅游業能夠增加云南的財政收入并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但同時旅游業的發展對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有著較高的要求。云南各旅游城市、各景區之間的交通不便利。各地之間的交通以公路為主,道路質量的低下導致旅游的滿意度下降。同時,云南省仍有不少地方沒有公路,人們出行仍靠步行和馬馱。缺乏交通建設這一經濟發展的先行者,云南省的經濟發展必將缺乏充足的動力。
三、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云南城市新發展
城市基礎設施往往反映著一個城市及地區的現代化發展水平。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理念和觀念也必須不斷創新。我們必須站在推動經濟發展、合理調整城市空間結構的高度布局和發展云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一)統籌云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協調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有大局觀念,必須從整個城市和地區的利益出發進行規劃和布局?;A設施建設不均衡限制了云南城市的協調發展。政府要著重加強郊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升級和人口遷移做好準備,促進城市協調發展。為此,云南省可以借鑒國內一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廈門市是我國沿海著名港口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廈門市通過改善島內、島外交通,完善島外和新建區的公共服務,實現了產業升級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的目標。為此,云南省必須合理地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其具有整體性和長遠性,以便完成新時期云南省的產業升級和空間布局調整,實現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因地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城市特色
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必須充分考慮所在城市的地理環境和區位因素,建設既有本地特色又與周圍城市交相輝映的基礎設施和城市風格,這樣既能加快城市發展,又能與周圍城市相配合,加強區域競爭力。20世紀90年代,大連依據其區位優越、環境優美的特點和城市基礎好、城市化水平高的條件,以經營城市作為突破口。本著“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原則,大力發展交通、通信、城市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建設和宣傳,經過短短幾年的時間,大連的城市形象璀璨奪目,城市品牌和國際知名度日益提升。云南省的有關城市在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時也必須根據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城市發展定位加以規劃。昆明及其周邊地區是省內的優先開發區,為此應加快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聚集和人口聚集做好準備,承擔起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職能。云南省的西北部和東南部是全省的限制發展地區,今后要加強綠化、退耕等基礎設施建設,將產業和人口向省內其他地區遷移。省內的其他城市,要利用瀕臨東南亞的優勢,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興建工業園區,加快支柱產業建設,承接產業和人口的轉移。
(三)合理開發旅游資源,發展現代交通,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
旅游業是云南省的支柱產業,也是今后可以繼續大力發展的綠色產業。云南省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但是許多旅游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須重視相關資源的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將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結合起來。同時,加快旅游景區及其周邊地區的公共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這樣才能促進旅游業的壯大,并拉動相關服務業的發展。
云南省要想有新發展,必須解決其交通問題,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鐵路建設步伐,保持公路現有的快速發展勢頭,進一步完善民航機場布局,發揮水運補充作用,啟動并積極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使游客往還于各景區之間時有多種快速的交通工具可以選擇,同時,加快跨境交通設施的建設,為加強對外溝通,吸引外資打下堅實的基礎。云南省各城市以新的觀念看待基礎設施建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說明書簡本[Z].建設部專家審查組,2003.
2、關春玉.城市基礎設施融資創新與制度規劃[J].管理,2008(1).
3、胡佳.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城市政府合作機制創新[J].公共經濟,2008(1).
4、吳永生,高珊,楊晨.江蘇省城鄉統籌空間格局動態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4).
篇2
一、指導思想
為全面貫徹黨的和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圍繞建設網絡強區目標,堅持信息基礎設施的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地位,合理統籌利用公共資源,加快免費開放力度,做深做透“社會塔”“通信塔”互轉的共享大文章,用5G技術進一步推動行業和社會的發展,全面助力區“5G產業體系”定位落地。
二、總體目標
為實現2020年5G網絡全面商用的目標,按照《市通信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17-2030)》和5G網絡全覆蓋的要求,分三階段完成下列任務:到2020年底,完成100座基站建設,實現城區及一體化示范區5G網絡基本覆蓋;到2021年底,完成200座基站建設,5G網絡向農村延伸,鎮及行政村基本覆蓋。到2022年底,再完成200座基站建設,全區5G基站達500個,5G網絡區域范圍全面覆蓋。同步完成通信機房(核心機房、匯聚機房、基帶機房、基站站房)、通信管道及光纜線路、光纜交接箱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三、保障措施
(一)統一5G站址建設
1、政府全額投資建設的公共設施、公共機構辦公場所的經營管理人有義務協助公司依法在該場所從事5G基礎設施建設,并為接入提供便利條件。
2、規范項目征地簽約、收費主體。項目土地征地協議統一與區土地和房屋征管中心簽約。公司應積極主動和當地政府溝通,配合當地政府做好相關保障工作;通信設施建設項目單位應規范施工,所在地政府負責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糾紛阻礙,保障項目的正常施工及交付。
3、在市政府統一規劃要求的前提下,實現“一塔(桿)多用、綜合復用”的應用效益。區公安、市政、城管、電力、交通運輸等部門向市公司開放所屬的市政路燈桿、交警監控桿、公園燈桿、電力塔、管道等塔(桿)資源,讓“社會塔”成為“通信塔”。市公司統籌負責塔(桿)資源的技術改造,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完成5G多功能桿塔應用部署。
(二)實現5G“四個同步”
行政區域、商業樓宇、住宅小區等新改擴建項目要將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的站房、管線、引電等)納入配套基礎設施同設計、同規劃、同施工、同驗收。將5G等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有關規劃設計和預留安裝條件作為審查的重要內容,納入工程建設項目系統,實施統一規范管理。確保建設項目充分預留移動通信設備機房、天線位置以及建設項目用地紅線內的通信管道、設備間和建筑內配線管網。
(三)加強5G設施保護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改動或者遷移通信基礎設施。因公路、鐵路、城市道路、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等原因,確需改動或者遷移的,原則上應當與移動通信設施所有人協商。改動或遷移的,應當堅持先建設后拆除的原則,確保通信服務持續暢通。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消除公眾對5G基站電磁輻射的片面認識。打擊盜竊、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的違法行為,切實保障5G網絡設施設備安全。
(四)推進5G廣泛應用
推進基于5G網絡的應用服務,加強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城市管理、應急指揮、智慧醫療、文化旅游、交通物流等重點領域的應用場景建設。公司要面向社會各行各業全量開放通信資源,提供塔桿、通信、電力保障能力,構建開放共享大平臺,讓“通信塔”成為“社會塔”。市政、城管、公安、森林防火、環保、氣象等單位,在監控監測等信息化項目建設上,可優先使用通信資源。要加強項目建設方案的審核,避免城市塔桿重復建設。
(五)簡化5G建設審批
進一步簡化優化5G建設中涉及的環境保護、國土資源、交通道路、城鄉建設(園林綠地)等行業審批流程,探索建立并行審批聯審聯批機制,壓縮審批時間,提升審批效率,充分發揮規劃指導作用,納入行業規劃的5G建設要減少審批要件,開通綠色審批通道,加強主動服務靠前服務意識。
(六)強化協調配合
成立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公司、區有關部門及各鎮、高新區分管負責人為成員的區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領導小組(名單附后),統籌推進全區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科經局,具體負責統籌調度、綜合協調等推進工作。辦公室定期召開5G項目建設推進會,通報各區域5G建設進度,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區委宣傳部:負責加強輿論引導,加大科普宣傳力度,積極消除公眾對移動通信發射塔電磁輻射的片面認識,引導廣大群眾尊重科學,提高對社會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
區科經局:負責對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進行指導,牽頭協調解決建設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區發改委:負責將我區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納入重點項目計劃。負責協調區內供電部門保障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及其配套設施建設的用電需求,在電力引入方面給予有力支持。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負責統籌考慮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短期建設與長遠規劃的關系,將區域內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與城市建設等相關規劃做好銜接。在具體基站規劃審批中,向公司開通綠色通道,加快審批。
區交運局:負責為現有道路、在建道路和規劃道路沿線規劃建設移動通信基礎設施提供支持。
區生態環境分局:負責協助辦理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相關審批手續,強化輻射日常監管。
區農業農村水利局:負責在滿足規范的前提下為移動基站建設提供站址資源。
區公安分局:負責加強移動通信基礎設施保護,嚴厲打擊盜竊、破壞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違法行為,切實維護通信設施安全。
區城管局:負責依法維護行政執法區域內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單位的合法建設行為。
區住建局:負責加快開放住宅區商業樓字、公園以及路燈、綠地、道路指示牌等公共設施,用于支持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和室內分布系統的建設。
區機關事務管理中心:負責帶頭做好政府機關樓面的開放工作。
區土地和房屋征管中心:負責全區基站建設土地征用及協議簽訂指導工作。
篇3
關鍵詞:固定資產 投資需求 投融資改革
中圖分類號:F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8-0087-02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8.20
2010年以來,海南省緊緊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重大機遇,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通過“項目建設年”活動,以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從而拉動海南省經濟平穩持續快速增長。
一、海南省固定資產投資需求的現狀
(一)經濟增長依然處于主要靠投資拉動階段
固定資產投資是海南省現階段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關鍵。2006年—2010年,海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1.6%、41.4%、78.9%、186.7%、77.3%;2009年—2012年,海南省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的比例分別為57.29%、64.88%、64.06%、75.13%[1]。
(二)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且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009年—2012年,海南省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41.3%、32.8%、36.2%、33.1%,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左右。2013年,海南省安排基礎設施重點項目77個,包括結轉項目31個,新增項目46個,計劃總投資金額1955億元。其中,2013年計劃投資375億元,比2012年實際完成投資的261億元增加114億元。
(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重較高
為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經濟發展硬環境,海南省重點加大了水利防洪、高速公路、機場改擴建、城鄉電網升級、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投資。2008—2012年,海南省基礎設施建設共計投資2131.5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1.8%。
(四)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相對不足
海南省工業投資比重偏低,制約了海南省經濟總量的較快增長。自海南建省以來,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始終保持在15%左右,占比僅高于北京,遠低于全國40%左右的平均水平。特別是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的制造業,其固定資產投資占比不到10%,遠低于全國30%左右的平均水平,與制造業投資占比40%以上的江西、江蘇、吉林、河南和山東差距較大。
(五)固定資產投資的信貸支持趨緩
海南省固定資產投資的信貸支持與全省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和信貸規模增長不同步。2010年—2012年,海南省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對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分別為1120.15億元、1258.9億元、827.43億元,分別占全省貸款余額的44.63%、39.39%、21.27%,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二、海南省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存在的問題
(一)投資資金需求量大,資金來源渠道單一
海南作為國防前哨,歷史欠賬較多。特別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各方面建設發展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據初步測算,海南省“十二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將超過1.3萬億元,為“十一五”的3倍多[1]。但目前海南省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銀行貸款,資金缺口大且來源渠道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基礎設施投資和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
(二)政策配套落實不到位,信貸政策與區域需求不匹配
2012年以來,我國工業企業利潤下滑,部分行業虧損面擴大,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銀行信貸經營面臨更為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有些銀行總行收緊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授信限額,如工商銀行未來三年將大力壓降城建、公路、電力、房地產四大行業貸款總量及占比。目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仍處于起步時期,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行業仍將是海南省各地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也是海南省投資資金需求熱點,但這部分需求與銀行總行信貸政策不相匹配。
(三)融資主體法人治理欠完善,貸款需求受到抑制
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具有資金投入量大、建設周期長、項目成本高、利潤率低等特點,加上部分融資主體未實現市場化,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缺陷,公司產權及項目收入支配權不明晰,貸款資金或者還款資金被挪用的風險,以及銀行對融資主體的市場化程度、透明度、美譽度有較高要求。因此,海南省許多基礎設施貸款主體的政府融資平臺,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其授信準入和貸款發放已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海南省交通運輸廳,因無法提供合格的抵押擔保,又無法保證財政預算內還款資金來源,其新增基礎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受到限制。
(四)風險管理難度大,對銀行提出新挑戰。
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或技術和設備改造項目,其風險評估上難度較大,技術革新的成熟程度和經濟效益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對銀行的風險控制提出較高的要求,需要銀行充分評估項目風險,嚴格審查項目的合規性、合法性,落實還款來源,做好貸款“三查”。
三、政策建議
(一)做好海南省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文章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實現綠色崛起的基本支撐點。抓基礎設施建設就是抓投資環境、抓國際旅游島形象,就是抓項目和產業、抓發展后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但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徑,也是促進城鎮化進程、改變城鄉面貌的重要手段。海南這樣一個自然環境和資源得天獨厚的寶島,只要配上現代的基礎設施,才可能變成現代產業的聚集平臺和現代服務業的聚寶盆。
(二)相關政策配套應落實到位
《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4號)指出:“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進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資金、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特殊扶持。”但實際上,國家各經濟主管部門、商業銀行總行較多是根據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實行一刀切的政策,沒有因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而給海南省更多更特殊的支持。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和單位,根據海南省實際需要予以配套政策的落地實施,共同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
(三)創新投融資體制和機制
現有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銀行貸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需要大量資金,亟需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在中央給予的有關扶持政策框架下,海南省應學習借鑒發達地區可行的投融資體制和機制,如發展創新型企業債券、旅游產業投資基金、國內外私募股權、離岸人民幣資金入瓊等方式,拓寬海南省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渠道。
(四)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提高投資效益
各級政府須充分認識到財政資金在投資中的四兩撥千斤的功能,在現有財政收支狀況的基礎上,繼續給予企業適當的稅收優惠或財政補貼,引導社會資本進一步投向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生態環保、能源交通、科技創新、防災減災、資源節約等領域,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大跨越發展。同時,政府須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項目的審批進度,搭建中小企業投資、融資平臺,便利中小企業融資。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七臺河地區;現代農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F0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2-0037-02
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要把黑龍江省建成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重要綠色食品產業基地;發揮黑龍江省農業優勢,繼續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黑龍江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特別是七臺河地區作為黑龍江省的煤炭資源型城市,面臨著經濟轉型,其農業的發展關乎著整個地區的未來經濟發展。
一、七臺河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七臺河市政府實施“358跳躍式發展戰略”,堅持以建設“農業特產之鄉”為統領,全面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較好地保持了農業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態勢。在過去的幾年里,七臺河市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農民人均純收入不斷攀升。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3 354.5元一躍上升到6 955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07.4%,年均增長15%以上,連續6年保持高速增長,是該市建市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糧食總產量連登新臺階。全市糧食生產總量達到14.44億斤,比2005年純增5.06億斤,年均增長1億斤,連續登上三個臺階,為農民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七臺河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主導產業的帶動能力不足。七臺河地區農業的主導產業以玉米加工、蔬菜儲運為核心,雖然近年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著龍頭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不強的問題,其現實開工率往往不能達到實際生產能力,且整體規模偏小,技術創新能力弱,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融資能力不強,難以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二是農民的整體組織化水平不高。盡管七臺河市目前已經成立60余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但是整體實力較弱,規模較小,真正能起到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協調企業與農戶關系作用的合作組織不多。因而,多數情況下仍是分散經營。三是與龍頭企業合作的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水平不高。受資金與規模的限制,生產基地的建設總體水平不高,與龍頭企業對接的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不夠。難以滿足大市場大流通的需要。四是區域品牌未形成。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高低,往往通過區域品牌效應來帶動,但是目前七臺河地區的農副產品未能形成國內知名品牌,限制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二)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現代農業人才缺乏
七臺河市現有的農村勞動力人口總體素質不高。在法律意識、技能水平、思想觀念等方面都處于較低的水平上。進行過農業技術教育培訓的農民數量有限,與七臺河地區現代大農業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的距離。農技推廣以及技術創新能力較弱,高技能人員缺乏,而且人員年齡、智能、知識、性別結構仍不合理,對七臺河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帶來一定程度的阻力。
(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供需失衡
七臺河地區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供需失衡首先表現在供給總量不足?,F代農業發展所需的農業基礎設施包括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生活性基礎設施、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里,七臺河地區已經在不同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但是,與現代大農業的發展要求相比,農業基礎設施的供給總量上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標準。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自來水工程、通村公路、電信網絡、燃氣、通訊等還沒有實現100%的農村需求。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子女教育、衛生環境、福利設施等方面仍滯后。農村醫療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政府醫療衛生資金投入遠低于GDP10%的增長速度。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中水土治理、生態保護、能源改造等設施建設都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同時,供需結構失衡。在七臺河現展扶持政策的有效實施的基礎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的效果,但由于歷史欠賬問題,以及七臺河所轄的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七臺河地區農業基礎設施的供需仍未均衡,特別在供需結構方面。農業基礎設施內部組成結構不合理。多數地區以交通、水利、供電等農業基礎設施為建設重心,忽視子女教育、衛生環保、燃氣等農業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是因為部分地區管理人員傾向于見效快、政績突出的設施建設,如可以量化的通村公路設施等不惜一切代價進行建設,而對關系到整體農業長遠性戰略性的農業設施的建設,卻一拖再拖。如涉及到農民整體素質提高的農村義務教育設施,經常以經費等借口不予建設。結合階段性的發展思路,有目的地重點發展某些農業設施是可以的,但不能損害了農民的核心利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協調好遠期與近期的關系?,F代農業的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都需要有良好的農村基礎設施作為基礎條件,但因為基層政府官員過多地關注其政績,加之干部任期的制約,經濟增長指標的要求,使得部分官員一味強調GDP增長,忽略了產業結構優化、社會效益的內容,因此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產生短期行為,重視見效快的基礎設施建設,避開長遠的見效慢的基礎設施建設。部分地區忽視農民急需的、現代農業發展必備的基礎設施建設,如農技推廣、教育培訓、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發展滯后。
三、促進七臺河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相應的農業政策體系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加大對農機產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轉換基層農機管理機構的服務機制。進行農機管理站的機制改革,科學劃分公益性的農機服務、運營性的農機技術服務以及農機執法,轉變其管理職能,將原來的部分職能合入基層政府的農業綜合管理機構。根據轄區農業機械保有數量、耕地數量、農業從業人口數等條件,合理設置轄區農機管理點,調整了結構,優化了資源,增強了技術服務能力。完善了服務體系,轉變了職能。另一方面,完善對種糧農民的各項糧食補貼政策。要適當提高糧食直接補貼的水平,將農民從事糧食種植所得增加到社會各不同行業所得的均值水平。通過糧食直補促進七臺河地區糧食生產的總體目標實現。
(二)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實施農業科技進農戶活動。建立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科技進農戶的典型縣,示范村,選擇有代表性的農業科技示范農戶,發揮幫帶扶作用,提高農民的整體科技素質。進行專業農民培訓活動,結合七臺河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分階段的選擇一定數量的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較強的技術能力的種植農戶進行專業農民培訓,進一步提高其生產技能,進而發揮其帶動其他農民增強科技技能的作用。對掌握專業技術的農民給予考核證書,引導其成為地區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專業技能農民。另一方面,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相關的法律知識的掌握,必須結合國家總體的法制要求以及七臺河市的地方法規,不能脫離這一基本前提。需要提高對農民的法制解讀的力度,建立良好的法制環境。讓農民知法懂法守法。進行定期的農民普法培訓,提高農民及基層干部的法律意識,提高履行法律的覺悟。處理好農村的各類矛盾,實現農村的和諧發展,農民的現代文明。
(三)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政府與市場相結合,實現推動與拉動的共同效應。轉變政府的市場服務功能,促進現代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完善現有的農產品綠色流通體系。政府需要把握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的實際,進一步健全市場流通體系的支持政策,促進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快速發展。政府應當結合市場環境,促進流通市場的規范化,形成寬松的發展氛圍。結合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特征,限制壟斷促進競爭,對市場運行中的不規范行為進行必要的政府干預,建立規范有序競爭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營造良好的農產品市場服務體系的環境,依據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及標準,健全農產品市場服務體系。另一方面,以現代農業發展為目標,完善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遵循綠色生產觀念,健全綠色農產品的現代流通綜合市場。推進現代農產品綠色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綠色農業消費流通體系,建立農產品零售保險直營、綠色有機品專營等形式,保證流通體系的綠色標準。與此同時,在整個流通體系建設過程中,要對農戶以及生產供應商進行嚴格篩選,要求在規模上、流通形式上、交易方式上進行審查,盡可能把整個流通環節的污染消除。對農產品的運輸和包裝,要科學規劃,降低農產品在運輸環節上出現的消耗。加強農產品包裝的新型材料的應用,促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消除對環境的影響。加快新型外觀設計,根據農產品的特征,增強農產品包裝環節的能力,推進農產品的綠色儲存,完善儲存條件,遵循程序可控、貨物可及原則,進行環評,杜絕對環境的污染。
參考文獻:
[1] 李滋睿,屈冬玉.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政策需求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9).
篇5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統籌城鄉客運協調發展作為解決城鄉居民“行有所乘”的民生工程,以“政府主導、城鄉統籌、政策扶持、協調發展”為原則,以方便廣大人民群眾出行為目的,堅持公交優先、城鄉一體、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路網銜接,促進鎮村公交全覆蓋,推動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二、目標任務
鎮村公交是指以鄉鎮為單位或者相鄰幾個鄉鎮為片區,連接鄉鎮至行政村(鄉鎮與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具有公交基本特征的客運班線。加快構建完善的區、鄉、村三級公交網絡,完成客運站、候車亭、農村破損道路和危橋改造等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支線、區間公交線路,合理安排班次密度。上半年開通7條鎮村公交線路,年內完成14個鄉鎮鎮村公交開通工作,2012年底全面完成鎮村公交工作任務。
三、工作要求
(一)科學制定規劃。鎮村公交規劃線路以鄉鎮為單位確定,在區域性道路網絡中統籌考慮,做到公交線路與現有的縣鄉路網和各片區路網、線網無縫銜接。對公交線路及站點的確定,要立足于規劃保留、正在新建的集中居住點和目前人口相對密集的行政村,統籌考慮學校、醫院、旅游景點等布局,根據人流量、車流量等因素,合理確定公交主次干道和投入車輛。
(二)加強基礎建設。加快完善城鄉客運基礎設施網絡,設置交通標志、標線和醒目的安全警告標志等措施保障通車安全。一是積極改善農村公路通車條件。為保障鎮村公交車輛的安全通行,對開通鎮村公交線路進行整治提升,改造錯車道468個、危橋42座、斷頭路26公里,路面維修125米。二是加強農村客運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路、站、運一體化的要求,加強農村公路、農村客運站、客運站亭等基礎設施建設,安保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對農村客運基礎設施,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引導鄉鎮參與建設。三是加強農村客運基礎設施管理。加強政策引導,不斷完善站場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確保已建成的農村客運站順利投入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三)經營主體。鎮村公交運營體制實行公司化運營,考慮到農村客運線路本身的脆弱性及不穩定性,不適宜引入市場競爭,應給予經營企業線路專營的權利,以保證線路的健康穩定成長。區鎮村公交由市公共交通第二有限公司實施,禁止掛靠經營。
(四)管理模式。
1、鎮村公交的開通和運行符合《省農村客運班車安全保障工作規定》。
2、鎮村公交應符合“五定四統一”(定線路、定班次、定時間、定站點,定票價,統一排班、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結算)的服務標準,運行線路覆蓋鎮域范圍內所有行政村。實行低票價制度,服務質量考核優良,確保旅客滿意達到90%以上。
3、鎮村公交實行公司化經營,經營公司與駕駛員簽訂勞動合同。鎮村公交從業人員培訓、考核、持證率達100%。
4、鎮村公交車齡不超過5年,車容車貌良好,符合國家排放標準;按規定統一車型,統一噴貼“鎮村公交”標識;統一安裝衛星定位終端設備;公示服務承諾、監督投訴電話和線路走向圖。
(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6月初在部分鄉鎮試點,購車12臺,開通7條鎮村公交線路;
第二階段,下半年購車48臺,開通14條鎮村公交線路,實現鎮村公交通達率100%;
第三階段,2012年全面完成農村公交站、亭、道路橋梁改造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六)實施保障。為保障鎮村公交的順利運營,成立區鎮村公交管理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區交通運輸局,區交通運輸管理所統籌承擔鎮村公交的管理、運營、協調、組織工作。各鄉鎮分別成立鄉鎮鎮村公交管理辦公室,由一名副鎮長負責,與農路辦合屬辦公,負責各鄉鎮鎮村公交的管理運營,受區鎮村公交管理辦公室統一管理。區運管所成立鎮村公交管理所,專門負責鎮村公交運營管理。
篇6
該論文立足于對城市化進程中基礎設施特點的全面把握,既有對政府融資投資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各自優缺點以及不確定風險,提出一些完善的思路以及應對措施.并就如何協調民意與建設之間的方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基礎設施。經濟發展。融資模式。征地
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作用
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種社會先行資本,其建設投資大,周期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廣泛.基礎設施建設其本身產出的增加,直接引起國民財富(GDP)的增加,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基礎設施能夠間接促進經濟增長。從短期看,基礎設施的區域配置在擴大市場范圍,促進資本流動,加強工業化,提高資源利用率,減輕貧困方面有重大影響。從長期看,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將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比較優勢,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和企業流入城市,擴大城市經濟規模,促進城市的產業置換和結構調整,從而實現城市經濟的增長。林森木(1987)在《城市基礎設施管理》中指出,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產生積聚效應的決定因素,城市基礎設施的存在,既促進了城市經濟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又以基礎設施為紐帶促進了城市地域空間各要素的高度積聚,從而形成城市的整體效應,加速推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
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首先,由于城市基礎設施具有“超前性”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設施投資額約為總投資的13%,發展超前系數僅停留在0.1——0.3之間。這說明在很大程度上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制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瓶頸部門, 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大多是以政府投資或貸款為主體的基礎設施直接投資模式,融資方式相對比較單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城市基礎設施新增投資保守估計約9萬元”按照這樣計算,我國”十一五”期間全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總量每年在1.55萬億左右,而目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大約為9080億元。這種相對單一的融資模式造成了基礎設施建設過程當中資金不足的窘境,并且在以往”效益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思想之下,往往造成了民眾意見較大,決策不夠人性化. 在民眾自我意識逐步覺醒的今天,這種方式容易造成社會矛盾的激化。
政府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新模式的探討
10月16日,我國重點工程——西氣東輸三線工程開工的消息備受社會關注,之所以受關注,不僅僅是因為這兩大工程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更重要的是,這個項目被視作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領域的示范項目,同時,政府與民間資本的合作也有很多種方式。此外還有政府,企業與私人合作的項目融資模式(PPP),私人與民間主動融資(PFI)這種融資方式可以具有較好社會效益突出的同時但是經濟效益相對不足的項目提供融資,不僅為政府減輕預算壓力和債務負擔,更可以為超過項目投資者自身籌資能力的大型項目提供融資.
建設過程中的政府角色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對于項目征地是社會矛盾最易突出的重點環節,我國征地存在很對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征地范圍過寬,補償標準較低,對被征地人權益保障不夠細致,執行力度也層次不齊。同時對于民眾對于部分公共設施的收費也有存在較大意見。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政府應做到征地透明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之上,要解決征地補償標準在時間軸和地區軸上的公平性,做到一方面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又充分體現農民應有的土地價值,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應該提高補償標準,為農民提供長期的物質保障。在城市化進程當中。完善我國的土地征收補償制度,既要充分考慮到世界其他國家的成功改革經驗,也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如果一味得提高保障標準,首先會加大國家的財政預算壓力,其次會影響經濟發展和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我認為在適當提高補償標準的前提下,要讓農民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建立農民和土地直接的長期聯系。
基礎設施建設應保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態度。部分公共設施的收費使得基礎設施成為政府和部分個人的創收點,造成了民眾不不滿,對于這一問題,首先應該取消一部分不該收費的項目,對于確實存在收費必要的基礎設施采取公開透明的態度,公示建設融資途徑,用資等相關信息,化解社會矛盾。(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旅游管理系)
參考文獻
[1]A.Kah .The Economic of Regulation : Principles and Institurtions[M] .New York Wiley.Reprint Cambridge MA :MIT,1971
[2]Antonio Estache.Emerging Infrastructure PolicyIssues in Deveolping Countries[C].A survey of the Recent Economic Literature.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2004
[3]丁成日.中國征地補償制度的經濟分析及征地改革建議[J] 中國土地科學 2007(5)
[4]劉倫武.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研究[D] 江西財經大學 2003
[5]張玲.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 東北財經大學 2006
[6]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模式創新研究[D] 中南大學 2006
[7]劉生龍 交通基礎設施與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J] 經濟研究 2011(3)
篇7
關鍵詞: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基礎設施,運輸工具,交通系統
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提升經濟效益,構筑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所謂循環經濟,是指在資源投入、產品生產、消費直至廢棄的全過程中,依靠生態手段,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發展水平的經濟模式,是一種高效利用資源并最大化保護環境的發展手段。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在交通運輸業內,以交通資源的集約用、持久用、替代用為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運輸生產、運輸裝備等重點領域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循環經濟,達到“高效、低耗、低排放、低污染、低財政負擔”的效果,以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對于交通運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現代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首先是交通運輸科技的發展??萍家呀洺蔀榻煌ㄟ\輸行業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研究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是保障交通運輸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目前,尚未見到有關交通運輸科技領域如何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研究,同時,在“十一五”初期,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正迫切探尋交通運輸科技領域循環經濟的發展途徑。因此,本文針對交通運輸科技領域,研究并提出其較為完整的發展管理模式,對于交通運輸管理部門進行循環經濟發展管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的內涵。通常,交通運輸問題可以理解為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裝備、交通運輸系統管理三者的關系問題,因此,本文定義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的概念如下:在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裝備、交通運輸管理與服務等領域,以綜合利用交通運輸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及循環再生為手段,提高交通設施建設養護、交通運輸裝備升級優化、交通運輸系統管理服務等業務環節的水平,從科學技術角度保障支持綠色交通模式發展,同時促進、保障交通運輸行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其中,交通運輸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及循環再生手段,是循環經濟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在交通運輸科技領域的集中體現,也是發展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的關鍵。交通運輸資源減量化就是通過對交通資源的集約使用、持久使用,減少資源浪費,并全面提高交通資源的利用時限。實現減量化的關鍵在于減少資源使用量可以達到同樣或者更好的效果;提高基礎設施的質量和耐久性、延長使用壽命。交通運輸資源再利用指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增加產品或部件的復用率,延長資源的使用期。實現再利用的關鍵是增強產品服務的組合性與模塊化,增強復用能力。
交通運輸資源的循環再生主要是指交通產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夠重新變成交通資源,不僅減少最終處理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變廢為寶的技術能力是循環再生的關鍵。通常情況下,3R原則在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中的優先順序是“減量化-再利用-循環再生”,但這不是絕對的,綜合運用3R原則才是交通資源利用的最優方式。對于交通運輸科技的三個方面而言,各采用不同的原則和方式。對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而言,減量化應該是主導原則;對于交通運輸工具而言,應該主要采用再利用和循環再生的組合原則,而對于交通運輸系統管理與服務而言,交通運輸資源的再利用才是首選原則。
二、交通運輸科技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問題?;谏鲜霭l展思路,發展交通運輸科技循環經濟,應重點研究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2.1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養護的資源減量化。
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合理規劃、優化布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交通基礎設施,強化多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樞紐銜接和集疏運配套,優化運輸資源配置,進一步完善公路網絡,優先發展城市、城際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完善城鄉間公交體系;加強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②優化交通基礎設施結構。主要著眼于提高高等級公路的比重,增加對土地資源利用的集約效益,通過推動運輸裝備的大型化和專業化,鼓勵發展多軸重型專用車輛,推廣標準化運輸、甩掛運輸、封閉運輸,可起到調整運力結構的作用,實現鋼材、能源等資源的減量化。
③建設優質耐久工程,持久使用交通資源。提高設計標準,強化工程質量管理,貫徹全壽命成本設計理念,提高工程質量和耐久性;研發和推廣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如大力發展鋼纖維混凝土和連續配筋混凝土路面結構、滑模攤鋪施工工藝以及快速養護技術等,積極推廣應用高強度混凝土、耐腐蝕鋼材等高性能材料,以提高工程耐久性。
④重視工程養護特別是預防性養護。深化公路養護體制改革,深入開展治理超載超限運輸,建立治超長效機制,加強公路路面早期破損的基礎性研究;加大科研投入,進行聯合攻關,專門研發路面修復和養護技術。
⑤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材料替代。在路面材料類型的比選中,因地制宜、盡量采用易于再生利用的瀝青路面;研究和推廣公路工程中木材替代的措施。開展廢舊路面材料、廢棄輪胎、廢鋼材、工業廢料等的綜合利用,推進道路瀝青、水泥混凝土、鋼材等廢舊建材的循環再生。
篇8
一、縣能源、水利、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的總體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大成就,基礎設施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尤其是“十五”以后,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扶持,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農村小水電發展成效明顯,聯結華中大電網,有了大電網的支持,用電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信息機制基本通暢,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明顯改善。①能源有小水電、農村沼氣的利用,至2010年底,全縣已開發小水電站105座,建成水電裝機容量9.85萬千瓦,建成農村“豬-沼-果”模式的沼氣池2.7萬座,總容量17.5萬立方米;②至2011年底,共建有水利設施4557處,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1)型水庫12座,小(2)型水庫28座,泵站10座,農村提、引、灌、排工程4330座,其中集中供水規模以上13座,水渠總長度3459公里,有效灌溉面積21.4萬畝,防洪工程13處,堤防總長度59.05公里;③至2011年底,境內現有110KV變電站2座,主變3臺,合計容量103兆伏安,110千伏線路130公里/2條;35KV變電站14座,主變18臺,合計容量83.9兆伏安,35KV線路221公里/16條;10KV配電臺區930臺,容量170.53兆伏安,10KV線路1045.34公里,低壓線路2593.79公里,擁有供電總戶數9.3132萬戶;④通信設施建設成效明顯。至二00九年,全縣共建設了移動機站280座,覆蓋了全縣173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電話覆蓋全縣大部分自然村,除文峰鄉外,鄉鎮均有郵政所,確保郵路暢通;政務信息建設取得成效。新建了完善的政務信息網絡,構建了全省價格監督檢查專用網絡,國土系統“金土工程”、審計系統“金審工程”、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系統。
二、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成效
“十五”以來,縣及時抓住多輪次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契機,借助國家加大投入有利時期,持續地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改革和管理,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
(一)解決了困擾群眾生活難點問題。通過連續的投入,至2011年底,全縣絕大部分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電力、通訊、廣播電視。以電力為主,可再生能源(沼氣)相輔助的能源供應模式,已基本保證農村的生活用能;全縣除7個行政村未接入縣電網外,所有行政村基本上能保證生產生活用電;爭取到中央預算內投資2439萬,建設了139處供水工程,解決了7.15萬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極大改善生存條件;全縣共新建了280處移動機站,保障了縣境內大部分地方的信息暢通。
(二)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通過加大能源、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尤其是電力設施的建設,使設備制造、建筑材料、施工安裝、果品加工等行業的發展提速明顯,有效地刺激了縣域經濟的增長,不僅增加了經濟總量,拓寬了稅源渠道,而且增加了群眾收入,同時,農村電網的升級改造,安全隱患大大減少,事故發生率降低,供電保障率得到提高,城鄉同網同價,又減輕了農民負擔,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2000年全縣實際供電量僅為3974萬千瓦時,至2011年全縣實際供電量已達32686萬千瓦時,年平均增長16.54%,經濟增速明顯提高,充分說明了基礎設施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
(三)防災減災和節能工作卓有成效。從1998年的農網“兩改一同價”工作以來,的電力供應能力增強,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到2011年底,供電可靠率達99.58%,供電損耗的降低,促進了全縣的節能減排,全縣二氧化硫排放量514.2噸,比2010年下降了2.3%;同時通過建成縣城防洪堤8.2公里和鄉(鎮)防洪堤1.2公里,治理3.8公里,35個自動雨情監測站,6個人工輔助雨量站,不但提高了縣城和部分鄉(鎮)防洪防災標準,而且大大提高了抵御臺風等強大自然災害的能力,在2005年、2008年的強臺風中,全縣無1人因水利設施沖毀房屋倒塌而死亡。
三、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經濟要加快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倍努力,需要解決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能源結構單一,電網結構薄弱,農網改造還未完成
總體看,縣為電網的末端,縣內只有小水電作補充,110KV以上電源點過少,供電可靠性還較差,現有的兩條110KV線路最大供電能力為7.5萬千瓦,而最大用電負荷已經達到了8.5萬千瓦,供需矛盾仍突出,是供電的“瓶頸”問題。由于處于電網末端,輸電線路長,線路壓降大,電壓質量較差,未能從真正意義上解決末端電壓低的根本問題。
農網改造還未完成。由于歷年來農網改造資金缺口較大,縣內還存在未改造的農村地區,中低壓改造率較低,截至2011年12月底還有7個行政村1341戶未接管,其中1286戶為廣東、福建外網供電,未農改,已接管但未改造10KV配電變臺43臺,未改造低壓線路140公里。有50戶為微小水輪發電機供電,5戶未供電。再就是一、二期農改由于資金有限,改造范圍大、點多面廣,為考慮讓更多的人民受益,致使當時改造標準偏低,使得配電變壓器容量偏小,另外,10KV配網線徑小,主干線截面在50MM2,分支線多為16-35MM2不等,且供電半徑過長,最長的達到36公里,線路分支斷路器少,故障維護不便。據查,僅2011年,新出現的低電壓用戶就達827戶,長期低電壓用戶8026戶,存在低電壓現象的配電變壓器達180臺,占全縣公變總數30%,嚴重過負荷配變93臺,占全縣公變總數的15%,有369個變電臺區低壓線路供電半徑超過500米,有的甚至1500米,不但難以保證用電的可靠性,更有極大的安全隱患。
(二)農田水利設施很落后,有效灌溉面積急劇減少
我縣農田水利設施絕大部分是在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建成,由于年久失修,加上維修改造不及時,即使骨干水利灌溉工程損毀也十分嚴重,完好率僅為25%-40%。據統計,全縣灌溉水渠2726條,失去灌溉功能的就有1322條,占48.5%。由于渠道不能清淤,造成渠道淤塞,渠水利用系數僅為0.35-0.5。據調查,全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9.17萬畝,占總面積的48.11%,即使以精耕細作出名的果業,果園的有效灌溉面積也只有12.23萬畝,僅占果園面積30.6%。在全縣596座山塘(10萬立方米以下)中,病險山塘475座,病險率高達79.7%,小(二)型水庫50座,病險水庫19座,也高達38%,這些山塘水庫標準低、質量差、隱患多,直接威脅著附近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三)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直接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
是傳統農業縣,工業發展極為滯后,且處于電網最末端,電壓質量又差,對我縣發展工業、招商引資影響極大,至2011年底止,至少有超過6家(次)企業因沒有220KV輸變電線路、缺乏穩定電源沒有來投資辦廠。每到迎峰度夏時,正是果園用電高峰,打藥、抗旱都需用電,一旦沒電,他們只能投資購買柴油機代替,造成極大的重復投資和資源損耗(用電和用柴油的價格比為1:10以上),全縣仍有27.786萬畝果園至今還是“靠天吃飯”,灌溉的保證率只有30.6%,這對于果園面積超過45萬畝,果業收入占農民純收入60%以上的果業來說損失和影響極大。
四、產生基礎設施建設困難和問題的原因
受歷史條件、基礎條件、自然條件、資源稟賦、交通區位等因素的制約,的基礎設施和發展質量遠遠低于全市、全省、全國的平均水平。造成滯后的根緣主要為:
(一)縣域經濟基礎非常薄弱,財源極少
(1)經濟總量少、人均水平極低。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僅為30.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555元,分別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8%,全省平均水平的49.7%,全國人均水平的35.5%。,且近期內不借助于特別的機制或政策,難有改變的力量,和全市、全省、全國人均水平有越拉越大的趨勢。
(2)經濟結構不合理。2010年,三產結構比為30.9:31.1:38。農業比重大而不強,工業結構單一,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仍以傳統商貿業為主,現代服務業仍處于起步階段。
(3)財政收入水平非常低。是典型的“吃飯財政”。2011年,全縣財政收入只有3.3億元,人均財政收入為1047元,分別占全市的1.83%,全省的0.2%,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均排在全省倒數第二位(100個縣(市區)的第99位)。而財政支出10.5億元,財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截止2011年末,縣本級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2.31億元,全部為基礎設施(含教育、衛生、交通)的債務,是當年地方財政收入的1.09倍。
(二)自然災害頻發,基礎設施建設欠帳積重難返
地質結構復雜,自然災害頻繁,經常性的旱災和局部性的洪澇、霜凍,使縣基礎設施造成極大的破壞。地處武夷山脈余脈,境內山地眾多,一遇洪澇、霜凍災害,給電力和水利設施的破壞極為嚴重,如2008年的冰凍雨雪災害,給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至少在2億元以上。特別是屬地震多發帶,是全國24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之一,全縣100%的國土面積都處于全省地震區劃烈度最高(Ⅶ度)的防御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面臨較大威脅。據不完全統計,縣每年都會遭受臺風、洪澇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侵蝕,給全縣的基礎設施帶來極大的破壞。一旦遇到較嚴重的自然災害,便使基礎設施建設欠帳加大,連續多年,致使維修任務極為繁重,公路、水利設施等沒有直接經濟效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更是難上加難。據初步估算,僅維修14條中小河流的防洪堤就需2.2億元,這就相當于一年的地方財政總收入;解決全縣的水利設施問題,共需投入37億元,這對于財政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
(三)規劃短視,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質的突破。
由于客觀原因,縣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沒有前瞻性,造成基礎設施規模編小,遠遠落后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電力,直到2011年底,仍然只是110KV單電源運行,遠遠落后于所有縣(市);供水,到現在只有500MM供水主管維系著縣城8萬余人的飲用水,別說質量,連數量也難于保證;南橋、留車等重點鎮的農飲工程,實際保障人口甚至不到1/3;果業大縣的果園有效灌溉面積只有12.23萬畝,只有27.2%;農網長期低電壓用戶仍有8026戶,還有7個行政村未接管,已接管但未改造10KV配電變臺43臺,未改造低壓線路140公里。
(四)發展經濟受到限制,沒有新增財力用于基礎設施建設
是東江源區縣,全縣1974平方公里屬于東江源頭區,占全縣國土面積的85%,雖然富有稀土資源,但全縣均被國家列入重點生態功能區,不但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而且為保護東江源青山綠水,縣實施的造林綠化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生態移民工程、礦區生態恢復工程、退果還林工程、污水和垃圾處理工程等六大生態工程,僅“十一五”期間就投入6億元,嚴重制約著縣域內基礎設施的投入。關閉落后的污染產能100余家大大小小工廠,直接損失5億元以上,每年損失稅收2000萬元以上。從1980年至2010年,縣人均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遠遠倒退于周邊縣(市),更沒法比之于廣東平遠、興寧,福建武平,2010年人均財政收入813元,根本沒有財力用于基礎設施建設。
五、需要上報幫助解決的有關事項
是傳統農業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東江源頭生態縣,要實現加快發展,轉型發展,除依靠自身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外,迫切需要上級在政策、資金、項目上給予特殊關照和扶持。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其社會效益明顯而經濟效益不明顯的特性,懇求上級給予重點支持。
(一)請求將縣列入西氣東輸二期重點扶持建設和綠色能源建設縣??h國土面積85%為東江源頭區域,從2008年始,全縣實行全封山政策和取消商品材采伐指標,每年取消3.75萬立方米的木材指標,增加財政支出320萬元,減收2213萬元,靠電力和液化石油氣維系日常用能,懇請將縣列入西氣東輸二期重點扶持縣,扶持天然氣管道建設資金2500萬元;將縣列入綠色能源建設縣,從2013年始,每年扶持綠色能源建設基金2000萬元。
(二)懇請對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給予重點扶持。將其列入大中型水庫近期建設規劃,在項目評估立項等環節給予重點傾斜,以期從根本上解決縣城、三標鄉、水源鄉、澄江鎮、吉潭鎮、文峰鄉等三鎮四鄉共計15.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解決建設資金2.5億元,確保在2013年內開工,“十二五”期內竣工投產發揮效益。
(三)懇請將縣列入東江源區水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規劃試點縣。盡早啟動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為東江源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生態環境支撐,并為全國各江河源頭區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示范。規劃涉及生態林建設、果業面源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水利設施建設等9大內容。共需投資13.1億元,爭取在“十二五”期內實施,盡早啟動、實現效益。
篇9
關鍵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貧困地區;農村經濟;三農問題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2-0047-1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新階段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最艱巨、最繁重,也是最關鍵的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貧困地區是工作的難點和重點。
1 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這幾年農民收入增長困難,其中一個最突出的原因就是農民來自農業方面的收入增長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貧困地區的農民,觀念比較陳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安于現狀、謹小慎微、懶惰安逸的情況比較普遍。農村經濟要發展,更新觀念是關鍵,思想觀念不轉變,脫貧致富難實現。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由于農民以獨立的身份參與市場競爭的時間比較短,經驗不足,觀念相對滯后,加之經營不善,信息不暢,經濟實力較弱,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但必須建立在遵循市場規律、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不能越俎代庖。發展特色農業是一條致富的捷徑。
增加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是走向富裕,步入小康的關鍵。農民增收問題,關鍵是農民就業問題。貧困地區,農村機械化程度不高,剩余勞動力大量出現。外出務工是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農民外出打工,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學到了技術,熟悉了市場,轉變了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中一些人,回村辦企業,帶動了更多農民致富。
2 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改善農村公共服務
目前,我國農村文化教育供給不足,不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的需要。農村教育發展水平與城市及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農民文化素質低,難于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環境,從而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農村的公共服務嚴重不足,已成為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我國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包括農村衛生服務、基礎教育、信息和文化服務、社會保障服務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等。我國公共服務短缺,特別是貧困地區嚴重不足。已經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抓好公共服務,就是要提供公共產品,實現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多元化,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形成政府與社會團體相互競爭與合作的農村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加大公共財政投入,保證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資金來源。
在農村公共服務中,政府起主導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最根本還是要建設和發展農村教育,農村醫療建設和教育建設一樣,如果由私人來提供,不能保證農村人口享受到醫療福利,不能充分解決農村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的問題。而如果由政府來提供,可以通過補貼等方式較為有效的解決醫療資源等問題。因此,政府主導創建和普及農村醫療機制,是保證農村醫療福利的關鍵。
3 統籌安排資金,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我國農村的交通、通訊、水利設施、科技條件、信息及教育條件等基礎設施都很落后,特別是貧困地區更是如此?;A建設的力度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底子較薄,投入不足,欠帳較多。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瓶頸”,必須予以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此,政府扶持、形成合力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環節。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統籌規劃的職能,對貧困地區,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如用財政撥款的方式完善農村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為各項現代生產要素的有效采納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了適應和促進農村的市場化程度,還應該健全農村的市場體系。
排憂解難、贏得民心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力支撐。農民既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又是受益者,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意義非常重大。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方面,貧困地區,還可以發動社會和民間的力量,政府采取一些優惠政策調動社會閑散資金進行建設投資。結合農民自身利益,不攤派,不硬壓,群眾自愿籌資投勞,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來,讓農民真正感受到政策實在、工程實在、資金實在,同時也解決了政府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資金不足、負擔過重的問題。
4 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主要是指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技術素質、身體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等。農民自身素質如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社會主義新農村本質是發展生產、核心是農村科學技術的進步,歸根到底還是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農民內在素質的提高是支撐農民增收潛力的根本所在。在貧困地區,要抓好文化基礎教育,加大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努力提高農民子女的入學率。同時也要加強專業技能培養,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如充分利用農村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綠色證書培訓、農廣校和“農函大”等,開展綠色證書工程、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實用技術培訓、黨員干部培訓等多種形式來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篇10
一、切實加強規劃管理,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引領作用
規劃是建設和管理的根本依據,是保障城市功能格局有序發展的重要基礎。__區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區政府為貫徹落實重慶“314”總體部署,適應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形勢,深入實施《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進一步擴大城區建設規模,高效配置城區空間資源,完善城區功能,促進__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區實際,在20__年分區規劃的基礎上,明確了“政府組織、專家咨詢、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修編原則,委托市規劃設計院修編了《重慶市__區分區規劃》(20__-2020年)。20__年3月27日,大渡區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重慶市__區分區規劃》(20__-2020年)。并同意報市政府審批。該規劃充分考慮了時代進步的要求和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在適度超前的前提下,堅持規劃時序性、可操作性原則,對我區今后的發展進行了較為準確的定位,對城區的分區功能予以了合理的界定和設計,較好地體現了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對我區功能定位要求和我區發展轉型特點。在今后實施過程中,必將切實發揮其在城市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一是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無規劃、不建設”的原則,保證建設服從規劃、建設按規劃進行。二是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實行“規劃一張圖、管理一本法、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實施一道令”,保證規劃執行的嚴肅性。三是要加強規劃體系建設,當前在認真執行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要把規劃工作的重點放在各類專項規劃、控制性詳規和修建性詳規的編制上,為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供配套。目前,我區在全市率先編制了綠色空間建設規劃。
二、提速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開發,全力打造城市建設的精品工程,扎實改善生態人居環境
當前我市城市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以“五縱五橫”為骨干的城市道路建設取得了新進展;完成了中華美德公園等園林綠化建設;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綠地、寧靜”四大行動;公廁、垃圾站的建設、污水處理、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順利推進;城市的保障服務功能也進一步提高。但按照我區的發展定位,要打造生態和諧宜居區,還要進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五縱五橫”建設步伐,加強城市供排水、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以及公廁等的建設,不斷配套完善城市功能。二是要積極推進建筑設計和建筑風格的創新,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打造精品工程,突出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三是積極實施《__區綠色空間建設規劃》,加快推進生態公園建設,要堅持由近到遠、由城市到農村、由人口密集區到人口稀疏區開展綠化的原則,優先發展城市綠化,讓更多的人分享綠化的成果。加大環境污染治理,深入推進伏牛溪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做足水的文章,美化人居環境。四是要把房地產開發同舊城改造結合起來,加快舊城改造步伐,提升城市建設的檔次和形象。
三、全面拓寬融資
渠道,積極探索城市資產經營的有效途徑
城市建設必須堅持多元化融資的方向,大力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元化城建投融資體制。一是要加強融資平臺和誠信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城建融資的有效途徑,更大程度地吸引開發性金融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20__年,區政府通過與各金融機構能力合作,積極爭取其他非金融機構的支持,完成了近10億元的政府性融資。20__年,經區人大常委會同意,又增加政府性融資10億元的融資目標,主要用于道路等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建設。二是要放寬準入限制,積極推進市政基礎設施的市場化經營。借鑒市內外等地的經驗,通過采取bot等方式,吸引有實力、會經營的企業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區政府委托重慶大晟資產經營集團公司、建橋公司為項目業主,積極推進我區安置房、廉租房和道路等基礎設施以及社會公共項目建設,使我區城市形象得以提升,城市功能不斷增強。三是要切實發揮城司在政府融資中的核心作用,通過投資經營、借款、擔保等方式,建立新型的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及貸款運作機制,提高政府的融資能力。四是要加強政府對土地市場的壟斷管理,堅持經營性用地的招拍標出讓,努力形成土地開發利用保障城市建設的良好格局。
- 上一篇:洪澇災害的治理措施
- 下一篇:打擊網絡詐騙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