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6: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細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細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區別

篇1

關鍵詞:精細化工產業園 化學品種 爆炸案例

1、長三角地區部分精細化工園區建設與發展

(1)上海精細化工產業園區(金山第二工業區,市級工業區,華誼集團精細化工產業基地,),開發面積10.78平方公里,產業定位為各類催化劑、助(溶)劑、食品添加劑、電子化學品、造紙化學品、生物化工等新領域精細化工產品,已引進一批歐美、日、臺等國家(地區)及國內具有實力的科研機構和產業群體落戶,規劃至2010年、將建成一個總投資在150億元以上,年產出300億元—350億元的中等規模的特色環保型精細化工產業園。

(2)浙江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上虞市,省級化工園區),規劃面積80平方公里,目前一期、二期開發面積21平方公里即將完成,三期開發正在實施、開發面積18平方公里,引進歐美、日韓、港臺等國家(地區)及國內的投資項目115家,是國內建設規模,發展前景,輻射功能較強的精細化工制造基地之一。

(3)上海化工區依托一期重化工項目原料產品的優勢,大力推進中央河北區的精細化工基地建設,發展石油化工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以實現從重化工逐步向精細化工的轉變,目前已入駐國內外知名精細化工企業15家,其中外資企業占12家,己初步形成醫藥、農藥、日用化學、試劑、助劑、表面活性劑、粘膠劑、阻燃劑、特種氣體、染料、涂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精細化工產業鏈發展態勢。

(4)南京化學工業園區依托區內乙烯、醋酸等上游產品的資源優勢、通過與國際資本嫁接、積極向中下游產品延伸配套、重點發展醫藥化工、新型材料、精細化學品等石油化工延伸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使南京地區的化工產業由原來的重化工業占主導地位,逐步實現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業轉變。

我國正面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大好時機,精細化工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然而我國至今尚無適用精細化工企業的設計防火標準,在精細化工項目消防設計及審查中,如何確定相鄰工廠之間防火間距以及工廠平面布置的防火間距問題上,有的參照《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有的參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存在不規范的隨意性,不利于精細化工產業的健康發展。鑒于現行標準體系的缺失、滯后,不能適應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需要,國家標準委於去年將“精細化工”列入《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工程》三年計劃研制目錄之中,以此同時、上海市消防協會科技咨詢部在去年受托完成《上海化學工業區精細化工類項目消防安全技術咨詢報告》的基礎上,正籌備先行編制《精細化工企業設計防火技術規程》以適應上海市地方精細化工產業發展的需要,這說明中央和地方都注意到填補我國精細化工設計防火標準空白的必要性和時機,無疑這是上下合力、與時俱進的舉措,對推動精細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2、精細化工火災危險特性基本認識

2.1 甲、乙類火災危險屬性

精細化工系基本化工的延伸,屬化學工業產業的一個分支,其產品是指“對基本化學工業生產的初級或次級化學品進行深加工而制取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用途,小批量,多品種,附加值高,技術密集的一類化工產品”,為各工業部門廣泛應用的輔助材料或人民生活的直接消費品,如涂料、試劑、醫藥、功能高分子材料等;而基本化工產品多為基本化工原料,一般是指基本原料經初級或次級加工得到的大噸位產品,它是合成許多重要化工產品的原料或中間體,如乙烯、丙烯、苯、甲醇、醋酸、環氧乙烷等;可見兩者同為化學工業產品,其區別僅在于生產過程上,前者為下游深加工產品,后者為上游初級或次級產品,它們同宗同源。這就決定了精細化工與基本化工兩者生產、儲存火災危險性具相同屬性的基本特點。

火災危險性取決以生產中使用的原材料或生產過程中的付產物或產品的火災危險性質及數量。精細化工生產所需原材料,有機無機多種多樣,涉及酸、堿、烯、烴、醇、烷、醚、酮、氯、氟系列等,其中有機精細化工產品絕大多數又都是以石油化工基本原料深加工生產,而且有的產品生產中使用的輔材料如試劑、助劑、添加劑、表面活性劑、抗氧化劑等,本身就是精細化工類易燃有機溶劑;有的生產用原材料火災危險類別雖不高,但生產過程中付產物為甲、乙類。如入駐上海化工區的10多家精細化工企業中,生產火災危險性為甲、乙類的占80%。

2.2 易燃易爆屬性

以下列舉我國精細化工企業近期發生火災爆炸的部分案例,說明精細化工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破壞及影響的程度,與基本化工具易燃易爆相同屬性。

(1)2007年,濰坊合興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發生爆炸事故,2人死亡。該公司租賃寒亭區醫藥化工廠場地作為生產經營場所,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在原產品停產一年后,擅自改變生產工藝,在試制三苯氯甲烷(醫藥化工基本有機原料之一)時,發生爆炸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水解釜內的壓力大于連接其該釜玻璃視盅承受的壓力,造成玻璃視盅破裂,瞬間使釜內大量苯噴出引起爆炸。

(2)2008年,浙江武義博陽實業有限公司火災事故,4人死亡。該公司主要從事有機硅廢料的再生利用,生產甲基硅油、室溫硫化硅橡膠等有機硅產品。工廠占地面積13000 平米,員工100多人,主要產品:二甲基硅油1500噸/年和室溫硫化硅橡膠500噸/年。火災事故系因為二甲基環硅氧烷(DMC)、二甲基硅油和白油分離系統廢渣池著火,引起池內廢渣和油水混合物沸騰外溢,引燃池邊盛裝二甲基硅油和二甲基環硅氧烷的塑料桶內物料,由于廢渣池地勢高,著火的物料流淌蔓延至成品簡易倉庫,引燃儲存倉庫中的硅油半成品和成品,近百噸燃燒的物料流淌并包圍地勢較低的辦公樓等建筑物,造成人員死亡。事故原因是該公司在2007年間擅自改變生產工藝,將水改為白油用于冷卻清洗廢渣,廢渣池邊真空泵不防爆,操作人員在關停真空泵時產生火花,引燃廢渣池中的輕組分和白油發生火災。

(3)2008年,遼陽市燈塔金航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發生爆炸事故,2人死亡。該公司占地近6萬平方米,員工80多人,該公司主要產品有抗氧劑、清凈劑系列,汽油抗爆劑(辛烷值改進劑)等。事故原因是在生產過程中,當班人員違規操作,導致反應釜超溫超壓,引發爆炸。

(4)2009年,河南洛染股份有限公司工廠發生爆炸,7人死亡,108人受傷。該公司占地約80畝,主要生產染料中間體2,4-二硝基氯苯 2萬t/年,事故是因不明原因引發對硝基二苯爆炸,引起氯苯中轉罐著火,又引發氯苯罐爆炸所致。發生爆炸并燃燒的氯苯罐容量約20噸,其中裝有氯苯約10噸。在其附近,還有10余個同樣的氯苯中轉罐,存有氯苯200噸左右。

(5)2006年,江蘇射陽鹽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中外合資)爆炸事故,22人死亡,29人受傷。該公司主要產品是醫藥化工中間體2,4-二氯氟苯,生產能力4000噸/年。事故原因是在試生產過程中,在氯化反應塔冷凝器無冷卻水、塔頂沒有產品流出的情況下沒有立即停車,而是錯誤地繼續加熱升溫,使物料(2,4-二硝基氟苯)長時間處于高溫狀態并最終導致其分解爆炸,造成硝化、氯化兩個車間廠房全部倒塌。

篇2

近年來,我國化企推行責任關懷取得了一定成果,已經有一百多家國內化工企業和十個行業(區域)正在積極推進責任關懷。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目前責任關懷在我國仍主要處于宣傳階段,真正的全面實施還有待時日。多數國內企業對責任關懷不了解、不關心或者只說不做,這其中固然與國內化企的社會責任意識尚有待提高、相當多企業的實力和管理水平還比較低等因素有關,但是不少企業對責任關懷的概念模糊也是重要原因。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因為要在全行業推行責任關懷,必須正確理解責任關懷的定義、內涵以及外延。

責任關懷的英文原詞是“Responsible Care”,大部分企業和有關部門人員將其理解為“責任與關懷”,以為責任關懷就是指對社會的責任和對員工的關懷,其實并非如此。這種誤解主要表現在:一是外延過大,把責任關懷等同于企業的社會責任;二是內涵空泛,虛化了具體的安全、環保、社區責任等;三是誤認為責任關懷僅是一個理念而不是一個行動;四是將責任關懷誤解為非化工行業專屬。

另外,近年來出現了許多新概念,如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低碳經濟、HSE(健康安全環保)等……多數企業由于對名稱的理解模糊,將其與責任關懷混為一談,認為是一件事物的多種提法。即便是現在有些正在推行責任關懷的企業,對其意義也不甚明了。

實際上,責任關懷與社會責任、HSE在理念和做法上都有一定區別。與社會責任相比,責任關懷是專門針對化工行業的,有嚴格的工作準則體系,其工作內容是半封閉的;與HSE相比,責任關懷的工作視野兼顧圍墻內外,而且有明確的信息公布制度,它既是一個理念,也是一項制度,同時包括開放的內容,因時因地而別。

事實上,責任關懷正確理解應為:負責的關照。這是化工行業專屬的,是對產品及其上下游化學品有可能涉及的安全、環保和健康問題的關照;對化學品研發、生產、儲運、使用、廢棄等全部產品生命周期的關照;對從直接接觸人員到周邊社區乃至與產品有關各方人員的關照;有規范行為和要求的關照;成為全員共同意識的關照。而且,責任關懷不僅是一個理念,更重要的是一整套行動。

實施責任關懷是化工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化工企業獨有的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企業自律性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國推廣責任關懷的倒逼氛圍逐漸形成,政府部門十分關注,石化聯合會加大推行力度,跨國公司積極推進,責任關懷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作為最早宣傳推廣責任關懷的媒體,我們有使命正確宣傳責任關懷。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在政府、行業組織、媒體和企業的共同推動下,責任關懷勢必成為整個化工行業包括各個化工企業的頭等要務而發揚光大。

石化聯合會研究部署責任關懷培訓計劃

3月15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召開責任關懷培訓工作首次專項會議,北京中化聯合認證有限公司和中國石油和化工網絡電視的相關人員出席了會議。會議對開展培訓工作的“師資建設、評定標準、試點推動、宣傳推廣”及下一步工作重點進行了研究和部署。

石化聯合會副會長周竹葉在會上提出:要多元化、全方位地選擇師資隊伍,統一培訓教材,盡早確立評定的標準,要做到主動策劃、主動推進,用教育與推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

與會人員就責任關懷的行業認知、企業骨干培養、試點企業建立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對制定行業標準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

河北化工協會引領企業實施責任關懷

河北是資源大省,其擁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工業鹽等自然資源,十分有利于化工企業的發展。3月20日,“2012責任關懷(安全)主題行”記者團一行到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采訪,在介紹中國石油和化工網絡電視及中化新網今年開展的7大工作項目的同時,也了解到河北省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發展規劃。

河北省石油和化工協會會長佟加安得知石化聯合會和中國化工報社聯合開展的綠色化工特別行動取得的業績和今年行動的具體安排時表示,責任關懷目前已經得到河北企業的普遍重視,許多企業已將責任關懷變成爭創一流企業的自覺行動。

佟加安會長對記者團一行采訪河北企業表示歡迎,并希望多報道河北企業的好經驗、好做法,同時對企業多提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推進河北石化企業開展責任關懷工作。

華昌化工責任關懷在行動

3月15日,從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獲悉,作為全國首批承諾實施責任關懷、江蘇省第一家推進責任關懷的企業,華昌化工將履行社會責任納入公司戰略發展目標中,穩步推進責任關懷,以六大準則為指導,制定了十大原則,成立了以總經理為組長的“責任關懷”領導小組,進一步提高公司危險化學品的管理水平,有效保障了公司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據了解,華昌化工目前有基礎化工,精細化工,農藥、醫藥、獸藥和裝備制造四大板塊,公司近期的年報顯示2011年華昌化工實現營業收入41.22億元,同比增長25.81% ;實現利潤總額9936.11萬元,同比增長686.64%;實現凈利潤8013.26萬元,同比增長672.07%。

責任關懷(神木天元)培訓基地揭牌

2月22日,北京化工大學2011級(神木天元)研究生班開學典禮暨中國石油和化工責任關懷(HSE)培訓基地簽約儀式在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舉行,標志著西部地區首個責任關懷培訓基地誕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為基地揭牌并講話。

根據協議,北京化工大學將派遣教授到天元公司,定期為天元公司選派的員工教授化工專業知識、工商管理與責任關懷課程,幫助學員提高綜合素質和安全管理水平。

李勇武表示,2011年,石油和化工行業在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的同時,行業推進責任關懷取得重要進展。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進一步做好責任關懷工作,對行業加快調結構、轉方式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人們安全環保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實施責任關懷,有利于化工企業提升安全環保水平、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篇3

乳化技術在化妝品配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乳化劑的選擇和配制的工藝直接決定了產品的質量和性能。隨著對乳化體系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了一種新的乳化現象―微乳化。自從1943年Hoar和Schulman發現熱力學穩定的油―水―表面活性劑―助表面活性劑均相體系并于1959年正式命名為微乳液以來,微乳的研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90年代以來,微乳化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日用化工、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生命科學及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成為現在熱門的、具有巨大應用潛力的實用技術。

二、微乳化技術

微乳液(microemulsion)是兩種互不相溶液體形成的熱力學穩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觀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體系,微觀上由表面活性劑界面膜所穩定的一種或兩種液體的微滴所構成。

1、微乳液與乳液的不同

(1)一般乳狀液的分散相液滴直徑的大小在0.1-10μm(甚至更大)的范圍,可見光的波長為0.4-0.8μm,故乳狀液中光的反射較顯著,而呈不透明的乳白色狀。而微乳液分散相質點非常小,一般液滴的直徑在0.1μm以下,其外觀是半透明的和透明的,而不呈乳白色。

(2)在結構上,微乳液也有O/W型和W/O型,類似于普通乳狀液。但與普通乳液有根本的區別,普通乳狀液是熱力學不穩定體系,分散相質點大,不均勻,靠表面活性劑或其它乳化劑維持動態穩定,在存放過程中會發生聚結而最終分成油、水兩相;而微乳液是熱力學穩定體系,分散相質點很小,不會發生聚結,即使在超離心作用下出現暫時的分層現象,一旦取消離心力場,分層現象既消失,還原到原來的穩定體系。

(3)普通乳狀液一般不能自發形成,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如經過攪拌、超聲粉碎、膠體磨處理等才能形成;而微乳液的形成是自發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4)表面活性劑界面張力不同。微乳液在本質上仍是膠團溶液,在其體系中,油-水界面張力往往低至不可測量。

(5)增溶比例不同。微乳體系中增溶比例遠遠大于普通乳狀液,可以同時增強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作用,特別對于液體體系,應用特別廣泛。

因為微乳液有很多不同于普通乳狀液的性質,隨著應用領域的擴展,對它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2、微乳化劑的選擇

有很多的表面活性劑經過特殊處理和特別配比,可以產生微乳體系。常用的可用于產生微乳體系的表面活性劑有聚氧乙烯氫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硬脂基醚、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聚氧丙烯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苯甲酸脂肪醇鹽、斯盤、吐溫、聚甘油脂肪酸酯、植物甾醇聚氧乙烯醚等。

在微乳液中,常常需要加入助表面活性劑。當表面活性劑分子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相互作用時,會形成不溶的結晶或液晶。在硬的液晶結構中,供增溶作用可利用的空間較小,形成液晶會限制增溶作用。在微乳液中,不希望形成液晶相,因此常常加入中、短鏈醇類作為助表面活性劑。

在選用微乳狀液使用的表面活性劑和輔助表面活性劑時,不僅要考慮增溶作用的效果,而且也需要注意到毒性和刺激性等,配制化妝品所用的表面活性劑必須對人體無害,這就大大限制了所用的表面活性劑品種。

3、微乳體系的配制

因為化妝品的成分比較復雜,為了配置成清亮透明的微乳液,需要依據化妝品中油性成分的結構和性能不同,選擇合適的表面活性劑,并研究由它們構成的微乳體系的相行為,目前有關微乳化妝品的組成和應用的消息多數出現在專利中。

微乳狀液的形成一般有一較普遍的規律,即除油、水主體及作為乳化劑的表面活性劑外,還須加入相當量的極性有機物(一般為醇類),而且要保持表面活性劑和極性有機物一定的濃度,此種極性有機物稱為微乳狀液體系中的輔助表面活性劑。微乳狀液就是由油、表面活性劑、輔助表面活性劑和水所組成,以下以制備O/W型微乳狀液為例。

制備O/W型微乳狀液的方法和步驟通常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 選擇一種稍溶于油相的表面活性劑;

② 將選擇的表面活性劑溶于油相,其用量為足以產生O/W型乳狀液;

③ 用攪拌的方法將油相分散于水相中;

④ 添加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劑,產生透明的O/W型乳狀液。

三、微乳化技術在化妝品中的應用

絕大多數化妝品是由多種成分復配而成,這是因為油性物和水性物混合使用比油性物單獨使用更適應皮膚的感官,可以使微量成分均勻地涂敷在皮膚上,并可以通過調節油性物/水性物比例等,使產品適應不同的皮膚狀況。在未發現表面活性劑的增溶作用之前,曾廣泛使用乙醇、甘油等組分來增加油性物的溶解度,使化妝品透明化。現在,利用表面活性劑配制成乳狀液,更理想的是配制成微乳狀液,因可以少用或不用有機溶劑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1、微乳化技術的優點

微乳化妝品比起乳狀液化妝品來有很多明顯的優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 因為是熱力學穩定體系,微乳的制備方法較為簡單;

② 由于它是光學透明的,任何不均勻性或沉淀物的存在容易被發覺;

③ 可以長期儲藏而不分層;

④ 由于微乳液良好的增溶作用,可以制成含油分較高的產品;

⑤ 由于微乳液顆粒細小,更易擴散和滲透進入皮膚,從而提高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2、微乳化技術的缺點

目前,在國內外市場中,乳狀液化妝品還占據著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微乳液化妝品無論從品種還是產量上都相對較少,因為其自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點。

① 微乳狀液的粘度一般較低,增加粘度常常會導致透明度和穩定性的損失,從市場銷售考慮,人們會誤認為粘度低有效物成分少;

② 微乳狀液表面活性劑含量高,也會產生一些不良的作用,特別是對于一些肌膚敏感的人們;

③ 可用于制成微乳體系的表面活性劑還較少,人們對其構成和配比研究還不深入;

④ 缺乏對微乳化工藝過程的研究。

以上這些因素限制了微乳狀液在化妝品中的應用。

3、微乳化技術在化妝品中的應用

微乳狀液在化妝品中的應用,目前較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香精和精油的增溶。在一些產品中,需要增溶香精和精油,如古龍水、須后水、皮膚清新劑、噴霧乳液、營養液和漱口水等。這類制劑一般為水-乙醇體系。然而,使用高含量的乙醇成本高,蒸發快,有氣味并對皮膚有刺激作用,使用時會引起不適,如果使用微乳液,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微乳體系在一些透明的產品中應用較多,在膏霜中應用相對受到限制,因為傳統膏霜是乳白色不透明體系,加入增稠劑和其它成分會導致微乳體系的部分破壞,很多研究機構正在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事實上,確定一個體系是否是微乳狀態是很復雜的過程,不能單純地以液滴(顆粒)的大小或溶液是否透明來衡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利用微乳技術研制的膏體,盡管有些指標目前不能完全達到微乳液的標準,但是仍然可以顯著改善體系的細度和吸收性。

篇4

縣域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加速城鎮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和帶動作用。通過系統梳理和總結成都縣域工業發展現狀,從規模總量、經濟效益等五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成都縣域工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在總結和借鑒先行地區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對成都市縣域工業差異化轉型升級發展提供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縣域經濟;縣域工業;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 F299.2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5)06006007

縣域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加快縣域工業發展對壯大地方經濟規模、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金融危機后,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嚴峻,為縣域工業發展帶來了諸多風險和挑戰。然而,與國內先行地區相比,成都縣域工業的總體規模偏小、對區域經濟帶動作用不足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亟需充分挖掘發展潛力,發揮比較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力和經濟增長點,為推動成都工業整體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成都縣域工業發展概況

(一)縣域工業的范圍界定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縣域工業研究的對象與范圍尚未形成統一和公認的標準,主要從行政區劃和功能定位等角度對縣域經濟內涵進行界定。本文認為縣域經濟具有明顯的區域經濟屬性,既源于縣級區劃又應當區別于縣級經濟,是在縣級行政區劃內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而又充分開放的經濟綜合體,在界定研究范圍時,應當綜合考慮一產比重、城鎮化水平、財政體制、規劃建設等多種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將成都縣域工業的研究范圍界定為除中心城區(含高新區)以外的各區(市)縣工業(表1)。

表1 基于縣域經濟內涵特征的成都中心城區與

非中心城區對比情況

區域特征因素 中心城區非中心城區

一產比重≈04%~20%

城鎮化率100%30%~70%

財政體制市級財政主導相對獨立

城市規劃市局統一規劃,各區僅設規劃分局,用地規劃范圍為五城區及高新區獨立完成,報成都市審批

(二)發展現狀

1.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2013年,成都市共有規模以上縣域工業企業2766戶,從業人員 108.8萬人,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040.2億元,是2009年的1.7倍,占全市比重達70%;實現利稅510億元,與2009年相比年均增幅達20%,占全市比重68%。

2.產業結構趨于優化

依托本地豐富的資源物產,食品飲料、輕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穩步增長,食品飲料成為繼電子信息、汽車產業之后新的千億產業集群;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現代制造業蓬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逐步形成了新津新材料產業基地、雙流新能源產業基地、金堂節能環保產業基地等一批具有西部領先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3.區域發展各具特色

各區市縣基于經濟基礎、資源條件與區域優勢差異,逐漸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工業發展模式。如龍泉驛區依托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建設,大力發展汽車產業,成為省內最大的汽車制造基地;雙流縣、溫江區依托毗鄰中心城區的區位條件優勢,積極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相關的生產業,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4.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經過多年發展,成都縣域工業已由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企業創新意識和專利保護意識明顯提升。數據顯示,成都縣域工業企業省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從2009年的36家增加到2013年的110家;2013年縣域工業申請專利數達到22709個,相比2009年的申請專利數提高近1.7倍。

二、成都縣域工業發展綜合評價

為全面反映成都市縣域工業發展水平,本文基于層次分析法,建立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2][3],對成都市14個區(市)縣工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與分析。首先,從規模總量、經濟效益、技術創新、對外開放、可持續發展等5個維度確定評價指標,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圖1),進而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通過專家打分對指標間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和分析判斷,利用層次分析軟件測算出指標權重,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得出綜合評價指數。具體計算公式為:

Y=∑nk=1(bk∑ni=1akiCki

其中,Y為綜合評價指標指數,aki是第k項一級指標的第i項二級指標的權重,是第k項一級指標的權重,Cki是隸屬于第k項一級指標的第i項二級指標的標準數值。由于采用極差變換法進行標準化處理,綜合得分分值在0~1之間,越接近1表示綜合排名越靠前。具體評價結果如下(表2)。

(一)綜合評價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全市縣域工業發展的得分區間以0.3分為界,形成較為明顯的三個區段(圖2)。第一區段:龍泉和雙流綜合發展水平明顯超過其他區市縣,得分在0.6分以上;第二區段:溫江區、新都區、郫縣、新津縣、青白江區綜合得分介于0.3~0.6之間,分列第3~7位;第三區段:蒲江縣、崇州市、金堂縣、邛崍市、大邑縣、都江堰市、彭州市得分在0.3以下,分列縣域工業發展綜合得分的第8~14位。

圖1 層次結構模型

圖2 2013年成都縣域工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得分

(二)規模總量

龍泉驛區規模總量得分達到0.244,遠高于得分第二、三位的雙流縣(0.107)與新都區(0.106)。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來龍泉驛區汽車產業迅猛發展,工業規模和就業人數總量大幅提升,2013年,全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81.2億元,二產占比超過80%,工業規模相當于三圈層區市縣工業產值的總和(1489.8億元),遙遙領先于其他區縣。都江堰市則受城市定位、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災后重建等因素影響,工業經濟在規模總量方面已經明顯落后于其他區市縣(圖3)。

(三)經濟效益

對照工業規模總量指標看,部分區市縣出現了規模與效益水平相背離的現象(圖4)。如邛崍、蒲江、都江堰規模較小,但由于食品飲料制造業的增加值率和稅收較高,經濟效益達到縣域工業中上游水平;而青白江區雖然工業規模相對較大,但由于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持續低迷,嚴重影響了工業發展質量;再如新都區工業規模僅次于雙流和龍泉,但主導產業盈利能力不強,如家具、機電裝備產業合計產值占全區比重達66.7%,但稅收占比僅35.7%。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依托特色優勢資源,成都市縣域傳統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縣域工業仍然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附加值相對較低的行業和環節,亟需向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

(四)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方面,雙流縣技術創新水平穩居縣域工業首位。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雙流縣大力培育發展新能源、生物產業、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高新技術產業規模達到龍泉驛區的3倍;在三圈層區(市)縣中,崇州市是國家級知識產權試點城市,2013年工業產業專利申請數僅次于龍泉驛區、新都區,成為技術創新水平排位最高的三圈層區縣;金堂縣則由于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小,同時電力生產和供應行業能耗較高,整體水平落后于其他區縣(圖5)。

(五)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方面(圖6),龍泉驛區在國家級經開區排名中,位居西部第二,已形成較好的品牌效應,同時,汽車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投資規模大,內外資引進總量位居縣域工業第一。這說明,在宏觀經濟形勢嚴峻、工業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和品牌影響力的區域在內外資引進方面更有優勢。如在三圈層區市縣中,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的新津縣也僅與溫江區相近,與二圈層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

(六)資源環境

資源環境方面(圖7),龍泉、雙流、新都、郫縣、溫江、蒲江、青白江、新津等區市縣空間資源相對豐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強,表明這些區市縣更有望成為成都工業未來發展的主戰場[4]。

三、成都縣域工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從綜合評價結果看,成都各縣域工業在總體水平和不同評價維度上,已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化類型特征。因此,可根據成都市縣域工業的不同類型和發展特征,綜合考慮縣市產業基礎、發展潛力和約束條件,將相關的14個區(市)縣劃分為:優化發展(龍泉驛區、雙流縣)、強化集聚(溫江區、新都區、郫縣、新津縣、青白江區)、培育引導(蒲江縣、崇州市、金堂縣、邛崍市、大邑縣、都江堰市、彭州市)等三種類型(表3)。按照差異化、動態化、特色化的原則,通過對不同類型的縣域工業實施產業推進政策,引導各區市縣合理分工、科學布局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加快推動成都市縣域工業轉型升級[7]。

表3 縣域工業不同類型及特征、趨勢

類型區(市)縣發展特征

優化發展型龍泉驛區、雙流縣已形成較大的產業規模,主導產業趨于成熟,產業配套和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綜合競爭優勢相對突出。但產業高端化不足,仍然有一些非發展方向的低層次產業和企業,對縣域工業進一步發展形成制約。

強化集聚型溫江區、新都區、郫縣、新津縣、青白江區已具備一定的產業規模,在部分領域形成了特色產業集群和園區,擁有部分優勢企業和產品,具有較大發展潛力。但縣域工業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產業集群內部的關聯性不強,集群發展態勢不明顯。

培育引導型蒲江縣、崇州市、金堂縣、邛崍市、大邑縣、都江堰市、彭州市尚未形成較大規模, 工業園區內的基礎設施等配套體系還不完善,工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不夠明顯。

(一)創新體制機制,激活縣域工業發展活力

理順市縣工業發展的權限職能,探索建立“統分結合、管放協調”的有效機制。在領導班子建設、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工業發展戰略等重大經濟政策上,發揮市級領導作用,確保市級相關政策精神的深入貫徹和落實,總體把握工業經濟的發展方向;在全市產業發展戰略的框架下,對縣級政府職能范圍內的事項予以充分放權,賦予基層管理實踐中的靈活性,引導區(市)縣工業發揮優勢、競相發展,市級部門則著重做好縣域工業經濟發展的指導、服務和考核。在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上,立足區域工業發展階段、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科學制定考核機制、指標和考評內容。對于優化發展型區域,應重點考核產業結構、創新能力等指標,突出創新驅動;對于強化集聚型區域,則重點考核工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政府服務環境的指標;對于培育引導型區域重點考核工業發展增速、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指標。同時,探索適當增加有利于促進各市(州)之間協調性的指標,推動市域內產業發展互補、基礎設施互通。

(二)發揮產業輻射作用,推動圈層融合發展

深入實施成都“五大興市戰略”和工業“1313”發展戰略,以電子信息、汽車、石化等突出發展產業為重點,明晰三大圈層的功能定位,促進三圈層發揮各自優勢,互為補充,錯位、競合發展。其中,電子信息產業采取“一業多園”的空間布局方式,以高新區為核心,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園區,輻射帶動雙流縣、崇州市、溫江區、郫縣等區域配套發展、聯動發展,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軌道交通產業更加突出功能分區,新都區重點布局發展南車成都產業基地的地鐵車輛和城際動車等項目,新津縣發展現代有軌電車等項目和材料研制,金牛區則依托軌道交通科技園,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勘察設計研發總部,共同形成軌道交通產業帶;汽車產業以龍泉驛區為核心,按照汽車產業規劃和空間布局規劃,優化完善龍泉驛區、新都區、青白江區、金堂縣的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拓展“兩區一縣”汽車產業發展空間;石化產業以石化加工和下游產品為主要突破口,依托彭州石化項目發展大型化工裝置,在新津、邛崍周邊區域的工業園區適度發展環境污染和安全風險相對較小的下游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產業,延伸石化、輕工產業鏈。

(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探索在有條件、有基礎的鎮鄉建設發展特色工業點,豐富市縣鎮三級工業布局體系。食品飲料、家具家居、輕工紡織等具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的傳統產業,以邛崍、新都、彭州、蒲江等區市縣工業園區為重點,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向高附加值環節和精深加工方向調整。同時,結合城鎮化發展需要,探索在新都龍橋、溫江永寧、彭州軍樂、蒲江成佳、大塘等鎮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鼓勵和支持邛崍臨濟、夾關鎮把握好災后恢復重建的契機,以臨濟農副食品加工基地為核心,吸引茶葉、果蔬深加工企業加速聚集,帶動茶葉精深加工產業連片發展,做實鎮鄉產業支撐。

(四)實施差異化分類引導政策,加快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根據各區市縣域工業劃分類型,制定差異化的產業扶持政策,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對于優化發展型區域,在規模提升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注重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依托良好的工業基礎,加快發展與主導產業相關聯的研發設計、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生產業,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對于強化集聚型等縣市,發揮空間資源、人力成本等比較優勢,完善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工業產業做大做強,進一步強化工業園區的管理水平,構建公平公正、規范有序、優質高效的競爭環境。對于培育引導型的縣市,充分利用后發優勢,明確產業園區的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引導具有優勢或特色的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形成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同時,在園區建設起步階段,政府應加大對資金融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持[8]。

(五)堅持“產城一體”理念,促進縣域工業提質升級

深入貫徹“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科學制定產業規劃,強化產城互動發展平臺建設,將提升城市功能和產業發展相融合。在規劃引導上,按照“三規合一”的理念,加強城規、土規、產規的相互銜接,結合本地城市產業和區位交通等發展需求,統籌制定城市建設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城市功能布局與產業分工布局有機銜接的發展規劃。在平臺建設上,以工業園區作為縣域兩化互動發展的主要載體,根據不同縣域發展特點,探索產城一體的開發建設模式,構建符合產城一體發展要求的管理體制,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新城和城市新區。

參考文獻:

[1]肖飛.縣域工業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研究――以海寧市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10,(5):39-42.

[2]陳俐謀.成渝經濟區框架下的成都發展核心區經濟差異分析[J].當代經濟,2012,(11):136-137.

[3]王德贏.縣域工業經濟產業競爭力評價――以安徽懷遠為例[D].合肥:安徽大學,2012.

[4]王維.基于生態承載力的成都產業空間布局研究[J]. 環境科學研究,2010,(3):334-339.

[5]歐向軍.江蘇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與極化比較[J].經濟地理,2012,(7):24-29.

[6]胡祥勇.湖南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3.

[7]王強.成渝經濟區縣域差距及縣域經濟聚類發展研究[D].重慶: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2013.

[8]賀亞茹.對我國縣域工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和路徑的探討[J].中國商界,2010,(1):150―151.

The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ifferentiated

County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in Chengdu

MEI Yu, GAO Yun, JIANG Chensheng

(Chengdu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Chengu Sichuan 61003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