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16 17:27: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篇1

[關鍵詞] 農作物 病蟲害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1-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3)03-0118-01

在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了現代化的農業新時期,農作物產品從單純地追求產量、效益轉向了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健康的發展新階段。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在新的形勢下,也應該采用新的防護措施,才能夠保證農產品的安全、優質、符合現代人們的口味,滿足當今市場的需求。

一、 農作物病蟲害專業防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病蟲害的危害程度不斷嚴重

農作物產生重大的病蟲害其原因主要是農作物品種種植結構的調整,耕作制度的改變,品種抗病蟲方面的差異、氣候條件的變化無常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病蟲害發生的綜合表現為發生的種類繁多、頻率提高、地域擴大、程度也嚴重、時間較長,同時在此基礎上,一些新的病蟲害的繼續侵入和一些相對次要的病蟲害逐漸成為了主要的病蟲害,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防治的成本和難度。例如:我市一些地區不斷地擴大溫室蔬菜的種植面積,且連年種植,導致了許多害蟲成為主要的病蟲害,像斑潛蠅、白粉虱等 ,每隔一年發生一次,給防治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1]。

2.施肥結構的不合理。

2.1過量地使用化肥,有機肥的施用明顯不足。化肥能夠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但是過量地使用,尤其是氮肥的過量使用可以導致農作物營養成長過盛,晚熟的問題。此外還對土壤造成不良的影響?;瘜W氮肥的過度使用會導致土壤物理化性質低劣化,肥料中的氮元素會污染地下水分和土壤中的臭氧層,能夠促進農作物中有毒真菌的生長,據調查結果表明氮肥的使用還有可能加重農作物的病蟲害程度。磷肥的過量使用可導致土壤中鋅鐵鎂等礦物質元素含量降低,另外,磷肥中還含有微量的重金屬和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都會對農作物和人類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鉀肥的過量使用可導致土壤板結,降低土壤的ph值。鉀肥的使用可能會對某些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產生嚴重影響。最后,農作物的產量不會隨著化肥使用量的增加而無限制地增加,過量地使用化肥只會適得其反,既浪費了肥料又污染了環境。

2.2氮、磷、鉀使用過多,微量元素的肥料使用太少。農作物的生長就和一個人的成長有相通之處,不僅需要氮磷鉀等大量主要元素,同時也需要鈣和鎂等元素。有些農作物的生長還不能缺少鋅、銅、硼、鐵、錳等微量元素。例如,如果油菜在生長的過程中缺少硼就會造成“花兒不實”的結果[2]。

2.3施肥的方法不科學。我國大部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對土壤的物理化性質分析和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所要的元素的量沒有清晰的認識,施肥的時候僅僅依靠的往年的經驗,這使得他們不能根絕農作物和土壤的實際情況進行因地制宜合理地施肥,一方面造成了肥料的浪費,另一方面也是破壞了土壤的內部結構,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特別是氮、磷、鉀肥料的過量使用能夠導致農作物病蟲害的加重和嚴重的環境污染。除此之外,農村在施肥時把肥料施放的位置不當或者利農作物根部太遠等不合理的行為,導致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研究資料表明我國最近十年來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92%,但是農作物的產量卻增加了不到8%,這充分說明了我國肥料的利用率真的很低。

二、 在防治過程中采取的改進措施

1.重點整治每年發生的病蟲害,進行提前預測,增強綜合防治能力

要以個地方的農業負責部門為主,政府配備各地農業部門先進的儀器,提高監測水平,提高各地對每年病蟲害的預測能力,確保預報的準確性。要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例如農技110、科技直通車等網絡方式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同時,加快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擴大對全體農民的服務領域,提高農民自己對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能力,保證防治的良好效果[3]。

2.根據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需要的肥料元素不同,結合著農作物土壤結構的物理性質進行分析,對農作物在不同階段需要化肥的種類和數量了然于胸。在進行施肥的時候要對農作物的根系特點進行研究,努力做到一次性放準位置,進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充分發揮化肥的作用。另外,根據土壤的物理化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地進行土壤結構的改良。創新使用葉面施肥和施底肥,降低肥料的流失率,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3.對化肥要進行合理地搭配使用

只有根據農作物的生產階段進行合理施肥,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适蔷哂蟹柿Ω?、效果快、省時省力的優點,但是經常單一地使用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導致土壤的生產能力下降。有機肥的效力雖然較弱,但是營養元素很全面且效力持久。有機肥中含有的微生物和有機質還可以改良土壤的結構。另外,化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有機肥中微生物的運動,加速了有機肥的分解。兩者相互配合,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肥料元素的比較也要科學。不同的農作物在生長時對氮、磷、鉀的需要量不一樣,同時也對其他微量元素的需要也不一樣,實驗證明:只有對肥料元素按照農作物生長規律、結合著土壤的養分結構進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地使農作物增產增效。因此,我們應該把精力投入到研究農作物生產所需要的肥料結構、加強對土壤的物理化分析,為肥料的合理分配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三、 結語

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肯定是發展生態型的農業。對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要加大工作力度,施肥的時候要注意有機肥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加強對土壤結果的研究分析,從而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實現農作物生產的高產高效。

參考文獻

[1]王俊,劉文兆,李鳳民.半干旱區不同作物與苜蓿輪作對土壤水分恢復與肥力消耗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9(1). 89-120

篇2

關鍵詞:油菜;病蟲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5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28

作為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的種植不但能給人提供豐富的食用油,還能夠幫助農民增收,提高基層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部分地區的油菜種植過程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各種病蟲害的出現,極大地影響了油菜的產量。因此,必須做好油菜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預防工作。

1 油菜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出現的原因

作為一種喜冷的作物,油菜的抗寒力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強的。但是由于氣候因素、地理因素等的影響,油菜出現了各種病蟲害。下面,筆者將對油菜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出現的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

天氣原因。天氣的變化會引起各種病蟲害的發生,尤其是蚜蟲的滋生率會相對較高。例如,在春秋季節,天氣干旱,蚜蟲的生長較快。

降水量多少。一般來說,如果在油菜開花的時節,如果降水量在5mm及以上,則油菜發生病蟲害的概率就較大,且病蟲害的程度也更為嚴重。如果降水量在3mm左右,病蟲害的程度則相對較輕。如果降水量在1mm左右,病蟲害的發生率就很低。

溫度和濕度因素。一般來說,病菌在溫度10~30℃左右十分活躍,生長相對較快。而同時,如果相對濕度低于90%,光線較弱的情況下,病菌繁殖較快。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幾個方面之外,由于各地自然條件、地質條件等都不同,油菜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情況也大有不同。

2 油菜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類型及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此類病蟲害的發生原因,是由于油菜在播種之前,種子中就存在某種缺陷,進入土壤之后,發生某種病變形成的。因此,種植人員應該選擇合適的油菜種。油菜菌核病將會對油菜的莖桿產生較大的破壞作用,使得油菜花得不到充分的營養而枯死。一般來說,這種病蟲害會發生在每年的11月下旬和第2年的3、4月間,會嚴重影響油菜的正常生長。

對于此類病蟲害,種植人員最好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從根源入手,選擇優質的油菜種,并在種植之前用食鹽水對種子進行殺菌消毒,消除菌核病菌;對于那些發生病蟲害的油菜,種植人員應該及時采取必要的解決措施,立即剔除那些受到菌核病毒侵害的植株及葉片等,防止病蟲害的擴散。

蚜蟲。一般來說,蚜蟲是油菜生長過程中最常見的病蟲害。桃蚜和蘿卜蚜是油菜種植過程中的產生破壞作用最大的兩類蚜蟲,會嚴重破壞油菜的葉綠素,導致油菜苗嫩芽發黃,甚至枯死。蚜蟲一般多發于每年的10~11月間。同時,必須認識到這樣一個現象,很多蚜蟲并不是油菜作物自身產生的,而是從其他相鄰的作物上傳播來的。也就是受,作物播種的時間越早,其出現蚜蟲的幾率會相對較高。

為了有效地防止蚜蟲災害,筆者認為,油菜種植者要從根源入手,防治蚜蟲災害:要遵循油菜晚種的原則;要盡可能將油菜與其他蚜蟲病多發的作物分開種植,減少蚜蟲的傳播;出現蚜蟲之后,種植人員可以采用藥物防護的措施,及時殺死蚜蟲。

霜霉病與白銹病。前者是指,油菜葉片的背部會生成霜狀的霉片,而后葉片發黃,最后葉片脫落,油菜的莖桿會枯萎。后者則是指,油菜的葉背部有膿瘡狀的病斑,并呈現出白色。這類病蟲害主要是通過風雨傳播的,會對油菜的生長產生負面影響。

3 油菜病蟲害防治的綜合技術分析

3.1 提高油菜種子的質量

油菜種的優劣與否將會對油菜的生長過程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種植人員應該盡量篩選優質、產量高的油菜種。在播種之前,要將種子中的壞粒調出,隨后將種子用食鹽水浸泡,既提高其發芽率,又能防治病蟲害。另外,要合理控制播種時間,最好在9月中旬左右,還要加大油菜的間距,提高產量。

3.2 藥物防治病蟲害

病蟲害發生以后,種植人員要采用合理的藥物來抑制病蟲害,但必須注意所使用的藥物應該是正規廠家出產的。同時,藥物的使用決不能對油菜的生長過程造成影響。因此,種植人員要認真篩選可用的藥物。

3.3 加強農業措施

在油菜的生長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合理使用氮磷鉀等各種肥料,提高油菜生長效率。合理澆灌,防止旱澇形成各種病蟲害。在洪澇季節,要技術開溝放水,并及時清除田間的污染物,為油菜的生長提供優質環境。

在油菜的生長過程中,種植人員要提高預防意識,防止各種病蟲害的發生,并采取各種積極有效地措施來抑制病蟲害。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玉米病蟲害 發生 防治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69-01

1 玉米病害發生現狀與防治措施

1.1 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是由灰飛虱傳播的病毒病害。玉米出苗后即可感病,5至6片葉時便能顯癥。在病癥初期,會有褪綠虛線條點出現在心葉中脈兩側和基部,其形狀為透明的油浸狀,隨著病癥的發展,會逐漸擴散到整個葉片上。病株矮化,節間縮短,葉色濃綠,整株或頂部簇生,多數不能抽穗結實,發病晚的植株也可抽穗結實,但果穗小,畸形。由于粗縮病屬于病毒性病癥,能夠對玉米生長產生嚴重影響,若農戶在種植期間治療不及時,易導致玉米產量下降。

防治措施:在防治上應強調“預防為主、適期早治”的原則。(1)改善玉米生長環境。禾本科雜草是玉米粗縮病的病源,及時鏟除田間、地頭雜草,破壞灰飛虱適宜棲息場所。(2)播種時期要適宜。適期早播能夠增大苗齡,降低病蟲害的發生[2]。春玉米播種適期應掌握在4月下旬至5月初,避免5月中下旬播種。因為此期播種,玉米苗期正趕上灰飛虱第一代成蟲傳毒盛期。(3)播前藥劑拌種。播前畝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玉米種子50公斤,堆悶4―6小時,晾干后播種,可有效控制灰飛虱。(4)發病田噴藥防治。在玉米粗縮病發病初期,及時噴灑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隔7天噴1次,連噴2次。在噴藥的同時可加入適量0.3%的磷酸二氫鉀,促進玉米生長。

1.2 褐斑病

褐斑病是玉米病害中的常見病癥,嚴重危害玉米的莖稈、葉鞘及葉片。病斑初期為油漬狀黃白色小斑點,后變褐色或紫黑褐色,圓形或橢圓形。隨著病癥的加重,斑點會蔓延到葉脈及葉鞘上,其顏色為褐色。而且,患有此病癥的玉米其表皮會出現破裂現象,而且葉細胞也會出現壞死狀態,能夠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通常褐斑病的發病時期主要以7-8月份為主,由于該時期多陰雨天氣,且具有較大濕度,易引發病癥的生成,若農戶未及時防治,可造成產量損失。

防治措施:(1)農業防治:待玉米收獲后,農戶需要及時對玉米的殘體組織實施清除,并給土壤實施深翻,這樣能阻礙病害的發展。而且,還要保證肥料的充足。通常在追肥時期,農戶可按照10公斤-15公斤/畝的劑量對田地追施鉀肥、磷肥和氮肥[3]。同時,農戶還要做到三年以上的輪作,防治病蟲害生長。種植密度也應做到合理化。為了降低病蟲害的發生,農戶應當合理栽種,通常都會按照3500株/畝的種植面積進行栽種,不能過于密集,這樣能確保玉米的生長空間充裕,保證營養與水分的充足。(2)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農戶可選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天一次,連噴2―3次。

2 玉米蟲害發生現狀與防治措施

玉米薊馬、玉米螟、粘蟲等是玉米的常見蟲害。玉米薊馬:是玉米苗期階段的主要蟲害,它們以成蟲、若蟲銼吸葉片汁液,并分泌毒素,抑制玉米生長。玉米螟:是玉米上的的主要害蟲之一,其在心葉期咬食玉米心葉,在葉片上形成排孔,造成“花葉”;為害嚴重時,心葉被咬得支離破碎,不能展開,抽雄推遲;后期蛀食莖稈,造成莖稈折斷,嚴重影響玉米產量。粘蟲:又名行軍蟲,是一種突發性、遷飛性、暴食性害蟲,食性極雜,主要嗜食禾本科作物。可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使其產量下降。

防治措施:(1)藥劑防治:針對玉米薊馬,可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45毫升,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針對玉米螟,可用3%辛硫磷顆粒劑每畝每次1公斤,撒于玉米心葉內。針對粘蟲,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畝30―6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2)物理防治:由于玉米螟害蟲喜歡光源,農戶可利用頻振式殺蟲燈或者高壓汞燈等方法,在田地四周設下埋伏,對其進行大規模誘殺。在防治粘蟲時,農戶可按照草把誘卵方式,或者在田地內放置黑光燈,對其進行大面積捕殺。(3)生物防治:根據食物鏈的原理,農戶可在田地內飼養些害蟲天敵,例如赤眼蜂或者實施食誘劑誘殺技術等方式予以防治。這樣不但能有效的減少害蟲的數量,還能保護農田四周的環境。

3 總結

綜上所述,為了能使玉米的產量得到保證,病蟲害防治措施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玉米病蟲害的種類較多,使得農戶在防治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病蟲害的特點給予針對性防治。藥劑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是病蟲害的主要防治方法,這樣不僅使玉米的質量得到保證,而且還能實現玉米產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桂芝,周文偉,宋萬友.玉米常見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4(03):152-153.

篇4

關鍵詞:設施蔬菜病蟲害;發生;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2-0044-1

近年來黑山縣設施蔬菜生產發展非常迅速,面積已達30萬畝,由于栽培方式的改變和連年重茬,使得設施蔬菜病蟲害的發生日益加重。為此設施蔬菜病蟲害的防治必須堅持綠色防控、綜合防治的原則,通過綜合運用植保防治方法,提高設施蔬菜病害初期準確診斷能力,在采用抗病品種和培育無病壯苗的基礎上,運用物理防治、生態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及栽培防治等綜合技術手段,及時、準確、適量使用高效安全的生物和化學農藥進行防治。

1 農業防治措施

采用多抗品種、合理輪作、清潔田園、翻耕整地、適期播種、肥水管理、嫁接技術等多種農藝措施,可有效提高蔬菜的抗逆能力,減少農藥用量。

1.1 推廣多抗新品種

黑山縣設施蔬菜的主栽作物有黃瓜、番茄、茄子、青椒、香瓜等,這些作物中不同品種對蔬菜病害的抗病程度差異很大,如番茄的毛粉系列在錦州地區表現抗病性顯著,可根據本地情況,選用抗病品種。

1.2 應用嫁接技術

黑山縣在西瓜、黃瓜、甜瓜、茄子等作物上大力推廣抗病砧木和嫁接技術,有效控制了枯萎病、黃萎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據近年調查,在黑山縣黃瓜嫁接防治枯萎病的防效可達95%以上,通過嫁接防治茄子黃萎病防效達96%左右,從而起到了控病增產目的。

1.3 及時清潔田園

播種前或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花生的殘枝落葉等病殘體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減少病源。同時在生長過程中,要將田間的病殘株及時帶出田外深埋。

2 生態防治措施

棚室的溫濕度直接影響病蟲害的發生程度,近年來我們推廣了地上覆膜高溫滅菌的調控措施。一是采用地上覆膜、膜下滴灌的栽培模式,調節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有效減輕高濕病害,有效阻止土壤中病菌的傳播;二是用溫水或干燥處理蔬菜種子,可有效減少種子內外附著的病菌。三是采用“高溫燜棚”模式,通過高溫滅菌技術創造利于作物生長、不利于病菌生長的環境,從而達到控制棚室害蟲的目的。如近年來錦州地區在防治黃瓜霜霉病、番茄葉霉病等方面采取了以上措施,取得了明顯的防病效果。

3 物理防治措施

應用色板、殺蟲燈、性誘劑或糖、醋、酒混合少量藥劑誘殺害蟲技術,對防治蚜蟲、白粉虱、斑潛蠅及一些鱗翅目成蟲防治效果極其顯著。

3.1 殺蟲燈誘殺技術

該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光特性引誘害蟲,通過高壓電網將害蟲擊暈后落入接蟲袋將害蟲消滅,從而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目前所用的殺蟲燈有頻振式殺蟲燈和投射式殺蟲燈等多種,可在蔬菜上防治鱗翅目、鞘翅目等多種害蟲。

3.2 色板誘捕技術

該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色性,在溫室大棚內懸掛黃色粘蟲板,誘殺蚜蟲、白粉虱、斑潛蠅等成蟲。操作方法如下:作物定植后在溫室大棚內選用0.25m×0.2m或0.4m×0.25m的黃色粘蟲板懸掛在蔬菜大棚的行間、株間,每畝掛黃板20~30塊,懸掛時應注意,粘蟲板要高出植株頂部,且要隨植株生長的高度及時調整黃板,注意觀察黃板上的蟲量,當板上粘滿蟲子時要及時清除或更換。

3.3 性誘劑誘殺技術

該技術主要利用雄性激素誘殺害蟲的雌性成蟲,從而達到減少天然蟲量,減少蟲源的目的。我們在白菜上使用了小菜蛾、甜菜葉蛾等性誘劑,誘殺效果明顯。

4 生物防治

目前黑山縣在蔬菜上普遍使用苦參堿、印楝素、除蟲菊酯等植物源類農藥防治病蟲害,不僅有效地控制了病蟲危害,而且大大減少了化學農藥的污染。

5 應用安全環保農藥

目前黑山縣防治保護地蔬菜病蟲害仍以農藥為主,因此我們在指導農民安全用藥過程中,貫徹選擇高性能、高安全性、高效益環保型農藥的原則,這類藥劑藥效高,用藥量少,僅為常規農藥用藥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高效低毒、低殘留、易降解、對人、畜、天敵安全,不產生毒副作用。因而,在降低用藥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又保護了生態環境。目前黑山縣常用的安全環保農藥主要有吡蟲啉類、苯甲酰脲類、植物源類和微生物源類農藥。

6 應用精準用藥技術

生產者應密切監測田間病蟲害發生動態,發現中心病株及時進行防治,同時要正確診斷病蟲害發生種類,做到對癥下藥。要在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環保型農藥的前提下,應用精準用藥技術,科學使用農藥。一是要適期、適量、對癥用藥;二是要推廣應用新型施藥器械,特別是霧化程度高、效果好,霧滴細,節水省藥,安全性能好,勞動強度低,農藥利用率高的精準施藥藥械。三是在化學防治病害時,在正確診斷的前提下,要選購兩種或兩種以上農藥,交替使用,以免造成病原菌對其產生抗藥性。

設施蔬菜生產中,只有對病蟲害施行綠色防控,才能保證蔬菜生產的安全,保證蔬菜質量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鄒澤錦,張起春,鄒廣君,王遠金.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植物醫生,2011,(05).

[2] 韓國健,張新燕.無公害蔬菜病蟲害的防治[J].蔬菜,2000,

(02).

[3] 孫華國.科學用藥防治蔬菜病蟲害[J].新農業,2011,(02).

[4] 何德良.大棚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J].中國蔬菜,2007,

篇5

關鍵詞:大豆;病蟲害;綜合防治

目前我國對大豆種植中的病蟲害問題十分重視,而且也具備很多的大豆病蟲害防治的解決措施,如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其中化學防治方法是防治大豆病蟲害問題的重要防治措施。本文簡要的對大豆生長不同階段的化學防治方法進行分析。

1 大豆主要病蟲害

1.1 大豆主要病害

我國的大豆種植區域十分廣泛,在不同的種植地區,大豆受到的病害的種類不盡相同。在東北地區所種植的大豆病害中,常見的種類主要有大豆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褐紋病。大豆根腐病通常會使大豆植株變得矮小,抵抗力差,發病時表現為大豆莖部出現黑褐色病斑,并不斷的擴大,在病重時病斑的色澤會變得越來越深,皮層出現腐爛狀。而大豆的灰斑病主要發病時期為成株期,表現為幼苗葉片出現病斑,最初為退綠圓斑,逐漸發展成為邊緣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狀斑。而在西北地區,主要出現的大豆病害為大豆霜霉病、細菌斑點病,受這種病的影響,大豆病株表現為早期落葉、葉片凋枯、種粒霉爛等癥狀,對大豆產量影響較大。

1.2 大豆主要蟲害

大豆植株在生長過程中主要受到的蟲害種類有很多,這些蟲害問題的存在嚴重的影響了大豆的產量,如若不及時進行處理,將對我國的達到種植產業造成十分嚴重的損失。大豆所受到的蟲種類主要有大豆潛根蠅等地下害蟲、大豆蚜蟲、薊馬、大豆二條葉甲、大豆四星葉甲、圓跳蟲以及多種鱗翅目害蟲、大豆食心蟲等。這些蟲害的出現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除了受到大豆所種植地區的土壤環境的影響外,還與種植當地的種植季節、種植環境和天氣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大豆蟲害對大豆產量的影響相對于病害來講更為嚴重,因此在進行大豆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時,加強對大豆蟲害的防治十分重要。

2 綜合防治策略思想與配套技術體系

大豆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思想是通過對大豆生長期間的容易出現的病蟲害進行全面的分析整合,針對這些病蟲害最初系統的防治措施,從生態的角度對大豆病蟲害進行防治,其基本的防治方針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在進行大豆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時,應當首先對大豆種植當地的環境條件進行分析,進而對當地大豆病蟲害的種類及其發生、消長、危害規律等基本狀況進行分析,在基本的農業防治措施的基礎上進行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通過實施大豆病蟲害方式措施,以保證大豆再生長過程中少受到甚至不受到病蟲害的影響,達到經濟、安全、有效的解決病蟲害問題的目的。

3 大豆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3.1 合理進行輪作換茬

對大豆種植區實施輪作換茬的方式,可以大大的減少土傳病害和以病殘體越冬為主的病害對土壤的影響,從而減少大豆病蟲害的出現。目前正在推廣的大豆輪作換茬一般為三年輪作,輪作方式有麥麥豆,麥豆雜,麥雜豆等輪作體系,這種輪作方式能夠大大的減輕土壤的負擔,從而減少大豆受到病蟲害的影響。但是對于較易出現存活能力強的病蟲體如大豆孢囊線蟲的地區,在實施輪作換茬措施時,應當至少實行5年以上的輪作,在輪作期間可做禾本科作物。

3.2 清除病株殘體

清除病蟲殘體這一措施能夠有效的防治病蟲害體通過病株進行傳播。具體的實施方法是,在大豆收割之后,及時的清除田間的大豆病株殘體,并進行翻地處理,將病株深埋地下,已達到清除病原體的目的,而對于能夠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可以在進行耕種前翻地,將病蟲翻到地表,經過耙、壓、風吹日曬以及耕種時的機械損傷等將病蟲的病原體殺死,達到減少土壤中病蟲的效果。通過對病株進行清除以及對土壤中的越冬病蟲進行清除,能夠大大的減少大豆種植時受病蟲害感染的幾率。

3.3 嚴格選擇種植品種

對大豆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同樣需要對大豆的品種進行嚴格的選擇。在不同的大豆種植區域,應當根據本區域土壤的實際狀況、所受病蟲害種類以及當地的天氣狀況等因素對大豆種子的種類進行選擇,選擇高產抗病的大豆品種。在從外地調種時,應當進行嚴格的檢驗,對所調種子進行所在區域的易發病檢驗,嚴禁含有病體的種子進入種植區域,從根本上對大豆病蟲害進行防治。在進行外調種子時應當盡量避免從孢囊線蟲病較重地區引調種子,以防止孢囊線蟲通過種子進行傳播,影響當地大豆種植安全。

3.4 加強栽培管理

在進行大豆的種植時,應當注意從大豆的種植、施肥、發育等生長過程中對大豆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在進行大豆播種時,應當考慮播種地區根腐病發生率從而選擇適當的播種深度;同時還要對播種時土壤的濕度進行分析,選擇是適合大豆播種的時期進行播種。進行大豆的播種工作之后,要對施肥的種類進行選擇,應當更多的選擇有機肥料,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大豆健壯生長的目的。在大豆生長發育的期間,應當適當的采取輔助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4 結語

目前在我國大豆種植業的發展過程中,病蟲害的出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豆病蟲害問題的解決大大增加了我國大豆的總產量,不僅對大豆產業的發展影響巨大,同樣對與大豆相關的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進行大豆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關文獻

篇6

【關鍵詞】優質小麥;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

小麥是我省生產中主要糧經作物,常年種植面積8000萬畝左右,小麥生產中農業有害生物發生種類多,流行快,受害面廣,損失大。為了有效控制我省農作物生物災害,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根據“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結合我省小麥病蟲發生特點,鎮農技推廣站的全體工作人員分片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講解小麥主要糧經濟作物田間管理及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效果明顯。

1.優質小麥田間管理技術

1.1苗期管理

小麥在苗期的管理需要保證全苗、勻苗,最好使其盡早扎根、分蘗,努力在入冬前讓幼苗達到壯苗標準。

1.1.1冬前管理

小麥在冬前需澆好冬水,這樣將對小麥安全越冬提供保障,而且在立春后能夠較好的保持墑情。小麥的頭水需要在其3葉1心時進行,而在此階段最好不要施冬肥。

1.1.2育苗管理

(1)旺苗管理。引起旺苗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播種時間不當、雨水偏多再加之施肥不當等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麥苗長勢過旺。對于旺苗需要采取鎮壓、深耕、噴灑植物生長抑制劑等方法來抑制其生長進度,盡量壓制分蘗發生,進而實現控旺轉壯。

(2)弱苗管理。由于土壤肥力不均或者是墑情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一般會出現幼苗長勢較弱現象,因而需要對其及時進行澆水追肥,同時對土壤進行耕松,這樣可有效促進弱苗根系以及分蘗的生長。

(3)壯苗管理。對于底肥比較足、播種時間適宜、墑情較好的壯苗,對其一般不需要再次施肥,只需要適當的松土保墑即可。

1.2中期管理

小麥的中期,其主是小麥生長過程中最為旺盛的一個時期。而該時期的管理主要是要做好追肥、灌溉以及防除雜草的工作,以此來有效提高小麥的光合利用率及分蘗成穗率,進而培育出壯稈的大穗。

1.2.1春季追肥

在小麥的生長期一般需要追加3次的速效氮肥,而追加速效氮肥的量需依據播前施底肥情況而定,一般為667m2需追加16~24kg尿素,注意需分次追加。一般第一次追加時需與澆頭水同時進行,667m2需追加12~14kg尿素為宜,通過此次追肥可有效促進幼苗早發[1]。

1.2.2適時灌溉

一般小麥的灌溉在其生長期一共需5次,頭水最好是在幼苗3葉1心時進行。而該階段的需注意拔節期的澆水,同時還可進行及時的松土,這樣可有效實現保墑、通風,以此來提高地溫,促進大蘗生長,強化麥苗的碳代謝水平。

1.3后期管理

小麥田間的后期管理主要集中在子粒形成階段。此階段小麥在抽穗后其葉、莖、根的生長已停止,而進入小麥的開花、受精結實、子粒灌漿、養分運輸以及產量形成期,這個階段將最終決定小麥的產量與質量[2]。

在小麥進入開花期后,尤其是在灌漿后期,若土壤中的含量過高,其必將會降低小麥的質量,因而在小麥進入開花期后,需有效控制土壤中的水份含量不宜過高,一般是在澆過開花水后就不用在進行澆灌。

1.4化學除草

對于小麥在生長期的除草需準確選擇適當的除草劑。例如:若田間的雜草比較多時,可選擇氟樂靈聯合丁草胺進行除草;防除單子葉禾本科類的雜草,我們一般選用拉索、異丙隆等;若田間的雜草是以闊葉雜草為主,一般是選用闊草清、它隆等;若田間的雜草主要是以闊葉與單子葉混合為主,則可選用麥草星、異綠隆等除草藥劑。

2.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

2.1小麥播種期病蟲害防治措施

在小麥的播種期,其病蟲害的防治整個將影響其整個生長發育的防治效果,該階段若能夠有效實施病蟲害防治工作,那必將有效降低小麥的整個生長期的病蟲害基數。播種期最主要的病蟲害有以下幾種。

白粉病、紋枯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采使用200g的15.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來與100kg麥種進行拌種;蠐螬的防治措施:需采取50%辛硫磷乳油:水:種子以1∶80:(600~1200)的比例進行均勻混合,該防治方法還可兼治金針蟲和螻蛄病;吸漿蟲的防治措施:一般是使用3.0%辛硫磷顆粒劑或者甲基異柳磷顆粒劑混合380kg煤渣或40kg/hm2拌砂,在翻地時將其均勻的撒與土壤中即可;金針蟲的防治措施:需要使用40.0%甲基異柳磷乳油:水:麥種以1∶70∶(900~1100)的比例進行均勻混合,然后在堆悶3h即可進行播種[3]。

2.2中后期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的生長中后期,一般病蟲害集中為穗蚜、赤霉病及白粉病。其防治措施:穗蚜,可使用200~350g/hm2的45.0%蚜虱凈對800kg/hm2的水進行均勻噴灑于小麥的穗部;赤霉病,一般是采取800g/hm2的35.0%紋霉凈可濕性粉劑或者是1600g/hm2的85.0%多菌靈對約750kg/hm2的水進行均勻噴霧;白粉病,防治該病一般可采取500g/hm2的30.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對約700kg/hm2的水進行均勻噴霧。

3.結語

總之,加強冬小麥越冬期田間管理,重點落實好各項抗旱防凍保苗措施,加強重大病蟲害監測預報,確保小麥安全越冬,為明年夏糧豐收奠定基礎。優質小麥品質優,種植效益較好,很受群眾歡迎,廣大群眾有強烈的種植愿望。小麥是我國主要農作物,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它直接影響小麥的質量和產量。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病蟲草害的發生面積逐年增加,同時病蟲草害的種類也不斷發生變化。致使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難度不斷增加。本文主要介紹了優質小麥在不同時期的田間管理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以期能夠為廣大種植戶提供一定的參考。 [科]

【參考文獻】

[1]唐德偉.小麥田間管理技術,河南農業,2009(5):39.

篇7

[關鍵詞]水稻 病蟲害 防治技術 研究 進展

中圖分類號:S435.1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8-0171-01

引言:米飯是人們飯桌上非常常見的主食,這種主食不僅營養價值較高,而且易于消化。我國是農業大國,不僅是世界上水稻文化的起源地,同時也是世界上水稻生產產量最多的國家??v觀現代,我國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展,水稻種植領域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水稻實際種植過程中,經常會發生較大面積的病蟲害,這一情況會嚴重損害水稻的生產產量與生產質量。如何結合水稻生產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是我國水稻種植領域現階段發展需要重點思考內容。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與進展進行分析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下面就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一、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和應用現狀分析

(一)國外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隨著國民素質不斷提升,人們對生活品質越來越為關注,對食品安全也越來越為重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發展也提出了很多要求。西方發達國家在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研究過程中,主要是針對生態防治手段。避免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中應用大量的化學藥劑,積極進行生態化水稻生產建設。國外有關生態水稻病蟲害防治的科研成果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美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典型,國家發展過程中對水稻需求量也在不斷增長。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國民生活的需求,美國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投入了較大資源,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在生物防治、遺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非??捎^成績。在保證不會對自然環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的前提下,為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二)國內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我國是農業大國,更是世界上水稻種植面積最為廣泛的國家之一。我國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工作也給予了高度重視,經過科研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目前也取得了很多可觀性進步?,F階段,可以抗病毒水稻品種選擇、水稻病蟲害檢測預控、病蟲害產生實質原因研究等方面都逐漸接近世界領先水平。水稻作為我國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在經濟貿易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我國水稻市場需求量不斷增長,水稻農業市場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局勢中。為了提升水稻生產產量,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中水稻種植人員任然更多的應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我國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還不夠成熟化,這也是我國水稻種植領域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 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面臨的新問題分析

(一)水稻品種和多元化導致新型病蟲發生

社會經濟市場對水稻需求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性,致使我國水稻種植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使得優質、多抗水稻品種培育較為落后。對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分析發現,目前水稻病蟲害防治對象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且在長時間化學藥劑病蟲害防治模式下,多種病蟲害抗藥性逐漸增強,以往應用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水稻栽培種植領域現代化發展的實際需求。稻瘟病、白葉枯等較為嚴重的水稻病蟲害頻繁發生,對水稻種植經濟效益提升造成了嚴重影響。

(二)農作物種植結構改變致使病蟲害新情況出現

為了克服重迎茬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對農作物種植結構進行調整, 通常使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鑲嵌、 輪作種植。然而,不同作物生態環境的多樣化致使病蟲等有害生物頻繁流通, 單一病蟲或單一作物為單元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已不再適用,從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研究稻區病蟲害發生的新規律已迫在眉睫。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對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提出新要求

以往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中,水稻栽培種植人員更多是選用見效快,并且適合大規模應用的化學藥劑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這種防治技術非??梢暂^為高效的預防和處理水稻病蟲害,但是如果應用不當、頻繁應用會導致水稻農藥殘留程度較高,對水稻種植區域流域水質以及生態環境平衡也會造成嚴重損害,生產出的水稻產品對人們身體健康也會造成一定威脅。為了提升我國水稻生產質量,為社會民眾提供質量過關的水稻產品,我國對水稻種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了健全和完善,要求水稻種植人員實際生產過程中不能應用甲胺磷、久效磷等眾多高毒性的農業藥劑。水稻種植人員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不能只是看重水稻生產產量,要逐漸樹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水稻生產質量控制意識,從而在不會對自然生態環境發展造成任何不良影響的前提下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使得水稻生產呈現出生態化的特性。

三、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

(一)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

科學防治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必須對病蟲害進行準確的監測和預報。建立宏觀與微觀結合的病蟲害預報系統及防治決策信息魘渫絡,合理利用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媒介,及時傳輸信息,加強動態監測,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的準確性。

(二)農業防治

1、選擇抗性強的品種

水稻種植時應優先選擇適應性強、抗逆性好、抗病蟲害、高產優質的品種,從而減少病蟲害發生頻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學農藥的施用。如可以選擇華優 638、星優 712 等抗稻瘟病的品種。此外,為了有效防止因長期種植而抗性降低的情況,應不斷更換稻種。

2、種植前對種子做防害處理

為了控制水稻種子上蟲口的數量,盡可能地提高抗性,水稻種植前應挑選葉毛較多、質地較硬、葉子較窄的優質水稻種子。播種前采用低濃度的強綠精等消毒液浸種,有效預防細菌性條斑病、惡苗病、稻瘟病等病害。

結語:綜上所述,在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根據水稻生育特點和以往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在防治期內結合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適當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無污染環境的化學藥劑去防治病蟲害,確保稻米安全、綠色,保證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薛曉霞.農作物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5(22)

篇8

[關鍵詞] 玉米 病蟲害 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174-02

玉米作為最常見的農作物之一,在我縣的種植面積也十分廣,因此從玉米的種植到成熟過程中會遇見各種各種的病蟲害,而我們每年對此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蟲口奪糧”,文章關于玉米在生長期間常見的病蟲害防治作淺要分析。

1 苗期

玉米苗期是病蟲害發生和防治的關鍵時期,危害的主要病蟲害有粘蟲、地老虎、金針蟲、螻蛄、蚜蟲、薊馬、玉米螟、褐斑病、大小斑病等。若防治不及時,極有可能造成缺苗斷壟、葉片扭曲、葉片 出現空洞、缺刻等癥狀,如不及時進行正確識別和適時防治,將對玉米安全和農民增收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玉米苗期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1.1 在苗期常發生的蟲害主要有:薊馬、粘蟲、螻蛄、蠐螬等

1.1.1薊馬

玉米苗期是玉米薊馬危害最為敏感的時期,它以成、若蟲銼吸玉米葉片汁液,并分泌毒素,抑制玉米的生長發育。一旦造成危害,田間會出現缺苗斷垅,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

防治措施:可選用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氧樂果乳油噴霧防治,藥液應重點噴灑在心葉內,此方法可同時兼治蚜蟲。

1.1.2蚜蟲

玉米蚜蟲多集中于心葉區,以成、若蚜刺吸植物組織汁液,導致葉片變黃或發紅,影響玉米生長發育,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枯死。

防治措施:可選用滅掃利乳油和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噴灑。

1.1.3螻蛄

以成蟲和若蟲在靠近地表處咬斷玉米幼苗,或在土壤表面開掘隧道,咬斷幼苗主根使幼苗枯死。

防治措施:千蟲克、抖克或敵百蟲灌根。

1.1.4蠐螬

蠐螬是金龜子的幼蟲,食性雜,咬斷植物幼苗、根莖,使幼苗枯黃而死。

防治措施:千蟲克、抖克或敵百蟲灌根。

紅蜘蛛發生的最根本條件就是干旱,越旱越嚴重。因此,要適時適度澆水。可用三氯殺螨醇乳油、螨特乳油1噴霧防治。

1.2 苗期常發生的的病害有粗縮病和缺鋅癥

1.2.1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在苗期的受害最為嚴重,其會抑制植株的生長,節間粗腫縮短,嚴重矮化。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易從土中拔起。輕病株雄穗發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絲少、結實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雖能抽出但分枝極少、無花粉,雌穗畸形不實或籽粒很少。

防治措施:①清除雜草,控制毒源,拔除病株,加強田間管理;②可選用的藥劑有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加水噴霧,全面防治田埂、地頭、溝邊雜草上的灰飛虱和蚜蟲。玉米三葉期及時用氧化樂果加噻嗪酮可濕性粉劑噴霧預防。若防治效果不理想時,用嗎啉胍?鋅可溶性粉劑或菌毒清噴霧治療。

1.2.2缺鋅癥

玉米苗缺鋅表現為植株矮小、生長受阻,節間變短,結實少,禿尖缺粒,嚴重減產。嚴重者,葉肉壞死,變成半透明薄膜狀,植株死亡絕收。

防治措施:①土壤補充鋅肥。常用的鋅肥有硫酸鋅、氧化鋅等,可以作基肥或追肥;②科學施用磷肥,避免拮抗;③多用腐熟的農家肥,有效補鋅。

2 心葉末期和穗期

2.1 常見蟲害有玉米螟

遭受玉米螟破壞的玉米長勢衰弱、莖稈易折,雌穗發育不良,影響結實。

防治措施:可用菊酯類農藥兌水或辛硫磷乳劑,摘掉噴霧器的噴頭,將藥液噴入心葉叢中。

2.2 常見的主要蟲害有紋枯病、大、小斑病和黑粉病

2.2.1紋枯病

主要為害葉鞘、莖稈、果穗,主要發病期在玉米果穗形成至灌漿期,我縣主要在肥、水和種植密度相對大的壩區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①合理密植,實行輪作,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結合中耕除草在發病初期摘除病葉,集中燒毀或深埋。②藥劑防治抓住2個關鍵,一是播種時進行種子處理,可用二硫氰甲烷(浸種靈)按種子重量的0.02%拌種后堆悶24-48小時后播種;二是在發病初期用井風霉素,菌核凈可濕性粉劑,速克靈可濕性粉劑噴霧,噴時以果穗基部葉鞘為主。

2.2.2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近兩年來在玉米上危害日趨嚴重,兩種病害多混合發生,造成玉米產量損失,病苗均在病殘體內越冬,來年在適宜條件下萌發,入侵玉米,高濕高溫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肥水條件差,感病品種種植較大的山區半山區發病較重,肥水條件好,耕作水平高,輪作種植雜交抗病玉米品種的壩區,發病較輕。

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良種,合理密植,品種更換遲緩的山區,半山區應加速抗病良種替換種植,適時早播,雜交玉米爭取在4月30日前播種。②玉米長勢差,特別是穗期脫肥易感玉米大、小斑病,播種時要施足底肥,增施有機肥,優化N、P、K配方施肥,使玉米生長健壯,后期不脫肥,從而減輕發病。③清除田間病茬殘體,可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菌源。在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也能減輕發病。④及早采用藥劑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在發病初期就應加強防治,防治可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代森鋅,退菌特可濕性粉劑,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一般7-10天防一次,連續防2-3次。

2.2.3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在受害部位形成灰包,外包灰白色薄膜,薄膜破列后散出黑褐色粉末,具有傳染性。

防治方法:可選用粉銹寧可濕性粉劑種子拌種預防。如發現田間有發生黑粉病的植株,應急時拔除。在葉斑病發病初期,及時摘除下部2-3片病葉;可用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紋枯病和葉斑病。

3 灌漿成熟期

以防止發生青枯病和早衰為主。主要通過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保證單株營養面積,加強田間管理,改善玉米群體的通風透光條件等農業栽培措施來防治。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春季小麥;病蟲害;防治;研究探討

眾所周知,我國的青海省是小麥的主要生產區域。作為青海省的主要農作物,小麥農戶經常受到病蟲害的的侵擾,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麥的生產質量,給農戶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如何有效的防治春季小麥病蟲害,已成為當前麥農普遍關注的課題。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在本文中分析了青海省春季小麥生產各階段的主要常見病蟲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防治措施,以期對青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春季小麥病蟲害防治有所借鑒幫助。

1 青海省春季小麥生產各階段的主要常見病蟲害

1.1 出苗至拔節期病蟲害 小麥在出苗到拔節期的這段時間,其抗寒能力普遍下降,隨著青海天氣的不斷變化,小麥因溫度的改變而出現了較多的病蟲害癥狀。主要的病蟲害有以下幾種:小麥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等病害以及因吸漿蟲、麥蜘蛛等地下害蟲而導致的蟲害。首先是小麥紋枯病,此病初期時小麥葉稍出現淡黃色的斑點,進而出現黃褐色的病斑,隨后會導致小麥基部腐爛,最后導致小麥死亡;其次是吸漿蟲病,此病是比較公認的小麥蟲害,吸漿蟲的幼蟲主要靠灌漿的麥粒生存,長期吸漿后導致麥??諝ぃ果溵r的收成大幅下降;第三是小麥蜘蛛病,此害蟲主要是吸收小麥葉面營養,導致小麥水分流失,葉片上會出現大片的黃色斑點,使小麥光合作用無法正常進行,進而出現小麥的產量、質量下降。

1.2 穗期病蟲害 小麥在穗期主要是發生麥穗夜蛾、麥莖蜂、白粉病、條銹病等病蟲害,這個時期是害蟲的急劇生長期,也是小麥形成產量的關鍵時期。可以說,小麥穗期是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關鍵環節,只有做好相關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才能保證小麥優質高產。首先麥穗夜蛾和麥莖蜂,此病主要是導致小麥苗枯、根爛、穗腐,對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有毀滅性的影響。其次是小麥白粉病,此病發生后會導致小麥葉片過早枯萎,小麥的成穗率低,麥粒重量下降,小麥產量降低;還有條銹病,此病主要發生在小麥的葉片,在小麥葉稍部位出現孢子,使小麥的光合作用強度下降,進而影響產量、質量。

1.3 灌漿期病蟲害 小麥灌漿期的主要蟲害是麥穗蚜、白粉病、銹病等。麥穗蚜是小麥生長中的主要害蟲之一,此病是通過吸收小麥葉子而危害小麥,病蟲的蜜露留在麥葉片上后,嚴重影響小麥光合作用,造成減產。銹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真菌,此病可以進行傳播,使無銹病小麥染上銹病,同時感染小麥的多個部位;再加上此病的感染時間較長,可以占據小麥的絕大多數生長時間,對小麥的生產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危害。

2 青海省春季小麥生產各階段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2.1 出苗至拔節期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在小麥出苗至拔節期間,可以用一拌一噴的技術來防治紋枯病,具體來說,就是在播種期用藥劑拌種、在出苗期進行噴藥。要特別重視出苗期小麥紋枯病的噴霧防治,把握好防治的有效時期,合理采用殺蟲劑與殺菌劑,提高防治質量,每畝小麥可以用5%的井岡霉素150―200毫升兌水80―100公斤后,對小麥的麥莖基部進行噴灑防治,每間隔15天進行一次噴灑。對于其它地下害蟲,可以用可用40%的甲基異柳磷或者50%的辛硫磷,每畝用40―50毫升的劑量噴灑麥莖基部,其中對于麥蜘蛛蟲害,可以用73%的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2.2 穗期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在小麥穗期,要根據小麥出現的蟲病,按照其自身特點進行專業化防治,確保防治蟲害效果。具體來說,可以在小麥播種前用粉銹寧或者多菌靈拌種防治銹病和白桿病,在抽穗期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麥莖蜂、穗期防治麥穗夜蛾。一般在這個時期,吸漿成蟲開始出土危害小麥,可以配置一定濃度的辛硫磷乳劑進行噴霧防治。需要指出的是,要特別注意噴灑的時間,如果小麥開始揚花,說明吸漿蟲已經在內部危害小麥,噴藥防治便起不到任何作用。對于麥蚜,可以用敵殺死乳油以每畝10―15毫升進行噴霧防治。對于銹病、白粉病,可以用25%的百理通可濕性粉劑以每畝30克進行噴霧防治。

2.3 灌漿期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灌漿期是病蟲危害小麥的最高峰時期,只有對蟲害進行綜合防治,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確保小麥產量、質量不受影響??梢哉f,灌漿期的病蟲害防治,關系到奪取小麥高產優質的成功與否。在這個時期,單純的對其中一種蟲害進行防治,效果不佳。要進行綜合防治,對小麥的小苗要做到一噴三防,達到一噴多小。對麥穗蚜和銹病,要進行專門防治,可以使用吡蟲啉可濕粉劑或快殺靈乳油兌水成一定的濃度進行噴霧防治,已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 結語

總而言之,春季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是確保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關鍵舉措。筆者認為,在青海小麥病蟲害頻繁發生的春季,只有學會運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對各種病蟲害進行防治,才能取得良好成效。要切實加大春季麥田的管理力度,準確分析、熟悉了解青海省春季小麥生產各階段的主要常見病蟲害,在此基礎上,對出苗至拔節期、穗期、灌漿期等不同階段的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為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10

病蟲害防治措施可分為采用殺菌劑或殺蟲劑等化學物質進行的化學防治;利用光或射線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改變作物品種,栽培時間或環境以減少為害的耕作防治;以利用天敵為主的生物防治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以有機合成藥劑為主的農藥的發展,殺滅病蟲害已比較容易,但同時,由于抗藥性的增加和天敵的減少而使害蟲再度增加以及原來并無危害的潛在害蟲造成危害,同時由于這些農藥直接危害人畜,或農藥的殘留及通過食物鏈進行生物濃縮而造成危害等,對這些問題已意識到,要進行綜合防治或病蟲害的控制,即對有害生物的防治,應以不互相沖突的形式協調地使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手段,一般應在經濟的容許范圍內,維持病原或害蟲的種群控制體系。以有效地利用病原和害蟲種群的天然控制機制為基礎,再輔以各種防治手段,這要以降低病原和害蟲密度,并使其變動幅度維持在小范圍內為目標,只有在病蟲害密度超過容許水平時,才可使用噴灑藥劑等臨時性措施。

同時,除非是新侵染的病蟲害或者是人類傳染病的媒介,最好勿使其絕滅。根據這一主張,重要問題是確定合適的病原與害蟲的密度,使它和作物可容許的受害臨界值相適應。V.M.Stern等(1959稱此為經濟的為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FIL)但這個詞常會和作物的被危害程度本身相混淆,所謂"經濟的為害水平"一詞也易被誤解,俊一和桐谷圭治(1973)建議把著眼于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而規定的作物被危害程度稱作"為害限制量(tol- erable injury level)"、把與此相對應的病原或害蟲密度稱為"危害限制密度"(tolerable pestdensity)。此外,病蟲害防治一詞從廣義上說,還包括有害鳥獸或雜草在內的有害生物的防治。

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分為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目前常規生產中多采用化學防治措施,打農藥是常用的方法。物理防治比如黃板籃板,黑光燈、糖醋液引誘等農業防治:主要輪作、有機肥料的科學使用,科學管理,適合的栽培方法等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敵,如赤眼蜂、麗蚜小蜂、一些生物菌類的應用技術等。

森林病蟲害防治方案一、楊樹食葉害蟲

主要是楊小舟蛾、楊扇舟蛾,每年發生5-6代,兩蟲同時發生,同時危害,世代重疊,從5月上旬開始至10月上旬結束。楊扇舟蛾幼蟲身體前后各有一個大棗紅色瘤,葉絲卷葉,夜晚出來取食。楊小舟蛾幼蟲體側各具一條黃色縱帶并身體前后肉瘤呈灰色,上生短的細毛,蠶食葉片,僅剩粗的葉脈和葉柄。受害輕時,葉片呈網狀,有缺刻,楊樹生長受阻,受害重時,葉片吃光,形成“光稈”,楊樹生長量下降。其防治方法:(要掌握在幼蟲3齡前進行,時間在5月底6月初)

1、成蟲羽化盛期用黑光燈誘殺,降低下一代蟲口密度。

2、用3%高滲苯氧威1000倍液、吡蟲啉100倍液、敵殺死1000倍液進行防治。

3、用白僵菌高孢粉,森得??蓾裥苑蹌┟慨€15-20克噴霧或噴粉。

4、在郁閉度0.7以上,林內用1.2%苦、煙乳油每畝35-40克,藥劑配比為1份藥劑配9份柴油,早上或傍晚防治。

二、胡柚樹脂病

也稱流膠病,該病主要為害枝、干,也為害葉、果,是胡柚凍害后一種常見疾病,該病呈灰褐色,病部可產生流膠并有酒糟氣味,導致枝、干枯死,甚至使整株樹死亡。其防治方法:

1、小枝條發病,剪除燒毀。

2、主干、主枝發病,用刀刮除干凈,用托布津涂刷。

3、50%多菌靈1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噴霧。

三、梨樹銹病

又名赤星病,病害通常危害葉片、新梢,引起早期落葉,病斑在葉片反面形成黃褐色凸起,并著生5-7根刺狀物,嚴重時引起葉片枯死,甚至幼苗枯死,果實受侵害后不但造成畸形,而且不能食用,每年5月中旬開始發病,7月中旬結束。其防治方法:

1、梨園周圍5公里范圍內不能栽植柏樹,因為梨膠銹菌是一種轉主寄生菌。

2、加強水肥管理,增加樹木抵抗力,幼樹每株施尿素、硫酸鉀復合肥1-3兩,結果樹0.5斤,溝施、穴施即可。

3、選育或栽植抗病品種。

4、20%三唑酮乳油20xx-2500倍液或15%粉銹寧1500-20xx倍液,發病期可隔10天噴一次,連續噴3次即可。

四、梨蚜

危害葉片,每年發生10多代,新梢頂端的葉片受害較重,被害葉片向正面卷成角狀,皺縮,蚜蟲潛伏其中為害。影響光合作用,梨樹生長受阻。

防治方法:梨樹萌芽期,用10%吡蟲啉3000倍,50%抗蚜威20xx倍防治。五、胡柚防凍處理及樹勢恢復

剪除枯死枝條,摘除枯萎葉片,對剪口進行處理,用油漆、凡士林等涂抹傷口,整株用等量式波爾多液、石硫合劑或1000倍多菌靈噴霧,防治病害感染。凍害輕的樹,用0.3%尿素加0.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進行根外追肥2-3次。凍害重的樹,施足腐熟有機肥,追肥宜薄肥多施,特別要注意控制施肥時期,以促進春、夏稍而控秋稍,有利于樹勢恢復。

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原因我國植物種類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蟲的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害蟲的多樣性、環境條件的復雜性給防治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與病蟲斗爭的長期性與艱巨性。即使是一種害蟲或病害,但長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資金、勞力,但仍有大面積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蟲或病害具有主動傳播或依靠自然動力傳播和強大的繁殖能力,絕大多數個體被消滅,但剩余個體通過繁殖,數代之后又能迅速傳播。

(2)隨著林業生產的發展有林面積不斷擴大,特別是人工純林面積的增長,快速回升。

(3)國內外林業生產活動交往為害蟲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被害面積有可能隨之擴大。日益頻繁,隨著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潛帶,新的害蟲種類可能不斷增多。

(4)害蟲的遺傳特性抗逆能力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動,適應能力不斷增強。即使是一些抗蟲病的品種也并非一勞永逸,由于長期適應的結果,遺傳特性逐漸變異或減退,還需要不斷培育新的抗蟲品種??梢娪行У胤乐魏οx是一項長期復雜的艱巨任務。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問題(1)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不斷增加,防治難度大。隨著人工造林面積的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病蟲危害加劇。1970年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為179萬畝,1981年上升到675萬畝,1991年高達1165萬畝。面對這一嚴重態勢,1992年我省開始實行森防目標管理,發生面積逐年減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萬畝。但由于近幾年連續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蟲越冬死亡率低,發生面積又有所上升。在當前資金、人力、技術等有限的情況下,防治難度加大。

(2)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50種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傳入的,有的是我省從未發現過的。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蟲害造成木材減產70多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3)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蘋果綿蚜及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對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我省是國際性檢疫害蟲松材線蟲病和國內檢疫對象日本松干蚧的適生區。這兩種害蟲隨時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別是松材線蟲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積的油松林在短期內毀滅。

(4)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如監測跟不上,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到發現時已是危害嚴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當被動。

進行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措施(1)做好預測預報工作。害蟲的預測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偵察害蟲發生發展的動態,并把偵察的材料結合當時當地氣候條件、林木生長發育狀況,正確推斷害蟲發生發展的趨勢。預測預報是貫徹預防為主的重要措施測報的組織應當是以省、縣、市林業局或鄉鎮為測報單位,場圃、重點村設測報點,形成群眾性的測報網開展測報活動,群測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