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設計課程小結范文
時間:2023-10-08 17:2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形態設計課程小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課程名稱
《計算思維》三個學科形態
二、課程參考教材
陳國良.計算思維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三、教學目標
1.理解“學生選課”例子的E-R模型和關系模型,掌握簡單數據庫系統的建模方法,實現客觀世界到信息世界的抽象。
2.掌握將模型與系統設計進行實現的方法,能夠構建簡單的關系數據庫系統。
3.了解抽象、理論和設計3個學科形態內容劃分的背景和意義。
四、重要概念
抽象、理論和設計三個學科形態的劃分,使原來的大量概念變得有序,從而大大降低了計算學科認知的復雜性。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E-R圖的簡單繪制,計算學科的三個學科形態(抽象,理論和設計)的區別。
教學難點:計算學科的三個學科形態(抽象,理論和設計)的區別。
六、教學過程
第一步回顧計算思維的定義和本質
同學們還記不記得計算思維的定義,這是華裔美籍的計算思維研究學者周以真教授給出的定義,簡單地說,計算思維就是圍繞計算機科學的一系列思維活動。計算思維又叫構造性思維,以設計與構造為特征。它的本質是抽象和自動化。
第二步 講授新的課程內容
1.介紹新的課程內容主要提綱。
計算學科中的三個學科形態,首先我們要知道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抽象形態、理論形態和設計形態。它反映了人們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認識過程。我們將從這三個方面進一步學習三個學科形態。
2.引入“學生選課”的例子。
這里給大家引一個“學生選課”的例子,它給出了學生和課程兩個實體,也給出了它們的聯系,要求我們建立一個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學生選課這一信息的管理。其實,在我們剛進入大學,每個同學都會遇到選課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選課是在網上進行的,很方便很快捷。那么大家是否知道選課這件事是如何從現實世界轉移到信息世界,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呢。這這個過程就跟我們的三個學科形態相關了,怎么相關呢,其實就是現實世界客觀對象抽象的過程。對學生選課例子的感性認識——抽象形態,對學生選課例子的理性認識——理論形態,對學生選課例子的工程設計——設計形態。
3.介紹抽象形態。
我們人看到的是現實世界,通過人腦認識抽象;就得到概念模型,也就是信息世界;將這個概念模型用計算機能識別的語言進行描述,就得到了數據模型,也就是機器世界。這就是一個現實世界中客觀對象抽象過程。
結合“學生選課”的例子,我們人首先看到并獲取的信息就是學生和課程,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學生可以選修若干門課程,每門課程可以被任一學生所選修。我們第一眼看到并獲取的信息實際就是感性認識,將學生、課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對應起來,實際上就是將客觀世界抽象為信息世界。
概念模型的定義是:是客觀世界到信息世界的抽象,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其中的主要概念有,實體、屬性、碼、域、聯系等,概念模型最典型的就是數據庫領域的ER模型。ER模型是一種用實體和實體之間的聯系來描述客觀世界并建立概念模型的抽象方法。ER圖是對ER模型的表述,它有一定的規則,實體:用矩形表示,屬性:用橢圓形表示,聯系:用菱形表示,實體之間的聯系:用數字標注在圖上。
小結:抽象源于實驗科學。按客觀現象的研究過程,抽象形態包括以下4個步驟:(1)形成假設;(2)建造模型并作出預測;(3)設計實驗并收集數據;(4)對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建立E-R模型和概念模型,實現了對“學生選課”問題的抽象(感性認識)。
4.介紹理論形態。
完成了對客觀世界的感性認識,就應該上升到理論認識。概念模型(E-R圖)不是機器世界所支持的數據模型,僅僅是客觀世界到機器世界的一個中間層次。概念模型還需要轉換成機器世界能支持的數據模型。在數據庫領域中,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支持的數據模型主要有: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面向對象模型等。我們這里主要介紹關系模型。關系模型:基于關系理論,體現為二維表結構的數據模型每個關系對應于一張二維表。
結合“學生選課”的例子,從ER圖,我們就會得到三條信息,學生信息,課程信息,學生選課信息。從這三條學生信息,課程信息,學生選課信息,我們就得到數據模型對應的這些二維表。到此就完成了理論形態的認識。
小結:理論形態包括以下4個步驟的內容:(1)表述研究對象的特征;(2)假設對象之間的基本性質和可能存在的關系(定理);(3)確定這些關系是否為真(證明);(4)結論。在數據庫理論(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選課”關系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對“學生選課”問題的理性認識,從而為“學生選課”管理系統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5.介紹設計形態。
我們完成了概念模型和數據模型的建立,就應該根據具體的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對該模型進行定義,從而可以由計算機進行處理。這是“學生”數據表的SQL語句。我們再創建課程數據表的SQL語句,學生選課數據表的SQL語句。那么我們就完成了數據庫的建立。
接下來,便可以進行數據的輸入、修改和查詢,從而完成對“學生選課”的管理。一個簡單的查詢:查詢成績在90分以上的所有學生的學號和姓名。SELECT SNO,SN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SC.CNO=COURSE.CNO AND GRADE>90;系統運行以上語句后,即可在屏幕上顯示所求的結果。
小結:一步一步建立起了一個信息管理系統。設計形態包括以下4個步驟的內容:(1)需求分析;(2)建立規格說明;(3)設計并實現該系統;(4)對系統進行測試與分析。最后借助某種關系DBMS實現“學生選課”應用軟件的編制,而這里我們就用的是SQL server數據庫。這里只是實現了一個簡單的數據庫管理,在實際的工程開發中將是包括用戶交互軟件的開發。
6.介紹三個學科形態的內在聯系。
接下來我們講三個學科形態的內在聯系。抽象源于現實世界。建立對客觀事物進行抽象描述的方法,建立具體問題的概念模型,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感性認識。理論源于數學。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建立具體問題的數學模型,實現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設計源于工程。在對客觀世界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完成一個具體的工程任務,對工程設計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由理論知識去解決它。
篇2
我校位處城市北郊,生源來自農牧區,還有一部分外地務工子女。就學情來分析,很多學生認為歷史學科的分數比例占得很少,因而對歷史學習不重視;而農牧區學生知識面較窄,閱讀面不寬,因此學生普遍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不高;而初中歷史的知識點,繁多而雜亂,初中學生難免會認為學習歷史是一種負擔。這種負擔,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很大程度上是機械記憶的負擔,而不是思維負擔。不感興趣、不重視、記憶繁瑣,使得歷史教學開展的時候出現了瓶頸。
教師在統觀知識全局、掌握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系統的基礎上,抓住本質東西,盡可能將繁亂的知識中反映知識間內在聯系異同的“結構”提煉出來,交給學生,使其預先有一個知識結構。根據所教課目的特性和教學要求的不同,設計多樣化的小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知識的線條清楚,中心、重點一目了然,可變被動為主動,就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了,從而有了學習歷史的信心和興趣。
一場精彩的演出要有好戲壓軸,一堂完美的歷史課,不僅要有扣人心弦的導課、引人入勝的“主體”、而且要有回味無窮的結尾。恰到好處的結課不僅可以使整堂課結構完整,而且可以起到升華歷史識、余音繞梁的效果。而小結的方式,也可以突破傳統的結課時的小結,也可以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間,每一個知識要點講述完了之后進行及時的回顧和小結,也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減輕學生在結課時繁重的記憶負擔。
二、小結多樣性的意義
新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要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這就對歷史課堂提出更高要求。而一堂課的結尾環節是寶貴的鞏固環節、提升環節,應該發動學生積極參與、積極互動。多樣化的小結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網絡體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師生共同結課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三、小結的多樣方式
(一)在課堂的不同環節采用小結
主要指小結可以不拘泥于常見形式,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授課的意圖和課程的特點在不同環節采用小結。
常見的小結一般在課堂結尾,模版式的授課方式讓學生感覺單一甚至是枯燥,而小結的意義正在于錦上添花,因此,“點亮”小結,可以提高小結的有效性。
1.知識點多而繁雜的課,就可以在每講完一小節內容或一個大知識點時進行小結,最簡單而有效的方式就是練習式小結,利用填空將小塊知識體系進行一遍梳理,在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時候完成知識體系的“抗震加固”。
2.小結甚至可以顛覆思想,運用到講授新課前。將一節課的體系框架提前“預告”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有更清晰的脈絡,在閱讀中不自覺的關注被已“預告”過的知識要點,由此,知識的反復強化,達到教學的目標。
如八下《改革開放》一課,我重新對內容進行了整合,將課文內容分為“對內的改革”和“對外的開放”兩個環節,和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有沖突,在沒有“預告”過的班級里,講述的時候甚至出現過學生跟不上我的教學節奏的情況,不知道我講到哪了,但是,將小結一提前,學生對知識一目了然,并且對知識框架更清晰了。
3.最常用的方法,當然是將小結放在新課講完后。這樣的小結方式,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邏輯,是最直接有效的小結。
(二)不同類型的課程可以用不同的小結方式
1.歸納式小結法
這是歷史教學中最常用的小結方法。這種方法能將一節課中所授知識加以歸納整理,理順各個知識點的關系,使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一目了然,使教材中復雜的只是簡約化、零散的知識體系化,起到鞏固、加強的作用。這種小結形式適用范圍普遍,但對于新入初中的學生而言,常規的小結不能有效刺激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因而在授課中,這種小結往往用在八、九年級學習的課程中。
2.情境升華小結法
引用學者、專家等權威人物耐人尋味的評論、詩歌作為課堂小結,渲染氣氛,激起共鳴。營造一種特定的氣氛,促使學生在情感上“共鳴”,從不同角度體味學習內容。
如九上的《美國南北戰爭》一課,在文章結尾,讓學生賞析惠特曼的《船長、我的船長》,既能利用詩歌中的詞語讓學生回顧所學內容,又能在美文中,感受到林肯強大的人格魅力,從而創設情境,升華感情。自然而然突破了教學難點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學生也能在心靈洗禮中記住了相關內容。
3.引發思考、激勵式小結法
在漫長的歷史長廊中,許多人、許多事,都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在講完有楷模作用的人或事后,采用引發思考、激勵式小結法作小結,鼓勵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世界觀。
4.討論式小結法
對于內容頭緒繁多、比較雜亂的課,即使用歸納小結法呈現知識點,學生的記憶還是刻板而沒有頭緒的。這時候就可以采用討論的方式作課堂小結,啟發學生思考以形成學會小結的方式,從而在梳理中明確知識的重難點。也是“授之以漁”上上方式。
5.分類比較小結法
這普遍適用于九年級復習課中。將相關聯的知識點放在一起分類、比較,加深對課堂知識的印象,并進一步升華課堂內容,以達到加深學生印象的作用。也可以在無形中養成學生縱向、橫向對比歷史知識點的習慣、形成良性的學習思維。
6.口訣式小結法
這種形式很受學生喜愛,教學效果也比較好,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課文的編排特點,更適用于七年級階段。
利用集中反映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難點的歌謠小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主題。歌謠語言凝練,概括性強而且瑯瑯上口,趣味性強,便于記憶。
7.精煉概括
課程結束時可用高度概括本科內容的關鍵詞語、句子來做課堂小結,需要時再進行擴展,使枯燥的內容生動起來。
如《》簽訂的內容,概括為“一廠、兩億、三島、四口”:即列強可以開設工廠、賠款兩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開放沿江四個通商口岸。將條約內容進行高度概括,幫助學生有效記憶。
8.圖片、影音資料小結法
在授課結束后,選用圖、音樂、視頻等與課程相關的資料作為課堂小結,既對課程內容進行了總結,又緩解了課堂氣氛。
如八下《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兩課,都可以用《春天的故事》結課,在歌聲中打出歌詞,“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南海邊畫了一個圈……1992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南海邊寫下詩篇”,引導學生強化歌詞中的“圈”和“詩篇”各暗喻什么事情,形象記憶課文要點。
9.漫畫小結法
這種方式與口訣式小結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激發興趣,增強記憶。
如講到《》一課時,對于的評價有“失敗論”、“成功論”和“不徹底論”,在講到“成功論”的依據時,就可以采用漫畫形式來強化學生記憶。
10.學生自主小結法
知識點較少且好理解的內容盡可能讓學生自主在課堂中完成小結,鼓勵學生采用以上各種方式歸納所學內容。這不僅是對新課改理念的貫徹,也能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習歷史的興趣貫穿學習始終。
11.練習式小結
可以利用課堂練習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梳理。
針對授課不同的意圖或教師的教學風格,每一位教師都能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小結方式,讓課堂形式豐富多彩,精彩起來。小結的方式遠遠不僅止于此,需要教師用心去鉆研和設計。
篇3
【關鍵詞】教學環節 教學質量 提高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168-02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其質量決定著課程實施的效果。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一直是我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核心內容。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由于主客觀原因,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為適應我區經濟建設對高層次農牧業人才的不斷需求,近年來,我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由于入學時文化基礎參差不齊而且普遍較差(藏族學生的漢語言處于劣勢)導致學習能力下降,跟不上教學進度,產生畏懼厭學心理,影響學習積極性。受傳統教學理念的深刻影響,習慣了聽教師單邊傳授,學生被動聽課的學習方式,產生了依賴教師、教材的心理,缺乏獨立思考,主動思辯的習慣。大學的授課方法不同于高中,有其特有的規律及基本要求,它更強調和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特別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
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采取相應措施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本文以觀賞植物栽培學課程為例,從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入手來探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一、重視課前教學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導入新課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環節。一堂成功的教學課離不開教師精心設計的導入。選擇合適的導入就像磁石一樣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直接的學習動機,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上來,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基礎。教學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始,其成功與否直接決定著一堂課的質量。所以,作為教師應利用各種途徑,采用多種方法,精心設計課堂導入,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系。
《觀賞植物栽培學》是我校園林專業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該課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專業的興趣以及對后續課程的學習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和了解各種常見觀賞植物的形態特征、生態習性以及繁殖、栽培管理的要點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為設計好課堂教學導入,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勢,比如,圍繞“切花栽培”這一教學內容,先播放一部短片視頻,讓學生了解各種鮮切花在日常生活中代表的意義,如看望病人、父母、朋友應帶什么花。這樣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想學和愿學,另一方面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導出新課內容,保證教學的連續性。
為此,平時在授課時我們應多積累與教學內容和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素材,利用多鐘途徑、采用多種方法來設計課堂導入。此外,一節課的導入時間應控制在8分鐘左右,時間過短,課堂導入就難以引起學生注意,明確學習目的作用就難以得到發揮,時間過長,常常會喧賓奪主,影響了學習過程的開展。
二、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多媒體教學相結合
觀賞植物栽培學課程的特點為實踐性強,與生產緊密相連。本課程借鑒和保留傳統教學方法的精華,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使二者取長補短,有機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結合課件、圖片、專題網站等手段進行課堂演示教學,使學生對課程內容達到直觀性、可視化的認識。兩種教學方式有機的結合,其顯著的目標是達到了能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向學生展示和傳送更多的知識信息。將啟發式教學法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從原來單純聽講的被動接受,向參與、發現、探究的主動轉變。例如,采用專題討論式教學,列出3-5個專題,將學生分組。每組一個專題,大家收集資料、分析討論該專題的主要內容,在深刻理解掌握的基礎上,形成專題文章和20分鐘左右的講述內容,并制作課件。
三、重視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作為一堂課的收口,起著歸納總結、凝練提升的作用,在教學中發揮著畫龍點睛的功效。要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就要強化課堂小結。教師要利用課堂小結實現知識條理化、系統化,還要通過回顧、總結獲得知識技能的途徑和方法來掌握學習方法,并進一步強調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引起學生對所應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思考。成功的課堂小結,不僅實現了知識的條理化,而且還建立了知識的聯系,強化了知識的建構,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思考,無形中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對其端正學習態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結合理論知識,加強實驗操作環節
以《觀賞植物栽培學》為例,本課程的實驗性較強,實驗內容較多,例如校內觀賞植物調查、播種、嫁接等。可通過校內調查和資料檢索,了解和掌握校內的觀賞植物種類。以校內的植物為主要實驗材料進行扦插、移栽、嫁接方面的操作,要求學生在掌握實驗方法的同時了解認識實驗材料的基本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播種實驗可選用的是種子材料較多,例如旱金蓮、鳳仙花、波斯菊等。使大家了解每種植物的播種溫度,發芽溫度等。及時了解出現了病害,營養不良,死亡等現象的原因,強調田間管理的重要性等。
在實驗過程中,根據實驗內容以組為單位,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對實驗過程和實驗成果進行相互評比,不斷改正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增加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對課程學習的興趣。
五、運用心理激勵,提高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心理特點,把握心理的最佳契機,以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培養興趣,增強信心。學生中蘊藏著極大的創造性,教師要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提出與眾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教師的鼓勵和肯定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充分挖掘潛能的有效途徑。
教學過程是知識傳授與培養能力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心理激勵的契機無所不在。教師的教育才能,駕馭課堂的能力應該是善于了解學生,熟練運用心理激勵,不斷將教師的期望、關注傳遞給學生,積極開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以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方法改進不能趕時髦,要講求實際。對教學方法的改進,要按課程性質、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的不同,通過實踐摸索創新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通過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我們要明晰課堂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方法和手段,實現從課堂教學環節要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劉刈.抓好課堂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之我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4).
[3]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邰學群.
[4]曾小彬.深化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2):1-3.
[5]曹劍輝.實驗教學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芻論[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2):16-18.
[6]何深知,崔純瑩,段薇,等.在設計性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6):134-136.
篇4
【關鍵詞】農業自動化控制 “農非貫通” 一體化教學組織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039-03
隨著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及通信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發展,它們在農業中的應用日益顯現,逐步成為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使現代農業朝著精細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上海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處在全國領先水平,農業產出規模和水平逐年提高,農業主要生產環節實現了機械化,主要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實現了設施化和裝備化,農業產業化水平生產與經營水平不斷提高。作為農林類職業院校,服務于上海現代都市農業,為農業信息化培養高技能實用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
一 課程背景及設計思路
1.課程背景
農業信息技術專業是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個特色專業,服務上海“三農”,為上海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培養農業信息化復合型人才。農業自動化控制是農業信息技術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也是面向農業自動化管理能力模塊的一門核心課程,對構建“農非貫通”(農類學科與非農類學科的融合貫通)的專業形態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體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一體化、理論傳授與實踐操作一體化的辦學形態。課程設置為學生多元化發展、多層次培養、職前職后連接、涉農和非涉農行業貫通就業提供了一定的途徑和保障。
2.設計思路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是一門新興的多領域多學科交叉課程。一般來說,一門新課程的開發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職業教育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一個是這些內容如何結構化。一方面,高職課程建設中,課程內容選擇的基本標準是適度夠用,即理論知識夠用為度;另一方面,課程內容的組織,即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更為重要,因為知識只有在結構化的情況下才能傳遞。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開發思路是,根據企業調研,從職業技能需求出發,從“農非貫通”的專業形態角度整合優化課程內容,采用項目化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學生前期已經完成農業生產及農業相關知識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了解必要的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傳感器技術、單片機微處理器等專業基礎知識,熟悉及掌握目前普遍應用的農業自動化控制技術、控制系統及控制設備。
二 教學內容的設計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是基于知識運用的課程,其內容選擇依據農業自動化技術廣泛應用的領域而采用項目化組織方式,在課程內容的排序或結構化中,主要關注的是工作過程系統,即關注工作過程的構成要素;經過企業調研和需求分析,整合出3個知識模塊和5個技能模塊的教學項目。農業自動化控制學習任務的設計見表1。
三 教學組織模式的設計
本課程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思想,把多領域、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農類與非農類學科內容融會貫通,形成了理論傳授與實踐操作、教學案例與實際項目、課堂教學與實際生產過程一體化的教學組織模式。通過項目學習強化學生項目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仿真或真實生產情景中實現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
1.教學方法的設計
本課程具有應用性與實踐性強的特點,根據農業生產環節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農業設施、農機裝備、農業智能化精準技術、畜牧業以及農產品加工貯藏技術等項目,每個項目選取典型的應用任務來組織課程內容,所以教學方法上采用項目導向教學法。具體做法是:
以農業自動化典型應用項目為主線,按工作流程環節劃分項目(項目的劃分與職業崗位能力相對應為原則),用幾個項目囊括整個課程內容,然后將與項目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融匯在項目中。每個項目按照項目分析、項目所需知識、項目所需技能、項目小結、知識與技能評價、思考題幾個方面進行編排。在所需知識、技能講解時,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將問題法、案例法、示范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1)問題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好奇心,增強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案例教學法。通過舉例子、例子對比,即運用豐富生動的農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案例講解理論知識,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示范法。通過教師或學生的動作示范,分解步驟和操作要領,給學生提供觀察學習、模仿的機會,也可發現不規范之處,這種方法可以用于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實踐操作。
2.一體化教學的實現
課程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學習情境來反映的,因此,既要重視教學環境的建設,也要注重教學內容和過程的安排。教學環境的建設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實訓場地和設備推進標準化實驗室的建設,可以將課堂設在工作環境中,或者課堂按工作環境的要求來布局設計。這樣就可以將教師、實驗室、實訓室融合成為一體,達到教、學、做在同一場地進行,實現了教學課堂與工作環境的對接,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和環境。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每個項目按照項目分析、項目所需知識、項目所需技能、項目小結、知識與技能評價、思考題幾個方面進行編排。將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與實際應用環境結合在一起,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安排,培養學生面向工程的思維方式。通過明確學生任務、教師講授示范引導、組織實施、檢測評價的過程,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
四 課程建設的思考
目前,控制技術理論與實際工程脫節,控制學科和各農業學科的交叉融合不成熟,控制技術不能全面地應用于農業領域。在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建設和實施過程中,重視農業領域交叉融合的自動化控制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目標的實現,以“重應用”為實踐原則,建設了農業自動化控制綜合實驗實訓平臺,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通過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參與現代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使他們在實踐中更好地掌握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從而為將來投身農業信息技術建設奠定基礎。
經過3年的課程開發,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已經基本完善,在課程建設中有了一些思考。(1)課程建設應與時俱進,不斷關注和引進世界最新農業高科技,與本課程內容融合,凸現時展的特征。(2)加強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課程相關教科研,以教科研促教學,“學研產”一體化,促進課程建設高品位。(3)課程建設中應加強與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合作,搭建開放和多元的校外實習、實踐平臺,使得課程的實踐項目與外部實際應用、工程、科技緊密聯系。
四 結束語
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農業自動化控制“農非貫通”一體化課程開發是對傳統學科課程的顛覆性改革,其中課程內容和結構是核心,一體化教學組織實施是關鍵,教學和實驗實訓平臺是支撐。通過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建設和實施,培養從事農業自動化生產和管理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上海現代都市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文敏.上海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措施建議[J].上海農業科技,2009(6)
[2]姜大源.世界職教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啟示[J].職業技術,2008(11)
篇5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精致化教學;高效課堂
當前,處于浙江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時期,地理選考考生數量的增長速度,令一線教師和各級教育部門始料未及。以筆者任教學校為例,現高三年級地理選考班為9個、高二年級12個,分別是傳統高考文科班數量的1.5倍和2.0倍。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學質量的高低,比以往更能影響到學校的發展。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關鍵。以此為目標,我們積極進行“以精致化教學,構建高效地理課堂”的研究與實踐。
精致,謂“精巧細致”。精致化教學是指以全體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實現教學^程的精細化、合理化和科學化,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課堂教學中,以精致化思想為指導,圍繞學生的發展精心設計和安排,通過注重過程和細節的管理,使課堂呈現規范、精致、高效,是構建高效地理課堂的有效途徑精致化教學,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的精致化設計
地理教學目標是指通過教學活動而對學生地理知識、技能、方法和地理觀念的發展的期望。可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下面以“洋流”為例,對教學目標進行精致化設計。
(一)依據“地理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初步確定教學目標:
1.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通過比較、分析,歸納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2.通過繪制洋流分布圖,掌握洋流的分布規律;
3.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說出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依據地理教材內容完善和細化教學目標。地理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的確定具有綱要的特點,還不夠具體。而地理教材內容是進行地理教學的“物質基礎”,是進行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物質載體”。因此,需要挖掘地理教材中隱含的知識、技能與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要求,完善和細化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①運用地圖,從分布位置、運動方向、寒暖流的位置來歸納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②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舉例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氣候、漁場、海運、海洋污染)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讀圖對比、分析,根據教師給出的學法指導歸納出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讀圖對比歸納法;②根據歸納出來的分布規律,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分組合作學習法、自主評價法;③對比自己畫出的模式圖與專家畫的模式圖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運用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時應用和反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①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度;②培養學生能時時刻刻用一雙“地理眼”看待周圍的地理事物和現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運動過程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④使學生關注全球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的人。
(三)依據學生的存量知識與學習能力、學校教學條件和當地教學資源調整教學目標。本地區學生在初中階段區域地理僅在初一“社會”學科中涉及,且大部分由非地理專業教師任教,基礎非常薄弱。另外,通過前一節“大氣環境”的學習,發現學生對于等值線的繪制和判讀、應用還不到位。因此增加目標:
1.通過對世界地圖的閱讀,熟悉洋流影響較大的典型地區和城市;
2.通過對等水溫線的繪制,掌握根據等水溫線的彎曲判斷洋流性質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精致化選擇
從表面上看,地理教學的內容早已被編者確定,但實質上,編者所確定的,還只是“地理教材內容”,即給我們提供了“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一個個“例子”。任何一節的“可教點”即教學內容都很多,精選教學內容,就有如沙中淘金、蚌中取珠一樣,只有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深化改造,才能建構真正適宜學生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一)圍繞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精選,且容量適度。教學文本的教育因素十分豐富,但我們的教學時間卻是有限的,所以要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取舍。使用和取舍的標準,即是課時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因此,有的內容盡管好,但與教學目標不符,要下決心舍去。另外,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容量要適度。多了要么教不完,要么導致拖堂,結果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少了又太單薄,時間沒有充分利用。以“鋒面系統與天氣”的教學為例:
本知識點的教學目標為“了解鋒面系統的特點及天氣狀況(高一學考:基本要求)”;教學重點為“鋒面(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的結構與天氣”;教學難點為“冷鋒、暖鋒、準靜止鋒對我國天氣的影響”。教學課時為1課時。
筆者最初對教學內容的設計為:①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的結構特征與判別;②冷鋒、暖鋒形成的天氣;③冷鋒、暖鋒過境前、時、后的天氣及變化;④冷鋒、暖鋒對我國天氣的影響;⑤江淮準靜止鋒、昆明準靜止鋒的形成機制及對我國天氣的影響。具體課堂教學實施下來挫敗感極強:教師趕進度,拖堂5分鐘,仍不能講完;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對知識點的掌握,囫圇吞棗,似懂非懂。且對準靜止鋒的教學超出了教學指導意見的要求。
筆者汲取教訓,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①冷鋒、暖鋒的結構特征與天氣;②冷鋒過境前、時、后的天氣變化;③冷鋒對我國天氣的影響實例;④江淮準靜止鋒的形成機制及對我國天氣的影響。再次實施教學,教師頗感從容,學生也能掌握到位。課后不放心,對幾位中等程度的同學抽樣檢測,發現都能說出“暖鋒的結構特征與天氣”、“暖鋒過境前、時、后的天氣變化”。
由此可見,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在多、深,而在于精、準。選擇、講解到位,學生能舉一反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來選擇和調整教學內容。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知識入手來選擇教學內容。例如,在完成“了解天氣系統的特點及天氣狀況”教學目標時,可以結合杭州地區學生較為熟悉的身邊的天氣實例和民間俗語、詩句來展開教學。如“一場春雨一場暖”、“清明時節雨紛紛”、“黃梅時節家家雨”、伏旱、臺風、“秋風秋雨愁煞人”、近期(2016年10月下旬)的寒潮。可以讓學生分析天氣系統對自己家鄉生產生活的影響,由于有切身感受,非常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2.選擇教學內容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已有經驗。我們應盡量選擇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和在地圖上容易找到的內容來教學,例如,在完成“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教學目標時,我們選擇的圖片是學生熟悉的和喜聞樂見的。比如選取余杭塘棲鎮廣濟橋附近聚落照片分布代表城鎮景觀,黃湖鎮某村落分布照片代表鄉村景觀。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有助于分析理解。
3.選擇教學內容還應該注重和其它學科的聯系,這樣的內容,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更感興趣,也有助于學生知識系統的建立。例如,在學習“人口遷移”時,可以從學生學過的歷史知識(比如永嘉之亂、靖康之難、地理大發現、奴隸三角貿易等)來入手,這樣學習起來既省時省力,又可以讓學生把握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
4.選擇最能反映地理學科特點的內容來教學,也就是說,我們應盡量選擇那些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的內容來教學。比如學習“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選擇黃土高原為內容,探究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更能凸顯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征。
(三)點面結合,以少勝多。
我們最好不要"推土機”式的教學---只有淺表層面的推進,而應進行“打樁機”式的教學---抓住一點深入挖掘。一節課選的點,貴在以少勝多。選什么“點”大有講究。以“水循環”為例:
“推土機式”的教學內容安排是:水循環概念、水循環環節、水循環的意義、人類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等。這種內容安排導致整節課重難點不能凸顯、知識點的掌握深度不夠,一節課下來感覺平淡無奇。
現做調整:重點突破水循環的概念教學,以點帶面。設計如下:
(展示)水循環概念:水在地理環境中的空間位置的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形態和物理狀態的變化。
(問題)1.水在空間上如何移動?涉及了幾個圈層?水循環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每種類型包括哪幾個環節?
2.水的運動形態和物理狀態分別有何變化?導致其變化(即驅動水循環)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3.舉例說明水的運動形態的變化對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地形等)、人類生產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水的物理形態的變化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4.舉例說明人類如何影響了水的位移、水的運動形態、水的物理形態?對哪個環節的影響最深遠?從現代對人地關系理解的角度,說出哪些影響是正面的,哪些是負面的?
地理概念的設定具有非常高的準確性、簡潔性、科學性和邏輯性,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水循環概念準確地反映了水循環這個現象及過程的本質屬性。通過重點突破水循環概念這個“點”,充分挖掘水循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讓學生把握了水循環的動力(包括自然因素和人類因素),動力如何促使水的運動及運動形態和物理形態的變化,運動形態之間如何關聯從而形成循環,運動形態和物理狀態的變化對四大圈層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進而對人類社會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概念學透了,水循環的學習也就“面面俱到”了。不僅如此,通過水循環概念的緊湊教學,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即地理核心特征---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為下一單元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三、教學過程的精致化安排
教學過程要安排的緊湊高效、精巧合理,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精彩的導入,是一堂課的良好開端,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導入的形式可以多樣,如以故事、影片、時事新聞或優美的詩句等導入。但主題要鮮明,與本節內容關系要密切。另外,導入切忌花哨和時間過長,要簡潔明了,盡快切入主題。
(二)精心的問題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要有梯度。必須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以“鋒面系統對我國天氣的影響”為例。教師逐次發問:“冷鋒對我國北方天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準靜止鋒對我國江淮地區、云貴地區的天氣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春季時鋒面系統如何影響我國南方的天氣?”“你能用實例來說明每個系統又是怎么影響的嗎?” 把問題分解開,分層設問,這時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討論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2.要具有啟發性。針對“快行冷鋒會造成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選取“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案例設計問題:“為什么北京@次形成了長時間特大暴雨?”這樣一個問題,在課本上找不到定論,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必定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去積極思考、討論,吃透知識原理。
3.要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是不是”、“對不對”等簡單的問題不問,書中有確切結論的也不要問。提問得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
(三)精巧的活動安排,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比如探究性學習小組的安排:小組的成員宜由興趣、能力、性格、性別“互補”的同學組成 ;對小組長進行必要的指導;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指導培養協作精神;對特殊學生加強指導。
又如討論活動,不能讓個別同學唱獨角戲,要提高參與度。不能流于形式,要讓每位同學切實思考,獲得啟發和成果。因此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至少要學生講出以下幾點:你對于這個問題有何看法?有沒有不同的意見?你是怎樣說服他人或屈服他人的?通過討論,小組得出的最后結論是什么?如果教學中經常進行這樣的引導,就可使學生學會討論,逐步提高討論活動的水平。
活動要有主次之分,一般一節課最好只安排一個主活動,其他的活動只作為輔助;注意活動質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注意活動的內涵,通過活動可以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識,形成地理技能;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要明確每個活動為實現目標分別所起的作用,各項活動要互相聯系,形成一個整體。
(四)精配課堂題目,是對課堂講解的最好輔助。沒有練習鞏固的課堂必定落空,以訓練為主線是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徑。受課時限制,練習宜少而精。必須把握好知識點、能力點、題型三者的關系;要深研細酌,突出題目的功能。
1.精配例題:例題要具有針對性、典型性、拓展性,能起到突出重點、突破疑點的作用;要能從情境、設問、立意等方面作多種變化,從不同角度使學生對知識與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又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2.精選習題:要與例題所培養的思路和方法相迎合,達到鞏固和深化的目的,提升例題功能;要注重常規題翻新和題型的全面性,以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避免思維定勢;要與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支配時間相迎合,以保證任務與時間匹配,鞏固與提升兼顧。
(五)精辟的小結與評價:精辟的小結與精準的評價,是精致高效課堂的完美收工。
1.精辟的課堂小結,能夠把一堂課的內容濃縮成精華。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必須精心設計、講究藝術,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通過歸納、概括使整節課的內容系統化和簡潔化。課堂小結歸納,提綱挈領,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有時甚至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讓學生列出本課小結中各要點所含知識的細目,勾勒出全課的知識體系。然后,學生互相對照,教師給予必要補充,取長補短,歸納出最好最全的本課小結。這樣既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可當堂檢測學生40分鐘的聽課效率,真正讓學生夯實基礎,進而學以致用。
2.精準的課堂點評,是渲染課堂氣氛的催化劑。從作用上來看,有的是含蓄的評判、有的是巧妙的引導、有的是準確的校補、有的是藝術的深化。從語言表現形式上來看,有時用生動的比喻,有時用精當的對偶,有時用形象的引用,有時用強勁聽覺沖擊的排比反問。如此學生說到哪,老師評到哪,師生對話,渾然天成。精準的課堂點評,還應該體現在有針對性,有豐富內涵,不膚淺;富于變化,不乏味。
3.激勵性的評價,是有效課堂的升華。寄予希望的評價是鼓勵,學生的信心得到增強;語重心長的評價是鞭策,學生的動力得到加強;委婉含蓄的評價是促進,學生的態度得到端正。寄予希望的評價是鼓勵,學生的信心得到增強;語重心長的評價是鞭策,學生的動力得到加強;委婉含蓄的評價是促進,學生的態度得到端正。
四、教學策略的精致化運用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而有意識地選擇籌劃的教學方式方法與靈活處理的過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要達到這樣幾個目的:
1.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究的欲望。比如案例教學法,可以挑選時事熱點,也可以挑選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又如多媒體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實驗教學法, 可以創設真正的學習情境,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愿望、體驗緊密相連。
2.既能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又提升基礎技能。如列表比較法、歸納總結法。對于某些規律、結論的呈現,如果由教師使用講授法,作為“配角”的學生可能掌握不好。這時可使用列表比較、歸納總結法。比如對于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的異同點,可以用列表法歸納總結:讓學生將三個鋒面的剖面示意圖繪制出來,修改正確后,對照圖比較出其鋒線、鋒前鋒后、雨區的特征;還有氣旋、反氣旋的水平氣流、垂直氣流運動特征、天氣特征、我國典型天氣等,都列表讓學生來填寫。因為是自己總結出來的知識結論,所以印象很深,而且還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其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
3.能提高學生參與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現行新教材較舊教材而言,“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很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以40分鐘的一節課為例,教師講的時間不宜超過25分鐘,其余15分鐘應交給學生。這就需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在講解《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我多次組織學生活動,提高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參與繪圖、發言糾錯;開展小組討論,積極探究。開展多種學生活動,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能減輕教師負擔。地理教學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是比較抽象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增強直觀性,變難為易。如臺風眼的結構很抽象,直接展示一張臺風的高清衛星云圖,馬上就變得很直觀了。對于氣旋反氣旋的大氣運動方向問題、水平地轉偏向力,使用左右手定則,簡單易掌握。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但切忌過于花哨,切忌方法的羅列堆砌。概而言之,要有利于提高課堂實效。
地理教學目標是總領,它的實現需要一定的地理教學內容、教學情境作為載體,通過一系列的教學過程來完成。而為了高效的完成教學過程,達成地理教學目標,則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地理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策略的運用,就如同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一樣,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它們之間共同作用,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實現高效的地理教學,則需要對每一個環節、要素進行精致化的設計!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地理2014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2]高中地理內容的選擇與整合 丁生軍,《地理教學》2010年16期。
篇6
高職護理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圍繞護理崗位需求,提高高職護理學生的畢業競爭能力,即培養具有較強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要使學生具備從事護理專業實際工作必需的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根據我校高職護理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通過與護理學院專業人士座談討論,遵循注重知識“必需、夠用、實用”的原則,對高職護理專業人體形態學理論和實驗課教學大綱進行修訂,注重課程內容和職業資格標準融通,分為掌握、熟悉、了解3個層次。
2編制、實施實驗課規范化教學方案
大體標本觀察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組織切片是形態學實驗教學普遍應用的傳統教學手段,學生通過觀察標本對理論知識加以驗證,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應用使形態學實驗教學的手段進一步優化。我們根據教學大綱編制實驗課規范化教學方案,以我校實驗課4學時為例:
(1)明確本次實驗的目的,需要掌握的內容(約5分鐘);
(2)將學習內容分解,并設計好問題。在時間安排上復習理論知識(每段約20分鐘)和觀察標本(每段約50分鐘)穿行,注意留給學生足夠的自由觀察標本的時間。教師分段講解時,結合PPT課件中的圖片講解觀察標本的要點,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點以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導,采用啟發式、問題式的教學方法進行。學生觀察標本的過程中,鼓勵學生互助學習、討論,將數字解剖和顯微互動系統應用于教學,學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或疑難問題,可以隨時通過數碼互動系統向教師提問,如果是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互動系統向全體學生展示講解,也可以將學生鏡下的典型結構及時展示給全體學生,實現圖像共享,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讓枯燥無味的形態學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課堂表現計入平時成績。
(3)最后用約20分鐘的時間小結。利用PPT課件盡可能多的展示不同的器官、組織切片圖讓學生辨識,以問答的方式再次強調學習重點。
(4)留思考題給學生作為課外作業,作業情況計入平時成績,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下次實驗課上簡要講解。以此督促學生及時復習理論知識。在教學方案實施過程中保證每位學生在本課程中至少有兩次發言機會。
3教學效果
我們對2012級高職護理專業(161人)正常人體形態學實驗課實施了規范化教學方案,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教學效果。實驗考核通過率達到98%;在考試難度和考試方式未發生改變的情況下,通過對人體形態學理論期終考試成績分析,與2011級高職護理專業學生(100人)成績相比,2012級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理論考試通過率提高了28%,70分以上人數占40%,增加了51%,80分以上人數占14%,增加了35%。由此可見,該規范化教學方案的應用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4結語
篇7
【關鍵詞】 人體解剖學; 泌尿系統; 說課
說課是授課教師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和專家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并與其共同探討教育教學理念,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課堂教學素質的教學研究活動和師資培訓形式[1]。現就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高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 “泌尿系統”一章說課進行探索,從說教材、說內容、說過程、說教法、說學法、說評價六個方面加以闡述。
1 說教材
1.1 教學內容分析 本次說課使用的教材為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饒利兵主編的《人體解剖學》,泌尿系統為第六章內容,在人體起著調節水鹽代謝平衡、維持穩定內環境的的關鍵作用。在前面剛剛學習了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并且泌尿系統同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同屬于內臟學內容,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習解剖學的基本方法,這些都為泌尿系統的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同時泌尿系統也為后續的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和臨床醫學等學科的學習奠定了形態學基礎。
1.2 教學目標
1.2.1 學習目標 (1)掌握泌尿系統的組成,腎的位置、形態、冠狀切面,三層被膜,輸尿管的三處狹窄,膀胱三角的位置及臨床意義;(2)熟悉泌尿系統的功能,腎的毗鄰,輸尿管的長度、分部,膀胱的位置及與腹膜的關系,女性尿道的結構特點;(3)了解女性尿道的起止。
1.2.2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辨識標本的能力,通過學習能夠指出腎門、腎冠狀切面結構、腎三層被膜、膀胱三角、膀胱的形態分部等;(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學習完泌尿系統后的課堂提問“試述尿液的產生及排出途徑”來實現。
1.2.3 素質目標 (1)引入捐腎愛心人士,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學會講奉獻、懂感恩;(2)通過制作標本的辛苦,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3)通過珍愛生命,遠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介紹,例如不憋尿、規律作息等,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 說內容
2.1 說重點 (1)介紹“腎門”,通過提問“肝門”和“肺門”的概念,進而老師總結“門”的概念。解剖學上的“門”是該臟器上的凹陷處,有動脈、靜脈、神經、淋巴管和體現該臟器功能的管道出入的部位即為“門”,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腎門”的概念。(2)通過腎冠狀切面CAI課件,介紹皮質和髓質,腎柱、腎錐體、腎、腎小盞、腎大盞和腎盂,進而為組織學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3)通過第一腰椎水平切面腎的被膜圖片,掌握腎的三層被膜名稱和層次,由內向外依次為纖維囊、脂肪囊和腎筋膜,并聯系臨床腎囊封閉術,是將藥物注入脂肪囊內。(4)介紹輸尿管的三處狹窄,讓學生“邊想邊看,適時小結”。引入尿路結石案例:“某男同學在踢足球時突然出現腰部疼痛、血尿,到醫院診斷為右側輸尿管結石,你認為,右側輸尿管結石最可能在哪些部位發生?”提示:尿路結石常會引起劇烈絞痛,并沿尿路行徑都會引起疼痛感覺,甚至會也有疼痛感。輸尿管是個中空的肌性管道,請同學們思考:結石出現滯留、嵌頓的部位應該在管腔狹窄部位還是寬闊部位呢?由此引入輸尿管的三處狹窄,并通過輸尿管CAI課件的動畫播放,同學們先說出狹窄部位的名稱,然后大屏幕上出現答案,達到幫助學生當堂理解,當堂記憶的目的。(5)介紹膀胱的位置及其與腹膜的位置關系時,通過臨床護理操作技術―膀胱穿刺術,引入膀胱與腹膜的解剖學基礎。膀胱為腹膜間位器官,膀胱的上面、兩側和后面均有腹膜覆蓋,而前面并無腹膜,當膀胱充盈上升時,腹前壁的腹膜也隨膀胱的上升而向上推移,故膀胱壁與腹前壁相貼,此時,在恥骨聯合上方經腹前壁進行膀胱穿刺,穿刺針可不經過腹膜腔而直接進入膀胱,以避免腹膜腔感染。(6)在介紹女性尿道特點時,引入臨床案例:“女性患者,29歲,伴發熱,尿頻、尿急、尿痛。到醫院診斷為尿路感染。”問題①:病原菌的感染途徑95%為上行性感染,其具體感染途徑是什么?問題②:該病的發病率女性是男性的8倍,為什么?通過分析女性尿道的特點:寬、短、直,且尿道外口距陰道口和較近,尿道口處于潮濕不干燥的環境,故易引起逆行性泌尿系統感染。進而提出與護理的職業崗位密切結合的問題:“導尿經由什么途徑到達膀胱?”結合女性尿道特點探討“如何為女性患者導尿”,導尿是護士的常規工作,正好與他們護理職業崗位密切結合起來。
2.2 說難點 (1)通過腎的體表投影圖介紹腎區,腎區位于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下緣所形成的夾角,并引入自制“閃爍的三角形”自定義動畫,形成視覺刺激,增加記憶,并引入臨床此區叩擊痛,一般提示腎炎或腎盂腎炎等腎臟病變,進而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2)介紹女性輸尿管的盆部與子宮動脈的位置關系時,形象地將兩者描述為“橋下流水”,解釋為:子宮動脈在前上方為“橋”,后下方為輸尿管,里面的尿液為“水”。故臨床進行子宮手術時,結扎子宮動脈,需要特別注意與輸尿管的位置關系。
3 說過程
本節課在時間安排上,導課2 min,泌尿系統概述5 min,腎40 min,輸尿管15 min,膀胱15 min,尿道10 min,最后3 min串聯知識點,板書小結,留思考題,得到教學反饋。導課時通過臨床案例:“某男同學在踢足球時突然出現腰部疼痛、血尿,到醫院診斷為左側腎結石,右側輸尿管結石,請同學們思考,兩側結石原則上應該先處理哪側?”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大量豐富的圖片、標本和模型展示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形態和結構特點,通過“邊講解、邊小結,邊說出、邊印證”,多媒體自定義動畫的演示,強化知識點的記憶,通過臨床案例的引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果。
4 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CAI課件、標本、模型與理論講授相結合,此法是形態學主要的教學方法,既可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又能加速理解和記憶。(2)PBL教學法:通過“臨床案例的引入”,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3)多媒體“自定義動畫演示”法:一個知識點理論講授完后,利用CAI課件重新播放自制的自定義動畫,例如介紹輸尿管的三處狹窄,在理論講授一遍之后,利用CAI課件重新播放,第一處狹窄位于腎盂與輸尿管移行處,第二處狹窄位于小骨盆上口與髂血管交叉處,第三處狹窄是穿膀胱壁處,讓學生“邊說邊印證”,達到加強對知識點的掌握和記憶的目的。(4)比喻教學法:通過“橋下流水”形象講授輸尿管與子宮動脈的位置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5)聯系生活記憶法:一般正常成人膀胱的容量為300~500 mL,聯系生活并提問“大家知道一瓶礦泉水的容量是多少嗎?”提示:小瓶礦泉水是300 mL左右,大瓶礦泉水是500 mL左右,與學生互動“這會不會就是一瓶礦泉水容量的設計原理呢”,進而激勵學生要動腦、要思考。(6)“情緒帶動”教學法:解剖學科的名詞術語很多,學習有些枯燥,老師在課堂上一定保持高漲的情緒,洪亮的聲音,抑揚頓挫的語調,在聽覺上盡量對學生形成感性刺激,在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鳴,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7)及時鞏固新知:課前兩分鐘提問上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督促作用的同時,做好學生形成性考核記錄工作[2];課后通過“板書”回顧本章節內容,強調重點并在板書上標識,布置思考題“男性和女性腎結石患者,經過體外碎石術后,結石排出體外依次經過幾處狹窄?”讓學生課后有據可依,進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
5 說學法
5.1 學情分析 (1)課前:高職院校的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愿望不強烈,所以任課教師必須通過臨床案例、熱點話題的引入,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達到教學前的第一要求:學生想聽你講課。(2)課中:考慮到這些學生剛剛從高中轉變成大專生,在學習方法上保留有大量的高中學習方法,他們對課堂上留在黑板上的文字很有依賴,將板書設計的要合理,主次分明;同時尊重每個學生上課的有效注意時間和學生的聽課狀態,適時引入提問、討論和小結等環節,活躍氣氛,及時調整聽課狀態。(3)課后:高職院校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差,任課教師在課后要給學生留些作業題,并且在下一次上課之前以提問、打分考核等,督促學生做好課后復習環節,同時通過作業題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5.2 指導學生的四步學習法 (1)邊聽邊看: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一邊聽,一邊看圖片、標本和模型,這是學習的第一步,即獲得知識。(2)先說后看:教師在重新播放自制多媒體自定義動畫時,學生積極主動的先說播放的結構,然后在大屏幕文字出現時,印證自己說的是否對,這是加強隨堂記憶效果的一步。(3)先想后看:教師在講授結束后,學生合上書本,閉上眼睛回憶本次課的重點內容,進行知識點的有效串聯,如果想不起來的就看看書本,這是學生自我檢驗環節。(4)不看能說:通過完整的課后復習,不需要看書本,對本章的重點內容能夠自己說出來并達到運用的效果,這是學生最高水平的認知。學生通過四步學習法,掌握泌尿系統的知識并獲得學習方法。
6 說評價
人體解剖學屬形態學范疇,共72學時,為必修課。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包括期末閉卷考試,占總成績的50%;平時隨堂測試和課堂提問,占總成績的20%;學習態度和出勤占10%;知識競賽占10%;實驗考試占10%。教師教學效果的考核主要通過同行評價、督導評價和學生評價,以及后續課程任課教師的評價等。通過評價反饋,進一步幫助教師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2]。
本次說課以“基本、必須、夠用和實用”的護理職教理念為指導,做到了“教學內容逐級深入,化難為易,及時鞏固新知,緊密聯系臨床,注重知識的應用”,通過本次說課,提高了學生對護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曾貴祿.說課在教學過程的定位及其實施[J].教育教學理論學習,2001,3(12):35.
篇8
關鍵詞:“三優化、一提高”;微課題;生理學;有效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是通遼職業學院2013年度高職教育研究立項課題《藥學專業“人體解剖生理學”課程“學與教”研究》(課題編號:TZYKT13006)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4-0067-01
人體解剖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包括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毗鄰和生命活動的現象、過程、機制及影響因素等。它是高職高專藥品類各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現代藥學的重要基礎。人體解剖生理學理論知識枯燥、抽象、難學、難懂,同時高職高專學生學習基礎差,主動參與性不強,如何做好高職高專的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工作,一直是教師面臨的難題。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筆者根據實際教學經驗,以“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優化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為契機,進行人體解剖生理學“微課題”研究,更新教師的理念,以改善課堂主體的情感、思維活動和行為方式,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達到生理學有效教學的目的。以下筆者僅以《人體解剖生理學》第八章“消化系統”為例,淺談了一下個人觀點,期待進一步的提高。
一、優化教學內容,構建微課題,推動職業素質教育發展。
人體解剖生理學是一門集理論與實驗于一體的綜合課程,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醫學生只有學好了人體解剖生理學,才能理解藥物對人體的作用及其原理,掌握藥物對人體結構及功能活動的影響,以利于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并不斷研制和開發出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且價格便宜的新藥。在職業院校學生又分為大專、中專等不同培養層次,學苗復雜。因此,教師根據人才培養方案,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提煉教學內容,優化教學內容,對推動職業素質教育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在實踐教學中,根據職業教育教學的特色,我們保留與拓展與臨床實際相關的教學內容,簡化深奧繁雜而抽象與臨床實際聯系不緊密的教學內容,并構建微課題,形成綱目清楚的認知結構,從而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對傳統的教學過程“取其精華,補其不足”。 傳統的教學過程是: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與課題小結,這三個環節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是不可動搖的。講授新課這個環節我們可以采取“巧妙導入――民主討論――提煉歸納――拓展總結”的方式。
1.巧妙導入。恰當引用生活現象巧妙設疑,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最佳學習狀態,創造良好的新課開端,提高課題教學效率。例如,在講授“消化和吸收”時,可以設疑“我們吃進的食物,過一段時間就不見了,這是為什么?”自然導入,激發學生思考,引出營養物質、消化系統、消化與吸收的概念和過程等。
2.民主討論。根據教學目標,通過設疑,提出要討論的問題,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民主自由和公開平等的討論,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當講授消化系統的消化與吸收時,在討論前一周先布置的討論題:哪些營養物質需要經過消化后,才能被機體吸收利用?怎樣進行的?先讓學生課前自學、思考和查閱文獻,然后在課堂上討論。通過問題討論,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由被動聽講變為主動思考,提高了課堂參與度,活躍了課堂氣氛。
3. 提煉歸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思考、多觀察,對基礎知識進行提煉、歸納,用簡潔、明了的文字取代復雜、繁瑣的表達,縱向梳理知識,便于學生記憶、整理與分析知識要點。例如,講授胃酸的生理作用時,可整理、歸納為一激(激活胃蛋白酶原),二變(使蛋白質變性),三殺菌(殺滅隨食物進入胃內的細菌),四促胰膽分泌、鐵鈣吸收(鹽酸進入小腸后,促進胰液、膽汁、小腸液的分泌和鐵鈣的吸收)等。
4.拓展總結。可以適當采用案例教學法,將人體解剖生理學知識延伸并深化,合理聯系臨床相關問題,突破教材的約束,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勇于探索問題,有助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生理學知識分析與解決臨床實際問題。例如:在講授胃液的作用時,可以聯系分析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的發病原因和治療原則?使學生對重點、難點問題及與其關聯的理論知識理解得更加清楚和透徹。
三、 優化學習方式,構建微課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性。
傳統的教學,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不利于學生發揮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優化學習方式,構建微課題,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調節和影響消化吸收的因素”時,關于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可以調動學生構思設計一份關于消化系統疾病的調查問卷,進行社會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分析,該病的患病率、臨床表現,并進一步分析消化系統疾病的形成機制,防治原則。這一過程,形成了學生以“構思――設計――實施(調查分析―信息反饋―評價總結)――應用”的參與式學習方式。
綜上所述, “微課題”是教師為解決一個具體的、較為微觀的現實問題而建構和確立的小課題。在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中,筆者從教育教學的“微”處著手研究,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優化學生學習方式,靈活設計 “微課題”,有利于提升教師自身的內涵,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學生參與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微課題”研究,從“實”處收效,可以深化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王云霞.淺談生理學圖表式教學[J].西北醫學教育.2005,(06):71-72.
篇9
一、立足教學大綱,深挖教材內涵
蘇教版數學教材在編排方面淡化了一些非數學本質的概念和術語,增加了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素材的選用更偏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盡可能按照課本內容的需要,設置出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方式。
此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化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抽象性的理解難度,既源自課本又不脫離生活實際,對課堂上輕松、明快教學環境和教學中互動性氣氛的構建能起到比較積極的作用。由于蘇教版教材每個單元之間聯系度比較強,往往一個知識點可以串聯起很多的單元,比如空間幾何體與第四章中《平面解析幾何的初步識記》之間的關系等,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深挖教材,對教材進行系統的、深入的、全面的理解和解讀,善于按照知識點的關聯性將整個學年的教學內容以知識網的形式串聯起來,必要時可以搭配原有教材每個單元逐步教學的方式,集中就某個知識點展開,并進行相關內容的逐步講解。
二、揉入教學反思,創設生活情境
1.借助問題教學法,誘導學生逐步探索。
問題教學法中,需要預先進行問題的設計并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問題進行展開。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從簡單問題入手,不停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繼續提出問題,并為下一個問題的提出埋下伏筆,此種教學方式相比較單一化的進行知識點的探究和講解來說更具有趣味性。
2.因材施教分層講解,情境創設貼近生活。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對知識理解能力的差異性,學習能力的差異性等應該作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基礎。教師在進行知識的講解時應將知識點由淺入深地進行講解,在提問時不能過度關注或者照顧到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而是從比較淺顯的角度逐層對知識點進行剖析。教師應從不同學生理解和認知能力的角度,盡量選擇比較能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進行情境還原。
三、層層剖析重點,重視課堂小結
在七年級的《走進圖形世界》的講解中本章共四節,分別從“豐富的圖形世界”“圖形的變化”“展開與折疊”“從三個方向”看來,作為多邊形的介紹,對于凹多邊形和凸多邊形的認知,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使用卡紙自行剪切,多邊形的內角和計算以凸多邊形為主導,兩者作為多邊形的固有形態,教師在講解時可以分別做出提點。比如在講解時,教師以凸多邊形作為講解的基礎,并向學生提出問什么會以凸多邊形作為基礎的問題,以此為內角和、圖形的變化等的講解作鋪墊,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抽象的知識點在研究中也逐漸具象化,此種教學方式相對于傳統的理論指導而言,更容易引導學生從復雜多變的圖形中找到相似點,進而從相似點中找出不同圖形之間的關系和區分。教師將學習的重點內容層層剖析之后,還原到課程中來,配合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進行探究后,結合學生的感悟,在課程的結尾時,以課堂小結的方式做出提點和總結,更容易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篇10
1.個性心理品質的概念:個性心理品質一般包括動機、興趣、信念、情感、意志、理想、需要、能力、氣質和性格等心理因素。這些心理因素不是認識能力,但影響著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是每個人事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塑造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是個人發展和社會的需要。
2.中職護理生個性心理品質現狀:2006年,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程明珠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得出,中職護理生明顯存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敵對、偏執、飲食與睡眠障礙、焦慮、恐怖、精神病性、軀體化癥狀。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各種誘惑的撲面而來,價值取向的偏轉偏差,情感交流的冷淡冷漠,父母長輩的過分溺愛,90后的中職護理生個性心理品質狀況更是每況日下。感知障礙、自卑、緊張、焦慮、依賴、茫然、煩躁、困惑、缺乏興趣、自我為中心等心理問題更加突出。值得一提的是,長期心理品質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一直比較重視對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行為準則和集體意識的關注和培養,卻相對忽視了“個性化”教育在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方面的意義和作用。中職護理生心理品質的培養明顯缺乏“個性”。
3.中職護理生個性心理品質培養目標:隨著醫院規模的不斷擴大,醫療行業對護理人員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對護理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臨床通過問卷調查顯示,病人希望護理人員工作認真負責,技術水平高,性格活潑開朗、外向,注重外表;不希望護理人員操作不認真,最討厭護理人員態度惡劣、不愛崗敬業,最恨護理人員不負責。這給中職學校護理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臨床護理人員應當具有崇高的道德感,富有同情心和責任感,敏銳的觀察力,思維的獨立性,注意的靈活性,公平、公正的處世態度,積極而又穩定的情緒,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個人愛好,美好的語言,良好的個人能力與技巧以及人際關系等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大量的研究資料證明,具有優良個性心理品質的護理團隊,有助于服務于病患,有助于緩和醫患關系,有助于提高醫療衛生行業的護理水平。
二、《解剖學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及課程安排現狀
1.《解剖學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傳統中職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程主要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醫學遺傳學、生物化學。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屬生物學科中的形態學范疇,是整個醫學課程的基石,在中職護理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沒有人體形態結構的醫學教學是空洞的、是死板的、是沒有生機的、是缺乏科學性的。護理生入學后接觸的第一門醫學專業課程便是《解剖學基礎》,學好了這門課,不僅為后續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等醫學基礎課程打下了堅實基礎,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發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力。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逐步培養學生自尊、自愛、自主、自立、責任感、自信等自我意識。
2.《解剖學基礎》課程設計現狀及其影響:基于皖北衛生職業學院中職護理專業課程設置調查分析,筆者發現中職護理生學制為三年,其中兩年在校學習理論課程,一年在醫院進行臨床實踐。學生入學第一學期最先接觸《解剖學基礎》這門課程,與高職不同的是,中職《解剖學基礎》教材基本上都包括系統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三部分。系統解剖學內容主要將人體形態結構按照系統分類敘述,內容相對具體;組織學研究人體的細胞、組織、器官微細結構,需要顯微鏡觀察,對理解器官功能特點方面有很大的幫助;胚胎學研究人體發生發展過程中形態結構變化規律,有利于認識人體組織、器官的發生發展。本課程學時安排上,共90學時,理論課占61學時,實驗課占2時。
《解剖學基礎》是一門以人體標本為基礎的課程,學生對標本的感知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而這些都離不開實驗課的教學。從歷年學生入學資料來看,中職護理生具有年齡普遍偏小、文化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和持久性較差等特點。而實際教學中,實驗課課時少、實驗課與理論課相對獨立、實驗課明顯滯后于理論課等現象給學生學習過程中增加了許多阻力,知識點記憶混亂勢必漸長厭學情緒,知識點理解不透勢必影響后續醫學課程的學習,知識點掌握困難勢必造成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心理負擔過重。這些都給學生健康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帶來許多的負面影響,不利用學生健康的發展。
三、《解剖學基礎》課程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筆者根據中職護理生個性心理品質培養目標,現以劉東方、陳開潤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解剖學基礎》為例,制定該課程的設計方案。首先,遵循人類的認知規律,筆者將《解剖學基礎》各大章節順序進行適時調整。該書第二章、第三章分別介紹細胞和基本組織的內容,這兩章內容雖然不是很難,但是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對于剛入學的中職生來說,這簡直就是當頭一棒,學習上突如其來的阻力極易引起學生情緒焦慮、煩躁不安、厭學煩學的不良心理。而第四章運動系統內容相對前兩章來說,模型較多,直觀。授課時,看模型、摸模型、想模型就可以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聽、看、摸、思的感觀認識,不僅大大降低了解剖學的門檻,還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醫學知識的興趣、激發了學習的熱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是給予激勵、喚醒和鼓舞。”有了興趣,學生在學習路上才會不畏艱難險阻,走得更遠;有了興趣,學生在學習路上才會學得很快樂,勇于攀巖。其次,采取理論課與實驗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從以往授課計劃來看,解剖學課程實驗課課時明顯不足。各大中職學校為了提高護士資格證通過率,紛紛壓縮基礎課程,加大臨床課程。在辦學競爭壓力的驅動下,增加解剖學實驗課課時的思路是不切實際的。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筆者建議將理論課搬進實驗室,采取理論課與實驗課相結合的方式教學,減輕了三維立體的人體結構形態給初中畢業的學生帶來的學習阻力。現以《解剖學基礎》中第六章脈管系統的第二節心臟為例詳細講解授課安排,分析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
1.課前準備:事先將本節課的授課內容告知學生,安排學生預習。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組進標本庫自選標本。最后由組長點評,教師總結。該過程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自學→選擇標本→確認標本這個簡單的過程,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具有階段性成就感、樹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團結意識。在選擇標本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判斷力也會得到鍛煉。
2.授課過程:心臟這部分內容,書本共從七大方面闡述:心的位置和外形、心腔的結構、心壁的微細結構、心的傳導系統、心的血管、心包和心的體表投影。其中心的位置和外形、心腔的結構是本節課的重點,心壁的微細結構、心的傳導系統是本節課的難點。授課詳細過程如下:
(1)選三名學生上臺,一人扶穩模型人,另兩位打開模型人的胸廓,讓其余學生指認心臟。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描述心臟的器官毗鄰關系,并取出心臟,觀察心臟的外形,將心臟放于全身骨骼模型上,對比心臟在模型人的位置、毗鄰,描述其位置。約用時15分鐘。學生有勇氣由臺下走到臺上,協助完成教學任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2)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的順序在模型心臟上指認心腔內的重要結構,并簡要介紹其生理意義和臨床應用。給同學們留10分鐘時間參考教材,寫小結,鼓勵同學匯報小結內容,教師點評。共用時約25分鐘。學生相對獨立完成學習過程,及時體驗成功的喜悅,利于培養學生的進取心,克服自卑心理,發展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點評時,教師要客觀、辯證分析學生的優缺點,還應根據各個學生個性找到其“閃光點”,鼓勵其發揮學生自己的長處。這點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非常重要。
(3)畫圖講解心內膜和心肌層的構成,重點解釋心瓣膜與心內膜的關系,為病理學上心瓣膜病、附壁血栓等做鋪墊。設問,為什么兩個心房幾乎同時收縮,兩個心室幾乎同時收縮,而心房和心室不同時收縮?引出心的傳導系統和心的“骨骼”—纖維環。用時約15分鐘。課堂上設問的設置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勤質疑、勤思考、勤探究的獨立品性。
(4)介紹班級內班干部系統,類比心的傳導系統;介紹最簡單的傳導阻滯,提出心房率、心室率、脈率的概念,并簡要介紹它們之間的關系;望文生義-房顫(心房肌纖維顫動)、室顫(心室肌纖維顫動),并簡要介紹其危害和處理辦法。用時10分鐘。最后留15分鐘自學心的血管、心包和心的體表投影,點撥考點和病理臨床聯系。學以致用,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意義和快樂,聯系臨床分析病例,不僅有助于學生思維的多維化,還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的細致化。
3.課后訓練:每個小組攜帶一個心臟標本回去共同復習本次課的內容。自習時間,學習委員代替老師持模型帶領同學們復習、強化本次課內容。最后由班長分工,每位班干部負責督促、檢查一組同學的學習情況,并及時反饋。在此過程中,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班干部體系獨立運轉,分工合作。敞開心扉,不致孤陋而寡聞;精誠協作,則令集體暖意融融。有助于樹立班級良好學風,有助于陶冶個人情操。班干部不會因為耗費太多精力在班級管理上而忽略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是全面發展;被管理者專業知識不斷長進,個人情感日益豐富,社會適應能力逐漸增強,均成為職業院校培養的優秀陽光青年!最后,強調解剖學術語知識,運用文字淵源理解解剖名詞。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和毗鄰關系的科學。透徹理解解剖學術語是學好該學科的關鍵,可以“水到渠成”。與此同時,相對于其他基礎學科,解剖學又是一門古老的科學,承載著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課堂上適時運用文字淵源介紹相關名詞,不僅可以幫學生理解,還可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例如,介紹矢狀軸時,作者就從“矢”字入手。矢古時稱為箭,箭垂直射入靶心的方向就是矢狀軸的方向。教師只有采用多方面的發散學生思維,學生個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心理品質的培養才會更全面。
四、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1.成績評價:本課程包括理論課和實驗課兩大模塊,故考核方式采用理論考試和實驗考試。課程成績包括理論考試成績(60%)、實驗考試成績(30%)和平時表現成績(10%)。其中理論成績中兩次階段測驗各占(15%)、期中測試占(30%)、期末測試占(40%);實驗考試成績按照實驗操作技能細項給分;平時表現根據作業、課堂回答、出勤率給分。整個評價標準統一、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