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生物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單細胞生物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單細胞生物的特點

篇1

/

反思我區10年來的初中生物學教學,在實施課改的教學實踐中,對課程標準理念和精神的解讀,初中生物學教師一直在研讀著、實踐著。但在細化分解課程標準、有效落實課程目標上,研究得不夠,達成度不高。在課堂觀察和與教師的研討中獲知,教師們的困惑主要有兩類:一類困惑源自沒有正確理解“目標”的含義與意義。“目標”應是“看得見的靶心”,即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標準中的目標相對來說比較概括、抽象,對教師而言,許多目標是“看不見的靶心”,故需要教師像專家一樣地思考,通過分解使之成為“看得見的靶心”,即成為清晰的、可檢測的學習結果,這才是課程標準分解的目的。另一類困惑源自沒有正確理解“課程標準分解”的含義與意義。課程標準分解旨在使后續的教學更有方向感,也便于一以貫之地教學,即課程標準、教材處理、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用最通俗的話說,身為教師應該清楚:我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先要明確學習目標)怎么知道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里?(考慮如何作出評價)我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通過怎樣的教學準備和教學活動實施來達成目標)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的教學建議中指出:“生物學課程目標涵蓋的生物學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過每節課或每項活動來逐步完成的。在制訂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課程目標的體現和貫徹。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其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生物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全面體現科學素養的三維目標,教師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切忌生硬照搬,防止教學目標的制訂流于形式;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使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的設計具有更強的指向性。可見,分解課程標準為具體的學習目標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的重要內容。因而,在結合新版課程標準的頒布而開展的教師培訓中,筆者把引導教師學會分解課程標準作為新版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教師培訓的首選內容。

通過培訓,讓教師掌握課程標準分解的技能。課程標準分解的技術,可以用這四句話來概括:① 用具體可描述的知識性名詞呈現籠統的整體知識。如“通過觀察和閱讀課本材料及其他材料,能舉例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事物的實際情況,恰如其分地表述出來。說明方式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打比方、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等。在課程標準分解時就要用具體可描述的知識性名詞來呈現。② 用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動詞,呈現認知心理動詞。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有一些認知心理動詞,像“了解、理解、應用”,這些詞語不可觀察、測量,沒有具體的程度標準,這就需要分解或解析認知心理動詞,用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動詞來呈現。例如:可以把“了解”分解為“說出、識別、列出、列舉、舉例說出、描述”等行為動詞。③ 用與行為動詞相匹配的行為條件呈現教學活動。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等,教師應結合學情(學生狀況、學校條件等)來確定行為條件。如“觀察實驗”“借助表格”“閱讀課文”“觀察多媒體演示”等。初中生物學課堂上認知條件主要有三種:一是教師的講解、指導、提供材料、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等;二是自主學習,主要指閱讀課文,觀察圖片與實驗、課外探究等;三是交互學習,如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師生對話等。④ 用先于教學活動的評估任務去驗收目標達成的情況。要讓學生做到哪一步?準確無誤嗎?怎樣評估檢查?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課堂上學習目標的落實、達成度才會比較高。

通過培訓,要讓教師掌握課程標準分解的程序。課程標準分解的程序比較復雜,培訓中通過“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這一課程標準內容的分解過程,引導教師掌握課程標準分解的具體步驟。這些步驟通常包括:① 尋找關鍵詞。從一條課程標準中找出行為動詞和這些動詞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詞),或修飾它們的形容詞、副詞等修飾詞和規定性條件,作為關鍵詞,并予以分類。如“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的動詞是描述、說出,動詞指向的核心概念是“(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種子萌發的)過程”,它們都是這一標準的關鍵詞。② 擴展或剖析關鍵詞。將上述關鍵詞予以擴展或剖析,如上述內容標準中的關鍵詞剖析:種子的結構――植物種子基本一致的結構、植物種子形態結構上的差異;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種子萌發的過程――萌發過程中胚各部分的變化。描述――說出、敘述。③ 形成剖析圖(圖1)。④ 敘寫學習目標。

在培訓中再通過一個范例呈現,讓教師鞏固分解課程標準的技能和步驟。

例: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課程標準表述)。

① 尋找關鍵詞。

其中行為動詞為說明,行為動詞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單細胞生物生命活動。

② 擴展和剖析核心概念。

單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的常見種類和分布,草履蟲是常見的單細胞生物。

生命活動:運動、取食與消化、排泄、呼吸、生殖、對環境變化的反應等。

③ 擴展和剖析行為動詞。

說明:說出,識別,概述,探究(表1)。

④ 確定行為條件(表2)。

⑤ 確定行為程度(表3)。

⑥ 寫出學習目標。

(1) 閱讀課本能說出單細胞生物的種類和分布,單細胞生物生命結構的特點

(2) 觀察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圖,識別草履蟲的形態結構,重點是與運動、消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相關的結構名稱;

(3) 在閱讀和分析的基礎上,概述草履蟲的運動、取食與消化、排泄、呼吸、生殖和對環境變化的反應等生命活動,說出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的特點;

篇2

生物體由小長大,細胞的變化有:細胞的生長(體積由小長大)、分裂(一個分裂成兩個,數目增多)和分化(形態功能變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生物科目備考知識整理借鑒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生物科目備考知識整理借鑒一

一、無脊椎動物

1.腔腸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有內胚層和外胚層構成,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

代表動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無性)和有性生殖

2.扁形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有內胚層、中胚層和外胚層構成,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

代表動物:渦蟲、華枝睪吸蟲、血吸蟲、絳蟲;大多寄生生活;

渦蟲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腸組成;

血吸蟲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蟲進入釘螺體內繼續發育,最后進入人體發育為成蟲;

豬肉絳蟲生活史:受精卵在豬體內發育成幼體,感染豬肉,形成“米豬肉”,進而在人體內發育成成蟲;

3.線性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細長,不分節,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

代表動物:蛔蟲、蟯蟲、鉤蟲、線蟲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結構簡單,生殖能力強;

蛔蟲的雌蟲較大,雄蟲較小,尾部向腹部彎曲;

4.環節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蚯蚓(環節動物)的形態特點:

(1)體形:長圓柱形,兩端尖細,可減少土中鉆動時的阻力,適于穴居鉆行生活;

(2)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

(3)環帶:是區別蚯蚓前后端的標志。

(4)剛毛:協助運動;

(5)濕潤的體壁:進行氣體交換,完成呼吸。

代表動物:蚯蚓、沙蠶、水蛭等;少數寄生;

作用: 蚯蚓可入藥,可以分解有機垃圾,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

5.軟體動物

主要特征:體表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水生軟體動物用鰓呼吸;運動器官是足;

代表動物:河蚌、蝸牛、烏賊等;

烏賊的殼—海螵蛸;鮑魚的殼—石決明;

6.節肢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和附肢分解,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

代表動物:甲殼類(蝦、蟹);多足類(蜈蚣);蛛形類(蜘蛛);昆蟲類(蝗蟲);

昆蟲的主要特征: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一個口器;腹部有三對足,兩對翅;腹部有氣門,是呼吸器官;

二、魚

水中生活的動物、四大家魚:青、草、鰱、鳙;

1.魚的尾鰭可以控制前進方向,也可以產生前進動力;魚的側線可以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①體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敵害發現;

②體形:梭形,游泳時減少水的阻力;

③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有黏液減少阻力,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側線,有感知水流、測定方向的作用;

④有鰭游泳:(胸鰭、腹鰭:保持魚體平衡;尾鰭:保持魚體前進的方向);

⑤用鰓呼吸;水從口近,鰓蓋的后緣出

⑥體內有鰾,能調節身體比重,在鰭協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層;

⑦體外受精,水中發育。

2.魚類的主要特征:終生生活在水中,身體表面大多覆蓋著鱗片,用鰓呼吸,用鰭游泳,心臟一心房一心室。

3.觀察鰓

形 態:鰓絲呈細絲狀

顏 色:紅色(因為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結 構:有鰓弓、鰓絲、鰓耙組成

三、哺乳動物

家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①體表:被毛,有保溫作用,對家兔維持體溫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②消化:牙齒分化為門齒(切斷食物)、臼齒(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長,并且有特別發達的盲腸,與植食性生活相適應。

③血液循環:心臟為完整的四個腔,兩條完整的循環路線,體溫恒定。

④神經系統:由腦、脊髓、神經組成,大腦發達

⑤生殖:胎生(有胎盤)、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⑥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體表被毛,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體腔內有膈,用肺呼吸,心臟四腔、體溫恒定,大腦發達,胎生,哺乳。

生物科目備考知識整理借鑒二

1、生物體由小長大,細胞的變化有:細胞的生長(體積由小長大)、分裂(一個分裂成兩個,數目增多)和分化(形態功能變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

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2、細胞分裂的步驟: ①細胞核一分為二②細胞質分成兩份③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

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成的。

DNA是遺傳物質,因此可以說染色體就是遺傳物質的載體。

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3、細胞分裂過程染色體經歷:(1)復制加倍(2)平均分配。

4、細胞分裂染色體變化的意義:

①完成了遺傳物質的復制和均分

②使遺傳物質能準確無誤地從上一代細胞傳給下一代細胞。

③保證了生物物種正常、穩定地延續。

5、癌細胞最初是由正常細胞變化而來,其特點:

①分裂速度快,

②容易轉移。

②遺傳物質改變。

6、起初新產生的細胞在形態、結構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來在發育過程中,它們在形態、結構上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過程叫細胞分化。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這樣的`細胞群叫組織。

7、人體的基本組織及功能:上皮組織(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肌肉組織(具有收縮和舒張功能)神經組織(能夠感受刺激,傳導神經沖動)結締組織(有骨、軟骨、血液、脂肪等,有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

8、不同的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

9、人體內主要有運動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系統

10、植物體六大器官:

(1)營養器官:根、莖、葉

(2)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11、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1)分生組織: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再分化形成其他組織。如果掐去植物一根枝條的頂端,那么這根枝條就不能繼續往上生長了,因為在枝條的頂端有分生組織。

(2)保護組織: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3)輸導組織: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物)

(4)機械組織 :分布在葉柄、花柄、果皮、種皮,功能是起支撐和保護作用

(5)營養組織: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12、單細胞生物的幾個代表:眼蟲、草履蟲、變形蟲、酵母菌、大腸桿菌、衣藻(藻類植物)

1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1)對人類有益方面: A.為魚類提供天然的餌料 B. 凈化污水

(2)對人類不好方面: A.侵入人和動物體內,引起疾病。B.可造成赤潮,危害漁業 。

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含氮、含磷的有機物排入海水中,而導致某些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

14、草履蟲結構及作用:纖毛:運動、表膜:呼吸、口溝:攝食、食物泡:消化吸收、胞肛:排出殘渣、伸縮泡、收集管:收集排出廢物、細胞核:生殖遺傳食物進入草履蟲體內消化及排出的途徑是:口溝 食物泡 胞肛

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種類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篇3

【關鍵詞】實驗教學法;初中生物;策略

前言

實驗教學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強調的是通過生物實驗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且讓學生鞏固學到的知識內容,提升其實踐應用能力。初中生物這門學科的發展是離不開實驗的,通過應用實驗教學法能發展學生的手腦并用能力,讓學生產生對于生物的探究興趣。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法的應用意義

實驗是生物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學中包括六十個各種類型的實驗,其中四十多個都是學生可以親手操作的。通過生物實驗,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生物知識的推導和產生過程,讓學生更好的消化和吸收。比如,在講解“單細胞生物體”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簡單的理論講解無法讓學生全面了解這種生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變形蟲、酵母菌、衣藻以及眼蟲,通過直接的觀察學生會直觀的認識單細胞生物的特點。學生在有趣的實驗中熟悉了單細胞生物的特點,并且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提升了動手能力以及認知水平。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做好實驗準備工作,積極溝通

想要確保實驗的順利進行,并且達到預期目的。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做好生物實驗的準備工作,并且積極和學生進行溝通,這樣以來,不僅能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后續的實驗中,還能夠為實驗知識的講解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設計實驗的能力。比如在使用顯微鏡之前,教師需要調節好顯微鏡并且檢查動物標本,避免學生在實驗中出現初級的顯微鏡調節問題。通過實驗準備,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整個實驗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安排相應的預習任務,并且提出和實驗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提升實驗教學的效果。

(二)促進生物知識和生活內容的結合

許多生物實驗都是來自于生活的,并且高于生活,教師需要有意識的加強實驗和生活的關系,讓學生樹立生物探究精神并且加深對于生物知識的印象。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教學法來開展生活化的生物實驗。比如,在講解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教師可以設置“保鮮水果”的情境,首先把學生進行分組,指導每個小組設計出水果的保鮮方式,并且評估每個小組方法的可行性和預期效果,選取適合進行探究的方案進行實驗。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們保鮮方式的效果逐漸顯現出來。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的結果,并且探究影響保鮮效果的具體因素。學生經過探究發現,氣溫、空氣流通情況以及空氣適度都會影響水果的保險效果。最后,教師匯集了每個小組的結果,并且和學生共同分析了保鮮的最合理條件。

除了教材中的生物實驗,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操作一些課外小實驗,讓學生自主完成實驗。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評估試驗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實驗價值,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了來體會成功的喜悅。生活化實驗的開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把生活里的常見素材作為生物實驗對象。生物實驗在選材方面比較寬松,教師可以選取生活中的隨處可見的素材,比如小蘇打,水果,小魚等,通過選用貼近生活的材料,可以讓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并且產生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興趣。第二,充分聯系實際和理論。大多數情況下,生物實驗的開展目的都是論證相關的生物理論,讓學生能夠產生這個理論的深層認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發現,許多脫離生活實際的生物實驗無法發揮出原本的教學作用,所以教師需要善于聯系實際生活和實驗,讓學生了解生活知識的作用。

(三)做好實驗示范,提升教學實效性

對于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來說,教師需要利用示范來提升學生對實驗內容的認識。通過對教師實驗操作的模仿,學生能夠加深對實驗內容的認識并且掌握好實驗的關鍵點。為了確保示范的效果,教師需要充分研究教材中關于實驗的要求,并且結合教學內容,反復推敲實驗的整個過程中,并且選用程序較為簡單并且貼合教學主題的方式。比如,在講解唾液消化淀粉的作用后,教師可以通過實驗來讓學生了解相關的原理,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突出“震蕩”的作用,并且講解震蕩這個條件對于消化過程的影響。實驗過后,需要關注對于實驗的總結,全面的分析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實驗最終失敗的話,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并且讓學生明確實驗成功的關鍵因素,通過靈活的教學手段能夠讓學生把握好實驗中的關鍵內容。

三、結論

綜上所述,實驗教學法的初中生物教學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關鍵,并且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物學習觀念,對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有著正面影響。初中生物教師需要持續的改進實驗教學策略和方法,進而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美林.如何在初中生物課堂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J]. 理科考試研究,2013(16):96-97

篇4

(1)描述細菌的基本形態,識記細菌的結構特點,通過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2)通過分類、對比等活動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2、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菌的形態、細菌的基本結構及其作用、細菌的特殊結構。

難點:區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區別。

3、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圖釘不同放大圖片,意識到細菌是很微小的,細菌除了小還有哪些特點?微小的細菌具有什么樣的結構?通過這幾個問題。順勢引出課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新課講授

1.細菌的形態

教師描述:十億個細菌堆疊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問:想觀察到這么小的細菌需要借助什么結構呀?(高倍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觀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對細菌不同形態進行描述,引出細菌的不同形態:球菌、桿菌和螺旋菌。教師講授細菌多是單細胞生物,獨立生活。

過渡:細菌具有不同的類型,但是它們為什么卻都屬于細菌?

2.細菌的結構

出示細菌結構模型,對照教材上的細菌的結構模式圖,從內到外觀察細菌的結構特點,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歸納總結出細菌的基本結構。教師板畫,請學生填寫名稱。

(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鞭毛、莢膜。)

通過多媒體播放細菌的運動的視頻,提問:是否所有細菌都具有鞭毛和莢膜?鞭毛和莢膜具有怎樣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幫助細菌進行運動,莢膜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

隨后引導學生將細菌與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進行比較,有什么不同?

(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

從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與植物細胞比較,細菌的營養方式為異養。

(3)鞏固提高

結合著細菌的結構,思考細菌在生態系統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4)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小結作業:細菌又是怎樣繁殖后代的呢?下節課一起討論。

篇5

[關鍵詞]小龍蝦 蝦殼 蝦青素 提取工藝 正交試驗 皂化

中圖分類號:TQ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9-0336-01

1.結構及性質

蝦青素(AstaXanthin)又名蝦黃素,化學名稱為3,3’―二羥基―4 ,4’二酮基―β,β’胡蘿卜素,分子式為C40H52O4,相對分子質量為596,是一種酮式類胡蘿卜素,含有2個羥基和2個酮基,兩端的羥基有旋光性,具有3S-3 'S、3R-3' S、3R-3'R(也稱為左旋、消旋、右旋)這3種異構型態,人工合成的蝦青素為3種結構蝦青素的混合物(左旋占25%、右旋占25%,消旋50%左右),其天然產物多數以酯的形式存在。蝦青素色澤為粉紅色,熔點大約為224℃,不溶于水,易溶于二氯甲烷、氯仿、丙酮、苯、二硫化碳等有機溶劑,在酸、氧、高溫及紫外光條件下均不穩定,易氧化成蝦紅素[1-4],其結構式如圖1:

2.的生物活性

2.1 抗氧化性

蝦青素是一種優良的抗氧化劑,在猝滅自由基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蝦青素分子中,有很長的共軛雙鍵、羥基和在共軛雙鍵鏈末端的不飽和的酮基,其中羥基和酮基又構成a一羥基酮。這些結構都具有比較活潑的電子效應,能向自由基提供電子或吸引自由基的未配對電子。它的結構特點使其極易與自由基反應而清除自基,起到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性比B-胡蘿卜素高10倍以上, 比維生素E的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特性高1000倍以上[2,5]。

2.2 抗癌作用

有人研究了蝦青素等類胡蘿卜素對黃曲霉毒素B1引發肝致癌作用的影響,發現蝦青素、β一胡蘿卜素及3一甲基膽蒽在降低肝癌病灶的數目和大小方面效果顯著,而番茄紅素和過量VA無效。給由二乙基亞硝胺(DEN)或a一硝基丙烷引發肺腫瘤的鼠喂飼3或4周的蝦青素,可顯著降低肺腫瘤病灶的大小與數目[6]。

2.3 增強免疫作用

蝦青素能顯著影響動物的免疫功能,在有抗原存在時,能顯著促進脾細胞產生抗體的能力,增加人體免疫球蛋白的產生[7]

2.4 提高繁殖率

水生動物的卵子中蝦青素的含量很高,這種高含量的蝦青素可削弱魚對光的敏感度,促進魚類的生長繁殖,它作為激素能促進魚卵受精,減少胚胎發育的死亡率,加快個體生長,增加成熟速度和生殖力。研究表明,在獨角蝦飼料中添加50mg/kg的蝦青素,可明顯提高蝦的存活率、增重和飼料轉化率。蝦青素還能提高家禽的產蛋率。

2.5 著色作用

蝦青素呈艷麗的紅色,具有極強的色素沉積能力,它進入動物體后可以不經修飾或生化轉化而直接貯存在組織中,使一些水生動物的皮膚和肌肉出現健康而鮮艷的顏色,使禽蛋及禽的羽毛、皮膚均呈現健康的金黃色或紅色[7]。研究表明在虹鱒魚飼料中添加含0.1%蝦青素的金盞花花瓣的提取物時發現:不僅魚的表皮磷甲變為黃色,而且肌肉中蝦青素的含量也增加了,此外還有報道中提出在紅劍尾魚、珍珠馬麗魚及花馬麗魚等觀賞魚飼料中添加蝦青素,能使其體色更加艷麗,可提高觀賞價值,因此,蝦青素是魚類飼料中的首選色素。

3.蝦青素的來源

蝦青素在動物體內和羽毛中,尤其是水生動物體內普遍存在。早在20世紀30年代蝦青素就已從蝦、蟹中分離出來。除了從水產品加工的廢棄物中提取蝦青素外,從目前國內外的報道來看,主要還有培養藻類生產蝦青素和利用酵母生產蝦青素[8]。

3.1 通過培養藻類生產蝦青素

目前國內外報道最多的是雨生紅球藻。雨生紅球藻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其中蝦青素含量為1.5%~3.0%。在培養過程中,氮源缺乏,則在體內積累蝦青素,若在培養基中添加二價亞鐵離子,蝦青素的合成能顯著提高。用培養的雨生紅球藻生產蝦青素的特點是單細胞生物繁殖快、培養簡單、易于提取,且藻粉可直接應用于食品及飼料工業,減少了成本。除雨生紅球藻外,還有通過培養綠藻提取蝦青素的報道,另據報道,衣藻、裸藻、傘藻等均含有蝦青素

3.2 利用酵母生產蝦青素

在野生酵母所產的10多種類胡蘿卜素中,蝦青素是最大的組分,占總類胡蘿卜素的40%-95%。紅法夫酵母已成為工業化生產蝦青素的優良菌種,其中蝦青素的平均含量約為0.40%。美國紅星公司就是利用紅法夫酵母生產蝦青素的企業。利用紅法夫酵母生產蝦青素的特點是生產速度快,培養條件溫和,細胞中不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類、維生素,而且還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及多種蝦青素的前體。

3.3 從甲殼類水產品加工的廢棄物中提取蝦青素

從水產品加工的廢棄物中提取蝦青素既能增加經濟收益,又有利于減弱廢水的色度,從而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但是水產品加工的廢棄物中石灰質和蛋白質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蝦青素的提取效率。目前普遍認為丙酮是提取蝦青素效率最高的,但丙酮具有揮發性和毒性,基于提取效率和生態安全性兩方面考慮,一致認為乙醇較好。總體來說,從水產品加工的廢棄物中提取蝦青素雖效率低,成本高,但人工合成的蝦青素的生態安全性還沒有被證實之前,目前國內外仍然廣泛采取這種方法生產蝦青素。

4 甲殼類加工下腳料中提取回收蝦青素的方法

主要有堿提法,油溶法,有機溶劑萃取法,超臨界CO2萃取法[9]

4.1 堿提法

堿提法主要是應用了堿液脫蛋白的原理, 甲殼加工下腳料中的蝦青素大多與蛋白質結合, 以色素結合蛋白的形式存在, 當用熱堿液煮下腳料時, 其中的蛋白質溶出, 而與蛋白質結合的蝦青素也隨之溶出, 從而達到提取蝦青素的目的。由于堿提法加工過程需消耗大量酸堿, 同時加工廢水的污染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因此近幾年來對堿提法的研究報道較少。

4.2 油溶法

蝦青素具有良好的脂溶性, 油溶法正是利用這一特性進行的。該方法所用的油脂主要為可食用油脂類, 最常見的是大豆油, 也有用魚油如步魚油、鯡魚油、鱈魚肝油等。油用量直接影響蝦青素的提取效率。提取時溫度較高會影響蝦青素的穩定性, 另外提取后含色素的油不易濃縮, 產品濃度不高, 使應用范圍受到限制,若想純化, 還需采用層析方法。

4.3 有機溶劑萃取法

有機溶劑是一種提取蝦青素的有效試劑, 通常提取后可將溶劑蒸發, 從而將蝦青素濃縮, 得到濃度較大的蝦青素油, 同時溶劑也可回收循環利用。常見的溶劑有丙酮、乙醇、乙醚、石油醚、氯仿、正己烷等, 不同的溶劑提取效果不同。在研究中發現, 丙酮的提取效果最好, 而乙醇最差, 并且從提取液的吸收波譜看, 不同提取劑提取的色素中其具體成分也有所差異。有機溶劑法提取可采用浸提和回流提取的方法, 但資料報道較多的主要是浸提法。

4.4 超臨界CO2 萃取法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就是利用臨界流體的特殊性質, 在高壓條件下與待分離的固體或液體混合物接觸, 調節系統的操作壓力和溫度, 萃取出所需要的物質, 隨后通過降壓或升溫的方法, 降低超臨界流體的密度, 使萃取物得到分離。超臨界CO2萃取法具有無毒無害、溶解能力強、溶劑殘留少、產品具有純度高等一系列的優點, 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設備前期投資大、生產技術要求高。

篇6

植物有別于動物的一個特點是能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中進行的。按照生物學家猜測,葉綠體最早是一個獨立的生命,譬如很可能是一個光合作用細菌。這種細菌在大約距今10億年前被最早的藍藻吞吃,但沒有被消化掉,竟然在藍藻體內幸存了下來。于是自此,光合作用細菌和藍藻就形成了共生關系,永遠生活在了藍藻體內。后來,隨著藍藻進化成植物,植物身上也就與生俱來擁有了葉綠體。

但是這個猜測一直沒有得到印證,因為據我們所知,今天沒有哪一種植物和藍藻能吞吃細菌。

最近,兩位日本科學家給這個猜測找到了一個證據。他們發現,“出身”最古老的藍藻家族的一種現代單細胞藻類,的確會吞吃細菌。這種藻類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在光線不足的條件下,就吞吃細菌賴以為生。

而且,它們吞吃細菌的方式很特別。像草履蟲之類的單細胞生物,通常是通過身體變形,像捏面人一樣伸出偽足,把細菌包圍起來,然后合攏偽足,把細菌攬入腹中的。而這種藍藻直接把細菌吸進它的食管中。食管與一個氣泡狀的腔室相連,這個腔室相當于它的胃,細菌就在那里消化。

最早的藻類說不定就是以這一種方式吞吃細菌的,唯一的區別是,有的時候細菌并沒有被它消化掉,可能穿過了食管壁或者逃離了它的“胃”,并最終寄居在了藍藻體內。這樣,最早的藍藻就獲得了我們今天稱為“葉綠體”的東西。后來,植物界不斷進化,但綠色已經成為植物們亙古不變的“服裝”,它們為地球增添了一道靚麗的生命色彩。

今天的絕大多數藍藻已經放棄了吞吃細菌的捕食本領,它們每天懶洋洋地躺在太陽光下,直接通過光合作用維持生存,一旦沒有陽光,就死路一條了。唯有科學家目前發現的這種藍藻,還保留著祖宗生活方式的殘跡。

泥盆紀的植物世界

人們對當今世界的植物大都比較熟悉,而且對于一些植物之最,也都是耳熟能詳。如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樹——澳洲的杏仁桉,普遍高達百余米,最高達156米,相當于50層的高樓;美國紅杉是植物界中的“巨人”,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是世界上最高的物種,其中最高的紅杉有115.2米高;而世界上最矮的樹則是生長在高山凍土帶的矮柳,它的莖匍匐在地面上,抽出枝條,高不過5厘米……當然,這是地球上5億年前自從有陸生植物以來,發展到今天的植物世界景象了。

那么,地球的植物世界誕生的時候,最初的景象是怎樣的呢?會和今天的植物世界景象“差不多”嗎?現在,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遠古泥盆紀時期的化石分析,重新為我們回放了早期的植物世界神秘景象。

大約5億年前,陸地便逐漸披上了綠裝。最早出現的植物都是苔蘚、地衣這些低等植物,雖然它們個頭不大,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此后大約1億年的時間年里,這些低等植物深刻地改變了陸地上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充滿堅硬巖石的大地逐漸變得松軟和肥沃……在這之后的4000多萬年間,地球進入了泥盆紀。泥盆紀是地球生物界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生物由海洋向陸地大規模進軍是這一時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這一時期也是陸地植物生長的黃金時期。

那么進入生長黃金時期的地球植物世界是什么景象呢?化石證據顯示,在這個時期,地球上的陸地植物種類幾乎囊括了目前地球植物的絕大多數種類,但景象與當今的植物世界有很大差異。如當時最高的喬木只有30米高,最細的草本植物長度卻只有幾毫米。今天的蕨類植物通常都長不過半米,但是一塊硅化木化石顯示,當時的蕨類植物可以長到20多米高——簡直像是“怪物”!

篇7

微生物

來自英國圣安德魯大學的杰克·歐瑪麗·詹姆斯(jack O’MaIIey-James)以及他的同事利用時間軸的形式計算出,當太陽越來越膨脹時,地球上的生命體將進入演變階段。并且該團隊還考慮,其他一些極端的棲息地中也有可能有生命體的存在。因為類似太陽的恒星根據其大小不同,年齡也會不一樣,因此詹姆斯團隊觀察了不同大小星球上,各種簡單與復雜生命體生命旺盛的時間長短。詹姆斯稱:“適應性并不是在某一星球具有的固定屬性,而是生物本身具有時間性的特質。”

據了解,該團隊的實驗方法是模擬地球環境,根據地球表面不同高度調節溫度,并持續改變星球運行軌道的特點。據實驗結果顯示,隨著太陽年齡不斷增加,對地球輻射的熱量不斷增多,地球上復雜生命體則有很大變化。比如植物、哺乳動物、魚類最后是無脊椎動物,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依次消失。隨著海洋的蒸發,地質構造運動停止。最終,在一些海拔較高、熱量略低的巖洞或是地下深層中,出現了鹽濃度極高、含有熱水的水池。而生活在這些水池中的微生物將繼續統治地球約10億年的時間,之后,它們也會消亡。他們將這一模擬實驗運用在不同尺寸的星球中。他們發現,在類似地球的行星上,單細胞生物統治行星的時間僅有30億年。在整個行星消亡以及行星環境再次變得僅對微生物有利之前,復雜生物體存在的時間則相對較短。根據有關數據,如果到那時有外星人存在的話,可能外星人也會只剩下微生物的物種,只是時間問題。

蟑螂

世界末日如果真的到來人類還有可能繼續在地球上繁衍嗎?那么末日背后在這個地球上還會有什么生物存在呢,專家預言,唯一可能生存下來的就只有“蟑螂”小強。為什么說2012世界末日的到來只有蟑螂還能繼續生存下去?專家有如下解答;第一,蟑螂是目前生物界環境適應能力最強的生物,為蟑螂的種族中就包括了水蟑螂,所以他們有這樣的基因就更容易適應。

第二,世界末日之后不僅僅只是一個水世界,或許你覺得只要能在水下生存就行了。水世界會一直將整個地球覆蓋,而全世界的化學污染物,尤其是核污染,僅僅是美國一個國家核彈就能將地球毀滅數十次,這足以證明地球污染程度已經達到什么程度了。恰恰蟑螂對核輻射抵抗能力也是目前生物界中最強的。蟑螂還有一個最強大的本能就是,蟑螂卵外面包裹的卵鞘可以防止諸多有毒物質的入侵,甚至是抵抗一定的核輻射,包裹在卵鞘中的蟑螂卵可以在無適應的環境下一直保存,哪怕是數十年一直漂在大海,直到適合的環境下它又可以孵化出來,可想而知2012世界末日之后蟑螂就是這個水世界的唯一幸存者,又或許它們還能在多少年后發現漸漸露出的陸地。

機器人

篇8

關鍵詞: 生物教學 滲透 科普教育 實踐 思考

當今社會既是快速發展的社會,又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社會,生物課堂教學應為學生今后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對學生滲透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滲透科普教育的實踐

1.讓學生從眾多生命現象的考察中啟蒙科普意識。

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學校長論壇”上說;“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中學的主要教育場所是課堂,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也是激發其求知欲望的主要渠道。從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生物科學的發展前景及社會需求出發,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聯系科普教育。人類是科學的發現者,也是科普的締造者,人類的生存和幸福依賴于科普的許多方面,同時科普知識也滲入生物教學的每一個角落。因此,要加強生物教學中的科普教育,使學生提高科普意識,正確認識科普的重要性,學習科學探究問題的觀念和能力,并運用科普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關問題。

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許多滲透科普意識的情境和契機。例如在教學《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時,讓學生課外搜集有關SARS病毒、H1N1病毒、HIV病毒及流感病毒等無細胞結構的生物及草履蟲,變形蟲等單細胞生物的資料并課堂討論其生存的方式,讓學生從考察許許多多的生物生存現象中,理解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涵義,然后概括綜合上升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的理念。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新人教版)中的相關信息及思考與討論,例如在講到細胞的類型時,除了介紹真核細胞包括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各種真菌細胞等之外,另外還介紹了人體細胞的分類,組成人體組織的細胞壽命有顯著差異,根據細胞的增殖能力、分化程度、生存時間,可將人體的組織細胞分為4類:(1)更新組織:執行某種功能的特化細胞。經過一定時間后衰老死亡,由新細胞分化成熟補充,如上皮細胞、血細胞。構成更新組織的細胞可分為3類:①干細胞,能進行增殖又能進入分化過程。②過渡細胞,來自干細胞,是能伴隨細胞分裂趨向成熟的中間細胞。③成熟細胞,不再分裂,經過一段時間后衰老和死亡。(2)穩定組織細胞,是分化程度較高的組織細胞,功能專一,正常情況下沒有明顯的衰老現象,細胞分裂少見,但在某些細胞受到破壞喪失時,其余細胞也能進行分裂,以補充失去的細胞,如肝、腎細胞。(3)恒久組織細胞,屬高度分化的細胞,個體一生中沒有細胞更替,破壞或喪失后不能由這類細胞分裂補充。如神經細胞,骨骼細胞和心肌細胞。(4)可耗盡組織細胞,如人類的卵巢實質細胞,在一生中逐漸消耗,而不能得到補充,最后消耗殆盡。這些內容的介紹,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讓他們了解到生命的神奇。

2.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科技活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師應充分利用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烈這一特點,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與生物學相關的科普讀物,幫助他們認識生物世界的生機盎然,多姿多彩;了解全球目前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因素;了解可持續發展的產生及內涵,等等。引導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科普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用于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教師還可指導學生進行一些有關環境與生物之間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課外科技活動,如水體有機污染對環境的影響;對生物生存的影響;如何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等。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及動手能力,還可以培養愛護環境,珍愛生命的情感。

3.開展生物實驗,訓練科學思維。

我國化學家戴安邦先生說:“實驗室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最有效和收獲最豐富的場所,培養科學素質,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多開設實驗課,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思維空間,培養科學探索精神。例如:在“可溶性還原糖鑒定”實驗課堂上,學生對斐林試劑甲和乙溶液濃度的選擇及使用方法提出質疑。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觀點進行疏導,并創設問題情境,探究出可溶性還原糖鑒定實驗的適宜斐林試劑濃度和具體的操作過程。實驗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還掌握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4.開展研究性學習,樹立科普理念。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知識的掌握是個體主動探究的結果。”由于生物學科涉及面廣、貼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討的問題非常豐富,因此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很可能屬于生物學科可研究的范疇,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食品、醫療、衛生等。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要做大量的社會考察、社會調查、翻閱資料、走訪問卷等工作,并要把課堂上學到的基本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才能較好地完成課題研究任務。教師在與學生合作開展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更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超越了在傳統教學中的作用。因此,要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采用適合學生特點且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加強科普的理念。

篇9

患者,男,76歲,主因“確診慢性粒單細胞白血病4年,黑便8個月,呼吸困難1個月”于2008年5月4日入我院血液科。4年前因鼻衄,查WBC 14×109/L,骨髓檢查確診為慢性粒單細胞白血病,口服羥基脲0.5 mg/日至今;3年前查WBC 50×109/L,化療后出現腎功能損害。近8個月開始出現黑便,近1個月出現活動后呼吸困難而入院。既往冠心病8年,無煙酒嗜好。查體:皮膚散在陳舊性皮疹,頸部、腹股溝多發淋巴結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音;腹膨隆,肝肋下4 cm,脾肋下3 cm,雙下肢不腫。輔助檢查:白細胞18.60×109/L,中性粒細胞47%,淋巴細胞13%,幼稚細胞30%,紅細胞2.46×109/L,血紅蛋白7.5 g/L,血小板96×109/L;血沉 72 mm/小時;大便潛血陽性;血肌酐170 μmol/L,尿素氮17 mmol/L,尿酸366 μmol/L。動脈血氣分析:pH 7.352,PaO2 78 mm Hg,PaCO2 30.7 mm Hg,SaO2 95%(呼氣時)。骨髓檢查幼稚細胞3.5%,胸片未見明顯異常。

入院診斷為慢性粒單細胞白血病、消化道出血、中度貧血、慢性腎功能不全。繼予羥基脲0.5 mg/日,余對癥治療。住院第3天出現發熱,體溫38.4~39℃。雙肺聽診未聞及干濕音。查WBC 25.5×109/L,幼稚細胞32%;C反應蛋白98.18 mg/L,乳酸脫氫酶 872 IU/L,抗HIV抗體陰性。動脈血氣分析:pH 7.352,PaO2 49 mm Hg,PaCO2 22.9 mm Hg,SaO2 95%(鼻導管吸氧5 L/分);痰涂片可見革蘭染色陽性球菌,真菌孢子和菌絲。靜脈應用克林霉素、氟康唑和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等治療無效,發熱、呼吸困難明顯加重,予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血氣分析:pH 7.459,PaO2 69 mm Hg,PaCO2 37 mm Hg,SaO2 95%(吸入氧濃度50%)。復查WBC 41.8×109/L,胸片顯示雙肺彌漫性磨玻璃影及滲出影。胸部HRCT示:雙肺彌漫性磨玻璃影伴有部分肺實變。

2008年5月15日轉入呼吸監護室(RCU),診斷為慢性粒單細胞白血病、重癥肺炎(PCP可能性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Ⅰ型呼吸衰竭。轉入RCU后繼予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逐漸出現意識障礙,遂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查WBC 48.5×109/L,外周血CD4+細胞計數0.969×109/L,血清1,3-β-D葡聚糖(G試驗)30 pg/ml(正常值

主任查房

住院醫師 報告病歷如上,目前患者病情危重,肺部病變診斷不明,提請主任查房,明確下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呼吸科主治醫師 本病例為慢性粒單細胞白血病患者,雖然外周血CD4+細胞計數正常,但仍為免疫功能受損宿主。住院期間出現發熱和呼吸困難、嚴重的Ⅰ型呼吸衰竭,雙肺彌漫性病變,病情進展迅速,正規抗細菌和真菌治療無效,應考慮真菌、病毒、PCP等特殊感染。G試驗升高,可見于深部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等,也可見于肺孢子菌肺炎。治療應該重拳出擊,抗生素盡可能包含所有可能的致病菌,如革蘭陽性球菌(包括MRSA)、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包括產ESBL發酵菌及多藥耐藥的非發酵菌)、真菌(包括曲霉菌)及病毒(包括CMV),另外一定要加用治療肺孢子菌的藥物如復方磺胺甲基異唑(SMZ/TMP)。但是由于該患者患有慢性腎功能不全及溶瘤綜合征,可選擇卡泊芬凈經驗性治療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及肺孢子菌。其次還要控制患者的出入量,監測血液動力學,機械通氣,CRRT及其他生命支持措施。

影像科主治醫師 該患者的肺CT征象有:雙肺彌漫性磨玻璃影及部分實變影,心影不大,屬于彌漫性肺泡填充性疾病(DAFD)。彌漫性肺泡填充性疾病屬于病理解剖/放射學名詞,病變主要在肺泡,可被水、血液、炎細胞、脂質、腫瘤細胞、病原體所填充。DAFD包括肺泡蛋白沉著癥、彌漫性肺泡出血、細支氣管肺泡癌、急性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孢子菌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等疾病。本患者基本可除外肺泡蛋白沉著癥和細支氣管肺泡癌;急性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孢子菌肺炎及病毒性肺炎(如CMV)均不除外。

呼吸科主任醫師 由于該患者有慢性白血病,為免疫功能受損宿主,出現發熱、呼吸困難、雙肺彌漫性磨玻璃影、抗生素治療無效,應考慮真菌、肺孢子菌及病毒性肺炎,均屬彌漫性肺泡填充性疾病。支氣管肺泡灌洗可以將彌漫性填充于肺泡內的物質如血液、脂質、腫瘤細胞、病原體等灌洗出來,進行檢測,對于該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已經行支氣管肺泡灌洗,可待其檢測結果,同意目前的治療方案。開始應該重拳出擊,盡可能涵蓋可能的致病菌,為搶救治療贏得時間,待明確診斷后再行降階梯治療。

轉歸

卡泊芬凈治療第3天意識轉清,體溫正常,胸片顯示雙肺病變較前明顯吸收。痰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六胺銀(GMS)染色可見肺孢子菌包囊,肺孢子菌PCR檢測陽性;細菌及真菌培養均為陰性;CMV-DNA陰性。卡泊芬凈治療第3天加用復方磺胺甲基異(口惡)唑1 g/日,治療第5天成功撤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卡泊芬凈治療第14天,痰液Pj-PCR檢測和六胺銀染色均轉陰,血清G試驗和LDH降至正常,胸部HRCT顯示肺部病變基本吸收。轉入血液科繼續治療,卡泊芬凈總療程為21天。其后繼續口服SMZ/TMP預防PCP。

最后診斷

肺孢子菌肺炎。

專家點評

病原學和流行病學 伊氏肺孢子菌(PJ)為真核單細胞生物,主要有包囊和滋養體2種形態。包囊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6 μm,內含2、4或8個囊內小體。姬姆薩染色囊壁不著色,胞漿呈淺藍色,核為藍紫色。六胺銀(GMS)染色囊內容物不著色,囊壁為深褐色,多呈塌陷形空殼或乒乓球樣外觀,囊壁上具有特征性的圓括號狀結構,是囊壁局限性增厚形成的,以此和其他真菌相鑒別。

PJ環境宿主和傳播途徑尚不明確,一般認為通過呼吸道感染或體內潛伏狀態的PJ激活。

本病常見于早產兒、長期應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和HIV/AIDS等免疫缺陷宿主。在美國,HIV/AIDS患者PCP發生率高達60%。國內報道的PCP多發生在非HIV/AIDS免疫抑制宿主,此二者并發PCP的特點有所不同。

臨床表現 HIV/AIDS患者PCP起病隱匿,常持續數周到數月,表現為干咳、低熱、食欲不振、嗜睡、呼吸急促及發紺。胸痛不常見,急性發作呼吸困難并伴有胸痛時,提示可能合并氣胸。典型患者體檢可見呼吸頻率加快,心動過速,肺部聽診無異常。體征與疾病癥狀的嚴重程度往往不成比例,此為該病的典型臨床特點。

非HIV/AIDS患者PCP起病急,有發熱、干咳、呼吸困難,可有胸痛,最終導致呼吸衰竭,常在數日內死亡。病人體溫正常或低熱,少數在38.5~39℃。體格檢查肺部陽性體征少,或可聞及少量散在的干濕音。與HIV/AIDS患者相比,起病更加急驟,進展迅速,常常需要機械通氣,死亡率極高。

影像學特點 PCP的X線及CT表現均為雙肺彌漫性滲出性病變,呈斑點狀、片狀或網狀,其特點是病變主要分布在肺門周圍,而邊緣肺野及肺尖清晰,但病灶可由肺門區向肺野周圍發展,有明顯的融合趨勢(類肺水腫征)。這種改變可能是因為病原體沿支氣管氣道離心性擴散所致。

彌漫性滲出病灶呈肺腺泡狀分布,類似于間質性病變,早期HRCT表現為彌漫性磨玻璃影,而X線胸片可為陰性,是少數“胸片陰性的肺炎”之一,但病變發展極快,3~4天后病變迅速融合,出現典型的肺泡滲出性病變或肺實變。

過去一直認為PCP是間質性肺炎,但實際上急性PCP主要是肺泡和含氣腔隙的滲出、實變伴有少量的漿細胞浸潤。少數病例可合并大葉實變、胸腔積液、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肺不張和肺囊腫。大葉實變可和雙肺彌漫性病變同時存在,亦可表現為多葉實變,后者少見。

臨床診斷 筆者總結PCP的臨床診斷標準包括以下5條:①免疫功能受損宿主(如AIDS、腫瘤放化療、器官移植、長期應用糖皮質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白細胞減少,尤其是外周血CD4+細胞

病原學診斷 迄今為止,尚無肺孢子菌的體外培養技術,病原學診斷的標準方法是咳(導)痰、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各種肺活檢經特殊染色(如Giemsa染色、六胺銀染色等),鏡檢發現PC病原體。咳痰標本的陽性率>20%,誘導痰可提高至60%,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敏感性則高達100%;Giemsa染色方法使滋養體、囊內小體和背景均勻著色,對比度差,易漏檢。

篇10

關鍵詞:活動課;實踐;發展;自主性

現代課程論認為,學科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只有在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中,才能得到鞏固和強化。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更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與學科理論課程相結合。

1993年2月13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頒布,〈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自此以后,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題。為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祖國各地把課程改革的重點轉向“活動課程”的設計。1997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是新課程方案的核心。其中很重要一個特點就是構建了以學科課程為主、活動類課程為輔的課程結構,由單一的學科課程改為“學科加活動”的整體優化結構。

一、充分利用有效資源,開展廣泛的學生活動

由于受過去傳統教學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大多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學生發現知識,解決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能力得不到鍛煉。即使部分教師在課上設計了一些學生活動,但都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而走的形勢而已。而真正注重學生的參與,加強學生活動,是需要教師在平時就注重在課堂中開展的。而活動的內容也是可以豐富多樣的。比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觀看具有生物教學、生物知識的電影、電視以及生物知識的短片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看而獲得的感想結合所學的生物知識進行有效學習。這樣不僅起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且還有利于引導學生實現情感的升華和能力的鍛煉。此外,還可以開展內容豐富的演講比賽、辯論賽、常規知識問答等。這些活動學生都比較樂于參與,而且易于接受。在開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尋找、搜集相關知識用以解決在活動中需要面對的問題,這樣他們的主動性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且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生物課的興趣也就大為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到各個學校,所以作為高中化學教師就應該充分運用好這一資源。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課的實效性。如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程相關的視頻資料,不僅可以烘托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還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落實知識點。如在講《光合作用》時,視頻播放一小段有關原始地球的錄像,然后就人類生存而言,讓學生比較原始地球和現在地球氣體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為導入,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了,聽課明顯認真了許多。接下來,視頻展示:植物生長的一生。問題:植物為什么長大?所需營養物質來自哪里?展開教學。講到普利斯特利實驗的時候,充分利用Flas演示實驗過程,引導思考:幾組實驗的現象是什么?有無植物的兩組實驗裝置起什么作用?該實驗裝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小組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三、聯系實際,深化教學

高中生物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即為較強的實時性,學習生物課,除了掌握相關知識點,樹立一定的價值觀外,還應該學會時刻參與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并會用所學知識理解,分析生物事件,樹立自己一定的評判標準和原則。而對高中生而言,教師主要做的就是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活動方案,并將這些活動方案適當的聯系相關生物知識,開設部分專題活動,強化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的能力。

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身邊的資源,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組織學生進行探討相關知識,幫助其端正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如講解《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時,教師可以這樣教學: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的完善等,人的壽命在延長,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那如何能延緩衰老,保持身體健康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來探討這問題。老年人的體內有幼嫩的細胞,年輕人的體內也有衰老的細胞。得出結論:個體衰老和細胞衰老的關系,單細胞生物的衰老=細胞的衰老,多細胞生物的衰老≠細胞的衰老,細胞時刻都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