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預防醫學的認識和理解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5: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預防醫學的認識和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根據邊疆地區成人醫學教育的特點,通過制定多階段教育計劃、加強預防醫學重要性的認識、引進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強化案例討論等舉措,有效地提高了成人預防醫學的教學質量,實現了教學目的。
關鍵詞:成人;預防醫學;教學;多媒體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adult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frontier region,some measures haven been adopted,such as making out multi-stage teaching plan and enhancing students’recognition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making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case discus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attain the teaching target. Key words:Adult;Preventive medicine;Teaching;Multimedia
世界醫學教育會議的《愛丁堡宣言》指出: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醫生,而不再滿足僅僅治療某些疾病。強調把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充實到有關如何處理病人的教學工作中去 [1] 。宣言為在臨床醫學專業加強預防醫學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近幾年來,大理學院成人臨床醫學專業的教育規模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學生大多來自于云南滇西地區的縣、鄉鎮、村級等基層醫療衛生單位,他們的定位是服務于社區,履行著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為一體的職責,是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中堅力量。因此,加強成人臨床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符合時代的要求。然而,成人教育與日制生教育有許多不同之處,有自身的特點,不能套用日制生的教學模式 [2] 。因此,如何提高邊疆地區成人臨床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學質量,一直是大家共同關注的課題。現對大理學院成人臨床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學的一些探索和體會作總結如下。
1 成人預防醫學教育的特點
大理學院成人臨床醫學專業的本、專科生,大部分(約80%左右)來自于云南滇西地區的縣、鄉鎮、村級等基層醫療衛生單位。他們是單位的業務骨干力量或后備骨干力量。他們繼續深造的主要目的是: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新方法,提高業務素質,滿足時展的要求。因此,他們的學習目的比較明確,學習態度比較端正,這為學好預防醫學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他們也面臨著許多困難。
1.1 對預防醫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學員大多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質及衛生服務設施相對落后。學員普遍認為只要將臨床知識學好了,能對當地群眾的常見病、多發病進行合理處理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于預防醫學知識與己“無關”、“無用”、“無益”。“重臨床、輕預防”的思想比較嚴重。
1.2 高素質要求與生源的矛盾 成教學員與日制生生源相比,年齡偏大,學歷層次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家屬拖累,有的還要牽掛單位事物,干擾因素較多,這些加大了教學的難度。
1.3 集中學習的時間有限 由于成教學員大多數是單位的業務骨干力量,加之各種考核措施的限制,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時間集中學習。因此,教學內容多,集中學習時間少的矛盾比較突出,對保證教學質量增加了一定的困難。
2 教育方法的實施與策略
上述的困難是成教學生學好預防醫學的障礙,也是教師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障礙。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困難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主要實施以下措施。
2.1 加強學員對預防醫學的重要性認識 在集中授課的學時較少的情況下,仍然抽出1至2學時的時間跟學生共同討論“為什么要學習預防醫學”。首先由教師介紹預防醫學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以及所包括的基本內容,然后列舉近幾年來發生的一些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如SARS、禽流感等)以及學員工作、生活中所發生一些事件(如滇西地區近幾年發生的不明原因心肌炎等),與學員共同討論生活環境與健康的關系,生產環境與健康的關系,飲食衛生與健康的關系,平衡膳食與健康的關系。讓學員充分認識到預防醫學在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流行病學原理和統計學方法的介紹,讓學生認識到預防醫學在研究疾病的數量變化規律中的作用,特別是在預防、控制疾病中的獨特作用。
2.2 制定“多階段教育”的教學計劃,優化教學過程 根據集中教學時間較少,以及成人理解能力較強,而記憶力較差等特點,制定了“多階段教育”的教學計劃。即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導學與自學、教學答疑與集中學習、考試考核等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出教學目的明確,重點、難點細化,進度適宜的“自學指導”提綱,并布置一定數量的作業,督促學員的學習。為了鼓勵并確保學員能認真完成作業,將平時作業成績按總成績的30%進行考核。在第二階段,首先依據學員完成作業的情況以及學生在自學中反饋的問題進行答疑,然后進行集中學習。在兩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分配上,充分考慮到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將預防醫學分成“衛生學”部分和“研究方法學”部分。“衛生學”所覆蓋的生活環境與健康、生產環境與健康、飲食與健康等內容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容易掌握。因此,該部分作為自學的內容,在第一階段完成。而“研究方法學”部分所包含的流行病學原理與統計學方法,比較抽象難懂,公式多,學生理解、掌握他們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因此,該部分作為集中學習的內容,即在第二階段完成。在第三階段,將自學的內容和集中學習的內容都作為考試考核的內容。考核的重點是學員的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學員單純地背概念、記內容。
2.3 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 傳統的預防醫學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利用黑板、粉筆、教案等,在一般教室進行授課的一種教學方式。而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則是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授課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學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指導下,2002年制作了一套多媒體課件,并應用于當年的預防醫學教學過程中。2.4 開設案例討論課 流行病學原理和醫學統計學方法都是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方法學。其公式多,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是學生難學,教師難講的內容之一。為了加深學生對流行病學原理和統計學方法的理解,在實驗課的教學中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案例討論課。
3 實施后的評估與討論
通過上述的舉措,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通過“為什么要學習預防醫學”的討論,學員們從整體上對預防醫學有了一定的認識,認識到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到預防醫學知識是臨床醫學專業知識鏈中的一個環節,是必須掌握的內容,從而充分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員上課率由2001年的60%左右上升到2004年和2005年的85%左右。
其次,提升了教學效果。一是,通過多階段教學即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互補作用,可有效地緩解教學時間有限、教學任務重的矛盾,同時突出了重點、難點,保證了教學質量。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教學,發現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預防醫學的興趣,能節約傳統的板書時間,開闊知識面,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學效果。三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統計學的教學方面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鏈接統計軟件進行教學,可以使得統 計圖形、圖表的教學過程變得簡單、直觀、形象;其二,鏈接統計軟件進行教學,便于講解一些很難講透的內容和在課堂上處理大量的數據。如正態性檢驗、四格表資料的確切概率法、頻數表繪制和方差分析等內容。傳統的統計學教學在講授這些內容時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難以講清楚,學生聽得也稀里糊涂,教學效果極差。鏈接統計軟件可以使得這些內容的教學簡單化,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其三,鏈接統計軟件進行教學,能夠使教學重點得到突出,使教學目的得到升華。傳統的統計學教學方式是建立在手工計算和計算器計算的基礎上,講授的重點是統計學基礎理論知識。但由于受到課時和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限制,講授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都無法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事實上,只要學生學會利用統計分析軟件,統計學課程的全部習題和例題,只需要數小時就可以全部演算一遍。用計算機代替手工計算后,教師完全可以把授課的重點轉向過去傳統教學顧及不到,但實際上更加重要的方面,即從過去主要是針對統計學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轉向對統計結果實際意義的理解,通過大量實例的比較分析,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種統計方法的應用條件和應用效果。
第三,提高了科研水平。開設一定數量的案例討論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和創造思維能力。通過師生互動,一些雄以理解的概念、原理、方法都能獲得較好的理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調查設計和實驗設計等內容的案例討論時,將部分學生的科研設計申請書和待發表的論文作為案例討論的內容。通過討論、點評,學生認識到在科研設計和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這樣,除了實現教學目的外,還有效地提高了學員的科研水平和撰寫論文的能力。
當然,在成人預防醫學的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方面有待進一步探索。例如:應積極創造條件,在統計學的實驗中加強統計軟件的教學,以提高學員的統計分析能力。
總之,教學是教與學雙方互相促進的過程。教師、學生在各自的方面,只有不斷地探索,共同努力,才能將成人教育的教學質量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培養出面向21世紀、符合時代要求的基層衛生人才。
參考文獻:
篇2
1強化預防為主的思想觀念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下的教學方式以及人們對預防醫學的認識產生的誤區,使得預防醫學在非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中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在沒有預防醫學專業的醫學院校中,由于培養的學生將來多數是從事臨床等工作,導致了各級管理者、決策者對預防醫學教育的忽視,在諸多院校預防醫學并非是主修課程,其教學、科研等條件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教學時間不足,教學設施不全,甚或教學人員也不能保證。與此同時,醫學生也存在著對預防醫學的認識不足,甚至對預防醫學的學習存在著偏見,認為預防醫學與其自身專業相差太大,與今后的工作聯系不大,對預防醫學的學習采取無所謂的態度。預防醫學教育之所以不能引起重視,究其根源主要是醫學教育者和醫學生們預防為主的思想觀念淡薄,沒能認識到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21世紀醫務工作者的任務,已不能僅停留于治療個體患者上,而應擴展到參加人群的預防保健工作和研究各種促進健康的方法。要具有預防為主的觀念,具有必要的預防醫學知識和開展預防保健的實際工作能力[2]。因此,要加強預防醫學教育,首先要強化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提高預防醫學的教學地位。
2加強預防醫學師資隊伍建設
要培養出具有預防戰略思想的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教學設施和一支素質優良、治學嚴謹和具有預防戰略意識的教師隊伍[3]。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的師資隊伍總體上來說發展不平衡。有預防醫學專業的院校,多沒有成立獨立的預防醫學教研室,因而沒有固定的專職教師。沒有預防醫學專業的院校,有的雖設有預防醫學教研室,但師資力量薄弱,僅有3~5名教師,高職教師少,師資水平不高,甚至有的院校根本就沒有預防醫學教研室,教師或歸為其他科室或是兼職,較不正規。由此可見,在師資方面對預防醫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起了極大的約束作用。建立一支相對穩定、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預防醫學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
具體做法可試用如下途徑:(1)院外培養:有計劃、有步驟地選送有發展潛力又安心于本職工作的中、青年教師到著名醫學院校的預防醫學教研室進修學習,為他們在本專業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讓教師參加院外教育理論培訓班學習,拓寬視野,開闊眼界,成為既懂專業,又懂教育的全能教師。(2)院內培養:制定完善的師資培訓條例及實施細則,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富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并建立責任制。讓青年教師跟隨老教師備課、聽課和從事科研活動;嚴格把好教案書寫關,并對青年教師追蹤聽課,動態了解每位教師的授課水平。只有高標準、嚴要求,才能“打造”出一支現代化的預防醫學教師隊伍。
3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
絕大部分院校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均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學年的某一學期進行,形成了預防醫學教學在時間上的局限性,為改變這一狀況,可把預防醫學教學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啟蒙教育階段,在新生中開展預防醫學的系列講座,使學生對預防醫學知識掌握的必要性和預防醫學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二是理論教學階段,主要以課堂講授、電教、現場教學、討論等手段進行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技能等內容的教育,使學生基本掌握本學科的知識體系。三是生產實習階段,在學習完理論知識以后,集中4~6周時間到實習基地實習和觀察,以鞏固和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內容大多是通過衛生學或預防醫學教學來實現,現有的教材及大綱多未能真正結合醫學院校各專業的特點、性質和服務對象,可以說仍是預防醫學專業課的壓縮和“拼盤”,具體的說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內容龐雜,涉及面廣,理論體系不夠完善。二是重點不明確,教學內容顯得“大”而“空”,沒有針對性,缺乏側重點。三是實踐性教學內容少,一些院校因教學條件的限制,很少甚至不開實驗課。筆者認為,預防醫學教師授課時在緊緊圍繞不同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必須做到突出重點,大膽取舍教學內容,可以把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劃為衛生學、衛生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臨床營養學、社會醫學等幾個部分,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各有側重地進行教學,也可以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等方法學科上,同時增加實踐性教學內容,對于提高預防醫學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實踐證明都是切實可行的有效辦法。
4貫穿預防醫學教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
加強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單靠預防醫學教師的有限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應將預防戰略思想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之中,醫學各學科的教師都應具備預防意識,參與到預防教育之中。目前,醫學院校預防醫學課程大都安排在基礎課結束和臨床課開始的階段,前期的基礎課程多從生物學角度強調基礎理論,而后期的專業課程又往往以純軀體醫學的觀點來強調專業技能與實踐,預防醫學教師無論怎樣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學生都可能體會不深,如果基礎與專業的各學科教師在教學觀點上都能從群體與預防角度出發,全面重新審勢教學內容,努力體現微觀與宏觀的綜合,體現群體、預防、社會醫學的整體觀,實現預防、治療和康復的整體統一,就可以改變學生對預防觀念不全面的看法。
5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篇3
[1]即人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預防為主的觀念和社會大衛生觀念。首先作為醫務人員應樹立正確的觀念,在醫療教育實際中,著重強調預防為主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不僅要能承擔臨床醫療工作,精于醫術,同時應能夠勝任疾病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綜合服務的工作。要想適應新形勢下衛生工作的需要,要成為高素質的衛生工作者,不僅要學好臨床醫學知識和技能,也需要學好預防醫學知識和技能。
2目前我國預防醫學教育現狀
首先,教師與學生的預防醫學知識和態度均需進一步加強高校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合理之處,如教學計劃安排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調,許多學生認為這一學科不重要,沒有臨床學科實用等。例如高校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授課學時一般在40~80學時之間,學時數明顯不足。再者,預防醫學教育教學投入低,尤其是缺乏經費保障,實踐教學環節無法很好開展。其次,專業技術人員崗位上公共課程培訓較少,對公共衛生和在人群健康保護與促進所承擔的責任認識不足。因此,預防醫學教育非常必要和緊迫。
3加強預防醫學教育的對策探討
篇4
2002年2月,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界定了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職業價值、態度、行為與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交流溝通技能,群體健康與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與研究;闡述了醫學院校畢業生所必須具備60種核心能力。從《醫學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和全國醫學院校的卓越醫師培養模式來看,與傳統醫學生培養目標相比,卓越醫師的培養更強調和注重人文素質。鑒于在卓越醫師培養中,人文素質的培養越來越重要,人文教育的比例越來越大,因此,預防醫學的教學更應發揮學科人文科學的特點,充分利用自己的學科優勢,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起來。
2將預防醫學教育融入臨床教學過程
2.1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的國際趨勢
早在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五星級醫生(醫療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決策者、健康知識傳播者、社區健康倡導者和健康資源管理者)的概念。醫師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疾病治療者,而是一個針對全人群的健康服務者。傳統的培養模式不可能培養出五星級醫生。因此,預防醫學的教育在醫師培養中承擔了更大的任務。從國際來看,預防醫學的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美國,預防醫學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社區保健、預防醫療、統計學、營養學、社會醫學、家庭醫學,并組織學生進行基層社區保健實習和門診保健見習。在俄羅斯,預防醫學也為必修課,定為國家考試科目,其內容包括醫療機構衛生(醫院規劃、衛生技術設備要求、放射防護、微小氣候、照明、噪音、醫院設計、勞動衛生、營養衛生、課間實習),并規定臨床實習時每個學生必須在疾病控制中心實習一個月。在日本,文部省規定預防醫學為社會保健課程,另外由教師制定課題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在德國,預防醫學包括統計學、衛生學、勞動衛生學、社會醫學、公共衛生事業課。在英國,公共衛生課也稱社區醫學,十分重視用流行病學方法來研究基礎保健問題。
2.2結合卓越醫師培養目標,將預防醫學融入臨床醫學教學中
2.2.1預防醫學理論與臨床醫學各學科融合滲透預防醫學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合格的卓越醫師,預防醫學的教學活動都應圍繞這一目標服務。因此,預防醫學的教學必須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彌合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裂痕,將預防醫學理論滲透到臨床各學科,提高卓越醫師的思考能力與邏輯能力。如將營養與食品衛生理論滲透到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中;將環境與健康理論、行為醫學理論滲透到病因探索、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中;將流行病學理論和概率觀點,滲透到疾病的病因探索、診斷與治療中;將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理論與疾病的早期診斷、預防和控制結合起來。
2.2.2預防醫學實踐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增強卓越醫師的崗位適應力人類疾病發生、發展的復雜性和綜合性,要求卓越醫師有廣闊的視野、深厚的知識底蘊與突出的實踐能力。卓越醫師培養過程中的臨床實踐,固然能夠提高醫師的臨床實踐能力,但對于卓越醫師來說,尚不能滿足由于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對健康服務提出新的需求。加強卓越醫師的預防醫學實踐必不可少,我國控制2003年SARS和2009年H1N1流感流行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表明:一個優秀的卓越醫師必須具備能防、能治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預防醫學實踐主要內容包含社區預防、保健、免疫接種、疾病統計、疾病監測、疾病篩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等。在臨床實踐中,不僅要體現預防醫學的實踐內容,而且要將預防醫學的實踐場所從疾病控制中心,逐漸擴展到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臨床場所中,與卓越醫師的崗位銜接起來,增強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
2.2.3培養卓越醫師的科研思維與探索能力創新與探索精神是卓越醫師的重要素質之一,對卓越醫師而言,傳統培養方法缺少相應的訓練。預防醫學學科中流行病學、循證醫學和衛生統計學等學科對培養卓越醫師的科研思維和探索精神有重要作用[5]。預防醫學的教學中應適當加強這些課程的學習,以適應醫學生將來從事臨床科學研究的需要,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提高臨床工作的診療水平。突出循證醫學的地位,培養學生在臨床工作中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2.2.4培養卓越醫師法律意識和職業素養醫學的目標和任務決定了卓越醫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與技術能力,而且應具備良好的法治精神和職業素養。因此,在預防醫學教學中應適當增加衛生法律、法規的知識,讓學生盡早產生法律意識,明白醫學的法治精神;除此之外,應讓學生盡早地參與社區實踐、社區活動,體驗和了解社會實際情況;廣泛與社會人流,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訓練醫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從而提高其職業素質。
3編寫用于卓越醫師培養的預防醫學教材
卓越醫師的培養在我國還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全國尚無統一的模式與教材。現階段我國應用于臨床醫學生的預防醫學教材,主要是國家規劃教材,經過多年實踐與數次修訂,內容選擇和安排有很大的改進。但筆者認為尚不能完全適應卓越醫師的培養,尤其是目前我國卓越醫師培養方案均采用模塊式教學,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全部分解到各個教學模塊中,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融合在一起,極大地限制了預防醫學的教學設計,因此如何設計和編寫用于卓越醫師培養的預防醫學教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4綜合應用現代教學手段與方法,改革考試評價體系
預防醫學教學內容涉及理論、知識、技能和科研設計等內容,要全面提高預防醫學教學質量,達到卓越醫師的培養目標,必須綜合應用現代教學手段與方法。現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案例為中心的教學法(CBL)、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以探究為基礎的教學方法(RBL)和團隊導向學習法(TBL)等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基礎理論可采用傳統的講授法;環境與健康、衛生法律法規可采用案例為中心的教學法(CBL);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可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流行病學可采用以探究為基礎的教學方法(RBL)和團隊導向學習法(TBL),鼓勵學生進行流行病學課題的設計、調查。此外,改變傳統的考試評價方式,采用以過程評價和綜合評價為主的評價方法。過程評價重點考查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過程評價采取學生每完成一項任務后,根據學生的表現、結果質量及時予以評分的方式進行。過程評價成績與最終卷面成績一起進行學生成績的綜合評定。
5注重教師發展,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篇5
[關鍵詞]高職醫學教育;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
高職醫學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才的重要途徑,以培養面向基層醫療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保健機構的實用型人才為目標,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從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醫療服務、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隨著醫學模式以及疾病譜的不斷變化,加之各種公共衛生事件頻發,以及越來越多慢性病對人民健康的嚴重威脅,我國的衛生服務更加注重預防的重要性,對基層醫務人員在疾病防控、人員管理、技術指導、康復復診、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1]。因此,新形勢下高等職業醫學教育必須認真審視和深刻反思,加大公共衛生與防疫醫學等相關人才的培養力度,適應新形勢下的基層醫療機構對衛生人才需求的挑戰,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明確預防醫學在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中的地位,引起學生的重視
預防醫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相互滲透,與臨床醫學相比較,預防醫學具有更加直接和現實的意義。作為高職臨床醫學專業,臨床醫學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面向農村、面向社區的助理全科醫生[2]。因此通過課程學習,學生不僅要掌握臨床專業知識,還要知曉預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等理論和技能,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由于醫學模式和疾病譜的變化,各種慢性疾病對我們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嚴重;而且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我國的衛生服務工作越來越注重預防的重要性,強調臨床與預防的結合,因此,基層衛生機構對“六位一體”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3]。目前,大多數臨床工作者對預防意識表現淡薄,給高職醫學教育提出思考課題。而且,在傳統上,對臨床專業學生的培養更多的是強調臨床專業技能,反而忽視對預防技能的培養。作為基層醫療機構的后備軍,高職臨床專業的學生必須接受足夠的預防醫學教育,掌握必要的預防醫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樹立大健康、大衛生和預防為主的觀念,真正做到防治結合。在課程教學的不同階段,加強思想政治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將思政教育、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貫穿于整個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宏觀的預防理念,提高預防醫學知識在今后職業生涯中的重要價值。因此,要幫助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明確學好預防醫學的重要戰略意義,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對基層醫學人才的挑戰。
二、加大臨床與預防醫學課程整合,培養新型基層醫學人才
為了培養預防與診療、保健與康復等綜合服務能力為一體的新型“防治結合型”基層醫學人才,在“以健康為中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思想指導下[4],結合預防醫學課程在臨床專業的特點,加大臨床與預防醫學課程整合。針對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如對人類健康危害較大的心腦血管疾病、營養與代謝性疾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臟病以及心理與精神障礙性疾病等,開設基于案例的臨床與預防醫學交叉整合課程。根據我國基層衛生機構對人員崗位能力的要求,適量增減、整合教學內容,更好地體現宏觀和微觀的結合。適當增加利用社會醫學的手段進行初級衛生保健,實施個人和群體的防病、保健等內容;增加有關基層衛生服務、健康宣教、健康促進的內容;增加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策略,以及各種新發傳染病的防治。課程內容涵蓋各種慢性病的流行病學概況、病因及危險因素、社會危害與經濟負擔、早期診斷、多學科防治的融合,通過對診療技術、預防保健技術、保健康復技術和心理干預技術等方面的技術整合,達到綜合干預措施的目的。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課程整合更好地在課程教學中體現以“健康為中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幫助學生樹立“醫生不僅要醫病,還要醫人,更要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預防疾病”的觀念[5]。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服務于基層醫療機構,針對基層工作主要特點,教學應以基層衛生服務、新發傳染病控制、各種慢性疾病預防以及食品安全等為主,形成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模式,更加符合“培養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醫生”的宗旨。
三、強化實踐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臨床醫學專業中有關預防醫學的內容體現在多個方面,很多內容較抽象,對高職學生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中可以針對一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選取典型案例,激發學生興趣。講授事件相關基本理論,教學過程中引入標準化病人(SP),鼓勵學生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典型事件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教學[6]。對于抽象的理論知識,如衛生統計學,可以利用在線上直接教學,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快速掌握抽象的理論知識和方法,課后利用多種渠道及時布置練習以鞏固課堂知識,達到“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針對基層常見疾病健康教育和慢性疾病的管理,在教師指導下,鼓勵學生結合臨床知識對疾病進行健康教育和預防,對糖尿病患者給予飲食指導、高血壓患者進行危險因素的評估及健康指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可充分利用學院自身的實習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用半理論半實踐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進入社區,結合所學理論知識開展社區實踐活動,開展健康教育、營養指導、慢病管理等社區活動。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自行設計方案,教師進行適當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團隊協作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進入社區工作奠定基礎。除此之外,帶領學生積極開展涉及家庭成員健康的臨床服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預防醫學在臨床職業規劃中的重要性[7],依托臨床知識對社區開展預防醫學教育,更加深入地對臨床醫學生進行預防醫學的理念教育,讓學生認識到預防醫學對家庭乃至社會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利用課堂所學知識,依托學院大學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開展學生的科研創新力培養,鼓勵學生結合臨床知識、綜合預防知識及所學多學科的知識方法,自己參與選題,嘗試社會性比較強的健康管理和促進內容,再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依靠省級或校級的科研項目資助,開展設計性、綜合性調查研究和實驗,并協助指導學生撰寫相關綜述或調研性論文。鼓勵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參與專業教師的課題和項目,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轉化,讓學生體會和理解疾病預防的理念。
篇6
[關鍵詞]預防醫學 人才人 才培養 培養模式
一、預防醫學學科的發展趨勢
近20年來,全球經濟及醫學科學的快速發展使預防醫學學科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類與疾病的斗爭從被動個體治療進入到主動群體預防的時期,人類社會對預防醫學的認知和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衛生事業受到高度重視,危害人類健康的傳統傳染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傳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為當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人類疾病譜的改變,使預防醫學的工作重點發生轉移,針對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控制,保證整體人群的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成為各級政府部門和預防醫學工作者新的歷史重任。
隨著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加深,發現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已經不能概括和解釋新的健康和疾病問題,因為它僅從單一的生物學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和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如高血壓、腫瘤、艾滋病等疾病的發生是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997年美國精神病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主要內容包括生物遺傳因素、環境(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與行為因素以及衛生服務因素構成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綜合作用和醫學的整體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成為當今醫學界的共識。
為了適應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醫學模式的轉變,我國衛生方針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調整,整體人群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控制成為衛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人民身體健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如環境保護法、勞動保護法、食品衛生法、傳染病防治法等。同時,加大了對公共衛生事業機構的建設力度和經費投入,各級衛生監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繼成立,發揮著人群預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圍從傳統的勞動衛生、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兒童少年衛生、流行病幾大衛生擴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等領域。為了實現我國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近年來,社區衛生服務從北京、上海、杭州等試點城市向全國范圍推廣,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六位一體功能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在保障社區人群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解決了廣大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提高了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使衛生資源、衛生服務正逐步從城市向農村社區擴展。體現了滿足人們對醫療保健需求的公平性,為發揮預防醫學的效能將產生積極深遠的作用。有人稱社區衛生這一變革為人類第三次衛生革命。最近我國學者提出了“大衛生”觀念,認為作為社會事業一部分的衛生事業要納入國家發展規劃,政府承擔責任,社會各部門配合,人人參與,使醫學社會化,才能實現社會預防和社會保健的目標。它體現我國衛生工作預防為主的方針和我國政府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
二、傳統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改革
我國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學基本沿襲前蘇聯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以環境衛生、勞動衛生、營養與食品衛生、兒童少年衛生、衛生毒理學基礎及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為專業主干課程,此種教學模式幾十年來為我國培養過大批衛生專業技術人才,他們為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預防醫學學科的發展,對我國傳承五十多年的傳統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嚴峻挑戰。最近,我們對近5屆本校預防專業本科畢業生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反映很多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工作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識又沒學,調查結果充分顯示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陷,具體表現在:應試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考試輕動手,高分低能,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應用不相符合,教學內容和方式滯后于社會發展步伐。
如何改革傳統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楊克敵等從社區衛生服務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拓寬基礎,加強臨床,優化專業”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新思路,彌合預防醫學專業與臨床醫學專業之間的鴻溝。在培養模式上與臨床醫學專業前期趨同。因為當前疾病預防與控制的模式已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預防醫學人才需要更多的臨床知識和技能來面對疾病譜更加復雜化的人群,這種模式比較適合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對預防醫學人才的需要。耿齊鳴也認為:2004年的SARS流行給我們現行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醫學教育中必須進一步加強和重視預防醫學教育,尤其是社區預防醫學教育。
趙福生認為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中,課程設置改革勢在必行,預防醫學教育體制的改革必須與衛生防疫體制相適應.目前衛生防疫部門的主要工作任務除了指導公眾進行自我保健、預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減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還有衛生行政執法的重要內容。而預防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目前是以衛生學類課程為主.很少或沒有設置公共衛生事業所急需的衛生行政執法等專業和課程。衛生監督是國家行政監督的組成部分,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而且衛生監督專業人才培養水平遠不能滿足需要。預防醫學系應積極創造條件,開設有關課程,培養從事衛生執法的高級專門人才。
為了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提出畢業專題實習和衛生防疫機構現場實習相結合進一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案,采用教研室畢業論文專題實習與衛生防病機構(疾病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現場實習相結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畢業專題實習由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工作實際,提出若干個研究專題,給學生對專題作簡要介紹和總體要求后,學生要完成從查閱文獻、課題設計、實驗(調查)研究、數據收集、統計分析、論文撰寫到論文答辯的全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適應衛生事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實習是實踐性教學的另一重要環節,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實習,使學生直接了解現場工作實際,增強學生對衛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認識,積累實踐經驗,并親身參與衛生防病機構的實際工作,如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衛生監督執法等,這對學生來說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畢業前訓練過程,是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為學生日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江城梅也認為預防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改革重點應加強預防醫學實踐環節,由于相當多教師是“三門”(校門、教研室、課堂)教師,不但缺乏公共衛生實踐工作,各學科專業之聞也很少教學交流,講課缺乏生動的實際案例和親身體驗,實際上就是應試教育。建議預防醫學專業老師應該到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機構鍛煉一段時間,增加實際工作經驗,以便能結合實際進行教學。另一方面,要請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機構的專家上講臺講課,使學生接觸預防醫學實際工作。
殷朝陽等分析了我國預防醫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引入國際醫學教育標準,改革預防醫學教育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首先,要從時間上予以保證,實驗課程學時數和預防醫學實踐周數要科學設置。其次,要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學生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現場調查與實驗室測定、人群流行病學調查、人群健康評價等方面的實踐技能訓練。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預防醫學教學實驗室設施落后、環境條件差的現狀,特別是要加強預防醫學教學基地建設。國外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總的說,國外比較重視知識面廣、實踐性強、自主學習、創新思維能力方面的培養。如美國醫學院校協會AAMC提出:預防醫學教學范疇包括有最常見的課程:預防醫學、社區醫學、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信息學、循證醫學等課程。美國公共衛生教育理事會(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規范了MPH學位點應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內容,即行為科學、生命統計、環境衛生科學、流行病學及衛生事業管理。法國高等醫學教育公共衛生教學內容進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學(BroussaisHotel一Dieu)醫學院教學計劃的第二階段(簡稱為DCEM)中,基礎教學內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衛生教育技術、文獻收集、信息論。(2)流行病學:描述性與分析性流行病學、統計學、人口學。(3)規劃:衛生機構評估、衛生與預防的行動計劃。(4)經濟:衛生機構與衛生制度管理、衛生經濟。(5)法學:行政、組織及民事的法學基礎,社會保護,衛生法和社會法。(6)環境:物理環境的研究方法與環境衛生學;應用社會科學方法:組織職能與衛生一社會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課程之外,公共衛生專業的醫學生還必須自主選擇學習下述選修教學中的兩門課程:環境與環境衛生學、流行病學、衛生機構與衛生服務部門的管理、社區保健。
綜合上述預防醫學的改革動向,作者認為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1.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適應我國衛生戰略的改變,教學重點放在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控制,保證群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及大衛生觀思維。
2.根據衛生監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職能轉變,修訂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內容相一致。如傳統的三大衛生、流行病擴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等。
3.注重交叉學科知識培養,拓寬授課知識面,如:人文科學、信息學、管理學、心理學、衛生法學、衛生經濟學等對于現代預防醫學來講都是很重要的內容。
4.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要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討論課、社會實踐和畢業專題實習等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現場工作能力。
5.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改變灌輸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促進教與學的互動與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構建新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預防醫學的發展趨勢,在總結多年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如下新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設想。
如下圖所示,與傳統培養模式完全不同,本培養模式以應用型為主線,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和綜合素質培養的特點。學生將擁有大量的時間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問題,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另外,通過在衛生和疾病預防機構的現場教學,使學生接觸實際工作,加深對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動手能力。本模式還注重人文知識的培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復雜社會環境的能力。聘請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家做專題講座,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效方法,總之該模式培養的學生完全可以適應公共衛生機構的工作要求,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與工作需要相一致,該模式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可,2007年獲得國家級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立項。
在此新的培養模式中,教學方式也要做較大的改革:如下圖所示,各門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均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圍繞老師的導讀內容和命題展開課后的課本基礎理論自學,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做探究實驗。把自己的觀點和假設在討論課中發表和辯論,最后形成結論和完成學習報告上交給老師。該教學方式借鑒國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經驗,確實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完全不會有學生上課打瞌睡的厭學現象出現。
綜上所述,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我國預防醫學學科發展的大勢所趨,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符合社會對預防醫學人才專業要求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如何實現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仍然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楊克敵,楊世秀,歐陽寧慧.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3):24-25.
[2]耿齊鳴.從SARS流行看今天的預防醫學教育.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2):82-83.
篇7
關鍵詞: 非預防醫學類專業 社會醫學 教學改革
社會醫學是醫學與社會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社會性的醫學問題及醫學的社會方面的問題,是人文教學中難度較大、比較難以理解和記憶的一門涉及面較廣和整體性較強的學科。在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中,社會醫學從開始的預防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逐漸擴展成為所有醫學本科生的公共選修課程[1]。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社會醫學課程教學進行了研究,如構建了社會醫學網絡課程、循證醫學思想教學法、Seminar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主題教學法、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法等。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舉措,但非預防醫學學生對于教學內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對社會醫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使學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國目前主要的社會衛生問題,無法比較準確地分析影響人群健康的因素,加之社會實踐環節的脫鉤和對醫療體系本質的模糊認識,更不能提出改善衛生狀況的“社會處方”。
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適合非預防醫學類專業的社會醫學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用社會醫學的思維和視角分析和處理健康與衛生問題,以現代醫學模式指導醫療衛生實踐。近年來,我們在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以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適應新的醫學發展的要求。
一、社會醫學教學現狀分析
國家衛生部于1980年發出了《關于加強社會醫學與衛生管理學教學研究工作的意見》,要求醫學院校,開展社會醫學與衛生管理學教研工作[2]。此后一些有條件的高等醫學院校紛紛建立了社會醫學教研室,并把社會醫學納入部分專業的教學計劃。這是我國社會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特別是地方醫學院校并未在“非預防醫學類專業”開設社會醫學課程。或僅作為學年學分制醫學院校有名而無實的任意選修課,絕大多數醫學院校沒有獨立的社會醫學教研室,無專任教師,以理論灌輸為主,沒有實習教學,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這遠遠不能適應醫學模式轉變、實現全球衛生戰略目標和當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3]。
課程教學存在偏差,將更多的精力花在課程的理論知識部分,而忽視了最重要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缺乏,教學方式、手段單一化。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較少運用討論式、案例式教學方法,出現教師與學生交流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等現象。
學生方面:教學中發現部分非預防醫學類專業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認識不清,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可能是由于《社會醫學》作為醫學生的一門專業選修課,未引起非預防醫學類專業學生足夠的重視,多數非預防醫學類專業學生只重視專業必修課,社會醫學屬于交叉學科,課程內容感覺與預防醫學專業的有關,出現學生只關注期末考試,不注重平時課程學習的現象。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教師忙于講,學生疲于記,學生無暇思考,比較被動。
二、明確學習社會醫學的任務,構建社會醫學觀念和思維模式,樹立整體醫學和大衛生觀念
1988年世界醫學教育大會發表著名的《愛丁堡宣言》指出:“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醫生。”為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指出了新的方向,即要求醫學生必須獲得不僅對個人而且對人群的健康促進和處理疾病的能力。因此,醫學生必須了解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和健康與經濟的相互關系,具備健康教育、衛生管理、社區衛生及預防醫學的知識[2],[4]。
現代醫學模式已經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它要求醫學生用新的醫學思維觀念思考解決醫學問題,社會醫學正是促進醫學生思維轉變的重要學科。各項社會衛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觀上要求醫務人員掌握社會醫學知識,注重研究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問題,運用多種醫學手段加強防治工作。我國已實施的執業醫師考試制度把社會醫學作為一門考試課程,意味著對醫療衛生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和醫學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強社會醫學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學方法的優化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本著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重視學生實踐技能、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視野,應用網絡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組織學生8~10人一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名組長。
1.注重案例教學方法的實際應用。
在教學過程開始一周之前,將即將要進行的案例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完成對與案例相關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之上,學生才能夠對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觀點;案例的分析討論,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就案例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案例討論小結。再分組討論歸納意見,寫出分析報告,最后教師有針對性地講評。
2.社會醫學教學中學習動機的激發。
讓學生分組查閱相關知識點領域文獻,分小組,然后制作PPT并請3-5名同學做評委全班答辯打分。讓學生們自己組織講稿,自己講課,這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訓練了口語表達能力。學生講解,同學和老師打分點評,形成互動式教學模式。形成適度競爭的學習狀態,這樣使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并且相互配合,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激發學習社會醫學的興趣[6]。
3.微課和QQ平臺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模式。
(1)微課的建設。目前高校教學面臨的普遍難題是部分學生缺乏足夠的學習動力,他們在別無選擇的、被逼無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狀態下完成學習,創造性思維能力遠遠沒有得到發展。為此,應當結合學生特點,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其獨立觀察、主動思考和溝通表達的能力,使其能自己發現問題,構思解決問題方案,歸納總結知識并加以綜合運用。這是學生踏入社會后應該具備的能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老師說,學生聽,鍛煉了學生聽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養。微課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8―20分鐘甚至更短的微課具有主題突出、目標明確、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資源多樣等優勢,易于與現代的一些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實現在線自學和教師講授,正在逐漸被普遍認可,符合微時代人們對信息獲取的實時、互動、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的特征。
(2)基于QQ空間平臺支持的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構建。所謂的混合式學習是指將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結合,尤其是將面對面的課上教育方式與運用網絡進行教學的方式結合。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作為一種多人系統,QQ空間具有極其強大的合作、互動與共享性。包括:日志、相冊、留言板、主頁等部分,可以實現以網絡為基礎的學習交流討論和資源共享等。
4.建立“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
課程組教師鼓勵學生課外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活動,通過具體的科研實踐訓練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學習能力。同時,課程組教師積極參與和組織學生的課外實踐小組活動及假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幫助學生設計實踐活動內容,親自參與實踐活動,指導學生撰寫研究和社會實踐報告等方式,將課程教學從有限的課堂內的理論講授延展到課外無限的社會實踐活動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建立課程成績綜合考核體系
在教學考核方式上,改革終結式教學考核方式,增加教學過程的考核,改變了過去單純以課程結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試確定課程成績的考核方式,突出和強調了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強化過程性考核。改革只注重機械記憶的卷面考試形式,缺乏客觀性、公正性,難以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成績。增加對實踐課程的考核,增加學生案例討論、小組學習、課堂互動的考核比重。課程成績的構成一般由四部分組成:
考核方法為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其中平時成績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時作業:占20%;課堂互動:占10%。總之,引導學生自覺地加強實踐能力的全面訓練,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以學生為主體”,增進師生互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非預防醫學類專業學生由單純的知識記憶型的被動學習,轉變成思考與探索問題的主動學習,以社會醫學的大衛生觀和新醫學模式的基本理論觀點研究和探討社會衛生問題,能夠將課程的理論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學生畢業后從事醫學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掌握當前醫療衛生改革動態,提高醫學人文素養,成為站在更高起點上的醫務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尤華,彭志行,陸慧.Seminar教學法在社會醫學教學實踐中的嘗試[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3):74-75.
[2]龔幼龍.社會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2.
[3]靳曙光,王月霞.關于地方高校醫學類專業加強社會醫學教學必要性的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1):2096-2097.
[4]耿慶茹,吳小桃,薛秦春,等.淺析社會醫學與初級衛生保健的關系[J].醫學與社會,2000,13(1):27-28.
[5]李小菊,秦江梅,唐景霞,毛璐.對改善社會醫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1):29-30.
篇8
關鍵詞: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現狀;社區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1-0188-02
一、預防醫學教學在臨床專業學生中的現狀
1.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都從事臨床工作,片面地認為熟練地掌握臨床課程知識即可,《預防醫學》課程知識對以后工作沒有幫助,導致其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積極性下降。課題組以前的調查發現,認為預防醫學教學對以后工作有幫助的學生僅占45.6%,另外有調查表明,僅有不到1/3的學生對《預防醫學》有興趣,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表示學習這門課程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
2.理論與實踐脫節。臨床專業學生的預防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很少安排實踐教學。但臨床學生具有著眼于微觀個體患者進行醫療服務的特殊屬性,僅僅靠預防醫學的課堂理論講授,很難讓學生樹立大衛生觀和全局觀,很難理解基層醫生“六位一體”綜合職能如何實施及其有何社會意義。
3.預防醫學教學滯后于時展的需要。隨著中國新型衛生體系的建立,需要基層醫療工作者具有“六位一體”的綜合能力。很顯然,目前的臨床醫學專業僅僅重視臨床醫療能力培訓的模式還不能滿足這樣的要求,僅僅增加部分教學內容對于提升“六位一體”綜合能力也不合時宜。不了解新的歷史條件下基層單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具體需求,臨床醫學生的《預防醫學》內容與模式幾十年來幾乎固定不變,使得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或不能很快地適應基層工作崗位。
二、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
1.教學內容應更貼近臨床工作的特點,真正做到預防醫學的知識與臨床工作的聯系。據報道,就我國當前預防醫學知識的現實需求對該領域專家及工作在社區衛生服務一線的醫生進行訪談的結果顯示:在“環境與健康”方面,52%的社區臨床醫生對居室內空氣污染感興趣;“營養與健康”方面,65%的調查對象對特殊人群的營養、營養與疾病感興趣;其他感興趣的內容70%的被調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級預防等方面。當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業務力量是既精通臨床又熟悉預防的高級臨床醫學人才。另有學者認為目前預防醫學本科教材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過于偏重理論,教師花了很多時間講解,學生費力許多心血學習,到頭來收獲很小,并且所學理論知識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用不上,理論脫離實際。本科教育只是基礎教育,讓學生掌握了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就算達到了目的,而不是把他們都培養成為科學家。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不應脫離實際一味地從理論的角度灌輸預防醫學的知識,應更注重與臨床有關的實踐性內容,以彌補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之間的“裂痕”。
2.具體方法。社區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是:根據社區機構的工作安排,輔助參與社區居民家庭健康檔案的建立。根據實際情況主要采取入戶調查的方式進行,學生每2~3人組成1個小組,設組長1人,以轄區所有居民為主要對象,以面對面訪談方式為主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問卷調查和體格檢查。問卷內容主要是個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現存主要健康問題、既往病史、主要用藥情況等;體格檢查主要包括腰圍、臀圍、身高、體重測量,血壓測量,心、肺聽診和腹部觸診等,以及血糖及血、尿常規的檢測,并在調查中進一步對居民感興趣的保健問題進行適時的解答。要求學生在調查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和帶教老師溝通,并將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帶回課堂一起和老師、同學們討論。參與社區教學的老師平均2~3天即召開學生討論會,把同學們在實踐調查中遇到的問題匯總起來進行討論,各組同學互相交流各自情況,幫助大家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使調查可以順利完成。社區現場實踐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在現場,邊學邊干,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也加深了學生對預防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了理論聯系實際;社區實踐還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素質。
3.教學效果。預防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社區現場實踐完成后,通過學生反饋的信息、成績分析以及社區實踐基地評價等,對預防醫學教學改革的效果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教學模式的改革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1)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成績明顯提高。通過與學生交流及現場問卷調查發現,90%以上的學生都較支持這種教學方式改革,認為這樣不僅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是給了他們積極思考、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的機會,使他們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牢固。成績考核也顯示,學生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實行教改前的學生,說明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2)著重能力培養,提高學生掌握獨立開展群防群治的基本技能。社區現場實踐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實際工作能力,知識上收獲比較大,也比較扎實。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討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三、預防醫學社區實踐探索的意義
1.社區綜合實踐有利于學生轉變服務觀念。社區現場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走進社區,參與社區的日常衛生服務工作,進一步掌握初級衛生保健和預防醫學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國主要公共衛生問題及其基本對策,使學生能建立社會大衛生觀念。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仍定位于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等傳統公共衛生機構,在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實習安排等方面都欠缺針對社區衛生服務崗位技能培養的模塊。通過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對社區衛生服務和預防保健有了切身體會和感性認識,培養學生主動服務觀念,理論聯系實際,全面提高其專業素養。
2.社區綜合實踐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學生到社區開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病人健康管理保健服務活動并進行調查研究,不但可以強化預防為主的觀念,培養科研創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綜合能力和素質,特別是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自信心。學生科研與社區衛生服務綜合實踐相結合,注重個性發展,提高了學生科研素質。
四、結語
現階段,我校預防醫學社區教學模式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們在教學改革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和困難。如:規范地建立社區教學基地需要一定的師資力量,學生參與社區實踐缺乏資金的支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構建適合我校的預防醫學社區醫學教學模式值得我們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忠福.預防醫學社區實踐教學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3,(08):84-85.
[2]王秀蘭.關于開展預防醫學社區實踐的思考[J].中醫教育,2001,(06):9-11.
[3]由娟.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社區實踐教學探索[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05):1910.
基金項目:瀘州醫學院教改項目(2011040);瀘州醫學院教改項目(2011037);四川省教育廳項目(0310179)。
篇9
【關鍵詞】 預防醫學 專業人才 改革 臨床專業
三級預防保健網是以縣級綜合性醫院為龍頭,以衛生院為樞紐,以村衛生室為網底,結合實施醫療、預防及保健等各項衛生工作措施,配套齊全、功能完備、運轉協調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1],是我國衛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預防保健工作的關鍵,是落實各項預防保健措施的組織保障[2]。以居民的健康需求為依據,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通過充實人員,健全政策,提高服務水平等方式不斷加強完善三級預防保健網建設,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是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公共衛生服務的保障[3]。針對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的發展需求,我校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臨床專業的預防醫學教學,使臨床專業的學生既能掌握提供醫療服務的基本技能,又懂得如何開展臨床預防醫學。我校針對臨床專業醫學生開設的預防醫學教學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通過非授課教師出題的方式避免知識點學習盲區。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分為臨床醫學本科班、臨床醫學(生殖方向)本科班、臨床醫學(婦幼保健方向)本科班,我校針對所有臨床專業的學生都開設了預防醫學課程,教材選擇的是供臨床醫學使用的全國規劃統編教材,教學大綱是針對臨床執業醫師考試要求以及臨床醫學生就業需求制訂的。因開設期班不同,授課教師不同,授課水平以及學生接受程度會有所差異。因教師的引導作用,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可能存在盲區或者漏學的知識點。知識的考核不是要刁難學生,而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考核反饋學習的情況,了解還有那些知識沒有掌握。為了實現均質化培養學生的目的,讓所有臨床專業學生都能達到培養要求,我們采取了由非授課教師出題的方式,同時對所有臨床專業授課期班進行考核,在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監督教師的教學效果。
其次,修改考核形式以提高臨床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預防醫學這門課程是臨床專業的必修課程,傳統考核方式為考查,因缺少考試的督促,不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此外,這門課程需開設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基本學習結束之后,即在第八學期給臨床專業的學生開設預防醫學,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預防醫學這門課程不是臨床專業的專業課程,無需認真學習。而且第八學期也是臨床專業學生即將面臨畢業實習和考研的關鍵時期,學生受就業和考研的雙重壓力,精力和心思根本沒放在預防醫學這門課程的學習上,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認知程度,我校將預防醫學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修改榭際鑰緯蹋讓臨床專業的學生充分認識到掌握預防醫學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臨床專業學生對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的認知發生了轉變:從傳統的“醫-病-藥(或手術)”為主的單純治療型服務型模式轉向為“群眾-預防-保健-健康促進”服務模式,從個體被動服務轉向為主動服務[4];認識到環境與健康的關系;了解到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性及發展前景。學生的擇業不再局限于大城市和大醫院,許多學生認為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有發展前景。學生認知觀念的轉變,有利于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更有利于三級預防保健網的建設和完善。
再者,開設實驗課程,從感官上加深學習印象,提高學習效果。最初制訂的教學大綱中未設置實驗課程,學生對比較抽象且難以理解的內容無法當堂消化,及時理解吸收,最終也無法實現靈活運用。為了提高學生對預防醫學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提升教學效果,將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同時增加了實驗課程,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配套執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保障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將實驗課程的完成程度也算入期末考試成績中。此外,在理論授課過程中還增加了課堂討論環節,在課后增加了課后作業,通過學習小組討論案例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課堂教學的印象,督促學生重視預防醫學這門課程的學習。
近年來,我校加大了對臨床專業預防醫學教學的投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及時修訂教學大綱,改革教學模式,積極實踐,總結經驗教訓,強化臨床專業學生掌握預防醫學的技能,保障了臨床專業學生的培養水平,為臨床醫學生就業拓寬了道路。
參 考 文 獻
[1] 李士雪,劉興柱,袁長海,等.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衛生經濟,1996,15(7):15-18.
[2] 焦永明.加強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建設的幾點做法[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23(1):42.
篇10
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培訓起步較晚、水平低、缺少經驗。因此,結合實際、綜合考慮、科學安排、不斷實踐、逐步完善是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的原則,使全科醫學的教育培訓體系盡快走上規范化和科學化的軌道。
1•1培訓計劃。
全科醫學的教育培訓計劃取決于教育培訓所采取的模式。國外全科醫生教育培養模式有3種:高等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以及繼續醫學教育[1]。從美國、英國全科醫生培養情況來看,主要是畢業后教育,即學生經過5年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習畢業后,再經過2~3年左右的全科醫學專業課程的學習,畢業經考試合格后,再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事全科醫生工作。北歐芬蘭對全科醫生的教育培養,除了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外,還有一部分是研究生的學歷教育[2]。我國的情況與國外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醫療制度的改革,社區和基層衛生組織急需大量合格的全科醫生。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以及管理體制、培訓經費、職稱和待遇等種種原因,目前我國主要開展的是全科醫師規范化教育和崗位培訓。而崗位培訓是現階段的重點[3]。由于在崗培訓的時間短,這給全科醫學教育培訓計劃的安排帶來一定難度。本文認為全科醫學的教育培訓計劃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有一定的總學時數,以保證教育培訓的質量。(2)開設的培訓課目應避免與醫學院校原有的課程相重復。應包括一些新的課程如社會醫學、康復醫學、保健醫學、心理咨詢、行為醫學、臨終關懷學、醫患溝通學和相關的人文學科等。(3)根據我國社區居民的實際健康需求,適當增加部分課程的學時數。從近日上海市對某社區居民的調查顯示:社區居民就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看中醫(含中西醫結合)的占68•8%;居民了解中醫融入社區衛生服務的占58•5%;認為中醫藥有必要融入社區衛生服務的占人口總數的2•9%。因此,為了使醫務人員受訓后能較為熟練地運用中醫學為社區的居民診病治病,中醫學應適當增加教學時數。此外還應增加老年醫學、心理咨詢、康復醫學、生物全息診療學及臨終關懷學等課程學時數。(4)應安排社區實習,時間為8~10周。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我國全科醫學的教育培訓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走學校專業的規范教育、畢業后教育以及在職繼續教育的三結合培訓道路,以滿足全科醫學多層次的人才需要。
1•2培訓教材。
教材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一個最基本要素。全科醫學的教育培訓教材編寫應遵循以下原則:(1)系統性原則。全科醫學培訓教材,除了預防醫學、社區保健和康復醫學教材外,還要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的功能及各地的社區居民的具體健康需求,增設一系列相關課程如社區衛生管理學、社區衛生經濟學、醫學倫理學、心理咨詢、計劃生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電子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等,根據這樣的課程編寫合適的教材。(2)實用性原則。教學是為實踐服務的,教學的內容應該貼近實際,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的健康需要。因此,教材編寫時一定要注意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3)發展的原則。隨著社會不斷豐富,教材編寫應及時反應這些最新研究成果。(4)容量適當的原則。由于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的時間較短,因此,在教材編寫時,內容要精選,字數不易太多。(5)綜合平衡原則。全科醫學的培訓教材要考慮到綜合平衡,不能重臨床而輕預防、保健、康復,反之,也不能重預防、保健、康復而輕臨床。(6)注重培養能力的原則。全科醫學的培訓教材不僅要使受訓的醫務人員掌握全科醫學和社區衛生服務的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其一定的臨床技能以及與病人溝通、協調的技巧,使其培訓后盡快地適應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目前我國已出版了幾套全科醫學培訓教材,如衛生部組織編寫的“全科醫師培訓規劃系列教材”、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持編寫的“全科醫學系列教材”,但這些教材的系統性和實用性還有待改進。
1•3培訓基地。
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剛起步,由于人員、資金及政策配套等問題,其發展速度較為緩慢。目前,全國有178個城市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4],但存在數量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功能單一的問題,滿足不了社區居民多層次的健康需要。這不僅給全科醫學培訓實習帶來了困難,影響全科醫學的教學實踐,而且會影響受訓醫務人員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加快全科醫學的培訓基地建設是各醫學院校全科醫學培訓中心的當務之急。目前,從我省已申報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的醫學院校情況看,大多都沒有建立自己穩定、規范的見習點和實習點。本文認為可分兩步去解決:首先在經濟發達地區選擇一些較為規范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見習和實習基地。與此同時,學校可與所在地方政府共同投資新建或改建幾個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保證見習與實習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應規定一些硬性指標。如人員素質要求及配比、營業面積(工作環境)、硬件設施(如計算機、機器設備等)、服務項目、信息管理系統等。
1•4師資培養。
全科醫學的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影響教學培訓質量的關鍵因素。由于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開展較晚,全科醫學的教師隊伍嚴重缺乏,而且理論和臨床實踐水平偏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全科教師隊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缺乏系統的全科醫學理論知識。目前我國全科醫學的專業教師,大多數來自預防醫學專業或臨床醫學的專業教師。這些教師大多數既沒有受過全科醫學的理論培訓,又缺乏社區衛生的實踐經驗。這樣就很難保證對全科醫學和社區衛生服務有一個正確全面的理解。去年,我省衛生廳對省內全科醫學培訓院校進行了考核,并對承擔《全科醫學總論》的教師進行了資格認定,這對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的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證作用。
(2)缺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臨床實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展的遲緩以及全科醫學教師“半路出家”的經歷所限,使得全科醫學教師的臨床經驗先天不足。
(3)缺乏必要的現代電腦網絡化教學知識。因此,就目前的狀況本文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對全科醫學的教師進行上崗培訓,幫助其建立全面、正確的全科醫學觀。其次,組織、安排全科醫學教師定期參加社區的衛生服務實踐。全科醫學主干課的教師必須深入社區,不能紙上談兵,否則就很難向學生傳達全面準確的全科醫學思想。加強全科醫學培訓教師的社區衛生服務實踐,是培養和提高其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三是經常開展學術交流。四是加快全科醫學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五是國家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對從事全科醫學主干課的培訓教師進行一些必要的考核及職稱評定。
- 上一篇:無機化工行業
- 下一篇:如何培養孩子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