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邏輯思維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4: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邏輯思維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非邏輯思維的特點

篇1

關鍵詞:  中醫教育  邏輯思維 非邏輯思維

    中醫學作為東方科學的一部分,其思維方式具有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雙重特點,同時代表東方主要思維方式的非邏輯思維的頓悟、心悟和直覺被大多數中醫學者認為在中醫思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前的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是在以西方邏輯思維為主的知識體系下培養出來走入大學校園的,這造成了學生對具有邏輯與非邏輯雙重思維模式的中醫藥理論的學習在認知上產生了障礙。當前的中醫藥人才培養中并沒有完全認識到思維問題是中醫教育的關鍵問題。只有從培養學生邏輯和非邏輯思維兩個方面著手,使學生充分認識中醫學自身的思維特點,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藥人才。

1  當前中醫院校大學生思維方式存在的問題

    中國已經歷經百年西方文化洗禮,當代大學生更是在數學、物理、化學等西方科學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對于醫學的認識大多來源于以西醫為主的醫院,對中國的古代傳統思維在社會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古代科學技術的理論認知和建構方面,則較難理解傳統的思維模式。學生進入中醫藥院校以后一開始學習的就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元氣”“陰陽”“五行”“命門”“三焦”等基本概念,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學并沒有嚴格的對應物。學生在對這些基本概念的學習中仍像在中學時對于概念的認知一樣,注重對其物質實體性的把握,用邏輯論證去分析,把高層次還原為低層次。但這種形式邏輯的認知方法在這里遇到了困難,因為概念是思維抽象的結果,而中醫學的概念不是實質定義,而是思維到最高層次的哲學概念,即“形而上者謂之道”的思辨最高階段,不能用形式邏輯的屬加種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內涵和外延。由于學生對中醫基本概念的認知困惑,進而對由中醫的基本概念建構起來的中醫理論系統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態度,有的甚至會排斥對中醫的學習。中醫學強調唯象聯系,突出宏觀整體,重視和諧平衡,與學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習慣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難以接受,另外,中醫和西醫所認知的客觀對象都是人體,其中有一些相同語詞構成的概念,在其內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腎”等,西醫對這些概念是實體和解剖意義上的解釋,中醫是系統和功能的認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剛入門的學生,對以后的學習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對專業失去信心。

2  中醫思維中的邏輯與非邏輯解析

    造成中醫院校大學生在中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醫理論的思維形式與學習者的習慣的思維形式不一致。而當前的中醫教育模式并沒有從中醫自身特點出發,而是模仿西醫教育模式,這樣造成一些中醫藥院校學生和中醫研究者對于中醫學產生困惑,并極大的影響著他們對中醫藥的學習和信任度。

   

中醫學知識和所有的古代知識一樣,以自然哲學為背景,在中國傳統的求同思想的影響下結合當時的簡單解剖知識和臨床實踐發展起來,始終沒有與倫理道德、藝術、宗教、等文化分離,主張“天人合一”,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異”的字樣,求同即求得萬物的整體和諧統一。其理論體系從思維的角度上看,既有邏輯思維的概念、命題、推理,又有非邏輯思維的形象、直覺、頓悟,而作為中醫學最主要的特點——整體觀指導下的辨證論治過程中,非邏輯思維占主要方面。

篇2

[關鍵詞]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創新功能

在一些高等院校,并不重視邏輯學學科的建設和教學,原因是他們以為邏輯學研究的邏輯思維沒有創新意義。這種觀點頗有影響,很有市場,像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彭加勒也持這種觀點。這種觀點的理論依據主要有二:一是認為,“科學創造性思維是一種以非經驗、超邏輯和思維程序與常規思維相倒置為根本特征的反常思維方式”。[1]所以邏輯思維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是沒有創新意義的。二是認為,純粹邏輯是同義反復,不能創造任何新的科學觀點,所以邏輯思維對科學發現沒有創新意義。事實并非如此,邏輯思維不僅自身有創新性,而且引發科學研究的繁榮和進步。所以,高等院校要培養創新性人才,為我國科學的發展輸送生力軍,務必加強邏輯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提高邏輯學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邏輯思維是引發科學創新和發展的思維工具

翻開科學發展史,人們就會發現,歷史上的科學革命運動,往往以邏輯思維的發展為先導。如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演繹邏輯帶來了古希臘人文和自然科學的空前繁榮;培根的歸納邏輯掀起了近代科學革命的狂飆;而現代邏輯則促進了現代科學和哲學全方位的拓展。

正是基于科學發展的這種史實,的經典作家和世界著名科學家,都充分肯定了邏輯思維在科學創新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列寧說:“任何科學都是應用邏輯。”[2]愛因斯坦認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在歐幾里得幾何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找出可能的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2]因此科學家必須是“嚴謹的邏輯推理者。科學家的目的是要得到關于自然界的一個邏輯上前后一貫的摹寫。邏輯之對于它,有如比例和透視規律之對于畫家一樣”。[3]他們如此肯定邏輯思維在科學創新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道理非常簡單,任何科學理論的創立都是對舊理論的否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科學都具有創新性;而邏輯思維則是知識技術轉為科學理論的必經之路。據此,有理由說,邏輯思維是引發科學創新和發展的思維工具。

近代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的史實也說明了這一點。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看到中國人在古代取得了許多卓越的科技成就,有發生科學革命的歷史基礎,但近代科學革命恰恰沒有發生在中國,對此他感到困惑不解,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和思考。在愛因斯坦看來,這是“用不著驚奇的”,[4]中國賢哲沒有創造出科學創新發展所需的邏輯基礎。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認為:“古代中國贏過西方的,大多是技術而不是科學,沒有科學為基礎的技術,發展是有限的。”[5]而技術優勢沒能轉化為科學優勢的一個重要條件,中國缺少知識、技術轉為科學理論的邏輯思維工具。

人們知道,技術在于利用已知的科學知識,解決人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在實際生活和勞動中偶然獲得。科學是探索未知世界,揭示大自然客觀規律,但要獲得對未知世界規律性的認識,只有通過艱苦復雜的邏輯分析、推論,才能最終形成關于某一問題的科學知識體系。中國歷來偏重整體直覺頓悟,而缺乏邏輯思維傳統,而且注重實際應用,輕視基礎科學研究,這就使中國雖然有許多偉大的技術發明,卻沒有產生一門完整的自然科學體系;培養了不計其數的狀元、舉人、秀才,卻沒有培養出一名牛頓般的科學家;有發明了火藥的著名實踐,卻沒有發現火藥的成分結構,沒弄懂科學意義上的火藥的爆炸性質。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說明離開邏輯思維,知識、技術就是片面的和離散的,只有邏輯思維的介入,才能最終整合成科學理論。

邏輯思維自身就有創新功能

邏輯思維的發展所以能夠引發科學研究的創新,成為知識、技術轉化為科學理論體系的邏輯思維工具,就在于邏輯思維本身具有創新功能。邏輯思維的創新基質在于它是一種理性的創新思維,思維主體把感性認識中獲得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用概念進行判斷,形成命題,再按一定的邏輯關系,運用命題進行推理,于是就會推演出新的思想認識。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人們知道,關于某事物的概念尚未形成時,人們的感性認識無法把握事物的本質,通過概念思維,對許許多多具體事物進行分析、比較、鑒別之后才抽象出該事物特有的本質屬性。可見概念思維不是機械的摹寫,而是一種理性創新。沒有概念思維,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只能停留在現象層面上,不可能對事物的本質產生全面的新認識。

判斷是斷定事物情況的思維形式,它不是對感官所反映情況的簡單重復。一位農學家來到某地考察畜牧業發展情況,當地人向他咨詢能否發展養羊業,他說“要養羊先養貓”,這個判斷體現了農學家與眾不同的眼光。當人們疑惑不解時,他說:“要養羊就要大量種植三葉草,但三葉草要靠蜜蜂傳粉,而本地田鼠太多,蜜蜂巢被破壞嚴重,影響了三葉草的發展,所以應先養貓滅鼠。”可見判斷是經過邏輯分析后對事物情況作出的新斷定。也是一種創新思維,本身具有創新的特征。

推理是從已知知識推出未知知識的邏輯思維形式,它包括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這些推理都有創新性質。

演繹推理以其嚴密性、必然性在邏輯學中奠定了重要地位。同樣以其創新功能而在科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演繹推理的創新意義在于,它能幫助人們分析現狀而發現問題,還能幫助人們提出和論證新的思想觀點。人們所熟知的關于物體重量與其下落速度關系問題的新認識就與演繹推理密切相關。人們知道,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的重量與其下落速度成正比”,即物體重量越大,其下落速度越快的觀點,在一千多年里被公認為無可置疑的真理,但到了十六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通過一個演繹推理的思想試驗,對該觀點提出質疑,他設想:若把輕重不同的兩個物體綁在一起,其中A為重物體,B為輕物體,A與B捆綁丟下,其下落速度是比A物體單獨落下時快還是慢呢?按亞里士多德的觀點,A和B相加重量加大,其下落速度比A物體單獨落下要快,但兩個物體重量懸殊,下落時慢的B拖住了快的A,所以A與B綁在一起其下落速度比A物體單獨落下要慢。通過演繹推理,亞里士多德觀點中的邏輯矛盾暴露出來,而包含邏輯矛盾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所以最后被新的觀點所取代了。

歸納推理是由個別經驗知識直接推出一般知識的推理,這種推理天生就有創新功能,因為作為推理結論的“一般知識”,相對于作為前提的“個別知識”來說,都是全新的知識。例如,人們發現柳樹能進行光合作用,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亦如此,柳樹、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是綠色植物的一部分,由此人們推出所有綠色植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關于歸納推理推陳出新的創新實例隨處可見,都證明歸納推理是一種創新思維。

類比推理也是一種極富創新功能的思維。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一系列屬性上相同或相異,斷定這兩個(或兩類)對象在另外屬性上的相同或相異的推理。在類比推理的思維過程中,用來比較的屬性是原有的已知知識,而斷定其另外的屬性也相同則是全新的知識。在醫學史上,哈維提出人體血液循環理論時就是根據對一條蛇的解剖觀察,發現當蛇的動脈被夾緊后,蛇心由于充血變大、變紫,松開動脈則正常,夾住其靜脈,蛇心由于缺血而變癟、變白,松開則正常,由蛇推及人,于是哈維提出“人體血液循環”的觀點,否定了流行了兩千多年的“人體血液由心臟生產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單向運動”的說法。諸此等等的思維事實,都證明類比推理也是一種創新思維。

邏輯思維是非邏輯思維創新的前提和基礎

非邏輯思維通常被稱為創新思維,主要包括發散性的直覺、靈感、聯想等。非邏輯思維在科學發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們仍然是以邏輯思維為前提和基礎的。

在人類的發明創造過程中,直覺、靈感、聯想起著巨大的作用,但直覺、靈感、聯想的內容并非空穴來風,它是在先前艱苦的邏輯思維過程中產生的。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悟出了浮力定律;牛頓被下落的蘋果砸著腦袋,悟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門捷列夫踏上火車的一瞬間,悟出了元素周期表;凱庫勒夢見蛇自咬尾巴,悟出了苯的分子結構……;凡此種種,科學家們似乎是憑非邏輯思維悟出科學真理的。其實并非如此,他們的頓悟無論多么奇特多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在頓悟之前,都曾冥思苦想,運用邏輯工具,進行了無數次分析、推理和論證。門捷列夫曾三天三夜未合眼,不斷思考和計算;牛頓在實驗室里忘記了自己是否已經進餐;凱庫勒在參加舞會時仍在想著他的苯分子結構。可以說,沒有邏輯思維的幫助,非邏輯思維是不可能“頓悟”出科學真理的。正如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說過的那樣,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邦格說得更直接,沒有漫長而且有耐心的演繹推論,就不可能有豐富的直覺。很明顯,直覺、靈感、聯想等非邏輯思維,的確是以邏輯思維為前提的。

邏輯思維不僅是非邏輯思維的前提,而且為直覺、靈感和聯想確定目標和方向。因為,“在緊張的創造思維活動中,沒有邏輯,思維就會失去方向,失去目標;沒有邏輯就沒有道路。任何直覺、想象、聯想等,如果是有目標的,那只能是在邏輯思維指引和統率下進行的,如果離開邏輯思維,就等于是神經錯亂,或者是裂腦人的互相矛盾的雜亂的思維。”[6]科學創新中的直覺、靈感和聯想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和方向的,而為直覺、靈感和聯想確定目標和方向的,正是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不僅為非邏輯思維確定目標和方向,而且還為直覺、靈感、聯想產生的結論作邏輯的分析、論證。非邏輯思維的特點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沒有清晰的邏輯思維,不能對非邏輯思維產生的新思想作出邏輯上的解釋和論證,這種思想就不可能有邏輯上的確定性和自恰性,就是一種無根據的臆想。凱庫勒風趣地說:“假使我們學會做夢,我們也許就會發現真理,不過我們務必要小心,在我們的夢受到清醒頭腦證實之前,千萬別公開它們。”因為臆想的東西人們是不可能接受的。由此可見,非邏輯思維的結果出現之后,隨之就應是邏輯思維的整合論證,只有這樣,非邏輯思維的結論才能成為邏輯嚴密的科學觀點。

總而言之,邏輯思維具有創新功能,是創新性思維。高等院校擔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而培養創新性人才,在很大的程度上說,就是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有諸多路徑,但最基本的路徑是加強邏輯學科的建設,提高邏輯學的教學水平,以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本文的基本結論。

作者:魏鳳琴    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陜西西安 

參考文獻: 

[1]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16. 

[2]許良英、范岱年譯.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574. 

[3]許良英.范岱年譯.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299 . 

[4]許良英,范岱年譯.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574 . 

篇3

 

1科技編輯的智能因素

 

智能泛指智慧和才能科技出版物作為智能的結晶,當然要求科技編輯具有較高的智能智能因素有很多,其中有先天的成分(父代遺傳的結果),即通常所說的智商;另一部分則是后天培養的結果,這己為現代心理學所證實。智能因素包括:學習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組織管理能力……[2]從科技編輯工作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其智力因素一般應包括下述7種:學習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組織管理能力。

 

學習能力是指搜集和閱讀科技文獻熟練使用學習工具的能力科技編輯的工作特點,要求科技編輯盡可能地博學,但是任何博學都是相對而言的。當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每日涌入大量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具有這種信息搜集能力,不能隨時補充知識,調整知識結構,科技出版物的編輯工作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觀察能力是指通過感官接受自然信息的能力科技編輯工作實際上是收集、整理、加工傳遞信息的系統工程,在這里觀察能力作為外界對系統的作用,影響著整個系統的運行狀態。因此,觀察能力的強弱影響著科技編輯工作的結果作為科技編輯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以便保證在魚目混雜、良莠參半的眾多稿件中識別優劣,準確、及時地發現新人,扶植新人,充分發揮科技出版物的職能。

 

記憶能力主要表現為記憶的速度、記憶的廣度、記憶的長久性和準確性4個方面。記憶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沒有記憶何談能力。科技編輯應該具有良好的記憶,特別是在記憶的速度和廣度方面尤應突出,只有這樣才能迅速把握科技新動向,更新知識,以期博學。

 

思維能力既包括邏輯思維能力又包含非邏輯思維能力嚴格的邏輯思維使科技編輯可以通過形式邏輯的規則識別、把握、修改作者的文稿,特別是那些編輯本人專業領域以外的專業文稿,可以以此去判斷它在邏輯上的自恰性(無矛盾性)而非邏輯思維當中有很多屬于創造性思維,如:想象、靈感、直覺、反向思維、發散思維等這些思維形式使科技編輯獨具慧眼,能夠另辟蹊徑,及時準確地把握好選題方向和發表時機,將出版物辦得具有特色,極富創造十性。

 

表達能力是指運用自然語言、文字和形式語言來表達思想的能力表達能力不僅作用于編者、作者、審者、印刷者、讀者之間,同時也反映在作為科技編輯工作的最終成果一一科技出版物上靠這種能力溝通編者、作者、讀者乃至整個社會的聯系。

 

組織管理能力是指進行選題設計、決策及指揮的能力科技編輯不僅在選題、組稿、審稿編輯加工過程中需要做計劃^進行決策,而且在印刷、出版發行,甚至在編輯部自身建設方面均需做出計劃,進行決策,負責指揮因而組織管理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科技出版物的質量。

 

社會活動能力是科技編輯不可缺少的能力。靠這種能力科技編輯編織了一張作者與編者、編者與審者、編者與印刷出版者、編者與編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網。這張網的好與壞,直接制約著科技出版物的整體質量,并影響其生命力

 

2科技編輯的智能系統

 

科技編輯的智能系統是由上述7種智能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促逃相互影響、相互

 

制約而構成的,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系統框圖(見圖1)將它形象地表示在此,學習能力和觀察能力作為智信息傳遞過程。

 

智能系統的輸入“裝置”,主管信息的追蹤學習能力與獲取;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分別作為智能系統的存儲“裝置”和信息處理“裝置”,進行信息的判斷過濾及優化組合;表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則為智能系統的輸出“裝置”專司信息的轉譯和傳輸。由此可見,科技編輯的智能系統實際上就是以上述7種能力為要素的信息傳遞系統。

 

對于不同的人,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有所區別,其智能發展情況也不同例如,有的人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觀察能力,但卻不善于對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只猶地表達所接受的東西;有的人學習、觀察能力不算很強,卻很善于對己獲得的自然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善于運用己有的知識,提出新設想、進行再創造很顯然,后者的智能系統更具創造性同時也說明,對每位科技編輯的智能系統做統一要求是不合理的。

 

正像對智能系統不能做統一要求一樣,對構成智能系統的諸要素,也不能做齊一的要求一般來說,在各方面能力較好的情況下,有一兩種能力突出,就能建構一種好的系統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結構,人的智能系統遵循著系統論的規律非加和性原則告訴我們,系統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要素之和。因此,即使一個人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智能因素只達到一般,并不十分理想,但若整體智能系統的情況很好,就可各種能力有機地聯系起來,有效地發揮綜合效應反之,盡管某人各方面能力都很強,但如若把握不好各方面的聯系,則其智力肯定不會超常發揮,這個人的整體智能系統也算不上是好的智能系統特別是在各方面能力要素基本相同的條件下,不同人所表現的智能差別主要取決于各自智能系統的結構,即系統內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和行為。

 

3科技編輯智能系統的調整

 

現代心理學人才學創造學都己經證明,人的智能情況雖有先天決定的成分,但大部分是后天培養和努力的結果縱然先天因素再好,不注意后天的培養和自覺努力,終有一天會“江郎才盡”;反過來,一個人先天因素可能一般,但后天的教育、培養十分得力,再加上本人的勤奮,其智能總水平可能會高出一般水平,極富創造力任何能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努力最終都將有所發展

 

每位編輯的智能系統在他從事編輯工作前就己形成,但這并不表明己經形成的智能系統就是合理的、適合編輯工作的因此改造自己的智能系統,使之向適合科技編輯工作方向發展是必要的系統論告訴我們,要素的功能好,整體的功能未必好;要素的功能不好,整體的功能未必差。因此,科技編輯在改造自己的智能系統時,首先要對自身各方面能力作一個客觀的分析,揚長避短在此基礎上,運用科學方法和規律對欠缺的能力加以補充改造、培養,使之達到一般水平。例如,在追蹤、獲取搜索信息時,注意調動所有的感覺器官,自覺堅持全面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努力避免先入為主片面錯覺帶來的影響同時要根據心理學的規律認識周圍的一切。

 

智能系統應該調整,也能調整智能系統的好壞,關鍵看人們后天的努力和勤奮程度,而努力的成效又與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直接相關僅就思維能力方面而言,它是科技編輯一項不可缺少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學校教育使人們這方面的能力很強,但思維能力不僅包括邏輯思維能力,還包括非邏輯思維能力關于非邏輯思維是學校教育所忽略的,像反向思維、發散思維想象、靈感直覺等思維形式,只能靠人們在實踐中去悟,這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且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悟得來非邏輯思維中有許多是創造性思維,盡管它給人們的結果是隨意的、易錯的,但由于它突破了邏輯思維的框框,往往能提出新東西,具有創新丨性無疑這對科技編輯的選題、組稿審稿編輯加工等過程都是必要的有關非邏輯思維的發生、特點、心理、生理機制,人們沒有完全搞清楚,還需研究,因而掌握它要比掌握邏輯思維難得多但這并不意味著非邏輯思維只能靠天賦、靠運氣。

 

20世紀人們己經創造了創造學,發明了幾百種發明方法我們可以了解它們,研究它們,提高我們的非邏輯思維能力如在科學的某一領域里發現了一項新成果,對于這項成果與其他領域的聯系我們還一無所知,如果找到這種聯系進行組稿,無論對科學的發展,還是提高出版物的質量都是有益的編輯可以運用創造學中的“頭腦風暴法”,集思廣益,誘發聯想,先發散思維,后集中思維,在眾多近似荒謬的結果中尋找可行丨性據此聯系作者,反復論證,進行組稿,達到最終的目的[3]在這個過程中,編輯不僅正常地做了編輯的工作,同時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智能系統的改造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采用一定的信息積累方式外,采用下列方法論的原則是有效益的:定向原則,即首先確立自己的主攻方向和目標,圍繞目標篩選相應的信息,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廣博原則,即在精通專業的同時,廣泛涉獵有關信息;適度原則,根據各種信息對實現目標的相對價值,確定對有關信息的掌握程度;組織原則,將得到的信息優化組合,把握它們的內在聯系,通過有效駕馭和及時補充信息,調整并完善智能系統[4]

篇4

【關鍵詞】數學 教育 強化 觀念

一、非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觀念

非邏輯思維包括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和數學審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覺、靈感思維在人的創造思維能力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學審美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起著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之間的橋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中學數學雖然對社會來講,一般不會有客觀上的創新結果,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對于培養其創造素質是極為有利的.長期以來,人們在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視邏輯思維,過分偏重于演繹推理,過分強調形式論證的嚴密邏輯性的嚴格作用.數學教育僅賦予學生以“再現性思維”的嚴重弊病,對非邏輯思維的認識不足,忽視形象思維在創造中的作用,忽視直覺思維的頓悟作用,忽視數學審美的橋梁紐帶作用.甚至認為數學思維只有邏輯思維,從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造素質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在重視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學生非邏輯思維能力和提高數學美的鑒賞能力,要把純演繹式的教材體系,還原為生動活潑的數學創造思維活動.揭示思維過程,講清概念的來龍去脈,利用數學中的“形”,創造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形象、直覺思維訓練,設計問題對學生進行猜想的訓練,使數學教學成為“再創造思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數學創造教育的目的.

二、數學語言能力培養

觀念數學語言是科學語言,它的符號與圖形都是用來表示數量與空間形式及其關系的,是認識量與空間形式及其關系的有力工具.我們知道,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和載體,語言可促進思維,深化思維,思維又可創造語言.

數學語言的發展與數學思維的發展更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如數的發展產生了復數語言,而復數語言的發展又產生了復變函數論這門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數學學科.數學語言所表達的創造性的數學思維過程,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創造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數學語言具有準確、抽象、簡煉和符號化等特點.它的準確性可以培養學生誠實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學生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的培養,它的簡煉和符號化特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規律,也有利于思維.一個公式、一個圖形勝過一打說明,符號公式的和諧與簡潔美,有利于學生記憶、有利于分析問題、有利于計算和邏輯論證.如學習復數時,“1<|Z|≤2”所表示的意義,若用日常語言說明就較麻煩,而懂數學語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表示什么.再如用維恩圖表示集合間的關系,使抽象問題變得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掌握其內在聯系.

三、非智力因素培養

非智力因素對創造活動起著促進或阻滯作用,積極的學習態度和頑強的意志能促進數學創造,甚至可以彌補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態度和習慣則會阻礙和干擾數學學習和創造.許多人有較好的智力因素和學習條件,但沒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一個人的創造素質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智力因素承擔著加工和處理知識信息的任務,非智力因素在創造過程中起著動力性作用.從培養人才來看,只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和諧發展,才會產生高的創造效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數學創造教育的目的.

四、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要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自主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教師要當好引導者,重視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如何去發現和探索問題.數學教學是揭示數學思維過程的活動,教師要充分暴露思維過程,使數學教學成為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創造民主課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充分讓學生參與教學,互相爭論,互相啟迪,這樣將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如本世紀末30年代后期法國出現的著名的“布爾巴基”學派,就是由一批年輕人經常集會,在一起探討各方面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取得的數學成就碩果累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再創造,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有利于培養數學能力,特別是創造性能力。

五、確立數學應用的觀念

篇5

人的思維,從思維方法上分,可分為邏輯思維(分析思維)

和非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統一,而體現在小學生方面它則主要表現在非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主要包括直覺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等。因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和掌握知識水平,有目的地訓練創造性思維。

1.放手學生操作,訓練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就是人腦對于突然出現在其面前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及其關系的一種迅速的識別、敏銳而深入地洞察、直接的本質的綜合的整體判斷。換句話說,直覺思維就是直接領悟的思維或認知。

小學生思維以從對具體形象事物的觀察開始的直覺思維為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教材上有的,放手讓學生操作,教材上沒有的,創設操作機會,也讓學生親自操作,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觀察現象,產生對新知直接領悟的思維。例如:在認識正方形教學時,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紙片,總結正方形的特點。學生通過測量四條邊,沿對象線對折再對折、將相對的兩條邊重合再將相鄰的兩條邊重合等,發現四條邊都一樣長,看到正方的四個角都是直角。通過操作,學生對新知識有了直接的本質理解和綜合的整體判斷,從而得到正方形的特征,并增強了記憶。又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讓學生直接用筆在紙上畫圓,體會畫得圓不圓,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圖釘、線繩、鉛筆頭小組合作畫圓,學生通過合作畫圓認識到圓的構成有圓心、半徑和圓形。這一認知過程通過直覺達到了滿意的思維結果。

2.設計開放性問題,訓練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從統一問題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答案,處理問題中尋找各種各樣的正確途徑。發散思維的含義即求異、求多解。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離開了發散思維,缺乏對兒童靈活思路的訓練和培養,就會令思維變得呆板。適當設計靈活、多向、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能更好地發揮兒童的個性思維特長。開放性問題極具有挑戰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最佳數學問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提供一些數據,讓學生設計一些不同問題,聯系實際自編應用題。例如,請你使用8,15,24這三個數字盡可能多的編成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應用題。學生根據要求,展開個性發散思維,很快得出代表學生個人水平的答案,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發散思維,而且讓每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嘗到勝利的喜悅,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又如,進行分數乘法應用題教學時,我設計根據條件填問題或根據問題填條件等數學問題,訓練學生發散思維。一個發電廠有煤2500噸,第一次用去1/5,第二次用去3/4, ?學生通過發散思維提出不同問題,得到解答相關應用題的不同方法。

再如,在綜合應用題復習時,讓學生對一個問題分別填寫兩步計算或三步計算的條件并列出算式。這樣學生掌握了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

在訓練學生發散思維時,還要注意集中思維,使得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從集中到發散,在從發散到集中,從而達到創造性思維的效果。

3.巧設數學問題,訓練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地探索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巧設數學問題,訓練學生求異思維,讓學生能突破傳統思想和方法的束縛,在情況和條件發生變化時,善于打破常規,迅速地放棄舊的想法和設計,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思考,將所學知識技能、技巧進行學習的遷移應用,分析出新的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在講授“倒數的意義”后,設計一道填空題:()×3/8=1/5×()=0.125×()讓學生根據倒數的意義填寫出答案之后,繼續思考一些新的不同填法,引導學生的思維進入求異狀態,尋求填寫規。

4.循序漸進,訓練逆向思維

所謂逆向思維,是指與習慣思維方向相反的思維。訓練學生逆向思維,可以培養學生在遇到疑難問題不能解決時,通過逆向思維換一種方法尋求答案。如有25名小學生參加乒乓球比賽,實行淘汰制,經過幾場比賽才能決出冠軍?學生只要逆向思考,比賽只有一個冠軍,每場淘汰一個選手,淘汰24名選手,需要24場比賽才能決出冠軍。可見,逆向思維比順向思維尋到了更簡捷的方法。

篇6

[關鍵詞] 初中數學;證明能力;思維培養

數學證明教學始終都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此前僅要求教師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而像形象思維、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則稍顯欠缺,事實證明,這是不可取的,學生只有各方面能力均衡發展,才能將證明題做好,也才利于接下來數學知識的學習.

初中生數學證明能力存在哪些問題

在初中階段,學生會接觸到幾何證明與代數證明兩類數學證明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認識到數學證明類問題對于整個數學體系的重要意義,有些學生甚至沒能掌握最基礎的證明方法,在解證明題時存在吃力、無從著手的問題. 具體來講,學生解幾何證明與代數證明時有如下問題:第一,概念的理解有誤. 每個概念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圖形,每一個概念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殊含義,如果對概念含義的理解有誤,不能準確領會各概念的組織、區別、聯系,肯定會出現幾何語言的領會障礙,最終造成證明過程的混亂. 第二,幾何作圖零亂. 對于平面幾何的學習來說,首要任務是能夠科學地識別各類圖形,在大小、形狀、空間位置等方面全面把握. 作圖以識圖為基礎,同樣要求做到合理、合規. 第三,邏輯思維不清. 邏輯是數學之魂,如果學生缺乏最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就無法根據題目要求系統論證,甚至出現書寫格式的混亂. 第四,證明方法不規范. 證明問題歸根結底是解決問題,方法過程是解決問題成功的關鍵要素,如果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答案,而自己做不到方法過程的獨立探索,倘若題目條件稍加變化,就會變得茫然不知所措.

初中生數學證明能力受哪些因素影響

每一名學生的數學證明能力都是一座璞玉渾金的寶庫,至于為什么在幾年的學習時間里,有的學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績,而有的學生則相對滯后,其實這都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提出的要培養初中生的數學證明能力,其實就是要考慮數學證明能力的影響因素,然后逐一解決問題. 個人認為影響因素有四:第一,學習興趣. 根據相關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有62%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數學學得好同懷有強烈學習興趣有關,有57%的受調查者從初中開始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24%的受調查者從小學開始便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據結果充分證明,若想學好數學,培養濃厚的興趣是必然過程,而數學證明題具有很強的個性特點,所以愿意學的學生肯定更具解題優勢. 第二,大腦思維習慣. 有部分同學的觀察留于表象,即便遇到明顯的關鍵已知條件,也無法有效反饋,久而久之便會思維怠惰,而這卻是證明題解決效率無法提高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三,學生對教師的態度. 教師教學能力體現在多方面,既包括專業知識,也包括心理學、教育學、信息技術等知識,各種知識的綜合表現決定了教師的不同教學能力,也決定了不同學生對同一教師的態度. 如果學生的態度積極,則學習效果好;如果學生的態度消極,則學習效果差. 第四,教材因素. 不同教材在內容、思路、難易上都存在很大差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證明能力的培養帶來了推動力或者阻力.

培養初中生數學證明能力的角度

初中生數學證明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有些是教師可控的,比如大腦思維習慣,有些是可調節的,比如學生對教師的態度,有些是難以控制的,比如教材因素. 不管怎么說,教師都應盡最大可能在如下幾方面加強對初中生數學證明能力的培養.

1. 理性思維的品質

理性思維的品質,指的是一種堅定的信念,它認為所有人都有認識客觀世界的天分,它主動追求真理、反對迷信愚昧,在解題過程中極力要求注意嚴謹,因此對于數學證明能力培養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初中生培養理性思維品質應當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是始終堅持演繹證明法,集中精力進行最基礎的證明演繹推理,第二是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出不同層次的推理能力要求,使學生都能夠把求真務實的意識貫徹到數學學習全程,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2. 培養科學的思維能力

科學的思維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與非邏輯思維能力兩個方面,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強調理解基本概念原理、養成良好思維品質、學會抽象概括、習慣推理證明、認識到邏輯思維的抽象性特點等,這些一向為初中數學教育者所重視,此處不做重點說明. 非邏輯思維是指脫離固定化邏輯程式,對認知對象做出直接判斷的思維方法. 在證明題的訓練中,非邏輯思維要更有利于學生發現意識的增強與創新思維的培養. 非邏輯思維還可再細分為直接思維與形象思維兩種.

直接思維類似于直接猜想、識別,具有跳躍性與突發性的特點,能夠在整體上把握認知對象,不過分關注細枝末節. 在訓練學生的直接思維時,我們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避免脫離基礎知識而胡思亂想. 正如我國數學家陳景潤所說的那樣:建立在牢固基礎之上的直覺才是科學的直覺. 其次,應以教材為原點,進行大膽的直接思維的訓練,大膽的思維會產生偉大的成果,而鼓勵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猜想,則是對學生的未來負責. 比如,在學習圓周角定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個任意圓心角的同弧圓周角,比較兩個角在度數上的關系,然后猜想并證明同弧對應的圓周角與圓心角之間的數量關系.

形象思維借助直觀形象處理問題,解題過程具有形象、概括、整體、靈活等特點. 形象思維的解題過程是對數學素材的重新加工構造,以使原素材產生新的意象. 培養、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應當關照以下幾點:其一是用動手操作、多媒體演示手段感知形象,這會為解題奠定基礎. 比如講軸對稱圖形時,可以讓學生在一張紙上畫出一個三角形和一條直線,然后沿直線對折白紙,讓三角形的三個點落到直線對面,形成另一個同樣的三角形. 接下來提醒學生:若想得到軸對稱圖形,是不是每次都要對折?我們怎樣看待直線兩邊三角形對應點的關系?學生由于有了動手操作的基礎,會很快得到正確結論. 其二是注意“數”與“形”的結合,使學生明確建立“數”與“形”對應關系的過程,也就是抽象思維形成的過程,數軸與直角坐標系是“數”與“形”相結合思維方法的有價值工具. 其三,鍛煉學生的空間意識,在觀察分析圖形、繪制圖形、分解組合圖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有利于解題視角變得更廣泛、解題思路變得更寬. 因為學生認知結構的變化,空間意識培養手段也會相對變化,可以依次借助實物、模型、圖象對學生進行感性意識訓練.

3. 證明方法合理利用

若想提高證明能力,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證明方法,換句話說,證明方法豐富了,在選擇、利用方法時,證明能力就可以得到一定鍛煉. 如果按照推理的順序,可以把方法分成分析法與綜合法;如果按照論據的性質歸屬,可以把方法分成歸納法和演繹法;如果按照證明對象是否為原命題進行劃分,可以分成直接法與間接法. 初中時期學生接觸較多的是分析法、綜合法與反證法(間接法之一),以綜合法為例.

4. 積極發現新規律

初中時期所接觸到的全部是基礎性數學命題,如平行線性質定理、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不等式性質等,我們要在加深對這些基礎性命題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數學命題存在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最終讓學生把證明能力內化為自己知識系統中的一部分. 認識數學命題不能只停留于基礎層面,還應繼續進行拓展、延伸,熟知基本的公理、公式后,還要能以其為支點向更寬廣的空間發展. 比如,學生了解了證明三角形全等的三個判定定理(邊邊邊、角邊角、邊角邊)之后,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兩角相等,并且其中一角的對應邊也相等,則兩個三角形全等,從而發現角角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在發現新規律的同時,同學們的證明能力也會取得進步.

篇7

一、知識經濟條件下高層次人才的特點

與知識經濟的形成與發展相適應的高層次人才是進行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的勞動者。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是創造性勞動,具有巨大的價值創造功能。這是因為,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不同于一般性(重復性)的腦力勞動、更不同于主要運用人的雙手進行具體操作的體力勞動在價值創造中所起的作用。根據勞動價值學說,體力勞動的價值大小取決于勞動時間的長短,而腦力勞動價值的大小則應取決于其能動性和創新程度,創新程度越高,價值量越大。腦力勞動巨大的創新能力從何而來?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須從歷史、人文、心理、思維等各個層面較細致地進行剖析。

(一)高級腦力勞動者復雜的腦力勞動是為高深的知識所武裝的勞動

他們所掌握的高深知識,具有深厚的歷史積累性,可使其勞動的創新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因而其勞動支出能產生異乎尋常的效果。正如牛頓所說:“我之所以有成就,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實際上是站在一代又一代代代傳承的眾多巨人的肩上)。知識的歷史積累性,是高級腦力勞動者的超常智力之源!

(二)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是異常艱辛的勞動

不僅需要高度專注,還需要創造激情。當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進行到緊張階段時,就會象藝術家進入創作一樣,工作與休息是很難明確區分的,因為進入高度活躍狀態的思維活動很難遵循通常的作息時間。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甚至在做夢時,也會突然閃現出一個“創意”來。這也充分說明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的高強度性。

(三)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創造過程往往具有不可重復性

因為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是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同勞動主體瞬時的心境、情緒等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可貴的創意、靈感、頓悟的涌現,往往具有突發性和隨機性,是轉瞬即逝、難以重復的。這是創造性腦力勞動與一般性(重復性)腦力勞動的根本差別。

二、“創造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育,是創造性人才培養、提高的關鍵

(一)“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通常認為,人類具有經過漫長歲月進化而形成的高度發達的、奇妙的器官――“大腦”,是人類所以能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而成為“萬物之靈”的最根本的標志。思維是人腦的機能活動,而人具有“創造性思維”,是人不同于其他動物的分水嶺。人類社會世代積累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是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結晶。由于“創造性思維不同于一般思維,往往表現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規)、富有個性(獨出心裁)、開拓性、獨創性和靈活性”,因而活躍的“創造性思維”,是人類心智活動的高級形式,能不斷產生“創意”(creative idea),在思想觀念上產生新的飛躍,這是一切創新之源!因為思想觀念上的創新是一切實踐上創新的先導,更具根本性。一個人在思想觀念上如果因循守舊,只會循規蹈矩,跟在別人的后面人云亦云,在行動上必然安于現狀,不敢越雷池一步。要求具有這種思想狀況的人進行創新,就象緣木求魚,是完全不現實的。因為,創新實質上是對現實的“超越”(突破),只有首先在思想觀念上有新的飛躍,創新的實踐才能實現。

(二)“創新能力”的培育應著重關注的幾個主要方面

創新能力是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創新實踐的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一種能以己知為起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進行推陳出新,提出新理論、新學說、創造新成果的能力。在社會科學領域,一種新理論、新學說的創立,往往能引發社會秩序的變革;在自然科學領域,重大的創新成果往往會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飛躍。當今世界,一個民族能否稱雄世界,關鍵在于是否具有長盛不衰的創新能力。”

較具體地說,“創新能力”的培育,應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對現實世界沒有的東西進行想象的能力。想象力可以超越時空的局限,做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它通過對自己已有的認識進行延伸、擴展,產生新的智慧的火花,構筑新的形象。最有創造性的思想家,往往同時是最富想象力的幻想家。

愛因斯坦說過:“物理學給我知識,藝術給我想象力。知識總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可見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和源泉!

2.質疑能力

質疑是對世界上各種各樣已有“定論”性的東西進行質疑。因而質疑能力是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善于質疑(于人無疑處有疑),是一個人探索精神的表現。一個人要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就必須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大疑大進、小疑小進、無疑則無進矣。

3.記憶能力

沒有記憶,人就不能積累和保存知識,一切都得從零開始。人的大腦好比一個加工廠,加工必須不斷有新的材料輸入。學習就是從外界吸收各種思維材料,通過記憶內化于自己的頭腦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頭腦中進行加工,使之活化和擴展,才能從已知創出新知,不斷豐富、發展已有的東西,從而不斷產生新的成果。否則,頭腦空空,真正有價值的“創意”是決不能閃現的。因此,博學強記,往往是一切有大成就的學者的顯著特點之一。如當代舉世聞名的大學問家陳寅恪、錢鐘書等就是這樣。

也許有人認為,當今的世界已進入網絡信息化時代,要什么材料都可以很便捷地從電腦上查到,今天還談什么記憶能力,已完全不合時宜了。須知,電腦上的東西,都是外在于人的東西,沒有經過記憶,使之內化和活化于人的大腦,就不可能收到“積學以儲寶”的效果。

4.自信能力

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往往都是個性鮮明、獨立性、自信心很強的人,獨立自主性是創新人才的核心品質,其創造能力往往就蘊藏在獨特、鮮明的個性中。

一個人具有充分的自信,才能特立獨行,不迷信任何權威和已有的定論,而能堅持不懈地通過自己艱辛的創造性勞動,源源不斷地開創出原創性的成果。

5.洞察能力

洞察能力是對事物本質和發展趨勢所具有的敏銳、正確而深刻的預見能力。洞察能力的提高,雖不能完全排除天賦的因素,但主要是知識、經驗的長期積累和深思熟慮的結果,因而能“見微而知著,鑒往而知來”,其中隱含著許多閃耀著“東方智慧”光芒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以上各種能力綜合地、靈活地創造性運用,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對“創造思維”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

前已指出,人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是由于人具有高度發達的、奇妙的大腦。人的大腦是極其復雜、高級的思維器官。人類思維具有多種形式,較深入地分析,可作如下細分: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邏輯思維也稱抽象思維、理性思維;非邏輯思維又可細分為:藝術思維(形象思維)和哲學思維(悟性思維),它們之間的不同在于:

(一)邏輯思維重“理”,具有推理嚴謹、定量分析精密等特點

主要表現在:“它是一種鏈條式、環環相扣的遞進式的思維方式,借助于分類、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邏輯方式來實現。邏輯思維對確定性、可量化事物的認識,可以編成嚴密的程序,用計算機模擬再現。”

(二)藝術思維重“情”

主要表現在:遵循藝術創作的規律進行創作,要達到以情感人,作品的內含不僅不要求精確性地描述,反而要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以便給人較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間。因而古往今來,優秀文學、藝術作品,通過情景交融,善于表達出許多人心中所有、而自己又無法恰當地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就能超越時空、扣人心弦、引起人們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和贊嘆,而成為千古絕唱!

(三)哲學思維重“悟”,同佛教中國化的禪宗有著直接的關系

禪宗講求的“悟”“是一種不可言說的領悟、感受。”一般地說,“所謂悟,是運用直覺、靈感、想象、聯想、類比、假設等手段,經過思維的飛躍,突然了解、領會、判斷以把握事物的一種思維現象。”大量實踐證明,對確定性事物的認識,有賴于理性;對不確定性事物的認識,則有賴于悟性。許多表面上看來不確定的無序現象,實際上其中也是深藏著一定的有序性的。大量無序現象中的有序性,是不可能直接用計算工具“算”出來的,而有賴于高智慧的人通過悟性思維“悟”出來,據以作為行動的指南。

屬于非邏輯思維的藝術思維與哲學思維都具有不追求精確、清晰、規范和可量化的特點,這是它們之間的共性。那么,我們又應怎樣進一步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所在呢?

哲學思維可以看作是藝術思維的升華和超越,因為它更具深刻性,是在更高的層次上領悟世界!成書于2500年前的《老子》(亦稱《道德經》),全書只有5000字,被尊稱為中國智慧的源頭。其最大特點,就是圍繞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范疇――“道”,來探索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顯示出既高屋建瓴、又包羅萬象的大視野和大智慧!因而被稱為世界哲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受到普遍地尊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例如:西漢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其皇皇大著《史記》中作“老子韓非列傳”就指出:“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申子、韓子……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老子哲學所包含的超越時間的真理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司馬遷不惜長期忍受世人不能忍受的屈辱和痛苦用血淚寫成的《史記》,將“究天人之際”與“通古今之變”融合在一起,是用老子的哲學思維觀察事物的卓越范例,也是司馬遷本人以其大視野、大智慧融入其中的生動體現。

(四)直覺、靈感是悟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燦爛之花

哲學思維重“悟”,“悟”孕育“創意”(creative idea),而“直覺”與“靈感”則可以看作是悟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燦爛之花。這是由于“直覺與靈感”思維能發揮獨特的突破性的創新作用。許許多多為人敬仰和懷念的文學藝術家的“神來之筆”,軍事指揮家的“奇謀”,科學家特有的“頓悟”和“豁然貫通”等等,都是在說明直覺與靈感思維在關鍵時刻建立的奇功。

愛因斯坦依據自己的科學創造實踐,得出結論:“我相信直覺和靈感。”他還認為:在科學發明創造過程中,從科學觀察和實驗到一種新穎見解的提出之間,沒有邏輯的橋梁,必須訴諸于直覺和靈感。愛因斯坦在這里,是將直覺與靈感并提,說明它們之間有共性。共性在于:直覺與靈感都是非邏輯思維方法,當邏輯思維方法失效時,得依靠非邏輯方法來開辟新路;直覺與靈感,都發生在潛意識領域,是潛意識與顯意識相互交融的結果;都是基于知識與經驗的長期積累,經外界信息的意外激發而突然地顯現的,表現為“長期積累,偶然得之”,不可能是無源之水。

而其不同之處在于:知識與經驗的長期積累――“積學以儲寶”(《文心雕龍》,見前引)形成了智慧的潛力,靈感是在環境比較寬松、心靈自由自在、從容不迫、無外在壓力的情況下,潛力突然閃現的;而直覺則是在遇到外部強大壓力,情況非常緊急、千鈞一發的情況下,潛力突然發揮出來的。漢代名將飛將軍李廣射石的故事,可較好地說明這一點。

(五)以管理會計師面臨的時代挑戰為例,分析人的思維方式與先進信息技術的關系

篇8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創新 探索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舊的教育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已不能適應新的課堂教學需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這種形勢下,學校就應順應時代的潮流,推行創新教育。同時,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創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等。

一、為創新教育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過去的“教”、“學”并重的模式,實現由“教”向“學”的重心轉移,力爭創造適宜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嘗試著放手讓學生動腦、動手,積極地進行創新。例如:在上課時,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于質疑。這樣,不僅可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而且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使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智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允許有不同答案。這樣做,可以避免學生的思想僵化,從而實現創新教育的目的。

二、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

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教師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地教學模式。因為這種課堂教學往往過多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體能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之間多向交流,取長補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特別是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開展討論,這是營造創新環境發揚教學民主環境的表現在班集體中。學生在輕松環境下,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集體創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教師都不要讓學生處于明顯的從屬地位,應細心把握,責任確定到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潛能。

三、加強思維訓練,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要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目標,教師就必須對學生加強各種思維訓練。

1.加強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訓練

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創造力的核心。在思考問題時,教師要想提出盡可能多的新見解,必須依靠聚合思維,它是跟著發散―聚合―再發散―再聚合的軌跡循環往復,直到創造成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項選擇、多題一解的形式訓練學生的聚合思維,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形式訓練發散思維。

2.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相結合

創造性思維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統一。非邏輯思維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都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部分。但是直覺和靈感產生以后,還必須經過邏輯思維的嚴密論證和實踐檢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一方面通過示范、引導和逐步訓練,使學生初步學會抽象和概括,并運用有關知識對比較簡單的問題作出判斷、推理,另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猜想的心智,為探求創新提供必要的條件。

3.注重發散思維習慣的養成

發散思維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對給出的材料和信息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徑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教師要善于選擇具體題例,創設問題情境,精心地引導學生的求異意識,從而養成發散思維習慣,促進學生的探索創新。例如:當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出現求異因素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真切地體驗到求異成果的價值。當學生欲尋異解而不能時,教師應細心點撥、潛心疏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這樣,學生會漸漸生成自覺的求異意識,面對問題時就會積極地作出“還有另解嗎?”的求異思考,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挖掘。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發展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讓學生學會觀察、記憶和思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著名數學家哈爾斯曾說過:“最好的教學方法不光是講清事實,還應該激勵學生去思索、去動手。”數學教學一直是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自我學習、自我創新的能力。

五、重視學生的創新情感和創新個性的培養

首先,創新過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動過程,也是強烈的情感活動過程。那些具有杰出創造才能的人,他們的發明和發現始終伴隨著崇高的情操。其次,個性在創新能力的形成和創新活動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個性特點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創新成就的大小。可以說,學生具有優越的創新情感和良好的個性是形成和發揮創新能力的底蘊。

總之,創新教育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切入點。我們要以人為本,努力創設一種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和創新潛能和創新情感,使之走上健康的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楊樹兵.創新教育論綱.教育研究,1999-8-25.

[2]李其福.自主探索的幾種方法.中小學數學(教師版),2003,(3).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篇9

【關鍵詞】藝術抽象思維 邏輯思維方法 創作思維方法 整體性思維方法 曲式

中國著名的作曲家馬可先生曾說過:“程式決不是壞東西,正相反,古今中外,任何藝術總有一定的程式。沒有程式,就不能將傳統的創造經驗固定下來;沒有程式,就沒有藝術風格,就沒有藝術品種之間的差別。” 何謂程序?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的方法、套路。

科學的方法,在一定的層面上我們可以看成是一般科學思維方法 ,即各門集體科學通用的研究方法,是進行科學探索、科學實踐、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對只適用于某一門具體科學的專門方法的概括與總結,是具體科學思維方法和哲學思維方法之間的中介層次的方法。

音樂專業許多同學大三時已經對傳統曲式分析理論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在進入后兩年的學習中,除了運用傳統曲式理論分析音樂作品之外,研究浪漫派后期至二十世紀以來的作曲技術理論以及掌握近現代音樂作品的分析方法成為更為重要的學習方向。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是理論研究與分析實踐形成很好的互動關系,成為大家進一步追求的目標。更重要的是,為教學和創作服務是作曲技術理論研究所應具備的最基本功能。所以,關注和研究作品曲式的分析成為音樂專業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科技能。然而,大多數的情況卻是對作品的曲式結構不能全局做出明確地判斷,對樂句和樂段的劃分不確定,對作品的和聲分析不透徹,對作品的分析報告做得不詳細不到位。

針對以上的情況,可以采用藝術思維方法進行曲式學科的的學習。藝術思維方法包括抽象思維方法、邏輯思維方法、形象思維方法、直覺思維方法、創造思維方法等。對于曲式分析學科,比較重要的是邏輯思維方法、創造思維方法以及整體思維方法。

首先要明確藝術抽象思維是從無數藝術現象中把握一般,從現象中把握本質的認知過程和思維方式。從曲式分析的角度來看,分析曲式作品就是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各種不同的作品中了解不同作品的曲式結構,既要看到作品的不同曲式結構特征,又要看到不同曲式特征之間的相關點和共同點。邏輯思維方法,即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間接地、概括地反映藝術世界的過程,包括形式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兩種。分析、綜合、歸納、演繹、類比是藝術理論過程中常用的邏輯方法。創作思維方法,即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靈魂與核心,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1.創作的準備階段;2.創造的醞釀階段;3.創造的明確階段;4.創造的驗證階段。它有兩種形式:1.非邏輯思維狀態的創造性思維,如想象和靈感;2.邏輯思維形態的創造性思維,如直覺歸納。創造性思維的特征;1.邏輯思維方法與非邏輯思維方法的辨證;2.發散性思維與收斂性思維的優化組合。整體性思維方法,即把任何事物和現象都和它的環境乃至整個世界聯系起來認識和表現的思維方式。

通常我們分析一首作品往往要將以上幾個思維方法的相結合。下面我們以舒曼作品《夢幻曲》為例來說明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曲式學習的重要性。

《夢幻曲》這首作品,我們從宏觀上把握音樂的整體手段,即分析該曲的主題的構成、發展以及如何發展成為一個結構。該樂曲的主題就是樂曲的前4小節,曲式結構是并置形中段的三段曲式。呈示段的第二句用主題材料進行發展,通過變化重復的手法將主題再次演繹。并置形中段也是運用用主題材料進行發展,頻繁轉調手法和展開型寫法展開。再現段是呈示段的變化重復。

在這首的宏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藝術抽象思維是從無數藝術現象中把握一般。對樂曲主題的發展和曲式的構成,我們就運用了邏輯思維方法,運用了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進行間接地、概括地反映該作品的發展。同時,也運用了整體性的思維方法,把這首作品的個性化的曲式特點呈現出來,它與整個曲式學的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在呈示段的第二句主題的變化變化重復,又運用了創作思維方法。

在微觀方面,我們要分析音樂的基本要素或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包括旋律、音程關系、進行方向、節奏、速度、力度、調式、調性、和聲、音色、音區以及織體等。如何將如此之多的音樂表現要素融入曲式學的分析當中,需要我們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類比等邏輯方法對其進行分析。

該曲呈示段第一句是上行級進和跳進的旋律,從中音區的“1”開始,然后反向跳進和級進下行,迂回成S型的波浪起伏的線條,中速的,力度弱,歌唱性的,比較悠長的節奏形態,F大調。第二句采用了變化重復的手法,用原材料發展。開頭與第一句相同,第6小節音樂旋律大跨步跳進上行,為音樂的發展增加了張力,是音樂情緒增漲,有短時的離調到F大調的ⅴ7/Ⅵ,轉調至C大調結束。

篇10

一、對直覺思維的理解

(一)內涵

目前,研究者雖然對直覺思維的內涵說法不一,但都認為它就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由思維的高級活動而形成的對客觀事物作出迅速、綜合性判斷;直覺是由情感、意志及直接認知所構成的一種心理活動,它不是有意識的邏輯思維,而是通過無意識或潛意識表現出對事物本質有一種極為敏銳的深入洞察:也就是對所探求問題的"一眼看穿"。直覺也與"頓悟"伴生,因為頓悟是指人們對長期探索而未能解決的問題的一種突然性領悟,也就是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的"茅塞頓開",是對真理的頓然覺悟,所以直覺和頓悟統稱為直覺思維。

(二)特點

一是簡約性。直覺思維對思維對象是從整體上考察,調動自己的全部知識經驗,并通過豐富的想象而做出敏銳而迅速的假設、猜想或判斷,省去了逐步分析的中間環節,是跳躍式的思維過程的瞬間簡縮,但它卻清晰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它依據事物整體及最突出的特征來做出大致判斷。如教學第一冊的"認識圖形"時,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實物或圖片讓學生觀察,借助幼兒期(學前期)和日常生活中已有的對物體形狀、大小、距離、方位等空間直覺的基礎上,結合這些圖形再觀察它們的表象。通過直觀比較,作出直覺判斷,說出圖形名稱。

二是互補性。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是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的,直覺存在于邏輯方法運用過程的整體或局部,而分析思維則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如一位老師教分數應用題:輕機廠加工一批零件,原計劃14天完成,平均每天加工1500個零件;實際每天加工零件數比原計劃多。加工這批零件實際用了多少天?老師要求學生獨自列出不同算式,看誰列得多?最簡便?結果孩子們在黑板上寫出了幾種解法:

(1)1500×(1+)x=1500×14(2)14÷[1500×(1+)÷1500]

(3)1500×14÷[1500×(1+)](4)14÷(1+)

(5)14÷[(1+)÷1](6)1÷[×(1+)]

從學生所列的算式可以看出,既有分析思維的逐步推理,又有拋開具體數量、排除多余條件而進行假設猜測的直覺思維方法。多數學生列出(1)~(3)式是習慣于分析思維。列出(4)~(6)式則具有非邏輯性的直覺思維的成分。由此說明,分析思維是直覺思維的基礎,邏輯思維方法可作為組成因素滲透到直覺思維的過程之中;有時直覺思維也需邏輯思維來驗證其結果。

三是創新性。直覺思維是基于研究對象整體上的把握,不專于細節的推敲,而是由于思維的無意識性使它的想象既豐富且發散,使人的認知結構向外無限擴展,從而具有反常規律的創新性。正因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在試圖解決數學問題之前,腦子里都可能同時涌現幾種思路,應該拋棄哪些思路,確定哪條思路作為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時,需要借助直覺思維進行辨識。

二、加強直覺思維的訓練

《標準(2011版)》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路、基本活動經驗。"這就要求我們,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應用技能都不斷得到發展的同時,應該加強其它思維方法特別是直覺思維能力的訓練。如何訓練學生的直覺四維能力呢?

(一)創設和諧學習情境,鼓勵學生用直覺思維思考問題。由于小學生的思維往往不受邏輯和常規的制約,在做數學題或回答問題時,"莫名其妙"的事常有發生。這正是他們富有直覺、猜想甚至幻想的思維特點。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課,有的學生瞪著小眼睛久不動筆,但突然又列出了算式或回答了問題(結果不一定對)。老師習慣于問他:"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樣算?"站得筆挺的小孩有的臉紅耳赤無言以對,或有的說來說去說不清。類似這種情況,往往是直覺思維在起作用,只要答案正確就該肯定,老師大可不必要他說出"想的過程";換句話說,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邏輯思維的框套里,而應當給予鼓勵表揚,對學生的大膽設想給予充分肯定,以呵護學生的直覺思維的萌發,誘導他們運用直覺思維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啟迪直覺思維的數學活動,諸如:精心設計教科書里《數學廣角》和數學活動課的訓練內容;在低年級多玩些"猜一猜"、"走進數學王國"等數學游戲;在第二學段則有機安排些"腦筋急轉彎"、"智力沖浪"、"趣味數學"等活動,以激發小學生的數學靈感,使他們在樂學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學會綜合簡捷思考問題。布魯納說過:"直覺思維總是以熟悉的、牽涉到的知識領域及其結構為依據,使思維者可能實行躍進、越級和采取捷途??。"直覺思維是以躍進式、快速地對知覺對象作細致、全面的觀察,并動用他的全部知識經驗進行急速思考、提出假設,敏捷進行判斷,經瞬間的思考而發現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是一項有意義的直覺思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