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文學的藝術特征范文
時間:2023-11-03 17:2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圖畫文學的藝術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圖畫文學 創編 兒童文學素養
圖畫文學是幼兒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開展幼兒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手段,深得幼兒喜愛。一本圖畫文學書能讓不會識字的孩子根據美麗的畫面讀出故事的大意,吸引孩子閱讀欣賞,這正是圖畫文學的魅力和作用。圖畫書是用圖畫與文字來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圖文合奏,透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訴說故事的一門藝術。[1]
圖畫文學主要的藝術特性是其鮮明的兒童情趣。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創造世界,能夠以情趣打動人心,引起兒童乃至成人讀者的情感共鳴。欲使畫面更具有童趣性,須充分利用視覺藝術繪畫語言充分的表達想象力,圍繞文學作品的文字內容對每一個形象、每個情節、每個環境等,從造型、構圖、色彩、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表現出童趣,全方位、立體地展現出一個個充滿童趣與藝術美的妙趣橫生的畫面。
藝術的直觀性是兒童文學的重要特性,在圖畫文學中,可利用多種的藝術元素展示兒童文學的文字,如水粉、水彩、油畫、鉛筆畫、油畫棒、剪貼、泥工、縫紉、綜合媒材等,利用其各類的藝術表現手法特點加以夸張變形的手法進行創作,使畫面的各種形象更加鮮明、更具特色,增加其趣味性,用以調動孩子的閱讀興趣。
日本圖畫書專家松居直對圖畫書有嚴格的判定標準,他說:“把圖畫只是作為對文章的補充和說明,或是為了加上圖畫讓孩子看了高興,這類的書,都不能稱之為圖畫書。什么叫圖畫書?圖畫書是文章說話,圖畫也說話,文章和圖畫用不同的方法都在說話,來表現同一個主題……假如用數學式來寫圖畫書表現特征的話,那么可以這樣寫:文+畫=有插畫的書,文×畫=圖畫書。”[2]加拿大的培利?諾德曼教授認為:“一本圖畫書至少包含三種故事:文字講的故事、圖畫暗示的故事,以及兩者結合后所產生的故事。”[3]
這都說明,只有將文學語言和繪畫語言有機地結合才能創作出具有獨特魅力的圖畫文學。使用繪畫來表達、描繪事物,用繪畫講故事的特性,這正是圖畫文學的根本特性。
二、圖畫文學創編的教學嘗試
正是因為圖畫文學的藝術特性使然,我們產生了將繪畫課程與兒童文學課程進行融合,對學生進行圖畫文學創編訓練的設想,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兒童文學和繪畫的各自特性與功能,將繪畫技能與兒童文學素養結合起來,從不同的兒童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靈感進行圖畫創編。我們在創編教學中所采取的方法為:從選擇題材,確定媒材、技法與藝術風格入手,由簡入繁,由點入面,循序漸進。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選擇由兒歌到兒童故事漸進,在培養學生兒童文學素養和加強其繪畫技能的基礎上,引導其創編出完整的圖畫書。
首先,依據單一兒歌進行單幅創編,根據兒歌所蘊涵的童趣和想象力,將文字的內容視覺化、形象化。如兒歌《月亮小船》,沒有確定的人物形象,學生創作時可依據其內容充分發揮想象力,設計出不同性別和個性的主角人物形象,有男孩、女孩、小動物、機器人……在環境處理上,由于各自感受體驗不同,夜空的創作表現多姿多彩。可見,即使一首簡單的兒歌,只要把握好其意趣,在創編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想象力,運用恰當的繪畫語言、表現形式與表現技巧,就能創編出較好的圖畫故事作品來。
與此同時,我們進一步嘗試了利用兒童故事進行連環插圖創編,選取的兒童故事為《小豬奴尼》,學生根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把握,在主角形象設計、環境形象設計中展現了各種不同的追求,每個學生都從文學中尋找到了不同的靈感,并依據個人對文學的理解設計出個性鮮明的場景和人物形象。
創編的過程一般包括研讀文學作品―作品構思―構圖(安排場景)―草稿(不同的畫面表現)―正稿(藝術的表現形式)―修改完善(調整畫面整體特點)等步驟。這其中,對作品的研讀極為重要,需要了解作品中故事發生、發展、、結束過程,分析故事,分析畫面特點,分析人物塑造與畫面的主次,依據每幅畫面所展示的內容情節的連續性,考慮使用何種藝術手法更能充分地表達故事的意趣。連環的畫面隨著翻頁、故事的情節會依次逐漸展開,環環相扣,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連接。通過研讀故事,進一步了解故事發生背景、故事發生的各個環節、故事的每個人物造型及故事的情節,并嘗試進行分鏡頭構思,這些都是對兒童文學的再創造。這當中,場景的構圖和人物位置的處理要體現文學故事所要表達的寓意實在不易,如奴尼一路遇見的不同人物所發生的故事,在文學作品主要采取重復的手法來表述,在繪畫藝術中,對不同的出場人物和所表現的人物特點場景卻要進行個性化的呈現,以使每一幅畫面有不同的構圖和視覺效果,同時又能完美地詮釋文學作品內容。
有了上述基礎,可以再創作自編兒童圖畫書。這對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終,學生創作出了一批有童趣、有意境、構圖美、形式多樣的兒童圖畫書。雖然還略顯幼稚,在技法表達上還顯生疏,但能嘗試自創出一本完整的圖畫書,對他們而言,也可算作是一個不小的成績。
總之,圖畫文學創編嘗試,雖然還不能做到完美的“目治”(對圖畫)、“美聽”(對語言),但經過訓練使學生能夠依據不同的環境獨立進行創編,這確是對學生兒童文學素養和繪畫技能的綜合展示。
三、圖畫文學創編的思考
圖畫文學在我國起步較晚,總體水平比西方要落后許多,鮮有大家、名作,其主要原因不在于缺少有繪畫功底的人,而在于有繪圖功底者兒童文學素養不夠,缺乏創造兒童文學的靈性與情懷,而具備兒童文學素養者又對繪畫語言掌握不夠。圖畫書作家幾米說過:“我覺得圖像當然要有基本的東西,但最重要的還是作者的腦袋要講什么。我覺得最后面還是回到跟文字一樣,就是大家喜不喜歡那個故事,或是創作者所呈現的觀點。”很多人的畫單純從美術的角度看,比幾米畫得好,但是,他們卻無法成為幾米這樣優秀的圖畫書作家,因為他們不能像幾米那樣,以圖畫講述雋永的故事。[2]這正如圖畫書編輯和翻譯家季穎先生所作的判斷:“對于世界圖畫書的歷史,我們缺少了解;對于已經相當豐富的圖畫書經典作品,我們缺少了解;對于各國優秀圖畫書作家、畫家及他們的作品,我們缺少了解;對于多樣化的圖畫書創作技法,我們缺乏了解;對于圖畫書的研究,還沒有展開;關于圖畫書的理論書籍,可以說一本也沒有;最重要的,對于圖畫書是用圖畫敘述故事、是文字與繪畫有機的結合這樣一個關鍵性的概念,還沒有充分認識和加以運用。”[4]
圖畫文學這一兒童文學樣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單純的兒童文學樣式,而是和繪畫藝術結合的綜合性文學形式,是文學與繪畫相融合的藝術品。兒童文學情懷是創作圖畫書的基礎,兒童文學講述了故事的主題和形象,由繪畫語言塑造出具體的可視形象。文字和繪畫各自運用不同的藝術語言表現共同的形象和共同的主題。文學是想象藝術,繪畫是視覺藝術,當二者融合在一起時,文學的語言形式,互相給各自留有一定的遐想的空間,讓繪畫留下更多的補充、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文學和繪畫的結合,必然使視覺藝術的繪畫對讀者產生更直接、更強烈、更迅速的審美效果。通過圖畫文學創編教學實踐,我們還可發現,繪畫技巧層面的東西,經過一定量的反復訓練,學生可以掌握得很快,而兒童文學素養則難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速成。這正應了“文學需要熏陶”這一老話。因此,在今后的圖畫創編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提升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加強繪畫課程與兒童文學課程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兒童文學創作靈性。
參考文獻:
[1]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6,10.
[2]朱自強.兒童文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4-336.
[3][加]佩里?諾德曼.梅維絲?雷默[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484.
篇2
關鍵詞:插圖;兒童讀物插圖;造型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4-0034-01
插圖是一種世界都能通用的語言,是插在文字的中間用以說明文字內容的圖畫,它對文字內容作以形象的說明,并用來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書刊版式的活潑性。讀書,不只是大人的事。早期的閱讀教育能讓孩子從書中得到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幫助他們形成對書的有益的態度,養成一生的欣賞趣味,并培養其早期的審美能力。
兒童讀物,無圖不成書。從連環畫圖書、繪本圖書至沒有文字的全繪本圖書,都是兒童圖書的主要形態。它們的形式較為活潑,在設計時多采用兒童插圖作為主要圖形,再配以活潑稚拙的文字,來構成書籍。根據兒童成長的年齡階段所表現的不同心理特征,兒童讀物中插圖的造型也要有相應的特點。
嬰兒期是指兒童1~3歲的時期,這算是最初級的閱讀階段。因為這是學前期以前的一個階段,又叫做先學前期。這一時期的兒童開始能夠初步地獨立活動,能理解和運用最簡單的言語,并且初步理解周圍事物,感知并認知這個世界,他們的觀察力是簡單的,所以要求這個時期的兒童讀物是內容簡單的圖畫書。像簡單的啟蒙讀物,符合其理解能力的簡單故事圖畫書,還有能夠使他們覺得世界更豐富、更有趣的讀物,能讓他們從中體會到給人帶來美的書。這些讀物中插圖的造型要求由簡單的幾何圖形,逐步向夸張,變形,稚拙,可愛,形象的過渡。這樣的插圖不僅讓兒童認識周圍簡單的事物,如單線條的水果、形象的蔬菜、可愛的花朵、各種各樣的草、多式多樣的玩具,幾何圖形的家具等,還可以培養兒童對事物造型的基本認識和對世界的初步印象,陶冶他們對美的欣賞能力。
到了一定階段,孩子的興趣可能不如以前濃厚,主要原因是孩子長大了,對更多的信息好奇,而且生活經驗也比以前豐富,他們希望從讀物中去認識更廣闊的世界。這就到了3~6歲的幼兒教育,也就是所謂的學前教育。到這個時候,兒童讀物的插圖可以向相對復雜一點的圖畫延伸。俗話說“三歲定終生”,幼兒教育是早期教育的后半階段,前面與1~3歲的嬰兒教育銜接,后面與初等教育銜接,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個人發展的奠基時期,許多重要能力、個性品質在這個時期形成基本特點;“特殊”指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從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轉而可以開始按社會需求來學習并獲得發展的過渡時期。
學前兒童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他還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動,他的知識經驗還非常缺乏,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只是剛剛開始發展,并從這時期起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根據這個時期兒童的特點,對不同年齡的兒童讀物的插圖造型更要逐步的注意。
三四歲的孩子觀察事物由于是在自己直觀感受的支配下進行的,缺少理性分析,帶有強烈的感彩,他們心中的形象往往與現實的對象有很大的差距,有時夸張,有時削弱,有時濃烈,有時淡雅。他們不從物體的外貌上追求形體的透視、比例,盡情夸張,所以開始喜歡富有想像情趣的童話以及善惡分明的民間故事。這就要求書中的插圖以夢幻夸張為宜。
五歲階段的兒童的觀察力是簡單的,他只緊緊地抓住那“動”的特征就行了,別的不去管。抓特征,屬于一種整體的觀察方法,只有大量去掉非特征性的枝節,才可能從大體上保持住特征,這種從整體觀察事物的方法,正是兒童觀察事物的突出特點。兒童由于生理特征關系和知識局限,在造型上常常不按物體的實際比例進行描繪,他們做不到面面俱到,無法分析物體之間的比例關系。所以五歲小孩的讀物中的插圖造型要幽默、內容圓滿歡樂。同時要給予孩子加入科學科技類圖畫造型,讓孩子對自然發生興趣,培養孩子觀察、研究細節等科學心理。
六歲的孩子在語言、心理各方面已有長足發展,他們喜歡短篇故事和一些傳記或歷史故事的知識性讀物,插圖的造型就要符合各個時代的特征,讓孩子建立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觀念,要盡可能讓孩子接觸多樣的表現形式,以擴大孩子的眼界,增加孩子的美感經驗,并為孩子的初等教育最好準備。
篇3
【摘要】圖畫故事書是兒童早期閱讀的重要材料。本文從圖畫故事書的特點及其內涵出發,以圖畫故事書《下雨了》為例,對圖畫故事書的美術、文學和哲學特性進行解讀。
【關鍵詞】圖畫故事書;美術;文學;哲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01/02-0003-06
2006年,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主持的“促進閱讀素養研究的國際計劃”(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提出要發展兒童的四種閱讀能力:提取特定信息的能力(掌握關鍵信息),進行推論的能力(發現線索),整合信息和觀點的能力(解讀信息含義),檢驗或評估文本特性、發展意義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見解)。〔1〕這四種能力學說的提出啟示我們,兒童閱讀不只是識字或讀懂故事,更是有關圖文理解、知識運用、意義建構能力的提高。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是需要教師的適宜引導的。教師自身對閱讀材料的正確深入理解極為重要。圖畫故事書是幼兒最早閱讀的紙質讀物,也是幼兒園開展各類教學活動時經常會用到的素材。在幼兒園教育場域中,教師如何有效解讀圖畫故事書,利用圖畫故事書促進兒童閱讀能力發展,是當前幼兒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圖畫故事書在日本被稱為“繪本”,在我國通常被稱為“小人書”“圖畫書”等。〔2〕圖畫故事書一般以嬰幼兒為主要讀者對象,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圖畫故事書和有插圖的書是有區別的。圖畫故事書幾乎每一頁都有圖畫,而且每一頁的文字都不多,所以圖畫是圖畫故事書的主體,具有敘事功能,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甚至有些圖畫故事書完全沒有文字,只有圖畫,是一種“畫出來的書”,也即是用圖畫說故事的兒童書。而有插圖的書,插圖通常起到的是幫助解讀內容的作用,不居主體地位,甚至也不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換句話說,這類有插圖的書是不能被叫作圖畫故事書的。日本學者松居直曾用兩個很形象的公式區分了二者的不同:“文+圖=帶插圖的書”“文×圖=圖畫書”。也即圖畫故事書中的圖畫和文字是一個相互交融、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的整體,共同創造了故事世界。〔3〕鑒于圖畫故事書的這些特征,我們認為,教師會讀圖畫故事書中的圖和文,并能從圖文中建構出美術的、文學的、哲學的意義,是教師指導兒童發展閱讀能力的首要任務。下面我們將結合湯姆牛的《下雨了》〔4〕(見圖1)這本圖畫故事書,對其中的美術、文學、哲學三種特性進行解讀。
一、學會讀圖——圖畫故事書的美術性解讀
圖畫故事書是一種透過一系列圖畫與少量文字的結合,或者完全依賴圖畫來傳達信息或者述說故事的藝術。〔5-8〕圖畫故事書是幼兒文學中的一個特殊類型,通常用線條、色彩和形狀描繪世界、表達情感。在這里,圖畫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圖書的生命。每本圖畫故事書的圖畫創作,除了要貼近兒童的世界外,還要非常重視美感的呈現。幫助兒童實現“從圖像到文字”的閱讀,這是兒童圖畫故事書的主要作用。〔9〕教師能正確解讀圖畫故事書中的美術元素,從而幫助兒童建立“圖感”并發現圖畫故事書中的美,這是教師指導兒童閱讀圖畫故事書的第一要義。下面我們就圖畫故事書里的幾個主要美術元素作些具體闡釋。
1.造型
圖畫故事書里的角色,無論是人物還是事物,都在塑造著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的生命狀態。在圖畫故事書的角色造型里,形狀和態勢是兩個主要的美術元素,都體現著特定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例如,圓形一般表示親和、柔軟、輕松、拙趣、圓滿等特性,方形或棱形一般表示嚴肅、秩序、剛毅、緊張等特性。又如,動態造型往往暗示了力量、生長、速度、競爭等特性,靜態造型則多體現寧靜、停止、穩定等特性。這些美術元素我們不一定要求兒童知道,但應當引導兒童感受。例如《下雨了》,書里所有動物的造型都是簡筆畫式的立體造型,簡潔明了,特征突出,而且每個動物都處于動態之中(見圖2、圖3)。作者為什么要用這種手法來造型呢?其主要意圖在于闡釋與大自然相比,所有的物種都是渺小的,簡單到只為生存而忙碌(簡筆),在生存競爭的環境中(立體),個體的豐富性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個體在群體中的主要特征和生命序位才重要(動態)。作者這樣的造型設計除了很符合兒童的審美情趣外,更能促使兒童在閱讀時不僅去關注每種動物的活動細節,更會關注其主要特征和行為。簡單的造型帶來了鮮明的視覺效果:大象大而有力量,獅子兇而有威嚴,河馬身體強壯很有氣勢,牛羚成群很威風,小小的蝌蚪和烏龜就是弱勢群體的一員了。可再次下雨了,這兩個小動物又活躍了起來……這樣的造型不僅體現了各個動物的形象特征,更推動著故事情節的演進,可讓不同年齡的兒童從中體悟到不同的樂趣,從而使兒童的閱讀興趣更加濃厚。
2.構圖
圖畫故事書是由頁面構成的。每一頁的構圖,包括前后頁的銜接,創作者都要加以精心設計。在圖畫故事書中,構圖可以起到標示位置(上、下、左、右、中)的作用,也即體現角色、物體與空間的對應或互動關系;標示動線(左右、右左、循環、翻轉)的作用,也即暗示故事情節發展;標示視覺(平視、仰視、俯視)的作用,也即體現參與、旁觀、審視等位置;顯示背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的作用,也即體現視域或作視覺焦點引導;體現比例(大小、輕重)的作用,也即暗示角色身份或其處境等。如果教師能正確解讀這些構圖元素,細細品味,合理引導,則兒童更能理解圖畫故事書內容。例如,《下雨了》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構圖方式。在位置處理上,作者始終用“雨水”為中軸線自左至右展開,暗示故事是圍繞“雨水”這個主線展開的(見圖4)。這條主線既是故事的主線,也是兒童閱讀的主線,所以一直放在畫面中間位置。如果教師能讀懂這條主線位置安排的意圖,也就基本抓住了故事的主線。在視覺和背景方面,作者采用了靈活的處理方式。在視覺上,有平視也有斜視。在背景方面,遠景、中景、近景、特寫都有,動物間數量、體型、位置等比例關系也隨時在調整。特別是最后的部分——小蝌蚪和小烏龜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決定喝水的勝負,則用了整頁夸張的構圖方式,與之前的小造型形成鮮明對比(見圖5)。這是為了突出故事的含義——默默無聞的弱小生命,在生存競爭中的不屈不撓同樣是偉大的。
3.色彩
色彩是情感的符號。色相(色彩的名稱)往往是對自然的表征或情緒的體現,明度(色彩的深淺)可暗示情緒的變化,純度(色彩的飽和度)則可以顯示情緒的狀態。兒童對色彩有極高的敏感度,但要根據色彩感知事物或人物情感還是需要教師引導的。〔10〕在《下雨了》里,烏云、綠草、藍天、碧水都是非常淺顯易感的色相,作者用純黃色處理烏龜和蝌蚪的爭斗激情(見圖6),用大片灰暗色表現缺水的壓抑和絕望情緒,用大量的綠色暗示生命的生生不息(見圖7)。整本圖畫故事書的色彩運用體現出一種寧靜(藍色)中的抗爭(灰暗、黃色)及其不竭的生命力(綠色)。
4.版式
每本圖畫故事書都有自己獨特的版面設計。就像電影的分鏡頭,創作者要把故事的情節一段一段畫在版面上。例如,圖與圖之間如何連貫、轉折,如何制造,怎樣收尾等。版式結構涉及圖畫故事書的開本、封面、環襯(蝴蝶頁)、扉頁(書名頁)、內文、封底等。讀者如能讀懂一本圖畫故事書的版式,也就基本掌握了這本圖畫故事書獨特的敘事方式。例如,在《下雨了》的封面構圖中,雨滴布滿了整個封面,且由上而下落下,就連“下雨了”的書名,三個字也是自上而下排列的,這都跟故事的主線“下雨”有關。封底也是大量雨滴。閱讀時如果把封面和封底連起來展開看,就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下雨場景(見圖1)。在環襯設計方面,前環襯暗示了故事的開啟,后環襯則暗示了故事的延伸。雖然前后環襯底色都是藍色,但卻有不同的指涉:前面的藍色是表示晴朗的天空中,明亮的太陽慢慢躲進了云層,即將消失,預示著要“下雨了”(見圖8)。后環襯的藍色則是描繪了在無邊的大海里,一條噴水的鯨魚正向右前方的大海里游,表示要“下雨了”,“海水”無限,生命也就無限(見圖9)。通過前后環襯,作者把整個故事的情節連接起來了。而在正文的版式設計中,從大象的出場到烏龜、蝌蚪的結尾,作者都是按從左到右進行版式設計的,也即所有動物都是從左邊冒出,到中間池塘搶水喝,最后從右邊消失的(見圖10)。這種重復性的設計暗示了動物界的“來來去去”“循環往復”的自然生存法則。此外,在頁面處理上,作者運用了跨頁設計的方式,把兩個頁面連接在了一起,構成了一個寬廣的“大草原”空間,以展現無限宏大的動物世界。這些版式設計的內涵,如果教師能讀懂,并能引導兒童進行相應的推理,則能有效促進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
當然,圖畫故事書里的美術元素還有很多,比如細節、筆觸、媒介、排列等。一本好的圖畫故事書,每個元素都可能包含作者的深意。教師如能讀懂這些美術元素,就可有效引導兒童感受到圖畫故事書的美。
二、學會讀文——圖畫故事書的文學性解讀
圖畫故事書作為幼兒文學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離不開語言、文學這幾個關鍵詞,文學性必然是圖畫故事書創作的內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圖畫故事書的讀者是兒童,所以“兒童本位”應當是圖畫故事書文學性的核心理念。在創作的過程中,圖畫故事書的題材、主題、結構、語言、表現形式等都應當符合兒童的欣賞水平,能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
1.主題
圖畫故事書的主題往往會涵蓋認知發展、人格塑造、生活經驗積累等內容。圖畫故事書的主題一般簡單易懂,作者較多使用擬人、比喻、夸張等創作手法表現主題,教師要注意加以把握。
2.結構
《下雨了》的文字不多,圖文共同以線性敘事順序展現了故事情節。故事的敘事結構是:下雨了——小溪的水從山谷流到了大草原——大象最大,大象最先喝水——獅子最兇,換獅子喝水——河馬家族要喝水——好多的牛羚要喝水——最后,幾乎沒有水了,小蝌蚪和小烏龜只好猜拳比輸贏,贏者喝水——又下雨了。為了突出情節發展的曲折性,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動物爭搶喝水的部分,跨頁的左邊是新來的動物,中間是正在喝水的動物,右下角是剛喝完水離開的動物(見圖11、圖12)。圖與圖之間呈現出連貫的敘事關系,能幫助兒童很好地通過聯想理解情節發展,從而自然、流暢、獨立地進行閱讀。
3.語言
《下雨了》的語言簡單易懂,朗朗上口,充滿韻律美。文中多用簡短句,多用名詞和動詞,有利于兒童理解主題,掌握各種動物的名稱和特點。書里巧妙運用了重復的疊聲詞,使得故事情節充滿張力。例如,描述下雨的聲音是“滴滴滴、滴滴滴、滴滴答答……”,溪流聲是“嘩啦啦、嘩啦啦地流不停……”,表現大象的大是“咕嚕咕嚕、咕嚕咕嚕”,表現獅子的兇是“吼……吼……”,表現河馬家族的霸道是“走開!走開!砰!砰!砰!”,表現牛羚成群的氣勢是“空隆、空隆、空隆……”,表現再次下雨的打雷聲是“轟隆,轟隆”,等等。這些形象化的、富有韻律美的語言極大地增強了圖畫故事書的趣味性,并易于兒童理解。
4.意境
《下雨了》是一本充滿想象的書。故事情節其實從封面、前環襯和扉頁就已經展開了:晶瑩的大雨滴落在山谷里,細水匯合成了小溪,會流向哪里呢?故事部分,草原上的各種動物都來喝水了,水越來越少,怎么辦?就剩最后一口水了,小烏龜要喝,小蝌蚪則不讓,怎么辦?后環襯和封底部分,轟隆、轟隆,又下雨了,小蝌蚪和小烏龜會是怎樣的心情呢?文字和圖畫都很簡單,但意蘊卻無限。
三、學會讀“義”——圖畫故事書的哲學性解讀
“幾乎任何一本真正優秀的圖畫故事書都有深處的味道,遠處的目標,高處的閃耀。”〔11〕幾乎每本優秀圖畫故事書的創作,都是作者的精心構思、深思熟慮。雖然是以淺顯易懂的圖文來表現故事的,但其背后都富含哲理和意義,隱藏極深的教育哲學、教育價值。因此,優秀的圖畫故事書,不僅僅是兒童的讀物,也是成人哲學思想的載體。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兒童透過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節展開深層的思考,在“視覺、感受”—“認識、思考”—“理解、感悟”的不斷循環中,實現兒童與故事的對話。“我們應該特別嘆服那些善于為孩子寫作的人。他們不僅風趣,還能把很深重的世界和生命的大道理輕盈地放入風趣,栽種進故事,巧妙間孩子就信以為真了,而且情愿。接著,他們就會按照大道理生活,有智慧、有氣度地結交,守望世界和生命的規矩,不隨意逾越和擾亂。他們就容易得到欣賞和愛……兒童文學的道理再深重,也總能像一只蜻蜓、一只蝴蝶站在葉上、枝上,是飄飄的,欲飛起來。”〔12〕因此,教師讀懂每本圖畫故事書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哲理,有助于更好地引導兒童從淺層故事的感受升華到深層閱讀的理解,從而在其成長旅程中實現“為理解而閱讀”的最終閱讀目標。〔13〕 《下雨了》的主題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不斷升華的呈現過程,不同年齡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下雨了,雨水流到草原上形成了一個水塘。大象、獅子、河馬、牛羚以及草原上的各種動物都來爭相搶水喝,水塘越來越小……終于輪到最慢的烏龜和最小的蝌蚪了,可它們快沒有水喝了,只好猜拳決定……故事體現的是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從表層看,這是一個“動物搶水喝”的故事,可能最幼小的兒童都能看出其中“強者為王”的道理。但作者為什么偏要用《下雨了》為書名呢?事實上,對比的圖畫不僅讓兒童體驗到了“強者為王”的自然法則,同時還從圖畫故事書的開端“下雨了!”和結尾“下雨了!”,體驗到了不同的生命感受。前面的“下雨了”,是為開啟無限的希望與生命契機而設的。后面的“下雨了”則把故事推向。這正是整本圖畫故事書要傳遞的主題內涵,“大自然對每個生物都是眷顧的、公平的,無論是強大的動物還是弱小的動物都有它存活的理由和存在的價值”。如果教師能讀懂這一層,則能有效引導兒童認識到,每個生命都同樣值得眷顧和具有存在的價值。
圖畫故事書是圖文的交匯和意義的蘊含。就圖畫而言,每個頁面都應該是一幅精美的畫,都應該包含豐富的美術元素;就文字而言,每個字、詞、句都應該體現無盡的文學意境;就意義而言,每一本圖畫故事書都應該蘊含深刻的哲理。讀圖畫故事書不只是讀故事本身,還要體會故事隱含的普世價值。因此,教師在組織幼兒閱讀前,應當先讀懂圖畫故事書里所蘊含的美術、文學、哲學的意義,如此才能更好地設計閱讀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兒童閱讀。在指導兒童閱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兒童的年齡發展特點和已有經驗水平,設定適宜的活動目標,以幫助兒童獲得適宜的閱讀核心經驗。〔14〕在圖畫故事書閱讀活動的設計與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圖畫故事書的美術、文學、哲學三個角度出發,引導兒童學會讀圖,學會讀文,學會讀義。
參考文獻:
〔1〕MULLI I V S,MARTIN M O,KENNEDY A M,et al.PIRLS 2006 international report:IEA’s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in primary schools in 40 countries I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M〕.Hestnut Hill,MA:Boston College,2007.
〔2〕李瑩,肖育林.學前兒童文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78.
〔4〕湯姆牛.下雨了〔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1.
〔5〕PERRY NODELMAN. Words about pictures: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Georgia: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1988.
〔6〕MARIA NIKOLAJEVA.How picture books work〔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2000.
〔7〕松居直.我與福音館的繪本出版〔J〕.中國編輯,2004,(4).
〔8〕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8.
〔9〕周兢,劉寶根,高曉妹.漢語兒童從圖像到文字的早期閱讀與讀寫發展過程:來自早期閱讀眼動及相關研究的初步證據〔J〕.中國特殊教育,2010,(12).
〔10〕馬鷹.兒童圖畫書閱讀過程中的知覺選擇和理解性特征的眼動研究:以《父與子》的片斷閱讀為例〔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3,598(10):38-41.
〔11〕〔12〕梅子涵.童年書:圖畫書的兒童文學〔M〕.濟南:明天出版社,2011.
篇4
關鍵詞:學前兒童 圖畫書 閱讀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1-0192-02
一、學前兒童圖畫書閱讀現存的問題
目前,學前兒童的圖畫書閱讀被廣泛關注,但由于諸多原因的限制,圖畫書閱讀活動的開展情況并不樂觀。在兒童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急功近利的心態,忽視了孩子的長期發展,忽視了美感與創造力的培養,甚至是扼殺這些能力。
1.圖畫書自身的問題
圖畫書作為一種新興而獨特的兒童文學類型,正在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學前兒童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當前市面上的圖畫書種類繁瑣,質量參差不齊,個別圖畫書質量堪憂。故事內容乏味,畫面單調,不適合學前兒童閱讀等情況屢見不鮮。
2.教者及教學方式的問題
2.1在教育機構當中,學前兒童的圖畫書閱讀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支持。但是,一部分幼兒教師對于兒童閱讀活動缺乏科學的認識,對圖畫書了解甚少,不能給予學前兒童積極正確的圖畫書閱讀指導和幫助,大大降低了圖畫書教的質量。
2.2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陳舊,教學方法單調,對良好閱讀氛圍的營造不夠重視。閱讀活動中,教師對圖畫書內容的呈現手法形式單一,缺乏整合性。這樣的閱讀不利于激發學前兒童的讀書欲望。
2.3家長參與閱讀教學的積極性不高,不能為學前兒童營造快樂的家庭閱讀背景,家庭的閱讀氛圍不足以激發學前兒童的圖畫書閱讀興趣。
二、學前兒童圖畫書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1.提高圖畫書的質量,增強可讀性
1.1圖畫書應具有直觀性,鮮艷的圖畫加上淺顯易懂、趣味性強的文字,帶給兒童感官上的直接刺激。
1.2圖畫書閱讀的對象是兒童,因此,圖畫書的創作應在了解兒童心理的基礎上進行,堅持兒童本位的創作理念, 使經典圖畫書在創作主題、 情節構建、審美趣味上都體現出兒童視角、兒童審美的明顯特征。
2.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2.1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課堂,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并進行親子共讀,可以使孩子的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同時,家長要增強自身對閱讀的重視,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快樂。更要適時幫助他們解決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使孩子愛上閱讀,并把閱讀變成一種習慣。如果一個家庭閱讀氛圍良好,且有比較豐富的圖畫書供孩子閱讀,就是一個充滿溫馨與啟迪意義的環境,且給孩子的心靈帶來美的享受。
2.2營造良好的幼兒園閱讀氛圍
幼兒園要布置豐富的閱讀環境,使兒童主動去探索和發現,要設置一個能滿足兒童自主自愿體驗閱讀的閱讀區。更要創設溫馨自由的閱讀環境,讓兒童就如在家看書一樣的愜意,讓兒童自由選擇與各種材料接觸與各種人交往、操練、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教師要創設支持性的閱讀環境,對活動室的墻飾、門窗、桌柜等都精心設計,圖文并茂,還要提供大量適合學前兒童自主閱讀的材料,積極鼓勵幼兒選擇時間段自主閱讀。
3.選擇合適的圖畫書
教師應該對于學前兒童的閱讀活動具備科學的認識,深入理解圖畫書的內涵, 為學前兒童選擇優質圖畫書,一定要投其所好,要符合學前兒童主體的自身發展水平,遵循其心理特點。
3.1選擇有童趣的圖畫書
早期閱讀教學中,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圖畫書的題材必須要引起幼兒的興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幻想。教師要從兒童視角出發,契合兒童的心理,選擇有趣味性和游戲性,色彩鮮艷、畫面夸張的圖畫書,選擇一些有創意的和有留白的圖畫書,給幼兒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空間。
3.2選擇符合學前兒童年齡特征的圖畫書
總的來說,對于年齡偏小的幼兒,圖畫書結構是關注的重點,他們更加容易被書中的圖畫所吸引。所以,應當選擇圖畫多文字少,甚至可以選擇沒有文字的圖畫書。隨著年齡的增長,學前兒童對故事內容敘述的關注逐漸加重。所以,要選擇故事情節比較連貫和豐富的圖畫書。另外,圖畫書的選擇要具有多樣性,選取題材多種,具有游戲情趣和情感渲染的讀物。
4.豐富圖畫書的閱讀形式
教師應尊重學前兒童的主體性,重視兒童的自主理解。根據不同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利用一切有利于學前兒童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進行閱讀指導。
4.1自主閱讀
首先,應鼓勵幼兒隨意閱讀,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可以在閱讀區投放多樣化的閱讀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留給幼兒大量的自主閱讀時間,讓幼兒隨意翻閱,隨時閱讀。
4.2討論閱讀
在閱讀討論中, 學前兒童可以將自己閱讀圖畫書后的感受和想法自由表達出來,也可以與同伴進行交流。討論閱讀可以幫助幼兒深入地理解故事, 體悟故事的深層含義, 加深或修正自己對故事的理解。
4.3創意閱讀
學前兒童善于發現與創新, 能夠以他們特有的思維方式解讀圖畫書的意義。教師要能夠賞識兒童的發現, 為兒童提供創意閱讀的機會。讀圖、猜讀、表演、繪畫等都能作為圖畫書閱讀的形式。
4.4情意化閱讀
圖畫書閱讀,對促進學前兒童的情意與美感教育是有益的。圖像以直觀的方式給讀者一種直接的感染力, 而這種感染力又往往是豐富的, 難以言表的。兒童被圖畫渲染的氛圍所感染, 發之于心, 形之于色, 或大笑, 或悲傷, 這些就是最好的情意表達。教師要留給兒童充分的心理空間,與兒童共同去感受畫面所表達的情緒。
5.提供充分的閱讀時間
幼兒園要制定廣泛的閱讀計劃,重視閱讀活動的設置,使閱讀活動成為幼兒園的主要活動,提高閱讀活動的時間比重。把閱讀活動整合到科學、語言、藝術等活動中,通過游戲性的閱讀活動設計,使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愛上閱讀,并主動閱讀。另外,應當創設出更多讓幼兒自主選擇和閱讀的時間,讓他們自由的選擇喜歡的圖畫書,自主的交流討論故事內容和情節,并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韓映虹、王靜.不同閱讀方式下 5-6 歲幼兒無字圖畫書閱讀的眼動研究 [J]學前教育研究,2013(9)
篇5
關鍵詞:圖畫書;符碼分析理論;圖畫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0-0019-03
進入21世紀,我國兒童圖畫書閱讀的實踐活動迅速發展,以圖畫書為主要閱讀材料的教學活動日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然而,中國大陸圖畫書理論尚處在開創階段[1]。圖畫書教學活動因相關理論的匱乏顯得較為形式化和表面化。形式化主要表現在將圖畫書作為吸引兒童注意、激發兒童閱讀興趣的一種手段;表面化的結果則是將圖畫書中的圖文關系簡單地理解為形象與抽象的對應關系。缺乏專業理論指導的圖畫書教學活動無法把握圖畫書真正的內涵與價值,也就無法有效地落實圖畫書教學活動的教育目標。加拿大學者佩里·諾德曼是當代圖畫書理論界的領軍人物,其著作《圖畫的語言:兒童圖畫書的藝術》(1988)(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至今仍被譽為圖畫書界最具權威價值的理論基礎[2]。他的圖畫書符碼分析理論為各級各類圖畫書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一、圖畫書符碼分析理論的基礎及其基本假設
佩里·諾德曼的圖畫書符碼分析理論以符號學作為主要的研究基礎。諾德曼認為:圖畫書以及它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符號學專家所說的“符號”——代表物,其意義依賴于一個后天習得的策略知識集[3]。符號學從索緒爾到羅蘭·巴特,已經經歷了從語言學到社會學的轉變[4]。故而,圖畫書的各個組成部分不僅受到各自特指的符碼和能指系統的制約,而且不可避免地受到種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
諾德曼基于符號學的圖畫書研究反駁了兩種傳統主張:一是兒童比成人更喜愛圖畫書;二是兒童比成人更需要圖畫書。圖畫能吸引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的興趣,但這里的“我們”是指各年齡階段的個體。諾德曼于是說:孩子喜歡圖畫,因為孩子也是人;從人們喜歡圖畫的前提中推不出孩子更喜歡圖畫的結論。對于第二種主張,諾德曼認為這主要和皮亞杰的認識發展階段理論有關。人們認為圖畫——這種視覺形象比文字更具體,因而更容易被兒童所理解,兒童需要依靠圖畫信息的指引才能夠對文字信息做出回應。但是,諾德曼提醒人們注意以下事實:嬰兒對聲音的反應先于對圖畫的反應,先學說話后學畫畫,并且對圖畫書不熟悉的低齡兒童常常能聽懂成人讀給他們的文字文本,卻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所配的圖畫。諾德曼用6000字的篇幅分析了《甘先生出游》這一看似淺白的圖畫書,充分地說明了對真實事物的既有知識、圖畫書的閱讀策略以及文化意識形態是如何深刻而又不覺地影響著閱讀圖畫的歷程。“純真之眼”是一種比喻,象征著高度經驗化和文明化的視覺[5]。被我們下意識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實際上是如此的復雜精巧。
于是,諾德曼提出其理論的基本假設:圖畫和文字一樣,都是抽象的。圖畫并不比文字更具體,文字也不比圖畫更抽象。他認為年幼兒童之所以能看懂許多不同類型圖畫的原因在于兒童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而圖畫書廣泛存在的現狀則是因為成人的誤解、利益驅使以及當代文化為兒童提供了大量體驗圖畫的機會。諾德曼認為,圖畫書提供的主要樂趣在于,讀者能夠感受到插畫者如何利用了文字和圖畫之間的差異[6]。而想弄清文字與圖畫的不同,則需要運用專門針對圖畫書的閱讀策略。
二、閱讀圖畫書的專門策略
圖畫書是透過圖畫和文字兩種媒介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一門藝術[7]。閱讀圖畫書的策略既不同于理解純文字讀本的策略,也不同于觀看其它圖畫的策略,而是要涉及理解圖畫的整體屬性、圖畫內部各對象之間的關聯方式以及圖畫和文字的配合三個方面。
1.感知圖畫整體屬性所提供的信息
諾德曼認為,圖畫作為圖畫書的插圖時,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信息以協助故事的講述。圖畫書的版式、基調和風格等整體屬性都有助于傳達故事的意義。封面或護封上的圖畫通常涵蓋了故事中最關鍵的要素,是預測故事最重要的來源。除了告知閱讀者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以外,封面的的圖畫還會通過種種細節暗示故事的主題。同是關于舞蹈的圖畫書,《跳舞吧,坦尼婭》的封面上是一個小女孩在空曠的背景中靈動地跳躍;而《尼金斯基》的封面卻由一系列限制性的方框構成,其中一個方框里畫著小尼金斯基。邊框的設計則能暗示超然、緊張或意義的轉換。如《極地特快》里的白色邊框就給書中描繪的幻想故事增加了一層真實的特征。插畫者一般會運用顏色、主形狀和介質來傳遞故事的總體基調。嘉貝麗·文生的《艾特熊和賽娜鼠》系列一直采用淡黃色的主色調,暗示著溫馨寧和的氛圍;她的另一部作品《流浪狗之歌》則只使用黑白兩色,彌散著濃郁的悲劇情緒。在荷蘭畫家迪克·布魯納的《米菲兔》系列中,兔子的形象使低幼讀者感到親切平靜,因為它的線條單純而柔和;《攔截強盜》采用尖利、爆炸性的線條,傳遞出強烈的不安和緊張感。烏利·舒利瓦茨的《黎明》用水彩作畫,借用了中國水墨畫的暈染技法,精妙地營造出唐代詩人柳宗元《漁翁》的古典意境。《母雞蘿絲去散步》本是一個危機四伏的故事,卻因為畫者采用了民間藝術的創作風格使作品呈現出幽默詼諧的特征。
2.把握圖畫動力學所傳達的意義
諾德曼指出:圖畫所描述的視覺對象的意義大部分仍來自圖畫內部,尤其各對象之間的關聯方式。他把這種關聯方式稱作“圖畫動力學”。關聯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圖畫的二維平面上各對象的關聯;一種是圖畫所暗示的三維空間內各對象的關聯[8]。
二維空間里對象尺寸通常和其分量直接相關,而且對象同其背景的關系常暗示著人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瑪麗·荷·艾斯的《在森林里》,即使是一頭大象也畫得小小的,突出了四周無垠幽暗的森林,在靜謐的環境下反襯出人物的孤獨與感傷。視覺對象在畫面上的位置則決定了它的重要性,而且圖畫中各物體的布局意味著秩序與平衡。書中部分通常伴隨沖突,因此很少采用平衡構圖,如宮西達也的恐龍系列常用上緊下松的方式構建緊張的懸念;而圖畫書最后一幅圖卻例外地采用平衡構圖,以描述幸福結局的秩序感。插圖家們還常常通過一些手法使固定的圖畫能夠描述動作,如運用特定形式的扭曲來暗示運動。《彼得兔的故事》中那只逃跑的兔子,身體前傾的角度超乎現實,而腦袋則是子彈頭的形狀,這些扭曲幫助圖畫描述出了彼得兔逃跑的速度。
大多數圖畫書中的插圖都是某種形式的具象透視,暗示紙面的另一邊存在著一個想象的三維空間[9],三維空間里各對象的關系也對圖畫的意義有所貢獻。觀察的不同角度是構圖中最富于戲劇性的因素。視角不同,對事件的理解也就不同。從極高處往下看——鳥瞰,使得畫面縱深感極強。莫德凱·葛斯坦《走上世界最高的鋼索》里加長鳥瞰畫面上的一根鋼索實在令人觸目驚心,令閱讀者為主人公命運擔憂之余也油然而生欽佩之意。從下往上看——仰視,則使得對象異常高大,顯得極具控制能力。《蚯蚓的日記》里那雙撲面而來的大腳,讓觀圖者感同身受:跳房子真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游戲!透視圖中各對象的干涉可以暗示疏遠;重疊則能夠暗示依賴。如《我的爸爸叫焦尼》的繪畫者就通過重疊男孩兒和爸爸的頭影,表現出令人動容的濃烈親情。
3.關注“第三個故事”
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先生曾用一個公式形象地說明了圖畫書中圖與文的關系,即圖×文=圖畫書。如果圖畫僅是文字形象的說明和解釋,那么圖與文只可能是加法關系。補充和發展,這才是畫家的主要課題,是畫家進行創造的可能性所在[10]。
符碼分析理論強調,一本圖畫書至少包含著三個故事:一個是文字講述的故事,一個是圖畫講述的故事,還有一個是文字與圖畫相結合而產生的故事。圖畫書里的文字能讓讀者注意圖畫的特定細節,并引導他們用特定的方式解讀這些細節;同樣,圖畫注重的也是文字的特定方面,并讓讀者用特定的方式解讀文字[11]。圖畫和文字各自以特定的方式對對方特定方面的解讀構成了圖畫書講述的第三個故事,諾德曼提醒閱讀者關注這個故事。他詳細地分析了《甘先生出游》中由圖文相互轉譯、詮釋、啟蒙而形成的第三個故事:第一幅圖中有一個男人站在一間屋子的走道前,圖畫下方印著幾個字:這是甘先生。甘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文字沒有說,但畫中的甘先生圓滾滾,面帶微笑,是圖畫告訴讀者:甘先生是個和藹愉悅的人;他的經濟狀況如何呢?文字也沒有說。但畫家為甘先生設計的房屋形式卻暗示出其中產階級的身份地位。故事中的甘先生擁有權威,他負責管教孩子們和小動物們。然而,他的權威源自哪里呢?文字告訴了我們一個來源,即他“擁有”那艘船。互動的文本和圖畫清楚地提供了社會分類:成年男性船主有權利替孩童和動物設立規則,盡管他們尚未成熟到遵守規則。故事中甘先生的外表和他的船,都是用圖畫描述,而船或動物的移動則都用文字描述。這樣講述故事基于圖文在表意上的一般差異。通常說來,視覺的表征比較適合用于描繪事物在空間中的狀態,語言比較適合用于描述事物在時間中的行為[12]。但,在“他們掉進水里”的文字上面,畫家精心選擇了翻船過程中的幾個最佳瞬間,將畫面中各物體間的張力描繪了出來,連續的靜止畫面卻表現了平淡文字無法涵蓋的豐富行動及翻船時各人物的心理反應。看似淺白的《甘先生出游》不僅能夠讓閱讀者看到圖與文由于表意上的差異而在故事講述時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還可以體察到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圖與文的差異能夠傳達出更為豐富、復雜的訊息。諾德曼說,圖和文之間的相互支持以及二者傳達意義的差異是圖畫書提供的最重要的樂趣。最后,諾德曼提到了另一種差異,即符號與實體之間的差異。圖畫書在表述這個世界時是有所限制,有所扭曲的。但是圖畫書誘使讀者把物體看成它們所描繪的樣子,即“通過對物體的視覺虛構來觀看實體”。這種動態關系就是圖畫書的本質[13]。諾德曼認為,能夠抓住圖畫書的本質,并對圖畫書表征的扭曲性有所警覺,將會帶來兩個結果:一是鼓勵讀者去覺察和欣賞視覺與語言藝術家所表現出來的機智與微妙之處,二是產生對符號的警覺。“這將會讓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對圖畫書當中的符號更有自覺,將會讓我們賦予他們權力,去爭取他們自己的主體性——這絕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14]
參考文獻:
[1][4]葉姝.培利·諾德曼關于圖畫書的符碼分析[J].文學教育.2009(4).
[2]劉佳璽.對兒童圖畫書的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3][8][9][11]【加】佩里·諾德曼,梅維絲·雷默.兒童文學的樂趣[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450.473.477.483-484.
[5][6][12][13][14]【英】彼得·亨特.理解兒童文學
[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233.254.245.235.246-247.
篇6
關鍵詞:宋代畫院;國子監畫學;古代美術教育
一、導論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而在此期間,中國建立了制度明確的畫院,并且在宋徽宗朝時成立了中國古代美術教育歷史上惟一的專門繪畫學校即國子監“畫學”。宋代畫院教育為當時培養宮廷繪畫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中國美術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故本文擬以宋代畫院教育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宋代畫院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歷史地位。
二、宋代畫院教育
五代兩宋期間,中國建立了制度明確的畫院。畫院在北宋徽宗朝發展至全盛,期間還成立了中國古代美術教育歷史上惟一的國立專門繪畫學校,即國子監“畫學”。畫院以及“畫學”所反映的繪畫教育特點,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宋代畫院既是創作機構,同時也培養繪畫人才,其招生與考核制度嚴格而完善,課程設置上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對學生創新性的考察與培養。
(一)宋代畫院
中國繪畫素稱發達,唐代以前包括唐代在內,畫家名流輩出,畫論精品時有傳聞,然而到了唐末五代,國家分裂,武人亂政,天下干戈四起,民不聊生,文道大廢,畫學一業,除了南唐與西蜀因為較少動亂以外,其它各地都遭嚴重破壞。宋代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留心畫業,收羅天下畫家,特別是宋太宗完成統一后,把西蜀與南唐畫家悉數收歸己有,大大促進了宋代初年畫學的發展。據考證,宋初從西蜀入畫院者有:黃筌、黃居案父子、趙元長、孟顯、夏侯延佑、高文進、袁仁厚、勾龍爽、石恪等。從南唐來的畫家有周文矩、董羽、徐崇嗣、蔡潤、厲昭等。這些畫家與中原原有的畫家郭忠恕、高益、王道真等均被收羅到翰林圖畫院。他們與中原畫家共同研磨,促成了宋初畫院的發展。
宋初畫院亦稱翰林圖畫院,最初為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時成立,畫院由內侍二人管理。畫院內依據畫師的技藝高低,分別授予職位。為待詔、祗侯、藝學、畫學正、畫學生、供奉凡六等。
宋代畫院建制在真宗咸平元年(998年)。翰林圖畫院為內廷供奉機構,與作為專門繪畫學校的國子監“畫學”,性質不同。但畫院在五代兩宋延續二百余年,究其實際,亦兼具教育之功。北宋后期更與畫學有密切關系。在中國古代繪畫教育的歷史上,翰林圖畫院的重要作用。畫院有待詔3人,藝學6人,祗侯4人,畫學生40人,另有若干畫工。由待詔、藝學、祗侯、學生的等次以及名額上的懸殊來看,畫院學生應為資歷較淺的后輩,雖不一定有教習課業的學制,卻有恭敬求教于前輩待詔等人的義務,比民間中的小工徒弟之于師傅工長,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為宮廷作畫,并被臨時派遣到各地行宮及神廟作畫,至宋真宗時期宋代畫院獲得初步發展。
(二)宋徽宗成立的國子監“畫學”
宋徽宗在崇寧、大觀年間,于翰林圖畫院之外別開“畫學”,設館招生,是專門的繪畫教育機構,納入國子監學校教育系統,有完善的教學制度。國子監“畫學”是中國古代繪畫教育史上的惟一屬于學校性質的國立專門繪畫教育機構。
宋國子監“畫學”的設立與宋徽宗趙佶有很大關系。他在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書畫,與駙馬都尉王詵、宗室趙令穰等畫家往來。即位以后,在政治上可謂是昏庸無能,但在書畫方面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過重要貢獻,其中之一就是對于畫院的重視和發展。他于崇寧三年(1104年)設立了畫學,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以招攬天下畫家。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詩句作為考題。考入后按身份分為“士流”和“雜流”,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養,并不斷進行考核。入畫院者,授予畫學正、藝學、待詔、祗侯、供奉、畫學生等名目。當時,畫家的地位顯著提高,在服飾和俸祿方面都比其他藝人為高。有如此優厚的待遇,加上作為書畫家的徽宗對畫院創作的指導和關懷,使得這一時期的畫院創作最為繁榮。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并且將宮內書畫收藏編纂為《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成為今天研究古代繪畫史的重要資料。
(三)宋代畫院考試及錄用制度
在北宋翰林圖畫院,其錄用畫家制度有著一個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其一是“接收”制。北宋初期在次第消滅后蜀南唐政權后,趙宋統治者對兩地歸附的許多畫家采取了“接收”制度,并對其中畫藝精湛,畫名卓著的畫家實行“禮遇”的政策。如后蜀畫院待詔黃笙歸降后被授予翰林待詔,并且深受趙宋統治者的喜愛和寵幸。其二是“薦入”制或“招入”制,是皇帝特許的一種錄用畫院畫家的方式,從現有的文獻記載來看,它是北宋前期(尤其是太宗、真宗兩朝)畫院錄用畫家的一種制度。一般來說,這些受薦的畫家在入畫院前畫藝就十分高超,但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往往低下,他們從社會的底層被發掘進翰林圖畫院,成為御用畫家。
而宋徽宗設立的“畫學”實行的是“考入”制,它所設的專業考錄標準,見《宋史》選舉志所云:“畫學之業,
(中略)考畫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這一標準簡明扼要,體現了非常高的繪畫藝術要求。“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俱若自然”,反映出唐代以來“外師造化”的繪畫教育思想在宋代有了更加明確的內涵。“筆韻高簡”,既是關于繪畫藝術語言的要求,更是繪畫藝術文化品格的要求。“高簡”二字,表現了宋代繪畫藝術與唐代“工麗”畫風完全不同的品格,從中可以看出宋徽宗設立國子監畫學的苦心。考試除了詩文論策外,兼出題作畫,其題目多是摘取古人詩句為之,故所畫多含詩意,這便是中國畫油禮教化進為文學化的最大原因。由此可見,宋代統治者對畫家的多種錄用考試制度,為畫院聚集了眾多的優秀人才,為畫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宋代畫院的課程設置
畫學除了以上繪畫專業考試外,另有文字訓詁和習經等課程。所謂“以《說文》、《爾雅》、《方言》、《釋名》教授。《說文》則令書篆字,著音訓,余書皆設問答,以所解義觀其能通畫意與否”。圍繞對《說文解字》的修讀,“書篆字著音訓”,其目的主要在于識古文、明“六書”,基本屬于“小學”范疇。《爾雅》、《方言》、《釋名》皆設問答,以及經、誦小經19,意在躲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以及古今之事、上下之理、以通畫意。
畫學設置訓詁小學和習經的課程,除了重視文化素養教育的基本要求外,還要與畫學考試例多以典故和詩句命題作畫的方式有關。比如“野水無人渡”,“亂山藏古寺”,“蝴蝶夢中家萬里”,“竹鎖橋邊賣酒家”,“踏花歸去馬蹄香”,“嫩綠枝頭紅一點”等等時間也為命題的故事,最為世人熟知。可見文學已經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宋代繪畫,并在內容和意境上對其起著統攝與向導的作用。由此可見宋代畫學教育重意的特點,同時,也反映出宋人“詩畫一律”的認識,對繪畫藝術教育有廣泛的影響。
三、宋代畫院教育的歷史地位
篇7
關鍵詞:文學 美術 聯系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講求詩畫合一的藝術國度。古代文人更是重視詩畫的聯系,歷來提倡詩畫結合,取長補短,所謂“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達到“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境界。而隨著當代社會學科的逐漸發展,文學和美術已經發展成為兩門獨立且較為完善的學科。但是我們仍然能經常看到“文學中的美術感”、“美術作品中的文學性”等說法。這足以說明文學和美術即使有了各自的學科,也是相互聯系、相互感染、相互作用的,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概述
(一)美術概述
美術,指的是藝術工作者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在平面或三維空間里塑造可視的平面或立體的藝術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會科學,表達自己思想的一種藝術活動和創作結果。總體而言,美術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建筑、工藝、設計、篆刻、書法等種類。“美術”這一名詞始見于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于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前后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從出土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帶有花紋的陶器就可以看出來,“美術”最先是作為民族圖騰或崇拜的標志出現的,所描繪的物體是形象生動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美術也逐漸擴大了反映社會生活的范圍,并逐漸發展成為內涵豐富、形象生動、涉及廣泛的文化種類之一。
(二)文學概述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內心世界的一種藝術。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寓言童話等,都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它起源于人類的思維活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后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
二、美術與文學的聯系
(一)美術與文學互滲互溶
美術的表現領域相對于文學而言較為狹窄,繪畫和雕塑等創作題材常常對文學表現出某種程度的依賴,許多美術作品通常根據文學原著提供的題材和情節來創作。然而文學也無法像繪畫那樣直接描繪、顯示物象,只能通過語文的中介和讀者的聯想,在想象中呈現形象,這使得文學形象沒有繪畫形象直觀、具體,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美術比文學在藝術手法上更容易得到大眾的認可,因為它直觀表達美的形式。由于文學無法像繪畫和雕塑等直接描繪,使得文學形象不像繪畫那樣直觀、具體。但繪畫作為空間造型藝術,無法直接表現時間的過程,也難說明所描繪對象的具體內容,所以這就使得二者有了結合的需要,產生了插圖、連環畫等與文學緊密結合的繪畫種類,圖文并茂,更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二)美術與文學相結合為一體
美術和文學還有一種更加內在的聯系方式,這就是繪畫與詩歌的互相融合。中國的題畫詩,可以說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種極其特殊的美學現象。把文學和美術二者結合起來,在畫面上,詩和畫,相互結合,相互襯托,渾然一體,成了一幅美術作品的構圖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例如王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不僅僅能詩善畫,也能把藝術中的詩與畫,通過他的作品,相結合為一體。畫與詩有機的結合,是中國畫的傳統,也是中國畫的特點。《宣和畫譜》中提到王維的詩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說是“皆所畫也”。北宋的文學家蘇軾稱贊他是“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充分說明了文學與美術的結合就是互補長短,將精華融合為一體。
(三)文學與美術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向了同一方向
文學和美術都需要想象和形象的展示,美術所呈現的是個靜觀的空間,而文學則呈現出的是時間中的運動。在對二者進行欣賞時,美術作品能整體地呈現出來,而文學作品是逐字呈現的,美術作品需要細細地品味以及觀察作品的細節,而文學作品的閱讀需要在想象中進行思考,二者都要經過作者的意識變成物質,再從物質到讀者意識的這種轉化。即文字可以描繪成圖畫,而圖畫也可以用文字闡述。因此文學與美術,最終可以殊途同歸。
三、文學作品和美術作品的共同特色
文學和美術,是并列于藝術之列的兩大學科。雖然,作為語言藝術的前者以字符的形式表達意境、主題和內容,而作為視覺藝術的后者則以具象來傳遞信息、內涵和情感。但是二者卻擁有共同的特點――彼此獨立、不可代替,卻相互兼容、共同表達。
(一)兩者內容豐富、涉及面廣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當代,文學和美術作品表達情感的力度、涉及的內容范圍都得到了提高。文學作品出現了相當廣泛的題材、風格和形式。從詩、詞、元曲、散文、到小說,它們都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展現了在不同社會背景下人民的生存狀態以及社會的獨特精神風貌等等,為中國文學的路子打開了一扇更加寬廣而豐富的大門。而美術領域也隨著時代的進步,展現的范圍也變得越來越廣泛。從最初的彩陶、唐朝時期的人物畫、宋朝的風俗畫、明清時期的山水畫,到近代的國畫油畫,再到現在張曉剛等風格不一的當代藝術,當代美術表達的涉及面也越發廣泛和豐富。
(二)都具備濃厚的情感色彩
藝術的感染力和張力往往來自它的情感色彩表達和帶給受眾的強烈情感感受。無論美術還是文學,對于色彩的表達與準確的把握會讓作品加分、添彩。因為色彩能給人帶來最直接的情感感受,營造意境。美術作品的色彩把握得當,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文學作品中的色彩能夠將帶入角色,讓人身臨其境。小說《悲慘世界》既是一部雄渾的史詩巨作,又是一軸輝煌的畫卷。首先聽到悲慘二字便讓人的心情蒙上一層陰霾。但悲慘世界又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所以在場景色彩的把握上比較寫實。例如:從他那領上扣一個小銀錨的黃粗布襯衫里露出一部分毛茸茸的胸脯,他的領帶扭得像根繩子,藍棉布褲也磨損不堪,一個膝頭成了白色,一個膝頭有了窟窿。 這里的色彩便使主人公冉阿讓一下子由看不見摸不到的人物瞬間在人們的腦海中具象化,成為了活生生的人。這些色彩的把握與描繪都給人產生極大的視覺沖擊,迅速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讓認知和感覺完美融合,以此來達到情感表達的目的。
(三)具有相同的表達形式
在藝術形式、表達手法上,文學與美術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其思維特征及語言形式也有不少相通之處,比如多運用象征、隱喻等表達手法,都具有審美性,都把抽象的概念以一種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在人類學意義上,大致而言,文學與美術都屬于藝術,都具有同樣的藝術要素。自古以來,人們就習慣用繪畫等藝術手段來進行文學表達,而文學的表現形式也可以用來解釋繪畫的技巧和手法。當代美術的繪畫作品通常分為中國畫、油畫、水彩畫等,其風格也通常為浪漫、寫實、后現代等,而文學作品的展現風格也與此相通。
(四)同樣面臨著時代大潮的洗滌與抨擊
社會快速發展,在商業文化霸權的沖擊下,消費主義思潮在美術和文學領域也蔓延開去。由于市場經濟和網絡等數字技術革新的雙重干擾,文學與美術在這個“機械復制”盛行的特殊時代的生存狀況顯得有些艱難。雖然美術和文學分屬不同學科,他們卻在中西文化、商業文化與傳統文化大沖撞的背景下,產生了共同的話題――如何應對如今社會化、商業化、娛樂化的沖擊,如何既能保證藝術性又能對藝術作品形成良好的運營機制,應成為文學和美術探究其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綜上所述,文學與美術都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學與美術都會在各自的領域不斷地發展,但是文學與美術的聯系是互相映襯的,文學需要美術的點綴,美術需要文學的贊許。文學與美術的相互配合,那么這件藝術作品才會相得益彰;文學與美術需要一定的創造力,這樣才會使得文學與美術更富有表現力。文學與繪畫交融,確實妙不可言。
參考文獻
[1]趙為.文學與藝術[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1
[2]趙農 人文素質與美術學[J].西北美術.2001,04
[3]鄧少波 文學藝術特色如何通過美術作品體現[J].藝術空間.2012,03
篇8
千百年來,藝術家創造、積累了數不勝數的國畫技法,浩如煙海。在此采擷幾種與中學語文課文密切相關的表現技法,奉獻給大家。
點染繪畫時點綴景物和著色,修飾畫面,豐富內容。運用此法可使畫面更豐富、生動,我們也用“點染”修飾文字。
郁達夫在《江南的冬景》中,為我們描述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冬日郊外圖”:“雪白的桕子,可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更有“蘆花到冬至而不敗,紅葉可保持三個月以上的生命”。講究設辭著色,以彩繪的筆融傳達出清麗的觀感。講授此課時,筆者用紅、綠、黃等各色粉筆在黑板上隨意點染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圖畫,讓學生體會到這種冬日郊外所蘊涵的生命力量。用點染法分析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景色,讓學生仿佛身臨江南絢麗的春景,有一種美不勝收之感。這樣,學生積極調動多種感觀參與,對藝術形象中蘊藏的知識、情感、形象信息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語文課堂也因此煥發藝術魅力。
留白作畫時根據表現需要特意在畫面上留下的“空白”。
詩文講究“言已盡,意無窮”。那種一看就讓人徹底明白的作品不能稱之為上乘之作,人們往往對必須反復閱讀才能理解和富有大量感悟與想象空間的作品欣賞不已。《陌上桑》極力鋪陳描寫了眾人為羅敷的容貌所傾倒的神態,卻沒有直接描寫她的容貌,可我們卻能想象到羅敷那閉月羞花、沉魚落雁般的美貌,這就是給讀者留有思索想象的空間,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羅敷形象。
在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中這樣描寫西湖,“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首句是寫實,陽光照耀下的湖面色彩躍然紙上。次句的雨中山色雖然也可置于眉睫前,但那空蒙中隱藏的無盡神秘已有虛的成分,令人有想象的余地了。末句“淡妝濃抹總相宜”,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你可以想象西湖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的美麗姿態。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廣泛的想象與聯想。讓“空白”變為多姿多彩的立體圖畫。“空白”也可能就是教學的突破點,“空白”越來越明晰,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就越得以增強。
水墨純用水墨而不著色的圖畫,那淺淺深深、濃濃淡淡的墨色,素淡雅致,虛實相生,極富層次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繪了月光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乳白;“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更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樹色一例陰陰的”,這是深淺不同的墨色;“樹梢上那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這是幾不成墨的背景;只有一點亮色,天上那蒙著一層淡淡的云的滿月。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這是怎樣一富素淡朦朧、清幽美妙的水墨風景畫。
《江南的冬景》勾勒了一幅“寒雨冬村圖”。河流邊三五人家會聚的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間以樹枝槎丫的雜樹林,再灑上一層細如粉末似的白雨。正是一幅空朦靈動,悠閑自然的水墨山水畫。大自然那超逸的美、深遂的意境,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學生。學生因此獲得了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教育。
工筆用工整的筆法,精心勾勒,注重細部的描繪。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描寫了雨中泰山別具情趣的景物,全文緊扣“雨”字寫了層巒疊嶂,流瀑飛泉、奇松異石、文化古跡,使人如臨其境。其中對姿態各異的泰山松作了細心的描繪:“身子扭得象盤龍柱子,在半空中展開枝葉”,“有的松樹望穿秋水……斜著身子張望……”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幅精致的群松圖。細加品味,蒼松那頑強的生命力,樂觀的斗爭精神,正代表著那種堅貞不屈、“窮且愈堅、不墜青云之志”的生存狀態。這種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統一,讓我們感到一種堅忍不拔的生命力的震撼之美。
《孔雀東南飛》,作者調動各種敘事文學手段,精雕細琢,劉蘭芝被驅逐,臨行細細打扮,“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質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若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簡直就是一幅精工描繪的古代仕女圖。這種鋪層描寫反映了劉蘭芝自尊自愛的堅韌品質。
工筆畫與文章的繁筆頗有相似之處,描摹細處,能窮形盡相,細致入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分析力,由細致之處把握整體,以小見大。由形象思維近而到抽象思維,二者結合,提高學生思維深度。
寫意注重神態的表現和作者情趣的一種國畫技法。“大象無菜”“形神兼備”等觀點充分表現中國畫的審美追求,故而寫意畫最能體現物象的本質之美與畫家的主觀情思。而注重抒情也是中國文學最顯著的特征,寫意最能體現國畫與詩文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關系。
唐詩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無數佳作都是意氣風發的大寫意作品。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夸張的筆墨,描寫了天姥山的雄奇崔嵬,“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描寫了瑰奇的夢境,“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是詩人個性改造和理想化的圖景,他只求把握整體的氣勢或氛圍,以此做到感興潑墨寫意。
蘇軾《前赤壁賦》描繪了一幅清妙空靈的秋江月夜圖,他用行云流水般的筆法,以胸中感受聯想為主,信筆寫去,卻始終以意為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月光水色,扁舟仿佛飄蕩在天際,那飄逸如仙的意境,讓學生仿佛身心已受凈化,思緒已隨作者羽化而登仙了,而耳中卻回旋著那裊裊的簫聲。這種美的境界,怎能不讓人深深陶醉?
用寫意法分析文章,能讓學生重視作者內心涌動的情思,體會那種物我交融的“無我之境”。在這里,景物已不是客觀景物,而是作家性靈的外化,而作家那巨大的情感力量,撥動學生心弦,讓他們不能不為之激動,為之共鳴。
篇9
[關鍵詞]低段語文教學 童真童趣 輕松快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11-0123-02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發動了儲存在學生內心的能量,使學生產生了興趣。低年級兒童厭煩呆板生硬,唱唱、畫畫、演演是他們喜愛的活動。這樣充滿童真童趣的課堂,可以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輕松、和諧、愉快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學習,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一、聽聽唱唱,輕松樂學
兒歌有一定的情趣,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把兒歌引入語文課堂,使學習記憶變得輕松容易,課堂也變得富有趣味。
(一)兒歌巧學拼音
小學生入學后集中學拼音,枯燥難學,容易產生厭煩情緒。編一些有趣的兒歌可以有效帶動學生學習。比如根據漢語拼音學習的意義編的兒歌:漢語拼音用處大,讀書識字要靠它,帶你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根據文本的情境圖編的兒歌:1.圓圓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 ;2.太陽出來喜洋洋,公雞一叫o o o;3.清清河水一只鵝,水中倒影e e e。幫助聲調學習編的兒歌:一聲高高平又平,二聲好像上山坡,三聲下坡又上坡,四聲好像下大坡。幫助學習復韻母編的兒歌:如教“ei”這個復韻母,學生一時難以把握它的讀音及寫法,就編了一首兒歌:小鳥飛飛,愛喝咖啡(fei),e前i后,干了一杯(bei)。學生興趣盎然地讀兒歌,也學會了拼音,提高了發音的質量,口齒得到鍛煉,無意中認識了漢字,學起來也輕松快樂。
(二)兒歌助力識字學文
朗誦兒歌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在識字與課文教學中可以有效嫁接,將需要學習的生字以及一些學習方法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學生津津樂道,樂在其中,從而提高識字效率。如學習“愛”字時,學生把它拆成“爪、冖、友”,可以配上兒歌:“爪字頭,禿寶蓋,小朋友,真可愛。”“夜”的歌訣:“一點一橫長,左下單人旁,右下有個夕,點變捺拉長。”通過這種方式,枯燥、復雜的漢字識記就變得輕松多了。
教學《小小的船》一文時,在學生拼讀正確的基礎上,反復播放兒歌,學生不由自主跟著唱起來,還有的學生邊唱邊做動作,幾遍就能自己背誦了。
(三)兒歌點亮古詩
對于低段詩文教學,并不要求深刻地理解詩文的意思,主要是積累古詩。根據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通過唱歌的形式記憶古詩、展現古詩,自然就有趣了。教學駱賓王的《鵝》時,通過播放視頻兒歌,學生來了興致,邊唱邊跳,有的同學還伸長了脖子向著天空叫。我趁機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這是“曲項向天歌”呀。我大大贊揚了他,其他同學學會了這個動作,也理解了這句詩的意思。學生跟著歡快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詩,并且又唱又跳,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二、看看畫畫,誘發想象
低年級課文圖文并茂,一幅幅彩圖形象逼真,富有想象性。利用圖畫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讓他們在語文的天空中描繪出美麗的景象。
(一)圖畫激趣
圖畫直觀形象,適當運用到導入環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荷葉圓圓》時,通過投影儀展示一幅美麗的畫面:又大又圓的荷葉,碧綠碧綠的,荷葉的小水珠又圓又亮,風兒吹來,荷葉隨風搖曳,小水珠滾動著……在創設的情境中,學生集中了注意力,調動了想象力,激發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圖畫與識字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在古代有“六書”造字之說,分別是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注,它們體現了漢字的構字規律,對于理解漢字意義、掌握漢字字形有很大的幫助。在低段的識字教學中,象形字、形聲字是一個極好的切入口。根據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對抽象字符的識記有一定困難,可以通過象形字的構字特點,結合簡筆畫進行教學,將抽象符號轉變為具體圖像,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而給識字教學增加趣味性,提高記憶效率。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口、耳、目、日、月、火、羊、雞、兔、木、禾、竹”等字時,將古代的象形字附在旁邊,并畫上相應的事物。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字,理解了古人造字的智慧,引起了極大的興趣。通過老師適當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到一些象形字,再配上圖畫,又認識了更多的漢字。在教學形聲字表意偏旁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畫演變,讓學生理解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在表意時的關聯性,如提手旁的字都和手的動作有關,足字旁的字都和腳的動作有關等。一幅幅圖畫使得識字教學充滿樂趣,引發了學生對漢字探究的興趣。
(三)圖畫解古詩
運用圖畫進行古詩教學分為兩類:一是教學觀賞畫。一般來說,每篇課文都有一幅畫,借助圖畫可以讓學生了解古詩大意,如《靜夜思》《憫農》的插圖。二是學生創作畫。讓學生在已有理解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出古詩的內容和涵義。教學《詠柳》一文時,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描繪春天楊柳的美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大自然是如此美麗,詩文是如此神妙。
(四)圖畫促學文
教學《陽光》一課時,首先通過一幅幅美麗圖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特別是通過一幅河面閃著陽光的畫面,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錦緞”這個不常用的詞語。教學大綱要求背誦這篇課文,這對于低段小學生有一定難度,一是篇幅較長,二是不像兒歌般押韻朗朗上口,特別是段與段之間關聯性不強。如何讓學生輕松背誦整篇課文呢?我還是運用圖畫。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出示一幅幅圖畫,學生看著圖畫自然地背誦,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同學都會背誦了。可以說,是圖畫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是圖畫讓孩子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
(五)繪畫與課外閱讀
動手畫畫是兒童課余生活的重要活動,在勾畫與著色之間,內心的放松與愉悅是孩子世界的陽光。教師可以設計讀文畫圖的作業來促進課外閱讀;也可以鼓勵編連環畫、給故事配圖、畫心中最愛的故事等活動,吸引孩子讀書;在班級“小畫廊”中定期展示繪畫作品,這樣的活動孩子往往興致勃勃,大顯身手。
(六)繪畫與寫話
寫話訓練是低年級教學的一個難點。認真閱讀教材可以看出,低年級的口語訓練和寫話都是有圖畫引領的,由單幅圖到多幅圖,由簡單圖到復雜圖,由完整的圖到需要學生補充的圖。據此,我在教學中也利用圖畫讓學生練習寫話,比如學完《畫家鄉》,就讓學生畫一畫自己的家鄉,然后跟大家介紹自己的畫,自己的家鄉;學完《黃山奇石》后,讓學生搜集其他奇石的圖片,仿照課文進行介紹。
三、說說演演,體會領悟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于內容有趣、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兒童文學作品往往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遵循兒童這一特點,課堂上讓學生充當故事中的角色,創設故事情境,可以激發兒童智慧的火花,打開思維之門,使其快樂地參與學習,誘發他們的創造力。
(一)理解領悟語言文字
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引導學生口動、心動、手動、身動,用表演的方式去領悟。學生在表演中的神情、動作都會促進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對角色的體驗、對知識的內化。在表演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釋放,與角色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內化對字詞句乃至課文的理解。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時,我讓兩個學生來表演“小蜻蜓立在荷葉上,展開透明的翅膀。”其中一位女生踮起了腳尖,還用手拉起了自己的裙子。學生都認為她表演得好,我問:“為什么?”學生說:“小蜻蜓是‘立’在荷葉上的,還展開透明的翅膀呢。”我又問:“小蜻蜓,你剛才說荷葉是你的什么?”學生爭搶著回答:“停機坪,停機坪,你看,小蜻蜓多像一架小飛機呀,荷葉就是停機坪。”一個表演促進了知識的內化。
再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對于帶有“迎上去”“追上去”“游過來”的句子,先出示三張蝌蚪相關動作的圖片,再讓學生幾個人一組演一演,使學生體會到小蝌蚪所處位置不同用詞也就不同。在鯉魚前面用“迎上去”,在烏龜后面用“追上去”,青蛙蹲在荷葉上沒有動則用“游上去”,來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講讀課文之后,我再讓學生戴上頭飾分角色把課文內容演一遍,學生體驗到表演的快樂,體驗到童話故事的情趣,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篇10
關鍵詞:繪本教學;解讀;探究;感悟;拓展
21世紀,繪本閱讀已經成了全世界兒童閱讀的時尚。在我國“幼兒繪本閱讀”作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開始走進幼兒教育中。在開展幼兒繪本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做什么呢?許多一線教師的關注點是我該“怎么教”,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活動氛圍、問題設計等,很少有人在教學前會冷靜地思考“繪本的背景是什么?如何進一步解讀繪本?……”而目前在幼兒園中,不少文學作品被教師以語言活動的形式呈現給幼兒。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拘泥于傳統的語言活動模式,一味重視相關知識、技能的傳遞,既“導”又“演”,介入快,引導多,往往只停留在語言的欣賞上,導致原本應該是以幼兒為主體的閱讀因為缺少了幼兒感興趣的圖畫內容而變得感悟少、討論無,閱讀不“悅”,剝奪了幼兒應有的閱讀樂趣。
縱然,教師“教”得精彩如何,會影響評價一個繪本教學活動成功與否。但是,更重要的是看幼兒是否真正融入繪本,是否獲得了與繪本內容相應的體驗。而要達到這一教學境界,需要教師跳出“文本”看“繪本”,從繪本創作的背景、繪本的整體、繪本的細節、繪本的情感等方面展開思考與學習,這樣才能多角度分析繪本的價值點,才能深入地理解和感悟繪本的本質,為指導幼兒閱讀繪本把脈“困難與障礙”,從而制定出繪本教學的目標與重、難點。
一、立足寫作背景,解讀繪本
文學作品會反映特定時代和社會的文學、美學、教育學的觀點,體現作者和繪者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藝術個性。繪本作品也不例外,在教學選定繪本后,教師要對繪本作者及繪本創作的背景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如,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如何?繪者創作繪本想了什么?為什么這樣想?只有這樣與繪者“對話”,教師才能走進繪者的心里,又能從繪者的心里走出,把這種感受通過教學手段與幼兒分享。
如,《逃家的小兔》作者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她對幼兒期孩子的心理、情緒和興趣有著深刻的認識。她善于用簡單、有趣、有韻的優美文字來講述故事,不僅深深打動了孩子的心,而且開發了孩子的想象力,讓他們積極參與創造。克萊門特?赫德,耶魯大學畢業后,去巴黎學了兩年現代繪畫,回國后成了一名裝飾畫家。后來他結識了瑪格莉特,與她合作的――《逃家小兔》便成了圖畫書的經典之作。故事非常簡單,簡單到只有幾段對話。就像瑪格莉特說過的那樣,是“寫一本簡單的書……讓孩子們能有一小會兒從系鞋帶一類的生活瑣事的煩惱中解脫……來到一個永恒的童話世界。”
《逃家小兔》讓讀者感到一種安詳寧靜的愉快。許多幼小的孩子都曾經幻想過像小兔一樣離開家,用這樣的方式來驗證媽媽對自己的愛,而小兔子的經歷就給他們帶來感同身受的感覺,給他們帶來了一種信賴的安全感。教師要從繪本的內涵解讀幼兒心理,抓住熟悉的生活情境,進一步挖掘故事情節,讓幼兒感同身受。
二、立足現實學情,探究繪本
一本優秀的繪本,蘊涵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內容信息。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講述繪本內容,這時可以立足現實的需要,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對繪本進行適當處理,通過對繪本局部的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法,使幼兒的閱讀活動達到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將優秀繪本設計成系列活動或主題活動,深入分享繪本的精華,滿足幼兒的閱讀需求。
如,繪本《大衛不可以》,作者把小主人公大衛在現實生活中犯的錯誤篩選羅列出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現實情況問問幼兒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對的,怎么做會得到表揚,幼兒已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有了對比、推理和一定的判斷能力!對故事的發展、事情的對錯能做出判斷!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實踐,角色扮演,喚起幼兒的注意力!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自己在家和學校,哪些地方做得不對?
幼:一個人玩水!
幼:說謊話!
幼:不吃飯,吃零食!
幼:睡覺前吃糖,不刷牙!
……
師:大家知道大衛犯了哪些錯誤呢?
幼:他爬凳子上去了!
師:那么大家知道他為什么要爬凳子呢?……
教師精心設計導語,根據現實,層層點撥,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情況,對故事中大衛的犯錯和自己相比較,對畫面進行分析、比較、判斷。合理對繪本局部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法,能取得不同的效果,充分調動幼兒的活躍性。
三、立足故事整體,感悟繪本
布魯納認為:“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允許以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系起來的方式去理解它。簡單地說,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所以,對于一本繪本,要立足整體,引導幼兒先泛讀繪本的整體輪廓,先摸一摸、聞一聞、看一看,再指導幼兒對畫面一幅幅分析講解。
如,繪本《第一次上街買東西》講述了小主公小惠幫媽媽上街買牛奶的經過,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對每一頁提出一個問題,如小惠去哪?為什么出去?出去買什么?被什么嚇一跳?孩子們會因為各自獨立的畫面而引發疑問,失去閱讀的耐心!
圖畫書中的圖畫具有連貫性,通過閱讀圖畫就可以讀懂故事,這對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幼兒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正如著名的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先生說:“一本好的圖畫書,即使一個不識字的孩子,挨頁翻,看畫也能明白故事。”因此,教師在教幼兒繪本時,不一定要每頁都一一講述,而應先讓幼兒自己動手翻閱,摸一摸、看一看,讓幼兒產生自己的興趣和疑問,然后通過一定的實踐或適當的語言幫助他們進行整個故事的連貫閱讀!
四、立足實際生活,拓展繪本
繪本不光光是一個故事教學,里面蘊含著很多價值。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繪本內涵都帶給孩子。教師要密切注意聯系實際,重視幼兒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幼兒直接經驗對接,拓展繪本教學。
如,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講述的是隨著小主人公約瑟的漸漸長大,他爺爺為他縫的毯子由于陳舊,他舍不得扔,爺爺一次次把料子變成外套、背心、紐扣的故事!隱喻了現實生活中有些幼兒不節約的現象,讓孩子在成長中懂得節約和創造的重要!類似的繪本還有《小蠟筆頭》《怕浪費婆婆》《鬼鬼盯著你》《水的故事》。《小熊不刷牙》則是通過夢境來表達應該養成刷牙的好習慣,故事中沒有呆板的說教,而是把幼兒的心理活動寄托到動物身上,從動物口中講述出來,更易于幼兒接受。
又如,一系列滲透愛的教育的繪本《彩虹色的花》《永遠永遠愛你》《樹爺爺》《彩虹的盡頭》《我和媽媽的寶貝》《好啦好啦》《別打擾我吃飯》《相擁而眠》《雨中的小紅傘》等,從各個角度來闡述“愛”,表達“愛”,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了解“愛”,懂得“愛”,并運用到生活中去。
總之,在進行繪本教學前,教師要立足繪本,著眼于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前思慎想,采用適合繪本、適合幼兒的表現方式進行解讀、探究、感悟,引領幼兒走進多姿多彩的繪本世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幼兒內心深處的情感,讓幼兒和繪本產生共鳴,用“心”為繪本教學領航,讓幼兒享受閱讀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典[M].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6.
- 上一篇:網絡蠕蟲的傳播途徑
- 下一篇:醫院突發事件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