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手部康復訓練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手部康復訓練方法

篇1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訓練;指導

2009年6月―2010年7月我們共收治腦卒中患者69例,為其治療好轉出院后,對其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給與出院指導,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69例,男47例,女22例;腦梗死41例,腦出血28例;語言清楚、流利者42例,語言不清楚者24例,失語者3例;肢體功能:肌力0―2級27例,3―5級42例。

2 出院指導

2.1心里指導恢復期病人一般急于功能恢復,生活自理,而易產生急躁、悲觀、失望、甚至精神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家屬要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給與心理支持和安慰,要多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激發起做康復的積極情緒,討論成功病例的經驗,培養其健康的心理,克服自我封閉,提高患者重返家庭和社會的信心[1]

2.2健康指導出院后注意合理用藥,不要聽信別人,自行再加藥物。合理膳食,營養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注意控制血壓要平穩,血脂血糖要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要定期到醫院復診,要醫生及時了解病情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2.3康復訓練的時間選擇從發病至一周屬于急性期,這個時期病情不穩定,應以治療為主,康復訓練為輔;發病一周至6個月為恢復期,這個時期病情基本穩定,是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期;6個月為后遺癥期,也可以通過輔助訓練獲得一定效果。

2.4 康復訓練內容和方法 ①.訓練正確的臥姿:患側臥位、健側臥位、仰臥位三種方法。②.翻身訓練:向患側翻身、向健側翻身。③.臥床期常用的訓練方法:橋式運動、抱膝運動、雙手叉握的自我運動。④.活動四肢關節:肩關節屈曲活動、肘關節伸展活動、前臂旋后活動、膝關節伸展活動、髖關節外展活動、踝關節背屈活動。⑤.坐起與坐穩訓練:患者在幫助下坐起、自己坐起、坐穩訓練。⑥偏癱上肢的訓練:上肢負重訓練、推滾筒訓練、移動木柱訓練、翻撲克牌訓練。⑦轉移訓練:從床上轉移到輪椅上、從輪椅轉移到床上、⑧站立與行走訓練:站起的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訓練患腿向前邁步、在側方幫助患者行走、在后方幫助患者行走。⑨日常生活自理技能訓練:穿衣物、脫衣物、洗臉、洗澡、吃飯、做家務活動。⑩。聽和說的訓練:說名稱指物訓練、出示實物說名稱訓練、數數訓練、識字圖卡訓練、利用手勢或表情訓練。

2.5 運動訓練中常見問題的處理訓練中經常出現肩關節疼痛,肩關節訓練可暫停1-2周,有條件時可以進行理療。如果出現手腫脹,要經常將患側上肢抬高,手腕經常處于背伸位,盡可能不要在患側手部靜脈輸液。

3 小結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導致長期殘疾的首要疾病,目前有3/4的中風病人有不同的殘疾,導致勞動力喪失,生活不能自理,然而如果通過系統的康復訓練,可使多數患者減輕或避免殘疾,恢復生活能力甚至工作能力。但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在家中不能正確掌握康復訓練方法,不能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這就要求醫護工作人員,對腦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間、出院時都需要進行全面、系統的康復訓練指導,使患者能夠學會康復訓練方法,在患者出院后,能夠進行全面系統的訓練,真正達到康復的目的。

篇2

1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樣本均數的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均為α=0.05。

2結果

兩組3周后實驗室檢查結果和感染率比較,實驗組的泌尿系感染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表1);實驗組患者的膀胱容量高于對照組,且殘余尿少于對照(表2);整體療效好于對照組(表3)。

3討論

脊髓損傷患者泌尿系統康復過程大致由留置導尿、一次導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個階段組成,最終經訓練建立反射性膀胱。因此,膀胱的功能康復訓練占有重要地位。經源性膀胱因膀胱神經受損,導致逼尿肌反射異常而出現逼尿肌在儲尿期自發或誘發的收縮,即逼尿肌反射亢進;或排尿期逼尿肌不能收縮或收縮無力的逼尿肌無反射。針對以上情況,本項目研究采用綜合康復訓練方法進行對比研究,其中實驗組進行間歇性導尿、Crede手法按摩、恥骨上區輕叩法、扳機點法及電針刺激法等康復訓練,目的是刺激膀胱功能恢復和反射性膀胱的建立,經過綜合康復訓練,建立重建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的管理模式。

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性膀胱治療配合有效的手法康復訓練,能增加患者對膀胱訓練的依從性,從而縮短膀胱功能重建的時間,有效幫助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患者早期建立易于接受的膀胱管理模式。配合Crede手法按摩和恥骨上區輕叩法,可有效促進排尿,預防尿液返流;扳機點法是尋找扳機點及叩擊膀胱區域,促進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縮,有利于反射性神經膀胱的重建。讓神經源性膀胱最終達到“平衡膀胱”的目的,即低壓儲尿、尿液控制和膀胱排空。尿動力學檢查能客觀地反映逼尿肌、尿道內外括約肌各自的功能狀態及其在儲尿、排尿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準確診斷及治療膀胱功能障礙。在患者膀胱功能訓練過程中,利用尿動力學檢查的方法,能更準確地評估患者膀胱功能情況。本研究利用綜合康復訓練的方式,患者和陪護一起尋找扳機點,找到扳機點后,指導患者充分利用扳機點排尿,對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重建更為有利。因此,除患者堅持訓練,提高患者積極性、信心和依叢性外,還需建立護患共同參與管理訓練模式,要教會家屬或照顧者掌握有關方法,縮短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重建時間。

兩組脊髓損傷患者在相同膀胱功能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導尿護理模式,實驗組采用間歇性導尿,實驗組采用常規留置導尿。間歇導尿術指不將導尿管留置于膀胱內,僅在需要時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間歇導尿被國際尿控協會推薦為治療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首選方法。本組病例顯示間歇導尿及治療神經源性膀胱中實驗室檢查結果和感染率明顯降低,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復及殘余尿量的減少。但間歇導尿的患者在準備方面受限制,難以確認導尿是否完全,也與患者的依從性相關,因此,①在操作執行之前,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講解間歇性導尿的目的與原理;②要取家屬的理解,對于手、眼不靈活的患者的可指導家屬完成,如可以則護士先執行并逐漸按步驟教會患者及家屬進行,尤其是清潔會陰、物品準備、排尿記量、手部清潔(七部洗手法)、清潔尿道口、尿管、識別尿道口、進行導尿、導尿完畢拔出尿管是邊拔邊按壓膀胱,使尿液完全排空、設立導尿記錄及飲水計劃本。

篇3

【關鍵詞】 腦血管;恢復期;健康教育

腦血管在我國由于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已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患病后患者逐漸失行走、讀書、說話、與人交流等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社會帶來許多不便,因此,對康復期患者及家屬采取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尤為重要,護理健康教育是護士針對服務對象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進行的教育,其核心是促進人們建立健康的行為和生活[1]。使病最大限度地從身心殘障中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1 臨床資料

我院在2008年1~10月共收治腦血管患者152例,最大年齡82歲,最小33歲,男90例,女62例。健康教育覆蓋面100%,知曉率98.8%。對其實施健康教育后患者掌握了許多治療和功能鍛煉的方法,預防和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降低了傷殘率,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收效良好。

2 制定健康教育內容

護士業務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健康教育的效果。筆者和全科護士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咨詢專科醫生,制定了腦血管患者康復期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包括患者的心理、飲食、睡眠、用藥的護理,以及肢體功能鍛煉、出院指導和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

3 實施

健康教育不同于衛生宣教,它貫穿于護理的整個過程,護士不僅要配合醫生給患者以適當的治療和護理,還要結合患者的身心狀況、社會需要,向患者介紹用藥注意事項、飲食起居、功能鍛煉方法。護士應根據患者的知識層次、健康狀況、個性習慣、文化背景、康復期望等選擇適當的時機,適宜的方式,因人而異,制定切實可行的健康教育計劃,并及時征求患者和家屬的意見,調整策略,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3.1 肢體功能的康復

3.1.1 肢體被動訓練 對偏癱上側肢體進行肩關節前屈、內收、外展及外旋等被動運動。對下肢康復訓練可采用“橋式”運動、下肢屈曲動作訓練、伸膝分離運動等。關節活動順序為先大關節、后小關節,用力適度,由上而下,幅度由小至大,每天每個關節至少進行3~4次的全關節運動,每次10~20 min。對已有關節活動度下降的關節,治療時間要延長,次數要增加,必要時可配合理療、紅外線及超短波照射或局部濕熱敷。

3.1.2 肢體主動訓練 夾捏指趾或對指活動,夾捏指趾或對指活動。夾捏指趾即用健側的食指與拇指夾捏患側的指趾各10~20次;對指活動即患側的拇指與其余四指分別相對,各做20次,以利手部精細運動的恢復。此外,還可用健身強力圈練習手部握力;活動手腕足腕,即手腕或足腕先由內向外,然后由外向內環形練習各10~20歡;肩、肘、髖、膝活動。患者站立或平躺,將上述各關節向上下、內外、前后活動各20次;運動量逐漸加大但不可過勞,一般情況,上肢較下肢恢復慢,故在下技鍛煉走動的同時,可有意識的活動上肢,以使其功能恢復。

3.2 吞咽功能訓練 急性腦血管患者約51%有吞障礙。訓練有效后,再行攝食訓練。進食進應注意:取坐位或半臥位,頭略前傾;選擇有一定口感的食物,以利咽部感知;食物形態以松散、有黏度但又不致黏附口腔為宜;食速宜慢;進食時注意力集中。

3.3 言語、認識功能訓練 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由于失語、言語不清,易出現自卑感。因此,在進行語言功能訓練時,要做到冷靜、耐心。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語言功能鍛煉時,首先要分辨失語類型,以采取針對性措施,如命名性失語主要為遺忘性,護理時要反復說出名稱,強化記憶;其次,與患者交談時,要減少外來干擾,以保證患者精力集中;第三,與患者交流時要面對面地交流,可使用圖片,卡片等。第四,要從數字、單詞、短語開始,先讓患者復述,再讓其聽前半句,令其講后半句。在整個訓練中要做到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認知功能障礙時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醒患者,得高對患側的注意力,給予患者視、聽、觸等感知覺的刺激,患病后無意識記憶與正常人相差不顯著,因此在護理中,可以強化無意識學習,反復給予多種刺激,并強化動作學習以增加記憶功能。

3.4 心理護理 腦血管患者因發病急,對自身、家庭皆為突發事件。隨之而來的經濟負、社會角色轉變,加之對疾病預后的恐懼易致患者心理障礙。護士應以良好的語言、態度和行為去了解、熟悉患者,掌握患者病前的適應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訂并實施心理護理。在康復治療階段,患者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漸失望、悲觀、抑郁。因此,每天應進行30 min的情感交流,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心理疏導,同時爭取家屬配合,照顧好患者飲食、起居,鼓勵和協助患者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娛樂及家庭活動,以增加患者對生活的樂趣及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康復及護理的進行。

3.5 飲食護理 腦血管患者的飲食宜清淡、低鹽、低脂、低膽固醇,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忌食刺激性食物或煙酒。飲食溫度適宜。對有吞咽障礙的患者,可給予胃管鼻飼。

3.6 睡眠的護理 腦血管患者因存在各種功能障礙,易產生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則致失眠。因此,對失眠患者要先評估影響睡眠的原因,以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如強化心理疏導;創造舒適的睡眠條件和環境;正確功能鍛煉,預防肢體疼痛;建立合理的睡眠習慣;睡前不飲酒精飲料或吸煙,不喝含咖啡的飲品如咖啡等;必要時按醫囑應用安眠藥。

3.7 用藥的護理 患病后有此患者存在部分記憶障礙,因此,反復向患者及家屬講明用藥目的、方法,直至掌握,必要時建立服藥卡,寫明藥物的服用方法、劑量,貼于醒目處;住院期間要做到口服藥到口,羨慕注意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囑患者要遵醫囑服藥,不可偏聽偏信廣告,濫服藥物。

3.8 出院指導

3.8.1 保持血壓穩定 患者大多有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史,血壓常波動不定,保持血壓穩定,對疾病恢復及預防復發起著重要作用。教會患者家屬測量血壓的方法及血壓正常值;對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督促和幫助其養成按時按量遵醫囑服藥的習慣;保持樂觀情緒,避免勞累,戒煙酒,防止便秘。

3.8.2 介紹腦血管復發的先兆癥狀,復發的誘因,病情加重時的表現,應定期平院復查等。

4 健康教育方法

4.1 個別教育 護理人員與患者面對面的交談,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4.2 舉辦學習班 對象主要為患者家屬,可集中講授飲食上注意事項、康復訓練方法、語言訓練技巧等。

4.3 看電視錄相或分發宣傳手冊 腦血管恢復期時可定期或不定期地觀看有關康復訓練方法,可以讓患者和家屬更易掌握要領。

5 體會

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不僅融洽了護患關系,減少了護患糾紛,還提高了護士整體素質。在實施健康教育過程中,使患者掌握了正確的功能鍛煉方法及衛生保健知識,縮短了住院日期,減少了住院費用,降低了傷殘率,醫院的社會聲譽也明顯提高。

篇4

康復護理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康復醫療的實施過程中,為達到病人身體的、精神的、社會和職業的全方位康復的目的,要求家庭護理人員對病人進行一般的基礎護理和有利康復的各種專門功能鍛煉,預防繼發性殘疾,減輕殘疾的程度,從而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使病人重新加入社會。

1 常見的康復活動方法

日常生活活動的訓練指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衣、食、住、行等所需要的基本動作,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的其他連續活動。日常生活活動對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對正常人來說,這是一種極普通的活動。對殘疾人來說,由于功能障礙,有的病人部分全部地失去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殘疾程度越大,對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影響就越大。生活的日常訓練就是要使病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盡可能不依賴或少依賴他人的幫助,獨立地完成各種功能活動。

1.1 床上活動 在床上作所有活動需要的動作,如翻身、起床、轉動身體和坐姿平衡等。長期臥床和殘疾的病人,為了防止發生褥瘡和肢體攣縮,護理病人時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功能以及正確的姿式和變換。通常是每2小時為病人翻身一次,當病人對某種皮膚敏感性和耐受性適應后,可酌情給某種減少持續時間或延長3小時左右。通常白天為病人翻身的次數可多一些,夜間為保證病人充分睡眠可適當減少翻身次數。

1.2 輪椅上的活動 如上下輪椅的能力,對輪椅使用的熟練程度等。自我生活活動。如洗漱、穿衣、脫衣、洗澡、大小便自理情況、穿鞋、穿襪的能力,進餐活動等。

1.3 行走活動 如在室內外的行走能力,上下樓梯的能力,借助輔助器如拐杖等的使用能力等。

1.4 其它活動 如使用電燈、電話、上下水、錢幣、開關門的能力等。

2 常見的康復訓練方法

2.1 進食動作的訓練先訓練手部動作,令其模仿進食,然后再進食物。使病人保持坐姿的平衡,抓握餐具,使用餐具攝取食物,將食物送進口腔進行咀嚼和吞咽動作。吞咽困難的病人在意識清醒時,肯定其將食物咽下,并能順利喝水時,可令其自行進食。先給流質食物、糊狀食物、稀粥,然后再給半流質,如面條、蛋羹、餛鈍等,從少量過渡到正常量。如果病人進餐時,抓握餐具較困難,可先訓練病人抓握木條、板條塊等,繼而訓練其使用匙、筷子。如病人喪失抓握餐具的能力,協調性和活動范圍均受到限制時,將無法使用普通餐具,此時可將食物進行加工改善,制成病人易于進食的形狀,并將碗碟固定在桌上,為病為特制長把勺等。在病人進食前還要加強病人起坐、坐穩的訓練、用靠背支撐病人坐穩,然后逐漸撤掉靠背,自行坐穩。

篇5

關鍵詞:感覺統合訓練;自閉兒童;自控力;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6-0095-01

感覺統合訓練不僅僅是進行生理上的功能訓練,更要促進心理、大腦和軀體三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兒童在訓練過程中獲得熟練的感覺,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在指導下感覺到自己對軀體的控制,由原來焦慮的情緒變為愉快,能在積極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敢于對意志想象進行挑戰。教師應利用感覺統合的各種器材,設計多樣的游戲活動,吸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在活動中學生獲得大量刺激,會促進感覺統合。

一、背景描述

感覺統合訓練是一種針對感覺統合失調兒童進行的訓練方法,對改善幼兒智障和促進幼兒生長發育方面有顯著成效。本研究選定一名智障兒童為訓練對象,選用感覺統合訓練訓練方法,依據感覺統合訓練原理設計訓練手段,對該對象進行感覺統合訓練,以改善動眼肌肉的張力,改進前庭平衡能力;促進頸、背部肌肉的收縮,改善視覺、聽覺能力;提高視覺空間的辨別能力。

二、案例描述

小W(自閉癥),9歲。通過觀察評估,該生有時會出現方向感差,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閉上眼睛容易摔倒,過分怕黑等現象。觸覺過分防御,容易黏媽媽或固定某個人,尤其喜歡被摟抱;指示模仿能力、語言理解和表現能力較強;發音器官機能不足。教師通過教具診斷后發現,該生不能獨足站立和走平衡木;蹬墻壁往前躍動的腳盤部位用力方法不對;沿指定方向滑行的控制不好;會擺放物品,但不能做“投球”動作等。通過以上情況綜合評估結果為:前庭平衡、動作控制能力、身體協調能力欠缺,本體感覺嚴重缺乏,學習能力及學習準備不足。

準備活動:《健康歌》。師:小W,來,咱們跟著音樂一起跳起來,好嗎?(播放音樂:師生一起熱身。)師:小W表現真棒。咱們看一看,這是什么?這里就是小W的家,剛才你的表現特別棒,老師給你的小房子獎勵一個大拇指。等會兒表現好還會有更多的獎勵,開心嗎?活動:小烏龜投籃。師:看,前面有一座小橋,過了小橋發現一個籃球架,咱們學小烏龜爬過去投籃。(教師糾正在滑板上爬行的動作。生俯臥在滑板上,以腹部為中心,身軀緊貼滑板,頭頸部抬高,挺胸,雙腳伸展提高,兩手交替向前爬行。)教師準備紅、黃、綠三種顏色的小球,生爬到對面籃球架前,師生交流:這是什么顏色?還有一樣的顏色嗎?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球投進去。師:投進去一個小球后咱們回家領獎品吧。(教師引導學生返回起點,勵吃一個旺仔小饅頭或一個“大拇指”后再次出發爬到對面投籃。如此反復5次。)

三、案例分析

本節課訓練所用到的設備及材料有小滑板、小籃球架、情境創設小房子、彩色球、按摩球、獎勵品大拇指、食物小饅頭、眼罩等。在每個訓練環節中,考慮到孩子的情緒和喜好,教師可獎勵孩子喜歡的大拇指或旺仔小饅頭。由于該生屬于觸覺失調,尤其喜歡被熟悉的老師摟抱,在訓練過程中應適當給予孩子擁抱的獎勵,以安撫孩子的情緒,減輕訓練的疲勞感。

本節課的家庭康復作業:(1)和爸爸一起做游戲。讓家長指導孩子向前彎腰,雙手撐在地上,家長握住他的雙腳慢慢抬起,像推小車似的推著孩子前后、左右移動。孩子在這一活動中必須雙手支撐身體的重量,通過交替移動雙手來移動身體,并抬頭觀察周圍的環境以確定移動的方向,這對前庭平衡及立體視覺的培養都有很大的幫助。(2)趴地推球。讓孩子趴在地上,距離墻壁30厘米~50厘米,面對墻壁,挺胸、抬頭、雙臂懸空,雙手將球水平推向墻壁,待球從墻壁彈回后,接住球再推向墻壁,如此反復。開始每天推100次,一周后增加到200次,以后逐漸增加到600次~800次。做這項活動需要頸、背部肌肉的強烈收縮,眼睛的注視,不僅能增進手部的本體感覺,而且能促進手眼協調和雙手的協調。

四、課后反思

根據感統能力發展評估量表結果統計,小W屬于感覺統合中度失調。教師主要利用羊角球,通過繞圈跳、直線跳、S型跳等,訓練學生前庭敏感、雙側協調。利用平衡臺、按摩球、大籠球等,通過原地拍、直線拍、繞S拍、雙手交替拍,訓練學生觸覺、本體和前庭感覺。利用滑板、按摩球等,通過繞障礙爬、滑梯等活動,訓練學生的前庭和肌張力。利用萬象組合中的教具,通過跳、爬等游戲活動,訓練學生的平衡能力和體感。通過一年的訓練,小W身體雙側的協調、手眼協調、注意力、情緒的穩定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如能雙腳向前、向左、向右跳,能獨自站立梅花樁,能獨自走獨木橋,能獨自乘坐滑板、滑梯等,并能夠與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學會理解語言提示。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感覺統合訓練對改善兒童統合失調有明顯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訓練中,教師要更加關注孩子的成長,根據時間、學情、訓練的量進行及時調整,以達到訓練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篇6

近幾年隨著腦卒中治療水平的提高,腦卒中的致死率有所下降,生存下來的腦卒中患者都或多或少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致使生活質量下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住院康復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出院后能盡快地適應家庭日常生活活動,提高生活質量[1]。本文主要是護士在病房內,利用日常生活起居,對其自理能力進行訓練和指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康復科住院患者中選擇無明顯理解障礙的首發腦卒中偏癱患者80例,所有入院患者均經ct或mri證實有顱內出血或梗死,符合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男6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0歲,平均病程都在1個月以上,隨機分為日常生活能力(adl)訓練組和對照組,兩組各40例。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入院后4周均接受barther指數評定,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康復物理治療(電療、水療、針灸、pt、ot)。adl訓練組除了上述治療外在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床邊實際生活能力的訓練指導,訓練方法如下。

1.2.1  進食  護士在患者坐位平衡達到三級以上時,并能持續數十分鐘以上可訓練患者獨立進食。護士利用患者一日三餐進餐的時候到床邊進行進食能力訓練,可先練習手部動作和模仿進食,對餐具進行相應的改進,如用防滑墊或用固定餐具的木板,防止滑動和脫落,對勺、筷子進行改進,如增粗勺柄等,便于進食。若患者右手完全廢用可用左手代償進食。

1.2.2  衣物的穿脫訓練  (1)穿脫衣服:首先建議偏癱患者應選擇肥大、寬松的衣服,盡量不要選套頭,最好是前開口的衣服,在患者坐位平衡能力較好時,護士在午睡和晚間睡眠前訓練患者穿脫衣服的技巧:穿衣時應先穿患側再穿健側,脫衣服時應先脫健側再脫患側。取坐位,將衣服平鋪于床上及雙膝上,用健手將患側衣袖穿進患手,沿衣領拉到患肩再從頭后拉到健肩,然后健手套入健側衣袖,最后,健手輔助患手扣衣扣。脫衣順序相反。(2)褲子的穿脫法:取坐位,將患腿放于健腿上,用健手幫助患腿穿進褲筒,然后健腿穿入,起立站直后,用健手將褲腰拉上腰部,最后健手輔助患手扣褲袢。脫褲順序相反。衣服選用大號扣子,帶彈性腰帶的褲子和帶彈性鞋帶的鞋較方便實用。護士在指導患者穿脫衣服時,先是自己演示給患者及家屬,再按分解動作逐項教于患者,直到患者明白,并且熟練掌握。

1.2.3  輪椅轉移和如廁  當患者的起立和站立平衡時間較短時,護士利用在中午餐前和晚間對患者進行反復的床邊――輪椅轉移訓練。首先將輪椅放于健側與床成45°角,剎住手剎,起立,用健手扶住輪椅扶手以健側下肢為中心旋轉身體,坐入輪椅。當平衡功能較好時,可訓練患者獨立如廁能力,松開手剎,驅動輪椅,對著便器停住,拉手剎――手扶輪椅扶手站立――健手把住輪椅扶手,旋轉以健側下肢為中心,坐向便器[2]。

1.2.4  洗臉、洗手、刷牙和剪指甲[3]  (1)洗臉,中午班護士和夜班護士指導患者用臉盆盛水,用健手持毛巾洗臉,然后將毛巾套在水龍頭再用健手將毛巾向一個方向旋轉即可擰干毛巾擦臉。(2)洗手,洗患側手時,用健手可完成,洗健手時,將改造后的細毛刷(毛刷背面加兩個吸盤)吸在池壁上,健手來回刷洗。(3)刷牙,如患手有少許功能,可用患手持牙刷,健手擠牙膏,然后用健手刷牙,如患手功能完全喪失可用健手完成。(4)剪指甲,剪患手指甲,用健手完成,剪健手時,將大指甲刀加以改造,將其固定在木板上,在手柄上加以木片,用患手整個手掌的壓力壓下指甲柄,即可完成。對學習困難患者要將每個動作反復進行訓練,以達到預期目的。

1.3  心理護理  大部分患者都在初入院時抱著極大的希望,自認為很快就會像以前一樣,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但隨著功能恢復進展緩慢,往往就陷入絕望和擔憂的狀態中。表現為少言、淡漠,缺乏主動性。因此,安排護士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解釋,以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態;另外,安排晚班護士在病區每周組織一次文娛活動和座談,如麻將、象棋等。鼓勵患者間的交流和積極參與,重建患者的自尊心與自我獨立能力,恢復生活信心,最終達到恢復患者在家庭的角色,與家人關系更為融洽[4]。

2  結果

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經統計學處理,入院時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見表1),4周后經bi評定,其bi值護理訓練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bi比較  (略)

注:χ2=3.488,p>0.05

表2  入院第4周bi比較  (略)

注:χ2=7.619,p<0.05

3  討論

減少腦卒中患者功能障礙,提高其生存質量使之回歸家庭或重返社會是康復工作者在疾病早期就應關注的問題,通常康復治療只著重物理治療,對adl技能、技巧的訓練不夠重視,或adl訓練往往在后期進行,而adl能力和生活質量都是腦卒中偏癱患者及家人十分關心的問題。我科從患者入院后,在物理治療的同時護士即介入了患者的adl訓練工作,利用患者在病房內的生活起居,根據其恢復的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adl訓練,既縮短了功能恢復的時間,又減少了患者的依賴心理,同時及時的心理護理,也使患者與人交往的能力、自信心明顯得到改善。經過臨床實踐表明adl訓練不單是康復治療師的專項工作,我們充分利用康復護士與患者接觸的時間進行實際訓練,使康復效果得到如虎添翼的良性作用,既調動了患者積極性,又幫助患者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其殘余功能,同時讓患者和家人早日看到康復治療的效果,增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最終能部分和全部的照顧自己,為患者重返社會做出積極的努力。adl訓練不但是偏癱患者康復訓練的重要內容,而且護理的早期介入尤為重要[3]。

[參考文獻]

1  胡永善,朱璉.六個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現代康復,2001,5(10):38.

2  譚婉雯,陳向梅.早期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南方護理學報,2004,1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