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源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P4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c)-0131-02
當今環境問題中的全球變暖和臭氧層損耗導致地球表面紫外線輻射大大增強已經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當人們談及溫室氣體時,很多人首先會想到二氧化碳,是的,全球變暖的原因之一是CO2氣體的濃度不斷增加,但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是其他氣體,例如CH4(甲烷)和N2O(一氧化二氮)。在全世界,CH4和N2O占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比例估計分別為14%和9%。
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中規定了除了CO2外的其他五種溫室氣體,即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CH4和N2O在大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但是由于人類活動而增加了它們的含量,含氟氣體則完全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主要來源于制冷劑和含氟氣體在工業中的應用的釋放。(見圖1)
長期以來,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除甲烷外)的排放多與能源消費有直接關系,是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結果,因此在氣候變化的總體戰略中需要加入控制這些氣體的排放。根據EPA(美國環境保護局)的數據,2010年中國排放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占全球該類氣體的比重最高(13.6%),其次是美國(9.84%),然后是印度(8.59%)、巴西(6.12%)、俄羅斯(5.54%)。非CO2溫室氣體的存續時間長、全球增暖潛勢大,對地球環境的負面影響較大,中國面臨的國際減排壓力與日俱增,導致國內環境條件惡化,對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未響。
1 中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中國在上個世紀的重化工發展階段中,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無論是從排放總量角度,還是從排放增速而言都在迅猛增加,從而躍居世界第一,并遠高于其他國家。下表列出了各種溫室氣體的全球變暖潛能值(GWP)在大氣中相對二氧化碳影響的時間。(見表1)
1.1 甲烷的排放現狀
甲烷(CH4)是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影響氣候的溫室氣體。在過去的150年間,大氣中甲烷的濃度增為原來的三倍。生物界中甲烷是由于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利用氫還原二氧化碳及利用醋酸鹽發酵產生了甲烷,同時自身厭氧分解有機物。目前大氣中甲烷濃度的增加主要來源于生物過程的排放,如濕地和稻田、垃圾場、污水處理廠,以及反芻動物和白蟻的消化系統,產生的甲烷占全世界每年排放的6億噸甲烷的三分之二。
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即使在完全正常、氧氣充足的環境里,植物自身也會產生甲烷并排放到大氣中。據德國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經過試驗發現,甲烷也來源于植物和落葉,而且隨著溫度和日照的增強甲烷的生成量也逐漸增加。另外,植物產生的甲烷是腐爛植物的10~100倍。他們經過估算認為,植物每年產生的甲烷占到世界甲烷生成量的10%~30%。
1.2 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現狀
一氧化二氮(N2O)在大氣中的存留時間長,并可輸送到平流層。進入大氣平流層中的N2O發生了光化學分解,作為臭氧消耗的主要自然催化劑,導致了臭氧層的損耗。雖然N2O的含量僅約二氧化碳的9%,但其單分子增溫潛勢卻是二氧化碳的310倍,對全球氣候的增溫效應在未來將越來越顯著,N2O濃度的增加,已引起科學家的極大關注。
N2O的增加主要自然源包括海洋、森林和草地土壤,主要是土壤中的微生物通過硝化作用將銨鹽轉化為硝酸鹽和反硝化作用將硝酸鹽還原成氮氣(N2)或氧化氮(N2O);人為源主要是農業氮肥過度使用,部分氮肥被莊稼所吸收,剩余相當部分的氮素肥料在土壤中的反硝化細菌的作用下變為一氧化二氮釋放到空氣中,造成了污染。工業源包括硝酸生產過程、己二酸生產過程和己內酰胺生產過程,目前,硝酸生產過程是大氣中N2O的重要來源,也是化學工業過程中N2O排放的主要來源。
1.3 含氟氣體的排放現狀
《京都議定書》界定的六種溫室氣體中含氟氣體包括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
1988年,《Nature》首次發表了英國南極考察隊關于南極臭氧空洞的報道,我國青藏高原上空也發現了臭氧低值中心。氟利昂在制冷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但當氟利昂進入平流層后受到紫外線輻射發生光解,產生氯原子,這些氯原子迅速與臭氧反應,將其還原為氧,從而加快臭氧的破壞速率,導致紫外線過強,致暖作用明顯,因此逐步被淘汰。由于以前產生的大量的廢舊冰箱空調,原來密封的氯氟烴(CFCs)釋放到空氣中,加上氯氟烴的存續時間長,使得平流層臭氧層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完全修復。
氫氟烴(HFCs),雖然其ODP(消耗臭氧潛能值)為零,但在大氣中停留時間較長,GWP較高,大量使用會引起全球氣候變暖。HFC-134a分子中含有CF3基團,在大氣中解離后易與OH自由基或臭氧反應形成對生態系統危害嚴重的三氟乙酸。
雖然六氟化硫(SF6)本身對人體無毒、無害,但它卻是一種溫室效應氣體,其單分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2萬倍,根據IPCC提出的諸多溫室氣體的GWP指標,六氟化硫的GWP值最大,500年的GWP值為32600,且由于六氟化硫高度的化學穩定性,其在大氣中存留時間可長達3200年。
由于氟化氣體主要是在工業加工過程中排放的,而隨著我國汽車工業、新能源工業的興起,在制造工藝中使用了越來越多的氟化氣體,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氟化氣體排放,減少其逃逸和泄漏,無害化處理末端氣體,成為未來我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的重中之重。
2 對策
2.1 建立相應的政策法規
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有關于溫室氣體的排放統計制度,在現有的統計標準下還存在很多問題,譬如溫室氣體種類不明確、覆蓋面不全、地域差異等等。為了推進研究工作,我們應建立起統一、科學、規范的統計方法制度,采用合理的數據模型,進行不同區域的劃分,進行數據測算等等,建立起完整的一套體系。收集到的溫室氣體報告可以幫助決策者制定政策、幫助企業改善現排放狀況,可以使各個地區根據當地的情況合理制定政策法規。
2.2 發揮森林的碳匯能力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持續林業:投資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揭示,森林每年能夠固定碳率達1.1~1.6 Gt。有資料顯示,2008年森林碳匯抵消了8.86億噸的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排放,相當于2008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3%(EPA,2010)。因此在保證我國18億畝耕地紅線的條件下,在對天然林、濕地、草原保護的同時,要堅持推進退耕還林(草)工程,充分發揮和提高森林、濕地等資源的碳匯能力。
2.3 調整農業結構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耕地釋放的溫室氣體超過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傳統的深耕細作農業,嚴重破壞了土壤層對有機碳的固定,導致土壤中的有機碳以二氧化碳形式釋放到大氣中。因此,國內可以通過減少耕地面積或采取免耕的方法來實現控制碳的排放。而且我國可以發展精準農業,實驗表明,通過對農場進行精準農業技術試驗,使用了GPS指導施肥的作物產量比傳統施肥提高30%,同時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減小了對環境的污染。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延伸到精量播種,精準灌溉技術等相關領域。
2.4 集中發展畜牧業
目前,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農業的43.9%,主要來源于反芻動物腸道消化、畜牧草場、動物糞尿垃圾,IPCC(2000)認為反芻動物以甲烷的形式損失的能量約占采食總能量的2%~15%。因此提高飼料轉化率,降低動物個體甲烷排放量是減少溫室氣體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應鼓勵和支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的建設,轉變傳統的散養方式,采用舍飼、規模養殖方式,積極引導大型生豬、牛、羊養殖場利用動物糞便生產沼氣,發展畜牧業沼氣生產。
3 結語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1989年的主題是“警惕,全球要變暖”,1991年的主題是“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氣候的變化確實已經成為了限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各國政府的關注。
盡管這些“非二氧化碳”氣體在19世紀以來的全球變暖過程中單獨所起的作用較小,但它們的綜合影響卻是相當巨大的。甲烷、一氧化二氮和含氟氣體所產生的凈暖化效應大約是二氧化碳暖化效應的2/3,再加上空氣污染形成煙霧帶來的升溫,非二氧化碳氣體的暖化效應大體上與二氧化碳相當。
篇2
關鍵詞:能源碳排放量 萬元GDP碳排放量 人均碳排放量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1-130-02
1 引言
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球生態和人類生活構成了嚴重威脅, 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這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因此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關注的焦點。碳減排是國際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及碳排放大國共同承擔的責任,但要完成一國理應承擔的減排責任,需要一國內部各區域協調聯動,從而順利實現減排目標,為自身以及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相應貢獻。
本文以云南省為研究對象,對其1998~2008年的能源碳排放量、萬元GDP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進行了估算,同時對估算結果進行了分析評價,以期得出富有參考價值的結論及減排措施。碳排放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簡稱。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詞作為代表。本文的碳排放特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2 估算方法
2.1 能源碳排放量
由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是致使全球氣溫變暖的最主要原因,而二氧化碳主要是來源于能源的消耗。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特別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消費比例較高,三者之和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92.8%,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自于化石能源的消耗。本文所說的能源碳排放量,特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三種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確定的碳排放量計算方法來源于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編寫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計算公式為:
Ai =Si Pi Ci 4/12 (2-1)
式(2-1)中,Ai表示某種能源的年碳排放量,計算結果為碳的年排放量,需要乘以44/12換算成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單位為萬噸;Si表示某種能源折算標準煤參考系數,具體見表2-1;Pi表示某種能源的年消費量;Ci表示某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具體見表1;i表示能源種類,即原煤、原油和天然氣這三種能源,取值為1、2、3。(在計算時根據數據的可獲取性,煤炭和石油的數據,分別用原煤和原油的數據來代替)見表1。
2.2 萬元GDP碳排放量
萬元GDP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為:
AGDP =(A1+A2+A3)/GDP (2-2)
AGDP表示萬元GDP年碳排放量,單位噸/萬元;A1表示原煤的年碳排放量,單位為萬噸;A2表示原油的年碳排放量,單位為萬噸;A3表示天然氣的年碳排放量,單位為萬噸;GDP的單位為億元。
2.3 人均碳排放量
人均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為:
AP=(A1+A2+A3)/P (2-3)
AP表示人均年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人;P表示常住人口數,單位為萬人。
3 估算結果
云南省能源碳排量、萬元GDP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根據公式(2-1)可得估算結果見表2、圖1、圖2、圖3和圖4。
4 分析評價
4.1 原煤碳排放量最大,且三種能源碳排放量都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
根據表2和圖1、圖2和圖3來看,11年中,云南省原煤、原油和天然氣的碳排放量呈現上升的趨勢,三大能源中原煤的碳排放量巨大。原煤累計碳排放量占能源累計碳排放總量的90.0%,原油累計碳排放量占能源累計碳排放總量的9.0%,天然氣累計碳排放量只占能源累計碳排放總量的1.0%。巨大的原煤碳排放量對實現減排目標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原油在消費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遠小于原煤產生的二氧化碳量,雖然原油產生的二氧化碳量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對能源的年碳排放總量產生影響。
天然氣的碳排放量從1998~2008年都有波動,但波動中變化的量并不太大。天然氣較以上的原煤和原油來看,消費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量最少。
4.2 萬元GDP碳排放量有波動,但總的趨勢在下降
根據表2和圖4來看,11年中,萬元GDP碳排放量出現波動變化的狀態,但總的趨勢是在下降,出現波動的原因可能是與某些年份的產業結構調整,大量耗能工業的調整有關。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對能源的消費需求是不同的,導致了碳排放量的不同。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萬元GDP碳排放量會逐漸呈現下降的態勢。
4.3 人均碳排放量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且受人口消費習慣的影響較大
根據表2和圖4可以看出,從1998年~2008年,云南省人均碳排放量逐年上升。人口因素對碳排放量的影響,主要從人口數量因素和人口消費習慣因素兩個方面對其產生影響。11年中,云南省的常住人口變化不大,但人均碳排放量卻逐年上升,可以看出人口消費習慣對二氧化碳排放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為生產產品并消費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消費需求。由于在消費過程中缺乏合理引導,導致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良的消費習慣,這些消費習慣和行為產生了一定的碳排放量。
5 云南省減少碳排放量的措施
5.1 將重心放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進能源利用結構上
云南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綜合實力逐步增強的同時對能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與此相伴隨的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持續增加,但這恰恰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并不違背歷史規律。然而,為了減輕環境壓力和維護人類的生存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進能源消費結構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5.2 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可以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
粗放式經濟增長的特點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產出,嚴重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內涵,與此相對應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產出的集約型的高質量的綠色發展模式便成為必然選擇和追求目標,而這其中的關鍵又是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效益的提高。
5.3 轉變消費觀念
人口基數的大小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系,反而消費習慣、消費結構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更為直接,因此正確引導人們的消費習慣、倡導文明消費以及培養消費責任心就成為重點所在,只有堅持消費的低碳化和可循環,才能實現“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變。
5.4 政府政策的正確約束和引導
政府的政策在一個區域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政策的約束和引導作用無疑將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為二氧化碳減排提供政策保障作用。所以,各級政府應把碳減排政策放在突出地位,切實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以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文穎,高鵬飛,何建坤.用中國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減排對中國能源系統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4(3):342-346.
[2] 何建坤,劉濱.我國減緩碳排放的近期形勢與遠期趨勢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153-157.
篇3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農業;策略與方法
1農業中低碳經濟發展的阻礙
1.1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源
根據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對相關部門和基層實際走訪,發現了關于二氧化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產生原因。可以將其歸納到農業發展的投入、加工、售賣、清理這四個過程。首先在投入方面,其中包含了各類化學農藥試劑、人工肥料的生產和施放及各類輔助農用薄膜。加工方面,主要是來自農機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售賣過程中則會消耗大量包裝用品,比如各式的保鮮膜、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這些包裝物的生產無疑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農業廢棄物的清理上,大多數農業生產過程中諸如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都是被直接焚燒,這一過程也是環境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之一。
1.2各類碳及氮的化合物的生成
除了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主要造成結果外,還有各類碳及氮的化合物也是罪歸禍首之一。甲烷對于溫室效應的作用結果為二氧化碳的28倍,以及各類氮的化合物也是二氧化碳作用結果的數倍甚至是數百倍。這些結果大部分是由于人類對土地應用方式的變化所造成的,因為相對于傳統農業的耕種方式不同,現代農業已經進行了集約化改造,化肥被大量施用,諸如尿素等。將會直接導致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各類溫室氣體的生成。根據相關專業數據表明,施加尿素的田地與未施加尿素的田地的結果是,兩種田CO2平均排放量分別是262mg•m-2•h-1和177mg•m-2•h-1。而各類氮的氧化物的生成也是因為,各類化肥農藥中的有機或者是無機硝酸鹽被土壤里的微生物轉化后形成了各類亞硝酸鹽,但是在這一過程里,或伴隨生成一氧化二氮以及各類氮的氧化物,大部分都會對溫室效應產生重要的影響。僅在過去的十年中數據統計顯示,農業中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占據了中國整體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實現農業低碳經濟發展的策略
2.1灌溉技術改良
目前在中國,農業集約化不發達的地區,采取的灌溉技術依然是傳統的地面灌溉方式,這種灌溉方式雖然操作簡單,成本低廉。但是依然屬于較為落后的灌溉方式。根據發展調查,這類灌溉方式依然是今后相當長時間里的我國主要灌溉方式。但這類灌溉方式對水的利用率很低,耗水量極大。不再符合低碳經濟的相關先進理念。應當從田地改造以及灌溉方式的改良這兩個方面對灌溉技術進行優化處理。土地改造方面,農戶應當被鼓勵去對其田地進行平整化處理。根據實際實驗表明,平整化土地的單位面積用水量僅為普通土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在澆灌技術上,應當鼓勵農戶采用噴灌和滴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方法。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基礎上,也糾正了農戶對于水澆灌的越多越好的錯誤思想。做到積極響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理念。
2.2耕作技術優化
相對于現代農業,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對于環境的改善則不太友好。由于過度的耕作,導致耕作土地里的碳元素被釋放。既然造成了各類碳的化合物過量排放。在未來的農業耕作方式中,可以采用免耕方式進行。這樣的好處在于可以保有土地里的碳元素,加強土地對碳元素的固定。免耕方式的最大好處也在于免去了農機的過度使用,這也意味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免去了因為農機使用化石燃料對大氣層造成的傷害。其二也在于免耕的方式在保有土地碳元素的同時,也增強了土地的肥力,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杜絕了化學肥料的過量使用。這對于農戶來說實際的收益就是農機雇傭費用及化肥購買費用的縮減,這也意味著農戶的收入資金將會得到增加,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
2.3施肥及施藥
雖然相對于新式的化肥傳統的糞肥可能會起效慢,但是就目前的形式來看,糞肥的合理施用也會獲得極大的成效。關鍵在于低碳經濟的推行上,糞肥的施用比化肥更加契合低碳主體。通過有機肥料的釋放,可以減緩田地里有機物的消耗速率,改善土地的水分管理結構。相對于化肥,糞肥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會比前者大大降低。另外通過糞肥的沼氣收集池,可以獲取大量的甲烷氣體,可以利用這些氣體作為農戶的日常燃料,而非之間將其排放至大氣。最后,配合氮肥硝化還原抑制劑等,可以減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改善土地結構。
2.4秸稈的新式處理方法
雖然秸稈是一種廉價的農業生產“廢棄物”。但是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概念中,它則是一種廉價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它的含硫量不足百分之零點五。但是熱值卻能達到標準煤的百分之五十。應當學習國外的先進做法,增加秸稈還田率,使用秸稈來做飼料、發電、以及碳化。這樣能夠避免因為秸稈的直接焚燒而帶來的空氣污染以及土地肥力的下降。切實的將碳經濟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張麗光.滅茬旋耕深松全層施肥玉米精播機功能評測與綜合農藝效應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3.
[2]陳相芬.變量施肥的環境效率測算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07.
篇4
關鍵詞:濕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6-0121-05
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Liu Zhaowe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011,China)
Abstract:Wetland ecosystem is one important carbon stock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In this paper,there was a detailed summarization of influence on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s on those factors,such as the climate,hydrology,bi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human behaviors.Meanwhile,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an outlook of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 was also given here.
Key words:Wetland ecosystem;Carbon cycle;Research progress
引言
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是指由濕地生態系統所吸收的碳量及所制造和排放的碳量,其主要體現在二氧化碳、甲烷、土壤有機碳含量、可溶性有機碳含量等方面。濕地生態擁有強大的碳庫存儲能力并且因此成為碳循環的重點研究對象。通常來說,濕地生態系統由于較低的有機質分解速率和較高的生產力成為了重要的碳匯。但是在對其進行大尺度評估的過程中卻存在著顯著的不確定性。濕地生態系統當中的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可吸收外界二氧化碳變為自身能量,而通過調節氣孔行為,植物可實現與大氣環境的氣體交換,從而影響周邊環境的水分及碳循環。甲烷主要來源于濕地,不同研究報道中所的濕地生態系統中CH4的釋放量存在顯著的差異,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就是在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類型的濕地對于CH4的排放有著很大的影響。濕地甲烷的釋放量主要取決于水體或是土壤的溶氧量,且環境含氧量越高,甲烷的釋放量越少。濕地土壤的有機碳含量較高,極大地影響了全球大氣碳循環,同時巨大的有機碳匯量也會對溫室氣體的排放產生影響。此外,可溶性有機碳也是濕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當前氣候變化、水文條件改變的情況下,其對濕地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有著什么影響?要研究這一問題就需要對濕地碳循環的特點、濕地水文過程與碳的輸入輸出,濕地碳循環及其影響因素以及濕地碳收支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1 濕地碳循環
1.1 濕地類型 濕地生態系統復雜多樣,濕地碳循環特征的描述很難統一[1-4]。濕地碳循環示意圖如圖1,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5]。濕地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重要碳匯[6-7]。濕地面積雖然只占據全球陸地面積的4%~6%,但是其卻包含著全球30%左右的碳[8],是全球最大的碳庫[9]。泥炭地是濕地當中最常見的地型,也是當前研究較多的濕地類型。泥炭型濕地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其面積約為全球濕地的50%~70%,總面積超過4×106km2,其碳儲備占全球土壤碳儲備的33%左右。北半球泥炭型濕地的碳積累約為每年20g/m2,低于其他類型濕地。但因泥炭型濕地擁有巨大的碳儲備,若氣候條件發生改變,其可能會成為大氣環境碳的主要來源[10]。按照國際上的《濕地公約》分類,濕地一般分為海岸/海洋濕地、內陸濕地、人工濕地三大類,其碳循環情況如表1所示。
海岸/海洋濕地一般分布在海陸相交區域,在不同氣候帶,因溫度、降水、蒸發、風等因素不同,風化作用的表現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海岸你的發育演化,并使海岸發育具有一定的地帶性;內陸濕地分布范圍較廣,像高山與平原,大陸與島嶼,濕潤區與干旱區等,其因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存在較大差異。淡水水體濕地是另一種重要濕地類型。通常來說,淡水水體濕地有湖泊、池塘、河流沿岸、水庫等。據較早研究表明,湖泊屬凈碳匯,而據近些年研究發現,湖泊也屬碳源。據相關研究表明,湖泊所貯存的有機碳大概為每年0.036Gt,全球湖泊所沉積的有機碳大概為0.051Gt,其中有0.035Gt源于大氣二氧化碳[11];人工濕地分布范圍也比較廣,其氣候溫和,一般適宜人居和人工養殖等。
篇5
關鍵詞:外貿依存度、外資依存度碳排放、VAR模型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貿易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為應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低碳排放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和討論的焦點問題。傳統的文獻從環境庫茲涅佐曲線的角度論證了收入變化與環境污染的倒U型曲線關系,而貿易作為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碳排放作為環境污染的重要表現形式,兩者的關系研究對于庫茲涅佐曲線和積極減排作用的認識顯得至關重要。以湖北省為例,探索湖北省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作用,是以一個新的視角來考慮碳排放的影響因素。湖北省位居中部,但伴隨著中部崛起戰略,以及湖北高新電子產業的興起,貿易日益在經濟發展起到日益關鍵的作用。而同時湖北省為節能減排做出巨大的努力,實施一系列的相關經濟政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武漢兩型城市圈的不斷推進與建立以及一些生態項目的實施等等。我國以1983年開始改革開放和對我貿易,湖北省作為中部大省,1990年開始對外貿易有了顯著的規模,所以本文采取截取1990-2013年的較新的湖北省對外貿易相關數據,運用VAR模型具體分解分析對外貿易開放對于湖北省碳排放的相關影響因素,為實現全省有效控制碳排放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二、文獻綜述
關于環境庫茲涅茲曲線,有很多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至少表明環境質量與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從環境庫茲涅佐曲線角度研究貿易與二氧化碳之間的具體聯系,具有大量學者研究的文獻基礎。李秀香和張停(2004)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例分析了出口貿易增長對我國環境質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出口貿易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李小平和盧現祥(2010)運用部分發達國家和中國各工業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貿易數據,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國際貿易能夠減少工業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單位產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中國并沒有因為對外貿易而成為發達國家的"污染天堂"。這些大量的文獻論證了貿易與碳排放之間的實證聯系。而對于這種關系研究的計量方法也有很多,王源(2011)運用LMDI因素分解法研究中國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的問題,龐軍基于MARIO模型研究中歐貿易隱含的碳排放問題。大多數的文獻主要集中于研究國家貿易出口卻很少有將視角集中于省份的貿易對于碳排放的影響中。事實上貿易的政策傾向對于省市的經濟發展以及節能減排的實施都有一定的影響。本文以湖北省為例,通過VAR模型,研究貿易開放程度對于碳排放的影響,以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三、VAR 模型及變量選擇
(一)變量選擇
本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湖北省統計年鑒》中1990-2013年的較新的統計數據,作為研究對象。
以往研究貿易開放與二氧化碳排放關系的國內外文獻中,多數是采用對貿易依存度指標來反映貿易開放程度,而忽視了對其他貿易開放度指標的考察。僅僅考察對外貿易依存度是不夠的,其只能反映進出口規模的變化情況,考慮到研究期內多數年份外資企業的進出口在湖北對外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因此本文將貿易開放程度表示為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兩部分。外貿依存度即進出口貿易總額與湖北地區生產總值之比,記為TR。外資依存度,是用當年外商直接投資與湖北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表示的,記為FD。
由于化石等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所以在計算時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種碳排放量大的能源為基礎對碳排放總量進行測算;依據IPCC 提供的測算方法,碳排放量= Σ 能源i 的消費量× 能源 i 的碳排放系數(i 為能源種類),能源消費量必須換算成統一熱量單位的標準煤。另外,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的研究結果,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碳排放系數分別為0.7476噸碳/噸標準煤、0.5825 噸碳/噸標準煤、0.4435 噸碳/噸標準煤。碳排放量記為C。為了避免在計量研究中出現異方差現象,以上序列均采取對數化處理,以ln(C)、ln(TR)、ln(FD) 作為研究序列。
(二)變量ADF檢驗結果
為了防止虛假回歸,在建立VAR 模型之前,必須進行單位根檢驗,以檢驗該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并確定單整階數。本文采用ADF 單位根檢驗方法。首先,使用Eviews 對序列進行顯著性檢驗,其檢驗形式應設為既不含截距項也無時間趨勢,并采用SC 信息準則自動設定最優滯后階數。最終,得出檢驗結果如表一 所示,變量ln(C)、ln(TR的ADF 統計量均大于其臨界值,是不平穩的。當一階差分后,所有序列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平穩性檢驗。當二階差分后,所有序列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上均通過平穩性檢驗。而ln(FD)經檢驗直接平穩, 所以ln(C)、ln(TR)、ln(FD) 均為平穩序列。
(三)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約翰森(Johansen)在1988年及在1990年與杰森留斯(Juselius)一起提出的一種以VAR模型為基礎的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是一種進行多變量協整檢驗的較好方法。假設模型中無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情況下,對ln(C)、ln(TR)、ln(FD)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檢驗結果表明,跡統計量和λ-max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拒絕R=0、R≤1的原假設,接受R≤2的原假設,說明ln C、ln TR、ln FD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湖北省的碳排放與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
(四)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上文的協整檢驗證實了這三個變量間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但具體方向的因果關系仍然不能確定。為了研究LnTC、LnTR、這三個變量之間具體的因果關系,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分析他們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外貿依存度與二氧化碳排放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湖北省對外貿易的增長是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對外貿易增加的Granger原因。
外資依存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著單向的因果關系,即外資依存度是導致湖北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的Granger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變化卻是外資依存度的Granger原因。
(五)脈沖相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刻畫了內生變量對誤差變化大小的反應,它是測量其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值和未來取值帶來的變化,它不僅能全面映射變量間的動態關系還可以量化各變量間擾動影響的數量關系。故運用Eviews7.0 軟件對構建的VAR 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在此主要分析ln(C)、ln(TR)、ln(FD)間動態關系的路徑變化,本文設定滯后階數為10 期,脈沖響應結果表明:碳排放對對外貿依存度的脈沖響應曲線接近于倒U型曲線,外貿依存度對碳排放的的沖擊為長期的正效應隨著滯后期的推進,而后沖擊力度小幅減緩并趨穩水平,說明外貿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為持久效應,即湖北省對外貿易水平的高低會對碳排放的變動產生持續影響,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會導致碳排放水平的穩步增加。而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為長期的負效應,除去在第三期的小幅度增加外,其負效應持續推進,到第10期達到最低水平-0.004682,就滯后十期結果來看,其對于碳排放的負效應較小。所以由此得到的是對外貿易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作用較大,而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沖擊作用較小。
(六)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通過將每一個內生變量分解為結構沖擊各期方差的線性組合,計算結構沖擊在不同期限內方差總和占各內生變量總方差的比例來度量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的影響,可以更具體的表示內生變量相互影響的重要程度。它能夠提煉對內生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的相對重要性信息,能夠量化每一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這里主要分析ln(C)、ln(TR)、ln(FD)所受沖擊對碳排放的貢獻率,方差分解結果表明:對外貿易依存度對碳排放變動的貢獻率最大,但第1期開始貢獻率達到85%逐漸下降,說明外貿依存度對碳排放不僅會產生即時效應還會在長期產生較強的影響,但這種影響逐步減弱,直至第10期的22.64%。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貢獻率在在滯后第5期達到最大值7.06%后,小幅度逐步下降直至4.19%。說明外資依存度對碳排放的貢獻具有短期時滯性和長期顯赫的影響。而外資依存度的平均貢獻度則只有2.08%。這個結果與上面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所得的結論是一致的,即外商接投資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比進出口貿易的影響要小。
四、結論與建議
第一,協整分析。單位根檢驗發現二氧化碳排放量、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三個變量均屬于I(1)序列。Johansen協整檢驗發現發現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外貿依存度之間存在正的協整關系,而與外資依存度之間存在負的協整關系。因此,從實證角度來看,湖北省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了負的環境效應而外商直接投資產生了正的的環境效應。第二,Granger因果關系。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顯示了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于碳排放的影響關系。說明了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是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影響原因。第三,脈沖響應。基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的模擬結果表明,外貿依存度沖擊響應累計值為正值,外資依存度位負值,兩者都有一定的滯后效應。二氧化碳排放對外貿依存度的沖擊響應曲線大致呈現出倒U型的軌跡的趨勢,整條沖擊響應曲線位于水平線的上方,長期來看外貿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產生了正面影響。即外貿規模的擴大會促使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二氧化碳排放對外資依存度的沖擊響應曲線大致呈現持續負下降的軌跡的趨勢,長期來看外資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產生了負面影響。由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的沖擊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全部響應期內的峰值(分別為0.22176和0.04682)來看,外貿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力度很大,外資依存度的影響力度則較小。這一結果顯示由于進出口規模的擴大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相當嚴重。這從側面反映當前湖北省政府所制定的各種貿易政策對優化進出口結構的作用仍有限或其效應仍未顯現出來,如何促使對外貿易結構盡早向可持續性、環保的方向改進仍然是政府在制定和執行貿易政策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第四,方差分解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結果表明,在整個預測期內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方差分解的貢獻度分別為46.84%和4.463%,雖然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差分解貢獻度差別較大,但都呈下降趨勢。這又說明了湖北省當前的貿易產業政策向低碳化轉型的趨勢。
針對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這兩個衡量區域貿易開放程度對于湖北的碳排放具有長期持續的影響效應。如果將我國的貿易區域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作為我國主要的對外貿易基地的現狀短時間不會改變,中部地區對外貿易開放程度并不高。但是不高并不代表沒有,湖北作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湖北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中上游水平,盡管貿易的比重并不算高,但是逐年增長也保持在一個穩定的范圍水平。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湖北大力的建設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光釬等高新電子行業企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這都進一步說明湖北省企圖擴大貿易程度的傾向。鑒于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對于碳排放的長期作用相反,盲目的擴大貿易規模可能會增加碳排放的產生,而由于外資依存度對于碳排放的負效應作用,湖北省可以依據自身狀況,積極引進外資,擴大外資規模。外資依存度在湖北省對于碳排放的負效應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湖北的外資引進主要集中于高新或金融產業,引進先進的技術取代落后的技術是有利于減排的,引進資金投資在新興產業也有利于減排。所在外資依存度的擴大會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當前國際貿易體系要求中國工業從粗放型向技術集約型轉變,這種轉型對于湖北省要求也是一樣的。這要求湖北省需要建立穩定、安全、經濟的清潔能源產業體系,通過能源結構的轉型實現能源強度的降低和能源消費總量的下降。通過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積極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業融合,加快市場主體培育,堅持集約、集聚、集群發展,努力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提升工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促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為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首要支撐。
參考文獻:
[1]蘭天.貿易與跨國界環境污染.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J],2004.
[2]劉強,莊幸,姜克雋,韓文科.中聞出口貿易中的載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中國工業經濟[J],2008,(8):46-55.
[3]何潔.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中國各省的二氧化硫(S02)工業排放.經濟學(季刊)[J],2010,(1):415- 443.
[4]李秀香,張婷.出口增長對我國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一以C02排放量為例.國際貿易問題[J],2004,(7):9-12.
[5]李小平,盧現祥.國際貿易、污染產業轉移和中國工業C02排放.經濟研究[J],2010.(1):16-23.
[6]李鍇,齊紹洲.貿易開放、經濟增長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經濟研究[J],2011.(11):60-69.
[7]盧授永.國際貿易中的綠色瓶頸制約及其對策.國際貿易問題[J],2003,(1):42-45
[8]彭水軍,包群.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一基于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法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5):15-23.
篇6
高能源消耗,低二氧化碳排放
瑞典每人每年平均消耗17,000kWh的電量,僅次于冰島、挪威和加拿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瑞典的每人每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卻比前述國家低。瑞典每人每年平均排放至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為5.8噸,相較于歐盟的8.6噸和美國的19.7噸,明顯偏低。
低碳排放量的原因在于,90%的電量產出來自于核能電廠和水力發電廠,這兩者都不排放二氧化碳;再者,一般火力發電廠只供應瑞典10%的電量,且這類電廠還有些以生物能瓦斯來作為發電能量。
再生綠色能源
2003年,瑞典政府引進綠能標簽以鼓勵使用再生能源,若想得到該標簽許可,必須要確認所耗費的電力來自于風力、海潮、太陽能、地熱、生物能或小型水力發電廠。消費者有責任必須購買部分來自于再生能源的能源,而再生能源發電廠商則得到綠色標章,風力發電廠商甚至在2009年得到特別的節稅優惠措施,全力發展再生綠色能源的目的,在于希望從2002年至2016年增加再生綠能的產出量為17TWh。
風力發電是近幾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再生能源產業之一,過去的10年來,裝置容量已成長了3倍之多。2007年在瑞典南端的Oeresund Sound海岸開設了一個北歐最大的風電園區,總共設有48座風電機在運轉,產出110MWh的電力,足夠6萬個家庭使用。
工業節能,建筑節能
2005年,瑞典政府引進了特別的計劃方案,針對增加工業能源使用效率而設。在此計劃下,共有180家能源密集公司團體參加,只要公司同意按步驟重新規劃工廠內的用電情形,進而達到節能目標,就可以獲得減稅的優惠。該計劃執行至今,每年成功節省了1TWh的電量,相當于6,200萬美元的費用。
在建筑方面,政府希望于2020年達到建筑物20%的節能目標,甚至2050年的50%。也就是因為如此,使得具有能源概念的建筑大行其道,這類房屋不用傳統暖氣油料或瓦斯或電力,而以特別的加厚建材和創新設計的排氣系統,達到冬暖夏涼的舒適居住環境。
為了要徹底做到人人節能,瑞典政府投資了大量的金錢和人力向大眾宣導節能觀念。目前瑞典總共有290個大大小小城市,每個城市都設有專人在為一般社會大眾提供節能咨詢服務,包括更換窗戶、使用有節能效率的燈泡、改使用不同的暖氣系統等。
京都議定書附件一規定,國家必須在2008年至2012年間減量5%的溫室氣體排放,而其排放量必須由各國國內公司或產業分擔,在瑞典主要配合對象為大型公司和產業。為達成目標,京都議定書中也規劃了溫室氣體減量合作計劃,因此瑞典目前正與中國、巴西、印度和波羅的海諸國合作,通過轉讓瑞典的環保技術以達到二氧化碳減量的目標。
維克速斯,環保之城
1707年5月23日,瑞典科學家卡爾?林內務斯(Karl Linnaeus)出生于瑞典城市維克速斯的近郊,以研究生物學著稱的他,同時也是全世界鼓吹生態永續發展的先驅之一。現今,氣候變遷與為生態尋求永續發展解決方案已成為全球矚目的議題之一,而他所出生的故鄉也在這個領域中樹立了優良的典范,成為國際矚目焦點。
全世界的政治人物都群集到此地來學習維克速斯的環保經驗,訪客主要來自于日本和中國,他們觀摩維克速斯如何落實節能觀念并將之全面普及,使一般民眾和公司以及學校單位了解節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進而執行,不只是喊喊口號。幾乎每個星期就有來自其它國家的參訪團,使得市政府必須安排專人接待。
維克速斯位于瑞典南部,被群山和湖泊所包圍,2007年這個城市贏得歐洲永續能源獎章,現在正積極邁向零二氧化碳排放,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該目標極可能實現。如同維克速斯的環保規劃專家亨利克?強生(Henrick Johansson)所言,該城市目前的能源來源有一半以上來自于再生綠色能源。
節能大家一起來:出租車公司
維克速斯設有垃圾處理廠以廢棄物生產生物能瓦斯,大學里的暖氣來源來自于燃燒生物顆粒,城市里的市立游泳池屋頂亦裝置有太陽能板,以產出電能供使用;在行的方面,城市里各道路都設有腳踏車專用道,居民和公司團體若是購買環保車輛可得到政府的補助,另外還可以免費停車。
除此之外,城市里的出租車行只要愿意引進新環保技術,使得車輛能減少20%以上燃料的使用,就能獲得政府的補助。目前維克速斯的出租車的行車路線全部以衛星控管,可以計算出最近的里程,以便讓離目標物最近的車輛前往。正如同出租車公司老板娘卡琳?巴哈史塔特(Karin Bachstaetter)所言,現在已經很少出現開空車繞長路去接客人的情形,她也相信為了要拯救地球,所有公司和個人都應該盡一己之力。
此外,市政府也都安排了專門的課程給出租車司機,方便他們學習如何計算出最省油的路線,將客人送達目的地。現在該出租車公司備有氫電池、甲烷燃料以及瓦斯等不同的綠色能源車隊。
維克速斯2015年的環保目標為:將30%的農地轉化為有機農地、減量20%紙張使用、每人減少20%電量使用、城市中增加20%的腳踏車交通量、增加20%的公共運輸工具使用量。
無污染的未來
維克速斯重視環境保護始于1970年代,肇因于附近的湖泊因為工業和農業發展而受到重度的污染,而由政府帶頭清理湖泊,再漸漸地發現到環保的重要性且是可達成的目標,并非遙不可及,而立下將成為歐洲最環保的城市之一的目標。
1996年,該城市立下將在2010年達到二氧化碳減量50%的目標,2025年減量70%,面對如此宏大的理想,環保規劃專家強生坦言并不容易達成,2006年因為見到2010年逼近,而采取了更積極的新環保計劃,2005年該城市已減量了24%,2010年必須至少做到減量40%~50%的目標。
維克速斯主要的二氧化碳減量來自于放棄使用傳統燃料,而改以生物能源為暖氣的能源來源,這些生物能主要來自于當地木料加工廠所產生的廢木料,目前該城的生物能已經理想地供應了90%以上的暖氣能量需求,輸配管線陸續地在增建中。
綠色生活態度
篇7
1、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森林起火等產生。2、氮氧化物(NOx) 主要來源于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燒的產物 (包括汽車及一切內燃機燃燒排放的NOx) ;其次是來自生產或使用硝酸的工廠排放的尾氣。3、粒子狀污染物 其主要來源于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燒而排出的煤煙、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建筑和交通揚塵、風的揚塵等.。4、酸雨 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5、一氧化碳(CO)主要來源于含碳燃料、卷煙的不完全燃燒,其次是煉焦、煉鋼、煉鐵等工業生產過程所產生的。6、氟化物(FO)主要來源于含氟產品的生產、磷肥廠、鋼鐵廠、冶鋁廠等工業生產過程。7、鉛及其化合物(Pb)
二、大氣污染物對人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現為呼吸系統受損、生理機能障礙、消化系統紊亂、神經系統異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殘。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狀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幾千人的生命。其實,即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不高,但人體成年累月呼吸這種污染了的空氣,也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癥發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三、大氣污染物對植物的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么危害癥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四、大氣污染物對天氣氣候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1、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從工廠、發電站、汽車、家庭取暖設備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煙塵微粒,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
2、增加大氣降水量:從大工業城市排出來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氣凝結核的作用。
3、下酸雨:有時候,從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這種酸雨是大氣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經過氧化形成硫酸,隨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農作物毀壞,能使紙品、紡織品、皮革制品等腐蝕破碎,能使金屬的防銹涂料變質而降低保護作用,還會腐蝕、污染建筑物。
4、增高大氣溫度:在大工業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比四周郊區要高一些。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中稱做"熱島效應"。
5、對全球氣候的影響:2010以來,人們逐漸注意到大氣污染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經過研究,人們認為在有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各種大氣污染物質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二氧化碳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層空氣溫度增高,這叫做"溫室效應"。有的專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若干年后會使得南北極的冰熔化,導致全球的氣候異常。
五、防治措施
為了防治環境污染,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路”。政府有關部門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努力增強環境意識: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認識轉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態度積極參加各項環境保護活動,自覺培養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凈化來消除環境污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1、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綠色植物能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例如,1hm2(公頃)柳杉林每個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綠色植物可以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 污染物。例如,1hm2山毛櫸林一年中阻滯和吸附的粉塵達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廠礦周圍,種植一定寬度的林木,可以減輕放射性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第三,許多綠色植物如懸鈴木、橙、圓柏等,能夠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園空氣中病原菌的數量比鬧市區明顯減少。總之,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凈化大氣的作用,特別是森林,凈化作用更加明顯,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的國家,發展林業有著比較優越的條件,我國古代許多地方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是,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使我國的森林越來越少。近幾十年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計算,我國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從我做起,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努力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
篇8
新車車內甲醛、苯、二氧化碳濃度超標
前不久,有關部門對使用半年內的50輛新購轎車進行了一次車內空氣污染狀況的檢測、調查研究活動。檢測標準參照GB/T18883-2002《室內空氣質量標準》進行。檢測結果:被檢車內的環境溫度為22℃~28℃,相對濕度為52%~70%,被檢車輛在密閉20分鐘后,車內甲醛濃度最低的為每立方米0.09毫克,最高的濃度達每立方米0.95毫克,有99%的車內甲醛濃度超標,最高的超過國家標準9倍;車內苯的濃度最低的為每立方米0.029毫克,最高的濃度達每立方米1.502毫克,有40%的車內苯濃度超標,高過國家標準13倍;二氧化碳的濃度為0.79%~2.26%,超過國家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的7~12倍。(GB/T18883~2002《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規定: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最大限值為0.10%,甲醛的最大限值為每 立方米0.10毫克,苯的最大限值為每立方米0.11毫克。)
新車內空氣污染比室內空氣污染的危害要嚴重得多
新車空氣中的污染主要來源于哪兒呢?新車空氣中的污染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來源于新車本身。現在我國很多汽車下了生產線就直接進入市場,各種配件和材料的有害氣體還未過釋放期;安裝在汽車內部的塑料件、地毯、車頂氈、橡膠、皮革、涂料等不符合環保要求,都會直接造成車內空氣污染。二是來源于車內裝飾。大多數消費者買車后都要進行車內裝飾,而含有有害氣體的裝飾材料如地膠、座套墊、膠粘劑等進入車內,釋放有甲醛、苯、TVOC等污染物,必然造成車內空氣污染。同時,由于汽車內空間狹小,密封性能比較好(尤其是新車),除了有化學污染外,還會有一些生物污染,如可吸入顆粒物、細菌、霉菌等,還有因人體排放的廢氣導致的污染。因此,汽車內的空氣污染比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要嚴重得多。
目前,汽車內主要的污染物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醛、TVOC、可吸入顆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細菌、霉菌等幾十種有害物質,處在有害氣體中的人體將受到傷害。若長期在車內接觸這些超過《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的有害氣體,將會導致人體患病。甲醛是一種刺激性很強的氣體,對人體的傷害首先表現在嗅覺和刺激癥狀(流淚、鼻塞、呼吸道炎癥,如鼻炎、咽炎、喉炎、氣管炎等)。甲醛對免疫功能也有影響,可刺激機體IgG和T淋巴細胞減少。另外,甲醛還會導致機體過敏,對人體記憶力和遺傳物質也產生影響。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是一種略帶芳香味的有機溶劑,揮發性強。在日常生活中,苯用作裝飾材料中的黏合劑、空氣清新劑和殺蟲劑的溶劑。苯對皮膚、眼睛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液態苯能引起肺水腫和出血,苯可以造成皮膚脫脂,引起紅斑、起皰干燥和鱗狀皮炎。長期低濃度接觸可出現神經衰弱癥狀,頭暈乏力,記憶力減退,免疫力低下,白細胞減少,嚴重時可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
有關專家還指出,車內的二氧化碳、氨以及細菌等污染物也會對人體 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人體呼吸可造成車內二氧化碳濃度的累計,若駕駛員在二氧化碳濃度超標的環境中駕駛車輛,會導致駕駛員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增大了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新車要多通風,不要隨意做車飾
篇9
關鍵詞:城市大氣環境 污染 現狀 污染源 防治措施
隨著城市化進程,以及工業文明的發展,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人類也把數以億噸計的廢物排放到大氣中,造成了大氣環境的嚴重污染。大氣污染的不斷加劇使臭氧層被破壞,出現“溫室效應”和酸雨問題,進而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困擾,甚至危害到了人類的健康。可以說,大氣污染已成為城市居民生活中無法逃避的現實問題之一,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1、我國大氣污染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大氣污染情況比較嚴重,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但也有向中小城鎮和農村轉移的趨勢。據測算,目前中國二氧化硫和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氮氧化物和其他粉塵顆粒也居世界前列。中國140多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超過國家三級標準,屬于嚴重污染性城市。同時,據世界資源研究所和中國環境檢測總站測算,在全球30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占20個;全球污染十大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占6個,濃重的空氣污染使中國許多城市從衛星照片中消失了。中國是世界上燃煤大國,居于世界第一位,尤其以二氧化硫和粉塵為代表的煤煙型大氣污染環境范圍最廣,其次光化學污染,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也有加重趨勢。大氣污染會造成局部地區空氣變濁,能見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使得太陽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數量大減。其次加劇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在工業城市上空,因工廠的廢熱大量排入天空,使近地面氣溫比四周郊區高1%~5%,形成局部地區環流。再者由于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煙塵和其他污染物,對水蒸氣有凝結作用,促使下風口下雨量增加。還有可能出現酸雨,大氣污染物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雨。大氣污染會對人體造成許多危害,甚至引起癌癥的發生。大氣污染也會對工農業發展,天氣和氣候自然生態起到影響,甚至會對社會的穩定造成一定的危害。
2、大氣環境污染的來源
大氣污染源是指向大氣環境排放有害物質或對大氣環境產生有害影響的場所,設備和裝置.按污染物質的來源可分為天然污染源和人為污染源.
2.1 天然污染源
自然界中某些自然現象向環境排放有害物質或造成有害影響的場所,是大氣污染物的一個很重要的來源.盡管與人為源相比,由自然現象所產生的大氣污染物種類少,濃度低,僅在局部地區某一時段可能形成嚴重影響,但從全球角度看,此類污染還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清潔地區.大氣污染物的天然源主要有:火山噴發、森林火災、自然塵、森林植物釋放、海浪飛沫等。在有些情況下天然源比人為源更重要,有人曾對全球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作了估計,認為全球氮排放中的93%,硫氧化物排放中的60%來自天然源。
2.2 人為污染源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通常所說的大氣污染源也是指由人類活動向大氣輸送污染物的發生源.可概括為四方面:
(1)燃料燃燒: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的燃燒過程是向大氣輸送污染物的重要發生源.煤是主要的工業和民用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有氫、氧、氮、硫及金屬化合物.煤燃燒時除產生大量煙塵外,在燃燒過程中還會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機化合物及煙塵等有害物質。
(2)工業生產過程排放: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種類多,數量大,是城市以及工業區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3)交通運輸過程中排放:現代化交通運輸工具如汽車、飛機、船舶等排放的尾氣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內燃機燃燒排放的廢氣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含氧有機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鉛的化合物等多種有害物質.由于交通工具數量龐大,來往頻繁,污染物的排放量十分非常可觀。
(4)農業活動排放:農藥及化肥的使用,對提高農業產量起著重大的作用,但也給環境帶來了不利影響,致使施用農藥和化肥的農業活動成為大氣的重要污染源。
3、大氣污染防治對策
3.1 合理布局,調整產業結構
首先,對區域內各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質的種類、數量以及時空分布等作全面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調整產業結構,對已有污染重、資源浪費、治理無望的企業要采取關、停、并、轉、遷等措施。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控制污染。工業生產區應設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在工廠區與城市生活區之間,要有一定間隔距離,不宜過分集中,以減少一個地區內污染物的排放量。
3.2 改進燃料結構,合理利用能源
我國當前的能源主要以煤炭為主,在燃煤過程中會放出大量的SO2,CO以及懸浮顆粒等大氣污染物。因此,要防治煤煙型大氣污染,首先要推廣工業型煤以及洗選煤的生產和使用,并逐步推廣使用天然氣、煤氣和石油液化氣等清潔能源,有效控制煙塵排放量。
3.3 集中供熱,節能減排
目前,我國居民居住區仍有數量極多的生活爐灶分散使用,煙氣污染比較嚴重。所以,設立規模較大的熱電廠和供熱站,以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代替分散供熱,是節約與合理利用能源,防治大氣污染的另一重要途徑。以中壓、中型鍋爐取代大量、分散的低熱效率的鍋爐,提高鍋爐效率,節約燃料。另外,采取高煙囪集中排放,有利于煙氣的擴散和稀釋,從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篇10
原因?作為讀者,首當其沖是詢問生氣原因吧。其實,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人為因素,再次便自然因素。罪之最非人為莫屬,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
人為因素多分幾個方面。大氣污染是工業的主要來源,象化石燃料燃燒過程排放出的有毒氣體。如煤的燃燒排出二氧化硫和部分煙塵;石油的燃燒排放出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均為大氣污染提供嚴重的破壞,以火力發電,鋼鐵廠,化工廠,造紙廠,石油煉化廠最為嚴重。農業污染也是相當的,耕種時播撒的藥物,產生的粉塵和霧滴等,為蠅頭小利而丟失系統。生活污染也不少,多戶燒菜弄飯的過程中燃料排放的粉塵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嘴里的甘甜卻換來了無形中的譴責。交通污染是棘手之處。大部分汽車,火車,輪船,飛機排放的有毒氣體能夠被人們直接吸收,主要由碳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和鉛塵等,已經成為城市污染的主要來源。
自然因素是在自然變化中產生的污染,有火山爆發,森林火災,海嘯,雷電,動植物的腐爛及大氣圈中的運動,產生的有毒氣體,碳氧化合物,硫氧化物和塵埃等。并且,這都是暫時的,并不是永久性的存在。經過植物的吸收,光合作用與土地的埋藏,不待多久便會自然的被微生物所分解。所以,對大氣污染起著絕對作用的還是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產活動——人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