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于閱讀能力的評價,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確定為:獲取信息(包括字面信息和隱含信息)、形成解釋、反思與評價三項。關于閱讀能力的培養,《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鑒于此,筆者根據閱讀能力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知識結構設置閱讀命題,讓學生帶著命題閱讀文本,通過解決命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依據問題“獲取信息”,捕捉初讀感受
PISA項目要求學生要能夠找到文本中直接陳述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具體信息,還要把文章看成一個整體來全盤考慮,對字面信息加以分析,得到一些隱含在文章中的信息。這與教師通常在初讀課文時,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做法是一致的。
1.獲取具體信息,理清文本思路
寫人記事的文章要能捕捉文章的六要素。初讀時,教師設問:“文章主要寫的是誰?在什么時間、地點、做了什么事?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命題走進文本,快速而全面地把握住事情的前因后果。寫景狀物的文章則給學生這樣的命題:“文章寫的是什么?什么樣子的?有什么特點(或作用)?” 命題不糾纏于字詞,不拔高難度,意在引導學生尋找文本中的信息,理出文本思路,訓練閱讀的速度。
2.獲取整體信息,把握文本中心
有些文章隱含著豐富的閱讀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如教學《蟋蟀的住宅》時,讓學生帶著“蟋蟀的住宅選址多么” 的命題讀課文。學生很容易把握住蟋蟀的選址多么“慎重”、“富有智慧”;再如《去年的樹》一課,讓學生用“鳥兒和樹” 來談談兩者之間的關系,學生通讀全文后,便能體會到“鳥兒和樹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鳥兒和樹的感情多么深厚”。這樣的命題指向文章的段落或整體,有助于學生初步把握文本的中心意思。
二、解析問題“形成解釋”,把握語言意義
學生對文本中的字、詞、句、段形成意義聯系,理解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內容,這是讀書的第一層。此外,學生還要從中心出發,研究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選擇材料、謀篇布局的。這一點與PISA項目關于“形成解釋”的要求是一致的:關注文章的細節,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聯系各個部分的相關信息,對文本進行邏輯方面的理解,即寫人的文章要讀出作者如何通過人物的言行展示特點,表現人品;寫事的文章要了解作者如何描述事件,闡明道理;寫景的文章要明白作者采用何種觀察順序,如何表現景物特點……
以下是學生解讀《蟋蟀的住宅》的教學選錄,從中可見一斑。
師:細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用“蟋蟀的住宅選址”來說明你的閱讀收獲。
生:蟋蟀的住宅選址多么慎重呀!它不隨遇而安,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它不利用現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
生:蟋蟀的住宅選址多么富有智慧呀!它的住宅隱藏在青草叢中,它的洞穴是傾斜的,即使有驟雨,也會立刻干的……
師:怪不得人們夸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圍繞“蟋蟀的住宅選址”這個句子,誰能把同學的匯報連起來說一說?
生:蟋蟀的住宅選址多么慎重呀,多么富有智慧呀!你瞧,它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
學生解析問題時,要把握語言的要義,從文本中尋找相應的詞句,要把自己的讀書感受說明白、說具體,顯然就必須經受一次從文本獲取信息,再結合自己的讀書經驗處理信息的過程。久而久之,學生的理解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三、“反思評價”促進遷移運用,學習表達技巧
PISA項目中“反思與評價”要求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對文本中表達的觀點進行評價,也包括對文章內容、文章結構、語言特點等方面的評價。評價是手段,但不是終極目標。中年級學生處于習作起步階段,一方面要初步感受文章在結構和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學習規范的語言表達;另一方面要根據表達的需要,靈活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感受。
1.評價內容或結構,規范運用語言
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當學生讀到“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時,我先讓學生用“上百萬年前,人們生活。”來評價人們當時的生活,再引導學生想象練筆:“回到上百萬年前,親眼目睹,人們的生活多么!晚上,沒有;炎熱的夏天,沒有 ; 寒冷的冬天,沒有;時,也沒有。”(學生練筆一例:上百萬年前,人們生活多么不方便呀!晚上,沒有電燈,到處漆黑一片,不能讀書也不能寫字 ;炎熱的夏天,沒有風扇,人們熱得汗流浹背; 寒冷的冬天,沒有暖氣,人們凍得發抖;出遠門時,也沒有汽車,走得腳底起泡……)學生在交流中,吸收和模仿了文本中語言表達的規律,既運用文本中的語言材料,又遷移了排比句的寫法。
2.評價表達特色,靈活運用語言
篇2
一、教材類作業設計
1. 課前預習性作業設計。比如學習《詹天佑》,課文講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所以我課前布置學生上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或向大人請教,以便對詹天佑以及當時的背景有較多的了解。這樣的探究性作業設計會讓學生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與文化、歷史、道德相交接,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更利于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
2. 課堂深化性作業設計。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寫話。在教學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窮人》等,用課內幾分鐘完成寫話作業。無論是講讀文中設計的作業還是閱讀理解文章后留的作業,只要是當堂完成的,學生都樂于去做,而且完成質量高。
3. 課后延伸性作業設計。學習了《秋天的懷念》后,我這樣設計作業:(1)請你把這個感人的故事講給身邊的親人聽;(2)給親愛的爸爸制作一張賀卡或寫一封信來表達你深深的愛意。
二、單元專題類作業設計
新教材的編寫很有特點,一個單元一個主題。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文以“溫暖的回憶”為主題,讓學生了解作者感受愛、奉獻愛的經歷。學習結束后,我布置學生繼續搜集表達愛的詩詞、散文、歌曲、繪畫等。這樣的作業設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
三、課外積累型作業設計
讓學生準備幾個本子,摘抄名句、古詩、成語、名家名篇等,以課本為主,以課外讀物為輔。以班級為單位舉行優秀作業展覽、名句接龍、說成語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周記的習慣,我做好指導和定期講評工作,發現好文章及時推薦作者在全班同學面前交流或推薦給有關刊物,激發學生練筆的興趣。有時也結合重大事件或節日來設計作業,如小報型的作業“走進大自然”和“永遠的記憶――5.12”“永遠的記憶――2008奧運”都很有特色,受到了學生的歡迎。“誦讀古詩文”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課外積累型作業。每個學期每個學生都要背會15―20首古詩,在我的引讀講解中,學生由易到難,不斷積累,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四、語文綜合實踐型作業設計
1. 課內外聯系。如學了《蟋蟀的住宅》后,教師可推薦學生課外讀《昆蟲記》;學了一個單元的童話故事后,布置學生編寫童話,辦“童話天地”手抄報;了解漢字的發展,辦一份“遨游漢字王國”的手抄報。
2. 學科間融合。學了《藏戲》,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戲曲,把自己搜集到的戲曲知識辦成小報,在同學中傳閱交流。
3. 校內外溝通。如讓學生組成“錯別字糾察隊”,爭當“啄木鳥醫生”,到大街小巷去糾正錯別字,規范語言文字;春節期間,讓學生摘抄、搜集春聯,對比賞析;組織學生為商家草擬廣告;就某一社會現象進行評論;還可以結合我國的重大節日設計實踐性的作業。
五、創新型作業設計
- 上一篇:我的好朋友三年級作文
- 下一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