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技術專業培訓范文

時間:2023-07-13 17:30: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云計算技術專業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云計算技術專業培訓

篇1

(一)專業設置PC時代特征明顯

2010年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目錄修訂版,在此修訂版中,信息技術類專業主要有計算機應用、數字媒體技術與應用、計算機平面設計、計算機動漫與游戲制作、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站建設與管理等,體現了典型的PC時代特征。2013年行業指導委員會受教育部委托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編制信息技術類專業的教學指導方案,方案中雖然對一些現在非常流行的技術有所涉及,但從整體方案上看,仍屬于蜻蜓點水。以計算機與數碼產品維修專業為例:專業方向分為計算機維護維修、計算機外設和數碼產品維護維修兩個方向,專業核心課程10門、專業方向課程6門,與移動終端有關聯的課程只有“常用平臺操作系統使用與管理”和“筆記本與平板電腦的維修”兩門,總課時192課時。專業實訓室建議配置部分平板電腦,其他專業的教學指導方案對移動終端、智能終端以及移動終端的操作系統、硬件配置、機器架構幾乎沒有考慮,體現顯著的PC時代特征。

(二)專業師資嚴重匱乏

經過多年的專業培訓以及從國家到地方的專業技能大賽的洗禮,各中等職業學校信息類專業師資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基本上能滿足PC時代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需求,某些專業師資的專業水平達到甚至超過企業工程師的水平。但是面對后PC時代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技能,很多教師可以用一無所知來形容。iphone Os?Android系統這些新型的平板電腦操作系統是怎么回事,怎么對其進行維護?SSD固態硬盤怎樣工作,其與傳統硬盤使用上有什么區別?平板電腦的ARM架構是怎么一回事?這些后PC時代的知識對于現在的計算機教師來說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相關計算機的教材也不能有所體現。

(三)專業實訓空間幾乎為空白

中等職業學校的計算機實訓空間最多的設備就是計算機、網絡設備和數碼設備,平板電腦未能在專業實訓空間中出現,與之配套的實訓室構建方案以及實訓項目還是一片空白,實訓空間怎么建,建好后怎么用,均沒有建設性意見。

二、后PC時代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辦學的思考

據Gartner報告,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為9.68億臺,同比增長了42.3%;平板電腦總銷量為1.95億臺,同比增長了69.8%;PC機總銷量為3.16億臺,同比下降10%,智能移動終端的銷量遠遠超過PC。這些銷售數據顯示:智能終端的銷售量在穩步上升,而PC機的銷售量呈下降趨勢。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平板電腦將會大踏步地走進人們的生活,擠占傳統PC的生存空間。

思考一: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學需要慢慢改變

權威數據已經表明:雖然平板電腦的進入在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但PC仍然是人們工作場所最方便的工具,平板電腦的優勢更體現在其移動與娛樂特性上。對于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而言,很多的專業方向并不需要立馬進行調整與改造,如平面設計、計算機動漫與游戲制作、網站設計與管理、網絡安防系統安裝與維護等。計算機網絡技術、軟件與信息服務、計算機與數碼產品維修、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專業的專業教學計劃需要進行市場論證后的調整,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新的平板電腦操作系統、移動通信技術、虛擬技術以及電腦架構和新的硬件知識等。

思考二:啟動師資培訓與教材修訂

新的知識、新的技術需要通過教師才能轉化成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教育主管部門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選擇地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專業認知度、專業認同度以及前端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職業學校專業教材由于知識的時效性,需要不定期地進行修訂,使最新的知識與前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及時體現,才能使學生緊跟前沿技術,掌握前沿動態,提高學生的市場競爭力,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

思考三:構建專業實訓空間

專業教學的支撐是專業師資與專業實訓空間。由于學校對專業的認識度以及前瞻性的理解不夠,專業的平板電腦和移動終端的實訓空間在職業學校尚未出現,甚至都沒有專業的公司能拿出實訓空間的構建方案。這需要教育主管部門與專業公司進行專業調研、專業分析,共同拿出專業實訓空間方案以適應專業發展的需要。

思考四:應考慮到可能消亡的行業

篇2

鐵路信息安全建設和運行必須結合鐵路信息化實際情況,從管理和技術兩個層面綜合保證鐵路信息系統的運行操作安全,保障鐵路信息系統及其安全基礎設施的運行安全,并最終保障鐵路運輸業務及運輸服務的安全。鐵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結構見圖1。管理和技術是鐵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兩個要素,是保證鐵路信息系統及其所支撐的鐵路運輸業務和服務安全建設和運行的必要條件。在這兩個安全要素中,管理是核心,是基礎,它影響和決定技術的選擇以及技術標準規范;反過來,技術也會影響到信息安全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具體形式,降低管理成本。在安全管理層面中,國家和鐵路行業的信息安全方針政策法規是鐵路信息安全建設和安全運維的管理基礎;鐵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方針政策法規在鐵路信息安全日常工作中的具體要求體現;鐵路信息安全組織保障是落實鐵路信息安全方針政策法規、執行鐵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崗位職責基礎和人員保障;信息安全意識培養、培訓和教育是鐵路信息安全方針政策法規和鐵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得以高效、準確地落實和執行的保證。管理安全保證不僅通過方針政策法規、組織保障、管理制度、意識培養培訓教育等形式直接對鐵路業務提供安全支持和保障外,還通過對信息安全技術的影響間接地保護鐵路業務安全。鐵路信息安全方針政策法規和管理制度等因素是制定鐵路信息安全技術標準和規范的重要基礎,同時,它們也會對信息安全方案的設計、產品選擇和采購方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安全管理控制下,只有具備安全資質的業務人員才可以在已經獲得認證認可的技術手段支持下,執行規定的操作流程;鐵路信息系統操作流程安全包括鐵路信息系統的建設、運維和災備恢復等活動的流程和操作安全,它旨在保證鐵路信息系統及其安全基礎設施在安全生命周期中各主要階段的過程安全。鐵路信息系統由鐵路外部服務網、內部服務網、安全生產網以及若干生產專網組成,鐵路的各種應用業務都直接運行在這些系統之上,為了更好地支撐這些業務系統的安全運行,支持鐵路統一的安全管理,在鐵路信息系統中還包括災備中心、數字證書系統、集中管理及認證授權中心等安全基礎設施系統或安全平臺,這些安全基礎設施及其所服務的鐵路應用業務系統的運行安全是鐵路運輸業務及服務正常安全運行的環境保障。

2安全保障體系要素

在鐵路信息系統中,無論是系統的建設、運行、災難恢復、事件處置等活動,還是其支撐的運輸業務和服務等系統目標,都離不開管理和技術兩個安全要素的綜合保證,其中管理是核心,在安全管理措施的控制下,只有具備安全資質的業務人員才可以在已經獲得認證認可的技術手段支持下,執行規定的操作流程。

2.1鐵路信息安全管理體系

鐵路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必須以國家信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和標準以及鐵路相關法規政策為基礎和依據。按照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22080—2008《信息技術安全技術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和GB/T22081—2008《信息技術安全技術信息安全管理實用規則》等國家標準和指南,結合我國鐵路實際情況,將鐵路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劃分為11個安全控制類別,其中包括信息安全政策、信息安全組織、資產業務、信息安全環境、設備使用、通信網絡、配置授權、安全事件處置、安全運維、安全合規和災備恢復等管理內容;在11個安全控制類別的基礎上,建立鐵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框架,如鐵路信息資產管理制度、互聯網訪問管理制度、人員安全培訓制度、機房管理制度、產品準入制度、系統運維制度、安全事件處理流程規定、介質管理制度、電子郵件使用管理規定、鐵路軟件開發管理流程規定等(見圖2)。

2.2鐵路信息安全技術框架

鐵路信息安全技術框架是鐵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身份管理、授權管理、災備管理、監控審計、可信保證等技術機制(見圖3)。管理安全是統領鐵路信息安全保障的綱領,綱舉才能目張,構建一個全路信息系統可視化管理平臺,以便對網絡、計算機設備、應用系統部署、操作用戶及角色、運維狀態等關鍵信息進行全局的監控,提高對系統中安全問題及其隱患的發現、分析和防范能力。由全路統一身份管理平臺、授權管理機制和責任認定構成的鐵路網絡信任管理體系是保障鐵路信息安全可信和安全的前提。全路災難備份和恢復策略管理是鐵路信息系統可信、安全和業務可持續性的后盾。以密碼技術為基礎的可信計算技術為軟硬件資源的安全和隔離提供了結構化保證,為計算環境的可信可靠(完整性)提供了有效的判別手段,為關鍵數據提供了可信安全存儲,為分布式計算的安全機制一致性和網絡接入控制提供了遠程可信證明方法。可信計算技術是構建鐵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基礎支撐。

2.3鐵路信息安全的組織保證

鐵路信息系統安全應該在組織上加以保證。在具體組織形式上應該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簡稱總公司)主管領導和部門具體負責鐵路信息安全的領導和組織工作,由相關專業職能部門分工協作,在鐵路信息化的整體工作布局中設置專門機構和崗位、明確相關職責、配備信息安全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確保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實和信息安全技術機制的可操作性。鐵路信息安全組織保證框架見圖4。總公司信息安全主管部門應該包括以下職能機構:法規政策標準管理機構負責制定鐵路信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標準和規范,并負責鐵路業務應用密碼的管理工作;安全建設運維管理機構根據鐵路信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標準和規范,參與鐵路信息系統及其安全基礎設施的設計、開發和運維審核和監管工作;信息安全風險管理機構負責對進入鐵路信息系統的相關產品進行測評認證,對運行系統進行安全監控,負責信息系統的安全風險管理工作;安全事件處置管理機構負責對系統緊急事件進行處理,對輿情進行綜合分析,并根據事件性質和處理結果對事件進行通報;安全保密培訓服務中心負責全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政策標準、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的培訓提高工作,負責組織安排和協調社會力量以及高校等培訓機構具體實施常態化信息安全培訓工作;安全災備恢復管理機構負責重要信息系統的運行和數據備份實施工作,并在系統出現嚴重故障后,迅速協調相關部門恢復服務或業務數據,保障關鍵業務服務的運行連續性。各鐵路局(公司)應該參照總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組織結構,設置相關部門或相關專職崗位,并有鐵路局(公司)領導具體分管信息安全工作。鐵路局(公司)信息安全工作應該在總公司統一組織、協調和安排下開展具體工作。

2.4鐵路信息系統安全基礎設施

鐵路信息系統必須依賴于鐵路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作為其安全支撐基礎。鐵路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不僅可以落實鐵路集中統一安全管理的要求,提高鐵路信息系統的安全水平,還能有效降低鐵路信息安全的建設和運維成本。鐵路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包括鐵路信息系統災備恢復中心、鐵路業務應用密碼管理中心、數字證書系統、集中安全管理及認證授權中心、安全監控中心、安全隔離平臺、信息安全培訓平臺以及鐵路網絡輿情分析系統(見圖5)。鐵路信息系統災備恢復中心可以將由于系統重大故障或破壞帶來的業務中斷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鐵路的服務水平;鐵路業務應用密碼管理中心是保護鐵路重要數據安全和業務安全的基礎保證,同時它也是全路統一信任體系的技術基礎;鐵路數字證書系統可以在全路范圍內建立統一的身份認證體系,提高鐵路的信息安全集中管理能力,降低安全管理成本;鐵路集中管理及認證授權中心通過全路集中的信息安全平臺實現高效、統一的安全管理,保證安全策略的快速一致化部署;鐵路信息系統安全監控中心可以對鐵路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狀態進行監控,掌握鐵路信息系統的運行態勢,從而實現在鐵路信息系統中防患于未然,有效降低系統安全風險;鐵路安全隔離平臺是隔離鐵路內部服務網和外部服務網的安全措施,它保證了鐵路安全生產網絡的正常運行;鐵路信息安全培訓平臺對保證提高鐵路員工的信息安全意識、培養安全素養極為重要,是人員安全的必要保證;鐵路網絡輿情分析系統對鐵路了解社會評價、改善鐵路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鐵路形象至為關鍵。

2.5鐵路信息安全意識培養、培訓和教育管理

要搞好鐵路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管理,離不開相關人員的安全意識培養、技能培訓和專業教育。鐵路信息安全意識培養、培訓和教育分別針對不同層次和專業的人員而設。信息安全意識培養通過對信息安全術語、議題和基本概念的宣傳、宣導,吸引一般人群對信息安全的關注,幫助人們了解信息安全所關注的問題,并能因此產生正確的響應;信息安全培訓讓信息系統相關人員獲得相關的技能和必備的資質,使其在信息安全管理、設計、開發、建設、運維、操作、評估和使用等方面滿足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崗位職能要求,培訓可以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等多個層次;信息安全教育則從信息安全專業理論、技術、經驗等方面培養信息安全專家,與信息安全培訓一樣,這種信息安全教育也應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等多個層次。為降低信息安全意識培養、培訓和教育的管理和運作成本,鐵路信息安全資質認證也可以和國家其他部門的資質認證機構合作,對一些可信度高、有較高權威的信息安全資質證書采取等同認可方法。鐵路信息安全意識培養、培訓和教育管理框架見圖6。鐵路信息安全意識培養、培訓和教育管理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針對全部相關人員的信息安全意識培養。安全意識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宣傳和貫導工作,可以通過制度獎懲、危機教育、標語口號等方式建立普遍的信息安全概念,推廣信息安全文化;另一方面是針對崗位定義不同的信息安全資質要求,并這對這些資質要求建立相對應的信息安全技能和專業培訓、教育,為了滿足這些資質培訓教育工作,總公司必須建立相關的培訓和認證機制,設置相關的機構。

2.6系統流程及操作安全保證

系統流程和操作安全是指鐵路信息安全建設、運維和災備恢復等活動的流程和操作安全,它旨在保證鐵路信息系統及其安全基礎設施在安全生命周期中主要階段的過程安全。在鐵路信息安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要制定并依托相關的鐵路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術標準規范和組織部門機構,對系統的安全設計、產品測評準入、安全工程等過程進行安全管控,從根本上杜絕系統在結構上的安全缺陷、嚴防不合規的產品進入系統、保證系統建設施工的安全規范;在鐵路信息系統的日常運行過程中,也必須建立系統風險監控、評估和控制的管理和技術體系,通過專業專職的機構和部門,對系統的安全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對系統安全風險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評估;對安全事件進行預案規劃、演練和應急處置,避免重大安全事件的發生;對系統服務或重要數據實施安全災備,最大程度地減少系統故障帶來的鐵路運輸業務和服務中斷時間,減小風險后果。鐵路信息安全建設、運維和災備恢復流程見圖7。

3結束語

篇3

關鍵詞:農業;供應鏈;電子商務;發展

1農業供應鏈的發展態勢

1?1農產品線上交易規模明顯擴大

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逐漸擴大,并超額完成目標,就淘寶網而言,每年農產品交易量都會大幅度增長,在所有類型增長速度中占據首位,以此形成了農產品網絡交易良好局面。

1?2供應鏈明顯縮減

基于網絡經濟的農產品把一、二級批發和零售集中在電子商務平臺上,農民或者加工廠自行購建電子商務平臺,直接自行銷售農產品。由此可見,整個農業供應鏈的長度被明顯縮減,農產品流通時間縮短,成本隨之降低,效率卻有了較大提升。

1?3生產經營模式更加有效

網絡平臺經濟的關鍵性特點就是基于平臺集中供應鏈的所有節點,實現信息在線實時共享。農產品電子商務既可以快速把產品信息傳輸給客戶,又可以將客戶所需信息及時傳輸給上游節點企業。網絡商業模式在農業電子商務中得到有效應用,即C2B,農產品供應商基于網絡平臺推出產品,消費者融資確定購買需求,銷售者根據需求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

1?4農產品物流行業發展迅速

農產品網絡交易量的擴大推動了物流行業的迅速發展,但目前農產品物流成本還相對較高。相關部門明確指出,構建健全的農村物流體系,實行快遞到村,推行農村綜合服務社、超市、快遞網點等各種基層物流節點建設,鼓勵物流企業快遞業務向農村延伸[1,4]

2農業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

2?1信息化水平低

農村信息化水平較低,信息化建設中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即農民的信息意識較弱,資源狀況差,服務水平不高。大多數農村留守農民對網絡缺乏充分了解,對電子商務的認知與了解更是淺顯,這就直接阻礙了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

2?2交易平臺商業模式同質現象嚴重

大部分與農業相關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商業模式的同質化太過嚴重,缺乏較好的創新能力,客戶的轉化率成本太高,需要大力投資才能夠保持平臺運營的穩定性與有序性。我國農業類型的電子商務平臺的終端用戶是經銷商與農戶,其相當部分文化水平較低,尚未經過專業培訓,信息化素養相對較低,這直接影響著電子商務平臺的正常運營。

2?3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電子商務與政策、稅收、隱私權與知識產權等在法律上息息相關,當前我國信息化法規政策并不健全,各個行業電子商務規則也不完善。網絡交易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各種方式的行騙越來越復雜,釣魚軟件與網站一直存在著,直接威脅著網絡交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電子商務。農業電子商務也不例外,其中假冒偽劣產品隨處可見,消費者投訴不斷增加,切實反映了電子商務監督管理法律的缺陷。

2?4物流運輸配送嚴重受限

因為農產品利潤太小,又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很容易腐爛,所以相當部分農產品需要冷鏈物流配送,物流投資成本大,從而導致農業電子商務的競爭力大大降低[5,7]。

3以農業供應鏈為基礎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策略

3?1構建獨具特色的供應鏈

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構建需要以完善的產業鏈作為基礎條件,其中主要包括農資供應、農業生產、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等,并充分吸收直銷模式的成功經驗,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業供應鏈模式,真正意義上實現集成化合作,信息與銷售的扁平化發展,以提高農業的組織化水平,從而為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平臺設計奠定理論基礎。有機融合農業直銷經營模式與現代化農業供應鏈模式,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業供應鏈模式,以此實現模式創新。此農業供應鏈模式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其一,可以科學有效管理并共享信息,并利于構建農產品物聯網跟蹤與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其二,可以有效延長農業產業鏈;其三,可以實現訂單農業;其四,可以實現農產品直銷模式;其五,可以實現農產品與農資的雙向互動流通,可以同時為多方提供數據庫的營銷與協同電子商務服務[6]。

3?2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訓

基于電子商務企業構建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以此促進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實施小規模網商發展,培養企業、農戶、基地、網店一體化的電子商務,以典型電子商務企業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強化農民的電子商務意識。同時,邀請科研機構與高校為農村提供電子商務培訓服務。

3?3完善現代物流配送機制

由于生鮮商品保質期比較短,對產品的新鮮度要求非常高,因此,對物流配送也提出了較高要求。距離較近可以選擇自行配送方式,距離較遠可以選擇信譽好的第三方物流,以保證配送效率與產品的新鮮度為目標。條件成熟可以引進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整合鄉鎮一級資源,保證物流到農村,渠道多元化,構建冷鏈標準化示范點,建設獨具農村特色的農業產區冷凍庫,通過網絡平臺,有機整合倉儲與車輛等相關資源,實現智慧物流配送,促進電子商務與物流的協同發展,構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流通格局[8]。

3?4實施農產品微信微博等微營銷

在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各種微營銷,并結合各種搜索引擎加大宣傳,同時還要配置微信與支付寶等收付款軟件,以此構建社交化銷售模式。而且,微營銷的社交化特點促使小型賣家能夠實現客戶之間的零距離交流。微營銷的高復購率對于農產品而言十分關鍵,這就需要賣家加強重視客戶關系管理。通過微營銷,建立集品牌營銷、服務、銷售于一體的平臺,使得農產品銷售品牌企業與客戶關系管理體系相輔相成,相互依賴,以全面獲取客戶的相關數據信息,使得客戶關系管理有效性得到提升。

篇4

【關鍵詞】民用飛機;燃油箱;油量標定

0 引言

大型民用飛機對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而飛機燃油測量系統對民用飛機安全性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1-2]。飛機在型號研制初期完成總裝下線后,都需要對燃油箱進行一系列的油量標定試驗,以檢查燃油系統設計能否滿足預期指標,同時也為燃油測量系統軟件的參數修正和燃油系統的設計優化提供設計依據。

目前,國內大型民用飛機研發經驗不足,能夠獨力規劃并實施大型民用飛機燃油箱油量標定試驗的單位較少。本文以某大型民有飛機為例,將多項與燃油量標定相關的試驗科目穿燃油箱油量標定試驗過程中,通過一次試驗完成多個試驗科目;并探討了各項燃油量標定相關試驗科目的試驗方法和思路;以期為國內民用飛機開展和實施燃油箱油量標定相關試驗科目時提供試驗參考和依據。

1 燃油測量系統工作原理

燃油測量系統是民用飛機燃油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由油量傳感器、補償傳感器、低油位傳感器、密度計和燃油計算機等部件組成[2-4]。

油量傳感器負責測量燃油箱內的油面高度;補償傳感器測量介電常數,用于修正油量傳感器測量的油面高度值;密度計測量燃油密度。燃油計算機將油面高度信號轉換得到對應的燃油體積,然后與密度相乘,得到各個油箱的油量和總油量[1-2,5-6]。低油位傳感器通常布置在集油箱內,當集油箱內油面低于低油位傳感器時,觸發該低油位傳感器,向駕駛艙發出低油位告警信號。

2 試驗設備及要求

2.1 試驗設備

在大型民有飛機燃油箱油量標定試驗過程中,需要用到的主要試驗設備包括:加油車、地面電源車、手持式加油槍、飛機壓力加油接頭、加油軟管、放沉淀閥操作設備、燃油溫度計、燃油密度計、電子臺秤、數據采集設備等。

除上述主要試驗設備外,試驗中還需要用到其他設備以輔助試驗的開展,如:防爆對講機、升降梯、工作梯、安全繩、集油容器、廢油桶、抽油車、消防車、重力加油口蓋拆裝工具、防靜電服等。

2.2 試驗要求

a)試驗前需檢查飛機俯仰角和橫滾角,以確保飛機處于正常停機姿態[8];

b)試驗前需檢查確認燃油系統、數據采集系統和航電系統等安裝和供電正常;

c)試驗前需確認飛機各油箱均通過單獨的氣密性檢查試驗,以確保各油箱之間不會發生內漏;

d)向飛機加油前,需對飛機加油車進行燃油取樣,檢測并確認燃油試樣的清潔度滿足要求;

e)試驗參試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方能上崗;

f)試驗所需儀器儀表需經有資質的計量單位檢定校準,確保在計量有效期內使用;

g)試驗過程中,參試人員一律穿戴防靜電服裝,嚴禁煙火;試驗現場需安排消防車、后勤保障人員做好現場安全保障措施。

3 試驗方法及過程

在大型民用飛機燃油箱油量標定試驗過程中,飛機油箱將從空油狀態一直加到滿油狀態,試驗持續時間長,參試人員多,現場工作量大。因此,在考慮試驗的組織實施時應盡量將與燃油量標定相關的試驗科目合理地穿插在整個燃油箱油量標定試驗過程中,這樣有利于節省資源和成本,同時節約試驗時間。

根據試驗目標及實際操作的可行性,本文依次將不可放油量試驗、不可測油量試驗、低油位告警油量試驗、燃油箱總容量試驗和通氣油箱容量試驗等結合到燃油箱油量標定試驗過程中,通過一次試驗完成多個試驗科目。本節將主要介紹完成上述試驗科目的試驗方法及過程。

3.1 不可放油量試驗

進行不可放油量試驗之前,需確認試驗飛機燃油箱為首次加油。

向飛機油箱加油前,首先需測量并記錄燃油的密度和溫度。打_飛機油箱的維護口蓋(根據油箱下壁板的結構長桁選擇相應的維護口蓋),通過加油槍向油箱下壁板長桁間噴射燃油,要求所有結構長桁之間的燃油均是從結構長桁的最上端沿著長桁向凹槽較低點流動;在該步驟中需記錄向飛機油箱的實際加油量。使飛機靜置不少于半小時,待油箱結構內燃油流動均勻并充分滲入油箱結構空隙之后,通過油箱下壁板放沉淀閥將燃油排放到集油容器中,直到放不出燃油為止,稱重集油容器(含油)并記錄。通過下面公式計算獲得不可放油量:

不可放油量=放油前飛機實際載油重量-放油重量

式中,放油前飛機實際載油重量為從飛機空油狀態到放油操作前飛機油箱的實際載油重量(下同);放油重量為當前試驗科目中集油容器在盛裝放油前后的重量之差(下同)。

3.2 不可測油量試驗

不可測油量試驗需在不可放油量試驗之后緊接著進行。

試驗開始前,首先需測量并記錄燃油的密度和溫度。打開機翼油箱上方重力加油口蓋,通過重力加油口用手持加油槍向機翼油箱加入一定量燃油,并記錄加油量和加油批次。等待一段時間后,觀察加放油面板上顯示的油量;如果油量顯示為零,則重復上述步驟繼續加油,直到油量顯示不為零為止。

等待一段時間后,取一個空集油容器稱重并記錄,然后放置在機翼油箱放沉淀閥下方。通過放沉淀閥放油,同時密切關注加放油面板上顯示的油量;當觀察到加放油面板上顯示的油量跳變為零時,應立即停止放油;稱重集油容器(含油)。不可測油量由下式計算獲得:

不可測油量=放油前飛機實際載油重量-放油重量-不可放油量

3.3 低油位告警油量

低油位告警油量試驗應在不可測油量試驗之后緊接著進行。

試驗開始前,測量并記錄燃油的密度和溫度,同時還要檢查駕駛艙顯示器,此時應顯示有低油位告警信號。然后,分批次向機翼油箱加入一定量燃油,并記錄加油批次、實際加油量和加放油面板顯示油量;重復該操作直到實際加油量與低油位告警油量設計值大致相當。打開燃油泵運轉一段時間,使集油箱保持高油位。檢查駕駛艙顯示器上的低油位告警信號,如仍顯示低油位告警信號,則向機翼油箱再次加入燃油,直到低油位告警信號消失。

保持燃油泵運轉一段時間后,取一個空集油容器稱重并記錄,然后放置在集油箱放沉淀閥下方。通過放沉淀y放油,同時密切關注駕駛艙顯示器;當觀察到顯示器上出現低油位告警信號時,應立即停放油;稱重集油容器(含油)。低油位告警油量由下式計算獲得:

低油位告警油量=放油前飛機實際載油重量-放油重量-不可放油量

3.4 燃油箱油量標定及測量精度試驗

燃油箱油量標定及測量精度試驗應在低油位告警油量試驗之后緊接著進行。

通過加油槍分批次向機翼油箱加入一定量燃油(加油量步長應按照油箱總容量進行合理選定),并記錄加油批次、實際加油量;等待一段時間使油箱內油面穩定后,讀取并記錄加放油面板上顯示的油量。重復這一步驟,直到觀察到連續2次加放油面板上顯示的油箱油量維持不變為止。

在前述不可放油量試驗、不可測油量試驗和低油位告警油量試驗過程中記錄的加油批次、實際加油量和加放油面板顯示油量的數據,均可作為燃油箱油量標定和測量精度分析的依據。

3.5 燃油箱總容量及通氣油箱容量試驗

燃油箱總容量及通氣油箱容量試驗應在燃油箱油量標定及測量精度試驗之后緊接著進行。

在加放油面板顯示油量維持不變之后,通過加油槍分批次繼續向機翼油箱加入少量燃油(加油過程應緩慢進行),并記錄加油批次和實際加油量。重復上述步驟,直到觀察到機翼翼梢處的通氣口開始溢油為止。

取一個空集油容器稱重并記錄,放置在翼梢通氣油箱的放沉淀閥下方。通過放沉淀閥放油,直到放至不可放油狀態;稱重集油容器(含油),并測量當前燃油密度和溫度。燃油箱總容量由下面公式計算獲得:

燃油箱總容量=(放油前飛機實際載油重量-放油重量-不可放油量)/燃油密度

通氣油箱容量=放油重量/燃油密度

4 結語

燃油箱油量標定相關的試驗對大型民用飛機的研制有著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大型民用飛機燃油箱油量標定相關試驗的研發經驗不足。本文根據試驗目標及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將多項燃油量標定相關的試驗科目結合到燃油箱油量標定試驗過程中,通過一次試驗完成多個試驗科目,不僅節省了大量的試驗資源和成本,同時大大縮短了試驗時間;接著,本文對各項燃油量標定相關試驗科目的試驗方法和過程進行了探討和介紹;本文可為國內大型民用飛機開展和實施燃油箱油量標定相關的試驗提供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1]肖凝.飛機燃油測量技術研究與發展[J].航空科學技術,2003(3):31-34.

[2]叢楠.航空燃油測量系統設計與實現[D].2014.

[3]李成全,宋明剛.通用飛機燃油油量測試的研究[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 1996,13(6):8.

[4]張欲曉,樊尚春.中國民用飛機燃油測量系統發展趨勢[J].理論與實踐,2008,28(4).

[5]張娟.先進飛機中燃油系統的綜合化控制與管理[J].航空計算技術,2008,38(2):96-99.

[6]聶海濤,劉云昌.電容式傳感器在飛機燃油測量系統中的應用[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7,24(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