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旅游資源概況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巴西旅游資源概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材處理生活化——滲透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成為課程研究者,而且成為課程設計者。筆者倡導的教材處理生活化是指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教材進行科學的取舍、整合并進行一些生活化的處理,力求改“教教材”為“用教材”。筆者在教學中始終瞄準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知識,根據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科學處理教材,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體會學習地理的快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升生活品味,增強生存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問題,關注家鄉,為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打下基礎。從而充分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筆者在8月份參加江蘇省教師網絡團隊比賽時,針對“澳大利亞”一節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在教學設計中運用“生活化”的處理方法,滲透家鄉的特有動物丹頂鶴、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見的“羊毛衫的標識——澳毛”等學生生活中的地理內容,贏得評委青睞,榮獲一等獎。又如,筆者參加江蘇省初中地理優質課評選時,對八年級上冊“土地資源”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結合當地新農村建設和學生生活實際,重新編輯制作了一段MTV視頻——《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引人入勝,學生倍感親切。在認識土地資源的類型和探究土地資源的特點后,筆者話鋒一轉,“誰不說俺家鄉好!你對家鄉知多少?”把同學們的思維牽引到“感受家鄉土地”上來。
所以,生活化地處理教材,既能滿足學生好奇心,又能激發學習興趣;既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又能活躍學生思維;既有利于發展學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教學內容問題化——體現新課標要求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長期以來,學生大多“沒有問題”、創新能力“先天不足”。因為書本上的一些結論是教師講出來的,不是學生學出來的。為此,筆者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將教學內容問題化,即根據課程標準,把所要傳授的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以及鼓勵并指導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側面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應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設計一些開放的、發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建構一個問題系統,將一個大問題分解為一系列子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子問題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過實踐、設計、實驗等方式驗證、應用所學,既能夠體現新課標的要求,也能夠充分體現“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的理念。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例如,在學習“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一節時,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設計三大問題——“西雙版納的旅游資源有哪些?為什么西雙版納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怎么開發利用西雙版納的旅游資源?”,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又如,在學習“水資源”一節,可以設計三個環環相扣的問題——“我國缺水嗎?”(水資源匱乏)——“我國水資源匱乏的原因”(時空分布不均)——“我們怎么辦?”(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再如,在設計“我國的人口”一節時,可以提出“根據對身邊居民分布及遷移情況的了解,你認為我國人口增長與分布有什么問題?你知道或你認為應怎樣解決?”這樣不僅利于學生對所要學內容的整體把握,也利于學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發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學習“天氣對人類的影響”時設計:“你能舉例說出天氣對你的生活的影響有哪些?”等問題不僅利于激發學生參與話題討論,還利于引導學生注意在生活規劃中關注天氣,形成使用地理知識、技能指導生活、生產的意識。在進行“中國的行政區劃”一節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查找識記,為避免枯燥機械,可以設計“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位于哪個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問題,不僅利于激發學習興趣,還利于拓展知識視野,感受學習地理的樂趣,增強學習地理的意識。
三、教學環節活動化——凸顯新課改特色
《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學校條件以及教師自身特質選擇合適的地理教學方式,注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應堅持啟發式教學原則,提倡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體驗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為此,筆者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將教學環節活動化。所謂教學環節活動化是指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重教學環節的活動化,給足學生學習時間,留足學習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為真正的“學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的學習內容可設計成旅游活動:行程路線一,走進巴西國家——說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積特征;行程路線二,走進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種特點及成因;行程路線三,走進巴西街頭——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響。又如,“澳大利亞”一課可設計成參 觀學習活動:第一站,走進動物世界王國;第二站,走進澳大利亞;第三站,走進牧場生活;第四站,走進工礦企業。又如,“黃河的治理”一節可設計成主題教育活動:主題一,你對黃河知多少——黃河的概括;主題二,母親河的貢獻——豐富的資源;主題三:黃河的憂患——黃河帶來的危害;主題四,我為黃河把把脈——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題五,我為黃河繪藍圖——黃河的治理。再如,“長江的開發”可設計成課堂探究活動:課堂活動一,飲水思源——探尋長江源流概況;課堂活動二,靠水吃水——探索長江開發方向;課堂活動三,涌泉相報——探求長江治理措施。這樣活動化的教學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課程理念,拓寬學生地理學習空間、增強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構建開放地理課程的要求。
四、教學過程信息化——展現新技術魅力
篇2
關鍵詞:嶺南觀光果園;規劃設計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做出的戰略部署,因此,我國不少地方政府已把它作為重要任務來抓,而嶺南觀光果園建設是集果品生產與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綠色產業,立足于果品生產,運用園林設計理論進行園區規劃布局,開辟旅游發展新領域,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使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果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最終實現果品生產與旅游業共同發展的目標,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但如何更好的認識嶺南果樹以及對嶺南觀光果園合理規劃設計,這是本文探討的話題。
1 關于觀光果園的概述
1.1 國內外發展概況
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就開始關注觀光果業,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不斷提高果業生產,大力開發果業旅游資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觀光果園;如美國主要在蘋果、葡萄、西瓜 、藍莓的成熟季節,招攬游客觀看果園景色,休閑旅游;法國巴黎城郊建有許多以葡萄為主的觀光果園,專供游客觀光休閑、品果品味;日本也屬于較早研究觀光農業的國家,形成了觀光農業、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等觀光園類型,如日本的葡萄公園,將園區景觀的觀賞、采摘及攝影等融為一體進行觀光活動;我國的觀光果園70年代始創于臺灣。臺灣的觀光果園具經濟、游憩、教育等多功能,現臺灣觀光果園已遍布全島,分布廣、種類多、功能綜合;如臺南有芒果、草莓、梅等,高雄有香蕉、荔枝、龍眼等,臺東縣有番荔枝、香橙等,臺中有葡萄等不同的觀光果園。國內的觀光果園于80年代后期,形成以民俗旅游、文化、農家樂及高新農業示范園等模式,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楊梅節、柑橘節、桃花節、批把節等豐富多彩的時令節氣活動,并與地域文化、果文化和商貿緊密結合,推動果業和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取得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它的發展將推動人與自然和諧、都市與農村和諧的歷史進程。
1.2 嶺南地區發展觀光果園的意義
觀光果園是綠色果品生產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特色產業,能開辟旅游發展新領域,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它是以果品生產為基礎,運用園林設計理論進行園區規劃布局,展示果樹“春花秋實”的季相景觀,集果品生產、休閑旅游、科普示范、娛樂健身于一體的生態觀光果園,可有效的將嶺南果文化資源轉變為旅游經濟資源;但不同區域有不同特色果樹和效益,每個種又有不同品種,它們可構出異質性斑塊和層次錯落的立體景觀與生態果園,既展示了獨特區域景點,又是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適應國內外農業發展趨勢,是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嶺南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山川秀異,地貌多變,生態參錯。原產的果樹種類繁多,如荔枝、龍眼、香蕉、橄欖等等,數不勝數,發展嶺南觀光果園,無論是從經濟或社會效益,還是生態效益的角度,都遠超出常規農業,其經濟效益高出常規農業的數倍,其社會與生態效益則無可比擬,產生了“三贏”效益;它的建設在農業發展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大意義。
2 嶺南果樹的種類與特征
2.1 嶺南果樹的種類
嶺南果樹種類豐富:據統計,我國原產和新引進的熱帶、亞熱帶果樹隸屬51科125屬275種(含變種);樹形較好,易于在嶺南園林中使用的部分樹種有:如椰子、檳榔、波羅蜜、荔枝、龍眼、柑橘、楊桃、枇杷、人心果、面包樹、蓮霧、番石榴、楊梅、香蕉、萍婆、蛋黃果、紅毛丹、橄欖、甜橙、番木瓜、蒲桃、黃皮、第倫桃、無花果、神秘果、文丁果、石榴、芒果、油梨、桃、柚佛手、西番蓮等,其樹型各異,從草本、藤本、灌木到喬木都有,而且許多形態優美,非常適合為園林觀賞樹種;在定植布局時可根據果樹不同特點和生物學特性,按照觀光果園規劃原則進行有機配置,將會給園區增色添彩。
2.2 嶺南果樹的特性
嶺南果樹具有良好的觀賞特性,有的葉片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各異,合理配置,可組成不同景觀效果,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如在外觀上千姿百態的油梨、菠蘿蜜、蓮霧、金酸棗、第倫桃、面包樹等較大喬木,樹冠大葉片寬,孤植和群植均可;酸豆、西印度櫻桃、巴西紅果等為灌木,葉小纖巧;星蘋果葉背棕色,在綠葉叢中非常顯眼;蛋黃果、人利果、櫻桃葉色嫩綠,清爽宜人;金酸棗秋季葉色滿樹金黃,為較好的賞葉樹種;油梨、芒果等嫩葉呈紅色,菠蘿蜜、澳洲堅果、人心果葉色濃綠,給人以生機之感。在風味上各具特色:如蓮霧果形如小鈴鐺,果實清脆爽口,成熟時猶如風鈴掛滿枝頭;菠蘿蜜掛果期長,口感濃郁獨特;百香果、文丁果、金酸棗、番荔枝、番石榴、芒果等具獨特香味;它們均可創造出獨特的景觀效果和景觀特色。
2.3 嶺南果樹的文化
嶺南果樹種類繁多,具文化意境,如龍眼的名稱源于其果實的形狀,中國封建時代龍是皇帝的化身,曾供職于朝廷的園主,為感謝皇帝對其封官晉職,遍植龍眼,表達皇帝慧眼識人之意;又如枇杷,色黃如金,有“摘盡枇杷一樹金”之說;木菠蘿,因其果實在佛經中被視為“佛果”,其木材常用來制作佛寺里的菩薩、神獸等,果園或庭院種植了它,期望能增福添壽;嶺南果樹不僅具經濟價值,還具綠化美化及防風固沙、綠色環保作用,更兼有“春季繁花似錦,芳香四溢;夏季綠蔭匝地,遮蔭送涼;秋季碩果累累、葉色萬紫千紅;冬季枝干婆娑、耐人尋味”的觀賞效果,古詩中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等,還有的果樹具景觀意境:如香蕉具寧靜幽香;椰子具姿態優雅;檳榔與橄欖具挺拔俊秀;枇杷具黃澄清香,石榴具婀娜秀姿等等,這都是對嶺南果樹特有觀賞價值和神韻的寫照;也是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田園意境之美。
3 嶺南觀光果園總體規劃要點
3.1 園區總體規劃
在“綠色生產、生態文化、農游合一”的主題下,按照整體規劃、分段實施,循序漸進的思路,首先對園區及周圍社會及自然條件分析和目標定位,以及對果園與空間布局、土地利用、功能分區、品種選擇、景觀意向與效果等進行總體規劃;其次按片區性質進行設計:a.生產區規劃,處于園區的中心地帶,可分為生產區、示范區、栽培區等;b.觀光區規劃:為游覽觀光娛樂區,供游客參與游憩活動,并有配套的服務設施;c.物流區規劃:既可作為服務管理區,也可形成果品展示交易物流的場所,可展示現代高新觀光果園景觀的魅力。
3.2 生產性用地規劃
觀光果園是以果樹資源為基礎的產業,需要在綠色生產、生態文化的原則下規劃生產性用地,充分利用園區土地資源,可把園地劃分若干個大區和小班,進行景觀分區與布局,其面積大小依地形地勢和功能需要而定,主要生產區一般分成嶺南特色水果生產區、嶺南有機水果示范區、嶺南名特優果樹栽培區、果樹苗圃區等生產性用地,既保持多品種的生產,又能豐富觀光景點,充分利用園區土地資源,豐富園區觀光景點,實現園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最大化。
3.3 非生產用地規劃
作為觀光果園,在規劃生產性用地的同時,還需充分考慮非生產性用地的綜合規劃,如根據建園規模大小、地形地勢和整個園區布局,以及旅游觀光線路等需要,需規劃設置休閑區、服務區、物流區、以及交通運輸的主干道、機耕道、作業道和觀光步道等用地,同時,對園區綠化隔離帶、生態防護林、水體景觀、節水灌溉等,都應納入非生產性用地范圍進行規劃設計,以增強園區綜合效益。
3.4 景觀工程規劃
園區建設還有許多景觀工程,規劃布局時要滿足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如通過基礎設施工程,解決道路與照明等工程;通過構建水系廊道工程,把孤立的水體和自然殘余斑塊聯系起來;通過主干道綠化帶工程,為孤立斑塊間聯系提供通道等,使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更融洽協調;通過節水灌溉工程,可營造噴灌、滴灌等景觀;通過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荷池魚塘、休閑綠地等工程,解決休閑娛樂項目;通過運用3S技術工程,為園區景觀建設提供直接的數據服務;科學合理的進行景觀規劃,可突出園林景觀藝術的意境效果,增強園區的觀賞性與趣味性。
4 嶺南觀光果園種植規劃要點
4.1 種植設計
在園區的種植規劃方面,可根據園區分布與用途、地形與地貌、經營主體、數量與特色、種植方式等進行規劃:如按照觀光果園的分布劃分為:觀光果園群或孤立觀光果園等,既有適宜純果林片植,也有適宜搭配或孤植或叢植等;按照地形地貌劃分為:山地觀光果園、平原觀光果園等;按照果樹分類劃分為:單一品種觀光果園、多品種觀光果園等;按照果園經營主體劃分為:個體承包果園、集體經營果園等;按照觀光果園特色來劃分為:景區休閑型、科普示范型、綜合觀光型等,形成最佳種植觀光效果。
4.2 立體設計
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根據規劃的不同區域,合理選擇和配置適宜的果樹品種,充分利用喬化、矮化、灌木、藤本、草本等果樹的樹形和高差,以及隨季節和生長周期呈現不同的變化進行規劃設計,以本地鄉土品種為主,將觀賞與生產相結合,特色果樹與一般果樹相結合,設計多層次的綠色復合空間,增加景觀的層次感,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配以草坪與地被等特色作物,創造新的景觀基質,構成良好視覺景觀,既增加果農收入,又使園區景觀立體色彩豐富。
4.3 季相設計
果樹生產具強烈的季節性,從長葉(下轉第81頁)(上接第67頁)到落葉、從開花到結果,可構成具有時間序列的園林景觀,而許多嶺南果樹的樹形與枝葉、花朵與果實等色彩和形態豐富多彩,因此,規劃時要因地制宜,設計多層次的特色園區,如可規劃設置春景區、夏景區、秋景區和冬景區等,體現春花夏葉、秋果冬姿等季相景觀,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或根據果樹生物特性、季節特征等進行季相設計,搭配適生的名優奇特新品種,選擇上以花果俱優的果樹品種為主,觀賞果樹為輔,或將不同花期的果樹分片布局,或不同花色的果樹混栽,延長賞花期,豐富季相效果。
4.4 文化設計
嶺南觀光果園作為觀光休閑場所,可充分利用果樹資源、地方名牌果品等推出系列活動,開發歷史淵源、挖掘果樹文化,結合名人名居名藝名產和民俗文化,開展水果產業文化活動,寓教于樂,在果文化展區,將果樹知識通過名言、典故、雕塑等主題,展示地區歷史文化、名人軼事、民風民情;通過提供觀賞游覽、品賞選購,提升果業結構,增加果品附加值,將果文化資源轉變為旅游經濟資源,將園區建成既能保護利用果樹的特色區域,又能展示嶺南果樹的群體實用價值和觀光價值。(收稿:2013-09-06)
參考文獻:
[1] 王友軍,淺談農業生態觀光園的建設與發展[J];現代園藝;2011(13)
[2] 趙志剛等,生態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J];北方園藝;2011(11)
[3] 楊定海等,觀賞果樹在嶺南居住環境中的應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9,(8):64-66
[4] 李敏.深圳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5] 陳鑫輝.幾種熱帶果樹在閩東南園林應用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06,(4):189-191.
篇3
考點1:海陸分布特點及海底地形、陸地地形
【考綱解讀】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地球表面積約5.1億千米2,其中71%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29%。
海底地形高低起伏。海底地形高低起伏,復雜多樣,主要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大洋底等類型,大洋底又可分為海嶺、海盆、海溝等。其特點見圖1、表1。
五種地形特征各異。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地形類型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五種。其判讀的基本規律如表2。
【考點透視】
本考點常見的考查角度有兩個:①地形類型的判讀,如2009年福建文綜卷37題第1問、2009年山東文綜卷26題第1問,均要求直接判讀出地形類型;2009年安徽文綜卷34題第(3)問、2011年海南地理22題,則將地形類型判讀做為解題關鍵。用小比例尺等高線地形圖設置試題情境是此類試題的共同特征,常與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相結合進行考查。②借助等高線、河流、注記等圖中信息進行地形特征的描述。
例1:(2011年全國文綜卷)讀圖2,簡析圖示黃麻產區的地形特征。
解析:判讀河流入海、等高線數值可知圖示區域為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從等高線的數值及疏密可知其地勢低平;結合河流流向可知其自北向南傾斜。
參考答案:為(兩)大河下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勢低平,自北(西北)向南(東南或自內陸向沿海)傾斜(或漸低)。
方法歸納:地形特征的描述思路:地形特征從地形類型、地勢起伏、海拔范圍、組合特征四個方面進行描述。其中地形類型、地勢起伏為必答要點,其余兩個要點則根據試題分值再確定是否需要描述。
考點2:七大洲、四大洋的概況
【考綱解讀】
七洲四洋面積排序。七大洲按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四大洋按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經緯網格全球定位。每個大洲所跨越的經緯度是不同的,決定了經緯網格的定位的精確性(表3)。
【考點透視】
本考點常見的考查角度有三個:①七大洲、四大洋面積的排序應用,如2007年重慶文綜卷第1題;②七大洲、四大洋的區域定位,如2010年新課標文綜卷第41題;③在區域定位的基礎上考查具有水平分布規律的地理事物特征,這也是該考點的高頻考查方式,如2011年山東文綜卷第5、6題。
例2:圖3所示甲地區為某國主要農業區,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將乙地區的水資源調到甲地區。讀圖判斷,圖示地區最可能位于:
A. 美國東南部 B. 澳大利亞東南部
C. 巴西北部 D. 秘魯西部
解析:東南信風大體處于南半球低緯度,加之該地區位于大陸東岸,四個選項中只有B符合。
參考答案:B
方法歸納:區域定位。區域定位是解答區域地理試題的根本。準確確定區域的位置,需要熟練運用以下與區域位置表述相關的詞語見圖4。
高考試題中的區域定位不僅僅依靠經緯度的絕對定位,更多的是通過地理原理、規律以及區域特征等判斷具體區域。因世界區域定位要求相對較略,故只要地理事物存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規律,就具備區域定位的功能。如圖5所示。
考點3:全球氣候類型分布規律
【考綱解讀】
多種氣候特征鮮明。表4為高中階段需要掌握的氣候類型,應結合全球氣候類型分布圖進行記憶。
氣溫降水時空分布。氣溫的分布包括時間、空間兩個方面,如表5所示。降水分布亦存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按照世界各地降水量各月(或各季)的分配情況,一般可分為五種地區,如表6所示。
【考點透視】
本考點為高頻考點,在每年十余套高考試卷中均有體現,且所占分值大。考查角度主要有兩個:①單純考查氣候類型的分布、成因、特征等,如2011年廣東文綜卷第40題第2問; ②在判斷氣候類型的基礎上考查氣候對其它地理事物的影響,如2011年海南地理卷第4題。
例3:(2011年海南地理卷)圖6表示某區域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讀圖,完成1~3題。
1.下圖中的氣候資料,與上圖中R城市氣候相符的是:
2.Q地降水量多于其周邊地區,主要是因為Q地:
A.距海洋近 B.氣旋活動頻繁
C.多地形雨 D.多鋒面雨
3.圖中所示區域的典型農業景觀為:
A.牧場遼闊 B.灌渠縱橫
C.陡坡梯田 D.水田密布
解析:第1題,根據經緯度位置可知,該區域在亞歐大陸內部,遠離海洋,大陸性強,氣溫年較差大,而由圖可知,R城市的年降水量較少,僅為300mm左右。所以綜合以上信息可知B選項正確。第2題,Q地降水量明顯多于周邊說明其下墊面與周邊地區不同,應為地形的影響導致降水的增多。第3題,此區域年降水量在200mm左右,適合草類植被的生長,因而這里的農業活動多為畜牧業,故其典型的農業景觀為牧場遼闊。
參考答案:1.B 2.C 3.A
方法歸納:根據氣候要素統計資料判斷氣候類型。
(1)判斷所屬南北半球:北半球七月份左右氣溫高;南半球一月份左右氣溫高。
(2)以溫定帶:根據最冷月或最熱月均值,確定熱量帶(表7)。
(3)以水定型:根據降水量和季節分配確定降水類型,最后確定氣候類型(表8)。
考點4: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
【考綱解讀】
兩類國家差距巨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全方位的差距(表9)。
【考點透視】
該考點主要作為背景知識滲入試題,一般設計為選擇題。通常與產業轉移這一新增考點相結合,考查產業活動(農業、工業)中各區域所具備的相對優勢。自2007年新課改第一次高考以來,該考點在各新課改區的高考試卷中頻頻出現,如2011年新課標文綜卷第1~5題。
例4:(2011年新課標文綜卷)日本某汽車公司在中國建有多個整車生產廠和零部件生產廠。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及隨后的海嘯、核輻射災害,使該公司在災區的工廠停產。受其影響,該公司在中國的整車生產廠也被迫減產。據此完成1~2題。
1.該公司在中國建零部件生產廠,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災害對本土汽車生產的影響
B.為其中國整車生產廠配套,降低整車生產成本
C.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為其日本整車廠服務
D.建立其全球整車生產的零部件供應基地
2.中國整車生產廠被迫減產是由于該公司在災區有:
A.研發中心 B.一般零部件廠
C.核心零部件廠 D.整車廠
解析:第1題,跨國公司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故日本汽車公司在中國建零部件生產廠,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日本該公司在中國建有整車生產廠,在中國建零部件生產廠可以為其整車廠提供零部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第2題,日本汽車公司在災區的工廠停產,影響了中國的整車生產,說明日本公司生產的是控制整車生產的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生產對技術要求高,主要布局于發達國家;普通零部件生產對技術要求低,追求勞動力成本低,故主要布局于發展中國家。
參考答案:1.B 2.C
方法歸納:區域發展的相對優勢。經濟發達地區(國家)的相對優勢在于其經濟發展水平高、市場廣闊、對市場信息反應快捷、交通便利、科技力量強、管理水平高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國家)的相對優勢在于土地租金、房價、勞動力價格低以及可能存在的資源、原材料優勢、政策的優惠等。
考點5:不同尺度區域的主要特征
【考綱解讀】
不同區域特征迥異。區域性特點是地理學的重要基本特征之一,在高考中,常常以區域為試題的切入點,考查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規定,至少必須掌握一個大洲、五個地區、六個國家。其中,兩極地區必須包括在內。
【考點透視】
該考點是在準確的區域定位基礎上,進行區域特征分析、評價。其命題角度有三:①自然環境條件的評價,主要是指區域內的資源環境,通常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和原料)、旅游資源等。然后依據區域內的優勢資源進行合理的應用,如2011年四川文綜卷第3、4題。②社會經濟條件的評價,主要包括區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勞動力條件、工農業基礎、國家政策條件以及相關的通信信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等,如2011年全國文綜第36題。③堅持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強調區域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過程的影響和治理: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對污染的治理、自然災害的預防等,如2011年新課標文綜卷第36題。
例5:(2011年重慶文綜卷)圖8是非洲贊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1~4題。
1.該流域的氣候特點之一是:
A.終年炎熱 B.冬暖夏涼 C.終年寒冷 D.冬冷夏熱
2.該流域氣候干濕季分明,典型樹種為適應干旱而形成的顯著特征有:
A.根系不發達 B.葉質堅硬,樹皮厚
C.板狀根大,樹干長 D.葉面寬大,多氣孔
3.贊比西河在維多利亞瀑布以上的河段為河流上游,該河段:
A.干流流速緩慢 B.峽谷險灘廣布
C.支流短小急促 D.補給以冰雪融水為主
4.圖中20°緯線大陸東西兩岸景觀差異顯著,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太陽輻射 B.洋流性質 C.距海遠近 D.地形差異
解析:第1題,贊比西河流域處于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區,終年高溫,干濕季分明。第2題,干旱地區的植被具有耐旱特征:根系發達,以便從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葉質堅硬,樹皮厚,以便減少水分的蒸騰。第3題,贊比西河流域處于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區,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支流大部分源于隆達高原,地表起伏小,支流流速慢。干流流經區為山間盆地,地形平坦,流速緩慢。第4題,圖中20°緯線大陸東西兩岸景觀分別為熱帶草原景觀、熱帶荒漠景觀,其主要影響因素是東側有莫桑比克暖流經過(增溫增濕),西側有本格拉寒流經過(降溫減濕)。
參考答案:1.A 2.B 3.A 4.B
方法歸納:不同空間尺度區域的地理特征模式(圖9)。
二、思路擴展
1.知識整合
“世界地理”的知識點雖然繁瑣,但可利用地理要素來分析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從而減輕記憶量、加深理解,并能提高區域知識運用的能力。如圖10所示。
2.復習攻略
“世界地理”的復習不能局限于初中教材知識的重復,應與高中必修和選修模塊有機整合。站在高考的高度,抓主干知識,突出區域特征;抓區域人地關系,由果溯因,善于發現、總結,歸納區域內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性、相互制約性,把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的高度,構建區域的完整知識體系,形成分析區域的基本思路。
為此,“世界地理”復習應從三個層面展開。首先是世界地理專題地圖的疊加,需要掌握的專題地圖及要求如表10。
在整個復習過程中還應針對練習中出現的區域地圖進行重要地理事物的填圖訓練,將小比例尺的專題地圖轉化到大比例尺區域地圖上,強化地圖疊加的效果。
其次,構建區域特征描述模式,力求考場上能夠在腦海中描述試題涉及區域的自然、人文特征。自然特征往往結合其地理位置,從氣候、地形兩個決定因子推導出其它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如圖11所示。
人文特征大體包括農業(農業地域類型、主要的農作物)、工業(工業區位、工業優化升級的方向)、人口(再生產類型、數量)、城市(區位、分布規律)、交通(主要的交通方式、交通分布特征)、國土整治等。
第三,運用地理原理、規律對比不同區域在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共性及差異。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區域內部要素的縱向分析,進而認識區域變化與發展過程及成因;②區域內部要素的橫向分析,進而認識區域特征、核心概念和措施;③區域間相同點的分析與比較,進而認識不同區域的共同性;④區域間不同點的分析與比較,進而認識不同區域的差異性;⑤區域間相同點和不同點的綜合分析與比較,進而認識區域的整體性。
三、踩點熱練
1.命題走向
“世界地理”作為考點設計試題有兩種形式:一是作為背景知識隱性嵌入試題,從這個角度看,大部分試題均與該考點有關。二是以國際時事熱點為背景設置試題情境,如能源、可持續發展等持續性的熱點。鑒于新課改提倡“學習終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故“世界地理”試題會通過區域地圖、統計圖表向考生呈現信息,重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及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對癥訓練
圖12是美洲大陸西海岸部分城市1、2月和7、8月降水(單位:mm)資料。回答(1)~(2)題。
(1)下列城市組別氣候類型相同的是:
A.舊金山、圣地亞哥 B.利馬、阿卡普爾科
C.溫哥華、圣地亞哥 D.阿卡普爾科、拉孔科迪亞
(2)關于圖示板塊邊界的說法,錯誤的是:
A.板塊碰撞形成深深的海溝
B.板塊碰撞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
C.板塊張裂形成綿延高聳的海嶺
D.地處全球主要火山地震帶上
命題立意:通過區域圖像考查自然環境特征。第1題,要求判斷氣候類型,并提供了至少三種判斷依據:典型月份氣候統計資料、海陸位置(東、西岸)、緯度位置。要求考生綜合以上三種信息做出正確判斷。舊金山、圣地亞哥均為地中海氣候,A選項正確。第2題,利用空間位置判斷板塊類型,進而判斷大尺度的構造地貌。讀圖判斷圖中板塊邊界為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故C選項符合題意。
解答技巧:影響氣候類型非地帶性分布的因素。①海陸分布:如北半球高緯度的苔原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呈東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現象十分明顯,而南半球相同緯度絕大部分是海洋,故沒有苔原氣候和針葉林氣候分布。②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側是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而同緯度的山脈東側卻是干燥的溫帶大陸性氣候。③局部環流和洋流:信風帶大陸西岸,因受離岸風及沿岸寒流的影響,在海岸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④人為作用:如在沙漠邊緣營造防護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修建水庫等活動都可以使局部地區干濕狀況發生變化造成對地帶性規律的改變等。
參考答案:(1)A (2)C
目前全球共有30余個國家擁有核電站,總數為400余座,擁有核電站最多的國家是美國。讀圖13回答第(3)題,概括世界核電站分布特點。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描述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征的能力。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征描述有多個角度,如半球位置有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水平方向上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等;垂直方向上有海拔差異。
解答技巧: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征描述的三層面:①整體特征:從大尺度進行描述,如本題強調的半球位置;②分區特征:從中尺度進行描述,如本題強調的國家類型和海陸位置; ③極值特征:從小尺度進行描述,包括最大值和最小值,如本題強調的具體區域(西歐、北美和東亞)。
參考答案: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發達國家或地區(西歐、北美和東亞),尤其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
閱讀“東南亞部分區域圖”(圖14),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4)蘇門答臘島氣候類型是 ,這種氣候的成因是 。該島地形的基本特征是
。
(5)蘇門答臘島聚落的分布特點是 ,原因是
。
(6)材料一中A所在海域是臺風主要源地之一,當臺風中心位于A地時,B城市風向為偏 風。C是一條流經多國的國際性河流,該河流量季節變化與年際變化均較 (大、小),原因是 。
(7)若在蘇門答臘島東部沿海修建連接甲乙兩城的鐵路,根據圖中信息簡要分析自然條件對該工程的影響。
參考答案:(4)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 西(南)部為山地(多火山),東(北)部為平原(多沼澤);地勢西南高東北低(5)沿海、沿河流分布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6)西 大 季風氣候區,降水季節和年際變化大(7)利:地勢平坦;不利:多河流、沼澤,工程量大。
某海島學校毗鄰某河口和海濱,學生在當地進行地理調查研究性學習。請根據該校學生進行的地理研究性學習所獲的資料(圖15),完成下列問題。
(8)根據材料,分析該島的地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