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經濟學理論范文

時間:2023-08-16 17:39: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復雜經濟學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復雜經濟學理論

篇1

中國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情不同,因此,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要防止“生搬硬套”。中國古語講,“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理論的產生和運用是有條件的,如果不顧客觀實際將其普遍化和絕對化,難免會導致理論指導和實踐成效上的偏差。以個人主義為基本理論傾向的西方經濟學產生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基本經濟、政治、社會制度休戚相關。它以相對完善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研究對象,適用于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種體制和制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建立健全,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等等,都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比如,長期以來,許多西方經濟學家重視對經濟問題進行量化分析,在研究中采用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和推導,但這些模型大多是建立在假定前提基礎上的,與我國的現實相差甚遠。如果不顧我國的具體國情而拿來指導我國實踐,其結果必然是事與愿違。現實中有些人明知西方經濟學的許多原理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并不適用,卻硬要生搬硬套,這只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總之,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必須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經過認真分析,科學地予以辨析、選擇、改造和利用。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根本社會制度與具體運行機制的關系,因此,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不可“本末倒置”。由于根本社會制度的不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有著本質區別。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不是對等的關系,社會主義是基礎、是主體,市場經濟是手段、是工具。市場經濟在西方國家是與資本主義制度相結合的,在我國是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時,只能根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實際和需要,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前提下,將那些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理論和方法介紹進來,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盤接受。

西方經濟學理論有其自身的明顯缺陷,因此,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不能“饑不擇食”。富裕之邦,并非就是真理之地。西方經濟學理論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但這并不等于西方經濟學理論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應靈藥。須知,西方經濟學是以維護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益為根本著眼點的,其研究視角無不是面向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運行實際的。毫無疑問,僅僅是這種特定時空背景的限制,就決定了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局限性,更不用說其中為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始終存在的理論盲點甚至誤區了。比較典型的是,新古典主義學派在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時,忽視了實踐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會導致“市場失靈”,常常使經濟運行處于混亂無序狀態;西方經濟學中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往往視農業為不發達經濟部門,忽視了農業中非農業部門的存在,忽視了農業通過自身的改造發展起來的現實可能;在西方經濟學中還形成了諸多流派,不同流派往往側重于某一方面的理論研究,相互之間壁壘森嚴,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忽視了彼此之間的聯系和影響等等。 西方經濟學理論自身存在的這些缺陷和不足,要求我們在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時,不能“饑不擇食”,不分優劣正謬照單全收;更不能盲目崇拜,將西方經濟學理論中的缺陷和不足也看成金科玉律。事實上,我們搞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項全新的事業,經典作家沒有論及,前人沒有實踐過,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更不可能找到答案。因此,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要善于對其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篩選。

中國有著不同于西方的歷史文化傳統,因此,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要防止“邯鄲學步”。經濟活動不能離開特定的政治、文化、歷史背景而孤立存在。事實證明,經濟發展的成功與否既取決于經濟自身的因素,同時也取決于政治、文化、歷史傳統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文化、歷史和哲學傳統。我們在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時,應當立足于我國的政治、文化、歷史傳統的豐厚基礎,努力做到“洋”為“中”用,綜合創新。反觀現實,發人深思的是,一些人對西方經濟理論盲目崇拜,醉心于引進西方經濟學而又“食洋不化”,結果將一些本來易懂的概念說得花里胡哨,將一些原本比較明了的問題闡述得艱深玄奧,到頭來,不僅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反而迷失了自己。

篇2

有鑒于此,我們必須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遵循教育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路徑,從而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經濟學理論體系、研究模型和分析工具,為我國教育管理、經濟管理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方法,進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劉志民編著的《教育經濟學》是一本別開生面的教育經濟學理論研究著作,也是將經濟學原理應用于教學研究的專著。作者以經濟學和教育學原理構筑教育學理論模型,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教育學進行系統性研究,闡述教育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內容涵蓋教育經濟學的形成、發展、增長、人力資源、規模經濟、制度、投入與收益等。本書也是我國教育經濟學理論的前沿論著,作者采用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并重、理論分析與模型構建兼顧的研究論證思路,構建出基于我國教育實踐的經濟學研究模型,對我國教育經濟學發展、教育學發展和經濟學理論完善均具有積極意義。

很多人認為,教育是教育,經濟是經濟,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獨立學科,其實不然。筆者認為,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我們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經濟屬性。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軟件支撐,以高校為例,教育活動的展開至少需要教室、教師、教材、學生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就是教育活動能夠順利展開的必備資源。這些要素均可以通過一定的標準進行經濟學上的計量與評估,建設一間教室需要耗費一定的資源,招聘一名教師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編寫和印刷一本教材需要一定的費用,培養一名學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建設教室、招聘教師、編寫教材、培養學生與貨幣資金要素流入市場具有相似性,因此教育活動的展開就是各項要素流入教育領域的過程,概括來說,就是教育領域的“投資”。但是教育領域的產出并不直接以經濟要素的形態呈現,它是一種知識形態或其他形式的隱性產出。

當前,我國的教育活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教育任務和科研任務。但是無論教育成果還是科研成果均無法直接轉化為經濟要素的形式進行計量,例如,教育任務的直接目標是人才培養,接受教育的學生以成績為標準實現畢業,對于成績我們無法以經濟學標準進行計量。但是學生畢業后能夠通過轉化為勞動力的形式參與到經濟發展中。科研成果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復雜轉化,成為實際的生產力,進而對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看,教育領域的教育成果和科研成果最終均會經過一定形式的轉化,形成經濟要素,這就是教育領域的“產出”。

篇3

1.1以通貨膨脹應對危機的誤區

由于各國對危機本質的認識存在著誤區,因此全球盛行的危機治理方法其實是犯了處理危機的大忌。危機本身就與通脹密不可分,在需求量增加的過程中,價格隨之上揚,貨幣量急速增長,衍生金融產品的增長速度也比往常更快,價格暴漲的情況下所形成的資產泡沫在達到一定臨界點時必然破滅,危機就此爆發。顯而易見的是,當今各國利用增加通貨膨脹應對危機的做法存在不可取之處,這種寬松的貨幣政策其實已悄然地為通貨膨脹埋下了隱患,這種調控在短期內雖然能夠有效地緩解問題,但與此同時新的經濟問題也會就此產生。因此,從理論上說,與增加通貨膨脹的作法相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減少貨幣量,通過幫助市場排干泡沫的方法來促使市場間供給數量保持在平衡的狀態下。而用通貨膨脹的方法來應對危機無異于舍本逐末,當今經濟條件下,通貨膨脹的現狀已然十分嚴峻,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加通貨膨脹就勢必面臨著多余的貨幣量難以消化的問題。

1.2應對危機的理想措施

凱恩斯主義為應對經濟危機給出了指導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危機產生的不良后果,但這種方法也存在著弊端。凱恩斯主義的本質是增加投資,通過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等方法促進經濟發展,但這種促進卻只是短期的。在中國,凱恩斯經濟理論的應用可以使企業獲益,但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這種獲益時,它其實治標不治本。正確的思路應該是要理清危機的本質及其表現形式,繼而探索出相應的應對策略,絕不是凱恩斯主義理論的生搬硬套。事實證明,政府實施干預、刺激內需、增加就業此類的應對方法并不能完全緩解危機帶來的惡劣影響。當市場上一旦出現因供給過量而引發的價格暴跌問題時,首先要有效地對供給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量進行評估,從而將應撤回的投資量的額度確定下來,其次,應將剛性需求與非剛性需求正確區分開來,制定出能夠消化有效供給的方案。政府不能單單依靠增加就業和增加投資來謀求短暫的經濟繁榮,應謹慎使用通過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的調控方法。需求量是一定的,短期內增加就業其實是現在正消化著未來的用量,這會直接導致新一輪的供求危機。由于市場投機性的普遍存在,供求間存在缺口是市場的常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增加導致了短暫的經濟繁榮,但這種繁榮稍縱即逝。市場價格上漲,企業盈利能力增強,這將會大大提高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但是如果在供給和需求的估計上存在偏差,簡單的擴大生產,那勢必將使企業面臨生產過剩的巨大打擊。

2、傳統經濟學的理論研究現狀

現有的經濟學理論的實際運用并不能很好地預防危機的產生或是解決危機帶來的不良后果,因此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1追求經濟增長的目的模糊不清

人類發展經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這個看似不言而喻的問題卻從未得到過學術界系統性的解釋??v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消費行為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是消費目的卻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使經濟偏離了應有的發展軌道。在人類進入商品經濟時代之后,從傳統生產行業中分類出來的產業有著越來越強的發展態勢,但是他們與消費的聯系并不緊密,因此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便錯綜復雜、本末倒置。市場對于虛擬經濟的發展已經越走越遠,防范危機的手段卻沒有及時跟上。

2.2國際宏觀經濟學理論匱乏

在經濟全球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危機具有傳導性。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很少有哪個國家能夠不受影響。全球經濟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更為嚴重,雖然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做了宏觀調控方面的努力,但是產生的作用力卻是微乎其微。這是因為國際層面上涵蓋全球范圍內的宏觀經濟學理論還相當匱乏,對此類問題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因素就更多了。

2.3缺乏應對危機的防范機制

經濟學的理論仍舊停留在計劃與市場的爭論之中,對于危機原因的認識方面,人們各執己見,各種原因都導致了市場應對危機防范能力的缺乏。雖然就目前的理論而言,危機難以避免,但是經濟學界不應止步不前,如何最大限度地推遲危機的到來,或者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機帶來的危害等,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將極具現實意義。

3、主流經濟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鑒于現今經濟學理論無法根治經濟危機,經濟學研究者必須走出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之間無休止爭論的怪圈,回歸經濟學本質,探索解決危機的全新道路。

3.1協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

人類的經濟活動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生活消費的需求,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財富的追求已經大大超過了消費品本身。誠然,國際社會中各個企業和國家的追求也不僅僅局限于消費品,更多的體現在貨幣財富、經濟增速等更為宏觀的方面,這寫都與人類經濟發展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經濟學研究者應在研究過程中回歸以消費為中心的道路,保證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協調發展。

3.2協調微觀有效與宏觀有效

在經濟學的具體實踐中,不乏許多對于自由放任經濟制度過度迷戀的國家,也有過分強調計劃經濟與國家政策干預作用的國家。利己主義是社會前進發展的動力保證,但微觀效率與宏觀效率直接等同,宏觀上的資源浪費很大程度上是微觀效率過高導致的。但宏觀經濟學的現有理論還僅僅局限于總量的分析,因此如何在保障微觀經濟人利己屬性的前提下實現攻擊和需求的大致平衡應該給予高度重視。

3.3協調國家和國際大環境

經濟危機的全球性顯示出了當今宏觀調控的盲區,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時代下,僅僅協調好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是遠遠不夠的。世界經濟想要一個穩定安全的大環境,必須出臺一套危機預警機制,它能對全球經濟或是超越國家以外的經濟體起到合理調控的作用。

4、結束語

篇4

【關鍵詞】低碳經濟;理論基礎;經濟學價值

引言

在低碳經濟理論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人對低碳經濟理念有了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而加深對低碳經濟理論基礎的研究,并且了解有關理論的經濟學價值,則有助于堅定人們發展低碳經濟的信念。因此,有必要對低碳經濟的有關理論和經濟學價值展開分析,以便更好的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分析

(一)經濟學理論

從經濟學研究歷史上來看,政治經濟學研究學者西蒙曾經指出,財富是使人們獲得物質性度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人類物質享受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政府成立的目的不僅僅是進行財富的累積,更是為了使所有公民享受物質生活。這一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為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眾多綜合性經濟學理論中,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是四大經濟學體系,都需要利用生態學規律和理論進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運作的引導。從本質上來講,都是從三高一低轉換為三低一高的運作模式,可以實現資源高投入及高效率向低投入和低效率的轉變,并且實現高排放到低排放的轉變。而這些新世紀經濟學理論和思想,就是低碳經濟的主導思想。

(二)能源學理論

世界上的能源數量顯然是有限的,但是經濟發展卻會進行能源的不斷消耗。所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出現了能源不足的問題。改變能源利用方式,從而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才能夠使人類社會的發展情況得到改善。正是遵循這一能源學理論,低碳經濟才取得了發展。通過對廢棄物二次利用情況給予充分重視,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能夠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連續的動力,并且也有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學理論

一直以來,人們都將低碳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以低碳為重點,需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貫徹低碳環保理論。因為,經濟的發展將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忽視環境因素進行經濟的發展,將導致環境壓力不斷增加,并且使環境污染不斷加速,從而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所以,想要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到保護,還要進行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環境學理論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理論,其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二、低碳經濟的經濟學價值解讀

(一)使傳統經濟內容學得到了豐富

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碳貨幣、碳關稅、碳交易和碳期貨等概念得以出現。隨著低碳經濟理論發展與研究,這些概念也得到了不斷豐富,從而成為了相關學科的研究重點。就目前來看,國際貿易和金融學等經濟學科都對低碳經濟理論及概念進行了研究。而引起氣候變化的因素較多,所以該類問題的處理十分復雜。通過對最基本和最常見的經濟學概念展開分析,則能夠重新進行傳統概念的界定,從而為經濟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因此,低碳經濟理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傳統經濟學內容,從而推動力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二)使經濟學體系構建得到了完善

就現階段而言,低碳經濟及相關理論已經被納入到了國際經濟研究中,從而使有關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得到了拓寬。從理論關系角度來看,經濟學為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基礎,所以國際經濟學的發展能夠使經濟學得到進一步延伸,并且使其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而對國際經濟學展開研究,最大的目標就是利用有關理論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通過使國家的國際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則能夠完成與國家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貿易和金融體系的建立。因此從國際經濟學角度來看,其會被劃分成多個部分。將低碳經濟理論融入國際經濟學研究,則能使國家之間的經濟協作得到加強,繼而使其成為真正的國際經濟學。

(三)使新型消費方式得到了推廣

低碳經濟理論的發展,使得低碳經濟與“刺激消費”的不協調關系得到了妥善處理。從國際市場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發達國家的居民將成為消費的主要全體,而這些人的消費方式已經開始轉變,即逐步完成從生存消費到享受消費的過渡。在這種情況下,持續進行物質消費刺激,將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更加嚴重,并且將導致能源遭到過度消耗。而這樣發展經濟,將導致經濟出現毀滅性的發展趨勢。低碳經濟理論的出現,則使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再次轉變,從而使人們由物質消費轉變成精神消費,繼而使經濟發展獲得了新的動力。

(四)為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途徑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和能源的不斷減少,人們對環境問題也越發重視。而想要實現環境治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以使人類的發展受到了困擾。低碳經濟理論的出現,則為豐富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措施。利用界定產權的相關方法,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交易過程中的各項支出得到了大幅度縮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機制的作用則十分有限。此外,在處理無法界定產權的溫室氣體排放治理問題時,也可以采取碳交易、碳關稅和談貿易等低碳經濟相關辦法,從而使環境問題得到進一步接近。因此,在對國家與國家的環境問題進行處理時,通常需要以低碳經濟理論為指導。

三、結論

總之,為加強環境保護,我國還應該堅持發展低碳經濟,以便使經濟發展帶來的碳排放問題得到解決。為達成這一目標,在發展工業經濟的過程中還要以低碳經濟理論為指導,以便通過不斷嘗試新的發展途徑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浩,付皓.低碳經濟的特性、本質及發展路徑新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5:2934

篇5

關鍵詞:經濟數學;經濟工作;作用

經濟學的嚴謹性與數學的邏輯性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經濟數學對于經濟工作中的成本計算、財務預算等都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數學具有自身的特點,在經濟研究中既要合理發揮數學的作用,又要明確經濟發展的大前提,不能過分依賴數學理論。

一、經濟數學的特點

數學的核心思想就是數量的整合,而現實社會中很多領域都與數字有著密切的聯系,數量關系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但卻對現實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在經濟學中,數學同樣具有著重要意義,二者之間的結合點就在于數量關系的處理。數學概念可用來詮釋經濟學原理。數學中的統計利率、概率理論在經濟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由此可見,經濟學與數學之間的辯證關系。量變最終會帶來質變,這是數學的特點,也是經濟學的主要特點之一。數學理論和實踐將促進經濟的發展。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數據的分析和表達要精確,而經濟學研究往往涉及企業的財務、運營、利潤獲得等關鍵問題,要求同樣具有精確性,因此二者之間相輔相成。

二、經濟數學在經濟工作中的地位

經濟數學不同于普通數學,他是數學的一個分支,是特指在經濟中常用的數學理論,如方程組、函數、概率論和統計等。數學在經濟工作中的地位主要體現為它是經濟學的基礎,并且對經濟學具有指導作用。數學可以解決一部分經濟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經濟學理論都需要依靠數學來解決。隨著現代網絡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據信息也成為經濟學問題解決的重要手段之一。將數學理論與信息科技相結合來解決經濟問題是未來經濟領域的主旋律。數學理論對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數學中的導數、函數都能夠幫助企業合理計算成本支出,從而確保經濟利潤的最大化。經濟數學之所以廣受歡迎,就是因為其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數學理論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具有規律性,掌握數學規律,并發揮其在經濟中的作用,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最后,經濟和數學之間還有著辯證的關系。如何發揮經濟研究中經濟數學的作用取決于如何看待數學理論,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三、經濟數學在經濟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經濟數學理論應用于經濟研究主要是以數學模型的形式出現。數學模型與數學圖形都是經濟學深化的象征,數學方法能夠促進經濟學推理與分析過程,使其研究更加嚴謹。經濟數學中的眾多理論都對經濟研究有著促進作用。如邊際效用價值是以效用函數測定為基礎而建立了數學方程組,用來進行企業的財務預算。同時結合數學的集合論、泛函分析等數學理論進而解決數學問題。計量經濟模型以樹立統計學為理論基礎,以隨機現象為研究對象。經濟學中存在著大量的隨機事件,為此計量數學模型的應用就具有必然性。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作用還是得經濟學有了完整的平臺和科學的統計方法,使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實效性提高。實證分析無論是在數學還是在經濟研究中,從系統的數據中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設與參數估計數值,使經驗分析中的表面性和偶然性減少,從而以定量分析進行經濟問題的研究。

數學公理化方法也在經濟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一般經濟均衡理論及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理論,這一理論主要體現為價格體系與供需平衡之間的關系。給出了供與需的價格函數Di(P)和Oi(P)(i≤1),通過Di(P)=Oi(P)(i≤1)方程解的存在性,探究一般經濟均衡理論。為了求解方程組,阿羅和德布洛使用了完全公理化的方法,將企業商品視為商品空間,并以消費情況、生產描述為商品空間的子集及其上的偏好,而將消費者的消費描述為商品空間的子集,將消費者的以持有商品視為空間中的一個點,將產品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利潤分配表示為θ。這樣就通過數學理論形成了經濟系統的研究方案,給出這個系統的一些基本假定,就形成了公理系統,來解決經濟問題。第二就是馮?諾依曼的博弈數學理論,馮?諾依曼證明了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的作用,并以此創立了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理論。經濟學研究的公理化方法主要是幫助研究者將經濟學理論轉化為數學語言,以數學表達相關經濟現象中的概念,利用經濟現象中的實際關系的數學假設,在利用相關公理、和抽象的數學推導列出反映經濟現象的命題。數學公理化方法的簡潔性,嚴格性和一般性,發揮數學在經濟研究中的作用。四、總結

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眾多,因此經濟分析是個復雜的過程。而經濟數學作為數學的一個分支,不僅起到了基礎作用,還對經濟研究起著促進作用。對于現代經濟來說,如何將數學理論應用于經濟學研究中,發揮數學的重要作用,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張玉英.對高等數學的教學思考[J].內江科技,2012(05).

篇6

 

西方經濟學是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及其不斷發展對經濟理論指導的急迫需要而引入我國大學講堂的。雖然它源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但其是對市場經濟運行一般規律的總結,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普遍的實踐指導意義。由于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對西方經濟學教育和研習的中斷,該門課程在國內高校開課時間不長,在20世紀90年代才被確定為我國高校經管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教育教學方法還比較落后,教學效果不理想;加之其較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敖處熾y教、學生難學”成為當前普通本科院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的一個普遍現象和難題[1,2]。筆者根據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就提高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知識的接受性做一簡單的教學方法經驗之談,以供同仁討論。

 

一、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學生接受性難題分析

 

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學生接受性難題,實質上就是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接受性不高,從而教學效果不夠理想。這既有理論本身的固有特點,也有學生自身的問題,還包括教師和教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1.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固有特點。一方面,西方經濟學理論是對復雜經濟現象的一種簡單抽象;但將其與現實經濟問題進行比較時,往往可能會因理論的簡單抽象而與現實脫節。極其抽象的理論與復雜的經濟現實之間的直接關聯性較低,又采用了大量的圖表、數學推演等表述手段而顯得枯燥乏味,往往無法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理論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數百年的市場經濟運行一般規律的經驗總結,涉及的理論數量眾多、學派林立。理論復雜性和綜合性極高,令初學者望而生畏。

 

2.學生自身的問題。伴隨著教育體制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和高校擴招,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動力明顯下降,學生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而使學習懈怠、投機取巧的現象普遍[1]。此外,經管類專業一般文理兼收,學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特別是許多文科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數理分析能力不強,對于涉及較多定量分析和數學邏輯推理的經濟理論難以理解。再者,目前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以往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慣性使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不強,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勞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3.教師和教材方面的不足。當前高校的許多師資力量源自非師范院校,并且剛碩士或博士畢業不久就直接走上講臺,缺乏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方面的系統培訓;教學經驗不足、對教學內容把握不準、以及教學方法和技巧運用不熟練,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國內主流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大多帶有應試教育的烙印,過多注重邏輯層次性和純理論闡述,缺乏與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緊密聯系的案例,內容單調、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二、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學生易接受性建議

 

教師的職責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使其能夠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具有自主學習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2],并有效提高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涉及教材選擇、教案編寫、教學手段應用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創新,由于能力有限,筆者僅根據自己的實踐從“教”的角度探討提高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易接受性措施。

 

1.充分利用導論課的綱領性引導作用。導論或引言是一門學科的知識架構。教師要充分利用第一堂課,通過問題導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其形成的主要理論,使學生初步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由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兩大主干構成。資源配置即微觀經濟學,側重于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分析,主要包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行為分析(消費理論)、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行為分析(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生產要素理論)和消費者與生產者相互作用決定產品價格的供求理論(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等主要知識點;資源利用即宏觀經濟學側重于經濟總體的經濟行為及運行規律分析,主要以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圍繞總需求、總供給及其構成展開。各個理論及其發展構成該門學科的枝葉,與主干一起構成了繁茂的樹形結構。

 

2.采用多種語言邏輯演繹經濟學理論。經濟理論也稱為經濟模型,可以采用文字、幾何、數學公式三種符號語言進行表述[3]。比如“均衡價格決定理論”,其文字表述(即語義模型)為“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時所決定的價格”,幾何表述(即幾何模型)為“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與向左下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相交決定的價格”,數學公式表述(即數學模型)為“需求函數Qd=a-bP、供給函數Qs=c+dP與均衡條件Qd=Qs的聯立求解”。事實上,經濟學中的每一個理論(或模型)均可以通過這三種方式進行描繪,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如能充分把握這三種邏輯演繹方式,則可以實現具有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學生對理論的有效把握(文科生比較容易接受文字邏輯,而理科生更容易接受幾何和數學邏輯)。

 

3.案例教學和學生互動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度和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4]。案例是連接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引入當前熱點經濟問題為案例,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辯論等課堂互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思考積極性,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終教學目的。當然,在案例討論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善于總結和發現有關經濟理論在所討論問題中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使學生體會到西方經濟學理論并非只是枯燥乏味的純理論邏輯,而是與我們的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4.精心準備教案,熱情飽滿講課。任課教師的知識積累與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5]。“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堂精彩的課程是以教師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熱情飽滿的積極態度為基礎的。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時刻把握經濟學的理論前沿,關心并研究現實熱點問題,做到每堂課前準備好科學的教案和需要引用的教學案例,從而在課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并感染學生。

 

此外,適當安排一些課后習題和經濟學調研、實踐活動,也有助于學生對課堂理論的熟悉和把握。

篇7

1.1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只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忽略培養他們創新知識的能力;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采用簡單劃一的評價方式,未能全面反映出學生的水平和能力。這些弊端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創新能力的發展。

1.2重視具體知識的傳授,而輕視整體結構的分析和討論。輕視整體結構,就不能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給學生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然而,西方經濟學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各個經濟學派之間的“存同求異”。在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發展中,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就是在對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自發調節可以實現經濟均衡的微觀經濟學理論的挑戰中才得以產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西方國家,又有許多經濟學家對凱思斯主義正統宏觀經濟理論提出異議,建立了完全不同于凱思斯理論的新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如供給學派的理論、貨幣學派的理論、理性預期學派的理論等等,其中一些政策主張在實踐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學中,只是簡單地講清楚各個不同理論與政策主張的內容,而不能將西方經濟學家不同的分析思路加以比較論證,就不能理解西方經濟學的整體發展脈絡。

1.3重視經濟理論結果的傳授,而輕視理論結果的推理和來龍去脈的剖析。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然而無論哪種方法,都與數學方法緊密相關,所以,理解和使用數學是經濟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不過,不能搞“題海戰術”,掌握數學的思維方法尤為重要。

1.4重視經濟理論的傳授,而輕視經濟實踐的應用分析。對于高等院校財經類各專業,西方經濟學既是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核心課,也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然而,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以介紹性為主的簡單教學模式,雖然能使學生了解一些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知識,記一些公式、圖形,卻不能達到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的目的,甚至造成了一些學生認識上的模糊性,難以科學、準確地理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更談不上“學以致用”。

2科學合理的雙語課程教學可以彌補上述不足

2.1外文教材往往按照科學研究的規律和順序安排內容。這會大大有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創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它已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任,而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因此,在教學中更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外文教材常常遵循科學研究發展規律,這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培養了學生創新和科學研究的能力。

2.2對一些外文的綜述文獻的解讀可以讓學生清晰和深入的理解西方經濟學的整體結構。微觀經濟學由馬歇爾開創,由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完善。微觀經濟學:假定資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自利的,討論兩個微觀主體企業和消費者分別在自己的預算約束下進行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問題。如果為學生解讀“馬歇爾”和“阿羅德布魯”以及“帕累托”的經典文獻,學生自然會對西方經濟學的整體結構和發展脈絡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要理解宏觀經濟學,需要記住兩個基本學派的劃分。古典學派:假定市場由于理性預期等因素是可以實現出清的,所以政府并不需要干預宏觀經濟,只要控制貨幣發行量為理性驚人提供一個合理穩定的政策預期就好。其基本的分析工具是AD-AS曲線。凱恩斯學派:假設市場由于工資粘性的問題無法自動實現出清,至少在短期是這樣的。為此,需要解讀凱恩斯的經典文獻,深入探討兩種學派的區別。

2.3對于西方經濟學家的一些原始文獻的解讀可以有效理解理論結果的推理和理論背景。在西方經濟學研究中,“假設條件”是關鍵的一部分內容,“假設”是一切推理的基礎,“假設”是一種抽象,甚至與現實不一定完全吻合。然而,若僅僅從西方經濟學中哪一個假設條件與現實不符,來說明為什么否定西方經濟學,也就把學生的思維局限于“是”或“不是”、“對”與“不對”的形式化、簡單化思維模式中。因此,需要查閱原始文獻,引導學生全面、深入理解這些假設條件的深刻的經濟學背景,從而,更好地使用這些抽象的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實際的經濟現象和問題。

2.4對于國外最新經濟文獻的介紹,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西方經濟學的強大應用前景。通過研讀最新經濟文獻,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西方經濟學最新研究動態,特別是現代實驗對經濟學研究和教學產生的革命性影響。從傳統研究角度看,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作出理性決策這一基本假設之上。雖然經濟學是處理復雜性問題的學科,這一復雜性既來自于復雜的外在環境,更主要來自于人的主觀因素,人有主觀動機,其本身很復雜,而且對環境又十分敏感。因而,人們很難在實驗室中建立可復制的經濟環境,但經濟學學科本身的發展,特別是在馮•諾伊曼和摩根斯坦建立了期望效用理論和博弈論以后,經濟學理論逐步建立在較為嚴密的行為假設基礎上,尤其是博弈論明確了規則、信息等基本概念,為深入開展經濟學的實驗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計算機軟件的開發,為西方經濟學教學走進實驗室創造了條件。目前,我國普通本科教育無法達到經濟學實驗研究的國際水平,還難以做到建立完全可控的實驗經濟環境,直接以現實的人為對象,進行經濟運行的一些實驗,研究其實驗結果是否與原有的經濟理論的預測結果相一致,并分析經濟環境中各種因素的變化對經濟結果的影響。但目前可以使用相關的計算機軟件,對采集到的現實經濟運行過程產生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或者建立相關的模型加以分析,從而做出預測。通過先做實驗和模型分析,可以研究政策的制定,從實驗的角度比較哪一個政策好。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也提出了多學科知識融合、綜合運用的客觀要求,西方經濟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的知識是相互支撐的。

3《西方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些措施

①要按照科研的規律和順序安排教學內容,調整傳統的教學順序和模式。

②要解讀和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英文的綜述文獻,并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

③要解讀和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原始文獻,并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

篇8

關鍵詞:雙語教學;經濟學;網絡

1時效性在經濟學課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義的時效性是指教學內容應該貼近實際的經濟現象和實踐,教師的任務是通過現實中復雜而多樣的經濟現象來使學生把握其背后的經濟運行規律。時效性的另一層意思是指講授的經濟學理論也應與時俱進,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了解經濟學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說的時效性是指教學內容應具有理論上的前沿性并體現時代性。一方面,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研究經濟學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這必然要求在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對現實強烈關注。另一方面,無論從方法上還是研究內容上,現代經濟學理論都正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雖然新古典經濟學仍然在教科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演化經濟學等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正逐漸崛起,它們和新古典經濟學一起不斷改變和深化人們對于經濟現象的認識。因此在授課中,有必要介紹這些前沿的理論,以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

2現有雙語教學模式在提高“時效性”中的問題

目前經濟學雙語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師生對課堂的過分依賴,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主流原版教材對經濟學理論的前沿性介紹不足。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經濟學教材基本上重點介紹兩種理論范式,一種是以新古典主義的范式,另一種是新凱恩斯主義的范式,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thePrincipleofEconomics)、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Economics)以及布蘭查德(Blanchard)的《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等。這些主流教材的內容一般都是被經濟學家和公眾廣泛接受的理論,這當然是為了教學的方便,但也意味著對現代經濟學的一些新的進展可能涉及不多,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和演化經濟學等前沿性的理論很少,最多也只是一帶而過,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這些內容,比如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Economics)只是講述了新古典的微觀理論。

(2)由于教材本身的滯后性,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較陳舊,這無疑會損害教學效果。雖然過時的教學案例和材料對于理論本身的正確性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過多的陳舊和過時的材料,一方面可能會損害經濟學理論的說服力,因為對于學習者來說,他們對當前發生在身邊的經濟現象比較關注,也傾向于用所學的經濟學理論來試圖解釋經濟現象和解決某些問題。如果經濟學理論能夠很好地分析當前的社會經濟問題,這無疑會極大地增強學生對經濟理論的信心。另一方面,新穎和貼近現實的材料更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教材本身是無法滿足這樣的教學要求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理論本身以各種途徑搜集一些新穎的材料和教學案例來補充教材內容。

3提高雙語教學“時效性”的方法

我國開展經濟學雙語教學是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進行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的經濟學教育要求教學方式要與國際接軌,以國際上經濟學通性的教育方式進行雙語教學。所以,在本科課程的設置上,既要兼顧實際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培養應用型人才,也要為培養具有開放精神、能夠融人國際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學中注重案例和數據處理、分析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強經濟分析方法和經濟理論的教學,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為了達到上述雙語教學的目的,基于網絡資源的雙語教學模式具有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對于提高雙語教學的“時效性”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義。電腦和網絡在教學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網絡資源也日漸豐富,關于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網站也更加專業化,這為學生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資源和理論資源。大體上,有助于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網站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在線專業性財經雜志,比如Economists和FinancialTimes、華爾街日報(TheJournalofwaIIStreet)等國際上著名的財經雜志,這些雜志以其專業性、權威性而聞名于世,可以大大開拓學生的視野并加深他們對經濟問題的認識。第二類是學術性較強的專業性網站,既提供當前的理論動態和研究進展,也有過去以發表的研究成果。這類網站可以是民間學術研究機構,比如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IDEAS-EconomicsandFinanceResearch和經濟思想史網站(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以及著名大學經濟系的網站等,其特點是在站點內可以搜尋到大量的工作論文(workingpapers)和論文;還可以是經濟學家個人的網頁,主要提供經濟學家個人的研究成果。第三類是一些政府機構網站,比如歐洲中央銀行、聯邦儲備局(FederalReserveBoard)、亞洲開發銀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WorldBank等,這些網站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論文,也有豐富的數據資料可供查閱。第四類是一些經濟學學習網站,包括綜合性的網站和專業性的網站,通常他們或者只是一門課程的輔助學習網站,能夠提供本門課程的學習重點和習題,或者是某一個領域的網站,比如博弈論學習網站、微宏觀經濟學和金融經濟學網站等。這些資源遠比教材上的資料豐富,也更加貼近正在發生的經濟現象,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基于網絡的雙語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來說,最根本的優點在于網絡使得教學更加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使學生學習基于教材卻不局限于教材,大大開闊了視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這種特性,在課堂內外、授課前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課前要求學生查詢有關資料,包括一些數據和案例。在為本科生講授經濟學原理時,為了避免過于抽象,教師一般要結合一些經濟現象或者案例來闡述理論的涵義與國內經濟學教材相比,原版教材更注重用實際的數據和案例來說明基本的經濟原理,而且這些案例和數據大都來源于發達國家,如經濟合作組織國家(OECD)。這給我們雙語教學的啟示是在實際的授課中,教師也應該注重用實際數據和案例來講解理論,而不是純粹的從抽象理論到理論,這也是因為經濟學的傳統是“用事實或數據來說話”。對于剛開始接觸雙語教材的學生來說,原版教材的閱讀可能比較困難,但教師在講授一節課的內容之前就應該給出一個比較有針對性的預習計劃,使得授課有的放矢。

以《Macroeconomics))(8thEdition:Dornbusch,Fisher&Startz)為例,在第七章講授通貨膨脹和失業的內容時,由于會涉及到大量的有關失業和通過膨脹的數據和資料,比如通貨膨脹的時間序列、失業率的變化、勞動時間的變化等,教師應該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通過互聯網查找國內外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有關英文資料。同時,教師也應該對學生文獻和資料索引的能力給予一定的指導,比如通過google的分類搜索、其所在學校的外文數據庫以及進入一些經濟專業網站或機構網站查尋資料。在亞洲開發銀行、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網站上,學生可以搜尋到大量有關報告或Outlook,在economists雜志網站上,學生可以查到部分關于貨幣和就業的文章,這可以使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經濟問題。

但是,案例和數據本身并不能自動說明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于案例和數據的分析和理解。由于課前預習的鋪墊,對案例的分析,教師可以學生的發言和討論為主,而且要求發言盡量用英文,并在發言的過程中加以適當的引導。對于數據的分析,要結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這對于學生可能比較困難,所以教師應以講授為主,并用相關軟件進行模擬演示。尤其是在宏觀經濟學,對于本科生來說,有的問題需要大量的數據才能說清楚。比如,貨幣供給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從理論到理論的講授很是抽象,但是如果用比較簡單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做一個回歸模擬,表明二者之問的相關關系,就會大大增強教學效果。在初、中級經濟學中,大部分模型都是比較靜態或靜態分析,動態模型涉及不多,一般是蛛網模型和經濟周期的乘數——加速模型,在課堂上,教師用一些軟件可以簡單地模擬出這些模型的動態特性,比如Excel、Eviews和Mathtab等,這樣的教學效果會大大好于純粹的講授。

(2)對于教師來說,除了有關的案例的解釋和對經濟數據的模擬演示,還應該對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論進一步挖掘,使學生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熟悉該理論的演進脈絡,了解理論發展的前沿,“為學生倒出一杯水教師須有一桶水”。除了教材之外,師生還有大量的網絡資源可用,通過相關經濟思想史網站(如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可以更加系統地了解某個經濟理論的發展的脈絡,通過網上的工作論文,可以使學生了解現代經濟學發展的前沿。

比如說微觀經濟學中的制度(歷史)經濟理論、演進經濟理論以及宏觀經濟學中的復雜性分析方法,對于有志于將來做研究的學生來說,對經濟學理論最新發展的適當了解是有益的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公共產品一章,一般都會涉及到公共產品提供的“薩繆爾森規則”,即個體對公共產品的邊際收益之和必須等于其生產的邊際成本。對于這個等式,一般的解釋是每個人應該根據個體的偏好支付公共產品的價格,這就需要一個有效的激勵人們說真話的機制。這個機制的通常包括兩種:命令機制(commandmeehanism)或者投票體制(votingsystem)。一般教材對于投票的問題涉及不多,這就需要教師擴展這方面的知識,適當地講授社會選擇問題(socialchoicetheory)和公共選擇阿題(publicchoicetheory),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現代社會政府的公共活動的本質。進一步,這個問題還可以延伸到法律經濟學、經濟學等更新的理論。對于一些在宏觀經濟學中爭議較大的理論或政策,教師可推薦學生查閱相關網站,尋找自己支持的觀點和論據。

篇9

微觀經濟學是高校財經類專業學生重要的基礎課,學生、教師都對該門課程非常重視。國內外許多高校教師都在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方面做過許多研究。Johnston(2001)通過使用課程問卷調查,了解學生關于經濟學教學改革的看法,并發現大多數學生并不喜歡復雜的經濟學習題。Meyer and Cleary (1998)認為,經濟學教學應該轉變觀念,學生學習經濟學的成果,主要是通過他們對現實世界中的經濟現象的認識,主張加強案例教學。趙紅梅(2002)認為教師在授課時應把微觀經濟學的框架結構融會貫通到整個教學過程。戴魁早(2011)加強課堂師生互動和案例教學時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好方法。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單調與考試方法單一

目前,國內高校經濟學教學方法主要是單一的課本講授, 內容復陳舊, 并且由于微觀經濟學理論較為抽象,學生大都難以完全掌握,一知半解的學生比例不少。另一方面考試方法過于簡, 就是傳統幾種題型,只要學生考試前死記硬背老師的筆記,大多能順利通過測試,考試成績不能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過度強調數學工具

數學方法的大量使用是目前經濟學教學的普遍現象,經濟學對問題的研究,首先是進行理論分析并提出假設條件,然后構造數學模型和圖形,最后進行數學推導。國內許多高校在經濟學教學時喜歡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卻忽略了對學生經濟學分析思想的培養,以至于學生很難從日常經濟現象中找到經濟規律,這也是造成我國經濟學研究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的主要因素。

(三)案例教學缺乏互動性

在長期的經濟學教學中,許多教師都積累了許多教學案例,但案例的使用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且許多案例都遠離生活,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徐偉(2011)建議經濟教師應該構建一個小組,規范案例采集、創作和更新。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許多教師在案例講授時缺乏與學生互動,失去了一個讓學生能深刻體會經濟學思想的機會。比如,在講授廠商停產的條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為幾組,每組學生代表生產不同產品的廠商,但卻需要相同的生產要素。教師在一旁不斷變化生產要素價格和產品銷售價格,學生根據成本的變化來決定是否停止商品生產。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就能深刻理解為什么廠商會在產品價格低于平均可變成本的時候選擇停產的理由了。同樣,在講述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案例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設置臨時法庭,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占優策略。

三、改進微觀經濟學教學的一些建議

(一)選擇合適的教材與合理的考試方式

鑒于國內經濟學教學的情況,對經濟類學生選用的課堂教材外,可以選一些國外經典教材作為輔助讀物,如曼昆《經濟學原理》、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等,并注意考察學生輔助教材的閱讀情況。在考試方面,并將小論文寫作體現在平時成績中。這樣,可以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減輕期末考試的壓力,不再通過死記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試。同時對期末考試的內容進行調整,注重考評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邏輯計算能力,期末考試試題中,減少名詞解釋和簡答題,加大案例分析的分值和計算題的分值。經過幾個學期的實踐,證明這種方法行之有效,較好地發揮了考試的導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饋作用。

(二)強調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想

實際上,大部分經濟現象即使不用數學也能講清楚它的因果關系,但是數學有它的好處,因為數學是最嚴謹的一種形式邏輯,尤其有不少人在運用語言時邏輯容易不嚴謹,但通常為了嚴謹性可能失去一些有用性。過度強調數學工具會使學生產生誤解,把經濟分析的方法誤認為目的,卻忽略了更重要的經濟學思想。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經濟學思想的培養,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經濟規律,使經濟學理論可以為日常生活決策提供參考。

(三)案例教學要體現互動性

針對微觀經濟學理論較多且較為抽象,老師在講授過程中,應理論聯系實踐,多運用生活中的案例來討論、解釋微觀經濟理論,活躍學生的思維。如果能讓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分析,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際上,只要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興趣來提出問題,或者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場景,學生們的積極性還是非常高的。在案例選擇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來選擇合適的案例。比如,筆者在講授壟斷市場的價格歧視時,讓學生自己來舉例,學生舉出了電影票價在周一至周日價格不同,且每天不同時間段票價也不相同的案例,教師再通過引導,來分析壟斷市場進行實行歧視性價格的條件和利潤等,就可以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價格歧視理論。

四、小結

總的來說,微觀經濟學理論抽象復雜、內容繁雜以及研究方法較多,學生在學習中理解起來相對較為吃力,教師教學也比較困難。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僅談了個人在微觀經濟學教學方面的一些心得,希望能拋磚引玉, 加強和老師們之間的交流, 共同提高經濟學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Johnston C.Student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in first year in an economics and commerce faculty.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1,20(2):169-184.

[2] Meyer,Shanahan.On variations in conceptions of ''price'' in economics.Higher Education,2002(43):203-225.

[3]趙紅梅.關于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教學體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1):36-40.

[4]戴魁早.關于本科階段中級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向導,2011(18):84-85.

篇10

這是由于光遠、厲以寧、成思危、張培剛、劉鴻儒、江平、蕭灼基等著名學者擔任組委會委員;全國148位經濟學家、著名大學經濟院系主要負責人、主要經濟和學術媒體負責人以記名通信投票的方式,對11個參選經濟理論進行表決,通過兩輪評審專家投票,組委會公開計票后得出來的結果,它基本代表了中國經濟學界的主流觀點和看法。有媒體評論說,這次評選是中國經濟理論界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學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和盤點。

除了作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最具代表性的經濟理論之一的“農村理論”之外,本次評選活動梳理和盤點出來的代表性經濟理論還有:過渡經濟學、國際經濟大循環理論、股份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

如果單純站在中國經濟學范圍內來看,這些經濟理論思想和顧準最早對于計劃經濟的反思一樣,確實是具有歷史性的創新,而且在中國改革實踐中確實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以杜潤生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以自己的遠見和勇氣,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開辟了理論先河,其貢獻無論如何肯定都是不過分的。

但是,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對于發生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實踐或理論的評價,僅僅囿于中國范圍之內,都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審視才能真正厘清。

自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首次確立經濟學的完整體系以來,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和流派紛繁復雜、蔚為大觀。從古典革命到邊際革命;從凱恩斯革命到經濟自由主義的復興;再到國家干預主義的重新抬頭,被各國政府普遍接受并納入施政方針的理論創新比比皆是。在一國范圍內產生、應用、發展并取得全球影響的經濟理論流派也如過江之鯽,從德國學派到瑞典學派、從奧地利學派到再到二戰后興起的發展經濟學各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但是,如果把“農村理論”,包括過渡經濟學、國際經濟大循環理論、股份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內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理論創新,與全球經濟理論創新群星相比的話,如果說中國的經濟理論創新同樣明亮,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后者耀眼,這是肯定的。

當然,這樣比較可能并不公平。正如1492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國際貿易由地中海向大西洋轉變,從而觸發英國的興起,到18世紀中葉英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脫穎而出,才導致了《國富論》出版一樣。自此以后,經濟學理論創新的中心,一直是隨著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而轉移;小的經濟流派的創新,也隨著不同國家經濟的崛起而產生。這樣,在伴隨英國革命興起的新興工業國家——德國產生了德國學派,在奧地利產生了奧地利學派。二戰后,隨著世界經濟中心決定性地由倫敦轉到紐約,經濟理論創新的中心也隨之到了美國。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二戰后伴隨著巴西、墨西哥、埃及等發展中國崛起而興起的發展經濟家理論創新。一句話,經濟理論的創新是隨著不同國家經濟實踐的創新而誕生的,經濟實踐創新是理論創新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