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體美勞素質教育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6: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德智體美勞素質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德智體美勞是對人的素質定位的基本準則,也是人類社會教育
的趨向目標。
德智體美勞是對人的素質定位的基本準則,也是人類社會教育的趨向目標、所以人類社會的教育就離不開德智體美勞這個根本。現在是這樣,過去也是這樣,只是過去只重在一個“德”字,一個不同社會時代性的一個“德”字。解放以后,國家的性質不同了,社會主義的時代需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法。所以黨和政府就總結出了這個極具概括性的“德智體美勞”的五字教育方針來。
當然,具體的講:“德智體美勞”是以“德智體”為重點的。因為“美”與“勞”這兩個字的內容不能獨立的表現出來,它必須要以“德智體”為依托,建立在 “德智體”的基礎上,才能表現出其自身的特性。
比如說“美”吧,它只是一種特性的表現,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必須依附在物的形態上才行,好象我們說“花”是美的,這個“美”就是花托出來的;說山水美,這個“美”就是山水托出來的。離開了依托,則“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說的是物,如果要說人的話,除了相貌,人的美就還有另一層涵義,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長相,而是要看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就來源于人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智慧。因為只有一個有崇高品德的人,才會有語言美的內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現。而這種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備的,是要有一定知識、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實質。所以說“美”是不能脫離德智體的基礎的。
同樣,德智體美勞中的“勞”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體”三個字來體現。因為一個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體健康的人,則必然是一個熱愛勞動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勞動創造世界”的意義,也必然會做事勤快,工作兢兢業業;反之,一個品質不良的人,就必然懶散、怕苦、怕累,總有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所以,要培養一個熱愛勞動的人,首先要培養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勞也是關聯的,一個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維、富于創造。其學習知識也好、使用知識也好,都很勤奮,都很認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會去做什么,這就形成了勞動。反之如果是一個不熱愛勞動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象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們拋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則由于它本領高強,因而就會放眼千里,追求著更遠大的目標。人也是這樣,為什么說能者多勞,就是因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經常有事做。那些無所事事、游手好閑的人,實則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說明“智”與“勞”的關系。
再就是“體”與“勞”的關系。這是很好理解的,因為誰都知道,一個強健的身體主要是鍛煉得來的,是“勞”與“動”的結果。一個不管你四肢如何發達,不去鍛煉,不去勞動,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個年把半載,沒病也都睡出病來了。這樣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雖然其命還活著、其身體還在,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體、殘命。
綜上所述,我國的“德智體美勞”的五個字的教育方針,實際上是由“德智體”全部包括了的。因此,這里就專門解釋一下“德智體”的問題。當然這“德智體”三個字,也絕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有纏綿不斷的關系的。盡管這三個字的各自用處不同,但卻都緊緊聯系著個人之人生與社會。現在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字的屬向。“德”字是屬于社會性,無論你個人的道德,還是社會的公德,都是屬于社會性的,于個人的作用只是名譽的問題。人最屬于自己的是“智”和“體”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對于社會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們暫且把“德”字撇下,說說屬于自我的“智”和“體”兩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統稱。應該說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礦藏的,只是礦種不同和有用礦物的程度不同以及開發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樣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發揮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開發工具是知識,是人們用學到的知識去思維而開發出來的,用來指導人的行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學到的知識的質和量的不同,從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為能力不同的狀況。比如學醫的,所開發的是醫學方面的智慧,學電腦的是開發電腦方面的智慧。這樣,社會上才有了各行各業的區別。也由于學的力度不同,而導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這就是為什么知識程度越高越聰明的緣故。什么鑰匙開什么鎖、什么藤結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獲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著其物質內在的生理規律的行為能力的,這就是智慧。所以說不能認為誰有智慧、誰沒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質與形式怎樣而分”。蒼蠅吃屎,蜜蜂采花,張三種田,李四打鐵等,都是各自在為著自己的生存發揮著自己擁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類社會對人類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長人的知識,開發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為自己的生存和社會的建設出力,
上面說的是德智體的“智”。而對于“體”來講;其含義這里當然指的是人的身體、人的生命。人的身體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體各方面是獨立存在的,不受“德、智、體”制約。無論這個人有德無德,有智無智,只要這個人還活著,這個人的“體”就必然存在。所以“體”是根本,德和智是裝飾其“體”的。一個人的人生之“體”,如果不用德和智來裝飾的話,其生命之“體”雖然照樣存在,但卻失去了其生命的價值。特別是智,對人生個人猶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是萬萬不能少的:一是身體;二是本事。比如說這個人身體很壯,但沒有知識。什么都不會干。那么這人便“山大無柴燒”,白生了一個好的身體;但如果這個人有知識而沒有健康的身體,那么也許你的本事就發揮不出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顧此失彼。注重身體的人特別愛惜身體。曬點太陽都怕把皮子曬脫了長不出來,流點汗都生怕自己脫水。所以不愛學習,不愛勞動。到頭來變成為一個不勞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價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則恰恰相反,為了工作,為了學習而置身體于不顧,結果本事是學到了,但身體則垮了。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無法做了。這同樣也是很可悲的。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殘疾人不同樣也有做大事的嗎?當然有,而且還多。但我們應該明白,殘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殘疾的。面對現實,他(她)們只有奮爭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幾十、幾百倍的代價,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把本事和身體這兩樣東西擺在人的眼前,任其選擇一樣的話,我則寧愿選擇“體”,不要“智”也,因為“體”才是人的根本。所以為了這“體”,不但要生活,而且還要鍛煉才能使之強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教育方針中的德智體的“體”,就不單是指人的生命之軀體,而是包含著體育事業、體育鍛煉的具體內容。因此,在素質教育的教學工作中,千萬不能忽視體育教育的實質。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既是靠著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體的力量來生存的。所以人們需要一個共同的準則規范來維護人類社會的秩序,來建設和保障人類社會的文明,這除了國家用法律的力量來制約以外,還需要人們的自我道德和社會公德來維護。
為什么在德智體美勞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為“德”是社會性的;“智”和“體”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屬性的前提下而進入社會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來推動。否則,一個人的身體再好,智慧再高,沒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體越好,智慧越高,其對社會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德”是主宰“智”與“體”的神,是第一重要的。這里這么說可能有人會不贊同,認為“德”從屬于政治、說“德”于人類社會第一重要,那是強調了政治第一的說法,是忽視了社會人才的作用。我們必須明白,大凡一個人才之本身,是必須要具備“德”的因素的。何況人才和德對于社會的關系是以“德”而定的。我們說社會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會之“德”卻只有一種。就說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吧!不否認某個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類社會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說沒有你這個人,人們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轉了。人們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還要轉的,社會的建設也照樣要發展。只是可能會不是按照你的這個辦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個辦法去做了而已。這就不能把個人的作用看得太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你不做還有人來做的。死了個康熙,還有乾隆。不見得沒有你就不行,這就是關于人才的形勢。而德呢,社會之“德”是萬萬也不能少的,沒有一個“德”,就會不成體統,就會造成社會混亂,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篇2
1.具有時代性
素質教育不再僅僅為了考取高分,考取名牌大學為目標,而是強調每個學生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各行各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堅守科教興國和人才興國開展教育。
2.具有全體性
素質教育面對的對象不僅僅優良學生,它強調全面性,要面向全體學生、為了全體學生開展教育。
3.具有綜合性
素質教育不再是埋頭苦讀、低頭做題,為高分而努力,它更強調的是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均衡發展。
4.具有主體性
素質教育強調要充分弘揚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發展。
5.具有長效性
素質教育強調是不是作為學生時代的而學習,而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的為人素質和終身的學習能力,鼓勵“活到老、學到老”。
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
1.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應試教育重點只抓升學率。
2.素質教育重視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關心學生學到了多少;應試教育則根據學生的考試要求向學生傳授知識,重在學生能否答對題,考出高分。
3.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真正能力的培養,如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養成;應試教育而關注學生的考分,因此注重向學生傳授考試技能。
4.素質教育重視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通過老師引導將之轉化成自身素質;應試教育則像一部做題機械,只要求學生在考試時能按老師傳授的知識完成答題即可。
三、素質教育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1.愛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但愛要有分寸,不能溺愛。正確引導家長教育孩子,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尊敬長輩、關心他人、沉著、謙虛等,將疼愛變成鍛煉,將溺愛變成一種負責任的理智的愛。
2.在學校,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多交興趣相投的朋友讓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處理人際關系、從中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社交技能,能過親身感受體會快樂,體會公平與合理,從而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在家里,多參與家務勞動,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瑣碎的事做好,學會應有的生活自理能力,為離開父母,獨立成長打好基礎。
3.日常生活中還應多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堅持性、同情心、友善心等良好的為人品質適當給學生們提供一些付出型公益勞動,比如:幫助一些貧困的山村孩子或孤寡老人,通過現實生活去感受世間的真實百態,讓孩子們正確認識自己,結合自身能力去設定一個適合自己的新目標。
四、結束語
篇3
關鍵詞:中學 思想政治教育 美學
前言:
美學教育越來越受教育專家所重視,他們關注青少年的成長,重視青少年的煩惱與困惑。所以,在教育中,特別是作為青少年成長關鍵時期的中學教育中,在作為德智體美勞教育重要環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應該通過不斷的滲透美學教育,通過發掘政治教學中的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思想政治的積極性和興趣,使學生在感悟美、欣賞美、體驗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美的能力,將美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將美外化為學生的生活實踐和行為舉止,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讓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學校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又非常密切,美育可以培養高尚思想情操的人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美學教育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只有將美學滲透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才能完成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結合。
一、美學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的現狀
1.教學實踐輕視美育
美學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用提高學生美的能力來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美育并美育想德育、智育、體育等教育完善。不僅沒有開設專門的美育課,而且,在其他學科中也缺乏美學教育的滲透,美育至今都沒有能在大部分學校中占據應有的一席之地,也沒有在教育中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而且,有些學校甚至將美育降級為工藝訓練。
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要陣地,應該充分滲透美學教育,注重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但是目前的現狀是,學生普遍認為思想政治課程既枯燥又單調,這是因為學生還沒有發現這門學問的美。如果教師能夠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加入大量的美學滲透,改革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課程,讓學生學會欣賞思想政治的美、享受思想政治的美、追求思想政治的美,讓學生愛上思想政治教學,真正發揮德育和美育的應有的作用。
2.課堂教學與美育割裂
美學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應當滲透到每一門學科,每一個課堂上。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德育的主要陣地,更是發揮美育作用的良好基地。思想政治課除了交給學生法律、哲學、社會發展的基本常識等,還應該充分開展美學教育,讓學生發現思想政治學科中深刻的美。
但是,就目前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的現狀來看,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并沒有充分滲透美學教育,課堂教學與美育仍舊處于割裂的狀態。這樣既不能改革思想政治課堂,讓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科感興趣,也不能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只有將思想政治教學與美育充分結合,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豐富情感和高尚精神的人才。
3.學生缺乏對美的認知
目前,教學實踐對美育的輕視和課堂教育與美育的割裂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國教育中美育的欠缺,而這個問題必然會影響教學的對象,那就是學生。由于美育的缺乏,中學生普遍存在審美能力不足或是審美情趣低下的問題。學生缺乏對美的認知,也就更談不上在行為上體現美,創造美了。
二、思想政治的美對學生培養的影響
1.可以培養學生的感知力
思想政治教材中匯集了大量的勵志故事、名人名言、好人好事等,這些都為學生展示了他們應該理解的哲理。例如,教會學生團結、教會學生努力、教會學生快樂學習等,這些都可以培養學生的感知力,為學生感知世界的美奠定基礎。
2.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美育可以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為想象奠定基礎,因為審美的對象是美的事物,這些美的事物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范本。另外,審美欣賞的再創造性和審美創造的自由性更是直接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因此,美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3.可以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辨別日常生活中美丑的能力,但是,著還不是完整的鑒賞,中學生需要的是更高層次地、更完整的鑒賞能力。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學滲透就是要讓學生不僅能夠鑒賞美與丑,還要能夠鑒別美的種類和程度。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學滲透,才能讓學生發現身邊的美,讓學生對生活充滿熱愛。
三、怎樣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美學
1.提高教師的審美素養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美的播種者。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只有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才能按照美的規律來開展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美學,讓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充分展示美。
政治教師應當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因為教師的審美素養關系著是否能夠開展思想政治教學的審美化,關系著是否能夠成功創造教學藝術,因此,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2.創設美的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課程是智育課程,同時也是德育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堅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正確政治思想素質和良好的道德素質。因此,教師應當根據美的規律來開展教學活動,創設更多美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道德認知走向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動。
3.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師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以人文關懷,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更好的接受美的熏陶,這也是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美學的要求。
具體來說,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需要的教學氛圍必須具有和諧的師生交流方式和思維活躍的意境,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喜愛主動參與教學,提高審美能力。
4.創造美的教學過程
教育本身就具備著無處不在的美,教學過程就可以處處體現美,創造美。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審美化,就必須在創造美的教學過程,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安排好教學過程,讓美學無時無刻不在滲透,讓課堂活動在美中開展,讓學生在美中感受思想政治知識,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
結語
美是人類的永恒追求,而追求美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永恒課題。只有用美學的眼光來審視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不斷滲透美學教育,將教學過程轉換為審美過程,讓美學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作用,才能增強教學效果,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讓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亞東.《中學生讀寫》助我成長[J],中學生讀寫(初中),2004(01)
[2] 郎小青.讓美滲透在思想政治教學中[J],貴州教育,2006(13)
篇4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20xx年春季田徑運動會,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20xx年我們學校在辦學經費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投資20多萬元擴建了操場,購買了比較完備的體育設施,為我們學校的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學習,加強體育鍛煉,使自己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為今后成才打下扎實的基礎。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運動會,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認真實施新課的具體體現,就是提高全體學生素質,培養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為了成功地舉辦這次運動會,下面,我代表裁判員向大家表示:
全體裁判員都要及時到位,客觀、公正地履行裁判職責。給每一個運動員的付出,進行正確的評價和裁判。希望全體運動員,認真參加各項體育競賽運動,發揮自己的最佳水平和技能,努力以最好的成績為班爭光,為學校爭光。
最后,預祝本次運動會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篇5
【關鍵詞】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教育實踐;互聯網;新媒體
有的老師會說,國家教育形勢是這樣的,不實施素質教育不是教師的過錯。無論國家,學校,教師,學生本人,家長都在“忙活”應試教育,因此,教師身不由己,自然被卷到這股洪流之中。不是不教,是沒法教。看似是一個正當的理由,實則站不住腳。先不說國家要求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但就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及各方面的趨勢來看,素質教育也是勢不可擋,教師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很多教師認為素質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栽花花不開,上面沒要求下面就沒作為,素質教育流于一紙空文。難道真的那么難實踐嗎?其實,只要轉變一下觀念,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還是大有作為的。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很多老師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意味著荒廢學業,到最后“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甚至哪樣都沒得到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不是我們所說的盡情“娛樂”,它是一種理念,一種方式,更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的協調發展。現在大家強調德智體美勞,最多的就是,練習“智”(考試),而忽略其他四個。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幾個結合起來。如果說要絕對的讓每位教師一定要實現素質教育,可能對于任何一個教師以及教師本身的專業來看,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是呢,這也是每位教師響應時代的要求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也是一種機遇。比如德的培養,作為人類文明載體的知識,本身就有教育的目的,每個知識的學習都是一個養成自身品質的好機會,就看教師如何把握。是單純的講課文灌輸還是把學生引向大自然親身實踐,是通過干巴巴的文字還是通過調動聽說讀寫的各器官,這都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如果創新得當實踐得好,在“智育”的課堂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德。再比如體美勞這三者,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共同影響實現。在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時,一定要采取“有意義的勞動”,而不是單純的體力消耗,而是讓學生從心底認識到一種“刻骨銘心”。通過角色換位角度,通過社會調查,通過名人訪談,講座,學生本人實踐參與,真正讓學生了解勞的意義,從而自發的自愿的熱愛勞動。
二、充分運用新興媒體的力量,重視新事物新觀念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可以說深深改變了生活等各個方面,互聯網幾乎涉及到了每個領域,教育這塊也不例外。當前階段,國家正在實施新一輪的基礎課程改革,十三五規劃也涉及到,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鼓勵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因此我們有必要把互聯網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尤其要注重新媒體,自媒體的傳播功能。當前,微博、微信、空間,是社交媒體的主流,充分發揮主流社交媒體的作用。要理解并學會接受新興事物與觀念。“互動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在它的影響下,教學過程是師生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過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沒有交往和互動,素質教育就不見得有好效果。比如利用微信公眾號和私人號,師生之間可以互相制訂“任務式”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有關“學習正能量”的一些東西,并分享心得。通過互聯網的信息交流,從而實現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一起達到共識、共享。對教學和老師而言,通過社交軟件,意味著師生之間距離縮短,是對話和參與過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和精神的氛圍。對于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放開,個性的彰顯,自由的解放。教師進行了角色的轉換,達到了專業的成長。教師在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一定要理解時下的新興觀念,素質教育是一種富有時代氣息的教育,聯系網上的最新消息,避免傳統式空洞的說教,要用活動、案例、動畫等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達出來。同時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掌握最新的互聯網操作技術,減少與學生之間的“科技鴻溝”。我們說要重視互聯網的作用,但不要過度的倚重,互聯網分為好多方面,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和分寸要把握好,不排斥,但也不能一味的沉浸其中。
三、素質教育與學生“心理個性”的協調發展
篇6
關鍵詞: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 實踐探討
面對現代社會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局面,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已經刻不容緩。小學語文教師要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在傳承傳統教學方式的同時要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在教學過程當中,應掙脫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須依據教材重點、利用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文化知識,并定期為學生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一、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意義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1]。當前教育方式大體趨勢是從應試教育模式轉變為素質教育模式,這主要是對一些落后教育方式進行深刻變革,同時也是新時期培養全面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語文作為小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不僅可以拓展學生視野、陶冶情操,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進行語言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語文素質決定了學生的整體素質結構,并大大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充分、和諧、全面發展。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基于課堂知識的傳授,融入素質教育教學,指導學生結合語文知識和基本做人的道理。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推行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1.轉變教育觀念,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轉變教育觀念指的是從原來的教師占主導地位轉變為學生占主導地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在傳承民族文化特征的同時要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樹立榜樣,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進而教會他們如何積極面對生活中各種事情。
最主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并逐步引導他們在學習中形成主動預習和探索的習慣,同時這也是教會學生運用文字的主要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努力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從不同的角度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通過拋錨法、或設置情景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多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避免只關注優等生的現象,盡量讓學生人盡其能,進而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同時,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須不斷加強他們學習的信心,課堂上如果遇到稍有難度的問題,可通過全班交流或者小組討論的形式來解決問題,從而帶動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為了促進素質教育的進行,在編排語文課外活動時還應設置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通過對教材以及學生學習成績的分析,進行分層活動,在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保障活動質量與教學效率[2]。
2.加強朗讀,擴大學生知識面
朗讀是小學生接觸精神世界的源頭,如果在小學時候就養成了熱愛讀書的好習慣,不僅可以有效的增長他們的知識面,還可以對他們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學習都有幫助,從而不會把他們的思想禁錮在課本中,從一定意義上說,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部分的課文都要求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而且知道的知識很有限,所以很多文章不能深刻地去理解,這就導致他們在朗讀文章時逐字逐句卻毫無感情。小學語文教師應在這方面給予充分的重視和幫助,比如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給他們提供簡易的朗讀技巧,使他們在流利朗誦文章的基礎上做到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提高閱讀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在班上舉行朗誦比賽或者講故事比賽,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概括故事和組織語言等能力的提升。
3.注重學生個性,進行因材施教
教育學家布魯姆曾經說過,教育者的態度是選用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不是選擇適宜教育的兒童[3]。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育必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師在進行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同時還要結合因材施教的原則,發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他們鼓勵,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課堂中若出現不同的思維和觀點時,教師應采用積極的教學態度去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以促進他們的發散思維。另外,在課程開始之前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同時與其他同學交流探討,讓他們養成交流、探究的好習慣,進而達到推動素質教育的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素質教育應在教學改革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并積極開展教育課外活動,形成課內外相呼應的教學體系,同時教師要主動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和內容的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其中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要在小學語文中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要做到:面向全體教育兼顧個性發展教育;學會知識教育兼顧學會學習教育;發展思維教育兼顧創新訓練教育。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才可以在小學語文中快速穩定的實施下去。
參考文獻:
[1]朱云芝.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科學大眾,2012,5(18):9.
[2]李文濤.小學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1,6(17):28.
[3]江雪梅.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內江科技,2013,4(12):51-52.
篇7
據有關研究材料表明,建國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偏重“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階段,即偏重掌握基礎知識與形成基本技能。這個階段從1949年至1979年,為期約30年。第二階段為強調智力階段,即強調發展智力與培養能力。這個階段從1979年至1982年,為期僅4年。?第三階段為重視非智力因素階段,并把非智力因素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結合起來。這個階段從1983年至1989年,為期約7年。第四階段為加強素質教育階段,即從根本上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逐步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這個階段大約從80年代未90年代初開始,現在正處于全面轉軌的攻堅階段。
那么,什么是素質?什么是素質教育?什么是“應試教育”呢?
素質,作為一個理論命題,有其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空間,而且有多維的審視角度和思路。一般說來,所謂“素質”,通常具有兩個層面的涵義:第一種涵義是生理上的“素質”概念,主要指人們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經系統,又稱遺傳因素或天賦;第二種涵義是教育學實質也是社會學上的“素質”概念,主要指后天社會性的一面,認為素質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礎上,主要通過后天教育和環境影響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識技能、行為習慣、文化涵養、品質特點的綜合。換句話說,人的素質是指人的發展總水平,是人的諸種屬性的綜合,是由各種品質構成的整體結構。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質的物質前提,而后天的環境與教育則是先天遺傳素質能否發展的條件。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一個先天的聾啞人,當然不可能成為一名音樂家;但假如一個人的音樂天賦再好,卻沒有得到后天的培養,也不可能成為一名音樂家,因此,提倡素質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學生先天獲得遺傳素質得以充分的發展,同時使他們獲得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品質。
國家教委朱開軒主任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往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的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明確提出:“應試教育”不是對以前和現行基礎教育的概括,而是對其中存在的單純以升學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
否定“應試教育”不是要否定現行的教育。所謂“應試教育”,是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客觀存在的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主要區別,大體可以從以下10點表現出來:
①從指導思想上看:素質教育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是為了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它反映了現代的先進的教育思想;而應試教育則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是以追求升學率為目的的教育,是選拔式、科舉式、淘汰式的陳舊落后的教育。
②從教育目的上看:應試教育是為適應上一級學校的選擇需要,以應試訓練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則是根據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需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創造和學會審美的教育。
③從教育對象上看:應試教育是面向少數人而忽視多數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質教育則是面向全體,重在“普及”,促使每個學生充分發展的“通才教育”。
④從教育內容上看:應試教育完全圍繞應試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輕“德”、缺“體”、少“美”、砍“勞”,是一種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質教育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教育。
⑤從課程結構上看:應試教育是單一的學科課程,且只重視少數所謂“主科”,輕視所謂“副科”;而素質教育則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把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程等幾個板塊,都納入課表,作為正式課程平等對待,有的學校還十分注意開發“隱性課程”,比如環境教育、校風建設等等。
⑥從學生課業負擔上看:應試教育不按課程計劃授課,隨意增加課時,超綱授課,加大作業量,考試頻繁,復習資料泛濫,各種競賽名目繁多,學生課業負擔加重;而素質教育則要求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嚴格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僅以作業為例,內容適度,形式靈活,不僅重視鞏固性的書面作業,還要設計富于個性和創造性的活動作業、口頭作業、行為作業,并把課外閱讀納入培養健康的個性之中,以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⑦從師生關系上看:應試教育迫使教師“選擇適合教學的學生”,強調師道尊嚴,師生之間是一種管與被管、教與被教、灌與被灌的關系;素質教育則強調尊師愛生,師生民主平等,雙向交流。要求教師尊重、理解、信任、鼓勵、扶植每一個學生,教師選擇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發展的教學藝術。
⑧從教育方法上看:應試教育實行的是學生被動學習,死摳書本,脫離實際的教育;素質教育則是重視雙基、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的教育。
⑨從教學途徑上看,應試教育把課堂和書本作為教學的唯一途徑,不同程度地脫離社會、脫離實際;而素質教育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新型素質,要求實現教育的社會化 ,建構學校與社會的“雙向參與”機制,使得教學途徑增多,教育視野廣闊,有利于從狹隘的完全同升學“指揮棒”對口的自我封閉中解脫出來,實行開放式的現代教育。
⑩從評價標準上看,應試教育以“分”為導向,以“率”為標準,以“考”為法寶,并以此來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實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質教育則確立社會實踐的評價權威,淡化分數的警告、懲戒作用,把學生的差異作為資源潛能優勢,實行的是使學生個性健康、完善發展的教育。
從以上10點基本可以著出,應試教育只注重應試的功利,不關心人的全面發展;不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應試教育”在教育對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內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過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虛假性,對基礎教育危害甚深,對廣大中小學學生的素質提高和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通過切實的努力動搖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轉化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端正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育新觀念。應該樹立哪些教育新觀念呢?
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觀
基礎教育多年來都是為構建教育“金字塔”服務的,單純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只要統考分數和升學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聲都是經驗”。這種以應試為主導的教育目標必須改變,而應培養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出發點和歸宿,樹立以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以充分發展個性特長為宗旨的素質教育目標觀,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二、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一提到“人才”,人們馬上想到專家、教授、工程師、學者等等。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勞動者也是人才。我們一 定要轉變升學者是人才、唯升學者能成才的人才觀;確立多渠道成長、多規格育才的人才觀。要認識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類別、多層次、多結構的,不僅需要自然科學人才,也需要社會科學人才;不僅需要科學家、思想家、理論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不僅需要高層次的社會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的勞動大軍,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變化,不僅要知識豐富、學有專長,而且要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古今中外的無數事例反復證明:具有高學歷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沒有高學歷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也完全能夠在實踐中逐步成為某一方面的優秀人才。
三、要樹立正確的質量觀
其主要的含義,就是要徹底拋棄以考分高低、升學率高低論成敗的陳腐觀念,樹立以各種基本素質全面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展為標準的教育質量觀。我們常講”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就是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用整體、綜合的觀點要求和衡量學生,從過去僅僅看分數轉變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知識、勞動技能、個性特長和身體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質的提高。
四、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要徹底拋棄單純重視。“尖子”學生,忽視一 般學生;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重死記輕思考、重傳授輕自學、重接受輕創造、重課堂輕課外,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樹立面向全體學生與因材施教相統一、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課內與課外相統一以及注重培養自學能力和創造精神的現代教學觀。
可以說,以上四個帶有根本性質的觀念轉變了、更新了,就為基礎教育的轉軌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貴州教育》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P56頁。
2、《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3、《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4、《貴州教育報》2003年第三期。
篇8
一、舞蹈教育的現狀
(一)專業知識底子弱。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部分高校大學生的舞蹈專業基礎薄弱,這一情況嚴重制約了舞蹈課的發展,也使得該部分大學生的就業面存在局限性。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若想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優秀的專業技能固然重要,文化素質更是不可或缺。舞蹈雖屬藝術學科,但它具有多元化的內涵,涉及到許多學科知識。因此,普通高校在教學期間,除了要注重學生文化課技能的培養,更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舞蹈技能,為學生夯實專業基礎。
(二)與學生活動不協調。其實,有許多高校對于人才類型的培養概念并不明確。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活動嚴重脫節,培養學生自身能力的工作不夠到位,致使學生步入社會后,無法滿足就業崗位對綜合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舞蹈課一直未被列入必學課程,只有少數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條件優秀的學校,在課外活動課中,涉及舞蹈活動,而且這些活動開展得并不深入。還有一部分學校,因教學條件差,除文化教育這類必學課程外,基本上沒有開設舞蹈、音樂等素質教育課程。而在大學中,舞蹈教育只為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并未起到任何素質教育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我國舞蹈教育事業才會長久以來止步不前。
(三)思想觀念落后。長久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地占據著主體地位,各類課堂教學改革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心中,舞蹈課無論如何都撼動不了文化課的地位。舞蹈教育課程的教學通常存在以下特點:(1)教師教育觀念老舊。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教師教學觀念過于陳舊,為掌握先進的教育技術,教學方式依然以灌輸為主,教學水平低下,教學質量與結果顯然不容樂觀;(2)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師生課堂互動少,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
二、舞蹈教育發展策略及措施
(一)更新傳統學習模式。當學生步入高等教育活動中,如何讓學生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使用新的學習方法,培養自身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確保滿足社會需求與社會發展建設?在筆者看來,第一步就是幫助學生,擺脫傳統教學模式。不予置否的是,傳統教學模式是歷史經沉淀與累積最終演變而成的結晶。不過,作為現代人,為促進舞蹈教學健康發展,我們務必保持嚴謹的態度,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良,揚長避短。擯棄教育舊思想是不可避免的,思維模式的改變并不僅是文化課思維方式的改變,而是強調學生綜合素質思維的跟進。在社會對綜合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的時代背景下,學校應多開展實踐活動,鍛煉學生除學習以外的藝術能力的應用以及表達能力,為日后他們在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打下良好基石。
(二)完善理論課程建設。以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舞蹈教育活動開展得并不理想。對高校舞蹈教育而言,優化專業結構是目前工作的重點內容。怎樣安排專業課程。才能使文化課與素質教育課程實現有效結合,這是目前教育從業者需要探討的總要課題。在筆者看來,開展文化課的同時,提升舞蹈理論課程的比重,對培養專業技能過硬,綜合組織夠強的人才十分有益。眾所周知,舞蹈課與文化課并無沖突,為實現二者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局面,為社會輸出合格的綜合型人才,將舞蹈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是必經之路。
(三)發揮特質人的特長。從教育的層面來看,大學舞蹈教育應根據個人能力、特征以及優劣勢,擬定具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對于一些沒有舞蹈天賦,對舞蹈沒有任何興趣的學生而言,學習舞蹈是件痛苦的事,學習舞蹈會成為他們的壓力與負擔。相對而言,對于那些有舞蹈天賦,熱愛舞蹈的同學而言,學習舞蹈是一種享受的過程,他們可以通過舞蹈,以藝術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形體美。而這些對于其他課程的學習,也都是有所裨益的。
(四)提高教師的素質。大學教育不但要對教學內容與形式進行改進,還應注重對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在筆者看來,學校應定期舉辦培訓,全面提高老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老師擬定自己的教學方案,在這一套教學方案的引導下,開展一切教學活動。了解自己的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優勢與劣勢。另外,教師還應響應國家“因材施教”的號召,以免給部分同學增添不必要的麻煩。總之,教師應該獨具慧眼,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
篇9
1.家庭教育的觀念太過于功利化。所謂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教育,多指長輩對晚輩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就目前的家庭教育觀念來說太過于功利化,使得家庭教育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偏離了正確的教育軌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夠過得更加幸福快樂,但目前許多家長不管孩子的意愿,不論還是是否需要和喜歡就將孩子的課余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許多興趣班、特長班、補習班讓孩子比平時上課的課程安排的還要緊湊,除了完成老師安排的家庭作業還要應付這些課外各種類型的補習班,讓孩子沒有基本的休息時間、玩耍時間。家長只考慮孩子優不優秀,并不考慮孩子快不快樂,但如果將優秀、成功看的比孩子的快樂更加重要,那樣就本末倒置了。2.家庭教育的內容太過于單一化。現在多數家庭的家庭教育的內容過于單一,多數家長過于重視孩子學習成績好壞而忽視孩子動手操作實踐的能力;過于重視孩子智商方面的提升而忽略孩子情商部分的培養;過于重視孩子身體是否健康茁壯而容易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過于重視孩子自身個體的發展而容易忽略培養孩子與他人之間的合作能力。孩子的發展不能朝著單一的方向發展,家長過于注重孩子單方面發展能力培養的方法是不可取的。3.家庭教育的方式太過于約束化。現在家庭中獨生子女較多,所以家里幾個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將孩子看的十分重要,但有時候對孩子過于保護和溺愛。日常生活中孩子衣來張手、飯來張口,就像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但長期這樣下去會使孩子失去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樣不利于青少年的獨立成長。
二、應試教育下家庭教育的出路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家長應該轉變之前以分數教育孩子的陳舊觀念,應該樹立起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觀念。家庭教育的關注點應該到孩子的變化之上,孩子每天都在進步,孩子每天都在走向獨立和成熟,這才是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家庭教育應該建立起五個觀念,第一,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應該溺愛孩子,從而喪失獨立;第二,培養孩子具備樂觀陽光的性格,讓他能夠有主見,遇到困難和挫折,能夠勇于擔當,敢為人先,并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第三,做孩子喜歡的事,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愿做的事,不求孩子出類拔萃,但求他問心無愧;第四,讓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給予孩子鍛煉實習的機會;第五,培養孩子仁愛之心,從愛父母開始,這樣才能完善孩子的人格。2.實現家庭教育內容多元化。傳統的家庭教育重點是培育高尚的人,古代的父母是先教給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學習的問題。目前的應試教育下,家長重點培養是孩子的智力,讓孩子能夠得高分、升名校,只讓孩子學習,其他方面不管不顧,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的道德缺失,所以家庭教育應當以德育內容為核心,以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內容重點培養內容,形成“一核心,四重點”家庭教育內容,讓孩子先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再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不斷增強自身素質,德智體美勞全面進步,從而實現家庭教育內容多元化的局面。3.家庭教育方式平等、民主。家庭中的民主意味著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孩子也不例外。一些家長比較強勢,一家之說說了算,這不是民主;孩子是家里的小霸王,這也不是民主,所以家庭應該構建一個民主平等的氛圍,這樣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之下,肯定會被氛圍所影響,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全面自主的能力。家長應該與孩子經常的溝通,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當家長和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家長要聆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發現自己犯錯時,及時改正;發現孩子的想法錯誤時,適時的引導孩子認知錯誤。在這樣民主、和諧、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圍之中,能夠顯著提升家庭教育效果,從而讓孩子的思想和行動變得和以前不一樣,思想變得高尚,行動變得規范。
三、總結
總而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重要,所以家長應該重視家庭教育,為把孩子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而奉獻自身的聰明才智。
作者:李藝 單位:濟南市電化教育館
參考文獻:
[1]馬永俊.應試教育下家庭教育的誤區與出路[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篇10
在家庭中,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家庭長輩,他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嬰兒開始便可以模仿別人的表情動作和行為舉止,最先影響他們的就是父母,又由于親情血緣關系,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特別強烈,加上孩子又有較強的模仿欲望,所以家長在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終身影響孩子,例如說話風格、動作行為、人生觀、價值觀等等。即使孩子長大以后,家長的積極向上方面也可能成為引領孩子進步的動力。家庭環境是第一個“課堂”,是素質教育重要的影響因素,家庭環境對素質教育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勢必會促進素質教育的推進。無論是家庭結構、親子關系等等,如果這些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孩子們會有積極的心態去學習。家庭生活愉快,可以增進全家人的身心健康,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心理以及性格習慣的形成都有積極作用。家庭教育是一種“自由”教育,它不像學校教育一樣有固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地點,其主要方式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教育內容往往是家長無意的或者習慣的一個動作或者語言,這些行為、語言等等就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孩子的意識之中。在素質教育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或者不便直接傳播的,例如興趣愛好。家庭教育在中學生素質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家長重考試輕德育
1.應試教育在觀念上占主導地位“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家長形成了陳舊的人才觀,把教育變成了應試教育,使分數的價值高于人的價值,升學目標取代了人和社會的發展目標。”基礎教育是教育的起點,想更高層次的發展,就必須進入更高的教育階段,例如普通高等教育。從2014年高考情況來看,今年高考報名人數增長27萬人,達到939萬人。我國人口眾多,即使多數院校都在不斷擴招,普通高等教育還是不能滿足所有孩子的需求。
2.教育觀的片面性現在的家長大部分都重智力輕德育,重技巧輕能力。家長對于孩子成長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學習成績問題,簡單認為只要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對于其他方面,例如:是否尊老愛幼、是否明禮誠信等等這些就都已經處于次要地位。學校里都有亂劃課桌、污損圖書、考試作弊、隨地吐痰、亂扔雜物等現象,有的甚至多次出現了未成年學生暴力事件。家長過分重視智力,除了在課堂的學習之外,還讓孩子在課外不斷練習,壓力增大,片面地教育觀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創造力。
(二)家長素質和方法落后
1.家長本身行為素質落后素質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是家長們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質參差不齊,將自己不好的方面如拜金主義等等全部展現在孩子面前。例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紅燈停,綠燈行”,可是當他們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時候總是被大人拉扯著不管紅綠燈,不走人行橫道線,不走地下通道,而是采取翻欄桿、橫穿馬路的簡便方式。孩子善于學習,模仿,他們沒有分辨事物好壞的能力,在無形之中將這些不好的方面也教授給了孩子,阻礙了孩子高尚的道德的形成。
2.缺乏與子女有效溝通交流許多家長存在“家長制”的作風,不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有的家長甚至扼殺孩子的興趣愛好,采取強制性的辦法杜絕孩子從事某些行為,而不是耐心勸誡,聽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有一項針對90后學生的教育的調查,90%以上的孩子在小時候都經歷了犯錯后家長對自己的“冷戰”,不說明錯誤原因,不糾正錯誤行為,家長就知道生氣不和孩子說話來證明孩子犯錯了。家庭中的這種權威和服從的關系,對孩子過分的專制,容易形成沉悶壓抑的氛圍,導致許多“問題孩子”的形成。
3.教育方法傳統保守現在大多數的家長都是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文化水平不高,對家庭教育新的方法的了解不夠,因而,家庭教育方法比較簡單、陳舊。有的家長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例如網絡流行的“狼爸”、“虎媽”,堅持打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不但影響了父母子女的親密關系,而且容易激化家庭矛盾。這些老方法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道德。
(三)家庭關系不和諧
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父母離異無疑會給孩子造成很嚴重的影響。根據民政部統計,預計2013年結婚對數1410萬對,離婚對數317萬對,結婚率和離婚率將達到4∶1。不健全的家庭讓孩子心理承受巨大的傷痛,導致性格有缺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減弱。有報道稱,中學生犯罪率仍在上升,未來五年總量將增加。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溫床”。如果孩子經常看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孩子便會感到不安和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孩子也會越來越不相信父母,產生隔閡,教育也越來越難進行。
三、探索家庭教育在中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轉變思想觀念
1.樹立素質教育新觀念素質教育要求人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家長要充分發揮孩子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家長不能光用書本知識來壓孩子,更不能用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孩子的優劣。在走訪調查中發現,許多家長減少了自己給孩子布置的家庭作業,有的家長還在寒暑假帶孩子去旅游而不是報寒暑假班了。國家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有知識的孩子,還要一個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孩子。家長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爭取各方面全面發展。
2.建立全面的教育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質,家庭教育更要以此為目的。孩子有精神、行為等方面的需求,家長應該注意到這些,除了對知識的重視外,還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各個方面的能力。家長們對新聞里多次出現的學生跳樓自殺、投毒殺人事件產生恐懼,漸漸地了解學生除了學習成績優秀外,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家長必須要建立全面的教育觀,在強調孩子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對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等給予高度重視。
(二)改變行為方式
1.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家長的為人處事態度和判別是非的標準,都是一本無字教材。家長必須擁有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例如:在教孩子有孝心的時候,家長首先就要孝順自己的長輩。在CCTV-8的一段公益廣告中,家長給自己父母洗腳時被孩子看見,于是孩子也抬水給自己洗腳,這就是家長的素質影響孩子。只有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認識,家長才可根據孩子的實際,對孩子進行積極向上的教育。家長可以閱讀一些關于孩子教育的書籍,為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廣泛的興趣愛好,也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
2.積極和子女進行溝通交流家長和孩子的“心近”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很好的辦法,所以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對于孩子犯的錯誤,父母應該耐心地對其進行教育,讓孩子漸漸明白人生的道理。平時可以一起看報紙、看電影,與孩子講講心得體會等等,這些集體活動有利于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只有經常和孩子溝通才能拉近子女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才可以讓子女更加信賴自己。通過一些學校的《家長與孩子溝通情況問卷調查》結論研究發現,善于傾聽的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更加和諧,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快樂的發展。
3.創新教育方法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教育方法很重要。家長可以多閱讀優秀的報刊、雜志,通過網絡、電視等等對自己進行系統的教育,然后通過自身感受,來感覺哪種教育方法比較好,再結合孩子實際,將教育灌輸到生活的點滴之中。許多家長喜歡帶著孩子去參加社會實踐,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從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活動來教育孩子哪種行為是值得學習的,哪種行為是錯誤的。
(三)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家和萬事興”,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是每個家庭的幸福。家長作為家庭的主要經營者,父母應該相親相愛,用愛營造一個有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同時給予孩子最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養他們堅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格,以求得孩子的最好發展。家長要明確孩子是獨立的社會成員,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希望得到家長的尊重。父母要調整好心態,樹立平等意識,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不要因為孩子的錯誤而大聲責備。父母創造的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使孩子在關愛中成長,在愉快中學習,在歡笑中生活,從而構建和諧家庭。
(四)實行家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