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建筑技術體系范文

時間:2023-10-24 17:3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零碳建筑技術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零碳建筑技術體系

篇1

【關鍵詞】碳中和;生態綠地;產業園

1何謂“碳中和”與“碳中和產業園”

1.1何謂“碳中和”

2020年,中國承諾將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實現碳中和[1]。國內許多學者研究碳中和也給出一些結論,鄧旭[2]表示“將全球的溫升穩定在一個給定的水平,即在進入大氣的溫室氣體排放與吸收的匯之間達到平衡,謂之中和”;劉磊[3]明確說碳中和的實質是應對和解決工業化過渡排放的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氣候變化問題,其核心是關注產業園區的“節碳”和“耗碳”的中和;陳秋平[4]根據以上學者的觀點,總結出實現碳中和的方向:①力爭減低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②對產業園區無法減低的碳排放量,通過研發建筑技術等科學手段進行排除。

1.2碳中和產業園

在“碳中和”愿景下,建設“碳中和”產業園區將會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對象。因此,設計師要統籌考慮從規劃階段為園區整體設計實現“碳中和”,同時兼顧綠色生態與和諧發展的規劃理念。從設計階段提高建筑節能標準,發展光伏發電、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推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快速發展。本文所指碳中和產業園區是在繼承傳統產業園布局規整、功能復合、空間靈活、生態環境多樣化的基礎上,園區企業或者個人在一定時間段控制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實現“節碳”和“耗碳”的中和,達到相對的“零排放”。

2碳中和目標下產業園區規劃設計策略的提出

碳中和目標下產業園作為物質上的空間場所,承載著各種創新創業活動,如何在不影響產業園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少碳排放量,成為建設低碳城市和低碳經濟的重要環節,將引領未來園區建設發展的新方向。因此,在規劃設計階段,碳中和產業園應遵循四個主要策略(見圖1)。①產業園區的總體布局和功能方面,強調“圍”合式的方式,土地利用科學規劃,綜合考慮交通、服務、生產、居住和邊界等要素,提倡資源共享,優化產品結構,打造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和環境宜居的碳中和產業園。②產業園區的交通體系方面,以“自成網格、人車分流、相互協調”為基本理念,設計適宜步行和人行的街巷空間強化綠色步行系統,完善機動車行車路徑,在步行可達范圍內設置高品質公共生態空間,打造有趣、有留的步行系統。③產業園區的生態環境方面,提升綠地中喬木的比例,獲取最大固碳效益;選擇本地植物,降低綠地維護碳排放量;鼓勵采取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措施,豐富綠植形式,提升場地綠植的固碳效益;降低場地熱島強度,利用水系優化場地空間布局,形成有效的通風廊道,改善通風效果,降低建筑空調能耗。④產業園的建筑新技術方面,加強建筑技術的創新研究,如裝配式建筑、光伏建筑一體化等,著手提升綠色建筑的標準,有效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3碳中和目標下產業園區規劃設計策略的應用

本項目用地西鄰蕪湖高鐵站,東側與神山公園相望,為城市的門戶所在,基地毗鄰城市主干道弋江北路以及三條站前路,西側與軌道2號線及高鐵站地下通道相連,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見圖2)。總用地面積約241畝,擬打造以視覺科技為主導產業的新型園區,以前沿科技引領行業發展,為蕪湖打造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經濟新高地和互聯網科技樞紐。

3.1總圖布局

整體規劃采用圍合式布局(見圖3),設置南北兩側為生活和辦公兩個庭院,將集中公共綠地采用建筑組團串聯起來。建筑呈院落式布局,多層建筑布置在基地西側,與蕪湖站廣場形成開闊空間,擴大視線范圍;高層建筑布置在弋江北路,六棟高層辦公建筑形成序列而不統一的形態,以便科學留白增綠,保證城市有序發展。沿中央主軸線規劃公共服務核心區,連接高鐵站廣場,將這個“公共服務區域”設計成人員活動量最大的綠色出行區域,通過低碳式出行滿足園區多路徑交通方式。同時,通過對建筑群朝向的精心布置,園區取得了良好的被動節能效果,能有效利用自然通風和采光節省園區能耗。

3.2交通體系

以TOD發展模式為導向,蕪湖產業園致力于推動交通系統與土地開發協調發展,打造多層次的公共交通系統,多模式的慢行系統,以高鐵站為重點的智能交通系統,與軌道交通站點和公交站點形成無縫銜接,滿足園區市民的交通出行(見圖4)。同時結合神山公園和赭山公園的生態綠地,系統配置休閑健康設施、公共設施、景觀節點等,展現出綠色慢行的休閑生態系統,為周邊市民呈現更加綠色舒適的休閑慢道空間場所。

3.3生態綠地

生態綠地是蕪湖產業園碳中和建設中重要的生態空間和碳匯空間,它對加強城市通風、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增加生物多樣性有顯著的作用,還能多方面提升產業園的碳匯能力和生態價值功能。蕪湖產業園以公共生活區、科研辦公區和公共服務區三者為“版塊”(見圖5);以中央綠軸為“廊道”;以北側生活庭院、南側辦公庭院、中央下沉庭院和園區口袋公園為“基質”,聯合神山公園和赭山公園,建立多源公園綠地體系,呈集合而又分散的形式,依托這一生態碳匯網絡,形成綠核、綠廊和園區口袋公園三級體系,全面提高園區高質量公共空間品質,優化景觀系統的生態效益。

3.4建筑技術

產業園區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必然離不開“綠色建筑+新型技術體系及產品”,本文重點探討一下光伏玻璃在產業園區中的運用。光伏玻璃運用在建筑立面上具有美觀、透光、節能發電的優點,同時后期運營比其他能源更具優勢。蕪湖產業園公共核心區域的建筑屋頂空間(見圖6)受太陽輻射的外表面安裝光伏玻璃共2.5萬m2,通過這種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形式,公共核心服務區域每平方米能夠提供50W~60W的電量。根據《中國各地區全年太陽日照時間表》中安徽省全年日照時數為1400h~2200h,運用太陽能薄膜發電系統,每年能發電286萬kW·h,占本園區全年耗電量的10%。這種玻璃體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大規模園區發展光電的時間、空間資源不足問題。

4結語

篇2

【關鍵詞】低碳建筑;節能降耗;服務環境

目前,住宅建筑的發展是以低碳化和智能化為主流的,低碳建筑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開展建筑節能,提倡低碳環保生活,對推動低碳節能在建筑中的應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際上,低碳住宅標準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國內,需要積極普及低碳住宅知識,讓從業者和公眾以利用、掌握低碳環保技術為榮。

1 低碳地產的定位與現狀

低碳地產是低碳經濟在房地產業的一種經濟轉型,尚處于摸索與探索階段,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體系,各企業只是按照自己的理念打造低碳地產。對于碳排放量的計算、低碳評價體系等都處于研究階段。一方面低碳地產理念認識的偏差使得低碳地產的開發形成誤區,低碳地產理念的滲透不足使得低碳地產無法系統落實。另一方面,我國房地產業發展動力不足,新興節能環保產業處于投入期,技術不成熟,產業化比較落后。發展低碳地產成本高風險大,大多數企業對于低碳地產仍持觀望態度。

2 低碳住宅的概念劃分

2.1 低碳住宅應滿足的條件

建造低碳住宅是一個系統化、體系化的過程,涉及規劃、設計、建造、運營與維護等諸多環節,各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低碳住宅應該從項目前期決策到運營維護直至拆除報廢整個過程中減少“碳源”增加“碳匯”,從實質上減少碳排放總量。本文認為低碳住宅應該基于系統的角度,側重住宅的持續節能降耗特點,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提供舒適安逸的居住環境的同時更注重服務環境,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達到建筑與人、人與環境、建筑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全面實質低碳。因此,低碳住宅要滿足下面四個條件。

2.1.1 實施系統全過程的低碳控制

系統低碳側重對房地產開發全過程中系統總量的“碳控”。房地產低碳是一個系統過程,不是某一個環節的低碳,或簡單使用節能材或是采取部分節能技術的狹隘低碳,而是從早期的土地規劃、建筑材料、建設施工、交付使用到物業管理等各環節,從設計師、建造師到使用者等各參與主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系統,減少“碳源”,增加“碳匯”,將系統碳排放量減少到控制線下,甚至達到零碳或負碳。

2.1.2 降低產品的能源消耗

產品的持續降耗性體現了碳排放控制的時間價值。據統計,我國建筑平均壽命不到30年,而美國房產壽命為74年,歐洲建筑的平均生命周期則超過80年,英國的建筑物達132年,建筑的低壽命無疑會大大增加建筑的碳排放量。房地產低碳應該注重前期土地規劃與建筑的堅固耐用性,考慮住宅在長期使用中憑借自身功能設計減少初級能源的使用,同時注重低碳設計在使用中落實節能降耗的作用。

2.1.3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建筑的功能就是空間使用者對空間環境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建筑為人服務,低碳建筑應該以人為本。低碳住宅一方面指迎合人體需要,提供功能完善、環境優美、舒適度高的環境。另一方面指低碳住宅不僅要低碳還要低廉,應該滿足絕大多數人的低碳。當低碳住宅上升到豪宅成為少數人的專享時就脫離了低碳的本質,技術的引用應該側重其本土效用,不應該教條照抄。

2.1.4 促進人、建筑與環境和諧共生

低碳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提出的策略,低碳住宅作為低碳在房地產業的落實,注重建筑對環境的負荷,才能真正落實低碳。房地產低碳應該在改善室內環境、保證人體舒適度的基礎上著眼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從內到外系統落實低碳理念,使建筑與人、建筑與環境和諧共生。

2.2 低碳住宅概念的實質定位

低碳概念模糊與泛化的實質源于低碳住宅標準的缺乏和碳排放量計算的缺失。德國DGNB首次對建筑的碳排放量提出完整明確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碳排放度量指標,其計算方法已在2009年11月得到包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機構在內的多方國際機構的認可。所確定的建筑碳排放量單位是(kgCO2-Equivalent/m2×a)。國內學者張智慧等研究建筑碳排放評價,基于LCA原理界定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圍,指出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即是建筑建造、使用和拆除處置各階段的各類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其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潛能特征當量因子相乘所得到的總和。

參照德國DGNB和國內學者的研究,本文定義低碳住宅的衡量使用單位年限單位面積住宅溫室氣體排放量,即

PGWI=×

式中,GWI為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指數(kgCO2);Wij為建筑物生命周期內第j階段(j=1,2,3分別為物化、使用和拆除處置階段)所產生的第i種溫室氣體的重量(kg);GWPi為第i種溫室氣體的全球變暖影響潛能(kgCO2/kg溫室氣體);i為溫室氣體的種類代號。PGWI指單位年限單位面積住宅溫室氣體排放量,N為建筑設計使用年限,S為建筑面積。

根據住宅單位年限單位面積住宅溫室氣態排放量,對低碳住宅進行等級劃分。與原來相比,PG?WI降低50%給予“合格認證”;降低65%給予“銀質認證”;零排放給予“金質認證”;負排放給予“鉆石認證”。通過量化考核為低碳住宅貼上真正的標簽,以從實質上定義低碳住宅。

3 實現低碳住宅的具體措施

3.1 規劃中落實理念,考慮被動低碳策略

明確低碳住宅的基本概念、設計理念、建造方法等,從基層工人到建筑施工管理、高層決策各個層次滲透低碳理念。在住宅規劃階段就考慮低碳規劃,借鑒英國《建筑規范》將建筑物的預計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目標排放率(TER)作為關鍵指標,通過建筑環境和建筑物理實現節能降耗。另一方面在建筑設計和營造過程中,在采用任何附加技術之前,建筑師必須優先考慮被動式的低碳策略,打造被動式住宅。這類住宅主要通過住宅本身的構造達到高效的保溫隔熱性能,并利用太陽能和家電設備的散熱為居室提供熱源,減少或不使用主動供應的能源,即使是需要提供其他能源,也盡量采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

3.2 克服技術壁壘,降低材料成本

一些技術被貼上了生態(Eco-)、綠色(Green-)或者是可再生(Renewable-)的標簽,經不起系統化的推敲,而它們整合后能否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則更值得質疑。所以實現實質低碳住宅,一方面應該注重低碳技能技術的研發,促使產學研相結合,克服技術壁壘,降低技術成本。產業化的住宅生產方式使鋼模板等材料的重復利用率得以提高,建筑垃圾減少約83%,材料損耗減少約60%,可回收材料增加66%,建筑節能達50%以上。住宅產業化不僅有助于提高住宅生產效率,提高住宅整體質量,而且降低住宅生產過程中的物料消耗、噪聲污染、二次裝修污染等??梢?,研究住宅產業化技術,整合房地產上下游產業鏈,從材料設備、技工技術、建筑工藝等方面著手,對建筑部件標準批量化生產,使房地產轉型為工業化生產是發展低碳地產的一個出路。

3.3 培育“綠色信貸”機制,實行碳積分制

房地產企業目前發展動力不足,各開發商只是看到房地產業經濟轉型的契機與隱藏在背后的經濟利益。大部分地產企業雖然認同低碳開發理念,但行動上仍持“觀望”態度。倡導并實施低碳金融發展戰略,建立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規范與引導房地產低碳轉型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在房地產業培育“綠色信貸”機制,提高信貸準入標準。對低碳地產提供優惠信貸政策,鼓勵低碳住宅的開發。同時,在房地產業實行“碳積分”制度,以“碳積分”作為企業的信用度,參照“碳積分”量實行減免稅收、財政補貼、綠色信貸等鼓勵措施。同時對低碳住宅購買者實行“碳積分”制,給予購買者一定量的“碳積分”,從而根據“碳積分”量提供抵押貸款、減免稅收或政策補貼等優惠政策。

3.4 明確權責利關系,改變居民生活模式

節能材料的應用和節能技術的使用勢必導致建造成本的增加,低碳的成本無疑會通過房價轉嫁給消費者,使得房價超出絕大多數消費者的承受能力。低碳住宅不應是豪宅而應該迎合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健全合同管理,將成本分攤問題在合同中量化,明確開發商、建造商和消費者三方在低碳住宅成本方面的權責利關系,同時在合同中明晰低碳住宅的各項節能降耗標準及達到的程度是低碳住宅推廣的保障。英國零耗能、零碳排放量住宅的建筑師鄧斯特指出,建筑使用者的意識和行為決定了建筑實際能夠取得的節能、廢物循環和CO2減排效果。因此,低碳住宅的實現有賴于全新的生活模式,需要轉變居民節能和CO2減排意識和行為,改變高能耗生活模式,避免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哈-布魯科斯效應,即公眾在有效節能措施下常潛意識地增加他們日常生活耗能的強度與頻率,或去追求其他耗能享樂的行為模式。

4 結語

綜上,低碳住宅建設方向需要理念滲透規劃,采取被動式設計產學研結合,推行“碳積分”制,轉變居民生活方式等等,還需在加大對外交流學習力度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外國先進經驗的學習和借鑒,并在學習的同時加強自主研發,提升我國低碳住宅設計與建造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曹小琳,柳云狀.我國發展低碳建筑的障礙因素及對策研究[J].建筑經濟,2010,(3):115-117.

篇3

關鍵詞:近零能耗建筑;室內舒適性;建筑能耗;精細化

一、引言

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危機及環境問題隨之而來。從全球建筑能耗占比和中國建筑能耗占比來看,建筑領域是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大戶”,建筑從建造到使用終止的整個生命周期都會消耗大量的能源。從世界范圍來看,歐洲作為世界上建筑節能領域發展最為先進的地區,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逐步通過近零能耗建筑的普及,向零能耗建筑和產能房的目標邁進;自2020年起歐盟的27個國家必須采用被動房建設標準,所有新建建筑達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美國也明確了建筑節能戰略目標:在2020年“零能耗住宅”可市場化;到2030年所有的新建商業建筑達到近零能耗狀態等。隨著我國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響應“30·60”雙碳目標等,近零能耗建筑滿足高舒適度和低能耗的雙重要素成為各級政府綠色建筑管理部門的主要扶持和發展方向,正面臨規?;^域化發展的新形勢。隨著國家標準《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51350—2019)的頒布實施,我國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無論是從可持續發展角度還是民生建設需求角度,加快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意義重大,同時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二、近零能耗建筑及其在我國的發展

“近零能耗建筑”的理念來自于德國的“被動房”。邁向零能耗建筑的過程中,根據能耗指標可劃分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是指適應氣候特征和場地條件,通過降低能耗的被動設計技術和主動技術措施,最大程度地運用當地可再生能源,在運行階段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更舒適的室內環境的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其室內環境參數和能耗指標須符合我國相關標準規范,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發展的更高層次,可實現建筑使用過程的低碳化、零碳化。推動建筑邁向近零能耗,實現建筑達到零能耗是全球的發展趨勢。我國在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領域的發展超過十年,當前,已邁入建設超低能耗建筑的新階段,在有條件的地區率先推行近零能耗建筑,最終實現建筑零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建筑物必須在能源消耗、熱負荷和室內環境參數等方面符合特定的標準,其主要技術思想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充分考慮室外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條件,氣候條件是影響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氣候條件,被動式近零能耗建筑應與之相適應,因地制宜地選擇高保溫隔熱與高密閉性的建筑圍護結構、建筑無熱橋處理等適應氣候的技術;二是實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的能耗標準,通過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和建筑遮陽等設計,降低建筑能耗需求,并充分考慮可再生清潔能源的使用,實現近零能耗的目標;三是符合高質量的室內環境參數及室內熱舒適標準,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氣密性,增加居住舒適度,同時,選取超低能耗、新型環保建筑材料。

三、近零能耗建筑建造的關鍵技術

我國零能耗建筑起步較晚,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技術及相關體系還亟待發展,需要科學的規劃設計、精細的施工和智慧化運行,這也是近零能耗建筑建造三個階段的關鍵技術應用。

(一)設計階段的應用

通過近零能耗建筑優化設計,利用最先進的建筑材料以及節能設備,在建筑的初期階段將近零能耗建筑的能耗和成本降到最低。1.建筑圍護結構高性能優化設計近零能耗建筑包括綜合利用被動式節能技術的建筑。建筑能耗的75%是由圍護結構傳熱造成的,護結構(外窗、外墻、屋頂、地面等)設計是近零能耗建筑節能的關鍵。第一,近零能耗建筑外墻設計。影響外墻保溫隔熱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其結構設置和所使用的材料。從結構上來看,外墻保溫方式有內保溫、夾心保溫和外保溫,可通過增加保溫層厚度和外墻高密閉性技術來提高保溫隔熱性能。從材料上來看,外墻常用的保溫材料有加厚的石墨聚苯乙烯板(GEPS)、擠塑聚苯乙烯板(XPS)、250mm巖棉/雙層等。第二,近零能耗建筑屋面設計。從結構上來看,屋面保溫主要有架空式保溫層面、通風屋頂、反射屋頂等措施。從材料上來看,屋頂保溫層應保持連續性,優先選用高性能保溫隔熱材料。第三,被動式建筑外窗設計。外窗系統是建筑圍護結構保溫的薄弱環節,窗框部位易引起熱橋效應,是影響圍護結構保溫、防水和氣密性的關鍵部分。從結構上來看,主要參數考慮建筑的窗墻比、材質和氣密等級。從材料上來看,常用的被動式窗系統通常窗框大多選擇鋁包木、PVC包PS型材等,玻璃則采用三玻兩腔中空玻璃等高性能材料,例如,鋁包木三玻兩空窗、PVC包PS型材三玻兩空窗等。第四,近零能耗建筑無熱橋、高氣密性設計。建筑氣密性設計參數主要考慮建筑氣密層的位置、氣密層的連貫性及氣密層材料。無熱橋設計注重保證圍護結構的保溫連續性,重視縫隙的密封以及各構件保溫連接易形成熱橋部位細部節點的無熱橋處理措施。由此,通過對圍護結構的“被動”保溫技術綜合設計優化,來提高建筑的保溫、氣密性,從而保持房屋內部適宜的居住溫度,大幅降低房屋總能耗。2.重視自然通風、采光設計近零能耗建筑設計需要根據自然條件和場地條件,更多利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和建筑遮陽的平衡進行合理的節能。建筑首先需要滿足保溫隔熱的基本要求,同時實現自然通風以及自然光采集。良好的自然通風設計可以減少15%的空調運行時間。在進行室內自然通風優化設計時,應考慮朝向、合理布置門窗位置、窗墻比、遮陽等,使建筑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然采光和通風。通過自然通風實現建筑物夏季降溫,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另外,設置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該系統由新風系統和熱回收系統組成,新風系統保證室內空氣質量高,同時通過回收利用排風中的能量降低建筑能耗需求。自然采光具體設計靠窗地面積比、窗墻面積比來控制,同時注重實現采光和遮陽的平衡。3.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近零能耗建筑指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為零,用能主要是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督隳芎慕ㄖ夹g標準》(GB/T51350-2019)中規定:對于近零能耗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需大于10%。此外,可再生能源作為實現我國2035年能源轉型的主力能源,建筑領域應用重點包括太陽能光熱、太陽能光伏、淺層地熱能以及生物質能利用等形式。設計人員需綜合考慮當地的資源和建筑自身條件,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光熱、太陽能光伏、地源熱泵供暖供冷以及空氣源熱泵系統等應用,解決建筑空調采暖、熱水供應及照明能源需求問題,推進建筑技術整體能耗的降低。隨著近零能耗建筑規?;茝V,亟需進一步提升建筑中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從而降低建筑成本。

(二)施工階段的應用

近零能耗建筑是追求細節的建筑,施工階段每個細部節點都需要精細化的施工工藝和質量控制。1.加強對施工和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現階段,我國近零能耗建筑處于發展和推廣階段,為實現高保溫隔熱及氣密性,近零能耗建筑的圍護結構相較于傳統建筑結構更加復雜,施工技術、建材標準均高于普通建筑,這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員工素質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企業需要選擇經驗豐富、技術能力強的施工人員,注重加強專業性技術培訓,幫助相關人員快速掌握相關關鍵技術和具體施工工藝,提高現場工程師、施工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水平,以實現近零能耗建筑專業化施工。2.重視高質量材料、設備的選取近零能耗建筑關鍵技術參數對建筑材料、設備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近零能耗建筑保溫材料的厚度是普通建筑材料厚度的2~3倍,且對窗戶、保溫材料等也有更高的標準。采購人員必須合理控制材料設備采購程序,將帶有綠色建材標識或者高性能節能標識的材料和設備作為首選,對進入到施工現場的建筑材料,根據規定的復驗程序進行復驗,以保證施工材料和設備均符合近零能耗建筑的特殊要求,保證施工技術與時俱進,從而提升近零耗建筑施工的整體質量。3.全面提高施工質量在建造過程中,近零能耗建筑保溫結構的連續性、建筑整體氣密性和無熱橋處理等都需要精細化的施工和管理。一方面,加強施工全過程管理?,F場工程師要提高施工質量管理和控制水平,需要明確高性能圍護結構、被動式門窗技術的施工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證每一項施工內容都有相對應的質量管理措施。實現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對施工中容易產生熱橋和影響氣密性的施工部位格外重視,并認真細致地做好施工細節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保障施工人員在作業時操作規范。從保溫層、外窗安裝、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被動式脹栓加固等安裝到整個建筑完成都需要精準施工。氣密層和冷熱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建筑的整體效能,因此應根據相關施工規范,保證建筑的氣密性,實現保溫層的連續,外墻板拼縫保溫節點、外窗保溫節點、穿墻管保溫節點等部位的冷熱橋斷橋處理及精細化施工,從而切實有效地保證建筑工程施工質量。

(三)運行維護階段

暖通空調等系統的運行和管理是建筑節能的重要環節,應構建能耗、能效一體化運行管理體系。建筑運行維護階段,除了采用能耗較低的采暖、空調方式等,采用智能化的用能控制技術,實現采暖、空調、照明及電梯、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優化運行是實現建筑節能的重要環節。建筑運行期間,以環境舒適度和系統能耗為目標,一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能耗使用情況分析,實現能源系統精細化運行管理。二是實時監控建筑物的內采暖、空調等運行過程,根據運行記錄或異常情況分析,及時發現、處理系統運行中的問題,從而提升建筑用能系統的效率。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低碳住宅;建筑節能;建筑技術

1. 概述

低碳建筑主要是指在建材與設備制造、建筑物施工及使用的整個過程中,減少應用化石能源,減能增效,使排放的二氧化碳明顯降低。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減少的房屋建材總量與選擇類別使碳排量減少;二是水循環利用的節約,倡導循環與節約用水;三是盡可能使應用交通工具產生的溫室氣體量明顯減少。

我國目前的建筑能耗已成為最大的能耗行業,約占社會總能耗的47.1%,相對于發達國家,在相同條件下,使用住宅過程中的能耗高于發達國家二至三倍,而且,建筑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達50%,大大超過運輸與工業領域,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低碳建筑及節能建筑將逐漸成為建筑業的發展趨勢,具有巨大的減碳潛力,更符合全球“節能減排”的趨勢。

2. 低碳住宅建筑技術在我國的發展

低碳住宅建筑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只有近四十年的歷史,目前不斷出現的各類新技術、新材料及新工藝,使低碳住宅技術獲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節能建筑體系、屋面保溫材料、新型節能墻體及供熱排風采暖系統等多個方面成效顯著,在產業規模上一些節能產品已日趨成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亦逐漸成為主流,并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國目前的建筑總面積達450億平方米,此外每年新增近20億平方米。每年的新建建筑幾乎都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建筑中,只有不到5%的建筑采用節能措施。

據有關部門預測,2020年我國將至少將投資1.5萬億元用于住宅節能建筑建設,世界各國的低碳建筑產業增長速度也高達60%。但目前我國住宅低碳建筑技術還具有以下不足之處,一是低碳技術研發及其應用難度較大。目前我國住宅低碳技術問題較多,諸如研究時間相對較短、技術尚未成熟、沒有投入足夠經費、無法預測市場前景等都導致轉化成功率不高,難以有機結合產學研。二是應用于低碳建筑的產品水平各不相同。三是節能產品還具有較高成本,對于普及低碳住宅建筑技術十分不利。當前我國建筑節能意識不高,導致開發商不夠重視低碳住宅,因此低碳住宅推廣還任重路遠。

3. 國內外低碳住宅建筑技術的對比

3.1 朗詩國際街區――我國成功應用低碳住宅建筑技術的典范

位于杭州經開區的朗詩國際街區,基地南鄰為夢琴灣小區,北側為城市綠地,街區總面積達7.3萬平方米,項目規劃建設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朗詩置業提倡恒濕、恒溫、恒氧節能及低碳建筑技術在此街區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這一建筑中得到淋漓盡致地應用。地源熱泵系統不受空調束縛;通過輻射效應對室溫進行科學調節,樓面不存在空調“補丁”,室內不存在任何噪音,樓板幾乎沒有熱脹冷縮的損害;“絕緣”外墻系統具有保溫衣作用;保溫系統使生活在街區的人們感覺特別舒適,就好似住在“生態控溫艙”中,整個樓內形成隔熱保溫體系;外窗系統具有雙向隔熱作用,采用隔熱保溫阻熱設計,實現對絕熱傳導的隔離作用。惰性氣體充于玻璃內使傳遞的熱能量有效降低;24小時置換新風系統,使室內空氣清新常在。在住宅地面上設置的新風口將室外新鮮空氣進行除塵及溫濕處理后送入室內,使呼吸的空氣始終新鮮。

3.2 英國貝丁頓――國外低碳住宅應用的典范

貝丁頓是世界上首個零碳社區,也是英國具有環保生態功能的一個最大的小區。2002年入住以來備受世界矚目,是國際公認的低碳建筑典范。英國是一個位于高緯度的島國,具有漫長寒冷的冬季,約有六個月的采暖期。為使建筑能耗有效降低,設計者研究探索出零采暖模式,即社區住宅全部都朝南向,每戶安裝玻璃陽光房。采用300毫米厚度的絕熱材料用于建設外墻、屋面及樓板,采用三層玻璃的窗戶并內充氬氣,采用木質窗框以實現對傳熱的有效減少。小區精心設計了自然通風系統,一排排熱壓“風帽”矗立于屋頂上,能夠向房間不間斷地送入新鮮空氣。這種裝置采用被動式通風方式主要由風力進行驅動,能夠根據改變風向而隨意轉動,建筑內部通過自然風壓作用得到新鮮空氣,并將室內污濁空氣向外排出。此外,熱交換器設于內部,可將排出廢氣的近三分之二熱量進行回收,實現對室外寒冷新鮮空氣的預熱。

4. 相關措施與建議

4.1 制定扶持低碳住宅的相關政策

充分借鑒發達國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抓住有利時機,在有關政策方面向低碳住宅建筑傾斜,鼓勵建設綠色低碳建筑,設立綠色低碳建設基金。在成熟階段,可利用發達國家諸如財政補貼、政府管制、碳排放交易等低碳政策工具,提高低碳政策的支持。

4.2 制定低碳住宅建筑評價標準并逐步完善

促進低碳建筑發展應制定m應我國國情的評價標準,使利益相關方達成共識,低碳建筑標準主要根據低碳設計指導原則及技術規范等方面內容制定。進而建立符合我國低碳建筑標準的測評體系,由第三方測評機構測評建筑能耗,結合測評結果出具能耗證明,作為扶持低碳建筑政策的重要依據。

4.3 提倡低碳住宅生活方式

低碳經濟主要由低碳生產與低碳消費兩部分組成,前提是低碳社會生產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的關鍵在于低碳經濟的實現。對社會認同的低碳住宅價值體系進行整合,形成共識,創造其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對住宅產業結構及發展模式進行調整,使能源循環利用率不斷提高,促進節能低碳的公共交通,鼓勵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5. 結論

一是未來發展重點就是低碳住宅規劃設計,目前低碳住宅主要集中于節能設備材料應用上,建筑設計節能技術比較滯后。部分發達國家采用計算機和自然環境優化建筑節能方案已逐漸成熟,并重點關注低碳節能建筑設計方法。

二是企業優勢主要在于研發低碳技術,建筑節能將成為未來住宅建設的趨勢,低碳住宅技術具有很大市場。擴容的市場將使更多企業進入而增加相互競爭。所以,現有企業提供技術應在低碳技術方面增加研發投入,研發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才能使企業具有競爭優勢。

三是開發企業應把握機遇,為低碳住宅建設提供導向作用。我國目前低碳住宅的發展起步較晚,數量不多,住宅開發企業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未來低碳住宅將是住宅建筑主流,開發企業應盡早搶占市場份額,為促進我國低碳住宅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志瑩.綠色住宅的低碳技術應用[J],上海房地產,2014.10

[2] 郭松海.推動低碳住宅工業化生產促進住宅業可持續發展[J],低碳之路,2015.8

[3] 熊焰.重新定義我們的世界和生活[J],低碳之路,2015.2

[4] 王.我國低碳建筑發展現狀與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5.1

[5] 韓中德.大力發展低碳技術、推動綠色建筑發展[J],住宅產業,2014.9

篇5

關鍵詞: 氣候變化;低碳城市;碳排放;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 F292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4.04.011

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排放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而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會加劇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近幾年,極端惡劣天氣明顯增多,氣候變化已經威脅到人類生存發展環境,如何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變成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亟需解決的重要任務。低碳發展首先成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同選擇,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經濟等眾多概念應運而生[1]。

城市一方面是創造財富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是改變生態格局、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引起溫室效應等問題最集中的地方。資料顯示,城市消耗全球75%的能源,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75%以上[2,3],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集中地,也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城市層面的行動和努力將決定低碳發展的成敗,建設低碳城市是現階段多國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2010年8月和2012年4月分別啟動了兩批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至今我國已有30多個城市積極開展了低碳城市試點建設工作,但是在高度熱情背后也顯現出部分跟風、建設思路不清晰等現象[3,4]。 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階段,2011年城市化率達到51.3%,預計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可能突破70% [5,6]。

因此,無論是應對氣候變化外交壓力還是國內低碳城市建設的內在需求,在我國現階段研究低碳城市建設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進行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入手,聚焦城市尺度,提出了城市低碳建設的研究策略,指出了實施路徑,并分析了目前建設過程中的主要障礙。本文研究結果以期對現階段我國各地低碳城市的建設提供支撐和決策參考。

1 低碳城市的定義

盡管低碳城市近幾年成為研究和討論的熱點,但低碳城市目前尚無國際上統一的定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認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7]。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夏堡認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中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8]。綜合分析國內大部分學者觀點,可概括為: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1]。

低碳城市之所以出現許多看法及定義,主要是因為低碳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且具有動態性和區域性,城市的低碳化建設與城市的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密切相關,需要依據城市的自身發展特征選擇適宜的低碳發展模式。

2 低碳城市建設方案研究策略

城市的低碳轉型需要先了解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分析能源消費結構和碳排放情況,找出重點排放源,根據能源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進行低碳情景預測分析,最終確定低碳建設方案,因此,低碳城市建設方案研究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2.1 城市發展現狀調研

城市低碳建設方案與城市的發展階段及資源稟賦息息相關,在分析制定城市低碳建設方案之前,需要先了解城市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分析城市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及技術狀況,掌握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情況,研究城市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找出城市低碳發展的優勢和不足。

2.2 城市碳排放清單編制

編制城市碳排放清單是低碳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通過清單編制可以了解城市碳排放水平和排放結構,識別關鍵排放源,為實現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9]。根據IPCC指南,城市的碳排放包括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林業和土地利用變化及城市廢棄物等5個領域。查找獲取不同領域活動水平數據,研究確定排放因子,編制不同領域的碳排放清單,分析獲得重點排放源。

2.3 低碳情景預測分析

根據碳排放清單,找出碳減排的重點領域。綜合運用能源科學、社會科學、環境科學和經濟學等相關理論,構建以最小成本為目標的低碳城市建設優化目標函數,借助LEAP、kaya等情景分析模型,研究GDP增長、人口規模變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技術進步等驅動因素對城市低碳發展的影響,分析影響城市低碳化建設的主要因素及相互關系,選擇城市的最佳低碳發展模式。

2.4 提出城市的低碳發展戰略

在現狀調查、清單編制、低碳情景預測分析基礎上,研究提出符合城市自身特點的低碳發展戰略。為確保城市低碳方案的有效實施,還應分析城市現階段低碳發展的重要障礙,從內部機制、外部環境等方面研究提出有利于城市低碳建設的保障政策,加強政府引導與宏觀調控,最終實現城市的低碳高效發展。

3 低碳城市建設實施路徑

由于城市的低碳發展路徑與城市的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密切相關,因此,每個城市的未來低碳發展戰略也各不相同,但是城市低碳建設的實施路徑歸納起來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低碳生產

工業生產在城市的碳排放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實現低碳生產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低碳技術(包括減碳技術、零碳技術、儲碳技術)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費,實現綠色生產。提高城市物質、能源循環利用水平,延長碳在經濟活動中的流動周期。通過提高可再生能源、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3.2 低碳建筑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武涌同志指出,現階段我國建筑能耗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例為27.6%,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這個比例還會增加,因此城市建筑碳排放是城市溫室氣體的主要締造者之一[10]。推行節能建筑,是當前發達國家低碳城市建設的一大亮點,英國政府計劃到2016年所有新建房屋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并對節能綠色建筑給予稅收優惠;芬蘭環保部制定了建筑物隔熱標準,規定新增建筑物墻體必須使用絕熱層,增加墻體厚度,使用二層或三層玻璃[11]。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建筑節能低碳,根據我國“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到2015年,北部嚴寒地區建筑達到節能設計標準的比例占到95%以上,全面推行供熱計量收費,推動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應用。

3.3 低碳交通

根據IEA研究報告,2008年交通部門CO2排放量占全球CO2排放總量的22.5%,發達國家交通部門CO2排放占到25%[12]。我國交通部門能耗和碳排放量占到8-10%,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這一比例會有所提高[13],因此,交通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快城市的低碳建設,必須大力發展低碳交通,如發展公共交通、推廣清潔燃料汽車、選用小排量汽車等。

3.4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就需要我們從節電、節水、節氣和回收等環節來改變生活習慣。另外,還需加強低碳宣傳,培養低碳理念,提高低碳意識,從而引導市民實現消費行為的低碳化。對于普通市民來說,低碳生活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能力,大家行動起來,從點滴做起,盡可能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3.5 增加碳匯

通過城市的合理規劃布局,提供更多森林、草地、濕地等具有吸碳能力的碳匯空間,也可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

4 目前我國低碳城市建設存在的障礙

盡管低碳經濟的概念已經于2003年由英國政府提出,但是從國外到國內,從低碳經濟到低碳城市,政府及市民對“低碳”的理解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在低碳建設方面都進行了嘗試,但是有些城市還流于形式,口號比較響,動作比較小[3]。目前我國進行低碳城市建設存在的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4.1 對低碳城市的內涵缺乏統一的認識

我國低碳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低碳經濟、低碳城市這些概念對于大部分市民來說還屬于新鮮事物,所以在很多地方對低碳城市建設存在誤解或片面的理解。有的政府將低碳城市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能源開發、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其實低碳城市建設不僅僅包括這些內容,還包括交通、建筑、碳匯等;不少市民認為“低碳”、“應對氣候變化”都是與自身很遙遠的內容,低估了公眾行為對低碳的影響。低碳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綜合型系統工程,既不是簡單的政府行為,也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而是需要充分調動區域內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

4.2 大部分城市建設缺少低碳發展規劃的引領

目前城市低碳建設存在部分跟風、照搬照抄等現象,缺乏統籌規劃。城市規劃是政府對城市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要改變“高碳”運行模式,首先要政府正確引導。政府應堅持以低碳理念進行城市規劃建設,在城市發展規劃中加入低碳內容,既要考慮傳統工業的節能降耗,又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引導公眾自覺踐行低碳。

4.3 缺乏統一的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盡管針對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多,但在實踐操作方面尚未達成共識[14]。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城市低碳建設的盲目性。盡快出臺制定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將會促進我國低碳城市高質量建設。

4.4 缺乏配套的支撐體系

低碳城市建設需要技術創新、金融創新、制度創新的支撐。技術的落后是制約低碳城市建設的主要障礙,實施技術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會使得成本顯著增加,金融創新方面的滯后導致低碳產業融資較困難,低碳城市建設在政策和法規方面缺乏有力保障。

我國進行低碳城市建設,建議:(1)規劃先行。根據城市自身發展特點認真進行低碳發展方案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低碳發展戰略,做到規劃先行,統籌發展。(2)加強低碳引導。政府要深入宣傳低碳理念,開展低碳教育,讓大家都行動起來,從工業生產到個人行為都自覺低碳。(3)提供配套的支撐體系。結合城市的低碳發展戰略,政府在政策、法規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5 結束語

低碳城市建設是現階段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城市的低碳建設不能照搬照抄,與城市自身的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息息相關。要做好城市的低碳建設,需要結合城市的自身特點研究提出低碳發展戰略,做到規劃先行。同時,政府要深入宣傳低碳理念,加強低碳引導。

參考文獻:

[1] 顧朝林.氣候變化與低碳城市規劃(第2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2] 袁曉玲,仲云云.中國低碳城市的實踐與體系構建[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5): 42-47.

[3] 蘇美蓉,陳彬,陳晨,楊志峰,梁辰,王姣.中國低碳城市熱思考:現狀、問題及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 48-55.

[4] 劉文玲,王燦.低碳城市發展實踐與發展模式[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4): 17-22.

[5] 章立東.低碳城市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低碳經濟,2013,(2):20-22.

[6] 譚志雄,陳德敏.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模式與行動策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9): 69-75.

[7] 夏杰.低碳城市目標下的城市發展模式轉型[J].江蘇城市規劃,2011,(1):26-29.

[8] 李金兵,唐方方.低碳城市系統模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2):67-71.

[9] 李芬、毛洪偉、賴玉佩.城市碳排放清單評估研究及案例分析[J].2013,20(1):14-21.

[10] 武涌.大陸城市建筑節能減排方案[C].北京:第四屆兩岸應對氣候變化學術研討會,2013.

[11] 侯景新,郭志遠.低碳城市建設的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11,(3):49-54.

[12] 沈滿洪,池熊偉.中國交通部門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分析[J].江淮論壇,2012,(1):31-38.

[13] 陳徐梅.大陸城市交通節能減排方案[C].第四屆兩岸應對氣候變化學術研討會,北京,2013.

[14] 朱婧,劉學敏,姚娜.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進展[J].經濟研究參考,2013,(14):18-28.

Analysis on Low 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Path in China at Current Stage

YAN Guihuan, XU Chongqing, LV Yuexia, GUO Dongyan, XIAO Qi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 250014;

Key Laboratory for Biomass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4)

篇6

1.1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我國處于工業化的階段,想要減少碳的排放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其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我國提高能源效率的空間較大。我國主要是建筑物以及交通運輸和工業這三者碳的排放量較大,尤其是工業所排放的碳量。我國屬于發展中的國家,擁有較為先進技術的同時也擁有落后的技術。在建筑方面需要效仿歐洲國家,建筑零排放的建筑物,從而減少碳的排放量。同時不斷提升工業的能源,將落后的產能迅速的淘汰,同時,將排放量降到最低。在交通方面可以通過修建高速鐵路,盡量減少飛機的班次,可以在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減少碳的排放量。

1.2調整我國產業結構

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并發展低碳的產業,將其高碳像低碳轉變,使其成為升級我國產業結構的主要方向。應該將重點放在知識密集以及技術密集的產業,例如信息以及現代服務的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我們必須要減少制造環節所產生的能耗和物耗以及污染。優化產業的結構,提高高碳產業市場準入的標準,并積極的發展低碳產業,這對于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3大力推廣低碳技術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將低碳技術作為其發展的支撐,從而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低碳經濟。目前,我國還需要進行不斷的自主創新并且積極的研究開發以及推廣并應用捕獲以及封存碳的技術,以及能源的再生利用技術,恢復生態以及替代資源化技術等,使其先進技術中節能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并且促進清潔的生產與循環利用,進一步使能源的附加值以及使用效率提高,在保障其能源供應處于安全的同時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控制。特別是,對于太陽能以及風能和生物能源等已經成熟了的低碳技術要大力的推行,并倡導將其應用到節能型建筑物以及環保型的農業這些領域中去。

1.4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場

溫室氣體排放權的交易體系可以簡稱為碳交易,碳交易運行的機制有兩種,分別是配額以及項目的交易。也就是通過項目合作的這種形式,買方需要向賣方提供資金或者是技術方面的支持,從而使溫室氣體的減排額度減少。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屬于系統工程,我國應該盡快建立一套發展全國統一的與其碳市場相關的法律規范體系,使其目前的排放交易所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提高省市對于碳交易的管理以及認知的能力,并且還需要積極的構建以及供給碳交易信息的平臺。

1.5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

想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要加強國家和國家的合作。在發展低碳經濟以及自然生態保護大氣環境等較多領域開展國際性的環保合作項目。同時建立新的環境保護合作機制,為大力推進國際組織以及政府機構參與到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合作提供法律依據。積極建設環保產業,并且在產業的規劃上面將新型的能源以及環保材料與設備技術的研發作為發展的重點,吸引各個國家環保企業的注入,從而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以及技術和人才方面的支持。

2保護大氣環境的措施

大氣環境的破環,是導致全球變暖以及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要注意大氣環境方面的保護。

2.1首先在工業布局方面要合理

大氣狀況對于人們特別重要,因此應該均勻的分布工業生產,不能將工業生產集中到局部或者是少數的大城市中。這樣,單位面積所排放的污染物較少,有利于自然的凈化。特別是,在選擇廠址方面也應該選擇符合其性質的地方,例如,應該將產生有害氣體的廠址選在居民區下風向。

2.2改進燃料結構及方式

能源結構不合理,使其能源利用率較差,從而導致我國大氣污染更加嚴重。因此,必須要改善我國能源的結構,并且加大石油以及天然氣的比重,不斷發展新的能源,并且還可以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例如區域供熱,使煤氣化得以實現。

2.3提升人們環境保護的意識

采取植樹造林的方法,綠化我們生活的環境,由于綠色的植物可以將大氣中氧氣更新,從而使空氣的成分得到調節,達到凈化大氣的目的。因此,大面積的進行植樹造林可以對溫室效應進行調節,增加生物鏈中的含碳量,使其大量的碳無法進行轉換,進而不能進入大氣中去。(好像是不太通)同時還需要根據氣候變化培育出適合該氣候的新農作物,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3結語

篇7

關健詞:低碳經濟技術進步能源結構資源稟賦

中圖分類號: P75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低碳經濟的定義

“低碳經濟”(Low-carbonEconomy)一詞最早正式提出是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該書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可供選擇的低碳發展方式

(一)低碳經濟的決定因素

技術進步是低碳經濟的決定因子或者說是控制因素之一。碳生產率是由技術水平決定的。比如說同樣生產一噸鋼,中國在20年前要1.3-1.4噸標煤,現在不到0.7噸標煤。再比如說建筑節能,以北京為例,過去很多建筑是木窗戶,后來是鋼窗戶,再后來是單層玻璃的鋁合金,現在是雙層的斷橋鋁,房屋外面加了節能層,建筑節能水平提高了很多。發電技術方面,十幾二十年前,發一度電至少要400克標煤;現在中國的平均水平大約330克標煤,最先進的超臨界發電機組只要290克標煤。

能源結構也影響低碳經濟的發展。CO2主要是在化石能源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化石能源指含碳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三種能源消費得越多,則碳排放量越高。在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商品能源中化石能源的市場成本最低,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越高,發展的成本就越低。這就涉及到一個資源稟賦問題。

資源稟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文資源稟賦,即知識和資本。像法國,在發展核電上有其技術、資本優勢,核電在其整個電力結構中占的比例超過了2/3,除了自己消費,還賣到德國、瑞士、意大利等國。二是自然資源稟賦。零碳能源方面,像北歐的挪威、瑞典,它們水資源豐富,水電占70%、80%。在煤炭、石油、天然氣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每噸標煤含碳量是0.68噸,排放2.5噸CO2;一噸標煤熱量的石油含碳量大概是0.5、0.6噸,排放約1.9噸CO2;而一噸標煤熱量的天然氣只排放1.4噸CO2。由于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石油、天然氣較匱乏,這就限制了我們的能源利用。

消費者行為是低碳經濟的第三個決定因素。沒有人的消費,就沒有碳的排放。美國的生活質量、收入水平與歐洲國家差不多,但美國的人均碳排放比歐洲要高出一倍。為什么有這么大差距?因為美國是高消費、高排放的浪費型生活模式:幾乎沒有公共交通,全是私人汽車;夏天房間里溫度調到18度,冬天調到25度;喝水是把冰倒滿之后加一點水。而歐洲的公共交通很發達,建筑節能標準也非常高。生活方式不改變,碳排放就降不下來,所以消費者行為非常關鍵。

三、發展石家莊市低碳經濟的思路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石家莊市正處于工業化階段的中期,提高能源效率是減少碳排放最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間巨大。在發達經濟體里,建筑物、交通運輸、工業碳排放各占1/3。石家莊市現在工業碳排放較大,交通和建筑類排放較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積越來越大,如果我們效仿歐洲的零排放建筑,在建筑節能這塊有很大潛力。

工業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間也非常大。石家莊市地區和行業發展不均衡,先進的技術有,落后的技術也有。像鋼鐵行業,即有噸鋼能耗較低的大中型鋼鐵聯合企業,也有技術落后能耗高、排污多小煉鐵、小煉鋼。因此要加速淘汰落后產能。電力方面,石家莊市現階段離不開火電,那么就要上大壓小,用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使單位度電的排放量降到最低。此外,石家莊市醫藥化工企業較多,要在這些企業大力推進清潔生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交通運輸領域,我們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費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與低效率的小汽車相比,高出一倍以上;與大容量的公交和高速鐵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石家莊市應大力發展高速鐵路、城市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

2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受資源稟賦的限制,石家莊市開發新能源的能力有限?,F階段應大力推廣太陽能熱水器,農村的小沼氣等,有條件的地區鼓勵開發地熱資源;鼓勵發展生物質發電和垃圾發電。

3節約建筑物能耗

建筑物節能有兩條途徑。一是節流,即提高空調、照明及其他電器的使用效率,減少建筑物本身所散失的能源。另外,本土建筑與發達國家建筑相比,保溫能力差距較大,造成大量能量損失,需要特別關注。二是開源,即在建筑中開發利用太陽能、余熱能等自然資源。即發展綠色建筑,利用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綠色建筑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全民參與,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方式是倡導一種社會責任理念。政府應推行自行車租賃,不僅有助于解決城市行路難,同時也是在市民身邊的減碳措施,有助于強化居民的社會責任理念。石家莊市要發展低碳經濟,各級政府就應該積極提倡社會責任理念,并動員居民去實踐低碳生活,隨時隨處注意節電、節油、節氣,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5調整環境管理政策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環境管理政策主要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環境監測、統計等。一是結合目前實行的環評制度,將碳排放量作為評價指標,出臺低碳環評實施細則和指南;二是在SO2排污權交易制度試點研究基礎上,逐步研究和開展碳排放交易制度;三是研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四是完善統計監測體系,要依托當前的環境監測統計和管理體系,逐步將CO2、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納入監測范圍,收集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建立碳排放信息數據庫,逐步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測量、報告和核查制度等。

6大力發展森林碳匯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CO2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擴大森林覆蓋面積是未來30-50年經濟可行、成本較低的重要減緩措施。石家莊市西部地區尚存在一些荒山、荒地,部分河灘地植被覆蓋率不高,部分地區雖然進行了綠化,但單位面積生物量較低。石家莊市應在未來幾年大力發展森林碳匯,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存量。

參考文獻:

1.莊貴陽. 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太平洋學報,2005(11)

篇8

秦皇島市商業能源消耗碳排放計算結果分析

秦皇島市商業行業能源消費CO2排放量由2001年的75947t增加到2010年的498982t,平均年增23.27%,同期秦皇島市商業行業產值由36億元增加到102億元。商業行業規模不斷擴大,超市和賣場的數量明顯增加,國際零售商也逐漸進駐,改變了全部是本地零售商的局面。隨著競爭的加劇、消費者要求的提高、商業經營條件的逐步改善,能源消耗量不斷增加,配送中心布局不合理造成運輸過程中大量的資源浪費,加劇了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強度是單位產值或單位GDP碳排放的度量。碳排放強度可以反映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氣候變化貢獻的大小,碳排放強度下降率可反映能源利用和相應碳排放的經濟效益提高程度。影響碳排放強度的因素主要是能源利用效率、經濟增長方式、能源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等。秦皇島屬中小城市,節能減排技術水平落后,以物流業為例,中國交通運輸工具的綜合能源利用水平大約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40%[1],還存在很大的調整空間。從表2可看出秦皇島近10年的商業碳排放強度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2010年的碳排放強度是2007年的2.15倍,說明盡管商業低碳化是大勢所趨,但是具體層面還面臨很多障礙和阻力。碳排放強度和一次能源結構也有密切關系。產生同樣的能量,煤炭類釋放的CO2最多,石油類次之,天然氣類最少。秦皇島港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港口,由于獲得的便利性,煤炭便成為了秦皇島市的主要能源類型。這些年秦皇島市電力基本是煤電,熱力也全部由煤炭生產。秦皇島市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比例在85%左右徘徊,而同期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比例中國平均不到70%。據統計,秦皇島市屬于旅游型中小城市,游客購買力約占零售業產值的30%~40%。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首先會直接影響商業企業的經營和盈利水平,環保、低碳等因素并不能顯著影響消費者的購買選擇,價格因素仍占據主導地位。目前階段商業企業推行低碳發展模式會增加商業企業的成本壓力,最終反映在商品價格上,是中小型商業企業推行低碳發展模式的首要障礙,而秦皇島市商業行業主要是中小企業。其次,商業企業要實行低碳化經營,就要對現有設備進行改造,但由于節能改造的投入往往較大,一般來說中等程度零售業收回低碳化改造成本需要2~3年,餐飲飯店業需要5~6年,大部分秦皇島商業企業規模偏小,利潤率本就不高,致使其在低碳化進程方面說的多,做的少,進展緩慢,大部分商家處于觀望狀態。再次,低碳發展模式的經濟效益具有明顯的滯后性,使推行低碳發展模式的商業企業成本回收期延長,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低碳商業的發展[2]。

秦皇島市商業低碳化對策建議

秦皇島市商業低碳發展模式仍處在起步階段,存在諸多限制因素,低碳商業遠沒有形成規模,低碳商業發展任重而道遠。隨著秦皇島旅游立市戰略的確立,未來旅游業發展會極大地促進商業的發展,但要實現商業行業的碳排放總量不現實,只能通過降低碳排放強度來實現相對減排,降低碳排放強度勢必會成為未來商業企業發展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處于有利位置。因此,秦皇島市商業行業要堅持市場導向和政府引導相結合,遵循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確定商業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方面的導向作用,為商業企業低碳化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商業企業是發展低碳商業的主體。商業產業自身的節能降耗問題是實現低碳化發展的首要因素。商業企業生產經營的低碳化能推動企業產品所在供應鏈的綠色化和低碳化,從而引導消費者消費方式的綠色化和低碳化,進而推動整個商業體系的低碳化[3]。目前我國建筑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比重已經達到22%~25%的水平,北方地區的采暖能耗超過了當地社會總能耗的40%,單位建筑面積能耗約為同緯度國家的2~3倍。在今后若干年秦皇島市商業會繼續強勁發展,很多商業企業面臨著擴張,此時要做好企業經營網點規劃,做好主要營銷場地、倉儲、生產加工用房等商用建筑的設計和施工。運用空心保溫磚、隔熱板、隔熱涂料、保溫玻璃等建筑材料,提高商業用房的保溫效率;在商業用房推廣利用自然能源,可建設天窗或其他自然采光構造,合理設計商用房的通風和排風裝置,利用自然風調節室內溫度,減少照明和空調的用電消耗。對于老的商用建筑,要作好低碳化改造。老建筑建筑節能改造潛力巨大,日本和德國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與實踐,低碳建筑的建設與改造盡管需要增加5%~10%的投資,但可減少40%的碳排放。制定和規范貫穿商業企業生產經營所有環節的計劃和標準,將低碳模式融入其中并且制度化、標準化。諸如空調使用規范、照明使用規范、冷熱水使用規范、冷柜使用規范等。整合現有商業資源,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通過優化貨物配送體系提高貨運車輛使用效率,制定科學的商品流轉運輸線路,降低物流中碳的排放,并應用熱電聯產、光伏技術以及地源熱泵系統、置換式新風系統、地面輻射采暖和太陽能等新能源和新技術。推行綠色包裝,減少包裝材料的消耗,注重對包裝材料的回收、處理和再加工。突出企業和地域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商業企業對生產的引導作用,鼓勵和加大對自身節能、生產過程節能、原材料和包裝節能商品的宣傳和營銷力度。結合秦皇島旅游立市戰略,提升產品的文化含量,增加商業產值,從而降低碳排放強度。商業企業對生產領域的碳減排并不能直接控制,只能依靠其在市場中的影響力和渠道控制力,鼓勵供應商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碳排放。所以商業運作中的采購低碳化可以減少環境問題產生,對于商業產品環保型的設計、包裝及安全的性能,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符合國際國內認證的予以優先考慮。因此采購低碳化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商業企業和整個供應鏈的環境績效。而商業企業采購低碳化有效實施的關鍵環節就是供應商的選擇,這也是采購企業提高環境績效的基礎[4]。堅持商業網點布局總體結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注重大型商業網點與中小型商業網點、新建設施與調整改造設施、集中布局與分散布局相協調。對超市按照“控制總量、規劃增量、調整存量、優化質量”的思路進行布局,對現有傳統百貨店進行升級、改造,加強對內對外合作,細化經營定位,調整經營結構。積極引導各級商業中心、特色商業街和社區餐飲網點的布局和建設,進一步鼓勵餐飲網點的集中布局。培育新興物流鏈,構建市域配送網絡,統籌城鄉物流配送鏈,提高商品配送效率和覆蓋面,切實解決中小商業企業采購的問題,以“園區—中心—配送網點”模式,依托骨干企業,重點規劃建設秦皇島臨港物流園區、山海關臨港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空港物流園區,以秦皇島港轉型為突破口,積極引進大型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專業物流。通過產業政策,鼓勵商業企業兼并重組,提高規?;潭龋纳平洜I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落后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的客觀存在和先進技術的缺失,勢必會增加低碳商業發展的投入成本。通過低碳技術創新實現商業低碳化發展的微觀基礎,是商業實現節能減排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途徑之一。建立和完善對低碳技術的激勵性制度,促進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示范、推廣與市場的培育,積極推進商業節能技術服務產業化發展[5],給予流通領域更多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支持,對商業發展過程中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的行為予以激勵。在充分尊重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借助適當的行政手段削弱市場機制的內在缺陷,對低碳發展模式在商業領域的推廣和應用進行引導干預,促進低碳商業快速發展。要把低碳減排作為約束條件列入商業建設項目審批的主要內容,力求在設計中更多地采用低碳化技術,尤其是大中型超市和物流系統建設。商會和行業協會可根據商業企業的實際情況和低碳商業的發展需要,制定行業標準或規范,并通過自身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來確保相關的標準或規范得到有效實施。目前中小型商業企業是秦皇島市商業的主力軍,低碳商業發展程度離不開他們的改造升級,而資金或者改造成本是其瓶頸,加大市級財政資金引導力度,設立低碳商業發展資金,通過貸款貼息、財政補助等方式,對企業進行設備更新、節能降耗、技術創新等行為給予支持或補償,激勵企業推進低碳經濟和低碳發展。通過多種途徑向公眾宣傳、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增強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鼓勵和刺激消費者進行低碳消費。

本文作者:王連龍工作單位: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

篇9

一、我國的城鎮化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

長期以來,我國快速推進的城鎮化是建立在對水土能礦等資源的大量消耗基礎之上,由此導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同時,缺乏總體規劃和布局的發展導致交通擁堵、污染嚴重、水源短缺、能源緊張等問題突出。

(一)快速擴張,城市資源大量消耗

一是水資源短缺。目前,在全國654座城市中,已有近400個城市缺水,其中約200個城市嚴重缺水,北京、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城市地下水位普遍下降。

二是土地資源過度消耗和低效利用。2000—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從36.22%提高到51.27%,提高了15.1%,年均提高1.37個百分點;而同期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2439平方公里擴大到43603.2平方公里,擴大了94.3%,年均擴大6.2%,土地城鎮化速度遠遠快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從土地承載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數據對比來看,我國城鎮人均建設面積130平方米,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為83.3平方米,發達國家僅為82.4平方米。另外,從產值集約度來看,我國內陸最發達的城市北京、上海地均GDP僅約為東京、香港的1/9—1/18。

三是大拆大建造成資源極度浪費。以住宅為例,我國住宅建筑平均壽命僅為30年,遠低于英國124年、美國74年的平均壽命水平。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每年達到5.7億噸。鋼鐵年消耗量超過10億噸,對外依存度持續保持在60%的水平。2010年我國水泥消費量為18.51億噸,是2004年消費量的兩倍,水泥生產近20億噸,約占全世界水泥產量的59%。我國的鋼鐵、水泥單位GDP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

(二)大量排放,城市環境污染嚴重

城市的廢水、廢氣排放是我國污染程度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2008年年底,僅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廢水排放量就占全國的59.3%,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47.5%,二氧化硫排放量占49.4%,氮氧化物排放量占55%,煙塵排放量占44.8%。

一是空氣污染嚴重。目前我國城市空氣污染呈現出從工業源向生活源轉化的趨勢。以北京市的空氣污染為例,PM2.5是造成北京市能見度降低的主要污染物,而這一污染物首要來源是城市機動車尾氣排放,貢獻了22%以上的比重。

二是碳排放居高不下。以2007年全國GDP排名前一百位城市為例,利用城市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量的脫鉤模型可以得到,100個城市里面強脫鉤的僅有8個,弱脫鉤的共15個,擴張連接的33個,擴張負脫鉤的44個。擴展連接和擴張負脫鉤意味著城市經濟的增長與碳排放緊密相關,并且高速的經濟增長會同步帶來更高額的碳排放。當前,經濟的發展仍是城市的首要任務,這意味著大規模的碳排放仍將繼續。

三是垃圾圍城問題突出。截至2010年,中國內地每年產生近10億噸垃圾,垃圾總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在全國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陷入垃圾“包圍圈”,有1/4的城市已無合適場所堆放垃圾。而小城鎮周圍農藥、化肥及農膜的使用產生的“白色污染”、村鎮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占全國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比重均接近50%的鄉鎮工業粉塵和固體廢物的排放量正在嚴重地威脅著中小城鎮及周邊環境。

二、建設緊湊型城市,促進城市集約發展

當前,我國城鎮化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城市的快速擴張和低密度蔓延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空間的失控。我國雖然幅員廣闊,但是約60%的國土面積屬于生態脆弱地區,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城鎮開發,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的問題十分突出。我國的農田人均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攤大餅、蔓延式的城鎮化模式不可持續,也不符合我國國情。

近年來西方國家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和實踐表明,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流是“集約和精明”地使用土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城鎮化率為51.27%,城鎮人口為6.9億,未來城鎮化率如果達到70%,那么還需要增加3億城鎮人口,再加上目前2.5億雖然統計到城鎮人口中但實際上未真正在城鎮落戶的農民工,那么至少還有5.5億農業轉移人口要進城。如果按照人均建設用地100平方米計算,則還需要增加5.5萬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設用地。而目前我國的耕地面積已經接近18億畝紅線。因此,我國未來的城鎮化只有選擇建設緊湊型城市,選擇走集約型城市化發展模式。

(一)科學規劃,促進要素資源合理集聚

促進城市集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控制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強對規劃的管理,引導地方進行科學規劃,強化規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增強規劃的約束力。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要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要根據城市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合理確定城市人口、經濟發展規模,明確城市發展的閾值,而不能讓城市無限的發展和擴張。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各類規劃的銜接,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城市總體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不得突破其確定的規模。對重大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要統籌規劃,避免用地規模過大。

(二)劃定城市發展邊界,控制增量

國外實踐證明,設定城市發展邊界是抑制城市蔓延和低密度擴張的有效途徑。我國應當充分吸收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要求,加快實行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控制,落實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制度。各地在修編土地利用規劃時,要把城鎮、工礦、農村居民點可以發展的界限劃下來、落到地,城市總體規劃也要結合土地利用規定劃定城市發展邊界。同時,還要落實管制規則,對于發展邊界內外采取不同的管理辦法,對邊界內用地簡化程序,對邊界外用地則要嚴格控制。通過城市擴展邊界控制,有效控制城鎮的盲目擴展,從而達到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三)加強城市內部存量土地的再利用,盤活存量

目前城鎮內部存量土地挖潛空間還很大,由于舊城改造難度大、成本高、見效慢,一些地方政府更愿意搞新區開發。應當嚴格控制城市設立新區,在保護好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前提下,加大舊城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設施,改善舊城居住環境,提高建筑容積率和居住人口密度,從而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三、加快開發“城市礦產”,促進城市循環發展

“城市礦產”是指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產生和蘊藏于廢舊機電設施、電線電纜、通訊工具、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以及廢料中,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產生了大量固體廢棄物,據研究,全球80%以上可工業化利用的礦產資源已從地下轉移到地上,并以“垃圾”的形態堆積在城市周圍,總量高達數千億噸,并還在以每年100億噸的數量增加。在全球資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這些廢棄物得到重新認識,被稱為“城市礦產”,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利用“城市礦產”方面經過近20年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我國“城市礦產”開發利用仍處于起步階段,2010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通過5年的努力,在全國建成30個(十二五規劃將這一目標增長為50個)左右“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加快開發“城市礦產”,實現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不僅有助于緩解我國資源緊張的狀況,同時還可以解決城市環境污染問題,是促進城市循環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建立完善廢舊資源回收體系

我國資源綜合利用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后大都遇到了電子廢棄物資源來源困難的情況。目前我國再生資源的回收模式主要分為分散型回收、層級回收、點對點回收三種模式。其中,以游商小販為主力的分散回收模式占主導,但其回收效率偏低、市場比較混亂。建立完善廢舊資源回收體系,一方面要借鑒歐美、日本等國家分類回收體系的經驗,在我國積極推廣城市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另一方面積極推廣上海金橋集團構建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廢棄物回收體系和蘇州市建設區域再生資源與廢物交易標準平臺5R網站經驗,重點在我國大中城市建設五個技術支持系統:交投服務體系——建立網絡、電話以及社區回收網點的綜合全自動交投服務網絡;回收物流體系;監控追蹤體系——實現消費者交投、網點回收、物流中心倉儲分揀、處置商處置等全程監控追蹤;信息服務體系——包括回收網點管理系統、網上電子廢棄物交投管理系統、積分服務系統、處置商管理系統等;統計分析決策體系——為規范管理制度提供決策分析資料,通過建設技術支持系統,逐步實現回收過程透明化,指令調度智能化,居民交投便捷化和回收系統管理現代化。

(二)提升廢舊資源利用技術

我國作為再生資源利用的第一大國,其基礎是建立在較低的技術起點上的。以廢舊資源分選技術為例,歐美企業大多采用智能圖像識別技術來識別物品顏色和材質。而我國則是通過簡單工具拆解分切破碎、再經過比重水浮、搖床淘汰、磁力分選等手段做到物料的粗分,再進一步精細分選基本上全部靠人工。工人通過經驗,按照顏色、材質等判斷依據來分揀分選。針對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我國應當積極加大科技投入,加強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基礎性研究,支持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建立和完善再生資源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體系,形成多層次、多門類的環境技術研發機構和綜合性的環境科學研究與管理機構。

(三)實施差別化的廢舊資源回收扶持政策

目前,我國廢棄物中,鋼鐵、有色金屬、廢紙等廢舊商品回收率比較高,達到80%以上,而電腦、空調等高附加值的廢品,也大部分被二手市場商販購買用于維修市場零部件再利用。而對于大量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由于產品價值較低,處理難度大,導致回收率長期偏低。因此,針對不同的廢棄資源應當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對于那些流通渠道暢通、價格透明而又有利可圖的行業來說(如鋼鐵、有色金屬、紙張等)完全可以通過市場進行有效的整合;而對于那些利用價值較低,處理難度較大且處理成本高的廢棄物品(如顯示器、日光燈等),及其他危險廢棄物資(如電路板、電池等),則需要由國家指定的有資質的機構進行回收和處理。而對于一些大型產品,如廢棄汽車、摩托車等,國家可以采取指定回收處理企業進行有效的拆解、再制造及無害化處理。

四、推進綠色建筑和智能交通,促進城市低碳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階段,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住房建設以及城市人口對交通運輸、電力消費等公共設施的更高要求,是導致城市碳排放高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促進城市低碳發展,就要從建筑和交通兩個關鍵環節入手。

(一)推廣綠色建筑

據估計,我國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0—30%。根據發達國家經驗,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完成,建筑使用能耗將逐步上升,最終將消耗全社會能源總量的1/3左右。我國正處于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期,建筑業規模將持續穩步提升,建筑使用能耗很有可能突破發達國家的經驗曲線,到我國完成城市化進程時建筑能耗占到全社會能耗總量的近一半。因此,推進城市綠色建筑,對于實現我國十報告提出的“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要把綠色理念融入建筑規劃、設計和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生產之中,使各種建筑物能夠充分適應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運動,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空間資源和其他資源,著力引導建筑業使用對人體無害的環保節能型建筑材料,充分采集和利用地熱能、太陽能、風能來滿足建筑能耗。

二是健全和完善建筑節能標準。既要進一步明確并嚴格落實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標準,使其符合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又要加強對新增建筑的節能管理,著力抓好設計、施工階段執行標準的監管力度,確保施工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比例不斷提高,從源頭上遏制高能耗建筑物的產生。

三是大力推進建筑材料科技創新,力爭在墻體保溫、門窗保溫、綠色照明等領域實現新的技術突破;加強成熟、適用新技術的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鼓勵和扶持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規模化利用。

四是開展以重點工程為載體的綠色建筑示范試點,通過示范試點建設綠色公共建筑、大型綠色辦公場所等,推廣建筑節能新技術、新產品,鍛煉設計施工隊伍。

五是建立綠色建筑、綠色施工評價體系,到2015年,建筑產品施工過程的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

(二)發展綠色交通

截至2010年,我國的機動力擁有量達到4500萬輛,預計到2015年,我國城市居民小汽車擁有率將達到總戶數的10%左右。隨著家庭轎車的普及,我國城市交通擁堵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成為城市的通病,交通擁堵也逐步成為城市空氣污染和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發展綠色交通,不僅有助于解決交通擁堵問題,而且有助于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社會公平,合理利用資源。

一是要構建高效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運輸體系,通過提高公共交通覆蓋面、安全性、準時性、高密度等服務來實現對大量私車消費的替代。統籌規劃城鎮自行車道網絡與快捷公共交通和快速軌道網絡,實現換乘節點的便利聯系,鼓勵綠色出行方式,加大LNG公交車、CNG出租車的投放力度。在大城市要大力發展以地鐵、公交和出租車為主體的公共交通體系,在中等城市大力發展公交汽車和出租車道路系統和車輛運輸系統,控制私車的發展速度,在小城市則需要進行中長期內公交系統的完整規劃。

二是大力研發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各類新能源汽車,并率先在公共交通領域推廣。鼓勵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各類以綠色能源為動力的車輛的研制和推廣,重點方向是電動汽車,其次是以天然氣和生物乙醇等為燃料的混合動力汽車。在推廣應用方面,應該首先支持新能源動力汽車在公共交通領域的推廣,以各級政府部門為領頭單位,組織相關城市的電力公司、公共交通運營公司等合力建設城市公共交通的充電基站、綠色能源供應站等。

篇10

[關鍵詞]低碳經濟 低碳城市 低碳技術 戰略思考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逐步深入,國內的“低碳熱情”日益高漲,低碳的理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的內涵

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了題為 “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報告,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 的概念,即“通過提高資源的生產率――以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隨著國內外低碳城市建設實踐的蓬勃開展,理論界對于“低碳城市”這一概念及其內涵的認識也正逐步深入。

我國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對低碳城市進行了描述,夏堡認為(2008),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金石(2008)認為,低碳城市發展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 排放處于較低水平。付允、汪云林等學者(2008)認為,低碳城市就是通過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創新低碳技術, 改變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減少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徹底擺脫以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形成結構優化、循環利用、節能高效的經濟體系, 形成健康、節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最終實現城市的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低碳城市是在低碳理念的指導下,以經濟持續發展為前提,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方向,以低碳技術為發展手段,以低碳社會為發展目標,實現城市的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態文明發展。

二、國內外低碳城市的案例

(一)國外案例

1、英國是低碳城市規劃的倡導者和先行者。英國通過設立碳信托基金與能源節約基金會(EST)聯合推動英國的低碳城市項目。城市規劃重點在建筑和交通兩個領域推廣可再生能源應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促進城市總的碳排放降低,各種措施的制定、實施和評估都以碳排放減少量為標準,強調技術、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相結合。

2、丹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于2009年3月提出一個氣候變化應對計劃,其目標是到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碳排放”城市。推行風能和生物質能發電,這使其電力供應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哥本哈根有嚴格的建筑標準,并大力推廣節能建筑。鼓勵垃圾回收利用,依靠科技開發新能源、新技術。提倡電力車、氫動力車等城市綠色交通,推行“自行車代步”。

(二)國內案例

1、上海:位于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的上海市東灘地區,正著手打造東灘生態城,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區域。據規劃,生態城的電力熱力能源全部由當地風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獲得,為滿足燃料電池的需求,將建立全國第一個氫能電網。建筑屋頂將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熱層,步行、自行車和燃料電池公交車將是主要的出行方式。

2、保定:2006年,保定就提出打造“保定?中國電谷”的戰略構想,依托保定國家級高新區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礎,培育以光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節電、儲電、輸變電六大產業體系。2007年還推進“太陽能之城”的建設,實行太陽能應用改造。開展以“煤改氣”為重點的“藍天行動”、以污水處理廠建設為重點的“碧水計劃”和以綠化為重點的“綠蔭行動”,加快廢舊物回收利用的“靜脈產業園”建設,努力拓展新能源應用領域。2010年以來,保定市圍繞“中國電谷”建設、“太陽能之城”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辦公大樓低碳化運行、低碳化社區示范、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統整合等6大工程,強力推進低碳城市示范項目建設。

三、江西南昌建設低碳城市的戰略思考

南昌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城市,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以打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契機,以發展光電產業、推廣應用新型能源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突破口,努力探索一條符合南昌發展實際、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發展模式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一)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

深化新型工業化戰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工業結構適度輕型化,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以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通用太陽能電力(南昌)有限公司等光伏生產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太陽能薄膜電池、光伏發電設備,引進太陽能電池片生產企業,構建南昌光伏產業基地。同時以聯創光電、晶能光電等一批LED企業為核心,積極推動“硅底藍光二極管材料與器件”產業化,形成全國具有競爭力的LED產業基地。建立以研發生產節能、環保、健康的家電產品為主的家電工業園區,打造綠色節能家電制造基地。利用南昌的各類工業固體廢棄材料及可替代資源,開發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混凝土多孔磚、輕質墻板為主導產品的節能型新型墻體材料,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建材業。

(二)發展低碳技術,改善燃料結構

低碳技術是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門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分為三類:第一,減碳技術,比如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技術等。第二,清潔能源技術,比如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第三類就是去碳技術典型的就是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首先要限制高耗能企業和產品的發展,加快淘汰落后設備和技術升級改造步伐,推進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和工業電機系統節能,注重余熱余壓利用和能量系統優化,提高工業的能源利用效率,鼓勵電力、鋼鐵、水泥和銅加工等行業的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創新投入,建筑的生態節能設計和低碳改造。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電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利用廢棄農作物秸稈、城市固體有機垃圾和能源作物等進行發電,制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燃料油,改善燃料供給結構。

(三)培養低碳理念,引導低碳生活

政府機關要率先垂范,積極開展低碳型機關活動,推行綠色辦公和綠色采購。教育部門要把培養低碳理念的相關內容充實到教學課程中, 從小培養孩子的低碳環保意識。積極開展低碳示范社區的建設、評選和宣傳活動,在園林綠化、燃煤使用、垃圾處理、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低碳生活示范,讓低碳理念融入生活。創造市民步行、自行車出行的條件,或使用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等。

(四)實施低碳消費模式

在城市發展中引導公眾參與低碳城市建設,倡導和實施低碳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是碳減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我們應當培養理性消費和清潔消費的理念, 倡導和實施一種低碳的綠色消費模式,在維持高標準生活的同時盡量少使用耗能多的產品。減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提倡物品的重復使用,積極采用“低碳產品”。在消費觀念上積極引導居民使用高效空調、照明及節能家電等低碳產品,倡導低碳購物、低碳裝修等低碳消費意識。

(五)城市園林綠化,增加碳匯

森林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釋放的碳,同時通過減緩熱島效應,調節城市氣候,減少我們使用空調的次數,又可以間接的減少碳排放。據估計,一個完好的城市防護林體系,可以降低能源消耗10-15%,減少取暖費10-20%。主要途徑:一是開展造林增匯活動,提高城市森林覆蓋率,增加森林碳貯量;二是保護和維持森林碳庫,保護現有的森林生態系統中貯存的碳,降低和防止森林中碳的排放。三是增加城市森林資金投入力度。建立保護城市森林資源、改善城市生態的多元化投資機制,通過市場機制發揮城市森林的碳匯作用。四是增加政府支持力度。通過土地利用調整和林業措施將大氣溫室氣體貯存于生物碳庫。

參考文獻:

[1]夏堡.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2008;2

[2]金石.WWF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環境保護,2008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