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通信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06:06: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線通信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代科技的重要產物就是光纖通信技術,光纖通信的載體是光和電信號。光纖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兩大類。單模光纖只能傳輸一種模式的光,且對光源的譜寬及穩定性都有較高的要求。而多模光纖能在制定的波長上用多個模式進行同時傳輸,是一種高效的傳輸方式。與普通的通信傳輸技術相比,光纖的損耗率要低得多(可低達0.2dB/km);同時,中繼光放大器間距可超過100km,而傳統的銅電纜中繼放大器間距僅為幾百米到幾千米。因此,除了用戶到小站間仍使用銅電纜,其他通信網中包括電視網、跨海洋的網絡全部使用光纖通信。此外,光纖通信抗電磁干擾能力極強。這是由于光纖通信設備的主要成分是SiO2(石英),其具有極強的抗腐蝕性和絕緣性。因此,光纖通信不會受到太陽黑子活動、電離層變化、雷電以及人為釋放的電磁等方面的干擾,這一特性使得光纖可以應用到軍事領域中。基本光纖系統組成如圖2所示。
2通信工程中有線傳輸技術的改進———以光纖有線傳輸技術為例
與其他傳輸技術相比,光纖傳輸技術有著較為突出的優越性,現階段其己經基本取代同軸電纜傳輸技術、絞合電纜傳輸技術等成為當前最主流、應用最廣泛的通信技術。加強光纖有線傳輸技術的改進意義重大。
2.1光纖有線傳輸新技術的應用
我國最早的光纖傳輸技術即為PDH技術,其主要采用圖像與語音結合的多媒體方式進行光纖傳輸,傳輸方式相對簡單,且傳輸設備也比較單一,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變化與發展,這種準同步數字傳輸技術已經很難適應時展的需要。2.1.1SDH技術的應用SDH技術是繼PDH技術之后的一種更嚴密、更靈活的傳輸技術。以SDH技術為主的光纖傳輸節點設備又稱為同步數字序列設備,SDH技術傳輸設備正為全球各領域廣泛應用于光纖節點處理和傳輸中。由于當前的SDH技術相較于之前的PDH技術在網絡傳輸與處理功能、業務處理能力及傳輸網絡的靈活度與運行能力、網絡維護等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和改善,極大地彌補了原先的PDH技術的缺點和不足。2.1.2DXC技術的應用該技術的出現是在SDH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用戶之間相互傳輸、轉化等信息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該技術的使用可以通過光纖數字技術傳輸網絡配線、軟件管理、業務監控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進而做到光纖業務分級處理、動態信息監控,從而保證了信息傳輸的質量。2.1.3DWDM技術的應用密集波分復用系統簡稱DWDM,現今它大致向兩大領域發展:用于DWDM系統長途傳輸骨干網的大容量長距離,以及用于DWDM系統本地骨干傳輸網,其具有大容量短距離、多業務接口的低成本以及多速率的特征。使用DWDM技術,能夠增長光纖的傳輸容量,可達幾十倍、幾百倍,這給IP業務的指數性增長提供了條件。DWDM的優勢在于其具有容量超大,“透明”傳輸數據,高度的組網靈活性、經濟性和可靠性,兼容全光交換,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已有投資的特點。
2.2光纖有線傳輸網絡改進方案
2.2.1骨干層骨干層改進由四部分組成:①通過收斂骨干層的帶寬和路由,讓它生成網狀或環狀型的組網,且節點的擴展性要非常強;②盡量使用不同種類的光纜路由組網,及不同種且能對其進行自愈保護SDH環網系統中的直達電路;③為了使障礙點降到最低,應盡最大努力縮減跳線轉接;④把接入層業務進行負荷分擔處理,盡量采用接入環雙歸屬,合理地增加骨干環與骨干節點的數量。2.2.2光纜線路光纜線路作為連接傳輸設備的物理介質,若中心局房對應管轄區域沒有清晰的劃分,根據目前的設備類型的組成,核心層承擔兩局間電路和調度電路,為傳輸系統提供物理上的光通路,并且至各局的業務趨于均衡,建議對設備區域進行中遠期的規劃劃分,使運營商選擇符合自身網絡發展的設備類型。故光纜線路優化要求根據網絡的組成,若中心局房對應管轄區域合理并有清晰的劃分,通過設備搬遷調整實現合理劃分,從而為本地SDH光傳輸網的網絡結構的穩定發展打下基礎,考慮經濟、工程等因素。假設各環路均為STM-16環路,既可提高設備的可控能力,網絡結構調整和設備搬遷替換過程可進一步對生產性能高效性的各指標進行評估比較。以通路規劃的思路,可采用拓撲,又可適當引入設備廠家,采用兩纖雙向復用段保護方式,提高競爭力。2.2.3接入層從兩個方面入手對接入層進行優化,根據接入環容量已經趨于飽和的實際情況對運用光纖資源并且做出接入環的裂變,相當于把接入部分進行化一為二的裂變,以此提升網絡的容納量;把接點數設置在8個范圍內更加適應當今的環網中的節點數的現狀。運用拆環的方法來提高環路的容量大小來解決接入節點相對多的環路。由于業務發展不斷增大的需要,通過提升環網的容量實現升級。2.2.4設備依據考慮的著重因素進行設備優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①根據自身發展需要的網絡規劃和商務談判等情況,優化方案實施的難點是搬遷替換設備過程和調整網絡結構應標準規范,現今MSTP設備的優選處理能力弱于SDH光傳輸網設備,而且要以保證網絡的正常運行為基礎對網絡結構進行調整。②對廠家設備環境進行優化。根據優化網層面的分布對廠家設備環境進行優化。而且在實際優化的過程中,要對電源、光纖、機房等條件進行充分地考慮,運營商在準備的階段應做好與設計院等各方意見的協調工作。不能局限在一個廠家的設備,要做出詳細的方案,但也不宜做出過多的電路割接方案,盡可能地形成一個具有完善、穩定調整目標的網絡方案。
3結語
篇2
關鍵詞:無線通信;起重作業;溝通
前言
目前,劉家峽水電廠廠房安裝間安裝有兩臺400噸橋式起重機,作用是承擔水輪發電機組各部件分解檢修及安裝間各種起重吊裝任務。其作業方式為現場指揮人員手勢及哨音發令,天車司機受令執行操作的方式。這種方式為單方向發令并執行的操作,并沒有反饋環節,造成指揮人員與天車司機相互間無法溝通。由于廠房安裝間環境復雜,而且指揮人員與天車司機相距直線甚至達到30米, 并且環境嘈雜,經常出現受令司機錯誤理解指揮人員指令,或者兩臺天車同時作業時兩組作業人員相互產生干擾的情況。隨著科學的進步,設備的更新,指揮人員與天車司機的及時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1 無線通信技術
無線通信,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無線電波(非線纜)來實現與設備位置無關的人機信息交互。在工作現場。一些環境下禁止、限制使用電纜或很難使用電纜,有線通信系統很難發揮作用,因為無線通信效地彌補了有線通信的不足。
2 無線通信技術在使用時的特點
2.1 無線通信的優點:
(1)無線通拓撲更適合工業網絡應用,支持點到點的連接以及廣播拓撲;
(2)不需要布線,省去施工的麻煩,保證通信安全性。
2.2 無線通信的缺點:
(1)由于工作環境為發電廠,所以內場電磁場非常強大,無線通信會受到干擾;
(2)作業現場并排擺放發電機勵磁系統控制柜,無線通信會干擾勵磁系統正常運行。
3 無線通信在起重作業中的應用
從前面的介紹不難發現,無線通信技術具有著非常明顯的優點及缺點。本文以現場實際生產情況為出發點,探討無線通信技術在兩臺橋式起重機人機系統的應用。如圖1所示。
3.1 現場總體控制
現場總指揮可以直接向兩臺天車指揮人員下達吊裝命令,以實現整個吊裝過程的總體控制,以及總體吊裝方案的實施。
3.2 單臺天車人機交互
天車指揮人員接到吊裝命令后,在具體作業過程中可以直接向天車司機下達明確指令。而天車司機自身或天車遇到問題時也可以反饋給天車指揮人員,從而有效的避免了單向信息流造成的不可控現象。而且由于天車指揮人員直接看到被吊裝設備的實際情況,如果被吊裝設備出現問題可以及時果斷的進行緊急停車操作,從而極大地降低了現場發生事故和誤操作的概率。
3.3 雙天車聯動系統
水輪發電機組分解過程中,分解起吊發電機轉子時需要雙天車聯動動作,而且發電機定轉子線棒之間間隙很小,此時兩臺天車聯動動作過程中的平衡性及同步性顯得尤為重要。而兩組天車操作組在正式起吊前的鋼絲繩預緊及尋找平衡點的工作最重要的溝通協作可以方便的實現。
4 無線通信在應用中缺點的克服
無線通信實際是電磁波來傳遞信息,所以在發電廠這個強磁場特殊環境中有自身的缺點。
從原理上出發,只要所在磁場與無線通信的電磁波不是同一個頻率就可以有效克服它在使用過程中的缺點。所以我們在采用無線通信時,可以使用無線信號數字加密、解密方式,這樣不僅無線通信自身不會受到感染,而且無線通信電磁波也不會影響發電機組的自動化原件工作。
結束語
隨著科學的進步,設備的更新,在多工種協同作業過程中對起重操作要求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我們使用無線通信技術對整個作業過程“可控、在控”成為可能。并且它適用于各種工業環境,即使在極惡劣的情況下也能夠保證安全性和可靠性。無線通信在起重作業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
致謝
在本次論文寫作過程中,感謝各級領導予以的大力支持,同時感謝機械分場起重班各位同事為本文提供建議及信息反饋。
同時由于專業知識有限,誠懇地請各位領導對本論文多加批評指正,使我們及時完善論文的不足之處。
謹此致謝!
參 考 文 獻
[1] 紀越峰等.現代通信技術.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篇3
(四川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四川 成都 610061)
【摘 要】核事故應急的主要任務是控制、減輕、消除核事故可能的傷害與破壞,保護公共安全。一旦核輻射事故發生,救援人員應立即趕赴現場進行勘察,并將現場情況反饋到監測指揮中心,使指揮中心及時了解情況做出快速反應。本文介紹了一種無線遠程控制的機械履帶車與監控中心軟件系統配合的核事故應急處理方案,可有效避免現場情況不明對救援人員造成的傷害,以及提高核事故處置工作效率。
關鍵詞 核事故應急;機械履帶車;調度指揮
0 引言
核事故主要是指那些有可能對廣大公眾造成異常照射的超臨界事故或(和)放射性物質嚴重泄露事故。一旦核輻射事故發生,救援人員應攜帶核應急監測終端,立即趕赴現場進行勘察,將現場采集并處理后的數據傳輸到監測指揮中心,使指揮中心及時了解情況做出快速反應,以應對緊急情況,將損失減到最小。但是,傳統測量或監測需要人員對儀器實時看護,這樣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對人員的輻射,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1 技術方案
核事故后釋放到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阻隔了事故處置與救援人員的正常進入,因此在對未知放射性強度的事故現場進行處置前,了解現場的真實情況十分必要。本文設計了移動式的核輻射環境實時監測設備,實現對事故現場的核輻射程度、環境狀況的實時監測與現場視頻的監控,指揮人員可在遠程查看,全程指揮救援行動的開展。整個系統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結構
1.1 遠程測控終端設計
遠程測控終端采用小型數控車形式,主要對現場的核輻射指標(γ輻射劑量率、總α、總β)、環境指標(溫度、濕度、VOC、氣壓)和語音視頻進行數據的采集,為整個系統提供數據支持。
①前端的各種探測器與傳感器,可將環境中的相應信息量化為標準數值,包括有γ輻射探測器、α探測器、β探測器、溫濕傳感器、VOC傳感器、氣壓傳感器。
②處理控制模塊,模塊對各個探測器與傳感器有控制功能,同時響應用戶的各種指令,完成指令的執行,模塊包括處理器、存儲器、算法和協議、系統電源管理等部分,是整個設備的中樞。處理控制模塊的功能是實現系統中各設備的調度使用和數據的處理。系統中采用的處理器為Atmel公司推出的MEGA16處理器,處理器負責對各探測器輸出信號的采集、無線遙控履帶車的控制、系統電源的管理等功能。
③設備正常工作需要的其它模塊,主要包括通信模塊和供電模塊。通信模塊包括履帶車無線遙控通信、無線音視頻采集通信與本地有線通信。無線遙控通信實現與現場外的調度指揮中心之間的數據無線交互,包括現場數據信息的傳送、中心指令的接收。無線音視頻采集通信部分采用1.2GHz微波實現將攝像頭和拾音器采集到的音視頻無線傳送到控制中心PC機進行播放。本地有線通信主要為滿足本地存儲需要,直接存儲各種重要信息到處理器內部EEPROM中。
1.2 指揮控制中心遠程測控信息系統
指揮控制中心的遠程測控信息系統采用B/S模式進行設計。系統在IIS上提供Web服務,空間數據采用百度地圖API完成連接,現場采集信息與系統運行數據采用ADO.NET連接。用戶在任何能接入系統的計算機中的瀏覽器中進行登錄,即可使用系統提供的所有功能。
系統采用RIA(富互聯網應用)技術在瀏覽器端提供高交互性的較流暢的圖形豐富美觀的應用。系統主要的功能包括核輻射指標展示、環境指標展示、在線視頻、在線音頻、救援隊伍跟蹤等。指標展示擬采用曲線圖與數據表格圖文結合方式,圖形和數據采用后臺靜默方式自動更新。系統數據顯示界面如圖2所示(采用的模擬數據)。
圖2 數據曲線實時顯示
2 結語
本文中硬件系統采用具有高穩定性的AVR處理器MEGA16,具有運行穩定,擴展功能強大等特點。音視頻采集采用1.2GHz微波傳輸方式,具有圖像清晰,傳輸距離遠,不受第三方運營商限制等諸多特點。另外,履帶車以無刷直流電機驅動,其供電電源獨立,不影響測量部分電源系統。配套的遠程測控信息系統采用靜態實時刷新技術,實現了數據與視頻的實時監測,可有效應用于核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行動中。
參考文獻
[1]蔣維華,張憲民.核事故應急輻射監測系統設計[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5(4):180-182.
[2]中國會議.第十五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C].貴陽,2010.
[3]劉振景.輻射場數據采集及無線傳輸處理[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
篇4
論文關鍵詞:電磁兼容,屏蔽效能,孔縫泄漏
0引言
當今社會,電子產品涉及了計算機、通信、航空航天、鐵路交通、電力、軍事,以至人民生活各個方面。使得電子產品的電磁兼容性問題更加凸顯,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IEC對電磁兼容的定義是:系統或設備在所處的電磁環境中能正常工作,同時不對其他系統和設備造成干擾。EMC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設備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對所在的環境產生的電磁干擾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設備對所在環境中存在的電磁干擾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擾度。可見這兩個方面都涉及了電磁干擾的影響,因此電磁屏蔽正是為了降低或消除電磁干擾而產生的一門技術。如何對電子產品做到有效而簡單的電磁屏蔽從而降低電磁輻射,是每個電子產品設計師不懈追求的目標。
1 典型電子設備的屏蔽效能
1.1 屏蔽效能的定義
屏蔽效能(SE)為空間某一點屏蔽前后場強之比
,
根據電磁屏蔽的定義,屏蔽效能可表示為
SE=設備的預期(實際)發射-極限值(1)
SE=敏感度極限值-設備預期(實際)的干擾響應閾值(2)
(1)式表示對于干擾源的抑制屏蔽效能:
(2)式表示對于受干擾設備抗干擾的屏蔽效能。
1.2 機柜的屏效技術指標
目前涉及有線、無線通信產品的電磁兼容標準主要有YDN065、IEC61587-3、ETS300 342-1、ETS300 342-2、ETS300 342-3等,其中YDN065、IEC61587-3適用有線通信產品,ETS300 342系統標準適用于無線產品。以典型電子設備19英寸機柜的標準為例,給出了IEC61587-3規定的屏蔽等級如下表:
表1-1
等級
屏蔽效能(dB)
頻率范圍(MHz)
30~230
230~1000
1
20
10
2
40
30
3
篇5
論文摘要:鐵路運輸是國家的經濟大動脈,鐵路通信系統是直接保證鐵路運輸的重要工具,它的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鐵路運輸的效率以及運輸速度和安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各種高薪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在鐵路通信系統中,使得鐵路通信系統得到逐步提高和完善,并提高了鐵路運輸的運輸速度、效率以及安全可靠性,本文主要討論移動通信在鐵路通信系統中的相關應用。
一、鐵路通信的作用
通信,指人與人或人與自然之間通過某種行為或媒介進行的信息交流與傳遞。鐵路通信就是指利用有線通信、無線通信、光纖通信等現代化技術和設備,將鐵路運輸生產和建設過程中的各種信息進行傳輸和處理交換。從1825年的人工搖旗引導到1839年的指針式閉塞電報設備的發明以及應用,就說明現代通信技術一開始就是與鐵路運輸是緊密相關的。隨著我國高速鐵路的建設和運行,對鐵路通信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鐵路通信系統,才能為現代化鐵路的建設與運行提供重要技術支持和安全保障。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移動通信在鐵路通信系統中的相關應用。
二、無線列調
無線列調是重要的鐵路行車通信設備,主要負責列車的位置和運行方向。無線列調系統主要解決行車調度員、車站值班員和機車司機之間的通信和車站值班員、機車司機和運轉車長之間的通信。雖然無線列調具有節約資源的優點,但目前使用的無線列調是同頻單工電臺,隨著列車提速的不斷深入和列車建設密度的加大,在僅有的一個頻道上集中了眾多用戶,再加上場強的越區嚴重,容易致使系統阻塞,甚至于癱瘓。對于現代化的高速鐵路而言,這種通信系統過于簡單,滿足不了建設發展的需求。
三、集群通信
集群通信系統是一種高級移動調度系統,代表著專用移動通信網的發展方向。它能按照動態信道指配的方式,實現多用戶共享多信道。由于它具有調度、群呼、優先呼、漫游等功能,被廣泛地應用于政府、鐵路、航空等部門,其中以源自歐洲的TETRA較為出色。不過這種通信系統也有一定的缺點,比如系統設備采購、建網成本和終端價格較高,同時也存在信息丟失、保密性不高、易受干擾等,這從上海局目前所建成的集群系統就能看出來。這些缺點對普通語音通信的影響不大,但對要求較高的場合并不適用,比如列車與指揮中心的實時雙向數據通信。
四、GSM-R
GSM-R通信技術最早起源于歐洲,是在GSM公眾移動通信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了鐵路運輸專用調度通信功能,它主要由交換機、基站、機車綜合通信設備、手機等組成,目前在德國、意大利、瑞典等大多數國家普遍應用,我國鐵道部于2000年底正式確定將GSM-R作為我國鐵路通信系統的發展方向。它主要提供無線列調、編組調車通信、區段養護維修作業通信、應急通信、隧道通信等語音通信功能,可為列車自動控制與檢測信息提供數據傳輸通道,并可提供列車自動尋址和旅客服務。比如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它的絕大部分線路都是在高原缺氧的無人區,為了滿足鐵路運輸通信、信號及調度指揮的需要,就采用了GSM-R移動通信系統。另外還有:大秦線、膠濟線、合武線、京津城際線,京滬高鐵等。
五、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或反射無線電信號,在兩個或多個地面站之間進行通信。它的主要優點是通信范圍大、不受陸地災害的影響,可靠性高、電路開通迅速、多址連接等,不過也存在成本高、傳輸延時大、傳輸帶寬有限等不足。相對而言,比較適合鐵路應急部門使用。
六、無線寬帶WIMAX
WIMAX技術是一項于IEEE 802.16標準的寬帶無線接入城域網技術。目前,在鐵路通信系統中的最新應用成果就是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研發項目 -“WIMAX技術在鐵路移動通信中的應用研究”。該項目自主研發了基于WIMAX無線寬帶技術的機車同步操控通信、列尾通信、無線列調通信、視頻監控等組成的鐵路通信應用系統,在經過車載運行實驗和室內動力分布實驗后,經專家組檢驗,表明該系統可滿足朔黃鐵路運行的技術要求,具有創新性,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七、結束語
鐵路通信是以運輸生產為重點,主要功能是實現行車和機車車輛作業的統一調度與指揮。但因鐵路線路分散,支叉繁多,業務種類多樣化,組成統一通信的難度較大。所以,在鐵路通信系統中應當將各種現代化的通信技術有機結合,以保證行車安全、防止作業事故,提高運輸效率,加速機車周轉,以及改善服務質量等。
參考文獻:
[1]田裳,沈堯星主編.鐵路應急通信[J].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6(16):154-156
[2]丁奇編著.大話無線通信[J].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1(24):1021-1024
篇6
論文摘要:早在七十年代,人們開始研究無線電通信技術。無線電通信技術有線電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設傳輸線路線、脫離傳輸距離限制、傳輸距離遠、通信靈活等優點,備受市場的青睞。無線電通信技術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但它亦有不容忽視的缺點,譬如聲音、文字、數據、圖像和視頻等傳輸的質量不甚穩定,由此造成的聲音失真、文字模糊、數據滯后、圖像和視頻失真都亟須改進之處,還有信號容易受到干擾、容易被人截獲造成通信內容保密性差[1],尤其在軍事和經濟領域,再一次說明無線電通信技術通信方法的拓新勢在必行。本文就無線電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探討其通信技術所需拓新之處,并提出建議。
1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
1895年5月7日俄國物理學家波波夫已“金屬屑與電振蕩的關系”的論文向全世界宣布無線電通信技術的誕生,并當眾展示了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那天俄國當局定為“無線電發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將無線電通信的通信距離延長到250米,做了用無線電傳送莫爾斯電碼的表演為無線電通信技術拉開新的序幕。
1898年,年輕的意大利青年馬可尼利用游艇證明了他的無線電電報能夠在20英里的海面暢通無阻地通信,第一次實際性地使用無線電通信技術。
1901年,他在相隔2700公里英國和紐芬蘭島之間成功地進行了跨越大西洋的遠距離無線電通信,從此人類進入無線電波進行遠距離通信的新時代。
隨后,無線電通信技術如雨后春筍其涌現出來。直到1946年,美國人羅斯.威瑪和日本人八本教授利用高靈敏度攝像管家用電視機接收天線問題,從此超短波轉播站一些國家相繼建立了,無線電通信技術迅速普及開來[2]。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超遠控制技術為滿足遙控、遙測和遙感技術的需要,于人們生產與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后來微電子技術也推動了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使電子計算機信息處理功能大大增加,日益成為信息處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信息技術是以微電子和光電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支撐,以信息處理技術為主題的技術系統的總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今天的信息化時代,就是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的標志。
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到今日,擁有無限潛力。軍事、氣象、生活、生產等各個領域都對其都有空前的需求。雖然無線電通信技術優點雖然卓越,但其缺點至今給技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障礙,都是我們亟須解決的難題。
2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特點
近些年無線電通信技術領域引入無線接入技術,是迅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領域,不需要傳輸媒質,部分接入網甚至入網的全部皆可直接采用無線傳播手段代替,無論是概念上還是技術含量上都產生了一個重大的飛躍,實現了降低成本、提高靈活性和擴展傳輸距離的目的。其特點喜憂參半,優點主要體現在傳輸線路線、通信方式等方面,我們可以總結如下:
不受時空限制。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通信運用的時間、地點、容量需求無法預知,而無線電通信不受時空限制的優點能夠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段和方法,確保通信聯絡綜合高效,語音、數據、圖像的綜合傳輸暢通無阻,隨著近年來國內各個經濟領域和國際經濟的來往,無線電通信技術不受時空限制方法為其打開方便之門,尤其通信與網絡的連接,通信技術踏上新的臺階。
具備高度的機動性及可用性。無線電通信技術傳輸數字化、功能多樣化、設備小型化、智能化及系統大容量化決定了其具備高度的機動性和可用性,尤其在軍事構建地域通信網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靠性高。無線電通信比起有線通信的一個卓越優點在抵抗水淹、臺風、地震等方面有較大的可靠性,一般情況下除非信號干擾都能保持通信的暢通,這也是無線架輸的最大特點。
無線電通信技術雖然解決了架設傳輸線路線、脫離傳輸距離限制、傳輸距離遠、通信靈活等的難題,但其信號容易受到干擾、影響,還有容易被截獲造成了該項技術的保密性極差。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缺點幾百年來都是讓人頭疼的問題,目前全球化經濟愈演愈熱,其信號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上升為經濟領域里關注的焦點,因此,無線電通信技術的通信方法拓新成為其發展的新話題。
3無線電通信技術之通信方法的拓新
21世紀無線電通信技術正處在關鍵的轉折時期,尤其最近幾十年最為活躍。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和IP技術的興起,欲求無線電通信技術適應未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求。務必在通信方法上進行一系列的拓新。針對以上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缺陷,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藍牙技術、軟件技術等方面進行嘗試,主要可總結一下八點:
3.1采用了數字通信技術
提高系統頻譜資源的利用率,維持信號上的穩定,避免通信信號收到干擾,增大了系統通信容量,提供話音、圖像和數據等多種通信服務,確保用戶信息安全保密。
3.2推廣通信信息技術寬帶化的發展
信息的寬帶化對于光纖傳輸技術和高通透量網絡的發展起到關鍵的推進作用[3],尤其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全面展開,無線通信技術正朝著無線接入寬帶化的方向演進,這個方向對無線電通信信號源穩定來說的確非常之重要。
3.3推廣個人信息化技術
個人信息化在全球個人通信已經有著不爭的發展趨勢。個人信息話,能夠有效地減低傳輸路線的信息量堵塞,大幅度提高通信的傳播速度。
3.4拓新接入網絡的樣式
技術上融合實現固定和其他通信等不同業務,在無線應用協議(WAP)的出現以后,無線數據業務的開展得到大幅度的推動,促進了信息網絡傳送多種業務信息的發展。隨著市場競爭的需要,傳統的電信網絡與新興的計算機網絡融合,尤其具備開發潛力接入網部分通過固定接入、移動蜂窩接入、無線本地環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設備,滿足了生活與生產地各種通信需求。3.5過渡電路交換網絡
關于過渡電路交換網絡,IP網絡無疑是核心關鍵技術,是最合適的選擇對象,處理數據的能力電路交換網絡大大提升,這一點對保持通信暢通方面解決了信號容易受到干擾的難題。
3.6使用Bluetooth技術作為信號傳感器
Bluetooth技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適用性,利用藍牙做出來的傳感器隨時反映出用戶所需要的信號方向,一旦連接到Internet上的話,即可以實現更具備高度的機動性及可用性。
3.7推廣軟件無線電
軟件無線電通信偵察與對抗方面世人矚目,但它僅限于軍事通信領域,如果能夠推廣到市場,對于無線電通信技術的通信內容保密性來說將是一大跨步的改革創新。
3.8提高無線通信網絡可持續性
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網絡設備如果沒有良好的配置和網絡部署,一旦受到安全威脅,其后果不堪設想。因此,無線電通信技術通信方法的拓新我們與必要提高網絡設備性能、優化設備配置、冗余備份等等手段來保證網絡的可靠性[4]。
結束語
回顧無線通信的發展歷程,無線電通信技術的傳輸路線、傳輸距離、通信靈活性、信號穩定性、保密性等方面的需求將愈來愈突出。通信方法新技術的拓新將有愈來愈廣闊的活動舞臺及光明的發展前景。鑒于市場對經濟的推進作用,盡管我國的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速度飛快,但面對我國12億人口的通信需求,無線電通信技術普及率低的問題,面對我國12億人口,網絡規模和容量方面就變得蒼白無力了。同時,無線電通信技術愈來愈激烈競爭局面促使各無線電通信運營企業積極拓新新的技術涵蓋面,提升自身的營業水平,為市場提供豐更加富的選擇,滿足用戶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需求。因此,在無線電通信技術通信方法應用開發的發展潛力無窮,這要求我們積極加快無線領域的科技進步,為無線電通信技術創新出謀劃策,為全球信息化及經濟全球化的通信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信號與系統(第二版)》A.V.Oppenhei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
[2]《數字與模擬通信系統》LeonW.Couch,II電子工業出版社.
篇7
論文的選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夠確定的。若選擇的畢業論文題目范圍較大,則寫出來的畢業論文內容比較空洞,以下是學術參考網小編為各位同學準備的自動化論文格式。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正文是論文的主體,系指引言之后結論之前的部分,應按GB7713--87的規定格式編寫。這一部分的形式主要是根據作者意圖和文章內容而定。
實驗為研究手段的論文或技術報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驗原材料及制備方法。主要描述研究材料的可靠性、均衡性及隨機性的情況。
(2)實驗所用設備、裝置和儀器。通用設備應注明規格、型號,如果是自己特制的裝置,應提供示意圖,并附測試、計量所用儀器的精度,使讀者得知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準確程度。
(3)實驗方法和過程。方法包括測量儀器、測定方法、標本處理、計算方法等,過程如何進行,操作應注意事項。若有技術上的經濟性,要正確處理好學術交流與技術保密的關系。
(4)實驗結果。結果部分是示出處理后的實驗效應,包括各項指標的數據和圖像。對結果進行分析,把實驗所得的數據和現象加以解釋,闡明自己的新發現或新見解。圖表的數量應擇其要者。
寫該部分時要注意:首先是選取數據必須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其次是描述現象要分清主次,抓住本質,圖表設計要精心,使其一目了然;最后是分析問題必須以理論為基礎,以事實為依據。
撰寫理論或解析文章,應注意以下內容:
(1)解析方法。包括前提條件、提出的假設、解析的現象、適用的理論和計算的程序;
(2)解析的結果。可用圖表、公式進行整理。
(3)分析討論。對結果的可信度、誤差的評價。
范文賞析:
工業自動化論文發展趨勢
摘要:目前計算機應用產業產業在我國工業控制自動化中的應用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系統已經形成。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以低成本工業pc基礎為主流,向智能化、網絡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隨著計算機應用產業的發展,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產業的應用領域迅速擴大,其發展趨勢難以捉摸。本文就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對其趨勢進行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應用;發展趨勢
一、引言
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是工業自動化產業基礎的核心。傳統意義上計算機應用產業用于工業生產過程的測量、控制和管理,包括計算機過程輸入、輸出通道。而今天的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內涵已經遠不止這些,其應用范圍也已經遠遠超出工業過程控制與管理。
目前,在通訊、網絡、軟件及光電的整合應用之下,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也不再單純局限于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應用,而是結合了通訊、電子、光電、半導體及軟件等應用,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且呈現多元及定制化的設計特點。計算機應用產業在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產業鏈中處于要素市場,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不僅加速升級改造傳統行業,而且也為新一代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的應用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發展特點
1.界限模糊。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的系統、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數控、cims等技術和學科之間逐漸滲透,界限越來越模糊,而在實際中也沒有必要把它們分得很清楚,這是實際發展的需要,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然。
2.技術融合。工業自動化一些fcs、ipc、nc/cnc與dcs、plc等計算機應用產業系統體系雖然設計初衷不一,各有特色,各有適宜的應用領域,也各有不適應的地方,但技術上都存在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彼此共存的要素。僅僅靠獨立的學習已失去傳統意義上,各種控制系統之間融合不可阻擋。
3.應用領域擴大。過去,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主要應用于過程控制,如控制電、煤、化、油等連續化、流程化的生產過程;離散加工制造機械、電子、汽車等自動化生產過程;單機自動化,如數控機床、智能儀器儀表,機器人等產品機電一體化等。目前,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還逐漸應用于新的增長點,如公用工程、環保、樓宇與社區、道路與交通、農業與農村等。
三、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發展趨勢
在計算機應用產業市場層面來說,主要表現為:(1)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市場規模急劇增長。即使受全球金融風暴襲擊,中國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市場依然將保持較快增長。據中國計算機應用產業行業協會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分會預計:未來5年,預計中國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市場仍將保持15%以上的年平均增長速度。未來的中國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市場,競爭雖然激烈,但格局會基本穩定,不論是傳統ipc市場,還是新興領域的嵌入式計算機應用產業,在構成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系統的數據采集板和功能方面,國內企業將與國外品牌同臺競爭,外資品牌占有較大優勢。(2)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產品和技術為其他各行業提供可靠的嵌入式和智能化基礎平臺。隨著信息化深入,國民經濟許多行業的關鍵任務將越來越多地依靠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以共性技術的低成本工業自動化升級改造傳統行業做主流技術路線使中國的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行業信息化需求增加,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的需求就大,其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3)長尾市場趨勢。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在不同應用上,有不同的功能需求設計,需要設計符合其功能需求的產品。因產品復雜度高,價格較低,毛利率較高,相較于商用計算機應用產業市場,仍處于藍海市場。因單品數量少而小型供應商多,呈現長尾市場特點。
2.在企業、行業發展角度來看:(1)國內企業將對市場細分敏銳把握。國產品牌規模的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企業,將會建立廣泛的直銷和服務網絡,取得長足進步。傳統ipc市場是我國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技術的發源地,將會一直是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的主戰場。(2)我國的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企業將由模仿向自主創新、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新一代epi,解決ipc工業計算機在多塵、潮濕、振動的環境下連接處易堵塞或氧化而接觸不良使工業計算機應用產業失效的問題,具有開放性、散熱性、抗振性、高穩定性、高可靠性等特點,而且加工工藝容易,成本低,將會得到廣泛推廣于國產數控裝置。未來幾年,本土企業會對新興行業應用敏感,對需求把握準確,率先發掘市場,推出自主創新的計算機應用產業技術。
3.在技術層面上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1)集中自動化趨向分布式自動化。傳統的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按照傳統的軟件技術,采用具有強大集中運算能力的中央控制器,以面向過程的程序為軟件程序,需要做大量程序編制開發工作,還要編寫現場設備與控制系統、管理層的通信程序。com/dcom技術,提供了一種軟件架構,采用可復用的二進制軟件組件,相互通信并共享數據,為實現分布式自動化提供了技術基礎。dcom可以使com組件分布在不同的計算機上,并通過網絡相互連接,相互交換數據,構成一個完整的應用控制程序。這就意味著分布式設備、工具和應用所具備的性能起著與集中式應用一樣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系統的開放性、一致性和適用性,統一的工程和數據模型大大降低了工程項目的成本。(2)現場總線趨向以太網。近幾年,工業實時以太網技術已被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廣泛接受。現場總線到工業以太網可以進行平滑過渡,保護制造商與用戶自動化產品和解決方案問題,以最全面的profinet,automationworx為工業以太網協議。這種協議可以實現制造過程最佳化,直接訪問控制和生產級自動化數據,提供生產計劃管理系統,滿足不同的應用技術需求。通過設備描述和控制器邏輯分配,使用指定的pc工程工具實現集成,支持將自動化功能分散于各個智能子系統,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可用性,這種能夠不受限制的轉移現場總線為工業以太網通信,能發揮高動態性能、本地化診斷、無需設置設備系統自動組態等功能。(3)工業有線自動化趨向無線通信技術。工業無線技術通過供無線數據鏈路和靈活的網絡拓撲結構實現工廠內部設備與外部設備之間的通信提。無線通信技術具有數據傳輸速率高性價比優良、、區域廣泛、抗干擾性強、系統維護成本較低等優點,是有線通信系統發展的重要補充,將成為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又一熱潮技術,據推測,無線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使工業生產效率提高10%左右,市場需求和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四、結語
如今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和推陳出新的時代。伴隨著新一代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的興起,工業行業也將重新洗牌,各個行業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隨著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發展的趨勢深不可測,只有抓住機遇,勇于和善于迎接挑戰,才會與新一代工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產業一起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劉美麗.現代工業條件下工業自動化的特點與作用[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0(03).
篇8
[關鍵詞]鎖相環 電荷泵 相位噪聲 抖動
[中圖分類號]TN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416(2010)03-0127-02
引言
基于電荷泵型的鎖相環已經被廣泛采用與無線通信系統中,特別是射頻收發機的頻率綜合器中。隨著無線通信不斷地發展,通信系統對終端的要求不斷地提高,諸如集成度,功耗,噪聲等等。而在無線收發機中,頻率綜合器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它的性能將影響整個系統是否能夠正常工作。作為基于電荷泵的頻率綜合器,電荷泵在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本文接下來幾個部分將對電荷泵做一詳細全面的研究。
1 設計中的不理想性
一般的電荷泵型鎖相環如圖1所示[1]。理想情況下,電荷泵和鑒頻鑒相器為系統提供了無限的直流增益,于是輸入和輸出的相位差為0。但是,作為電荷泵,其本身存在很多固有的不理想性,致使實際的頻率綜合器會有很多不理想效應產生,從而導致性能的降低。因此,下面將對其中重要的不理想效應進行研究和分析。
1.1 漏電流
漏電流是電荷泵固有的不理想性,或者說是和完全和工藝相關的。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特別是深亞微米級的CMOS工藝,漏電流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因為漏電流而導致的相位失配相對來說問題不大,但是由此而產生的參考毛刺在頻率綜合器中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由于漏電流造成的相位失配可以有下式得出[2],其中是相位失配,是漏電流大小,表示電荷泵的電流大小。
由于相位失配所導致的邊帶,也就是參考毛刺的大小為:
其中,為環路濾波器的極點,是環路濾波器的電阻值,是壓控振蕩器的增益。
1.2 電流源的失配
另一種重要的不理想性是電流源的失配。在CMOS電荷泵中存在兩個電流源,分別是PMOS電流源和NMOS電流源。兩個電流源分別有UP和DOWN兩個開關來控制。于是,電流的失配和開關時間的視頻必然會存在于電荷泵中。對于開關時間的失配是一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但對于電流的失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值得更進一步的研究。我們假設PMOS和NMOS電流源同時導通時間為,兩個電流源的失配電流大小為,于是我們可以估算出由于電流失配而導致的相位失配:
(1.3)
由公式可知,我們有以下幾個途徑減小由于適配造成的相位差影響:第一,從根源出發,減小電流源的適配度,但往往這很難做到,因為這個和工藝,和后續的版圖等等都有關系,而且做到完全匹配是不可能做到的;第二,可以減小兩個電流源同時導通的時間,但這個又受到其他性能的影響,最主要的便是為了避免電荷泵的死區,所以我們必須首先保證能避免死區所需要的最小輸出脈沖寬度,這也是兩個電流源同時導通的最小時間;第三,我們可以增大電荷泵的絕對電流值,但是正如前面分析,的值關聯到很多其他動態性能,比如環路增益,帶寬等等之類的,更關鍵的我們必須考慮到功耗的問題,所以往往不能過大;最后,我們可以通過增加來減小這個效應。但是增加意味著減小參考頻率,這就制約了整個環路所能工作的最大帶寬。為了保證環路的穩定性,通常環路帶寬取參考頻率的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為合適。
1.3 溝道調制效應伴隨的恒流輸出電壓
溝道調制效應是MOS管所固有的二級非理想效應,這個效應在電荷泵中同樣存在。由于溝道調制效應而造成的非恒流輸出電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頻率綜合器的整體性能。在很多設計中,我們必須非常重視該效應。
當輸出電壓改變時,由于電荷泵有限的輸出電阻,導致電荷泵的輸出電流隨著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從而無法達到一個恒定的電流。當鎖相環處于鎖定狀態,控制線上的控制電壓將因此而產生電壓的波動。從而會進一步造成壓控振蕩器的輸出相位噪聲和邊帶都變差[3]。
諸如開關速度,噪聲等等其他不理想因素不在本論文的討論范圍內,所以不做多余的研究和說明。
2 增益提高技術電荷泵
圖2.1(a)給出了增益提高技術的基本概念[4]。通過添加一個負反饋回路,我們可以使得輸出電阻大大提高,不難得到,
一種簡單實現如圖2.2(b)所示,其輸出電阻,。
運用該技術,我們可以很容易設計出一個單端輸出的電荷泵[5],如圖2(a)所示。該電荷泵可以具有非常的的輸出電阻,從而最大程度上減小了因為有限的輸出電阻而導致的電流失配。然而,這個結構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缺陷。對于輸出電壓,我們很容易分析出,最低輸出電壓為,最高輸出電壓為。輸出電壓的擺幅幾乎小了2倍的。這對于很多需要有大的調節范圍的頻率綜合器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本出了修改,如圖2(b)所示,這樣輸出電壓的擺幅不再受到放大器輸入管的限制。從而輸出最低電壓比稍大,而輸出最高電壓比稍小。
通過完善,我們利用圖2.2(b)所示的電荷泵可以很容易將電流失配降到最小。同時,我們還可以得到最大的輸出電壓擺幅,從而為滿足壓控振蕩器大的調節范圍而不影響電流的失配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3 仿真結果
圖3.1(a)和3.1(b)分別給出了利用不不利用增益提高技術的電荷泵恒流輸出電壓的仿真結果。結果表示,通過運用增益提高技術,我們幾乎可以消除電流失配的不理想性。
4 結語
本文首先研究和分析了電荷泵中存在的幾個非常重要的不理想效應。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對其中最重要的不理想性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既能最大程度減小電流失配,同時又能保證最大輸出電壓擺幅的電荷泵結構。該結構的確表現出了出色的電流失配特性,它可以運用于對電流失配和需要最大頻率調節范圍的頻率綜合器中。
[參考文獻]
[1] Pavan Kumar Hanumolu,Merrick Brownlee,Kartikeya Mayaram,Un-Ku Moon,“Analysis of Charge-Pump Phase-Locked Loops,”IEEE J.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Regular Papers, Vol.51,No.9,September 2004.
[2] W.Rhee, B.-S.Song,and A. Ali,“A 1.1 GHz CMOS fractional-N frequency synthesizer a 3-bit third-order __ modulator,”IEEE J.Solid- State Circuits,vol.35,no.10,pp.1453~1460,Oct.2000.
[3] H.Arora,N.Klemmer,J.C.Morizio,and P.D.Wolf,“Enhanced phase noise modeling of fractional-N frequency synthesizers,”IEEE J.Trans.Circuits Systems-I,Reg.Papers,vol.52,no.2,pp.379~395, Feb. 2005.
[4] 畢查德 拉雜維.“模擬CMOS集成電路設計”,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西安,2002.12.
[5] Young-Shig Choi and Dae-Hyun Han,“Gain-Boosting Charge Pump for Current Matching in Phase-Locked Loop,” IEEE J.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Express Briefs,Vol.53,No.10, October 2006.
[作者簡介]
篇9
關鍵詞:無線電通信技術 方法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 E2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無線電技術中使用的電磁波叫做無線電波。從電磁場理化的建立至電磁波被發現,直至現今被廣泛應用經歷了近130年的歷史。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的考驗,無線電通信技術迎來了其發展的時代。
1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
1895年5月7日俄國物理學家波波夫已“金屬屑與電振蕩的關系”的論文向全世界宣布無線電通信技術的誕生,并當眾展示了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那天俄國當局定為“無線電發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將無線電通信的通信距離延長到250米,做了用無線電傳送莫爾斯電碼的表演為無線電通信技術拉開新的序幕。
1898年,年輕的意大利青年馬可尼利用游艇證明了他的無線電電報能夠在20英里的海面暢通無阻地通信,第一次實際性地使用無線電通信技術。
1901年,他在相隔2700公里英國和紐芬蘭島之間成功地進行了跨越大西洋的遠距離無線電通信,從此人類進入無線電波進行遠距離通信的新時代。
隨后,無線電通信技術如雨后春筍其涌現出來。直到1946年,美國人羅斯.威瑪和日本人八本教授利用高靈敏度攝像管家用電視機接收天線問題,從此超短波轉播站一些國家相繼建立了,無線電通信技術迅速普及開來。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超遠控制技術為滿足遙控、遙測和遙感技術的需要,于人們生產與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后來微電子技術也推動了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使電子計算機信息處理功能大大增加,日益成為信息處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信息技術是以微電子和光電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支撐,以信息處理技術為主題的技術系統的總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今天的信息化時代,就是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的標志。
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到今日,擁有無限潛力。軍事、氣象、生活、生產等各個領域都對其都有空前的需求。雖然無線電通信技術優點雖然卓越,但其缺點至今給技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障礙,都是我們亟須解決的難題。
2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特點
近些年無線電通信技術領域引入無線接入技術,是迅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領域,不需要傳輸媒質,部分接入網甚至入網的全部皆可直接采用無線傳播手段代替,無論是概念上還是技術含量上都產生了一個重大的飛躍,實現了降低成本、提高靈活性和擴展傳輸距離的目的。其特點喜憂參半,優點主要體現在傳輸線路線、通信方式等方面,我們可以總結
不受時空限制。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通信運用的時間、地點、容量需求無法預知,而無線電通信不受時空限制的優點能夠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段和方法,確保通信聯絡綜合高效,語音、數據、圖像的綜合傳輸暢通無阻,隨著近年來國內各個經濟領域和國際經濟的來往,無線電通信技術不受時空限制方法為其打開方便之門,尤其通信與網絡的連接,通信技術踏上新的臺階。
具備高度的機動性及可用性。無線電通信技術傳輸數字化、功能多樣化、設備小型化、智能化及系統大容量化決定了其具備高度的機動性和可用性,尤其在軍事構建地域通信網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靠性高。無線電通信比起有線通信的一個卓越優點在抵抗水淹、臺風、地震等方面有較大的可靠性,一般情況下除非信號干擾都能保持通信的暢通,這也是無線架輸的最大特點。
無線電通信技術雖然解決了架設傳輸線路線、脫離傳輸距離限制、傳輸距離遠、通信靈活等的難題,但其信號容易受到干擾、影響,還有容易被截獲造成了該項技術的保密性極差。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缺點幾百年來都是讓人頭疼的問題,目前全球化經濟愈演愈熱,其信號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上升為經濟領域里關注的焦點,因此,無線電通信技術的通信方法拓新成為其發展的新話題。
無線通信的展望無線通信具有跨越時空進行信息溝通的靈活性,以及全球無縫隙覆蓋的特性,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吸引力的通信方式。目前,無線通信特別是移動通信市場進入規模化大發展階段,無線通信業務和技術呈現出從傳統的話音領域向數據領域和寬帶多媒體領域轉變的態勢,市場空前繁榮。
3無線電通信技術方法
3.1WiMAX技術
WiMAX技術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系統,這種技術原在西方國家很受歡迎,如今在我國也掀起了熱潮。它是一種寬帶無限連接方案,對無限局域網的組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數據傳送距離和傳送速度均優于Wi-Fi技術。
3.2Wi-Fi技術
Wi-Fi技術是無線局域網的接入技術,其技術標準為802.11,而我國網絡均采用802.11b標準,它對移動通信起到了補充作用。
3.3 3.5GHz技術
3.5Ghz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MMDS,是工作于3.5GHz無線頻段上的中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因為其高帶寬、建設速度快、接入方式靈活等特點,受到了業界的關注。其優點是可以遠離入網,但在我國卻受到帶寬不足的限制。其缺點是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3.4 3G技術
3G,全稱3rdGeneration,中文含義就是指第三代數字通信。其主要特征是可提供豐富多彩的移動多媒體業務,其傳輸速率在高速移動環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動環境中支持384kb/s,靜止狀態下支持2Mb/s。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0年5月確定W-CDMA、CDMA2000和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為三大主流無線接口標準,寫入3G技術指導性文件《2000年國際移動通訊計劃》。
3.5 Bluetooth(藍牙)
Bluetooth(藍牙),是一種支持設備短距離通信(一般10m內)的無線電技術。能在包括移動電話、PDA、無線耳機、筆記本電腦、相關外設等眾多設備之間進行無線信息交換。利用“藍牙”技術,可以使短距離內的眾多設備略去繁多的線路接入。簡化空間布局。藍牙采用分散式網絡結構以及快跳頻和短包技術,支持點對點及點對多點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ISM(即工業、科學、醫學)頻段。其數據速率為1Mbps。采用時分雙工傳輸方案實現全雙工傳輸。
3.6 毫米波光載無線(MM-RoF)系統
毫米波光載無線(MM-RoF)系統是將光通信技術和無線毫米波技術相結合建立起來的。其特點是帶寬大、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損耗小、抗電磁干擾及傳輸質量高等優點。MM-RoF可解決傳統微波傳輸系統在毫米波段存在的損耗大、抗干擾能力弱等問題,同時可克服毫米波電子器件的電子“瓶頸”問題,非常有發展潛力。多格式多業務的MM-RoF技術將是MM-RoF系統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4 無線電通信技術之通信方法的拓新
21世紀無線電通信技術正處在關鍵的轉折時期,尤其最近幾十年最為活躍。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和IP技術的興起,欲求無線電通信技術適應未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求。務必在通信方法上進行一系列的拓新。針對以上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缺陷,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方法
4.1采用了數字通信技術
提高系統頻譜資源的利用率,維持信號上的穩定,避免通信信號收到干擾,增大了系統通信容量,提供話音、圖像和數據等多種通信服務,確保用戶信息安全保密。
4.2 推廣通信信息技術寬帶化的發展
信息的寬帶化對于光纖傳輸技術和高通透量網絡的發展起到關鍵的推進作用,尤其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全面展開,無線通信技術正朝著無線接入寬帶化的方向演進,這個方向對無線電通信信號源穩定來說的確非常之重要。
4.3推廣個人信息化技術
個人信息化在全球個人通信已經有著不爭的發展趨勢。個人信息話,能夠有效地減低傳輸路線的信息量堵塞,大幅度提高通信的傳播速度。
4.4提高無線通信網絡可持續性
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網絡設備如果沒有良好的配置和網絡部署,一旦受到安全威脅,其后果不堪設想。因此,無線電通信技術通信方法的拓新我們與必要提高網絡設備性能、優化設備配置、冗余備份等等手段來保證網絡的可靠性。
5結語
綜上所述,在無線電通信技術通信方法應用開發的發展潛力無窮,這就使得我們在研究和開發的過程中對其展開全方位的施工方式,為無線電通信技術創新出謀劃策,為全球信息化及經濟全球化的通信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篇10
【論文摘要】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興和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制造企業通過不懈的努力,已經在很多重要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的電信設備制造企業在成功地實現了從優秀企業到卓越企業的跨越之后,下一個關鍵的挑戰是如何使企業基業常青。本文認為,要想獲得長久的發展,中國的電信設備制造企業必須進一步加強技術實力、市場運營能力和資本運營能力。
華為在20年前還是作坊式的小企業,如今銷售額達到160億美元;中興通訊由一間300萬元成立的小公司成長為年收入510億元人民幣的大型企業。為什么這兩個曾經不起眼的企業卻創造了驚人的業績?如何能使這些初步獲得成功的企業基業常青?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一、中國通訊設備制造企業成功的因素分析
1、華為技術。(1)清晰的戰略定位。從華為公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華為多年來一直堅持專業化戰略,在產品開發上一直實施業內聞名的“壓強戰略”,在決定成功的關鍵技術上“以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的強度配置資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極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重點突破”。20多年的發展中,“壓強戰略”始終貫穿于華為的研發、營銷和企業文化建設等多各環節,這種清晰的專業化發展戰略定位讓華為心無旁鶩地致力于基礎通訊設備的研發,最終被思科列為未來最具競爭力的對手。
(2)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中國沒有哪一家通信企業能像華為這樣每年都拿出超過銷售額10%的資金用于專門的產品研發,對一個前途未卜的3G持續投資上百億美元進行開發。華為這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在NGN網絡的研發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順利實現由中低端路由器向高端路由器的轉換,最終擁有和國際通訊巨頭同場競技的實力。
(3)強勢企業文化。華為公司奉行的是“狼性文化”,狼的三大特性: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群體奮斗。“狼性文化”的主要表現是:華為在產品研發上大手筆投入,為開發產品而不計成本;為了企業持續發展,積極進行像狼一樣的市場攻伐。《華為基本法》第一條就寫道:“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于激活狀態”。狼性文化促使華為始終為了自身的進步不停奮斗著。
(4)強大的市場營銷能力。華為的營銷戰在業界歷來以快、狠、準著稱,不管是在創業初期推行的“農村包圍城市”還是在發展過程中令對手嘆為觀止的客戶關系經營,華為的目標只有一個:拿到訂單,占領市場。作為公認的“營銷帝國”,華為總能采用最有效的營銷模式快速占領市場。
2、中興通訊。(1)明確的戰略定位。與華為的專業化發展戰略不同,中興一貫將自己的戰略定位在多元化、差異化上。20多年來中興通訊一向采取低成本穩定發展戰略,至今成為惟一擁有全套自主開發、自主品牌基站及交換系統的中國廠商。在研發與營銷投入上,中興并不像華為那么大手筆,中興租用的辦公樓都是不顯眼的辦公樓。
(2)市場導向,而非產品導向。2003年中興的銷售額曾歷史性地超過了華為。中興超越華為主要在CDMA和小靈通兩個產品上,表面上這只是兩個產品的問題,但實際卻是戰略的問題。中國聯通最開始選擇IS-95A增強型CDMA技術而放棄CDMA1X這種更為先進的技術,其重要原因是建設經營CDMA網絡的國家大都采用IS-95A技術。中興認準中國必然會采用成熟的技術而非最先進的技術才能保證網絡的安全可靠。
中興通訊開發小靈通產品可說是運用了“藍海戰略”。雖然小靈通被認為是被淘汰的技術,但中興通訊還是決定專門從事小靈通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在中興看來,中國農村面積廣闊,固定電話需求較少,用戶分布零散,但仍然需要鋪設大量的線路,纜線維護成本較高,小靈通通信可以解決有線通信實施過程中的難題。事實證明中興通訊公司的決策是正確的,小靈通為中興創造了豐厚的利潤。
(3)“中庸之道”的企業文化。從中興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興一直采取穩中求進、低成本開發的戰略,這與中興的“中庸文化”有著密切關系。首先,中興能夠把握國內市場的每一個熱點。從GSM、CDMA到小靈通以及到現在的TD-SCDMA,中興幾乎能夠把握每一個國內市場的熱點。如在手機終端產品呈爆發性增長的2002年,中興通訊也沒被落下。中興通訊是國內唯一提供GSM、CDMA和PHS三大系列產品的手機生產企業,在CDMA、PHS手機上獲利豐厚。其次,中興擁有齊全的產品線。據說中興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產品線,“不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是中興始終堅持的做法。
二、中國電信設備制造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分析
1、性價比優勢喪失。華為、中興在海外市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于利用國內的人力成本優勢,向電信市場提供更具性價比的電信解決方案,挑戰成本極限。據統計,歐洲企業研發人員的年均工作時間只有1300—1400小時,而華為研發人員的年均工作時間卻達到了2750小時,是歐洲同行的兩倍。與此同時,華為研發的人均費用只有2.5萬美元/年,而歐洲企業研發的人均費用大約為12—15萬美元/年,是華為的6倍。正是依靠不計多干、苦干,華為在產品響應速度和客戶服務方面反應較快,研發投入產出比接近大多數西方公司的10倍,這就是華為低成本的核心所在。[電信設備企業的幾次大兼并,愛立信兼并馬可尼、阿爾卡特與朗訊合并、諾基亞與西門子合并,除了增強產品線和擴大市場覆蓋范圍的考慮以外,最大的希望還是節省成本。當華為還在奮力追趕北電、朗訊等二流電信設備商時,全球的電信設備市場只剩下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思科和摩托羅拉等五大玩家,華為以前產品的性價比優勢逐步消失,而完成整合的巨頭們下一步的目標則必然會對準華為。
2、缺乏市場應變的戰略管理能力。國際電信巨頭在短時間內完成合并使我們看到了他們優秀的戰略管理和實施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對市場的清晰和完整的認識,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有效把握,對市場挑戰和威脅的及時預警,對企業自身定位和戰略的理性的思考。
中國企業剛剛進入國際化競爭,在靈敏度和企業戰略應變上還需要加強。雖然華為也曾與馬可尼談判過收購,也曾同西門子商量過兼并,但是都沒有成功。由于中國企業應對變化的戰略不夠明確和肯定,在落實的細節上過多地糾纏、猶豫不定,并且缺少跨國并購經驗的經驗,導致了落實行動的遲緩。
3、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由于外國企業申請的專利太多,目前在許多領域已經形成了堅實的技術壁壘,如當前移動通信領域大部分專利仍掌握在日、美、韓等國手中,而且這些國家都擁有移動通信領域的世界級企業,如三星、松下、愛立信、日本電氣、高通等,專利的申請人也多是這些企業。現在由中國提交并被采納為國際標準的數量較少,領域狹窄。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外的大制造企業的科研投入一般為年銷售額的4%左右,進入90年代后這種投入明顯加大,為10%左右。近年為了研究和開發3G移動技術和其他新技術,國外有的大公司對移動通信的科技投入提升到16%。就科研投入的比例而言,中國一些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的科研投入比例也相當大,但由于中國通信設備制造商的生產規模無法與國外大型制造商相比,所以從絕對值看,目前國內通信設備制造商的科研投入仍然很少,與國外存在較大的差距。科技投入低導致了中國通信制造企業自主開發創新能力的薄弱,
三、結論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興和華為這樣的中國電信設備制造企業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已經在很多重要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在規模、技術、品牌等方面與跨國企業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國的電信設備制造企業在成功地實現了優秀到卓越的跨越之后,下一個關鍵的挑戰是如何使企業能基業常青。中國的電信設備制造企業必須進一步加強技術實力、市場運營能力和資本運營能力,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保證企業的長久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錢悅:世界主流通信制造企業整合對中國通信業的影響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7.
[2]成媛:我國通信設備企業發展戰略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3]王學人:以資本經營戰略推動我國電信企業國際化[J].WORLDTELECOMMUNICATIONS,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