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0: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窯洞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窯洞民居起源與現狀
窯洞由穴居發展而來。在宋代,黃土地區已普遍將窯洞作為糧倉使用,足以證明筑窯技術最晚在宋代已達到非常發達的水平。清末民國之際,窯洞在民間得以普及;20世紀50年代,窯洞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鄉土聚落景觀被世人矚目。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與城市化進程是加劇,窯洞民居和眾多傳統民居一樣,面臨衰敗、消失的危險。
2.窯洞民居類型與特征
目前學術界普遍根據窯洞外形將窯洞民居分靠崖窯、天井窯、覆土窯(獨立式磚砌箍窯)三種類型。
靠崖窯,即為直接依靠黃土山體橫向挖洞,因其層數不同分為單層、多層兩種,是所有窯洞類型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一般分布在海拔較低的山腳或山腰處。
天井窯,即下沉式窯洞,在平坦的黃土地上向下垂直挖洞,形成封閉性較好的下沉式院落,然后再向四壁挖窯,多分布于地勢較高且平坦的山頂處。
覆土窯(獨立式磚砌箍窯),是指用土坯、磚石人為砌筑而成的獨立式窯洞。因其不再以黃土山脈為依托,故具有布局靈活,形式多樣、四面獨立的特點。
窯坡埝村及其周邊村落窯洞分布類型及特點
豫西地處北緯33-47°之間,是我國土地資源最豐富的片區之一,該區域內黃土的發育情況是最典型、最成熟的,具有土質均勻且連續性分布的特點,適宜挖掘形成窯洞民居。本文研究對象豫西靈寶市五畝鄉窯坡埝及其周邊村落正處于此區域范圍內,并形成了獨特的豫西窯洞民居文化。
1.窯坡埝村窯洞
窯坡埝村位于河南靈寶市五畝鄉,村內窯洞民居以靠崖窯為主。
“埝”字根據《說文解字》記載為:“塾,[都念切],下也。《春秋傅》曰:“塾隘。”從土孰。”即:“埝”通“墊”,意為“相對較高的地方”。現代漢語大辭典中將其解釋為:“指田里或淺水里擋水的土埂”就是從《說文解字》中的“墊”意拓展而來。所以,窯坡埝真正的意思應該是“坡埝窯”,即在“高處山坡上的窯洞”。根據筆者實地考察,窯坡埝村正是位于山脈中部的山腰處,前文已述,山腰處常見的窯洞類型多為靠崖窯,窯坡埝村現存窯洞以靠崖窯為主,恰好與前文分析相印證。
2.周家塬村窯洞
周家塬村位于靈寶市蘇村鄉,和前文所述的窯坡埝村屬于同一黃土山脈,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村內窯洞民居以天井窯為主。
《說文解字》與《康熙詞典》均未對“塬”字進行記載,《現代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我國西北黃土地區的一種地貌,四周是流水沖成的溝,中間突起呈臺狀,邊緣陡峭,頂上比較平坦;西北地區亦用作對山地平原的泛稱。”和窯坡埝村不同的是,周家塬村位于山脈頂端,地勢平坦,此處民居以天井窯為主。
豫西窯洞民居價值評析與保護更新
1.價值評析
豫西窯洞民居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技術價值,現概述如下:
價值一: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窯洞民居是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窯洞是從原始社會穴居演變而來的一種居住形式,空間形態靈活、使用功能多樣,歷經千年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價值二:藝術價值――和自然溶為一體的鄉土建筑
“溶入自熱”是窯洞民居的特點之一,潛隱在廣袤的土地之中。這樣大規模且造價低廉、平易近人的民居形式,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價值三:技術價值――以使用者意圖為導向的建造過程
民居建筑是為廣大人民群眾建造的房屋,需具備:快捷、低廉、實用等基本特征。窯洞建筑在“就地取材,便于施工,施工迅速”這些民居所應具備的所有特征中,均屬翹楚,除此之外,因黃土高原地廣人稀的特征,與其他民居建筑相比,窯洞民居的建造過程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具體表現為:建造過程最大程度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在其消失后,也不會對齊周邊環境產生任何影響即破壞。僅此一點即可作為世界民居之首。
2.保護與更新
在城鎮化建設迅猛發展的今天,窯洞民居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窯洞民居保護與更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重點保護、兼顧整體
窯洞民居多位于地廣人稀地帶,大量保護有一定困難,應選取具有代表性且分布較為集中的民居進行集中保護;
第二:多學科集中式、參與式保護更新
窯洞保護是項涉及多學科的復雜工程,需要政府牽頭、專家為依靠、使用者為導向、多學科互動,方可得到實質性進展。現狀保存較好的民居,往往有人口居住,所有在保存過程中,應充分尊重使用者意見,杜絕以專家或政府為導向的強制性“保護”現象。
篇2
公共藝術設計選材的原生態之美材料是藝術品的載體,公共藝術通過材料構成作品本身并表達存在的意義。就原生態設計理念而言,公共藝術選擇材料首先應遵循無毒無害、可循環利用的原則。特別是在鄉村社區,竹、陶等材料遠遠大于金屬、塑料的利用率,不僅是因為這些材料的成本少,更是因為這種材料制作的作品飽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使人們的情感歸屬得到很大程度的滿足。其次,公共藝術材料的使用還應充分考慮作品和環境的關系,強調材料與作品主題的統一性,使作品意義與空間環境渾然天成。
公共藝術設計造型的原生態之美原生態理念崇尚的是自然與人文,它來自于民間,由于地域、習俗、文化的不同,原生態藝術也是千姿百態,各有韻味。但無論原生態藝術的造型風格如何多變,它必定是與周圍環境相融洽的;只有與環境共生,公共藝術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如英國雕塑家保拉•郝妮(PaulaHaughney)的《碼頭工人的記憶》,是一個兩只大手捧握的圓球體,在球體上用刻線方法畫有魚、螃蟹、繩索、貝殼等物體。作者在創作之初在當地充分調研,了解到這里是退休海員的居住區,因此產生創作靈感,即“一雙碼頭工人的大手”握有對這個世界的深刻記憶,與周圍居民心靈產生共鳴。
公共藝術設計形式的原生態之美公共藝術在創作時不應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它可以是在已有形式上的再加工,也可以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但無論何種形式,都應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和情感的表達。原生態理念從形式上應對環境要素合理利用,是對自然、文化的自然流露,可以使公共藝術更具有人情味。如在已存在的媒介上進行再設計,尊重傳統與自然;關注反復循環可再生的藝術形式;鼓勵民眾真正參與到公共藝術的設計、創作及使用的過程中來。
中國傳統村落一直以“天人合一”、“歷史文脈”作為其發展理念,與傳統村落的生態文化、自然環境、建筑、公共雕塑、壁畫等文化活動一脈相承。原生態設計理念在公共藝術中的滲透,還原了公共藝術淳樸、自然的本質,在設計中盡量利用村落社區自身的人文歷史等背景元素,并結合材料和藝術手段表現作品的主題,使其成為能夠與民眾交流的活的藝術,同時也能夠使農村社區重新成為充滿活力與歷史底蘊的生態社區。
公共藝術設計要傳承傳統文化魯迅先生曾說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是一個地方的歷史積淀,是可以作為區別于其他地方的獨具價值的因素,將這種優勢運用在現代公共藝術中,不僅發揚、傳承了傳統文化,而且這種結合又能增加作品的藝術價值。
公共藝術設計要滿足農民精神需求對于農村社區而言,農民為主體,農村社區公共藝術的創作,歸根結底應以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為己任。首先,作為農村社區的公共藝術創造者應深入到農村之中,真正去傾聽農民的心聲,了解農村的傳統、農民的日常生活,搞清楚老、中、青、少不同的想法,才有可能創作出符合農村實際情況、農民愿意接受且符合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其次,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讓農民真正參與到具體的方案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去,使設計充分體現當地人的喜好和地域特色。最后,應強化地方政府職能,完善各項相關機制,重視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引導建立一種“農村文化生活”的長效管理機制。
篇3
關鍵詞:傳統民居;文化導向;新民居;設計原則
民居,民之居所也。作為一種多學科結合的物化形態,民居充分體現了所在地當時的思想觀念、社會意識以及風俗習慣,既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又深藏實用和藝術價值。在“千村一面”的今天,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民居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探析傳統民居繼承發展基礎上的新民居建設至關重要。
1 傳統民居的文化導向
1.1 “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
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作為中國古代基本的思想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民居是文化的物化,中國傳統民居建設充分詮釋了這一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把人與自然看作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主張天地萬物和諧統一,中國傳統民居在自然選址上注重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傍水而依,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在材料選擇上,就地取材,使環境與人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堅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設計的核心,空間布局、陳設裝飾等始終以滿足人的需求為原則,處處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1.2 “嚴格恪守”的宗法觀念
宗法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庭觀念為基礎,講究等級關系、禮儀制度、宗族觀念和倫理道德。中國傳統民居受宗法制度的影響廣泛而深遠,被稱為中國宗法制度的活化石。中國傳統宗法觀念對傳統民居的空間布局、空間功能、室內陳設、裝飾影響重大。例如,傳統民居中的合院式民居,廳房、廂房、門房等巧妙合理對稱有序的空間布局,嚴格的功能劃分無不體現著“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祠堂等特殊功能性民居更是中國傳統宗法觀念的代名詞。
1.3 “不可忽視”的地域特征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環境氣候、民族文化等眾多差異直接反映在該地區的傳統民居中,導致了民居的形態各異,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地域特征的存在,良好地避免了傳統民居的單一化和趨同化。老北京四合院、上海里弄民居、徽派民居、福建土樓、陜西窯洞等等,它們都經過時間、歷史、環境等多重考驗和選擇得以發展保留,充分反映了該區域的自然條件、歷史淵源、生活習俗、、審美觀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
2 困惑中發展的現代民居建設
2.1 民居趨同化嚴重
現今,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城鎮化社會進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高速城鎮化進程在極大的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品質的同時,又不可避免的對農村居民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產生影響。傳統的居住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新民居建設規則尚未建立,導致現代民居建設中問題叢生。現代民居建設需要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去保護其獨特性。現代民居建設中由于缺乏系統指導,受外來文化、城市建筑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日益加重,導致現代民居建設中傳統民居文化逐漸消失。現代民居建設模仿城市建設,盲目照搬外來建筑現象嚴重,逐步導致現代民居形式單一化,城鄉趨同化,“千村一面”現象隨處可見,嚴重影響著傳統民居的繼承與發展和新型民居建設。
2.2 地域特征的逐漸消亡
一個地區的傳統民居,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選擇以及人們長期生活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習俗文化所形成的民居地域特征是唯一的。這個特征經過長期歷史選擇,成為區別于其他民居最鮮明的標志,傳統民居的地域特征是民居使用過程中人與自然選擇的結果,這種地域特征對于避免現代民居建設的趨同化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新技術下,現代科學技術、新型材料和現代文化思想廣泛應用于現代民居建設中,現代民居建設在建造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地理面貌、材料選擇的依賴性已不再突出,傳統民居長期形成的地域特征逐漸消失。現代民居建設中忽視傳統地域特征、尋求高新技術和現代化的民居設計現象嚴重,盲目追求高科技、新材料和新思潮,導致現代民居建設地域性特征簡化。如何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尋求民居地域特征與現代化的完美融合已成為新民居建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3 新民居建設設計原則
3.1 地域傳承與科技創新相結合
作為自然選擇與歷史繼承、發展、延續的產物,傳統民居中所體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內涵不容忽視。面對現代民居建設中“千村一面”的現象,地域特色的傳承對新民居建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新民居建設應立足于傳統民居的繼承與發展,以傳統民居中所包含的地域特色為切入點,遵循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對周圍地理特征、環境氣候、自然條件進行充分考慮,力求新民居與當地環境相融合,保持生態系統穩定。對傳統民居中的地域特征進行批判性繼承與發展,取其精華,去除傳統民居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使之既繼承傳統民居的優良部分,又滿足現代社會的居住需求,而不是對傳統民居的完全復制。科技改變生活,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產生空前影響,單純地繼承傳統民居中的地域特征已無法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新材料、新技術、新文化的產生也影響著新民居建設。新型民居建設應該堅持走地域特色傳承的基礎上,與現代科技創新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傳統民居的繼承和發展,合理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達到傳統與科技的完美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新型民居模式。
3.2 傳統文化和與時俱進并重
民居是凝固的文化藝術,中國傳統民居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倫理文化、科學藝術與居住者生活習俗完美結合和協調統一的產物。中國傳統民居在整體規劃、空間布局以及內部陳設裝飾上,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講究空間與時間的變化,人與景的融合以及虛化與實景的交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磚一物、一草一木,具有濃濃的文化情感。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大力發展,民居建設更新速度加快,傳統民居文化在現代民居建設中逐漸消失,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失去文化支撐的民居只是一座冰冷的房子,新型民居建設要求建設者對傳統民居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思考,把傳統文化注入新型民居建設中,為新型民居注入靈魂。新型民居建設應與現代社會發展相協調,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應與時展相協調。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導致人們思想意識發生重要的變化,單純地把傳統文化注入民居建設中已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與時俱進,對傳統文化進行發展性繼承,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使之本土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建設具有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的新型民居已成為新民居建設的重要內容。
4 結語
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以深度挖掘傳統民居中所蘊含的文化導向為切入點,根據現代民居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以傳承發展傳統民居文化內涵為基礎,堅持發展因地制宜,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與時俱進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民居模式,對于傳統民居的繼承發展和新民居建設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治保.論東北傳統民居對現代居住設計理念的啟示[D].沈陽理工大學,2010.
篇4
關鍵詞:文化產業;地域特色;發展規劃;保護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3-0136-02
一、簡述文化產業及重要意義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里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了重要論述,報告八次提到“文化產業”,直接涉及的文字大約240字,將發展文化產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從中可以看到黨和國家對文化產業工作越來越重視,對文化產業在文化建設乃至國民經濟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明確。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既可以推動經濟增長,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又能夠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和諧。站在嶄新的歷史起點上,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得機遇,同樣也面對著嚴峻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重新審視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和優勢,直面其嚴峻的現實挑戰,對于我們進一步理清思路、破解難題、加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產業發展現狀
十多年來,慶陽市一直堅持把發展民間藝術作為一項富民強市的重要產業,提出了“小香包、大市場”理念,開發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品,促進富于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產業大發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那么,慶陽如何發掘民間藝術品的文化內涵,主要做法是:
1、找優勢,比特色。慶陽市屬于西部欠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產業發展程度低,產品研發不足,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如何發揮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文化軟實力,形成富有藝術魅力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文化硬產品,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慶陽市一直思索的問題。那么,用什么和別人競爭?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究竟用什么比?當然是要比優勢,比特色,只有這樣比,才能發掘自身潛力,增強開放開發的自信心。慶陽是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徒手秧歌和荷花舞之鄉、民間剪紙之鄉、典型的黃土窯洞民居之鄉、道情皮影之鄉,《詩經》豳風文化在這里生根,周祖農耕文明在這里傳承,華夏公劉第一廟在這里落成,世界上最大的黃河古象化石在這里出土!這里是世界上黃土層最厚的地方!這里的民間藝術蘊藏相當深厚,是地面上活生態的藝術寶庫,這些都是慶陽民間藝術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把這些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題材糅合到當前的文化藝術創作中,這是我市目前文化產業發展所必須思慮的。
2、辦節會,亮風采。2002年至今,慶陽市共舉辦了十一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慶陽的香包產業在這幾年中發展迅速,據慶陽市政府的最新資料,慶陽目前已形成了一萬多個生產戶,30多個基地,100多家企業,10多萬人從業。如正寧縣全縣從事香包生產的6178戶,1.24萬人,刺繡能手200多人,國家省市民間藝術大師39人,50戶以上的重點規模村12個,創辦香包刺繡公司23個,工廠6個。年生產香包35.5萬件(套),銷售收入560多萬元。以香包為主打品牌的香包節因為抓住了慶陽特色,展現了慶陽形象的美麗,吸引了國內外人士走慶陽、看慶陽、話慶陽,觀光慶陽、投資慶陽。2004年,慶陽在與全國170多個城市的角逐中,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古絲綢之路東路重地――慶陽重放文化光采!
3、換思維,長精神。慶陽市發展民間文化產業的實踐說明,一個地區要發展,首先思想要解放。只有打破保守自卑心理,認識到只有開放才能發展,發展才有希望。通過對本土民間藝術反復的、多視角的審視,慶陽人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他們看到只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好的文化才是一個地區最具競爭勢力的品牌。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義不容辭地擔當了這一重任,成為激發這一地域干部和群眾的內在動力,使每一個慶陽人都切身體驗到自己就是開放開發的生命主體。
(二)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沒有形成規模。目前,我市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形式還比較原始與粗放,仍是以落后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形式為主,生產沒有形成集團化、規模化,生產技能培訓業還只是零敲碎打,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沒得到滿足。
2、政府投入不力,發展后勁不足。由于我市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滯后,文化產業發展程度低,加之政府投入不力,因此缺少人才支撐,對新產品研發不夠,舊的文化產品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吸引力,所以不能有效開拓新的銷售市場,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使文化產品的進一步發展失去了活力。
3、文化產品生產隊伍縮水、后繼乏人。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和金錢觀念的腐蝕,且由于制作香包民俗文化產品效益低下,我市許多農村中青年婦女大多都選擇外出務工,因此香包民俗文化產品制作者多為40歲以上的老年婦女,缺少中青年尤其是青年作者,香包作者隊伍出現斷代的現象。
4、文化隊伍力量薄弱,設施落后,資金嚴重匱乏。隨著政府的不斷扶持,文化產業的逐步壯大,對各類文化遺產保護的逐漸重視,對文化隊伍及相應的各項配套設施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和提高。但由于我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資金相對短缺,目前的文化隊伍力量和設施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文化產業發展需求,導致我市文化產業監管不力,發展緩慢。
5、宣傳工作滯后。宣傳上缺乏大動做、大手筆,使慶陽民俗文化產品仍然停留在小天地,沒有形成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走向市場的良好輿論氛圍。
三、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策
(一)全力創建手工藝品的知名品牌,形成地域特色。民間手工藝品各地都有,大同小異,琳瑯滿目,但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開拓銷售市場呢,我想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增強傳承保護和品牌意識。民間手工藝術品屬于非物質文化保護范疇,需要傳承發展。目前,我市手工藝品雖然已形成了一個產業,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傳統的文化精髓已逐步喪失。在這十多年的文化產業發展中,我們深切的感覺到原生態的民藝人才是一個地區最可寶貴的人才資源,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圖式是民間文化傳承的藍本,原生態的工藝技術是民間文化產業化成功的秘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忘本則難取利。文化之根枯萎,文化產業就成了明日黃花。因此,切實保護我市傳統民間文化,為民間文化產業保本養源已是當務之急。
2、提煉地域文化標識,提升文化品味。要認真探討城市建筑、園林、雕塑等方面與慶陽香包民俗文化風格的吸收融合問題。慶陽文化中的黃河象、董志塬、南佐仰韶文化遺址、北石窟寺、傅介子、抓髻娃娃等主要文化標識形象還很不突出。因此,我們要依此認真創作代表慶陽文化的標識性形象,使之融入到香包民俗文化的創作之中,打造具有慶陽特色的文化產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
3、理直氣壯地保護和恢復傳統手工業。手工業是手工藝傳承的重要途徑。大工業不能代替手工業,它也代替不了,產業化在貪大求全的同時不能以犧牲手工業為代價,過去我們經歷過的一些教訓實在是太慘重了!恢復手工業就是恢復中國農村的元氣,不必談虎變色,以為不工業化就落后,就不光彩,它們各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失去了民間風格就等于失去了民間藝術的本質,在推動民間藝術形成產業的過程中,盡力保留再現民間藝術的神韻,突出民俗特色,使慶陽人獨特的審美個性滲透到自己的香包民俗文化產品上。
(二)抓住特色,制定我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包括發展戰略、品牌戰略)。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職責明確、形成合力的原則,集中力量發展重點的文化產業,將其做大做強。今后幾年,建議圍繞以下幾方面抓文化產業:
(1)以公司為龍頭,集研發、設計、生產、收購、銷售于一體,實行規范定型、訂單作業、農戶加工、批量生產,逐步形成專業化、產業化、產銷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2)轉變觀念,統籌規劃,推動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的結合,形成發展文化產業與旅游文化聯姻的新型產業結構。加大農耕文化、香包民俗文化以及旅游景區基礎設施的開發力度和投資力度,盡快把我市旅游產業培養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以成功舉辦香包節為契機,宣傳、推介我市特色旅游文化景點,以文化產業促旅游產業發展,以旅游產業反哺香包民俗文化產業。
(三)政府干預,制定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組織力量,對我市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發掘、普查及保護。
1、對現有的文化產業生產單位進行產業化、系統化、規模化改造,同時制定相應政策,鼓勵社會閑散資金向文化產業投資,鼓勵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對文化建設項目在用地上給予支持,對重點公益性文化事業項目,其所需土地可采取行政劃撥的方式解決,經營性文化產業項目用地在國家法律政策許可范圍內優惠安排,根據項目需求減收土地出讓金,免收市政建設配套費及相關規費。
2、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職責明確、形成合力”的原則,以普查為基礎,視搶救為生命,保護為手段,發展為目的,建立健全文化資源檔案庫,包括文字、影像、圖片等。同時聘請專家對其進行評估和鑒定,為開發和利用作好鋪墊,使民俗文化的傳承產生強大的合力機制。
(四)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要通過大膽引進和加強培訓等方式建設文化產業的人才隊伍,包括優秀民間文化藝人、傳承人,懂得民間文化藝術價值的政府官員,從事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和研究的科研人員,從事民間文化藝術周邊產品和延伸產品開發的專業技術人員,也包括新一代民間文化藝術的欣賞群體。同時,也要重視管理型人才和經營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要把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放到文化產業開發和經營管理的合適位置,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為他們施展才華創造廣闊的空間。
(五)八方借力加大市場開發,拓寬銷售渠道。產業發展形成一定規模,市場開發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們的手工藝品終究要通過市場來體現價值,只有及時賣出了才能實現價值。因此,加強市場開發,拓寬銷售渠道,是我們必須面對、而且要切實做好的一個重要課題。
1、營銷公司模式。成立專門的香包民俗文化產品營銷公司,形成有效的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文化產業市場。
2、舉辦節會模式。以香包節為契機,搭建一個宣傳、推介慶陽香包的平臺,吸引外來客戶購買、簽單。
3、會展團隊模式。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參加國內各大城市尤其是港、澳、臺舉辦的各種藝術博覽會。
篇5
文章從識別、傳播、表現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視覺傳達的傳播功能的達成。從人們對物質功能的需要、品牌的內涵和商業價值、設計的個性與風格等角度探討視覺信息的識別效力;從文化性和情感性分析信息傳播的達成;從有效傳達信息、視覺流程設計等內容闡明了視覺表現與信息傳播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視覺傳達;傳播功能;識別效力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85831(2013)04016105
利用視覺符號來傳遞信息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傳達方法。人有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它們是人類獲取信息的探測器,其中視覺獲取的信息約占全部信息的70%。視覺是全球不同文明所共有的、接收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它奠定了視覺文化在國際間傳播的可能性。現代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要擺脫文化、語言、種族、地域、民族的障礙,通過視覺符號來傳遞信息是最便捷有效的方式。
“視覺傳達”一詞,與“信息”、“傳播”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一個將信息視覺化處理,利用視覺符號傳達信息、進行溝通的設計;它利用視覺符號投射信息,闡釋某個概念、傳達某種內容;通過對視覺符號的有序組織,使形與圖的組織關系形成語序,構成可以明晰表達信息內容的完整的“視覺語句”;它也是大眾傳播中最具情緒感染力和精神滲透力的信息傳播形式。
隨著時代的變遷,視覺傳達經由graphic design(平面設計)發展至visual communication(視覺傳播)再到今天的 communication design(傳播設計)。依托的媒介從傳統的印刷媒介發展到現代以屏幕為基礎的多媒體、影視等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今天的傳播設計是一項綜合知識與技術的創造性活動,是以現代傳媒為介質的大批量生產的現代文化形態,并在這一基礎上構建出新的信息產業和傳媒工業。在工業生產、服務及文化傳播活動中,它不再僅局限于運用各種傳統和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綜合表達,同時也在制定品牌和產品設計、服務與傳播戰略的時候,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視覺設計是一種經濟的驅動力,它可以成為企業管理的有效資源,合理的設計甚至可以大規模改進制造技術以及產品競爭力和企業傳播的有效性。傳播已經成為視覺傳達的核心,而傳播的成功與否常常直接關系到許多生產活動和文化活動的成敗,甚至可以說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發展。
一、視覺信息的識別
視覺信息的識別,是視覺傳達的保證。為了使發射的信息不被紛亂蕪雜的信息海洋淹沒,使信息快速、準確地傳達,識別顯示了巨大的效力。
識別包含了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是外觀信息的識別。外觀信息的識別指圖形、文字、色彩、構圖等形式層面,受眾在接收這一信息層次時,僅僅停留在感覺上,并沒有進入思考層次。視覺最有效的感知部位,在視網膜上只占有很小的比例,此外,視覺還處在一個不斷運動的狀態之中,這種生理上的特點,決定了視知覺對具有十分明顯的新鮮感、整體感和特征感的事物比較關注。從視知覺得到視覺印象,所需要的時間約為0.3秒。視覺所得到的第一印象的記憶時間很短,傳播的信息也有限,只能吸引人們一時的注意,但它卻是信息傳播的基礎,以視覺經驗的形式左右著后來的印象。就視覺心理來說,視覺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要想建立特別深刻的印象和特別牢固的記憶,除了讓外觀信息能經受得住視覺反復注視的考驗、獲得良性的視覺印象外,還要讓受眾能進入到第二層次的語意識別。
語義信息的識別指視覺傳達信息的基本內容,它包括固定在外觀信息中的象征、寓意等內容,還包括基本的情感信息。語義信息識別將受眾的記憶領向短時存儲區甚至長時存儲區,在這里信息經過思考,也就是經過大腦一定程度的加工,會給受眾留下一個較短或較長時間的記憶度,時間的長短取決于語義信息利用的合理度。比如,信息識別直接關系到人們在使用產品時的效率。阿恩海姆曾經指出:“一種符號必須能為某一類事物或某一類力的作用方式賦予具體的‘形狀’。”[1]現代符號學理論認為,任何事物的內在變化與規律都能以可視的外觀表象來體現、記憶、聯想、理解與交流,產品外部的形態構成與排列組合也是反映各種事物不同屬性的一種視覺符號。這些視覺符號實際上體現了一定的指示性特征,暗示人們該產品的使用方式、操作方式,告訴人們,哪里可以按壓、可以抓握,引導人們以直觀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操作。此時的視覺符號是一種識別標簽,通過符號可以使人聯想到它所暗示的東西[2]。
遺憾的是,目前市場中仍然有大量符號識別困難的產品,設計師更關注產品的形式美,生產商在乎成本的多少,沒有經過與使用者之間的溝通,以一己之見確定產品的操作方法,沒有從符號與人的行為方式的聯系入手;也沒有確立從整體形象到結構秩序再到細節表現的層次關系。特別是面對功能復雜的高科技產品,當各類信息交錯在一起時,如果不能用準確、簡潔、有序的視覺符號提示消費者,快速完成信息識別,就會讓人感到十分迷惑,出現信息識別錯誤。通過產品造型因素來設計適宜的信息傳播的符號系統,就凸顯出現實意義[3]。
阿恩海姆說“符號就是為一種較為抽象的觀念賦予可見的形式”[1]。視覺符號是受眾最容易接觸到的傳播內容,這些表象上簡單的符號實際上蘊藏著巨大的內在價值。合理的語意信息設計可以賦予產品不同的品牌內涵。對于品牌而言,具有商業價值的視覺符號是一種錯綜復雜的象征,是品牌識別的視覺核心。視覺符號傳達出的產品屬性、名稱、歷史、文化、聲譽、品質、風格等信息經過大量復制、廣泛傳播滲透進消費者的大腦,產生共鳴,轉化為記憶,發展成偏好,在大腦中形成深刻的品牌印象總和[4]。在信息泛濫的時代,獨特的品牌個性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識別作用,制造差異以區隔市場,還可以規避競爭風險。任何企業都無法為市場上所有的消費者提供全部的產品和服務,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即使同類產品仍然可以存在差異,通過形象化的視覺概括,可以將產品特征、品牌價值、企業理念等信息生動、具體、感性、形象地轉化為視覺符號,來進行細分市場的品牌識別。
第三層是文化信息的識別,這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情感信息,是設計師在表達上述內容時所傳達的審美觀念、情感趣味、設計特色乃至個人風格。設計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層是將受眾的記憶帶向長時間記憶區的有利工具,設計作品包含的這類信息往往能引起受眾的共鳴,體驗到深層次的愉悅感,因而也就能給受眾留下一個較長時間的記憶度。
二、視覺信息的傳播
(一)傳播的情感性
傳播并非將信息從一個實體或個人分派給另一個,而是啟動信息的相互交換,其核心在于包容多種解讀,從視覺到理念,從實物到精神,觀眾能夠自由地將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放入其中,傳播才有效。藝術心理學認為,藝術是直接訴諸于人的情感的,傳播絕非板著面孔說教,在信息傳遞的同時它還要給人以情感上的感染與滿足,情感的力量往往最能打動人。尤其是在今天,快速的生活節奏、巨大的生存壓力、冷漠的人際關系,人們的情感空間在不知不覺中被擠壓得越來越小[5]。
情感是感情的升華,它是在生理性的基礎上產生的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中指同感覺相聯系的情緒體驗。人的情感變化與外界事物對感官刺激的強度、性質、次數有關;同時也與人的生活經驗、對事物的立場和觀點、個性與修養有關。人們在與客觀世界的接觸中有感而生情,人的情感變化是復雜而微妙的。例如,人們依靠感官經驗可以對色彩和肌理產生喜愛或厭惡的心理情感,是人們在心理活動中的高層次反映,與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緊密聯系。崇高、榮譽等情感是基于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而產生的。傳播的情感性原則是視覺語言精神功能的體現,傳播的情感性可以激發人們更多的聯想,大大提高信息傳達的感染力。
情感的視覺語言主要依靠象征性的手法來傳達,視覺傳播的情感性,就是利用視覺符號傳達良好的信息,調動情感,親切自然地表現主題。通過視覺語言的“情感設計”,賦予產品豐富的感彩和濃郁的人情味,從而以情動人喚起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著名的IT企業――蘋果公司的傳播設計讓我們嘆服。品牌、設計、體驗,多年來一直是蘋果公司傳播設計的主題。Iphone被《時代》雜志評為2007年最佳發明,這款時尚多媒體手機,至今已推出五代,盡管還存在很多技術缺陷,但是全球眾多粉絲卻對這些缺陷視而不見,足見他們對蘋果的忠誠度。蘋果的商業成功證明了合理利用用戶的情感所能達到的傳播深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技術之外的力量遠勝于技術本身。蘋果散發出來的濃重的品牌氣息,把果粉們聯系到一起,創造出一個社會群落,滋生出強大的心理認同感[6]。
(二)傳播的文化性
今天的視覺傳播已經成為一種經濟的驅動力,它可以成為企業管理的有效資源,合理的設計甚至可以大規模改進制造技術以及產品競爭力和企業傳播的有效性。而傳播信息的成功與否常常直接關系到許多生產活動和文化活動的成敗,甚至可以說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發展。
自然條件的差異決定了視覺設計的文化特征,在《文化肌膚》一書中,德克霍克認為,由于設計是文化意義上的人造物的可看、可聽和有肌理質感的外在形式,所以設計是文化的肌膚,因此設計的本質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傳播,商業競爭到一定階段就是文化的較量。
“文化”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狹義指人類的行為模式和精神成果,包括經濟生活模式及各種社會意識形態。今天,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脫離其他文化而獨立存在。我們全天24小時都沐浴在各種各樣的文化之中,或真實或虛擬。多元文化是全球的大范圍多角度的變革,不同文化的融合令人激動不已。在這樣一個大熔爐中,任何一個人所經歷的文化的交織都是豐富的、復雜的。人們在網絡上、街上、禮堂里、體育館里和他人分享著各種文化,不同的文化元素彼此疊加,呈現出一種令人驚奇的狀態。
自然條件的差異決定了視覺傳播的文化特征,視覺傳播的文化特征反過來又是自然條件最生動的表達。黃土高原的窯洞傳遞出當地的氣候信息,高聳入云的哥特式教堂傳遞出與神交流的渴望[7]。在不同地域聚居的人們的不同生活模式和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視覺傳播最深層的因素,也是其他地域受眾樂于接受的原因。民族文化的地域特征往往通過文化符號形式,展現到社會應用的空間中。從某種意義上說,設計作品是國家的面孔,是濃縮時代的精華,可以看作民族、國家、地區,甚至設計師個人的名片。地域文化的符號運用,在某種程度上,集中體現文化風俗、生活水平、社會風尚等具體的觀念、追求、品味和傾向,成為一個民族、國家和設計師的表征。現代社會生活的國際化,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改變了區域的局限。區域性的民族文化,是對國際化的有效補充;而傳統文化在國際化的刺激中,也為自身更新帶來了契機。
與地理因素相輔相成的另一因素――歷史文化傳統,是又一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風格體現在文化傳統上,“品牌的一般是文化”,歷史的文脈總是通過視覺符號得以體現,它是視覺符號形成的源泉,是其形成的內在文化語境。其間的細微差別歸根到底是由民俗風情、生活習慣、消費方式等文化民族傳統的不同以及隨之而來的思維方式的差異決定的,并且不斷在信息反饋中調整定型,從而與一定范圍的受眾建立起相對應的關系。例如,丹麥現代設計師主要出身于兩個行業:建筑業和手工行業。兩者的結合形成了丹麥現代設計民族化與國際化并重的風格。日本繼承了傳統手工藝的精華,重視材料的質地、肌理、裝飾性和細節處理,形成精致、小巧、高雅、實用的民族設計風格。
文化的競爭往往都是從商業層面開始逐步滲透到其他方面。以本土文化或市場為基礎創造出的產品或創意也不斷地啟發著其他市場,這種來源于文化的競爭不會使一個技術落后的國家相形見絀,反而會令世界更加豐富。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全球視角,每一個人可以面對這個世界,驕傲地展現文化的本土性,不需要為了全球化而喪失其本來的個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差異就是價值。只要我們了解世界并保持原來的自我,我們就可以以我們自己的文化影響別人,而不需要迎合市場[8]。
設計風格的傳播與互動,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比較文化現象,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傳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設計,才具有真正的世界競爭力。在融會歷史傳統、經濟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不同設計追求和隨之而來的設計風格,既是設計這門探索現代生活意境的美的哲學具有無線豐富內涵的必需,也是人類求新求異求美心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得以完善與發展的內在要求。近年隨著中國風的勁吹,全球大量設計師參與到中國風的設計中來。需要強調的是,遵循傳統文化并不意味著守舊,能夠利用新科技和新材料將傳統文化精髓貫穿其中設計出新的作品才會富有生命力。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播中的優勢能在設計中顯示出不同時代的創造所保留的美學聯系,而并非表象符號的使用。中國設計在考慮產品發展的同時,也應將中國文化傳播給全球。我們可以整合全球的創意和想法來思考中國文化,收集世界各種文化中誕生出的接受度,從中提出普遍性,以全球視角創造出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產品,產生最有穿透力的中國設計。
三、表現
視覺傳達是一門信息處理的藝術,其核心是通過視覺語言媒介來表達可視和不可視的信息,實現信息快速準確傳播。信息是一個宏觀的概念,是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依據,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符號。它既包括世界所有千姿百態的事物與現象,也包括人類已知和未知的所有知識。
(一)有效傳達信息是核心
既然傳達信息是其本質與目的,視覺語言的表現就必須圍繞準確傳遞信息而進行。信息內容決定了視覺語言的創意與風格,決定了視覺語言的媒介形式和表達方式。面對不同的信息,需要選擇不同的角度,來傳達對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意念。從不同角度萌生出的創意在形式、意境、審美價值上均有所不同[9]。
視覺符號建構的最終目的就是傳播,所以傳播的過程要順暢,不能產生誤解和歧義。設計師借助符號向受眾傳達作品的信息特征,同時受眾也通過設計者的作品,與自身經歷、經驗加以驗證,最終理解設計的語意。符號運用得是否合理,信息能否被正確解讀,這就要求編碼和譯碼的“代碼本”(符號系統)必須為雙方所熟悉和理解,編碼和譯碼必須遵循社會公認的語法、邏輯規則。即便如此,傳播者傳送出去的符號信息,也很難在接受者那里得到原原本本的再現,影響編碼與譯碼的因素實在是太多[10]。
(二)表現須遵循視覺感受性和視覺語言傳達規律
視覺符號本質在于承載信息,因此傳達的信息內容必須符合人們的認知能力。人眼的視覺容量一般用比特作為計量單位,每一秒鐘人眼的正常視覺容量約是25比特,若以文字符號為例,差不多是4個字母。人眼的接受程度,使得簡潔明了的符號形式在識別上最直觀便捷。過多的視覺信息量、不明確的信息符號、過小的信息符號以及缺乏秩序、造型模糊的信息符號都會造成視知覺的劣性刺激,影響信息的識別[11]。
人的視覺信息感知能力,心理學上稱為視覺感受性,往往重復尋找、發現、選擇、判斷四個過程。視覺的信息符號,能夠通過一定的視覺反應和視覺經驗表達和傳遞信息,但這些信息常常是孤立的,缺乏綜合信息傳達的功能。如果把信息符號比喻為文章中的單詞,那么視覺語言就相當于有主語、謂語、定語、補語的完整句子。各種信息符號在視覺語言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它們依靠統一與對比、正與負、實與虛、大與小等形式手法,造成視覺信息的強弱和主次,產生規律性和邏輯性,使其符合視覺感知的邏輯過程。如果破壞了規律性,造型、色彩、肌理各自為政,不同的視覺信息混為一談,視知覺就無法識別和接受。
視覺運動是一個積極的信息感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視線總是注視某一個點,但這個注視點又是不斷運動變化的。人們視覺注意點的連續確定,取決于合理的視覺誘導。視覺流程是視知覺對信息的感知過程,視覺語言邏輯性的建立必須通過正確合理的視覺流程得以實現。各種視覺信息不斷作用于我們的視覺器官,引起視線的移動和變化。而具有邏輯性的視覺流程,通過信息強弱的方向性誘導,形態、色彩的心理暗示,使視覺運動遵循著一定的方向和程序有規律地進行,引導視線以最合理的順序、最快捷的途徑、最有效的感知方式,獲取視覺信息,協助視覺語言順利完成信息的傳達。
此外,信息的內涵意義性,在視覺流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被認為有意義的信息,視覺才會去感知。比如,文字表達的信息,對于文盲來說是不會被接受和理解的,因此也就沒有意義。信息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人類需求的價值上。不同的對象和內容,其信息意義的大小也不同,所引起的視覺注意值和視覺運動也不同。只有意義強大的、形式醒目的信息,才最先引人注目,并被選擇[11]。
在考慮視覺流程邏輯性的同時,視覺符號構成的整體性同樣非常重要。設計作品中的符號構成是有組織、有規律的,每一個符號個體都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視覺符號的識別必須從整體性的組合關系中才能得以實現。現代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奠基人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ure)就曾經指出這種整體關系的重要性:“在語言狀態中,一切都是以關系為基礎的,符號本身沒有特別固定的意思,只有排列成某種順序的物質單位才能夠創造出這種價值。”[12]
(三)視覺語言的美感
視覺美感屬于美感當中以視覺生理為基礎的一種美感,它一般不受民族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是人類生理所共有的具有廣泛性的心理感受。比如,對色彩暖與冷的感受,對空間和造型的簡與繁的區別,對整齊有序和變化有規律的偏愛,對灰暗和雜亂的反感等。作為符合視覺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它表現在造型的整體與局部、共性與個性、對比與調和、重點與從屬、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等方面。它們都以統一變化規律為前提,其中每一種關系又是統一變化的具體表現。有實有虛,有統一有對比,有規律有變化,有對稱有均衡,既熟悉又有新奇的藝術表現,讓視知覺感到愉快,不平直乏味。
現代結構主義符號學理論認為,任何事物的內在變化與規律都能以可視的外觀表象來體現、記憶、延伸、聯想、理解與交流。所以,作為信息外觀表象的視覺元素,自然也是反映各種事物不同屬性的視覺信息符號。視覺元素構成了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一切可視的造型和色彩。人的感官存在聯覺現象,事物的同一屬性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同時刺激幾種感官。人得到的外部信息和所積累的視覺經驗,大多也是由多種感官綜合的體驗而得到的。在人的大腦里,這些信息印象相互聯系,相互依托,一種感官的刺激會引起另一種感覺神經的興奮,出現信息的轉移。比如,“望梅止渴”揭示了的視覺與味覺的聯系;又如,聽覺是由聲波作用于人的耳膜而引起的感覺系統,而聽覺系統和視覺系統往往可以同時感知,語言和文字就是利用這兩種不同的感官表達同一信息,并且可以利用不同的媒介符號進行信息轉換。再如,超現實主義手法中將千差萬別的事物放在一起,就是要把不可視的信息,借助聯覺現象表現出來。視覺元素的選擇和使用,即是對視覺信息符號的選擇和使用,必須建立在對信息深刻理解、對眾多媒介形式和表達方式合理過濾和篩選的基礎之上。只有正確適合的媒介、恰當的表達形式,才能吻合視覺的生理特點,達到擴大記憶深度的目的。
雖然視覺傳達必須以信息內容為前提,但是視覺語言依然是視覺傳達的精髓。媒體技術的發展,使視覺語言的媒介形式和表達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傳播在其視覺表現方面,日益尋求著與社會結合的最佳方式。過于直接的視覺語言雖然能直接表達意念,但簡單圖解或者看圖說話,讓人感覺乏味無趣,視覺圖形應該無言自語,簡明有力。視覺語言需要獨創性、藝術性、趣味性,是“有意味的形式”,只有獨立的美感才能產生強大的視覺感染作用。
只注重信息傳播,缺乏形式美感的視覺設計不免空洞,而只講究藝術表現,脫離信息傳播的設計也不可取。將藝術表現與信息傳播合二為一,找到既符合信息傳播,又給人以視覺美感的語言符號,才能實現視覺傳達的社會和藝術價值,達到深度傳播目的。
參考文獻:
[1]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2] 陳文龍, 李俊明.浩漢設計與陳文龍的美學人生[M].臺北:高寶,2008:9.
[3] 原研哉.引人興趣的媒介[M].張朵朵,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
[4] 劉小康.藝術設計[M]//劉小康作品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5.
[5] 胡家寧.現代傳播中的視覺符號探討[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66-69.
[6] 杭間.設計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0.
[7]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紀江紅,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9.
[8] 霍夫曼.全球化設計――未來或者幻想[M].李梁軍,編.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8.
[9] 邁克爾?別拉特.設計隨筆79[M].李慧娟,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10]趙津晶,徐鳳.論廣告的編碼與解碼[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7(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