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修復工程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09 17:34: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生態修復工程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漂浮濕地工程師采用水花生圈養技術,將撈取的水花生放入用鋼筋把泡沫浮球串成的圓形框架中,再用漁網水下包裹水花生,將水花生浮床放置在河道挺水植物外側,用鐵錨加以固定。
植物浮床技術與水花生圍養技術不同,它主要采用毛竹和漁網形成漂浮載體,以大面積圈養水花生,加強水質凈化。用毛竹做成長方形漂浮載體,撈取水花生,放入框架內,再用漁網水下包裹水花生。單體浮床連排后放入池塘,用鐵錨加以固定。
4.1.3疏通河道、破除與降低圩埂
為確保河道水體流通,對河底長期淤積的沉積物采用生態疏浚法進行清理,清理出來的淤泥和淤沙等用于培筑控水土埂;對于原有的分散的小池塘,通過破除與降低圩埂,將其連成一片,移除的土用于構建灘地。
4.1.4林地管理
根據林地的現場地形勘察資料,開挖溝渠,改變地勢不平的地貌,以方便澆灌和排水,避免發生旱災和澇災。開挖出的土用來修建林間小道,供林業管理和居民休閑娛樂。此外,將林地上的所有灌、藤、草等全部清除,并通過翻土、松土來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質,從而改善幼林成活生長的條件。
4.2恢復工程
4.2.1植物種植
河道兩側緩坡修筑結束后,河岸帶具備了水生和陸生植被恢復的基質條件,隨后根據等高線在新建邊坡和原有淺灘上種植各類植物。
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岸坡上栽種濕地植物、喬灌木,進行岸邊綠化,美化河岸景觀。增加堤岸的穩定性,并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強抗洪、保護河堤能力。水線附近(新建土質緩坡上)、深水處適當引種植物,最終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對河道斜坡進行有效護持的同時,增強水體的凈化。
在低位、中位、高位灘地種植適合植物,最終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構建自然濕地系統,增強景觀效果的同時,增強水體的凈化。
4.2.2水生動物放養
根據生態平衡的原理,在沙河水庫中適當放養食用不同浮游生物的魚類,改善水體中的生態系統結構,完善水體中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與傳遞,平衡和調控水域生態系統。
4.3保障措施:
4.3.1加大濕地保護的宣傳力度
篇2
【關鍵詞】河流 系統 生態功能
一、河流生態系統現狀
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穩固性是河流正常生態功能的保障。然而目前河道生態系統的消退與人類生活對其相應服務方面需求的持續增長組成的矛盾,已使社會、經濟、生態及水資源等受到嚴峻考驗。伴隨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自然河道生態系統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外來壓力,地方政府現在已經重視本地區河道的狀況,并急需出臺帶有地區特色的河道生態修復措施。
我國的河道一直遭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干擾,在我們盲目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進程中一直以傳統的手段(把河道裁彎取直及全用石塊和混凝土覆蓋河床)對河道進行整治,傳統的治理方法不但阻礙了生態系統組分之間的相互聯系(水陸交錯地帶喪失、水流失去了活力、缺少了生境),而且同時讓人類不易臨近河道,使河流文化得不到相應傳承。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河道生態修復理念接受較晚,還處在初步階段。
二、百尺河河流現狀
本研究所涉及的河流位于山東諸城市,屬于諸城市中等河流,河流寬度50m-89m,共青團水庫建于上游(36°1′N,119°22′E),該區域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冷暖宜人,年平均氣溫12℃。降雨期主要集中在 6 月-9 月。比降為1/350~1/1300。
百尺河辛興鎮境內自米家莊村入至張家小莊出境,共流經1 6個村莊,長9.8公里,境內主要支流有岳水河。該段依地勢分為兩段,即米家莊村至共青團水庫段,流經6個村莊,長4公里,最大水深4米,河道比降1/800;共青團水庫至張家小莊段,流經1 0個村莊,長6公里,最大水深4米,河道比降1/1200。
在小河北村西、東公村北1公里處,支流大寶河匯入百尺河。河水向西經米家莊、陶家莊、大黃莊、劉家小莊至辛興鎮政府駐地,共青團水庫緊臨鎮政府駐地而建。
在米家莊村至共青團水河庫段由于沿岸的農民在河岸大量開荒種地,已經使得沿河兩岸成為了菜園和麥地,在汛期時會導致沿岸的水土流失相當嚴重,形成部分小型的溝壑,而在共青團水庫至張家小莊村河段,由于早年有部分化工廠向河中排放污水,致使該河段成為污水溝,對兩岸的生態破壞相當嚴重,這兩段河道急需治理,使其能夠變為讓居民親近的生態河道。
三、河道生態修復方案
(一)河流縱向修復工法。
1.米家莊村至共青團水庫段
由于該河段河流腹地勢狹窄,而且不可能取得較多的河流用地,所以要在用地少的情況下進行河流護岸。
采用的護岸方式:應用鋼筋混凝土做擋土墻為底,然后采用自然石壘砌,這不但可以弱化人工施工的視覺,還可以產生很多護岸石塊孔隙,同時給植物的生長提供了一定的基盤。而且能在組建植物群落的同時為昆蟲類和兩棲類動物提供必要的食物的渠道和隱藏場所。此外,護坡之上植物落葉和昆蟲的掉落能夠提高河流腐殖質及水中魚類食物來源。處在水位線以下的石縫能夠變為水生物巢穴,為某些水生物提供了藏匿場所。
2.共青團水庫至張家小莊河段
共青團水庫至張家小莊河流用地較為寬廣,汛期是河水流速較大,岸坡須加強保護的河段。
采用的護岸方式: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做為底上面壘砌自然石弱化人工施工視覺效果,自然石塊之間的孔隙多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增加,這不但可以構成適宜植物繁殖的基盤,還可以為河流兩岸原生植物的演替提供較為適宜的環境。散料在堆放時可夠保持自然穩定狀態的最大角度(單邊對地面的角度)稱為“安息角”。在這個角落形成后,再添加各種散料,散料會自然形成一個“安息角”,隨著時間的推移,散料堆會慢慢增高,而且加大了底面積。
塊石間的石縫所營造的生境應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長,這不但是昆蟲和鳥類繁衍和停駐地方,也是爬行類動物覓食藏匿的場所,河岸植物還能減少河岸日照時間,降低河流岸邊水溫,有利于構造多樣的生態環境。 其水位線以上的部分護岸平緩,有利兩棲類及哺乳類等動物遷移進出活動,其余能夠如前述護岸方法。
3.河流橫向修復工程
砌石固床法:由于河流為季節性河流,在非汛期時河道流量較小,不利于水中生物的繁衍生息,特設置此種溢流堰,同時可以減少河流縱向沖蝕,保持河床高程穩定和岸坡和護岸基腳,須設置橫向修復工程。
采用的修復工程:使用石堤阻河水使河水水位升高,還可與其他工程組合成不同的水環境;水位線以下的石塊空隙可以構成水生物的棲息地。在非汛期,可以抬升河水位,增加蓄水體積,利于構成多樣性生態環境。
篇3
經濟性和可行性的原則
生態修復是一種時間長、見效慢的工程,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需要持續性的投入資金,才能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因此,在干旱地區的生態修復當中必須考慮到方案措施的經濟性與可行性,所制定的修復方案應該在國家和當地政府能夠承受的資金范圍之內,超出資金范圍的或者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根本沒有實施的意義。這就需要生態修復工程設計人員充分考慮到各項措施的成本,制定穩定的、持續的生態修復方案。
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多樣性的原則
生態系統的修復主要目的就是恢復當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恢復原有生態系統的目的。以干旱地區土地資源的生態修復為例,除了要重視各種植被與水資源的恢復與保護之外,還應在方案中對土地資源的生態化開發和利用提出具體的措施,并綜合利用各種工程、生物措施,使方案能夠保持當地生態系統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在保護措施上應該體現出針對性和特殊性,決不能照搬所謂其它地區的成功經驗,而是應該在消化這些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措施方案。
修復模式長期化的原則
一個地區生態系統的恢復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續性的生態修復措施才能慢慢的恢復以前的生態系統。這就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各項生態修復措施,將生態系統保護的觀念貫徹到當地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當中去,制定詳細的生態修復規劃,全面設計生態修復的設計、施工、運行和管理各個關節,并能長期執行下去,只有這樣才能看到生態修復的效果。
干旱地區生態修復模式分析
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和筆者對干旱地區生態破壞形式的認識,認為干旱地區的生態修復主要有四種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工礦園區生態修復模式
新疆是我國資源大省,蘊含著各種豐富資源,而目前正處于各種工礦園區的開發建設,由于氣候干旱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不僅如此,資源開發開采過程中受到開發形式、粗放生產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會給這些地區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對于工礦資源開采引發的生態系統破壞的修復,應該采取工礦生態修復模式。在這種模式當中主要是要根據當地的土壤、地貌條件,結合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的一般要求,重點做好工礦區水土保持和保水護土工作。這些措施既可以保證生態修復的進程和效果,又可以恢復干旱地區土地的生產能力,還可以為下一步的植被恢復創造條件。目前,工礦區的生態修復技術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1)非生物或環境要素的恢復技術,這種技術主要適用于工礦區土壤的恢復,包括表土轉換、土壤改良等措施。
(2)生物生態修復技術,這種技術包括先鋒種種植技術、土壤種子庫引入技術等等,主要是合理配置工礦區的固氮生物、消費者和分解者。
(3)生態系統的整體規劃設計修復技術,這種生態技術是綜合利用各種生態修復技術,從中找到最適合工礦區生態修復需要的措施。
2荒漠—綠洲區生態修復模式
新疆的荒漠—綠洲區是綠洲生態系統與沙漠生態系統的耦合帶,這一地帶受到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成為干旱地區生態破壞退化最嚴重的地區,也是干旱地區生態修復的重點區域。在荒漠—綠洲區的生態修復當中應該以綠洲區的保護作為第一道屏障,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
首先,在工程措施當中,應該減少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在干旱地區薪碳問題和建筑材料問題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這些材料在原來的生活習慣當中主要取材于干旱地區的各種植物,如胡楊等等,因此在荒漠—綠洲區生態修復當中,滿足當地居民薪碳和建筑材料的需要能夠大大減少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除此之外,荒漠—綠洲區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防風固沙工作,主要工程措施有建設防風、防沙林帶,設置網格沙障固沙措施等等,這些都是富有成效的措施。
其次,在生物措施方面,一方面要保護好荒漠—綠洲區過渡地帶的各種植被,種植一些與當地氣候、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植物,如胡楊等,在此基礎上施行“退耕還林(草)”,注重調整人地關系,同時減少綠洲放牧數量,實行牲畜圈養,減少牲畜對草場的破壞。
3干旱地區水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模式
水是萬物之源,有水萬物才能生存,水生態系統對于干旱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做好其它生態修復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干旱地區水生態系統修復當中,關鍵是做好水源的綜合利用工作。在這一方面“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方法”不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將各大城市居民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污水,在城市污水處理能力之外利用管道將污水排放到沙漠地區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解決干旱地區城市污水的排放問題,又能解決沙漠地區的缺水問題,透過地表的凈化能力還能涵養干旱地區的地下水,改善干旱地區的水循環系統。
篇4
1.1生物膜技術采用生物柵、人工水草、漂浮濕地浮體等高比表面積材料,使有水質凈化作用工程菌、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等附著在材料表面上并生長繁育,形成膜狀微生物層。受污染水體與生物柵、人工水草、漂浮型人工濕地浮體接觸時,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氮、磷等營養物首先被其上的微生物大量分解、轉化成CO2、N2等無氣味氣體釋放出水體(異化作用)和少量吸收成為自身的組成部分并繁殖(同化作用),之后通過水體中食物鏈使同化作用部分的元素不斷地從水體中去除,使水體得到凈化,同時也為水體生態系統構建提供了大量初級的生產者。這種處理方法能夠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污染物,使水體得到凈化。生物柵、人工水草、漂浮型人工濕地載體還為水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和隱蔽場所,有益于水體生態系統的構建。
1.2水生植物凈化技術水生植物凈化技術主要是指利用在水體中種植水生植物,通過水生植物的生長吸收、水生植物與水接觸面的生物膜形成和其他物理、化學作用達到凈化水體作用的技術,與水生植物種植相關的水生植物培育技術也是該技術組成部分。本設計中采用了吸污耐污能力較強的水生植物品種,同時兼顧水體水面景觀要求,其中:挺水植物采用漂浮濕地、淺難濕地種植,浮水植物采用凈化浮島種植,沉水植物種植于水面較淺、陽光充足的水域。
1.3微生物循環馴化技術微生物循環馴化技術是利用污染水體中的營養鹽作為培養基,通過特殊技術工藝,將高效微生物菌種進行原位不間斷培養,通過馴化、增氧、生化、循環等過程,在短時間內降解水體中的污染物,并持續維持水質治理效果。如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該技術包括在河岸設置生物培養罐,用于高效微生物培養、馴化、繁殖;高效微生物在生物培養罐培養成熟后,定期投加到設置于河道水體中的水下生物培養器,高效微生物在水下生物培養器的環境中進一步繁殖,并不斷地將高效微生物釋放到河道水體中;進入河道水體的高效微生物通過生物同化、異化作用不斷消耗河道水體中的有機物、氨氮以及其他營養物質,從而達到增加水體自凈功能、改善水體水質的目的。在此過程中,還必需設置鼓風機、推流曝氣機、攪拌機、人工水草等設備,其中鼓風機的作用是為生物培養罐和水下生物培養器提供充足的溶解氧,推流曝氣機的作用是水體造流以及增加水體溶解氧,攪拌機的作用是水體造流以及底泥分解減量,人工水草的作用是增加水體中高效微生物棲息場所以及在水質改善之后為水中高等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場所。
1.4河道造流曝氣技術河道造流曝氣技術是一種適應于河道特點的專用增氧技術。與一般增氧技術不同,本設計所選用河道造曝氣技術是采用水下推流吸入式曝氣裝置,在獲得高效率增氧效果的同時不占地、噪聲低、裝拆方便、水體流動性好。河道造流曝氣技術作為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河流污染治理技術,在很多工程被優先采用。在河道中進行充氧不但能改善水體黑臭狀況,而且能使上層底泥中還原性物質得到氧化或降解。曝氣在河底沉積物表層形成了一個以兼性菌為主的環境,并使沉積物表層具備了好氧菌群生長刺激的潛能,從而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降低水體中有機污染物,提高水體溶解氧的濃度,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改善水環境。該技術與生物膜技術相結合,生物膜提供充足的水質凈化微生物、河道造流曝氣提供充足的水質凈化微生物所需氧,從而有助于水體自凈能力的提高。
2專項技術可行性論證實證研究--以2012年度慈溪市城區河道生態修復工程為例
2.1慈溪市城區河網情況慈溪市30km2中心城區范圍內有主要河道共計92條,總長度約為109km2。除此之外,另有一些無名支流及斷頭槽,平均河寬5m。近年來由于慈溪市城市發展迅速,各類污染排放量也相應增加,其中大量污水排入城區內河,造成其生態環境不同程度惡化。
2.2慈溪市城區內河治理現狀1997年慈溪市開始實施城區內河治理,到2005年底,以一橫一縱的大塘江、滸山江為骨干,以中心舊城區為重點完成了一次綜合性治理,共治理城區內河17條(段)計18km,建成截污管、渠29km,拆遷房屋4萬m2,新建大小節制閘8座、橡膠壩2座,設置排澇和污水提升泵站4座,新增綠化面積2萬m2,累計投入資金2.2億元。其中截污包括污水排放點源治理、污水收集系統建設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這三個過程。從2006年~2007年,慈溪市對大塘江、滸山江、邵家路江、城東新村橫河、東城河等河段進行了生態治理。根據2009年8月12日水質監測數據,未進行水生態修復河道斷面各類污染物濃度與進行水生態修復河道斷面各類污染物濃度相比,進行過生態修復的斷面各項污染物濃度明顯低,其中平均CODcr降低了19.70mg/L、BOD5降低了4.08mg/L、NH3-N降低了8.01mg/L、TP降低了0.44mg/L,由此可知,水生態修復能很大程度的提升水體自凈能力,降低水中污染物濃度,見表1、表2。2011年慈溪市城市內河生態治理工程主要以中心城區內的五灶江、六灶江(虞波江)為治理河道,實施生態治理措施包括人工濕地、生態浮島、荷花、睡蓮、人工水草、沉水植物魚類、底棲動物等。同時還實施了慈溪市第一條以水質養護模式建設的城市內河--東城河水質養護工程;該河道實施措施主要為造流曝氣機、人工水草,工程實施以來,東城河基本無黑臭現象發生。
2.3實例項目概況2012年度慈溪市城區內河生態修復工程治理方案如表3:
2.4治理效果水體中的污染主要由初期雨水、排放或溢流污水、底泥釋放形式進入。水體的水質生物自凈能力主要以各功能植物、人工水草、造流曝氣、微生物循環馴化及水體其他的功能微生物來實現。(1)單純設置人工水草對水體凈化:單純設置人工水草可對河道水體中COD降解,可去除大量氮素。不結合造流曝氣人工水草1950m2,CODcr、TN去除能力分別為6474g/a.m2、324g/a.m2,年CODcr、TN去除量12624kg、632kg。(2)人工水草結合造流曝氣時對水體凈化:結合造流曝氣時,人工水草對河道水體中COD降解能力有較大增強,同時可去除大量氮素。結合造流曝氣的人工水草900m2,CODcr、TN去除能力分別為57.6kg/a.m2、2.56kg/a.m2,年CODcr、TN去除量51.84t、2.3t。(3)人工水草結合微生物循環馴化技術時對水體凈化:結合微生物循環馴化技術時,人工水草對河道水體中COD降解能力有也較大增強,同時可去除大量氮素。結合微生物循環馴化技術的人工水草150m2,CODcr、TN去除能力分別為126.3kg/a.m2、56.8kg/a.m2,年CODcr、TN去除量18.95t、0.9t。(4)功能植物對水體凈化:本工程種植:挺水植物1500m2,浮水植物2500m2,沉水植物600m2。挺水植物平均TN去除能力為38g/a.m2,TP去除能力為8g/a.m2;浮水植物平均TN去除能力為72g/a.m2,TP去除能力為17g/a.m2;沉水植物平均TN去除能力為61g/a.m2,TP去除能力為13g/a.m2;據此計算年植物去除河道水體氮磷量見表4。(5)漂浮濕地對水體凈化:漂浮濕地1350m2,CODcr、TN去除能力分別為327g/a.m2、63.6g/a.m2,年CODcr、TN去除量441kg、86kg。本生態治理工程實施后,CODcr年去除量83.86t,TN年去除量3.9t,TP年去除量62.3kg。
3結論
篇5
關鍵詞:河道; 生態; 建設
Abstract:In the river of history, all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or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Xin Jiang Tong Rive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since the river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started, demonstration, as the river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popularization provides effective experience.
Key words:River course;Ecological;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近年來,在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指導下,城市河流園林化是新一輪河流的人工生態化改造,我市大力推進生態河道建設,并逐步轉變了我市的河流整治思路,逐漸形成了以“面變寬、河變深、岸邊綠、水變清”為整治目標的生態河道建設模式,走出了一條淤泥還田施肥、抬高圩堤洼地、建后長效保潔、改善水生態環境、提升河道綜合功能的生態治水之路。為了全面推廣應用植物修復技術,改善現有的水環境,通過辛江塘由“點”到“線”的實踐,不斷完善“人水和諧”的治水思路與技術措施。下面以清流河河道生態建設項目為案例,進行方案與效果探討。
一、工程概況
清流河,滁州市穿城段治理范圍為老五孔橋至會峰路橋下游500米左右,河道治理長度6.347km,面積約265公頃,其中河道6.3公里,河堤建設11.1公里,截污管道11.1公里,園林綠化230萬平方米,河道生態建設包括土建工程、綠化工程兩部分。由于河床開闊,且與城市總體規劃的生態隔綠地相接,以市民游賞與水源涵養、水質凈化、生態保護、科普教育的濕地景觀為主題,承擔起保護城市濕地,創造優質生態環境,象征著滁州生機無限的未來。
二、組織實施情況
2.1 生態理念設計方案確定
根據《滁州市城市防洪總體規劃》、滁州市人民政府建設清流河“生態河道”示范要求,在工程規劃設計中,邀請水利、植物、生物等不同領域專家進行咨詢,從河流生態修復的技術高度,確定了清流河整治方案:一方面,通過對河道清淤,騰出水體空間,加大河流蓄水量;同時,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宜寬則寬、宜彎則彎,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態,也有利于降低流速、緩解沖刷,更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另一方面,劃定一定的范圍,以植物作為建筑材料來代替硬性護案,保證河道兩岸的修復需要,通過增強岸邊動植物棲息地的連續性,營造出多種多樣的環境條件,形成豐富、穩定的生態系統。
2.2 物種調查
該區域原生植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品種有衫類、松類、樟類、竹類、椿類、匍匐藤本類、野茭白、水竹、蘆葦、茅草等。
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業耕作制度改革,受自然和人為等因素的影響,近二十年來,河岸塌陷,水土流失,河道淤積和污染日益嚴重,導致水質嚴重惡化。清流河沿線植物品種變得單一,缺乏多樣性,斷斷續續,尚不構成群落。同時魚、蝦等水生物的數量不斷減少。
為此,我們根據土質、本土植物類型和特征、水位條件及其變化情況來配置適宜的植物,盡量作到材質自然化。
2.3 群落構建特性
清流河植物群落的構建,從維護河道兩側區域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出發,基于防洪、航運基本功能之上的自然生態區域,根據河道走向及功能分布,把生態綠化帶進行分區結合布置。群落構建主要包括內在功能性、外在觀賞性、技術的可靠性、運行的經濟性四個方面特性。
2.3.1 內在功能性
傳統的人工砌石駁岸在保持水土、抵御洪流、保持河道暢通無阻等方面優勢明顯。而自然生態原型的駁岸如何與前者所表現的功能相媲美呢?清流河工程的防洪標準是50年一遇,即在滁州歷史上有記載的50年最高洪水位的基礎上再加上1.5米,以此為設防高度。同時工程沿路還建了7臺泵站,一旦清流河水倒灌發生內澇,就可以啟用泵站,將城市里的水抽到河里,有效解決內澇問題。
2.3.2 建橡膠壩
為方面控制不同時期的水位,工程在滁州首建橡膠壩,達到汛期可以防洪,枯水期可以蓄水的目的。此工程位于清流河會峰路橋下游約2.3公里處,其主要建筑物由攔河橡膠壩、調節閘及排水泵站等建筑物組成。清流河橡膠壩工程建成后,不僅不影響河道汛期防洪,而且抬高了枯水期清流河城區段水位,滿足上游河道橫向水岸相映的動態濱水空間和生態濕地廊道景觀設計要求。同時改善城區段濱水周邊環境效果和人居環境,減輕河道污染,使下游農業種植區農田有較好的水質灌溉。壩體由兩根粗大的橡膠管組成,管內注入水,對河水就具有了阻攔效果。后面有2個調節閘,平時上游水多的時候就從2個調節閘往下游放水,但是遇到雨水較多或者洪水季節時候,橡膠壩的作用就顯現出來:從中間粗大的管子中間把水抽出,橡膠管就癟下去,這時水就能從河流中間往下游去,達到全面泄洪的目的;而等到洪水過去,再把水抽進兩根管子中間,就又可以恢復壩體,攔截水位。
2.3.3 技術可靠性
對實施地段土方的平整改造及適宜的放坡坡度保證施工種植前期的土方不易流失,而對植物的合理選擇、以及相互之間科學的搭配可確保防護林成林后的功能體現。植物的合理選擇主要表現為:樹種的深根性、喜水或對水淹有一定忍耐性、以及所選地被的固土能力。樹種間的搭配的科學性主要表現為: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搭配及所占比例,常綠與落葉樹種間的搭配及所占比例、喬木、灌木及地被的搭配及所占比例等,目的就是區別南方的四季常青、毫無變化,形成一種萬物枯榮變換、四時景致不同的效果,從而確保在雨季期間或洪水泛濫時對護岸的綜合保護。
2.3.4 運行的經濟性
項目實施期間的經濟性主要表現在:所選樹種的品種、規格--大量鄉土樹種的利用不但使樹種的適應性得以體現,成活率提高,同時該類樹種在市場上同比規格樹種相對銷售價格較低;適宜的種植季節以及種植天氣也是項目實施的前期經濟性運行的制約因素之一。后期經濟運行的表現為:通過前期的科學栽植、管理形成良好的樹勢,增強樹體對外界不良氣候、因素的抗性,而合理的密植及科學的配置形成樹叢的群體優勢,在樹種之間的相互作用,以達到發揮更大的生態效能,最終能起到節約管理成本的目的。
三、實施效果及實驗結論
3.1 實驗效果
為了驗證生態修復方案的預期效果,滁州市重點工程建設局按照《滁州市城市防洪總體規劃》要求,將清流河穿城段打造成融城市防洪、景觀建設于一體,滿足市民休閑、觀光、度假需求;選擇800米 河道作為試驗段,共種植五個模式,每個模式長度為50米,相鄰模式連續種植。每個模式至少重復三次,以確保產生的數據極具科學性,又具有合理性。共種植香樟、夾竹桃、紫藤、榔榆等27種喬灌木草植物。
從植物長勢來看,試驗植物中適宜種植生長的植物有:榔榆、黃山欒樹、意楊、小蠟、苦楝、木芙蓉、紅葉李、南天竺、合歡、薏苡、高羊茅、桑樹、木槿、垂柳、復葉槭、紫荊、慈姑等(按長勢效果排序);不適宜種植生長的植物有:紫藤、白玉蘭、重陽木、銀杏、杜英等(按長勢效果排序)。
通過對測釬的出露數據統計,課題段種植草本植物比其他段沒種植草本植物的水土保持能力要強,土壤流失伴隨植物生長的繁茂而逐步減弱。
3.2實驗結論
綜合以上各種指標的檢測,生態修復的實際效果符合方案設想,生態修復的效果是明顯的:
3.2.1 提高抗洪、護堤能力,緩解邊坡水土流失
1)流水處(常水位以下)利用蘆葦、野茭白、香蒲、千屈菜、水蔥等水生植物,以其柔韌的枝葉,緩沖水流,減緩船行波的沖刷;
2)淺水處(常水位)利用水杉、池衫、落羽杉、水紫樹等耐水性好、短期耐淹植物,通過其生長舒展的發達根系,固土護坡,防止河道兩岸土方的坍塌;
3)岸坡上(常水位以上)利用喬、大灌、低矮灌木以及野生地被植物組成的復試植物群落,減弱雨水對提防的沖刷,減少表層土的流失,同時,穩固從堤頂沖刷下來的外來土壤。
3.2.2 水質得到改善,水生動物生長良好
該河道整治之前,河內魚類、螺螄、蝦等水生動物幾乎沒有;采取生態修復后,兩岸水生植物叢中小魚成群,鯽魚、草魚、黑魚等嬉戲其間,空中白鷹低飛,夏夜青蛙齊鳴,說明通過河道生態治理,水質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此外,結合對該河《水質評價報告》顯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等指標有不同程度下降,雖然水質類別不變,但超標項目的數值在逐年變小,且溶解氧在逐漸變好,總體水質在向好的趨勢發展。”說明通過河道生態治理,為水質的改善和環境變化創造了條件。
四、結語
后期監測的重點包括河流水質、生物物種類型的數量、河流泥沙含量、河岸侵蝕和淤積情況,以積累技術和經驗,為其他工程建設提供借鑒。同時,按照適應性管理方法,對工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時分析,并提出其它解決方案。特別加強工程的初期保護,使河流生態系統達到一定的恢復力,按照自然演變規律可持續發展。防洪、排澇、景觀、市政,四位一體的清流河綜合整治工程在加固城市防洪體系、減輕河道污染的同時,也通過構筑滁城大型水生態景觀,改善著城市的居民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城市品位,逐漸成為滁城一道嶄新的亮麗風景。同時,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清流河景觀工程也正在逐漸成為滁州市新的旅游亮點,在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呈現巨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袁曉紅,王彪. 水利工程護坡生態化設計技術分析[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4).
[2]楊立生,徐永新. 水利工程護坡生態化設計技術分析[J]. 價值工程,2010,(30).
[3]周利民. 液壓噴播植草在水利建設工程護坡中的應用研究[J]. 草業科學,2003,(7).
篇6
隨著對省級層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情況考核工作的開展,山西省對所轄11個地市的考核工作也逐步展開。根據山西省水資源管理實際,提出對所轄地市考核內容的側重點,以突出本省水資源管理工作的特色,有針對性地促進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關鍵詞]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山西省
1概述
2011年,《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明確要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2012年,國務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對該制度進行了部署,要求建立水資源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的通知》,明確了全國各省(自治區)“三條紅線”各項考核目標。
2014年,山西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與《工作方案和考核辦法》分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和辦公廳。對全省實行該項制度進行了安排部署,并明確了全省11個地市2015年、2020年、2030年“三條紅線”各項考核目標,建立了山西省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2014年,《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由國家水利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印發,對考核組織、程序、內容、評分等做出明確規定,全面啟動了對各省(自治區)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考核問責。考核內容主要為“三條紅線”四項指標與制度建設和措施落實情況,其中四項指標分別為用水總量控制指標、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幅、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制度建設和措施落實情況包含用水總量控制6個分項、用水效率控制3個分項、水功能區限制納污3個分項、其他制度建設及相應措施落實情況5個分項,共17個分項。四項指標與制度建設和措施落實情況滿分均為100分,占考核總分數的權重系數分別為0.3與0.7。2014年與2015年6月,國務院成立的考核工作組分別對山西省2013年和2014年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工作情況進行了考核。
2開展省對市考核工作
目前,山西省明確了全省11個地市2015年、2020年、2030年“三條紅線”各項考核目標,建立了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省對市的考核工作也逐步開展。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關鍵是開展考核工作,否則將無法落實制定的指標和任務,不能發揮促進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的作用。因此,全面開展省對市的考核工作十分必要。水利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實施方案》中明確的考核內容,主要是針對省級層面制定的,雖然比較全面,但由于每個省均有其各自特點,故認為山西省對11個地市考核時,除對四項考核指標量化考核,包括省對市的制度建設和措施落實情況的考核,還應結合山西實際,且要有側重點與特色,并要做到易于操作。
3山西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內容
3.1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嚴格水資源論證制度是用水總量控制的關鍵。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山西省屬全國先行省份。2007年,山西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了《山西省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暫行辦法(試行)》,對審查權限、報告書編制要求、報告書審查受理、評審專家、審查形式等實施細則做出了具體規定。在此基礎上,2013年又制定了《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審查規定(內部適用)》,使全省水資源論證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工作從制度上在省級層面得到了完善,因此,該工作的完成情況,可作為省對11個地市考核的一個側重點,具體可針對被考核地市的市核準項目,其水資源論證工作開展的比率進行考核。
3.2嚴格水資源有償使用水資源的有償使用對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及用水總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水資源費的征收就是水資源有償使用的具體方式。目前,山西省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按照《關于促進節約用水調整我省水資源費征收標準的通知》和《關于采礦排水水資源費征收事項的補充通知》執行。每年度省級根據各市情況,向市級下達本年度水資源費征收的目標,因此,該項工作的完成情況也可作為省對11個地市考核的一個重點,可按照被考核市轄區水資源費征費目標完成率進行考核。
3.3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地下水作為重要水源及戰略水源,對其進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山西省已完成了超采區邊界坐標摘錄、劃定了禁采和限采范圍,即將由省政府頒布實施;另外,近年來山西省開展了關井壓采工作,編制了《山西省地下水關井壓采實施方案》,要求在興水戰略和大水網工程覆蓋區、省引黃工程供水區、自來水網覆蓋區實施原水直供、分質供水和關井壓采、置換地下水。每年度省級均要根據各市的實際情況,向市級下達本年度地下水壓采量目標,因此,該項工作的完成情況也可作為省對11個地市考核的一個重點,可根據被考核地市下達的地下水壓采量考核指標的完成度、開展關井壓采工作情況、地下水水位回升或地下水超采區面積增減情況進行考核。
3.4水生態保護近年來,山西省全面開展水生態保護工作,開展以五大河流地表水、六大盆地地下水、19個巖溶泉域地下水為核心的保護與修復,基本覆蓋了全省主要經濟發展區域,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目標是通過5~10年時間,實現“河水長清、地下水穩、甘泉涌流”。針對巖溶大泉保護與修復,山西省出臺了《山西省巖溶大泉水生態保護與治理修復工作指導意見工程實施方案技術大綱》,積極推進巖溶大泉水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修復等各項工作。同時啟動了晉祠泉等泉域的復流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因此,該項工作的完成情況也可作為省對11個地市考核的一個重點,可根據被考核地市水生態保護工作開展情況、重點泉域保護及名泉復流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考核。
4結語
篇7
一、美湖塘過去情況
塘南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向集鎮聚集人口密度日漸增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鎮區生活污水總量在日益增加。由于缺乏污水收集排放和處理系統,加上集鎮生活垃圾的亂堆亂倒、農貿市場的屠宰家禽廢水未經處理直排入水塘中,對地表水環境造成了較大污染,使得包括美湖塘景觀公園在內的鎮區中心幾個面積較大的地表水體周圍逐漸被居民住房阻塞了源頭而成為死水,底泥淤積越來越重,垃圾越扔越多。此外,富含有機物的底泥中氮、磷等季節性釋放更加劇了水體富營養化,造成原本清澈水體變得黑臭難聞,蚊蠅滋生。居民多次向當地政府、環保部門反映,但因缺乏有效的處理和修復技術,一直未能得到解決,成為縈繞在塘南鎮政府和居民心頭的大難題。
近些年來,塘南鎮政府在水環境改善方面進行了艱苦探索,也曾試圖通過建設集中的污水處理廠來解決水污染問題,但有限的地方財政無力承擔起如此巨大的投入和運行成本。2010年,困惑中的塘南鎮政府恰巧從馬鞍山市科技局得到一個信息,設立在安徽工業大學產學研基地內的馬鞍山黃河水處理工程有限公司與常州大學合作研發出一種《集鎮生活污水處理與地表水體生態修復技術》,可將污水的收集、處理和受污染的地表水體修復融為一體,從根本上解決水體污染問題。塘南鎮政府及時與黃河公司取得了聯系,邀請該公司的專家到現場調研勘察后,為塘南鎮鎮區地表水生態修復和生活污水處理制定了具體生態修復方案。方案完成后,塘南鎮政府邀請和組織市(縣)環保、科技、規劃等部門多方論證,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果斷決定上馬這個民生工程。
二、組合技術死水新生
2010年6月22日,塘南鎮集鎮污水與水環境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舉行了開工典禮,當涂縣及有關部門、鄉鎮領導到場觀摩。塘南鎮為保證工程順利實施并盡快發揮作用,指定鎮人大副主席負責全程監督此項工程具體實施。
塘南鎮生活污水處理與地表水體生態修復技術主要技術流程是生態溝收集處理一強化池強化處理一生態塘末端處理。
在現場,黃河公司現場施工負責人介紹了工程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塘南鎮美湖塘生活污水處理與地表水生態修復技術將現有池塘作為污水處理場所,無需另行征用土地。集鎮居民生活污水經池塘東北角現有的排水管道系統流入生態凈化溝被攔蓄收集后,被凈化溝內鋪設栽培的黃昌蒲、野水蔥、再力花等根系發達吸污能力強的復合型生態浮床首先“享用”,從而達到吸附水中的氯氮磷等有機物質目的,這樣的污水收集方法無需另行修建排水管網,節省費用并且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
由于生態凈化溝是第一道處理程序,記者看到,沿塘岸修砌的凈化溝內的水生植物成團成簇郁郁蔥蔥,葉莖粗壯綠意盎然,足夠的營養使得它們比池塘中央生態浮床與生態島內的淺黃色聚草長勢更好,顯示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黃昌蒲頂部開出一朵朵嬌艷燦爛的黃花,吸引了當地不少兒童采摘,以致水處理部門不得不在岸邊設立了“采摘危險當心落水”的警示牌。
凈化溝的隔離帶、底板和護坡采用專利技術一生態混凝土建造而成,生態混凝土是將鋼渣、尾礦澆筑成留有空腔的混凝土,硬化后在空腔內填滿微生物和培養基,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將水中的有機物和氨氮進行過濾吸附降解,同時由于生態塘和凈化溝間存在水位差,水體可以通過混凝土滲透流動,促進了水體的自由呼吸。記者在高出水面10多厘米凈化溝墻體上仔細觀察看到,沒入池塘水面的墻壁上面爬附著很多小螺螄,許多小魚張嘴叨食著青苔上面的浮游生物。
凈化溝內污水初級處理后流入原位增氧池和生物柵強化池,通過超微溶氣技術對水體增氧,增加水的溶解氧含量。據黃河公司副總經理介紹,該公司所生產的超微溶氣設備,產生的超微氣泡介于十微米(um)以下至數百納米(nm)之間的氣泡混合狀態,可以將水分子的長鏈打斷,提高水體的生理活性更好的為生物體所吸收。然后通過特定的改性生物填料和好氧、厭氧工藝進行水體凈化。
在美湖塘北邊旮旯的一處岸上,矗立著一座天藍色桶狀設備,設備壁體上的一個水龍頭正汩汩向池塘里流淌著清流。工作人員介紹稱,他們對北岸一處出水口污染程度較大的污水單獨“開小灶”,于是自主研發了交變循環流一體化處理機和微納米氣泡曝氣技術進行強化處理,該技術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均勻增加污水中的氣泡達到增加水溶解氧濃度,最后將凈化之后的水與生物柵強化池處理后的水一起排入生態塘中。
綜合處理過的污水還要過一關,那就是根據水質情況在生態塘中鋪設人工浮島和投放不同種的微生物,利用水生植物消減水體中的有機物質,同時植物生長過程中吸收養分的過程起到了固磷固氮的作用。另外,水生植物的投放也增加生物多樣性,對原有地表水體進行立體生態修復。
三、“生態浮島”生機無限
5月19日上午,毒辣的太陽下氣溫高達35度。作者在美湖塘看到,水面中央和拐角處漂浮著一個個1.6m長、1m寬的木架和藍色橡皮圈,木架、皮圈中栽育著聚草、旱傘草、花葉蘆竹等一盆盆綠色植物,這便是黃河水處理公司與常州大學共同研發出的“生態浮島”,這些植物的根伸向水中,根系及其表面生物膜對污水中化學需氧量、氮、磷等有機污染物具有較好的吸收降解效果,還可以為魚和鳥類創造生息空間,并改善池塘生態景觀。
此外,“生態浮島”能使水體透明度大幅度提高,有效改善水質指標,特別是對藻類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以及具有消波等綜合,從而在水位波動大的水庫,或因波浪的原因難以恢復岸邊水生植物帶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觀要求的池塘等閉鎖性水域得到廣泛應用。據介紹,這些水草都是黃河水處理公司花高價從外地買來,現在隨著市場擴大,企業正在當地培育這些花草。
到2011年5月底,經過近半年多的組合技術運行,美湖塘周邊居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經過生態修復的水體恢復了往日生機。在今年夏天大旱雨水枯竭情勢下,處理后的池塘水質清澈無臭無味透明度平均超過1m。一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美湖塘休閑公園重新回到人們的懷抱。
經企業檢測,污水氨氮磷、化學需氧量等指標祛除率達到70%以上,池塘主體部分可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類標準。同時,通過水生生物的投放,恢復了池塘的生物多樣性,重建了自然生態平衡,絕跡多年的魚蝦、水烏再現美湖塘。至此,黑色水面不見了,難聞的臭味消失了,滿塘漂浮的垃圾水草清除了,代之的是水面清澈空氣清新的優美人居環境,居民對此贊不絕口,生活用水從此更加安全放心。
為了直觀感受水塘生態修復后的強烈對比,塘南鎮人大副主席帶記者走訪了鎮區另外一口大水塘,只見大埂邊堆滿了各色高溫下腐臭難聞的生活垃圾,墨綠色的水面上垃圾袋塑料瓶滿眼皆是,10多只高度腐敗爛得沒頭的白鰱漂在水面令人觸目心驚,這就是美湖塘修復前的縮影。全鎮象這樣的死水臭溝還很多,下一步鎮里將對這口池塘進行治理。
馬鞍山市環保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當涂縣塘南鎮美湖塘集鎮生活污水與水環境生態修復工程服務人口千余人,該工程投資約60萬元,運行費用平均0.11元/m3,修復水體面積7850m2,年運行成本及管理人員工資費用約3萬元。工程設計能力日處理生活污水250m3,20多天可對全水體水質凈化一遍,循環往復。
篇8
Abstract: Due to the urbanization impact and human disturbance, the water quality of Fengtang estuary in Shenzhen was seriously polluted, and part of the mangrove ecosystem was badly degraded. To restore the ecological balance in Fengtang estuary,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starte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of mangrove in Fengtang estuary, Futi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Tak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inter-tidal wetland and inland as the theme, this project built a vegetation series of mangrove -water system (including water vegetation) C true mangrove - mangrove associates Cterraneous plants/vegetation Csegregated vegetation zone, by constructing the monitoring system on the work and water power, controlling system on water pollu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engineering. Furthermore, the status in quo of water quality and mangrove ecosystem before the project, the project theme and principles, the integrative vegetation pattern, the engineering technique of this project, and the landscape effec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after the project were also stated. The design theory and engineering technique of this project will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or implications for other similar projects in the future.
關鍵詞:水污染控制;生態修復;紅樹林;鳳塘河口
Key word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ecological restoration;mangrove;Fengtang estuary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4-0055-03
0引言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沿海城市人口急劇集中,城市化進程加速,環境壓力增加,城市河口嚴重退化。各沿海岸城市均面臨著河口區的生態恢復、水環境治理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濱海濕地的問題[1,2]。當前國內外對城市河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與環境調查、城市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結構與功能、河口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河口水動力與水環境、河口工程地質研究、營養物及其富營養化、營養污染造成的生態破壞機制及控制、城市河口的外來種入侵等[1,3-7]。
深圳灣位于深圳與香港間,城市化程度非常高,經濟異常活躍,在繁華的城市區間內分布有香港米埔的自然保護區及深圳福田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其中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位于深圳灣的東北部(113°45′E、22°32′N),曲線長約9km,寬約0.7km,鳳塘河穿越其中心部位。鳳塘河發源于深圳市安托山以東、梅林水庫以西、北環大道以北的高丘山地地區,南至深圳市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排入深圳灣,目前水質為劣五類。
鳳塘河口目前的主要生態問題是:水質受到污染,鳥類及灘涂底棲生物的物種和數量減少,病蟲害頻發,外來物種入侵使紅樹林受到威脅。為了使鳳塘河明渠段和河口恢復生態平衡,深圳市福田區啟動了“福田鳳塘河口紅樹林修復示范工程”。該工程總面積約120 ha(范圍見圖1),總投資約2億元。工程擬通過截污及治污使河口水質得到改善,以保護區總體規劃為基礎,對河口濕地進行生態修復,建立完整的濕地生物群落,最終實現區域內的生態可持續性。本文報道該工程的工程設計、工程前后的生態環境狀況,為今后的同類工程提供參考。
1工程前環境評價
1.1 鳳塘河河流水量及水質鳳塘河流域未截污前污水總量為1397.5L/s,目前截污管道已全線竣工投產,根據調查截污率可達90%以上。2005年底截污完工后,深圳水務集團在鳳塘河暗渠出口斷面進行了鳳塘河河水流量的測量,測得平均流量為0.53m3/s。
鳳塘河截污之前,2004年水質主要指標如表1,接近生活污水水質。截污后水質有所改善,但由于新增的排污口及面源污染,水質仍為劣V類。
1.2 深圳灣紅樹林生態系統現狀
1.2.1生物種種現狀工程范圍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動植物種類極為豐富。植物共有51科127屬140種,鳥類194種,魚類11種,藻類有6門7綱35屬117種,大型底棲動物86種,其中軟體動物37種[8]。
保護區內的敏感植物主要是福田紅樹林原生的真紅樹植物有4科5屬5種,即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桐花樹(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Acanthus ilicifolius)、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另外,還有半紅樹植物5科6屬6種,即鹵蕨(Acrostichum aureum)、黃槿(Hibiscus tiliaceus)、楊葉肖槿(Thespesia populrea)、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假茉莉(Clerodendrum inerme)、銀葉樹(Heritiera littoralis)[8]。此外,保護區從海南引種了真紅樹植物2科3屬7種、半紅樹植4種,保護區內陸域林地植物有41科98種。
福田紅樹林濕地鳥類有194種之多,其中還有許多被國際、國內列為珍稀瀕危的鳥類,其中一類的為白鸛(Ciconia ciconia)和白肩雕(Aquila heliaca),二類有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等14種,其別要關注的是極度瀕危鳥類黑臉琵鷺,黑臉琵鷺主要以沿岸淺水地帶的魚蝦為食,以紅樹林為棲息地[9]。
福田保護區有大型底棲動物7門9綱47科66屬86種。保護區內軟體動物共記錄有37種,占總種數的43%,隸屬于2綱22科27屬。其中,腹足類21種,雙殼類16種。林區內常見的軟體動物有14種,分屬9科10屬。保護區共發現魚類11種[8]。
1.2.2 紅樹林群落與生態系統現狀深圳灣的福田保護區的紅樹林基本成帶狀分布,群落外貌簡單,呈黃綠色,為灌木或小喬木林,林冠較整齊,一般高4m,最高地段可達6m,有的地方群落可分為2層,覆蓋度達90%以上(或更大)。群落的種類組成中,白骨壤、秋茄和桐花樹三者共同占絕對優勢,構成了最典型的植物群落,后來引種的無瓣海桑和海桑也形成了一部分林帶。該地主要群落有:白骨壤+秋茄+桐花樹群落(Avicennia marina+Kandelia candel+Aegiceras corniculatum community)、秋茄+桐花樹+老鼠{群落(Kandelia candel+Aegiceras corniculatum+Acanthus ilicifolius community)、桐花樹群落(Aegiceras corniculatum community)、無瓣海桑+海桑群落(Sonneratia apetala+S. caseolaris community)。深圳灣紅樹林最適宜生長的鹽度范圍為15‰~25‰,超過30‰的鹽度紅樹植物將很難生存。
2工程設計
2.1 設計理念以模擬自然狀態的污水處理工藝、生態修復技術及河口水動力學研究為基礎,擬采用截污治污、生態補水、紅樹林及其他濕地植物修復種植等措施,在河口地區以“海陸交錯帶的生態修復”為主題,在海灘到陸地的空間上構建紅樹林―水體(含水生植被)及紅樹植物―半紅樹植物―陸生植物/植被―隔離植被帶大格局,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富有科學內涵的生態示范基地;通過適應性生態系統修復與生態管理理念的實施使鳳塘河河口呈現“雖自人工,宛若天開”的自然面貌。
2.2 工程主要內容鳳塘河河口生態恢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三個內容:
2.2.1 水污染控制系統:通過污水截排系統,對排入保護區內的所有污染源進行截留并輸送至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模擬了自然凈化的過程,核心部分采用以蠔殼為填料的生態生化處理工藝,尾水通過人工植物塘的最終凈化,進入天然紅樹林濕地及河道,從根本上改善和保護水體生態環境。
2.2.2 水力控導系統:在河道、基圍間設置過水涵及閘門,通過物理模型試驗確定其位置、功能及操作方案。河道閘門兼有污水處理系統取水及沖刷河道的功能。基圍間設置閘門,通過日常管理操作,可控制各基圍水位,以適應不同的生境及保護區內鳥類生活需要。
2.2.3 生態修復:將河道兩側石質堤防斷面進行生態改造,使河流恢復自然生態。將陸生的灌草群落進行生態恢復。重點恢復區域內的紅樹林。
2.3 關于植被恢復工程充分尊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的大格局,本著自然優先、整體優化、多樣性及生態整體性等原則,分析河口的濕地環境與資源特點、生態過程及人類干擾效應,分清優勢與劣勢,進而劃分景觀生態功能區進行恢復重建。包括選址與整地、選用植物、定植/回歸技術(種子植物的播種法、營養體移植法、草坡移植法、撫育與管理(水、雜草、敷草、施肥、pH調節、監測及評價等。
植被分區:水生植物、紅樹林、半紅樹、陸生植物、隔離帶。前三個區的植物主要是鹽生植物,包括海濱常綠闊葉林、紅樹林、鹽生灌叢、沉水鹽生植被等,除紅樹林外,主要種植藜科(Chenopodiaceae)、禾本科(Bambusoideae)、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ae)等的植物。
水生植物區: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睡蓮Nymphaea sp、挺水植物(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燈心草Juncus effusus、川蔓草Ruppia rostellata)等;
紅樹林區(包括半紅樹及伴生植物):鹵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紅海欖(Rhizophora stylosa)、老鼠{(Acanthus ilicifolius)、小花老鼠{(Acanthus ebracteatus)、欖李(Lumnitzera racemosa)、海漆(Excoccaria agallocha)、桐花樹(Aegiceras corniculatum)、水椰(Nypa fruticans)、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海芒果(Cerbera manghas)、闊苞菊(Pluchea indica)、水芫花(Pemphis acidula)、黃槿(Hibiscus tiliaceus)、楊葉肖槿(Thespesia populnea)、苦檻藍(Myoporum bontioides)、假茉莉(Clerodendrum inerme)、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 Linn.)、水黃皮(Pongamia pinnata)、魚藤(Derris trifoliata)、角果木(Ceriops tagal)等。
紅樹林的生態系列從外灘到內岸依次種植:白骨壤桐花樹秋茄欖李角果木海漆鹵蕨老鼠勒假茉莉黃槿。前三個種是構成紅樹林群落的基本建群種。
陸生植物:喬木類有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橡膠榕(Ficus elastica)、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芒果(Mangifera indica)、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is)、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海南紅豆(Ormosia pinnata)、雞蛋花(Plumeria rubra)、黃槐(Cassia suffrutiosa)、大葉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南洋楹(Albizia falcata)等。灌木及地被植物有: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夾竹桃(Nerium indicum)、黃金榕(Ficus microcarpus 'Golden Leaf')、 變葉木(Codiaeum variegatum)、小駁骨(Gendarussa vulgaris)、大紅花(Hibiscus rosa-sinensis)、花葉鵝掌藤(Schefflera odorata 'Variegata')、軟枝黃蟬(Allamanda cathartica)、大葉油草(Axonopus compressus)等。
2.4 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恢復技術紅樹林的恢復與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不同,主要包括紅樹植物引種馴化與造林技術等。
紅樹植物引種馴化成功與否與其生理生態特性密切相關,而一種植物的生理生態特征又與其原產地的生態因子密切相關。紅樹植物生長的主導生態因子是氣溫、鹽度、土壤、地貌及潮汐動力等[8]。影響苗木成活的因素有:立地條件(考慮溫度、潮位、底質、潮水流速、鹽度)、垃圾危害、藤壺危害、藻類危害、入侵種(如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等)危害、,螃蟹及鼠類危害、病蟲害及人為破壞等[10]。
造林技術主要強調“適地適樹”,還要考慮:宜林灘涂地的營造是造林成敗的關鍵;高密度種植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后期撫育及管理要加強;林地外側加網減少干擾與垃圾危害;太大苗移植成活率低;造林方式因種而異;造林時間宜早不宜遲[11]。
3工程效果
該工程于2008年6月動工,至2009年7月生態修復部分已基本完工。由于設計污水收集及處理系統未完工,河口水質改善的目的尚未達到,但在河口濕地的生態修復方面,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個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無機環境和諧發展的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較好的生態效果(圖2)。
考慮到海洋水動力條件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影響[12],工程中利用各種閘及管渠引入了潮汐,使基圍內潮汐處于紅樹林生境正常波動范圍,為種植的紅樹林提供了正常的水生境。
在設計時,根據深圳灣紅樹林的時空分布格局及自然演替,確定了白骨壤和桐花樹是優勢先鋒樹種并種于裸灘上,而秋茄則種于中潮位的潮灘,木欖種于中潮位和回歸位的潮灘,而海漆種于回歸潮灘,并在海岸植了假茉莉和黃槿等。目前這些植物均已成活且長勢較好,預計可以自然演替,這為紅樹林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較好基礎。
紅樹林建設是深圳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的具體實施內容之一,以鳳塘河口為示范點,在對全市紅樹林生態系統進行合理管理和恢復后,預期可以產生較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測算,覆蓋度大于40%、寬度100m左右、高度2.5-4.0m的紅樹林消浪系數能達到80%,根據鳳塘河口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合理管理與恢復措施示范經驗,將使深圳市的紅樹林具有顯著的防風消浪,固堤護岸作用(王伯蓀等,2002)。研究表明,紅樹林每年每公頃可從林地和海水中分別吸收氮、磷93.9和55.3kg,項目完成后,每年可吸收氮、磷1884和1110t,吸收了大量的藻類需要的氮、磷離子,從而有凈化污染,大大降低甚至避免赤潮的發生,避免沿海水產養殖遭受損失。此外,紅樹林的底層水流緩慢,是各種魚蝦蟹和貝類的優良活動場所,也是各種水禽和候鳥的重要覓食、棲息和繁殖場所。工程建成開放后可以為社會提供悠閑娛樂的場所。
參考文獻:
[1]林鵬.中國紅樹林生態系[M].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7.
[2]黃長志,任海.沿岸邊生態系統恢復決策中的人文觀問題[J].生態科學, 2007,26,(2):170-175.
[3]Berger J J.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M]. Berkeley: Restoring the Earth,1990.
[4]Bramley M. Future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European perspective[J].Water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Journal,1997,11(2):79-86.
[5] Howarth R, Anderson D, Cloern D, et al.Nutrient Pollution of Coastal Rivers, Bays, and Seas[J]. Issues in Ecology,2000,7: 1-15.
[6] Zedler J B. Handbook for restoring tidal wetlands[M]. London: CRC Press,2000.
[7]任海, 李萍, 彭少麟,等.海島與海岸帶生態系統恢復與生態系統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8]王伯蓀,廖寶文,王勇軍,等.深圳灣紅樹林生態系統及其可持續發展[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9]陳桂珠,王勇軍,黃喬蘭,等.深圳福田紅樹林區鳥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研究[J]. 生物多樣性,1997,5:104-111.
[10]廖寶文.海南東寨港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研究[M].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9.
篇9
關鍵詞:水生態環境;水資源;水土流失;可持續發展
0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態環境中重要的關鍵性要素。在工業、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當下,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在十會議上被重點提出,并強調說明這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實現這一重要的戰略目標,黨科學的分析了當前的情況,并從資源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的角度出發對思想方針進行了總結和升華,確定了科學的發展觀。山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水資源比較短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地下水被大量開發,出現了超采的情況,導致水生態系統破壞,水生態環境脆弱的現況。在城市發展快速的當前,如何堅持科學發展觀、在黨的正確指引下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開展,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目前山西的重要任務。
1城市水生態環境建設的規劃理念
要實現水生態環境的治理和建設,自然法則是最根本的原則,而恢復河流系統實現良好治理是根本目的。這就要求城市水生態環境建設中,要遵循以下的原則:第一,要治理城市的湖水河水,要從治理污染開始,要尋根查究污染的源頭,才能從根本上抓好治理;第二,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遵循全流域研究、全過程控制、全方位治理、全社會參與的水生態環境治理思路;第三,將自然法則作為景觀設計和城市特色發展的最基本原則。如果一味的追求景觀效果和防洪,而忽略或破壞了這個原則,那城市的水生態建設就會失去意義。
2山西省水資源和水生態基本情況
山西地處我國的黃河中游,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其中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因地處太行山之西,故得名“山西”。黃河水系、海河水系是山西的兩大主要水系,黃河是主要的供水水源,包含了汾河、沁河、三川河、涑水河等多條水域支流;海河流域則包含了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支流。但黃河內支流多為自產外流型,受季節性影響較大,且源短流急,地高水低,要實現開發及利用具有很高的難度。山西屬于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降雨年際、年內變化大的特點,一年中多集中在6月份~9月份降雨,雨量大易導致洪災。但還有些地區干涸程度大,具有連續干旱的特點,與降雨地區形成顯著對比。但根據山西第二次水資源評價成果看,山西的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水平的1/6,而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山西水資源出現了嚴重的偏枯問題,造成水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
3山西水生態系統的目前狀態
郭蘭英老師演唱的民歌“人說山西好風光”,描述了山西的風土人情、富饒美麗,唱出了汾河兩岸三晉大地的壯美景觀,20世紀60年代響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山西煤礦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很多秀美的景色被破壞,汾河、桑干河也逐漸失去了昔日的清流。當前山西的水生態系統滿目瘡痍,有效治理、重新建設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從目前來分析,山西的水生態系統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3.1人類活動影響大,生態系統脆弱
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山西省的森林覆蓋率僅為2.4%,盡管在之后國家加大了植樹造林力度,植被覆蓋率也有顯著的提升,但從近年來森林普查的結果看到,山西的森林覆蓋率為18.3%,還是處于較低水平。加上多年人類活動影響著氣候變化,大量的開采也使植被環境受到嚴重影響,這些都使生態系統變得非常脆弱。
3.2地表徑流衰減,河水干涸降水量的逐漸減少
及地表條件的逐漸變化,使大河呈現出斷流、小河呈現出干涸的境況。另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用水量逐漸增多,河水被大量消耗,這也是導致河水斷流、干涸的重要因素。
3.3煤礦的大量開采對水資源形成嚴重破壞
山西地下蘊藏大量的煤礦資源,國家和地方給予了高度重視進行開采,并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開采中由于缺乏預見性及科學的開采,使得水資源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環境被污染,整體生態環境呈現退化現象。
3.4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近年來我國工業、農業等多個領域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對水資源的需求,但破壞日益嚴重的水生態環境使這種供需矛盾逐漸突出,省內的各大河流水資源開發量也超出了承載能力,生態用水長期也就失去了保證,導致“缺水—污染—更缺水”的惡性循環局面的形成,自然就使得山西水生態系統進入到了退化的狀態中。
3.5水污染問題
長期沒有得到改善,河流水無法實現正常功能在水資源大量需求下,地下水成為重要的水資源來源,使得水資源呈現出集中開采的情況,但這種集中性使得區域地下水水位急劇下降,漏斗現象不斷增加,長期開采使得很多地下泉水斷流,濕地面積嚴重萎縮。污染一直都是河水治理的中心問題。隨著社會生態意識的提高,國家對于環境保護工作也加大了投入和重視,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措施作為其中一項重要舉措也有計劃、有步驟的逐漸開展,并在水質治理方面得到了初步成效,水生態退化趨勢得到了適當的緩解和遏制,生態環境初步改善。但總體的河水污染狀況還非常嚴重,治理工作亟待加強。
3.6水土流失情況非常嚴重,影響水生態系統的發展
山西是我國水土流失的嚴重省份之一,這給山西的水利工程建設造成極大威脅。盡管近年來山西省出臺了相關政策,并開展了治理,但人為水土流失仍呈現出持續加劇狀態,這些情況直接導致土地貧瘠、生態惡化,使水利工程無法發揮出正常作用,洪澇災害嚴重。
4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跨越發展
4.1科學合理制定兩大戰略目標
從山西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兩大戰略目標:第一,實現水系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和諧健康發展。第二,制定執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生態社會,保障人與水的和諧發展。
4.2兩大戰略舉措
第一,大力推進山西大水網工程項目,并以此為重要載體強化供水安全及生態供水。山西大水網秉承“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縱貫南北、橫跨東西、多源互補、保障供應、豐枯調劑、結構合理、穩定可靠、配置高效”的建設原則,重視對水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建設,以構建起現代化的供水網絡來覆蓋山西的六大盆地,貫通十大供水體系,豐富六大河流,為山西省的水資源需求做好基礎保證,全面改善省內河流生態功能,推進水生態系統的建設。第二,全面開啟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機制,加快山西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2011年,《山西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方案》正式批復下發,山西被正式批準為水生態保護和修復試點省份,這樣對于山西省的五大河流、六大盆地地下水及多處巖溶水啟動保護修復機制,全面實施水生態系統建設工程,以促進山西省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4.3建設五大體系
1)全力建設預防控制體系。全省預控體系的建設,要按照合理規劃、科學管理、嚴格落實的原則開展,全面、協調的發展觀和生態保護理念要始終貫徹在建設推進的過程中,做到源頭防控、過程監控打擊,堅決抵制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投入建設和發展。第一,盡快制定符合山西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并以科學性、合理性為重要原則,以資源節約、水資源保護、生態恢復為主要開展方針,統籌規劃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不斷強化和完善水生態保護系統。在建設中,要兼顧保護和防治,在建設流程不斷完善和規范的基礎上,促進水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水是一切工作開展的源頭和依據,因此要因水制宜,實現省經濟發展與水環境承載力的和諧性,以起到互相促進的協調發展。對于水資源功能的發展,要站在全面性上進行考慮,不斷促進水生態環境功能的恢復,通過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的合理安排和規劃,來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高效性。第二,應用全面、科學的管理推進水資源工作的有序開展。防控體系建設要以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工作開展的主要依據,并要嚴格執行制度作為工作核心,將水資源開發及利用列入快速推進的工作內容之中,并注重工作開展的統一性和全面性,將水務工作正式推入到一體化程序中,實現水資源使用相關舉措及制度的落實,嚴格水資源的使用,打擊水資源的過度開發,遏制水資源的浪費及污染現象,全面推進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來保證和支持山西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開展。第三,從創新角度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發展。嚴格執行“源頭防控、過程管控、結果抵治”的制度,層層布控,嚴格管理,并建立健全明確的指標及考核獎罰機制,保障管理制度的執行。科學合理的制定水價機制,使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能順利的在社會上落實和執行。政府要加大重視力度,不僅拓寬資金渠道,還要有效利用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作用來推動水生態文明的整體建設,以吸引更多的渠道資本投入到治理和維護中。
2)全面建設河流治理的生態綜合機制。桑干河、沁河、漳河、滹沱河等是山西的主要河流,要通過全面生態綜合治理機制的建設,覆蓋性治理河流,改善水環境。第一,從源頭上對河流進行減排、污水收集管網與處理等工作;第二,建立城鎮污水收集,從根本上提高污水處理的高效性,以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的排放,實現水功能區達標;第三,對河道進行清淤除污、岸坡修補加固、濕地修復等工作,以改善河流沿岸的生態環境;第四,對河流上游進行涵養水源、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包括防風固沙林、護岸林等林木種植,以改善上游的植被情況,涵養水源,促進上游生態環境的改善。3)開展水土保持工程,有效構建水土保持體系。針對晉西黃土高原地區,要全面推進水土保持工程,積極開展植被建設,以全面提升高原地區的水源涵養功能,徹底改變水土保持能力差的現況,力爭到2020年將森林的覆蓋率超過26%。將高原地區25°以上的坡耕地退為耕地、林地或草地,進一步深化和改善生態環境。對于采煤區域,一定要作為重點嚴抓區域來進行水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要從礦井水的有效利用入手,做好煤矸石的生態治理。針對礦坑水,要做好細致的分析和分類,科學選擇處理方式實現水資源的回歸和利用。做好矸石山生態治理,大力推動煤矸石綜合利用,提高利用率。
4.4建立健全法制體系
針對水資源的管理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必須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等納入到法制的軌道上,強化建設開展力度。對省內各級政府及部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進行細致劃分和明確,以全面提升責任意識,強化法制性。同時,建設水政監察隊伍,全面開展監督監察,對違法違紀的阻礙和破壞水生態建設的行為依法懲處。
5結語
城市水生態環境的建設是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解決水資源短缺惡化問題及加快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國家、地方政府必須重視這個戰略性建設的開展,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做好規劃,強化相關政策,在現有城市水資源基礎上做好節水、防污、保護工作,在構建水文化的指引下,構建起人水和諧發展的生態環境,加快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文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踐思考[J].中國水利,2012(23):33-36.
[2]嚴佩.山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4.
[3]張誠,曹加杰,王凌河,等.城市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建設的若干思考[J].水利水電技術,2010(7):9-13.
篇10
國外控制藍藻技術與政策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流域管理重在立法
日本早在1979年就實施了琵琶湖富營養化防止條例,內容已包括工業企業排放管理、含磷洗滌劑禁用、氮磷排放控制等,并明確了縣、市、町、村,企業家,縣民的責任,十分具體詳細。澳大利亞墨累――達今河富營養化治理過程中采用了整體流域管理模式,其決策不以某個州,而是以整個流域的總體利益為基礎。
為解決流域中各行政區域間的矛盾,湖泊最高管理機構可以考慮由流域內各行政區分別派員組成。例如,五大湖的最高管理機構就是國際聯合委員會。委員會由美國和加拿大政府各委派3名代表組成,委員會下面再設立為委員們服務的具體工作班子。此外,在控源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尋求當地民眾的支持也相當重要,一旦當地農民理解了土壤磷固定作用對湖泊富營養化控制的意義之后,執行情況就順利得多。
綜合治理分段實施
以美國Madison湖為例,上個世紀20年代,流域周邊分散的村落排放的污水開始成為重要污染源,導致一些入戶河道磷濃度顯著升高;上個世紀40年代,藍藻水華開始頻發,并日趨嚴重,但當時尚未認識到營養鹽過高是主因;1965年,Madison湖問題委員會成立,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開始攜手應對藍藻及富營養化問題;直到70年代初,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除磷能力才得到加強,大約削減了30%生物可利用磷入湖。流域周邊以玉米種植和牲畜養殖為主的農業結構,以及大量施用的化肥,被認為是磷負荷加重的元兇。此后,威斯康辛國家資源管理局逐步推行“全流域優化管理計劃”,到1997年,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藍藻水華頻發的勢頭終于被遏制住。1998年,二期計劃啟動,至今尚在實施之中。
治理藍藻水華的綜合性技術在美國的Apoka湖取得了成功。圣約翰斯河水資源管理局主要制定了4項恢復措施,包括降低外源磷輸入、建造人工濕地、生物操縱、水生植被恢復等,在治理過程中外源性磷的削減被認為是水體透明度提高的主因,隨后生物操縱法的效果顯現,水生植被也能夠長期生存,湖泊水體葉綠素a也從120μg/L下降到了50μg/L。
以特定“生態區”保護為目標的治理政策也值得借鑒。針對不同的生態區,制定治理政策時所采取的措施和所要達到的目標都有所不同,以避免投入的偏差和低效率。例如,美國俄亥俄州一個重度富營養化湖泊所屬的生態區為腐殖質土壤,其本身的營養本底值就很高,盡管可以采取措施使湖泊狀態改善,但可期待的能夠達到的營養狀態與治理前不會有明顯差異,效果不能夠持久,如果不考慮此因素而將該湖列為最先需要治理恢復的,就可能浪費大量的國家和地方經費。
內外結合根治污染
日本學者認為,隨著湖泊所供養的人口密度的增加,湖泊的有機負荷和營養鹽負荷加重,藍藻水華出現的概率增大。在丹麥,政府強制城市污水廠實施除磷脫氮技術,規定服務量超過5000人口的污水廠必須有除磷工藝,服務量超過1.5萬人口的必須有脫氮工藝。在美國,長達40余年的Apopka湖整治和修復工程中,控制外源性磷就被認為是實施方案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一方面禁止周邊的柑橘污水廠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向該湖排放有機物和生活污水,另一方面由于確認了農業廢水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因此當地的水資源管理局斥巨資收購了面積高達1.9萬英畝的農場,并將其中2000多畝的土地改造成了具有水質凈化功能的濕地。在日本,則是制定了十分全面的營養鹽控制策略,針對市政污水,廣泛推行城市污水廠的深度處理改造;針對排放量較小的點源如小村鎮、別墅區等,普及合并式凈化槽和土壤滲濾系統等分散型污水處理設施;針對面源污染,一方面改進農作技術,如引入側溝施肥機改善施肥方法,根據土壤性質適度施肥等,另一方面則針對入湖入庫河道,開展直接凈化,目前較為成熟的有礫間接觸氧化法(生態礫石法)、水生植物植栽凈化法、滯留池法等。
在外源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生物或物理因子等作用促使的沉積物釋放,仍有可能導致水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富營養化或水質惡化等不良狀態。如芬蘭Vesijarvi湖在外源負荷大幅削減后,藍藻水華依然持續了10多年;富營養化仍然持續較長時間的原因主要是內源污染短期內不能消除。鑒于內源性釋放對富營養化具有長期的影響,在外源基本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國內外學者開發了一系列內源控制技術,如環保疏浚技術、底泥原位固化鈍化技術、底泥覆蓋技術等。
生物操控修復生態
美國對受損湖泊的恢復研究由Clean Lake Program(CLP)組織實施。湖泊恢復工作包括湖泊營養狀況分類、遏制野生生物物種和群落多樣性的下降、恢復各種類型的生境,以改善和促進結構與功能的正常運轉。
對美國伊利湖、密執安湖等五大湖的恢復與重建途徑進行探索和規劃,采取了包括工程、生物措施(水生植被恢復、重新引進土著魚種、消除外來入侵種類及群落結構調整等)和行政管理等措施,在五大湖的生態恢復和自然景觀的重建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美國Apopka湖通過捕獲底棲魚類砂囊鰍達到改善湖水透明度、降低營養循環和減輕魚類對浮游動物的攝食壓力,浮游動物的增殖可以降低藻類生物量。在湖的沿岸帶和淺水區種植了多種本地水生植物,有利于餌料生物增殖和魚類攝食繁殖,并完善生態系統結構。
重視藍藻應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