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教育建議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5: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孩子的教育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緊急聯系電話。比如:110 是報警服務電話;119是火警報警電話;122是交通事故報警服務電話;120是醫療急救求助電話。
2、交通安全。比如說紅燈不能過馬路,不能跨欄桿。
3、用電用水安全。家里不用的電器即時把插頭拔下來。
4、不要輕信陌生人。比如說教育孩子不要隨便拿別人的零食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剛接手新班,換了班主任,學生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就有很多孩子“渾水摸魚”……開學初,筆者要面對很多亟待解決的班級管理事務,但是,為了響應并完成教育廳及學校“訪萬家”的號召,我排除萬難,將家訪和班級管理融為一體,將每次家訪當作一次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契機,力求在每一次家訪中解決孩子或家長在教育、學習中的一個問題。開學至今,筆者一共走訪了學生家庭40余家,并全部按要求寫了“手記”,每次家訪用時都在1到2小時。家訪時,筆者耐心與孩子及家長交流互動,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解決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幫助孩子克服一個個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在家訪中,有很多孩子和家長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難忘的是對肖楚葳和方灝哲兩位同學的家訪。
筆者家訪的第一個學生叫肖楚葳,她是一個很自覺的懂事的女孩,很喜歡學習,平時也很努力,愛好也很多,美術很好。可是學習成績一直不拔尖,達不到家長的期望。慢慢地,她對學習也漸漸失去了信心。在家訪中,筆者建議家長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多鼓勵孩子,找個突破口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喜歡畫畫是肖楚葳的愛好,其所畫作品常常被美術老師表揚。家長像我說的那樣,以此為突破口,經常鼓勵孩子在繪畫中的點滴進步,逐漸讓孩子找回了自信。以繪畫帶動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比以前提高了……我為自己的家訪成效感到欣慰,家長及時采取的賞識教育也很值得其他家長學習。
另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生就是方灝哲,他聰明機靈,可是平時非常好動,愛玩,對學習沒有興趣,上課開小差,各種習慣都很差。第一單元詞語聽寫不及格,單元測試成績居班上倒數。家長和孩子都有留級的想法了……到了他家后,筆者耐心地與家長面對面地交談,在交流中我了解到,他爸爸性子急,一看到孩子的作業或試卷不滿意,就是斥責打罵。他媽媽雖能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但總是不能正確引導孩子,只會當著孩子的面說爸爸的不是。在談話中,筆者似乎成了一個調解員,最后我請家長平心靜氣地商量孩子的教育方法,建議他們與孩子多談話多溝通,慢慢把孩子引導到細心學習中來。并且,家長在孩子學習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定要耐心幫扶孩子。家長在與我溝通后,很感謝我的指點,并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議,每天幫著孩子報報詞語聽寫、聽聽孩子的朗讀、一起談談課后問題的看法……這樣一來,孩子樂了,學習不再無趣了,后來的幾次聽寫都達到90分以上。筆者也及時對孩子的進步給予了表揚,在經歷了40多次的家訪后,我對家訪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1.家訪要多一些鼓勵表揚、少一些斥責批評。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因此,當孩子有了進步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時,教師就要發自內心地進行贊揚,并通過家訪的形式告訴家長,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的成就感。那么,他的學習就會更加努力,他的思想就會更加進步。同時,家長也會分享孩子的快樂,會更加關注孩子,關注學校。教師應善于發掘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正確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2.家訪要全方位關注孩子的成長。以前我們可能更多注重的是學生的成績,可如今家長關注的已經不再是成績,而是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上要多為孩子提供展示他們才能的舞臺。在家訪中,筆者也時時處處關注孩子們各方面的情況,與家長交流時也不僅僅只談學習了。
篇3
一、架設聯系與溝通橋梁,夯實家校共育基礎
1.建立健全家校共育組織機構
按照“制定章程、成立組織、保障運行”的工作思路,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教導處、各級部主任為主要成員的家校共育委員會領導小組,下發了《關于成立家長委員會致家長一封信》,組織發動家長自愿申請報名。學校利用家長課時機,采取投票、相互推薦等方式,先后成立并健全了班級、級部和學校三級家委員會組織,明確了家委會的宗旨和工作目標,為家校共育形成合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2.搭建“家校連心橋”
我們始終相信家長是教育的同盟者,在某種程度上更是實踐者。家長的積極建議是學校教育的寶貴財富,學校以“家校聯系卡”為紐帶,讓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常規管理工作中。學校家委會及時把家長針對學校發展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匯總統計和論證后,由校長定期向家委會常務代表匯報學校的發展規劃及意見建議整改落實情況。“家校連心橋”使學校及時地傾聽到家長的呼聲,讓廣大家長的合理化建議第一時間得到落實,真正實現了家校聯系無障礙,溝通無縫隙。
3.組建“父母俱樂部”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現象較多,這些孩子跟父母的溝通交流較少。針對這一教育弊端,學校成立了“父母俱樂部”。通過組織開展“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孩子,我想對你說……”“親子讀書工程”等活動,為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搭建平臺,提供機會,讓家長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配合教師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讓孩子健康快樂地學習和成長。一名八年級學生的家長這樣深深自責道:“作為爸爸,我不太稱職,平時我總以工作忙為理由,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總以為孩子在學校是教師的事,在家是他媽媽的事。現在我充分認識到,‘忙’不應該成為忽視孩子教育的借口,為了孩子的成長,爸爸必須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家庭教育是培育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都應該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只有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才能優勢互補,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才能達到讓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最終教育目的。
4.設立家長開放日
我們定期把家長請進學校,讓家長了解學校工作進展,參與學校評議、決策等有關活動。開放日里,我們設立家長接待室,由學校領導接待家長,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分級部、班級開展各種咨詢活動,向家長解答培養、教育孩子存在的問題;舉行各任課教師公開課,邀請家長入班和學生一起聽課,向授課教師提出意見或建議;向家長展示學生的常規作業、特色作業及教師教案和教室文化;召開家長座談會,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管理評價研究等等。
二、以共育促共贏,實現家校和諧健康發展
1.更新了家長育人理念,提高了家長教育水平,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加家校共育管理活動后,家長的育人觀念轉變了,認識提高了。七年級有位家長在信中說:“聽了你們的課才知道家庭教育有這么大的作用,今后一定多學點這方面的知識,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八年級一位學生學習成績比較差,家長恨鐵不成鋼,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導致學生情緒不高,失去了學習興趣。家長走進課堂聽課之后,認識到自己教育方法的失敗,便主動同教師聯系,商討教育孩子的方法,通過從感情上接近孩子,捕捉孩子的閃光點,時刻加以表揚鼓勵,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增長其自信心。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孩子的學習興趣高漲起來,學習成績有了很大進步。隨著家校共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感到“教子有方”的家長越來越多了,體罰子女的家長越來越少了;理解、支持教師工作并主動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的家長越來越多了,與學校、教師關系不夠融洽的家長越來越少了;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穩步提高的學生越來越多了,上課開小差違反紀律的學生越來越少了。
2.促進了家庭和睦幸福,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和諧的家庭氣氛對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而家庭不和、關系緊張往往是導致子女性格孤僻或品質低劣的重要因素。八年級有一名學生,他的父親對他管得特別嚴,母親卻溺愛孩子,孩子無所適從,性格反復,時好時壞。夫妻二人經常為教育孩子吵架,有時還大打出手,婚姻關系趨近破裂的邊緣。自從二人參加家校共育管理活動后,取得了教育孩子的一致看法。他們在信中說:“為教育孩子產生矛盾就是因為缺乏知識,家長參與學校管理評價研究不但使我們學會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也為我們化解了一場感情危機。”
篇4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家庭人員如何達成一致?
4個老人、2個家長、1個孩子是多數現代家庭的模式,平時家長忙于工作,孩子只能托付給爺爺奶奶照顧,對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習慣的培養,兩代人之間也產生了許多問題。
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庭常會出現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情況,有近五十年育兒經驗的桂林市新藝幼兒園園長徐玉珍介紹,這種分歧其實對孩子的身心影響很大,不過,在處理這些典型問題時有方法可循。那么這些隔代教育導致的家庭矛盾應該如何解決?孩子的教育應該如何協調?本報記者請教了相關專家。
情景一:爺爺奶奶很“小氣”
何女士寵愛孩子,給孩子買了很多東西,還報了興趣班,但如果這些被一向節儉慣了的婆婆知道,肯定會心疼得嘮嘮叨叨。因此何女士要求幼兒園老師幫瞞著老人。平時,何女士的孩子也很大方,會把自己的糖果等東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是婆婆就會反對:“你怎么這么傻,我們家的東西怎么可以給人家呢。”這也讓何女士很擔心婆婆的“小氣”思想會影響孩子,讓孩子變成斤斤計較的人。
解決方案:借老師之口“教育”長輩
徐玉珍老師介紹,和別人一起分享是一種良好品質。因為公公婆婆們以前的生活很艱辛,他們小氣可以理解,同時有的公公婆婆們的觀點頑固,很難溝通,確實應該像何女士一樣適當瞞著公公婆婆。
此外,也可以借助老師的力量來解決。徐玉珍老師建議,當奶奶不允許孩子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時,家長可以教會小孩如此告訴奶奶:“這是老師上課時說的,自己的東西要學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情景二:奶奶溺愛會寵壞孩子
3歲的小強和別的小朋友玩時,喜歡搶別人的玩具,媽媽看到總會批評他沒禮貌,但如果是奶奶看到這種情況,通常是一聲不響,還認為“拿點東西沒關系。”就算是小強打了其他小朋友,奶奶還在反過來維護小強:“別人孩子比我孫子大,怎么還會被打?”李女士生怕孩子被奶奶帶得越來越沒規矩,但是又不能當面反對,十分為難。
解決方案:分析后果,溝通提醒
婆婆認為孩子打人是長了本事,以后才不會被別人欺負。徐玉珍老師建議,孩子的爸爸和婆婆溝通更好,和婆婆分析這件事情的后果,如果孩子打人被其他更大的小孩反擊時可能會受傷。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徐玉珍老師建議,孩子雖小也有自尊,也許孩子是故意拿著別人的東西,應及時制止,但是應給孩子一個臺階下。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玩具,可以先和孩子溝通:“你的玩具哪里來的,是不是忘記還給別人了?如果你很喜歡,媽媽給你買。”公公婆婆常常不自覺地寵愛孫子,家長們也要常常和婆婆們溝通,提醒他們,孫子的教育也要嚴格。
情景三:老人觀念太陳舊
桂林市民陳女士很郁悶,孩子一歲了,最近去醫院體檢時,醫生說孩子的精細動作不夠好,智力發育有待進一步提高,建議家長平時在家多做練習,比如教孩子拿杯子喝水等,并及時到醫院進行體檢評估。陳女士工作忙,平日小孩由婆婆帶。婆婆卻說:“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會自己喝水,現在太小,沒有必要教。醫院也不必去了。”陳女士十分困惑。
解決方案:中間人“搭橋”化解矛盾
徐玉珍老師介紹,孩子的精細動作是應該進一步加強,也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評估。婆婆的觀念比較老舊、頑固。媳婦兒和婆婆溝通需要有中間人,比如說孩子他爸,或者是奶奶平日很信任的人。只有得到婆婆信任的人才能說服奶奶。徐玉珍老師說,或者在爸爸媽媽的教育下,讓孩子取得明顯進步后,婆婆看到了自然也會接受家長的教育方式。
情景四:孩子到底給誰帶
“孫子只要一和你在一起,就會生病,說什么也不能給你帶孩子,一個晚上都不行。”“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帶就怎么帶!”“我給孫子出錢上學,他是我們家的根!”……3歲小明的家里,幾乎每個周末都會發生婆媳大戰。小明媽媽喜歡帶上兒子一起搓麻將、打牌、喝酒,但小明第二天上幼兒園后通常會感冒、咽喉發炎。幾次下來,小明奶奶堅決反對媳婦帶孩子。而小明爸爸每天忙著做生意,對家里的事不聞不問。小明因此也左右為難,不知道聽誰的話,常常和老師說:“我不想回家。”
解決方案:在最有利孩子的立場互相配合
徐玉珍老師介紹,這樣的家庭很多,有的確是家長做得不對。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建議小明暫時由婆婆帶。幼兒園的老師可以和小明媽媽談談,做好小明媽媽的思想工作,讓小明媽媽轉變思想觀念,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和婆婆一起互相配合教育小孩。
篇5
近年來,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產生了許多的困惑:為什么現在許多孩子學習挺好,但動手能力很差呢?為什么現在許多孩子多才多藝,但心理素質很糟糕呢?為什么現在許多孩子在學校是個"乖乖娃",在家里卻成了"小霸王"?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種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現代家庭教育的常見方式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然而,教師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學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難以抵擋家庭消極教育一天。我們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家長的心態和行為后不難發現,當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望子成龍"型。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當的比重。家長們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具體表現在:
其一、重視分數。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家長最棘手的問題;孩子的功課分數,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學"而優則"獎",已成為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標。于是,家長包辦代替了孩子的家務勞動,一是心疼孩子,不肯過早地把責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讓孩子干"雜活",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倘若孩子考了個好分數,家里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長幾天都沒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資。不少家長為子女請"家教"、買《參考》、或者親自輔導,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的學習,一切為了孩子的分數。除了叮囑孩子學好學校的功課以外,課余時間又陪孩子去參加作文班、書法班、英語班、美術班、音樂班……在家長的心目中,這完全是一種"責任"。
(二)"順其自然"型。這是獨生子女現象出現后,家長因為自身的價值觀的認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認,有的家長是因為懂得遵循教育規律而理智地采取的這種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則是因為忙事業而無暇顧及,或因為自身的局限而無賴放棄。具體表現為:
其一、"家長"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家長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讓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長輩們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為"重心"、"中心"、"軸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時時刻刻牽動著長輩們的心。長輩們那"特別的愛",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經驗,自我服務能力差;熱衷于自我設計,缺乏責任感。孩子許多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就在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滋生。轉貼于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才。然而,強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在家長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可以領導成千上萬人的企業家,不能說服家里的一個"寶貝"而找老師"告狀"、"述苦"的現象絕非個別。家長常常感嘆在子女面前,教育"無從下手"、"傷腦筋"。
二、現代孩子差強人意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種種令人擔憂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錢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學生對金錢已越來越渴望。在學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裝有零花錢。據調查,半數以上的學生擁有個人存款,少則幾百,多則幾千。學生手中有了錢,請吃零食、贈送禮物、請打臺球、玩游戲機的現象隨之出現;用錢請人做作業、做清潔的現象也不是什么新聞;特別是"下暴"現象更是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不良現象的產生與"崇拜金錢"的社會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系。
"怪圈"之二:浪費錢物我們通過調查后發現,學生經濟收益的主要來源渠道有:
(1)測驗考試成績"達標"后的"獎金";
(2)替家長買東西時剩余的"零鈔碎票";
(3)家長每天給孩子的早餐費和車費;
(4)個體經營者的孩子還有"幫工錢";
(5)親戚朋友贈送的錢物……在學生眼里,這一切全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因而浪費錢物的現象十分嚴重。他們可以隨意浪費食物,可以隨心所欲地更換文具,衣服鞋帽不時髦新潮就打入"冷宮"。學校門口的地攤,其熱鬧程度并不亞于集貿市場。學校拾到的各種衣物,極少有學生前去認領。
"怪圈"之三:流行享樂有的學生對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細營養,穿的要新潮高檔,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驅車、電子游戲機、變形金剛……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發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書……有的學生上學、放學還要請人接送;有的學生干脆用錢雇傭"棒棒"背書包;有的學生懶得走路,打的回家讓父母下樓給錢。在家里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獨尊有的學生在家里對父母的稱謂已用"喂"來代替。不能不說他不愛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說他不尊敬自己的長輩,也許,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許他(她)更愛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現在的獨生子女,只知受人愛,不知愛別人。缺少互愛精神,對別人、集體的事漠不關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識,對損害別人的利益的事無動于衷,他們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三、造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超現實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龍"和"順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癥結所在。
所謂的"超現實性",是指家長對待孩子"嚴"而出"格"。他們不能正確、客觀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種過高的估價和希望,常常用鄰居、同事的小孩的優點去評判自己孩子的成敗,從而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縱觀社會,不難發現,現代家庭教育確實存在一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東西。有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成天把孩子關在高高的院墻里,不考慮孩子是否愿意,硬逼孩子在書的海洋中遨游,不讓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成天不是做作業就是讀書,不是讀書就是做作業,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樣單調的生活別說天生活潑好動的孩子十分討厭,就是成人也難以適應,難怪孩子不喜歡家長,甚至討厭
所謂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長教育孩子"嚴"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長都重視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忽視教育的點點滴滴。如"頂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為,有的家長往往放松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長此以往,孩子養成了一些不良行為,家長一旦醒悟,招數使盡亦束手無策。于是出現了學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異常現象。有的家長則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甚至干壞事,這樣的家長在純真的孩子心中簡直就是大壞蛋,深惡痛絕,徹底沒有地位,這時你的教育會有效嗎?……
在學生中出現的種種"怪圈",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污染著學生的心靈。消除"怪圈",亟待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幫助。
四、家庭教育的對策
面對現代教育的發展,面對兩代人的關系日益惡化,現代家庭教育該如何適應呢?
(一)家長要改變教育觀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年代已逝,父母與孩子的社會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因而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孩子有他獨特的思想,獨特的思維方式,作為父母應該時常換位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做積極的肯定與支持,即使發現孩子有錯誤,這個錯誤是父母認為的,孩子卻不認為是錯,畢竟孩子的社會閱歷不深,還有許多東西是他們未知的,這是的父母更多的應該是說服教育,用淺顯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氣和的語調講明這樣做的危害性,而不是過去那種大聲呵責,除了打就是罵,這種簡單的教育方式,沒有從思想上解決,孩子也許當時服從,但內心都在咕噥,不服氣,甚至產生逆反心,如果長期積存,一旦爆發出來,后果可想而知。
(二)家長應該了解一些現代教育思想。時代在不斷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出類拔萃的人才,你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學成不了“李四光”、“陳景潤”,但他也許能成為“徐虎”、“劉翔”之類的人才,你有何必苦苦要“分”、要孩子考大學呢?現在推行的是素質教育,培養的是身體素質、文化素質、思想素質都好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光有高分,身體素質、思想素質不好,即使考上了大學,將來也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被社會淘汰出局,甚至走上歧道,那時后悔已無濟于事了。
結合教育的現狀,筆者總結出了現代家庭教育應遵循的十原則,供家長朋友們參考。
1.愛:孩子都需要愛,他們對愛的需要遠遠勝于對玩具的需求。
建議:與孩子道別時揮揮手;孩子回家時給他一個問候;輕輕地拍拍孩子的肩;臨睡前給孩子一個吻……
2.規則: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你應該教給他一些為人處事的規則,讓他懂得自我約束的重要性。
建議:使用嚴厲的但能被孩子理解的規則來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要平心靜氣地告訴孩子:“不管你什么時候再犯這樣的錯誤,我都會阻止你的,直到你自己改正為止。”
3.以身作則:對孩子產生最重要影響的往往不是你的言語,而是你的行為,因為在孩子整個成長中,他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并以父母為榜樣。
建議: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正在看著自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4.自尊:兒童的自尊是通過父母對他的尊重培養出來的。
建議:即使孩子的發展與你為他設計的目標不一致,或者他的表現令你難以理解,你也應該尊重他的個性。你要關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作主,而應該鼓勵他獨立思考,勇于探索,還要讓他知道你在關注他。
5.表揚、批評恰當:對孩子良好的行為給予稱贊是重要的,但如果言過其實,反而有損孩子在自我評價方面的健康發展。相反,過多的批評和指責則會破壞孩子的成就感。
建議:讓孩子獨立地去做一些事情,在他做完后說一聲好,讓孩子有成就感。
6.良好的健康習慣:父母注重身體、飲食衛生,無疑是在告訴孩子,照料好自己的身體很重要。
建議:讓孩子定期去醫院接受必要的體驗,讓孩子了解壞習慣對身體的危害。
7.多跟孩子在一起:即使工作再忙,你也要讓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建議:每周和孩子一起計劃一次與孩子共同參與的活動,讓孩子期盼這個時刻的到來,讓他知道你非常樂意和他在一起。
8.學習動力:要注重孩子內在學習動力的培養,切忌拔苗助長。對幼小的孩子來說,過大的壓力會影響他內在學習動力的形成,影響孩子的可持續發展。
建議:在幼兒期就開始指導孩子閱讀;培養他對自然和周圍環境的好奇心;經常傾聽孩子的想法,和他一起討論問題。
9.幽默感:不要總對孩子一本正經,和孩子一起歡笑:笑聲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要引導孩子積極、輕松、愉快地看待事物。
建議:和孩子一起閱讀幽默書籍,看喜劇電影;當孩子嘗試幽默行為時,父母應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10.伙伴關系:孩子需要和同齡或年齡稍大的孩子一起玩耍,你所要做的是適時給他們一些指導。
篇6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家庭條件不同,教育方式不同。
流動人口作為特殊性的群體,他們的組成五花八門,其中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雖然生活在城市,但其生活理念、方式卻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常常被邊緣化。盡管其中有部分條件相對好的,但大多數是收入微薄、社會地位較低的小商販、“打工族”。他們一般會選擇地點偏、環境差、價格便宜的地方居住,而這些地方人員雜、素質相對低、生活設施簡陋、學習條件匱乏,缺乏讀書學習氛圍,在耳聞目染中,這些孩子難免會受到影響。
2.家長本身的素質影響孩子的教育。
外來流動人員一般文化素質不高,對孩子的教育意識比較淡薄。一方面,他們缺乏必要的現代家庭教育方法,難于指導孩子健康成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停留在簡單放任或粗暴階段。另一方面,本身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指導孩子學習成長,把大多家務強加在孩子身上,耽誤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更有甚者,某些家長晚上在家喝酒、抽煙、打牌,導致孩子在家不能正常完成作業,不能按時睡覺,影響了第二天的聽課。
二、重視孩子的成長,對家長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議
1.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家庭生活環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充分說明了生活環境對孩子學習的影響。老師建議家長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選擇周邊環境相對好的地方居住,在為孩子配置房屋時要選擇那些光線充足、空氣通暢的房間。父母何嘗不想孩子有所出息,雖然生活壓力大,但更渴望下一代能脫離自己一樣的處境,有好的發展。為此,老師要建議家長學會在家中關注孩子的教育,引導孩子分配好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力所能及地為孩子提供學習上的幫助,孩子學習、生活中的困擾,要及時解決,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2.做孩子的“良師益友”,寬嚴相濟,促進孩子個性發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為此,老師要利用家長會,教給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使他們明晰現代教育思想的方式和方法―“既民主又嚴厲”、“既寬松又嚴格”;清楚如果對于子女管理過于寬松,放任子女的個性發展,容易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和行為;如果采用管制式、高壓的方式教育,就會壓抑孩子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孩子的個性形成,只有寬嚴相濟才是促進孩子個性發展的最佳手段。明白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表揚更需掌握分寸,批評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讓孩子認識到不足,又不傷害其自尊心;既讓孩子得到及時的鼓勵,又不使其產生自傲,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利用空閑,多和孩子交流,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使孩子感覺到父母是親人也是老師,不僅在生活上關心他,在學習上也關注他。
3.改變評價方式,正確看待孩子的發展。
受本身教育水平和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還處在“分數”這個簡單數據上,缺乏全面認識,只以孩子分數高低論孩子的好壞,而對于孩子的行為習慣、健康狀況、個性發展等關注度不高。因此,老師要介紹現代教育的評價方法,讓他們知道成績好只是一個方面,僅是成績好并不能代表全面好,要用綜合眼光看待孩子的發展與進步。一個“好”的孩子,應該是會讀書、會做人,身體、心理都健康的人;是一個具備各種基本素質全面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展的人;是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均衡發展的人。
4.家庭溝通,共同促進孩子成長。
受工作時間、工作性質的影響,一些父母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放手不管,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給了老師。這使孩子在家長和老師之間容易“留白”,教育成了單方面的“獨角戲”,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因此,老師要充分說明家校聯系的重要性,建議家長與學校多溝通,重視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多向老師請教教育方法、經驗,與老師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
5.注重安全教育,使孩子從小樹立安全意識。
流動人口家庭的父母上班時間長,工作相對不穩定,對孩子的管理相對粗放,孩子單獨在家的機會很多。為了防患于未然,老師要借家長會的機會,傳授安全方面的知識,全面消除家里的安全隱患。如遇到陌生人敲門怎么辦?要告訴孩子,只要是陌生人敲門,我們就堅決不開,要盡量記住陌生人的樣子和來訪的原因,等爸爸媽媽回來時將當時的情景完整地描述給他們聽,讓他們區分究竟是怎么回事;遇到陌生人搶劫怎么辦?假若身上有錢,我們應該以生命為重,不與壞人爭奪,假若身上沒錢,我們要將情況說清楚,總之,要學會保護自己,要開動腦筋,盡量尋求成人的幫助,不要在危險時刻逞英雄與壞人搏斗,冷靜沉著不慌張,保護好自己最關鍵。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審視家里的擺設、水、電、暖等設施,壞的及時修理好,有危害性的工具、設備要放在安全的地方,不能有一點兒馬虎。還要教給子女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識,例如,教給孩子自己的姓名、記住工作單位、電話號碼、會撥“110、120、119”等電話號碼等。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要讓孩子懂得自防自衛,提醒孩子交友要慎重,禁止孩子去“網吧”、“歌廳”等場所。
篇7
關鍵詞:幼兒教育;家校互動;教師;家長;教育銜接
一、家校互動的重要意義
幼兒教育中,增強家校互動有重要意義。家校互動主要表現為教師和家長教育之間的良好銜接。家校互動首先是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一座溝通的橋梁,有效的家校互動能夠實現教師與家長的及時聯系,有利于教師將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反映給家長,然后家長根據教師的建議銜接好孩子在家的教育。這樣一來,孩子在家在校的成長情況都能得到教師和家長的關注,并且根據孩子面臨的問題,及時做出反映,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增強家校互動的有效措施
增強家校互動對提高幼兒教育效果有重要意義,結合實踐中的教學經驗,我提出了三個增強家校互動的措施。
1.教師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保持一定的聯系。教師可以在開學初、期中和期末三個時間段召開家長會。教師在家長會上主要是和家長交流一些孩子的在校情況,為家長提供一些在家教育的建議以及讓家長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關注的內容,并且告訴家長如何和教師開展合作教育,將孩子在校在家的情況結合起來,關注孩子在成長期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及時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幫助孩子在校在家都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2.教師可以通過為孩子布置家庭作業的形式與家長進行教育銜接。幼兒園教師在給孩子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安排一些要求孩子和家長合作完成的作業。比如,中秋節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手工燈籠的制作,或者家長為孩子講述寓言故事等。這樣,家長在和孩子一起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就能通過和孩子的交流,了解到孩子在校學習的內容,遇到的苦惱等。這種方法也有利于家長在家對孩子進行銜接教育,比如提高孩子做手工的能力和對幼兒園學習到的內容進行拓展和深化。
3.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班級的親子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幼兒園的活動,與孩子一起游戲,并且在游戲中與教師合作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教育。比如說,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內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各種主題的親子活動,包括節日由來、游戲環節和課外教育等內容,這樣家長通過參加親子活動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校的情況,而且能夠通過與孩子一起游戲,增進感情,對孩子實施其他教育。舉例說明,教師可以在兒童節的時候,舉行周末慶祝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們參與到老鷹做小雞、躲貓貓等游戲中,或者以家長和孩子為一支隊伍,與其他的家庭進行比賽,看誰的孩子最會講故事、哪家的手工做得最好,哪個孩子最懂禮貌、養成的衛生習慣最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家長不僅能增進和孩子的情感,更有利于家長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便于能教師和家長合作,提高幼兒教育的效率。
增強家校互動對于提高教師和家長的銜接教育十分重要,教師應該從召開家長會、布置孩子的家庭作業和舉辦親子活動三個方面加強與家長的銜接,做好幼兒教育工作,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亓桂茹.談學前教育中家與園的溝通策略[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9(03).
[2]張德光.家校互動 有效溝通[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01).
篇8
自從上幼兒園后,樂樂時不時會冒出些臟話來,有一次,媽媽去幼兒園接樂樂,發現他在與小朋友一起玩時,相互之間總會冒出一些不文明的話來,比如“豬玀”、“笨蛋”、“你這小子”等。看來,孩子說臟話是緣于同伴之間的互相影響。樂樂媽非常擔心,多年來精心營造的文明的家庭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竟如此不堪一擊,一接觸外界環境,孩子就變得臟話連篇,該怎么教育和扭轉呢?樂樂這么小就學會了說臟話,以后怎么才能和人友好地交往呢?
分析:
說臟話是一種粗俗惡劣的行為,也是一種對他人人格及心理的攻擊。年幼的孩子為什么會說臟話呢?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可以把孩子說臟話分為三種類型:
模仿性臟話――年幼的孩子往往沒有是非觀念,別人說一句罵人的話,他覺得很好玩,也跟著罵人,這是孩子說臟話的一種普遍心理。
習慣性臟話――如果孩子的臟話曾經得到成人的默許或者贊賞,那么,孩子說臟話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有意識的臟話――3歲以上的孩子說臟話時,除了出于好玩、互相模仿外,還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他們能夠初步理解臟話的含義,并對特定的對象說臟話,以發泄自己的不滿。
建議:
說臟話會引起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善于克制自己不說臟話的孩子往往能夠贏得更多的友誼。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建議一:凈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
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極快,喜歡模仿周圍人的說話,實際上有時卻根本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么意思。當父母發現孩子說臟話時,要找出根源,盡量讓孩子遠離不文明的語言環境。比如限制孩子與經常說臟話的同學來往;或者借助老師的力量促進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等等。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生動有效的教育,所以我們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在家庭中多使用禮貌用語,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文明的習慣。
建議二:給孩子示范友善表達的方式
當孩子第一次說臟話時,有些父母會覺得很好笑,孩子以為大人喜歡他這樣,于是就不斷以此來逗大人樂。所以父母要明確地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態度:“爸爸媽媽不喜歡說臟話的孩子,小朋友也不愿意跟這樣的孩子玩。”同時,父母要教育孩子用文明的語言表達自己內心感受。比如說“請你讓我安靜一會!”而不是“滾開!”或者用“你不講道理,我很不高興!”代替“你不是人!”“混蛋!”
建議三:教孩子寬容對待他人的過失
許多孩子的罵人其實是對自己受到傷害的一種情感宣泄,例如當東西被他人偷走、被人踩了一腳等等。父母應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磨擦,學會寬容他人的過失,正確看待他人的缺點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同時,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上學時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遇到熟人要熱情打招呼,請人幫助時要用禮貌用語等等。
篇9
關鍵詞: 教師 家長 溝通藝術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互助互促。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因此,教師要善于溝通家長,形成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合力。下面筆者就新時期教師如何與家長進行溝通,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溝通的內容
要把學生各方面表現作為溝通的主要內容,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作為溝通的主要目標,緊緊圍繞以下五個主要方面加強交流、密切聯系,增進彼此理解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一)與家長溝通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具體表現情況;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生理特點及學習特點。
(二)與家長交流家庭教育的難點和困惑、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及措施。
(三)向家長介紹學校的發展規劃、工作目標及學校建設情況,征求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意見和建議。
(四)向家長宣傳各級各類教育方針政策、教育法律法規及教育發展思路和改革方向等。
(五)圍繞教育熱點問題,接受家長及社會的咨詢,爭取家長對學校和教育的理解與支持。
二、溝通的原則
(一)平等交流原則
教師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態,與家長開展溝通交流活動。要尊重家長的人格與觀點,耐心、虛心、誠心地聽取家長的意見或建議,努力營造和諧、坦誠、友好的交流環境,讓家長輕松、愉快、積極地面對學校和教師。
(二)互相配合原則
教師要樹立協作意識,與家長溝通時,不能只從自身角度出發,一味要求家長配合。要把家長當做親密合作的伙伴,站在家長的立場想問題,與家長親切交換意見,共同商討解決學生問題的辦法。
(三)主動性原則
教師是家校溝通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實施者。各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全員參與,發揮教師在家校溝通中的主導作用,主動與家長溝通,積極聽取家長意見,提出學生教育的建議。
(四)差異性原則
堅持差異主義,根源在于溝通主體、溝通客體、溝通對象、溝通內容、溝通情境本身是多樣化的。在與家長交談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判斷家長的類型,根據不同的家長采取不同方法策略。
三、溝通的形式
(一)個別溝通
1.電話聯系
常用的溝通形式,長處是及時方便,簡單的問題(如遲到、缺課)一說就明,效率較高,但溝通有很大局限性,不易把復雜的問題說清,效果一般。
2.書面溝通
書面溝通的優點是信息持久、有形、可以核實。這種溝通雖然周密、邏輯性強、條理清楚,但比較耗時,而且缺乏及時反饋。教師無法直接聽到家長的意見,無法確保所發出的信息能被接收到;即使被接收到,也無法保證家長對信息的理解正好是教師的本意。
3.約請談話
請家長在約定的時間到校,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告之情況,共商對策,處理發生的問題。這往往是問題發生后不得不做的補救措施。
4.適時家訪
家訪是教師與學生家長建立聯系的一種重要方式,適時適度、恰到好處地進行家訪,有利于教師與家長之間信息的交流與溝通,融洽感情,在教育學生問題上達成共識,使雙方都對學生有更全面準確的了解,從而相互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教育。
(二)集體溝通
1.家校路路通、家校E通等的使用
家長平時最關心的正是學生的表現、作業、成績等基本信息,由表及里,得知學生的優勢和不足,進而可以尋求提高措施。家校路路通、家校E通短信是家校溝通的一條重要渠道。教師在使用家校路路通、家校E通的過程中,會給家長發送一些當天作業布置,生活、安全提醒類的信息;教師也會將班級取得的突出成績,有針對性地發送給家長,與家長分享學生進步的喜悅。
2.組織好“開放日”活動
原則上每學期安排1天或2天的時間作為“學校開放日”,邀請家長走進校園、走進教室、走進課堂,參觀學生作業、試卷、書畫展等,參與主題班隊會、家庭知識競賽、親子活動,參加聽課、評教等活動,讓家長了解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學校的工作,爭取家長對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精心組織好家長會
組織家長會是家校教育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是班主任同家長溝通,凝聚教育合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學校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匯報學校教育教學的工作情況及今后工作計劃,并向家長提出教育的具體要求,聽取家長意見,共同研究改進工作,從而協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家長通過家長會,不僅能了解到自己子女的學習成績、思想表現,還能了解子女所在班級其他學生的成績與表現等,從而能更客觀地了解自己子女發展水平在集體中的位置。
4.利用家長學校與家長溝通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家長普遍沒有接受過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老師可以利用家長學校,為家長舉辦各種教育講座,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這既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整體水平,又能讓家長了解老師的責任感、業務水平,因而更主動、更有效地配合老師的工作,也能避免因家長與老師在教育觀念、教育思想上的差異產生矛盾。
(三)網絡溝通
家長都很想從老師的口中了解小孩在學校的一舉一動,但苦于找不到適合的時間與老師溝通交流。現代信息技術為家校溝通提供了更多方便和快捷,如QQ群,微信群、電子郵件、網絡論壇、班級主頁等,老師可以在QQ群、微信群的空間發討論帖,把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寫在討論帖里,使家長能及時了解孩子們在學校表現。老師可以在論壇上、QQ群等上聽到一些家長的真實聲音,家長也能及時了解學校情況。
四、溝通的藝術
(一)溝通的準備
1.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
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家庭狀況,有助我們與家長溝通時對癥下藥,便于教師因材施教。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在以后的各類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尤其是對那些生活困難、單親離異家庭的學生,給以加倍的關心與愛護,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2.教師要了解家長的個性與喜歡
要想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教師需要“知己知彼”,在平時的觀察和交往中做個有心人。例如,了解家長的個性,是外向型的還是內向型的,是開朗豁達的還是擔憂焦慮的。對于外向型的家長,教師可以以包容的心態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訴說,與之充分交流;對于內向型家長,教師適當放慢講話的節奏,注意營造寬松的談話氛圍,引導并鼓勵家長表達看法;對于開朗豁達的家長,教師可以較為直接、坦誠地與之探討孩子的問題;對于容易焦慮擔憂的家長,則要考慮孩子的問題可能會給他們帶來的壓力,注意用委婉的方式和家長討論孩子的問題。
3.教師要準備好相關材料
在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利用孩子的作業、試卷、作品、活動時教師拍攝的照片或做的文字記錄及孩子的成長檔案等,以幫助家長更直觀、更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利用相關書籍、文章,引導家長情緒,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總之,教師在溝通前做好“功課”,一方面可為談話提供依據,另一方面能贏得家長的尊重和認同,從而為和諧的家園關系的建立奠定堅實基礎。
4.教師要選擇適宜的地點和時機
通常來講,人都愛面子,家長也不例外,家長既需要在孩子面前有面子,更需要在其他孩子的家長面前有面子。所以教師與家長溝通時,既要注意時機,更要考慮地點,做到保護好學生及家長的隱私,以盡量讓家長感到輕松、安全為原則。
(二)溝通的技巧
1.尊重是溝通的前提
教師在和家長溝通時要尊重家長,要面帶微笑,不能一見面就告狀,埋怨家長,這樣會使家長產生逆反心理。事實上,一方面,我們能從家長的談話中得到學生的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很多家長能從老師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識與技能。這樣,教師與家長結成聯盟,才能共同完成培養孩子成才的重任。
2.真誠是溝通的基礎
與學生家長溝通,講究一個“誠”字。只有誠心誠意,才能打動家長的心,使他們愉快地與你合作,有效促進家長科學地開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不管是家訪還是家長來校交換意見,我們都應該立即轉換角色,把自己當做家長的朋友,千萬不要板起面孔教育家長怎么樣,否則很難解決問題。只要老師以真誠為基礎,把自己對學生的那份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充分地流露給家長,讓家長覺得你是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能成為一個優秀學生,并以平常人的心態,用朋友的方式與家長交談,就一定能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分寸是溝通的關鍵
老師千萬不可把家長與學生等同看待。班主任與家長的關系應是平等的同志關系,班主任與家長的談話,切忌用教訓口氣,而應像對待同志或客人那樣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氣:態度要隨和,語氣要婉和,語態要真誠,語調要親切,語勢要平穩,語境要清楚,語感要分明,使家長一聽就明,能準確把握要旨,從你的談話中受到啟發。
4.傾聽是溝通的良藥
班主任與家長溝通時,要學會聆聽。聆聽也是一門藝術,與家長溝通,班主任既要主動告知學生在校的有關情況,更要能誠懇地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家長提出在教育子女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從你的認真聆聽中,家長可以體會到你對他們的尊重,從而有利于溝通的深入;從聆聽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家長的教育方式、教育態度、期望水平、價值觀念等,從而幫助我們進一步診斷學生問題之所在。
5.時序是溝通的策略
“哪壺先開提哪壺”,教師在家長面前評價學生,可以先請家長談談學生在校外的表現,而后教師再談學生校內的表現。先說說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等家長有了愉快的情緒,再逐漸提一些建議,家長會更樂于接受。可以采取“避逆取順”的策略,避免觸動對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順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變換語言或變換角度的手法敘述。
6.鼓勵是溝通的目的
老師和家長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一棍子將學生“打死”。老師和家長溝通應該以鼓勵為主,給家長以教育好孩子的信心。所以,老師要客觀地、全面地、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學生。老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想方設法找出學生的幾個哪怕是一兩個閃光點加以贊賞,給孩子點兒掌聲,增強家長的信心,就會形成教育的合力,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指導是溝通的根本
篇10
一、真誠交往,密切聯系
1.在家園溝通時,要尊重家長。教師與家長談話態度要熱情,特別是對那些難以接近的家長,讓家長感到自己是受老師尊重和被老師接受的。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家長,尊重他們的人格與觀點,要耐心、虛心、誠心地聽取家長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議,努力營造和諧、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與家長取得聯系,主動熱情地與家長相交,在心理雙方架起彼此信任的橋梁,以爭取家長的有效合作。例如:通過家園雙方互相訪問,電話聯系;隨機談話等與家長拉近距離,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比如說:班上的曦曦、昊昊、帆帆、龍龍等小朋友的生活獨立性較薄弱,那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獨立性呢?這是這些家長們所關注的。因此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建議家長平時多給孩子一些處理事情的機會:如洗自己的手絹、襪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作業本、小畫書等。隨著孩子常時間的鍛練和培養,相信孩子們會逐漸增強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
2.要肯定孩子。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度,如親親孩子的小臉蛋說:“你真棒!老師真高興。”而這種獎賞性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使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這樣,交流的主題就會得到延伸,就能有效促進家園互動。
3.對家長要一視同仁。家長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其學歷、職位、性格均有所不同。無論家長間存在什么樣的差異,從他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的那一天起,家長與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應該學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讓每位家長都能感受教師的關注或重視。
二、尊重家長,增進理解
教師在與家長的交往中,(一)是要尊重家長,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教師不可擺出一付教育權威的架子,或明或暗地對家長進行旁敲側擊,使家長不愿接近。(二)是要理解家長,并讓家長也理解教師,作為家長,一般都期盼孩子成才,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關心,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就會覺得臉上無光。教師在與家長接觸時,不宜總是向家長指出孩子的缺點、短處,向家長“告狀”,不要用刻薄的語言指責,應從有利于幼兒發展的角度客觀地交換意見,研究互相配合教育,培養孩子的對策與辦法。
1.教師與家長交談時應語氣委婉。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問題,先揚后抑。比如小華抓了小朋友的臉,教師不能一見到其家長就告狀說:“今天小華又抓人了。”這種直接的后果只會導致家長的反感,家長心里就會不舒服,覺得很沒面子。如果換一種方式,效果就會大不相同,比如說;“小華能獨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今天畫畫很認真,小華進步非常大,但有攻擊。不會與小朋友交往,這不,今天他又抓人了。”然后教師趁機提出:“我們希望與家長能互相配合,共同一致教育孩子,來改掉這個不良習慣,使孩子能夠做得更好。”我相信家長會很樂意接受。
2.善傾聽、巧引導。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家長的敘述。如有些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在來去幼兒園的路上總是喜歡買零食吃,最多一天可花掉十幾元。老師可對家長提出如下建議:(一)是要求家長每天嚴格控制自己孩子零花錢的數量,讓孩子自覺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二)是給孩子講一些勤儉節約方面的故事;(三)是告訴孩子買零食吃的危害性,如一些零食不衛生,吃了會生病等等。
三、真誠而有分寸地評價幼兒
1.幼兒是家長和教師相互連接的感情紐帶。教師對幼兒的態度和評價是家長的敏感點,真誠而有分寸的評價就顯
得特別重要。對任何孩子的評價首先要肯定、贊賞,然后再指出孩子不足,而且應該真誠、善意,充滿對孩子進步的欣慰和過失的諒解。談孩子缺點時,要根據情況,區別對待,盡量淡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孩子畢竟是孩子,教師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家長擔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錯誤,而是教師對于孩子所犯錯誤的認識與態度。因此在本來就心情緊張的家長面前,教師關鍵在于表達一種愿望,即讓家長明白:談論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以便家園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與家長很熟悉,可以說得直率一些。有些家長自尊心強,把談孩子的缺點視為對自己的批評,感到有壓力。因此,教師與家長交談時應語氣委婉。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問題,先揚后抑。
2.報憂也報喜。教師不能等孩子犯了錯誤后才去與家長溝通,找家長告狀,而平時要主動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園情況,談孩子在園吃飯、游戲、睡覺等方面的進步表現,以拉近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這是每個孩子家長都較關心并十分樂意接受的。教師向家長反映情況要客觀,不能摻雜主觀色彩,注意態度要平和,語氣要委婉,這樣便于家長接受教師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