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栽培技術范文

時間:2023-10-10 17:26: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蟲夏草栽培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冬蟲夏草栽培技術

篇1

關鍵詞:冬蟲夏草鑒別;蟲草菌;蝙蝠蛾幼蟲

收稿日期:2009-03-09

作者簡介:王勝前(1986―)男,苗族,貴州思南縣人,主要從事中草藥的栽培鑒定及中藥制劑的學習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3-0016-02

1 冬蟲夏草概述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冬蟲夏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很奇怪:冬蟲夏草到底是一條蟲,還是一棵草呢?其實冬蟲夏草是一種叫“蟲草蝙蝠蛾”的幼蟲,生活在海拔3000m左右的山坡泥土里。在冬天,這種幼蟲極易被一種叫“夏草菌”的真菌所寄生,從而得病。幼蟲得病后與菌體生長,直到真菌成熟生成孢子,長出的菌絲侵入蟲體,至來年夏天,菌絲充滿蟲體,此時幼蟲已成“僵蟲”,而真菌的子實卻從幼蟲頭部冒出地面,形狀如草,所以稱之為“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與人參、鹿茸齊名,是我國的一種名貴藥材。據現代科學測定,“冬蟲夏草”含有蟲草酸、蟲草素、氨基酸、維生素B12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在醫學臨床上,它是極好的滋補強壯之藥,因而有“功與人參同,價比人參高”的贊譽。

冬蟲夏草主要生長在我國四川、青海、和貴州一帶。據考證,冬蟲夏草作為藥材應用,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由于冬蟲夏草富含蟲草酸高達7%,營養豐富,具滋補作用,故在民間常用蟲草與肉類燉食,也與雞或鴨合蒸,號稱大補。在醫學上,冬蟲夏草具有補精髓、益肺腎和止血化痰功效。典型的配方常以阿膠、川貝、杏仁、麥冬和沙參配制,對虛勞久咳不愈和痰中帶血,療效顯著;但需注意,肺中有熱者忌用。但由于蟲草生長環境特殊,采集困難,天然產量有限,至今仍不能進行大量人工栽培。

2 冬蟲夏草的鑒別

冬蟲夏草是一種珍貴的藥用真菌,其天然資源逐年減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市場已由過去的600~700元/kg,上升到6000~7000元/kg,因此,研究人工栽培,已成為各地學者的熱門課題。

近年來,不少單位和個人,在轉讓蛹草菌(又稱北冬蟲夏草)時,利用人們對蟲草和蛹草識別不清,把蛹草稱作“冬蟲夏草”,而事實并非如此。

蟲草和蛹草同為麥角菌科生物,同屬不同種,其菌絲體十分相似。在自然條件下,蟲草菌只寄生于蝙蝠蛾幼蟲,稱作蟲草;蛹草菌則寄生于鱗翅目昆蟲的蛹,故稱作蛹草。

通常,偽品的冬蟲夏草多為植物根莖。用地蠶、草石蠶塊莖仿制的冬蟲夏草,呈棱形,略彎曲,表面有環紋,斷面平坦、類白色,無腥味。用地筍冒充的蟲草,質脆,斷面白色,有香味,沒有子座。用面粉、玉米粉、石膏制作的假蟲草,外形與冬蟲夏草相似,外表黃白色或棕白色,蟲體光滑且環紋明顯,斷面整齊“子座”頂端尖,手感較重,口嘗粘牙。常見的手法是在蟲草內插入木棍或鐵絲。消費者只要用手將蟲草折斷即可發現。

3 如何培育冬蟲夏草

近年來,國內外人工栽培冬蟲夏草的研究工作正在廣泛而深入地進行,但是在完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將蟲草菌感染寄主幼蟲,使之產生與天然冬蟲夏草相同子實體的研究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準確地說,人工栽培的難度還很大。

3.1 菌 種

菌種多是來自自然界的冬蟲夏草,按常規進行分離培養而取得。一般來說,蟲草菌對溫度的要求與別的食用菌不同,為低溫發菌,高溫結實型,全生育期溫度不能超過20℃,否則就不能正常生長甚至死亡。無論是蟲草菌或是蛹草菌,都不能寄生未經“免疫”處理的幼蟲(除蝙蝠蛾幼蟲外),更不像不法之徒所宣傳的“只要不低于-30℃和高于35℃就能在室內外一年四季栽培。”

冬蟲夏草的栽培首先要有優良的純菌種,目前全國的品種很多:①要選擇純度高、無雜菌、無老化的菌種②要選擇感染力強,有較強的生命力,能對昆蟲迅速感染得病死亡的品種;③要選擇適應范圍廣,特別是對環境濕度變化和其它雜菌感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的品種。專家認為,蟲草菌的世代必須有蝙蝠蛾幼蟲的某些活性物質參與才能完成。

3.2 繁殖蝙蝠蛾技術

冬蟲夏草寄生于蝙蝠蛾幼蟲,這種蟲被感染此菌后,就會得病死亡,到一定的時侯從蟲體頭上長出子座(即蟲草)。蝙蝠蛾幼蟲作為冬蟲夏草的寄主,也可利用桑蠶、柞蠶作寄主,幼蟲要求必須是活體,個大的較好,數量多少根據自已的栽培而定,一般每平米需幼蟲1000 g,母種一支,細沙土50kg。

3.3 侵染途徑

冬蟲夏草是蟲草菌孢子接觸幼蟲侵染致死,才能長出子實體。據觀察,寄主4~5齡幼蟲感染率最高,老熟幼蟲很少感染,3齡以下的幼蟲不被感染。如何把握時機,對一般人來講也是很難掌握的。在侵染問題上,人工培育昆蟲的條件較好的,則蟲體過于強壯,抗菌力強,難以感染。條件差的,則蟲菌侵入后引起死亡,出現這兩種情況都會失敗。

3.4 模擬產地的生態環境

即使在海拔3500~5000m高山上所具備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植被等條件,也不一定能培育出冬蟲夏草。所以,通常能在短時間內收多少產量的蟲草,只不過是冬蟲夏草的菌絲培養或者是冬蟲夏草的同屬培養,而非真正的冬蟲夏草。另外,利用自然氣溫,一年可栽兩季,春季3~5月,秋季9~11月,若在室內人工控溫一年四季均可栽培,而且還可縮短生長期,充分利用自然氣溫,掌握好栽培季節,可降低生產成本。

3.5 采收及保存方法

用竹、木桿輕輕刨開沙土,將冬蟲夏草揀出來,放在筐內,注意不要把蟲體與子座弄斷,更不要把蟲體或子座刨傷,采收后用水沖凈泥沙,及時放在太陽下曬干或烘干。冬蟲夏草易受潮,必須充分干燥,干燥后立即裝入塑料袋或瓶中封閉,防潮保存銷售。

4 結 語

近年來,冬蟲夏草野生資源減少,產量逐年降低,加之出口內需量加大,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尤其以其為原料的蟲草口服液、蟲草雪蓮液等保健飲品和藥品問世,以滋陰、補腎、壯陽、養顏、抗衰等的保健功效受到世人認可,人工培育冬蟲夏草市場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許超德.冬蟲夏草的研究進展[J].菌物研究,2006,4(2):60~64.

[2] 王菊鳳,楊道德,李鵠鳴,等.蟲草多糖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6,37(5):附6~附8.

[3] 賈泰元.冬蟲夏草對巨噬細胞免疫活性的增強作用[J].中國藥學雜志,1997,32(3):142.

篇2

蛹蟲草; 培養基; 色素提取; 色素穩定性

天然色素因其安全性較好、色澤自然、并兼有營養和保健作用而倍受人們的青睞。真菌能形成化學穩定性高、化學結構及色調多樣的色素,還能利用非遺傳操控的培養方法獲得高產色素[1],因而真菌色素作為天然色素的一類,極具開發潛力。蛹蟲草 (Cordyceps militaris)又名北冬蟲夏草,其有效成分與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相近,是一種具有滋補作用的藥材和功能食品[2]。目前蛹蟲草的人工栽培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大規模的人工栽培在取得了經濟效益的同時,隨之產生的大量廢棄培養基造成環境污染[3]。目前有關對蛹蟲草培養基色素的研究未見報道,筆者以蛹蟲草培養基為材料對蛹蟲草色素的提取及其穩定性做了初步研究,以期為蛹蟲草培養基色素作為天然食用色素的開發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固體發酵培養蛹蟲草(C. militaris)子實體的培養基由大興安嶺勁松鎮拓展北冬蟲夏草種植基地提供,于50 ℃烘至恒重后用高速萬能粉碎機(FZ102,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粉碎,過60目篩,備用。

1.2蛹蟲草色素提取劑的選擇

稱取0.5 g粉碎的蛹蟲草培養基干粉,分別置于 250 mL具塞錐形瓶中,加入 50 mL 不同提取劑中(蒸餾水、30%乙醇、50%乙醇、80%乙醇、甲 肌⒁頤選⒁宜嵋陰ィ?于水浴鍋中60 ℃提取1 h,離心(4 ℃,2216.6 g,5 min)棄沉淀,觀察提取液顏色,取上清液測452 nm波長處吸光度[4][UV2000尤尼柯(上海)儀器有限公司]。每個處理3次重復,依據溶液色澤和吸光度選擇最佳提取劑。將最佳提取劑提取的色素溶液用蒸餾水稀釋3倍后供以下實驗。

1.3吸收光譜繪制

取適量色素提取液用 0.5 cm 吸收池,蒸餾水為參比,于350~600 nm 波長范圍內進行掃描測定吸光度,繪制吸收光譜。

1.4蛹蟲草色素穩定性試驗

食品添加劑:以色素提取液為溶劑分別配制濃度為0.1%、0.5%、1%的檸檬酸、蔗糖、麥芽糖溶液,放置2 h后測定452 nm處的吸光度,3次重復。

2結果與分析

2.1最佳提取劑

不同提取劑對蛹蟲草培養基色素的提取效果見表1。結果表明:不同極性的提取劑提取的效果差異較大,蟲草色素不溶于乙醚、乙酸乙酯等非極性溶劑,易溶于甲醇、乙醇、水等極性溶劑。蒸餾水提取的色素溶液的吸光度最大,但溶液渾濁,可能在提取色素的同時連同蛋白質、糖類等水溶性大分子一起提出;其它供試提取劑中80%乙醇的提取效果最好,因此最佳提取劑為80%乙醇。

2.2蛹蟲草色素的吸收光譜

3小結

韓燕峰,梁建東,鄒曉,等. 培養基成分對雙梭孢蟲草產色素的影響[J]. 貴州農業科學,2011, 39(11):9598.

[2] 閆喜濤,包海鷹,圖力古爾.人工培養蛹蟲草中一種天然色素的分離和結構鑒定[J].菌物學報,2010, 29(5): 777781.

[3] 孫詩清,蛹蟲草培養基的綜合利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5:13.

[4] 左銀虎,趙怡紅. 北冬蟲夏草色素的提取與穩定性[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0,31(9):2729.

篇3

關鍵詞 蛹蟲草;人工代料;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7.35.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3-0114-02

蛹蟲草(又稱北冬蟲夏草、北蟲草、黃金草),作為一種藥用真菌,其藥效成分和營養成分與冬蟲夏草完全相同,屬于世間珍貴而稀有的生物藥材[1-2]。蛹蟲草含有蟲草素、蟲草酸、蟲草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微量元素硒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和滋補功效[3-4]。蛹蟲草作為冬蟲夏草的替代品,目前已廣泛用于制藥,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人工代料培育蛹蟲草不僅占地少,栽培周期短,而且經濟效益好,是農村農民、下崗和退休職工興業致富的好項目,也為我國名貴藥材產業化生產又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

1 菌種制備

優質菌種是種植成功和高效的關鍵,蛹蟲草菌種不可長期保存或多次轉管擴繁,否則菌種容易退化變異,產量和品質會明顯下降。因此,需要經常留種和更新菌種。

制種方法是采取組織分離法。選擇適應性強、發菌快、見光轉色快、性狀穩定、速生高產的菌株進行組織分離制種,也可直接購買斜面培養基試管母種自行進行擴繁。目前有固體菌種和液體菌種2種類型,其中以液體菌種接種為好[5]。

1.1 液體配制

液體配比為葡萄糖20 g、蛋白胨10 g、磷酸二氫鉀3 g、硫酸鎂1 g、維生素B1 1片(10 mg)、水1 000 mL(pH值6~7)。先將1 000 mL水加熱增溫(約40 ℃),倒入蛋白胨攪拌溶解,再倒入其余原料,充分攪拌;然后用pH試紙測試酸堿度(標準pH值是6~7),若偏酸則用氫氧化鈉調和,偏堿則用白醋或鹽酸調節。

營養液配制的多少應根據生產量靈活掌握。實踐證明,使用吸液管噴灑接種,每個培養瓶噴灑菌種4~5 mL,每瓶液體菌種(指小型醫用鹽水瓶)可接種37~40瓶;也可用蒸餾水或高壓滅菌水將液體菌種稀釋2~3倍進行接種,可大大提高菌種使用率。

1.2 裝瓶

選用500 mL的醫用鹽水瓶或250 mL小型醫用鹽水瓶作為液體菌種培養瓶(500 mL大瓶可分裝300 mL培養液,250 mL小瓶裝至1/2/以上)。裝瓶時用玻璃漏斗,以免培養液粘附于瓶口、瓶頸或瓶壁上而招致雜菌感染。瓶口用聚丙烯薄膜或化學棉、脫脂棉棉球封塞嚴密。

1.3 高壓滅菌

用手提式高壓滅菌鍋滅菌。將上述培養瓶整齊地擺放鍋內,上面用干毛巾蓋好瓶口,關緊鍋蓋。大火加熱至110 ℃,壓力表指針指向0.05時打開排氣閥以便排出冷空氣,待壓力表回至0時關掉排氣閥;然后大火加熱,讓其快速升溫至125~126 ℃,壓力表指針指向0.15時改用小火,維持1.25 h后停火,等壓力表回到0位,冷卻后打開鍋蓋,取瓶出鍋。

1.4 放種

培養瓶完全冷卻后方可下種,母種擴繁在接種箱進行無菌操作。先將接種用一切用品、工具和試管母種及培養瓶事先放入接種箱內進行消毒。操作人員從接種口把手伸入箱內,在消毒碗內點燃至少2袋起舞消毒劑,進行薰蒸消毒。隨即用袖頭把接種口堵塞嚴密,密閉30 min。

操作人員將手洗凈,并用75%酒精擦洗1遍,通過袖頭伸入接種箱。再用75%酒精把手連同手腕部位一并擦洗1遍,用皮筋把袖頭在手腕部扎緊,嚴防雜菌進入箱內。點著酒精燈,把接種工具用75%酒精擦洗1遍再放在酒精燈上方燎烤消毒;拿起母種試管,用75%酒精擦洗管口周圍,并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燎烤一下。打開母種試管,用接種工具將試管母種切割成0.5 mm×0.5 mm大小菌塊,在靠近酒精燈的無菌區進行放種,每瓶放種2~3塊。

1.5 液體菌種培養

為利于菌種繁殖和菌絲生長,應將放完種的培養瓶放置黑暗環境中,在搖床上進行振蕩培養,可全天24 h不停振蕩培養或間歇式每隔1 h左右振搖1次,每次30 min左右。經過8~12 d振蕩培養,瓶中便有大量絮狀、片狀菌絲體和菌絲球充滿整個培養瓶;若無搖床條件,可用手搖措施振動瓶液,每隔1~2 h搖動1次為好。注意不可將營養液打濕封膜或棉塞。

2 培養基原料配制

2.1 原料配方

實踐表明,人工代料栽培還是選用大米(雜交米)作主料為最好,具有發菌均勻、出草快、產量高的特點。每瓶裝大米30 g、黃豆粉(豆面)3 g、營養液50 mL;營養液配方為水1 000 mL(pH值6~7)、葡萄糖25 g、蛋白胨10 g、磷酸二氫鉀1.5 g、硫酸鎂1 g、檸檬酸銨1 g、維生素B1 2片。

2.2 實例

為提高拌料和裝瓶的效率,可一次性拌好能裝1 000~2 000瓶的原料,同時應精確地計算出主料和各種輔料的用量。

現以每批裝1 000瓶為例,配料如下。主料:大米30 g×1 000=30 kg,黃豆粉3 g×1 000=3 kg;輔料:水50 g×1 000=50 kg,葡萄糖1 250 g,蛋白胨500 g,磷酸二氫鉀150 g,硫酸鎂50 g,檸檬酸銨50 g,維生素B1 100片。

3 拌料

在地坪上鋪1塊干凈塑料布,將上述2種主料稱好倒在塑料布上充分摻拌均勻。再將幾種輔料分別精準秤好倒入50 kg的水中,充分攪拌使其溶化。用pH試紙測試酸堿度,以pH值6~7為準。

4 裝瓶

可分別自制幾個能定量盛裝33 g主料(大米30 g,黃豆粉3 g)的容器和定量盛裝50 mL液體的容器進行裝瓶。裝瓶時,應先裝主料,再裝營養液,裝好后用皮筋封好膜后,搖動瓶里原料,使固體與液體充分混合均勻,以利于發菌好、生長整齊。

5 滅菌

可用高壓蒸汽爐進行滅菌,即在121 ℃高溫和1.5 kg/m2的壓力下密閉滅菌30 min,冷卻后取出即可;也可常壓滅菌,當溫度升至100 ℃時,再改小火維持8~10 h即可,悶鍋一夜,次日早出鍋接種。

6 接種

于接種箱中進行無菌操作,點燃酒精燈,在靠近酒精燈的安全區打開液體菌種瓶,用吸液管吸取液體菌種,每瓶以4~5 mL種量均勻噴注到培養基上,立即封口扎緊(下種量要均勻,噴注菌種盡量勻稱);接好一批培養瓶后及時轉入培養室(黑暗環境)進行菌絲培養;接種操作每批之間必須重新消毒,點燃起舞消毒劑2~3袋(第1箱消毒時3袋,之后2袋)。密閉30 min即達消毒效果;將接種好培養瓶整齊擺放在培養架上。

7 菌絲培養

蛹蟲草屬中低溫真菌類,菌絲最適宜生長溫度是15~25 ℃,子座最適宜溫度為18~22 ℃。要求培養室內具備調節溫度、濕度和光照的基本條件;培養室放置培養架,培養架可設6~7層,層高40 cm,保證每個培養瓶都能得到光照。一般25~30 m2的房間可擺放10 000個培養瓶,可生產80 kg左右干品。

7.1 初始階段(前5 d)

菌絲萌發階段,要求做到“三控”:一是控光,需要黑暗環境;二是控溫,培養室內溫度最好控制在15~18 ℃;三是控濕,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左右。

接種第2天,培養瓶料面上可見到點片或連片發菌;第3天菌絲已大面積展開,占領料面50%以上;第4天菌絲占領料面80%以上;第5天菌絲全部發滿料面,并已開始向培養基內滲透一指左右。稀釋與未稀釋菌種,其菌絲萌發能力完全相同,采取稀釋2~3倍方法可解決菌種不足問題。經過5 d時間培養,培養瓶里菌絲很快布滿整個料面。

7.2 待菌絲布滿料面后(5 d后)

可將溫度提高至20~23 ℃,再繼續培養15 d左右,菌絲就可吃透整瓶培養基,至此菌絲就完成營養生長階段,標志菌絲體已發育成熟,開始進入生殖生長時期。

7.3 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后(接種后20 d左右)

進行光照刺激,促進菌絲體轉色。打開日光燈,進行全天24 h光照,直到蛹蟲草發芽長出小子實體時,再改為白天光照14~15 h,夜晚關燈。白天溫度控制在20 ℃,晚上控制在10 ℃左右,通過溫差刺激能促進菌絲快速發育;室內濕度60%~65%。見光第1天,料面上菌絲出現微黃;第2天顯現正黃色;第3天培養基內菌絲全變鮮黃或米黃色;第4天整瓶呈橘黃色;第5~7天,菌絲基本轉完色;第7~10天,料面上出現米粒大小原基。

8 出草管理

經菌絲體生長發育,待培養基料面有突起形成米粒狀原基時,蛹蟲草即行發芽出草。

8.1 扎孔透氣

將牙簽或鐵絲經75%酒精擦洗消毒后,在封口膜上扎6~8個通氣孔,加強氣體交換,促使子實體的生長。

8.2 加強室內通風換氣

打開換氣扇或用電風扇吹風,每天早、中、晚各通風1次,以便補充新鮮空氣和排出CO2,防止CO2積累過多,子座不能正常分化,影響生長發育。

8.3 溫濕度管理

到了出草階段,溫度和濕度對子實體的生長十分重要。溫度控制在18~21 ℃。盡量使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80%~85%。室內濕度過小時,瓶內培養基容易提早失水而影響產量;若室內濕度過大時,容易誘發氣生菌絲,對子實體生長同樣不利。可采取在地面上灑水或潑水,空間用空氣加濕器增加室內濕度;無條件用空氣加濕器者,可用噴霧器在空間噴霧增濕。

8.4 光照管理

生長一段時間,部分瓶里的子實體有一邊倒現象,這是由于蛹蟲草較強的趨光性所致。因此,應注意在子實體形成后可根據生長情況調整培養瓶與光源相對方向,讓其受光均勻,以提高產品的品質和產量。

9 采收

經過45~50 d的精心培育,子實體長至7~8 cm,子實體呈橘紅色或橘黃色棒狀,頂端出現許多小刺時,表明子實體已經成熟,這時就可采收;打開培養瓶封口膜,用消毒的攝子小心夾出子實體,注意不要碰傷子實體表皮,也不要用力太大,以免拉斷,影響商品價值;將采收的子實體放在干凈的器具內,低溫烘干或在空調或電風扇下吹干,不可在太陽下曬干,以免褪色影響商品價值。晾干標準:用手一捏即碎,然后再放空氣中讓其回潮,再用手一捏又不碎即可,干燥好的子實體裝袋密封待售。

10 參考文獻

[1] 張顯科,劉文霞.不同培養料栽培蛹蟲草試驗研究[J].中國食用菌,1997(2):21-22.

[2] 李美娜,吳謝軍,李春燕,等.人工栽培蛹蟲草退化現象的分子分析[J].菌物系統,2003(2):277-282.

[3] 彭國平,袁永泰.冬蟲夏草與人工蛹蟲草的成分比較[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5):26-27.

篇4

關鍵詞:藥用真菌;真菌研發;應用開發

中圖分類號:S646.9 文獻標識碼:A

藥用真菌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東漢末年《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記載十余種真菌藥物。現代藥理學發現,藥物真菌含有豐富的生理活性物質,是醫藥國庫中的珍稀資源。藥物真菌的研發將會為人類健康作出巨大貢獻。

1藥用真菌的概念和分類

藥用真菌是極具藥用價值的真菌,其種類上多屬于子囊菌亞門和擔子菌亞門。藥物真菌種類眾多,大小形態也不盡相同,但其一般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所構成,并在孢子、菌絲體、菌核、子實體中產生維生素、多糖、蛋白質、氨基酸、生物堿、抗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元素。這些物質對人體均有保健作用,同時對疾病也有一定預防、治療效果。藥物真菌按照其效用可分為兩種:藥食兼用型,如木耳、金針菇、香菇、猴頭菇、竹蓀、姬松茸等;醫藥專用型,如豬苓、冬蟲夏草、靈芝、云芝、麥角菌等。我國真菌資源富饒,當下具有藥用價值的真菌已有四百有余,但真正作為藥用的真菌僅五十多種,其中最常用的藥物真菌有三十種。2010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僅記錄了靈芝、云芝、冬蟲夏草、雷丸、茯苓、豬苓六種藥用真菌。

2 藥用真菌的培育及應用

2.1藥用真菌的培育

大部分天然的藥用真菌資源稀缺,并且存在受環境因素影響大、采集不便等缺點,而且傳統人工培養珍稀品種藥用真菌的技術也不完善,這些導致我國藥用真菌類的保健品、藥品等的研發及應用發展速度緩慢。自20世紀60年代起,菌絲體固體發酵及子實體固體栽培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藥用真菌的人工培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采用該培育技術生產真菌藥物的周期頗長,一般要數月才能生產出來,其生長過程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該技術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真菌研發的需求。現階段,最環保經濟的方法是液體發酵技術,液體發酵能夠高效獲得真菌菌絲體來提取活性代謝產物,同時還具有節省勞力、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等優點,此外該技術還利于菌種規模化栽培。目前,運用液體菌種栽培出來的有黑木耳、金針菇、香菇、草菇、靈芝等。

2.2藥用真菌在食品、藥品中的開發應用

英國RHM食品公司于1964年率先開創菌體蛋白的研發工作。該公司應用發酵技術生產優質蛋白,并自1970后對包括人在內的十幾種動物進行試驗,最終均未發現致畸、致癌等不良反應。我國多項研究也證明了真菌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其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質、無機鹽的含量均較高。從上世紀中期開始,我國藥用真菌的開發應用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如猴頭、蜜環菌、云芝、麥角、亮菌、安絡小皮傘菌等十種真菌先后被開發,并投入市場。目前國內藥用真菌已經在保健品、調味品等領域中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當下,國內外醫藥類專家都試圖從藥用真菌中尋找活性物質,以期開發更具潛力的真菌藥物產品。中國目前的醫藥發展趨勢為真菌資源的開發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現階段,我國藥用真菌的研究工作不僅提高了珍稀藥物真菌的人工培育成效,并且促使真菌類藥品的劑型日趨豐富起來。

3 真菌藥物生產中的主要問題

3.1生產質量不高、穩定性不好

由于真菌類藥物生長過程中存在的活性代謝產物等尚不明確,真菌發酵種子性能不穩定,加上菌球傳熱、內外傳質、溶氧不均等情況,導致真菌中活性物質的生產質量不高、穩定性能較差。

3.2發酵周期過長

雖然不同種類的藥用真菌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下,但都存在生長周期過長的缺點。同時藥用真菌在發酵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一種類型的發酵技術難以符合所有真菌的生長條件。此外,現有的真菌發酵技術過于依賴專家與技術人員,這就造成真菌藥物的生產狀態不佳、發酵時間過長。

3.3較難制定質量檢測標準

由于藥用真菌發酵產品的組分復雜等原因,我國目前除了針對除香菇多糖、云芝胞內糖肽制訂了相應藥品標準以外,大部分真菌類型藥物都無相應的藥品質量標準可參照。而質量檢測標準的不完善不僅使得發酵真菌藥物產品的質量無法保障,也影響了真菌類藥物的研發工作。

3.4產品組分復雜、結構與活性不定

現在國內市場上的真菌藥物組分都比較復雜、結構與活性也不明確,這些導致真菌藥物產品的質量和療效都無法保障,因此,我國真菌類藥物產品很難走上國際市場。

4 總結與展望

總之,藥用真菌的醫療價值與保健作用目前已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就目前我國藥物真菌的生產狀況來看,生產技術、生產設備、生產管理與國際發達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今后,我國真菌研發人員應充分利用國內豐富的真菌資源,在先進生物技術的協助下,加強藥用真菌生產研究,加大發酵技術應用,重視藥用真菌多糖及多糖衍生物等大分子化合物如類固醇、生物堿、嘌呤類、醌類、維生素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也應完善我國現有藥用真菌生產工藝,加強真菌類藥品質量監管,保障真菌類產品的生產質量,從而推動我國的藥用真菌類產品走向全世界。

參考文獻

[1]李羿,楊勝,萬德光.藥用真菌液體發酵研究進展及存在問題探討[J].中草藥,2012(10)

[2]江海濤.食藥用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應用研究[J].食品工業,2011(09)

篇5

【關鍵字】食用菌深加工,深加工企業,鞍山岫巖

一、鞍山市岫巖縣食用菌深加工的現狀

鞍山市作為東北地區食用菌產地的代表,輻射沈陽經濟區,沿海經濟帶,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鞍山市食用菌種植主要集中在岫巖縣,這得益于岫巖縣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岫巖縣境內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近千毫米。因此岫巖縣是種植食用菌的最佳環境。岫巖縣境內多山,其中作為養蠶和食用菌原料的經濟林218萬畝,占林地總面積46.4%。近年來,岫巖縣食用菌栽培的品種逐年增加,現已擁有滑菇、香菇、平菇、姬菇、雙孢菇、白靈菇、金針菇、木耳等10余個品種。其中,滑菇栽培規模最大,年接種量達5000萬盤,產量5萬噸,其產量約占全省滑菇總產量的70%、占全國滑菇總產量的25%、占全國滑菇出口量的50%。岫巖現已成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優秀基地縣,是東北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近年來,岫巖縣不斷提高蘑菇深加工能力,拉長產業鏈,努力實現從原料基地向成品基地的戰略轉移,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推進食用菌深加工園區建設,以前營農高區為核心,積極引進食用菌深加工企業,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深山秀”牌滑菇罐頭通過國家有關機構認證。此外,還興建了東北地區唯一一處“百菇園”和全國第三個、東北地區唯一一座食用菌博物館,“一園一館”的建設,有力提升了岫巖食用菌產業的品牌形象。

二、鞍山市岫巖縣食用菌深加工行業面臨的問題

(一)生產規模小。岫巖縣食用菌生產主要以家庭分散生產經營為主,規模小。生產單位是家庭,生產方式是手工,消耗最多的是廉價的勞動力,內含最低的是科技,這種作坊式的小農生產,分散無序,使得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隨著食用菌產業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日益高漲的市場需求,這就要求將家庭分散生產向規模化、規范化生產進行轉變,以應對市場對質量上和數量上的不同時間和空間的要求。生產規模小、分散,產品銷售易受商販的控制而缺失銷售的主動權,價格上受市場影響相對波動較大。

(二)供銷信息滯后。菇農在生產過程中,供銷信息嚴重滯后,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場行情,而且要進行食用菌大規模生產,建設設施小區是一個很好地選擇,但面對需要投資幾十萬資金的項目,群眾有畏難思想情緒。

(三)種植品種單調。岫巖縣食用菌一直以滑子蘑、香菇兩個木腐菌品種為主,其它草腐菌品種為輔。一來,存在木腐菌的大量種植與森林承受能力之間的矛盾;二來,產品的結構多樣化程度較低,缺乏珍稀、高附加值的菇類開發,例如靈芝、冬蟲夏草等名貴藥食兼用品種較少。

(四)種植場地利用率低。東北地區由于氣候原因,冬季低溫少雨。一般食用菌孢芽和菌絲體生長的適宜溫度是20-30攝氏度,水是食用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食用菌吸收營養,新陳代謝不可或缺的物質,新鮮菌體的含水量達85%-95%。所以冬季培植食用菌對特定的菇棚及培植技術有一定的的要求。夏秋季菇棚一般利用效率較低,常處于空棚現象,造成了資源的閑置。

(五)行業發展后勁不足。科技是岫巖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但現有食用菌深加工企業設備簡單落后,科技含量低,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建立研發部門從事食用菌深加工的研發,人員培訓,技術推廣是岫巖食用菌發展的必經之道。建設科研機構,購買科研器材,聘請專業人員導致目前資金缺口太大。

三、對鞍山市岫巖縣食用菌深加工行業提出的建議

(一)建立專業化生產小區。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做法,用專業化的設施小區取代分散的家庭式作坊。對小區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加強區內基礎設施建設,集中相對優勢投入,改善設施和裝備水平,逐步降低對勞動的依賴,提高科技含量。可以在區內建立無公害食用菌科技示范場,優質食用菌氣調冷藏庫、珍稀食用菌液體菌種生產線、速生豐產菌用林基地等提高生產效率,取得競爭優勢。

(二)加強政策引導和信息及時輸入。政府應加大對菇農的政策和信息引導,通過網上收集和市場考察,盡量向菇農提購銷生產過程中的可靠信息,讓群眾多收益。信用社多想菇農提供貸款支持,政府積極幫助菇農解決資金問題。在租地問題上政府應給予業主租地補助,以解決租地難題。另外對于菇農的畏懼思想,應多做思想工作,讓他們明白建食用菌小區,利大于弊,食用菌產業只會日益繁榮。

(三)優化種植產業結構。針對產品單一的問題,要做的就是轉變種植模式,優化產品結構。岫巖縣政府要調整食用菌種植結構,擴大草腐菌種植規模。在保持現有滑菇和香菇兩大木腐菌品種穩定發展的基礎上,要大力發展草腐菌,逐漸改變食用菌以木腐菌為主的局面,實現草腐菌和木腐菌并重的生產格局,增加草腐菌的生產總量,有效解決林菇發展矛盾。

(四)提高種植場地利用率。要完善食用菌培植、加工基地的建設,不斷提高食用菌栽培管理技術水平,提高產量、效益,讓菇農得到實惠。秋、冬季種蘑菇,夏秋季要充分利用菇棚、菇房,栽培姬松茸、草菇等高溫型糞草生菌類,提高菇棚(房)利用率。在發展策略上,先集中力量發展專業鄉、專業村、專業戶,再逐步全面推廣發展,同時推廣標準菇房栽培蘑菇的產量效益。

篇6

金蓮花自然狀態下根再生能力差,僅靠種子繁殖,而藥用部位花被采摘后導致沒有種子可收,易造成種質資源的流失。因此引種并推廣金蓮花人工栽培技術,大規模開展規范化種植和產業化生產,以滿足金蓮花需求的快速增長、維持其資源可持續利用。金蓮花喜冷涼、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適應性較強、易栽培,最適宜在砂質壤土中生長。實驗證明[11],移栽期在第2年早春幼芽萌動前成活率達100%,可以耐夏季35~38℃高溫,說明金蓮花自身特性適合人工栽培,適宜大面積推廣應用。

1.1繁殖方法

1.1.1分株繁殖蔡連捷[12]

將9~10月植株枯萎時采挖的野生種苗或4~5月出苗時挖取的根狀莖進行分株,每株留1~2個芽,栽植行株距同種子繁殖。播后第2年即有少量植株開花,第3年后才大量開花。中國醫科院藥植所[13]也做過少量分株繁殖實驗,證明分株繁殖法不適合大面積栽培。

1.1.2種子繁殖種子繁殖[14]

是金蓮花人工栽培最常用的繁殖方法。可選擇秋播或春播,秋播于種子采收后及時播種,春播則須將種子低溫砂藏處理后播種育苗。移栽按行株距30cm×20cm定植。實踐證明,種子繁殖適合金蓮花大面積栽培且方法得當,收效較好。

由于金蓮花種子存在生理休眠現象,新采種子需經低溫濕砂藏或高濃度赤霉素處理,才可打破休眠[15]。連湘瑞[16]認為種子采后陰干貯存,一般在-5~5℃下砂藏60~90d即可解除種子休眠。楊德威[17]將蒙古地區金蓮花的種子干藏,翌年春播種前溫水浸種12h,7~10d即可出土,當年可開花。

顧增輝等[18,19]采用4周以上冷濕處理或GA3有機溶劑滲入法成功地打破金蓮花種子休眠促進萌發;金蓮花種子在15~25℃發芽率均高達95%以上,且不屬于光敏種子,其種子粒度對發芽率的影響差異不大,種子可以進行混播;所用的GA3有機溶劑滲入法用量省、處理簡便、種子晾干后便于隨時播種以調節播期、貯存方便,可推廣使用。

丁萬隆等[20]認為,新采收的種子在5~6℃低溫砂藏75d即可打破休眠,最佳方法是將金蓮花種子室溫干藏6~9個月后再經1個月低溫處理打破休眠并發芽;金蓮花種子在室溫或低溫下完成后熟,室溫下貯藏只能保存約9個月,1年后將完全喪失發芽力。對此,李秀杰[21]也有相同的試驗結果。

陳智卿等[22]對塞罕壩上年8~9月份適播的金蓮花種子置干燥處儲存,翌年春季取種子用50~60℃溫水浸泡約24h搓去種子外脂層。與沙土1∶2比例混和加水攪拌堆放室外背風向陽溫暖處,催芽20d后種子吸水膨脹裂嘴。

1.2人工栽培現狀20世紀70年代,中國醫科院藥植所[15]在北京有小面積的金蓮花引種栽培;寧夏六盤山的林藥間作區也已成功引進適生而緊缺的金蓮花,目前正加強規范化種植技術的普及推廣;寧夏涇源、隆德縣[17]金蓮花于播后第3年后大量開花,最適采收期在花朵開放3~5d,此時總黃酮含量與花產量總體達到最佳。目前該地區引種栽培時間較短、栽培面積小,無法實現大量商品藥材的供應。

丁萬隆等[11]收集了河北圍場、霧靈山、山西龐泉溝等地的金蓮花種質資源,并在北京平原地區引種栽培,至少可進行4年以上連續栽培不減產,干花產量達450kg/hm2;人工栽培金蓮花的花產量和總黃酮含量均較野生金蓮花高,河北圍場野生金蓮花總黃酮含量6.4%,而家栽達7.4%~7.7%;引種到北京平原地區的霧靈山金蓮花,可一年開花、結籽兩次,第2次抽苔率達40%以上,如加強田間管理特別是增施肥料和及時防治病蟲害,有望大幅度提高產量。

圍場金蓮花栽培與加工產業化開發項目計劃于2010年前建金蓮花種子基地13.33ha,建成金蓮花生產基地6700ha,總投資1000萬元,為后期提取研究金蓮花有效成分、進一步開發金蓮花莖葉及研制生產金蓮花深加工系列產品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證。

2中藥材野生撫育

野生撫育[23]是根據動植物藥材生長特性及對生態環境條件的要求,在其原生或類似的環境中,人為或自然增加種群數量,使資源量達到能為人們采集利用并能繼續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種藥材生產方式。近年野生撫育發展迅速,將可能發展成為第3種重要的藥材生產方式[24]。西北地區甘草、麻黃、肉蓯蓉等藥材圍欄養護面積超過6.7萬ha;川貝母、雪蓮、冬蟲夏草等珍稀瀕危藥材野生撫育正在走向產業化生產;五味子、羅布麻、刺五加、防風、連翹、龍血樹、金蓮花等野生撫育基地也陸續建立起來。截至2005-09,已有3批28種中藥材生產基地通過了國家GAP認證,使野生撫育中藥材GAP認證檢查評定標準走上日程[25]。目前金蓮花野生撫育基地正在建設中,其撫育方法及手段還不成熟,仍在摸索階段,對其它藥材撫育方法的成功實踐應當充分的加以借鑒和學習。

2.1封禁封禁是以封閉撫育區域、禁止采挖為基本手段,促進目標藥材種群的繁殖。目前采用較多的是圍欄養護方法。由于天然圍封見效快、收益高、易掌握,符合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愿望,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阿魯科爾沁旗地區啟動實施66667ha畝麻黃封育種植工程[26],采取圍欄封閉并加以適當人工管護,使麻黃產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有效的開發利用了荒山荒坡等非耕地資源,達到產業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的有機結合,較好實現了物種保護、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2人工管理在封禁基礎上,對野生藥材種群及其所在的生物群落或生長環境施加人為管理,創造有利條件促進藥材種群生長和繁殖。五味子采用就地撫育與栽植相結合[27]的政策。使用補栽技術,在缺株處或株、行距過大處進行補栽。相應的保護撫育管理措施有搭用天然架、修剪、人工輔助授粉及施肥、灌水、松土、除草、防治病蟲害等。實踐證明,選擇在原生境重新栽植,符合藥用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不僅成活率高,長勢好,更重要的是能保證藥材的道地性。加之將管理規范化,只需補栽及加強人工保護撫育管理,投資少且見效快。

2.3人工補種在封禁基礎上,根據野生藥材的繁殖方式和繁殖方法,在藥材原生地人工栽種種苗或播種,人為增加藥材種群數量。王良信等[28]在黑龍江省適于黃芪資源恢復的山林,進行了野生黃芪資源的人工更新和恢復,采取人工撒播栽培繁育種子的方法以增加種群數量,并在撒播黃芪后,適當采割影響其生長的榛、柞植叢以促進早期散播。另外,由于栽培黃芪每年收獲大量種子,遠高于以后栽培的需要,造成不能及時采收的種子自然散落,如將這部分種子采收而作為人工補種的種源,既提高了栽培的經濟效益,也使得野生黃芪資源恢復有了種子保障。

2.4仿野生栽培仿野生栽培不同于中藥材的間作或套種,是在基本沒有野生目標藥材分布的原生環境或相類似的天然環境中,完全采用人工種植的方式,培育和繁殖目標藥材種群。不僅能夠保持野生藥材的品質,而且可以有效增加產量。王永明等[29]研究人參的生長規律及生物學特性,證實林下符合人參的生長環境。不但充分利用了林下無農藥污染的山區自然優勢,而且保證了藥材的安全有效及質量穩定性,使過去由于農殘問題影響出口的問題得以解決。

3金蓮花野生撫育

中國植物志記載[13],金蓮花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和內蒙古等地。山西、河北、內蒙古東部和南部、遼寧和吉林西部海拔1000~2000m氣候冷涼的山地草坡、沼澤、草甸或疏林下的雜草叢中,燕山、霧靈山、呂梁山及壩上高寒山區均有分布[30,31]。據調查[32],野生金蓮花資源量約150t,而市場需求量達750t,價格已漲至40~60元/kg。李聯地等[33]在承德、張家口地區對野生金蓮花調查顯示,1998年圍場縣金蓮花采摘量約200t,2000年不足100t。,由于人為的過度采摘,野生金蓮花的種群分布已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

河北圍場金蓮花野生撫育基地位于金蓮花自然分布區,完全依靠野生資源,藥材道地。目前有種子繁育基地27ha,生產示范基地107ha,重點保護區2000ha。200607月中旬,筆者對壩上金蓮花撫育基地實地調查,正值花期的金蓮花分布密度較大且花大,當地藥農對部分撫育基地正在實施圍欄封閉、人工管理等措施,并在密度較小地塊適當進行了人工補植;有企業也在進行金蓮花野生變家種人工栽培技術研究,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種子發芽試驗、適宜的栽培氣候條件等,已建立符合GAP標準的規范化種植基地約330ha[34];北京市喇叭溝門自然保護區金蓮花撫育栽植300000株,平均每公頃產量570kg,由于采收金蓮花不破壞土壤和植被且病蟲害較少,滿足保護水土及生態平衡的需求,可以選為有機農業的示范品種推廣,以適當調整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

除了以開發藥材為目的進行的撫育研究外,也有人將金蓮花作為一種野生花卉開展引種馴化,山西太原園林科學研究所[16]對金蓮花引種完成了種子到種子的引種過程。隨著野生撫育技術日趨成熟,撫育基地逐漸擴大,金蓮花的生態產業模式將越來越受到重視,需要企業的介入及支持,更需要國家進一步加大基礎性研究的支持力度。

4問題與展望

保護野生金蓮花資源,人工栽培、野生撫育技術各有優勢。一方面,加強和推廣金蓮花的人工栽培研究,使單純的野外采摘轉變到人工規模化種植上來。金蓮花野生分布地區有限,變野生為家種并進行科學管理與種植,把金蓮花從高山引向平原地區,進行大規模人工栽培和推廣GAP規范化種植,可以滿足金蓮花的市場需求,并為野生撫育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撫育通過圍欄封閉的方式對大面積金蓮花進行養護,充分發揮野生金蓮花藥材區的資源優勢,防止過度采摘,保持并改善野生金蓮花的生存環境。還可以在沒有金蓮花分布、但與原生地類似的環境中適當進行半野生栽培,輔以施肥、防治病蟲害等人工管理措施,并在分布密度稀疏的地塊適當進行人工補種以增加種群數量。由于野生撫育不占用耕地、人為干預少、藥材質量較少改變、不易產生病蟲害且遠離污染源,因此是生產金蓮花綠色藥材、保持道地性、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方法。

將金蓮花野生撫育與人工栽培研究有機結合,互相促進互相補充。首先,撫育基地選擇在原生境。從生態學上講,野生撫育增加了目標藥材種群的數量,改變了群落中各物種的數量組成,但群落基本特性并未改變,符合植物的生態型[35],保證了藥材高品質的道地性及原生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撫育基地的建立可實現金蓮花資源多渠道開發,有效緩解市場供應緊缺及資源瀕危問題;其次,使金蓮花的開發及應用范圍更加廣泛。花卉產業的栽培重點在花期,以花大、花多為主要目的進行培育,如盆栽法管理上立支架、摘心、留莖、控制室內較低溫度、反復多次打頂摘心等,目的是使金蓮花葉茂花繁適于觀賞。而醫藥產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藥材的質量、價格和臨床應用,栽培管理的重點則放在質量和產量。故針對不同的用途應當采用不同的手段進行培育,才能適應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第三,野生金蓮花生長分散,大量采收費時費力,而人工栽培GAP規范化種植和撫育管理技術則具有高度的集中性,無論是采收或是管理將更加集約化、系統化、科學化;第四,兩者互相借鑒成功的實踐范例。野生撫育是野生藥材采集與家種藥材栽培有機結合的一種新興藥材生產方式,本身與栽培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相關的研究都可以互相借鑒使用,資源共享將使科研與生產結合得更加廣泛與深入。

總之,金蓮花資源的開發與生產,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優劣互補的原則,堅持開放式治理與開發式治理相結合的方針。國家和地方應加大研究力度并給予扶持或招商引資等資助,制定相應政策法規吸引人才。對撫育和栽培地區的農民,由政府及科研人員適當開展科普教育,引導他們共同參與到野生撫育和人工栽培的隊伍中來,并給予充分的經濟和技術支持。通過深入系統研究,繁育良種,建立規范的撫育及人工栽培基地,采用科學規范的采收和加工方法,實現并提升藥材的質量穩定可控性,并在培育消費群體與商品流通渠道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當地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在考慮市場經濟要求的同時,兼顧長遠利益,依據自然地理分布特點和經濟的內在聯系,制定出最佳開發戰略,以期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參考文獻】

[1]周雪梅,李建成,張麗華.蒙藥金蓮花片質量標準的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9,5(3):4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3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77.

[3]凌俊英,趙志軍.金蓮花沖劑中總黃酮的含量測定[J].現代應用藥學,1995,12(4):45.

[4]楊寶祺.金蓮花注射液制備工藝的初步研究[J].中成藥研究,1981,(12):42.

[5]楊寶祺.金蓮花黃酮膜劑的制備[J].藥學通報,1983,18(1):3.

[6]王昌榮.金蓮花顆粒劑治療急性呼吸道感染60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3):179.

篇7

[關鍵詞]青藏高原; 藏藥; 瀕危等級; 資源保護; 可持續發展

Endangered situation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Tibetan medicine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ZHAO Caiyun, LIU Huan, SU Jinsong, LI Xuanhao, JIA Minru, ZHANG Yi, ZHANG Jing*

(College of Ethnic Medicin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medicine industry, the study on plateau medicinal plants′ endangered status is not enough, measures to protect is weak and the platea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herent vulnerability, resulted in the shortage of Tibetan medicinal resources and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endangered inform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resources, how to formulate feasible protection plan, is an urgent problem of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resources to be solved. To find out the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es in Qinghai Tibet Plateau, the Grade division method of Chines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was applied, the endangered species were sorted out, which divided into class one (threatened) eleven species, class two (rare) twentyone species, and class three (fading) fortytwo species,a total of seventyfour speciesIn addition to national protection list in "Chines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t′s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al speci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ndangered status of the resources,from the survey of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al species regularly, the germplasm repository establishment of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e, in situ conservation, artificial cultivation research and renew the idea,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 total of 5 aspects to discussed the protection strategy,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resource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Key words]QinghaiTibet Plateau; Tibet medicine; endangered category; resourc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i:10.4268/cjcmm20162325

藏t藥學經3 000多年的民族文化傳承與成已成為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理論獨特完整的傳統醫藥體系[1]。由于藏民族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 以致藏醫藥使用藏藥資源大多來源于青藏高原。隨著人們對藏藥越來越多的關注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等,藏藥資源的需求量急劇升高,在青藏高原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其資源的掠奪性采挖或捕殺,造成野生資源銳減,極大限制了藏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獨一味Lamiophlomis Herba為藏族習用藥材,傳統藏醫使用為唇形科植物獨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帶根的干燥全草[2],由于采挖多年生植物的根毀滅整個植株,不利再生,為了保護其資源,2010年版及2015年版《中國藥典》[34]中均規定獨一味法定藥用部位為干燥地上部分。自治區科技廳曾組織相關專家前后3次對藏藥材的瀕危等級進行了討論確定[5]。可見,國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視藏藥資源的瀕危問題,但對于瀕危藏藥資源在國家法定保護名錄中收錄情況的系統整理還未見相關報道。為了摸清青藏高原瀕危藏藥物種的家底,對其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計劃,本研究整理出青藏高原珍稀瀕危藏藥物種名錄,同時探討了其資源保護策略。

1青藏高原藏藥資源概況

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極”,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在我國的行政區劃包括青海,,川西阿壩、甘孜兩州大部分縣,甘南的臨潭、夏河、碌曲、瑪曲,滇西北的迪慶州一部分,新疆的塔什庫縣的大部分[6]。青藏高原藏藥資源十分豐富,據最新文獻統計[7],藏藥品種為3 100余種,是使用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最多的民族藥。藏藥中很多為高原特有種,如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otii Franch、大花紅景天Rhodiola crenulata (Hookfet Thoms) H Ohba、水母雪蓮花 Saussurea medusa Maxim和雪靈芝Arenaria brevipetala Y W Tsui et L H Zhou等[8]。藥用植物中,綠絨蒿屬Meconopsis、垂頭菊屬Cremanthodium、大黃屬Rheum、刺參屬Oplopanax和棱子芹屬Pleurospermum等15屬也主產在青藏高原[9]。

2青藏高原藏藥資源的瀕危現狀

21青藏高原瀕危藏藥資源的局部調查

經查閱文獻,盧杰等[1011]調查分析了拉薩市、林芝地區和山南地區的瀕危藏藥植物資源,重點分析了資源的種類、生物量及資源量等,結果顯示,拉薩市有37 種珍稀瀕危藏藥植物;林芝地區有35種珍稀瀕危藏藥植物;山南地區有49種珍稀瀕危藏藥植物。根據自治區分別在2000,2005,2009年制定的藏藥材瀕危等級,作者統計了各區域相應的瀕危藏藥植物種數,結果見表1。馬建忠等[12]對云南德欽縣的藏藥植物資源展開調查,結果表明:144 種藏藥植物中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植物4 種,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 )收錄植物4 種,資源較瀕危的37 種,占總數的26%。

拉薩市、林芝地區及山南地區的瀕危藏藥植物中,在兩地或三地同時為瀕危藏藥植物種類的包括矮棱子芹Pleurospermum nanum、矮紫堇Corydalis hendersonii、暗紅小檗Berberis agricola、長果婆婆納Veronica ciliate subsp cephaloides、臭蚤草Pulicaria insignis、川木香Dolomiaea wardii、叢莖滇紫草Onosma waddellii、苞葉雪蓮S. obvallata及塔黃Rheum nobile等40種。

22青藏高原瀕危藏藥的統計情況

221瀕危藏藥物種等級劃分的標準使用《中珍稀瀕危植物》[13]的等級劃分方法,具體標準如下。

一級(瀕危):瀕臨滅絕狀態的物種。①數量極少,分布區狹窄,在分布地帶處于絕滅危險;②僅生存在特殊的變化惡劣的生境,對自然變化適應能力不強,或遭受毀滅性的開發和災害性的病蟲害;③資源迅速減少,市場供應緊缺;④具有極重要的醫療、科研、經濟價值的物種。

二級(稀有):處于衰竭狀態的重要野生和栽培(或飼養)的物種。①數量和分布區有限,或分布省區較多,只是零星存在;②是單種屬或少種屬的常用物種,國產特有種類,生境有一定的特殊性;③栽培(或飼養)條件要求高,資源減少快,市場較緊缺:來自高大的木本,大型哺乳動物和珍稀的古化石物種;④在醫療、科研、經濟上有重要意義的野生或栽培(或飼養)的物種。

三級(漸危):處于減少的重要常用物種。①分布區較廣,但數量不斷減少的物種;②生境發生改變,不斷影響物種的發展;③開發利用過度,特別是屬工廠生產所需原科資源驟減的物種;④部頒標準或地方標準收載,已形成商品的物種,自然或人為的影響,可以預見將來很可能成為瀕危的物種。

222青藏高原瀕危藏藥物種的統計參考《中國藏藥》[14]明確是否為青藏高原產藏藥品種,對《中國珍稀瀕危植物》[13]、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15]、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6]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17]中的瀕危藏藥物種進行整理,同時結合藏醫藥基礎理論、野外考察經驗及青藏高原五省(區)藏區的藏藥資源瀕危狀況[18],增加了部分瀕危藏藥物種。為了便于后期對所列瀕危藏藥物種作進一步分析討論,本研究分別列出國家保護名錄和建議增加的瀕危藏藥物種。參考青藏高原五省(區)藏區瀕危藏藥材,其基原植物在中國植物瀕危信息系統(http: //rep iplant cn /) 檢索到的記為一級(瀕危);在《中國藥典》2015年版中收載的植物種記為二級(稀有);在《中國藏藥》中收載的植物種記為三級(漸危)。具體統計結果見表2。

綜合上述國家保護名錄和建議增加的瀕危藏藥物種名錄中相同的藏藥物種,整理得如下結果。

一級:豹、梅花鹿、白唇鹿、野牦牛、藏羚、高鼻羚羊、亞洲象、大花紅景天、手參、西南手參、紫檀。

二級:馬麝、馬鹿、藏原羚、藏雪雞、高山雪雞、水獺、黑熊、棕熊、中國林蛙、穿山甲、刺參、黃連、胡桃、甘草、脹果甘草、光果甘草、冬蟲夏草、匙葉翼首花、獨一味、巖白菜、黃精。

三級:長葉云杉、桃兒七、肉蓯蓉、胡黃連、雪蓮花、川貝母、梭砂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天門冬、粗莖秦艽、秦艽、小秦艽、五味子、華中五味子、訶子、毛訶子、金釵石斛、羌活、寬葉羌活、新疆阿魏、阜康阿魏、延齡草、短柄烏頭、唐古特烏頭、鐵棒錘、甘肅蚤綴、藏黨參、傘梗虎耳草、塔黃、毛瓣綠絨蒿、尼泊爾黃堇、雞蛋參、波棱瓜、茅膏菜、喜馬拉雅紫茉莉、馬尿泡、烏奴龍膽、高山龍膽、秦艽、長果婆婆納、甘松。

3青藏高原藏藥資源瀕危原因分析

31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青藏高原生態氣候類型特殊,海拔高,氣候寒冷,降雨少,空氣干燥。作為藏藥的植物長期進化適應的結果為生長期短,生長緩慢,生長周期長,種群更新和增殖速度慢,一般為多年生植物,藥材資源極易遭到破壞[20]。近年來由于全球性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使高原藥用資源本身失去了正常生存和依托的環境,影響了其資源正常再生,造成許多藏藥種類的資源量嚴重下降。

32藏藥產業發展和市場開拓帶來的資源需求量加大

隨著國民經濟提高,藏藥產業化發展,加之許多中藥生產企業也大量使用藏藥品種,市場對藏藥資源的需求量增加,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對藏藥植物資源掠奪性采挖和藏藥動物資源過度捕殺,使藏藥動植物種群數量不斷減少,資源量下降。如藏藥材紅景天對于高原缺氧有獨特的療效,藥用需求量大,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每年大花紅景天被采挖量超過3 000 t,長期過度采挖導致其野生資源量急劇下降,目前紅景天屬Rhodiola多種植物已被收錄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討論稿)。

33對藏藥資源的瀕危狀況研究不足,保護措施乏力

我國雖在藥用植物的保護方面已開展部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一段距離[21]。在青藏高原這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采挖野生藥材又是當地居民的一大經濟來源,對野生瀕危藏藥資源的保護、合理化開發、可持續發展等,還未落到實處。如每到珍貴藏藥材冬蟲夏草的采集季節,數十萬當地農牧民都上山采集,且大都將所有發現的資源全部采集,采集強度前所未有。如果繼續只重開發而不加以保護,不久將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4青藏高原瀕危藏藥資源的保護策略

41定期進行瀕危藏藥物種的調查

掌握各種瀕危藏藥物種的種類、客觀儲量及瀕危程度等資料尤為重要,可為后期制定青藏高原藏藥保護品種和保護區域工作打基礎。瀕危藏藥資源處于不斷動態變化的過程,應定期組織相關專家團隊到青藏高原等藏藥植物生長地后,系統調查瀕危藏藥資源現狀,編制這一時期最新的瀕危藏藥資源目錄,調查的重點建議為臨床常用藏藥,內容包括資源種類、分布范圍、數量等,再結合其市場已有的制劑或配方、年使用量、銷量、開發前景等情況,綜合考量制定最新的合理的藏藥植物瀕危等級。

42建立瀕危藏藥的種質資源庫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境孕育了珍貴的藏藥種質及遺傳資源,這是大自然留給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寶貴財富。孫航等[22]對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除喜馬拉雅南坡中低海拔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外)進行了為期4年的植物種質調查、采集,共完成100 472份種質資源,但僅覆蓋了青藏高原植物384%的物種,故進一步的收集保存工作仍需開展。建議在有條件的地方或科研院所,投資建立適合于高原特有藥用植物種類的種質資源庫或在國家已建立的種質資源庫(如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國家中藥材種質資源庫等),重點對瀕危藏藥植物的種子、果實、花粉、無性繁殖體等活性材料M行保存與研究。

43就地保護

拉薩以北城關區奪底鄉奪底溝生長著許多種類的高原草本植物,其中包括大量珍貴的瀕危藏藥,是300余年來的藏醫藥學的教學基地[23]。第司?桑杰加措和欽繞羅布大師為代表的廣大師徒,嚴格按照傳統采藥、認藥期各項規律,于此進行為期15 d左右的野外實踐教學,有必要保護好這塊藏藥業的教學寶地。就地保護不僅體現了藥用植物“道地”的原則,還保證了種質資源的純正和不退化[24]。建議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藥用植物分布情況,建立相應保護小區,盡可能地把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起來,有效緩解生產與保護之間的矛盾,使藏藥的道地藥材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健康發展。

44人工種植研究

瀕危藏藥材的人工栽培研究是不斷發展的藏藥產業所必需的,也是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所要求的。如自治區科技廳聯合自治區藏藥廠、藏醫學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等7家單位開展了“瀕危藏藥材人工種植栽培技術研究”項目[2526]。應注重的是:在栽培過程研究中,一是選擇與野生植物生境相似的區域,并能用自然山水澆灌,努力做到接近天然;二是盡量避免使用化肥、殺蟲劑、井水和緩流的污染水。要了解高原環境的實地情況,在掌握植物自身的性質、長勢、適應能力、生長發育、生存期等特點的基礎上,反復研究和試驗各種栽培方法,因地制宜,才能真正走到既保護又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

45更新觀念,合理開發利用

除貫徹執行《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之外[27],政府部門還應大力宣傳保護青藏高原藏藥植物資源的重要性,提倡長遠利益和近期效益的合理調節,把高原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地位,改變向大自然無情地索取的錯誤做法。如短管兔耳草Lagotis brevituba Maxim等多年生草本,要嚴格按照自然生長周期采收,秋季完全成熟的種子要靠冬季的風播撒,才能延續大范圍的自然生長規律。

5結語

近年來,藏醫藥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藏醫藥也逐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但是,在強勁發展的背后,有限的藏藥材資源也以同樣驚人的速度被消耗,所以,有必要開展藏藥資源的瀕危狀況研究。藏族是我國使用礦物藥最多的民族,但對于藏藥礦物類資源的瀕危情況本研究未涵蓋,后期可加強藏藥礦物類藥物的實地考察研究;本研究所整理的青藏高原藏藥瀕危情況主要針對野生資源,未考慮近年來已成功實現大規模人工栽培的藏藥,如藏木香Inula racemosa Hookf和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等,后期研究可綜合考量野生與栽培(或飼養)藏藥資源后的實際情況,制定人工成功栽培(或飼養)后的青藏高原瀕危藏藥物種名錄;2015年版《中國藥典》中藏藥材紅景天的法定來源為大花紅景天R crenulata的干燥根和根莖。除用本種外,還用長鞭紅景天R fastigiata (HK f et Thoms) S H Fu等,考慮到大花紅景天植物資源已面臨枯竭,后期可加大對紅景天屬其他種藏醫常用紅景天的研究,擴大藏藥材紅景天的藥源,同時加強其綜合開發利用研究。

[參考文獻]

[1]賈敏如,張藝,杜娟藏藥特色與可持續發展[J]中草藥,2010,41(2):32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藏藥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中國藥典[S]一部2010

[4]中國藥典[S]一部2015

[5]盧杰,蘭小中,羅建林芝地區珍稀瀕危藏藥植物資源調查與評價[J]資源科學,2011,33(12):2362

[6]奇玲,羅達尚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大系[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7]賈敏如,張藝中國民族藥辭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6

[8]Wen Lu, Dong Shikui, Li Yuanyuan, et al Effect of degradation Iintensity on grassl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Alpine region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J]PLoS ONE, 2013,8(3): e58432

[9]羅達尚新修晶珠本草[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10]R杰,蘭小中拉薩市珍稀瀕危藏藥植物資源調查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127

[11]盧杰,蘭小中山南地區珍稀瀕危藏藥植物資源特征[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11):1977

[12]馬建忠,莊會富從高山到河谷:德欽藏藥植物資源的多樣性及利用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10,32(1):67

[13]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珍稀瀕危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4]青海省藥品檢驗所,青海省藏醫藥研究所中國藏藥[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15]何本鴻,朱敏英中藥資源學[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9

[16]國務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EB/OL][19890114]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bhxh/s/709/content85157html

[17]周秀佳,徐宏發,順慶生中藥資源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18]金晨,劉文琴,張凌藏藥資源現狀與思考[J]中國執業藥師,2014,11(11):26

[19]Liu Wei, Yin Dongxue, Liu Jianjun, et al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Ying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PLoS ONE,2014,9(10): e110500

[20]李隆云,占堆,衛瑩芳,等瀕危藏藥資源的保護[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8):561

[21]張浩青藏高原珍稀瀕危藥用植物的資源與保護[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3,5(1):66

[22]孫航,張建文,樂霽培青藏高原植物資源與種子庫建設[J].生命科學,2013,25(5):451

[23]旦增曲培瀕危藏藥草本藥材在拉薩奪底溝生長分布情況的調查報告[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6(1):42

[24]Nie Xiuqing, Yang Yuanhe, Yang Lucun, et al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shrub biomes across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J] PLoS ONE, 2016, 11(4): e0154251

[25]Akshay Nag, Paramvir Singh Ahuja, Ram Kumar Sharma Genetic diversity of highelevation populations of an endangered medicinal plant[J]AoB Plants, 2015,7: plu076

篇8

【摘要】

藥用植物是一類具有特殊用途的經濟植物,以采集野生植物為主,育種和栽培技術薄弱,供需矛盾突出。近幾年我國育成了一批優質、高產、穩產、抗性強、適應性相對較廣的藥用植物新品種,為資源保護和利用、推動中藥現代化奠定了基礎。該文綜述了近年來我國在藥用植物育種中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介紹了誘變育種、組織培養技術、選擇育種、雜交育種,并對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作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 藥用植物; 種質資源; 育種

藥用植物是一類具有特殊用途的經濟植物。在我國,藥用植物經過幾千年的應用和發展,已經形成了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中醫藥。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報道并應用的藥用植物有11 000種[1]。但在長期的利用過程中卻忽視了對野生種質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致使許多種類由豐富變為稀少,甚至到了瀕危的程度。如甘草、黃芩、遠志、冬蟲夏草等的蘊藏量明顯減少。開展藥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保護野生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的唯一有效手段。

在藥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研究中,種質資源中良種的優選、優育十分重要,尤其是野生親緣植物和古老的地方種是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產物,由于天然雜交、基因重組、分離、基因漂變或突變,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已知或未知的有用基因,具有獨特的優良性狀和抗御自然災害的特性,是進行優良個體篩選的物質基礎,也是品種改良的源泉。藥用植物的育種目標既要提高入藥部位的生物產量,更要提高藥用成分的相對含量。常規技術和植物生物技術的有效結合加速了藥用植物新品種選育的進程,使得藥用植物育種工作卓有成效。本文從誘變育種﹑倍性育種﹑選擇育種﹑雜交育種﹑組織培養幾個方面討論種質資源的搜集及整理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國藥用植物育種的研究進展,即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空間育種在藥用植物育種中應用的可行性。

1 藥用植物育種研究進展

藥用植物的育種目標既要提高入藥部位的生物產量,更要提高藥用成分的相對含量。常規技術和植物生物技術的有效結合加速了藥用植物新品種選育的進程,使得藥用植物育種工作卓有成效。

1.1 誘變育種誘變育種是指利用各種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誘導植物發生突變,根據育種目標進行選擇新品種的育種技術[2]。誘變育種突變頻率高,誘發變異較易穩定,適用范圍廣,可有效改良作物個別單一性狀,縮短育種年限的特點。

1.1.1 離子束誘變育種離子束生物工程是利用低能重離子注入生物體、組織或細胞,使其產生生物學效應的科學。如使染色體產生各種變異、改變細胞的跨膜電位、對細胞的膜或壁進行刻蝕加工產生可修復的微孔或洞等。這就決定了注入離子的質、能、電聯合作用的生物學效應比核輻射產生的生物學效應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寬廣的誘變圖譜。單個離子注入技術的發展大大地克服了核輻射誘變的盲目性并降低輻射誘變的負效應,使定向誘變成為可能[3]。

自20世紀80年代利用離子束注入對農作物品種改良獲得成功后,此項技術開始應用于藥用植物育種。甄衛軍等[4]將離子束注入麻黃草種子后,對種子的生長產生了良好的生物學效應。注入劑量4×106 N+/cm2發芽率最高為76%,比對照增長43.4%,注入劑量4×106 N+/cm2時,和碩藍麻黃草種子盆栽出土率最高為42.3%,比對照增加了64%。魏勝林等[5]對甘草干種子注入能量為25keV,注入量為600×2.6×1013~3 600×2.6×1013/cm2的N+,其中1 800×2.6×1013/cm2的注入量能有效提高甘草6 d幼苗的主根生長和30 d幼苗根冠比干重和鮮重,促進側根發生,明顯刺激6 d和30 d幼苗的下胚軸和主根、莖高的生長。魏勝林等[6]對甘草干種子注入總量為4.68×1016/cm2、能量為10~25 keV的N+對甘草葉片腺體數、腺體分泌多糖、葉內多糖、葉片總多糖均有刺激效應。其中15 keV的N+注入葉片腺體分泌多糖比對照提高44.1%(P

此外彭鎮華等以低能N+離子的不同劑量注入銀杏胚部,引起酯酶同工酶和過氧化物同工酶在數量、種類和活性上的變化;注入劑量會導致酶譜的變化但不顯著。新疆大學離子束生物工程實驗室對低能離子注入麻黃種子生物效應進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離子注入對麻黃種子的生長起良好的生物效應。內蒙古大學內蒙自治區離子束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通過對黃芪、沙棘和麻黃初步實驗結果表明,離子束注入藥用植物種子可引起明顯的生物效應,具有可喜的應用前景[8]。

1.1.2 輻射育種輻射育種是利用物理誘變因素引起染色體、基因和細胞質的變異,用以改良某些或某個特別性狀,在藥用植物中應用較多的主要是以γ射線和微波為輻射源。

射線輻射育種在藥用植物中的研究應用較早,1921年Blakesles首先用X射線照射曼陀羅的種子,獲得了各種形態的突變型,20世紀70年代以后Michalaski用20kR劑量的γ射線照射毛花洋地黃進行選擇,獲得了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品系[9]。Darimow用X射線處理羅木的種子,所得的突變體生物堿含量特別高。Deril等用X射線照射香羅勒的種子,選育出了高產的一葉萩突變品系。Getsadze用10-11 kR的γ射線照射香羅勒的種子得到了突變體,不但具有高的精油產量,而且具有抗鐮孢菌的能力。我國的輻射育種開始于1987年,所育成的品種抗病、耐貯藏,且早熟。四川省中藥研究所用二氧化碳激光照射薏苡種子,育成四激薏78-1號新品種,具有植株矮,分蘗多,千粒重大等優點[10]。藥用植物人參、元胡等的輻射育種已經開始[11]。

大多數微波輻射處理是針對提高種子發芽率而開展的,利用家用微波爐即可實現,簡單方便。其作用機理為將高頻輻射波轉化為種子內的分子動能,激活種子內部處于休眠狀態的成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休眠;另外微波穿透力大,使種子內部溫度升高,加快細胞分裂和生長,因而有促進生長和縮短發芽歷期的作用。但是不同類型的植物種子,是否存在著一個共同范圍內的最佳微波輻射量,即種子質量與輻射量的關系還需進一步實驗研究[12]。

申志英等[13]對龍膽種子發芽率進行微波輻射方面研究。低溫沙藏的種子,用家用微波爐(150 W)分別輻射15,20,25,30 s,結果表明微波輻射15s發芽率提高10%~16%,可提前2~3 d萌發。申志英等[14]將春播前的射干種子搓去種皮,用家用微波爐(150 W)輻射30 s發芽率提高50%左右,且出芽速度快較整齊。

1.1.3 化學誘變化學誘變是利用一些烷化劑、堿基類似物或疊氮化物等化學誘變劑,采用浸漬法、滴注法、注射法、涂抹法或熏蒸法處理植物種子、花粉、子房、合子、莖尖等部位,使后代產生遺傳性的改變。甲基磺酸乙酯(EMS)被證明是最為有效而且負面影響小的誘變劑。與其他烷化誘變劑類似,是通過與核苷酸中的磷酸、嘌呤和嘧啶等分子直接反應來誘發突變。EMS誘變后產生的突變頻率高,且多為顯性突變體,易于突變體的篩選[15]。

EMS誘發的突變主要通過兩個步驟來完成,首先鳥嘌呤的O6位置被烷基化,成為一個帶正電荷的季銨基團,從而發生兩種遺傳效應:一是烷化的鳥嘌呤與胸腺嘧啶配對,代替胞嘧啶,發生轉換型的突變;二是由于鳥嘌呤的N27烷基活化,糖苷鍵斷裂造成脫嘌而后在DNA復制過程中,烷基化鳥嘌呤與胸腺嘧啶配對,導致堿基替換,即G:C變為A:T。EMS化學誘變產生點突變的頻率較高,而染色體畸變相對較少,可以對作物的某一種特殊性狀進行改良[16]。

化學誘變在農作物中如玉米、水稻、大豆等種質資源創新及育種中使用比較廣泛,報道較多,但在藥用植物中的應用還比較少,通常將該技術與組織培養結合起來使用。如張秀省等[17]報道利用EMS處理長春花愈傷組織發現愈傷組織發生了變異,不僅生長快,且吲哚總堿含量高。

1.2 倍性育種根據育種目標的要求,采用染色體數加倍或染色體數減半的方法選育植物新品種的途徑稱為倍性育種,包括兩種形式:①利用染色體數加倍的多倍體育種;②利用染色體數減半的單倍體育種。

1.2.1 單倍體育種單倍體只含有其雙親的一套染色體組的類型。獲得單倍體的方法有單性生殖法、體細胞染色體消失法和組織和細胞的離體培養技術等。

單倍體植株往往不能結實,在培養基中用秋水仙素處理使染色體加倍可以獲得純合二倍體植株,這種培養技術在育種上的應用被稱為單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具有高速、高效率、基因型一次純合等優點,因此通過花藥或花粉培養獲得單倍體的育種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嶄新的育種手段。Pelletier(1972)首次利用石刁柏花藥進行離體培養成功獲得了含有一定比例單倍體細胞的混倍體愈傷組織。Dore(1974~1979)在Pelletier工作的基礎上,利用花藥離體培養技術,首次獲得超雄(XY)和純合的二倍體雌株(YY),然后用組織培養的方法,大量繁殖超雄株和兩個純系的雌株種植于田間進行雜交,選育出早熟高產的雜交組合。利用此組合產生的雜交種子用于進行商業生產從而獲得全部是早熟高產的雄性植株(XY);Falarigna(1986)得到的全雄系雜種比標準品種增產60%~100%。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和天津農學院等單位均對石刁柏花藥培養的接種時期、誘導方法、培養基配比、控制體細胞干擾、染色體自發加倍變化及根分化等方法進行研究,也獲得花藥培養的單倍體植株[18]。褚云霞等[19,20]作百合花藥培養花粉植株單倍體率可達25%。S.S.Bhatmagar以麻黃雌配子體為外植體誘導產生愈傷組織,經分化培養得到完整的單倍體植株。

1.2.2 多倍體育種植物多倍性是植物的細胞內存在3個或3個以上染色體組。多倍體植株的農藝性狀通常有明顯變化,突出表現在根、莖、葉器官上具有巨型性,往往也具有較大的花和果實,這能大幅度提高以相應部位入藥的藥材的產量[21]。

多倍體植株葉部形態有明顯的變化,多倍體植株葉片的氣孔大于二倍體,其保衛細胞中的葉綠體數隨倍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每視野中氣孔數多倍體明顯少于二倍體,這可以作為初步鑒定多倍體植株的一個依據[22]。

秋水仙素是一種微管解聚劑,常用于誘發植物染色體加倍。秋水仙素與正在進行有絲分裂的細胞接觸時,首先與微管蛋白異二聚體結合,從而阻斷微管蛋白組裝成微管并引起原有微管解聚,使細胞中與微管相關的功能受到阻礙和喪失,不能形成紡錘絲,阻礙了中期以后的細胞分裂進程。當秋水仙素被洗掉,細胞恢復正常分裂功能后,染色體數目增加了1倍,產生染色體數加倍的核。但各種植物和不同組織中的微管蛋白與秋水仙素結合能力不同,因此處理時要注意秋水仙素不同濃度、不同時間、不同處理及恢復期的溫度等等對植物細胞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23]。表1列出了近年來藥用植物多倍體育種的進展情況。表1 近年來藥用植物多倍體誘導的研究進展(略)

三倍體植株的同源染色體為三組,在進行減數分裂的后期,染色體無法完成均衡分配,整個染色體的分配過程或者說減數分裂的過程雜亂無章,無法形成正常的配子,結果,導致形成染色體數目極不均衡的配子,造成生殖細胞的高度敗育,產生無籽現象。這一特點也被用于藥用植物的育種上來。如安巍等[53]采用倍性育種的方法,成功地培育出了三倍體無籽枸杞。

1.3 植物組織培養輔助育種技術植物組織培養是生物技術中應用較成熟,與常規的誘變育種方法相比,具有明顯的優越性。首先在組織培養條件下可以反復大批量的在培養瓶中處理植物愈傷組織、叢生芽,提高多倍體誘導成功率,其次由于組織培養技術不受節氣等自然調節的影響可以大大縮短誘導時間并在短期內快速鑒定出大批量株系,繁殖大量試管苗。

許鴻源等[54]以三七根為外植體,以MS+2,4-D為基本培養基,研究了6BA、KT、ZT和靈發素(LFS)對愈傷組織誘導的影響,結果表明在CK的基礎上添加2 mg/L LFS可以促進莖段愈傷組織早發生1~2周,誘導率達到81.5%,比CK高出30%。LFS能使愈傷組織鮮重在40d內增加到了60.2%,而KT、ZT和6BA僅增加了13.4%~21.8%。

王會等[55]將薰衣草無菌苗莖段進行叢芽誘導和生根壯苗研究。在MS培養基礎上,以不同激素配比對薰衣草進行叢芽誘導及生根壯苗研究,結果表明:MS+6-BA 2.0mg/L+IBA 0.25 mg/L+GA 2.0 mg/L叢芽誘導效果顯著,誘導增殖系數為12。培養基MS+NAA 0.5 mg/L適宜薰衣草壯苗生根;活性炭對薰衣草壯苗生根有抑制作用。宋馨等[56]用20 bayed和Saxena將貫葉連翹根作為外植體,在生物反應器預培養后,轉入設計的電腦控制環境的系統(CCES)培養瓶中生長發現增加CO2供給的CCES系統植株生長量,葉綠素a和b增加金絲桃素等活性成分含量都是最大的。

李琰等[57]對杜仲的組織培養方面研究作了大量研究,研究發現:MS培養基有利于杜仲幼莖愈傷組織的誘導,而B5培養基不僅對葉的愈傷組織誘導有利,對莖和葉愈傷組織的繼代培養也是最理想的。在杜仲愈傷組織誘導中田間材料幼葉取樣時間以3月中旬為好,幼莖的取材時間以4月中旬以前最佳,無菌苗以下胚軸、子葉、真葉誘導效果較好,誘導愈傷組織的培養基pH值以6.3較適宜,培養室的光照條件以12h光照,12h暗培養較有利愈傷組織。誘導莖段的大小和接種方式以0.7cm長度橫放方式誘導效果較好[58]。愈傷組織繼代培養時接種量在0.35 g左右比較合適,愈傷組織的生長曲線大致呈 S形,在20 d時達到最大值,而總黃酮和綠原酸的含量均在16 d時達到最大值。在繼代培養中,莖和葉愈傷組織的增長量、綠原酸和總黃酮含量均在第3代達到最大值,下胚軸誘導的愈傷組織的增長量,綠原酸和總黃酮含錄均在第4代達到最大值,子葉愈傷組織的增長錄和總黃酮含量在第5代達到最大值,綠原酸含量于第4代達到最大值。不同來源的愈傷組織中葉愈傷組織中綠原酸含量最高下胚軸愈傷組織中總黃酮含量最高[59]。

1.4 選擇育種選擇育種是指直接利用自然變異 ,不需要人工創造新變異而從中進行選擇,并通過比較試驗的育種途徑。

藥用植物長期以來野生群居生長,在自然狀態下,由于天然雜交、基因重組、分離、基因漂變或突變,個體間在遺傳性狀上存在很大差異,其中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已知或未知的有用基因,如控制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等優良性狀的基因和控制有效成分代謝途徑和代謝速度的基因等[60]。這種在自然狀態下產生的變異是進行優良個體篩選的物質基礎,通過定向選擇,可以實現有利基因的積累,從而顯著改變原始群體的面貌,促使新變異的出現,直至選育出優良的品系或品種。

近幾年在廣東省中藥材規范化、產業化建設過程中,廣州中醫藥大學聯合相關的中藥企業在省內建立了穿心蓮、廣藿香、陽春砂仁、廣佛手、巴戟天、高良姜、溪黃草、化州橘紅、山銀花、五爪龍、九節茶、廣金錢草、雞腎草、何首烏、魚腥草等10多種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研究(GAP)基地。對這些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總結和整理。其中,開展了這些中藥材的物種鑒定和優良品種繁育研究。對這些中藥材的不同栽培品種進行了調查、鑒定,初步篩選出不同的農家種,如砂仁的“圓果”“長果”;巴戟天的“小葉種”“大葉種”;廣藿香的“牌香”“肇香”“南香”;廣佛手的“握拳果”“張手果”;雞腎草的“小葉雞腎草”“大葉雞腎草”等;并初步篩選出優良品種,如巴戟天的“小葉種”、廣藿香的“牌香”等[61]。

韓維亞等[62]運用林木選擇育種原理,從297株雌銀杏古樹中發現并選育出兩個具有藥用價值高、結實早、豐產穩產、抗逆性強等特點的黑銀杏優良無性系-中銀黑1號和中銀黑2號。黑銀杏種仁中總黃酮含量0.9 mg/kg,葉片中總黃酮含量8.5 g/kg,分別比普通銀杏(梅核白果)高50%和41.7%。

近年來人參育種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采用集團選育法育出了有效成分含量較高的黃果人參新品種,趙壽經等[63]運用高產選育方法育成吉參1號品種。徐昭璽等[64](1997)對人參選擇育種開展了研究,發現人參混合選擇效果不明顯,不同等級的母株對后代產量的影響較大。

郭巧生等[65]從4個栽培類型的藥用中選育出具有優良栽培性狀且高產的“紅心菊”和“小自菊”兩個推廣材料。

1.5 雜交育種雜交育種是指以基因型不同的品種進行或結合長成雜種,通過培育選擇,獲得新品種的方法。雜交育種是選育新品種主要途徑,是近代育種工作最重要的方法。由于雜交引起基因重組,后代會出現組合雙親控制的優良性狀基因型,產生加性效應,并利用某些基因互作,形成具超親類型新個體,為培育選擇提供了物質基礎。雜種后代群體,通過培育、鑒定、選擇等步驟,獲得優良單系,再經過無性繁殖就形成新品種。雜交育種按性質可分為有性雜交育種和無性雜交育種。在有性雜交育種中,根據親緣關系的遠近,又可分為品種間雜交和遠緣雜交。一般雜交育種是指品種間雜交育種。按育種不同要求可采用簡單雜交,回交和復式雜交等方式。雜交育種主要考慮親本應具有重要目標性狀的基因,選擇育種值大的性狀。考慮親本間性狀基因互補,選生態地理上相距遠的雙親配合力高的作親本并配制組合等。

雜交育種作為一種常規的育種技術,在藥用植物育種上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黃春洪(2001)進行了根狀莖組的盾葉薯蕷×穿龍薯蕷、盾葉薯蕷×山萆薢的雜交研究,能夠產生雜交種子,而在盾葉薯蕷×山萆薢,這分屬兩組的代表植物的雜交試驗中沒有獲得雜交種子[66]。趙合句等[67]對1983年育成的松藍與薺菜屬間雜交品系進行了比較試驗,發現雜交品系在產量、抗病性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韓寧林等[68]對湖北不同群體間銀杏遠距離花粉授粉,獲得在葉產量、芽數、苗高和地莖粗等方面具有雜種優勢的后代。劉瑋等[69]進行了丁香屬植物的有性雜交試驗,研究表明18個組合中有5個獲得了雜種,同時發現后代結實率存在較大差異。王秋穎等[70]對多個天麻品種進行多年正反交試驗,培育出4個雜交品種,其中3個是高產品種,同時這些品種遺傳穩定,天麻個數和產量與雙親相比都有較大的提高,可大面積推廣。王錦秀等[71]為培育大果粒枸杞新品種,2002~2004年采用枸杞與番茄進行屬間遠緣雜交育種試驗,共配置21個雜交組合,從中篩選出7個雜交組合,培養出7個雜交后代株系,其中有2個株系已開花結果,這一研究結果說明某些茄科植物不同屬間進行雜交是可行的。

2 討論

2.1 種質資源對于藥用植物育種的重要性“藥用植物的種質資源”是泛指一切可用于藥物開發的植物遺傳資源,是所有藥用植物物種的總和。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是藥用植物種質鑒定的基礎,是利用基因資源的基礎,是引種栽培和資源保護的基礎,同時也是育種的基礎。種質資源是藥材生產的源頭,種質的優劣對產量和質量有決定性的影響,種質資源研究特別是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在藥用植物開發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加以研究[72]。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和整理,建立種質資源描述系統;種質資源的保存技術研究;種質資源的鑒定和評價研究,以提高藥材質量,培育優良品種為目標,篩選優良種質資源[73]。

我國是中藥材原料的重要出口國,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力度不夠,只開發不撫育造成了野生植物資源的迅速減少,許多珍貴的藥用植物已經處于瀕危甚至滅絕的邊緣。目前在我國以上工作已經開始進行,如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評價[74];種質資源保護技術[75];以及為有效保護資源而開展的各種育種工作。

2.2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在藥用植物育種中的可行性和前景DNA分子遺傳標記技術又稱DNA分子診斷技術,是指通過直接分析遺傳物質的多態性來判斷生物內在基因排布規律以及其外在性狀表現規律的技術。任何生物種或個體都具有特定的DNA多態性,通過直接診斷分析DNA的多態性便能避開遺傳特性表現過程中的環境因素,數量性狀遺傳或部分與完全顯性的干擾,快速準確地測定DNA的差異性[76]。

DNA分子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不受外界因素和生物體發育階段及器官組織差異的影響,具有較強的遺傳穩定性和較高的化學穩定性,在陳舊標本中所保存下來的DNA仍能夠用于DNA分子遺傳標記的研究,所以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分子克隆技術的發展,DNA分子標記技術會越來越豐富并且在藥用植物學的發展中得到滿意結果,目前用于藥用植物育種的分子遺傳標記技術有RFLP,RAPD,APPCR,AFLP等[77]。

2.3 空間技術在藥用植物育種中的應用空間誘變育種,是利用高空氣球、返回式衛星、飛船等航天器,將作物種子、組織、器官或生命個體搭載到宇宙空間,利用宇宙空間特殊的環境誘變作用使生物基因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進行選育,培育新品種、新材料的作物育種新技術。它是航天高科技與農業遺傳育種相結合的產物,是綜合了宇航、遺傳、輻射、育種等跨學科的高新技術。航天育種的最大優勢在于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創造目前常規誘變育種方法難以獲得的罕見基因資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優良品種[78]。

1994,1996年發射的返地衛星,分別搭載了紅花、桔梗等藥用植物種子。經研究發現了抗逆性增強、活性成分提高,品質得到了明顯改良[79]。

藥用植物品質(產量及藥用成分)的優良性、均一性、穩定性和可控性是保證中藥生產和中成藥療效的首要環節,優良品種是生產優良藥材的基礎,只有經過選育的良種才能實現品種的生物學性狀整齊、遺傳基因穩定、產量穩定、藥用成分含量高目穩定可控。因此,開展藥用植物選育種研究是實現中藥現代化與產業化的客觀要求。但我國藥用植物資源眾多,一方面野生資源數量和種類在迅速減少,另一方面人工馴化和育種工作沒有全面系統展開,為保證藥用植物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待于加大研究力度,選育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

參考文獻

[1]董靜洲,易自力.我國藥用植物資源研究[J].藥學研究雜志,2006,35(1):67.

[2]劉進平,鄭成木.誘變結合植物組織培養在植物育種中的應用(綜述)[J].上海農業學報,2004,20(1):19.

[3]宋道軍,余增亮.離子束生物工程在加速生物誘變育種上的新構想[J].科技導報,1997,5:22.

[4]甄衛軍,孫月華,等.低能離子束注入麻黃草種子生物效應的初步研究[J].種子,2003,2:26.

[5]魏勝林,張祥勝.N+注入對甘草幼苗部分耐旱特征效應的研究[J].核技術,2004,27(11):825.

[6]魏勝林,吳李君. N+注入對甘草葉片腺體和腺體分泌多糖及葉片多糖的影響[J].核技術,2006,29(5):423.

[7]李曉瑾,石明輝.低能離子注入甘草生物效應初步研究[J].中草藥,2006,29(5):423.

[8]陳浩,梁運章.離子束生物技術及其在藥用植物育種中的應用[J].中藥材,2005,36(5):641.

[9]蔚華.毛花洋地黃栽培群體的類型及其初選擇[J].中草藥,1998,29(5): 126.

[10]喬傳卓,崔熙.藥用植物多倍體的應用[J].中藥材科技,1981,4:40.

[11]劉昌效.藥用植物誘變育種方法初探[J].藥學通報,1981,16(6):49.

[12]申志英,李春香,于 輝.微波輻射對藥用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J].生物磁學,2005,5(4):265.

[13]申志英,方坤龍.龍膽種子發芽率試驗[J].中藥材,2004,27(11):801.

[14]申志英,孟祥財.提高射干種子發芽率的簡易方法[J].中藥材,2004,27(3):163.

[15]安學麗,蔡一林,王久光. 化學誘變及其在農作物育種上應用[J]. 核農學報,2003,17(3):239.

[16]魏良明,姜鴻勛. 植物誘變新技術及其在玉米育種上的應用[J]. 玉米科學,2000,8(1):19.

[17]張秀省,張榮濤,曹 嵐,等. EMS誘變的長春花細胞系突變研究[J]. 中草藥,2004,35(11):1293.

[18]張磊,劉貴仁.石刁柏花藥培養再生單倍體植株和染色體數變異[J].天津農學院報,1995,62(2):1.

[19]褚云霞,陳龍清.百合的花藥培養研究[J].園藝學報,2001,28(5):472.

[20]毋玲玲.麻黃離體培養和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6):354.

[21]喬傳卓,崔熙.藥物植物多倍體的作用[J].中藥材科技,1981,4:40.

[22]潘家駒.作物育種學總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141.

[23]彭盡暉,張良波,彭曉英.秋水仙素在植物倍性育種中的應用進展[J].湖南林業科技,2004,31(5):469.

[24]尋曉紅,蔣泰文,彭曉英,等.黃花蒿試管苗再生途徑及多倍體誘發的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3, 29(2):115.

[25]高建平,趙曉明,孫世春.鬼針草(Bidens bipinnata L )多倍體的誘變[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1998,18(2):112.

[26]陳發棣,蔣甲福,房偉民.秋水仙素誘導腦多倍體的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02,18(1):46.

[27]匡全,梁國魯,郭啟高,等.秋水仙素誘導牛蒡多倍體[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4,40(2):157.

[28]周日寶,王朝暉.白術同源四倍體誘導[J].基層中藥雜志,2001,15(6):16.

[29]夏海武,戰克勤,萬永霞.芫荽的快速繁殖與多倍體誘導[J].中國中藥雜志,2003, 28(3):275.

[30]張俊.蓮秋水仙素對當歸多倍體愈傷組織誘導的影響因素分析[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1997,2(6) :148.

[31]彭菲,周日寶,劉建存.川白芷多倍體誘導試驗[J].中藥材,1999,22(12):17.

[32]羅躍龍,彭菲,劉軍.杭白芷的多倍體誘導與培育[J].中國中藥雜志,2004,29(2):186.

[33]陳柏君,高山林,卞云云.黃芩組織培養同源四倍體的誘導[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0, 9(1): 9.

[34]段英姿,客紹英,曹 靜,等.秋水仙堿誘導南丹參多倍體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6):445.

[35]艾建國,高山林.丹參同源四倍體的誘導、鑒定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J].藥物生物技術,2003,10(6):372.

[36]高山林,舒 要.桔梗同源四倍體的誘導與鑒定[J].中藥材,2002,25(7):461.

[37]王俐,鄭思鄉,李枝林,等.庫拉索蘆薈的多倍體誘導及其變異初報[J].云南植物研究,2001,23(4):493.

[38]張興翠,梁國魯,楊光偉,等.蘆薈的快速繁殖與多倍體誘導[J].中國中藥雜志,2001,26(8):538.

[39]張興翠,周昌華,殷家明,等.藥用百合的多倍體誘導及快速繁殖[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3,25(1):14.

[40]王強,蘭利瓊,傅華龍.秋水仙素誘導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愈傷組織多倍體的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2,20( 6):449.

[41]周樸華,何立珍,劉選明.組織培養中用秋水仙素誘發黃花菜同源四倍體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5, 28(1):49.

[42]商宏莉,汪衛星,向素瓊,等.利用組織培養技術進行紅千層多倍體誘導[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5(5):396.

[43]郭啟高,張鐘靈,周 虹,等.秋水仙堿誘導生姜多倍體的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0,22(5):400.

[44]Hahib Ahmad, Shahida Hasnain. 蕪菁的誘導同源四倍體減數分裂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 (3):321.

[45]吳玉香,賀潤麗,高建平,等.刺果甘草多倍體誘變育種的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4,24(2):116.

[46]吳玉香,高建平,趙曉明.黃芪多倍體的誘導與鑒定[J].中藥材,2003,26(5):315.

[47]畢春俠,張存旭,等.杜仲多倍體的誘導[J].河北林果研究,1999,14(2):148.

[48]王錦秀,李 健,王立英,等.枸杞同源四倍體誘導新方法初報[J].寧夏農林科技,1998,6:1.

[49]吳清,向素瓊,閆 勇,等.金蕎麥的離體快繁及同源四倍體的誘導[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1,23(2):108.

[50]ZHAO Gang ,YANG Jingdong ,ZOU Liang .Studies on Chromosomes Doubling of Tartary Buckwheat[J].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然科學版),2005,24(4):253.

[51]李運合,胡春根,姚家玲,等. 盾葉薯蕷四倍體誘導的研究[J].中草藥,2005,36(3):434.

[52]郭清泉,鄭思鄉,楊瑞芳,等. 蓮Nymphaea L.多倍體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1997,23(1):26.

[53]安巍,李云翔,等.三倍體無籽枸杞新品種的選育研究[J].寧夏農學院學報,1998,19(3):434.

[54]許鴻源,蒙愛東,李春霞,等.靈法素對三七愈傷組織發生和增值影響[J].中藥材,2004,27(1):1.

[55]王會.薰衣草叢芽誘導及生根研究[J].北方園藝,2006,5:161.

[56]KURTH H SPREEMANNR phyo chemical charalterization of rious st gohn's wort extracts[G] .Adv Ther ,1998 15(2):117.

[57]李琰,張存莉,嚴忠海,等.不同培養基對杜仲愈傷組織誘導和生長的影響[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3,18(3):37.

[58]李琰,張朝紅,崔宏安,等.杜仲愈傷組織誘導的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1(5):153.

[59]李琰,董娟娥,姜在民,等.杜仲愈傷組織中次生代謝產物積累動態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4,24(11):2033.

[60]國內中藥基礎性研究現狀與對策,bioon.com/drug/herbindustry/86495.shtml,2004-12-26.

[61]羅戰勇,陳元年.廣東藥用植物選育種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4,增刊:23.

[62]韓維亞,黃智耀.黑銀杏選育研究[J].林業科技開發,1997,5:30.

[63]趙壽經,李方元,等.豐產人參品種選育理論及吉參1號的育成[J].中國農業科學,1998,31(5):56.

[64]徐昭璽,魏建和,王麗華,等. 人參選擇育種的研究-不同等級的母株對后代的影響[J]. 人參研究,1997,2:10.

[65]郭巧生,何先元,劉 麗,等.藥用白新品種選育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3,28(1):28.

[66]吳寶成,杭悅宇.遺傳育種技術在藥用植物及薯蕷屬植物中的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2):1238.

[67]趙合句,黃水菊,王玉葉.油菜與松藍和薺菜屬雜交新品系比較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1995,1:8.

[68]韓寧林,王開良.銀杏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初報[J].林業科學研究,1998,11(5):533.

[69]劉瑋,呂顯洲.丁香屬植物有性雜交試驗的研究初報[J].木本植物研究,2000,20(2):207.

[70]王秋穎,郭順星.天麻優良品種選育的初步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4,29(2):744.

[71]王錦秀,趙健黃,黃占明.枸杞與番茄屬間遠緣雜交研究初報[J].寧夏農林科技,2005,3:8.

[72]馬小軍,肖培根.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在藥用植物開發中的重要意義[J].中國中藥雜志,1998,23(10):579.

[73]秦民堅,王崢濤.藥用植物種質資源與中藥材的優良品種選育中[J].中藥研究與信息,1999,1(6):17.

[74]張素敏,李樹剛,王忠輝.沙棘屬植物的研究進展[J].北方果樹,2005,28(4):3.

[75]鄭麗屏,王玲,李勇軍,等.云南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試管保存技術[J].資源開發與市場,1999,15(1):3.

[76]趙云峰,石 磊,蔡 敏,等.DNA分子遺傳標記技術在藥用植物學中的應用[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01,27(2):87.

[77]馬君義,張 繼,王一峰,等.DNA分子標記在藥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中[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22):3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