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法官談話的技巧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跟法官談話的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片子講述的是農村基層法官老張,為處理一件關于爭奪孩子撫養權的民事糾紛所發生的故事。片子基調幽默風趣,主演馬恩然更是以松弛、自如、準確的表演,把老張的憨厚、狡黠,濃濃的人情味和執法不二的性格活脫脫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這部拍攝于兩年前的電視電影,之所以拖到現在才播出并獲獎,是因為當時要送到最高法院審查,結果送晚了,沒能趕上第一屆的“電視電影百合獎”,所以只好參加了第二屆的評選。
接拍《法官老張軼事》的起因很偶然。有人把劇本推薦給楊導,他讀到半截就喜歡上了,因為主人公是小人物――是他一直擅長并鐘情的題材。不過楊導對故事的真實性心存懷疑,他不相信農村的法律意識會淡薄到那種程度。恰巧這期間,楊導在電視上看了一個類似題材的紀錄片,這才堅定了拍攝此片的信心。事有湊巧,楊導在報紙上發現了河北的一個石頭村。到那一看,景不錯,挺適合這部片子的,于是就決定在那拍了。
在看劇本的時候,楊導就開始在腦海里勾畫老張的法官形象。本子看完了,腦海里的形象也清晰地浮現在眼前了――那就是馬恩然老師。楊導把本子拿給馬老師一碰,馬老師對張法官這個角色也是興趣十足。于是兩人就劇情、表演深入交換了意見,最后在很多具體細節上碰出了寶貴的“火花”。比如片頭劉三喜和另幾個村民男扮女裝去偷女兒,原劇本中是沒有的,可現在這樣的設置就顯出了懸念的趣味性,且符合現代農民的思想變化――開始講究一些智慧(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硬搶)。由于各方面磨合得都比較好,準備得比較充分,所以真正拍攝起來沒怎么費事,6天半就結束了。連后期剪輯在內也不過才半個月。但這段時間給楊導的感覺是踏實的,因為身心真的都浸在了這部戲里。
說到馬恩然老師的表演,楊導用莊重的神情道出了他衷心的贊嘆:“老爺子用功、敬業、投入,這次榮獲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可以說是實至名歸。那天他在領獎時說過一句話‘戲比天大’,對我的觸動很深!老爺子演了一輩子戲,這時候得這么一個獎,對我們這些創作者來說實在有著特別重要的啟示意義。”于是我想起那個穿上制服熱心為民辦案的法官,想起他憨厚的外表背后含而不露的談話技巧,想起他情法交融的辦案原則;想起他脫下制服也會在村頭田里發火打人的樣子……最讓我忘不掉的是片尾鄉村路上的《好漢歌》,唱完竟又傳出憨憨一笑,真乃神來之筆!
正是這部片子的愉快合作,楊導在后來的電視劇《空鏡子》里,又特請馬老師出演了孫老爺子一角。相信多數讀者朋友都已經看過了。
2002年可謂是楊導的豐收年,電影《美麗的大腳》、電視電影《法官老張軼事》、電視劇《空鏡子》不是囊括大獎便是收視率奇高,深受觀眾喜愛。足見觀眾對他片子的認可程度。可這在楊導心里,只留下一道欣然的印痕,因為“獲獎只說明過去,并不能代表將來。”
楊導不喜歡有些人動不動就把電影和電視對立起來比較,他覺得這是非常無聊的行為。其實,電影與電視對于導演來說,只存在偏好上各有側重的問題,因為兩者之間,拍攝的手法、風格、樣式等多種條件都不相同,所以沒必要厚此薄彼。好像拍電影的導演就高人一籌,拍電視劇的導演就狗屁不是。其實不是那么回事,哪個干明白了都不容易。所以楊導不介意自己拍電影還是電視,他關注問題的關鍵是,要讓觀眾更好地接受甚至喜歡他的片子,而不在于片子用哪種形式來呈現。正是基于這一點,楊導對電視電影這種新型影像表現形式比較認同。“在拍電視電影之前,我對電視電影這個概念還不是特別明確,但想法上還是有自己的理解。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都越來越快,難得有閑暇的時間去影院看片子,電視里播放的電視劇太長,電影又多是老片。在這種情況下,電視電影的出現是必然。”
中國的第一部電視電影作品《別了冬天》,便出自楊導之手。從那以后,不少導演都開始陸續介入,現在電視電影已經形成規模了,這是件好事,至少觀眾選擇的范圍大了很多。
細細回想起來,楊導的片子存有一個共性――就是關注的都是那些不起眼的平民老百姓,不管是保衛科長葉民主還是貧嘴張大民,都是活在我們身邊的小人物。為什么他偏偏對此情有獨鐘呢?“我偏愛他們是因為我是他們其中的一員,這樣我拍起來心里有底,因為看得見摸得著。其實小人物的藝術生命力是最長的,藝術感染力也最強,而我也喜歡把小題材拍出大意義。我想我會一直延續這條路繼續走下去。不忙的時候,我會去擠公共汽車、坐地鐵,跟老百姓近距離地接觸。為的就是繼續保持以一個普通人的心態來創作。”
即便選擇自己擅長的題材,也不可能無視市場因素。對此,楊導的考慮和分析頗有條理,也足夠坦誠:“導演最快樂的事情,首先就是片子有人看;第二點就是要有很多人看;第三個追求是有很多人愿意看。在這三個層次中,你必須得考慮。我以前曾經自我陶醉,自我欣賞,根本不考慮這方面。后來考慮一部分,可以跟觀眾讓步。現在我的全部創作,必須得到觀眾的認同和喜愛,這是我創作最基礎和最根本的東西。”
不拍片子的時候,楊導就還原成了那個愛看球、愛釣魚、愛讀報的東北漢子。只是現在這樣的時間也不多,因為他無法將工作和生活嚴格地區別開來。楊導比較在意家人、親友對他片子提出的反面意見,因為比較客觀,很多人隨著事業的成功聽到的假話越來越多,久而久之,自己的判斷能力、防范意識都會慢慢退化。楊導不希望自己變成那樣,他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去拍攝更多更好的凡人小事呢。
現在《法官老張軼事》續集的劇本已經完成,聽編劇說故事比前面的還要好。本來楊導不太喜歡拍續集的片子。但由于是這部片子的續集,他表示愿意破例,只要條件具備就拍。
而我,也愿意期待導演楊亞洲更多的軼事和好片子。
《法官老張軼事》在情與法之間尋找結合點
舒予
與眾多法律題材的電視作品相比,電視電影《法官老張軼事》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樸素而感人的小故事:三年前,農民三喜的老婆因難產而死,留下了一個女兒秀秀。孩子出生僅三天,三喜就把她撇給了自己的老丈人孫老慶和小姨子玉兒,自己又娶了個新老婆。三年過去了,三喜因老婆不能生產,便想方設法要把秀秀從老丈人手中搶走,并不惜將孫家老小告上公堂。此舉激起全村老少爺們兒的公憤,也令接受此案的基層法官老張甚是為難:于情,孫家對孩子三年的含辛茹苦以及三喜的忘恩負義,哪一點都無法讓孩子離開這個三代同堂的貧困之家;于法,三喜與孩子血脈相連,撫養的權力和義務是無法回避的法律依據。于是,圍繞著孩子的歸屬,在這個平靜的小山村里,醞釀著一場情與法的交鋒,而處在風口上的老張,自然就成為了解開一切矛盾的焦點……
在普法宣傳日益深入的今天,《法官老張軼事》絕對稱得上是一部應時之作。但它的意義并不只是在于展示農村普法的重要性,更是深入探究在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生產力較不發達的農村地區,法律對于當地群眾評判是非的價值以及執法者所應代表的立場和執法的態度。就拿影片中的主人公“法官老張”來說,當三喜請來的縣城律師在村頭看到蹲在田里休息的老張時,他不由自主地說了一句:“看你現在這個樣兒,你就是把我打死,我也不相信是個法官!”的確,一個扛著鋤頭、一臉憨厚的農村老漢,居然是頭頂國徽、手持憲法的法律代言人,這與以往影片中刻板的面孔截然不同!如此大的形象反差,觀眾的心里自然而然便產生了一個疑問――這種水平的法官怎么辦案啊?于是,在觀眾的潛意識里,老張的辦案過程便成為了整部影片最揪人的部分,而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在觀眾的腦海里被演化成兩種形象的代言――既是樸實無華的農民,又是至高無上的法官。也正是由于這種特定的身份,老張才能在“就是這個樣兒”的小村子里,巧妙地周旋在各方之間,在法律和人情之間達到最大的平衡,以維護一種淳樸而善良的生活氛圍。以上這一切,都通過老演員馬恩然傳神、真切的表演而變成了可能,并由此給觀眾帶來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篇2
首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我自己。大家是從電視屏幕上熟悉我的,我是河北省石家莊人,在石家莊讀到高中畢業,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學的是廣播電視專業。當時中國人民大學的廣播電視專業是第一次招生,我們這批同學基本上都是在電視領域里工作。電視是一個需要各個部門、各個工種通力合作才能做好的行業。大家都喜歡看電影,可是為什么總會覺得中國的電影跟好萊塢的電影就差那么一點點,從攝像、導演、編劇上說,我們都不差,但為什么只差那么一點點呢?其實,電影、足球還包括很多事情是相通的,差的就是各個工種之間巧妙的配合,只有配合得非常好,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團隊,才能拿出最優秀的作品來。我畢業以后被分到石家莊電視臺,在石家莊電視臺工作了6年,后來我來到了北京,加盟了“足球之夜”節目。
學生:您好,請問如何成為一名出色的解說員?
劉建宏: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不管是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興趣。你要對這個工作感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但要達到目標,還離不開勤奮、努力。比如說,足球解說員要對足球運動非常熟悉,但是僅僅熟悉這項運動還不夠,因為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觀眾,你需要讓觀眾對這項運動同樣感興趣。你需要把這件事情很好地傳達給觀眾,所以還需要良好的表達能力、非常縝密的思辯能力,也需要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引導大家去接近答案,所以需要的是綜合素質。
大家都是15、16歲的學生,在我看來,這個時期正是你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開始懵懵懂懂建立起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對大家來說,有的發育得早一點,成熟一點;有的發育得晚一點,成熟得也晚一點,沒有關系,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個時候,大家正在搭建人生觀、世界觀的框架,我希望大家多看書、多思考。當然青春期和兩個字是聯系在一起的――-叛逆。不喜歡聽老師說什么,也不喜歡家長在那里嗦,愿意跟同齡人去溝通,這都沒有問題,但我認為,你要適度地、清醒地去認識這種叛逆的心理。其實你想一想,老師、家長怎么會去害你呢?怎么會去設計你呢?只不過是他們表達的方式,跟你溝通的方法是你不喜歡的,是你不愿意接受的,所以你會產生一些抵觸情緒。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也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我怎么選擇談話的技巧,我怎么能夠跟孩子有效地溝通,作為老師也是這樣。我希望同學們能夠主動調整自己的心態,這個調整對你一生是受益匪淺的。假如你堅持抵抗到底,你可能會失去很多關鍵時刻來自關鍵人物的關鍵指點。我覺著大家的人生就像大幕,剛剛拉開了一角,你現在能看到的只是人生精彩的一小部分。人生固然精彩,但也非常復雜。樹立起良好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對你們將來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也提醒大家,不要因為學業過重而忽視了鍛煉。按照美國最簡單的一個評價標準,每周堅持中度的鍛煉達到150分鐘,才算是健康的生活。大家自己評估一下,自己是否達到這個運動量了。每天適度地運動一個小時,你的身體會非常的強壯,你的精神會非常的愉悅,你的記憶力會增強,各方面都會向好的方向去發展。而且尤其是像籃球、足球這樣的團隊運動,還能夠幫助你以后能夠很快地融入到社會當中。在座的同學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平時缺乏跟別人有效的配合,而在足球或者籃球這樣的團隊當中,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跟隊友配合。你要相信隊友,同時也要做到讓隊友相信你,只有如此,這支球隊才能變得更加強大。你們想想,在籃球場上,在足球場上,當出現互相埋怨的時候,這支球隊就要輸球了。養成一個良好的鍛煉的習慣,這將是你一輩子的財富。比如,美國總統奧巴馬,他是個籃球迷,籃球打得很不錯:普京,柔道高手,足球踢得也不錯。普京到巴西訪問的時候,當時巴西人對他的印象非常好,因為普京參觀了馬拉卡納球場,并且在那里踢了一會兒球。
學生:您最喜歡的國家隊是哪個?
劉建宏:我最喜歡的國家隊肯定是中國隊。這是你自己的隊伍,就像你生在中國,你是中國人一樣,這是沒有辦法選擇的。我必須支持這支隊伍。比如說在世界杯上,如果沒有中國隊的時候,我會選擇一支球隊去支持。有人說,中國足球何時能崛起啊?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們是等著中國隊拿了世界冠軍,才成為中國隊球迷的話,這將是一個很荒謬的邏輯。不是這樣的,應該是你先投入到中國足球當中,你自己去踢球,等將來你們有了孩子,讓你們的孩子去踢球,這是需要全體人們站出來支持的一項運動。中國足球不是因為我們基礎很雄厚沒搞好,而是因為基礎很薄弱所以沒搞好,踢球的人太少。德國600萬足球注冊人口,而中國只有3萬人。之前,一直有一個常識性的錯誤,中國13億人就挑不出11個能踢球的嗎?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我們是3萬人在踢球,當中國有600萬人踢球的時候,相信中國隊在亞洲一定能把其他隊伍甩在身后。所以希望大家都成為足球的一分子,你們可以看球,可以踢球,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支持中國足球。除非中國人投票說,我們不搞這項運動了,否則留給中國人的只有一個,就是一定要把中國足球搞好,因為這支隊伍是代表我們國家的。
學生:解說員在解說的時候應該遵守什么原則?您也有自己喜歡的球隊,您怎么樣保證解說的公正與客觀?
劉建宏:作為一個記者,他是有一個記者的準則的,比如公平、公正、客觀。任何領域、任何工作,都有一些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我們把它叫做上限,或者是底線,這是不能觸摸的。足球場上,內犯規,點球;籃球場上,籃下犯規,罰球。在我們的行業中也有一些這樣的規則。我記得前蘇聯有一位電視評論員,也是解說體育節目的,他說,只有當蘇聯隊和其他隊進行比賽的時候,我才會成為蘇聯隊的一個支持者。我也是這樣的,只有當中國隊跟其他隊進行比賽的時候,我才會成為中國隊的一個支持者,站在主隊的立場上去解說,在其他時候,必須恪守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
對于能否保證解說的公正、客觀,我相信自己沒有問題。當我坐在鏡頭前或在現場打開話筒準備解說的時候,我會忘掉個人的喜好,變成一個職業的解說員、評論員,這一點是職業解說員都必須做到的。你們將來可能有人會當律師,有人會當法官,你會做各種職業,在任何情況下,你的職業精神、職業態度都是非常重要的。你一旦有了這種精神,就不會因為喜歡哪支球隊而多說上幾句。我會讓自己非常理智、客觀、公正地投入到比賽當中。
學生:我長大了想做一名體育解說員,您認為這個職業的前景如何?
劉建宏:其實我也在想這個職業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子。等你們進入到社會開始工作的時候,還有沒有電視這種媒體都已經成為疑問了。我覺得未來可能會出現混合媒體的模式。它是個什么樣子呢?跟現在的網絡既像又不像,跟現在的電視既像又不像。這種媒體包含著廣播、電視、報紙、互動、即時點播等功能。現在的電視都有機頂盒,有的電視甚至有硬盤,可以刻錄,把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錄下來。所以說,未來的媒體,它可能變化很大,但是有一點,我還是很
自信的,體育解說員這個行業不會沒有。因為我不相信,將來進化到不需要體育解說員,自己解說給自己聽的地步。比如說,一個律師白天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到家再看看這11個球員都叫什么名字,再查查他們的戰績,那豈不是很累?所以說,不管你是通過手機看轉播,還是通過網絡看轉播,還是通過電視看轉播,你都需要有個人告訴你這個人叫什么。因此,體育解說員這個行業還不錯。但如何成為一名出色的體育解說員,還存在著很大的變數。因為中國沒有培養解說員這樣的專業,所以你要成為一名解說員,需要通過自己刻苦、努力來實現,同時還離不開一點點幸運和機遇。
學生:您既然這么熱愛足球,為什么不成為一名職業球員,而是成為了一名足球解說員?
劉建宏:我從7歲開始踢球,已經踢了30多年。在大學期間,我是中國人民大學校隊的。工作之后,我也一直是我們單位的足球積極分子。去年10、11月份,我作為隊里一名年齡最大的主力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內部組織的“中央電視臺青年職工足球比賽”,并奪得了冠軍。我很喜歡足球,但是在我15歲,跟大家年齡相仿的時候,我已經意識到我不可能成為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因為我非常喜歡踢球,天天踢,我們組織了一撥人和業余體校的一撥人一起踢比賽,結果總是輸得很慘。看到人家的技術、配合、戰術,我想我還是好好學習吧,足球只能當成我的一個愛好。想要成為一名職業球員,除了愛好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天賦。沒有天賦是很難做出事情來的。我要提醒大家,你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某個方面的天賦,可能你自己沒有注意到。如果你打算到某個領域里發展并想有所建樹的話,你現在仔細看一看、想一想自己身上哪一方面在你看來跟別人不一樣,也許是體育,也許是美術,也許是語言。不管什么樣的人,身上都有一種天賦,只要這種天賦被有效地挖掘出來,配合以非常的努力,你就一定能夠在這個領域里面成為佼佼者。所以,大家在設計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時候,不要忘記跟你的天賦和興趣好好結合在一起。
學生:您玩過“實況足球”這樣的游戲嗎?您怎么看待這類游戲?
劉建宏:這樣的游戲在我們辦公室里非常受歡迎,我們很多二十多歲的年輕編輯、記者都非常喜歡玩,我偶爾會跟著玩一兩次。但是在足球上,我的手不如我的腳靈活。事實上,我也跟我們的編輯、記者們說,你們低著頭,啥也不干,就動兩個拇指,你們的全部運動就兩個拇指,兩個小時就這么過去了。如果想玩,我們為什么不到球場上去踢兩個小時的球,那會是另外一種感覺。其實大家想一想,未來網絡可能會代替很多東西,未來大家可能都不用上班,把網絡打開,就可以召開網絡會議,很多工作都可以在家里完成;甚至上學都不用來了,在家里就可以進行遠程的教育,現在都不是什么難題。有件事是打開網絡也是沒用的,就是運動。你不能說打開網絡你就跟著運動上了吧?尤其是集體運動,你得約好人,不能說,你在你家,我在我家,換好球衣就可以踢球,這種事情我想象不出來。我不反對大家打游戲,但是如果你看透了游戲,你會覺得它挺無聊的。如果你想踢球,就到場地上踢,如果你想當主教練、想經營俱樂部,你得真實地去踢球,你靠玩游戲,成不了球星,也成不了主教練。
學生:您的理想是什么?就是體育解說員嗎?
劉建宏:那個時候我就想當個記者,然后我就一直奔著這條路走了,中間有過搖擺的時候,一會兒想當科學家了,一會兒想當飛行員了,但是當記者這個夢是我做的最長的一個夢,而且也是最能夠影響我的一個夢,所以我就一直堅持下來了。到考大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報10個志愿,我報了9個新聞專業。我就覺得做記者可以讓我行萬里路,讓我看到很多東西,能夠接觸很多不同的人,能夠使我的人生很豐富,這是我自己的想法。
至于怎么努力?有了這個目標,就得努力。當時我告訴我的家人我想當一名記者的時候,我的哥哥在上海上學。那個時候的新聞系還不多,比較好的學校一個是復旦大學,一個是中國人民大學。我哥在上海上學,所以他跟我說,你要當記者你就要考上復旦大學新聞系,你知道嗎,復旦大學新聞系每年全國只招收30個學生,你必須成為這三十分之一,你將來才能成為一個記者。后來我就琢磨,我怎么才能成為復旦大學這三十分之一呢?要是不好好學習,肯定成為不了這三十分之一,那就努力吧。
這其中發生過很多故事。高一的時候,我沉迷于足球,天天踢,踢完后回家累得已經沒有心思學習了,所以我的成績由班級中游水平直線下滑到班級倒數第六名,這是我高一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這件事情對我的觸動特別大,當時我就在日記里面寫道,我老是覺得在班級里面能夠考個中游水平,將來上大學問題也不大,抱著這種心態,結果現在就變成這樣了,我必須要改變,從現在開始,我要樹立一個目標。我寫了個“一”字,我告訴自己從現在開始我要成為全年級第一。現在想想,當時挺妄想的,已經是班里倒數第六了,在老師眼里基本上成為不可救藥的學生了,但是那個時候我真的給自己樹立了這樣一個目標。怎么做呢?改變自己。高一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我由49名變成31名,被班主任點名表揚。但我知道,對我來說那不算什么。等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我已經是11名了,這還是不行,于是高二的時候第五名,第三名。高三的第二個學期,離高考還有兩個月的時候,我終于考上全年級第一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是想告訴大家,學習其實可以通過決心、毅力加上好的學習方法去改變的。中國足球也是這樣,我們可以通過決心、毅力加上好的方法去改變它。
學生:您認為成功最需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