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劃分規則范文
時間:2023-06-15 17:41: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等級劃分規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主題解讀
評分規則,是教師在教學前根據學習目標設計的學習要求,由“關鍵指標”和“區分度”組成,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學習任務中創造出符合某種特定標準的作品。以往的課堂關注學生“學什么”的問題,而評分規則的運用試圖關注學生“學得怎樣”的問題。
“一個好的評分規則可以反映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更多的信息;其中的指標等級劃分也可幫助學生認識到他們自身的不足,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盵1]評分規則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評分規則得到反映和揭示,進而調整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評分規則中的“關鍵指標”能指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評分規則的等級劃分,即“區分度”,能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并且指明他們需要做怎樣的努力才能達到要求。
以前的課堂不太重視評分規則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首先,教師的教局限于預設,課堂是單行道,不越道不調頭,丟失師生思維碰撞的課堂生成;學生的學亦限于接受,無創造,是“老師要我怎樣”,而非“我要怎樣”的學習狀態。第二,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比較含糊,誰也不明確怎樣才算是“學會了”。用評分規則組織課堂,變單向告知為雙向交流,變被動接受為自主學習,變含糊的學為清晰的學,以此促進學生的學習。
二、課例描述
通過四年級美術《猜猜我是誰》一課三上的實踐,我們探索如何用評分規則促進學生學習這個重要問題,我們從評分規則的制訂、理解和運用三個方面去展開研究。
(1)制訂評分規則
在四年級美術《猜猜我是誰》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課程標準、教材解讀和學情分析,確立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能發現人物背面特征,并能用不同的線條表現和評價”,促進與檢測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評價任務“利用發現的人物背面特征進行線描寫生和評價”來完成。這樣的一個評價任務的實現,需要評分規則的助推,開發評分規則見表圖:
這個評分規則表幾經磨礪而成,評分規則由“關鍵指標”和“區分度”組成。通過學習目標分析確定評分規則的關鍵指標及其評價內容,但在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做不到“服裝發飾表現精細”的評價要求。仔細琢磨小學美術第二學段的課程標準,發現問題出在我主觀拔高學習要求,忽略四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那這一關鍵指標的評價內容如何落實?一時陷入糾結。
在第一次試上中,幾張學生作業帶給了我啟發:學生冬季服裝材質多樣,羽絨、毛領、圍巾……各式花紋圖案舉不勝數,完全可作為表現素材。因為是學生生活中的鮮活素材,更符合課程標準“通過觀察、繪畫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激發豐富的想象,喚起創造的欲望”的表現內涵。思考之下,決定將“服裝發飾”的評分內容“表現精細”修改為“抓住外形、表現圖案”,立足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向課標看齊。
評分規則制定好后,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和完善。既立足學習目標,又立足學生學習能力,兩條腿走路,才能帶領學生邁出有效學習的堅實大步。
(2)理解評分規則
有了評分規則,學生需要理解,才能指導后期的繪畫與評價活動。第一次執教結束后,教研組展開研究討論,覺得先前的“整塊區分度”不能做到關鍵指標的分項評價,為不完全評價。應將評分規則的“區分度”修改如下圖:
我困惑無比?!胺猪梾^分”?藝術作品整體感知,更多時候只是一種感覺,太難用語言來澄清;要將評價項目逐一拆分,各分出三種表現程度,相當于9種不同的等第,這該如何用語言向學生表述清晰呢?
直到我在第二次上課之后,華師大崔教授及其團隊介入課堂觀察,提出“樣例呈現”的方法,才讓我柳暗花明:當語言無法表述清晰的時候,就讓樣例說話。有了樣例,學生就明白了“什么是好作品”;有了樣例,學生就明白了“我可以向著怎樣的目標努力”;有了樣例,學生也就明白了“我、我的同伴究竟畫得好不好?”豁然開朗的我決定通過呈現三種不同的樣例向學生解釋分項區分度,直觀告訴學生“這樣的(1號)頭部外形表現為優秀,而這樣的(2號)是良好,這樣(3號)為一般……”如下圖:
一句“這樣的”化解語言無法清晰表述的困惑,將說不清道不明的“區分度”解釋得淋漓盡致。學生理解了評分規則,自然將后期的評分規則導學、導評功能發揮至極致。事實上,在我的第三次上課時,這種功能就真的發揮出來了,學生作業呈現出的水平令我興奮。
(3)運用評分規則
①學了不用,難稱“學會”。通過“樣例分析”的學習活動,學生對評分規則理解透徹,緊接著組織學生進行“利用評分規則引導繪畫”的學習活動。通過“評分規則于作業紙頂端呈現”和“學生作畫”的教學環節,實踐對評分規則的理解。“評分規則于作業紙頂端呈現”,讓學生參照著畫,引領學生繪畫過程中的表現,還能在進程中不斷給予提醒與幫助。這種繪畫不是隨意的,而是學生根據評分規則的自覺執行?!皩W生作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繪畫語言闡釋對評分規則的理解。這種自覺的、有明確指向的繪畫,充分體現了評分規則的導學功能。
②用了不評,難稱“會用”。繪畫實踐結束我組織學生進行了“用評分規則引導評價”的學習活動。通過“教師示范評、學生自評互評和全班展評”的教學環節,進一步理解運用評分規則。教師根據評分規則示范評價,告訴學生如何利用評分規則表展開評價,進而學生也嘗試根據評分規則展開自評、互評。每個人都期待得到一個中肯的評價,這種協商式的評價,使學生在觀點的碰撞中深化了對評分規則的理解和運用。全班展評,請學生根據評分規則“說說它成為10星作品的理由”,肯定自我,同時提出自我修改意見,促進后續學習。這種作業評價不是感性盲目的,而是在評分規則引領下的理性分享,體現評分標準的導評功能。
但在實際教學中,在我第三次比較完善的執教中,卻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學生成為專業評論員,能用評分規則指導作業評價,但評分規則指導繪畫的“導學”功能沒發揮好。原因是評價任務后置了。老師布置作業時說“請按照這張作業評價表的要求,寫生前面同學的背面頭像”,卻沒說“畫完以后,我們要用這張評價表打星評價”的學習任務。雖然將評分規則設計于學生作業紙頂端,學生卻不知道這張評分規則表的用途,整個繪畫表現的過程,評分規則未起到引領的作用。課總是有遺憾。若有下一次,我定將評價任務前置,讓學生清晰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催生更豐富的學習信息。
三、實踐研究后的理性思考
課的結束不是課例研討的結束。課例實踐探索的過程,讓我對如何運用評分規則促進學生的學習,有了這樣一些體會:
(1)評分規則應合理、清晰、完整
評分規則的關鍵指標由學習目標而來,是知識重點,但因學習任務的情境性和開放性,很難有客觀、統一的評價。為了能讓學生有一個合理、公正、統一的評價,評分規則應合理、清晰、完整,使不同評價者對同一任務的評價趨于一致,解決“仁者見仁”的評價困惑。
評分規則應用學生明白的語言,明確的指向,清楚告知學生應該怎么做;評分規則應合理,尊重學生認知特點,不拔高不滯后,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要求;評分規則應完整,除了與學習目標相關的知識“點”的評價,還應有整體“面”的評價,有局部亦有整體。合理、清晰、完整的評分規則,才能促進學生實現公平、統一的評價。
(2)評分規則的制訂應注重過程
評分規則的制定注重師生共同研制,而非教師單方面告知。評分規則的制定應經歷“關鍵指標的確立——各指標區分度的解釋——根據學生案例不斷調整”的過程。這一制定特點決定評分規則非一成不變,而需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因此,教師不能憑一己想法武斷呈現評分規則,可以帶動學生共同研制:首先,教師依據學習目標確定評分規則的關鍵指標,呈現方式避免直白告知,可通過“游戲發現”“教師示范”等方法讓學生參與進來;接著,通過給“樣例”的方式,跟學生共同探討各個關鍵指標“最好”和“最差”等級的區分度;再者,收集學生案例,師生商討如何對評分規則進行調整和完善。評分規則的研制過程讓學生全程參與,教師通過評分規則傳達教學期望和意圖,學生對照評分規則進行自我評價,知道做怎樣的努力才能達到要求。
(3)確保學生理解評分規則
理解是運用的前提。學生理解評分規則,才能對后期的學習任務產生引領作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評分規則,可嘗試讓學生參與評分規則的制定,唯有自己經歷過的,才是最深刻、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再者,用“同伴樣例”呈現關鍵指標的區分度劃分,克服語言無法清晰表述評分規則的局限,為學生理解評分規則提供切實的幫助,亦為下一個學習任務產生更為豐富的信息作鋪墊。
(4)科學合理的使用評分規則
“清晰的評分規則和評分指南不僅能幫助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也能幫助學生理解評價的任務要求,促進學生學習的開展?!盵2]但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這幾點:①前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能根據評分規則的關鍵指標有針對性地完成任務,發揮評分規則的“導學”功能。②將評分規則置于學生眼睛隨時能及的地方,如置于黑板或PPT或作業紙頂端,隨時發揮其引領學習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進入評分規則引領下自覺指向的學習狀態。
參考文獻:
[1]Andrade,H.G.(2000),Using Rubrics to Promote Thinking and Learn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57(5),13-19
篇2
【導語】
按照此次公布的2019年我市高中階段招生工作日程安排表,中考報名安排在3月11日~20日;5月25日前編排考點、準考證號;6月10日~12日考生填報中考志愿;6月18日前,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發準考證并進行誠信教育;6月21日~23日,全市初三畢業升學考試、初二學業考試,而去年考試時間為6月22日~24日。
7月11日將公布中考成績;7月16日切普高錄取最低控制線并公布,以及提前批錄?。◣煼额愇迥旮呗殻┎⒐冀Y果;7月17日~25日普通高中招生錄取;7月25日公布普高招生結果;8月1日~6日五年制高職院校錄?。?月13日~14日中職學校錄取。
全市原則上按各縣(市、區)普高招生計劃數的1∶1.05比例,劃定各縣(市、區)普高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各普通高中不得招收普高最低控制線下的學生(除少數體藝學科自主招生外)。普高最低控制線下的學生信息,直接轉入職業院校錄取。
此外,2018年我市中考化學科目考試時間為45分鐘,卷面分值為75分,按卷面原始分的80%記入總分,滿分為60分。今年化學學科作了相應調整,考試時長為60分鐘,卷面分值為100分,換算分為卷面原始分的60%,滿分60分;等級劃分按照其他卷面分為100分的學科劃分規則進行。
篇3
體操規則是體操運動發展的必然產物,從1949年世界上第一部體操競賽評分規則誕生以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與現實的需要,國際體操規則就一直處于不斷推陳出新的發展之中。新的規則一經確定,對體操的訓練和比賽立即起了一種制約和推動相結合的促進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去討論研究規則的變革與體操運動技術發展創新的關系。
(一)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實況錄像觀察法;數據統計法;邏輯推理法。
(二)新規則確定新方向
從1997年開始國際體操聯合會對體操競賽規則進行了較大修改,首先是在世界體操錦標和奧運會上不再進行規定動作比賽,只進行自選動作比賽。其次是對團體賽上場和記分的人數作了調整,團體決賽記分辦法由6-6-5制改為6-5-4制,即每隊可報6人,但每個單項只能派5人上場,記各項成績較優的前4名作為團體成績。在2001-2008年新的規則中又把團體決賽記分辦法調整為6-3-3制,即每隊報名6人,每個單項只能派3人上場,這3人的總分就是全隊在該項目中的得分。新的競賽規程從表面上看,參賽的人數減少了,似乎是“降低了團體賽的難度”,然而如果參賽隊某一個人在某一個項目上出現失誤,將嚴重影響團體成績,往往是無法彌補的。2001年世界體操錦標賽韓國隊一名隊員在比賽中受傷,導致團體名次急速下滑就是一例,因此新的競賽規程使競賽變得更為殘酷。
(三)開拓創新是體操運動發展的永恒主題
1.在技術訓練規則競賽的發展中,總是不斷地積累知識,改進方法,當知識積累到原有的理論解釋不清時,就要以新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對舊東西進行突破。這種量的積累與質的突破是一種辯證關系,認識、研究,遵循這個辯證關系乃是創新思想的重要前提??v觀近年來的國際體操發展趨勢,其技術創新周期縮短,更替速度加快,移植變化增多。
2.技術創新是體操運動之生命。縱觀當今世界體操運動技術的發展之快,一個運動隊,一名運動員如果在體操比賽中沒有高難度的創新動作,要想取得好成績是很困難的。因此體操運動中動作的創新與推廣,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體操技術的發展趨勢。
體操技術的創新表現為在繼承的基礎上開拓新的領域,發現新的方法,增添新的內容,為競技術體操原有的體系不斷提供新知識和新認識。通過技術革新,使動作質量得到提高。像單杠“鞭打”技術,“后擺振浪”新技術的出現,對各項擺動動作的質量和創新都起到了推動作用。而美國運動員托馬斯把鞍馬全旋拓展為“大分腿波浪全旋”使鞍馬技術領域得到了新的開發,向著立體化的方向發展。希臘著名運動員梅里桑笛與我國運動員李小鵬,老動作新做法,把跳馬上的屈體后空翻兩周和前手翻真體前空翻轉體900°改為用踺子上板后手翻連接,不僅使該動作達到了10分的起評分,而且分別在2001年和2002年被國際體聯確認是創新動作,命名為“梅里桑笛和李小鵬跳”。另外動作之間的連接編排也是可以不斷創新的一大領域。
(四)體操特征變異與規則演變的辨證關系
1.技術創新必須遵循競賽規則,沒有體操規則,體操創新也就無從談起?,F在的體操比賽是高難度、高質量、高規格的較量。一套自選動作,不但要追求較高的起評分,而且要有創新動作,這樣才能獲得高分。在比賽中無論運動員的動作多么驚險、優美、高難,但只有在體操規則的約束中才能爭桂奪冠,裁判員也必須以規則為準繩來裁定競技者的名次。體育競技之花要在競賽規則的限制中開放,日新月異的運動技術需在競賽規則的約束下創造,否則就要被淘汰。如在80年代中后期男子跳馬上曾一度出現了側手翻接側空翻騰越動作,落地是分腿依次著地。雖然這是個創新動作,但不符合規則要求(規則要求無論什么項目在最后落地時都應并腿著地)所以很快被淘汰。再如幾年前在美國舉行的世界職業體操單項比賽,匈牙利一名運動員在吊環單項比賽中前半套動作的難度和質量都達到了高水準,最后的動作是倒立落下經水平支撐至水平懸垂,然后一松手成俯臥趴在墊子上。雖然整套動作很新奇、獨特,可是裁判員以規則為準繩判他無下法。因為整套動作不完整,違背了規則精神,所以不是發展方向。以上兩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體操比賽必須遵循規則的要求。
2.技術超越、補充和發展了規則遵循競賽規則,在競賽規則的限制中創造優異成績,固然是天才的事業,而以領先的技術超越傳統的競賽規則,并促使其做出相應的變革以肯定此種超越而獲得優勝,則更是天才和膽略的壯舉。超越規則者不僅要有遠見卓識,還要有足夠的膽略和勇氣。第一個在國際體操賽場以踺子后手翻上板踏跳做支撐類動作超越了跳馬比賽規則的運動員曾被傳統規則判為動作無效而失去奪冠機會,但鑒于此種新技術的先進性和可接受性,體操規則又很快“承認”了這種超越。我國江門市業余體校運動員在世界中學生運動會中首先在雙杠上創造了向后大回環的新動作,但因杠高只有1.70m(從地面量起),運動員在懸垂時必須屈腿才能完成。根據規則要求也應給予扣分。但由于這是一種創新技術,代表著雙杠運動的發展方向,因此這種新技術很快被國際體操聯合會認可,并將規則作了相應的補充和修改,為了有利于運動員完成動作,把雙杠的高度提高到目前的1.75m(從墊子上量起)。所以說體操技術的超越不僅能導致競賽規則的發展和逐步完善,而且又能夠促使體操器械的革新和變化,以適應體操技術發展的需求。
3.器械的革新導致了技術的發展,體操技術的創新發展與器械的革新有著密切的聯系?,F代體操運動技術的飛速發展,運動員表現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體操訓練、競賽的場地與設備更新起到了重要作用。60年代以來,縱跳馬長由1.80m縮短為1.60m,目前男、女已用同樣形狀的馬(蘑菇型)。助跳板由15cm增高到20cm,助跑距離由70年代的20m增加到25m(女子不限)并突破了支撐分區的限制。由于規則的變革導致了一大批跳馬復合空翻類型的高難度騰越動作的產生。隨著鞍馬運動技術的發展,原來的拱型環又改為平直型鞍環,使鞍馬的單環動作增多,并向著立體化的方向發展。再如平衡木的硬性木面被橡膠覆蓋層的彈性結構所取代,從而使自由體操中的跟頭搬上了平衡木。最具典型意義的是高低杠兩杠之間的規定距離從85cm開始被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杠面由橢圓改變成圓形,直徑也有所縮小。于是使女子運動員在高低杠上做出了毫不遜色于男子單杠技術的“特長切夫騰越”和“京格爾空翻”抓杠等高難度的飛行動作。另外各種不勝枚舉的訓練輔助器材的誕生和革新,更使教練員們在訓練中得心應手,這已為多年的訓練和比賽所證實。因此說器械設備的更新對體操技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和保障作用。當然,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器械革新,對規則的超越并非是毫無依據的魯莽之舉。只有在總體上把握住本競技項目的發展脈絡,并根據具體的競技形勢而作出領先性、方向性的超越,才是對競賽規則的成功超越,并促使其做出相應的變革。
4.體操評分規則的成熟與穩定,1989年出版的規則補充了“技術和姿勢錯誤的劃分等級,即小錯誤、中錯誤和大錯誤”。在單項決賽中,有條件的裁判員評分使用0.05分。1993年的規則擴大了0.05分使用范圍,增加了加分,明確了各項目的特殊要求。1997年版的規則對裁判的組織和職責作了較大的修改。即A組負責對成套動作評分和B組對動作的完成情況評分。2001年版的規則在動作組的劃分上修改比較大,各項動作分為5個結構組。2006年1月1日實施的新規則中,取消了10分為滿的做法,使打分更加細化。把裁判打分分為難度分(A)和完成分(B)兩組。A組的起評分為0分,沒有上限;B組滿分為10分。這樣體操分數可以不斷被刷新。從體操規則的演變與發展過程來看,體操評分趨于標準化、細節化,規則更具操作性,盡可能地避免人為因素對比賽結果的影響,從而將體操比賽引向公平、公正的發展方向。
五、結束語
(一)在體操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果不大膽開拓創新,動作還是老一套,就要無情遭淘汰。
(二)新的國際體操評分規則實施后,必將加快難度創新的步伐。我國的體操健兒和體操工作者要根據競賽規則精神,扎扎實實的做好本職工作,開發具有自身特點的技術領域,在訓練中要注重“訓練規劃時代性,技術模式超前性,難度發展高效性”。在技術發展創新的過程中,一方面不要無端地偏離競賽規則而使自己的心血付諸東流,另一方面也不要怯于傳統規則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因為無論是遵循規則還是超越規則,都是為了創造領先于他人的優異成績。既要努力地遵循規則,又要大膽并深謀遠慮地超越規則,這才是體操競技者們應該掌握的辯證法。
然而,事物的發展是無限的,體操競賽規則也是隨著體操運動技術的發展而不斷修改,實際上競賽規則只是某一時期對某一競賽項目的規范、規格的約定性概括。因此說,體操技術的發展創新的客觀存在,決定了競賽規則,而競賽規則又反作用于體操競技的實踐運動,這便是體操技術的發展創新與競賽規則的辯證關系,縱觀體操運動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創造競賽規則又不斷超越規則,改革規則,補充規則和發展規則的歷史。
參考文獻:
[1] 顏天民.“新”之管窺[J].體操.1994(1):25-27.
[2] 史益平.根據國際體操評分規則論競技體操的發展趨勢[J].湖北體育科技.1994(2):27-29.
[3] 國際體操聯合會.1993-1996年男子體操評分規則(中文版)[Z].
[4] 李思民.中國體操的盛世危言[J].體操.1995(3):22-23.
[5] 夏保華.創新群研究[J].然辯證法通訊.2000.2(1):38-46.
[6] 顏曉峰.知識創新的對象化形式[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22(5):56-63.
[7] 張玉剛.體操規則的變化與世界男子體操的發展趨勢[J].武漢體育學院報.2001.35(4):67-68.
[8] 雷強.2001-2002年國際男子體操評分規則評述[J].西安體育學院報.2001.18(1):74-77.
篇4
關鍵詞:競技健美操;成套動作;藝術審美;評判
中圖分類號:G831.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5-0691-03
1競技健美操的藝術審美特征
藝術審美是人們對現實生活進行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的活動過程。[1]競技健美操的藝術審美是觀眾和裁判員對運動員表現的成套競技健美操動作進行審美反映與審美創造交融并舉的精神和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既是一種高品位的精神享受過程,同時也是感受難美技能類項群共同藝術審美特征的一種實踐活動。
1.1直觀性特征健美操動作是一種直觀的藝術形象,它主要通過運動員的肢體動作展示,讓運動員自己和觀眾以及裁判的視覺器官進行審美感知來獲得審美享受,雖然音樂對健美操的藝術感染力起著不可或缺的加強作用,但競技健美操的直觀性特征仍不失為這個項目藝術審美的首要特征。
1.2節律性特征健美操動作的節奏是隨著音樂的節奏通過身體動作以及動作的組合來實現的,不同的音樂旋律表達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音樂節奏表達不同的情感。健美操的音樂熱情奔放,沖擊力強,所表現出的快與慢、疏與密、屈與伸、高與低、動與靜等,無不給人以遐想的空間,展現出動作是無聲的音樂,音樂是無形的動作之感。健美操節奏是身體運動在節奏中韻化了的動律,是人體的肌肉在緊張與放松的交替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健美操情韻。競技健美操必須在節律中延續,在樂感中韻化,在連續不斷的運動中產生無窮的律變,形成一個個美妙的節律性流動畫面。
1.3意境性特征動作意境是運動員巧妙地運用時間和空間去展示無限豐富的動作內涵的一種藝術幻化手段。動作意境的“意”是情,“境”是動作,它的獲得絕不是運動員隨心所欲的夢幻,而是運動員通過動作來顯現自己的獨特個性和精神風貌,使真實情感自然地流露與渲泄,是形與神、氣與韻的完美統一。運動員動作意境的產生不單由運動員個人來完成,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必須靠運動員、裁判員和觀眾的審美情感相互交融達到共識、產生共鳴?!耙蚯榱Ⅲw”,“立體盡意”,“盡意入境”。用人體動作的肢體語言來表現其豐富的藝術意境是競技健美操和所有難美技能類項群項目一個不可忽視的美學特征。
1.4差異性特征同一審美對象在不同審美主體中反映的深淺、正確與否也不盡相同,有的鮮明些、充分些,有的則模糊不清,甚至沒有反映。正是因為多重因素的影響,健美操教練員與裁判員對競技健美操中所表現的藝術美感就比觀眾甚至大部分運動員認識得深刻透徹和細致入微些,這種藝術審美的差別是主客體之間的差異,也正是內行人看“美”的門道,外行人看“美”的熱鬧的寫照。
時間差異表現在人們對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復雜過程,它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以至完全知之的過程,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的認識深化過程。從遠古時代的人體強壯美,到現代的人體內外和諧統一美,人們的審美觀在不斷演變,審美意識在日益提高,審美標準也與日俱增。競技健美操同樣也經歷著這樣一個過程,從最開始只是對它操化動作復雜、難度高的美感驚訝進入到對過渡連接、托舉配合、層次變幻、流暢創新、風格獨特的意境表達等諸多美感的關注,是一個不斷持續發展的審美提高過程??梢哉f,藝術審美認知的差異性也正是人們審美水平不斷發展的又一個美學特征。
2競技健美操的藝術評判特點
2.1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所謂“客觀",顧名思義,就是觀察者為“客",置之度外于被觀察事物。此時,被觀察事物的性質和規律不隨觀察者的意愿而改變。所謂“主觀",就是觀察者為“主",主動參與到被觀察事物當中。此時,被觀察事物的性質和規律隨觀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每個裁判員在運動員完成動作后所給的評分,從形式上看是主觀的,但從內容看卻是對運動員完成情況的客觀反映。[2]這種反映并不完全是客觀實際的真實存在,而是裁判員主觀上所能認識到的客觀,裁判員之間因專業知識、業務水平、對競賽規則的理解程度及主觀認識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與心理活動過程中存在的游離性、可塑性和因變性,對同一個運動員會有不同的評定結果。因此,加強學習,提高審美能力是每一個裁判員經常要做的功課。
2.2定性與定量的統一定性是指測定物質包含的成分和性質。定量是指測定物質所含成分的數量資料。定性中有定量,定量中有定性。單純運用定量的評定方法是不夠的,有時容易抓住枝節忽略本質而失去對整體的正確評判。動作出現的次數頻率是量,動作的高度遠度是量,動作姿態與技術的精確控制同樣是量,前者是數量,后者是質量。競技健美操藝術審美中也有一個創新的亮點積累問題,亮點多,敢于嘗試和創新,定性的“格”就應該高些。還應該指出的是亮點不僅有多少還有大小的問題,大小多少既是量的反映,同時推進著質的演變。成套動作簡單素材少,參與動作的部位少,完成起來就會容易些。這種質與量的把握就是定性與定量的統一。
2.3精確與模糊的統一精確是指精密度很高的準確。模糊是指準確度很低的含糊不清。成套動作的評分應該是精確的,其最后藝術得分常常精確到0.01分。然而,過分追求精確反而會導致模糊,因為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若干因素組成的,要想在瞬間對動作的姿勢、方向、速度、幅度、節奏、用力部位、用力順用力方法都全面做出精確判斷,是不可能的,評判時只能在整體模糊評價的基礎上對動作本質的東西進行精確的判斷,才能較客觀地反映其本來的面目。規則中把這種評判分為五個等級:優秀、很好、好、滿意、差。每個等級的分差區間只有0.2的范圍。這就是精確與模糊統一的最典型方式。
2.4分析與綜合的統一分析是指將事物、現象、概念等分門別類,離析出本質及其內在聯系。綜合是指把分析過的對象或現象的各個部分、各屬性聯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3]分析與綜合是互為前提、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一套動作的綜合藝術評判,來源于對各個局部的分析,操化組合的創新性、難度動作選擇與安排的合理性、過渡與連接動作的巧妙性、場地利用的多維性、音樂與動作的和諧性以及表演等等。只有辨證地分析與綜合地把握,才能對運動員表演的成套動作給予一個全面而正確的評定。
3規則導向下競技健美操藝術審美的內容與評判
競技健美操是相對于健身健美操而言,專指按照一定的競賽規則進行比賽的健美操成套動作。我國于199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執行世界體操聯合會健美操委員會制定的國際健美操競賽規則。規則對成套動作的評判分為三塊,即動作創編的藝術評判、動作質量的完成評判和選用難度動作的難度評判。[4]本文論述的藝術審美內容與評判是在規則導向下結合多年的評判實踐進行的,對規則中涉及不多(如隊形與造型)但筆者認為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別提出來進行了單獨描述。除表1所列出的是按照規則要求的五個主觀測點外,對各個子觀測點的等級評分標準(表1-表6),以及隊形變化與造型立意的藝術性評判等均作了較為詳細的分述。
3.6隊形變化與造型立意的藝術性評判隊形變化與造型立意的藝術性評判,這是規則觀測點沒有重點強調的、然而卻是集體項目中非常出彩的亮點。在動作隊形平面上,其隊形的開、合與點、線、面的布局把一個個高超的難度、新穎的操化組合和流暢的過渡連接勾勒成一條條優美的旋律,使流動著的隊形推動著的出現,加強了旋律的動感,令人心潮澎湃。在動作造型的空間層面上富于立意的造型烘托著主題,點綴著成套動作的開頭與結尾,其奇巧和出其不意的絢麗給成套動作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4藝術評判記錄方法的可操作性設計
4.1成套動作內容的跟蹤記錄成套動作內容的跟蹤記錄指的是按照成套動作的時間順序,逐個地具體地用事先設計好的符號記錄成套動作。它有利于整體描述動作,有助于回憶動作,可以清晰的指出該成套有幾個托舉、幾串操化組合、難度的布局怎樣、場地空間的利用情況和過渡連接以及音樂與動作配合等現場狀況。這些精確的、量化的客觀記錄,方便了最終的綜合評判。例如:
以上是可以考慮的各種象形性動作符號,各人可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與設定各種動作符號。難度動作符號在國際健美操競賽規則中另有描述,藝術評分中的難度動作可一律采用“E”表示。
4.3藝術創新價值的分級描述競技健美操規則的等級劃分為5等,符號的等級劃分也可采用相應的辦法。如:
“++”或①表示規則等級中的“優秀”;
“+”或或②表示規則等級中的“很好”;
“=”或③表示規則等級中的“好”;
“-” 或④表示規則等級中的“滿意”;
“- -”或⑤表示規則等級中的“差”。
評價時將它們直接標記在某符號的右上角,表示該動作創編優劣的等級程度。
5藝術評判記錄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5.1客觀記錄把握了主觀判斷競技健美操比賽中,成套動作的藝術表現多以裁判員個人印象、主觀回憶為主,客觀原始資料的不足常會影響裁判員的主觀回憶,使藝術評判超時的現象出現。在哲學范疇中,“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主觀要見之于客觀”。創新設計出的藝術評判記錄方法按競技健美操成套動作表演內容順序真實地記錄每一個主要動作,把動作內容按特定的象形符號跟蹤記寫下來,形成了一幅可圖形化欣賞的藝術場景,一份可循環量化的評定試卷,毋庸置疑的原始證據足以指導裁判員實體審視成套動作的藝術表現,以客觀記錄來把握主觀判斷。
5.2定量記寫支撐了定性確認競技健美操比賽中,成套動作藝術表現“量化”判斷依據的缺乏一直是影響藝術準確性評判的病癥所在,在藝術評判記錄方法中通過對一個個動作內容進行完整的象形符號數量統計,如:操化組合的實際個數,比賽場地四角的到位次數,空間路線變化頻數、成套動作中藝術內容分布狀況等來為其對癥下藥。在哲學范疇中,“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定量+…+定量=>定性”,“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競技健美操成套動作通過統計實實在在的客觀數據作為其藝術性差別評判的量化指標,“用數據說話”以定量記寫來支撐定性確認。
5.3精確描述清晰了模糊認識通常,競技健美操比賽中成套動作藝術表現優劣程度多以裁判員的模糊估計為準,缺乏精確性判定。在藝術評判記錄方法中通過分級符號的記寫,描述出所指動作內容藝術創新的價值級差,直接判定出單一動作的好壞程度,以此為基礎劃分出整個成套動作藝術創編的優劣等級。通過還原所有曾閃亮一現的藝術面目來加深藝術審美認知,以精確描述來清晰模糊認識。
5.4分析比較促成了最終評判藝術評判記錄方法正是通過對競技健美操成套動作內容的符號跟蹤記寫,客觀數據的量化統計,藝術創編的等級評定等進行對比思考和綜合分析,最終評出真實有效的藝術得分。以分析比較來促成最終評判。
可以說,藝術評判記錄方法的推出,為從根本上解決競技健美操比賽藝術評判中“評判欠客觀,評判難透明”等問題提供了合理途徑。
6結論
1) 競技健美操的藝術審美具有直觀性、節律性、意境性和差異性的特征。2) 競技健美操的藝術評判特點主要包括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定性與定量的統一、精確與模糊的統一和分析與綜合的統一的特點。3) 藝術評判方法中的跟蹤記錄、象形記寫與分級描述能較為客觀地記錄成套動作的順序與創新價值,對綜合性地形成最后評價表現出可操作性。建議在今后的評分實踐中大膽采用并不斷完善。4) 藝術評判記錄方法的合理性主要表現在:客觀記錄把握了主觀判斷,定量記寫支撐了定性確認,精確記憶清晰了模糊認識,分析比較促成了最終評判。這種藝術評判的記錄方法對其他難美技能類項群的藝術評判有良好的移植與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雪培.健美操的審美特征[J].體育文化導刊,2003(3):41-4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審定.健美操競賽規則與健美操裁判法[M].1988,10:51-53.
[3] 編寫組.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4] 國際體操聯合會2005-2008競技健美操規則.中國健美操協會,2005.5:19-22.
[5] 黃寬柔,周建社.健美操 團體操[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6.
[6] 楊皖霖.從國際評分規則的變化論競技健美操的美學特征[D].山東師范大學,2006:28-33.
[7] 張冬梅,李賀.健美操的美學價值及其對大學生審美觀的影響[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100-101.
篇5
【關鍵詞】機電安裝;工程造價;工程質量
一、機電安裝的特點
(一)機電安裝工程的劃分
機電安裝涉及的范圍非常的廣泛,按照類型來進行劃分的話,機電安裝工程可以分為公共、工業、民用建設等類型,如果按照具體的安裝工作進行歸類,其中包括了對于通風空調、電氣、電機、儀表、壓縮機機組、鍋爐制冷和廣播、電視機的控制系統等設備。
(二)機電安裝的等級劃分
對于機電安裝的企業來說也進行了等級的劃分,不同等級的企業能夠承包不同等級的工程。具體的劃分規則就是可以將機電安裝的企業劃分為一級企業、二級企業和三級企業。其中一級企業可以承擔的工程類型一般包括了工業和公共項目的建設,民用項目的建設,管線、管道工程的建設,35 千伏及以下變配電站工程的建設和非標準鋼構件的建設。二級企業所能承擔的工程類型包括了投資額在1,500 萬元以下的一般工業和公共設施設備的建設,民用設備的建設,10 千伏及以下非標準鋼構件的制作和安裝。三級企業所能夠承擔的工程類型包括了投資金額在800 萬元及以下的一般工業和公共設備的建設,民用設備的建設,和非標準鋼構件的建設。
二、機電安裝工程造價
(一)機電安裝的承包制度
對于機電安裝普遍實行工程招標制度,這一制度使得工程的透明度提高,這就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變得空前激烈,因此就更需要相關的企業部門計算出工程的造價,給出相應的工程報價,確保自身的優勢。對于相關的企業的工程造價科學的造價管理和造價控制是關鍵。也是其在現今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能夠力爭上游的前提。
(二)當前機電工程造價當中的幾點問題
1. 進入我國市場的時間較晚
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建立的比較晚,這就使得機電工程融入到我國市場經濟的時間變得比較晚。還有就是我國的計算機技術(信息化)發展的相對落后,這就使得對機電造價的管理變得不盡完善。具體的不足表現為對于信息化的采集相對的落后,使得信息化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現行的軟件系統的功能智能化程度偏低,各個軟件系統之間不能夠實現統一的整體,因此,不能夠實現信息的資源共享。還有就是互聯網技術運用的不夠熟練,使得機電工程造價管理的形式過于的單一,對于工程的整體不能夠實現統一的、全面的管理。
2. 對于工程造價的監督過程不夠完善
想要使得機電工程順利的進行,良好的機電造價管理監督是必不可少的。雖然說機電工程建設實行的是公開的招標制度,但是市場當中還是存在著不正當的競爭,這就會造成很多方面的隱患,比如說會使得建設項目的工期延緩,使得機電工程的質量下降,使得施工的效益降低,最惡劣的情況就是可能發生工程雙方的沆瀣一氣,對工程進行不合理的加價來謀取私利,這樣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影響機電工程造價管理的進行。
3. 工程造價的管理體制不夠健全
好的工程造價管理體制是確保機電工程順利施工的前提,然而有很多的企業的工程造價沒有根據國際上通用的工程量清單進行報價,這就勢必影響到了工程造價管理的體制。還有的機電企業還是沿行著以往的工程造價管理體制,沒有與國際上的先進管理體制進行接軌,這些因素是限制工程造價管理順利實施的根本原因。
三、建筑機電安裝工程的造價控制的要點
3.1 做好機電安裝工程圖紙的熟悉工作
落實建筑工程機電安裝造價控制工作,第一步要加大對建筑機電施工圖紙的分析與研究,清晰建筑機電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機電安裝工程施工現場環境等。特別是機電安裝工程的施工圖紙,要通過仔細全面的研讀,明確整個圖紙設計的意圖,而且要掌握不同定額的要求。建筑機電施工圖紙作為建筑工程預算的一個依據, 在造價預算的時候,要加大對圖紙各類管線設備、管線設備相互關系的了解,為預算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實際建筑機電工程施工中,針對“給排水、采暖、電氣”等專業較強的施工圖,圖中已標出而本專業并不發生,或者圖紙上未標但實際本專業會發生的問題,經常會產生。例如供水雖有時在施工圖中畫出,如果安裝人員是非本專業的,則需要電氣專業計算工程量。因此,在開展建筑機電安裝工程造價預算的時候,要加大對建筑機電安裝工程圖紙全面詳細的分析,明確整個機電安裝工程的工程量,避免重復計算、漏算等問題的發生。
3.2 加大對建筑機電安裝工程的合理劃分
在開展建筑機電安裝工程預算的時候,要實施有效、科學的建筑機電工程預算項目劃分。針對一些大型的建筑機電安裝工程,要依靠專業的機電工程圖紙來開展機電安裝工程預算項目的劃分,這一能夠避免因為設計圖紙過多等因素造成的錯算、漏算等問題的發生。同時,要明確機電工程計算的順序與規則。例如:機電安裝工程管道安裝工程量都是以施工圖紙的管道中心線長度, 計算單位為米來計取的,而且計算的時候不扣除閥門與管件所占的長度。在計算電氣照明保護管中電線長度的時候,要做好電力線路性質、電線材質、電線截面的區別。
3.3 全面執行與落實項目的結算
為了更好的提升建筑機電安裝工程的造價控制效果,在保證合理預算系統與方法的基礎上, 加大對建筑機電項目竣工結算工作的控制,即在建筑機電工程竣工結算的時候,要加大對機電工程各種設計變更、工程施工現場簽證、工程隱蔽施工驗收記錄、機電工程聯系單等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并根據機電工程合同約定的取費標準、機電工程實際工程量等作出價差的調整。特別是對于機電安裝工程的材料費結算,要避免漏算與錯算,也要避免各種機電設備、材料的重復計算,以此來保證建筑機電安裝工程造價控制的有效性。
四、對于工程造價管理的管控措施
(一)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
要想加強機電工程的造價管理就必須建立起全國性或者是世界性的信息網,打破現今有些地區的局限性。對于全國的機電安裝企業來說,必須懂得利用信息網將工程、工程當中利用的材料,材料的指標和價格等進行統一的劃分。并且需要利用的信息化技術對工程的類型進行統一的分析,對工程當中的所需信息進行統一的采集,對于工程當中的問題進行有效地解決。
(二)改善工程造價管理體系
想要加強工程造價管理就必須完善工程造價管理體系。完善工程造價管理體系首先要做到建立統一的工程造價管理機構,并且強化這一機構的管理職能,確保其宏觀的調控能力。還有就是應當合理的規劃工程造價管理部門的人員的職責分配,使得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能夠做到恪盡職守,都能夠盡到自己的職責,這樣就能從從部分到整體來梳理好管理部門的管理網絡,使得工程造價順利的進行。
(三)制定嚴格的監督制度
在進行工程造價管理的過程當中應當制定嚴格的監督制度,對于違反法規的行為要進行嚴格的處理,但是在監督的過程當中也不能只靠懲戒制度,還應當制定相應的獎勵手段,對于管理的過程的當中有突出貢獻的人員或者是團體應當對其進行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雙重獎勵。
結語
按照批準的施工預算的標準,在施工及預算過程中,機電安裝工程應該嚴格按照合同執行,為了盡快實現預算造價要求,應該對機電安裝施工的程序層層把關。要想使整個安裝工程造價目標更好的實現,應該對每個環節做好目標控制。
參考文獻
[1]俞慧芳.機電安裝工程應注意的相關事項及其改進措施[J].廣東科技,2010(06).
[2]江偉庭.機電安裝工程造價控制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0(04).
篇6
標準設定是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NTET)的重要環節,但又往往被人們所忽略。本文從教育測量的角度,系統闡述了標準設定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詳細總結了國際上常用的標準設定方法和實施標準設定的基本流程;最后針對NTET的命題和實施特點,重點分析了NTET標準設定中存在的四個問題,并給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 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標準設定;合格標準
【中圖分類號】 G4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3)03—0049—05
一、引言
為了加快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適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教育部于2005年4月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作為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委托教育部考試中心研發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考試(National Teacher’s Skill Test of Apply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NTET)。NTET是面向全國在職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認證考試,代表著國家意志;它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簡稱“《標準》”)為依據,主要考查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否達到《標準》的最低要求[1]。
NTET基于先進的任務式測驗(task-based test)理念,采用工作分析法提煉出教師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的典型工作任務,編制成若干任務型試題,通過教師完成上述任務時的實際表現,達到評價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目的。NTET采用主客觀相結合、情境化題目組的命題方式,充分吸收了標準化考試和表現性評價的優點。不僅如此,NTET采用網絡化的機考平臺,貼近教師日常教學的真實環境,實現寓教于考,以考促教[2]。NTET的這些創新與突破,博得了專家、學者和考生的較好認同[3]。
筆者認為,NTET屬于典型的標準參照測驗(Criterion Referenced Test,CRT)[4]。這是因為,NTET需要設定一個絕對的合格標準(或稱“合格線”、“及格線”、“分界分數”),以判定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是否達到《標準》規定的最低要求,這一過程被稱作“標準設定”(Standard Setting)[5]。標準設定對于實施標準參照測驗至關重要,倘若所設定的NTET合格標準明顯高于《標準》規定的最低要求,將會導致實際上合格的考生被誤判為不合格,錯失通過認證的機會,進而引發考試公平性問題;反之,則將會導致一些實際上不合格的考生被誤判為合格,僥幸通過認證,進而影響師資隊伍的質量??梢?,我們必須科學準確地設定NTET的合格標準。
通過對個別考生進行網絡訪談、檢索考生參與的BBS論壇和博客,筆者了解到許多中小學教師也非常關注NTET標準設定的過程和結果。但通過檢索文獻,筆者尚未發現國內關于NTET標準設定的研究論文或報告。本文從教育測量的角度,系統闡述了標準設定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詳細總結了國際上常用的標準設定方法,以及實施標準設定的基本流程;最后針對NTET的命題和實施特點,重點分析了NTET標準設定中存在的四個問題,并給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對NTET的科學化發展有所幫助。
二、標準設定的概念和原理
1. 標準設定的概念
標準設定涉及兩個重要的概念,一個是表現標準(performance standard),它是關于被試應該具備的知識、技能和能力(Knowledge, Skill and Ability, KSA)的各種等級或表現水平(performance level)的定性的文字描述。在NTET中,設有兩個等級:不合格與合格。NTET《考試大綱》中的總體要求基本對應了合格等級的表現標準。另一個是合格標準,它是測驗分數尺度上的某個具體分數,用以將考生劃分為兩個或多個類別。在NTET中,合格標準將考生劃分為合格與不合格兩個類別。如果說表現標準是從理論上對各等級的KSA進行抽象的界定,那么合格標準則是從操作上對其進行數量化的界定[6]。因此,標準設定也被形容為“把定性的表現標準‘翻譯’為定量的合格標準”[7]。
2. 標準設定的原理
筆者曾用圖1來闡述標準設定的基本原理[8];結合NTET,這里稍作了修改。該圖由兩個連續譜構成:
首先是教育技術能力連續譜,它是將所有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按其水平由低到高排序而成。顯然,在這個連續譜上存在一個所謂“最低要求”的分界線。位于該分界線左端的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低于《標準》規定的“最低要求”,因此屬于不合格者;而位于其右端的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高于“最低要求”,因此屬于合格者。
其次是NTET分數連續譜,它是將所有考生的NTET得分由低到高排序而成。當NTET滿足基本的信度和效度要求時,位于能力連續譜最左端的考生,其NTET得分也將位于分數連續譜的左端;而位于能力連續譜最右端的考生,其NTET得分也將位于分數連續譜的右端。更進一步,對于教育技術能力恰好處于“最低要求”分界線的考生,他們的考試得分也將會在分數連續譜上形成一個分界線,我們稱之為“合格標準”。此時,我們便可以推斷:得分位于合格標準左端的考生,由于其教育技術能力未達到“最低要求”,故將被判定為不合格;反之,位于合格標準右端的考生將被判定為“合格”。NTET的標準設定,就是要將教育技術能力連續譜上的“最低要求”轉換為NTET分數連續譜上的“合格標準”。
理論上,由于教育技術能力或素養的內隱性和文字描述的抽象性,“最低要求”常常是一個模糊區間,它應該位于兩個表現水平(合格與不合格)之間;而NTET考試本身必定存在一定的測量誤差,因此NTET合格標準也是一個模糊區間(如圖1中段陰影部分所示)。但為了維護考試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NTET合格標準總是一個確定的測驗分數(如圖1中的豎線所示)。這意味著,“最低要求”與合格標準之間并不存在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合格標準必然存在一定的測量誤差。為此,一方面考試機構在報告合格標準時,都會提供合格標準的測量標準誤(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 SEM)和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盡量選擇嚴謹的標準設定方法。
三、標準設定的方法和流程
1. 標準設定方法的分類
為了更好地完成“翻譯”工作,人們提出了很多標準設定方法。早在1996年,美國測量學家Ronald Berk就總結出50余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標準設定方法[9]。總體來看,標準設定方法可被劃分為專家驅動型(judge-drived)和數據驅動型(data-drived)兩類。前者統指根據專家的主觀判斷設定合格標準,典型的如Angoff法[10];后者統指根據客觀測驗數據的統計分析設定合格標準,典型的如聚類分析法[11]。由于數據驅動型的標準設定方法缺乏可靠的測量理論基礎,因此常作為專家驅動型標準設定方法的補充。根據專家判斷的對象,專家驅動型標準設定方法又可進一步劃分為試題中心型(item-centered),如Angoff法、Ebel法和Bookmark法等;考生中心型(examinee-centered),如對照組法、邊界組法等;以及兼顧試題與考生的折中法(compromised method),如Beuk法、Hofstee法等[12]。Angoff法操作簡單、計算方便、統計可靠,是目前國際上廣為流行的標準設定方法。我國目前實施的國家醫師資格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大規模標準參照測驗的標準設定都參考了該法。
2. Angoff法的基本思想
Angoff法由美國學者William Angoff于1971年在一本《教育測量》的教材中首次提出,后經多次修訂,演變至今[13]。其核心思想是:選擇一批代表性的學科內容專家,虛構一組知識、技能或能力恰好界于合格/不合格之間的考生,即恰好合格考生(Just Qualified Candidate,JQC);然后逐題估計這組考生在測驗試題上的作答表現(得分),將這些得分相加即為合格標準。實際判斷時,往往要求專家在頭腦中“虛構”100個恰好合格考生,然后估計他們答對該題的概率。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Angoff法。假如某測驗有10道試題組成,每道試題滿分為3分,答對計3分,答錯計0分,總分為30分。某專家采用Angoff法的判斷結果如下:
上表中,我們將該專家在10道試題上的判斷結果相加,乘以各題題分,即得到該專家推薦的合格標準(15分)。計算所有專家推薦的合格標準的集中值(如:平均數、中位數)和標準差,就能得到專家組最終推薦的合格標準,并推導出它的測量標準誤和置信區間。
根據專家的判斷方式,人們又提出了各種Angoff法的變式(modifications),從而極大地擴展了Angoff法的應用場合[14]。比較常用的變式有:①對錯判斷,即專家判斷JQC能否答對試題;②概率區間,即專家判斷JQC答對試題的概率區間(而非一個概率值);③概率選擇,即專家從給定的若干個概率選項中選擇一個概率值,通常給出0.05-1區間內間隔0.05的若干個概率值;④均值法,即對于簡答題、論述題、寫作題等多級計分的試題,專家判斷JQC的平均得分;⑤最可能得分法,即專家判斷JQC在試題上最有可能的得分(而非平均得分)。實際應用中,人們可以結合測試題型和計分規則,選擇一種或多種Angoff法的變式進行標準設定。
3. 標準設定的基本流程
標準設定的核心方法雖然簡單,但其流程卻十分強調系統化,包含一系列配套活動[15]。典型的標準設定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①遴選專家;②組織專家界定JQC;③判斷練習;④正式判斷;⑤提供反饋與再修改;⑥標準設定數據的統計分析;⑦綜合決策;⑧效度評估。各環節的主要任務或操作如表2所示。
四、NTET標準設定的問題與策略
掌握了標準設定的方法和流程,NTET的標準設定并非就能順利開展。NTET的一些特點及其自身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必然會給標準設定帶來難題。因此,必須結合NTET的實際情況,采取可操作的標準設定策略。
1. 如何應對多種題型的問題
NTET綜合采用了客觀題型和主觀題型。客觀題型主要有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匹配題,以及有唯一答案的軟件操作題;主觀題型主要有設計題和一些答案不唯一的軟件操作題。從計分規則來看,有二值計分的試題,如:單選題,答對計3分,答錯則計0分;有多級計分的試題,如:多選題、匹配題,全部答對計3分,部分答對計2分或1分,答錯則計0分。除此之外,每道試題的滿分并不完全相同,如:單選題和多選題的滿分一般為3分,而軟件操作題的滿分則有3分、5分、9分不等。
NTET的題型和計分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標準設定方法也必須多樣化。以Angoff法為例,我們應該綜合采用Angoff法的多種變式。對于二值計分的單選題,可以讓專家判斷“100個JQCs平均答對試題的概率是多少?”;對于多級計分的多選題,可以讓專家判斷“100個JQCs在試題上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對于滿分不等的設計題和軟件操作題,可以讓專家判斷“JQC在試題上最有可能的得分是多少?”。值得注意的是,在向專家提供反饋信息時,應確保反饋信息的形式與專家判斷方式的一致性。具體來說,如果專家判斷的是“答對概率”,那么所提供的反饋信息就應該是考生在試題上的實際答對概率(也即測量意義上的試題難度);而如果專家判斷的是“平均得分”,那么提供的反饋信息也應是考生在試題上的實際平均得分。同樣,如果專家判斷的是“最有可能的得分”,那么提供的反饋信息應是考生實際得分的頻數分布圖。
2. 如何應對頻繁設定合格標準的問題
NTET每年都會開考兩次,每次考試的題目均有變化;那么,前后兩次或歷年的NTET合格標準是否相同呢?若上次的NTET合格標準被確定為61分,而本次的NTET合格標準被確定為59分,那么本次考試的59分就等價于上次的61分。在沒有建立起基于考試等值的分數體系之前,就需要針對每次考試單獨設定合格標準。也就是說,標準設定組織方必須每次開考后,都在全國范圍內遴選專家,召開標準設定會議,組織專家進行標準設定,最終確定本次考試的合格標準。這不僅增加了歷次NTET考試的工作量和經費投入,也會延長NTET分數公布的周期。進行NTET合格標準的等值處理,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關于合格標準的等值處理,不能簡單地認為:可以人為地將合格標準固定為60分。這只是形式上的等值,并無科學依據。實際操作中,我們總是將合格標準的等值與考試分數的等值聯系在一起。換句話說,我們只需編制一份標準試卷,組織專家設定標準試卷的合格標準,然后通過等值設計與統計處理,將每次考試的分數都等值轉換到標準試卷的分數體系上,最后報告給考生的分數是基于標準試卷的分數,這就確保了不同考試的合格標準穩定一致[16]。常用的等值技術有經典測量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CTT)和項目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IRT)之分。我國教育與心理測量界泰斗張厚粲教授早年曾撰文指出:CTT等值有可能降低合格標準附近的測量精度,IRT等值技術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17]。
3. 如何應對多測驗版本的問題
NTET以學科為載體,按照學段和學科共設19項考試科目,并有初級與中級之分。這樣的話,NTET每年的測驗版本就多達38種。由于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級別的考試內容、考生對象存在較大差異,必須有針對性地遴選相關領域的學科專家和培訓講師分別進行標準設定。按照每種類別的專家數不少于15人計算,則至少有570人參加標準設定活動。對于標準設定組織方來說,這些專家的差旅費、招待費和薪酬等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當然,這一問題隨著NTET等值體系的建立,將大大緩解。但每當有必要進行標準設定活動時,該問題就會出現。值得慶幸的是,借助于Internet的開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可以開發在線標準設定平臺,專家在本地即可完成培訓、討論、練習和正式判斷等標準設定活動,從而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已有研究表明,專家在本地通過網絡開展標準設定與集中參會所設定的合格標準并無明顯差異[18][19]。筆者認為,標準設定的組織方可酌情開展類似的試驗研究與論證工作,確?;贗nternet的標準設定同樣適用于NTET。
篇7
關鍵詞:地震地震成因震害抗震設計 結構型式
中圖分類號:U45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近期國內地震頻繁,2013年4月20日發生在四川蘆山的7.0級地震是繼08年汶川地震后的又一次強烈地震。災難面前如何減少生命及財產損失,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依據建筑物震害基本特征結合相關《規范》,對結構抗震的延性設計和具體的抗震措施提出自己的幾點認識。
1.地震概論[1]
1.1地震成因
地球內部總在不停地運動,運動過程中存在著巨大的能量,巖層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使處在原始水平狀態的巖層發生變形。當作用力僅能使巖層產生彎曲變形而沒有喪失其連續性時,巖層只產生褶皺;但當作用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程度時,巖層產生斷裂和錯動從而引起振動,并以彈性波的形式傳到地面,形成了地震。由于巖層的破裂往往是由一系列裂縫組成的破碎地帶,整個破碎地帶的巖層不可能同時達到平衡,因此,在一次強烈地震(主震)之后,巖層的變形還將繼續進行調整,進而形成余震。
1.2 地震類型
按其成因地震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發,地下巖漿猛烈沖擊地面時引起的地面振動。這種地震釋放能量小,相對來說影響范圍和造成的破壞程度均比較小。
塌陷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巖層因某種原因突然造成大規模陷落和崩塌時引起的地面振動。此類地震不僅能量小,數量也少,震源極淺、波及范圍很小。
構造地震由于地殼運動產生的自然力推擠地殼巖層,使其薄弱部位突然發生斷裂錯動。此類地震破壞性大、發生頻繁、影響面廣,約占破壞性地震總量的95%以上。
;
2.地震的破壞現象[1] [2]
2.1 地表破壞
(1)地裂縫
強震時,地表裂縫時常見的現象。它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于地下斷層錯動延伸至地表的裂縫,稱為構造地裂縫。另一種是在湖河岸邊、古河道上、陡坡及較厚的飽和松軟土層地區產生的地表裂縫。它一般規模較小,但數量較多,通常造成公路、房屋破壞。
(2)地面下沉(震陷)
這種震害會造成地面結構的不均勻沉降,嚴重時可使成片的建筑物下陷。地面下沉多發生在巖溶洞、采掘的地下坑道以及在松軟而富于壓縮性的土層中。
(3)噴砂冒水
在地下砂層較淺、水位較高地區,地震時的強烈振動使地下水壓力急劇升高,并使含水粉細砂層液化,地下水夾著砂子經地裂縫或土質松軟的地方噴出。
(4)滑坡
在陡坡、河岸等處,在強烈地震的搖動下常引起塌方、滑坡。
2.2 建筑物的破壞
按照其破壞形態及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結構喪失整體穩定性
結構構件連接不牢、節點破壞及支撐失效等,使建筑物喪失整體穩定性,從而發生局部或全部倒塌。
(2)結構強度不足而造成的破壞
由于承重構件的抗剪、抗彎、抗壓強度不足或變形能力不夠而發生破壞,以至造成建筑物喪失其使用功能。
地基失效造成的破壞
雖然建筑物上部結構或構件本身無損壞,但由于地基震陷或地基土液化而使建筑物傾斜甚至倒塌.
2.3 次生災害
地震時,水壩、給排水管網、煤氣管道、供電線路以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質容器的破壞,可造成水災、火災、空氣污染等災害。這種災害有時造成的損失更大,特別是在大城市和大工業區。例如在日本發生的里氏9.0級地震引發海嘯,并致使福島核電站的爆炸及放射性物質的泄露造成大范圍區域不同程度的核污染。
3.抗震設計的基本原則[1] [5]
抗震設計要求結構在強度、剛度、延性變形及吸能能力等方面有一種最佳的選擇,使其能夠經濟地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到目前為止,人們對地震及結構地震反應的許多規律未完全認識;抗震設計計算方法還不夠完善。要精確地進行結構抗震計算是困難的。人們在總結歷次地震災害的經驗中發現,合理的結構抗震設計,不能僅僅依賴于“計算設計”,更取決于良好的“概念設計”。
抗震設計應盡可能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場地選擇宜選擇對建筑抗震有利地段,避開對建筑抗震不利地段,當無法避開時,應采取適當的抗震措施。
地基和基礎設計 同一結構單元不宜設置在性質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樁基。當地基有軟弱粘土、可液化土或嚴重不均勻土層時,宜加強基礎的整體性和剛性,以防止地震引起的動態和永久的不均勻變形。在地基穩定的條件下,還應考慮結構與地基的振動特性,力求避免共振影響。
建筑和結構的布局 無論在建筑平面或立面上,應力求使質量、剛度、延性等均勻、對稱、規整,避免突然變化,出現薄弱部位、薄弱層,從而引起過大的局部振動和應力與變形的集中。
4.幾種結構型式的抗震設計[1] [4]
4.1 砌體房屋抗震設計
多層磚房的破壞率比較高,然而在7度、8度、甚至在9度區,受到輕微破壞或者基本完好的也不乏其例。所以,經過合理的抗震設防并保證施工質量,砌體結構房屋是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
砌體結構震害分析
多層磚房的破壞規律及其原因大體有:房屋倒塌;墻體破壞;墻角破壞;樓梯間的破壞;縱橫墻連接的破壞;樓蓋與屋蓋的破壞,以及附屬構件的破壞。
(2)多層砌體結構抗震設計的一般規定[3]
對于多層砌體結構《建筑抗震規范》明確規定需滿足如下條件:房屋總高度和層數限制;房屋最大高寬比限制;房屋的結構體系及平面布置;抗震橫墻的間距限制;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制;
多層砌體房屋的抗震驗算
對于多層砌體房屋,一般只考慮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將水平地震作用分解為沿房屋兩個主軸方向分別進行抗震驗算。計算樓層地震剪力在墻體間的分配,最后進行墻體截面抗震承載力驗算。
砌體結構抗震構造措施
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及芯柱;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梁的設置;墻體間的連接;樓、屋蓋的抗震構造;樓梯間的抗震構造等。
4.2 鋼筋混凝土多層和高層房屋的抗震設計
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我國多層和高層房屋最常用的一種結構類型,通常分為:框架結構,框架—抗震墻結構和抗震墻結構。
(1)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震害分析
多層和高層建筑中的幾種主要震害特征:結構平面不對稱產生的震害;結構豎向剛度、強度不均勻產生的震害;防震縫不合理設置產生的震害;框架梁、柱及節點的震害;填充墻的震害;抗震墻的連梁和墻肢底部的震害。
(2)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的一般規定[3]
《建筑抗震規范》給出了多層和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抗震設計的一般規定:抗震等級的劃分;房屋最大適用高度;區分規則結構與不規則結構;防震縫;結構布置等。
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的一般步驟
一般包括下列步驟:a. 確定結構方案與結構布置;b. 初步確定梁、柱、抗震墻截面及材料強度等級;c. 確定結構地震作用; d. 抗震變形驗算及內力分析; e. 荷載組合及截面設計; d. 結構和構件的抗震構造措施
我們在日常的設計中須結合《規范》及自身經驗合理地進行抗震計算,采取正確的抗震構造措施,使我們的建筑更加安全。
[1] 李宏男 《建筑抗震設計原理》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7.
[2] 黃世敏,楊沈等,《建筑震害與設計對策》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國建筑工業出社版2010.08
篇8
【摘要】 明確的傷殘因果關系分析可為相關的臨床醫學交流、法醫鑒定和司法審判量刑提供理論依據。鑒于生物體的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傷病之間的差別,主要是相關原因對機體生命功能損害程度和部位的差別,因此,在參照WHO《ICD10》和法醫學死因分析方法基礎上,建議統一傷殘因果關系分析方法及其相關責任"參與度",以期規范傷殘原因及其機制的解析思維模式和標準,避免出現觀念和理論混亂。
【關鍵詞】 傷殘 法醫學 賠償
近年來,有關傷殘和死亡原因分析的“參與度”探討的文章較多[1,2],但尚未形成共識,本文將其中的傷殘原因分析問題進行相關的理論研討。
1 傷殘原因的分析
參照《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提出過的死因分析方法,亦可將各類傷殘原因歸類為:根本傷殘原因、中介傷殘原因、直接傷殘原因、誘發傷殘原因、輔助傷殘因素、協同傷殘原因、聯合傷殘原因和伴發傷殘原因,并據此,進行"傷殘原因分析"(analysis of the causality in disability)及其相關傷殘“參與度”劃分[3-11]。
所有直接導致或間接促進機體組織器官的傷殘因素,以及造成這類傷殘的事故或暴力情況均為傷殘原因(causality in disability),分析辨明各類傷殘相關因素的因果關系及其"參與度"的過程稱為傷殘原因分析。參照《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未達到評殘等級所規定的損傷程度的不屬于傷殘原因。
1.1 直接傷殘原因 指所有直接導致組織器官損傷和機體傷殘的原因。如原發性顱腦損傷、斷肢等。
1.2 根本傷殘原因 指引起直接導致組織器官損傷和機體傷殘的最初原因,或者造成這類傷殘的事故或暴力情況。如導致器質性精神病的顱腦損傷、導致截癱的脊柱損傷,刑事傷害、交通事故、工傷事故或醫療事故等所致的傷殘。
1.3 中介傷殘原因 指在根本傷殘原因與直接傷殘原因之間轉歸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病理情況,或者外部介入的不利因素。如污染嚴重的挫裂傷,繼發性感染、延遲愈合,形成較大的瘢痕,累及局部血管和神經,導致相應部位功能障礙;血氣胸,繼發廣泛性胸膜黏連,導致胸肺呼吸障礙;創傷后清創處理失誤引起繼發感染,導致傷殘;肢體骨折外固定失誤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導致傷殘;多發傷或復合傷救治中因醫源性失誤遺漏某些創傷導致傷殘。
1.4 輔助傷殘因素 指與直接導致傷殘后果無必然因果關系的、機體原來固有的其他促進傷殘后果的因素,如嚴重糖尿病患者,組織創傷難以愈復,導致傷殘;高血壓腦血管硬化和高血脂患者,顱腦損傷后發生遲發性腦血栓,導致癱瘓等。
1.5 誘發傷殘原因 指引起體內潛在疾病發作或惡化,導致傷殘的輕微的損傷或刺激因素。誘發傷因對機體不能單獨造成較嚴重損害,往往僅引起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等生理性功能一過性變化,不能歸入根本傷因,而根本傷因應是可以引起較嚴重后果的直接損傷或原發性事件。如多囊腎患者腰部被踢之后出現血尿;腦血管瘤患者頭部被較輕微的打擊之后致血管瘤破裂出血等。法醫鑒定實踐中,時常有誘發傷殘原因與輔助傷殘因素不易鑒別的情況。一般地講,誘發傷殘原因應是一些對機體生理功能影響輕微的、短暫的一過性軀體或精神刺激的情況,就因果關系而言,應屬于最初的始動因素;就損害程度而言,僅屬于輕微傷以下范疇。輔助傷殘因素應是一些對機體生理功能影響較重的、持續性傷病情況,就因果關系而言,應屬于主要傷殘因素之外的獨立的體內外不利情況,就損害程度而言,應屬于輕傷以上范籌。
1.6 協同傷殘原因 指同時存在的兩種以上傷病因素相互影響和共同作用導致傷殘結果,其中任一情況均不足以單獨導致此后果,難以區別各自因素的主次關系。協同傷殘原因可以是不同來源的傷傷協同、傷病協同、病病協同的情況,如骨質疏松病患者遭受外傷,協同導致骨折;股骨頸骨折合并局部營養血管硬化狹窄損傷,協同導致股骨頸壞死等。
1.7 聯合傷殘原因 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原因導致同一個體的傷殘后果情況,其中各自原因均可分別單獨導致同一或不同的傷殘后果,難以區別這些因素的主次關系。與協同傷殘原因一樣可以存在傷傷聯合、傷病聯合、病病聯合。如嚴重顱腦損傷的中樞癱肢體合并同一肢體周圍神經癱,均可分別單獨導致相應肢體癱;骨折關節面骨折愈合不良合并局部營養血管或支配神經損傷,均可分別單獨導致相應關節活動功能喪失等。如肢體骨折合并肋骨骨折;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發生交通事故傷等。需要指出,傳統地將協同因素亦歸并為聯合因素,而實際上,兩者間存在著明顯的概念和責任關系的不同,從原因方面,兩者均可以是同時發生的復合傷或多發傷,或者是分別獨立發生的傷病,但是,從各自的傷病因素相互關聯及其與后果的作用機制方面,兩者就存在明顯的區別。
1.8 伴發傷殘原因 指與傷殘的發生和后果無任何關聯的和影響的其他的獨立傷病情況,亦可稱為無關傷殘原因。
2 多因素傷殘的因果責任“參與度”劃分
日本學者在探討交通事故傷害賠償問題過程中,創立了《賠償醫學》(Compensation Medicine)及其協會。1969年Nomura提出了在傷害賠償方面按因果關系比例劃分法(apportioning causality)。1980年Watanabe[12]提出了0%~100%每隔10%劃分11個等級“參與度”(Degree of contribution),已在司法界內應用。1994年Wakasugi[13]認為建立服務于賠償醫學的公正和準確的比例評估標準,對維護社會公平具有重要意義,提出了0%~100%每隔25%劃分5個等級“參與度”修正方案,同時指出《賠償醫學》主要涉及的問題包括:(1)對傷害外因的正確理解;(2)主觀癥狀的可靠性評估;(3)客觀性征象的可靠性評估;(4)醫療病志的文證資料可靠性評估;(5)醫療診治和花費的合理性評估;(6)對事件及其傷亡后果的因果關系(causative relationship)的公平合理地評估[14]。國內學者已參考日本同行的研究,就有關多因素導致的損傷程度或傷殘“參與度”,特別是“傷病關系”鑒定,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討,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共識[15-20]。日本學者的兩次"參與度"改版,分別以10%和25%等差數列性形式來劃分的賠償比例,表面上看起來較規整的比例劃分。但是,我們認為,這種劃分比例未免有些理想化,不能完全符合各種傷亡事件及其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同時,以百分位數5作尾數計算的數值多會為不規則非整數。
如上所述,損傷及其因果關系和責任關系存在著不容分割的客觀統一性,我們建議采取統一的解析規范和責任關系“參與度”劃分規范,理論上,同一案例中各種傷殘相關因素“參與度”劃分應為一個完整的百分構成比,即所有傷殘原因之和必須等于100%:(1)根本傷殘原因屬于事件和后果的最初始動的、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參與度”應為60%~100%。在不同時存在其他相關因素時,即根本傷殘原因與直接傷殘原因合并,其責任“參與度”應為100%,若同時存在其他因素時,為體現根本傷殘原因的主要責任,其“參與度”應至少≥60%,而其余的“參與度”再根據具體情況劃分。(2)協同傷殘原因盡管最初的原因不同,但各自傷殘原因在體內相互作用,發揮彼此放大的病理學效應,共同導致傷殘后果,難分主次,又各自單獨存在不能產生此后果,因此,其各自責任者應分擔后果責任,若為兩個傷殘原因協同“參與度”應為各50%(或1/2),若為3個傷殘原因協同"參與度"應為各為1/3,以此類推。(3)中介傷殘原因雖對事件發生未起作用,但在根本傷殘原因與直接傷殘原因和后果之間起到了一定的承上啟下銜接作用,因此,其責任者應承擔次要責任,“參與度”應為30%~40%(多個中介傷殘原因可以分擔責任及其“參與度”)。(4)輔助傷殘因素雖與主要傷亡事件發生無因果關系,但對于傷殘機制和結果起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其責任者應承擔部分責任,“參與度”應為30%~40%(多個輔助傷殘因素可以分擔責任及其“參與度”)。(5)誘發傷殘原因僅屬于事件的始動因素,但對于傷殘機制和結果作用較小,因此,其責任者應承擔小部分責任,“參與度”應為10%~20%(多個誘發傷殘原因可以分擔責任及其“參與度”)。(6)直接傷殘原因為造成傷殘后果的最終因素或病理機制,在不存在其他傷殘原因而單獨發生時,應視為所有傷殘原因合并一體,因此,其責任者應負全部責任,“參與度”應為100%;在存在其他相關傷殘原因時,直接傷殘原因則視為所有之前因素共同作用的最終傷亡病理機制,因此,其責任為其他傷殘原因的責任者分攤,“參與度”應為0。(7)聯合傷殘原因為由2種或2種以上不同的原因導致同一個體的傷殘后果情況,其中各自原因均可分別單獨導致同一或不同的傷殘后果,因此,屬于在同一個體身上同時發生了各不相同的傷情,需要法律上“另案處理”,劃分“參與度”時按照不同的事件來處理,故致傷的責任者應該分別承擔各自傷殘情況的全部責任,其各自的“參與度”應均分別為100%。需要指出,這里的“參與度”不僅是指各自原因導致的傷殘后果的因果關系比例問題,還應是不同傷殘的責任者應負的法律責任、賠償及其審判量刑的科學的量化依據。(8)伴發傷殘原因(或無關傷殘原因)為與所鑒定的傷殘在發生時間、病理轉歸和后果等所有方面均未起到任何作用的無任何關聯的其他傷病情況,因此,其相關者不負任何責任,“參與度”應為0。
3 典型案例
傷者,男性,38歲。酒后騎摩托車發生交通事故致:(1)左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Evans Ⅳ型);(2)頭皮血腫、腦震蕩。住院行切開復位Richard釘內固定術,期間曾發生骶尾部褥瘡。1年后復查X線片示:內固定旋入釘斷裂,骨折畸形愈合,致Ⅸ級傷殘。法醫學鑒定結論:本案例傷者的主要傷殘是由交通事故損傷所致,交通事故及其最初原發傷屬于根本傷殘原因;左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及其后遺的畸形愈合傷殘屬于直接傷殘原因;傷者術后發生內固定旋入釘斷裂,為醫療過程中出現的不利情況,對最后的左股骨畸形愈合傷殘產生重要作用,應屬中介傷殘原因;傷者飲酒后駕車是本次交通事故的重要誘發因素,飲酒應屬于誘發傷殘原因,而最初的腦震蕩和頭皮血腫損傷,以及住院期間骶尾部褥瘡均與最后傷殘結果無必然的因果關聯,故屬于伴發傷殘原因。這樣進行的傷殘原因分析后,在參照上述的“傷殘因果關系參與度”劃分,就很容易科學、量化地明確肇事當事者、醫方的各自責任,以及審判和賠償的關系。假設該傷者有骨質疏松,則骨質疏松歸為輔助傷殘因素。
臨床醫生是傷者的第一接觸者,掌握真實的案情和準確的檢查結果。若能掌握傷殘原因分析觀點,非常有助于臨床醫生與傷者及其家屬,以及當事各方的溝通、說明傷病情,留取和記錄相關證據,有利于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以及之后的司法鑒定和審判量刑[21,21]。這也就是,目前國外的活體傷殘鑒定均有臨床醫生在傷者醫療出院時,直接做出相應的傷殘鑒定結論,而不是在有法醫事后回顧性檢查鑒定,其司法鑒定體制的基礎和優越性就在于此[23,24]。
上述傷殘原因分析的觀點,對于僅存在簡單明了的單一直接傷殘原因情況鑒定意義并不大。但是,對于同時存在多種傷殘相關因素的情況,可指導理解各類情況之間的因果關系的邏輯思維或理論基礎,特別是明辨其中不同因素來源的責任關系。本文探討的傷殘原因分析觀點有助于體現司法鑒定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更有利于臨床醫生與傷殘事件的當事各方、臨床醫生與法醫、國內外同行之間的交流,規范傷殘案件的審判量刑標準和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秦志強.死因鑒定思路及死因辨析[J].中國司法鑒定,2004,(1):9-13.
[2]徐英含.最新法醫病理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15-17.
[3]吳家馼.法醫學[M].第3版。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16-29.
[4]常林,王寧敏,何繼華等.論法醫臨床學學科[J].法律與醫學雜志,2000,(7S):27.
[5]Knight B.Simpson's Forensic Medicine[M].11th ed.London:Oxford Univ Press,1997.12-14.
[6]上山滋太郎,富田功一.標準法醫學-醫事法制[M].第2版.日本:醫學書院,1984.205-212.
[7]若衫長英.法醫學(醫學要點雙書-11)[M].第2版.日本:金芳堂,1988.124-128.
[8]郭景元.現代法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3-78.
[9]吳家馼.法醫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5.12-20.
[10]侯一平.法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15.
[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tenth revision[M].2nd ed.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23-89.
[12]Watanabe T.Relative recognition of death,disability,and whiplash injury in traffic accidents: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 involvement of the accident[J].Res Fract Forensic Med,1980,23:209-219.
[13]Wakasugi C.Relation between external cause and death or physical/mental lesion: a new criteria for ratable judgment[J].J Compens Med,1994,18:3-12.
[14]Wakasugi C.Concep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ensation medicine in Japan[J].Forensic Sci Int,1996,80(2):39-48.
[15]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法醫室傷與病關系研究組.外傷在與疾病共同存在的案件中參與度的評判標準(草案)[J].法律與醫學雜志,1994,1(2):61-63.
[16]吳軍.損傷與疾病[J].法醫學雜志,1995,11(1):40-42.
[17]何頌躍.損傷參與度的評定標準[J].法律與醫學雜志,1998,5(1):39-41.
[18]張榮明,徐洪興.淺談損傷參與度評定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法律與醫學雜志,2000,7(4):178-179.
[19]范利華,吳軍,牛偉新.損傷與疾病的法醫學鑒定[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240.
[20]吳小潔.淺談傷病關系[J].廣東公安科技,2003,(4):25-26.
[21]盧仲毅.從醫患關系現狀看醫患溝通在醫學繼續教育中的必要性[J].重慶醫學,2003,32(4):385-386.
[22]高欣,魏挺,高路.淺談醫患關系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3):118-119.
篇9
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則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笨梢?,審計風險既包含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又包含會計師事務所方面在審計時的檢查風險。
2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的成因
2.1審計行業惡性競爭
因為注冊會計師行業審計市場容量較小,再加上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眾多,所以審計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因而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對審計機構具有主動選擇權,如果合作的會計師事務所與企業不配合、不在重大問題上與企業保持一致,企業極有可能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因此會計師事務所會極力討好被審計單位,甚至幫助被審單位進行財務舞弊。此外,惡性競爭的存在也會導致會計師事務所降低審計收費來吸引客戶,但審計收費降低往往會引起審計時間壓縮而導致審計質量不能保證。另外,會計師事務所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審計師個人為了生存迫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壓力對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避而不談,對客戶的無理要求無法拒絕,只能出具無保留意見的標準審計報告,也是注冊會計師行業惡性競爭的重要原因。
2.2會計師事務所內部質量復核不到位
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執行是否到位將直接決定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的高低和審計風險的程度的大小。通常因為各種原因,會計師事務所在復核審計工作底稿時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建立分級復核制度,或者建立了分級復核但并沒有起到審計質量把關和防范審計風險的作用。此外,會計師事務所內部質量復核的范圍僅限于工作底稿,而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情況缺乏深刻了解,這都可能使復核人員忽視一些不易發現的重要問題。如果是老客戶,由于慣性思維的存在和受到的客戶要求盡快出具審計報告的時間壓力,難以發現一些重大問題,出現質量復核不到位導致審計風險加大。
2.3上市公司舞弊違規成本
根據證監會網站披露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雖然大多舞弊行為大都持續時間長、涉及金額大,但是對于這些舞弊行為的處罰卻并不嚴重,其中絕大部分以對本單位會計人員予以警告及小額罰款告終。舞弊所需承受輕微處罰與能夠帶來的巨額利潤,使得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象屢禁不止,與之相應而來的事務所審計風險也加大了。
3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的常見規避手段
3.1提高審計定價
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定價通常取決于審計業務活動的復雜性以及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活動中的投入。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直接影響事務所對被審計單位誠信度的認知、對內部控制的評價和對被審計單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從而影響注冊會計師對審計失敗風險的估量。為了將財務舞弊公司的審計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注冊會計師將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那么,事務所對財務舞弊客戶投入較多審計資源所產生的額外成本很有可能通過提高審計定價來彌補。
3.2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
一方面,因為政府對資本市場投資者的權益的保護意識逐漸加強以及相關法律政策的逐漸完善,越來越多的事務所作為共同被告出現在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案件中,這也暗示會計師事務所所需承擔的審計風險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事務所從事證券期貨服務資格并非是永久性的,財政部和證監會將對事務所的執業情況持續關注和評價,受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牽連的事務所的證券業務服務資格很可能受到威脅,因此,事務所很有可能通過出具非標準意見來應對客戶財務舞弊,規避審計風險。
3.3拒絕承接或續接審計客戶
當審計客戶的財務報告中潛在的審計風險過高或者無法通過提高審計定價實現風險與審計業務收入的合理配比,而且無法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時,事務所通常會采取拒絕承接或者拒絕續接該審計客戶的方式來規避審計風險。
4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規避的保障建議
審計風險的根源來自不完整、不真實、不準確的會計報表,為了從根本上降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筆者建議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參照駕照扣分機制來對會計人員實行按年扣分考核。可以對每個會計人員建立征信檔案,確定三年內可扣分數的最高限額,如若超過需重新學習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且要限定每人累計可考取次數。對于過失舞弊,扣分規則如下,每一項失誤應扣基礎分A1分,然后根據涉及金額大小占被審單位凈資產比重確定扣分系數B1,計算應因扣分值C1=A1×(1+B1)。對于蓄意舞弊的情形,針對不同的舞弊手段每涉及一項,設置應扣基礎分A2分(A2>A1),然后根據涉及金額大小占被審單位凈資產比重確定扣分系數B2,應扣分值C2=A2×(1+B2)。會計人員的扣分由注會人員考核,并由注會人員將考核結果以書面形式報予證監會批準執行。相應地,為防止注會人員對會計人員的包庇,對注會人員實行加分制。對所有注會人員建立個人檔案,根據已有經驗積分依次劃分等級。等級由低至高依次劃分為普通注會,一級注會,二級注會,最高可至十級。等級越高,每升級一級需要的積分就越多。如升級一級注會需積分100,升級二級需300積分,升三級需500積分等。具體標準可設置為每完成一份會計報表審計可以獲得加分基礎分C1分,然后根據被審單位凈資產大小確定加分系數D1,應加分值E1=C1×(1+D1)。如若被審單位存在舞弊問題注會在審計過程中未發現,則需扣分,每被檢查出一項未被發現的舞弊行為,基礎扣值為C2分(C2>C1),然后根據涉及金額大小占被審單位凈資產比重確定加分系數D2,然后計算應扣分值E=C2×(1+D2)。如若發現了舞弊問題,另行獎勵積分,每發現一項舞弊行為,基礎加分值為C3分(C3>C1),然后根據涉及金額大小占被審單位凈資產比重確定加分系數D3,然后計算應加分值E=C3×(1+D3)。另外,注冊會計師等級的高低可以作為是否能成為事務所合伙人的評判標準。審計風險源于不完整、不真實、不準確的會計報表。
目前已有的關于事務所審計風險規避的研究成果都是會計報表編制完成以后的審計風險的控制和規避。而扣分機制則旨在在會計報表編制時就對財務人員約束作用,希望加大獎懲力度能從根本上保證會計報告的真實性、降低注會人員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但是,對于前文所提出的會計人員扣分機制和注會人員加分機制,仍有許多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注會人員的加分機制是否確實能夠杜絕與會計人員的串通舞弊?另外,具體扣分和加分量如何確定最為合理。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作者:周思源 單位:湘潭大學
參考文獻:
[1]周婷.會計師事務所風險管理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3.
[2]張京.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及其控制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13.
篇10
論文摘要:應用圖書分類法的原理和編制圖書分類表應遵循的原則,說明《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對“民法”的列類并不科學,不能滿足類分文獻資料的要求,并提出了修訂意見。
1 引言
圖書分類法是由許多類目根據一定的原則組織起來的、通過標識符號來代替類目和固定其先后次序的分類體系。圖書分類法是文獻標引和文獻檢索的重要工具,是情報檢索系統的重要組成部份,在情報檢索系統中起著語言保障的作用,是溝通情報的存貯和情報的檢索兩個過程、標引人員和檢索人員雙方思想的橋梁。如果圖書分類法在類目的劃分上有缺陷,不能滿足科學分類的要求,那么就很難使標引人員對文獻情報內容的表達和檢索人員對相同內容的情報需要的表達取得一致,容易造成文獻情報的漏檢和誤檢,從而降低了文獻情報的利用率,影響教學、生產和科研?!吨袊鴪D書館分類法》(第四版) (以下簡稱《中圖法》)對民法這一概念的劃分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展開討論之前,先對本文標題中出現的“民法”的下位類列作簡要說明。我們知道,一個上位類目以某一標準劃分出的下一級類目互稱為同位類。類列則是一組同位類的總稱?!懊穹ā鳖惖南挛活惲屑词侵赣伞懊穹ā边@一類目經過一次劃分后直接得到的一組同位類。
2 《中圖法》的原理及對概念劃分的要求
2·1 《中圖法》的邏輯原理。《中圖法》是一種體系分類法。類目是《中圖法》最基本的單位,是構成圖書分類表的主要成分。類目從形式邏輯上說就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其對象范圍的思維形式,每一個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內涵的客觀事物的總和,即一類事物,也就是許多具有某種(或某些)共同屬性的事物的集合。用以表示一類事物的概念稱為類名,在分類法上稱為類目。類是可分的,因為在一類事物中,每一事物除了具有某種(或某些)與同類其它事物的共同屬性外,還有許多與同類其它事物不同的屬性,也就是說,同一類的事物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它們在某一(或某些)方面相同,而在另一(或另一些)方面是不同的。因此,類是可以再分的,可以用另一種屬性作為劃分標準來對這一事物進行劃分,即分類。
《中圖法》是一種體系分類法。體系分類法是一種直接體現知識分類的等級制概念標識系統。它是對概括文獻情報內容及某些外表特征的概念進行邏輯分類(劃分與概括)和系統排列而成的。
2·2 體系分類法的主要特點。體系分類法的主要特點是按學科、專業集中文獻,并從知識分類的角度揭示各類文獻在內容上的區別和聯系,提供從學科分類的角度檢索文獻情報的途徑,滿足讀者的“族性”檢索要求。由于人們一般都是在某一個專業范圍內從事科研、生產、教學和管理等活動,習慣于從學科、專業出發去獲取知識和情報,而體系分類法對于系統地掌握和利用一個專業范圍的知識和情報來說是很方便的。因此,它就成為對文獻情報進行處理的重要方法,成為一種歷史最久、使用最普遍的情報檢索語言。
2·3 體系分類法列類應遵循的原則。列類是按邏輯分類原理并結合實際需要,列舉各種學科和事物概念,并將其安排、組織的過程。一般來說,列類應遵循以下原則:①應以圖書內容的學科屬性作為類目劃分的主要標準;②客觀原則和發展(歷史)原則;③邏輯性原則是立類列類的科學方法。A·概念要明確。B·類目的劃分必須遵循邏輯上的劃分規則,即劃分應是相應相稱的,劃分后得到的各子項外延之和要等于母項的外延。劃分的根據必須同一,每次劃分或每層劃分必須堅持一條劃分根據。劃分后的子項應當是相互排斥的,各子項之間是不相容關系,內涵不相同、外延不相交叉。C·列類要遵循從總到分、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順序;④穩定性原則是圖書分類的特殊要求;⑤文獻保證原則是編制分類法的出發點。類目的設置應以文獻的多寡作為依據之一,有什么樣的書列什么樣的類。
3 民法及其下位相關概念辨析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其對象范圍的思維形式,概念即是《中圖法》上的類目,都表達一定學科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我們要研究民法類下的類目表是否科學、是否合符邏輯,應從考察民法及其相關的下位概念入手。
我們知道,在體系分類法中,除大類類名外,其它類名字面上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能直接表達事物的概念,其涵義要受上位概念的限定。從法理學的角度看,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所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表現出來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和法律關系中都包含權利和義務,只不過前者的權利和義務是一種可能性,而后者的權利和義務具有現實性。因此,物權、物權法和物權法關系,當以之作為民法學的研究內容、以之作為基本范疇組建學科理論體系時,可視為同一概念,本文在下面的闡述中將不作區分。同理,對債權和債權法、知識產權和知識產權法等也不作區分。
3·1 民法。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的調整對象為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是人法,民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是通過對人的行為的調整進行的。民法必須以人為出發點,其使命在于確定合理的人性觀點,規制人的行為,體現對人的關懷。民法又是權利法,民法的重要內容就是規定和保障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平等主體、財產關系、人身關系是民法調整對象的三個因素。民法的主要內容:①民事主體制度;②物權制度;③債和合同制度;④人身權;⑤知識產權。其中民事主體制度調整的對象為平等主體,物權法、債權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調整的對象為財產關系,人身權法調整的對象為人身關系,繼承法既調整財產關系,又調整人身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章民事權利為:第一節、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債權;第三節、知識產僅;第四節、人身權。也映證了人身權為民法的研究內容之一。
3·2 物權。物權是財產占有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是民事主體依法對特定的物進行管理、支配并享受物上之利益的排他性權利。傳統民法上規定的所有權、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抵押權留置權都是物權,我國民法通則新規定的使用權、經營權等也是物權。
3·3 債權。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依據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債,當它和所有權關系相提并論時,稱為債權或債權關系。債權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是流通領域的財產關系。
3·4 合同。合同也稱契約,是指民事主體之間關于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
3·5 知識產僅。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對其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專有權利。知識產權包括工業產權和版權(著作權)兩大類。民法學教科書一般把知識產權分為六種類型: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它科技成果權。
3·6 繼承法是調整因自然人的死亡而發生的財產繼承關系、確定遺產的權利歸屬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3·7 人身權。人身權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與其人身不可分離而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是保障人的精神利益得以實現的形式,通常情況下,人身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讓,即不能出售、贈與和繼承。人身權雖無直接財產內容,但它與財產權利有密切的聯系,往往是發生財產關系或為主體帶來財產利益的依據或前提。人身權是同財產權相對稱的一個類概念,它可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前者是以權利人的自身的人身、人格為客體的民事權利,包括生命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自由權、名譽權、肖像權、榮譽權、名稱權、生活秘密權等。后者是存在于一定身份關系上的權利,權利客體為特定身份關系的對方當事人,包括監護權、親權、夫權和父權等。
4 存在的問題及修訂意見
4·1 《中圖法》對“民法”類目的劃分存在的問題?!吨袌D法》(第四版)對“民法”這一類目的劃分為:
D923
民法
D923·1 總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權利主體、法律行為、訴訟時效等入此。
D923·2
物權
D923·3
債權
D923·4
知識產權
D923·5
繼承法
D923·6
合同法
D923·8
民事其它法權
產品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老年人權益保護入此。對“民法”下的分類表而言,應注意兩點:(1)D921·1總則和D923·8民事其它法權下的注釋是指示類目的內容和范圍、說明類目的涵義的;(2)D923·9婚姻法和D923·99商法(總論)是民法的同級類目,并非民法劃分出的下位類?;橐龇ê蜕谭ㄊ仟毩⒌姆刹块T,它們與民法有密切的聯系,但它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調整對象。
《中圖法》(第四版)對“民法”類目的劃分是不科學和不合理的,它違背了編制類目表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它違背了列類和立類的邏輯性原則,即對“民法”劃分出的下位概念的外延之和不等于民法的外延,而是小于民法這一概念的外延; (2)它不能保證文獻情報資料對分類法的要求。人身權法是民法中比較成熟的分支學科,研究人身權法的論著不少,若把其歸入上位類——民法,則標引是很粗淺的,專指度不夠深,容易使標引人員和檢索人員在理解上產生歧義,造成文獻的漏檢和誤檢。
4·2 對民法類的修訂意見。綜上所述,“民法”的下位概念應劃分為:總則、人身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法、合同法和民事其它法權。按照從總到分、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順序,并保持類目的穩定性,擬對“民法”類下的類目表修訂如下:
D923
民法
D923·1
總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權利主體、法律行為、訴訟時效等入此。
D923·2
物權
D923·3
債權
D923·4
知識產權
D923·5
繼承法
D923·6
合同法
D923·7
人身權
D923·8
民事其它法權
產品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老年人權益保護等入此。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委會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2]孫仁生 普通邏輯原理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