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院外急救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具有以下情況可判斷為眼外傷:①眼部外傷史:顏面部受到鈍性打擊或眼部受到尖銳物刺傷等;②傷后出現眼部青紫腫脹、眼充血、出血或視物不清等癥狀。
搶救流程
搶救流程詳見圖1。檢查外傷部位及程度以便于明確診斷
操作方法 ①保持光線明亮以利于檢查。②詢問病史,明確致傷原因。③仔細檢查眼部損傷部位,明確外眼和內眼損傷及程度。④粗查視力:用手或物體在患者眼前詢問患者視物情況,或用手電筒檢查是否有光感。
重要提示 檢查應快速,明確診斷后根據受傷部位及重要程度確定處理程序。
態度要求 穩定患者情緒,向其解釋保持安靜并平臥的重要性以配合治療。告知患者不能用手揉搓損傷部位以免加重血腫。檢查應迅速,操作輕柔。快速診斷并進行下一步處理。
冷敷處理以減輕外眼挫傷部位腫脹
應用指征 顏面部由于受到鈍性打擊,僅引起眼眶周圍軟組織腫脹而無破口的,可采用冷敷。
操作方法 受傷后應立即用冰袋或涼毛巾進行局部冷敷,以消腫止痛。不能除外眼內傷者轉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
重要提示 ①外眼部損傷后切不可按揉或熱敷以免加重皮下血腫。②仔細檢查除外頭部其他部位外傷及體征。
態度要求穩定患者情緒,向其解釋保持安靜并平臥的重要性以配合治療。告知患者不能用手揉搓損傷部位以免加重血腫。囑患者盡量避免咳嗽及用力以避免加重血腫及出血。隨時詢問患者感覺及視物情況以監測病情進展。清創外眼部皮膚裂傷以縫合關閉傷口
應用指征 外眼部皮膚裂傷出血。
操作方法 ①碘伏或酒精消毒傷口周圍皮膚,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②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清除傷口內異物及壞死組織,修整皮緣。③用無創線或細線間斷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④消毒包扎傷口。
重要提示 ①外眼損傷出血還要注意檢查內眼是否有損傷及異物,以免遺漏診斷。②清創縫合后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及抗菌素以預防感染。③避免消毒液濺入眼內。
態度要求 縫合前仔細詢問患者致傷原因,檢查傷口內是否存留異物。必要時行x線檢查以尋找異物并除外眼眶部骨折。無條件行x線檢查者清創時要徹底、仔細。確認有異物存留但無法找到者,簡單加壓包扎后迅速轉上級醫院檢查并處理。
局麻前要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有過敏史者要作過敏試驗或使用不致敏的局麻藥物。清創時要將患者安置于合適,小心操作,保護好周圍組織。縫合傷口時要盡量保護組織,使用無創線或細線縫合。盡力減少術后瘢痕的發生。清創結束時要協助患者擦拭血跡和液體,告訴患者注意事項。
快速包扎眼內傷口以便于轉運
應用指征 眼球外傷,角膜挫傷或裂開,眼內容物外溢;或眼部利器扎傷,眼內異物存留;視物障礙。
操作方法 立即囑患者平臥,嚴禁用水沖洗傷眼或涂抹任何藥物,只需在傷眼上加蓋清潔的敷料,用繃帶輕輕纏繞包扎即可,嚴禁加壓。
包扎時應同時將對側眼部一起包扎,包扎的目的是限制眼部活動和摩擦加重損傷、并減少光亮對傷眼的刺激。以免健眼活動帶動傷眼轉動而造成摩擦,使傷情加重。然后迅速將傷員送上報醫院搶救。
重要提示 ①所有眼部外傷均需雙眼包扎,以免健眼活動加重傷側眼部損傷。包扎后迅速轉上級醫院,不得延誤處理時機,盡管有時僅為一眼,若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處理,另一眼也將會受到影響而失明。②包扎時除不得加壓外,也不可將脫出于眼外的眼內容物還納,以免導致感染。③眼部貫通傷原則上一般不宜將異物盲目取出,相反應固定異物,防止異物活動加重眼部或腦組織損傷。
態度要求 穩定患者情緒,勸其安靜并平臥。囑家屬協助安慰患者,當患者需要活動時,應協助其移動及轉運。
眼內傷是一種緊急病癥,危及患者的視覺功能。眼內傷的患者往往十分恐懼,擔心出現視力障礙、失明等。因此要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向其解釋受傷情況,安慰并勸其配合治療和轉院。同時要向其家屬說明病情,告訴幫助患者活動的注意事項。
處理電光性眼炎以消炎鎮痛
應用指征 電焊工或觀看點焊操作,或不慎長時間暴露于紫外線燈下后出現眼皮、結膜、角膜淺表組織的損傷稱為電光性眼炎。接觸電焊光后4.8小時發病,雙眼劇痛,眼皮紅腫、緊閉,怕光、流淚。
治療方法 用少量表面麻醉劑如丁卡因等滴眼,結合抗生素眼水、眼膏防止感染。也可做冷敷或滴人奶及鮮牛奶以幫助創口愈合,一般1-2天可以恢復。外出時配戴墨鏡以保護雙眼。嚴重者及時轉送上級醫院處理。
態度要求 向患者解釋本病的發生原因、轉歸及預防方法。穩定患者情緒并避免今后再次發生類似的損傷。要理解患者因劇痛產生的痛苦和急躁情緒,對患者因視物影響帶來的生活不便給予幫助。
處理眼部酸堿性物質燒傷以控制病情
應用指征 酸性物質如硫酸、鹽酸、硝酸、冰醋酸等,堿性物質如氨水、氫氧化鉀、氫氧化鈉等濺入眼睛。
操作方法 ①緊急處理:在發生化學傷的現場以清潔的水(緊急情況下可用河水等)清洗:用手指把上下眼皮牽拉開后反復充分沖洗,或將面部浸入水中,翻開眼皮轉動眼球及頭部,使濺入的化學物質稀釋或清除,特別要將殘留在角膜、結膜表面的固體化學物質加以清除。沖洗時間≥10分鐘,然后急送醫院做進一步治療。②酸性化學傷可用2%~3%碳酸氫鈉液沖洗。③堿性化學傷可用2%-3%硼酸水或1%醋酸溶液沖洗。④徹底沖洗后迅速轉往上級醫院行進一步治療。
篇2
[關鍵詞]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院外急救;臨床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a)-0076-02
在糖尿病治療中,低血糖屬于分比較常見的問題,醫護人員及患者需要及時避免該種情況的發生。雖然低血糖昏迷屬于比較常見的糖尿病癥狀表現,但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則會對患者的腦細胞產生嚴重的傷害,且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為了給予患者及時治療,需要做好院外急救措施,保證提高救助成功率[1]。該次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34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作為探討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實施院外急救臨床效果的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34例研究資料均為該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20例為男性患者,14例為女性患者,患者年齡為60~79歲,平均年齡(66.75±3.92)歲,包含2型糖尿病患者27例,1型糖尿病患者7例。其中伴隨高血壓患者12例,腦梗塞患者8例,冠心病患者10例,腎功能衰竭患者4例。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昏迷,包含淺昏迷狀態患者9例,中度昏迷狀態患者15例,重度昏迷狀態患者10例,且均存在顫抖、饑餓、躁動、心悸、肌張力增大等癥狀。患者血糖水平為0.3~2.8 mmol/L。
1.2 治療方法
醫護人員到達患者現場后,需要及時給予患者吸氧,確保患者呼吸的暢通性,并應當給予患者50%葡萄糖靜脈推注,同時做好10%葡萄糖靜脈滴注。在救治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情況。在救治5~20 min后,部分患者當場蘇醒,醫護人員及時囑托患者補充食物和水分,確保患者血糖含量處于恢復狀態,避免患者再次出現昏迷。在對患者轉運途中,醫護人員需要做好患者呼吸道和心電圖控制和檢測,依舊保持10%葡萄糖靜脈滴注。針對在現場和轉運途中沒有塑性的患者,尤其是當急救治療30 min后仍然沒有進行蘇醒的患者,醫護人員需要給予患者塞米松靜脈滴注治療,并做好血糖檢測。如果患者血糖含量沒有恢復正常,則醫護人員需要注意腦水腫的可能性,給予患者甘露醇靜脈滴注,控制滴注時間為20 min以內。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復情況和臨床癥狀等[2]。
1.4 統計方法
對記錄的數據進行處理,將該研究的數據均輸入到SPSS 20.0軟件中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25例患者在5~20 min內蘇醒,且病情得到了緩解。其余患者在轉運途中或入院后蘇醒。所有患者均沒有出現低血糖并發癥和后遺癥。詳細治療結果如表1所示,院外急救后患者血糖水平為(6.23±1.52)mmol/L明顯高于治療前(1.08±0.86)mmol/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引起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因素較多,如患者胰島素和降糖藥物使用量過大,脆性糖尿病患者病情不穩定,患者服用藥物后沒有定時進食,且運動量沒有隨著藥物和適量變化而變化等[3]。為了避免患者病情加重,醫護人員需要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合理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詳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降糖藥的種類和使用注意事項等[4]。葡萄糖作為人體腦部能源的來源,如果患者發生低血糖情況,則會出現腦功能障礙,且如果救治不及時或腦功能障礙反復發作,則患者極容易出現不可逆性器質性損壞。低血糖主要表現為神經性癥狀和腦功能紊亂性癥狀,一般主要表現為定向力和識別能力不佳、甚至不清、血壓下降和嚴重昏迷等[5]。針對此類患者,醫護人員在進行院外急救治療時,首先需要根據患者情況合理使用胰島素和降糖藥,其次給予患者預防治療措施指導和自我檢測血糖指導。醫護人員在院外檢測急救時,會由于現場環境的原因,無法利用設備詳細監測出患者的具體癥狀,一般主要是根據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饑餓、面色蒼白、四肢濕冷等,判斷患者的病情。此外醫護人員還需要在現場做好血糖檢測,即將現場血糖測定作為常規檢查,確保提高確診率,實現及時治療[6]。為了避免患者長時間昏迷而出現不可逆損害,醫護人員達到治療現場的第一時間應當是幫互助患者轉歸,且需要通過開放靜脈通道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等,縮短患者血糖昏迷時間,降低患者腦功能受損發生率。此外醫護人員還需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病情的誘因和處理方法,現場條件滿足的患者可以及時利用血糖儀進行血糖檢測,家屬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準備碳水化合物類食品,如糖水和果汁等。由于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會對患者身體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害,且患者昏迷后家屬會一時處于混亂狀態,因此醫護人員需要及時告知患者家屬相應的僅僅處理措施,確保患者家屬能夠正確使用胰高血糖素注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家屬需要避免患者食用動物內臟、魚卵、花生、甘蔗、煙酒等,且對于體力勞動較多患者,家屬需要注意適當增強主食,避免患者發生低血糖,同時需要注意依據食品交換法適時調整患者飲食結構[7]。一些患者還會以神經功能障礙為先兆癥狀,如果患者家屬對疾病狀態不了解,則會誤以為患者精神方面出現問題,因此醫護人員還應當做好相關宣傳工作,確保患者發病后家屬有一定的救助能力,繼而提高搶救成功率。該研究中探討了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實施院外急救的臨床治療效果,其中,25例患者在5~20 min內蘇醒,且病情得到了緩解。其余患者在轉運途中或入院后蘇醒。所有患者均沒有出現低血糖并發癥和后遺癥。院外急救后患者血糖水平為(6.23±1.52)mmol/L明顯高于治療前(1.08±0.86)mmol/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當醫護人員接收到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呼救時,需要及時趕到現場進行正確的診斷,并及時給予患者合理的治療措施,實現搶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通路等作用。醫護人員需要對昏迷患者及時進行血糖測定,以明確患者的發病原因及實際病情,從而達到在現場完成糾正轉歸治療的目的,減少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紹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急診48例患者的臨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6(17):137.
[2] 周維天,何裕,伍小蘭.淺析對低血糖昏迷患者進行院前急救效果的影響因素[J].當代醫藥論叢,2015,8(12):187-188.
[3] 陳達.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急診救治的臨床效果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5,10(17):96-97.
[4] 陳美萍.72例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急救護理與效果觀察[J].浙江醫學教育,2015,4(13):34-36.
[5] 劉冬冬.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急診救治的臨床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2(24):337.
[6] 周國花,俞靜,林碎釵.重度低血糖昏迷誤診為急性腦血管意外的原因分析與急救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8(27):765-766.
篇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17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內科常見的危重癥之一,發病急、變化快、病死率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因素以及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其發病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我院120急救中心自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共院外救護急性心肌梗死76例,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齡35~80歲,平均58歲,其中老人居多。因此,加強院外急救護理,使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搶救和護理至關重要,現將7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外救護體會介紹如下:
1院外的現場爭救
1.1接到120急救電話后,立即出動,奔赴搶救現場,同時攜帶好搶救所需藥品、器械包括心電圖、便攜式氧氣帶、18類搶救藥品、吸痰器等,對病人進行及時、準確、有效的搶救。
1.2了解病情、詢問病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一般在飽餐、睡眠和便后及情緒激動時易發病。當發現異常,確定為急性心肌梗死時要立即制動,就地進行搶救,立即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藥物,必要時給予5%葡萄糖500ml+硝酸甘油10mg靜脈滴注,注意滴速10~20滴/min,最快不超過30滴,同時要密切觀察血壓的變化經。
1.3及時給予氧氣吸入: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給予持續或間斷吸氧,以改善心肌缺氧狀態,避免梗死面積的擴大。
1.4鎮靜止痛:急性心肌梗死劇烈疼痛時,常伴有煩燥不安。精神緊張,恐懼感,致使缺氧進一步加重,應給予杜冷丁50~10mg肌肉注射,同時給予鎮靜劑,如安定等,并注意用藥后反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血壓、心率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協助醫生搶救。
2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因發病急、病情危重,往往有焦慮、恐懼心理,同時對家人和醫護人員又有被動依賴心理。醫護人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影響患者心理活動。因此,我們要用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端正的儀表舉止,沉著冷靜的情緒,嫻熟精湛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任,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3轉送過程中的護理
3.1在轉送前向醫院聯系,請求院內接迎人員做好必要的搶救、檢查準備。病人取舒適臥位,盡量避免振動、巔波,保持呼吸道通暢。
3.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血壓、脈搏、呼吸、心率變化,如有異常及時搶救。
3.3轉送途中爭分奪秒,以最快的速度、最捷徑的道路平安護送病人到醫院,使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搶救。
篇4
積極心理學院外急救培訓應用1引言
對院外急救而言,“時間就是生命”。為在更短的時間內救助緊急情況的患者,在社區開展有效的院外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逐漸受到廣泛重視。
院外急救,是指現場工作人員因意外傷害和突發性疾病,在未獲得醫療救助之前,為防止病情惡化而對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以維持、搶救傷病員的生命、改善病情,減輕病員痛苦,盡可能防止并發癥和后遺癥。對于急危重癥患者如能在發病4分鐘的“黃金時間”內得到及時施救,則可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因此,全民普及并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尤為重要。2013年5月至10月,溫嶺市紅十字會聯合溫嶺市衛生局在全市范圍內針對鄉村醫生、公交司機、教師、企業職工、青年志愿者、在校學生等人群開展了心肺復蘇和創傷包扎為主的救護理論、技能培訓,將溫嶺的院前救護意識、參與意識和救護水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2培訓情況及培訓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通過了歷時六個月的公民院外急救知識的普及培訓,有2027人獲得了由溫嶺市紅十字會頒發的救護員證書,另有1348人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救護知識及技能,使急救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本次培訓中在問及青年志愿者、企業職工是否愿意學習急救知識時,100%的人員認為非常有必要學習。其余崗位工作人員有84.7%認為開展急救知識相關培訓很有必要,可使居民在遇到意外傷害時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但也有15.3%的人認為:救護是醫護人員的事,離我們很遠,學習這個沒有必要;即使學習了也擔心在施救時反遭到冤枉,到了關鍵時刻也不一定敢出手相救。極少一部分人員,由于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論知識,感到枯燥乏味,學習熱情不高。
針對現狀,組織者及救護師引入了積極心理學理論,推動了培訓的進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運用積極心理學普及推廣救護知識
3.1積極心理學概述
3.1.1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建議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作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幸福。可以說,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創造快樂、幸福,獲得人生積極意義的心理學科學。
3.1.2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是“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指積極心理學要以研究人的幸福為中心。“三個基本點”是:(1)積極情緒:包括個體對過去感到滿意、對現在感到快樂、對未來充滿希望。(2)積極人格特質:愛和勝任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際交往技巧、勇氣、同情心、好奇心、自知力、自我控制和智慧。(3)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從只重視對個體缺陷的彌補、傷害的修復轉移到加大對人類自身存在的諸多正向品質的研究和培養是積極心理學思想的核心所在。
3.2積極心理學在救護培訓中的應用
3.2.1提高救護師群體的使命感
培訓選派的救護師都是各醫療單位精挑細選,有高度責任心且通過國家或省紅十字會統一培訓、技能熟練的醫護人員。起初,大家本著嚴謹教學的態度,認為只要按照授課大綱要求,保質保量完成培訓就可以了。通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救護師們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責任不單純是教學,而是要同時將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公民的道德感貫穿始終,既要明確自己肩負的重擔,也要不斷挖掘個人身上迫切為公眾服務、奉獻的潛質,使救護師團隊更富有生命力和戰斗力。
3.2.2培養參訓人員的優秀品質,提高培訓效果
針對部分學員學習目的不明確、認識程度不高,態度不積極的狀態,授課時不急于進入主題,先通過案例引入:美國威斯康星州10歲的麥迪遜,在媽媽昏倒后,撥打急救電話的同時,給媽媽實施了心肺復蘇,并進行人工呼吸,重擊媽媽心臟部位,4分鐘后,媽媽醒了過來……聽到這里,不少學員注意力集中起來,甚至第一次感受到:救護就在我們身邊,急救知識普及、技能掌握非常必要。有效地激發了內心愛的能力、主動學習的能力、勇于面對的能力。接著又播放了一段洪水吞噬生命和對溺水者施救手法不當,造成死亡的視頻,并和學員交流觀后感,讓學員通過實際案例進一步了解急救的重要性,急救時間的關鍵性和救護手法的嚴謹性。通過調動積極心理因素,普遍提高了學員學習理論知識及操作手法的積極性,仔細討論心肺復蘇、創傷包扎分解動作,主動參與模擬心肺復蘇練習。
對于那些心存顧慮,擔心施救后反遭到冤枉的學員,救護師也通過講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最美媽媽”“最美司機”“最美大媽”“最美保安”的感人事跡,弘揚社會正能量,調動學員的公民美德、社會使命感、責任感、利他主義、寬容的品質,減低或消除學員的顧慮心理,讓他們能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學習中。
救護知識的普及和技能培訓勢在必行,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挽救每一條“命懸一線”的生命,在將來的救護培訓工作中,我們還要不斷摸索、不斷進取,不僅要把積極心理學理論更好地應用于救護培訓工作中,還要勇于創新、挖掘資源,利用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從主觀層面、個人層面、群體層面,全方位提高救護師和學員的綜合素質。
救護培訓工作也離不開社會各部門的支持和配合,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穩步發展的師資隊伍 。只有全社會共同關注、重視急救培訓工作,才能使此項工作更加有意義,更加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第一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7-9.
\[2\]鐘暗華.積極心理學的意義及發展趨勢.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6(5):135-137.
篇5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重要性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指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冠狀動脈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壞死。可并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癥,常可危及生命。院前急救是急救醫學的首要組成部分,盡管是短暫的、應急的,但如果沒有正確、快速的急救措施,危重患者難以挽回生命[1]。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大多發生在院外,相當一部分人因來不及搶救而殆在到達醫院前,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我總結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經驗,并進行了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月―2011年1月選擇1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析對照組66例和干預組76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沒有實施院前監護運送,干預組實施院前監護運送。院前急救主要包括建立靜脈通道、鎮靜、止痛、隨時觀察患者血壓的變化以及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心理護理等。護士在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準、穩、快,穩定患者的情緒。在解釋和安慰患者時,語言要得體,語氣和藹,體貼和關心患者,使患者能主動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1.3觀察指標比較2組平均住院天數、臨床治愈率。
1.4數據處理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x2檢驗。
2結果
2組療效對比見表1。
3討論
時間就是生命,心肌梗死的急救,不僅院內急救重要,院前急救同樣重要[2]。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患者中,約50%在發病后1h內于院外猝死。也就是說,往往來不及送到醫院搶救患者即已死亡。更加令人痛心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1h內院前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這說明,在現實中心肌梗死患者從發病到院前急救存在著時間延誤。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命系1h”,發病后1h是心梗急救的黃金時間。所以疑為心臟病的患者盡量撥打就近“120”,家屬避免用私家車運送患者。這樣心肌梗死患者就能安全、迅速地轉運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參考文獻
[1]郭新萍.院前急救中護士應具備的素質沖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2(2B):68
[2]吳溫玉,鐘秀蓮,歐陽金秀.院前急救在社區普及的意義沖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8C):20
篇6
AHA對公眾提出的科學建議
當一位成人發生心臟驟停時,經過培訓或未經培訓的目擊者至少應該向急救中心呼救(如在美國呼叫911),并提供高質量的胸部按壓,即用力和快速地按壓患者的胸部中心處,盡可能減少按壓間斷(I級)。
如果目擊者未曾進行過心肺復蘇(cPR)培訓,則目擊者應持續做只需動手的CPR(II a級)進行急救,直至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抵達現場,并已準備好使用,或EMS救援人員已前來接替救助患者。
如果目擊者曾進行過CPR培訓,能夠提供呼吸急救而又對盡可能減少胸部按壓的中斷非常有信心,則目擊者應以30:2的胸部擠壓與通氣比例進行傳統的CPR(Ⅱa級),直至自動體外除顫器抵達現場并已準備好使用,或EMS救援人員已前來接替救助。
如果目擊者曾進行過CPR培訓,但對提供傳統的CPR包括高質量的胸部按壓(即適當頻率和深度的按壓,盡可能減少按壓中斷)和人工呼吸缺乏信心,則應進行只需動手的CPR(n a級),直至自動體外除顫器抵達現場,并已準備好使用,或EMS救援人員到達現場。
根據2008年的最新資料,我國心臟猝死的發生率為41.84/10萬,以全國13億人口計算,我國每年發生心臟猝死的總人數約為54.4萬人。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機械活動功能突然停止,致使循環征象消失,包括對刺激無反應、無呼吸,以及觸摸不到脈搏。早期高質量的心肺復蘇(CPR)及迅速除顫,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心臟驟停后,如目擊者能立即提供高質量的CPR,可使患者的存活幾率增加2~3倍。
自2000年以來,有5項重要的臨床試驗對目擊者僅做胸部按壓CPR及常規CPR的療效進行比較,結果證實僅作胸部按壓可取得與傳統CPR相同的結果。特別是2007年發表的3項臨床試驗,均證實成人院外心臟驟停患者,目擊者僅做胸部按壓與常規CPR相比,其存活率無差別。
僅做胸部按壓CPR的優點
在CPR中取消通氣過程可以縮短開始胸部按壓的時間,增加胸部按壓的次數,提高CPR的質量和療效。
在CPR時不進行口對口通氣(MMV)有利于消除或減少目擊者實施CPR的障礙和顧慮,這些障礙包括救助者擔心或懼怕口對口呼吸會感染其他染病(雖然實際上這種幾率很低),另一原因是傳統CPR的操作技術比較復雜,使目擊者不愿意去學習和記憶,或擔心實施操作不正確,因而對完成CPR缺乏信心,還有些目擊者拒絕實施CPR是由于擔心會牽涉到法律問題。
只做胸部按壓的CPR可以提高CPR的普及率及應用率,因為簡單易行,無需昂貴的儀器設備。如果能實施做胸部按壓的新CPR方案,則有助于鼓勵更多的目擊者行動起來去實施CPR,每年有可能使數以千計的心臟驟停患者獲救。
僅做胸部按壓CPR適用范圍
研究證實,成年院外心臟驟停息者接受目擊者(僅做胸部擠壓)的CPR與傳統的CPR相比,其存活的機會相似。A臥的ECC委員會認為:所有心臟驟停患者接受高質量胸部按壓(適當的按壓頻率及深度,盡可能減少間斷)均可獲益。但有些心臟驟停患者,例如兒科患者、淹溺、外傷、氣道阻塞、急性呼吸道疾病以及藥物過量引起的窒息等,則應該采用傳統折的CPR(胸部按壓加通氣)及其他干預措施。
僅作胸部按壓CPR的不足
AHA科學建議的依據是基于動物實驗和有限的非隨機臨床試驗。動物實驗是以豬為模型進行的,豬的上呼吸道和心臟驟停時與人相比是開放的,因而實驗結果與人類臨床實際有所不同,但具有參考意義。已有的臨床試驗雖然是當前最佳的研究,但在方法學上還存在嚴重不足,非隨機試驗往往有混雜因素,可影響結果的科學性,還很不完善,因而需要更為嚴格的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來進一步證實對心臟驟停患者只做胸部按壓CPR的有效性和優越性。目前,還有2項大規模、前瞻性、隨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期望能夠提供更重要的結果。
雖然AHA有關目擊者對院外心臟驟停患者實施及做胸部擠壓的CPR科學建議尚存在不足,但經過慎重考慮,對所有研究證據進行評估以及對各種尚未解決的問題反復權衡,AHA的ECC委員會最后認為,這一建議的獲益超過可能出現的弊端。
篇7
急診醫學的任務及工作重點在于院前現場急救、運送病人(包括途中監護急救)及醫院內急診三部分[1]。院前急救是急診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院前急救的及時與否與水平高低關系到患者的后續治療效果乃至預后。本文通過對我院急診科從2008年1月—2009年1月578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后所獲取的信息,對急診搶救工作的科學管理,合理安排具有重要意義。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男368例,女210例;年齡最小6歲,最大96歲。在本組病例中,創傷200例,占34.6%,居首位;中毒類128例,占22.1%,居第二位;其中酒精中毒96例,海洛因中毒7例,急性有機磷中毒5例。急性腦血管病61例,占10.6%,居第三位;心血管病41例,占7.1%,居第四位。
1.2 時間分布 病人發病人數分別以4月、5月、6月、7月、8月、10月份較多,1月、2月、3月份較少。120車出診時間多集中在10點、12點、19點至次日1點居多。
2 救治結果
578例中,搶救脫險成功553例,成功率95.7%;死亡25例,其中心源性猝死12例,急性腦出血5例,多發性創傷3例,急性有機磷中毒2例,海洛因中毒2例,肺心病心衰1例,總死亡率4.3%。
3 討論
從資料上可以看出,在城市綜合急診搶救病例中,排在前3位的是:創傷、中毒、心腦血管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類急診創傷日趨增多,如何提高傷后“黃金一小時”內及時有效的救治,直接關系到傷員的預后。院前急救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傷員的接診,明確危及生命的損傷部位及性質,采取果斷有效的救治措施,因此顯著提高了救治率及治愈率。由于有包括院前急救的完整急診醫療服務體系[1]的及時、迅速救治,使酒精中毒、有機磷中毒、海洛因中毒等各類中毒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大避免了急性肺水腫[2]及腦干呼吸中樞抑制等并發癥的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占急診危重病人的第三位,發病后2h之內死亡者占50%左右,其中70%死于醫院外[1],多為心源性猝死。因此在全民中盡快普及現場心肺復蘇,建立一支反應迅速、技術全面的院前急救體系是提高這類病人搶救成功的重要環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長壽已成為第一追求。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環境的惡化,社會矛盾的激化,亞健康人群的增多等不利于健康的因素,都會通過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反映出來,亦加大對院前急救的需求。因此,院前急救的地位和作用將不斷地提高和加強。還有,在造成群體性意外傷害的突發事件中,絕大多數都發生在院外,從醫療救援的角度講,院前急救便成了應對突發事件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篇8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判定標準參照“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internationalguideline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2010,以下簡稱“復蘇指南”),以下3項中出現1項且持續時間>30min即為CPR成功:(1)心電圖顯示心率恢復,自主循環恢復,瞳孔縮小,面色轉為紅潤;(2)心電圖顯示心率恢復,收縮壓≥60mmHg(1mmHg=0.133kPa)或脈搏搏動恢復;(3)心電圖顯示心率恢復,自主循環恢復、意識恢復。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資料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原發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院前急診急救情況及CA發生情況成功組患者家庭急救率、醫院救護率、機械通氣率、短暫復蘇率高于失敗組,院前救護時間及CPR至短暫復蘇時間均短于失敗組,院前心電圖表現優于失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成功組患者醫院救護前發生CA21例,救護車送院途中發生CA37例,急診科發生CA22例,失敗組分別為137例、249例、116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47,P>0.05)。
2.3入院時心電圖及通氣情況成功組患者入院時心電圖及機通氣方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成功組患者自主心率、VF、PEA發生率及氣管插管率高于失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CPR俗稱“復活”術,在挽救患者生命過程中十分重要。現代CPR理論始于20世紀50、60年代,已形成口對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壓術、電擊除顫三大核心技術[4]。醫學界關于CPR的技術研究從未停止,遺憾的是CPR的有效“時間窗”較短,CPR實際成功率較低。本研究剔除院外家屬放棄搶救者,CPR成功率也僅為13.75%(80/582),低于發達國家的20%~60%,略高于我國院外CPR成功率。盡管院外CPR成功后患者成功痊愈出院率不足30%,但CPR失敗者病死率約為100%,因此CPR的臨床作用仍難以替代。院前急診急救可分為家屬和/或患者自救、醫院急救,是否接受院前急診急救直接影響患者入院時的生命狀態,影響入院后CRP效果。目擊者現場救護與CA患者預后關系密切。本研究結果顯示,成功組患者家庭急救比例高于失敗組。我國院前CRP成功率遠低于發達國家,主要原因為居民CPR知識水平欠佳、應變能力不足,以致喪失最佳搶救時機。因此普及簡單易學的急救操作十分必要,家庭急救只需3個步驟:撥打120,持續胸外按壓,條件允許情況下現場電除顫,注意不強調口對口人工呼吸;其中現場持續胸外按壓最為重要。目前,我國部分醫院已相繼建立院前急診急救管理體系,為呼叫者提供院前指導。
本研究中成功組患者院前機械通氣率、短暫復蘇率高于失敗組,心電圖表現為VF、PEA的患者多于失敗組。有效通氣是提高CRP成功率的重要舉措,呼吸障礙所致的缺血缺氧極易引起全身性病理改變及腦死亡。及時、有效的機械通氣有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短暫復蘇是急診急救中常見的臨床表現,臨床上反復復蘇并不少見,發生CA后很快出現短暫復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搶救取得一定成效或病情存在自限性,如果CPR復蘇時間長、復蘇困難甚至無法復蘇,則患者死亡風險極高;機體缺乏自主循環的時間越長,全身缺血、缺氧癥狀就越嚴重,繼而導致所有組織器官的功能嚴重損傷,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由于大腦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最差,因此,大多數成功復蘇的CA患者會出現意識障礙或植物狀態。復蘇指南限定CA發生后30min仍未復蘇可判斷為死亡,無需再行搶救,但存在超長時程復蘇的患者,因此該項標準尚存在倫理學爭議,但該標準符合醫學定論,即大腦缺血缺氧30min已腦死亡,可判定為死亡,無搶救必要。本研究未發現超長時程復蘇的患者,故盡可能縮短CA時間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心電圖能反映患者心臟功能,VA是最危險的心電圖表現,提示心臟以及冠狀動脈心電活動完全消失,據資料統計顯示,VA持續4min以上的患者病死率約為100%,但是臨床上亦不乏VA持續數小時仍搶救成功的患者,但該現象發生率極低,且多為溺水等無嚴重病理改變、無器官功能障礙者,并不適用于創傷、急性腦血管損害等原發病,醫學界對于此類現象的研究有待深入。
篇9
[關鍵詞]急救護理學;課程改革
急救護理學是一門應急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目的是增強護生的急救意識,培養學生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果斷地決策和綜合性搶救或配合搶救的能力。急救技術平時應用頻率低,但急救時要求卻極高,但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盡管護生的考核成績良好,但當面對真正的的緊急情況時,護生往往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對患者進行急救,也就是說學生缺乏對急救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有鑒于此,我們積極響應學院號召,努力鉆研課改,具體做出了以下努力。
1 課程內容重組
將急救護理學課程內容重組,根據未來工作崗位不同分為三大模塊項目,項目一:院外救護;項目二:院內急診科救護;項目三:院內重癥監護病房救護。
每個模塊項目又分為若干各工作任務,如,院外急救模塊項目中分為以下幾個任務,任務一:院外急救概述;任務二:能正確適時地應用包扎、止血、固定與搬運技術;任務三:正確運用現場心肺復蘇術搶救呼吸心跳驟停患者;任務四:能正確有效搶救各種呼吸道異物梗阻的病人,必要時進行環甲膜穿刺術;任務五:能夠正確處理中暑、淹溺、觸電、中毒病人;任務六:院外綜合技能情景模擬訓練。
2 改革課程單元設計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課程單元的改革,傳統的演示-練習-指導-回示教的教學模式,以單一操作技術為中心,忽視了護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打破陳舊,依據急救護理學實踐性很強的特點,以臨床真實案例為依托,采用工學結合、情景模擬、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通過合作性學習,培養護生的學習能力、處理問題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2.1明確教學目標:以培養護生的綜合能力為前提,根據本單元課程的具體任務,主要從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素質目標三個方面著手定位。能力目標,指護生所獲得的解決某一問題的能力,可以是具體的操作;知識目標,是指具體的理論知識,本著實用的原則,對培養能力起到支撐的作用;素質目標,在急救護理學中主要指急救意識、職業品質等內容,應該貫穿于急救護理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
2.2課前預習: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護生的課前預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保證預習效果,6名護生組成一個任務小組,教師課前將本次課的任務分配給任務小組,護生通過自學、討論,自主策劃任務的完成過程。
2.2感性導入新課:傳統教學中,上課伊始,便開門見山地列出本節課學習目標、主要內容,讓早已精神疲憊的護生感到緊張、負重感,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為此,我們采取編故事、選取真實的臨床案例等方法,激起護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從上課開始就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為本次課打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具體選材要求緊貼本單元課程內容、新穎、富推理性,最好能夠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以院外急救模塊項目中的任務二為例,案例可選取為:某學校門口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三輪車與一面包車相撞,造成三人受傷,一人不省人事。由此案例可達到三個目的:第一,復習任務一中,第一目擊者的現場呼救、醫護人員趕到現場的評估與分檢等內容;第二,導出本單元課程任務:止血、包扎、固定和搬運;第三,完成本次課任務后,由“不省人事”患者的急救,為任務三――現場心肺復蘇術巧留懸念,調動護生的預習工作。
2.3任務展開: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案例進行分析、推理,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提前預習的基礎上,由各任務小組討論,策劃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同小組間方法可能不盡相同,由各任務小組把任務完成情況向全班匯報后,大家共同點評,取長補短,得出最佳方案,也就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具體流程。這樣使護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而且對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牢固。
在實際動手操作的環節,可由護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試操作”,教師給與指導,但一些有難度的步驟,如,胸外心臟按壓,對定位、頻率、力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護生可能無法通過自學完成,教師可給予講解、示教。當護生掌握了流程中每一個操作后,再由任務小組共同協作,演示整個完成任務的過程,教師給予指導。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護生根據自己學習和實際操作的過程,總結注意事項,將涉及到的理論知識歸納、升華,在護生的自我滿足聲中完成本單元課程任務。
3 改革考核體制
篇10
據研究報道,在1小時內猝死的80%一90%為心源性猝死,其中85%為冠心病所致【1】,而很多情況下,患者家屬是第一目擊者,如果現場了解其對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需求情況,能進行及時、正確的救治,可以使一部分生命得到挽救。因此,在健康宣教時應加強對家屬的急救措施宣教。
1 對家屬進行急救措施宣教的必要性及現狀。
由于我國社區醫療還不夠完善,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家庭是患者疾病康復的主要場所,家屬是患者的主要照顧者,也是健康宣教的主要執行者和監督者【2】,因此,在進行健康宣教的時候,患者家屬就成為重要主體。
文獻報道在美國每年死于冠心病60萬人,60%一65%死于醫院外【3】。40%死于發病后l5分鐘內,30%死于發病后l5分鐘至2小時【4】。在心臟驟停l分鐘內進行心肺復蘇術長期存活率可在40%~60%【5】,另有研究表明,在心跳停止4min內開始復蘇者約50%被救活,4-6min內開始復蘇者約為10%被救活,lO分鐘以上開始復蘇者極少存活【6】。發生地點87.80%為家庭【7】,很多情況下,家屬是第一目擊者,因此家屬掌握必要的急救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和傷殘率,提高生存質量。
而據調查表明,掌握冠心病急性發作的現場急救措施的人為12.50%,掌握冠心病安全意識的人為9.82%【8】。由此可見,冠心病急救知識掌握情況普遍差,而冠心病患者在日常常生活中突然發病或遇到意外的可能性始終存在,掌握一定的現場緊急自救和互救知識十分重要,它可為搶救生命和減少后遺癥贏得寶貴的時間。
我國現在的宣教模式,大多是停留在病區內的醫護人員當面教育,或者是家屬通過媒體媒介獲得相關知識,研究表明,家屬對于急救只是的獲取方式依次為:醫護人員告知(38.40%),電視廣播(27.32%),網絡(11.68%),社區宣傳(9.20%),報刊雜志書籍(8.10%)【8】。由于我國在社區醫療這一塊的不完善,導致我們失去了社區宣傳這一塊很好的媒介。病人在出院后無法通過離自己最近、最便捷的醫療機構獲得相關知識及幫助。
2 國外對家屬急救宣教的普及度。
雖然我國公眾急救技術掌握情況很不樂觀,院前急救知識的普及率相當低下,但在一些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國家,公民的急救水平已成為衡量城市生活水準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8】。在瑞士有3O%~45%的成人受過心肺復蘇訓練【15】。而在美國,1966年美國心臟協會就已經開始提倡在公眾中普及心肺復蘇初步救生術【11、12】。迄今為止,美國已經有5000多萬人接受過此項培訓,既每4人中有1人接受過心肺復蘇初步救生術【13】。這5000多萬人次遍布了學生、老人、各種職業的人們,其實是缺少目的性的。
Richman等【14】對社區老年人進行心肺復蘇能力的評估,調查小組選擇了51名年齡大于54歲的老年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8%的老年人都接受過美國心臟病協會的培訓,但只有29%的老年人能進行有效心臟按壓。盡管大多數老年人都接受過專門的培訓,但他們常常不能進行有效的操作。而且往往忘記關鍵步驟。這可能與老年人的生理機能下降、思想觀念保守等有關。
所以,雖然國外有十分全面的體系及組織,使得大多數民眾接受了心肺復蘇初步救生術的培訓,但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效果的,在緊急情況下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急救目的。
3 小結
心臟驟停是威脅人類生命的急癥之一。無論由什么原因引起心臟驟停的病人,生命都處于最危急狀態,都需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急救。但由于我國經濟處于發展階段,各項規章制度法律法規還待進一步完善。另外,我國人口眾多,社區建設起步晚,醫務人員地區分布不均衡,導致了我國無法很好的開展急救健康宣教這一類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宣教方式。而作為病人家屬有很強的學習欲望。他們認為接受急救技術培訓既可以學習知識,又能夠救助最親的人【18】。因此,如何具有目的性的去進行有效的急救宣教,畢竟家屬是個廣泛的群體,遍布于任何一個職業,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如何運用現有的資源和人力去進行有效的急救宣教,是仍需要繼續值得探討的問題。
總之,利用有效的環境和人力資源,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進行復蘇訓練,在家屬掌握急救措施及知識的同時,增強社會對救護技術與心肺復蘇技術的興趣與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識,還要探索更高效率的培訓方式,加大全民心肺復蘇技能培訓的力度和廣度,是醫務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崔惠春,徐紹春.874例院外猝死臨床分析與急救干預【J】中國急救醫學,2001,21(1):15.
[2] 李鳳. 冠心病療養員家屬的健康教育【J】中國療養醫學,2004年1O月第13卷第5期
[3] 寧宗,鄒春燕,胡綺萍,等.就診者及陪診者的急救常識和服務狀況調查【J】.廣西醫學,2005,3(27):336~339.
[4] 王一鏜.心肺腦復蘇 【M】.實用急診醫學,1993.56.
[5] 將健.復蘇研究若 生展【J】.中國急救醫學,1999,19(1):4.
[6] 羅寶權.心肺復蘇失敗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1.(1):60
[7] 郭樹彬.普及急診急救技能以加強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體系【J】.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5,3(2):580.
[8] 李麗君,吳敏,鐘小蓉. 冠心病患者家屬急救知識調查分析及對策【J】當代護士2008年第2期.
[9] Kereiakes DJ,Weaver WD,Anderson JL,et a1.Time delay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yseardial infaretien :a tale of eight cities.Report from the prehospital study group and the cincinnati heart project[J].Am Heart J,1990。120 :773―780.
[10] Stratten DT,Niemann JT.Outcome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nonventricular arrhythmia:Contribution of successful resuseitation to overall survivorship support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initiating to out― of―hospital ACLS[J].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Oct,1998,32,448―453.
[11] 桂莉,周彬,霍正祿,等.美英日德國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綜觀[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1,l3(6):325―326.
[12] 王詠春,尹麗榮,孫唯民.我國院前急救的現狀與展望[J].急診醫學,1998,7(4):268―270.
[13] Clements R,Mackenzie petence in prehospital care:Evolving concepts[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05,22(7):516―519.
[14] Richman PB,Bobrow BJ,Clark I ,et a1.Ability of citizens in a senior living community to perform lifesaving cardiac skills and appropriately utilize AEDs [J].Journal of Emergency Mexlicine.2007,33(4):395―399.
[15] Axelsson AB,Herlitz J.Holmberg S.el a1.A nationwide survey of CPR training in Sweden:foreign and unemployed are notreached by training programmes[J].Resuscitation,2006,70(1):90―97.
[16] 陳靖.社區居民心肺復蘇知識調查及其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4,19(I3):72―73
[17] 王玉,李學惠,劉玉珍,等.公眾對徒手心肺復蘇認知度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7,22(2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