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的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機械設計的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機械類課程設計心得體會一
經過緊張而辛苦的四周的課程設計結束了,看著自己的設計。即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自己的設計終于完成啦,擔憂的是自己的設計存在很多的不足。
課程設計是我們專業課程知識綜合應用的實踐訓練,著是我們邁向社會,從事職業工作前一個必不少的過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深深體會到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義.我今天認真的進行課程設計,學會腳踏實地邁開這一步,就是為明天能穩健地在社會大潮中奔跑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的課程設計題目是:設計膠帶輸送機的傳動
裝置(如右圖所示) 工作年限是10年 工作環境多飛塵 滾筒圓周力F是1500牛 帶速v是1.6米每秒 滾筒直徑D是250毫米 滾筒長度L是600毫米
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們共分為了8個階段:
1、設計準備工作2、總體設計3、傳動件的設計計算4、裝配圖草圖的繪制5、裝配圖的繪制6、零件工作圖的繪制7、編寫設計說明書8、答辯
在前幾周的計算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大的麻煩,首先是在電機的選擇過程中,在把一些該算的數據算完后,在選擇什么電機類型時不知道該怎么選擇,雖然課本后面附帶有表格及各種電機的一些參數我還是選錯了,不得不重新選擇。在電機的選擇中我們應該考慮電機的價格、功率及在設計時所要用到的傳動比來進行選擇,特別要注意方案的可行性經濟成本。 在傳動比分配的過程中,我一開始分配的很不合理,把減速機的傳動比分成了4,最后導致在計算齒輪時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不得不從頭開始,重新分配。我們再分配傳動比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以后的齒輪計算,使齒輪的分度圓直徑合理。
在把電機的選擇、傳動比選定后就開始進入我們這次課程設計的重點了:傳動設計計算。在一開始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從哪兒下手,在楊老師和張老師的熱心講解和指導下,明白了傳動設計中齒輪的算法和選擇。在選定齒輪類型、精度等級、材料及齒數時,我們一定得按照書上的計算思路逐步細心地完成,特別一些數據的選擇和計算一定要合理。當齒輪類型、精度等級、材料及齒數選擇完成時,在分別按齒面接觸強度設計和按齒根彎曲強度計算,最后通過這兩個計算的對比確定分度圓直徑、齒輪齒數。
這次設計中最后一個難點就是軸的設計了,在兩位老師的細心指導下,我采取了邊畫邊算的方法,確定了低速和高速軸后又分別進行了校核,在這個環節中我覺得軸的校核是個難點,由于材料力學沒怎么學好導致計算遇到了麻煩,這也充分的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和綜合性。在平時的學習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將會給以后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麻煩。
在計算結束后就開始了畫圖工作,由于大一的時候就把制圖學了,又學了電腦制圖導致很自己手工畫起來很吃力,許多的畫圖知識都忘記啦,自己還得拿著制圖書復習回顧,導致耽誤了許多時間,通過這次的課程設計我更加明白我們所學的每一科都非常重要,要學好學的學硬。在畫圖過程中,我們應該心細,特別注意不要多線少線同時也要注意圖紙的整潔,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好的圖。
說實話,課程設計真的有點累.然而,當我一著手清理自己的設計成果,漫漫回味這3周的心路歷程,一種少有的成功喜悅即刻使倦意頓消.雖然這是我剛學會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點小小的勝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許多,另我有了一中春眠不知曉的感悟. 通過課程設計,使我深深體會到,干任何事都必須耐心,細致.課程設計過程中,許多計算有時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煩意亂:有2次因為不小心我計算出錯,只能毫不情意地重來.但一想起周偉平教授,黃焊偉總檢平時對我們耐心的教導,想到今后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想到世界上因為某些細小失誤而出現的令世人無比震驚的事故,我不禁時刻提示自己,一定呀養成一種高度負責,認真對待的良好習慣.這次課程設計使我在工作作風上得到了一次難得的磨練. 短短三周是課程設計,使我發現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綜合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幾年來的學習了那么多的課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會
用.想到這里,我真的心急了,老師卻對我說,這說明課程設計確實使我你有收獲了.老師的親切鼓勵了我的信心,使我更加自信.
最后,我要感謝我的老師們,是您嚴厲批評喚醒了我,是您的敬業精神感動了我,是您的教誨啟發了我,是您的期望鼓勵了我,我感謝老師您今天又為我增添了一幅堅硬的翅膀.今天我為你們而驕傲,明天你們為我而自豪
類課程設計心得體會二
接觸機械原理這門課程一學期了,而這學期才是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個學習機械的樂趣以及枯燥,被那些機械器件、機件組合而成的機器所吸引,尤其是汽車、機器人、航天飛機等機械技術所震撼,感慨機械工作者的偉大,。然而這種激動就在接近本學期結束之時,終于實現了,我們迎來了第一堂機械課程設計。
由于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脫離老師的管束,和同學們分組探討自動送料沖床的結構設計,把學了一學期的機械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心中另是一番滋味!
在設計之前,指導老師把設計過程中的所有要求與條件講解清楚后,腦子里已經構思出機構的兩部分,即送料機構和沖壓機構,把每一部分分開設計,最后組合在一起不就完成整體設計了嗎?這過程似乎有點簡單,可是萬事開頭難,沒預料到這個難字幾乎讓我無法逾越,如槽輪間歇機構,要滿足送料間歇條件,就必須按照規定的運動規律即參數,設計一個滿足運動條件的槽輪機構,這是機械原理課堂上沒有講過的,因為這部分只是課本了解內容,但涉及這個槽輪機構對整個課程設計來說又是勢在必行的,所以我跟鄭光順跑到圖書館,恨恨地找了一番,終于借到與這次課程設計有關的六本參考資料書,拿回來后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把槽輪有關的內容一一瀏覽,結果,令我們欣喜的是這槽輪機構的各種參數都被羅列出來了,而且還有一道例題,按照例題的思路很快地設計出了槽輪機構,即送料機構設計完成。
做成了槽輪送料機構,我們的沖壓機構有存在很大的難題,將凸輪機構和連桿機構組合完成一個特定的運動,這是沒有學過的,凸輪機構倒是很容易地算出來了,但是連桿機構既要滿足角度條件又要滿足高度條件,解析法是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弄懂的,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只能選擇圖解法了,組長張瑞朋和鄭光順大晚上的坐在電腦旁邊,用CAD作圖,用QQ語音進行交流,高科技顯然被引進了我們的課程設計,兩位工程師邊做圖邊把存在的問題說出來,最后在他們二位加夜班的情況下,與第二天早上突破了這個難題。與此同時我們另外五人也拿出了兩套備用方案,各自完善了參數。一周后方案基本完成,進入作圖階段。但在作圖之前經過七人反復討論決定采取第三套凸輪連桿組合方案,因為這套方案可以很好地滿足急回這一特性,而其他兩套方案都在這一特性上欠缺,方案的選擇就這樣塵埃落定了。
作圖可以說是學機械的家常便飯,不過這最基本的功夫又是最耗時、最考驗人的耐心和細心的。從本周一起2張2號圖紙必須在周三完成,將我們設計機構完全呈現出來。由于我們組合機構比較復雜,所以除作最基本的結構件圖外還得完成結構件圖的側視圖,以便答辯時老師能夠讀懂我們的作業,這一任務無疑加大了我們的工作量,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周二下午一點鐘到工作室后,為了在晚上離開前完成圖紙,一直作圖到晚上九點鐘,下午五點那時肚子實在餓得不行了,就干脆把快餐叫到工作室,幾個人在一起呼呼呼地吃了一頓特殊的作圖晚餐,這樣的事情在畢業后也許將成為同學之間的一段美好的回憶了。
周三完成課程設計報告,完善圖紙。準備好一切后,等待周四的答辯到來。只希望我們組能夠在答辯中取得好成績,即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完美,當然這是本次課程設計的最完美的結局。
機械類課程設計心得體會三
經過兩周的奮戰我們的課程設計終于完成了,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學到得不僅是專業的知識,還有的是如何進行團隊的合作,因為任何一個作品都不可能由單獨某一個人來完成,它必然是團隊成員的細致分工完成某一小部分,然后在將所有的部分緊密的結合起來,并認真調試它們之間的運動關系之后形成一個完美的作品。
這次課程設計,由于理論知識的不足,再加上平時沒有什么設計經驗,一開始的時候有些手忙腳亂,不知從何入手。在設計過程中,我通過查閱大量有關資料,與同學交流經驗和自學,并向老師請教等方式,使自己學到了不少知識,也經歷了不少艱辛,但收獲同樣巨大。在整個設計中我懂得了許多東西,樹立了對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會對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且大大提高了動手的能力,使我充分體會到了在創造過程中探索的艱難和成功時的喜悅()。雖然這個設計做的可能不太好,但是在設計過程中所學到的東西是這次課程設計的最大收獲和財富,使我終身受益。
在這次課程設計中也使我們的同學關系更進一步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聽聽不同的看法對我們更好的理解知識,所以在這里非常感謝幫助我的同學。在這種相互協調合作的過程中,口角的斗爭在所難免,關鍵是我們如何的處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計較和埋怨.這不僅僅是在類似于這樣的協調當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有這樣的處理能力,面對分歧大家要消除誤解,相互理解,增進了解,達到諒解..也許很多問題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復雜,關鍵還是看我們的心態,那種處理和解決分歧的心態,因為我們的出發點都是一致的。
經過這次課程設計我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它對我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次的課程設計不僅僅有汗水和艱辛,更的是苦后的甘甜。
機械類課程設計心得體會四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我終于將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做完了.在這次作業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困難,一遍又一遍的計算,一次又一次的設計方案修改這都暴露出了前期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欠缺和經驗不足.剛開始在機構設計時,由于對Matlab軟件的基本操作和編程掌握得還可以,不到半天就將所有需要使用的程序調試好了.可是我從不同的機架位置得出了不同的結果,令我非常苦惱.后來在錢老師的指導下,我找到了問題所在之處,將之解決了.同時我還對四連桿機構的運動分析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在傳動系統的設計時,面對功率大,傳動比也大的情況,我一時不知道到底該采用何種減速裝置.最初我選用帶傳動和蝸桿齒輪減速器,經過計算,發現蝸輪尺寸過大,所以只能從頭再來.這次我吸取了盲目計算的教訓,在動筆之前,先征求了錢老師的意見,然后決定采用帶傳動和二級圓柱齒輪減速器,也就是我的最終設計方案.至于畫裝配圖和零件圖,由于前期計算比較充分,整個過程用時不到一周,在此期間,我還得到了許多同學和老師的幫助.在此我要向他們表示最誠摯的謝意.整個作業過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最痛苦的事是最后的文檔.一來自己沒有電腦,用起來很不方便;最可惡的是在此期間,一種電腦病毒Word殺手四處泛濫,將我辛辛苦苦打了幾天的文檔全部毀了.那么多的公式,那么多文字就這樣在片刻消失了,當時我真是痛苦得要命.
盡管這次作業的時間是漫長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我的收獲還是很大的.不僅僅掌握了四連桿執行機構和帶傳動以及齒輪,蝸桿傳動機構的設計步驟與方法;也不僅僅對制圖有了更進一步的掌握;Matlab和Auto CAD ,Word這些僅僅是工具軟件,熟練掌握也是必需的.對我來說,收獲最大的是方法和能力.那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在整個過程中,我發現像我們這些學生最最缺少的是經驗,沒有感性的認識,空有理論知識,有些東西很可能與實際脫節.總體來說,我覺得做這種類型的作業對我們的幫助還是很大的,它需要我們將學過的相關知識都系統地聯系起來,從中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以待改進.有時候,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眾人智慧,我相信我們的作品會更完美!
機械類課程設計心得體會五
經過緊張而辛苦的四周的課程設計結束了,看著自己的設計。即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自己的設計終于完成啦,擔憂的是自己的設計存在很多的不足。
課程設計是我們專業課程知識綜合應用的實踐訓練,著是我們邁向社會,從事職業工作前一個必不少的過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深深體會到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義.我今天認真的進行課程設計,學會腳踏實地邁開這一步,就是為明天能穩健地在社會大潮中奔跑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的課程設計題目是:設計膠帶輸送機的傳動裝置(如右圖所示)工作年限是10年工作環境多飛塵滾筒圓周力F是1500牛帶速v是1.6米每秒滾筒直徑D是250毫米滾筒長度L是600毫米
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們共分為了8個階段:1、設計準備工作2、總體設計3、傳動件的設計計算4、裝配圖草圖的繪制5、裝配圖的繪制6、零件工作圖的繪制7、編寫設計說明書8、答辯
在前幾周的計算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大的麻煩,首先是在電機的選擇過程中,在把一些該算的數據算完后,在選擇什么電機類型時不知道該怎么選擇,雖然課本后面附帶有表格及各種電機的一些參數我還是選錯了,不得不重新選擇。在電機的選擇中我們應該考慮電機的價格、功率及在設計時所要用到的傳動比來進行選擇,特別要注意方案的可行性經濟成本。
在傳動比分配的過程中,我一開始分配的很不合理,把減速機的傳動比分成了4,最后導致在計算齒輪時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不得不從頭開始,重新分配。我們再分配傳動比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以后的齒輪計算,使齒輪的分度圓直徑合理。
在把電機的選擇、傳動比選定后就開始進入我們這次課程設計的重點了:傳動設計計算。在一開始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從哪兒下手,在楊老師和張老師的熱心講解和指導下,明白了傳動設計中齒輪的算法和選擇。在選定齒輪類型、精度等級、材料及齒數時,我們一定得按照書上的計算思路逐步細心地完成,特別一些數據的選擇和計算一定要合理。當齒輪類型、精度等級、材料及齒數選擇完成時,在分別按齒面接觸強度設計和按齒根彎曲強度計算,最后通過這兩個計算的對比確定分度圓直徑、齒輪齒數。
這次設計中最后一個難點就是軸的設計了,在兩位老師的細心指導下,我采取了邊畫邊算的方法,確定了低速和高速軸后又分別進行了校核,在這個環節中我覺得軸的校核是個難點,由于材料力學沒怎么學好導致計算遇到了麻煩,這也充分的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和綜合性。在平時的學習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將會給以后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麻煩。
在計算結束后就開始了畫圖工作,由于大一的時候就把制圖學了,又學了電腦制圖導致很自己手工畫起來很吃力,許多的畫圖知識都忘記啦,自己還得拿著制圖書復習回顧,導致耽誤了許多時間,通過這次的課程設計我更加明白我們所學的每一科都非常重要,要學好學的學硬。在畫圖過程中,我們應該心細,特別注意不要多線少線同時也要注意圖紙的整潔,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好的圖。
篇2
關鍵詞:協同創新;高校社會服務;影響機理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169-02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校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社會服務與教學、科研并稱高校三大職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服務社會的模式逐漸由以教學、科研為主的傳統“間接服務”模式轉變為利用自身資源直接投身于社會各個方面的“直接服務”,直接服務社會的職能成為現代大學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高校在社會服務方面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卻仍然存在服務效率較低、服務形式較單一、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共享等問題。
社會服務是現代大學的重要職能之一,最早起源于美國的威斯康星贈地學院,指從直接滿足社會現實需要出發,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為依托,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為社會發展提供的一系列活動。國內學者對高校社會服務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對美國高校社會服務的經驗和啟示的研究;對我國高校社會服務的宏觀研究;對我國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2011計劃”的提出對于打破我國長期以來產學研合作效能欠佳的現狀是一個契機,協同創新對提升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鑒于此,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社會服務模式初露端倪,如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服務模式、協同創新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科協模式、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協同創新模式等。本文旨在分析協同創新對高校社會服務的影響機理,找出高校社會服務的影響因素以及協同創新對高校社會服務的積極作用,探索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社會服務模式。
二、協同創新理論
協同創新由Peter Gloor最早給出定義,即“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從國內外的實踐看,協同創新多為組織內部形成的知識分享機制,特點是參與者擁有共同目標、內在動力、直接溝通,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
協同創新是一項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其關鍵是形成以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創新平臺、非營利性組織等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網絡創新模式,通過知識創造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間的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產生“1+1+1>3”的非線性效用。
Verobica Serrano和Thomas Fisher通過整合維度和互動維度對協同創新體系進行了分析,其中整合維度主要包括知識、資源、行動和績效,而互動維度主要是指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的互惠知識分享、資源優化配置、行動的最優同步以及系統的匹配度,如圖1所示,整個協同創新過程正是一個“溝通―協調―合作―協同”的螺旋上升的過程。
三、高校社會服務影響因素分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校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社會服務與教學、科研并稱高校三大職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服務社會的模式逐漸由以教學、科研為主的傳統“間接服務”模式轉變為利用自身資源直接投身于社會各個方面的“直接服務”,直接服務社會的職能成為現代大學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高校在社會服務方面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卻仍然存在服務效率較低、服務形式較單一、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共享等問題。影響我國高校社會服務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據已有研究及對高校社會服務的廣泛調研分析,總結出高校社會服務能力欠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從高校自身角度來看,一是高校意識淡薄、重視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還停留在被動服務階段,缺乏主動服務意識。雖然部分高校也在開展社會服務,但沒有把社會服務與教學、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仍是以教學、科研為主。二是社會服務模式較陳舊、老套,無法適應動態發展。部分高校社會服務仍停留在傳統的“訂單式”、“單一式”服務模式上,而社會發展促使高校及時轉變社會服務模式,提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等在內的全方位的社會服務。三是缺乏有效的社會服務機制。主要表現在沒有明確的社會服務管理部門或缺乏專門的社會服務機構、政策導向不明或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激勵政策和措施不完善等。
2.從外部環境來看,一是政府管控不利。以往,政府在人事、信貸、稅收、獎懲與考核等方面政策導向不明,不利于調動高校、企業等各方積極性,校企合作高校“產學研”合作處于松散狀態,校企合作仍停留與淺層次的短期項目,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社會服務多贏互動機制。二是高校與企業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共享機制。由于企業與高校追求的目標不一致,并且缺乏有效溝通機制,導致企業與高校互不信任。高校和企業出于對自身利益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導致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共享,造成合作困難、資源浪費,效率低下。三是與市場脫軌,導致不能有效掌握市場需求。由于大部分高校社會服務意識薄弱,不能主動了解、掌握市場需求信息,而企業雖然掌握第一手市場信息,但由于合作松散、信息、資源共享度低,導致高校仍難以有效掌握市場需求,為社會服務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增加了難度。
四、協同創新對高校社會服務水平提升的積極作用分析
前述可知,由于各方面原因,導致高校社會服務功能限制于狹窄空間,美好愿景游離于社會邊緣,只能退縮于校內實驗室當中。而協同創新的融入,對提升高校社會服務水平具有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協同創新使得各協同主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分擔風險和利益。協同創新使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平臺及其他機構等多元要素主體廣泛參與到整個協同創新系統中來,將原先分散、封閉的資源進行整合、協同,通過有機地整合使整個系統達到目標或者功能的整體統一,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承擔共同的風險,分享共同的利益。協同創新系統中各要素相互聯系、相得益彰,通過各主體間的協同合作,產生協同效應。
2.協同創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溝通和共享機制,提供準確服務,挖掘潛在需求。傳統的服務方式中,服務主體與客體中的信息不對稱往往導致提供的服務不夠準確,效果不理想,而協同創新使得協同體內的各方能夠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不僅使得服務的提供更加準確、有效,而且能夠挖掘出潛在的服務需求。
3.協同創新不僅從基礎理論層面,更是從國家戰略層面對提升高校社會服務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由協同創新的理論可知,協同創新可以融合社會服務與科研發展,從而有效促進教學、科研,形成良性發展機制。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肩負著為經濟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的重任。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的矛盾并未根本解決。十提出“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從國家戰略發展層面指出協同創新對提升高校社會服務的重要性。
五、結語
本文在梳理我國高校社會服務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指出我國高校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充分分析了協同創新對提升我國高校社會服務水平的積極作用。在實踐應用中,建議構建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專職科研機構社會服務模式。高校專職科研機構的構建應廣泛聯合政府、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單位,并建立協同創新關系,充分整合各方資源,并為社會各界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成丙炎,朱紅.對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內涵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05).
篇3
關鍵詞:對比修辭;中國社會交際心理;體裁分析;個人陳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0-0227-02
一、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近幾年來出國留學熱潮的延續,個人陳述作為留學申請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重要意義愈發明顯。然而根據我們的前期觀察,中國學生寫的個人陳述常常不被外國讀者接受,直接導致了申請的失敗。除了英語水平低影響了文字表達之外,我們認為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中國學生在寫作時習以為常的運用中國式思維進行寫作。那么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到底在哪些方面與那些以英語為母語者寫的個人陳述有所區別?這種中國式寫法是不是會引起西方讀者的反感?為什么中國大學生會運用這樣的寫法呢?基于上述觀察和思考,本文先將個人陳述定義為議論文的一類,運用體裁分析的方法,通過探究中國大學生與以英語為母語者在對個人陳述的組織結構編排及寫作策略方面的不同之處,重在對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的議論文寫作方式進行中國社會交際心理的層面上的解釋。
二、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中國社會交際心理作為理論框架,具體來說,我們依照Bond(1991)提出的“高語境”交際原則,Hofstede(1980)提出的“尊卑分明”交際原則及Hall(1976)對“情感交際”做出的解釋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語篇的寫作特點進行社會心理層面上的解釋。我們將采用體裁分析的方法,運用Bhatia(1993)和Swales(1990)提出的圖式結構(schematic structure)模型,對收集到的個人陳述語篇進行分析。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素材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收集到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英語專業四年級學生寫的個人陳述9篇(編號為C#1至C#9),西方個人陳述寫作工具書中選取的個人陳述9篇(編號為W#1至W#9);第二部分素材為通過小組討論、采訪等方式收集的15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輔導員老師、英語語言學研究生和博士生對該寫作方式發表的理解和意見。本文將首先運用體裁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收集到的個人陳述的圖式結構,找出兩組數據在行文結構和寫作策略上的不同之處。接下來,通過整理、歸類第二部分素材,我們將總結出在社會心理層面上對中國大學生寫作中運用中國特色式寫法的解釋。
四、數據分析與討論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的行文結構大體分為三個語步。具體來說,在第一語步中,有8篇文章營造敘事場景,5篇以時間順序對申請人學業進行描述,6篇則提及對自己未來的選擇,用來贏取讀者的同情或好感。第二語步中,有3篇寫到選擇該國家地區的理由,5篇為選擇該大學或公司的理由,7篇為個人能力的展示,用以進一步加強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感情交流。在第三語步中,7篇是直接表述申請目的,3篇為間接表述。再來看看西方國家典型的個人陳述行文結構。這部分文章行文大體也分成3個語步。在第一語步中7篇文章聲明自己未來職業目標,3篇聲明個人能力及符合條件;第二語步中7篇文章總結個人學業成績,7篇回顧了工作經歷,3篇強調了自己的個人品質;有四篇文章在第三語步中重申了自己對未來的決心。通過分析上述數據在行文編排和寫作策略上存在的不同,我們發現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運用了推理順序,這與西方典型使用的演繹順序相反;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采用的“以情感人”的寫作手法與西方典型的“以理服人”的方法相對應。以下我們具體分析中國特色的個人寫作中存在的寫作特點。
1.層層剝筍。作者把一系列具體的事件描述作為筍頁,把最后出現的文章大意或重點作為筍心,像剝筍一樣,從敘述中引導讀者推理出結論,此為推理順序。在第一語步中,營造場景的敘述通常與申請主題無關,在第二個語步中,作者敘述自己提出該申請的原因,敘述明確為主題服務。最后作者對全文進行總結,直接或間接陳述主題,至此,文章終于直述申請這一主題,表明之前陳述說明都是為最后總結做鋪墊。
2.以情感人。中國式個人陳述中感彩十分濃厚。從第一語步的建立同情或好感到第二語步的深化感情,直到最后明示自己的觀點,都是一種與讀者感情的交流。我們以第一語步中營造場景為例。在采用營造場景為開頭方式的8篇文章中,運用的最多的場景就是童年時期,然后記敘對自己人生目標有重大影響的一件事,另外,我們發現在第二語步中中國大學生趨向于使用如“excellent”“superb”“wonderful”“top”等形容詞來奉承讀者。通過這種裸的稱贊,作者預期目的是打動讀者,繼而接受自己的申請要求。
五、中國社會交際心理層面上的討論
由上文得出的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寫作的兩個寫作特點,我們不禁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中國大學生會不約而同的頻繁使用這樣的寫作策略呢?實際上,在對比修辭學領域,前人做的研究已經證明了中國人習慣運用繞彎子的寫法陳述自己的寫作目的。但是在這個領域里的對中國特色寫作方法的研究局限在對文本本身的解釋,因此大部分研究把此特色歸結為受八股文的影響,在文化層面的解釋較少。因此本文從中國社會交際心理層面對具有該特色的寫作方法進行解釋。通過采訪及小組討論得到的對運用中國特色寫作方法的社會心理原因,我們首先歸納出中國人習慣讓讀者揣測文章的寫作意圖這一心理。Bond(1991)認為,漢語交際中,交際雙方對話語的理解更多的依賴語境,而不是明示。所以我們認為在寫作方式上,中國人也習慣性的運用大量鋪墊,間接指明意圖,讓讀者去推測其中的含義。其次,很多被訪者提到中國人在口頭或書面交際中都會“繞彎子”。在這種交際心理的影響下,寫作手段也趨向于含蓄,寫作意圖也是在做了大量鋪墊之后,被放在文章結尾。再次,被訪人還提到中國人在交際中重情感交流,期待對方的情感反饋。在中國,成功的交際都是基于雙方情感交流同步,關系融洽的基礎上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解釋了中國學生大量運用個人故事和場景回顧作為例證的寫作方法。只有通過這種敘述方式,才能讓讀者最大程度上得到有關作者成長的信息,并賦予足夠的感情去體會、欣賞作者所獲的成績。
該研究證實了對比修辭研究對具有文化特色的寫作方式的論斷,并從個人陳述,這個前人尚未涉及的體裁入手,分析了具有中國和西方特色的個人陳述的行文結構。通過探討社會心理對二語寫作學習的影響,該研究對更清楚了解并解釋二語寫作中出現的文化問題或體現的文化含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祁壽華.西方寫作理論、教學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
[2]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Longman,1993.
[3]Bond,M.H.Chinese values and health:a cultural-level examination[J].Psychology and Health,1991,(5):137-52.
[4]Gao,G.,S.Ting-Toomey,&W.B.Gudykunst.Chinese communication process[A].In M.H.Bond(ed.),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C].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Hall,E.T.Beyond Culture[M].New York:Doubleday,1976.
[6]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rverly Hill,CA:Sage,1980.
篇4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1C-
0025-02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為適應工業界對創造能力強、素質高的工程技術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國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實現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現代的綜合創新型素質教育轉化。創新能力其實是一種綜合素質的表現,不僅需要相關的專業工程基礎和一定的人文素養,還需要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創造力和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創新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
因此,高等院校都很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怎樣培養、如何培養卻沒有形成一種較為有效可行的長效機制。目前許多高校都借助機械創新大賽這個平臺來鼓勵和支持學生進行創新設計,如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綜合技能大賽、中南地區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廣西區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等。但在實際操作時,由于缺乏教師必要的指導,學生對創新方法沒有概念,缺乏研究實際設計案例的經驗,最終導致創新設計行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實,不加任何指導地放手讓學生去做并不是創新教育,真正的創新教育是需要一個教學體系作支撐的,并且應該有相應的教學模式與之匹配。這種教學體系應包括創新方法、現代設計方法、現代加工方法、創新案例等一系列因素。為了適應創新教育需要,我們把機械類專業學生的金工實習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都進行了改革,同時把金工實習的課程名稱也改為機械工程訓練。
一、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目標
(一)建立“基礎訓練+目標訓練”的教學新模式
機械類專業機械工程訓練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實習時間一般為連續3~5周(我校實習時間為4周),在實習時間內對學生進行車、銑、刨、磨、鉗、鑄造、焊接、數控車、數控銑、數控電火花線切割、加工中心等機械制造工藝的訓練。這種實習模式對學生學習工藝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學生實習完后,對各種機床的操作有一定的掌握,但對產品從設計到加工,再到裝配調試的整個流程卻一無所知,這樣不利于學生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增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為了讓學生掌握機械產品從設計到加工,再到裝配調試的整個流程,只有讓他們親自參與產品的設計制造,通過親身體會,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增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們把4周的實訓時間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礎訓練階段,共3周時間,主要對學生進行傳統的車、銑、刨、磨、鉗、鑄造、焊接、數控車、數控銑、數控電火花線切割、加工中心等機械制造工藝方面的訓練,通過實訓,讓學生理解機械制造的工藝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第二部分為工程目標訓練階段,時間為1周,為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實訓內容,實訓結束后中心實行開放管理。在這個階段,讓學生分組自己設計加工制作一件具有一定功能的作品,作品可以是機械產品,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功能的部件,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參與。通過實訓,讓學生了解機械產品從設計到加工,再到裝配調試的整個流程,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學生參加各類機械創新大賽打下基礎。
這種“基礎訓練+目標訓練”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金工實習“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提高了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二)結合大賽內容,建立目標訓練項目庫
學生在目標訓練的過程當中,能自己設計項目并加工出來,固然很好,但我們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發現,大二的學生由于知識面較窄,大部分同學要想設計出創新的作品還是有一定的困難,設計的作品往往過于簡單,諸如簡單風扇、抽水機之類,達不到工程訓練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目標訓練項目庫,給學生提供借鑒和參考。
在目標訓練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自己設計項目,對于基礎不是太好的同學,可以給他們項目庫里原有項目的3D圖,再要求學生根據3D圖設計出裝配圖和零件圖。項目的來源以歷屆機械創新大賽的內容為主,并引進企業的產品和功能部件,將學生的實訓與各類機械創新大賽和企業的實際生產結合起來,為學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只有這樣,學生設計加工出來的作品,才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滿足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教學需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通過目標訓練,學生對傳統的車、銑、刨、磨、鉗、鑄造、焊接、數控車、數控銑、數控電火花線切割、加工中心等機械制造工藝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建立科學的成績考核評價體系
學生成績考核評價方式要適應教學改革的變化,考核評價應引導學生發展全面的素質能力、創新精神,成績評定對學生起激勵引導作用。考核內容包括應知應會、技能操作、圖紙和工藝設計、裝配調試、成本核算等內容,其中基礎訓練占60%,主要包括應知應會和技能操作等內容,由指導老師直接評定;目標訓練占40%,主要包括圖紙和工藝設計、裝配調試以及成本核算等內容,考核方式可以形式多樣,如作品展示、答辯等。
二、改革效果
機械工程訓練是我校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模具、材料成型等4個專業的實踐環節。通過教學改革,將教學內容與各類機械創新大賽結合起來,既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近幾年的各類機械創新大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全國機械創新大賽和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中獲得二等獎3次,三等獎1次;在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設計與制作大賽和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廣西賽區中獲得一等獎10次,二等獎9次,三等獎6次;在中南地區港澳特區大學生機械設計與制造創新賽中獲得二等獎3次,三等獎2次。
通過上述教學改革,我們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工程實訓,學生的三種能力得到了提高。
一是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經過貼近實際工程的工程實訓,對實際工程的整個工藝流程有了親身的體會,包括產品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
篇5
[關鍵詞]實踐教學 創新能力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O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機、電、液綜合技術產品不斷涌現,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創新意識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促使高等院校工科類實踐教學不斷深入改革,探索新的實驗教學內容,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1]。對強電、弱電的綜合自動控制技術人才的需求更為突出,對于面向企業的大學畢業生,就必須具有綜合運用機械、電氣、液壓、計算機等方面的理論知識,特別是掌握自動控制方面設計、安裝、調試等綜合技能。為此,我們機電綜合創新實驗室于2009年開設了《工程綜合實踐》這門課,以滿足大學生工程環境鍛煉的實踐需要。
《工程綜合實踐》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機電產品設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這門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知識點多,綜合性和應用性強,要求學生在上課學時內系統地掌握該課程是不現實的。因此本文針對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革教學內容,教學、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工程綜合實踐》教學新模式。
一、改革思路
機電綜合創新實驗室在教改的整體思路下,進行了思索和改造:如何充分利用原有的實驗設備進行有目的的建設,把原來零散的電機啟動控制、變頻器控制、步進電機控制、氣壓傳動控制、PLC控制與監控、單片機測控應用、IPC應用于設計等控制單元建設成具有設計能力、動手操作、調試能力的符合教改要求的綜合實踐性項目。為此,實驗室的老師結合各專業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多個跟專業相關的項目供學生選擇。我們將學生進行分組,六到八個人組成一個大組,一個大組又分成3-4個小組,每組成員2-3人,大家分工合作,有的人搞機械設計制作,有的人搞電氣設計制作,有的人從事軟件編程,有的人完成電路板的制作,也有的人可以從事PLC或單片機的軟件設計等等。做項目之前,根據所選的項目會讓每個同學做一些和項目相關的基礎性的實驗,為后面綜合性項目的完成做鋪墊。小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選擇自己要做的那個部分,發揮個人的優勢,集小組成員的智慧,共同協力完成項目制作。最后,全班同學進行PPT成果展示,相互介紹自己的項目內容及學習心得體會。
在整個項目設計制作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計算機的綜合應用,從單片機的設計與程序應用、PLC的程序設計與實踐調試、IPC的遠程控制及調試、CAD圖紙的設計與制作、PPT的制作及最后實驗報告的完成等各方面,大大加強了學生應用當今最新技術的能力,為將來適應現代化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技能基礎。
二、課程教學改革內容
針對以往所反映的問題,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了下面一系列的改革。
1.課程內容改革
《工程綜合實踐》課程包含的知識點很多,如果一一介紹,在有限的授課學時內,勢必造成每一知識點都點到為止,學生只能了解皮毛,而無法深入本質。考慮到大二、大三的學生已學習了很多機械方面,電氣方面、PLC程序設計、單片機程序設計等相關知識。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對于基礎性的知識點到為止,只重點介紹其中典型的、先進的技術和產品的應用。對于多方面結合的知識則重點介紹。對近年來的新技術、新發展、新應用,盡量給予增添,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機電產品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方法的改革
《工程綜合實踐》課程具有信息量大、抽象等特點,內容比較枯燥。為此,我們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授課的過程中,采用動畫演示、實物展示等多種形式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教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讓他們去發現問題,去懷疑可能的問題。在懷疑中發現問題,在思考中提出創新,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實際項目為引線,從系統觀點出發,增加課堂討論環節,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并發現系統設計時要注意的問題,并及時點評、講解,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3. 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
針對《工程綜合實踐》課程綜合性強的特點,開設了綜合性和創新性的項目實驗,如中包堆垛監控系統、動態稱重系統、車間環境檢測與安防系統、傳送檢測與故障告警、智能下料與傳送系統、氣動下料與在線檢重、機器臂碼盒裝置
三坐標碼垛裝置等等。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興趣及特長,選做項目。通過項目的設計、制作及調試,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諸多專業知識在這里得到全面認識、綜合的訓練和極大提升。
三、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
以《中包堆垛裝置》實驗項目為例,我們把最終要完成的項目與基礎性的實驗項目相結合,要求學生在動手做項目之前,先完成電機啟動控制箱的測繪實驗,變頻器控制實驗、氣壓傳動控制實驗、PLC的基礎實驗、觸摸屏的基礎實驗等,最后提出項目設計要求,要求學生根據前面基礎實驗的知識,采取分組合作完成的方式,在24學時內完成整個項目的設計、制作、安裝和調試等內容。我們根據教改需要,提前布置項目任務,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做出項目選擇。在實驗過程中,根據自己設計的機械、氣壓、電氣、程序方面的相關任務,在實驗室分別調試,最后各小組聯合組裝進行集中調試。做項目期間,實驗室采用開放形式,方便學生充分利用業余學習時間,提高了同學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設計能力,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開發的機電產品也可作為課堂教具或實驗裝置,豐富了實踐教學內容。
在《工程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把握系統性和整體性這一主線,課程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踐證明,通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取得了優良的教學效果。
教改項目:基于“任務驅動”的《工程綜合實踐》課程研究(項目編號HEX2012041)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C型通用門式起重機設計
Abstract:Design the type C universal gantry crane by traditional eathods ,Focus on load analysis of the main beam strenth and legs strenth and overall against overturning performance of the gantry crane.Describ the design approach of hoisting mechanism ,great and small driving drive machanism.
Keywords:Type C;universal gantry crane; design
一、引言
某設備安裝公司設計制造了一臺貨場用C型通用門式起重機,用于露天貨場的材料裝卸作業。該起重機額定起重量主鉤20噸,跨度26米,有效懸臂左12米,右7.5米,工作級別A5。大車運行速度48m/min,小車運行速度38.2m/min,起升速度9.1m/min。。
本文對C型通用門式起重機的設計分為主梁結構設計、C型支腿結構設計,整機抗傾覆穩定性及防風安全性分析,起升機構設計,小車走行機構設計以及大車走行機構設計六個部分,特別針對主梁強度計算、支腿強度計算以及整機抗傾覆計算中的載荷組合計算。
二、主要系統設計方法
1、主梁結構設計
根據通用的結構形式,主梁選擇箱型實腹梁,計算主梁的斷面特性,包括形心位置,截面慣性矩,抗彎截面模量,主梁截面面積并確定主梁材質允許的應力值。采用普通Q235結構鋼,
根據主梁自重計算均布載荷,起升小車重量計算移動載荷。
根據【1】起重機機構零部件按Ⅱ類載荷組合進行強度計算,對分析主梁載荷工況,取起升沖擊系數,起升動載系數,起升沖擊系數。
工況1、大車不動,小車滿載運行至跨中制動,吊重下降制動,風向順著大車軌道方向。
由于風載荷引起水平力,小車制動引起的水平慣性力。所以分別計算起重機工作狀態下縱向最大風載荷,橫向最大風載荷以及非工作狀態下橫向最大風載荷,小車制動水平慣性力,根據方向進行組合。分別計算出Y方向、X方向、Z方向的彎矩M。
工況2、大車運行制動,小車滿載在跨中下降制動,風向順著大車軌道方向。
大車制動產生的水平慣性載荷,根據計算出Y方向、X方向的彎矩M。
從以上工況1、工況2分別計算的各方向彎矩,選取各方向承受最大彎矩校核主梁強度,當計算應力小于許用應力,則強度足夠。
2、C型支腿結構設計
C型支腿采用變截面實腹箱型梁,計算支腿的截面特性等,包括形心位置,截面慣性矩,抗彎截面模量,主梁截面面積并確定主梁材質允許的應力值。
分析支腿工況如下:
工況1、大車不動,小車滿載運行至跨中制動,吊重下降制動。
對龍門架平面,移動載荷引起的支腿最大彎矩在支腿與主梁連接處
工況2、小車滿載運行至跨中制動,大車制動,風向平行于大車軌道。
因起升載荷,自重載荷引起的支腿垂直載荷引起的彎矩:
其中:
因起升載荷、自重載荷以及大車制動慣性載荷和風載荷引起的扭矩作用下的支腿彎:
因大車制動慣性載荷和風載荷產生的水平力引起的彎矩:
其中:
因風載荷產生的水平力q引起的彎矩:
以上彎矩均在走行橫梁中部,疊加后為M總,進行內應力復核,證明強度符合使用要求。
工況3、大車不動,小車空載位于跨中,非工作狀態風載荷順大車軌道方向。
起重機非工作狀態下橫向最大風載荷,。分別對龍門架平面和支腿平面彎矩進行計算,其中龍門架平面僅有風載荷引起的水平彎矩;支腿平面有因小車自重及主梁自重載荷引起彎矩;風載荷產生的水平力引起的彎矩;風載荷引起水平qw引起的彎矩疊加,以上三個彎矩疊加,計算內應力
結論是在大風非工作狀態,支腿強度符合要求。
3、整機抗傾覆穩定性及防風安全性分析
根據【1】53頁,帶懸臂的龍門起重機,須驗算縱向(懸臂平面)工況1(無風靜載);工況2(有風動載)的穩定性,以及橫向工況4(暴風侵襲)的穩定性。
工況1:懸臂平面無風靜載,小車滿載吊重在懸臂最遠端,12米處。
工況2:懸臂平面有風動載,小車滿載吊重運行至懸臂最遠端(12米處)制動,風向順著小車制動方向。
工況4:大車走行方向,暴風侵襲,非工作狀態起重機受沿大車軌道方向的暴風侵襲。
為增加安全保險,防止龍門吊傾覆或移動,在工況4條件下設置纜風繩。
4、起升機構設計
根據設計參數起重量,起升速度以及鋼絲繩倍率等計算鋼絲繩破斷力是否滿足要求,,明確鋼絲繩6*19-17-170破斷拉力總和大于計算破斷力,滿足使用要求。
對電動機功率進行復核,取過載系數2.8,明確采用兩臺YZR225M型電動機,轉速957轉/分,功率34KW。根據需要的輸出速度,計算選用ZQ65-40-ⅢCA的減速器,減速比40.32符合要求。
5、小車走行機構設計
根據小車機構的載荷計算輪壓,初步選定車輪直徑500mm,車輪材料45#鋼,鐵路軌道P43。計算轉速,計算運行摩擦阻力、坡度阻力和風阻力,校核小車運行機構電機選用YZR160M,轉速922r/min,功率6.3KW能夠滿足使用要求。從而確定減速器的減速比及型號。
6、大車走行機構設計
與小車走行機構類似,明確采用圓柱車輪和鐵路軌道,選擇車輪直徑600mm,鐵路軌道P50,車輪材料55#鋼,踏面硬度HB=300—380,硬度層厚度為20mm,P50軌道曲率半徑為350mm。校核大車走行機構采用兩臺YZR180L型電動機,轉速955r/min,功率17KW能夠滿足使用要求。
三、心得體會
該門式起重機的設計,特別是在各種工況下,載荷組合情況分析比較繁瑣,要區分X、Y、Z方向分別疊加計算,該C型起重的載荷組合情況與常見的其他門式起重機不同,特別是整機抗傾覆計算及防風安全性分析有其特殊性。所以對該門式起重機的設計要區分對待。在各種工況下,認真計算,確保工作的安全。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TP273-4;G642
一、 測控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內涵及意義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所謂創新,顧名思義就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而創新能力即進行創造性活動的綜合能力。測控專業培養的大學生應該是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探索新領域,解決新問題,提出新構想,發現新規律,成為真正為社會所用的專業人才。從社會需求而言,與以往相比,最近幾年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除了關注工科學生學習成績、在校表現、社會實踐表現之外,更看重的是工科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一些專業知識扎實、積極參加各類科技活動、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工科畢業生特別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為此,在測控專業教育工作別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二、 測控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高等學府是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其精尖的設備、豐富的資源、高水平的教師指導為大學生從事創新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大學生正處在青年中期,良好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洞察力,是發明創新的有利條件。然而,近些年來測控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問題。
1、墨守成規,缺乏想象力、創造力,思維模式受限制。大學生往往容易受其十多年所受教育的影響,想象能力嚴重受限,更由于畏懼錯誤、害怕失敗等心理因素,不敢貿然進行大膽嘗試,更無法將創造性的想象付諸實踐,導致了現今大學生創新能力不強。
2、缺乏創新的興趣及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毅力和勇氣。現今的大學生往往不滿于現狀,大嘆“生不逢時”,頗有“英雄無用武之地”之意味。但是真正樹立目標去改變環境的寥寥無幾,即便有了目標,付諸行動的更是屈指可數。測控專業學生也具有大學生普遍存在的通病。
3、高校建設自身存在問題,缺乏必要的引導機制。表現在:第一,現行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傳統的應試教育使得考分已經成為衡量學生“優秀”的核心標準。建立在這種思想上的教育教學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導致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不強。第二,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定位也不正確。當代學生學習基本上是對課本的理解、記憶,對學習目標的定位也停留于接受業已存在的真理、知識。學校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三,缺乏必要的引導機制。老師在學生培養中能否起到積極主導的作用也構成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一大因素。在很多高校,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較弱,在教育過程中未能起到良好的引導、啟發作用,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 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及實踐
(一)優化課程培養體系,夯實專業理論基礎
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測控專業為例。該專業從社會、科技、行業發展需要和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出發,重新進行整合,實現課程內容的交叉融合、相互協調和整體優化。目前其課程教學體系包括五個模塊,即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選修課和跨學科任選修課以及實踐性教學環節。其中,理論課程是基礎,采用大平臺與小模塊的體系構架,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相同,專業課分成兩個模塊方向,保證學生所學知識不僅結構合理,具有扎實的基礎,而且專業特點明顯,能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該專業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礎平臺+專業模塊”的課程體系,涵蓋“光、機、電、算”四大核心領域;同時,在保證學生共性培養的基礎上,突出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圍繞品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中央財政實驗室、省財政實驗室為依托,從創新人才培養全局出發處理好主干學科與相關學科、理論與實踐、知識能力與素質、課內教學與課外指導等方面的關系,在各門課程設計上,從創新人才培養要求出發,打破課程專業、學科界限,將彼此內在聯系緊密的課程進行整合,注重知識內容的相互融合、滲透以及系列課程之間的銜接,構建起面向專業能力培養的、包括電子電路基礎、計算機技術(硬件)、計算機技術(軟件)、信號與圖像處理、檢測技術與儀器、精密機械等六大課程群。在全面開展課程(課程群)建設的同時,重點加強核心主干課程的建設,其中《測試技術與傳感器》、《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二)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增強實踐教學效果
測控專業涉及傳感器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科學、電子技術、精密機械等多學科的知識,要求學生掌握數據采集、信號傳輸、信號處理以及系統控制等測控過程各環節的相關理論及技術。學生從基本的元器件識別和選擇到系統的需求分析、設計論證以及調試運行等方面都需要去動手實踐才能真正領會和掌握相關的知識。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測控專業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為總體目標,針對電子信息技術及儀器專業的知識能力結構特點,構建了“一條主線、四根支柱、五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① 一條主線:以培養電子信息技術及儀器應用和創新能力為貫穿整個實踐教學體系的主線。② 四根支柱:以光電檢測、電子技術、機械設計、計算機技術四方面知識和應用能力作為支撐電子信息技術及儀器專業學生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四大支柱。③ 五個層次:第一層次:與電子、物理、計算機等公共基礎課實驗教學相對應,以培養學生獲得創新能力的基礎;第二層次:與微機原理、工程光學、機械設計等課程專業基礎課的綜合實驗和課程設計教學相對應,以培養學生獲得解決測控領域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第三層次:與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嵌入式系統、數字信號處理等課程專業課設計性實驗和課程設計教學相對應,以培養學生獲得初步設計能力的基礎;第四層次:通過短學期、工程實訓、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第五層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科協組織,引導鼓勵學生申報創新項目和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研究,參與加具有專業特色的各類競賽,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創造熱情,拓展個性化的教育空間。
在以上實踐教學體系中,運用層次教育思想,將實踐教學分為在時間上先后承接、功能上相互補充的五個層次,充分注重實踐教學體系內部各門課程和教學環節之間的相互銜接,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加強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建立起基本操作與基本理論相結合、技能訓練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實習與實驗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能力培養機制。通過這種循序漸進多層次的系統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知識的應用能力。
(三)改善教學條件,創造培養平臺
一是建設實驗教學平臺。實驗教學離不開一個完善的實驗教學平臺的支撐,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生儀學院為例,該學院2010年僅有省財政實驗室1個(檢測技術與信息處理)、中央財政實驗室1個(生物醫學電子信息),這些年在學校支持下加大投入經費,通過梳理老設備、添置新設備、新建實驗室、新建機房等方式,對測控專業實驗室重新規劃,目前實驗教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新增中央財政實驗室3個,新建微機原理與系統設計實驗室1間,配備了45臺套微機、微機原理實驗箱、單片機實驗箱、PLC實驗箱、DSP實驗箱等。此外,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進行了開放實驗室的嘗試,為學生提供了開放實驗自選項目,采用開放式教學形式,使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實驗,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場所和機會,為開展與本學科相關的、富有挑戰性的科技開發制作項目提供平臺和基礎。實踐表明學生通過這些階段的鍛煉,獨立實驗能力大大提高。
二是充分依托學校平臺。利用其圖書資料豐富、學術期刊充足、具有實施完善、功能先進的校園網網絡資源等優勢,依托《微機原理與接口》、《測試技術與傳感器》精品課程的建設與網絡課程建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實驗教學信息化平臺與精品課程網站。同時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克服場地緊張、經費有限等客觀困難,設立了測控專業圖書資料借閱處,供專業教師借閱瀏覽。
三是建設實踐培訓基地。實踐培訓基地旨在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杭州電子大學測控專業為例,該專業十分重視實踐培訓基地的拓展工作,積極尋求社會資源,和優秀企事業單位合作,與浙江省腫瘤醫院、創業軟件、諾爾康神經電子、匯文教育等多家單位合作共建測控專業實踐基地,與科協組織合作共建學生創新基地,為本專業學生創造更廣闊和更先進的實踐平臺和培訓基地。
(四)建立激勵機制,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老師在學生培養中能否起到積極主導的作用也構成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一大因素。為此,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和吸引更多的教師參與專業建設尤為必要。組織廣大教師在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體系與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等多方面進行改革研究與實踐。深化教學改革,通過推行課程群制度,以精品課程建設為中心,以課程團隊為依托,以應用創新為主導,實現精品課程、教學名師、教學研究、教材編寫和教學資源庫五個方面的協調發展,使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建設更符合教育規律、更具有專業特色。
以杭州電子大學測控專業為例,本專業教師積極探索研究教改工作,近年來主持多項教改項目,如“實踐教學一體化改革模式探索與研究”、“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研究與實踐”、“我校教學工作等效評價機制研究”,“生命信息與儀器工程類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探索”、“電子信息技術及儀器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驗教學創新研究”、“《醫學儀器原理及設計》教學體系的改革”、“工學類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改革探索與研究”等。
(五)導師和課題組集體指導相結合,開展課外研學活動
用導師制和課題組集體指導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創新型本科人才,是我們引導本科生開展課外研學活動的主要思路。學術水平高的學術帶頭人往往是一個研究團隊的帶頭人,團隊中不僅有多位科研經驗豐富的教師,而且有一批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采用導師制和課題組集體指導相結合的方法,不僅可以使本科生得到充分的指導,而且充分融人于高水平的科研活動中。筆者所在的測控專業已組建了一批具有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隊伍,現有專職教師23人,其中教授/教授級高工5人,副教授/高工4人,高級職稱比例39%;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0人,占教師總數的87%;獲得碩士生導師資格9人,占教師總數的39%。
針對測控專業教師青年教師較多的特點,采取“縱向培養”與 “橫向交流”相結合,加快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縱向培養”--即實施“導師制”,儀器系給每位新進教師指定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指導教師一名,提出明確的培養目標,并通過 “試講”、“助課”、“上習題課”、“指導實驗課”等方式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充分發揮了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培養過程實行“三定”,即:定時間、定任務、定要求。“橫向交流”--即定期開展專業建設研討和學術交流活動,實現青年教師間的橫向交流。通過組織青年教師學習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等有關基本知識和理論,開展試講評課、名師示范課、交流教學心得體會等形式,共同提高業務水平,盡快過好教學關。同時學院還規定所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每學期至少獨立承擔一門本科課程的教學任務,教授授課每學年不低于64學時。
此外,還通過開設研討課的方式,培養本科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專題研討的形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分工協作、查閱資料、提出技術方案,并最后解決問題。
四、 結語
測控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一項綜合性人才培養工程。堅持以實踐探索為基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積極開展專業建設研究和實踐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宋愛國,況迎輝,測控技術與儀器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1),48-54
2. 李湘閩,羅小燕,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江西理工大學學報, 2006, 27(2),70-74
3. 宋愛國,吳涓,崔建偉,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學生工程意識培養與創新教育的探索,中國大學教育, 2012, (1),41-44
4. 王可寧,劉纏牢,測控信息技術領域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方法,信息技術, 2012, (10),50-54
篇8
(湖北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摘 要:本文認為,取得的知識產權數量、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是主設計的量化考核指標,基礎技術技能、設計工作量是輔助設計的量化考核指標,介紹了主設計、輔助設計的量化考核操作方法,并提供了一家IT企業研發人員量化考核制度。
關鍵詞 :中小 IT企業;研發人員;量化考核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4)34-0157-03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簡介:龔喜春(1967-),男,漢族,湖北蘄春人,碩士,湖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從事科技型中小企業管理研究。
研發人員是中小IT企業發展的引擎,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是中小IT企業發展的關鍵。績效考核是激勵研發人員的重要舉措。但由于中小IT企業研發人員工作的可觀性、可控性、可測性差,在考核實施上存在一定的難度,目前主要采用的KPI關鍵績效指標、360度反饋、目標管理法、主管述職評價、平衡記分卡等方法,效果不太理想。不少中小IT企業的負責人感嘆 “你可以買到研發人員的時間,但你買不到他的熱情,買不到創造性,買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設法去爭取這些更重要的東西。”
現代心理學教科書《行為管理》認為,按時計酬的員工發揮了其工作能力的20%,而受到充分激勵的員工可以發揮其能力的80%。尊重、信任、民主、公平、培訓、以身作則、參與管理、職業規劃、實現自我價值等是激勵研發人員的有效措施。與之相比,量化考核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馬克思認為:“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績效考核只有成功量化了,才能真正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本文借鑒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中的工作定額原理、計件工資制,結合筆者在湖北IT企業K公司對研發人員量化考核的實踐,探討中小IT企業研發人員的量化考核方法。
一、中小IT企業研發人員量化考核指標
泰勒認為,工人磨洋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付酬制度不合理,計時工資不能體現按勞付酬,干多干少在時間上無法確切地體現出來。為此,他提出了工作定額原理、計件工資制。即通過各種試驗和測量,進行勞動動作研究和工作研究,確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勞動定額。根據定額完成情況,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使工人的貢獻大小與工資高低緊密掛鉤。勞動定額是生產工人量化考核的關鍵指標,是實現生產工人計件工資制的基礎。
要想象考核工人一樣量化考核IT企業研發人員,實行“計件工資”制,就必需找到類似于“勞動定額”的量化考核指標。中小IT企業研發人員按能否獨立負責某個產品設計可分為主設計和輔助設計。基礎技術技能、完成的設計工作量是輔助設計的量化考核指標,取得的知識產權、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利潤是主設計的量化考核指標。
主設計是企業骨干研發人員、資深研發人員。他們的勞動成果主要有兩種,一是知識產權(創新性技術成果),一是產品。獨有的知識產權是IT企業的核心競力。企業聘用資深研發人員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得到公司沒有而市場需要的知識產權。研發人員將研究的算法打造成專用指令,將設計的電路、技術訣竅、心得體會整理成可引用的文檔,形成企業的知識產權,是IT企業最期望得到的。研發人員給企業創造知識產權的多少、價值的高低,決定著他對企業貢獻的大小。將取得的知識產權的數量、質量,作為主設計的量化考核指標,無疑會激發他們的科研熱情,有利于企業發展。
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是中小IT企業研發人員工作效果的最終體現,能較客觀的反映研發人員的業績。盡管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與銷售人員密切相關,但產品自身是否有競力,是否便宜、可靠、好用,能否滿足市場需要起著決定性作用。正因為如此,營銷4P理論把產品擺在營銷策略的第一位。將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作為某個產品研發團隊(由1個主設計牽頭、幾個輔助設計構成)的量化考核指標,能促進研發人員更好地貼近市場,更多地關注產品質量、成本,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輔助設計大多是剛入職的本科生、研究生。他們在學校學習了相關專業課程,但對工作中需要的基礎技術技能的掌握還不夠。畫PCB板、軟件編程、硬件設計、產品測試、系統方案設計等基礎技術技能,是IT企業研發人員勝任工作的基礎。這些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不具備這些基礎技能,難以承擔產品設計工作,更不用談創新。這些基礎技術技能的獲得主要靠求學階段(大學、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工作后自學和鉆研。將掌握基礎技術技能的多少作為輔助設計的量化考核指標,無疑會激發他們學本領,長才干。
輔助設計一時是出不了知識產權(創新性技術成果),也獨立設計不出產品,往往是配合主設計工作,承擔主設計安排的任務,比如畫PCB板、做產品實驗、編產品生產工藝、查閱整理材料等。將完成設計工作量作為輔助設計的量化考核指標,體現了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
二、中小IT企業研發人員量化考核方法
研發人員的薪酬不能全額納入考核,如全額納入考核,研發人員會覺得收入一點保障沒有,心理壓力過大,難以安心工作,同時也會與招聘時承諾的月薪多少沖突。薪酬多大比例納入考核,主要考慮兩點,一是研發人員的基本收入有保障,二是如果工作沒做好,考核薪酬沒足額拿到感到心疼;如果工作做好了,可以比預期拿的多得多。首次對研發人員量化考核時,主設計拿出理論工資(具有同等能力、資歷的人的社會平均工資)的四分之一來考核,輔助設計拿出其理論工資(具有同等能力、資歷的人的社會平均工資)與入職轉正時的工資差額部分來考核比較容易接受,以后可根據情況逐漸加大考核比例,但一般不要超過50%。
對主設計的知識產權(創新性技術成果)考核,宜以1到2年為周期。考核周期太短了,難以出有價值的創新性成果;太長了,可能沒等開發出來,技術就不新了。 主設計的創新課題,由公司確定。公司根據自身核心競爭力和市場需要擬定每年的攻關課題,向全公司設計人員公布。各主設計根據自身優勢、負責設計產品的關聯性選擇研究課題,并報公司審查備案。研究成果得到市場驗證,整理出完整的技術文檔后,可向公司技術委員會提出知識產權認定申請。能否認定為知識產權,由公司技術委員會評判。
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不等于公司的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可采用公司內部模擬市場結算的辦法來計算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設計產品的銷售額=銷售臺數*產品賣給市場部(總經銷商)的單價(該單價參比同類產品賣給大商的價格),設計產品的銷售利潤=設計產品的銷售額—銷售臺數*(單臺材料成本+生產成本)—研發人員工資、費用。這樣計算出的研發人員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可以降低銷售因素的影響,使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與研發人員關系更為密切。將銷售額按一定的比例提成作為研發小組的月浮動工資,將銷售利潤按一定的比例提成作為研發小組的季度獎金。研發小組的月浮動工資、季度獎金,由主設計分配,主設計個人所得不少于70%。
以下是某主設計的量化考核方案:
考核金額:
1、固定工資(具有同等能力、資歷的人的社會平均工資的四分之三):12萬元
2、考核工資(具有同等能力、資歷的人的社會平均工資的四分之一):D=4萬元
3、考核指標及占考核金額的比例:
1)知識產權:D1=D*50% (年度考核)
2)銷售規模:D2=上年銷售額* 1%*70%+新增銷售額*3%*70% (按月考核,提成的70%歸主設計個人)
3)銷售利潤:D3=M*80%(季度核算,利潤的73%歸主設計個人)
輔助設計的基礎技術技能考核,主要通過考試來進行。由于基礎技術技能與專業理論知識息息相關,可將大學階段學的專業課程作為考試內容。如列出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專業的8到10門課程,規定通過任意5門,方可參加畫PCB板、驅動程序編程、出工藝清單、產品測試、系統方案、產品策劃等基礎技術技能測試。基礎技術技能測試每通過一項,底薪加100到200元。公司每年組織二次考試,上、下半年各一次。
輔助設計的工作量考核,由主設計負責。主設計是從輔助設計成長來的,清楚入職不同年限的畢業生完成多少輔助設計工作量是合適的。輔助設計協助主設計工作,其工作量考核收入,是主設計從設計小組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提成中拿出來的,主設計為調動輔助設計的積極性,給每位輔助設計的工作評分會盡可能公正的。當月拿出來的設計產品的銷售額提成除以設計小組輔助設計得分之和乘以某個輔助設計得分,即得出當月工作量考核工資。當季拿出來的設計產品的利潤額提成除以設計小組輔助設計當季得分之和乘以某個輔助設計當季得分,即得出當季工作量考核獎金。
以下是某輔助設計量化考核方案:
1、固定工資(入職薪酬,不考核):3000元/月
2、考核工資(具有同等能力、資歷的人的社會平均工資與入職轉正時的工資差額部分):D=10000元
3、考核辦法:
1)技能:
技能考核按照公司標準進行,每通過一門與工作需要相關的科目考試固定工資加100元。
2)工作量:
按月考核:D/12=10000/12=824元(滿分為100分,根據分值比例發放)
考核方法:主設計按每月工作量的飽滿程度和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分。
三、中小IT企業湖北K公司研發人員的量化考核
以下是筆者為從事工控產品研制、成立已有15年的中小IT企業湖北K公司制定的研發人員量化考核制度。
湖北K公司研發人員量化考核制度
為進一步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激發研發人員貼近市場創新,努力提高技術能力,促進公司的快速發展和員工收入的不斷增長,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指標
主設計(設計小組長)考核知識產權(創新性技術成果)、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輔助設計(設計小組成員)考核基礎技術技能、設計工作量。
二、考核方法
1、主設計考核
1)為保證主設計的基本收入,適度減輕主設計的心理壓力,本年度只拿出主設計理論工資(具有同等能力、資歷的人的社會平均工資)的四分之一考核。考核工資一半與知識產權創新掛鉤,一半與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掛鉤。
2)1到2年內為公司提供一項公司需要的知識產權,即可獲得考核工資的一半。提交的知識產權應具備完整的技術文檔、可重復引用并得到了市場驗證。能否認定為知識產權,由公司技術委員會評判。
3)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考核提成上不封頂,下不保底。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小于等于上年度部分,按研發部與銷售部結算價值(=生產人工、費用+材料成本+設計利潤)0.5%提成,大于上年度部分按研發部與銷售部結算價值3%提成。設計產品的銷售利潤按10%提成。設計產品的銷售利潤=設計產品的銷售額(研發部與銷售部的結算價值)—產品生產人工、費用—產品材料成本—研發人員工資—研發支出(差旅費、協作費、實驗材料、房租水電費等)—稅收。設計產品的銷售額和銷售利潤提成由主設計在設計小組內分配,主設計個人不少于70%。
2、輔助設計考核
1)為保證輔助設計的基本收入,本年度輔助設計入職轉正時的工資按月發放,只將其理論工資(具有同等能力、資歷的人的社會平均工資)與入職轉正時的工資差額部分納入考核。
2)基礎技術技能考核,分為理論水平考試(本科所學的專業課程)和基礎技術技能測試兩個部分。理論水平考試科目主要有:高等數學(一)、英語、C語言、普通物理(力、電、光學)、電子技術基礎(模)(數)、電路理論、單片機控制技術、操作系統、編程原理、數據結構、嵌入操作系統、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氣基礎、運動控制、控制原理、電路理論、單片機控制技術、現代控制理論。通過任意8門,即視為理論水平合格,具備技術技能測試資格。技術技能主要包括:畫原理圖、畫PCB板、梯形圖編程、驅動程序編程、出工藝清單、產品測試、系統方案、產品策劃等。技術技能每通過一項,底薪加200元。
3)設計工作量考核,由主設計按月進行。根據每月所做的畫PCB板、編寫工藝、產品測試、實驗、系統調試、編寫程序等工作量和完成情況給出評分,考核滿分為100分,根據分值比例乘以當月、當季分給輔助設計的銷售規模提成、銷售利潤提成發放浮動工資。
- 上一篇:室內設計的社會環境分析
- 下一篇:近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機械制圖實訓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