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課程建設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工科課程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工科課程建設

篇1

關鍵詞:軟件工程;精品課程;CDIO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劉建賓(1963-),男,云南昆明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鄭麗偉(1979-),男,山西五臺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講師。(北京 100101)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改重點項目“軟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11JGZD04)、北京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項目“北信科大軟件工程專業試點改革”(項目批準號:京教函[2009]630號)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4-0147-03

軟件工程是一門正在迅速發展的交叉性學科,有關軟件工程的新概念、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信息社會不斷增長的軟件人材需求同教育供給不足的矛盾,特別是優質專業教育供給嚴重不足已成為軟件工程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1,3]隨著軟件工程學科的日益成熟,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實踐教學體系與環境、考核評價方式等)已經不能適應學科發展的要求和工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4,5]因此探索適合軟件工程學科發展的教學模式十分重要。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構想-設計-實施-操作)是2002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航天系發起的國際工程教育合作組織(國際工程教育合作組織CDIO委員會)制定的一個國際工程教育標準,其教學大綱滿足美國、加拿大和其他華盛頓協議國家職業工程師組織對工科教育的要求。教學框架是目前世界上最為系統和先進的,已在合作成員院校的機械、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工程專業得到成功應用并對全球工程教育界產生重要影響。[2,6]當前CDIO在我國各相關領域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與應用。[7,8]CDIO的理念是以產品生命周期為載體,以項目設計為導向,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開展課程教學,以實現科技知識傳授和能力素質培養的雙重教育目標。強調根據現實需要構想、設計并實現,最終拿到社會上去運用,強調要著重于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這種理念,需要參照國際領先水平的CDIO工程教育大綱并結合軟件工程教育實際進行一整套的改革,包括課程大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實踐教學體系、實驗室建設等教學要素進行系統規劃和改造,這樣才能培養高素質軟件工程應用型人才。

一、教學改革

課程組重視教學改革,組織教師進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和實施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CDIO課程大綱和教學目標設計

為了實現應用型計算機人才培養教育目標,課程組根據CDIO大綱和標準,改革傳統課程大綱的內容和結構,設計了CDIO課程大綱模板,再此基礎上結合軟件工程課程實際,在學科知識傳授、個人能力與職業技能、團隊與溝通能力、系統建造與調控能力四個層面系統地設置課程教學目標及實現途徑。

2.教學方法改進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針對軟件工程學科知識體系和教學過程的特點,確定CDIO教學框架下的教學模式、支持活動、目標實現方法,并針對軟件工程不同知識單元的特點,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實施多元化的組合式教學模式,包括案例式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啟發式教學、基于問題和項目的學習等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模式”教學方法。

3.教學內容的更新

傳統的教學內容主要來自教師指定的教材,教學內容局限性大,知識更新慢,與計算機學科快速發展的狀況不相適應。課程組將學科發展的最新理論和企業界最佳實踐引入課堂,使其成為課程的一部分,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同時將課程教師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形成特色,并通過專題講座將反映學科前沿的新觀點、新知識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現代軟件工程發展動態和面臨的挑戰。

4.工程化實踐教學體系建立

課程組按照CDIO教學模式的要求,對傳統實踐環節實施工程化改造,通過課程實驗強化個人與職業技能,基于角色的團隊項目活動來實現工程能力、協同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的目標,完善生產實習制度,為學生提供在軟件企業進行實習實踐的機會,建立起課內實驗、課外團隊項目實踐以及生產實習三級工程化實踐教學體系。

5.學生考核評價方式改革

對學生的考核評估系統進行改革,實施多元化綜合評價考核方法,考核內容包括考試、實驗、項目實踐、研討報告等多個要素。課程組通過強化對工程設計檔案、作品和報告等這類基于學習結果的考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評價方式的轉變不僅直接考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考查學生跨學科的學習能力、設計才能、創造力、領導能力,使學生們變得更有責任感,由此引導他們學習態度的轉變和技能的進步。

6.主動學習環境的構建

通過建立課程網站,實現了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實驗大綱和教學目標,實現教學資料的共享。采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手段,開發軟件工程教學網站和CAI課件,建立符合軟件工程應用人才培養目標的開放性教學環境和主動學習支持環境。

二、網絡教學環境條件建設

課程組近年來引入先進的多媒體及網絡教學手段,為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支撐環境,構建了課程建設網站和專題教學網站。學生可以通過便捷的網絡訪問相關學習資源,進行在線學習、在線測試、下載資源等多維學習活動。經過幾年的運行,學生從參與創新活動逐漸敢于創新,勇于創新,教學成果得到了學校和社會的認可。通過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自主學習,建立結合多種教學方法的新型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程組教師進行多元化教學網站建設,研制軟件工程專題學習網,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交互式教學環境和軟件工程共享資源庫,開辟技術文檔中心、UML專欄、CASE技術、ALSD技術、資源下載、在線教學等六大板塊,還為用戶提供信息反饋的留言板、聊天室,以及能夠發表自己經驗及各種意見,進行專題討論的技術論壇。下載專欄提供了CASE工具、資料文檔、實例與試題、其他資源四大類下載分類,其中包括軟件設計文檔標準、軟件開發文件編制指南國家標準、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文件編制指南、IEEE軟件工程知識體系、SEI的軟件工程知識體系、Java編程規范等編碼標準、中英文案例文檔、講稿、試題、作業等教學資源的下載功能。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在網上向學生推薦了一些與軟件工程相關的書籍、網站,供學生進行擴展學習。

教學網站的創建使學生能夠在INTERNET網上進行學習,而不受到時間、地域和空間的限制。課程組教師研制的精品課程網站和軟件工程學習網站提供教學大綱、教案、電子教材、CAI課件等豐富的教學媒體資源。豐富的教學內容資源、交互式CAI課件和教學網站的有機結合,為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和主動學習提供了條件。

三、教學媒體和課件開發

教學媒體是構建任務驅動學習環境的重要內容,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先進的工具和手段。除了提供傳統課件所具有的知識點內容外,還提供了多個任務實例的動畫演示,特別強調了交互式練習工具的提供。學生首先通過任務實例的動畫演示獲得基本的知識,然后使用交互式練習工具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對需要用到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交互式CAI課件為學生實施做中學,學中做,邊學邊做的任務驅動學習建立必要的支撐環境。

課程組是針對重要,以及較難理解和掌握的一些概念和知識點,開發交互式課件2套:用戶界面設計CAI、軟件工程CAI,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先進的工具和手段。此外,對現有多媒體課件進行求精、挖潛、規范化、統一化,使多媒體課件成為既適合課堂教學,又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考資料。

四、教學方法與過程的探索與實踐

1.教學方法

軟件工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要求學生在掌握好理論知識的同時,同樣注重實踐性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活學活用,在解決實際軟件開發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和開發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學以致用。

本課程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還要培養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為此,筆者推行“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軟件技能培養為核心、以項目實踐為載體”的CDIO教學模式以及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上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講授與研討相結合等形式多樣的組合式教學,積極推行“任務驅動教學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完成任務中進行主動學習,做中學,學中做,邊學邊做,學以致用。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得到較大提高。

在教學實施上,筆者將課內外的教學活動分為課堂理論教學、研討報告、課內實驗、課外實踐、生產實習五大環節:

(1)課堂理論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軟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在教學組織上,將軟件工程的理論分為軟件產品與過程、管理、傳統方法學、面向對象方法學等四大塊內容,通過生動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理解軟件工程基本概念的重要性,通過大量的練習題幫助學生掌握各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在講理論知識的同時,重點講授如何運用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并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學生學習的過程變為在教師引導下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講授方式采用概念講授、案例引導、任務驅動相結合的“學中做”組合式教學模式。

(2)研討報告作為重要的考核環節,主要安排學生匯報英文案例研究和團隊項目實踐的學習成果,對軟件項目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內容展開討論。通過熱烈討論交流學習中的有關經驗,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歸納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較好效果。

(3)課內實驗是為了鞏固課內學習的主要內容,通過安排4個課程實驗“小任務”和一個由個人獨立完成的“小項目”,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專業技能,幫助學生應用基本知識,熟練掌握各種開發工具。提高編程能力,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與職業技能。

(4)軟件項目通常是由一定規模的項目小組來完成的,軟件工程師不僅需要完成個人的工作任務,還需要與項目組成員協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務。所以課后團隊項目實踐對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課外實踐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溝通技能,以及綜合運用知識開發系統的能力。做法是布置課外團隊案例分析和項目開發實踐任務,將學生分為5~6人的開發小組,以團隊協作方式完成一個項目,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軟件的生命周期的階段和活動,以及團隊合作的各種角色和任務,讓學生熟悉團隊開發的基本模式,獲得協同開發的經驗。在整個項目的開發過程中,系統分析員需要與項目實踐指導教師進行反復溝通以確定需求;項目組內必須定期自行組織召開協商會議,就項目進度、模塊接口等管理與技術問題進行非正式的溝通和磋商;每個團隊需在課程結束前提交規范的項目文檔報告,并準備2場研討報告。通過完成工作量不小于150個小時的項目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有壓力,有緊迫感,綜合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開發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培養團隊精神,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開展主動學習,踐行“做中學”,強化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5)軟件工程理論抽象,內容廣泛,綜合性實踐性強。為了解決在校生缺乏企業和社會背景、缺乏實際工程經驗的問題,學院與太極計算機公司(信息產業部第十五研究所)合作建立起校外軟件工程實習基地。所有學生須在該基地開展為期1周的軟件工程生產實習,了解IT企業的真實環境,獲得軟件工廠和企業系統開發流程和軟件“黑盒”測試的實際體驗。

本課程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針對軟件工程學科知識體系和教學過程的特點,確定CDIO教學目標框架下課程教學的階段劃分、教學模式、活動、目標與方法,并根據課程知識單元的教學特點,選擇各個知識單元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形成各門課程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并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模式的組合教學方法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實驗并收集教學效果的實驗數據,并根據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2.教學手段

課程組充分發揮教師的計算機特長,有效利用互聯網環境,開發在線教學及資源下載網站,實現教案、課件、輔助教學素材的共享,以及在線學習、作業提交、練習等在線功能,為師生提供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3.考核辦法

有效的考試與評估系統可在很大程度上引導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和技能的進步,對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和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本課程強化對工程設計檔案和軟件設計作品這類基于學習結果的考核評價,不僅直接考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考查了學生跨學科的學習能力、設計才能、創造力和領導能力。

為了切實體現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理念,筆者開展考核方法的改革,加強學習效果的檢查,保證教學質量。改革傳統閉卷考的單一考試模式,采取期末考試、實驗、平時表現、研討報告與“大作業”相結合的多元化考評方法,將學生完成實驗和“大作業”的文檔、報告、軟件等實踐成果作為考評內容,并加大在總分中的比重,通過學生之間互評,教師上機逐一檢查的方法,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確保“大作業”的完成質量,同時提高考核方法的客觀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考核方法為:第一,課程總評成績的評定主要包括考試、實驗和平時成績三個部分。這三部分的考核成績分別占總評成績的比例為40%、20%和40%。第二,考試采用開卷形式,主要考核學生對軟件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的理解與應用。第三,課內實驗主要考核實驗過程(20%)和實驗報告(80%)。第四,平時成績的考核由課程小作業(10%)、大作業(70%)、出勤(10%)、研討報告(10%)四部分構成。其中大作業的考核成績由資料收集大作業(20%)、英文案例研究大作業(20%)和項目開發實踐大作業(30%)的考核成績累加而成。研討報告有2個,各占5%。

五、結束語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課程組教師引入國際先進CDIO工程教育理念,結合軟件工程課程特點和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實際工作經驗,實施軟件工程CDIO教學模式,深入淺出地講授軟件工程的基礎知識理論,強化實踐教學,強調課程知識模塊間有機聯系和綜合應用,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知識傳授和能力素質培養雙重目標的實現,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主動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協作學習。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學生的個人能力和職業技能、人際交流能力以及CDIO系統建造與調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成效顯著。

參考文獻:

[1]劉乃琦.軟件工程教育的特點與問題[J].計算機教育,2004,(10).

[2]李曼麗.用歷史解讀CDIO及其應用前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8,(5).

[3]全蕾,陸鋼.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9,(19).

[4]滿君豐,陳莉,文志誠,等.質量工程實施進程中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23)

[5]林楠,李翠霞.國家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計算機教育,2010,(24).

[6]張樺,溫顯斌,王勁松.基于CDIO模式的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0,(11).

篇2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課程群建設;課程體系

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對單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和建設,更需要對專業人才培養所需的課程群以及課程體系進行研究和建設。由單一課程建設向綜合優化的課程群及課程體系建設方向轉化,是專業課程建設由微觀向宏觀發展必由之路。文中討論了課程群及課程體系的內涵,分析和設計了專業基礎課程群和專業課課程群,為新的教學計劃的改革和修訂奠定了基礎。

1.課程建設與課程群建設

高校每年都在進行著一些重點課程的建設,并且有很多教學研究都是針對某一門課程來展開的,對高校教學的發展和改革來說,這當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重點課程建設,使得教學內容更加合理,可更加有效地保障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但人才培養是個系統工程,每一門課在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知識結構中僅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

為了更加全面的構建能夠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課程群建設也是很有必要的。關于課程群的內涵有多種討論[1],概括起來,課程群是指在教學計劃中,內容上有關聯、性質上相接近,滿足同一專業的多門課程或不同專業的系列課程所構成的課程群體。

在針對某一專業的課程群建設中,需要將相關的課程組合起來進行整合,刪去陳舊內容和課程間的重復內容,注重各門課程的相互銜接,統一協調處理各門課程對某一相同知識點闡述上的差別,提高教學效率,實現課程建設所達不到的規模效益。

課程體系建設以整個課程體系為對象,主要針對課程的結構、比例、模塊等進行宏觀的指導,實現專業教學的目的和培養目標。課程群建設是課程體系建設在培養目標層面的具體化,是建設特色專業的基礎[2]。

2.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群設計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應用寬泛的專業,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并不局限于石油行業。畢業后應具備設計、開發、應用電子設備和電子信息系統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開發軟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因而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專業特色,也應建立“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3]。課程群建設應該在已有的重點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從師資隊伍、教學條件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綜合考慮,調整好課程群中各門課程間的關系,并且把重心放在課程間的內容協調整合上,進而實現課程群建設的整體效應。

為此,針對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進行了課程群的設計。在專業課程群中,電子技術應用課程群的課程均為必修或指定選修課,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的主專業方向;而信息處理課程群和測控技術課程群為學生輔助專業方向,要求學生在二者之間選擇其一。

(1)專業基礎課程群――數理基礎課程群

對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和英語基礎,此處所謂的數理基礎課程群,不是指工科學生通識性的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外語,而是指為學習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在通識性基礎課之后進行的相應數學物理基礎課程。

具體包括: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數學物理方法等。通過課程群建設,協調開課時間和開課內容,使得這些課程與專業結合得更加緊密。

(2)專業基礎課程群――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群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群主要包括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線路、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等。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群為后續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側重學生對電工、電子、通信經典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各門課程間銜接比較緊密,內容上有一定的重復,作為一個課程群,各主講教師需要在每學年結束前及時反饋教學效果,討論各門課程下一學年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從而真正實現課程群的整體效應,使得教學效果最優化。

(3)專業課程群――電子技術應用課程群

電子技術應用課程群主要包括電子線路CAD、單片機原理及應用、EDA技術與應用、無線傳感器網絡、嵌入式系統設計、電子系統設計等。電子技術應用課程群側重培養學生電子技術應用及電子設計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中,以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獲獎者的事跡激勵學生,鼓勵學生進入創新實驗基地進行訓練,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將來從事電子技術設計及應用打下良好能力基礎。

(4)專業課程群――信息處理課程群

信息處理課程群主要包括數字信號處理、數字圖像處理及應用、DSP技術及應用、語音信號處理等。信息處理課程群側重培養學生進行信號與信息處理的能力。在課程群建設中,從教與學兩個角度研究并更新各門課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協調處理好各門課間的關系,在課程教學中引入適當的應用案例,案例教學法不僅能激發興趣,還能帶給學生明晰的處理過程,進而掌握原理知識及概念。

(5)專業課程群――測控技術課程群

測控技術課程群主要包括測控電路、電子測量技術、傳感器與測試技術、光電檢測技術、控制論導論、虛擬測試技術及應用等。測控技術課程群側重加強學生在測量控制和信號檢測技術方面知識修養,引導學生在測量控制技術上取得初步的基本知識,開闊知識視野,拓寬學生就業領域。在課程群建設中,合理分配各門課的學時,安排好課程的先后順序,協調處理好各門課程內容上的相互銜接關系,力圖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結束語

本文探討了課程建設與課程群建設的關系,針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給出了專業基礎課程群和專業課程群,為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慧仙.論高校課程建設[J].江蘇高教,2006(6):73-5.

[2]郭必裕.課程群建設與課程體系建設的對比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5(4):78-81.

[3]龍勝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電子信息專業特色課程群建設與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1):45-48.

篇3

當前,許多以農業為主的貧困地區農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化程度低,農民增收難度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緩慢。針對這一現實,××縣全面啟動農村科技信息工程,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新技術,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促進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增收,取得了人均純收入連續三年以10%的速度遞增的良好效果。

一、健全服務體系,確保信息直通到戶版權所有

(一)抓機構建設。按照縣建中心、鄉建站、村建點的思路,成立××縣科技信息服務中心,明確為事業性質,劃給2個事業編制,實行企業化管理,配備科技人員,規定了七項職能,每年安排2萬元事業補助經費,裝配了數碼相機、激光打印機、復印機、掃描機、刻錄機、噴墨打印機等先進設備,安裝了寬帶,建立了局域網,制作并開通了“××縣科技信息網”。同時,啟動了鄉鎮信息服務站和科技信息服務點的建設,落實了專門人員負責,與縣科技信息中心簽訂技術服務、信息共享及目標責任合同。鄉鎮、專業大戶配備了電腦及相關全套設備,選配安裝了電腦農業專家系統等實用技術軟件,實現了撥號上網。截止目前,已在24個鄉鎮建立信息服務站,15個村建立科技信息服務點,以縣科信息中心為樞紐、鄉鎮科技信息服務站為骨干、村科技信息服務點為基礎的科技信息體系基本形成。

(二)抓規范運作。××縣農村科技信息工程嚴格做到了“七有”:有一套電腦設備,有一套專家系統,有一個統一的管理規章,有統一的服務合同,有統一的標識標牌,有統一的信息欄,有統一的技術服務。按照縣科技信息中心服務于鄉鎮、鄉村站(點)服務于群眾的原則,積極開展業務工作,實行自主經營,有償服務。縣科技信息中心為鄉(鎮)、村科技信息服務站(點)制定了統一的管理辦法,明確了其性質和職能,各站(點)在中心的統一指揮下開展服務,鄉鎮信息服務站的設備所有權的50%歸縣科技局所有,鄉鎮服務站每年向縣科技信息中心繳納一定的技術服務費,縣科技信息中心根據鄉鎮的要求提供各種技術咨詢和服務。小康示范村科技信息服務點配備的設備,科技信息示范戶享有使用權和管理權,并為當地農戶提供信息服務,其所有權歸縣科技信息中心,由縣科技信息中心與各鄉、村科技信息服務站(點)簽訂合同,嚴格實行目標管理。

(三)抓優質服務。在信息傳遞上,力求做到“新、實、快”,確保讓農民以最便捷的方式,不出鄉(鎮)就能了解全國各地的最新信息,不出村就能學習最先進的實用技術,坐在家中就能直接接受專家的指導。網絡建成后,隨時大量產品供求、病蟲害防治及種養新技術信息,上網學習成為了鄉鎮機關干部、職工和農民的首選,全縣掀起了“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共有360余人通過科技信息示范工程學會并掌握了計算機操作技術,有近2.5萬人次通過網絡查詢信息和技術,有3000余農戶通過網絡和專家系統掌握了1至2項致富技術,有7500余人次通過網絡了解信息從事經營流通,有800余條專利技術、產品供求信息通過網上,幫助客戶上網查詢經濟技術信息1300人次,進一步拓寬了各級干部和農民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提高了駕馭市場的能力。同時,通過現代信息高速公路逐步縮小了區位空間距離,先后有廣東、深圳、徐州、阿壩等地有關部門查閱我縣的網站,咨詢××黃羊、銀花、石材等特色產業發展情況,了解產品信息,很好的推介了××的知名品牌。大部分鄉鎮將網上采摘的信息利用板報、廣播等形式向農民宣傳種養新知識,市場信息,有力推動了新科技的普及和運用。

二、搞好“三個結合”,努力實現增收富民

(一)科技信息工作與“三村”建設相結合。始終把科技信息服務站(點)的建設作為“科技興村”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在各試點村均建立了科技信息示范戶,通過示范戶發送各類科技信息,開展業務查詢,使村民們大開眼界,有效地解決他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大幅度減少了因技術原因造成的損失。流壩鄉金臺村二社的科技示范戶李新瓊不僅自己依靠科技信息發家致富,還主動為大棚蔬菜、食用菌生產和黃羊養殖業主提供咨詢服務,拓寬了產品銷路,增加了收入。該村村民還通過上網查詢各地勞務需求信息,成批有序的組織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均務工收入近萬元。準確便捷的信息成了村民們致富的法寶。

(二)科技信息工作與示范村建設相結合。堅持把科技信息工作作為示范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努力提高示范建設村的科技含量,先后在13個示范村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務站(點),并以站(點)為依托,利用黑板報、簡報、培訓會議等方式普及和推廣實用科技、最新農業信息,確保戶平有一名掌握2至3項實用技術的致富能人,科技示范戶占總戶數的30%以上,十個試點示范村中90%的勞動力掌握2至3項實用技術,科技示范戶占總農戶的50%以上。

(三)科技信息工作與產業開發相結合。圍繞××黃羊、××金銀花和××石材等重點產業,狠抓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搞好信息跟蹤服務,搭建電子商務、科技信息、技術市場平臺,把農村分戶經營與大市場連接起來,縮短時空差距,改善區位劣勢,通過招商引資引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是圍繞國家“863”計劃《××黃羊新品系選育研究課題》實施,加快新品系培育和新技術推廣,按照“園區+基地聯農戶”的運作模式,推進××黃羊產業化發展。二是抓住被列為“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金銀花規范化種植××科技示范區”的機遇,以金銀花gap核心基地為中心,依靠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抓品種選育,標準制定,全力打造××金銀花品牌。三是按照“三集中的原則”,圍繞××石材等特色資源的加工,通過招商引智,建立××民營工業園區,利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提升企業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四是以實施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秦巴山區核桃綠色食品開發標準化栽培》為重點的核桃產業發展科技專項,抓低改技術推廣和優質品種選育,加快科技基地建設。五是充分發揮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知名的品牌優勢,著力抓優質水稻栽植、優質茶葉栽植和觀光農業開發等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壯大綠色產業基地,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三、創新運行機制,增強科技工作實效

始終堅持市場法則和效益原則,大膽創新科技開發機制,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推動科技進步,為富民興縣提供科技支撐。

(一)創新投入機制。科技投入是科技進步的必要條件。堅持把科技三項費用納入財政預算,并按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速度逐年增長。建立××黃羊、優質生豬、石材工業版權所有科技開發基金,實行有償使用,滾動發展。積極向金融部門推介科技項目,鼓勵金融部門擴大科技貸款規模。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廣大勞動者開發科技項目,聚集民間資金增加科技投入,使企業和個人逐漸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在科技信息工程建設中,縣上在科技三項費用中列支專門經費,用于科技信息中心建設和鄉村科技信息站(點)建設補助,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事業補助費,用于網絡建設和維護,確保信息工作正常開展。

(二)創新激勵機制。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資本是第一資本”的發展理念,堅持縣級領導聯系拔尖人才制度,逗硬落實技術、物資、資金“三配套”和工作實績、職稱評定、職級待遇“三掛鉤”制度,鼓勵科技人員到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承包、技術服務,使科技人員在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中嘗到“甜頭”,得到實惠。××縣三洋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由18名畜牧科技人員籌資創辦,投資350萬元建成無公害生豬科技養殖園,按照“園區+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委派畜牧科技人員實行包片聯戶,與50多戶農戶簽訂技術服務和收購合同。該公司年可產外二雜母豬5000頭,年出欄無公害生豬4萬頭,年創產值3000萬元,輻射帶動全縣建成100個優質仔豬基地村、20個dly優質肉豬基地鄉。縣上出臺了《××縣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安排專項資金,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予以隆重表彰,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篇4

關鍵詞:工程測量;精品課程建設;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一、近年來工程測量課程建設的主要工作

(一)創建工程測量實驗室

從1998年開始,我院就開出工程測量(非測繪類專業)這門課,當時只是有4臺儀器、(2臺水準儀、2臺經緯儀)。到2005年,我們測量實驗室購進了微傾式水準儀24臺和光學經緯儀24臺,另購進國產全站儀一臺。此時,我院已為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學等6個專業開出了工程測量課。2007年,由于專業的發展和儀器更新的需要,進行了實驗室擴建,新購自動安平水準儀40臺、電子經緯儀40臺、全站儀2臺(日本產索佳牌)。到此時,我們工程測量這門課從課堂教學到實驗、實習,水平都大幅提高。2010年,再次擴建實驗室,新增全站儀20臺。2011年又擴建了實驗室,增加電子水準儀10臺,2″級光學經緯儀10臺,新增GPS接收機3臺,實驗室儀器設備購置經費超過100萬元。

(二)編寫測量教材、教學參考書

在2006年和2010年,課程組史兆瓊老師編寫出版了《土木工程測量》和《建筑工程測量》及配套的習題本,實驗指導書,實習綱要,大大方便了學生學習。《建筑工程測量》 獲2011年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

(三)采用先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學內容上,把普通水準儀與自動安平水準儀結合在一起。主要介紹自動安平水準儀,實驗也是使用自動安平水準儀,經緯儀部分將光學經緯儀與電子經緯儀結合在一起。以介紹電子經緯儀為主,而且用電子經緯儀做實驗。實習中,每個小組都配了自動安平水準儀、電子經緯儀、全站儀,基本思路是起點高,盡早讓學生接觸新儀器,而不是花很多時間去用已經過時的舊儀器和老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根據本課程的特點,采用“啟發式”、“互動式”、“現場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在考試考查方面,我們也進行了改革嘗試,期中,考理論題,期末,考實際測量項目(如:四等水準測二站),讓學生自己測量、記錄、計算,提高了學生實際工作能力。

(四)舉辦各層次測量技能大賽

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組經常舉辦院級、校級測量技能比賽,提高了學生的測量技能。2010年,在湖北省建設教育協會舉辦的獨立學院土建類專業測量技能大賽上,我校獲水準組和全站儀導線組兩項集體一等獎(大賽僅設了這兩項)。

(五)結合工程項目安排測量實習

結合實際項目進行測量實習,2008年測江夏區民族村地形圖,2009年測量京山丁家沖1:1000地形圖(1.05平方公里)。2011年6月,由課程組負責人帶建工技術10級5個班去京山縣測量實習,真刀真槍測量1:1000電子版地形圖,半月測了8.3平方公里,質量滿足設計部門要求。受到業主單位“湖北廣信集團”和用圖單位“中南建筑設計院”的好評。

二、課程定位及目標

(一) 課程定位

本校辦學定位是教學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生源在湖北,本科490分左右。根據以上情況,本課程的定位:為專業培養打牢理論與實驗基礎;培養相關專業學生能勝任工程建設中的各種測量工作。

(二)課程目標

能熟練地掌握各種測量儀器使用,能測繪地形,進行施工放樣和工程量(土石方)的測量與計算。

三、課程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 掌握自動安平水準儀、電子經緯儀、全站儀的使用方法;

2. 掌握小地區大比例尺(1︰500)地形測量的全過程;

3. 各專業掌握與本專業有關的施工測量方法。

(二)難點

結合各專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測量在工程上的應用。

(三) 解決辦法

1. 通過理論教學與課間實驗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員的計算能力和儀器操作能力;

2. 加強實踐環節,通過一周的地形測量實習,使學生掌握小地區大比例尺(1︰500)地形測量的全過程;

3. 運用多媒體、錄像資料、交互式軟件等多種教學手段,形象而直觀地介紹各種施工測量的方法。

四、課程教學條件改善

(一)教材建設

近幾年來,我們主編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高質量授課教材和與之配套的實訓教材二套,即《土木工程測量》(含習題及實習綱要、實驗指導與記錄),書刊號:ISBN 7-5083-4440-5,于2006年8月由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教材由四部分組成,笫一部分為基本儀器、基本理論;第二部分為地形測量;第三部分為施工測量;第四部分為測量新技術。為了強化實踐性環節的教學,還編寫了與本書配套的《測量習題與實習綱要》、《測量實驗指導與記錄》。習題部分主要為各章的計算題,圖表結合,既能保證記錄、計算的規范化,又能養成學員嚴謹求實、認真仔細的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實驗指導部分,詳細介紹了每次實驗的目的、任務、精度要求、操作要領、步驟、記錄計算方法,以保證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能獨立地按時、按質、按量的完成實驗任務,促使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實習綱要,詳細介紹了實習項目、時間、目的、任務和要求及應上交的實習成果。經過幾年來的應用,實踐證明該教材的使用效果很好,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同行專家的好評,銷量非常好,已印刷多次,現準備再版。

《建筑工程測量》教材一套(含習題及實習綱要、實驗指導與記錄),書刊號:ISBN 978-7-5629-3108-9,于2010年4月由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教材是應獨立學院土建類系列教材的要求而編寫的,在《土木工程測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如下改革:1)與時俱進,增加了全站儀、橋梁工程、管道工程測量等章;2)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打破了一些常規的編寫方法,方便教學,例如將三、四等水準測量編入第二章,使學生學完等外水準測量后就學習三、四等水準測量,水準儀連續使用更為熟練,并且將不同的觀測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印象更深,掌握更牢;3)將視距測量編入第三章,學生學完豎直角測量以后馬上學視距測量,更能體會測量豎直角的作用,實驗課直接進行視距測量,非常方便。該教材的教學效果、使用效果良好。《建筑工程測量》教材于2011年榮獲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

(二)教學文件

教學大綱: 《建筑工程測量》是建筑工程專業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為此,課程安排有理論教學、課間實驗教學和綜合實習教學三個環節。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制定了相應的教學大綱。每學期根據教學計劃對教學大綱進行重新修訂。

1.《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教學大綱

2.《建筑工程測量》實驗教學大綱

3.《土木工程測量》課程教學大綱

4.《土木工程測量》實驗教學大綱

教學日歷 : 每學期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教學計劃制定相應的教學實施日歷。

1.《建筑工程測量》教學日歷

2.《土木工程測量》教學日歷

教學參考書: 每學期向學生推薦3套有價值的較新的教學參考書, 作為教學輔助資料, 用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推薦的參考書有:

李生平主編,《建筑工程測量》,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白會人主編,《土木工程測量》,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許光、王曉峰主編,《建筑工程測量》,中國電力出版社。

(三)課件

為了配合本課程的教學,制作了一套配套課件,其內容豐富,圖片真實、生動。將傳統教學方法與多媒體課件教學相結合,使教學效果更好。

(四)實踐性教學環境

1. 儀器設備

測量實訓儀器設備齊全:測量實驗室現有J6型光學經緯儀24套、S3型微傾式水準儀24套、2〞級全站儀23套、電子經緯儀40套、自動安平水準儀40套、儀器校正臺1、007數字水準儀10套、精密水準儀10套、J2型光學經緯儀10套、GPS接收機3臺。實驗室管理人員具備維修光學經緯儀、微傾式水準儀和排除儀器故障的能力,確保了儀器設備的完好率。

2. 實驗、實習場地

測量實訓場地充足: 校區占地1413畝,校區內地形豐富,有山有平地,道路曲折,適合各個不同專業的各種實驗和實習,如校區內設有附合水準路線、角度測量等實驗場地,也有閉合導線、線路測設、坡度測設等實習場地,為學生校內實訓提供方便。與此同時, 學校還設有京山綠林鎮、武漢江夏民族村校外綜合實訓基地兩處,2008年6月完成民族村1:500地形圖200畝, 2009年6月完成京山丁家沖1:1000地形圖1.05平方公里,2011年6月完成京山綠林鎮、空山洞、丁家沖1:1000地形圖8.315平方公里。通過完成實際生產任務既檢驗了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又提高了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應變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很受學生的歡迎。

(五)網絡教學環境

學校具有良好的計算機和通信網絡設施,每個學生宿舍也都安裝有電話和網線,學生可在宿舍、圖書館或計算機機房使用校園網訪問學校所提供的網絡服務。學校還訂購了大量的網上電子資源,結合授課內容,向學生提供經典的網上資源,方便學生自學。

五、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創新

(一) 教學方法與手段

1. 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

每次課最后幾分鐘布置下次課的復習題、預習題、作業及預習范圍,使學生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堂上老師提問,用以檢查學生復習、預習的情況,通過提問——回答——點評的互動過程,活躍課堂氣氛,達到教學相長,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之目的。

2. 精講課程內容。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講清講透本次課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深化到一個新的層次。精講時既采用課堂講述、板書等傳統教學方法,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①實物教學法:在講授“測量儀器的構造”時,通過對實物的講解,較為直觀的使學生掌握知識。

②演示教學法:在講授“測量儀器的使用”這一內容時,就現場演示儀器的操作方法。

③視頻教學法: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內容采用視頻教學法。

④多種媒體教學法: 對新技術發展及其他信息量較大、而要求學生了解的內容,則通過給學生做簡要介紹。這樣使學生既能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識,又可得到大量信息,拓寬知識面。

⑤ 課堂討論法:對一些綜合性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

3. 現場教學法。

在講授“施工測量”時,到施工現場結合實際講授。

4. 生產實踐教學法。

在學生綜合實習階段,直接承擔測量生產任務,通過生產實踐,提高了學生的測量技能和綜合素質。

5. 組建測量學生社團

成立《工程測量協會》這個群眾性的學生組織,學習測量知識,訓練測量技能。

6. 開展測量技能比賽

開展測量技能比賽活動,培養學生現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管理與團隊協作能力、適應實踐需求的應變能力;促進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提高。

(二)考試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考試方法靈活多樣,平時成績占50%,期末考試成績占50%。在平時成績中,作業占30%,課堂提問占30%,隨堂小測驗占20%,課堂討論占10%,期中考試占10%;期末進行綜合能力的測試,采用面試的形式,不僅要考核學生對測量儀器的操作技能、而且要考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篇5

構建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信息化平臺是推進我軍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本文從信息資源數字化、項目管理可視化、軟件研發智能化三個方面入手,結合軍隊工程建設客觀實際,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建議,對于提高軍隊工程建設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信息化

主席明確指出:“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率,抓緊構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高我軍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為牽引,以信息化建設為核心的中國特色軍革正在全軍掀起。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是指通過運用多種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對擬建項目進行軍事、技術、經濟等方面進行綜合全面的論證評估,為軍隊工程建設項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推進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信息資源數字化

鑒于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所涉及的信息涵蓋范圍廣泛,涵蓋了軍事、經濟、社會、環境等同項目相關的各個領域的范疇。因此,需要對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相關信息進行技術加工處理,使之有序化、分類化、規范化。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信息資源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構建軍隊工程項目基礎數據庫,主要收集與軍隊工程建設項目有關的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各種材料價格、原材料的分布、人力資源情況等基礎資料和文件資料,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擬建軍隊工程項目調查研究的效率。二是構建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文件數據庫。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相關文件集中體現了擬建項目可行性研究的成果及運用的軍事經濟技術手段,反映了擬建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全過程,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建立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的歸檔整理制度,明確文件歸檔規范,保證文件的全面、完整和準確性。三是構建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理論科研數據庫,集中收集軍隊和地方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理論創新、科研成果等資料,方便可行性研究技術人員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拓展應用領域,推動技術難題的解決和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水平的提高。四是建立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數據庫的查閱管理系統,構建多種查詢模式,方便快捷的檢索到相應的資料檔案。由于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性,需要建立相應的查閱權限制度,對于等級較低的資料檔案,提供軍網查閱和下載功能,方便利用;對于等級較高的檔案資料,建立審查查閱制度,注意保密。

2推進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管理可視化

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管理可視化,主要是建立信息網路管理系統,暢通信息管理渠道,優化層次結構,運用信息網絡實現對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有效管理。目前,由于可行性研究涉及的范圍廣,涵蓋了不同軍種、不同部門的各級單位。并且軍隊工程項目的立項的權利往往集中于審批部門和單位,導致了層級結構限制、信息資源不透明的情況發生。同時,主管單位了解軍隊工程前期工作情況需要通過聽匯報,看材料的方式收集,由于人為因素和部門利益,在無形中也形成了對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管理的片面性和隨意性。因此,改變這種管理現狀,必須以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可視化為依托。一是構建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管理的網絡化,涵蓋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各個領域,實現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管理的智能化、精確化、規范化,主管單位能夠通過數字化網路全面及時的掌握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的現狀,了解軍隊工程項目需求情況,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情況,軍隊工程項目的評估決策情況,不斷延伸項目管理的觸角和維度,提高對軍隊工程項目需求分布、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單位和個人等資源運用、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審批規范等情況進行全局掌控效果,通過“匯報了解”到“數據了解”的模式轉變,不斷提高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管理水平。二是構建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管理的程序化,管理系統應當包括可行性研究范圍的全過程,覆蓋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各個階段,按照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階段劃分設置相應的管理節點,充分反映出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流程,規范相應節點的主要內容。要求在各節點處能夠反映出相應的審批單位和業務單位及主要負責人,能夠清晰了解可行性研究文件審批意見等核心內容。通過這種方式,既提高了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管理水平,保證了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也強化了可行性研究文件編制和審批單位和個人的責任意識,推動了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公正、公平和公開,保障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質量。

3推進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軟件開發智能化

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軟件開發智能化,主要是指根據可行性研究的內容和方法手段,充分運用計算機系統的便捷和高效,開發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軟件,以簡單、全面、專業為原則,以可行性研究專業理論為基礎,整體考慮軍隊工程可行性內部因素的相互關系,構建智能、科學、規范的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軟件,是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信息化平臺的重要環節。一是構建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文件模版的標準化。根據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職能權限、階段劃分、專業分類,構建對應的可行性研究文件的模版,方便技術人員通過關鍵內容的輸入,能快速生成可行性研究報告,提高了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效率,防止漏項情況發生,保證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的全面性。二是構建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數據計算的自動化。由于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內容涵蓋范圍廣、運用的評估方法復雜,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和數據處理等定量分析方法。把涉及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計算方法和基礎參數集成于一體,建立運用軟件,通過數據的輸入,即可根據軍隊工程項目和數據類型,選擇相應的計算公式和基礎參數,自動生成結果,降低了計算和數據處理的難度,旨在克服技術人員在計算運用方面的缺失,保證了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的準確性。三是構建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軟件銜接的規范化。由于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是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避免封閉發展,防止發現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孤島”現象的發生。一方面,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涉及到工程方案、總圖布置、投資估算等內容,涉及到工程造價和設計等相關工程專業及對應的工程軟件,需要結合各類軟件的特點和功能,做好軟件之間的銜接工作,形成相互之間數據資源的對口鏈接。如在投資估算方面,建立同工程造價軟件的銜接,滿足工程投資數據的傳輸和運用。在工程設計方面,建立同工程設計軟件的銜接,滿足工程設計數據的識別和銜接,進一步推進信息化條件下的資源高度共享。另一方面,建立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軟件同信息化平臺的銜接,即已經完成的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文件通過網路信息平臺實時錄入到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管理系統,方便主管部門及時了解可行性研究的階段和成果。第三方面,建立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軟件同信息資源數據庫的鏈接。把審批通過的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文件進行整理歸檔,通過網路信息平臺錄入到軍隊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數據庫中,方便查閱及二次利用。

作者:馬飛 徐偉 單位:后勤學院研究生二隊 95879部隊營房科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通信工程專業;應用型本科;實踐能力

作者簡介:張剛林(1976-),男,湖南長沙人,長沙學院電信系,講師;陳威兵(1968-),男,湖南長沙人,長沙學院電信系,副教授。(湖南

長沙410003)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3-0045-02

通信行業是一個技術更新快、發展迅速的行業,也是一個聚集和儲備高新技術人才的地方,其不斷增長的用人標準很難及時得到滿足。很多高校學生接受著和現實行業發展存在差異的傳統型教育,知識結構并沒有根據新的形勢進行相應地調整,也沒有相應的實驗實訓環境,更得不到進入通信企業實習的機會,這些都造成了大量通信專業的學生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和行業不對口,同時企業又招不到合適的人才的現象。[1]

目前本科院校主要采用的培養模式依然是“厚基礎、寬口徑”的教學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基本是研究型人才,這一套教學體系和指導思想對于“211”院校和一本等資深的老牌本科院校來講是非常適合的,但是對于像長沙學院這樣的新升本沒多久的二本學校來講卻不太適合。學校的教學條件、師資條件和學生自身的條件都不能和名牌本科院校相比,如果依然走他人走過的老路,那么學生在市場競爭上一定處于劣勢,而且在當今大量擴招、人才過剩的情形下,還會給學生的就業帶來嚴重的問題。

相比于職業中專來講,本科有自己的優勢:學生素質好,培養時間長,基礎扎實等,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社會也要求技術人員對理論有著深刻的理解。通過調研,長沙學院通信工程專業在職業中專的培養模式和傳統本科院校培養模式之間取長補短,找到一條自己的發展之路:在“厚基礎、寬口徑”的基礎之上,進行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

一、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培養與定位

1.培養方案的形成

本科走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可供借鑒的經驗不多,通過對湖南省高等院校的調研發現,目前的情況是大多數湖南省高等院校通信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在此條件下長沙學院通過以下三個方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養方案。

(1)組織教師對周邊地區的通信工程人才需求與就業要求進行詳細而周密地調查,以產業技術為參數,勾畫出就業能力―知識―技能―課程詳細的內在關系圖,努力構建特色鮮明的專業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

(2)去中興、華為、思科等主流通信企業調研考察,了解這類企業的應用型崗位的用人要求,同時還對他們的渠道、服務商、運營商人才的培訓體系做深入探討,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中充分吸收他們的成熟思想,適當地加入企業現有的培訓課程。

(3)學校從聯通、電信等運營商,中興、思科等設備制造商聘請專家為通信工程專業的專業委員,定期開展座談探討專業建設與發展,掌握行業前沿動態,及時根據行業發展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

2.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培養定位

長沙學院是一所地方院校,本身定位于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其通信工程專業的定位就應該服務于學校的大方向,所以長沙學院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專業的定位是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即培養具有一定通信基礎知識、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通信實踐能力和適應性;能從事生產第一線的通信設備制造、應用開發、工程設計、設備集成與安裝、運行維護和管理工作;且具備解決通信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現場工程師。[2]專業的建設應該突出“應用”,既要遵循一般本科人才培養的規律,又要突出實踐,強化應用,注意學生通信基礎理論的培養和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相結合,把應用性環節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突出通信理論教學和通信實踐應用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堅持通信工程科學教育和通信工程實踐訓練并重,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應用型通信工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

二、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專業建設

1.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

對原本科院校和企業中現有的課程體系中的專業課程進行較大程度地修改,逐步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1)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以引入國內外知名企業的課程、教材、先進的教學方式為龍頭,逐步對通信工程專業原有課程的教材、教學內容、方法、實驗進行改造,從而達到培養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要求。

(2)積極進行精品課程建設。以精品課程建設為核心和重點,與企業合作建設具有多媒體學習、在線作業、在線考試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爭取在4年內有10%~15%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水平達到校級或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的要求;在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上,進一步體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復合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在培養好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適當地培養學生管理、經濟、法律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其就業與職業競爭力,以及職業生涯中的自我發展、自我塑造能力。把課程建設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杠桿,通過課程建設更新觀念、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師資水平。

(3)優化課程設置,加強課程群建設。根據專業建設指導思想與培養目標,對現有的課程進一步優化改革。注重整體優化和系統整合,構筑寬厚基礎和拓寬專業口徑,強化和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明確各門課程和各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地位、要求,減少總學時、強化基礎,突出主干課程和拓寬知識面;對課程進行整合與重組,構建課程模塊,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減小不同課程中內容的重復,提高教學效率;發揮骨干教師在教學和課程群建設中的作用,建設好學科課程群、專業課課程群。

(4)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購買和制作多套多媒體教學課件,或通過校企合作渠道,免費“拿來”企業中知識更新快捷、內容通俗易懂、反映真實技術潮流發展的高質量企業電子課件,以內容置換形式積極加以使用,并通過免費在線考試平臺,檢查學生學習狀況,實現教考分離和教材國際化。

2.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3]在應用型本科提出之前,本科教學中的實驗基本環節與實際應用環境相脫離,如通信工程專業課的實驗基本是以實驗箱的形式完成的,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能理解通信技術的基本原理,但缺乏對整張通信網網絡層次上的認識,這對培養他們參加工作后的實踐動手能力沒有任何好處。為了克服這些缺點,筆者在原有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吸收企業的經驗并做了較大地改動。

(1)按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開設認識實習、綜合實訓、綜合設計等集中實踐環節,將集中實踐從32周增加到40周,課內實驗從過去的28時增加到約480課時,累計實踐教學環節達60周以上。此外,通過課外的開放性實驗、各種行業競賽和電子設計競賽的培訓,大部分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遠遠超過60周以上。

(2)對于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通信電路等專業基礎課,依然采用傳統的實驗箱形式開展驗證型實驗,深化對基本理論的認識和掌握。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培養學生使用常規儀器(示波器、萬用表、信號發生器、穩壓電源)的基礎技能,為學生以后進行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做好準備。

(3)引入商用通信設備構建專業實驗室。學校在2008年通過思科公司的捐贈項目和采購建立了數據通信實驗室,滿足了數據通信、路由交換、網絡安全等課程的專業實驗實訓要求;2009年通過與中興公司校企合作建設了程控交換、光傳輸、移動通信的實驗室,滿足了現代交換原理、光傳輸、移動通信等課程的專業實驗實訓要求。

(4)針對已建設的數據通信、程控交換、光傳輸、移動通信的商用設備實驗室,專業老師進行了深層次的開發:以數據通信設備為硬件基礎配合WEB技術開發出一套遠程實驗系統,通過和網絡中心的協調,學生可以在寢室、教室、家里等任何一個能接入網絡的地點登陸實驗室設備進行真實的實驗,教師也可在課上講解原理、協議、操作等知識時,同時登陸實驗室進行現場操作驗證,及時加深學生印象,最大程度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將光纖通信、程控交換、數據通信三個實驗室互連互通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一套商用的全網通信系統,為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綜合實驗、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等活動,提供一個非常完美環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利用仿真軟件Matlab、SystemView和NS2開展一定的仿真實驗,讓學生在提高應用能力的同時具備科研能力,為他們考研和以后從事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結束語

構建應用型的本科培養方案,開展校企聯合,改造課程體系和實驗教學體系,使得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能在學校內以最短時間理解通信方面的知識,同時具有較好的實踐動手能力。學校目前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越來越好,普遍獲得用人單位的好評,說明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培養方向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1]陳小虎,劉化君,曲華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4,(5):58-60.

篇7

關鍵詞:設施農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201-03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個工科與農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專業。所謂“復合型”是指在農業工程、環境工程和生物技術三方面復合的知識結構平臺上各種能力或潛能的相互交叉、滲透融合。該專業具有實踐性、應用性、產業性極強的特點。但是在全國本專業教學過程中,沒有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這與社會對該專業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因此,構建我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十分必要。

一、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1423”型實踐教學新體系的構建

1.“1”個新型實踐教學方案的修訂與完善。新方案壓縮單項實習內容和時間,由原培養方案的9周減少到4.5周,增加了專業綜合實習內容和時間,由原培養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達到提高學生的復合型能力,實現工農知識融合掌握,提高學生解決生產實踐的問題。

原實踐教學方案中專業實踐教學包括設施操作技能訓練、設施環境工程學實習、綜合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等17個實踐教學環節,這些實踐教學環節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完全伴隨課程性質進展進行,對單獨課程教學效果良好,但實習內容重復現象嚴重,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合理化安排實踐教學具有較大的改進的空間。修訂后實踐培養方案主要包括認知實習、專項實習、課程設計、綜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科研創新實踐6個方面。這六個方面理清了實踐教學層次,增加了總體實踐教學的時間,調整了課程實踐和綜合實踐的比例,提高了綜合實踐環節的比例。形成了比較清晰的循序漸進的層次和順序,強化了實踐教學,突出了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中的重要性。

2.“4”個環節的全程實踐教學的構建。“4”個環節的全程實踐教學是指“認知―專項―綜合―科創活動”環節。(1)增加認知實習,強化學生對復合型能力的認知。認知實習包括工程訓練、設施技能操作訓練和綜合認知實習。雖然是認知實習,但其實踐的內容是綜合性的,其實踐時間打破常規,安排在一、二年級,通過認知實習使學生對專業能力的復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認知,啟發學生的專業思維,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以后有目的性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礎。(2)縮短專項實習和課程設計時間。專項實習包括植物保護實習、生物學實習、測量實習、設施環境工程實習、設施栽培實習、溫室綜合管理實習等;課程設計包括溫室結構與構造課程設計、園區規劃與管理課程設計、建筑電氣課程設計、工程概預算課程設計、休閑農業建筑課程設計、休閑農業藝術與設計課程設計以及溫室智能化管理頂崗實習等。專項實習和課程設計直接針對核心內容進行,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間,時間控制在0.5~1周,強化和深化學生的專項知識和技能,為以后的綜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奠定基礎。(3)強化綜合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實習是學生將工農兩方面知識有機結合的一次演練。我們與溫室企業、設計公司、農業園區等20家企業、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學生進行4~5周的頂崗綜合實習,參與一線的管理、生產和設計等任務,以保證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在畢業論文(設計)設計實施過程中,學生參與實習單位或導師的科研工作、生產管理或規劃設計工作,從實踐中選題,畢業論文(設計)具有科研創新或實際應用價值,培養學生運用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從而為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4)補充科研創新實踐,培養復合能力。創新與科研技能實踐,不占用實踐教學的計劃時間,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最有力的補充。創新與科研技能實踐的基本支撐:一是國家、學校的科創項目;二是老師的科研、實踐項目;三是校外實踐基地。學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課余、節假日時間進行。創新與科研技能實踐時間安排更為靈活、內容更綜合,是我們多年來大力發展和支持的實踐內容。現已建立和完善學生科研創新的長效機制,加強資金和研究平臺保障,培養學生自己的科研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利用了大學4年的計劃教訓時間和節假日,綜合性實踐教學的時間得到保障,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復合能力奠定了基礎,提高了教學質量。

3.“2”是指“點”與“面”相結合的實現模式。“點”上實習主要包括工程訓練、設施技能操作訓練Ⅰ、設施操作技能訓練Ⅱ、生物學實習、植物保護實習、測量實習、設施環境工程實習、設施栽培實習、溫室綜合管理實習、溫室結構與構造課程設計、園區規劃與管理課程設計、建筑電氣課程設計、工程概預算課程設計、休閑農業建筑課程設計、休閑農業藝術與設計課程設計等15項內容,重點提高學生的單項技能。“面”上實習包括社會實踐、暑期綜合教學實習Ⅰ、暑期綜合教學實習Ⅱ、畢業論文(設計)、科研創新項目等內容,是課程實踐的深化和強化的綜合性訓練,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設計溫室時,學生不僅簡單地從溫室工程建造角度設計,而且從植物需要、環境特點等多方面綜合考慮設計,從而實現了工程和農科有機結合,優化了溫室結構。另外,在設施農業產業中,不僅考慮種植植物種類、栽培管理技術要求,而且考慮產品市場銷售。在實習安排中,我們重點加強面上的實習,保障其時間和實習效果,實習貫穿大學四年,計劃內綜合實習時間達21周,實習內容緊密結合校內(外)實習基地的一線科研、生產和管理等,并在學校導師和基地導師共同指導下進行。對單項點的實習則針對性強,要求精益求精,短時間內突破單項技能的瓶頸,為綜合性實習奠定基礎。“點”與“面”的合理安排和組合,以理論教學為線,融會貫通,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復合能力。

4.“3”是指與校企、校研、校社三聯合的實訓基地。近年來,我國設施農業產業發展迅速、遍及全國,涌現出大批設施農業企業、科研單位和農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設施農業基地,為實踐教學拓展空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利于我們整合校內外資源,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實踐空間。校內建立了設施農業環境與生物技術實驗室、園藝植物與設施生理生態實驗室、溫室工程實驗室、陜西省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踐教學基地。校外與20家著名的溫室公司、景觀規劃設計公司和設施農業園區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建立了長期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這些基地的建立實現了校企、校研、校社聯合培養模式。學校、企業、研究所和農村合作社可為學生提供不同層面、不同需求的實踐平臺,既滿足了學生的實踐實習場地需求,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條件,也為企業等用人單位提供了技術支撐與發展活力。擴大空間,匯聚研企社資源,建立多層面實踐教學基地。2008―2011年連續3年,先后選派了346名設施專業本科生分別到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都市溫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鵬溫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環易達設施園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華榕綠寶石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華大基因、寧夏中衛市新陽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寧夏豐甜科技農業有限公司、陜北安塞生態示范園區、榆林市農業科技示范中心、閻良天成園、西安尊地景觀設計有限公司、楊凌新天地示范園區、楊凌現代化創新園等公司進行綜合實踐。校企、校研、校社聯合的方式,既為學生實習增加了實踐基地,又讓企業、科研單位和合作社與學校合作,促進了他們的發展。我校與寧夏豐甜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寧陜科技合作項目協議書,與寧夏中衛市新陽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承擔了國家支撐項目。

二、實踐效果分析

1.實踐教學體系得以完善,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通過改革,提高了教師和學生對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改革了陳舊的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實踐教學隊伍素質,完善了實踐教學制度;加強了學生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習主動性、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綜合素質。對在生產實習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查找資料、設計方案、動手實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通過這種訓練使學生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現對理論知識的再認識,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設施科學領域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思維,深刻認識學科在現代農業和社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及發展前景,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培養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養成勤于學習、勇于實踐的良好個性品質。同時,也是對學生進入社會前的一次心理調整。如通過“專業勞動課”教學實踐,學生自主選擇實踐對象和實習實踐環節,自由安排實踐時間,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團隊精神。在新的課程論文、畢業論文指導模式下,從一開始就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極大地加強了學生科技創新素質。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開達24人次。應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達25.88%以上。

2.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一系列實踐教學和科研活動,教會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逐步增強,創造能力不斷提高。2007年,申請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學生占總人數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參與學生的人數比例增加。每屆畢業生中有20%的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通過實踐教學,增強了學生的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了專業學生的質量,學生對口就業比例提高,2010級畢業學生從事本專業的人達85%之多。

3.更好地解決工科知識與農學知識的銜接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加強了學生和用人單位的聯系和了解,緩解供求不對應的問題,滿足社會對設施專業技能人才的需要。過去圍繞課程進行單項技能培養,工科內容和農學內容不易很好銜接,學生綜合能力很難有質的提高。通過多次綜合實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工科和農科兩方面的知識。我們的教師雖本身研究方向是側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從事設施農業方面工作,而且大多從事社會服務,工農兩方面知識結合較好,在教學中也能兼顧兩方面知識,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復合型能力的關鍵所在。實踐教學新體系建設后,我們跟許多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關系,保證企業能有一定數量的實習生,以給學生提供了除正常實習時間以外隨時實踐的環境條件。寒暑假給學生長時間實習提供了條件,我們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單位實習,保證了企業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滿足了企業需要相對穩定的、長時間的實習生要求,也為學生了解企業、了解社會需求奠定了基礎,很好地解決了就業時供求難以對應的問題。

4.實踐教學的社會反響好,報考率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自2003年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招生2個班52人來,至2007年招生已達4個班,招生規模擴大了1倍。生源地涵蓋全國各地,第一志愿報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從學生不了解該專業到目前招生規模的不斷壯大,說明了該專業自2003年創立以來,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尤其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5.實踐教學改革了人才培養體系,促進了全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作為全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首創者,本團隊對該新型專業的創建及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經驗被全國20余家高校借鑒,尤其是專業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體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為模版。2007年,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農業部規劃設計院等全國30多所院校、科研單位參加了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召開了“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促進設施專業的完善與發展”為主題的全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研討會。我們在會議上重點介紹了我校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思路與舉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贊譽。2009年舉辦了全國設施專業師資培訓班,為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17所高校的教師進行了設施工程方面課程的培訓,受到了同行的好評。2010年完成了全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學規范,供全國高校借鑒。

6.與研企社合作,節約實習經費,保證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經過我們八年的努力,我們篩選了一批有經濟實力、熱情為實踐教學服務的研究單位、涉農企業、農村合作社作為我們的實踐教學基地。這些校外基地不僅提高了實踐教學的場所,而且承擔了實習學生的吃住行費用,一些單位還給學生勞動補助,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學校的實習經費,保障了我們高質量的實踐教學。而且校外基地指導老師豐富的實踐經驗也是我們實習效果的有力保障。

篇8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的普及,社會上各個行業對電子信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各個高等院校紛紛開設電子信息工程的專業課程,并且該專業的招生學生數量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電子信息技術人才成為就業市場上的搶手人才,他們很受就業單位的歡迎。但是隨著社會以及市場日新月異的發展,要求高校在電子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時一定要緊跟社會發展的潮流,不能一成不變地還是堅持傳統的教學方式、課程內容。高校應該努力變革自身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一、學校的教學現狀分析

由于高校公共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較多,而總授課時數卻是有限制的,因此,縮減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的課時,簡化課程教學要求,調低專業難度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學生只是學到了一些簡單膚淺的皮毛而已,并不能深刻理解,更不用說靈活運用了。在大一、大二年級學生的課程安排中,公共基礎課程占用了大多數甚至是全部的課時,學生在入學后沒有很快地接觸到相關的課程,對課程沒有很多的認識,因此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學生不能積極地進行各種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實踐活動。除此以外,各課程授課過于獨立,各自都是自成體系,導致學生掌握的零散知識點無法結合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導致學生系統分析與綜合應用能力尤其的弱。

現如今,各個高校在電子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講授,以及學生的實際操作課程教學上,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課程設置不夠合理,電子信息技術的理論課與實踐課不銜接,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缺乏連貫性。老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內容和形式不夠新穎,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方式,純粹的理論知識講授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興趣。

(2)實踐操作的內容很少,電子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主要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各個高校在實踐課程上,主要是老師在講授,很少重視學生的自己操作,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不夠,而且在動手操作的課程上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授課的內容與最新發展的技術嚴重脫節。

(4)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理論課程之間缺乏銜接性,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 實踐教學改革策略

(一)注重課程之間的系統性和實踐性

首先,為了使學生能夠綜合學習和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在各個課程安排中,要緊密聯系并有邏輯有計劃的循序漸進進行課程排序,比如:同時進行的幾門課程要相互促進相互融通;先安排的課程必須對以后的課程學習有指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避免各個專業課程教師講解內容的重復性。為了使學生在硬件與軟件上的協調操作能力,學校應該開設綜合的課程,使學生有體系化學習以及掌握知識的能力。

(二)提升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解決授課和師資方面的問題,更好地培養電子類應用型本科人才,筆者認為師資隊伍建設是改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質量的關鍵。培養合格的學生的目標的實現,好的教學計劃和一流的實驗實訓設備只是客觀的次要的條件,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師資隊伍才是重中之重。打造一支師德高尚、實踐經驗足、科研能力強、教學效果好而又與時代同進的師資隊伍,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

(三)改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日趨緊張的就業形勢,就決定了就業市場需求的人才是掌握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具有動手操作能力的人才。只有努力的培養出更多的綜合型人才才能保障學生的就業率。首先,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校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只有自己動手才能發現試驗中的問題,進而主動的找到改進措施,學校的課程設置應該有針對性。通過綜合性的教學以及實驗方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其次,我們知道在傳統的實驗中學生很依賴于老師的指導,傳統教學中往往是老師動手實驗而學生單純觀看,這就造成了學生的依賴性和懶惰心理,動手能力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老師的指導基礎上要充分地開發學生的動手能力。三、舉辦設計競賽,用以提高學生動手和實際參與能力。由于榮譽和獎品的激勵,參加比賽這樣可以在同學們中激發大家的實踐積極性。

(三)合理的協調課程設置與教材的選擇

學校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狀況設置教授的課程,確保學校課程開設的根據是市場的需求。課程的內容上要把理論和實踐教學并重,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技術人才到學校講課,保證學生能緊跟市場的潮流。在教材的選擇上有以課程的設置為依據,在教材的選擇上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體現出教材的與時俱進,舍棄不符合時代內容的教材。

(四)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設備

當然,除了保證與時俱進的師資隊伍和教材課程改進,學校的教學實驗設備一而必須緊跟時代的需要與市場的變化。學校可以爭取來自學校內部和外部的一切有利條件,努力建立起現代化的教學需要的硬件設施。包括政府在內的社會各界一定要充分重視學校的教學工作,給予學校的建設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在學校內部,教師和學生是學校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兩方主體,在學校的教學設施的適用過程中一定要嚴格的遵守基本的操作指引,愛護教學設施,保證學校的資源得到充分的使用。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實踐性要求比較高,學校一定要爭取到盡可能多的支持,保障學校建立起綜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保障學校的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王維博,王海濱,葉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嵌入式系統教學的改革探討.中國電力教[J]2010(10)

篇9

關鍵詞:移動通信技術;信息文化基礎課程;課程建設與實踐

無線通信產業是技術驅動的高科技產業,技術的變革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改變產業的基本面貌。要培養出適應產業需求的信息人才,就必須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上不斷創新。電工電子和信息文化基礎課程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對后續的專業人才培養有決定性影響。在新形式下,本課程的建設與實踐就必須與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融合,通過對課程各個構成要素的改革,使課程能夠貼近技術的演進與變革、貼近產業的現狀和趨勢。

為此,本文將從師資隊伍的建設與提升、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教學方法的充實與完善三個方面探討如何根據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開展本課程的建設,力求打破傳統,為本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一條新思路,為培養符合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需求的信息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師資隊伍提升

師資隊伍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關鍵,教師的素質和水平,是課程教學水平與質量的重要標志。目前而言,承擔課程的師資隊伍發展主要遇到兩個瓶頸問題。首先,高校教師與社會接觸少,不能在一線體會無線通信產業發展的現實狀況,就無法站在產業發展的高度教授這門課程。其次,現行體制下,高校教師主要分為主事科研型與主事教學型。從課程教學的角度講,兩類老師各有優勢,如何把主事科研老師對新技術的把握和理解與主事教學老師的課堂教學經驗相結合,提升本課程的教學品質,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提出兩種應對方案:

建立師資隊伍“再教育”計劃:充分利用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平臺,與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企業建立合作科研機制。通過有步驟、分批次地將教師送往這些單位從事一段時間的研究、開發以及產業化項目,使教師能夠從中把握無線通信產業的現狀,了解技術轉化為產業的完整過程。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老師可以把相關的新技術帶到課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手段。

重慶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A2011-18)資助課

建立科研促教學機制:促進科研與教學的融合,從本課程的發展需要出發,選取與課程相關度較大的科研方向為重點融合對象,構建起定位準確、層次清晰、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的課程可持續發展支持體系。通過項目合作、學術交流、學術報告等形式,增強本課程教師和從事相關科研方的教師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電工電子與信息文化基礎課程是一門較新的課程,相比其它較早的基礎課程,本課程既要突出基礎理論,也要結合現有技術的發展,突出與新技術的關聯性。因此,本課程體系的要素要結合新技術的現狀與趨勢,調整授課重點,避免面面俱到而不落實處,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轉貼于 教材重組與完善:本課程教學任務重,覆蓋面廣,包含了數/模電路、電路分析以及基礎信息學的理論基礎知識。對此,根據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的特點,加大教材重組與完善的力度,方能切實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模擬電路被數字電路取代是新一代無線通信系統的趨勢,在教材建設中,對于模擬電路的教學可以重點關注基本原理和物理概念,不做復雜的理論推導,以優化課程各內容的比例。

課件優化與提升:對于本課程的課件,不僅要保障課程的生動性,更要結合這門課程所關聯的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特征,把新技術的本質內容通過課程的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的理解。例如,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的具體實現系統都可以拆解為具體的電子電路模塊,課件優化時,就可以用分層結構,利用仿真模擬工具,從宏觀到微觀,逐步解析出實現系統的微觀電子電路結構,便于學生理解。

教學方法的充實與完善

眾所周知,電工電子與信息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涉及的基本原理、概念較多,內容非常抽象,比較枯燥和晦澀。因此,教學方法的充實和完善非常重要,需要結合目前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的特點、相關產業的現狀與趨勢,結合案例,對學生進行啟發式、討論式地講解,讓具體而抽象的教學內容落到實處,便于學生理解。

結合案例教學: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都有具體的應用案例。教學中,可以把本課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概念納入案例場景,通過案例討論或者研討來對學生進行教學。例如電路中的鎖相環技術在各類無線通信系統中都有應用,但如何應用,共性和差異在哪里,都可以結合案例分析。

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工科教育要求培養出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引入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在學生學習的關鍵環節或遇到問題時不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予以點撥和誘導,能夠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其分析思維能力。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提出某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的實現框架,引導和啟發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通過構建具體仿真平臺,完成該技術的實現方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篇10

李斌紅為授牌儀式致辭。她表示,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以來,中國紡織工業在國內外急劇變化的環境中面臨巨大的壓力,也迎來新的機遇。在從重視低成本大規模的“平面擴張”轉向強調差異性多元化的“立體遞進”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不僅要優化“品種、品質、品牌”的產品組合結構,更要提升“技術和組織”的跨界與協同資源組合能力,因此,面對全面、開放的市場競爭,供給側改革創新是關鍵、人才是根本。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和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肩負著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紡織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的職責,長期致力推動行業發展、產業升級、企業進步,持續不斷地通過流行趨勢研究與、產品開發咨詢、設計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檢測、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等專業服務,為促進全行業轉型升級與產品開發貢獻力量。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指導下,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聯合山東聯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紡織新材料產品創新中心’和‘紡織面料設計人才培養基地’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李斌紅在致辭中說道,“兩個中心的成立,將對推動紡織新材料應用研究、紡織人才培養和產品開發創新,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紡織新材料是紡織產品創新的基礎素材,是紡織紗線和面料創新的核心。據介紹,此次成立的“紡織新材料產品創新中心”將以新型纖維的可紡性研究、工藝優化、紗線結構創新與紡紗技術改良、面料時尚風格與功能設計等為目標,滿足差異化的市場需求,提高企業快速開發能力,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高質量的產品服務,成為紡織新材料產品創新的孵化器。

創新型設計人才是企業產品開發的靈魂,強化人力資源,優化人才結構,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人才服務體系成為全行業共識。目前,我國紡織面料設計師普遍具有紡織技術專長,但在流行色彩應用、時尚風格設計、品牌策劃與市場推廣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07年在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的推動下,國家社會與勞動保障部設立“紡織面料設計師”新型職業資格。9 年來,通過連續開展紡織面料設計師培訓和鑒定工作,已經造就了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和設計能力的新一代紡織面料設計師。而此次成立“紡織面料設計人才培養基地”,將重點用于紡織面料設計師人才培養,進一步為國家紡織面料設計師培訓與資格鑒定提供設施完備的教學考評基地與創新實踐基地。

另外,在同期舉行的“國家紡織產品開發基地成員日 ―― 走進山東聯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活動上,來自行業協會、企業、院校的專家和代表們對行業宏觀經濟形勢、流行趨勢與產品開發方向進行了深入分析,對紡織前沿技術進步與企業開發實踐經驗進行了分享。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總工程師、產業發展部主任、《紡織導報》主編董奎勇,對“中國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展望”進行了深入解讀。他表示,紡織工業在“十三五”期間的發展規劃,包括了五大發展目標、六項重點任務、四個重點工程和五項政策措施,并就其內容作了詳細分析。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科技信息部主任、《紡織導報》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寶建分別從色彩、靈感源、織物呈現效果、風格演變以及使用的關鍵紗線等方面,對2017S/S SPINEXPOTM紗線產品流行趨勢進行了詳細解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信息統計部分析師陳小倩進行了題為“2016年一季度中國紡織行業運行情況”的主題演講,以大量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對我國紡織行業的景氣感受、運行指標、市場需求和運行質效進行了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